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前焦虑

2024-06-07

赛前焦虑(精选8篇)

赛前焦虑 篇1

随着运动竞赛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运动竞赛的影响作用。美国学者格鲁波在1984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发表论文指出:“低、中级运动员心理因素对技能影响占20%,生物力学因素占80%;而优秀运动员正好相反,心理因素影响占80%,生物力学因素占20%”。可见,在高水平比赛中心理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1 紧张和焦虑情绪能激励运动表现,也能抑制运动表现

积极活跃的情绪能点燃你勇攀高峰的烈火,但当激情转化为焦虑或者进攻转化为愤怒时,就可能出现偏差。紧张和焦虑属于情绪状态中的一种,是许多运动员在比赛前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紧张是人在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紧张反应可能是适宜的、积极的,也可能是不适宜的、消极的。适宜的紧张能使人集中注意力,提高思维敏捷性和反应速度,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不适宜的紧张则会分散注意力,引起思维迟钝,动作反应减慢,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过度的紧张会干扰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因此,保持适度的紧张是完成各项任务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焦虑(Anxiety)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恐惧的情绪状态,它包括紧张、担心、不安、忧虑的感受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在实践中,我们已经认识到紧张是造成焦虑的因素之一。当一名运动员多次获得世界性比赛的冠军,但因在一次重大的比赛时某个动作出乎意料地失败了,严重地影响了他的成绩,这次失败在他心理上形成了一个阴影,每当以后做这个动作时,他就紧张不安,接二连三地出现失误,以致于提到这个动作时就会表现出高度焦虑的情绪。所有的焦虑情绪都伴随有身体方面的紧张。当一个运动员的焦虑超出了一定程度之后,将带来肌体的高度紧张,有时紧张发生在运动员犹豫不决、进退维谷的时候。焦虑使你退缩,但这种退缩又被你强烈的比赛欲望所阻止。这就意味着你用一种反应抑制了另一种反应,结果就好像同时踩了变速器和刹车闸一样的矛盾。那么,紧张和焦虑是怎样引起的?应如何加以克服呢?

2 紧张、焦虑产生的原因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并不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反而会使运动员在比赛时注意力集中,头脑兴奋性高,反应敏捷,潜能发挥充分,能取得好成绩,但过度的焦虑则会使运动员在比赛时急躁不安,心慌意乱,应有的水平发挥不出,导致比赛的失败,这是为什么呢?

2.1 与运动员的个性,尤其是气质有关

个性,尤其是气质,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巴甫洛夫指出:“气质是每一个人的最一般的特征,是他的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在每一个人的一切活动上都打上一定的烙印。”气质是指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例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例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例如,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等方面的特点。有的运动员情感激烈,爱激动而难以自制;有的运动员沉默寡言,比较冷静;有的运动员思维十分灵活,动作敏捷,善于适应;有的运动员脾气安静、稳重;有的运动员脾气暴躁,运动员的这些表现,都是气质的表现。

2.2 与运动员过去的比赛经验和对比赛的期望值有关

有些运动员在过去的比赛中有过紧张、焦虑的现象,于是一到比赛就会产生恐惧感,形成了条件反射,比赛的时候就会心有余悸,担心自己会因紧张而得不到好成绩,出现了“比赛焦虑”。

运动员如果给自己定的目标很高,一定要夺取冠军,于是比赛时总担心自己不能如愿以偿,结果由于心理压力太大,引发了比赛前的焦虑,反倒制约了自己能力的发挥。

2.3 与平时训练、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关

在平时训练时,有的教练员只注重技术的训练,不注重心理训练;在平时,运动员在训练时周围的观众很少,气氛也很单调,但在比赛时,场外观众的起哄、比赛场上的气氛、比赛激烈的程度、比赛规模的大小等都会加深赛前运动员心理因素朝不良的方向发展。

3 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基本途径

焦虑不能和放松并存这是运动心理的一大特点,肌体的紧张消失以后,情绪和心理的紧张会随之解除,使身体放松的最快办法首先要认识紧张,然后使呼吸慢下来,并要加深加长。

3.1 呼吸调节法

利用呼吸调节,这是运动员临场处理情绪波动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即通过深呼吸可以使运动员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当情绪紧张激动时,呼吸短促,这时可以采用缓慢的呼气和吸气练习,则可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当情绪低沉时,可以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气练习,能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奏效,是因为情绪状态与呼吸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情绪紧张时,呼吸快而浅,由于快呼吸,使体内进入大量氧气,呼出大量二氧化碳,问题在于二氧化碳呼出过多,会使血流中的二氧化碳失去平衡,时间一长,中枢神经便会迅速作出抑制的保护性反应。这时,运动员可以采用加深或放慢呼吸频率的方法来消除紧张,在一小段时间内使呼吸放慢和加深,就会得到安静的效果,就会对呼吸功能重新获得控制,使运动员产生可靠感。这是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基本方法之一。

3.2 回想过去成功的比赛

回想过去失败的比赛,会使人心有余悸,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但回想过去成功的比赛,再现当时的情景,回味当时自信、愉快的体验,会使运动员从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变得自信、从容。所以运动员在比赛前多想过去那些令人自豪的、愉快的、取得冠军的比赛,就能克服赛前的紧张和焦虑。

3.3 期望值不宜太高

运动员在比赛前要根据自己平时的成绩,确定合适的期望值,期望值太低,激发不起人的积极性,使人产生沮丧、懈怠的情绪,期望值过高,会加重人的心理负担,使人对目标能否实现产生怀疑、忧虑,所以运动员应从实际出发,把自己有把握实现的目标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3.4 简单的身体技术练习及评论

在比赛前可以独做一项简单的技术练习,让教练、队友对此作出评价。如果同一个与你存在同样问题的队友一起做此练习,还能加强你们之间的集体精神,因为身体运动常常可减轻甚至消除紧张及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例如:加拿大跳高选手奥蒂,每次跳高时都要跑到横竿处,默念动作要领5遍,然后才开始试跳过竿。国外运动员在射击瞄准时,心理反复默念准星、缺口,准星、缺口,以便提高射击的稳定性和准确度。

3.5 念动训练

所谓念动,即由运动观念而引起的运动反应,是通过对运动的想象或回忆来实现的。通过想象或回忆某种运动动作,引起神经肌肉的相应变化,从而起到训练的作用,就叫做念动训练。例如,平衡木运动员担心自己会掉下来,只要这个念头一产生,果真会掉下来;比赛中,看到前面运动员掉下来,往往会影响后面的运动员等等。念动训练不仅可以促进技战术的形成与巩固,而且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信心,使运动员从紧张和焦虑中解放出来,振奋精神,斗志昂扬地参加比赛。如果运动员能在赛前的“一瞬间”想象出自己创造优异成绩的最佳情境,就越能激发运动员增力情绪的增长,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水平。使如,在世界性的举重比赛中,五百磅的重量一直是人们认为不可逾越的界限,世界著名举重选手阿列克赛耶夫也未超过这个重量。有一次,他的教练员告诉他,他将要举的重量是一个新的世界纪录:499.9磅,他举了起来,教练员称了重量,实际重量是501.5磅。由此看来,念动训练能使运动员在头脑里抹去心理障碍,提高大脑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使身体各器官的活动一致,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

3.6 专门性心理训练

它包括自我暗示法、自我放松法、自我心理调整法、集中注意练习、模拟训练、催眠法、活动调节法等等,这些方法能达到消除运动员过度紧张心理、集中注意力、调整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稳定情绪的作用。

4 结语

目前,我们一直都在运用詹姆士兰格学说这一原理来帮助运动员通过控制表情来控制赛前焦虑。随着各国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之间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一场运动比赛的最后胜负,往往不单纯决定于技术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同样,在一场激烈的比赛中,两个势均力敌的运动队胜负的因素不是技术和身体素质上的差距,而是心理素质。运动实践表明,心理因素已成为现代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重要内因,培养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成为提高运动成绩、争取比赛胜利的关键条件之一。可见,在运动比赛和运动员训练中,心理因素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环节,它在比赛和训练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摘要:心理因素是现代竞技体育比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训练环节,是取得胜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赛前紧张和焦虑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举例说明心理因素在赛前所产生的危害,指出呼吸调节法是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在一场运动比赛的最后胜负,不单纯取决于技术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紧张,焦虑,经验,期望值

参考文献

[1]陈静析,严成根.世界冠军与运动心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2]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约翰赛尔.运动员心理训练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5]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赛前焦虑 篇2

[关键词]中小学生焦虑基本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058

心理焦虑是运动员赛前常见的一种现象,当一个运动员的焦虑超出了一定程度之后,伴随着机体的高度紧张,就会形成心理障碍,从而影响运动员比赛的正常发挥,中小学生运动员也不例外。因此,在中小学运动员训练中,赛前的心理焦虑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

一、赛前心理焦虑

运动员的心理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焦虑可以激励运动员形成动力,但也能抑制比赛的表现。

二、影响中小学生运动员赛前焦虑的因素

影响赛前焦虑的因素较多,但从中小学生及其竞技运动的综合情况来看,一般体现在特定的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大类。

(一)环境因素

1.比赛的重要程度

一般情况下,运动员参加的比赛的重要性,对运动员的焦虑症状影响明显。比如,比赛的级别、比赛规模、参赛队伍的多少、竞技的运动员数量等,它们所对应的级别或程度越高,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的焦虑水平就越高。比如运动员参加校运动会的时候就比参加市阳光联赛的时候表现从容许多。此外,主场与客场、预赛和决赛、得分情况、场面观众的支持度也都会影响着运动员对比赛重要性的主观评价。有时,看似规模很小的比赛,对某些运动员来说因为具有特定的原因,也可能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比如,有熟悉的领导在场的表演赛,有决定成绩的选拔赛等。

2.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

在体育比赛中,比赛胜负的不确定性既是比赛的特征,又是体育比赛的魅力之处。面对这种不确定性,运动员往往表现出束手无策。比如,抽签结果是实力相当的两个队要经过殊死搏斗决定出名次,双方队员谁都无法预测比赛的成绩,结果双方队员都有可能陷入高焦虑的境地。因此,不可预测性的比赛结果是产生赛前焦虑的次要环境因素,比赛的结果不确定性越大,产生焦虑的强度越大。

(二)个体因素

在体育运动情境中,个体对于比赛或其他活动任务的重要性和结果不确定性的感受是不同的。即使在相同的环境下,有的人可能认为某场比赛很重要,比如对于首次参加大型或级别较高比赛的中小学生运动员来说就一定觉得此次比赛很重要,而对于经常参加大型比赛的水平较高的运动员来说,尽管比赛的结果完全不可预测,但他们可能还是不以为然。个体之间的这些差异会影响变化的方向和强度。而影响着这种状态的特征的因素又是高特质焦虑和低自尊所决定的。

特质焦虑主要表现为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对比赛与评价是否具有威胁性或不具威胁性。相对于低特质焦虑而言,高特质焦虑的个体倾向于把竞争看作巨大的威胁,对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更敏感,更容易导致赛前焦虑症状的增加。

个体自尊水平也与对威胁的知觉和产生相应的状态焦虑变化有关。与自尊水平相对较高的运动员相比,低自尊运动员往往有着更低的自信、较小的经验和更高的状态焦虑。因此,通过有效途径改善运动员的自信,对于降低运动员的状态焦虑很重要。

三、 克服赛前焦虑的基本途径

(一)调节呼吸

运用呼吸进行调节可以让运动员的情绪得到有效的稳定。比如,在情绪紧张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呼吸短促加快,这时候深呼吸就容易调节呼吸的节奏,使之平和缓慢,达到放松的目的。当情绪低落时,采用长吸气和有力呼吸相结合,就能达到提高比赛情绪的兴奋性,达到比赛的最佳准备状态。这是因为呼吸与情绪状态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通过深呼吸的调节,不停地促进二氧化碳与吸氧的平衡,从而达到控制情绪的波动,这是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二)确定合理的目标

运动员想获得优秀的比赛是正常的,但是由于期望值过高,又往往导致心理焦虑的产生,结果适得其反。所以运动员在比赛前要根据自己平时的成绩,合理确定自己的目标,要让自己的目标达到通过一定努力能实现的层次,定得过高容易因难以完成而沮丧,定得过低又激发不了积极性。所以,运动员应从实际出发,把自己有把握实现的目标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三) 念动运用

所谓念动,即由运动观念而引起的运动反应,是通过对运动的想象或回忆来实现的。运动员通过想象或回忆曾经比赛的动作、过程、场景等,使思维、心理、生理重新产生一系列新的、积极的变化,从而提高大脑对身体肌肉的控制,进而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信心,投入到比赛中去。

体育生赛前焦虑的调查分析 篇3

随着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的日益频繁,水平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运动项目也越来越多,培养运动员克服运动焦虑的能力就成为高校教练员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该校自从升为本科院校后,不断地参加高校的各种竞赛活动,为提高我校运动技术水平,为科学的运动训练,该文对我校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探讨运动员的运动焦虑反应的类型以及产生的原因,以期为我校的运动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抽取临沂大学体育学院即将参加2013届体育系足球联赛的专业男运动员30名和即将参加2013年春季运动会的2010级、2011级体育专业男、女运动员30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10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该文根据研究需要,通过现刊、过刊以及电子阅览,查阅了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书籍以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的相关文献资料,其中查阅论文20余篇,书籍5部,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与方法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该调查采用的测量工具是SCAT量表。取自于张力为主编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版64页。本量表共15个题,分数距为10~30分,低分表示低特质焦虑,高分表示高特质焦虑。本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95~0.97。

调查问卷按参赛的项目分别抽取60名,在赛前一周内发放,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无记名答卷,要求独立完成,即根据个人的想法,回答他们在比赛前的身体及心理感受情况,要求被试者不要在一个小问题(句子)上话太多时间待完成后即刻回收问卷。此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且均为有效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100%。

1.2.3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足球、田径专项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

为分析不同项目运动员在运动竞赛前的运动焦虑程度,我们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结果见表1。

表1中的数据显示:田径专项的运动员与足球专项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田径专项的运动员比足球专项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高。

2.2田径男、女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

分析不同性别运动员赛前的焦虑水平,笔者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结果见表2。

表2数据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运动员均存在运动焦虑,数据显示:田径项目女运动员的赛前焦虑水平要比男运动员高,即田径项目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

2.3运动员赛前认知焦虑与躯体焦虑类型分析

问卷调查从赛前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进行了处理分析所得结果见表3。

表3分量表的数据显示:运动员赛前无论认知还是躯体方面都存在焦虑,且躯体焦虑与认知焦虑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大学生运动员躯体焦虑高于认知焦虑。

3讨论

3.1足球、田径专项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比较

通过表1可知:赛前田径运动员的焦虑水平要比足球运动员的焦虑水平要高,众所周知足球是团体运动项目,作为其中的一员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更好的完成比赛,集体运动项目的比赛结果不会完全取决于个体。在此情形下足球运动员不会过度担心自己在比赛中的表现影响比赛的输赢,即不会产生过渡焦虑;而田径项目是个人竞技项目,运动员个人的竞技能力的发挥直接决定着比赛结果。如果运动员低估自己能力,信心不足或对对手的实力掌握不够,或过去的比赛中有过失败的经验,对比赛产生恐惧感,形成了条件反射,临赛前就会心有余悸,担心自己得不到好成绩,使运动员产生顾虑即产生赛前焦虑。运动员缺乏参赛经验,也会导致焦虑水平的增高。运动专项不同即田径是以体能起主导作用、足球是以技能和战术能力起主导作用的运动项目,致使他们的焦虑原因是不同的,他们的焦虑水平也不尽相同。

3.2田径男、女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比较

表2结果表明:调查数据显示男女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有显著性差异,即女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高于男运动员。可能是由于男、女运动员性别的差异,体能、性格和心理素质方面都存在较大区别。女运动员心细,胆小,她们害怕失败,担心受伤或者害怕家人或朋友的责难等而使焦虑水平提高。特别是当她们为自我担忧、自我估计过低,担心比赛结果时尤为紧张,从而唤醒水平过高而产生焦虑。经常表现出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错误动作频繁出现,致使焦虑水平上升。另外,女运动员特质焦虑要比男运动员多,也是产生焦虑的原因所在。

3.3运动员赛前躯体焦虑与认知焦虑水平比较

表3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和不同性别的运动员,临近比赛时运动员的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存在显著性差异,即躯体焦虑水平高于认知焦虑水平。可能是由于比赛准备阶段,运动员对自己信心不足,唤醒水平过高;也许是因为长期成绩处于低谷;或是因为前次比赛失利;或是由于比赛的现场气氛高涨,使运动员心理的紧张程度上升,随着比赛的临近加剧了运动员的躯体焦虑的反应更为强烈。主要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肌肉僵硬,肢体活动不协调,运动的力量及准确度下降,错误动作反复出现,严重者会导致损伤。

躯体焦虑的产生对从事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的表现也不同,有经验的田径运动员赛前焦虑要比缺乏经验的运动员高,而足球是比赛经验不足的运动员赛前焦虑要比有经验的高。唤醒水平过高会导致足球运动员技能操作水平下降,但会使田径运动员发挥好成绩。

低水平的足球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要比高水平运动员高,低水平运动员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更容易产生赛前躯体焦虑,例如:传球不到位、带球丢球等现象。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不同专项的大学生运动员赛前焦虑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2)大学生女运动员与男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运动员比赛开始前躯体焦虑与认知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4.2建议

运动员赛前焦虑及其对策研究 篇4

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要消耗巨大的能量,还要付出很多的心理能量。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深入和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国际大赛中运动员之间在运动能力、技战术等方面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因此,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的调整问题直接影响到比赛成绩。经研究发现在众多影响因素中,焦虑情绪是运动员面临比赛情境时最常见的心理因素。本文对这一研究课题进行梳理,旨在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运动焦虑,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竞技运动。

二、赛前焦虑产生的原因、影晌以及特点

引起赛前焦虑的原因有很多,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外界客观条件而引起的赛前焦虑,包括对失败的恐惧;对社会舆论的恐惧;教练员的影响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运动员的赛前焦虑。

另一方面是因运动员自己本身而引起的运动焦虑,如果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素质;过度高强度的训练;不正确的训练方法和运动员对比赛结果的想法也是影响运动员赛前焦虑的原因。

三、运动焦虑的特点

运动员产生的焦虑因其年龄、性别、运动年限、运动经验、运动水平、运动项目和运动情境的不同而不同。

运动员的赛前焦虑存在着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在我国,女性运动员普标高于男性,文化程度的高低也影响运动员的竞赛焦虑水平。

运动员训练的年限也影响着竞赛焦虑的水平,训练年限越长,竞赛焦虑越低,它呈负线性差异关系。

不同阶段的比赛,运动员的焦虑水平也不一样,它随着比赛的临近而呈上升趋势。

运动员自身技能水平也影响着竞赛焦虑的水平和成绩,在相同情况下,运动技能水平高的运动员毕运动水平低的运动员更能有效的处理自身的任务,更能有效的压制自身的竞赛焦虑出现的时机。

与无经验的运动员相比,有经验的运动员能把自己的焦虑状态控制在运动的最佳点,但是随着技能水平的提升和运动经验的不断积累,运动员的心理适应能力会逐渐提升,焦虑水平会自然下降。

四、运动焦虑的调控与对策

教练员是运动员的最佳心理导师,教练员应该能正确的观察和分析运动员比赛前的心理状况,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调整,从而减轻或者消除运动员的不良的赛前焦虑。并且在平时的训练中就有意识的向运动员灌输几种简单的心理训练方法,对付焦虑的措施和手段非常多,主要是放松,即解除身体紧张。

1)加强运动员认知训练,通过运动员的认知训练,使运动员有正确的比赛心理,是克服赛前焦虑的有效方法。运动员通过对以往比赛的回想,体验成功喜悦和回味比赛心理的自信,可以鼓舞运动员的自信心,这样就能克服赛前的焦虑和紧张,从而使自己从容镇定,优雅的完成比赛。也可以通过谈话等方式,使运动员得到身体和心理的放松,充满信心和全力以赴的去比赛,也要有敢于拼搏不怕失败的勇气去面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他们就有了正确的心理定向,对周伟的环境刺激能作出正确的认知和评价,进而从中可以有效的调控自己的情感。

2)通过自己的思想、语言暗示而对自己心理施加影响就是自我暗示法,它对解除赛前紧张状态有一定的作用,并能形成条件反射。实践证明,比赛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而不是单纯决定于技术和身体素质,显而易见,心理因素已经成为运动员影响成绩的内在因素。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提高运动成绩和争取比赛胜利的关键。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在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中已经成为越来越重的因素,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呼吸调整法就是通过呼吸的调整,来消除紧张情绪和心理恐惧感。运动员当情绪紧张激动时会出现呼吸短促,心率过快的状况,这时可以采用缓慢的呼气和吸气的方法,可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当情绪低沉时,可以采用长呼吸与有力的呼气的方法,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呼吸调节是运动员临场处理情绪波动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即通过深呼吸可以使运动员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

4)在训练时采取合适的适宜的训练方法,如技术动作的心理演练,自我肯定形象,集体嬉戏鼓励法,变害怕为兴奋等都可以减轻运动员的焦虑情况。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运动员在完成训练任务或比赛前所产生的运动焦虑原因是多方面的。事实上,运动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实践证明:体育比赛的胜负不是单纯的取决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关键在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训练已经成为运动员必要因素。现在比赛胜负的关键已经取决于培养运动员心理素质,运动员心理素质好,比赛的胜利机率就大。现在心理因素已成为运动员比赛和训练中越来越重要的环节,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运动员在比赛时经常会出现紧张与松驰,失衡与平衡的心理变化。但是通过系统的心理练习可以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保持平衡与稳定。从而控制或解脱过高的焦虑。实现比赛心理状态有效调控,建立技战术和身心为一体的科学训练体系和赛前准备,形成最佳的身体和心理机制。

2、建议

教练要善于了解和把握运动员产生运动焦虑的原因和焦虑特点。在想把焦虑状态控制到最终适宜状态点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影响焦虑状态的变量因素,但提高个体的运动能力才是关键所在。教练员应该更多的为运动员创造比赛的机会,这样可以积累运动员比赛的经验,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从而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同时,教练员也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够正确的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运动员的赛前状况,根军运动员的赛前心理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调整,消除运动员的不良赛前焦虑状态。

参考文献

[1]昝校.对运动焦虑的认知与评价[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黄霞.高校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成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

[3]曾宪志.消除运动员赛前心理紧张和焦虑情绪的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8

[4]王德平,赵连甲,李老民.对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竞赛焦虑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5]钟娟.运动员赛前焦虑及调控方法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

赛前焦虑 篇5

一、焦虑的概念

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 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 (紧张、担忧、不安全感) 或发作性惊恐状态 (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或激动哭泣) , 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 (口干、胸闷、心悸、出冷汗、双手震颤、厌食、便秘等) 。在实践生活中, “紧张是造成焦虑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同行的广泛支持和认可。举例来讲, 当一名运动员在无数次世界大赛中获得过冠军, 但如果仅仅在某一次重大比赛时某个经常练习的动作出乎意料地出现的失误而严重影响了他的比赛成绩时, 那么这次失败就会在他的心理形成了一个阴影。以后当他再次完成这个动作的时候, 他就会想起那次的失败, 就会紧张不安, 也许会接二连三地出现失误, 以致于到最后一提到这个动作他就会表现出高度的焦虑。

二、焦虑的分类

1. 著名心理学专家斯皮尔伯格认为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种, 状态焦虑一般指个人在特定的情境和特定的时间所直接表现出来的并带有明显的外显行为的焦虑情绪, 是一种暂时波动的情绪状态。特质焦虑是指焦虑倾向性方面表现出的较为稳定的人格特质, 是个体的个性特征, 特质焦虑是个体几乎在他们面临的各种情景中都会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 它具有动机的作用, 是后天习得的行为倾向, 即一个人无论在何种情景中都预先具有一种以特殊的情绪反映方式和程度来对待事物的倾向。

2. 多维焦虑理论认为, 焦虑包括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认知焦虑是焦虑的心理成分, 由对消极社会评价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以及自尊心的缺失而引起。躯体焦虑是焦虑的生理成分, 直接由自发的唤醒所引起的, 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躯体出汗、胃肠痉挛、肌肉紧张、头脑模糊不清表现出来。

三、焦虑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理论

1.“倒U”型理论假设。

倒U型理论是由耶克斯和多德森 (R.M.Yerkers&J.D.Dodson) 创立的。根据倒U型理论, 运动员在适宜的唤醒水平和焦虑情绪状态下, 才能发挥出最优异的成绩。在唤醒水平较低时, 思维灵敏度减慢, 动作准确率降低, 肌肉松驰, 注意力不集中;在唤醒水平过高时, 情绪混乱, 心理过度紧张, 兴奋性过强, 肌肉紧张, 注意力过于狭窄, 造成大脑对身体失去控制, 而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倒U型理论对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之间关系的预测是, 在唤醒水平达到某一最佳点之前, 操作成绩会随唤醒水平升高而提高, 但唤醒水平达到最佳点之后继续提高, 则会造成操作成绩下降。耶克斯和多德森提出了关于唤醒水平和活动关系“倒U”型的理论假设。倒U”型理论认为唤醒与活动之间是曲线关系。它假设极高或极低的唤醒水平都会对操作活动不利, 而适宜的唤醒水平被认为是有助于操作活动。假设人们的焦虑与唤醒是同一个状态过程, 那么, 焦虑与运动活动关系的“倒U”型假设似乎合理。

2. 马腾斯的多维焦虑理论。

1982年, 马腾斯 (R.Martens, 1982) 提出将运动竞赛焦虑分为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三个方面。认知状态焦虑是指在竞赛时, 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主观上所认知到有某种危险, 或威胁情境的担忧。它是由对自己能力的消极评价或对比赛结果 (成绩) 的消极期望引起的焦虑, 主要以担忧失败、对自己讲一些消极的话, 以及不愉快的视觉想象为特征。躯体状态焦虑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状态的情绪体验。它是直接由自主神经系统的唤醒所引起的焦虑, 通过心率加快、呼吸短促、手心冰凉而潮湿、胃部不舒服、头脑不清晰, 或者肌肉紧张感的提高而表现出来。状态自信心, 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 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行为, 所抱有的能否取得成功的信念。

根据这三个维度各自的性质, 以及它们各自随时间变化的模式, 多维焦虑理论对每一个维度与操作活动的关系作出不同的解释。首先, 由于认知焦虑的特征是将自己的注意, 从对与任务有关的线索, 转移到与任务无关的线索和社会评价上, 因此当认知焦虑水平提高时, 操作活动水平相应降低, 两者呈负相关的线性关系。其次, 研究已经发现, 当提高积极的成功期望水平时, 自信心增强, 而且, 积极的成功期望对操作活动有显著影响, 故随着自信心的增强, 操作活动水平提高, 两者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最后, 多维焦虑理论指出, 以生理特征为主的躯体焦虑与操作活动的关系, 是倒U型的曲线关系。

多维焦虑理论提示: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可能会对运动成绩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 在任何情况下体育教师或教练员, 都应当尽量降低学生或运动员的认知焦虑水平;采用认知焦虑水平和躯体焦虑水平分别预测运动成绩, 比仅用生理唤醒水平来预测运动成绩会有更好的生态学效度。

由于该理论有标准化的测量工具《竞赛状态焦虑问卷》 (CSAI-2) 为依托, 故有利于研究者的研究操作和具体检验。比较而言, 围绕该理论进行的研究结果, 较之围绕突变模型进行的研究结果多得多。许多研究结果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该理论。一些研究也发现, 躯体状态焦虑和认知状态焦虑对于各种干预措施有着不同的反应。例如, 放松方法对降低躯体状态焦虑更为有效, 思维控制则对降低认知状态焦虑更为有效。这提示, 焦虑性质不同, 调节方法亦应有所不同。

3. 突变模型理论。

哈笛和法基移植了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提出了解释生理唤醒、认知焦虑和操作成绩之间复杂关系的三维突变模型, 它为竞赛焦虑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这里所说的认知焦虑, 是指由个体对自己能力的消极评价而引起的焦虑。根据该模型, 当认知焦虑较高时, 过高的生理唤醒将导致突变性反应, 使操作成绩下降。认知焦虑对操作成绩起决定性作用。哈笛本人曾以女子篮球运动员为被试对象对该模型进行检验, 结果支持了根据该模型提出的假设。由于该模型较倒U型假说更为复杂, 引进了认知焦虑与生理唤醒共同预测操作成绩的思想, 因而从理论上分析, 该模型对于运动操作应当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但或许由于检验该理论的实验设计有一定难度, 因此围绕该模型进行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该理论要得到普遍的认可, 还需获得更多的实验性证据。

以上三种有代表性、发展性的理论观点, 深入研究了焦虑与运动发挥、成绩之间的关系, 可以发现, 焦虑并不一定是运动发挥的敌人, 焦虑对运动操作的影响有促进性的和阻碍性的两种, 适度的焦虑可以对运动操作和成绩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四、赛前焦虑产生的原因

焦虑是人们预感到周围不利情景 (社会环境或者自然环境) 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紧张、不安、恐惧、不愉快等的综合情绪体验。焦虑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 尤其是植物神经活动的变化。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肌张力降低、皮肤苍白、失眠、尿频、腹泻等等。焦虑是人们对情境中的一些特殊刺激而产生的正常心理反应, 只是个体差异而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或程度不同。只有当焦虑原因不存在或不明显, 但焦虑症状很突出而其他症状不突出, 同时焦虑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均超过一定的范围,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时, 才可以认为患了焦虑症。产生焦虑症的原因主要有: (1) 生物学因素, 如遗传影响与生理因素; (2) 心理因素, 如认知、情绪等; (3) 社会因素, 如城市过密、居住空间拥挤、环境污染、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等。

对于篮球运动员来讲, 除了一般产生焦虑的因素之外, 诸多专家学者研究还发现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1. 运动员的大赛经验和技术水平。

我们说训练是基础, 比赛只是对运动员平常训练的一次考试, 是检验日常训练水平的一把量尺。由于我国运动员培养体制的特殊性, 比赛成绩的优胜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和经济利益, 极大的心理负担必然造成运动员赛前焦虑症状的出现。另外, 一些国际一流运动员如果在过去的体育赛事中有失利的影响, 那么在大赛前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过去的失败, 这样势必会影响自身水平的发挥和优异成绩的取得。

2. 心理训练水平。

在平时训练时, 有的教练员只注重技术的训练, 不注重心理训练;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除了在国家队这样高级别的训练队伍中会有专门的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医生外, 地方性队伍很少有专门的心理医生, 对于高校队伍和县级训练中心配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医生的更是寥寥无几。另外, 比赛时观众的助威、呐喊、周围的音响效果以及比赛场上的气氛、比赛激烈的程度、比赛规模的大小等都会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产生重要的影响。

五、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基本途径

近年来国内关于赛前的紧张和焦虑的研究报道非常多, 结合本研究课题, 笔者就相关报道先作一简单的阐述。何洋等人应用脑电图 (EEG) 与脑象图 (EEQG) 技术, 使用新的自发性脑电信号编辑模式, 对我国优秀射箭运动员进行动态追踪研究, 发现优秀射箭运动员出现的赛前紧张往往是恐惧情绪, 一般射箭运动员出现的赛前紧张主要是焦虑情绪。宋卫军通过选取上海体育学院14名高特质焦虑男性田径运动员, 并对其“足三里”和“三阴交”施加电针穴位刺激, 研究发现:穴位刺激能调节高特质焦虑田径运动员在接受心理应激后机体的免疫能力, 使运动员赛前焦虑引起的免疫抑制在一定程度得到改善。根据目前研究的部分结果, 国内很多学者提出了赛前心理动员、脱敏疗法、控制适宜的期望值等办法来减轻篮球运动员的赛前焦虑等问题, 在此笔者做全面的归纳总结。

1. 赛前的心理动员消除心理焦虑。

教练要尽一切可能帮助运动员在比赛前去弱化自己的对手, 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优势, 思想上要重视比赛, 但是不能让比赛成为一种负担。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 运动员在比赛时才能正常甚至超水平地发挥, 取得最佳成绩。

2. 采用脱敏技术消除心理焦虑。

心理学家发现, 有许多焦虑起源于条件反射。也就是说, 我们曾经对某种刺激或事物产生焦虑或紧张, 后来再遇到类似的刺激或事物时也会感到焦虑或紧张。脱敏技术是近年来倡导的消除焦虑的方法之一, 就是让运动员先把引起焦虑的各种情境按照等级顺序排列。操作过程中先让运动员处于放松状态, 然后从最低等级开始想象比赛情境, 当运动员体验到焦虑出现时, 立即采取放松技术, 抑制引起的焦虑;效果巩固后, 再想象高一等级的焦虑情境;当焦虑再一次出现时, 再运用放松技术, 调整和抑制新出现的焦虑现象。如此循环往复地不间断进行, 直到运动员所有等级的焦虑全部消失为止。

3. 呼吸调节法。

焦虑不能和放松并存这是运动心理的一大特点, 肌体的紧张消失以后, 情绪和心理的紧张会随之解除, 使身体放松的最快办法首先要认识紧张, 然后使呼吸慢下来, 并要加深加长。呼吸调节法是运动员临场处理情绪波动的一种常用心理调节方法, 即通过深呼吸来帮助运动员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当运动员呼吸短促、情绪紧张激动时, 我们可以采用让运动员缓慢的呼气和吸气的办法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当运动员情绪低沉时, 可以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气练习, 能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奏效, 是因为当情绪紧张时, 呼吸快而浅, 由于快呼吸, 使体内进入大量氧气, 呼出大量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大量呼出会使血流中的二氧化碳失去平衡, 出于生理性的自我保护, 中枢神经便会迅速作出抑制的保护性反应。这时, 运动员可以采用加深或放慢呼吸频率的方法来消除紧张, 一段时间之后, 使呼吸放慢和加深, 就会得到安静的效果, 反之则相反。这是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4. 根据自己和对手的势力制定合理的期望值。

教练和运动员在比赛前要根据自己平时的成绩和对手的实力, 确定合适的期望值, 过高或者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实力对比赛都是不利的, 太低的期望值不能激发队员的积极性, 过高的期望值会加重队员的心理负担。所以教练和运动员应从实际出发, 排除领导、社会及家庭等外源性干扰, 把有把握实现的目标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5. 赛后专门性心理训练。

首先, 一场比赛, 身心力量消耗巨大, 随着自身能量供应的不足, 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的质量都会因此而降低。所以, 赛后的心理恢复训练是全面的。其次, 伴随着比赛而产生的运动情绪, 并不随着比赛的结束而消失。有些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冲动情绪常会延续到赛后, 解决赛后遗留的紧张情绪, 可用放松、注意转移、改变认识等方法。总之, 要采取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措施, 不能放任自流。最后, 在比赛中运动员的形象随着战局变化而变化, 胜时容易夸大、过分美化自己, 以理想代替现实的自我形象;败时又会缩小、歪曲自己的形象。所以赛后教练员应该帮助队员在头脑中重新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 同时不断地在实战中树立新的理想的发展形象, 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不断向上, 全面发展。

摘要:在竞技比赛中, 运动员的情绪反应复杂多变, 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竞技水平的发挥。在众多影响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因素中, 焦虑与恐惧情绪是运动员面对比赛情境时最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本课题组成员在前期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查阅的研究方法, 对该领域的近期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了解, 并总结出相关成果。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赛前焦虑,控制,消除,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曹阳.析影响篮球罚球命中率的心理因素[J].福建体育科技, 2004

[2].李树亮.篮球运动中的心理学应用[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3].车志宏.论篮球运动员个人防守能力及培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4].王延洪.浅析篮球教学中影响学生情绪变化的因素[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4

[5].何锐.跆拳道运动员焦虑特质与急性心理应激后免疫球蛋白变化的相关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2007

[6].宋卫军.穴位刺激对高特质焦虑田径运动员赛前焦虑调控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研, 2008

赛前焦虑 篇6

1. 焦虑的概念界定

焦虑是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 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 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在心理上表现为不安、忧虑、焦急、紧张和恐惧的情绪状态;在生理上则伴随有唤醒水平的增高, 其特点是具有不同的强度和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 在不同条件下的激励会产生不同的焦虑。拉扎勒斯把焦虑看作是个体情绪状态的一部分, 认为焦虑是面临不确定的、持续的威胁时的情绪反应。

2. 焦虑的多维性分析

(1) 状态焦虑的界定

焦虑具有多维性,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像所有情绪一样, 焦虑也包含特质成分和状态成分, 特质成分类似于人格气质, 而状态成分就是特定情景性反应。斯皮尔伯格 (SPielbegrer) 认为焦虑可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 状态焦虑一般指个人在特定的情境和特定的时间里所直接表现出来的并带有明显的外显行为的焦虑情绪, 是一种暂时波动的情绪状态。

(2) 特质焦虑的界定

特质焦虑是指焦虑倾向性方面表现出的较为稳定的人格特质, 是个体的个性特征, 是个体几乎在他们面临的各种情景中都会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 它具有动机的作用, 是后天习得的行为倾向, 即一个人无论在何种情景中都预先具有一种以特殊的情绪反映方式和程度来对待事物的倾向。如果运动员有较高水平的竞赛特质焦虑, 他在某一实际竞赛状态做出反应时, 就有可能会有较高水平的竞赛状态。

(3) 认知焦虑与躯体焦虑

多维焦虑理论认为, 焦虑包括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的概念来源于伯特和莫瑞斯提出的焦虑的“忧虑”和“情绪性成分”, 忧虑是指对于成绩、失败的后果、自己的能力不足等的认知担心;情绪性是指个体对于由自主神经系统唤醒而引起的情绪或生理反应的体验。认知焦虑是焦虑的心理成分, 由对消极社会评价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和自尊心的缺失而引起。躯体焦虑是焦虑的生理成分, 直接由自发的唤醒所引起, 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躯体出汗、肌肉紧张、头脑模糊不清。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都包含认知和躯体成分。

二、运动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跆拳道运动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比赛的影响。美国学者格鲁波在1984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指出:“低、中级运动员心理因素对技能影响占20%, 生物力学因素占80%;而优秀运动员正好相反, 心理因素影响占80%, 生物力学因素占20%。”可见, 在高水平的比赛中心理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情绪能激励, 也能抑制运动表现。积极活跃的情绪能提高你最强的兴奋点, 但当平静转化为焦虑或者激情转化为愤怒时, 就可能出现偏差。紧张和焦虑属于情绪状态中的一种, 是许多运动员在比赛前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紧张是人在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 紧张反应可能是适宜的、积极的, 也可能是不适宜的、消极的。适宜的紧张能使人集中注意力, 提高思维敏捷性和反应速度, 不适宜的紧张则会分散注意力, 引起思维迟钝, 动作反应减慢。因此, 保持适度的紧张是完成各项任务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焦虑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 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 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 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它包括紧张、担心、不安、忧虑的感受, 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在实践中, 我们已经认识到紧张是造成焦虑的因素之一。

1. 影响运动焦虑的外部因素分析

跆拳道比赛是高度竞争和高度对抗的竞技运动, 在比赛之前和比赛之中, 运动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很容易诱发焦虑心理, 过高的焦虑水平常常使运动员的心理活动达到极度紧张的水平, 产生过早或者过度兴奋。在训练、比赛、教学的测验中, 常常表现为不安、恐惧、苦恼、羞愧等负情绪反应;更严重的情况会导致运动焦虑, 表现出无法支配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 出现手忙脚乱、思维模糊不清、食欲不振、小便频繁等症状, 导致焦虑水平过高, 过度紧张, 等等。研究表明, 在跆拳道比赛中, 对失败的恐惧和对消极社会评价的恐惧是最有可能引起状态焦虑的原因。

2. 影响运动焦虑的人格变量分析

除了上面的条件因素外, 一些人格变量也被认为是竞争状态焦虑的前因或者预测指标。这些指标包括竞赛特质焦虑、目标定向和完美主义。完美主义是指给自己设定特别高的表现标准。研究者已经确定了两种不同的完美主义:正常的和神经质的。那些有很高的动力和成就欲的运动员通常都有正常的完美主义倾向。而神经质的完美主义是一种破坏性的人格特征, 伴随着顽固性和许多其他不良的适应性认知和情绪反应, 如很低的自尊心、罪恶感、羞耻感等。在我国对个体因素对运动焦虑影响的研究方面, 邱乐威针对散打球项目的特点, 探讨了主观的个性因素对运动焦虑的影响, 认为个体的特质焦虑、神经类型、对焦虑 (应激) 源的认识评估、个性特征、自我效能、个体差异及对社会性评价的反应等因素影响了足球运动员的运动焦虑水平及性质。并指出在对运动焦虑的前因进行探讨时, 应考虑到个体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在对跆拳道的焦虑进行测评与调控时, 也应根据上述因素进行有的放矢的研究。

3. 跆拳道赛前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

跆拳道是属于主观评分的项目, 比赛结果具有相对不确定性, 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常常影响着运动员的认知状态;而且跆拳道比赛对运动员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 认知特征较为显著的跆拳道运动, 其运动成绩更多地受到认知焦虑的影响。而对于认知特征显著的跆拳道运动项目, 如何结合其项目的类型及运动员的性格特点, 加强对运动员的赛前认知训练及赛前认知模式的调整, 是当前跆拳道赛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的研究并未深入且系统地分析过。上海体院的陈蓓曾对跆拳道在赛后即刻回忆的多维竞赛焦虑进行测试, 其结果也是认为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认知状态焦虑的相关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 比赛成绩随着认知状态焦虑的升高而下降。且运动员的躯体状态焦虑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时, 运动员最能发挥自己的水平。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状态自信心的相关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比赛成绩随着状态自信心的提高而提高, 并联系跆拳道当今发展的特点, 分析了运动员焦虑的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 影响跆拳道比赛的赛前焦虑影响因素, 为以后教师及教练员在教学、训练中针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及运动员制定不同的教学、训练方案和心理调节手段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以便更好地提高运动成绩, 对跆拳道运动竞赛心理学新学科的理论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启伟, 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2]刘涛.跆拳道赛前心理训练的方法及其运用[J].四川体育科学, 2000, 16, (3) :37-39.

[3]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赛前焦虑 篇7

关键词:散打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竞赛成绩

武术散打是一项同场对抗性项目。比赛的结果受到个体表现和裁判主观评分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对武术散打运动员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具有特殊的要求。特别是武术散打新规则中对新得分部位的规定和实施, 在运动员水平相差不多的赛场竞争中, 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获胜的重要条件;因此, 研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运动赛前状态焦虑相关因素, 加深对焦虑本质的了解, 可对武术散打运动的临赛指挥和赛前的准备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同时对教练员给散打运动员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训练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2010年8月在陕西宝鸡举行散打冠军赛中的120名运动员, 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120份问卷, 回收112份, 有效问卷是100份, 占发放问卷的83%。

1.2 研究方法

1.2.1 心理测量法

采用美国心理学家R-Martons (1990) 等人编制的竞赛状态焦虑测试问卷-2 (Competition state Anxiety Inventory-2, 简称CSAI-2) , 由三个分量表组成, 用以评定包括认知状态焦虑、身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在内的多维竞赛状态焦虑, 由华东师范大学祝蓓里教授1994修订。[1]本研究将其发放给120名运动员, 以测量他们的赛前状态焦虑等情况。

1.2.2 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 经过统计处理得出相关结论。

1.2.3 专家访谈法

对武汉体院心理学专家、散打高级教练员、武术高级教练员及运动员 (共计18人) 进行访谈, 为本研究提供更多实践信息。

2 结果与分析

2.1 武术散打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2.1.1 有大赛经验与无大赛经验运动员的状态焦虑比较分析

众所周知, 赛前焦虑是一种不良的情绪状态, 过高的焦虑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但并不能笼统地说焦虑对运动员毫无益处, 适当的焦虑可能有利于集中运动员的注意力, 调动其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根据武术散打的项目特点, 散打比赛要求运动员具有较低的认知焦虑、适宜的躯体焦虑和较高的状态自信心。[2]

从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有大赛经验运动员的认知焦虑 (M=44.92) 比无大赛经验运动员的认知焦虑 (M=53.53) 要低, 并且其躯体焦虑 (M=46.25) 与无大赛经验运动员的躯体焦虑 (M=53.14) 相比也要低些, 而状态自信心却高于后者 (55.31>45.83) 。这说明有大赛经验运动员在处理赛前状态焦虑方面要强于无大赛经验运动员。有经验的运动员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焦虑状态, 而无经验或经验少的运动员不善于处理高压力下的任务, 更容易产生焦虑。

2.1.2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赛前竞赛状态焦虑比较分析

通过调查测试表的数据, 我们对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赛前的竞赛状态焦虑进行了比较分析, 得出了表3与表4。

从表3中可以得出:武英级别的运动员认知焦虑与躯体焦虑均低于一级和二级运动员的这两项指标, 并且状态自信心高于其它两个等级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可见, 高水平运动员与低水平运动员在赛前竞赛状态焦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高水平运动员赛前调节能力优于低水平运动员。

根据上述结果, 进一步将不同的运动等级的赛前状态焦虑水平进行多重比较分析, 见表4。

武英级运动员与一级、二级运动员进行比较分析, 在赛前状态焦虑的三个维度上均显示显著性差异。在认知焦虑上二级运动员与武英级、一级运动员的显著性差异分别是 (p=0.04, p=0.16, p=0.03) ;在躯体焦虑上分别是 (p=0.007, p=0.043, p=0.007) ;在状态自信心上, 分别是 (p=0.038, p=0.076, p=0.06) , 武士级与一级的状态自信心没有显著性差异。武英级运动员是高级别运动员, 这些运动员国内外大小竞赛均参加过, 因此比赛经验丰富, 技术水平稳定, 能更好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 因此竞赛的过程中, 心理状态也较为稳定, 与其他等级运动员相比在各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3]

2.1.3 运动员的文化程度对赛前竞赛状态焦虑的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被调查的运动员的文化程度处于大专和本科两个层次, 为了检验文化程度这一因素与赛前状态焦虑是否存在相关性, 我们在这一因素上对运动员的状态焦虑进行了方差分析, 如表5。

如表5所见, 大专和本科文化程度的运动员在状态焦虑方差分析中, 其P值均小于0.05, 说明文化程度这一因素对赛前竞赛状态焦虑有影响。然而相对于本科运动员而言, 大专运动员受文化程度影响要大得多。系统的文化理论学习能提高运动员的思想层次, 提高运动员认知水平,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保持较低的认知焦虑, 提高自信心, 保持良好的心态去参与竞赛与面对最后的竞赛结果。并且学习掌握武术相关学科的知识能使运动员对武术的技术原理、生理机制以及训练方法进一步深入掌握。因此武术散打运动员文化学习, 武术理论知识的补充是必要的。

2.1.4 运动员赛前焦虑三维度的方差分析

将武术散打赛前状态焦虑的三维度进行相互间的方差分析, 得出表6。

由表6可见, 认知焦虑与其他两个维度相比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P=0.008<0.05) , 而躯体焦虑 (P=0.464) 、状态自信心 (P=0.249) 则没有显著性差异。固可知, 认知焦虑是影响武术散打比赛的一个主要焦虑。认知焦虑高的运动员更容易因为对自己的能力的消极评价以及对竞赛结果的消极猜测, 由此产生紧张感。在比赛中, 运动员认知焦虑的升高对正常的心理活动和主观体验产生消极的影响, 认知混乱, 神经系统、运动中枢对灵敏度和肌肉的支配受到破坏和影响, 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受到影响兴奋和抑制失去控制, 使动作的协调性、平衡能力降低, 动力定型被破坏。[4]因此, 武术散打作为一项认知特征较为显著的运动项目, 它的比赛成绩更容易受到认知焦虑的影响, 教练员应当采取措施降低运动员的赛前认知状态焦虑水平以有利于技术水平的发挥。

2.2 赛前状态焦虑的其它影响因素

2.2.1 心理疲劳与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

对于一名高水平的武术散打运动员, 由于常年从事大强度、高负荷的训练和比赛, 身体难免会出现伤病, 这些伤病的发生必然会影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受伤的运动员不仅遭受生理创伤, 而且也会造成应激反应。当在赛前出现与运动员受伤时相似的情境时, 运动员就会产生心理唤醒, 产生受伤恐惧, 担心会再次受伤或害怕伤病会对竞技状态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而造成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5]

2.2.2 运动员水平势均力敌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由于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不断更新, 容易得分的动作运用的成功率几乎成为最后胜负的关键, 因此武术散打运动员无论是平时的训练还是赛前的准备活动, 多数运动员过于将注意力放在某个动作上, 上场时也容易在某个动作上出现问题, 因为对赛场上的对手的实力导致心理的担忧, 引起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 由此更容易造成场上技术动作的变型, 甚至不敢做动作。

2.2.3 领导与教练员的影响因素

由于竞技比赛场面十分激烈, 竞赛结果会给本单位和教练员造成很大的影响, 单位领导和教练员对散打运动员赛后成绩期望很高, 领导往往临赛前还要去看望鼓励运动员, 从而使运动员产生额外心理压力;另一方面, 赛前准备活动时教练由于求胜心切, 看到运动员某个技术动作不理想有时不注意语言行为, 这样会加剧散打运动员负面心理的产生, 从而形成心理压力, 会使运动员失去信心, 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7]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有大赛经验运动员在处理赛前状态焦虑方面要强于无大赛经验运动员。有经验的运动员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焦虑状态, 而无经验或经验少的运动员不善于处理高压力下的任务, 更容易产生焦虑。

(2) 武英级别的运动员认知焦虑与躯体焦虑均低于一级和二级运动员, 并且状态自信心高于其它两个等级运动员。因此, 高水平运动员与低水平运动员在赛前竞赛状态焦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高水平运动员赛前调节能力优于低水平运动员。

(3) 武英级运动员与一级、二级运动员, 在赛前状态焦虑的三个维度上均显示显著性差异;并且认知焦虑是影响武术散打比赛的一个主要焦虑。

(4) 赛前状态焦虑还与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与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对手的水平差距、领导与教练员的影响因素等这些因素相关。

3.2 建议

(1) 教练员要学习竞赛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加深对赛前状态焦虑本质的了解, 提高进行心理训练重要性的认识;

(2) 重视散打运动员的文化知识与专项理论的学习, 提高文化素养, 扩展相关知识领域、为提高思维、鉴赏以及判断能力准备基础条件。

(3) 教练员要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采取采用不同心理放松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加大赛前、赛后心理状态的训练和调节控制, 有计划的进行系统安排, 以降低运动员的认知焦虑水平, 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

(4) 科学的进行训练, 减少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比赛前重视对手信息的收集,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参考文献

[1] (美) 勒恩斯 (Levnens, A) 等著;姚家新等译.《运动心理学导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

[2]张峰.我国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赛前多维焦虑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 (6) :65-68

[3]王树明.运动员竞赛焦虑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2) :78-79

[4]戴晶斌, 戴蓓里.多维竞赛状态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武术比赛之间关系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6 (4) :102-103

[5]漆昌柱.运动心理测量两大理论的竞争与发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 (11) :45-48

赛前焦虑 篇8

关键词:课余训练,短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焦虑,对策

当代短跑运动中, 水平相差不大双方对手, 关键时刻运动员心理因素决定着比赛的胜负, 因为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技术相差区间越来越小, 所以巨大的体力消耗、心理承受沉重负荷, 是短跑运动员在参赛时必须面对的, 要想运动员体能和技能得以充分发挥, 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研究表明, 短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每块肌肉都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有的短跑运动员由于过度紧张, 在比赛中成绩比平时下降0.3s~0.5s, 有的运动员利用良好的心理状态使百米成绩提高0.1s~0.3s。往往就因为这零点几秒的差别严重影响着比赛成绩。由于短跑比赛胜负越来越依赖于心理素质, 因而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梅州城区中学生短跑课余训练运动员叶幸胜、龚庆堃、陈伟江、吴敏孺等2 0人, 平均年龄为1 5岁, 训练年限为1年, 具有一定的运动水平。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问卷法

通过设计好的问卷调查表, 对我市中学生课余训练短跑运动员6 0名, 进行问卷调查, 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我省青少年短跑运动员近几年有关赛前心理状况的文献资料, 较全面的掌握了解赛前心理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

1.2.3 实验对比法

实验期为4 0 d, 每天训练时间为9 0 m i n, 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 甲组以叶幸胜、龚庆堃等为实验组, 乙组以陈伟江、吴敏孺等为对照组, 每组各1 0人, 在训练等其他条件同样的状况下, 从内容上说, 实验组的训练比对照组曾添了一些内容, 包括短跑运动员赛前协调与放松能力有提高, 对实验组进行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等不良状况的相关训练: (1) 用放松、放松、再放松等这样的暗示语言进行自我暗示。 (2) 在训练前做呼吸调节练习, 注意当呼吸短促时采用缓慢呼气和吸气练习, 当情绪低沉的时就采用长时间的吸气然后有力呼气。进行完呼吸练习后, 热身练习做到舒展协调的抬腿, 用舒适的快频率放松大步跑。慢慢体会动作放松的技术要领, 构建动力定型。 (3) 系统脱敏训练, 将运动员置于某一特定环境中进行训练, 以提高运动员的能力和减少心理紧张。在平时训练当中教练员不断改变训练环境。在人多的地方训练, 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训练。组织比赛, 邀请尽可能多的观众来观摩, 以制造一种比赛的氛围。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实验前后两组队员的基本情况请见表2。

2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见表1、2。

3 分析与讨论

3.1 合理的专门性训练能有效地改善赛前焦虑情绪和提高专项成绩

从表1可以看出, 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短跑运动员赛前的心理, 主要有6种因素。其中发现紧张和焦虑是影响短跑运动员赛前状态的最主要因素, 其中男女运动员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在某次比赛中失败得出乎意料, 运动员的成绩严重受到影响, 某次失败形成一个阴影在运动员心理上, 于是在往后的比赛中表现出焦虑的情绪。第二大因素为怯场、其他情绪因素在赛前都较少发生。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 运动员赛前的心理放松与项目成绩的关系成正相关, 这就说明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调节对其成绩的发挥起积极的作用, 通过实验结果对比得出, 对成绩的提高程度而言实验组比对照组大, 而在比赛前实验组也明显比对照组轻松协调, 放松自如, 短跑成绩的提高也很明显。这体现了赛前心理状态对肌肉放松以及比赛成绩的影响。

3.2 适当的放松能消除短跑运动员焦虑的情绪

研究表示, 消除焦虑的情绪需要适度的放松, 在比赛时运动员精神的注意力集中, 头脑清晰, 思想反应敏捷, 不能过度的焦虑, 这样在比赛时会使运动员心慌意乱, 急躁不安, 水平发挥不出来, 比赛失败。运动员有很多不同表现, 如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情感激烈;有的思维十分灵活;有的脾气暴躁;有的脾气稳重、安静等等, 这些表现影响技术发挥。在比赛中有一部分短跑运动员有过紧张和焦虑的现象出现, 导致只要比赛心里就会出现恐惧感, 已经成了条件反射, 比赛的时候就会出现心有余悸, 担心紧张会致使自己得不到好成绩, 产生思想不稳定的反常现象。有运动员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很高, 致使背上过于沉重的思想和心理包袱, 心理压力过大, 比赛前引发焦虑, 自己能力的发挥反倒遭到制约。

3.3 要加强短跑运动员的抗干扰能力

平时, 有的教练员在训练中只重视技术的训练, 而心理训练得不到重视;在训练时运动员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 在比赛过程中, 赛场外部环境的影响与比赛的激烈程度、比赛场上的气氛等都会加深运动员赛前心理不利因素。除了以上因素外, 还存在其它方面因素, 比如教练员赛前的合理安排、比赛对手的强弱、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素质培养等, 都是值得注意的。

3.4 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基本要素

3.4.1 明确比赛目的, 端正比赛态度

正确的比赛动机是参加比赛和训练时运动员的动力, 关系到他们艰苦的努力付出是否能取得相应的好成绩。赛前不明确比赛目的、责任感缺乏、畏缩害怕困难, 会直接导致信心不足、斗志不强以及心神不安。在比赛过程中, 就会紧张失常, 技术得不到完美发挥, 所以要想加强运动员的责任感, 必须明确比赛任务的深远意义。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要想战胜困难, 必须提高应变能力, 掌握客观情况, 发挥勇猛顽强的拼搏精神。因此, 要想把运动员的积极因素调动运用到比赛中, 来获得优异的成绩。需要在赛前运动员在教练员的帮助下摆正自己的位置, 减轻心理负担。

在短跑运动中, 要想主动肌有力收缩时对抗肌得到好的放松, 上下肢关节和肌肉也不会感到紧张, 那么就可以让短跑运动的技术、动作做到放松协调。使对抗肌充分拉长和伸展, 上下肢动作幅度打开, 使主动肌保持快速收缩的高步频, 提高步幅速度。技术动作的放松协调用大步幅的跑法得到充分体现, 短跑运动的能力有利于得到提高。

3.4.2 暗示训练

回忆以前失败的比赛, 会使人情绪产生焦虑, 心有余悸;而重现以前成功比赛的情景, 回味那时愉快的、自信的体验, 从中运动员会得到强大力量和强烈鼓舞, 自信、从容从新伴随运动员。所以在比赛前运动员多想想令人愉快的、自豪的获得冠军时的比赛, 赛前的焦虑、紧张可以克服。

肌肉放松受到心理状态的影响。骨骼肌不自主地紧张是由于大脑兴奋, 肌肉到无法支配的地步是由于人过分激动, 由此证明人们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能力的反映。如“发抖和汗多”等现象。大脑安静时骨骼肌之间的联系是互通的, 即要想肌肉放松大脑必须属于安静状态, 而骨骼的积极活动证明在起大脑起兴奋作用。这说明只要通过心理的训练, 心里活动可以制约着肌肉是否受到放松及紧张, 所以心理训练对放松的影响应当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

3.4.3 呼吸调节法

运动员利用呼吸调节这种心理调节方法来处理临场情绪波动, 就是深呼吸能稳定运动员情绪波动。呼吸越短促情绪就越紧张激动, 这时为了放松情绪, 我们可以采用缓慢的呼气、吸气法进行练习。而当情绪低沉时, 为了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 我们可以采用长吸气以及有力的呼气法来练习。这方法会奏效, 是因为呼吸与人的情绪状态是有必然的联系。

3.4.4 系统脱敏训练

短跑比赛前的紧张和焦虑常常表现为动作紧张, 肌肉僵硬。这种紧张不但影响起跑动作而且还会影响途中跑技术动作的发挥, 所以运动员在平时训练当中就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练习。系统脱敏法是一种很好的能够解决运动员心理紧张的训练方法。所谓系统脱敏法就是指将运动员置于某一特定环境中进行训练, 以提高运动员的能力和减少心理紧张。在平时训练当中教练员不断改变训练环境。如:在人多的地方训练, 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训练。最重要的是教练员要多组织实战比赛, 邀请尽可能多的观众来观摩, 以制造一种比赛的氛围。运动员在这种训练环境中进行练习, 一方面提高了训练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运动员比赛的能力。运动员经过锻炼, 比赛能力得到提高, 在训练中逐渐适应比赛的环境, 从而改善心理, 技术和战术也能够稳定发挥。

3.4.5 适当的期望值是信心的保证

在比赛前运动员可依据自己平时的成绩, 来确定适当的期望值, 因为如果期望值定得过低, 积极性不能全面的被激发, 使人产生懈怠、沮丧的情绪, 如果期望值定得过高, 人的心理负担会加重, 使人对能否实现目标产生忧虑、怀疑, 所以从实际出发, 运动员努力的方向就是自己有把握实现的。在平时训练中, 时刻提醒自己, 战胜困难首先要从心理上战胜自己, 为获得优秀的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争取目标是指比平时水平稍高的, 通过努力才能达成的目标。在完成第一个目标后, 再向第二个目标奋斗, 这样目标的动力作用得到发挥, 运动员也不会丧失信心。

4 结论与建议

找出运动员焦虑出现的原因和具体表现, 对短跑运动员进行的赛前焦虑控制, 结合运动员的身心特点, 在赛前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调节, 通过端正态度、暗示训练、系统脱敏训练等训练手段可有效控制赛前焦虑。降低赛前焦虑水平有利于队员身、心的同步发展, 以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的斗志投入到比赛中, 有利于技术水平的发挥、提高全队整体实力。

训练中安排模拟对抗比赛帮助运动员建立自信心以此培养发展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训练课结束之余, 教练员应与运动员进行感情交流, 以了解运动员的心理动态, 分析、解决个别队员的思想包袱。

队员选拔的依据不仅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运动员的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也是选择的重要依据;我们需要加强培养队员文化知识, 提高心理素质稳定性;常常进行模拟比赛练习, 提高队员之间的临场比赛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永红.提高短跑放松能力的几个训练环节[J].体育师友, 2001 (4) :108-116.

[2]叶奕乾, 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7:56-57.

[3]马启伟, 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88-92.

[4]约翰·赛尔.运动员心理训练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9:200-205.

[5]孙柏奴.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154-159.

[6]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122-128.

[7]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4:103-110.

[8]运动心理学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4:108-117.

[9]张羽.文汇报[M].北京:文汇报社, 2004:25-30.

[10]沈信生.田径百问[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37-40.

上一篇:系统级保护下一篇:CAN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