术前心理干预

2024-09-21

术前心理干预(共11篇)

术前心理干预 篇1

手术作为一种心理应急源, 常可导致术前产生应激反应, 严重者可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手术的效果, 甚至发生麻醉和手术意外。良好的围手术护理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术前心里干预护理已经越来越受到临床护理的重视。我院自2010年以来, 采用常规的手术前护理加上术前心理干预护理, 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100例择期手术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性43例, 女性57例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36.5±6.8) 岁。将100例患者随即分为A、B两组每组患者个5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麻醉方式、手术种类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由病房护理人员于手术前1d进行术前常规护理。B组由手术室高年资护理人员下到各病房进行心理干预术前护理。B组护理具体内容:①核对患者信息。②查阅病例, 了解病情及手术部位及手术方法。③针对手术种类, 跟患者进行细心交流, 仔细认真听取患者对手术的看法与要求, 给予患者倾述的机会, 给予心理健康教育, 使患者主观上了解手术, 接受手术治疗。④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的过程, 解析手术过程中的各项操作, 使患者对为手术过程有一定的认识, 能更好的配合护理及手术操作。⑤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及格局, 以及手术过程中需使用的各种监护设备, 让患者早一步对手术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 缓解患者进手术室时的紧张心理。

1.3 评估方法

干预前和术前 (干预后) 采用焦虑自评评量表 (SAS) 评价焦虑程度[1], 60~90分为中度及以上焦虑, 50~59分为轻度焦虑, <50分为正常。观察手术中患者生命情况及手术疗效, 手术后并发症评估心理干预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与分析

两组患者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焦虑评估比较, 两组数据都明显增高。见表1。

注:*P>0.05, 于A组比较

2.2 干预前和干预后 (手术前) 焦虑程度评估比较, 见表2。

注:*P<0.05于A组比较

2.3 手术后两组患者满意度评估比较。见表3。

注:两组比P<0.05, 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手术是外科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无论手术多么重要, 也无论手术大小, 对患者来说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 常常被人们视为人生的不幸。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的心理负担比其他治疗都显得较为严重。患者对手术顾虑重重、焦虑、紧张、恐惧[2]。手术室整体护理模式下, 对患者进行手术前心理干预, 手术室护理人员走出手术室, 到病房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 术后随访工作。手术患者真正获得一个连续、无间歇的整体护理, 另方面, 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多方面的需求, 设计个体患者的最佳护理计划并使之得到实施[3]。术前访视, 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可以降低患者的应激程度, 减轻心理压力, 有利于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通过术前访视, 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干预, 可使患者感到被尊敬和被关心, 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和安全感, 对手术充满信心[4]。本研究结果表明, B组患者实施手术前心里干预后, 明显缓解了紧张的情绪, 降低了患者对手术的各种应激焦虑和恐惧。本研究认为, 手术前心里干预可以消除手术患者心理紧张反应, 降低患者焦虑程度。术前心理干预在降低手术患者心理应激反应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可能是机体为个体在应激事件发生前对其有一定程度了解可相对缓解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有效的术前心理干预, 对降低手术患者焦虑、紧张、恐惧程度, 减少手术的应激反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心理干预对手术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和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100例其中男性43例, 女性57例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36.5±6.8) 岁。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各50例, 对B组患者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心理行为的干预, A组由病房进行常规术前护理。结果 经手术室护理人员心理干预后, B组紧张、焦虑程度明显低于A组 (P<0.05) , 手术患者满意度B组明显高于A组 (P<0.05) 。结论 通过心理干预,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创造良好手术氛围, 可以减少手术患者的焦虑紧张程度, 为手术治疗顺利进行提供基础。进而减少手术并发症, 促进康复。

关键词:术前,心理干预,整体护理

参考文献

[1]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10 (特刊) :124-131.

[2]李映兰, 刘盈, 曾慧, 等.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8-79.

[3]魏革, 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224.

[4]蒋晓敏, 哈梅芳.术前访视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0, 2 (3) :335.

术前心理干预 篇2

1 临床资料

本次调查共收集完整病例85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40例,年龄20~65岁。手术种类涉及普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和骨科。

2 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咨询方式,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成年择期手术病人,在手术前日或当日术前调查其对手术了解程度、主要担心问题、对手术医生信赖程度。同时根据病人神态、血压、心率判断其紧张程度。

3 结 果

本组资料表明,影响病人情绪的主要问题依次为疼痛(45例,占52.94%)、手术效果(30例,占35.29%)和手术费用(8例,占9.41%)。其中首次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对疼痛的顾虑要大于其他人(37∶50,占74%)。对手术治疗了解程度和对经治医生的信赖度对此亦有影响,但比例仅各占1.18%.职业和文化程度与上述问题似乎无明显相关。

病人术前心理状态与术中应激反应呈正相关。我们依据病人对手术的顾虑程度,交谈时状态及自我评价标准,将病人紧张程度分为轻度45例,中度30例,重度10例,其中重度紧张病人入手术室后心率加快>20次/分者占90%,收缩压较基础血压上升2.67kpa者亦占80%.中度紧张病人入手术室后心率加快者亦占50%,收缩压升高者则占36.6%.轻度紧张病人入手术室后心率加快,收缩压上升者,则仅占22.22%.

4 讨 论

外科手术常被看作是个体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导致机体与外部环境的不适应性。这种失衡状态是外科手术病人术前主要心理状态的基础。如果能在正确的指导下,机体通过自身调整,迅速改变这种情况,则不会对手术产生大的影响,反之则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对手术及预后产生负面效应。本组调查资料显示,这种不适应性主要表现为对即将进行手术的焦虑及恐惧心理,担心手术中的疼痛及手术治疗效果,虽然因年龄、职业有所区别,但统计学意义不大。

术前心理干预 篇3

[关键词] 乳腺癌;焦虑;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655.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146-01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恶性肿瘤,手术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对手术的恐惧、紧张及术后乳房缺失易导致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反应,从而加速癌症的发展[1]。本研究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前个体化心理干预,收到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42例,根据病史、体检及病理切片确诊,并排除精神疾患。年龄34~62岁,平均(44.1±3.7)歲,初中及以上文化。将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及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术前注意事项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等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的心理干预。具体的干预措施如下:(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术前1 d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的社会角色、经济状况及对治疗护理的各种需求,以便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2)认知干预。对患者进行医学基本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手术目的的了解,同时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自信心,改善其心理状态[2]。(3)情绪疗法。给予患者安慰、鼓励等支持性的心理疗法,同时用本病区内术后恢复好的患者现身说教,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增进正性情绪。(4)放松疗法: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进行全身放松、深呼吸等肌肉松弛训练,达到心理放松的目的。

1.2.2 测量工具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3]评定患者的焦虑状况。该量表共20个条目,为1~4 四级评分,标准分等于各条目累积粗分乘以1.25,以SAS≥50分作为判断焦虑症的标准,得分越高,焦虑症越重。术前干预前和术后24 h各进行一次焦虑情绪评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干预组与对照组SAS评分比较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干预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干预前和术后24 h SAS评分比较()

n术前干预前术后24 h

干预组7135.1±3.838.2±5.2

对照组7134.6±3.153.1±4.8

t1.2817.74

P>0.05<0.05

3 讨论

焦虑作为乳腺癌患者常见的负性情绪,是患者在面临潜在性威胁时产生的一种复杂、消极的心理学反应[4]。乳腺癌治疗所致生理变化很大程度上造成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精神状态等方面改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研究显示,焦虑、抑郁情绪可使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进而加速了肿瘤的恶化和发展[3]。通过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前进行心理干预,可使患者减少焦虑和紧张情绪,解除思想顾虑,改变患者的治疗态度和认知积极度,使其达到良好的适应性,从而以正性情绪配合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4 h内干预组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对性术前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乳腺癌术后患者焦虑紧张情绪的产生,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对其远期生存质量具有积极影响。

现代护理观强调“以人为本”,提倡人文关怀。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在术前给予系统的心理干预,既可对患者实行人性化护理,又可加强患者对手术刺激的耐受性,改善患者身心状态及焦虑情绪,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锦珍,王燕妮,朱萍.术前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4):72-73.

[2] 高丽.暗示疗法在肿瘤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护理学杂志,2004,2(17):17-23.

[3] 杨艳杰.癌症患者生存质量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05,21(2):212-213.

[4] 孙乐英,谷迪丹,郑凤燕.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前紧张焦虑的影响[J].福建医药杂志,2007,29(1):168-169.

[5] 马玲,王世平.乳腺癌患者相关症状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3):169-173.

手术患者术前焦虑心理干预研究 篇4

关键词:手术患者,焦虑,心理干预

手术治疗是临床上一种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 众多患者在手术治疗后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然而, 由于手术治疗的风险性, 患者往往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 其中, 焦虑情绪是手术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负性心理。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手术的治疗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1]。有研究表明, 对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前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从而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疗效[2]。本研究以12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心理干预对于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年龄18~40岁 (平均年龄32.4岁) 的成年 (无精神障碍) 手术患者120例, 手术以普外及产科手术为主。其中, 男56例, 女6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 各6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术前访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术前访视的基础上, 进行焦虑心理评估、测量和心理干预, 具体操作如下。 (1) 将访视患者的工作改为访谈, 以往都是患者在病房听医务人员说, 而医务人员并未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2) 将对于患者来说陌生的场景用图片或者是PPT形式集中在心理辅导室进行场景演说, 消除患者面对无影灯和手术房间的陌生感, 接患者进手术室后直至麻醉开始全程不离护理人员陪护[3]。 (3) 对于已心理评估测量出焦虑存在的患者进行, 心理认知行为疗法肌肉松弛训练疗法、音乐冥想疗法[4]。 (4) 对于择期手术患者集中于心理辅导室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整合资源, 降低患者手术压力源。 (5) 用模特演示视频播放方法向患者展示如何进行麻醉配合及麻醉的安全知识健康宣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30 min的血压、心率以及心理评估结果。

1.3 焦虑判定方法

采用SAS评分标准, 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 其标准为:“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表示有时有;“3”表示大部分时间有;“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依次计分4分、3分、2分、1分。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 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 60~69分为中度焦虑, 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5]。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数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压和心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术前血压及心率较对照组显著低 (P<0.05) , 见表1。

2.2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SAS评分比较

试验组焦虑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对患者来说, 手术和麻醉是一种强烈的应激事件, 使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应激反应。当患者心理应激超过其机体的适应范围, 导致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改变, 对患者造成伤害[6]。较大的心理压力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情绪, 尤其是当患者对于手术治疗缺乏认识时, 其焦虑情绪会更加严重, 往往表现为呼吸、心率、血压、焦虑程度、术后疼痛等临床指标的变化[7]。

Claas Lahmann等[8]认为在手术之前要积极与有焦虑情绪的患者进行沟通, 制造和谐的氛围, 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 使其树立疾病治愈的信心, 乐观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时要态度和蔼、言语诚恳, 以获得患者的信任, 提高患者的亲近感和安全感[9]。另外, 除为患者提供疾病咨询和安抚患者之外, 护理人员要注意维护好良好的护患关系, 促进卫生护理事业的发展[10,11,12]。有研究报道对剖腹手术患者手术前焦虑的音乐疗法显示能够增加患者手术后正面的情感, 并导致负性情绪的显著下降, 干预效果明显优于控制组[13]。

本研究中, 试验组患者术前血压及心率较对照组显著低 (P<0.05) ;SAS评分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重度焦虑3例, 中度焦虑5例, 轻度焦虑10例, 与对照组重度焦虑10例, 中度焦虑18例, 轻度焦虑24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前心理干预 篇5

[关键词] 心理干预;子宫肌瘤;术前情绪

[中图分类号] R473.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50-02

近年来,子宫肌瘤作为女性生殖系统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对于子宫肌瘤的手术治疗,多采用子宫切除术和肌瘤剔除术,而子宫切除术的应用率明显高于肌瘤剔除术[1]。不论哪种手术治疗方式,患者术前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也将不同程度地影响麻醉效果、手术疗效[2]。本研究中,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显著缓解术前焦虑情绪,发挥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80例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40.5±3.5)岁;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41.0±3.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子宫肌瘤。所有患者入院后择期进行子宫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子宫肌瘤。

1.2?心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妇科手术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2 d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时间大约为2 d。具体措施:(1)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交流,尽可能地缓解其心理压力,及时解答患者对疾病相关的问题,增强患者对手术和预后的信心,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3];(2)手术前将手术的相关知识、风险,以及术后对生活质量的改善等方面,都详细讲述给患者及其家属。同时,告知患者子宫切除后,对性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夫妻可以正常进行性生活;虽然子宫切除了,但仍保留卵巢,所以雌激素的分泌仍是正常的,将相关知识告知患者,减轻其负性心理压力[4];(3)情绪干预:术前将患者的自身病情、采取的手术方式等都详细、真实地讲述给患者及其家属。在讲述过程中,注意交流的方法和方式,尽可能婉转、诚实地告知患者真实信息,减轻负性情绪压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去迎接手术和治疗;(4)耐心倾听患者及其家属的倾诉,倾听期间适时加以疏导;对患者充满无微不至的关心,使其亲切地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温暖;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以此缓解术前焦虑等负性情绪的程度;(5)与患者家属进行良好沟通,告知其家人的言行举止,会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应该加强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的积极配合。

1.3?检测指标

(1)焦虑值:于术前2 d,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5],根据累计分值,对患者术前情绪进行评估,总分>40分,认为患者可能有负面情绪。(2)血压(SBP、DBP)、心率(HR):于术前2 d早晨,每天连续3次测量SBP、DBP、HR,取平均值。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焦虑值比较

与对照组的术前焦虑值(51.4土9.5)比较,经过心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术前焦虑值为(39.8土7.3),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血压、心率变化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经过心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术前SBP、DBP和HR都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对于手术的成功与否、术中疼痛,以及术后预后情况等方面,术前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干预或者心理干预不到位,患者将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当处于手术的高应激情况下,就影响患者手术的临床疗效、术后功能恢复[6]。通过有效的术前心理护理,使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认识子宫切除术,消除各种心理因素的不良影响,有利于患者术后心理状态的调整,增强治疗的信心。心理干预可很大程度上消除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的夫妻生活质量。所以,对于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术前焦虑值(51.4±9.5)相比,经过心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术前焦虑值为(39.8±7.3),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经过心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术前SBP、DBP和HR都明显降低。总而言之,对于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患者,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显著缓解术前焦虑情绪,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兰,俞梅.子宫肌瘤手术治疗的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12):712-714.

[2] 顾卓伟,狄文.全子宫切除术对卵巢血流及内分泌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6):603-605.

[3] 王华,李春东,顾瑛,等.术前心理干预对不同术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焦虑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0):2799-2800.

[4] 徐琳,周争立,单朝屏,等.心理干预改善子宫全切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观察[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4,5(3):56-59.

[5] 卢霓.心理干预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意义[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4):470-471.

[6] 谷会群.子宫切除术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探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15):2939-2940.

术前心理干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 其中男52例, 女68例, 年龄65~89岁, 平均年龄73.2岁, 所有患者麻醉分级均为ASAⅠ~Ⅱ级;文化程度:初中以上37例, 初中以下83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合并严重内科疾病以及有精神病史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麻醉分级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只接受由病房责任护士实施的心理干预, 观察组除了病区责任护士实施常规护理外, 同时由手术室护士于手术前1d进行术前访视, 根据评估结果提供针对性的措施。具体做法如下:老年患者手术前往往担心自己是否能承受手术和术后康复效果, 所以通常会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 影响睡眠质量, 最终影响手术效果。手术室巡回护士在实施术前访视时, 首先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了解, 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状况以及家庭背景等, 而后进行术前访视:巡回护士在进入病房后应首先向患者介绍自己的姓名、科室以及访视的目的等, 使患者了解并接纳访视者;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基本情况, 包括手术治疗的目的、安全性以及必要性等, 并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设备、特点, 初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结合其手术方式及自身特点重点向患者介绍术前的注意事项, 如是否需要禁饮禁食、手术部位的清洁工作以及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感等, 以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并减轻焦虑、恐惧心理;针对手术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耐心倾听其想法和感受, 寻找患者内心最为担心的问题, 挖掘患者的内心矛盾, 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并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其进行鼓励, 必要时可根据情况给予患者积极的暗示, 同时用充满信心的态度和坚定的语言改变部分老年患者对手术可能存在的主观错误[1]。指导患者的内容包括: (1) 强化患者的社会系统支持, 重视家属的作用, 使家属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掌握一定的健康教育知识, 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患者的心理支持工作, 使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2]。 (2) 评估患者基本情况, 教导患者术前可反复进行2~3次松弛法进行放松:首先进行头部放松训练, 指导患者以舒适的姿势躺在床上, 并将床头摇高, 使患者闭目压紧舌头, 紧闭嘴唇, 将注意力集中到头部使两面颊感到紧张, 然后松开牙关, 再逐步经头部各肌肉放松下来[3];采用深呼吸的方法放松胸腹;四肢放松的训练指导患者握紧拳头, 紧绷肱二头肌耸肩, 同时伸展双腿, 并可勾起脚尖内翻, 然后逐步放松, 以松弛到最舒适状态, 以不感觉到疲劳为宜。 (3) 运用音乐疗法放松患者心情, 选择舒缓的音乐, 帮助患者带上耳机, 选取舒适体位静听音乐1h, 使患者放松, 达到缓解患者焦虑情绪的目的。

1.3观察指标

分别应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的焦虑和抑郁情况进行评分, 各量表总分均为100分, 得分越高, 说明焦虑和抑郁情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本资料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16.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并应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的焦虑和抑郁情况进行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SAS和SDS得分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干预后观察组SAS和SD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术前访视是手术前护理的重要环节, 是患者可得到高质量护理以及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4]。在本组的资料中, 对观察组患者术前1d实施由手术室巡回护士进行术前访视, 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建立护患之间的信任关系, 并向患者介绍手术相关知识, 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 同时加强心理干预, 树立患者信心, 指导患者进行一些辅助训练缓解情绪, 以达到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的作用。从本组结果可知, 通过术前访视中的心理干预, 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 且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重视对老年择期手术患者的术前访视工作, 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 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 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 对于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术前访视对老年择期手术患者实施心理干预, 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只接受了由病房责任护士实施的心理干预, 观察组除了病区责任护士实施常规护理外, 同时由手术室护士于手术前1d访视中, 结合手术特点重点评估并关注患者的焦虑、抑郁, 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措施。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的SAS和SDS得分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干预后观察组SAS和SD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结论:对老年择期手术患者在术前访视中实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 利于手术顺利开展, 提高手术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术前访视,心理干预,择期手术,老年患者

参考文献

术前心理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取样法, 选取自2006年4月~2008年11月, 在本院普外科住院的需行乳腺癌根治术的48名患者。入组标准: (1) 年龄在35岁以上, 确诊为II期乳腺癌患者; (2) 小学以上文化程度; (3) 意识清楚、智力正常, 自愿完成量表评定。按年龄、文化程度分层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20例, 对照组28例。实验组:年龄35~58岁, 平均年龄41±5.3岁;文化程度:小学5例, 高中12例, 大学3例。病程0.7~3.2年;术前住院3-7d, 平均5d。两组不同年龄、文化、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方法:两组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和乳腺癌根治术。

1.2 方法

1.2.1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心理状况测量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对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进行测量, 该量表包含70个项目, 共8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每个项目按级评分, 分数越高心理问题越重。由受试者依据最近一周的情况自我填表评定。评定者用统一指导语, 先对受试者进行必要的解释, 然后填表, 问卷当场收回。分别于入院第2d和术前1d进行评定。对两组患者结果进行比较并分别与全国常模比较。

1.2.2 干预方法

(1) 实验组进行心理干预, 包括术前每天均根据患者情况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 疏导、安慰患者情绪;根据情况选择生物反馈放松训练。采用JD/PW-5型电脑生物反馈仪及自我放松磁带进行生物反馈放松训练。训练时保持室温22-28℃, 在患者安静、半卧位时进行, 皮温反馈电极安放在患者的右中指末端的掌面, 肌电反馈电极安放在前额部, 采用皮温反馈。第一、二次训练使用自我放松磁带让患者体验放松的感受, 试验者在旁边指导;以后使用放松音乐磁带, 在仪器反馈信息的指导下使放松逐步加深, 每次训练均记录肌电、皮温的变化。 (2) 对照组仅常规护理, 未行系统心理护理及放松训练。失眠严重者在睡前0.5h给予阿普唑仑0.4~0.8mg口服。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PSS11.5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乳腺癌手术患者入院时心理状况比较

见表1, 入院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因子涉及阳性数目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实验组或对照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及阳性数目与常模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两组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前干预后心理状况比较

见表2, 经过心理干预后, 实验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及阳性数目自前后对照明显下降 (P<0.01) ;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后, 焦虑、恐怖自身前后对照有所下降 (P<0.01) ;实例组与对照组比较, 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及阳性数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前者低于后者 (P<0.05) , 说明尽管一般护理有助于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 但其作用不及心理干预效果。

3 讨论

乳腺癌患者大多为无意中发现肿瘤, 因此对疾病往往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患者常为疾病预后及自己的生存时间担忧, 故多数患者是带着紧张、焦虑、抑郁的心情入院求治的。手术后患者除去了病灶, 渡过了手术关, 可是乳房的丧失, 胸廓的变形影响患者的形体美, 却又造成了患者心理上新的压力, 从而严重影响围手术期的治疗和恢复, 故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实施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心理护理。有研究表明, 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 尢其是年轻患者由于躯体改变, 术后易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 影响预后[4]。

注: (1) 表示与常模比较, P<0.05; (2) 表示与常模比较P<0.01。

注: (1) 表示两组分别与常模比较, P<0.05; (2) 表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表示两组分别自身干预前后比较P<0.05。

本研究显示, 术前实施护理干预能改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心理状况, 使焦虑、抑郁等情绪得到改善。同时显示, 实施护理干预前后, 患者各项因子明显高于常模, 说明尽管心理干预或一般护理均有利于改善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心理状况, 患者仍存在一定心理问题, 提示我们在对乳腺癌手术患者进行常规术前, 术后护理及并发症处理的同时, 还应继续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使得患者的心理反应处于最佳状态, 对术后康复有积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前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48例乳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进行心理干预, 对照组仅进行一般护理, 分别于入院心理干预前和术前采用SCL-90评定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结果实验组经心理干预后, 与自身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 焦虑、抑郁等因子评分均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和术前心理状况没有差异, 个别因子评分甚至升高。但两组与常模比较, 焦虑、抑郁等因子仍显著增高 (均P<0.05) 。结论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前的心理状况有明显改善作用。

关键词:乳腺癌,心理干预,护理

参考文献

[1]抗C-erbB-2单克隆抗体在荷人乳腺癌裸鼠体内的预定位显像[J].2007, 11 (7) :857-859.

[2]罗晓梅, 黄天雯, 郑瑞玉, 等, 健康教育对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 2004, 3 (6) :3-5.

[3]林世芬, 华杰.乳腺癌患者心理状况及心理支持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 1999, 34 (6) :337.

术前心理干预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1~4月间在我院进行子宫切除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38~68岁, 平均年龄 (47.68±13.17) 岁。均行硬膜外麻醉子宫切除术。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人, 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一般情况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①对预实施子宫全切患者入院次日下午15~17点发放问卷,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 (Salf-Rating Anxietyscales, SAS) 进行测定, 记录入院焦虑值。②观察组术前1 d上午9~11点进行心理护理, 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 全面了解患者的家庭婚姻关系, 仔细评估患者在手术后是否存在心理上的问题, 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 对患者术后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地护理。具体方法为进行硬膜外麻醉体位的指导及松弛训练, 耐心解决患者所提出的问题, 时间一般为30~40 min。下午15~17点进行第二次SAS测评, 记录术前焦虑值;对照组由手术室巡回护士常规进行术前访视, 访视时进行SAS测评并记录术前焦虑值。

1.3 观察指标

应用Zung设计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共20题每题4个选项, 分别以1~4分计算, 包括5个反向选择题, 将20个题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为实际得分, 得分越高焦虑程度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学处理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x¯±s) ,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技术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焦虑水平见表。两组患者入院焦虑值比较,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前焦虑值比较, 差别有显著意义 (P<0.01) , 两对照组术前焦虑值高于入院焦虑值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随着手术的临近患者的焦虑程度逐渐上升。

3讨论

据有关资料分析越临近手术其心理反应越强烈, 其中恐惧心里占91%, 而恐惧原因中害怕手术疼痛的又占患者总数的67%[1]稳定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身体状态的安定平稳, 稳定的身体状态是保证手术成功和患者早日恢复的重要因素[2]。我们在术前对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 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了解, 消除思想上的种种顾虑, 使其在认识上形成准确性期待, 从而减轻患者的术前焦虑情绪, 满足患者对手术相关知识的需求, 术前焦虑明显减轻。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术前焦虑抑郁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这充分说明术前系统化、规范化的心理行为干预可有效的减轻患者因对手术知识缺乏及手术环境陌生而产生的恐惧及焦虑, 有利于患者麻醉、手术配合及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杨彩霞, 陈步云.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0, 28 (2) :78-79.

术前心理干预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12 月~2014 年12 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100 例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 对照组患儿男28 例, 女22 例, 年龄4~16 (10.34±2.56) 岁;病程为1~45 (21.54±6.82) 月。 观察组患者男24 例, 女26 例, 年龄5~15 (9.12±3.45) 岁;病程为1~41 (21.21±3.68) 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换儿术前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 对疾病的认识欠缺, 一味的承受疾病带来的不适与疼痛, 使得患儿精神紧张[2]。 再加上心理发育不完全, 导致患儿心理压力大。 不同患儿患病时的反应也有所差异, 较小的患儿容易哭闹、痉挛等[3]。我们的手术室人员需有高度的责任心, 对待患儿要温柔和蔼, 多与患儿亲近、爱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以方便开展心理护理。 与患儿交谈时不要引用患儿不懂或引起害怕的词, 可采取说故事的方式向患儿介绍病情以及注意事项。 当患儿独自一个人进入手术室的时候, 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会让其产生恐惧感、可能会哭闹不配合我们的医务人员的术前准备, 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我们的医务人员在术前巡房时就应与患儿建立好关系, 让患儿感觉到亲切感, 愿意和你做朋友, 在患儿进入手术室时发现这里还有朋友时就会开心许多, 这时医务人员需要用语言来鼓励、夸奖患儿, 并且以朋友的身份向患儿介绍这个陌生的环境, 这样可以减少患儿的术前恐惧心理, 并配合治疗。 患儿在得知需要麻醉、手术以及术前治疗, 也会产生恐惧烦躁的心理, 针对这种现象护理人员在巡房时可用合理的语言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手术的情况, 并让家属配合来安慰鼓励患儿, 让患儿与手术成功的患儿通在一个病房, 可以鼓励患儿, 增加患儿的信心[4,5]。患儿一般对手术刀以及手术出血产生害怕与不安的情绪, 我们的医务人员需耐心的解答患儿的问题, 并轻轻抚摸患儿让其感觉温馨和舒适, 缓解不安的情绪。 患儿在进入手术室后看到各种仪器难免会出现害怕恐惧的心理。 护理人员采取合适的语音告诉患儿仪器的作用, 在操作时动作要稳, 快, 准, 减少患儿的痛苦。 手术室里面温度偏低, 可给患儿采取保暖措施, 减少不良因素刺激, 促使麻醉顺利进行, 为手术前期做好准备[6]。

1.3 疗效判定标准护理满意度:应用医院自制问卷, 调查家属护理满意度, 包括病房环境、护理人员知识技能及服务态度, 含问题12 个, 总分120 分, 分值越高, 满意度越高[7]。知识掌握程度:应用医院自制问卷, 对家属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展开调查, 100 分为总分, 分值越高, 效果越佳。 治疗依从性:应用儿童气质测量表标准, 对患儿运动、饮食、行为、用药依从性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均成功实施, 但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度、知识掌握高于对照组, 患者依从性优于对照组, 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 其体格心智都没有发育完善, 他们对于陌生的事物和环境没有判断和分析能力, 对于疾病不能够完全理解, 本能的对手术害怕恐惧, 因此小儿术前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手术室人员巡房时需要做好家属及患儿的心理功课, 解说相关的术前注意事项, 了解患儿的心理波动, 得到家属的配合, 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 为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8]。

本次研究可以发现, 两组手术均成功实施, 但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度、知识掌握高于对照组, 患者依从性优于对照组, 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可见手术室人员针对术前患儿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 采用手术室人员对术前患儿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疗效确切, 能够提高患儿配合依从, 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减少了护患纠纷,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摘要: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100例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常规护理进行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心理护理干预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紧张度、恐惧度、患儿及家属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并作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实施, 但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度、知识掌握高于对照组, 患者依从性优于对照组, 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综上所述, 采用手术室人员对术前患儿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疗效确切, 能够提高患儿配合依从, 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减少了护患纠纷,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手术室人员,小儿术前,心理,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范风群.心理护理在手术室患者心理状态及生理功能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1) :78-79.

[2]陈苗苗, 陈海燕, 马香爱, 等.不同护理干预在学龄前期患儿手术期的应用[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 (1) :72-73, 75.

[3]申雅文.学龄期DDH患儿手术前后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4, 24 (3) :1373.

[4]樊林, 罗洪芳, 李霞, 等.护理干预对门诊学龄前儿童七氟烷麻醉后躁动的抑制作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 23 (8) :70.

[5]李林梅.手术室护士绩效信息化考核分配方法与效果[J].医疗装备, 2015, 28 (1) :86-87.

[6]张静, 余奎, 詹宏燕, 等.术前心理护理对小儿术后焦虑情绪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 2014, 22 (3) :89.

[7]张金琴, 蔡久英, 李炳, 等.腹腔镜辅助下小儿巨结肠改良Soave术围术期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14, 13 (11) , 38-40, 41.

术前心理干预 篇10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不良情绪;术前系统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73-01

通常情况下,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瘤等甲状腺疾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是一种应激源,患者在术前常会因为过度担心疾病和治疗效果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对临床治疗效果将会产生严重影响,做好术前甲状腺手术患者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甲状腺手术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我院收治的甲状腺手术患者106例按照抽签法分为A组(n=53)和B组(n=53),其中男70例,女36例,患者年龄24-74岁,平均年龄(48.6±3.4)岁;其中单纯性甲状腺肿40例,甲状腺瘤4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4例,甲状腺癌7例。对比2组实验对象的基本资料,差异并不明显(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A组予以常规术前护理措施,具体包括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做好术前相关准备和术后基础护理。

B组予以术前系统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做好术前探访工作:在为患者手术之前,麻醉师和护理人员应进行术前探访,向患者耐心介绍手术室环境以及手术特点,尽可能帮助患者减少内心紧张、焦虑情绪,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增强患者对护理和麻醉人员的信任感,向其详细介绍手术操作程序以及具体的麻醉方法,以手术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与患者家属之间保持交流与沟通,使其可以在术前耐心指导患者配合手术,帮助患者以足够的信心面对治疗;②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因为疾病需要,甲状腺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因其对手术了解不多,难免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精神护理干预,努力提升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告知其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术前,对甲状腺患者探访时间要予以限制,保持病房安静,尽可能减少其他方面的刺激,指导患者安心卧床休养。时刻给予患者关心和照顾,与患者交流和沟通时使用礼貌亲切的语言,安慰患者,使患者了解临床相关治疗和效果,使其可以主动配合治疗工作,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情况。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鼓励患者积极表述自己的想法,得到患者信任,使其积极配合,帮助其在短时间内适应患者的角色,减少患者孤独寂寞之感;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告知医患之间的密切配合对疾病治疗和护理效果的重要性。

1.3 观察指标

采用SAS、SDS负面心理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情况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采用( )表示计量资料,并行x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B组患者SAS、SDS程度明显低于A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SAS、SDS评分( )

组别nSASSDS 术前术中术前术中B组5340.82±7.8334.17±8.01*42.74±6.5035.83±8.90*A组5340.13±8.7044.32±8.1542.66±5.3345.18±7.41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一般的甲状腺疾病都需要采取手术治疗,而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种刺激比较大的应激源,其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肾上腺和甲肾上腺等重要器官的分泌持续增加,使患者的血压处于持续升高的状态,患者心率较快。且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交感神经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对手术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情况影响较大[2]。

对甲状腺手术患者进行术前系统性护理干预,主要指在基础护理之上增加科学合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术前方式以及心理护理等方面入手,对患者进行术前护理干预,尽可能帮助患者减少各种不良心理反应,减轻其心理压力,使其可以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在术前对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特别是其中最重要的术前方式和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减轻抑郁、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还能保持和谐的护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将其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种负面心理消除,使其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情况面对手术治疗,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术后患者的预后情况。此外,对患者术前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医护人员充分了解了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其他基础疾病,在进行手术治疗时,统筹兼顾上述情况,对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治疗效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3-4]。

本组研究之中,A组和B组患者分别接受术前一般护理措施和术前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B组患者SAS、SDS程度明显低于A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甲状腺手术患者应用术前系统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使用和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冯继云.术前系统护理干预对甲状腺手术患者的影响[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4):483-484.

[2] 钟靖.术前系统护理干预对甲状腺手术患者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4):1848-1849.

术前心理干预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360例在南阳市卧龙区第一人民医院行心脏介入术的患者, 其中男性224例, 女性136例。年龄32~75岁, 平均62岁。所有病例均无禁忌证。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心理干预组180例, 对照组18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心理干预组进行术前、术后心理干预, 对照组进行一般心理护理。

1.2.2 干预方法

心理干预方法如下: (1) 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时, 首先医护人员以和蔼的态度,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病情及PCI相关医学知识, 并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 耐心倾听患者述说心中疑虑, 合理、科学的为患者进行解释, 使患者增加对治疗的安全感、信任感, 从而减轻患者的术前焦虑、恐惧不安等不稳定情绪, 获得来自医务人员的心理支持。与此同时, 患者家属可继续给予患者鼓励及安慰, 使患者手术时处于平静的心理状态。 (2) 认知干预:在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同时, 患者了解了相关手术、麻醉的的知识, 纠正了患者对于PCI术的认知错误, 可以根据自己病情了解该治疗方案的可行性。 (3) 特殊干预:对于高度紧张和恐惧的患者, 在上述心理护理的基础上, 了解患者不良情绪的根源, 有目的的解释和安慰, 并加强患者关于CAD及PCI的相关知识, 详细分析PCI术的利弊, 强调PCI术对于CAD的重要性, 并其治疗的安全、有效性。同时嘱其家属配合医护人员给予亲情和心理关怀, 帮助其树立信心。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观察术前患者血压、心率;术后穿刺处出血、血肿;拔除鞘管时迷走神经反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

2 结果

通过心理干预, 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术前血压、心率情况稳定, 术后穿刺处出血、血肿及拔除鞘管时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均明显降低。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并发症比较, 心理干预中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 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 (或) 器质性病变, 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 (IHD) 。CHD是多种冠状动脉病的结果, 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 (95%~99%) 。冠状动脉造影术 (CAG) 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作为目前惟一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形态的诊断方法及可以直接处理病变本身组织的治疗方法, 其临床应用也逐年增加。但由于冠脉介入术是一种新技术, 患者对手术的成败及经济问题的担忧, 往往表现为术前的紧张[1], 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 (血压、心率) , 同时是患者痛觉敏感, 手术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血管痉挛等问题。因此, 术前的心理干预是很有必要的。而患者应注意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进食富含优质蛋白质, 低盐低脂饮食, 少量多餐。教会患者注意观察有无牙龈、皮下出血, 有无大小便改变, 并注意巡视患者情况, 如有异常, 及时处理。如为经股动脉穿刺的患者, 应平移至病床, 嘱患者平卧24h, 监测生命体征;穿刺部位沙袋压迫6~12h。拔除动脉鞘管时给予心电监护, 一旦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应注意调节压迫的力量, 并给予阿托品0.5mg静脉注射。拔除鞘管, 压迫止血, 加压包扎后注意足背动脉搏动及局部皮肤温度, 30min检查1次。

心脏介入术是目前治疗心脏病最有效的方法, 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心脏介入术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并发症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本组病例结果显示, 心理干预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研究表明, 社会和家庭对患者的支持可以使人们对自身及其所处环境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2]。当患者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重视和尊重时, 会产生安全、信任感, 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使患者处于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 顺利进行手术及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陈建平, 顾卫平, 卢尔宾等.冠心病患者情绪障碍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11 (3) :144.

上一篇:不同亚型下一篇:多伦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