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焦虑状况

2024-08-28

心理焦虑状况(精选12篇)

心理焦虑状况 篇1

妊娠分娩虽然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但对于孕妇却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使孕妇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和恐惧心理。研究表明,孕妇普遍存在焦虑情绪,是焦虑情绪的高发人群。其中,产前焦虑发生率可达19%~54%[1,2,3,4],而孕期并发症如习惯性流产、妊娠期高血压及早产等,均与孕期情感因素有关,至少与压力性情感状况的增加有关[5]。另外,孕期心理压力还可导致新生儿认知、情感发育迟缓,行为功能低下,且对子代远期的生长发育、心理健康等均有影响[6]。目前,研究孕妇心理压力及其与焦虑相关性的报道不多。本文对就诊我院的孕妇进行调查,现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10月~2009年12月就诊我院门诊的初产孕妇121例,孕周≥32周,年龄为21~40岁之间,平均(27.99±2.48)岁。纳入标准:单胎妊娠,无精神病史,无严重内科疾病,自愿参与研究者。排除标准:意识障碍和交流困难者,有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者,孕期使用抗焦虑药、神经阻滞剂,不愿参与研究者等。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问卷

自行设计产妇一般人口学、社会学资料问卷,包括年龄、学历、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及医疗保健方式等17个条目。问卷设计时,请统计学专家、妇产科专家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通过预调查对问卷进行反复修改和补充。

1.2.2 妊娠压力量表

为台湾陈彰惠、陈惠敏[7]编制,含有30项有关妊娠压力事件的陈述句,包括3个因子:“为认同父母角色而引发的压力感”含15个条目;“为确保母子健康和安全而引发的压力感”含8个条目;“为身体外形和身体活动的改变而引发的压力感”含4个条目;此外,还有3项未归入任何因子,分析时将这3项作为其他因素。量表采用4个等级记分,“0”表示没有压力,“1”为轻度压力,“2”为中度压力,“3”为重度压力。该量表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7]。

1.2.3 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

STAI问卷共有40项,第1~20项为状态焦虑量表,用于评定应激情况下的焦虑状态,第21~40项为特质焦虑量表,用于评定一贯的焦虑情绪。

1.3 研究方法

此研究为描述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收集资料。预调查对问卷进行反复修改和补充。培训调查员,了解本研究目的、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并采用统一指导语。预试验检查调查员的调查后,再进入正式调查。将问卷发给受试对象,采取自愿的原则,并保证其有中途退出的权利,使其了解研究目的和意义,请受试者独立填写,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当场收回。研究者逐项查对漏选及多选项目当场给予纠正。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21份,问卷回收率9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人双份进行原始数据录入。所有资料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描述、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等。

2 结果

2.1 121例孕妇一般资料及其与妊娠压力的相关性分析

本组研究中,文化程度高中级以下者共28例(23.14%),大专及本科学历者87例(71.90%),硕士及以上学历者6例(4.96%);家庭人均收入2 000元以下/人/月者31例(25.62%),2 000~3 000元者/人/月者37例(30.58%),3 000元以上/人/月者53例(43.80%)。孕妇一般情况与妊娠压力水平的相关系数见表1。

2.2 孕期孕妇压力水平状况、妊娠压力量表各条目得分情况

孕妇的总体心理压力得分为(1.63±0.37)分,处于轻度水平。妊娠压力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较,χ2=79.98,P<0.0001,由此可见各因子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经各个因子两两比较,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因子得分高低情况为:因子2>因子3>因子4>因子1。可见,因子2得分水平最高,即“为确保母子健康和安全而引发的压力感”。表2及表3。

2.3 孕妇焦虑水平状况分析

2.4 孕妇妊娠压力与状态-特质焦虑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孕妇一般情况对压力水平的影响

本次研究表明,是否计划怀孕、对分娩的心理准备对妊娠压力有影响。分析原因,计划外怀孕的孕妇由于突然怀孕,未做好心理准备,她们原有的计划和生活节奏将被打乱,甚至考虑自己的工作、学业受到影响,担心有孩子后被迫放弃工作,因而容易导致心理压力。家庭月均收入、居住条件是影响孕妇心理压力的因素,经济条件差的孕妇的心理压力与其担心分娩经费、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生活条件等问题有关,这与国内有关报道[8]结果一致。产前健康状况、朋友有不顺利分娩情况、孕前有无吸烟行为及孕前有无饮酒行为也与妊娠压力相关。孕妇本身的健康状况差的,可能担心本人分娩是否安全、担心婴儿是否正常。孕前有吸烟、饮酒行为的,更加考虑吸烟、饮酒对胎儿的不利影响。当朋友有不顺利分娩情况时,她们担心自己也会发生类似情况,自然心理负担加重。与丈夫的关系也可影响妊娠压力水平,如果经常意见不和,孕妇会担心得不到足够的心理支持,担心丈夫不能接受孩子,自然心理压力加重。

3.2 孕妇的压力水平分析

本次研究发现,孕妇的总体心理压力处于轻度水平,得分为(1.63±0.37)分,与潘颖丽等得出的“孕妇的总体心理压力处于中度水平”的研究结果[8]不一致。分析原因发现,潘颖丽研究的样本选择为妊娠37周以上,而本研究为32周以上,随着预产期的临近,许多孕妇对分娩的恐惧和压力进一步加大,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因而造成心理压力升高[8]。另外,本研究孕妇大都参加过孕妇学校,接受过孕期保健知识教育,对妊娠和分娩过程了解一些和了解较全面的110例,占90.9%,因而降低了妊娠的心理压力水平。此外,研究年份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她们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孕期保健信息,也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担心。

3.3 孕妇的压力源

本次研究发现,压力源2>压力源3>压力源4>压力源1。在妊娠压力的3个压力源中,以压力源2:“为确保母子健康和安全而引发的压力感”得分最高,达(2.08±0.52)分。这说明压力源2是构成孕妇心理压力的最主要因素,与以往的研究结果[7]一致。构成孕妇心理压力的主要压力源,与孕妇对分娩的认识不足有关。本研究排在前5位的是:担心婴儿能否安全分娩;害怕疼痛厉害可见,担心分娩可能出现不正常情况或剖腹产,担心本人分娩是否安全,担心婴儿不正常。故针对孕妇的这一心理特点,临床工作者应加强产前宣教,通过孕妇学校讲解妊娠分娩知识及过程、镇痛分娩及减轻疼痛的方法等,让孕妇理解分娩过程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减低其对分娩的恐惧,降低其心理压力。本研究发现,“为身体外形和身体活动的改变而引发的压力感”为孕妇心理压力的第二大压力源。在孕妇心理压力阳性条目的前10位中,其中一条是关于孕妇担心体形改变,担心变得太胖。对此,护理人员注意对孕妇进行正确引导和解释,只要妊娠期间注意营养均衡,产后积极恢复,正确饮食并坚持锻炼,体形很容易恢复。认同父母角色而引发的压力感,为构成孕妇心理压力的第三大压力源。相对于前两大压力源,此压力源对孕妇造成的压力相对较轻。

3.4 孕妇的焦虑水平分析

本组孕妇平均焦虑水平中状态焦虑得分为(35.09±9.28)分,特质焦虑得分为(35.98±8.7)分,低于以往的研究[1],原因可能为所选择的对象都是正常无合并症的孕妇有关。大多数孕妇都能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且还未进入临产阶段,对分娩的恐惧和压力还未加大。另一方面,本研究的样本量不够大,且研究对象大多数都接受过孕妇学校培训,这也可能是本研究孕妇焦虑水平分低于以往研究的原因。

3.5 孕妇压力与焦虑水平的关系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孕妇压力与焦虑水平有相关性,说明孕妇的压力可能是导致产前焦虑的原因之一。由于妊娠分娩结局的不确定性,产妇对产痛的恐惧、对自身及孩子安全的担心等因素,使得绝大多数产妇背负着巨大的心理负担,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相当数量的初产妇从亲友处听到有关分娩时的负面诉说,害怕和恐惧分娩,怕疼痛、怕发生难产等,致使临产后情绪紧张,常常处于焦虑心理状态[9]。BOWEN等[10]也认为焦虑与心理压力相关,比如担心胎儿的健康。

李爱敏等[11]在其调查中发现,造成妊娠妇女焦虑和恐惧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担心胎儿畸形、有异常孕产史及高龄初产妇、多胎妊娠及胎位异常。肖毅等[12]也发现,产妇对分娩过程认识不足,包括对产时疼痛、胎儿性别、分娩时医护人员的照顾程度、胎儿及本人的健康等的担心,易使其产生焦虑。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总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孕妇在妊娠期间存在轻度心理压力。孕妇一般情况、产前健康状况、朋友有不顺利的分娩情况及对分娩的心理准备等,可影响妊娠压力水平。造成孕妇心理压力的主要压力源为“为确保母子健康和安全而引发的压力感”,而对妊娠和分娩缺乏科学认识是造成此压力源的主要原因。孕妇压力与焦虑水平有相关性,说明孕妇的压力可增加产前焦虑水平。由此提示,临床工作中应大力加强产前教育,针对孕妇个体不同情况,提供妊娠分娩知识,减轻孕妇心理压力,降低孕妇焦虑水平,从而有利于改善分娩结局,促进母儿健康。

参考文献

[1]赵亚娟,王剑,梁江红,等.产妇焦虑抑郁与分娩方式关系探讨[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7,26(6):350.[1]ZHAO YJ,WANG J,LIANG JH,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Delivery Styles[J].Journal of Yunyang Medical College,2007,26(6):350.Chinese

[2]任东平,陈冰,张硕.妊娠晚期孕妇的心理状态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23):3542-3545.[2]REN DP,CHEN B,ZHANG S.Study on psychology state of late trimester pregnant women[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8,18(23):3542-3545.Chinese

[3]ZHAO YQ,MU J,CHEN Y,et al.The Pre-labor Statu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regnant Women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J].Journal of Pract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OO6,22(1O):608-610.Chinese

[4]LEE AM,LS,STEPHANIE MS.Prevalence,Course,and Risk Factors for Antena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J].Obstet Gynecol,2007,110(5):1102-1112.

[5]JOHNSON RC,SLADE P.Obstetric complications and anxiety during pregnancy:is there a relationship-[J].J Psychosom Obstet Gynaecol,2003,24(1):1-14.

[6]VAN DEN BERGH BRH,MULDER EJH.Antenatal maternal anxiety and stress and the neurobehavioural development of the fetus and child:links and possible mechanisms[J].Neurosci Biobehav.Rev,2005,29:237-258.

[7]潘颖丽,王洪娟,胡歌.孕妇心理压力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3,18(12)):891.[7]PAN YL,WANG HJ,HU G.Study on the stress of pregnant women[J].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2003,18(12):891.Chinese

[8]刘溢思,郭鸣,袁秀珍.孕妇心理压力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护理,2006,12(30):2852-2854.[8]LIU YS,GUO M,YUAN XZ.Study on psychological press of pregnant women and analysis of correlative factors[J].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Nursing,2006,12(30):2852-2854.Chinese

[9]匡军秀,魏敏,白骏,等.产妇心理与分娩方式及分娩过程的关系[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3,6(1):4-5.[9]KUANG JX,WEI M,BAI J,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Mode or Duration of Labor[J].Chinese Journal of Perinatal Medicine,2003,6(1):4-5.Chinese

[10]BOWEN A,BOWEN R,MASLANY G,et al.Anxiety in a socially high-risk sample of pregnant women in Canada[J].Can J Psychiatry,2008,53(7):435-440.

[11]LI AM,YAO L,TAO H.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2523pregnant women’s mental health[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2003,19(1):32-33.Chinese

[12]XIAO Y,WANG HY,TAN LQ.The Influ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o delivery mode or postpartum hemorrhage[J].Journal o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2008,29(17):2086-2087.Chinese

心理焦虑状况 篇2

练习如下

⑴、闭上眼睛,将注意力专注在鼻孔处的呼吸上,就只是如实地观察(感觉)当下鼻孔处的一呼一吸。

⑵、无论呼吸的长短、冷热、粗细、无论呼吸经过左鼻孔还是右鼻孔或是同时两个鼻孔,我们就只是如实地观察,而不做任何主观判断、分析、对比、联想。

⑶、对于头脑产生的念头、或是内在、或是身体等感受,不去理睬、不去纠缠,当注意力跑掉了,就再回到呼吸上,跑掉了,就再回到呼吸上,持续不断地专注呼吸,而不去做任何思考、分析、联想。

大学生焦虑状况调查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焦虑;调查;焦虑原因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受到极大的重视,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中“全民焦虑”已成当下中国的社会病[1],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种特殊群体,焦虑问题也不可避免。焦虑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焦虑就会给大学生的生理、认知和行为带来伤害[2],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带来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调查研究大学生焦虑状况,可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

二、对象及方法

(一)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医学院和河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800名大学生为样本,其中回收有效问卷690份,男生236人,女生454人;文科的学生355人,理科的有335人;来自城市的学生有125人,来自乡镇的有131人,来自农村的有434人;大一学生有223人,大二有150人,大三209人,大四108人。调查时间为2015年9月。

(二)方法

采用国际上较有权威的由Zung在 1971 年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3],SAS自评表共含有20个项目,每个项目均以4级评分制记分。其中5、9、13、17、19是反向计分。将20个项目各个得分相加即为粗分,用粗分x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数。按照全国常模结果,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得分越高表明焦虑水平越高。量表的信度系数0.931,效度系数为0.810,评定结果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4]。

(三)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Foxpor.6o建立数据库,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等。

三、结果

(一)大学生焦虑状况

根据SAS量表进行分析,根据焦虑量表的诊断标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对数据进行分析。

表1显示,共75名大学生存在焦虑问题,占调查大学生总数的10.86%。其中70名大学生存在轻度和中度焦虑,占10.14%;5名大学生存在重度焦虑,占到0.72%。

(二)大学生焦虑水平的性别差异分析

表2显示,大学生焦虑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三)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学科差异分析

表3显示,不同学科大学生在焦虑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四)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城乡差异

表4显示,来自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在焦虑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五)大学生焦虑水平年级差异研究

表5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焦虑总分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多重比较分析,大一年级与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差异非常显著,并且大一年级学生的焦虑总分要高于大二、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

四、讨论

(一)分析大学生焦虑原因

根据本次调查显示,样本中焦虑人数占总数的10.86%,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社会方面。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毕业生找工作困难已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社会问题,更是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的压力,这就是大学生的社会公众形象在不断下降。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较强,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较强,在这方面容易偏向自我估价过高的极端,认为公众有误解、要求过高,忽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内心愤愤不平[5]。这两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自负但又对自己能力估计过低,使大学生心理发展失衡,产生焦虑。

2.学校方面。在校学习阶段,大学生还要面对评优、竞争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争取奖学金等等各种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中,会遇到挫折、失败,诱发焦虑情绪。在学校生活期间,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成熟,不能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容易出现偏差,如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大学生还有其不成熟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常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周围环境的反应;当自我与环境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评价自我,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方法。是大学生人格不能健全发展,产生焦虑。

3.家庭方面。由于社会的变迁,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受到家庭的高度期望。父母的期望越高,学生就越加害怕不能实现父母的期望,从而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由于学生父母的文化层次、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等不同,教育方式各异。如果父母采取的是冷漠型、专制型、溺爱型和保护型等不良教育方式,难以向子女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使其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因此学生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容易不知所措,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6]。

(二)分析焦虑水平在不同年级存在差异的原因

本次调查恰逢9月开学季,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他们刚离开紧张的高中步入大学这个向往又陌生的环境,面对全新的人和物、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无法重现过去的辉煌、无法快速适应环境的挫折感和挫败感,容易因为不满自身的表现和产生焦虑情绪,严重者产生心理障碍[7]。相对而言,大二、大三年级焦虑较少一些,因为他们摆脱了对新环境适应作出的努力,就业的压力也较少。大四的同学才进入新的学年,压力期也没到来。此结果与王红艳等人的调查一致[8]。

五、结论

1.大学生整体水平较高。

2.不同年级焦虑水平水平不同,大一学生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年级。

3.大学生焦虑水平在性别、城乡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参考文献】

[1]张潇爽,徐艳红.当前中国人为何焦虑?焦虑程度几何[J].人民论坛,2013(09):16-19.

[2]郑小明.谈谈焦虑症的表现及其治疗[J].高等教育研究,2000,16(04):53-60.

[3]Zung.WWK-Ratinginstrument for anxiety disorders[J]. Psychosornat-ics,1971(12):371-379.

[4]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310一313.

[5]杨玉森.大学生焦虑问题成因分析[A].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51-53.

[6]李路荣,范兴华,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关系[A].精神医学杂志,2008(01):29-31.

[7]张晓燕,罗璐瑶.177名大学生焦虑状况调查[A].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01):119-121.

[8]王红艳,曾成义.大学生焦虑情绪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01):57-59.

心理焦虑状况 篇4

1 研究对象

调查发现该大学在校研究生花名册的总人数为1,800人,应用现况调查样本计算公式,按照允许误差α=0.05,失访率20%计算得出样本量180份。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用SPSS软件随机抽取95个宿舍共190人进行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最终获得数据177份,应答率为93.2%。

2 方法

2.1 调查方法

选择在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3-4月进行调查,按照随机抽取的宿舍号,统一上门进行调查。问卷主要由研究对象自行完成,部分在调查员的讲解下完成问卷。

2.2 调查内容

一般情况调查: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出生地、专业、年级等。

就业情况和就业心理:主要包括在当前就业形势下的就业压力、求职心态、就业态度、经济状况以及毕业生就业状况等问题。

焦虑自评量表( SAS) [2]:该量表包括20个自评项目,其中正评题15项、反评题5项。将各题的原始分数乘以1.25,即得到各题及总分的标准分,标准分>45分即被认为存在一定的焦虑,诊断为异常;45-58 分为焦虑状态,≥58 分为有焦虑症状,二者称为焦虑状况。

抑郁自评量表(SDS)[2]:该量表包括20个自评项目。将各题的总分原始分数乘以1.25,即得到各题及总分的标准分。性别和年龄对SDS影响不大,常模SDS标准分界值50分。

2.3 质量控制

经过查阅文献及咨询专家,确定求职就业问卷内容,对问卷进行修改与补充,确保调查表的全面性。调查问卷编号后,开展预调查,进一步完善问卷的内容。对调查人员统一进行培训,让调查员明确目的和意义。了解调查所用问卷的各项细则,统一指标的含义和填写。资料分析前,对数据的编码与录入工作进行查错、补漏及逻辑核查。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SPSS13.0软件,随机抽取10%样本进行核查后,进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

3 结果

3.1 基本资料比较

研究对象为177名研究生,男性74名,占41.8%,女性103名,占58.2%;年龄在21周岁到36周岁之间,平均年龄(25.96±2.258)岁;一年级研究生53名,二年级研究生53名,毕业班研究生66名。对不同年级的男女构成比作卡方检验,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3.2 研究生求职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生是否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及担心工作不能满足家人的需求,对研究生的就业压力进行了解。93.2%医学研究生担忧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78.5%的学生担忧工作不能满足家人的期许;在调查的学生中,161名(91%)研究生不同程度地认可“个人素质是求职的关键”。

对不同性别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比较结果显示(见图1),男女普遍“担忧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是男性比女性更 “担忧工作不能满足家人的期许” (P<0.05)。女性比男性更认同“个人素质是求职的关键”(P<0.05)。在经济情况方面,男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5

高年级研究生就业心理压力普遍高于低年级(P<0.05),但是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担心工作不能满足家人的期许”(P<0.05),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更认同“个人素质是求职的关键”(P<0.05),不同年级的经济状况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图2)。

*P<0.05

3.3 研究生焦虑、抑郁情况分析

SAS、SDS得分分析。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研究生的焦虑和抑郁得分均不服从正态性分布。调查结果显示:177名研究生SAS标准分均数为(40.96±8.05),53人(30.5%)呈焦虑状态;SDS标准分均数为(44.42±9.95),51人(29.1%)呈抑郁状态。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研究生的焦虑、抑郁情况分析。分析不同性别研究生的焦虑、抑郁状况,结果显示,男性的焦虑、抑郁状况比女性严重,但性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级的焦虑抑郁状况较低年级严重,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 研究生求职就业心理与焦虑关联性分析

按照“担忧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和“担忧工作不能满足家人期许”的程度分组,比较焦虑状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信个人素质是求职的关键”与焦虑状况有统计学关联(P<0.05)。(见表1)

* P<0.05

3.5 研究生求职就业心理与抑郁关联性分析

研究生求职就业心理与抑郁的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担忧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和“担忧工作不能满足家人期许”抑郁状况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越“相信个人素质是求职的关键”学生,抑郁程度越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P<0.05

4 讨论

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本科生的就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解当前教育形势下研究生的就业心态与心理状况,本研究于2010年3月至4月对某医科大学在校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93.2%医学研究生表示会不同程度的“担忧找不到合适的工作”,78.5%的学生“担忧工作不能满足家人的期许”,表明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研究生这个高学历群体也普遍存在对未来就业的担忧。

高年级普遍比低年级更“担忧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毕业生就业压力偏高;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担忧工作不能满足家人的期许”。可见,无论是毕业生,还是刚刚入学的新生都承受着相当程度的就业压力和心理压力,这应引起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和研究生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焦虑、抑郁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的研究生中53人(30.5%)呈焦虑状态;51人(29.1%)呈抑郁状态,明显高于魏孝琴等[3]对医学院大学生的调查结果,高年级的焦虑抑郁状况较低年级严重,这可能是由于本次调查时间在3-4月份,毕业生忙于找工作,竞争压力大、精神负担重,导致焦虑抑郁程度上升,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调查结果显示,男性的焦虑、抑郁状况都比女性严重,但性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这与董雪等对研究生焦虑调查结果一致[4]。

对研究生求职就业心理与焦虑、抑郁的关联性分析发现,“担忧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担忧工作不能满足家人的期许”以及“相信个人素质是求职的关键”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显著。这说明焦虑、抑郁问题可能是产生就业压力的原因,也可能是较大的就业压力引起了更大的心理问题。其中,轻度就业压力的学生焦虑抑郁问题较少。这说明,我们在对学生就业压力进行干预时,不是要消除就业压力,而是应该将就业压力调整到适当的范围。

本次调查过程中,研究生对于就业压力的问题往往较为排斥,而焦虑、抑郁量表能够较为客观和准确地反映研究生的睡眠状况及心理状况。因此,如果将焦虑抑郁等作为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预警指标,通过调查焦虑抑郁情况来筛查有就业压力问题的学生,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况,可能对缓解就业压力有更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 调查当前研究生的就业心理及焦虑抑郁状况,并且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抽取177名某医科大学研究生,采用自制调查表及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93.2%医学研究生担忧找不到合适的工作;78.5%的研究生担忧工作不能满足家人的期许,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大的压力(P<0.05);本次调查研究生中存在焦虑情绪者占30.5%,抑郁情绪者占29.1%。就业心理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显著(P<0.05)。结论 研究生中存在焦虑抑郁情况,并且就业压力与焦虑抑郁问题有相关性。学校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缓解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就业,焦虑,抑郁,医学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刘穿石.当前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情绪状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241.

[3]魏孝琴,关卫屏,李文彦,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精神症状测评结果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5,34(1):47-48.

心理焦虑状况 篇5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考期焦虑、抑郁情绪状况,以利于更好的组织教学和管理.方法 采用Zung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理工科、综合性两所不同高校330名大学新生进行施测.结果 大学新生焦虑、抑郁均值都高于全国常模,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学新生女生焦虑、抑郁均值均高于男生,且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理工科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学生焦虑、抑郁均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分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除了中重度焦虑外,轻度焦虑、轻度抑郁和中重度抑郁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分组学校间理工科大学比例高于综合性大学,但焦虑、抑郁不同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大学新生焦虑、抑郁情绪状况不良,高于全国常模水平;女生焦虑、抑郁均值和高分组比例均高于男生;理工科大学和综合性大学间焦虑、抑郁均值和高分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

作 者:沈克祥 任彬 Shen Kexiang Ren Bin 作者单位:沈克祥,Shen Kexiang(中国.科技大学心理教育中心,安徽合肥,230026)

任彬,Ren Bin(安徽大学马列部)

心理焦虑状况 篇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92

资料与方法

2008年6月~2009年9月就诊的患者60例。其中胃癌11例,结肠癌24例,直肠癌25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53.3±10.8岁;在职业、生活状况、受教育程度、家族谱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入院第1天由责任护士发放自制问卷进行原因的调查,向患者解释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引起焦虑原因(是否有恐癌心理、癌症认知、是否有手术恐惧心理、手术疗效、家庭支持等)。

结果

自制问卷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①手术前83.3%~91.7%的腹腔肿瘤患者对肿瘤缺乏科学认识,存在手术恐惧心理,担心手术疗效。23.3%缺乏家人的情感支持。②经护理干预,手术后42.6%~71.7%的腹腔患者仍对对肿瘤缺乏科学认识,存在手术恐惧心理,担心手术疗效。13.3%的患者,缺乏家人的情感支持。术前、术后两者相比较,有明显差异,说明通过护理干预,可明显缓解腹腔肿瘤患者术前焦虑状态,见表1。

讨论

积极转变护士观念,护士不仅是照护者、治疗者,而且是健康维护者、教育者和宣传者。提高护士自身素质,使其具有高尚的情操,丰富的专业知识,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沟通知识及能力[1]。

针对患者不同的焦虑情况,加强医学知识宣教。选择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宣教,挑选护师及护师以上职称,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具有良好沟通技巧的护理人员,用通俗易懂得语言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

癌症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甚至社会心理疾病发生率等于或大于癌症患者,可对患者的康复带来不良影响。由于癌症患者主要照顾者获取相关肿瘤卫生知识多少对肿瘤患者的恢复是至关重要的。特别对于术后肿瘤患者,由于手术的创伤,担心术后康复,加之术后疼痛,肿瘤患者对癌症患者主要照顾者的依赖性明显增加;如不能恰当处理与患者的关系,易产生恶性循环,影响肿瘤患者术后的康复。护理人员应加强与照顾者的沟通和信息交流,使其获得心理宣泄和疏导的技巧,更多地了解相关肿瘤信息,学会自己调节心理平衡,积极地参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中,用较好的情绪感染患者、照顾患者,充分发挥主要照顾者护理,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生存质量。

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会支持有利于降低癌症病人负性反应,提高心里健康水平,影响病人的依从性、健康行为及免疫功能,从而影响其治疗效果和生存率[2]。良好的社会支持及对社会支持的高利用程度,往往能使病人将积压在心头的怨愤发泄出来,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使病人克服自卑感和人际交流中的各种障碍,身心处于一种完好的、有益于恢复健康的状态,使焦虑的情绪趋向平和。因此,医务人员应帮助提高家庭内支持的有效性[3],医务人员还应借助职业便利,加强病人家庭支持,帮助开展病人与病人、病人与癌症帮助系统之间的交流,使病人的社交圈扩大,感受到受支持程度提高。在调动了所有社会支持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保证社会支持最大限度地保护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素贞,路英智.护士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对策.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1):57-58.

2丁炎,潘颖丽.卵巢病人化疗期间的社会支持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133-134.

心理焦虑状况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160例儿童心理科住院患儿陪护家长, 家长指父母以及有亲缘关系者, 包括患儿的爷爷奶奶、祖父祖母、姑姨等, 纳入标准为:非手术住院儿童家长, 没有神志障碍或意识障碍, 能够独立完成问卷的填写。新入院:指入院3 d及以内。

1.2 方法

主要采用焦虑状态自测量表及本院自行设计基本资料调查表[2]对陪护家长的一般情况、焦虑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对存在焦虑状况的陪护家长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具体措施为: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陪护家长的性格特点、家庭经济状况等相关信息, 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 并通过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了解导致陪护家长出现焦虑的主要原因, 并以此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为陪护家长讲解患儿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情况, 提高其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 掌握日常护理措施、注意事项等, 正确认识疾病, 端正自身的心态, 消除“精神疾病丢脸”的错误心理;对于担心患儿能够治愈的陪护家长则主要是及时为其讲解患儿的治疗情况和转归情况, 客观的评价治疗情况, 对于能够治愈的则可以通过成功的案例帮助陪护家长树立治疗的信心, 消除悲观、焦虑等不良心理, 如果不能治愈则要及时告知其实际情况, 让陪护家长做好心理准备;对于担心治疗费用的陪护加强则为其说明治疗特点、并耐心解释所需要的相关花费, 为陪护家长说明大概所需的治疗费用;护理人员在于陪护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热情、大方、耐心的态度, 关心和呵护患者, 并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 加强患者的病情观察、用药护理等, 提高患者及其陪护家长的舒适度, 并通过加强与陪护家长及患者的沟通交流, 取得其信任, 改善医患关系, 提高其治疗和护理依从性[3]。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试验所得数据均录入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描述计数资料,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并采用均数±标准差对计量资料进行描述, P<0.05则表示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本组家长陪护期间出现焦虑情绪共计95例, 占总数的59.38%, 出现焦虑情绪的原因主要是担心患儿疾病无法治愈、经济负担、觉得精神病丢人、失去治疗信心、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得不降低等;通过对患儿家长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之后其焦虑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护理前其焦虑评分为 (58.27±10.27) , 护理后焦虑评分为 (28.37±5.36) , 另外55例陪护家长的焦虑评分为 (17.29±3.59)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住院患儿在治疗过程中, 陪护家长往往会因为对患儿病情的担心、害怕无力支付治疗费用等多种因素而出现焦虑状况, 尤其是对于心理科儿童。我国著名医学研究者宋丽妹、唐吉荣等通过研究表明, 心理科住院患儿家长焦虑程度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如果陪护家长的焦虑情绪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则很容易在与医护人员接触过程中存在抵触心理, 甚至出现矛盾而引发医疗纠纷事件, 不仅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对医疗工作的开展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 掌握陪护家长产生焦虑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医疗工作开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主要通过回顾性的方式, 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160例儿童心理科住院患儿陪护家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本组家长陪护期间出现焦虑情绪共计95例, 占总数的59.38%, 出现焦虑情绪的原因主要是担心患儿疾病无法治愈、经济负担、觉得精神病丢人、失去治疗信心等;通过对患儿家长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之后其焦虑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由此表明, 儿童心理科住院患儿陪护家长会因为多种因素而出现焦虑状况, 对陪护家长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其焦虑状况, 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玲, 黄亚娟, 俞巧娣.住院儿童家长焦虑状况调查及分析[J].柳州医学, 2010, 23 (3) :105-110.

[2]孔丽萍.住院新生儿父母焦虑、抑郁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 2012.

心理焦虑状况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产科门诊2010年12月~2012年6月自愿接受无痛人工流产孕妇300例,将其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年龄17~36岁,平均(23.51±8.36)岁,孕(62±9)d(40~80 d)。两组患者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生育史、人流史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所有患者均征得同意并能自行填写问卷。在术前30 min和术后1周通过电话通知复查B超前填写焦虑和抑郁量表问卷,并当场收回。

1.2 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由经过培训的专职护师专门负责,采取针对性的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1.2.1 术前针对不同患者做好个性化心理护理

不同婚姻状况、有无生育史及人工流产经历等对术前焦虑和抑郁有着明显不同的影响[1],因此在术前针对患者不同的情况进行个性心理护理。对已婚已育的人工流产的孕妇术前较为平静,其焦虑和抑郁趋向于害怕手术疼痛,手术是否成功,有没有流产不全,还需要二次手术,再次受到身心伤害等。术前重点应向其讲解手术过程,让其了解手术是在充分的麻醉下进行,说明手术麻醉的安全性,以增强其信心。对未婚未育孕妇的焦虑和抑郁可能主要来自婚姻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及对手术风险的忧虑和担心。这类患者应多注意尊重其人格,用鼓励性语言,关心体贴,避免语言的不良刺激,明确表明会为其保守秘密,减少顾虑。对接受过非无痛人流术者,因以前的非无痛人流经历对其心理造成极大的恐惧,对于这类患者应重点介绍无痛人工流产术特点,与非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区别,给予及时正确地心理疏导,直到其情绪稳定为止。而对接受过一次或一次以上无痛人工流产患者,大多数患者已经了解到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无痛性和安全性,术前焦虑和抑郁状况也明显减轻,而对手术效果和可能会出现的后遗症如继发不孕等仍有疑虑,对这类孕妇应多介绍成功病例,减少顾虑。

1.2.2 术后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对无痛人工流产术的认知程度

孕妇麻醉苏醒后及时与其交流,了解其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感受,及时处理和解释可能的不适,进一步解除术前对手术疼痛的担忧。在孕妇离院前详细讲解术后注意事项的同时,还应针对个体不同的情况,介绍最佳的避孕方式,减少再次意外妊娠。无痛人工流产术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可以使患者忽视手术的危害性,因此要及时向患者讲解手术无痛苦不等于无伤害,强调多次人工流产术对身体的危害性,避免人工流产造成的身心伤害,提高对无痛人工流产术的认知程度。

1.2.3 术后主动随访施行个性化护理,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

根据孕妇术前术后心理情况,术后1周内主动进行随访,了解术后恢复情况,在强调术后注意事项的同时,针对个体心理需求进行心理干预,及解除可能存在的疑虑,促进其身心恢复。

1.3 焦虑和抑郁评分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出患者的主观感受、抑郁自评量表(SDS)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2]。按量表使用要求,由专门护师发放问卷,并说明测试的目的,讲解其意义和填写方法,由患者独立填写,并当场收回。根据症状出现频率评分,分4个等级,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正向评分题依次为1分、2分、3分和4分,反向评分题4分、3分、2分和1分。自评结束后,把20个项目中的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粗分,用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就得标准分。以SAS≥50分、SDS≥53分作为判断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标准[2],得分越高,表明症状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观察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3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300例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分别为(42.72±10.13)分、(46.78±10.21)分,高于国内常模(37.23±12.59)分[3]、(41.88±10.57)分[4](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3 讨论

无痛人工流产术是在全身静脉麻醉下进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人流术,由于孕妇年龄、文化层次、婚姻状况、生育史、人流原因等不同,可带来不同的心理和社会压力[5]。前期调查也表明,未婚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明显高于已婚患者,无生育史的患者较有生育史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加重,对接受过非无痛人流术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高于初次无痛人流患者,而对接受过一次或一次以上无痛人流患者,仍有一定的术前焦虑和抑郁症状[1]。因此,这样就有必要在以往的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人群融入个性化心理护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通过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相关有效的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的影响,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整、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帮助患者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真正做到人性化服务[6]。同时改善了护患关系,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麻醉手术,促进手术顺利进行,全面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7,8,9]。

本观察结果显示,两组进行术前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行干预后,以SAS≥50分、SDS≥53分作为判断焦虑和抑郁程度的标准,表明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了患者焦虑与抑郁程度,有利患者身心恢复健康。同时说明心理护理措施是恰当和有效的,有效消除或缓解了患者的紧张焦虑和抑郁等不同情绪,证明心理护理对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身心恢复的必要性。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无痛人工流产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愿接受无痛人工流产术者300例,随机将其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护理,实验组除按常规治疗护理外,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心理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评。结果 300例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分别为(42.72±10.13)分、(46.78±10.21)分,均高于国内常模。两组干预前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患者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心理护理能有效减轻无痛人流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有利于患者康复。

关键词:无痛人工流产术,焦虑,抑郁,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何世琼,纪宏新,丁德先,等.无痛人工流产受术者术前焦虑、抑郁状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7):146-147.

[2]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1993:35-38.

[3]舒良.焦虑自评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增刊):202-204.

[4]吴文源.抑郁自评量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131-132.

[5]张亚男,李金平,陶表,等.药物流产与人工流产对妇女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8):499-500.

[6]毛金荣.心理干预对无痛人流术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西南军医,2010,12(3):446-448.

[7]谢蝶兰,许奕如,江敏君,等.无痛人工流产个性化舒适护理及其临床效果[J].广东医学,2012,33(6):875-877.

[8]李春霞,苏宝英.无痛人工流产320例临床分析[J].中国生育健康,2008,19(5):319-320.

心理焦虑状况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在职的258名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均为女性, 年龄20~55岁, 文化程度:中专87人, 大专以上171人。

1.2 调查工具

焦虑自评量表 (SAS) :由张 (W.K.Zung) 于1971年编制。按常模结果, 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 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 60~69分为中度焦虑, 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结合临床症状考虑患有焦虑情绪障碍, 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分值仅能作为评价焦虑情绪的参考指标, 不能用于诊断[2]。

1.3 测评方法

2012年2~4月,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 内容包括姓名、年龄、学历、工作科室、工作年限、职称等。发放问卷258份, 回收有效问卷243份, 回收率为94.2%。对20项症状条目中单项结果以及对焦虑程度进行了统计。通过测试结果的分析, 对SAS评定分数较高, 负性情绪和心理体验明显的人员进行原因分析。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调查临床护士中SAS得分≥50分有151名, 焦虑检出率为62.1%。其中轻度焦虑93人, SAS得分 (49.37±7.84) 分;中度焦虑50人, SAS得分 (56.12±5.06) ;重度焦虑组6人, SAS得分 (65.27±8.23) 分。与普通人群常模 (38.97±8.45) 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0.001) 。

2.2临床护士焦虑自评量表中20项单项症状得分情况显示, 临床护理人员的各种焦虑症状前5位的是条目8 (乏力) 、条目1 (焦虑) 、条目7 (头痛) 、条目19 (睡眠障碍) 及条目15 (胃痛和消化不良) , 表现为身心的双重不适。

2.3焦虑状况较严重的人群为年龄在30~55岁;患有慢性身体疾病及亚健康状态;初、中级职称;临床工作时间较长;已婚的女性;在急重症科室工作者。

3 讨论

3.1 缺乏自身价值感:

临床护理工作强度大、工作责任性强, 长期的体力消耗及精神紧张, 使护理人员对职业的认同感下降。同时社会对护理工作者缺乏尊重和理解, 对护士自身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3.2 职业自身的安全感下降:

现阶段国内对于从医者的职业风险保障鲜有所闻, 而新的医疗管理办法的出台, 对事故的界定更加严格, 医患举证倒置, 事故处罚更严更重, 使临床护理人员如履薄冰, 人人自危, 使护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 而持续的高水平压力可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心身疾病。

3.3 高度激烈的工作竞争:

复杂的人际关系及学历、晋升和职称提升等压力, 加上现代知识更新更快要求更高, 医疗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 各种新理论新业务的不断引进, 各种理论技能考核, 技能竞赛, 使一些年龄较大、基础较差的护理人员更加无所适从, 都可造成躯体和精神上的疲劳。

3.4 生理、心理特点:

女性敏感、脆弱, 应对及适应压力的能力差。护理人员除专业角色外, 还需要承担照顾家庭的社会角色, 多重角色的需要, 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负担[3]。往往工作中的紧张情绪不能在家庭中得到松弛, 而家庭负担又加重工作紧张所带来的疲劳, 使工作、家庭双向疲劳在躯体上、心理上的双重紧张不能释放, 家庭埋怨、不满情绪、自身内疚, 对护理人员的心理造成焦虑和困扰, 循环往复, 不断累加。由于自身的特点, 又缺乏应对压力的认知能力和方法, 容易产生负性情绪, 造成焦虑等心理疾患。

3.5 工作强度增加:

近年来医院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医院住院患者数不断增加, 临床医护比例严重失调甚至倒置, 护理人员变动、流失, 护士缺编现象越来越严重。而患者及上级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 临床护理人员心理失去平衡, 使护士焦虑状况更为突出。

4 对策

4.1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加强必要的宣传, 提高社会对护理人员的理解和尊重, 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给予认同, 政府和全社会重视, 这是减轻心理焦虑的重要措施。政府或卫生主管部门提高护士的政治待遇及生活待遇, 对其工资、晋升、夫妻分居等问题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惠政策。强调护理人员无私奉献的条件下也给予一定的合理回报。社会、新闻媒体多宣传护士高尚良好形象。

4.2 有效提高护理人员自我价值感

要以护理部为管理中枢经常对护理人员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 使护理人员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做到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有关领导要多与护理人员谈心交流, 深入了解其思想动态, 有的放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正确引导, 使其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将心理压力转变为动力, 克服心理焦虑, 净化心灵环境。

4.3 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管理者的支持是影响个人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最有效的方式, 医院管理者在护理管理过程中, 要重视护士的情绪和感受, 尽量满足护士的需求。①改善护士严重缺编的状况, 缓解护士超负荷工作。②争取和提供护士继续教育和外出进修深造的机会。③加强技能培训, 介绍学科新进展, 增强护士的自信心。④关心护士生活, 解决后顾之忧。⑤对做出成绩的护士以多种形式予以表扬、奖励。⑥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护士, 争取更多的社会认同。⑦建立护士自己的支持组织, 如护士娱乐活动中心、护士专业培训中心等。管理者要给护士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 通过具体心理减压措施, 如定期组织运动比赛、野外郊游、文艺表演等, 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4.4 重视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护理是个特殊职业, 提高护士的自我适应能力,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①护士应从心理上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人生和社会, 接受现实的自我, 选择适当的目标, 培养开朗、进取的性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②加强自身修养, 培养健全的人格。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护士应学会正向思维, 减少负性情绪, 注意培养和塑造心胸宽广, 乐观开朗, 善于自我调节的人格特征。③学习控制情绪, 乐于与人交往,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护士应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 学会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从患者的角度理解患者的感受;以尊敬、信任、友爱、宽容、谅解等积极的态度对待患者、同事, 创造团结友爱和谐的工作氛围。④学会休闲, 护士要培养多种兴趣, 让自己的业余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轻松愉快, 真正成为恢复体力、调剂脑力、增长知识、获得健康的好时光。有研究表明, 一个兴趣爱好广泛的人, 心胸开阔、性格爽朗, 工作效率较高。

4.5 加强心理指导, 增强心理防御能力

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使工作者拥有爱岗的主观能动性, 是提升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得到了护理管理者及心理工作者的关注并采取了一些措施, 并且都收到了一定效果。如广州军区总医院护理部组织成立了心理咨询辅导站[4]。护理管理者应定期请专家对护士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辅导, 教会护士学会人际沟通技巧, 适时宣泄, 调节情绪, 从而培养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医院应成立心理咨询辅导室, 组织心理咨询小组或借助心理咨询机构对护士的心理健康进行维护, 可采取个人、小组、团体等形式, 定期咨询、讲课、训练, 对突发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有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目前我国有关护士心理的研究经过缓慢发展的过程, 现正呈现出良好的趋势。只有心理健康的护士才有足够充沛的精力、细心、精心、耐心、热心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整体的护理, 才能确保医疗质量的提高, 才能使医院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新时期护士的心理焦虑及心理净化这一问题是医院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值得重视的新课题, 医疗行业的领导及护理人员应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风华.传染科实习护生焦虑状况调查及带教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11) :100-101.

[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 (三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6, 197.

[3]蔡文智, 邓凌, 陈美伦, 等, 医务人员亚健康状态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10) :872.

心理焦虑状况 篇10

本次研究通过给予患者术前访视、术中舒适护理、术后细致护理等人性化护理措施, 使患者各项生理、心理指标获得了明显改善, 为探索针对手术室患者的人性化护理措施取得了有益经验, 现将研究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围手术期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 其中男25例, 女18例, 年龄19~81岁, 平均 (65.4±6.8) 岁, 来自普外科患者16例, 骨科9例, 妇产科10例, 泌尿外科5例, 其他科室3例;观察组患者43例, 其中男23例, 女20例, 年龄21~82岁, 平均 (63.5±6.2) 岁, 来自普外科患者14例, 骨科8例, 妇产科13例, 泌尿外科4例, 其他科室4例。两组性别、年龄、一般情况、原发疾病、手术种类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观察组护理措施

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包括: (1) 术前访视。手术前1 d派出巡回护士到病房对患者进行探访。与患者见面前先仔细阅读病历资料, 了解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手术史、过敏史以及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信息。然后到患者床前先作自我介绍, 说明来访目的。护士与患者交流时应注意态度亲切、语气和蔼, 注意语言技巧, 获得患者信任[2]。向患者简要介绍手术流程, 讲解手术室的环境以及进入手术室前的准备工作。告知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 有手术室护士进行专门陪护, 并在手术各个环节对其进行专业护理, 护士会协助医生处理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尽最大努力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使手术达到预期效果。护理人员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 应根据其不同年龄、职业, 不同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来采取个体化的沟通方式,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阐明手术的必要性与可靠性, 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疾病, 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对于患者的疑虑, 护理人员应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 不应有敷衍或不耐烦的表现[3]。沟通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有明显的焦虑、恐慌情绪, 应给予心理疏导, 对患者提供鼓励性、安慰性心理暗示, 使患者积极面对手术, 放下思想负担, 达到术前心理的稳定状态。 (2) 术中人性化护理。手术室护士在迎接患者进入手术室时应注意态度亲切、语气和蔼。患者被推入手术室后, 调整好室内的温、湿度等条件, 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尽量为其选择较为舒适的体位, 力求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手术环境。术中护士可通过术前探视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 安抚性地触摸患者的手、脸等, 并给予语言上的鼓励,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增强患者对手术成功的信心[4]。并且随时留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情绪状态, 尤其针对采用局麻的清醒患者, 应随时给予眼神交流和语言安慰。在进行各项操作时, 动作应轻柔, 使患者感觉舒适。 (3) 术后人性化护理。手术结束后, 护士应将患者皮肤上的血液和消毒用品擦拭干净, 盖好被单, 注意保暖。把患者送回病房后, 可询问患者手术期间的感受, 并解答其疑问, 同时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

1.2.2 对照组护理措施

给予对照组传统护理措施:术前由病房护士完成常规术前准备, 手术当日由巡回护士提前30 min将患者送入手术室, 按常规手术护理操作程序给予术前、术中、术后护理。

1.3 研究工具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由Hamilton于1960年编制, 是临床上评定焦虑、抑郁状态时应用得最为普遍的量表。本表共包括20项, 包含总分及7类因子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命体征

手术后观察两组患者进行生命体征, 观察组心率为 (68.5±5.4) 次/min, 对照组为 (75.6±6.1) 次/min,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呼吸频率为 (16.1±2.2) 次/min, 对照组为 (18.4±2.6) 次/min,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 (126.2±8.03) mm Hg、 (74.8±6.34) mm Hg, 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 (133.5±7.68) mm Hg、 (81.5±6.08) mm Hg,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心理状态

手术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HAMD因子分析显示, 观察组患者在焦虑/躯体化 (P<0.01) 、睡眠障碍 (P<0.05) 、绝望感 (P<0.05) 方面的评分明显优于照组, 见表2。

3 讨论

现代护理模式强调整体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思路, 力求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达到舒适、平和、愉悦的心理状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措施, 有助于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进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生理状态[5]。

人性化护理模式是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这一模式下, 手术室的护理程序和方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它要求手术室的护理内容不应只局限于的配合手术, 更应注重“以人为本”, 注重患者的诊疗体验[6]。即在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情况下, 给予患者最大程度的人性化护理, 保证其在心理和生理层面上均达到最佳状态。使患者感受到人性化护理在心理上给予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对手术的结果充满信心, 从而为手术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并为患者术后尽快康复提供了心理上和心理上的最佳条件。

实际上, 人性化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对于影响手术顺利进行的患者生理指标也有明显的正面作用, 如改善患者的呼吸、心率及血压等生命体征[7], 进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 手术室护理人员应该意识到, 人性化护理是一种个性化的整体护理模式, 其目的在于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生活等方面达到最佳状态, 顺利完成手术, 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出现, 提升临床护理质量。人性化护理的实施, 突破了传统医学模式的框架, 将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重心转向患者, 而不是简单地围绕手术进行。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交流, 营造舒适的手术环境, 并用心体会患者的心理状态, 使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融入医疗护理行为中, 让患者感受到舒适、安全, 对手术的成功和术后的康复充满信心。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和心理状态都明显由于对照组, 说明人性化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手术患者生理和心理状态, 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康复, 值得在各级医院护理人员中进行普及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人性化护理措施对改善手术患者生命体征各项指标, 缓解其紧张、焦虑心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围手术期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43例) 和对照组 (43例) ,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给予术前访视、术中舒适护理、术后细致护理等人性化护理措施。手术后对两组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对比分析, 并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评价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结果:手术后观察组的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HAMD因子分析显示, 观察组患者在焦虑/躯体化 (P<0.01) 、睡眠障碍 (P<0.05) 、绝望感 (P<0.05) 方面的评分明显优于照组。结论:人性化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手术患者生理指标与心理状态, 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康复, 值得在各级医院护理人员中进行普及推广。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生理状况,焦虑心理

参考文献

[1]程真霞.人性化护理模式对手术室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12, 18 (17) :112-113.

[2]胡晓华.人性化护理管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5) :72.

[3]曹燕.舒适护理在手术室工作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 2008, 7 (6) :53-54.

[4]刘美英, 顾扬.手术室护士对子宫肌瘤患者实施围手术期舒适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 13 (10) :68-70.

[5]马小芸, 贺清.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1, 32 (27) :5804-5805.

[6]陈幼嫦.手术室护理中人性化护理应用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 2012, 18 (6) :849-851.

孩子为何心理焦虑? 篇11

心理焦虑的主要原因

先天气质起一定作用 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体验,他们的宝贝在4个月大的时候就表现出极度的,见到陌生人就哭泣或害怕。稍长大一些后,他们中的一些依然表现出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又很强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多虑。有些父母很纳闷,自己带孩子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孩子这么“磨人”?在这里,先天气质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环境因素 有研究表明,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大多具有焦虑气质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容易焦虑,或情绪易急躁。不难想象,遇事经常紧张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也是惶惑焦虑的;而情绪不稳、爱责打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长期被忽略、责打、否定的状况下,会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父母要求过高 如今,更为多见的焦虑是父母通过对孩子实行超前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别的孩子不会的自己的孩子要会,别的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要更精通。由于有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高标准,孩子的表现很难让父母满意和认可,他们就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久而久之,孩子会因为自己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自信心受损,内心焦躁不安。假如父母再辅以恐吓或粗暴的惩罚手段,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时就会显得更加紧张。

过度保护和溺爱 过度地保护和溺爱孩子,使他缺乏独立性发展,也是造成孩子焦虑的原因。就拿小雨来说,她从小就是家人宠爱下的“小公主”,几乎没有受到过什么委屈,就连上幼儿园,也是姑姑工作的地方。1年前,姑姑随丈夫出国定居,小雨有一阵子不想去幼儿园,后来勉强去了,就开始咬起指甲来。家人的过度包办通常使孩子失去了适应社会能力的锻炼机会,当他们独自置身于新环境、新情景中或与陌生人接触,会产生不知如何应对的困惑,以致情绪波动、过度担忧。

父母关系不和谐 也有很多孩子的焦虑影射了父母关系的不和谐。比如父母在婚姻关系上有裂痕,他们自己不愿意面对,而通过提高对孩子的要求来弥补婚姻中的缺陷感;孩子此时也会下意识地配合父母,表现出一些焦虑的症状,使家里的矛盾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心甘情愿地做“替罪羊”,从而避免父母关系的破裂。

怎样缓解儿童心理焦虑?

下面一个例子代表了众多家长的困惑: 我的孩子在进入大班后,由于有了一些作业,他就很担心自己,经常会问我:“我的作业还没有写好,怎么办?”“时间不够了,我还有好多事情没有作好呢,怎么办啊?”甚至于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也会很焦虑的问我很多遍“我老是想尿尿,怎么办?”“我睡不着,怎么办?”……

面对这些每天都会重复的问题,我虽然都同他说,没有关系,不要担心,可是这似乎都没有改变他的心理状态。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让容易焦虑的孩子能够自信些呢?

中学生焦虑状况的实证研究 篇12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渝东南地区初一至初三学生共579人, 实际发放问卷579份, 收回579份;剔除效度量表得分高于7分的问卷36份, 实得有效问卷543份, 有效率回收总卷数为93.8%。其中男生240人, 女生303人。

2. 研究方法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1]。该测验具有全国常模, 适用于我国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它由八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构成。内容量表分别为学习焦虑 (A) 、对人焦虑 (B) 、孤独倾向 (C) 、自责倾向 (D) 、过敏倾向 (E) 、身体症状 (F) 、恐怖倾向 (G) 和冲动倾向 (H) 。由专门经过培训的心理学教师担任主试, 以团体测验方式进行, 收回有效问卷543份。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焦虑问题检出情况

按MHT全量表标准分>65分为过度异常, 需要接受个别辅导。如果分量表标准分超过8分, 则说明该生具有该分量表对应的心理问题。

在543名中学生中, 全量表标准分超过65分以上的学生有24名, 检出率为4.4%。初中生存在的最严重的焦虑问题是学习焦虑, 检出率为49.2%。其他各分量表检出率依次为身体症状 (32%) 、过敏倾向 (28.7%) 、自责倾向 (14.4%) 、恐怖倾向 (10.5%) 、对人焦虑 (7.7%) 、冲动倾向 (7.7%) 、孤独倾向 (1.7%) 。

2. 不同性别学生焦虑状况比较

通过对不同性别学生各焦虑分量表和焦虑总分整体的比较, 发现下列差异。

不同性别学生的焦虑状况总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女生的焦虑倾向显著高于男生。在分量表中除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和自责倾向外, 其他各项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并且在焦虑总分、学习焦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上, 差异达极其显著性水平。

3. 不同年级学生焦虑状况比较

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各焦虑分量表和焦虑总分整体的比较, 发现下列差异。

初一至初三学生的焦虑状况总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各年级在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等方面均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对不同年级间的具体焦虑状况进行事后比较分析发现, 初一和初二学生的焦虑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但是初三学生与初一和初二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初三学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二学生, 在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初三学生的焦虑水平最高。

4. 焦虑水平较高的学生在认知和行为矫正前后的焦虑状况比较

通过对个别焦虑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认知和行为矫正前后的焦虑状况比较, 发现下列差异。

通过对焦虑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行为矫正, 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身体症状三个分量表上的平均分数低于矫正前的平均分数, 行为矫正前后的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而自责倾向和恐怖倾向两个方面行为矫正前后虽有差异, 但差异不显著。

三、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 渝东南地区初中生学习焦虑检出率为49.2%, 表明渝东南地区初中生的焦虑问题突出表现在学习焦虑上。对于学习焦虑, 研究者普遍认为它是一种强度较高的消极情绪, 主要表现为学生每天把学习挂在心上, 提心吊胆, 常因为学习而焦虑不安, 对考试成绩过分看重, 遇到考试就忧心忡忡、无法学习、以至于对学习、考试产生恐惧, 影响学习成绩、生活和休息。由于现在的初中生多为独生子女, 面临激烈的学习竞争和升学压力, 教师、家长的高期望、严要求, 这些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导致初中生产生较高水平的学习焦虑[2]。

从焦虑内容来看, 身体症状、过敏倾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居于前列, 学习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矛盾往往与其他深层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 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是渝东南地区初中生最突出的焦虑内容, 与他们处于青春期心理所具有的成人与幼稚、自制与冲动、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密切相关。我国虽然现在推行素质教育, 但考试仍然是评定学生成绩的标准, 并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 也影响到就业及终身前途。因而许多教师、家长、学生把升学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 一切的中心皆是围绕学习、升学。学习压力往往使学生的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增强, 在许多方面出现心理偏常, 甚至有些学生产生心理障碍[3]。

从不同性别学生焦虑状况比较结果来看, 女生的焦虑水平比男生高。陈永胜的研究结果是初中女生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四个分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4]。本调查结果表明渝东南地区初中女生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上, 显著高于男生。人们曾用社会角色期待理论来解释女生比男生更加焦虑的原因, 但我们还可以从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来全面探讨女生比男生更加焦虑的原因。在生理特点方面, 女生自身的身体生理反应影响其情绪及身体症状, 在人际交往方面, 女生有时过分要求别人完善, 对人焦虑方面焦虑水平表现较高, 此外, 女生比较注重自身形象与社会的评价,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也是女生比男生更焦虑的原因[5,6]。

从三个年级的比较结果来看, 初一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方面略高于初二年级, 而初三学生在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二年级。

根据初中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方面有较高焦虑水平的调查结果, 我们抽取焦虑水平较高的100名学生, 分别对他们表现出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作业量大, 考试频繁等引发的行为和情绪问题, 进行焦虑干预指导:一是情绪宣泄法。我们为情绪压抑的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情绪宣泄方式让学生发泄自己的委屈、忧虑、积郁, 使其达到心理平衡。二是系统脱敏法。让学生在充分放松的心境下, 将焦虑刺激与放松活动交互配合, 逐渐提高其对所焦虑事物的刺激强度, 使其对焦虑事物的敏感性逐渐减轻, 直至完全消失。三是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学家认为,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匿着一些非理性的观念, 如“我一定要考上大学, 否则我这一辈子就完了”;一旦考试失败, 就会认为“我是一个无用的人”……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就伴随着这些绝对化的要求和过分概括化的非理性观念产生。我们引导学生认识非理性观念的不合理及其危害, 用理性的观念取而代之, 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自责。四是社会技能训练。Christopher认为社会技能训练在改善人际关系, 提高社会功能方面有许多优势[7]。由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很少或从来没有关注对学生的社会技能训练, 使许多学生长期处于情绪氛围较差的家庭和学校环境, 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因此我们对这部分学生采取集体训练的方式进行, 利用社会模仿、角色扮演、团体互动、积极强化等方式使学生学习倾听、沟通、理解等技巧, 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感受, 从而正常、真诚地与人交往。我们在采用以上方法缓解初中生焦虑情绪, 实现焦虑干预的同时, 考虑到学生焦虑产生的复杂性和发展的特殊性, 以及学生焦虑症状改变环境的多元性, 尤其与教师和父母的理解、宽容、配合和支持息息相关, 所以我们还围绕学生的家庭、学校环境开展了一些工作, 让教师和家长认识到家庭、学校过多的斥责、惩罚、呵护和限制会阻碍学生正常发展, 加重学生的心理冲突, 导致任性、紧张、焦虑、退缩等特征的形成, 使他们明白学生面对的主要是发展问题, 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学生, 在学校和家庭中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对学生干预近一个月左右就进行了重测, 其结果表现为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身体症状三个方面的焦虑水平低于初测水平, 存在显著差异, 但自责和恐怖倾向两个方面的前后差异不太明显, 其干预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上海: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1.5.

[2]化得元.论学习焦虑.西北师大学报, 2003 (5) .

[3]王希永.中学生学习焦虑及其并发症.青年研究, 2000 (2) .

[4]陈永胜.348名初二学生的一般性焦虑的测量.心理科学通讯, 1990 (3) :59-64.

[5]马慧霞, 王福兰.282名高中学生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4 (6) .

[6]骆伯巍.女性高焦虑倾向原因初探.心理科学, 1997 (4) .

上一篇:利多卡因复合芬太尼下一篇:平片、CT与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