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心理干预

2024-05-27

焦虑心理干预(精选12篇)

焦虑心理干预 篇1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受到人们的关注。医院中的老年患者由于本身生理、心理、社会都处在一个特殊阶段, 更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而老年颅脑损伤由于病情突变、多变、并发症多、对医学知识缺乏, 更易导致一些心理障碍, 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本研究对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 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颅脑损伤患者负性心理 (焦虑、抑郁) 的影响, 为今后护理该类患者提供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颅脑损伤老年患者, 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7月~2010年7月收住的患者。CT或MRI检查确定颅内无固定器质性损伤, Glasgow评分8分以上。排除既往精神异常、智力低下、癫痫、其他病史。其中车祸29例, 坠落伤17例, 其他伤14例。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30例, 其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60~78岁, 平均65岁。对照组 30例其中男23例, 女7例, 年龄61~78岁, 平均65.0岁。 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进行评定。受试者均按SAS、SDS量表操作规范的要求, 一次性完成。在研究过程中, 由笔者亲自进行。严格按各表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结合患者的亲属或其他照料者所提供的情况, 进行量表评定。

1.3 心理干预措施

干预组患者外伤后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测量SAS及SDS量表后, 开始干预, 首先准确、全面地评估老年颅脑损伤患者的心理状况, 通过语言等行为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觉地收集能反应患者心理状况的外在信息。如自我照顾能力、手势、体位、面部表情、眼神接触、语调音量等, 了解老年颅脑损伤患者的心理情感及态度, 针对其具体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

1.3.1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护士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 指导患者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 如老年颅脑损伤患者由于病情复杂、恢复缓慢、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 同时心理过于敏感和猜疑, 依赖家人的照顾, 故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树立新的观念和认识, 增强患者自身价值感, 从患者细微的情绪变化中, 发现积极和消极因素, 采取说服、解释、启发、鼓励和对比等方法, 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 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3.2 生活护理

由于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卧床休息时间长, 情绪低落, 抵抗力低下, 易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及并发症, 因此, 应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说明营养对身体康复的重要性。颅脑损伤应激反应可产生严重的分解代谢紊乱, 使血糖增高、乳酸堆积, 后者可加重脑水肿, 因此, 及时有效补充能量和蛋白质, 以减少机体的消耗;另一方面, 老年心理障碍患者易出现精力减退, 睡眠紊乱, 所以, 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利于疾病康复和情绪好转。

1.3.3 医护人员的心理支持干预

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交流感受, 态度诚恳, 用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方式, 表达自己的关心。护士在与其交流时, 应合理应用支持性语言, 并掌握好支持的时机, 这样才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理解关心患者, 耐心听取患者困惑, 解答患者疑问, 修正患者不合实际或不正确的观念, 提供患者所需的疾病相关健康教育知识、治疗护理措施及预后等, 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提高患者对外来应激事件的适应力, 缓解心理压力。护理人员还要注意面部表情、姿态、眼神接触等无声语言的流露, 如面对患者时, 发出真诚的微笑, 诚恳的握住患者的手, 让患者充分体验被尊重和理解的感觉, 使患者心中充满安全感和归属感。熟练的操作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非语言交流, 是维系护患关系及沟通效果的纽带。

1.3.4 给予家庭及社会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可缓解应激事件对患者情绪的影响, 社会支持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工会等组织所给予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因此, 除了医护人员给予患者的各方面支持外, 更应该告知患者的家属、朋友、同事等, 社会支持对患者疾病康复的重要性。除了给予物质上的支持外, 应更多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关心和照顾, 多探视患者, 与患者沟通交流, 使其能正确面对现实, 增强自尊心和对生活的信心, 分散负性情绪,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收集资料输入计算机, 在SPSS 17.0软件包上完成, 采用随机化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对象有26.7%存在轻度焦虑或抑郁, 71.7%存在中度焦虑或抑郁, 1.6%存在重度焦虑或抑郁。比较两组干预组前后SAS、SDS观察指标, 治疗后干预组2项观察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治疗虽然有好转, 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干预组在经过心理干预护理后, 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P<0.001) 。本文对60例患者进行分析, 其焦虑、抑郁负性情绪与多种因素有关。在心理因素方面, 人均收入少、家庭负担重、基础疾病多、社会支持差以及颅脑外伤这一外界刺激, 使老年人往往用片面的方式解释这一意外事件的发生, 存在“宿命心理”, 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而且程度较重, 因个体差异, 在认知上容易出现偏差, 在治疗上也因人格特质差异而影响治疗, 从而也导致或加剧焦虑和抑郁, 急性期神经功能损害重, 生活自理能力差者焦虑、抑郁重, 其焦虑抑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疾病了解的不够。所以医务人员应提供病人所需的疾病相关的知识及治疗措施等, 帮助建立良好的治疗心态。研究还发现, 颅脑损伤在临床中男性多于女性, 这主要由于男性在社会各方面活动比女性多, 但女性在颅脑损伤后出现焦虑抑郁负性情绪障碍比男性更高。

参考文献

[1]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 1999:12 (194-195, 235-237) .

[2]陈晓萍.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中的应用及体会[J].现代护理, 2008, 11 (5) :20.

[3]黄博婷, 郑少吟.护患沟通在神经外科中的重要性[J].现代护理, 2008, 24:131.

焦虑心理干预 篇2

练习如下

⑴、闭上眼睛,将注意力专注在鼻孔处的呼吸上,就只是如实地观察(感觉)当下鼻孔处的一呼一吸。

⑵、无论呼吸的长短、冷热、粗细、无论呼吸经过左鼻孔还是右鼻孔或是同时两个鼻孔,我们就只是如实地观察,而不做任何主观判断、分析、对比、联想。

⑶、对于头脑产生的念头、或是内在、或是身体等感受,不去理睬、不去纠缠,当注意力跑掉了,就再回到呼吸上,跑掉了,就再回到呼吸上,持续不断地专注呼吸,而不去做任何思考、分析、联想。

焦虑心理干预 篇3

方法 将279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40例和对照组1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进行综合心理干预;于干预前后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干预可改善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

【关键词】 癌症;焦虑抑郁;心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3-0323-02 中图分类号:R730.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3.033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在我国癌症已成为导致城市居民死亡的第一大病因和农村居民死亡的第二大病因。资料表明,癌症患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为缓解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我科于2008年1月开始,对癌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肿瘤内科住院患者279例;其中男186例,女93例,年龄33~71岁。肺癌79例,乳腺癌51例,结肠癌47例,胃癌41例,鼻咽癌32例,肝癌29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140例和对照组13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病种分布、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心理干预,由经过心理咨询培训的主管护师完成。具体内容:①心理行为干预:支持、鼓励患者诉说心中的苦闷,通过认知干预疏导其不良情绪,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多与他们缺乏疾病治疗、护理相关信息,担忧预后有关。因此,应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主动向患者解释病情,提供从入院到出院的治疗、护理相关信息,如疾病的治疗方案、时间安排情况、注意事项、配合方法及副作用的防治方法等。向患者介绍治疗效果较好的病例,组织同类患者讨论共性问题及其应对方式,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提高治疗依从性。②疾病相关知识教育:利用健康教育手册,健康知识授课、个别教育等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不断为他们提供疾病相关信息,改变他们癌症的认识偏差。③支持性干预:建立亲密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及时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家庭是患者最直接的精神支柱依托,因此应强化癌症患者的家庭力量,动员亲友多陪伴患者,积极帮助解决后顾之忧等。

3.评估方法及标准 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干预4周后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2]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SAS、SDS各包括20个条目,均分为4级评分,各累计20个条目得出粗分,乘以1.25得出标准分,分界值均为标准分50分,50分以上就可以诊断为焦虑、抑郁,分数越高,焦虑、抑郁越严重。

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 12.0软件处理,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下降不明显(P>0.05)。见表1。

讨论

1.综合心理干预可改善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癌症不仅是一种躯体疾病,也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和精神重创。有资料显示[3],晚期癌症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47.06%和78.43%,显著高于常模。韩静等人[4]的调查亦显示100%癌症患者存在心理困扰,因此,在癌症患者的治疗中,必须把患者的心理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治疗。张惠芳[5]的研究表明,对癌症患者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对改善焦虑抑郁有积极作用。在本研究中,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结果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通过给予疾病相关知识教育、心理行为干预、支持性心理干预、争取家庭系统的支持等综合心理干预,可改善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心理干预形式应具综合性、个体化、全方位性 国外研究显示,新入院的癌症患者中,有80%以上对疾病信息的需求是第一位的[6]。在本研究中,多数患者主动了解病情,尤其是与预后相关的信息。因而在治疗过程中,应及时把疾病相关信息向患者宣教。患者是独立的个体,心理干预要做到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干预,注意了解患者性格及心理问题,进行个体干预。对癌症患者心理干预除患者本身外,还应该包括患者的亲属和社会成分。患者最直接的精神支柱来源于家庭,因此应加强癌症患者的家庭社会支持力量,帮助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心理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俞雪芳,孔玲珠.癌症患者的负性心理调查分析和心理干预[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2):321-322.

[2]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237.

[3]李慧敏,王燕青,杨志红.背景音乐改善肿瘤热疗患者焦虑和抑郁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1A):16-17.

[4]韩 静,刘均娥,孟 洁,等.癌症患者心理困扰程度及相关原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16-518.

[5]张惠芳,赵擎宇,陈冠璇,等.心理干预对食管癌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0,31(2):185-188.

[6]Whelan TJ,Mohide EA,Wllan AR,et al.The supportive care needs of newly diagnosed cancer patients attending a regional cancer center[J].Cancer,1997(80):1518-1524.

(收稿日期:2011-03-08 修回日期:2011-05-03)

(编辑:潘明志)

手术患者术前焦虑心理干预研究 篇4

关键词:手术患者,焦虑,心理干预

手术治疗是临床上一种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 众多患者在手术治疗后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然而, 由于手术治疗的风险性, 患者往往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 其中, 焦虑情绪是手术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负性心理。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手术的治疗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1]。有研究表明, 对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前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从而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疗效[2]。本研究以12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心理干预对于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年龄18~40岁 (平均年龄32.4岁) 的成年 (无精神障碍) 手术患者120例, 手术以普外及产科手术为主。其中, 男56例, 女6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 各6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术前访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术前访视的基础上, 进行焦虑心理评估、测量和心理干预, 具体操作如下。 (1) 将访视患者的工作改为访谈, 以往都是患者在病房听医务人员说, 而医务人员并未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2) 将对于患者来说陌生的场景用图片或者是PPT形式集中在心理辅导室进行场景演说, 消除患者面对无影灯和手术房间的陌生感, 接患者进手术室后直至麻醉开始全程不离护理人员陪护[3]。 (3) 对于已心理评估测量出焦虑存在的患者进行, 心理认知行为疗法肌肉松弛训练疗法、音乐冥想疗法[4]。 (4) 对于择期手术患者集中于心理辅导室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整合资源, 降低患者手术压力源。 (5) 用模特演示视频播放方法向患者展示如何进行麻醉配合及麻醉的安全知识健康宣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30 min的血压、心率以及心理评估结果。

1.3 焦虑判定方法

采用SAS评分标准, 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 其标准为:“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表示有时有;“3”表示大部分时间有;“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依次计分4分、3分、2分、1分。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 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 60~69分为中度焦虑, 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5]。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数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压和心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术前血压及心率较对照组显著低 (P<0.05) , 见表1。

2.2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SAS评分比较

试验组焦虑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对患者来说, 手术和麻醉是一种强烈的应激事件, 使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应激反应。当患者心理应激超过其机体的适应范围, 导致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改变, 对患者造成伤害[6]。较大的心理压力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情绪, 尤其是当患者对于手术治疗缺乏认识时, 其焦虑情绪会更加严重, 往往表现为呼吸、心率、血压、焦虑程度、术后疼痛等临床指标的变化[7]。

Claas Lahmann等[8]认为在手术之前要积极与有焦虑情绪的患者进行沟通, 制造和谐的氛围, 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 使其树立疾病治愈的信心, 乐观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时要态度和蔼、言语诚恳, 以获得患者的信任, 提高患者的亲近感和安全感[9]。另外, 除为患者提供疾病咨询和安抚患者之外, 护理人员要注意维护好良好的护患关系, 促进卫生护理事业的发展[10,11,12]。有研究报道对剖腹手术患者手术前焦虑的音乐疗法显示能够增加患者手术后正面的情感, 并导致负性情绪的显著下降, 干预效果明显优于控制组[13]。

本研究中, 试验组患者术前血压及心率较对照组显著低 (P<0.05) ;SAS评分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重度焦虑3例, 中度焦虑5例, 轻度焦虑10例, 与对照组重度焦虑10例, 中度焦虑18例, 轻度焦虑24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何控制心理焦虑 篇5

焦虑是人在面临当前的或可能出现的某种威胁、危险时产生的紧张、不安、焦虑、痛苦的情绪体验。教师,作为对社会、对家长、对年轻一代负有高度责任的群体,必然要承受心理焦虑引起的紧张和痛苦。教师如何控制心理焦虑的程度呢?

产生焦虑是正常的,但焦虑的程度需要有效的控制。焦虑程度过高,人的身体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容易产生恐慌反应,使人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阻碍教师发挥创造性;但如果焦虑水平过低,人的身体处于麻木状态,不易激动,缺乏激励力量。应当使焦虑达到中等程度,才会激励教师努力改变现状,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解决知识老化与新知识要求之间的矛盾

教师应客观地认识自我和现实,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懂得尊重和悦纳学生,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防止知识老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坚持终身学习,积极参加业务进修,开阔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教改信息,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和现代教育技术。博学、谦虚、真诚的老师会永远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同时,教师要懂得善待自己,对自己不要过分苛求,不要过度追求自我实现和自尊。

增强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开始实施聘任制。新的用人制度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各种才干。教师可以寻找自己向往的学校,寻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不像以前那样调动起来很麻烦。教师应具备长远的眼光,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与其整天患得患失,心神不宁,不如行动起来,扎扎实实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要发扬拼搏精神,勇敢面对落后就要被淘汰的竞争压力。同时,应该相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部分曾对教育做出贡献的落聘教师一定会做好各项善后工作。只要教师具备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要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

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焦虑心理干预 篇6

【关键词】 乳腺癌;焦虑症;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05-02

癌症作为严重的社会负性生活事件,易出现严重的应激心理反应[1]乳腺癌也不例外。乳腺癌在我国占各种恶性肿瘤的7%-10%[2],目前手术根治加联合化疗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命期限,但癌症恐惧,术后乳房缺失和胸部畸形等,是女性乳腺癌患者心理上的一大威胁。多数患者伴有焦虑、抑郁、恐惧、自卑或绝望等症状,因此,对伴有焦虑症的乳腺癌患者开展心理干预,对改善其病情有现实意义。笔者伴有焦虑症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8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腺体外科住院治疗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按文献[3]伴有焦虑症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人。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教育程度、家庭婚育状况、工作情况、付费方式、收入等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者基本情况见表1。

1.2方法

1.2.1心理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同时实施下列心理干预:(1)协助患者消除日常小事问题,并告知患者家属其在患者面前的言行举止和情绪表现都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劝导家属在患者面前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经常安慰和鼓励患者,尽量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尤其是配偶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对患者产生积极的效果更佳。(2)沟通交流:患者一旦诊断为乳腺癌,对前途忧心忡忡,对治疗预后作悲观的估计,极易产生焦虑的心理,医护人员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尊重,关心和给予热情耐心地开导患者,向患者介绍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对消除焦虑抑郁的心理,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有促进作用。(3)想办法激发患者的生活热情: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调整等治疗方式轮番上演,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对身体的伤害和病情的迁延不愈等等都会导致焦虑抑郁的心理的产生或加重。针对患者不同的个性特征,给其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者讲述一些对战胜疾病有诱导作用的事例,激发患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4)让患者了解各种治疗方式:向患者讲解手术、化疗、内分泌调整等治疗的目的,原理,过程和必要性,动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可有效减轻其恐惧心理。(5)患者传授:邀请乳腺癌老患者现身说法,把其与医生配合治疗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伴有焦虑症的乳腺癌患者,鼓励其多与老患者交流思想,以增强其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治疗效果的信心。

1.2.2焦虑症的评定方法焦虑症的评定分别采用焦虑自评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3],评分员的选择:评分员由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护师或主管护师组成,评分员先培训后进行调查。在评分时评分员首先将量表中的内容对患者进行逐项解释,然后由患者逐项自填,调查量表完成后由评分员逐项复核无误后收回。

干预前,于治疗前生用SAS 和SDS对两组患者进行基线评价和治疗后的变化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别。

1.2.3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组间差别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2组SAS、SDS评分干预前后比较: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SAS总分和SDS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相比,实验组干预后SAS总分和SDS总分均有下降(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SAS总分和SD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乳腺癌患者一旦出现严重的心理疾患,将极大地影响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伴有焦虑症的乳腺癌患者多数是由于对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不了解所产生的。部分患者由疼痛等症状引起。焦虑抑郁症状伴随整个疾病的诊疗过程。吴志祥等[4]报道乳腺癌术后2年内有34%的患者出现焦虑症状,49%的患者有抑郁症状。癌症不但病情重,病程较长,治疗复杂,而且治疗费用昂贵,常给病人及其家人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经济负担也是患者焦虑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付费方式也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自费支付方式患者焦虑程度明显高于公费治疗者。本调查提示年龄越小其焦虑程度越高,患者的年龄越低,对长期生存的期望越高,另外年轻患者大多生活、社会经历较年长者少,面临突如其来的打击,心理接受能力差,年龄大的乳腺癌患者其生活质量水平高于年轻患者,多位学者的研究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5-8]。而文化水平的高低对于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则无显着性差异,说明不管何种教育程度,对疾病的康复有同样高的期望值。乳房缺失及术后化疗使乳腺癌患者面临诸多心理问题,导致其生活质量降低[5]。心理社会适应与生活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状况越好,其生活质量水平越好;焦虑、抑郁水平高者,生活质量较差,这与Longman等[6]研究发现的焦虑和抑郁与乳腺癌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呈负相关的结论相一致。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不但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还能促进其生理功能和心理康复。崔红梅等[9]从乳腺癌患者早期阶段的心理护理、治疗阶段的心理护理(术前的心理护理、术后早期的心理护理、术后恢复期心理护理、放疗化疗期间的心理护理)、后期阶段的心理护理(痊愈患者的心理护理、乳腺癌晚期的心理护理)做了详细的诠释。鲁延红等[10]对203例患者乳腺癌患者从待诊期、新入院期、手术前期、乳房切除术后及康复期进行相应的个体化护理干预,均取得良好效果。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程度、疾病的不同阶段及肿瘤的性质,均有其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11]进行针对性的精神支持治疗。医护人员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进行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改善患者的的心理条件,增强其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其心理症状,重新保持心态平衡[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心理干预后其心理症状有明确改善(P<0.01),提示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症,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对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加快康复,改善社会职能,起到提高生活质量等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慧,周玉秋,谢萧冰.癌症患者康复期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及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

[2]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7.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8-320.

[4]吴志祥,李春波.乳腺癌术后心理状态调查病人[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1):4–7.

[5]张芳云.乳腺癌病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及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5):368-369.

[6]Longm an A J,Braden C J,M ishelMH.Side-effects burden,psychological adjustment,and life quality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pattern of association over time [J].Oncol Nurs Forum,1999,26(5):909- 915.

[7]Pedro LW.Quality of Life for Long-Term Survivors of Cancer:Influencing Variables [J].Cancer Nursing,2001,24:1-11.[8]A rndt V,MerxH,S turmer T,et al.Age-specific detriments to quality of life among breast cancer patients one year after diagnosis [J].Eur J Cancer,2004,40 (5):673 – 680.

[9]崔红梅,刘娜娜.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419-8420.

[10]鲁延红,王菊霞.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的系统化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9):1236-1237.

[11]朱敏玲,郑修霞,梁平等.社会支持与卵巢癌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11.

[12]贾强,陈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2000,1(11):47.

[13]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8.

焦虑心理干预 篇7

1 临床资料

临床选择2012年9~12月份收治60例肿瘤化疗患者。选择标准:均在术后机体状态较好;首次接受化疗;对病情有部分了解。男性11例, 女性49例, 年龄47~73岁。其中乳腺癌22例, 肠癌15例, 肺例癌12例, 胃癌11例。肿瘤分期T2N1M036例, T3N2M114例, T3N2M110例。

2 方法

以责护小组为单元进行, 遵照优质护理服务主导思想, 专科健康教育, 提供个性化心理护理为手段, 在化疗期间全程进行心理干预, 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进行护理干预。

2.1 心理评估

2.1.1 焦虑

肿瘤患者在承受身体受损, 机体严重创伤情况下还要承受生命受到威胁带来的压力。化疗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承担社会角色改变和经济支出的压力。主要表现:紧张不安、忧虑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2.1.2 抑郁

不愿正确面对疾病。心里对化疗效果期望值不高[2], 对远期预后不乐观, 潜意识认为是医生和家属共同编制的谎言安慰自己, 所以放弃与周围的人交流沟通。主要表现有遇事悲观、食欲降低、动力不足、兴趣和愉悦感消失、自理能力和睡眠质量下降、消极厌世, 有自杀倾向[3]。

2.1.3 其他不良情绪

恐惧、盲目和抗药心理害怕化疗药物对身体影响大, 自身难以抵抗化疗药引起的痛苦。还会有, 把希望寄托在多种途径获得治疗的信息上, 盲目的依赖心理。上述心理状态是对化疗疗效起到负影响或者说是加重化疗的不良反应。

2.2 心理干预措施

2.2.1 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

护患关系是护士与患者及家属在治疗过程中形成和建立的人际关系, 它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变化, 与患者的康复有密切的关系。友善的亲切的情感去面对患者, 运用沟通的技巧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 尊重患者情感表达, 建立充分信任才能良好的评估心理状态, 找到心理护理的切入点。

2.2.2 提高患者对疾病知晓状况

实施把握患者心理动态, 抓住有效心理疏导时机, 及时消除悲观情绪。在患者情绪平稳时介绍化疗药物作用于副作用,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是否告知疾病实情应尊重家属的意见, 避免不必要纠纷。将科室其他康复的病例作为典型, 鼓励激发患者的乐观态度, 产生对抗疾病的信心, 使其精神和情感上得到鼓励和安慰。

2.2.3 取得家属亲友配合

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取得配合。妥善解决患者治疗相关问题。治疗期间尽量减少探视, 动员亲友多多关心和体贴患者。相关研究表明, 承担陪护和主要探视者其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抑郁和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常模。对有关脑瘤患者及其配偶在治疗初期的精神状况的研究发现, 患者配偶比患者本人更容易出现焦虑等消极情绪, 分别是47%~38%。在关注患者同时保持与陪护者沟通, 指导其把控自己的情绪, 防止患者敏感于周围人的微妙变化, 而产生情绪波动。田氏报道40例患者在化疗中因情绪波动较大而感到焦虑, 好发脾气者有31例 (77.5%) , 因难以忍受化疗不良反应而产生放弃化疗念头者有25例 (62.5%) 治疗期间减少独处机会, 减少孤独感、被遗弃感和被蒙蔽感。

2.2.4 减少化疗药物带来的不适

化疗期间多会出现恶心、呕吐一些常见的胃肠道反应, 这也是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抵抗治疗的主要原因。

2.2.5 饮食护理

了解患者饮食喜好, 选择清淡、新鲜、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品, 避免刺激强的食物, 油腻、生冷硬辛辣禁忌。呕吐明显可延迟进食时间, 不要过分强求。少食多餐。

2.2.6环境维护

病室光线充足, 环境安静, 温湿度适宜。探视人员数量应有效控制。防止病室有异味, 尤其是化疗患者对异味有明显抵抗情绪。进食前避免接触浓烈异味。音乐能影响大脑半球并使脑垂体分泌具有止痛作用的内啡肽, 使儿茶酚胺水平减低, 从而导致血压和心率下降病室可以播放节奏舒缓、优美的音乐但音调不要过大, 以分散注意力, 放松患者紧张情绪。

2.2.7 体位

舒适卧位时减少不适降低不良情绪的又一因素。恶心时可给予半卧位, 以软垫靠于床头, 尤其是进食后不要立即躺下, 防止食物反流导致呕吐不适加重情绪波动。

2.2.8保持大便通畅

药物影响导致患者排便费力甚至便秘。治疗前了解评估患者的排便习惯, 指导患者通过饮食调节增加纤维素摄入, 鼓励多饮水和床下活动。不可避免的便秘及时给予通便处理。

2.2.9 良好的治疗环境

做好护士综合素质培养, 培训科室护理人员, 提高护士操作水平, 最大程度降低治疗操作带来的痛苦。

2.2.1 0 增加护士与患者交流的时间

简化护理表格书写, 调配人力资源。增加与患者的接触时间, 尤其是入院后、治疗前、出院前三个关键时间段, 亲情沟通, 换位思考, 让患者时时都能打开心扉, 获得安慰和鼓励。

3 评价指标

效果好:患者化疗期间情绪平稳, 积极配合接受治疗, 主动与医护人员沟通, 愿意分享内心感受, 能够承受压力。对疾病认知度提高, 自我控制强。效果良:情绪平稳, 能够接受治疗, 对疾病有一定认识。效果差:焦虑抑郁情绪依然存在但又不同程度减轻, 可以沟通。

4 结果

60例患者中有41例效果好, 16例效果良, 3例效果差。见表1。

5 小结

针对肿瘤化疗患者的心理问题, 正确评估, 采取相应的护理心理干预, 减轻化疗相关症状, 消除患者负面情绪积极面对病情, 健康心态迎接生活, 切实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Mcpherson CJ, Wilson MA.Feeling like a burden:exploring the perspectives of patients at end of.Soc Sci Med, 2007, 64 (2) :417-427.

[2]肖敏.老年肿瘤患者临床心理特点及护理.现代医药卫生, 2004, 20 (15) :1528-1529.

焦虑心理干预 篇8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05年1月至2008年期间收住的100例妇科手术患者中, 拟进行子宫切除或卵巢手术的患者。年龄30~65岁, 平均47岁。其中, 高中以上文化水平44例, 占44%, 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56例, 占56%。既往有麻醉、手术史患者5例, 占5%。其余既往均无神经、精神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史。

1.2 方法

手术前1d由护理人员用倾听技术、交谈和观察的方法, 对术前患者进行观察、倾听, 与之交流, 细心的给予解释、指导建议, 心理安慰, 让患者对术前的准备工作有所了解。如术前备皮、饮食, 术前用药, 术中采取的麻醉种类, 切口是否疼痛, 手术的时间等。使术前患者对自身疾病, 术前麻醉及手术过程有一定的认知。对术前患者担心子宫切除后是否对性格、性生活产生影响进行介绍, 以及术前紧张、血压、心率改变、焦虑、失眠等行为, 进行心理干预与护理。

1.2.1 一般性心理治疗,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耐心反复倾听患者提出的问题, 从中收集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资料, 对其健康进行评估。根据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心理健康治疗措施。

1.2.2 采取积极的语言应用, 对待患者和蔼可亲

语言诚恳, 对患者紧张心理进行排解、疏导和安抚, 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使其正确对待手术。理解尊重她们, 减轻患者的思想顾虑, 增加其信任感, 安全感。使患者心情放松, 缓解焦虑和压抑的情绪, 易于以平静的心态接受手术。

1.2.3 认知疗法

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找出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观念, 有计划的告知病情, 介绍手术相关的医疗知识和信息, 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能够进行自身调节, 自我对话, 引导她们接受现实及对疾病的认识。包括应用何种麻醉方式, 术前必要准备, 手术的特点, 注意事项, 预期效果, 术后恢复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以调动术后自身控制能力,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实施整体护理以病人为中心, 注意个体化和认识能力的实质性转化, 达到预期的心理效果。护理人员需注意自身形象, 贴近病人感情实施术前人文关怀, 对待病人热情亲切、细致、体贴、关怀周到, 使患者觉得可信可亲。医护人员娴熟技术, 严谨工作作风, 使病人感到可敬安全, 自然的放下包袱, 觉得手术对自己是很安全的。才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良好食欲和良好的睡眠, 保持和医护人员配合良好, 使手术得以安全顺利进行, 通过心理护理达到战胜疾病的目标。

2 结果

(1) 由于术前患者出现焦虑情绪, 可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者25例, 占25%, 心率加快者63例, 占63%, 术前情绪不安者81例, 占81%。

(2) 引起术前焦虑的原因:100例患者引起不同程度焦虑的是因为担心术中, 术后切口疼痛6.5%, 担心手术意外2%, 术后性格改变的21%, 恐惧手术88%, 担心肿瘤为恶性30%。

3 讨论

焦虑作为个体或集体在对一个模糊的非特异的威胁作出反应时, 所经受的不适感和自主神经激活状态, 可由各种因素引起, 对于这些因素产生的焦虑, 术前可通过提供有关病人的治疗信息及有关病人情况等环境信息支持,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环境调整, 使患者的认知、感受、情绪和行为得以改变, 焦虑得以缓解或消除。

(1) 产生焦虑的原因分析。患者对手术的认知不足, 术前对病情病因缺乏了解, 担心手术过程中发生麻醉意外, 术中大出血, 术中术后切口疼痛及术后预期效果不理想, 这些都是很强的应激源, 带给患者很大的压力。产生焦虑和恐惧。

(2) 患者对医学知识缺乏, 不了解与手术相关的生理解剖知识, 担心术后并发症及对自身的损伤, 担心子宫肌瘤保留卵巢手术会改变女性特征, 术后性格发生改变, 性功能改变, 是否影响夫妻生活。对子宫切除或卵巢术后造成内分泌失调, 是否引起过早衰老、发胖、加之女性生理的特殊性及性知识的神秘感, 导致心理压力增大。

(3) 担心肌瘤性质是否恶性, 疾病不能根治, 手术资金承担问题, 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 产生心理压力, 焦虑。

总之, 根据妇科手术前患者不同的心理变化及要求, 护理人员应积极有效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降低患者心理压力、焦虑程度, 增强其认识能力及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 能起到药物难以替代的作用。对今后生活质量是否影响可直接告知。例如, 子宫切除术后保留卵巢不会改变女性特征, 不会降低性生活质量, 告知其卵巢是维持女性特征的重要器官, 不会影响家庭夫妻关系。使患者尽快轻松的接受手术, 视为术前精神用药, 使其顺利度过手术难关。在实施心理护理、心理干预过程中心理护理作为新的医疗模式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护理的实施应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 以全新的形象, 全新的护理理念, 全新的护理技术, 提高术前焦虑心理的护理质量。只有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 才能达到预期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效果, 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建英.乳腺癌患者术后焦虑、抑郁心理及护理对策[J].当代医学, 2009, 15 (31) :106.

[2]罗姝.妇科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心理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20) :22.

焦虑心理干预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11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产前检查及分娩的133例初产妇为观察对象。133例初产妇均为单胎, 胎位正常, 产前均进行焦虑自评量表 (SAS) [2]测定, 且分值均在50分以上, 有一定焦虑心理, 并排除既往有神经精神疾病、智力障碍、多胎及有剖宫产指征产妇。随机将133例产妇分为观察组65例、对照组68例, 其中观察组年龄21~33岁, 平均 (27.8±2.1) 岁;孕周37~42周, 平均 (38.4±1.2) 周;对照组年龄20~32岁, 平均 (27.6±2.4) 岁;孕周37~41周, 平均 (38.2±1.4) 周。两组产妇均知情同意, 自愿选择分娩方式, 且年龄、孕周、SAS评分等产前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68例产妇产前实施常规护理与健康教育, 观察组则在产前1周另给予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心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开展心理咨询, 根据产妇SAS测定结果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 帮助产妇纠正不正确的妊娠、分娩、哺乳等观念等。放松训练, 每1~2天进行0.5~1h放松训练, 由专业人员指导并由家属陪同、全程参与。孕妇平躺, 由脚到头逐步收缩数秒后放松, 最后放松左右上肢及下肢, 训练时播散轻柔轻音乐以改善或感染产妇情绪。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产前及产后第4天产妇SAS得分;记录两组产妇分娩方式, 并比较两组产程延长及产时出血情况。其中产程超过24h者视为产程延长[3]。产妇产时出血量采用容积法测定, 即用弯盘收集血液并用量杯量取。

1.4 统计学方法

对观察指标经SPSS11.0进行分析, 组间SAS平均得分、产时出血量比较进行t检验, 两组产程延长发生率比较经卡方检验。以P<0.05为组间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SAS得分比较

两组产前SAS得分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产后SAS得分明显降低 (P<0.05) , 且较对照组产后得分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对照组产后SAS得分稍有降低, 但较产前无明显差异 (P>0.05) 。两组产前及产后4天SAS得分比较见表1。

注:与产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分娩方式及结局比较

观察组中选择剖宫产者14例, 占21.54%;对照组选择剖宫产者27例, 占39.71%。两组剖宫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5.14, P<0.05) 。观察组中产程延长者7例, 占10.77%;对照组中产程延长者19例, 占27.94%, 观察组产程延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6.23, P<0.05) 。观察组产时出血量为 (135.7±11.5) m L, 对照组产时出血量为 (154.0±12.0) m L, 观察组产时出血量较对照组少, 且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初产妇对分娩这个强烈而持久的应激源有一定紧张、焦虑情绪属于正常现象, 但过度、长期的焦虑尤其是产前焦虑可对产妇妊娠与分娩造成不良影响[4], 如使剖宫产率明显提高、子宫收缩乏力、难产、产后大出血等。因而, 及时改善产妇焦虑情绪以提高分娩质量至关重要。

在本研究中, 我们主要探讨了在实施常规护理、产前健康教育同时进行产前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其中心理咨询有利于针对性疏导患者焦虑, 而放松训练则既可使产妇放松心情, 又能充分发挥家庭成员对产妇的情感支持。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 实施心理干预的观察组65例患者产后焦虑情绪明显减轻 (P<0.05) , 这说明针对性心理咨询与放松训练可明显改善产妇产前焦虑。同时观察组产妇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 产程延长发生率及产时出血量也明显降低或减少 (均P<0.05) , 这可能与焦虑情绪改善后产妇内分泌激素如缩宫素分泌减少而儿茶酚胺等增多影响子宫收缩与血流量有关[5]。这提示我们心理干预在改善产妇焦虑情绪同时也降低了剖宫产率、减少了产程延长发生率及产时出血量。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心理干预不仅能改善产妇产前焦虑, 而且对产妇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分娩结局具有重要影响。在临床实践中, 产科医护人员可加强对产妇的产前心理干预以促进产妇顺利分娩。

参考文献

[1]Johnson RC, Slade P.Obstetric complications and anxiety duringpregnancy:Is there a relationship?[J].J Psychosom Obstet Gynaecol, 2003, 24 (1) :1-14.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3:38-41.

[3]曹胜清, 周俊辉, 龙文平.心理干预对产妇焦虑和分娩质量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8, 19 (4) :309-311.

[4]Vieten C, Astin J.Effects of a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 duringPergnnacy on prenatal stress and mood:Results of a pilot study[J].Arch Womens Ment Helath, 2008, 11 (1) :67-74.

焦虑心理干预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对在我科住院的142例中、大面积烧伤患。年龄18~50岁,平均42, 4~5.4岁。烧伤面积最大50%,最小20%,深度为Ⅱ~Ⅲ度。按入院顺序间隔一例选取一例,其中试验组7l例患者男性37例,女性34例。剩余的71例为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32例。2组病例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烧伤面积与深度、焦虑情绪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所有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实验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分析如下:

1.2.1 认知干预

向患者讲述烧伤的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烧伤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伤情演变过程、疼痛原因、持续时间、缓解方法、注意事项及预后情况等,从而消除患者的担忧。

1.2.2 情绪干预

烧伤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伤害,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烦躁、痛苦、悲伤等心理表现。作为医护人员要耐心听取患者的疑问,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关心每一位患者,使他们重获安全感,并通过有针对性地疾病知识宣教,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 家庭与社会干预

患者的精神支柱来源于家庭,通过他们的细微关怀和精心照顾,增强患者的意志和信心。从而减少负性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3 评价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2]分别对患者入院后第1、7、14天的情绪状态进行评定。在主治医生的帮助下有患者自己填写量表,以我国常规的上限为界。SAS标准分>50分。表明有焦虑症状;DSD标准分>50分,表明有抑郁症状,得分越高其焦虑抑郁越严重[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用 (χ—±s) 表示,心理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自身焦虑与抑郁得分差异比较用t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焦虑与抑郁人数比较用心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期实验组与对照组焦虑与抑郁的发生人数 (例) 比较实验组焦虑与抑郁的患者人数明显下降,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7.93, P<0.01, x△2=5.57, 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入院后第l、7、14天,焦虑、抑郁评分结果见表2。

注:*P<0.01

3 讨论

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遭受到突如其来的灾难,如爆炸、火灾、化学物质烧伤等,造成严重的皮肤损伤,给患者带来长时间的痛苦,改变了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状况。带来严重的紧张、恐惧等心理,有90%以上的患者不能以乐观、平稳的情绪面对疾病[4],来自于家庭、社会及经济等方面的压力,致使患者发生焦虑、悲观等负性情绪。

从分析结果上可以看出,干预后观察组SDS和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 (P<0.01) ,说明对烧伤患者实行心理干预,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提高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烧伤后患者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精神创伤,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烧到损害,作为医护人员,要求我们及时给于关心和指导[5],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疏导,治疗患者躯体疼痛的同时解决患者心理存在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争取社会与家庭的支持,对于亲属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温暖,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家庭成员精心的照顾与帮助可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恐惧与紧张心理,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对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缓解或消除中、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焦虑、抑郁负性心理情绪[6],保持平衡适应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大面积烧伤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 对在我科住院的142例中、大面积烧伤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1例, 对照组所有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实验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采用焦虑自评表 (SAS) 和抑郁自评表 (SDS) 调查患者在住院第1、7、14天的心理状况, 并将两组患者的心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烧伤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烧伤患者焦虑、抑郁值。对实验组进行干预后, 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发生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93, P<0.01, χ2△=5.57, P<0.05) 。结论 心理干预能缓解或消除中、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焦虑、抑郁负性心理情绪, 保持平衡适应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烧伤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7.

[2]王长虹, 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575-578.

[3]吴文源.焦虑自评量表 (sAs) [J].上海精神医学, 1990, 2 (增) :41.

[4]盛志勇, 郭振荣.危重烧伤治疗与康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383.

[5]黄跃生.烧伤外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740.

焦虑心理干预 篇11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患者的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2月~2008年12月实行髋关节置换患者5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实行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评定两组入院时及干预后焦虑情绪状况。结果:干预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入院时评分(P<20.01),同时干预组干预后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后评分(P<20.01)。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改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焦虑情绪,可以有利于手术及术后各期功能康复。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焦虑;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65-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5年12月~2008年12月实行髋关节置换患者54例。其中老年性股骨颈骨折27例;股骨头无菌坏死20例;髋关节骨关节炎7例。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干预和对照组。干预组29例,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1.4±6.7)岁;老年性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头无菌坏死11例;髋关节骨关节炎4例。对照组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60.7±7.5)岁;老年性股骨颈骨折13例;股骨头无菌坏死9例;髋关节骨关节炎3例。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只做常规护理,未实施心理护理。

1.2.2干预组在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措施:①术前:根据手术通知护士每日下午要测量病人的心率、血压、焦虑值,阅读病历,了解病情,了解患者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皮肤准备、全身情况、手术方式及手术相关的其它问题;对病人亲切交流,听取其对手术的期望,解答疑问,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想法;详细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医生的情况,手术的简要步骤、手术体位、麻醉方式、相关知识,及配合要点;或请同病房的相同手术病人现身说教,以取得家属的理解和帮助。进行相关健康宣教。采用临床调查了解患者最担心的问题如:担心疾病预后、担心患肢失去正常功能等。针对不同心理问题及时向患者加强疾病治疗、康复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健康指导,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护理的质量,使患者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治疗。②术中:患者进人手术室后,护士要热情地迎接患者,安慰患者,稳定患者情绪,用轻柔亲切的语言介绍有关规定及注意事项,耐心守候在患者身旁,细心指导患者如何配合麻醉;术中保持安静,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以免加重患者担优心理。对术中可能出现的疼痛或不适,给予恰当的解释和安慰,让其了解这是正常的手术经过,必要时协助麻醉师对症用药,消除痛苦。③术后:耐心询问术后患者一般情况,以及是否疼痛及其他不适。及时提供功能锻炼相关知识,采用讲解和示范的方法指导健肢和患肢关节、肌肉的锻炼方法。

1.3评定方法两组患者均于住院当日实施心理护理前完成焦虑、抑郁第1次测量。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于手术前对患者焦虑、抑郁再次测量。术后第3天对患者的焦虑、抑郁进行第3次测量。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1],评价患者焦虑、抑郁情况。专职评估护士在工作开展前进行培训,统一评分标准。评定前向患者说明评分要求,文化程度低不能独立完成者由专职护士无倾向性地逐条讲明,完全理解后填写。评分≥41分表明存在焦虑情绪。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检验采用t检验,P<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入院时、心理行为干预后,SAS评分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2组患者入院时,S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心理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20.01),说明心理干预措施能明显改善心理状态。

3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作为一种应激源可使患者产生明最的心理应激反应,如术前恐惧手术过程及手术的成败、手术后担心出现疼痛及其他不适感、有无意外、手术效果如何、甚至怀疑医生的技术水平,患者由此会产生期待性的焦虑情绪。通过心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否认”心理防御机制从而降低焦虑的反应程度。在本文中,入院时,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大于41分,说明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均存在焦虑情绪。有研究表明,髋关节置换术常导致患者产生以焦虑为主的心理应激反应,当反应达到一定的强度就会影响手术麻醉的顺利进行及术后恢复。在本文中,干预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显著低于入院时评分,说明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改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焦虑情绪,可以有利于手术及术后各期功能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出版社,1999:235-237.

焦虑心理干预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确诊病人120例,均符合1997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1]。将12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4岁~76岁,平均56.35岁;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38岁~73岁,平均55.94岁;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自制的《病人一般情况调查表》对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资料进行调查分析,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疾病类型等。病人入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病人进行测试,首次测试于住院1周内完成。对干预组病人在常规心内科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由受过专门训练的责任护士实施。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心内科治疗和护理。4周治疗结束后,再次用SAS和SDS对两组病人进行测试。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SAS和SDS的评分情况及疗效进行比较。

1.3 心理干预

对干预组病人进行心理干预,时间4周,具体方法如下。

1.3.1 支持疗法

对病人热情、体贴,耐心帮助病人减轻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以移情的态度理解病人的痛苦和感受,尊重病人的想法,嬴得病人的信任,从而深入病人内心,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鼓励病人讲出自己的痛苦和忧虑。调动家人的积极性,强调家庭支持在病人治疗和恢复期的责任和作用,除去病人的后顾之忧。针对病人的心态鼓励家属探视。护士以实例向家属说明探视与病人情绪变化、病情发展的关系。对家中无亲人或家属因工作忙不能来探视的病人,应主动抽时间多与病人聊天,关心和体贴他们,避免产生被遗弃感。

1.3.2 认知干预

由冠心病专家为病人介绍冠心病的有关知识,如病因、发病机制、并发症及治疗措施,并提供冠心病专科的光盘教学。告知病人多数冠心病目前尚不能根治,要持之以恒,坚持长期综合治疗,预防各种感染,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等。纠正病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嘱病人进行体育锻炼,冠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与运动呈负相关,运动能降低血压,调节血管张力,降低周围血管紧张度,改善大动脉顺应性及解除微血管痉挛[4]。体育锻炼要因人而异,根据病情、体力、性别、年龄选择合适方式,要长期坚持并有规律的运动。讲授负性情绪对冠心病的发生、治疗及预后影响的重要性,学习正确对待不良生活事件的方式及改善负性情绪的方法。

1.3.3 个别心理治疗

运用倾听、澄清、鼓励、保证、暗示、预防性谈话等方法全面了解和评价病人及家庭有关情况,根据病人性格特点帮助消除心理社会紧张刺激,指导控制良好情绪。治疗每周2次,每次30 min。

1.3.4 放松疗法

在神经、肌肉渐进放松训练指导语录音播放中逐渐达到全身肌肉放松,思想情绪放松,呼吸放松,从而使交感神经活动性降低,消除精神压力,缓和精神紧张。保持训练环境的安静,噪声会引起病人紧张,肌肉无法放松。治疗每周3次,每次30 min。

1.3.5 互相支持

安排相同疾病的病人住在同一间病房,并引导病人互相交流感受,分享经验,相互支持和鼓励。安排病情稳定的病人现身说法,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

1.3.6 药物疗法

对于严重焦虑、抑郁的病人根据医嘱给予抗精神病的药物以减轻病人的焦虑、抑郁症状。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心电图改善;进步:临床症状部分消失,心电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与心电图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 13.0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

120例病人中,焦虑、抑郁发生例数为107例,占89.2%。

2.2 SAS和SDS的评分结果

两组病人入院时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干预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受心理因素影响很重,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既往多侧重于药物和饮食疗法,忽略了新医学模式中的心理干预方法。现代医学已经证实,长期的精神紧张、情绪郁闷是诱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之一[5]。有文献报道,冠心病病人由于担心并发症的发生及长期服药等原因而存在负性情绪[6]。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康复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负性情绪不但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冠心病发生后出现的复杂的心理反应对冠心病的近期疗效及预后有明显影响。

本研究对冠心病病人的负性情绪进行了心理干预,结果发现干预组心理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冠心病病人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纠正病人的错误认知、支持性的心理治疗、行为训练、冠心病知识的宣传和个别咨询,能够显著缓解病人的负性情绪。本研究显示,干预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冠心病病人的负性情绪进行心理干预对治疗冠心病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应重视对病人的心理干预,调整心态,纠正负性情绪,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冠心病病人实施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稳定病人情绪,消除焦虑、抑郁等症状,改善躯体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心理干预不仅能有效地缓解负性情绪,而且通过认知的改变,减轻了负性情绪对躯体状态的影响,提高了临床疗效。

4 小结

在护理冠心病病人过程中,根据病人的生理、心理、病理等特点,积极进行心理干预。经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消除心理障碍,使病人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了病人的积极因素,主动配合治疗,减少了痛苦,能早日康复,提高疗效,同时减少了负性情绪,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笔者深切体会到,要使冠心病病人早日康复,只靠先进的医疗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护理人员的理解、友爱和细心的护理。心理护理是建立这种理解和友爱的桥梁,因此,每个护理人员都应责无旁贷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解瑞东,祝亮华,马卫华.心理干预对冠心病病人焦虑抑郁情绪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6):95.

[2]薛华,刘翠霞,李彩英.心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3):2832.

[3]杨青.冠心病的心理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3063.

[4]江一清,刘朝中,朱国英.现代冠心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45-571.

[5]陈建平,顾卫平,卢平滨,等.冠心病病人情绪障碍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3):143-144.

上一篇:科学微博下一篇:考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