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焦虑状态

2024-05-20

手术焦虑状态(共10篇)

手术焦虑状态 篇1

子宫颈癌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 居第二位。近年来其发病人群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有效预防子宫颈癌、保护妇女健康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目前子宫颈癌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而在手术前后患者往往产生恐惧和焦虑等不良的心理反应。据国内外许多研究报道[1,2], 焦虑不仅给患者带来心理痛苦, 而且会影响治疗效果, 延迟术后康复甚至造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 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应引起医学界同行的关注[3,4]。本文对26例子宫颈癌手术患者的焦虑状态进行问卷调查, 探讨宫颈癌手术患者焦虑症状的特点, 为心理评估和心理护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抽样法选择2009年1-8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纳入标准: (1) 经临床和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颈癌的患者。 (2) 排除有智力、精神病及其他并发症者。以26例子宫颈癌患者为调查对象, 发放调查表26份, 回收26份, 回收率100%。

1.2 研究方法

自制调查表, 采取问卷调查法调查。子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后焦虑状况评估表是以SCL-90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一种真实性较高的自评量表及相关文献为基础, 自行设计的表格, 此表有7个测试项目, 分健康教育前、后阶段。

1.3 调查方法

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采用统一的自填问卷, 现场给予具体指导, 要求受检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 不得与他人讨论或受他人影响。

2结果

2.1 子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 从子宫颈癌前病变发展成子宫颈癌大约需5~10年的时间, 这为子宫颈癌的预防带来了充裕的时间。因此, 对育龄妇女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及普查普防, 对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延缓病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本研究发现, 子宫颈癌患者心理压力均在中等程度以上, 80%以上的项目达到重度。可见子宫颈癌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 焦虑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 对子宫颈癌患者进行手术前后健康教育后发现其心理压力明显降低, 尤其是学历高的子宫颈癌患者效果尤为明显 (P<0.05) 。见表1。

3护理对策

3.1 子宫颈癌患者现状评估

手术前填写患者现状评估表, 对患者整体情况进行全面摸底, 综合临床资料, 针对患者心理特点、爱人或家属特点、患者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拟定合适的护理计划, 视患者情况随时调整护理措施, 从而与患者及家属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 为双方沟通打下基础。

3.2 护理对策

3.2.1 心理护理:

心理、社会因素不仅在宫颈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在其治疗和康复的不同阶段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子宫颈癌患者承受着生命和机能都将受到损害的双重威胁, 对其心理打击是巨大的。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惊恐、消极、多疑、轻生心理。护理人员应对子宫颈癌患者实行心理护理干预, 减轻患者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2.2 了解疾病相关知识:

在与患者交谈时发现90%患者对疾病发生、发展、治疗、护理知识欠缺而引发相关焦虑。笔者通过制作多媒体录像, 相关知识小册子等, 讲解疾病预防及手术前后注意事项等, 帮助患者了解手术前后过程及相关知识, 以减轻手术前后恐惧感, 提高疾病治愈远期效果。

3.2.3 患者不良情绪的控制:

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后均存在焦虑, 可因各种原因引起并遂渐加重。手术前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5]。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措施的时候, 主动与患者沟通, 找出她们不良情绪的根源, 主动摆脱不良因素的干扰, 将烦脑释放、转化, 保持良好的情绪。

3.2.4 家属及护士的陪伴:

患者在手术前、后最需要得到家人的关心和照顾, 有家属陪伴可使患者感到家的温暖。护理人员同时也根据患者需求提供专业的护理, 解答患者疑难问题和不安, 提高患者治愈率。经过以上干预, 不但提高住院满意度, 也增进了医患沟通, 减轻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压力, 使各个因素相互影响达到良性循环状态, 以求提高整个医疗护理质量。以往基层医院往往忽视了疾病的预防及心理护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 如今更多的人文理念运用到各个护理领域, 使医疗、护理工作更显人性化, 也是今后护理工作更深层纵向研究的方向。

4讨论

4.1 子宫颈癌预防意义

子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疾病, 但幸运的是它可早期预防。WHO建议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子宫颈癌的普查及早诊早治, 且认为其预防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及医疗卫生组织的有效性。因此, 对子宫颈癌发病病因及其危害性和防治知识的大力宣传, 开展普查普防, 是今后妇女保健工作的重点。随着子宫颈癌防治的进展, 威胁妇女生命的子宫颈癌即将有望成为人类通过普查和早诊早治来预防的恶性肿瘤。

4.2 子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后护理干预的意义

护理干预针对子宫颈癌患者在手术前、后中各种心理需求, 从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安全手术、心理安慰的需求、全方位给予患者各种护理措施, 不仅给患者提供了亲情的关怀, 消除其焦虑感, 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和医疗责职的透明度, 利于患者、家属、护士之间的沟通, 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4.3 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手术前、后护理质量

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后过程中, 通过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 手术顺利, 康复率较高, 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质量也更满意。

参考文献

[1] Badner NH, Neilson WR, Munk S, et al.Preoperative anxiety:De-tection and contributingfactors〔J〕.Can J Anes, 1990, 37 (4) :444-447.

[2]郑志惠, 邓秋容, 徐朝艳.颅内肿瘤患者术前焦虑状态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 2006, 12 (17) :1576-1577.

[3] Cochran RM.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of patient for surgicalpaients〔J〕.Patient Educaion and Counseling, 1984, 5:153-158.

[4]戴燕, 廖清书, 陈德蓉.社区癌症病人的心理调查分析及护理〔J〕.黑龙江护理杂志, 1999, 5 (4) :57-58.

[5] Ahmadi KS.The experience of being hospitalized:stress, Socialsupport and satisfaction〔J〕.Int J Nurs Stud, 1985, 22:137-148.

体育教学中如何消除学生焦虑状态 篇2

在体育教学中,三个问题值得体育教师关注:焦虑的小学生性格特征、体育实践课特征以及倒“U”型理论。

1.焦虑学生的特征

(1)焦虑的小学生性格特征。易焦虑的小学生性格表现为:内向或较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争强好胜,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表现力求完美。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于自己的不良表现,他们倾向于采取消极的做法,既向外部环境妥协,又向自己的意志妥协。

(2)易焦虑的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程度。易焦虑的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向师性较强,比较崇尚权威。教师的德才学识、情绪人格、处事态度乃至言行举止对学生影响很大。学生对教师的面部表情、体态表情以及言语表情异常敏感。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价值,时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体育教学中的情绪指导》一文中也论述到体育学习焦虑产生于自尊心受到威胁时,只要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受到别人怀疑或受到贬低,其自尊就会受到挫折,焦虑也就产生了。

2.体育实践课的特征

首先,文化课的教学主要通过思想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教师传授的科学知识,而体育实践课教学则是以教师与学生思想活动为基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传授和掌握知识、技能、技术。大脑中存储的体育理论要想在实践中表现出来,还需经过神经、肌肉的整合以及身体各个部分协调的过程。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身体素质的差异,接受新事物能力等方面,学生在展示某项技能或某一动作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的显得灵活,有的显得呆板,有的协调,有的不协调,甚至有的学生不能完成动作。个体的差异性导致部分学生易于表现出焦虑。

其次,在体育实践课上,体育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技术或技能。这样,教师可以了解每一个同学掌握动作技术与动作技能的情况。学生一方面担心暴露自己的缺点,而不参与到学习中;另一方面怕老师批评,又不得不学习。在这一情景激发下,学生表现出担忧,采取逃避的行为方式,从而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

3.倒“U”型理论

焦虑与体育学习效率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关系,随着焦虑程度的升高,学习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当焦虑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学习效率最高。随着焦虑水平的再升高,学习效率反而不断下降。焦虑的学生随着某项活动的临近,焦虑会越来越严重,整日忧心忡忡,心神不宁,睡眠不好,此种状态会对学生临场发挥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应试时情绪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头脑中总是萦绕着一些与活动本身无关之事,总是担心如果自己表现很糟糕的话,一定会让别人耻笑,而且因为辜负了老师和父母的期望而心怀内疚等,学生思绪转向一些无关事物上。

二、克服学生焦虑状态的合理建议

结合焦虑学生的特征、体育实践课的特点以及倒“U”型理论相关知识,我总结出克服焦虑的几点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较多,容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教师的言行仪表、文化修养、工作态度及工作能力。教师要注重培养自己丰富的情感,要对教育事业怀有极大的热情,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

2.采用积极暗示法

体育教师应该采用积极暗示法,根据暗示的主体不同,暗示法分为自我暗示与他人暗示。自我暗示的主体是学生本人,学生可以采用更多的积极暗示——“我可以做得更好、我能行、我和别人一样聪明、我应该自信等”,提高学生自信心,缓和焦虑,逐步意识到“快乐不快乐全在于自己”的概念,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对付难题,迎接各种变化的挑战,强调“心理上自助”。而他人暗示的主体强调的是教师,如在立定三级跳中,学生经常担心自己跳不到沙坑中,此时,教师的暗示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暗示或语言暗示,尤其语言暗示,如“你一定能行,加油”或“预备,跳!”。学生的潜力易于在“跳”这一字的瞬间爆发出来,学生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与喜悦之感。在第二次试跳中,为了保持学生适宜兴奋性,教师应该多次给予不同的积极暗示。

3.设计辅助练习,转移学生注意的指向性

在操场上,学生受外界干扰比较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练习中常常无法集中注意力,常常担心别人在注意自己的言行,担心别人会嘲笑自己的不良表现。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利用整队或对教材的练习形式竞赛化、游戏化,来吸引或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抑制消极情绪。如学生由于对体育教材不适应,做动作僵硬不协调,导致情绪烦躁。教师可以组织协调性好、掌握动作快的学生和教师一起做示范表演,力求动作协调、健美、有力,请观摩欣赏的同学进行分析、评价。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图像给学生欣赏。还可以让技术较好的同学与技术较差的学生搭配,让他们互相辅导,互相帮助,使学生双方都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比较完整地完成技术动作或比较清楚地掌握新动作的技术要领,采用以上方法有利于消除学生的不良焦虑情绪。

4.其他建议

在学生学习动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更要有一颗爱心,给予体育动作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注,耐心细致地给他们讲解动作要领以及动作方法,而且进行多次标准动作示范。教师鼓励学生要自信,要大胆地模仿教师或同学的正确动作,要不断地给自己表现的勇气。而且,教师应当积极地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做学生的倾听者。同时,教师有必要使学生明确紧张、不安、郁闷不乐等情绪反应预示着自己对变化产生了不适应,要提醒自己做些适当的调整,降低紧张,减少不安和郁闷,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对于自己不能适应的新情境,学生个体的反应要适宜,不过分要求自己,要防止焦虑的产生,要有努力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手术焦虑状态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手术室行胸外科择期手术的患者127例, 设为试验组, 其中男67例, 女60例, 年龄18~45岁, 平均年龄 (32.15±10.22) 岁;受教育程度:本科及本科以上30人, 大专35人, 高中及中专30人, 初中及初中以下32人;婚姻状态:在婚101人, 不在婚26人。对照组为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胸外科手术患者118例。2组病例资料均衡, 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手术方式疾病类型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 试验组应用6sigma质量管理体系中的DMAIC改进模式进行护理, 即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等五个步骤对目前胸外科围手术期的各个工作流程进行分析, 并对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具体如下。

1.2.1 定义阶段:

首先根据围手术期护理涉及的工作内容, 制定一套详细的计划, 包括定义项目、目标、范围以及小组成员和责任。项目选择背景是胸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焦虑发生率较高, 影响患者病体康复;预期目标是通过提升临床护理质量, 降低胸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焦虑的发生率, 缓解患者的疼痛, 促进疾病的治疗。

1.2.2 测量阶段:

描述过程, 将围手术期三个阶段工作流程具体化, 对过程有一个准确的评估, 找到改进空间。于手术前1天、术后5天及出院前1天分别测定试验组患者焦虑及疼痛得分, 同时观测生理指标变化 (脉搏、血压) 。

1.2.3 分析阶段: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从人员、环境、工作流程、方法4个方面找出引起胸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焦虑及疼痛加剧的主要因素。根据项目组组员列出的可能因素进行排序, 如: (1) 围手术期健康教育质量不高; (2) 病房环境:人员多, 仪器声响大, 较嘈杂; (3) 心理护理实施不到位; (4) 科室工作流程:护理工作太过集中, 比较忙乱; (5) 人员服务质量:有效沟通不够; (6) 患者接受医护处理较多, 较繁杂。通过多因素分析后, 确定其中的关键因素, 即上述中的 (1) 、 (2) 、 (3) 、 (5) 。

1.2.4 改进阶段:

(1) 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根据分析结果, 优化操作流程, 特别是健康教育的方式、时间, 围手术期护理操作时间安排, 有效沟通方法的选择。 (2) 标准化工作流程及规范的培训。对参与项目实施科室的每一位操作人员进行相应培训, 做到个个操作达标。 (3) 建立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管理体系:针对围手术期护理工作特点, 建立护理质控小组, 由护士长、护理组长及质控员组成, 每组设一名负责人。病区针对关键因素的护理工作质量控制指标安排指定的质控员进行管理, 形成三级质控模式, 即:护士长或护理组长-质控员-临床护士, 加大监控力度, 保证围手术期护理工作质量。

1.2.5 控制阶段:

根据制定的质量标准进行质量监控。护理质控小组定期每周分组、分项目检查围手术期护理工作质量, 验证长期能力。检查内容包括初评、整改、复评。同时, 及时了解现存护理问题, 掌握围手术期各护理项目的质量控制信息, 积极进行反馈, 持续改进过程。

1.3 观察指标

手术前1天、术后5天及出院前1天分别测定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①焦虑程度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测量, 得分范围为20~80分, 得分越高说明焦虑程度越严重。②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测量, 得分范围0~10分, 得分越高, 疼痛感觉越强烈。③生理指标 心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 对于2组各项指标得分差异采用ANOVA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2组患者焦虑得分比较,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P<0.01

2.2 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P<0.05;※※P<0.01.

2.3 2组患者心率情况比较, 见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P<0.01

3 讨论

6 Sigma是一项以数据为基础, 追求几乎完美的质量管理方法。它的理念是从流程环节出发, 采用量化的方法分析工作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 找出关键的因素加以改进, 并结合参与人员因素的提高, 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管理质量[5]。

有研究表明胸外科患者术前的焦虑症状突出, 且焦虑的发生与临床护理质量密切相关[6]。主要原因是患者对手术缺乏了解, 怕术中疼痛, 各种人际关系处理复杂和病房环境不适应等。在胸外科围手术期实施6 Sigma管理的目的是找出影响患者焦虑状态的主要因素, 针对这些因素, 从工作流程着手, 彻底解决和持久控制护理工作中缺陷的发生, 保证临床护理质量, 缓解患者的焦虑状态, 减轻疼痛, 维护身心健康, 保证其在围手术期处于接受诊治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笔者在试验组采用了6 sigma质量管理体系中的DMAIC改进模式进行护理, 与仅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的对照组比较, 结果显示, 在术前1天、术后5天及出院前试验组患者的焦虑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得分在术前没有差异, 但在术后5天及出院前试验组患者的疼痛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提示在胸外科围手术期实施6 sigma护理管理模式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Taner M.An appliction of six sigma methodology toturnover intentions in health care[J].Int J Health Care Qual Assur, 2009, 22 (3) :252~265.

[2]Murphree P, Vath, R R, Daigle L.Sustaining Lean Six sigma projectsin health Care[J].physician Exec, 2011, 37 (1) :44~48.

[3]徐宇红, 戴小明, 李小娜, 等.临床护理教学中6Sigma管理模式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 :62~64.

[4]王文惠.应用6sigma法建立手术室标准化护理常规的实施与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18) :136~137.

[5]时艳, 史秀宁, 陈爱文, 等.6sigma管理原理在降低喉癌术后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08, 8 (6) :62~63.

手术焦虑状态 篇4

关键词:心理护理;血液透析;焦虑

【中图分类号】R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01-01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疾病发病率等的改变,近年来,新的血液透析患者数量在增加,因而应对血液透析患者诱导期的护理给予足够的重视?诱导期是终末期肾病患者从保守治疗到规律透析治疗的过渡期,血液透析的患者大多存在不良心理情绪,特别是透析早期阶段,这段时期患者由于治疗方式的改变?血液透析知识的缺乏?经济负担加重等原因,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透析早期患者的心理问题以焦虑?恐惧为主[1]?本研究对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后,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能顺利度过透析诱导期,积极配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血透室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进行诱导透析的患者48例,其中男34例,女14例,年龄24-79岁,平均年龄52岁?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6例,高中及以下学历13例;职业:工人7例,自由职业者6例,退休干部4例,农民3例,其他4例?对照组24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4例,高中及以下学历16例;职业:工人5例,自由职业者5例,退休8例,农民2例,干部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应用人际沟通技巧,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2]?护理人员热情礼貌地接待刚入室的患者,向其介绍血液透析室的环境及有关制度?主管医师的情况,使患者熟悉透析室的环境;主动了解患者病情及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安慰?运用良好的语言及行为,缩短与患者间的距离,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

1.2.2心理支持和疏导?

因患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其心理活动?思想情绪也呈现很大特异性?护理人员以尊重?理解的态度鼓励患者表达其感受,倾听其诉说,帮助其宣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鼓励有经验?透析效果较好的老患者现身说法,为新患者介绍经验,这样往往更有说服力,从而帮助患者调节心理,使其自愿接受透析治疗?

1.2.3认知干预?

诱导期患者面临治疗方式的改变?疾病知识的缺乏?角色的转换等问题,护理人员应以热情诚恳和富有同情心的态度,在进行血液透析前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向患者介绍治疗的目的?意义和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帮助患者理清思路,指导患者提高认知和应对能力,帮助患者尽快进入角色,正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4 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需要?

在不违反治疗原则的情况下,适当照顾患者原有的生活习惯和爱好,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如对痛觉敏感的患者要表示同情和理解,透析过程中允许家属陪伴并抚摸患者,减少疼痛引起的焦虑?护士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动作敏捷有条不紊,熟练精湛地进行血管穿刺操作,将患者的疼痛降至最低?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倾听,不厌其烦地解答?在透析过程中鼓励患者之间交流治疗体验,让患者从新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治疗信心,减轻心理压力?

1.2.5排解不安情绪,争取家庭干预?

尽量引导患者说出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尽最大可能帮助其解决问题或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同时积极地争取家属的支持,护士应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使家属充分认识到亲情对患者战胜疾病的重要性,鼓励家属多在患者情感和生活上给予支持?取得家庭支持及家属配合是患者透析早期心理状态稳定的关键?

1.2.6健康教育?

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帮助患者获得透析相关知识,满足患者对知识的需求从而能自愿配合治疗及护理,可采取处方发放和讲座的形式?健康教育处方的内容可包括直接血管穿刺的护理?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动静脉内瘘的自我护理?饮食护理?自我观察项目?药物使用注意事项?血液透析室联系电话等,这样的健康教育处方简单明了,便于患者及家属携带?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发放不同的处方,并将健康教育处方内容逐项向患者解读,可消除或降低患者因为治疗方式的改变及血液透析知识的缺乏而造成的紧张和恐惧?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其焦虑状态进行评估,评定量表运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按照全国量表协作组提供的资料,<7分无焦虑,>7分可能有焦虑,>14分肯定有焦虑,>21分明显焦虑,>29分严重焦虑?对血液透析患者入室诱导透析阶段?透析第5周的焦慮状态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

2结 果

诱导透析时,观察组评分为(19.14±3.16),对照组评分为(19.98±3.54)?第5周时观察组评分为(10.20±3.58),对照组评分为(15.68±4.15)?诱导透析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焦虑状态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透析第5周观察组无焦虑患者16例,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第5周观察组与对照组焦虑评分均小于诱导透析时的焦虑评分,但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透析第5周两组的焦虑状况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护理干预后两组两组患者的焦虑情况比较结果见表1?

3讨 论

大多数新接受透析的患者对透析室环境和工作人员感到陌生,对预后?透析费用及可能发生危险的担忧,大多数患者都存在焦虑等负性心理[3]?本研究观察到透析第5周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更明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本研究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开始,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疏导?行为认知?满足需要?家庭支持和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对疾病有充分的认知,能克服焦虑?恐惧心理,缓解不良情绪,减轻疼痛,降低对早期透析的应激反应,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0-41.

[2] 黄人健,李秀华.内科护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5.

手术焦虑状态 篇5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3月间入住我院的癌症患者, 病理诊断均为恶性肿瘤, 患者既往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和无精神病史, 共264例。其中男146例, 女118例;年龄18~60岁, 平均 (45.2±13.8) 岁;平均病程 (1.52±3.81) 年。受试者均为自愿。

1.2 方法

一般资料:包括姓名, 性别, 年龄, 病程, 躯体症状, 治疗情况, 经济情况, 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心理评定: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 [2];艾森克人格评定量表 (EPQ) [3];防御方式问卷 (DSQ) [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5]。HAMA总分≥14分为焦虑组, <14分为非焦虑组。

按患者经济情况分为好 (月收入>3 000元) 、较好 (月收入3 000~1 500元) 、差 (月收入<1 500元) ;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公费、医保、自费。

1.3 统计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 两组之间的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多组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2结果

2.1 癌症患者焦虑的评估

264例癌症患者中检出焦虑者94例, 检出率35.6%。其中男性35例, 检出率24.0%;女性59例, 检出率50.0%。

2.1.1 不同性别患者焦虑水平比较

女性 (50.0%) 高于男性 (2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28, P<0.01) ;女性患者HAMA总分高于男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8±0.9) vs (8.6±0.8) , t=5.66, P<0.01]。

2.1.2 不同收入患者焦虑水平比较

按经济情况分为好组72例, 较好组125例, 差组67例。HAM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9±1.0) vs (9.2±0.8) vs (10.8±1.1) , F=3.56, 0.01

2.1.3 不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患者焦虑水平比较

公费21例, 医保151例, 自费92例。HAM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1±1.0) vs (10.2±0.8) vs (11.8±1.1) , F=4.16, 0.01

2.2 两组患者躯体不适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存在身体不适, 其中出现疼痛和恶心呕吐症状的人数比例, 焦虑组明显高于非焦虑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3 两组社会支持评分比较

焦虑组社会支持总分明显低于非焦虑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客观支持因子分焦虑组明显高于非焦虑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社会支持利用度焦虑组明显低于非焦虑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2.4 个性、防御方式比较

焦虑组神经质分高于非焦虑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6±3.1) vs (8.8±2.7) , t=2.19, P<0.05];焦虑组不成熟防御机制分高于非焦虑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6±1.3) vs (3.3±1.1) , t=1.99, P<0.05];而非焦虑组成熟防御机制分高于焦虑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1±1.2) vs (5.7±1.3) , t=2.52, P<0.05。]

3讨论

癌症患者普遍存在焦虑障碍, 焦虑是癌症患者突出症状之一。本研究中癌症患者焦虑情绪检出率为35.6%, 与林娟等[6]对74例癌症住院患者的心理状况相关因素分析显示的焦虑检出率35.1%十分接近。本研究表明, 产生焦虑情绪, 女性多于男性, 且焦虑水平也明显高于男性。这一结果表明, 遇到心理应激时, 女性较男性更易出现情感障碍, 这与张卫红[7]的观点一致, 认为可能与生物易感性、社会性别角色的差异及角色冲突三方面有关;女性情感细腻, 好幻想, 依赖性强, 承受能力差, 产生焦虑程度高于男性。此外癌症是病程较长、治疗费用大的疾病, 患者经济负担较重, 经济状况变化必然导致心理状态的变化。本研究提示经济差者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经济好和较好者, 自费患者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医保和公费者, 说明经济是影响患者焦虑情绪的重要因素。这一观点也与张卫红[7]的观点一致。

疼痛是一个重要的躯体和心理上的应激源, 可导致患者产生焦虑, 可能诱发或加重精神痛苦。癌症患者的慢性疼痛及对疼痛的恐惧诱发或加重了患者的焦虑情绪, 本研究与以往的研究一致[8]。疾病本身和长期放化疗的毒副作用, 使患者呕吐、乏力等, 造成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9]。

本研究显示, 癌症患者焦虑水平不仅与性别、经济情况、躯体症状以及治疗的副反应因素有关, 还与病人的个性、防御方式、社会支持密切相关, 这一观点与国内报道相一致[9]。因此在给予躯体治疗的同时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降低癌症患者的负性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Ford S, Lewis S, Fallowfield L.Psychological morbidity in newlyreferred patients with canner (J) .J psychosom Res, 1995, 39 (2) :193-202.

(2)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表.见: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增刊) :127-130.

(3) 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 (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7-27.

(4) 路敦跃.防御方式问卷.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增刊) :115-120.

(5) 汤毓华.汉密尔顿量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增刊) :253-255.

(6) 林娟, 郑小灵, 郑敏, 等.74例癌症住院患者心理状况相关因素分析 (J) .中国肿瘤, 2006, 15 (10) :707-708.

(7) 张卫红, 周荃芝, 赵雪平, 等.癌症患者的焦虑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 (J) .河北医药, 2008, 30 (3) :400-401.

(8) Massie MJ, Holland JC.The cancer patient with:psychiatric, com-plications and their maragent (J) .Med Clin North Am, 1987, 71 (2) :243-258.

传染科护士焦虑状态的调查及对策 篇6

关键词:护士,传染科,心理状态,对策

1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传染科是传染病病人隔离治疗的场所, 病人和病原体携带者体内的致病菌以多种途径排出体外, 作为与病人密切接触的传染科护士潜在的危险性很大。而在最近几年又出现很多我们并不太了解的传染病, 像SARS, 禽流感等。面对这些现象, 传染科做为一个特殊科室, 又是一个首当其冲的科室, 护士能够在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保持身心健康尤为重要。本文对在传染科工作的60名护士进行焦虑状况调查, 了解他们面对传染科病人时的心理反应, 及时给予相应的对策, 让护士培养良好的心态, 使其认识护理工作真正的社会价值。

1.2 研究目的及目标

目的:了解传染科护士焦虑程度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利用问卷调查方式, 于2010年3月对莒南县人民医院的60名护士进行焦虑状态调查。调查对象均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共发放问卷60份, 收回有效问卷60份。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传染科护士53.33%存在焦虑, 标准分均值高于国内常模, 护师的焦虑程度高于主管护师的焦虑程度。结论:加强对护士心理健康的重视。针对护士在传染科工作期间的心理问题, 采用有效的应对措施, 及时解决或缓解其焦虑程度。使其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1.3 关键词及定义

护士:是指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 依照本条例规定从事护理活动, 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传染科:是指传染性疾病治疗临床科室。

心理状态:是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

对策:是指对付的办法或策略。

1.4 文献回顾

本次写作主要参考了郑艳华, 欧丽华的《传染科护士的自我防护及其意义》和张松的《焦虑的本质与矫正》, 王静老师的《传染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以及王晓静等老师的《传染科护士的心理素质与培养》等大量文献。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次论文的研究对象为莒南县人民医院传染科的60名在职护士, 其中护师30名, 主管护师30名。

2.2 调查内容

包括一般资料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一般资料为被调查者的年龄和职称情况。焦虑自评量表共20题, 将20题的各个得分相加, 即得粗分, 其中5、9、13、17、19为反向计分。经过Y=INT (1.25X) 换算, 得标准分 (Y) 分数高低决定焦虑程度, 分数越高焦虑程度越高。每份量表的标准分大于等于SAS的正常分界值50为阳性症状。

2.3 研究方法

以发放问卷的形式, 由发卷人先对被调查者作必要的解释, 然后由护士独立完成, 问卷为不记名自填, 当场收回并检查, 发现漏项给予补充。共发放问卷60份, 收回有效问卷60份。回由率为100%。

使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各项财查的平均得分与标准差。采用百分比描述不同文化程度护士焦虑的关系。

2.4 研究步骤

1) 在研究的的60名护士当中发放问卷, 然后由护士每个人单独完成, 并且当场收回并检查是否存在漏交。

2) 使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各项财查的平均得分与标准差。采用百分比描述不同文化程度护士焦虑的关系。

3) 在某传染病医院的护士中随机抽取6名护士进行预调查。一周经后对这6名护士进行重测。经统计问卷内在一致性cronbach’s a值为0.912, 重测信度为0.802。

3 研究结果

3.1 护士的焦虑状况

3.2 护士SAS的标准分高于常模人群

注:与常棋均分相比较, *p<0.05, 差别有显著差异 (p<0.05)

3.3 文化程度的影响

不同职称护士SAS标准分高于正常分界值人数和百分比 (见表3) 。

本调查共60例, 其中标准分高于正常值32例, 占53.33%。而且和职称呈负相关。

4 讨论

因传染科护士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需直接接触传染病病人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 各种医疗锐器极易造成职业意外伤害和职业暴露。其工作的特殊性, 加大了护士的心理负担。与其它科室的护士相比较, 传染科的护士更需要合理的心理调节和疏导。经过上述调查, 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4.1 学会调节, 保持良好心态

焦虑是为人类自身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一种心态, 是破坏我们身心健康的因素[2]。本调查结果显示, 在传染科工作的护士中, 有轻度焦虑的有19例, 中度焦虑的有10例, 重度焦虑的有3例。32名护士SAS评分大于等于50, 焦虑发生率53.33%。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针对这些, 一方面, 领导应帮助护士消除负性情绪, 提高护士情绪自控力, 使护士了解负性情绪对工作及自身安全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交流是缓解心理困扰的有效措施之一[3]。另一方面, 护士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倾诉, 多和同事和领导沟通, 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要学会自我心理保健训练和松弛训练。如听音乐, 深呼吸等, 缓解心理压力, 纠正不良情绪, 保持心理内环境的稳定。

4.2 降低危险因素并采取防范措施

4.2.1 常见的危险因素有:

1) 物理性的危险因素

针刺伤或锐器伤最常见, 其中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占84.2%[2]。美国CDC报道, 有1758名医务人员做过HIV抗体检查, 有26名HIV抗体阳性 (1.5%) , 其中3名曾不慎被HIV污染针头刺伤过皮肤。英国有1名护士不慎将带HIV患者血针头刺伤过自己的手指后HIV抗体阳性[3]。

2) 生物性的危险因素

护士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 而这些是最常见, 又最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

3)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护士工作较琐碎, 频繁倒班, 易造成身心疲惫;另外, 人们对传染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和歧视态度, 势必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

4.2.2 防范措施

1)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规范传染科护理操作各个环节, 重视专科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合理安排每位护士班次。利用空闲时间加强传染科各种疾病理论学习, 使护士对疾病相关知识了如指掌, 提高护士应急能力, 使工作有条不紊, 以最优化的方式参与工作, 并实现工作目标, 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

2) 强化安全质量教育, 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护士长利用安全质量分析会, 进行职业安全教育, 学习并考核每位护士“职业暴露”工作流程, 指导每位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及时处理。对个别护士经常发生针刺伤的, 要找出原因, 给予人文关怀的同时纠正其不良习惯性操作行为。建立各种废用医疗物品分类标识放置, 专人清点回收, 设立锐器收集箱。

3) 加强护士消毒隔离观念

认真进行环境因素和作业风险评价, 每日对各病房进行60min紫外线空气消毒。严格执行操作前洗手, 操作中每人一巾一消毒。进病房操作时必须衣帽整洁、戴口罩, 必要时穿隔离衣及戴手套, 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4) 医院、科室加强发生职业暴露后支持系统

增强护士之间支持系统, 对受伤护士给予人文关怀, 以减轻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不良情绪反应。同时大力开展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 呼吁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医务人员, 对其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5)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

在护理工作中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及时排除外界的干扰, 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对各种复杂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做到沉着冷静。同时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加强自身的涵养, 以朝气蓬勃的面貌迎接每一天的临床护理工作, 从而把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

4.2.3 结论

表3显示, 护师中有焦虑症状的有20例, 主管护师有焦虑症状的有12例。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护师年龄偏小, 工龄较短, 工作中往往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缺乏与病人沟通的经验。知识面相对狭窄,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弱, 因而焦虑症状较主管护师严重。针对以上原因, 我们应从护理理念、护理模式和基础护理知识引导的启发护士, 鼓励她们多巡视病房了解病情、病史、临床表现。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肺结核, 主要为呼吸道传播, 进入病房要戴口罩, 病人的痰液要用5%-12%的来苏浸泡2小时以上弃去[4]。乙型肝炎主要为血液传播, 做好血液体液隔离一般不会被传染, 对病人操作前后要严格洗手。若发生针刺伤也不要尽慌, 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消毒液清洗伤口, 再用碘酒消毒包扎, 避免再次污染。有研究表明, 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短时间只采用适当的补救措施可减少感染的几率[5]。同时护士管理者要放手不放眼, 并给予肯定。

4.3 加强职业道德素质

由于近年来新型的传染病的出现, 如:艾滋病、非典型肺炎、禽流感。传染科工作密切接触各类传染病病人, 深感到与传染病很近, 惟恐各种原因而感染上传染病, 这是引起护士焦虑的又一原因。调查中显示传染科的护士焦虑标准分为49.15±10.75, 高于正常人群常模。就此状况对护理部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 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思想教育, 不仅要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病人, 以“病人为中心”, 把解除病人的痛苦为己任, 想病人所想, 急病人所急, 痛病人所痛, 真正把病人做为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其次, 护士长要严格要求自己, 以身做责, 对病人认真负责、体贴、关心, 对护理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一丝不苟, 给护士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不断潜移默化, 使护士正确认识护理要作的社会价值热爱护理工作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 培养整体护理的初步理念。

4.4 提高对职业危害的认识

临床上各种技术操作种类繁多, 加上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不愿接受护士的操作, 再加上工作环境的特殊, 更让护士失去信心, 不愿去操作, 情绪低落, 焦虑程度增加。就此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对策:首先, 护士长要热情耐心做好示范, 做到动作规范, 技术娴熟, 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护士。同时给护士动手的机会, 可选择一些修养好的、体质较佳, 容易穿刺的病人进行操作, 帮助护士提高在病人心中的威信。其次, 对一些规程较多的技术操作, 应让护士先看后做, 要边讲解边示范, 给护士一个操作的整体概念。再次, 护士要在实践中找出自己的不足, 不断总结分析, 进行自我评价, 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进而产生质的飞跃, 对自己充满信心。

5 推论及建议

5.1 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1) 传染科护士焦虑护士比例为53.33%;2) 传染科护士焦虑程度高于常模人群;3) 传染科护士的焦虑程度和职称程负相关。

5.2 建议

手术焦虑状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入选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眩晕患者入院后进行详细的相关检查, 尽可能明显眩晕的病因学诊断。共入选眩晕患者216例, 根据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分为2组, 合并焦虑或 (和) 抑郁的136例, 没有合并焦虑或 (和) 抑郁80例。

1.2 观察指标

根据美国听平衡委员会主席Mensell (1995) 年将眩晕的程度和工作能力分为6级: (1) 眩晕对我活动毫无影响。 (2) 眩晕时必须停止手头工作一会, 很快恢复能立即工作。开车或从事我选择的工作, 不必因眩晕改变工作计划。 (3) 眩晕时必须停止手头工作一会, 很快过去后恢复工作, 开车或从事我选择的工作, 因眩晕改变工作计划。 (4) 必须做出很大努力和调整好自己的精力才能胜任工作、开车或从事我选择的工作, 但因眩晕经常做不到。 (5) 我无能力工作、开车、照顾家务, 甚至连基本活动也受限。 (6) 我丧失劳动能力1年以上, 因眩晕和平衡问题已接受抚恤金。

所有病人在被了解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后, 建立健康档案, 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 请病人弄清楚整个表格的填写方法及每条问题的涵义后,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独立的、不受他人影响的自我评定, 对文化程度较低的病人由专业人员逐条念, 由病人作出独立回答;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50分为有焦虑症状, 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53分为有抑郁症状。

观察患者眩晕严重程度, 对眩晕患者进行常规治疗, 观察2组患者缓解天数。对患者每两个月进行电话随访1次, 为期1年, 观察患者眩晕发作情况。患者出院后第1次电话随访时再次进行焦虑抑郁量表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2 组数据间根据研究需要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一般情况

入组患者的年龄为38~80岁, 其中合并焦虑抑郁组平均年龄 (65.2±9.9) 岁, 未合并焦虑抑郁组平均年龄 (63.4±10.6) 岁。2组之间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焦虑抑郁患者1年内共完成随访118例, 失访18例。未合并焦虑抑郁患者1年内共完成随访72例, 失访8例。2组患者既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脂代谢紊乱、吸烟及颈椎病等病史无统计学差异。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合并焦虑抑郁组:32 (23.5) 、21 (15.4) 、18 (13.2) 、19 (13.9) 、9 (6.6) 、

20 (14.7) 、19 (13.9) ;

非焦虑抑郁组:17 (21.3) 、11 (13.8) 、9 (11.3) 、11 (13.8) 、5 (6.2) 、11 (13.8) 、10 (12.5) ;

P值:0.767、0.855、0.692、0.995、0.848、0.819、0.730。

2.2 2组患者眩晕严重级别、治疗缓解天数情况

所入组眩晕患者SAS、SDS评分显示合并焦虑者最多, 其次未合并焦虑及抑郁者, 再次为合并单纯抑郁者;SAS、SDS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明显高于全国常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焦虑抑郁组患者眩晕严重级别1~3级93例, 4~6级45例;未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眩晕严重级别1~3级64例, 4~6级16例;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焦虑抑郁组患者眩晕治疗天数最长14d, 最短4d;未合并焦虑抑郁组患者治疗缓解天数最长9d, 最短2d;2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SAS、SDS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眩晕患者:47.39±11.63、56.21±12.34;

全国常模:37.23±12.58、41.88±11.36;

P值:0.005、0.006。

2组患者眩晕严重级别、治疗缓解天数比较:

合并焦虑抑郁组:3.21±0.64、4.43±1.80;

未合并焦虑抑郁组:2.01±0.48、3.17±1.41;

P值:0.000、0.003。

2.3 随访结果

随访期间, 合并焦虑抑郁组患者眩晕共复发24人次, 复发率20.3%, 未合并焦虑抑郁眩晕患者共复发5例次, 复发率6.9%。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出院后第1次电话随访, 原合并焦虑抑郁的眩晕患者仍存在焦虑抑郁的有32例。住院时未合并焦虑抑郁的眩晕患者, 第1次电话随访时合并焦虑抑郁的有8例,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

3 讨论

SAS、SDS是国际公认的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自评量表, 其操作方便容易掌握, 能有效地反映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 且不受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 特别适用于综合性大医院病人的心理评估[3]。

本组资料显示, 眩晕患者约60%合并有焦虑和/或抑郁, 与全国常模比较, 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既往研究显示眩晕综合征患者合并心理异常的高达65%左右。

合并焦虑抑郁眩晕患者严重程度和治疗缓解天数明显高于未合并焦虑抑郁眩晕患者, 提示眩晕合并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加重眩晕的严重级别, 延长眩晕的缓解时间, 增加患者痛苦, 增加医疗费用。文献报道, 合并焦虑的眩晕患者躯体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生率明显增高, 而且对于眩晕患者及早发现焦虑情绪并积极进行干预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治疗, 避免浪费医疗资源。因此,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 要注意并关心眩晕病人的心理变化, 在与病人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上, 注意进行心理干预和情感支持, 指导病人做放松训练, 协助其调整心理失衡, 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随访结果表明, 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眩晕患者, 复发率明显高于未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 而且眩晕发作时合并焦虑抑郁的, 眩晕缓解后仍有较高的焦虑抑郁发生率。这表明眩晕与焦虑抑郁共病率较高, 临床工作中不但在眩晕的急性期, 而且在恢复期都应注意焦虑抑郁对眩晕病情的影响。有研究表明, 对眩晕控制不佳者、病情迁延者及合并焦虑、抑郁程度严重者, 及时予以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 可以提高对眩晕控制的临床缓解率, 减少复发率, 提升眩晕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眩晕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 加重眩晕的严重级别, 延长治疗缓解时间, 增加眩晕的复发率。临床上应对眩晕与焦虑抑郁共病引起足够重视, 及早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Jonsson R, Sixt E, Landahl S.Prevalence of dizziness and vertigo in an urban elderly population[J].J Vestib Res, 2004.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J].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手术焦虑状态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确诊脑卒中患者68例:其中男性28例, 女性40例, 年龄在49~83岁。

1.2 入选标准

(1) 既往无精神病史。 (2) 近三年来曾有脑卒中病史;平均每年住院次数≥1次。 (3) 自愿配合检查并能主观表达。 (4) 基础病控制稳定。

1.3 方法

采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 (SAS、SDS) , 由医生讲解填写方法, 患者自行填表, 不能自行填表者由患者口述医生填写, 由医生统计评分。有任意一项异常者均认为存在焦虑抑郁状态。

1.4

采用SAS、SDS计分标准, 没有或甚少时间计1分, 小部分时间计2分, 相当多时间计3分, 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计4分。

1.5

其中SDS标准分=统计分×1.25正常<50, 异常>50, SAS标准分=统计分, 正常<40, 异常>40。

2 结果

68例脑卒中患者调查结果中, SAS、SDS均正常者24例。单纯SAS异常者11例 (占总比例16.1%) , 单纯SDS异常者16例 (占总比例23.5%) , 同时存在SAS、SDS异常者17例 (占总比例25%) 。

2.1 影响因素比较

影响因素为存在后遗症组、年龄>60岁组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影响因素为性别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3。

3 讨论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躯体疾病之一, 它不仅引起许多躯体症状, 还常伴有各种情感障碍, 其中以卒中后抑郁、焦虑最为常见, 严重的抑郁焦虑性障碍可使原有疾患加重或恶化, 延缓康复, 增加社会功能缺陷和自杀危险。随着对卒中研究侧深入, 人们逐渐认识到卒中后情感障碍已成为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和康复的最主要并发症之一。本文用ZUNG氏焦虑、抑郁自评表进行测试所得结果分别为单纯焦虑16.1%、单纯抑郁23.5%、同时出现焦虑抑郁状态高达25%。

其患病机制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卒中损害额叶、边缘系统对卒中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有关。更可能与卒中躯体功能不同程度的障碍, 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由完全独立突然陷入被动状态后对现状的适应困难, 引起的情感障碍。本文分析结果发现影响因素除躯体功能障碍 (后遗症) 外, 年龄因素亦应受到重视。其原因可能与老年人胆碱能功能减退, 肾上腺能系统退化, 导致认知功能受损, 而脑组织中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下降则引起抑郁焦虑状态。

临床医师在治疗脑卒中躯体疾病同时, 应注意对存在影响因素较多的高危人群进行心理状态评估, 对于异常者进行及时干预, 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少患者用药种类及数量, 降低再住院率, 减少医疗资源消耗, 创造更好的治疗环境。

摘要: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状态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68例近三年来有脑卒中病史的住院患者, 用ZUNG氏焦虑自评表 (SAS) 、ZUNG氏抑郁自评表 (SDS) 进行测试。结论 脑卒中患者患焦虑抑郁状态比例高, 其中遗留后遗症患者中高达80.6%, 年龄大于60岁患者中高达73.5%, 因此, 在治疗脑卒中患者躯体疾病同时应注意对心理因素的干预。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焦虑

参考文献

[1]唐开雄, 黎冠东, 陈瑞陶.脑卒中患者焦虑和抑郁性障碍的初步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1, 4 (1) :32.

[2]郑婷, 王春雪.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现状[J].中国卒中杂志, 2008, 3 (9) :677-681.

[3]娄建伟, 梁临平, 贺燕.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心理干预及帕罗西汀治疗的临床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8, 2 (1) :20.

手术焦虑状态 篇9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干预;焦虑;抑郁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09.018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

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以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单独或者连同髓核、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窦椎神经和神经根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变,是引起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1]。临床表现为腰痛,压迫相应的下肢疼痛、麻木和发胀不适感等,严重者卧床翻身疼痛难忍,有的不能卧床,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抑郁的发生率为35.14%~40.8%,焦虑的发生率在35%左右[2],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对门诊LDH腰腿疼痛、麻木症状较重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观察对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门诊接受保守治疗的LDH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男21例,女10例;年龄28~50岁,平均(38.7±10.9)岁;病程2~9年,平均(5.9±3.1)年。对照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30~51岁,平均(38.9±11.6)岁;病程2~10年,平均(5.8±3.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按照胡有谷主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3]标准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下肢神经根症状与MRI、CT检查相符,且病史在2年以上,腰腿疼痛、麻木等症状较重,持续存在,和/或经常反复发作;②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4 排除标准 ①入组前3 d服用过改善抑郁、焦虑等药物者;②接受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者;

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腰椎結核、骨质增生、滑脱、椎管狭窄、骨折、脱位和脊柱侧凸畸形及脊髓肿瘤等所致腰腿痛患者;⑤合并恶性肿瘤、骨髓炎、血液病、淋巴病、内分泌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者;

⑥合并严重的骨质疏松、心脑血管和肝肾等疾病者;⑦存在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和沟通障碍患者;⑧不合作者。

2 方 法

2.1 观察方法 首先与研究对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及应用价值,取得研究对象的合作并分组,获得所有入组患者的知情同意。对每个患者建立信息档案,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症状、体征、地址和联系电话等。对照组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保守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各进行1次观察指标的评定,并对比分析。

2.2 护理干预

2.2.1 干预方式 患者就医后,观察组在门诊或通过电话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干预,每次5~10 min,每周1次,共持续3周。

2.2.2 干预内容

2.2.2.1 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解疾病有关知识,介绍常用保守治疗的方法、手术方法及其适应症,讲解引起病情加重的原因。目前多以保守治疗为主,90%的LDH患者可通过非手术疗法得到缓解或治愈[4-5]。如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者,可选择手术治疗。近年来采用化学药物溶核、经皮椎间盘切吸术及椎间盘镜手术具有创伤少、恢复快的特点[6-7],被多数患者接受。在急性期,患者必须坚持长时间绝对卧床休息,侧卧位较好,原则是保持腰腿舒适的卧位为准;翻身困难者定时协助翻身,禁止脊椎扭转;常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发生。在缓解期,加强腰背肌锻炼,提高肌肉和肌腱的强度,增加腰部稳定性。平时休息睡硬板床,可放置小枕垫高腰部。坐位腰背紧靠背椅,禁止低坐位,避免久坐、久站和长时间行走,不穿高跟鞋,不突然起身。日常能卧床就不站立,能站立就不坐位。劳动时腰部用力均匀,避免大幅度弯腰和旋转,搬提重物量力而行,避免急性扭伤,切忌远离物体弯腰去搬重物。使用腰围可防止腰部的过度活动。常用热水袋热敷腰部,防寒、防潮、防肥胖。

2.2.2.2 心理指导 由于本病病程长,易复发,有时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对自己的康复失去信心,影响工作生活,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针对患者痛苦、紧张、着急等焦虑状态,护理人员要认真了解患者的思想心理变化,解答提出的各种问题,用身边典型病例做示范,解除患者的烦躁、顾虑和紧张情绪,使患者学会开心,学会放松,克服天天面部绷紧、眉头紧皱、唉声叹气的表情,放下思想包袱,保持良好睡眠和乐观愉快的心情,对未来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教育患者克服消极、悲观、绝望的念头,树立良好的社会和家庭责任感,提高生活的勇气以及对工作的热忱和乐趣;避免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郁郁寡欢、度日如年、痛苦难熬、不能自拔的情形;不要过分贬低自己,批判和否定自己的现在、过去和将来,错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前途一片黑暗;指导患者集中精力,提高注意力,开拓思维,积极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绩,解除自责、内疚、无用感等观念。

2.3 观察指标

2.3.1 心理焦虑评分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8]

观察患者焦虑状态。表中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

评分,用于评出焦虑患者的主观感受。SAS的统计指标为总分,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总粗分乘以1.25后所得的整数部分即为标准分。

2.3.2 心理抑郁评分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8]

观察患者抑郁状态。表中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

评分,能简便直观反映抑郁患者主观感受。SDS的统计指标为总分,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总粗分乘以1.25后所得的整数部分即为标准分。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两组干预前后SAS标准分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标准分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AS标准分比较 分,

组别例数干预前 干预后差值

观察组3142.56±10.2135.53±9.557.03±0.66

对照组3141.91±11.3639.78±8.912.13±2.45

P值 > 0.05 < 0.05 < 0.01

3.2 两组干预前后SDS标准分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标准分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DS标准分比较 分,

组别例数干预前干预后差值

观察组3146.90±11.1837.68±9.199.22±1.99

对照组31 47.13±11.1545.28±9.821.85±1.33

P值 > 0.05 < 0.05 < 0.01

4 讨 论

LDH的发病原因是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和外伤等,属中医学“腰腿痛”“痹证”范畴。多数患者在抬重物或突然起身时扭伤腰部发病,走路、弯腰、劳累、久坐、久站和咳嗽时腰部疼痛加重,休息多缓解,间歇性反复发作,也有个别患者休息后疼痛加重而活动后减轻。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年人,以20~50岁为主,男性多于女性[9]。年轻人发病多因急性外伤引起,年老者多以椎间盘退变为主。病变部位多位于L3~4、L4~5和L5~S1。由于本病病程长,炎症持续,腰腿痛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緒。笔者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定期对LDH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解疾病防治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自我护理技能;给予患者心理指导干预,解除患者的烦躁和顾虑。在观察指标上,观察组SAS标准分、SDS标准分干预前后差值较对照组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护理干预能改善LDH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笔者的体会是:①LDH反复发作,病程长,痛苦大,患者腰腿疼痛、麻木症状较重,迫切希望尽快解除病痛,由此引起患者出现烦躁、悲观等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甚至丧失信心。这样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治疗效果和预

后[10]。护理人员应通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及时进行思想沟通,定期给予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增强患者的信心,使其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配合治疗,改善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积极投入到工作生活中。②通过健康教育可使患者了解本病的防治知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坐姿和站姿,避免腰部积累性劳损和急性损伤,减少诱发因素。比如坐位腰背紧靠背椅,使腰肌处于相对松驰状态,减少腰背劳损机会;嘱患者多卧床,不坐矮凳,不穿高跟鞋,以减轻腰部的压力;腰部的保暖、防寒、防潮能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疼痛缓解和疾病康复。③对LDH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1],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使患者能积极配合医师进行防治,以降低疾病的复发。

5 参考文献

[1]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53.

[2]陈龙梅,王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抑郁、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6):437-440.

[3]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2.

[4]张莹.腰椎间盘突出的中医治疗进展概况[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11):60-62.

[5]吴一梦,毛晓艳,毛书歌,等.腰痛方配合西药及牵引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3):17-19.

[6]张兆振,杨豪,郭会卿,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6):70-73.

[7]苗典中.牵引配合中药内服、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32-33.

[8]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124-125,131-132.

[9]李乐之,路潜.外科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30-731.

[10]王丽军.舒适护理在臭氧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体会[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3):77.

[11]姜蕾,胡芳.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6):106-107.

手术焦虑状态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80例耳鸣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 女22例, 年龄19~64岁, 平均 (47.2±2.5) 岁, 单耳听力障碍13例, 双耳听力障碍27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1例, 女19例, 年龄20~65岁, 平均 (47.8±2.6) 岁, 单耳听力障碍14例, 双耳听力障碍26例。患者均在临床上以听力性障碍症状为主, 有时会伴发主观性耳鸣的症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认知护理, 具体措施为: (1) 请患者家属积极协助护理人员的工作, 细心照顾并帮助患者释放内心的压力, 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 增强其治愈的信心; (2) 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积极调节, 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些患者常常将耳鸣认为是一种痴呆、脑血管或耳聋的先兆, 因而, 护理人员要强化对患者的正确指导, 使患者能够对耳鸣症状正确理解, 适应在耳鸣状态下的生活, 防止产生对药物的长期依赖性; (3) 转移患者注意力, 患者一旦出现耳鸣症状, 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缓解耳鸣对其生活带来的影响; (4) 患者的休息环境要保证温度和湿度适当、空气清新, 并定期进行通风, 室内光线要自然柔和, 保持安静, 使患者能得到充足的休息; (5) 护理人员多和患者交流, 并向患者积极宣传一些耳鸣疾病知识以及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 正确指导患者的饮食、运动, 帮助患者提高其自身的护理能力;同时对患者心理给予针对性的疏导, 消除其对疾病的疑虑, 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失眠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失眠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耳鸣是指在没有外界声源刺激的影响下, 在耳边所产生的一种对声音的主观感受[3]。一般情况下, 耳鸣并不是疾病症状, 其不包括幻听和体声。耳鸣属于主观感觉上的刺激, 其在发生时并不作为一种独立性的疾病存在, 多数会伴有其他疾病的发生[4]。导致耳鸣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包括听神经瘤、突发性耳聋以及梅尼埃病等。在患者发生耳鸣后会影响其注意力、失眠, 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 对患者正常的社交生活、工作等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5]。耳鸣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治疗难度, 且耳鸣多发于老年人群中, 在中医以及西医治疗中均无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供参考。患者因受到耳鸣的影响, 会产生焦虑、抑郁甚至出现暴躁不安的恐惧情绪, 一些患者还会因此担心会耳聋, 拒绝和他人交流, 因集体活动的减少或受到不良生活习惯的长期影响, 耳鸣症状逐渐加重, 形成恶性循环, 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

患者在发生抑郁症后, 会产生食欲减退、失眠等现象, 对其生理以及心理造成很大影响, 严重时可能会使患者产生轻生的想法。焦虑是指当患者针对自身的躯体状况以及生命安全所产生的一种焦虑甚至是恐惧的心理, 出现这种症状后, 会使患者的自主神经紊乱。焦虑、抑郁情绪是耳鸣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可加重患者的病情, 并使其恶性循环[6]。因而, 对耳鸣患者进行正确有效的认知护理, 对于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医疗护理模式的不断进步中, 一种新型的社会-认知-生物医学模式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临床护理模式。同时认知护理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认知护理可以有效改善耳鸣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 使其生理以及心理状态保持在良好水平, 减少不良情绪或行为给患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最佳的状态接受和配合医生的治疗[7]。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失眠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提示认知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护理效果, 与谭红[8]研究结果相同。同时, 临床调查结果显示, 一些患者耳鸣的原因与药物性中毒具有一定关联, 与其长期生活在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中也有相应的关系。因而, 为了防止耳鸣的发生, 特别是针对高发性耳鸣的老年群体来说, 要规范其用药方式, 并给予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 减少耳鸣发生的诱因。

摘要:目的 探讨认知护理对耳鸣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80例耳鸣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行认知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失眠质量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采用认知护理可以有效改善耳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

关键词:认知护理,耳鸣,焦虑,抑郁,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张慧.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焦虑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19) :1795-1796.

[2]邵茵, 黄娟, 李明.1240例耳鸣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9, 44 (8) :641-644.

[3]张玉琴.心理护理干预对肺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1, 19 (2) :118-119.

[4]阿尔孜姑丽·阿不都热西提.心理护理干预对肺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 (25) :301-302.

[5]万玲玲, 刘雪芳, 陈芳.心理护理干预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3, 34 (25) :5244-5245.

[6]袁国英, 杨玉珍, 王玉博.耳鸣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影响的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6 (13) :241-243.

[7]Delb W, Strauss DJ, Low YF, et al.Alterations in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ERP) Associated with Tinnitus Distress and Attention[J].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 2008, 23 (4) :1123-1125.

【手术焦虑状态】推荐阅读:

赛前状态焦虑10-02

认知焦虑07-17

社交焦虑10-19

焦虑问题05-14

赛前焦虑06-07

英语焦虑06-09

焦虑归因06-28

焦虑情况08-01

口语焦虑08-09

考研焦虑08-12

上一篇:教学训练活动下一篇:社会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