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缓解对策

2024-06-29

焦虑缓解对策(共11篇)

焦虑缓解对策 篇1

新生入园的日子即将到来, 对于不少已经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 这是欢天喜地的日子, 因为能重回久违的幼儿园, 可以见到昔日的小伙伴, 玩各种自己喜欢的玩具。可是, 几家欢乐几家愁, 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来说, 家长和幼儿园要拿出十二分的心力准备迎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开学前两周, 幼儿园大门口常常会上演如下场景:一边是揪着父母衣服、抱着父母脖子不松手, 号啕大哭的孩子, 一边是满脸无奈、束手无策的家长, 在家长好言相劝、威逼利诱下, 孩子好不容易走进门, 又一下子变了脸, 拉着父母往外走。还未进入班级, 楼道里由远及近便传来一阵阵此起彼伏的哭声。之后的一个月里, 教师还将面临哭闹、排泄失禁、拒绝活动、情绪不稳、过度黏人、攻击同伴、沮丧少话等诸多不配合现象, 一般至少要持续几周, 个别甚至长达数月之久。这种现象又被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第二次断奶”, 在心理学上叫做“入园分离性焦虑”。这段时间虽然不算很长, 却牵扯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很大精力, 并且如果处理不当, 会影响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甚至还会诱发疾病, 因而如何使幼儿顺利渡过分离焦虑期, 是家长、教师和幼儿园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一、焦虑的产生及影响

在幼儿早期的情绪发展中, 通过与父母长时间的交流和情绪互动, 形成对父母的依恋情绪。依恋的形成是幼儿开始出现特定社会性的表现。然而, 这种依恋却使得幼儿只愿接近某些特定的人, 比如只是父母, 而不是任何人。例如:一些幼儿只愿意让妈妈陪着睡觉, 换成别人, 哪怕是自己的家庭成员也会哭闹拒绝。当离开父母时, 幼儿会恐慌、哭泣、尖叫、跺脚等, 表现出一种分离防御, 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使他们回到自己身边。如果这种防御行为不能奏效, 幼儿就会进入分离焦虑状态。此外, 由于对父母的依恋, 当陌生看护人靠近时, 幼儿还会出现另一类的明显不安情绪, 即陌生焦虑, 他们会提防性地哭闹和回避。两种焦虑的综合, 让新生幼儿在入园后表现出焦躁、不安、或不愉快等各不相同的不良反应。

焦虑能让幼儿产生生理或心理的应激反应, 长时间的焦虑使幼儿的情绪始终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中, 波动过大的情绪会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使幼儿抵抗力下降。情绪的躁动不安, 使得其对很多事情失去探寻的兴趣, 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寻找亲人上。这样一来, 生理机能被打乱, 幼儿不能很好地进食、喝水、如厕, 常常一入园就发烧、感冒、肚子疼等, 以至于直接影响正常的身体发育。从心理角度分析, 焦虑情绪会加重幼儿的不安全感, 他们害怕或不愿与同伴交往和玩耍, 以至于脾气变得孤僻、暴躁、古怪、难以琢磨。这种负面情绪如若不能及早得到缓解和疏通, 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都将造成极大的伤害。

二、入园焦虑的缓解与消除

新生幼儿的入园焦虑的缓解与消除, 需要家长、教师、幼儿园的密切配合, 一方面要想办法淡化幼儿对父母的过度依恋, 发展幼儿的多重依恋, 如对新同伴或新玩具的依恋。另一方面要培养对新的看护人———教师的依恋情绪, 消除陌生焦虑。

1.调整生活规律与习惯

幼儿园有相对固定的一日生活时间作息表, 什么时候早午点, 什么时候盥洗, 什么时候活动, 什么时候休息, 这些不一定与幼儿在家的规律相同。幼儿要有一个改变和适应的过程。 此外, 幼儿园的饮水和如厕习惯也与家中不同, 有的幼儿在家中习惯喝饮料, 而幼儿园提供的饮水都是白开水;有的幼儿在家中大小便时, 必须要大人抱着, 而幼儿园里教师少孩子多, 教师不可能抱着所有幼儿如厕。若想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家长就需要在家中提早训练幼儿主动排便、进餐、穿衣等技能, 以免出现在幼儿园万事难的情况, 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最好入园前两三个月时, 就逐步把孩子的在家作息习惯调整到与幼儿园一致, 初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与卫生习惯。

2.家长要心态平和地对待幼儿入园

面对幼儿的适应困难, 父母的心态起着重要作用, 甚至直接影响孩子的入园情绪。调查表明, 近四成家长易“分离焦虑”。入园适应困难的幼儿, 其家长也大多是忧心忡忡的, 有的幼儿在室内哭, 他的家长就在室外流眼泪, 此时, 家长表现出的分离焦虑比幼儿还严重, 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家长的优柔与痛苦必然会弱化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 家长的洒脱与平和会安抚孩子的心灵, 缓解孩子的焦虑。事实说明, 家长的积极态度有利于帮助孩幼儿克服适应困难, 入园对于幼儿和家长来说, 就像一场战争。孩子“冲锋陷阵”, 后方家长一定要稳住阵脚, 不要比孩子先当逃兵。

3.教师要做好家长和孩子的坚强后盾

新生入园的第一周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情绪波动最大, 孩子的入园分离焦虑会在这一周里集中表现。如哭闹想家、头痛、肚痛、尿频等, 一回家症状马上消失。对处在“入园焦虑黄金周”里的孩子, 教师要采取正确有效的教育行为, 稳定幼儿情绪, 降低焦虑程度。

首先, 要求家长刚开始采取晚送早接的方式接送孩子, 以缩短孩子的在园时间, 进而循序渐进地调整孩子的在园时间。早上8点将孩子送到幼儿园, 11点左右接走, 孩子在园时间约3个小时, 两三周后, 增加在园时间, 最后过渡到全天正常入园。其次, 送孩子时, 要学会“狠心”, 不要停留太久, 否则“聪明”的孩子就会用“哭”作为要挟手段。接时不要马上回家, 可陪孩子在幼儿园的户外场地玩一会儿。父母在此阶段, 千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让疼爱帮“倒忙”。最后, 教师可以使出“糖衣炮弹”, 缓解直至消除新生幼儿的焦虑, 例如对新入园的幼儿, 每天至少要拥抱3次, 每次10秒钟。过不了多久, 孩子就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 百试百灵, 很是神奇。准备一些小零食来哄哄孩子, 但切记不能是果冻、糖豆、花生瓜子一类, 动物饼干、大白兔奶糖、旺旺雪饼等是不错的选择, 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小零食, 有时候一颗小小的“大白兔”就能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也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他们, 教师要提前记住每个幼儿的乳名, 直呼孩子的乳名。准备各种新颖漂亮的小奖品、小标志, 准备丰富的玩具、有趣的游戏、优秀的动画片……对入园焦虑现象严重的幼儿, 采取容许家长半天陪读的形式, 缓解入园焦虑。

总之, 入园焦虑是每一个孩子都要经历的, 只要家长科学、客观地对待孩子入园这件事, 家园双方提早计划, 精心准备, 相信每个孩子就能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爸爸妈妈会发现, 孩子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越来越活泼, 在不知不觉中, 他们已经爱上了幼儿园。

焦虑缓解对策 篇2

有的准妈妈或许听多了过来人的描述,或许看多了影视片中生孩子的镜头,对孕期健康、分娩疼痛和宝宝性别过度担心,有的人还担心宝宝出生后影响自己的体形和容貌,以及担心家庭未来经济、住房、婆媳人际关系等。武警总医院妇产科主任王黎娜主任医师提醒说,孕期体内激素状况改变会导致焦虑,虽然难以避免,却无大碍,只要适时调整就会轻松享受孕期。请看王医师为孕妇开出的“4个窍门”。

小窍门1

提前打“预防针”。有心理准备的孕妇比没有心理准备的人更为愉快、顺利、平和,妊娠反应更小,孕期并发症更少。胎儿在优良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有助于妈妈顺利分娩。因此在孕前和孕早期,从心理和精神上做好各种准备,包括从心理上接受怀孕期特殊的变化,如形体、饮食、情绪、生活习惯变化,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及接受小生命诞生后有可能导致的家庭和生活问题,保证自己能够在妊娠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平和、自然的心情和愉快、积极的态度。还要多与母亲和婆婆等长辈交流,直接了解一些小常识,

资料

小窍门2

补充精神食粮。特别是初产妇,由于缺乏对生产的直接体验和正确认识,导致孕期任何一点生理变化,都可能影响心情和精神状态。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多学习。这种学习的`渠道可以有多方面,如:从电视、报刊等媒体上学习一些孕期保健知识;积极参加准妈妈俱乐部活动,通过和别人交流,正确看待自己的焦虑问题;经常参加正规医院举办的孕期讲座;有问题及时向医生咨询。

小窍门3

饮食起居更规律。孕早期,在医生和家人的帮助下,制订一份科学有效的起居及饮食定时定量表,然后严格坚持三点:一、每天保证8~9小时睡眠,做到起居规律、睡眠充足,不可贪睡。二、适当活动锻炼,促进孕妇和胎儿血液循环,有利于宝宝发育,以及将来分娩顺利进行。三、饮食得当,不偏食。孕妈妈应该听从医生指导,根据各类人群营养摄入标准,合理搭配饮食。如果条件允许,少食多餐也比较好。但是要注意营养均衡,忌食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

小窍门4

焦虑缓解对策 篇3

【关键词】高考 化学复习 焦虑心理 成因 对策

到了高三,有的学生成绩能大幅度上升,有的却停滞不前,有的甚至出现下滑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华东师范大学的林澜教授曾说:“高考,四分考实力,六分考心理。”也就是说一个人心理调节成功与否,将会极大的影响到他的高考成绩。笔者认为高三化学复习是一项系统的学习、提高和整合工程,不仅要注重复习方法的探索,还要注意学习心理的调整。化学学科比较难学,所以研究学生在学习化学时的心理活动显得特别重要。本文分析了学生复习高中化学焦虑心理的成因、影响,进而提出几点缓解对策。

一、焦虑心理成因

焦虑,心理学专家是这样解释的:它是对要来临的危险和问题的或多或少有意识的等待;它是因遭受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忧虑、紧张、烦恼、恐惧、焦急等众多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它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其表现形式有紧张不安、焦虑烦躁等精神性焦虑,还有表现出肌肉紧张、出汗、心悸、呼吸急促等的躯体焦虑。

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焦虑者会预想到那些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困难。因此,他可能会甚至会在问题出现之前,或者甚至在明确确定他所担心的事情之前就感到紧张。

化学复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焦虑现象主要是由化学学科特点、考试要求和学生素质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综合起来可分为外因和内因。

(一)外因

1、化学学科难学

该学科知识点多、概念多、内容多、规律多、要求高是多数高中生感到较难学的课程。拿教材来说,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度、广度明显加强,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学生感觉学习困难往往就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心理。

2、信息时代对人的要求提高

化学和物理的研究对象都是物质,但物理主要研究宏观物体的运动,而化学则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合成等,其中许多内容都是微观的、肉眼看不见的,需要我们进行想像思维,才能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起这些微观物质的表象。如:分子、原子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平常人谁也没有见过,即使是科学家也只能在特定条件下偶尔见过个别的。化学高考要求学生不但要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与实际结合灵活运用。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特别是中考中自然科学考试难度很低,初中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中的高分,追求表面上繁荣,重复无效体能的劳动。高中化学很多试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运用能力,学生如果能力差,自然就成了化学学科的差生了。

(二)内因

1、学生基础差

化学学科虽然难学,但一旦学生弄懂了化学规律,分析综合能力提高了,得高分也是容易的。因此,平时一些尖子生、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起化学来就感觉轻松,并喜欢化学。但对于中等生、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学起来就困难。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普通班的学生,由于在高一高二就是化学科上的“学困生”,现在自然也还是“学困生”。高三题目难一些,教师也不可能像上新课那样详细地讲解知识点,因此,一些升学期望值高的学生就经常出现焦虑的情绪。

2、心理素质差

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缺乏独立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良好素质。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考试是频繁的。由于受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负面影响,许多同学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考试本身所起的作用,从而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考试。常常因一时失误或遇到困难而气馁,也因一次成绩进步而沾沾自喜。心情常常会被考试成绩所左右,而不能坦然、平静地对待难题和每次的考试成绩。

二、焦虑心理对化学复习的影响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焦虑心理也不例外。心理学中有一个定律叫做叶克斯-多得森法则,该法则描述了焦虑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焦虑程度过高和焦虑程度过低时的效率都很低,而中等焦虑时的效率最高。所以,焦虑也像其他许多好东西一样: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高考前和高考中,每个高三的学生都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这是必然的。焦虑心理对学生的复习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考前适度的紧张和压力会促进学生全面、认真地复习,从而达到良好的考试效果。但是,也造成一些同学过度地紧张、焦虑和慌乱,以致影响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

(一)正面影响

即积极的一面。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悠悠。适度的焦虑可以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做题时能集中注意力。

当焦虑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些现实的危险上时,在一些有危险或者关键问题的情况下,焦虑是一种有用的现象:这时,忧虑、担心会促使人们采取措施去避免麻烦。过去我们一直告诉学生学习上要“你追我赶,互相竞争”,实际上也是想让学生形成适度的焦虑心理,让学生具有忧患意识。特别是对一些较优秀的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焦虑心理就会出现在学习上骄傲自满,成绩停滞不前,不能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中等生没有焦虑心理,上课容易走神注意力容易分散。成绩差的学生没有焦虑心理,就没有压力,会整天无所事事,扰乱教学秩序。因此,让学生有点压力,受点挑战,形成适度的焦虑心理,对提高成绩有利。

(二)负面影响 。

相反,太少焦虑有时会让我们处于危险;太多焦虑会约束焦虑者,使他筋疲力竭。

1、对学生接受新知识不利。

虽然是高三复习,但对于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和中等学生来说,很多知识点会显得陌生,像学习新知识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才能真正理解新知识,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内化。如果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焦虑状态,是很难接受新事物的。

2、对考前复习和考试发挥不利。

由于社会、家庭、班级各个方面的压力,学生总是想把每次考试考好,“学困生”每当考试快要到时就会觉得有很多知识没有学好,很多化学题不会做,特别着急,也就影响了考前复习。过度的焦虑使学生考试时心里很紧张,容易疲劳,头脑反应变得迟钝,考不出理想的成绩,从而变得对考试没有自信心,害怕考试。

3、长时间过度焦虑会导致其他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

由于高三复习各科都在紧张进行,学习任务重,如果焦虑得不到适当释放,会导致晚上睡不好觉,白天无精打采,最后会发展成神经衰弱。有些学生还会出现抑郁症状,智力也会出现下降,而化学学科解题时没有清醒的头脑是不行的。因此,过度焦虑会对化学学科的复习更加不利。

三、缓解心理焦虑心理对策

高三学生必须注意高考前和高考时的心理调整,如果采取科学的策略,就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复习过程中学习的焦虑心理缓解一方面靠化学教师,一方面靠学生自我调节。

1、适当处理学生的考试分数。

老师每次考完试不要在班上念名次,而应重点抓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化学学科,由于学生天生的认知能力差别大,导致有些学生学习化学特别困难,这应该不是消极的提法。作为教育者不能用“教育是万能的”来看待问题,应该承认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学生英语和语文特别好,可就是对化学一窍不通,到高三复习时要想发生质的飞跃,可能性很小。

2、培养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这样说,对于整个宇宙中的客观物质,大到天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无不与化学有关。生活中很难找到一种与化学无关的客观物质,包括我们人体。“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晴雨表’,每一种新型化学材料的出现都会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一次巨大的飞跃”。陶行知说:“知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化学教师在教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时,要从社会生产,社会发展,社会生活中寻找化学,积极地阅读科普资料,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这样才会为化学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利用著名化学家的精神来激励学生不怕困难。

化学教师应该多用化学家不怕困难的精神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易出现过度焦虑的学生多半是怕困难的学生。遇到困难挫折,不是积极想办法克服,而是表现出懒惰消极,不愿自己找资料弄清楚或问老师,听之任之,学习困难也就越来越多。化学学家和化学史尽管这几年高考很少涉及,但适当举些科学家们不向科学研究中出现的困难低头的例子,向他们学习科研中出现焦虑心理时如何自我调节,可帮助学生减少过度焦虑的心理。

4、作为化学教师要尽量营造高效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教师和学生的接触主要时间是在课堂上。把复习课上得生动、有趣味,可以让学生心情愉快,更好地听懂课,避免因课堂教学内容学生无法接受而带来的焦虑情绪,同时也可以缓解每次测试因成绩不理想带来的焦虑情绪。

5、教给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

⑴平时做到劳逸结合,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课余花适当时间去跟同学交流,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复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决不能超负荷使用,相反地,必须加以维修和保养,这样,它才能经久耐用。因此,学生在学习时要动静结合,既要勤奋学习,也要学会放松、休息、锻炼,只有劳逸结合、生活得有规律,才能轻松自如地渡过难关。这就是所谓的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

⑵对升学期望值不要过高。

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升学压力和竞争压力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带来消极影响,这对复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基础和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复习;愉快地接纳自己,充分肯定自己的进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自觉地控制自己,以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意志力调节自己,变压力为动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思想。学习只要尽力就行了。高考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胜利者,社会也不需要人人都是大学生。

⑶学生要学会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

如果一旦出现了焦虑心理严重而自己无法释放时可找老师谈心,谈一下自己出现的学习困难。有时把自己心里的烦恼讲出来,烦恼自动就会消除了。

总之,把焦虑心理作为化学复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之一进行调查研究,对提高化学成绩是很有益的。相应采取一定的合理有效的辅导策略,对减轻和消除学生的考试焦虑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发挥“焦虑”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多与学生接触,倾心交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早发现处于过度焦虑状态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张家明,周泽树.“3+X”化学总复习“练议结探”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化学教育, 2002,(04) .

2.尹海川. 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考试研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04,(Z2) .

3.王文绪. 理综考试下化学复习中的学法指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4,(Z1) .

4.宋志亮. 2005年理综化学试题分析及2006年复习建议[J]科技资讯, 2006,(06) .

5.李焕,王敏学. 高三复习课中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1,(03) .

6.[法] 克里斯朵夫•安德烈,米缪.小焦虑 大恐怖[M]. 李圣云译.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

7.朱红.学生焦虑心理调节方法浅析[J].成功(教育).2008-12-15

8.朱小蔓,乔建中,吴蓉. 应届考生考前心理状况与紧张原因的调查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

如何缓解“社会焦虑” 篇4

一方面,改革使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利益结构发生了全方位、大幅度并且是急剧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同经济发展相比,我国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生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在这样的情况下,这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少基本生存底线的“兜底”,因而对未来可能的不利处境产生程度不同的担忧甚至是恐慌。

另一方面,一些社会成员信仰丢失。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不少社会成员信仰缺失,往往缺少坚守和定力,因而在面对诱惑尤其是经济利益诱惑时,难免随波逐流,飘忽不定,心里很不踏实,进而容易陷入某种焦虑不安的状态当中。

“社会焦虑”现象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会促成或加重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这具体表现在:

一是会直接催生社会成员程度不同的非理性行为。比如,当“社会焦虑”现象盛行时,人们对长期行为往往是不感兴趣的,相反却会热衷于短期行为,容易形成从众行为和越轨行为等,进而会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

二是会程度不同地降低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由于“社会焦虑”现象的存在,一部分社会成员往往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而只热衷于同左邻右舍当中更高水准者相比,甚至同全社会当中那些公认的生活水准很高者相比,因而对自己的生活水准不满意,就会程度不同地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心理。

三是会加重人们对于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不满情绪。

因此,“社会焦虑”现象不可忽视。就目前来说,要想彻底消除“社会焦虑”是不现实的,而缓解“社会焦虑”则是能够做到的。为此,至少可以做两方面的努力:

一是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初级民生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低水准、广覆盖、有实效;基本内容是:初步做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通过初级民生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让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有一个基本的生存底线,对未来也可以有一个大致的预期。

列清单缓解节后焦虑 篇5

确实,因为担心工作的事情,有些人从正月初五的晚上就开始失眠,虽然没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可突然就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好像压着很多事儿一样,心神不宁。夜里睡得也很糟糕,一闭眼睛就开始做梦,都是些情节非常紧张、非常乱糟糟的梦,早上睁开眼睛,头昏脑胀的,觉得满心都是疲惫。更有很多人在上班的前一天情绪消沉,心里空落落的,直發虚,好吃的东西也不想吃。

节后焦虑,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想到如山般的麻烦和需要解决的困难,就容易心乱如麻。曾有人如是描述:“一想到明天自己又要开始工作,那堆积如山的事情,那必须完成、而目前还没有理出眉目的大项目,还有那个令我恐惧、脾气暴躁的大领导,一想到这些,我就心烦意乱,两腿发软,还有点想哭的感觉。”

其实,如此混乱感觉只需一招就可解决,那就是列清单。回到家,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温暖的卧室里,倒上一杯喜爱的饮料,放松呼吸,在一张白纸上,一、二、三、四、五……认认真真地列出自己随后一到两个月必须做的事情。把所有的事情列出来,既可以帮助自己快速整理思路,也是使自己逐渐冷静、踏实下来的最佳方式。

其实不光是节后,但凡觉得自己在面临一件重大的事情,难以决定或缺乏信心之时,都可以用列清单、写备忘的方式,列出事情解决的步骤和顺序。清单列出后,每天盘点已经解决的、第二天要解决的、新出现的问题。解决完的痛快勾掉,难以解决的做上记号。

缓解小班家长“分离焦虑”的策略 篇6

一、从“前”开始

1.提前熟悉

孩子上幼儿园了, 很多家长高兴之外更多的是焦虑,针对家长们易出现的分离焦虑情绪,我园每年6月份就开始进行新生报名登记, 这样可以让家长和孩子提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熟悉幼儿园的老师。 只要在幼儿园进行报名登记了, 我园就向新生及其家长开放活动,家长可以带着宝宝进入班级观摩活动,了解幼儿在园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减轻紧张和焦虑情绪。

2.提前培训

除了让家长提前熟悉幼儿园环境、 老师及活动之外, 我们还提前进行培训。 每年6月份进行新生报名登记注册后,7月初就安排新生家长会, 提前给家长们进行入园前培训。 因为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家长分离焦 虑女性高 于男性 , 老人高于年轻人,而且, 现在的孩子80%以上都是由爷 爷奶奶带 大的 , 入学后的接送与沟通,很多时候是和祖辈们进行的。 这让我们意识到以往的新生家长会每个家庭中的一个家长成员参加是不够的, 现在首次家长会我们要求幼儿的父母和祖辈一起参加,我们分两个场地———“爸爸妈妈课堂”、“爷爷奶奶课堂”进行培训。 通过培训让家长们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育儿方法,了解我园的办园特色,了解常见的幼儿卫生保健知识,了解幼儿初入园时分离焦虑产生的必然性。 通过培训转变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摒弃落后的教育行为,放宽眼界,达到与我园幼儿教育理念上的同步提升。

3.提前训练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家长的焦虑集中在关注幼儿在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为小班孩子年龄小, 自理能力差,如果孩子自理能力增强了,家长们也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了。 因此,提前培训家长,要求家长利用暑期的两个月的时间重点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 我们给每个新生家庭下发了我园编制的《幼儿园入园指南》,详细地向家长们介绍了如何利用暑假训练孩子自己吃饭, 训练孩子建立良好的作息、 大小便的习惯,等等。 通过让家长提前训练孩子, 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等到幼儿9月份来园时,家长也就不用那么担忧了。

4.提前体验

每年的8月底 , 我园会在孩子入园前提前开展亲子活动, 让家长和孩子体验亲子活动的快乐。 家长和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一起玩开火车、 猜猜我是谁、变变变、瓶瓶乐等游戏,这不仅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乐趣, 家长们也感受到幼儿园其乐融融的快乐气氛, 认识到集体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同,看到孩子在集体中成长的优势,坚定他们送幼儿入园的决心。 新生初入园,家长最渴望的就是能够在幼儿园里多陪陪幼儿,多看看幼儿在集体中的表现,毕竟快刀斩乱麻式的分离方式对家长和幼儿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 而这种提前体验的亲子活动,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二、教师做足“功课”

从上述的观察及数据分析中, 我们知道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度始终是家长焦虑点。 所以我们让家长们知道老师是时刻关注着孩子的,要让家长信任老师,所以作为老师也必须做足“功课”。

1.“看”的功课

首先作为老师,要做好“看”的功课,也就是老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自我服务意识。 有时衣服会穿错,鞋子袜子会穿反了,有的一声不响就大小便在身上了。 总之,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 虽然这些看似都是小事,不需要那么大惊小怪,但对于老师来说是重要的,教育无小事。 在孩子离园时老师一定要多看。 一是看服装,孩子穿戴整齐了没有,尽量避免张冠李戴、衣衫不整的现象;二是看孩子的精神面貌, 有没有身体不适或者有其他异常的情况;三是看孩子脸上是否脏了,是否鼻涕还未擦干净,有没有哪个孩子脸上身上“挂彩”了。 如果孩子脸上有被同伴抓伤,那就要和家长解释一下。 如果让家长先发现再来询问你, 就会让家长觉得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关注不够。

2.“说”的功课

所谓“说”,就是沟通。 沟通是一门艺术,所以与家长沟通时,教师要做好“说” 的功课。 幼儿园除了利用家长会、家长培训等集中的沟通交流方式外,更多的是利用早上来园、晚上离园时与家长进行一对一交流。 这时老师在“说”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说”要及时有针对性。 如某个孩子今天有什么异常情况,就要及时和家长进行交流。 如有的孩子被同伴抓了, 也要及时与家长进行解释。 第二:“说”要说家长想听的。 在上述的观察与分析中, 让我们知道家长焦虑内容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孩子刚入园时,家长比较关心的是:今天孩子吃饭怎样?哭了吗?哭了多久?这段时间, 老师和家长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告诉家长孩子今天的情绪怎么样? 饭吃了多少? 等等。 当然也要因人而异,有的家长的关注点不在这里。 总之,老师说要说家长想听的。 老师在和家长说的时候要“先报喜巧报忧”,在先肯定孩子的前提下,再提出孩子的不足,这样,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既得到了老师的赏识同时也会根据不足努力。 只要经常和家长进行交流, 他们就会觉得老师一直在关注自己的孩子。

3.“做”的功课

老师除了要多看、会说之外,还要会“做”。 现在网络很发达,我们应让它更方便我们的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家园的沟通。 我们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班级论坛,它就像一个小窗口, 家长们可以不来幼儿园、 不在园外观望, 也可以看到孩子在园的表现。 特别是刚入园的几天, 不管怎么忙, 老师每天都要把孩子在幼儿园的吃饭、睡觉、游戏等活动拍成照片发布到班级论坛里。 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在园吃饭、睡觉的情况,给他们吃个定心丸。 离园前通过家校路路通的方式将今天的教学内容发送给家长, 让家长在当天就能够及时地了解今日活动的内容, 对教学内容的巩固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一些身体不适在家休息的幼儿,通过家长的辅导,虽然没有来园,但也不会和来园的小朋友脱节。

高三学生焦虑归因及缓解策略 篇7

十年磨一剑。高考对于每一个莘莘学子来说, 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仗。为了这场战役, 他们埋头书本, 奋力拼搏, 希望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然而, 事实往往不尽人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 高考的临近, 加上频繁的训练考试, 学生的心理往往会出现慌乱、恐惧甚至焦虑的不良情绪, 如不及时调整, 对学生的身心都会造成伤害。

典型案例:

【案例一】学生甲:老师, 其实平时我的成绩还可以, 可不知怎么回事, 一到考试, 成绩就不理想, 我越想考好就越考不好。而且, 我已经总结出一个规律, 我在临近寒假的考试成绩还不错, 可一到临近暑假的考试就不行。一想到高考, 我的手心就冒汗。现在我的爸妈也特别关心我, 老是问我的成绩怎么样, 我的家在农村, 家里就我一个人在读书, 我觉得压力好大, 我讨厌高三。

【案例二】学生乙:老师, 最近我的心情不太好, 老是觉得很压抑, 做事也不顺, 我觉得高一高二时不是这样的。现在我的成绩老是起起伏伏, 同学关系也处理不好。而且我的能力也不行, 家里也没有多少社会关系, 现在大学生工作又这么难找, 即便上了大学, 也不会有用。我知道我这样想不好, 可我控制不了, 怎么办啊?

二、现状解析

1.对于以上案例, 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案例一:考前“晕场”。主要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过大, 又因为父母的期望很高, 压力更大。案例二:过度担心, 烦燥不安, 胡思乱想。以上案例表现出来的恐惧和慌乱, 正是学生心理焦虑的反映。

2.目前理论界比较一致地认为:焦虑是一种人预料到威胁而又无能为力、无法应对的痛苦反应, 是处于失助状态下, 无法采取有效行为去应对威胁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不良情绪。或者说, 焦虑是对预料或想象中的危险情景的一种反应, 是对恐惧或担忧本身的关注。当人感到自己对恐惧或担忧无能为力时, 恐惧和担忧情绪便成了真正的威胁。

3.我们对高三部分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 高三学生恐慌和焦虑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 (调查表附后) 。

调查统计如下: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处于“镇定”层次的学生, 说明他们较为轻松, 情绪稳定, 只在少数考试面前才显得有些担忧。处于“轻度焦虑”层次的学生, 人数最多, 说明属正常现象 (许多心理工作者的研究也表明:轻度焦虑使人的神经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情绪稳定, 注意力集中、持久, 记忆和思维的效果良好) 。处于“中度焦虑”层次的学生, 说明面临紧张的学习和考试, 心情过于担忧, 焦虑过高, 以这样的紧张情绪参加学习和考试势必难以发挥实际水平, 容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并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功能的轻度紊乱, 对这部分学生应进行心理干预, 减轻其焦虑状态, 以防止进一步的加重。处于“重度焦虑”层次的学生, 说明心理已有障碍, 如不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将会影响日常机能, 出现失眠、食欲减退, 或出现心悸、汗多、尿频等神经功能异常, 严重的还会干扰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 很可能患上了“焦虑症”。

三、归因分析

1.生理因素

焦虑情绪是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威胁性的情景会引起相应的腺体、肌肉发生反应。在焦虑状态中, 人的自主神经系统被高度激活, 肾上腺分泌升高, 心脏及血管系统加强, 皮肤出汗, 呼吸加快, 肌肉持续收缩, 大小便频率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 不必要的动作也会增多, 人便开始坐立不安。这一系列的身体反应又使人感到不舒服, 产生不安全感, 所以又试图摆脱它, 从而分散了注意力, 扰乱了正常的思维。

2.心理因素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极大多数学生的焦虑来源于心理因素及对自己的错误评价, 主要表现为:①认为考试不好就表示自己学得不好;②担心考试不好会影响老师、同学、父母对自已的看法和评价;③担心自己的前途会因此受阻;④对自己的期望不符合自己的实际水平。

3.家庭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现在的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 父母在生活上对子女过度关心、呵护, 从不让子女受挫, 导致了子女抗压能力弱, 经不起任何挫折。同时, 对子女在学习上的期望又很高, 常常听到父母跟子女交待:你只要好好学习, 家里的所有事都不用你管。这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只要考试不好, 学习不好, 就会产生对不起父母的负疚感 。

4.学校因素

由于对学校的评价主要是升学指标这一社会现象, 学校为了自己的声誉和获得招生上的优势, 往往把学校承担的压力转嫁到学生的身上, 于是增加学习时间, 增加学习难度, 增加考试频度, 在众多的高难度高频度的考试中, 学生的成绩起起伏伏, 甚至频频受挫, 这从客观上也加重了学生的焦虑情绪。

5.社会因素

由于社会生存的压力和就业的压力, 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都找不到工作, 甚至重点大学的毕业生都未必能顺利找到工作, 这种生存和就业的压力难免传导到学校, 使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对前途的担忧。

四、策略引导

对于焦虑, 大多数学生都有实际的体验, 但对焦虑的原因, 往往不能清晰地认识到, 也不能正确地分析评价它们。因此, 解决焦虑的第一步, 就要勇于确认内心真正的问题, 把它们具体化、条理化, 然后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来解决问题。

1.学生改变认识, 自我调整——“解铃还需系铃人”

我的世界我作主, 一个人怎么解释他所遇到的事情, 比事情本身更重要。所以教师在干预的时候, 宜采用诱导、点拔的方式, 启迪学生自己改变认识、调整情绪, 让他们明白“在我们努力奋斗的过程中, 遇到的真正敌人, 往往就是我们自己”。

【干预一】“我讨厌高三”。

我讨厌高三, 其实是一种对现状无力改变而产生的消极逃避思想。用“破茧化蝶”的故事劝导:蝶卵出生10天左右发育成虫, 虫45天后变蛹, 而蛹要经过地底下几个月的漫漫等待和坚持, 又要经过一番拼命挣扎, 才能破茧而出, 长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其实高三的烦恼就象蝴蝶的茧, 化蛹成蝶必然要经历磨练、挫折和挣扎这一过程。每一个理想, 在实现的过程中, 都会充满了坎坷和各种困难。但是, 挑战命运所让你承受的痛楚, 并将它化为一股不屈的力量, 那么这股力量将会激励你不断前进。蝴蝶正因为有了卵的目标, 虫的努力, 蛹的坚持和破茧的努力, 才会有美丽的奇迹!一条毛毛虫破茧成蝶的经历, 我们能体会到其中的道理吗?人的成长过程难免会起起伏伏, 遇到各种困难和困惑, 我们不能因一时的挫折和困难而自怨自艾。“苹果缺了一口, 是因为上帝太爱它了”, 换个角度看问题, 也许高三的生活会让我们觉得很充实、很丰富。消极逃避最不可取, 于事无补, 只有正确面对, 才有改变的可能。

【干预二】“我的能力不行, 家里没有社会关系, 即便上了大学, 也没有用”。

这种想法, 有点类似“杞人忧天, 是对自己的前途过于担心。以《应谐录》中的故事诱导:昔人有睹雁翔者, 将援弓射之, 曰:“获则煮。”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见社伯。社伯请剖雁, 烹燔半焉。已而索雁, 则凌空远矣。雁还没到手, 兄弟俩就已经为如何吃它争论不休, 等到终于达成了意见, 雁则早已不知去向了。所以它告诉我们, 凡事要一步一步来, 不要想太多, 先做好眼前需要做的事, 迈过眼前这道坎, 再去想以后如何跨过那条沟的问题。

2.学校改善环境, 创设氛围——“非常时期, 非常关注”。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班级:努力营造愉快和谐的氛围, 给学生一种归属感, 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有着很大的帮助。可经常以主题班会的形式, 探讨学生遇到的问题, 加强同学间的沟通和联系, 特别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交流沟通后会给学生一种共鸣的感觉, 从而减少压抑和孤独的情绪。

学校:在高三这一非常时期, 学校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外, 更多地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多开设团体活动课, 心理辅导课, 多增加体育运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明白道理, 了解动机强度、焦虑水平与考试成绩间的关系, 从理性上提高认识;也让学生通过运动缓解压力, 丰富生活, 打开心扉, 轻松交往。

老师:多注意运用鼓励性话语, 多注意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运用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指导学生的思想工作:即个体在成长中, 其身心各方面的潜力需要获得充分的发展, 帮助实现自我, 从而使个体发展得到满足的要求, 从平时的细枝末节中让学生感受到信心。

分数:分数是学生最为敏感的话题, 它往往是导致学生心理失衡的重要因素。因此, 学校和教师要注意让分数成为个人的隐私, 尽量低调处理考试结果, 特别是对处于中度及重度焦虑的学生, 应予更多的注意。

3.家长加强联系, 提升自己——“把爱隐藏在背后”。

可怜天下父母心。当高三学生在经历人生的考验时, 我们的家长也正经受痛苦的炼狱。他们希望自己能多关心子女, 除了常常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外, 不忘嘱咐子女“一定好好用功”。这种关心和叮咛, 反而在无形中增加了子女的压力, 起到了负效应。因此, 在这段时期, 学校首先要与家长取得联系, 达成共识, 并注意改进关心的方法。父母也要经常与学校联系, 并督促自己, 换一种表达爱的方式, 把爱放在心里, 多在生活中细心照料, 默默支持, 以促进学生压力的缓解, 做到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五、干预效果与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后, 从我们两个月后的第二次调查显示, 学生的心理焦虑状况有了一定的好转。

第二次调查统计如下:

几点反思:

从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 心理紧张水平与活动效果成倒“U”关系才能发挥干预的最佳水平。因此, 在实际的干预过程中, 还有几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1) 对于“焦虑”的反思。也许由于学生个体的不同, 学生的焦虑会呈现千姿百态的形式。因此, 教师在辅导的时候, 应该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解决问题, 特别是要科学地运用心理学知识, 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 对于“不焦虑”的反思。大多数学生, 在面对高考这一重要的人生路口时, 均表现出紧张的情绪, 这种紧张的情绪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但是, 也有部分学生, 他们的思想仍处于散漫状态, 因而不利于他们学习的发展, 针对这部分学生, 也有待于对他们进行调节干预。

(3) 正确处理“焦虑”与“不焦虑”的平衡关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如何去努力引导, 如何平衡好学生的焦虑或不焦虑的水平, 使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摘要:焦虑是一种当人遭遇某种威胁而又无能为力、无法应对时的痛苦反应。高三学生在临近高考时, 他们的情绪往往处在焦虑状态之中。本文分析学生焦虑的成因, 以便帮助其缓解。

缓解考试焦虑考出理想成绩 篇8

小林是一名初三毕业班的男生, 该生平时的上课表现很不错, 听讲认真, 思考积极, 且思维宽广活跃, 对某些问题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回家作业完成的质量很高, 字迹端正, 正确率高;同学遇到难题也喜欢向他请教, 他总是竭尽所能的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同学, 借此达到共同进步。奇怪的是一到期中、期末这样的重要考试, 他平常那股沉着、敏捷劲儿便无影无踪了, 平时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这时却怎么也解不出来, 或者答得漏洞百出, 甚至犯起平常极少出现的计算马虎、看错题等毛病。面对这种情况, 老师替他着急, 家长替他着急, 他自己更是心急如焚, 拼命的想在学习方法上找出原因, 在身体状况上找出原因, 但都无济于事。为此, 他陷入了极度的苦恼之中, 逐渐远离集体, 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越来越僵;学习成绩更是每况愈下, 原来那个活泼开朗、聪明可爱的学生不见了。

一、考试焦虑的定义

1. 焦虑:

简单的讲是指一种内心紧张, 预感到似乎即将发生不幸时的心境, 是对恐惧的恐惧, 对担忧的担扰

有人称焦虑是指个体因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困难, 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 内疚感增强, 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当个体遇到竞争、威胁和挑战时, 预感到无力避免无法应付时, 就会产生焦虑情绪。

2. 焦虑的影响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所以适度的焦虑可以成为一种激励因素,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维护、保持自尊心, 他会更加努力地去追求和奋斗, 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头脑兴奋性提高。思维更加敏感, 潜能充分发挥, 从而考出好成绩。然而过度的焦虑则会使学生变得冷漠、消沉、退避, 甚至恐慌, 进而抑制学习。他们只会焦虑而忘记了学习。

3. 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 受个体认知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的, 以担忧为基本特征, 以防御与逃避为行为方式, 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常见于考试之前和考试之中。

二、考试焦虑的表现症状

对考试所产生的焦虑情绪,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 考试前

(1) 有明显的紧张情绪;

(2) 有逃避考试的倾向;

(3) 出现生理反应, 如肾上腺分泌失衡、也可能出现生理疾病 (发烧、肚子疼痛、泌尿系统或胃肠道不适等) ;

(4) 注意力难以集中, 有疲劳感。食不下咽, 睡不成眠;“怯场”;记忆力减退, 思维混乱等。

2. 考试中

(1) 强烈的生理反应:出汗、紧张甚至休克。典型案例有:初中升高中的统一考试临近了, 小柯的心情越来越紧张, 觉得自己心里没底, 记忆力大不如以前, 要记的英语单词、数学公式老是记不住, 注意力难以集中。白天上课时头脑昏昏沉沉, 可是到了晚上要睡觉时, 精神又很好, 因而常常失眠。期待已久的考试终于到了, 小柯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考场。翻着卷子一看, 似乎考题并不太难, 复习时都遇到过。但是, 做题时所需的公式和有关知识老是回想不出来, 这一下, 小柯心情紧张起来, 急得满头大汗。心里越急, 越是想不起来, 越想不起来就越急, 突然, 小柯两眼一黑, 什么也不知道了。当小柯清醒过来时, 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躺在床上, 小柯想到考试的失败, 痛心疾首, 因为一份并不太难的卷子把他难倒了。

(2) 注意力难以集中;

(3) 记忆思维能力下降, 甚至头脑一片空白。

从考试焦虑的表现来看, 考试焦虑包括3种不同层面的症状表现:第一、情绪层面, 包含紧张不安, 无助感加剧等主观的不适感觉;第二, 生理层面, 包含食欲减退, 睡眠不良和过度疲劳, 颤抖, 心跳加速, 冒汗、头昏、泌尿系统或胃肠道不适等身体症状;第三、认知层面, 包括注意不集中, 记忆力减退, 思维混乱, 无所适从等。也有一些考生将对考试的担心转化到另一件与考试无关的事情上。

三、考试焦虑形成的原因

学生为什么会发生比较强烈的考试焦虑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心理方面的原因

心理压力过大, 是形成考试焦虑的主要原因。这些心理压力, 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大环境给予学生的压力;

(2) 家长的悉心“培养”和“关爱”所形成的压力;

(3) 亲戚朋友等小环境给予的压力;

(4) 学校学习氛围的特殊感受;

(5) 学生的自我加压, 尤其对于内向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

2. 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原因

主要有考前过度疲劳或平时缺少锻炼, 身体素质差;考前因心理紧张, 食欲不振, 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大脑供血等。也有的女生因特殊的生理原因而造成“怯场”。

3. 考生的知识和应试方面的原因

考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牢固和不熟练, 因而考试时手足无措;缺乏正确的应试方法, 为某些生疏困难或灵活的题所吓倒, 过分夸大困难而造成过度焦虑。

四、消除考试焦虑的方法

如何帮助学生消除考试焦虑的不利影响,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认真复习, 准备充分、形成良好的考试状态

(1) 知识准备:上课要认真听讲, 课后再认真复习。

全面的掌握知识是考试成功的前提。有许多学生学习没有计划性。大有东抓一把, 西抓一把的架势, 抓到最后忽然发现还有许多知识点没有复习到, 而考试又马上临近了, 自然会着急上火, 坐卧不宁。所以在考试前的一段时期内, 要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 做到心中有数, 未雨绸缪, 这样会使自己有一种充实感, 从而带着自信走进考场。

(2) 物质准备:做好考试时必需文具的准备, 不能因漏带钢笔等文具而对考试造成不利影响。

(3) 体能准备:有不少同学在考前拼命复习功课, 作息时间颠倒, 生理功能紊乱, 睡眠不足, 缺乏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 致使大脑过度疲劳, 体能下降, 精力不济, 这无疑极大地损害了应有的充沛体能。加之心理上的紧绷焦虑, 临场时“晕场”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而考试前的娱乐会使人清除生理疲劳恢复体能, 还可能使人的情绪轻松、压力减轻, 防止高焦虑的产生。

(4) 心理准备:有许多同学耐挫折能力较差, 在困难还未出现时, 就已被困难吓倒。正像有哲人所说:“很多人不是被考试难倒, 而是被他们自己所击倒”。所以学生在考前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 既要对考试时各种困难挫折有客观而科学的估价, 又要对克服困难与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 端正考试动机、改变认知, 减轻心理负担

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考试。考试作为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 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中等程度的焦虑, 以保证在考试中正常发挥水平。有学生把考试的意义和作用片面夸大, 甚至把考试与个人终生的成就、事业和幸福等紧紧联系在一起, 则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考试还未来临, 就惶惶不可终日, 带着强烈的求胜动机和沉重的心理负担去复习、考试, 结果情绪焦虑程度越来越强烈, 临场时正常的思维发挥会事与愿违。因此, 越是临近重大的考试, 越要适度降低求胜动机, 减轻心理负担, 真正做到轻装上阵。

3. 学会自我暗示, 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

日本能力研究所所长坂本保之介先生在他的《提高记忆力的奥秘》中认为:“愉快的心情能引起人体内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如肌肉舒适地放松、心脏安静地舒缓地跳动、体温略略上升等”。因此, 同学们可以创造一个松弛、平静、无杂念的心理氛围来调整自己的心情、情绪、情感等。如听音乐、如自我暗示。

考试前, 可以反复地告诉自己:“对于这次考试, 我复习得很充分, 一定能考出好成绩”。“这次我比以往更努力, 因此也会比以往考得更好”。“每个人都是和我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所以我肯定不会输给别人”。“我心情很好, 一定能记住大量的知识, 完满地解答许多难题。”这样找出自己有利的方面, 多次进行暗示, 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稳定情绪, 以一副良好的姿态面对考试。考试中如果发现不会做的题目, 也不要惊慌失措, 一定要告诉自己:“没有人能得满分, 有的题不会做是必然的。我可以往下做, 只要我认真仔细, 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绩的”。这样的暗示可以稳定住自己的情绪, 转败为胜。

4. 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讲究应考的科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能力、水平相同的条件下, 自信心高的人完成任务的成功率明显高于自信心低的人。所以, 对自己保持充分的信心是考试成功的有利保障。

为减轻考试焦虑, 考试中应讲究应考的科学方法。如考试时, 当拿到试卷以后, 最好先浏览全卷各道试题。把不会做的题先放一放, 采取先易而难的做题顺序, 逐步增加成功和喜悦的体验。一张试卷往往难易搭配较为合理, 有的同学遇到偏难、难题会错误地产生执拗心理, 一味地去钻牛角尖, 到头来说不定一无所获, 而该得分的题却因时间关系而放弃。因此, 对不会做的题目要有各种心理准备。一方面要积极地追忆有关知识, “横着不行竖着来”, 对可能的答案进行排队, 让大脑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使之更多更快地追忆知识, 并建立联系和沟通;另一方面, 认真复查或做熟悉的题目, 在保证容易题目万无一失的情况下, 再去啃硬骨头, 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序。遇到难题切忌急躁、焦虑和不知所措, 要想到自己觉得难的问题大家都感到难, 冷静的情绪常常使思维有条不紊, 增加解决问题的可行性。

除了要讲究科学的考试方法外, 还要克服如下消极状态:

(1) 粗心大意, 急于求成;

(2) 犹豫不决, 贻误战机;

(3) 懊悔气馁, 科目“株连”。每场考试结束, 许多同学习惯于凑在一起议论纷纷, 热烈争论, 当发现与大家的答案不一致时, 便产生失败感、愧疚感, 一种追悔莫及甚至失望的消极情绪涌上心头。因此, 最好的办法是回避一切考试后的议论, 考完一门就彻底地了却一门, 不要拖泥带水, 思前想后。

5. 自我放松法

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内, 考生可以自己进行放松训练, 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自我松弛法;

(2) 深呼吸法;

(3) 想像放松法;

(4) 数数法等。

6. 模拟训练法

在学校里, 教师可以设置考试情景, 让学生模拟考试的条件反复进行适应性心理训练, 题目由易到难, 使学生从焦虑、紧张到心理平静, 从而产生心理注意。

7. 药物、心理治疗法

(1) 可在医嘱下服用一些镇静药物和维生素B片及维生素C片缓解紧张, 解除生理上的不适。

(2) 对于一些焦虑情绪严重影响了生活、学习的考生来说, 应及时向亲人、师长或心理辅导人员述说, 请求帮助。必要时可找心理医生进行正规的心理治疗。

考试焦虑是很正常的, 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面临重大转折与考验时, 都要伴随着焦虑情绪的出现, 所以对考试焦虑, 我们要正确对待, 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消除考试焦虑对我们的不利影响, 考取令人满意的成绩, 完善自己的理想人格。

论缓解课堂提问焦虑的教学策略 篇9

课堂提问焦虑,是指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课堂上,对于教师的提问所产生的焦虑或畏惧情绪,即当学生被要求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回答教师的问题即而展示自己的能力时所产生的焦虑。学生常常会担心教师会怎样提问?教师会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思考吗?教师对他们的回答会如何评价?害怕教师所提问题太难自己回答不上来会让老师失望、同学笑话,因而学习外语的自信心大受打击等等。而课堂提问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因此,教师应针对如何缓解学生的课堂提问焦虑,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教学当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该文试从认知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分析课堂提问焦虑产生的根源,并对外语课堂教学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帮助学习者尽量减少由课堂提问所引起的焦虑,真正建立一个和谐的外语课堂环境。

1 课堂提问焦虑产生的原因

提问是课堂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它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使师生之间相互反馈信息。探析课堂提问焦虑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学生的交际畏惧、教师的点名方式和评价方式上得到一些启示。

1.1 交际畏惧

交际畏惧指的是学生对于他人的真实或者预期交际产生的恐惧或者焦虑心理。典型交际畏惧的行为模式是交际回避或者退缩。学生对自我能力的担心以及课堂的竞争压力是造成交际畏惧的主要原因。学生大多数存在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怕回答错了被人笑话,害怕一次失误会改变在同学与老师中的好印象。所以对教师提问而导致的课堂提问焦虑就不难理解了。

1.2 点名方式

在外语课堂上,教师一般都倾向于直接点名,原因有许多,如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数不大爱主动回答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高于学生之上,点名方式根据老师的习惯不同也各不相同,有的教师喜欢随意点名,有的喜于按一定顺序点名,有的倾于学生自愿回答的方式等.随意点名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给学生带来焦虑感,但过度的焦虑就会阻碍学习。另外,教师通常在提出问题后,就立即点名,几乎不给学生任何的思考时间,这对于容易的题来说,固然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多的焦虑,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来说,学生不是一时答不上来就是答错题,结果导致高度焦虑,反而有碍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征等设计,如问完问题后给学生多久的思考时间,点名方式应以随意,自愿为主。

1.3 负面评价

负面评价焦虑是对他人评价的担忧,回避评价以及认为得不到他人肯定的一种症状(Kazu Kitano 2001)。学生对于教师的负面评价容易产生焦虑,因他们觉得他们的自尊受到威胁有关。自我评价低的学生总是害怕受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否定评价。过度的在乎自己的面子和自尊,对外语学习是不利的。对自身外语能力不自信、害怕犯错,害怕在众人面前丢面子等都是过低的自我评价的具体体现。

2 应对学生课堂提问焦虑的教学策略

外语学习中情感因素是决定二语习得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人类行为主要是受情感支配的。在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师除了教给学生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调节。焦虑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的情感因素,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寻找减轻学生课堂提问焦虑的良策,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第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课堂提问是一种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耐心引导学生并告诉他们回答问题不过是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无所谓对错之分,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友好的眼神可以使学生消除紧张畏惧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要用爱和真心去换取学生的亲近和信任,使学生对提问不再敢到焦虑和恐惧,才能在外语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提问合适的对象。学生的能力有差异,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对有些偏难或是有难度的问题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来回答,对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成绩差一些的学生来回答,这样可以使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稍差的学生都能与教师产生互动,减少课堂焦虑,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教师提问后应不急于点名,要给学生留充分的思考时间。许多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就马上点名要求学生作答,这样做使一些被点到的同学毫无任何准备,显得焦虑不安,那些没有被点到的同学不再积极思考。

第四,组建以小组为中心的合作学习形式来降低学生被点到名时的焦虑情绪。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在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小组的一员,责任分散至小组的每一位成员,因而被评价的焦虑感降低,这样能大大降低学习者的焦虑感。教师不再只关注单独的个体一人,而是要关注整个小组团队,这样使得他们在参加语言交际活动中焦虑感降低,更能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小组活动、配对练习、角色扮演等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在学生向教师和全班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之前,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并且有机会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思想,获得及时反馈,因此降低了犯错误的几率,成功的可能性增大,焦虑感也随之降低。

第五,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多一些耐心,多一些专注,不要没等学生讲完就急于打断。当学生回答的是错误答案时,教师不要刻意摆出某一种表情,如皱眉,撇嘴等表情。教师应该与被提问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离得太近会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身上,再加上全部同学的目光聚焦往往会更加焦虑不安。教师耐心专注的倾听,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回答是尊重和感兴趣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减少焦虑,让他们轻松的、思维清晰的,有条理地回答好教师的问题。

第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仔细慎重。在课堂上学生回答不出或是答错问题时,教师要宽容的去对待,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不要轻易指责或者对他们的回答不屑一顾,这样会伤害出错学生本人的自尊心或引起其他同学的耻笑。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不要害怕犯错,引导学生树立起这样一种观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的评价应以正面和鼓励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样有助于减轻学生运用目的语时怕犯错误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外语课堂中由提问引起的课堂焦虑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应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然而究其提问根源,提问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教师如何提问,提问的方式等都有可能使学生产生课堂焦虑感,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提问艺术和技艺,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课堂焦虑感,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当今的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的构建自身良好的提问艺术,缓解学生的课堂焦虑,使学生由害怕教师提问转变为喜欢教师提问,创造低焦虑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到外语学习中,最终提高外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Horwitz E K,Young D J.Language Anxiety:FromTheory and Re search to Classroom Implications[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1.

[2]Ellis R,Rathbone M.The Acquisition of German in a Classroom Context[M].London:Ealing College of Higher Education,1987.

[3]Ellis R.Classroom learning styles and their effect on second lan guage acquisition:a study of two learners[J].System,1989,17:249-262.

[4]Horwitz E K,Horwitz M B,Cope J.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86.

[5]Kazu Kitano.Anxiety in the college Japanese language classroom[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1,85:549-560.

[6]王银泉,万玉书.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1(3):123.

[7]郑佩芸.课堂提问与焦虑控制[J].外语界,2003(3).

用“硒”调节情绪缓解抑郁焦虑 篇10

硒在脑部功能中的独特作用

硒在大脑中的代谢与在其他器官的代谢大不相同。当机体缺硒时,会以牺牲其他组织如肝、肾、肌肉中的硒为代价优先维持大脑中硒水平。同时,硒的缺乏也会对大脑神经介质的合成和释放造成影响,导致老年人的认知损害。国内专家研究发现,低硒、低碘可能造成脑内5-羟色胺(5- 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下降,而大量研究已经证实5-HT和NE功能不足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关键所在。此外,硒对应激引起的神经元损伤和抑郁行为具有保护作用,生理剂量的硒可增加慢性应激的行为活动,改善抑郁症状。

硒是情绪的重要调节剂

国外研究发现,平时饮食中仅含有少量硒者出现的抑郁症状更多,即硒越少,患者抑郁症状越明显。临床研究证实,每日添加100~150微克硒,连续5~6周,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情绪,尤其是那些原本饮食含硒较少者,其情绪的改善更为显著。另外,在一项有关艾滋病(HIV)的研究中,发现给艾滋病患者每日添加200微克硒,可使患者的抑郁沮丧情绪分值明显下降,而且生活质量也明显改善。

硒可降低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

专家对健康男性饮食中硒水平进行研究后发现,男性情绪与血小板中硒依赖酶的活动呈明显正相关,硒依赖酶活性越强,男性情绪状态越好。另外,美国一项研究证实,尽管给那些美国人补充硒后,并没有改善他们的情绪,但饮食中硒水平低者表现出的抑郁情绪更多。在芬兰一家老人疗养所中,专家用硒治疗30名患者发现,硒治疗组患者的抑郁、焦虑、对周围环境的兴趣以及疲劳等均得到明显改善,他们认为,这些改变可能与硒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关。

总之,体内硒水平与抑郁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有关硒与抑郁的关系大多是国外的研究,而且大部分都是在相对健康人群中进行的。要想进一步了解它们的关系,使其更具说服力,需要较大规模的尤其是在抑郁症患者中的临床研究,这是今后临床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硒影响人体情绪的三种原因

硒是甲状腺激素合成和代谢过程中的必需物质,当硒缺乏时,必然会引起甲状腺功能的下降,从而导致抑郁的发生。

硒的缺乏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免疫功能的降低恰恰是抑郁症患者的一个特点。

英语阅读焦虑成因及课堂缓解策略 篇11

1. 语言因素

对于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来说,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 在阅读时不可能做到像阅读母语文章那样流利。用母语阅读时, 字母与单词识别等低层次加工一般都是自动、高效地完成, 这是因为母语读者从小到大经过很多年的阅读实践, 对低层次的语言信息识读已经接近于机械反应式的阅读行为, 他们的主要注意力用于语篇分析, 因此不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轻松自如, 对所读内容的理解也十分清晰。但阅读外语时, 由于外语语言系统尚未完全习得, 学习者必须把部分注意力放到低层次的加工过程上, 导致了注意力、加工能力的分散。如果学习者在阅读英语文章时, 按照阅读母语文章的标准去要求自己, 必然会产生焦虑情绪。学习者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建立起识读文字语言的语感, 使其辩认词汇等语言基本技能达到自动化, 减轻认知负担, 把注意力集中于理解语篇的整体意义, 提高阅读效率, 从而避免由于语言障碍引起的阅读焦虑。

2. 文化因素

现代图式理论 (schemata theory)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 被应用于语言和阅读的研究。schemata theory认为:阅读理解的过程是读者头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和文章内容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图式指的是记忆中已经存储的经验, 是人脑中先前知识的结构, 是一种背景知识。阅读对象即文章本身不具备任何意义, 意义存在于读者的脑海里, 取决于读者阅读过程中对大脑中相关图式知识的激活程度。在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 图式的缺位是导致理解困难的重要原因。图式是在经验中形成的, 而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完全不同的经验, 因此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外语读者很可能没有与文章相适应的图式, 从而造成了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障碍。

例如:“It was on a Thursday, the day before the Negro payday.The eagle always flewon Friday.”“eagle”是美国的国家象征, 美国钱币上大多印有鹰的图案, 学生如果不知道这一点, 就不能理解“The eagle always flewon Friday”的意思是“周五一直是付款日”。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的不同会导致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国高校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一般不开设英美文化之类的课程, 因此大部分学生未能系统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这样在阅读时一旦遇到文化方面的困难, 往往会束手无策, 产生焦虑情绪。

3. 错误的阅读观念

长期以来, 我国中学英语基础阶段存在字、词、句、语法点、翻译的阅读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又存在着重精读轻泛读的教学思想, 使学生造成了对英语阅读的错误观念, 认为阅读就是从头读到尾, 必须认识每个单词, 看懂每句话。在阅读过程中, 他们习惯于精读阅读策略, 即查出每个新单词的意义, 分析每个复杂句子的结构, 翻译每个句子等等, 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词语→句子→语法→翻译的单一阅读模式。导致学生在阅读中只注重词汇、语法等知识的学习, 一旦碰到不熟悉的词句和结构就会产生心理上的障碍, 导致阅读时紧张焦虑。

二、英语阅读焦虑的缓解策略

1. 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育

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与风俗人情是理解话语必备的文化语境, 离开文化背景去学语言是不可能的, 也必然阻碍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应该注意语言形式的准确和篇章结构的讲解, 还应利用一切教学条件, 采取各种方法, 传授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 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跨文化意识。这样学生就能够知己知彼, 在使用目的语时, 就可以避免胡乱猜疑, 减少文化冲击, 自然而然降低了焦虑。

2. 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Krashen认为发展到i+1的必要条件是学习者理解含有i+1的输入。就是说如果语言学习者现有的水平为i级, 他能接受的语言输入难度应该为i+1。如果为i+2, 则会产生压抑、焦虑;难度为i+0, 则不能激发求知欲, 也没有提供进步所必须的新知识。英语课堂上, 学生语言输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师的课堂语言和学生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

因此, 为学生提供含有i+1的输入, 关键在于调整教师自己的课堂语言和各类语言材料, 使要输入的语言材料的难易程度略高于学生已有的语言水平, 以降低学生由于语料太难而产生的焦虑, 并留给他们使用阅读技巧的空间。阅读材料太难, 生词、难句超过一定限度, 就会使学生产生焦虑, 阅读技巧的运用根本无从谈起, 因为他们不得不多次查阅词典才能读懂课文, 大大增加了阅读中的焦虑。阅读材料选择的难易程度在生词不超过3%以及阅读后理解的正确率达70%的材料为宜。

3. 培养阅读策略运用能力

Barnett把阅读策略定义为“当读者有意识地加工文本以理解其意义时所涉及的心理操作”。优秀的读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取某些具体行为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有效的策略能够提高阅读效率, 避免因阅读障碍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Goodman认为读者在阅读时不断进行着从文本中取样、预测、检验、证实的过程。学习策略研究表明, 阅读策略不仅包含了阅读中的一些技巧, 如:预测、推理文章的内容, 猜测文中生词的大意, 略读、跳读等, 还包含了阅读者为达到预期阅读目的所采取的有选择性和控制性的行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阅读策略的内容也不断丰富, 还包括激活背景知识、图式的认知策略以及帮助透彻理解文章的语篇策略等等。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能有效地使用阅读策略的阅读者。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 增加他们的选择范围, 提高学生的策略抉择能力。

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将策略培训融入教学中, 使之成为课程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策略培训的形式可以在常规教学中嵌入策略培训。例如:在上新编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Benefits from Pets时, 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略读和寻读这两种阅读策略的使用方法, 然后让学生带着“What are the benefits from pets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这一问题阅读课文, 运用这两种阅读策略, 在两分钟之内快速从文章中归纳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结合课程中阅读材料的内容演示各种不同策略的使用, 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练习巩固对策略的使用。通过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和运用策略的能力, 帮助他们克服由于阅读障碍产生的焦虑。

参考文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上一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下一篇:财政部专项资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