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前心理

2024-08-26

赛前心理(精选12篇)

赛前心理 篇1

赛前状态好坏是决定学生能否正常发挥原有水平, 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大家知道, 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和心理素质三个因素对比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其中身体素质是学生技术水平和质量的物质基础, 技术是基本条件, 而心理素质则是两者发挥作用的内部动力。因此, 心理素质在比赛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认真分析赛前各种心理状态, 有针对地加强心理训练和指导就显得极为重要。很多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比如朱建华在1983年赫尔辛基世界田径锦标赛上, 由于出现了一次意外事故引起混乱, 他只得了第三名。在第23届奥运会上, 由于意外情况的发生引起朱建华心情紧张, 影响了他的正常发挥, 又比如在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中, 美国队由于情绪不稳, 又缺乏精神准备, 在与秘鲁队交锋时, 受到秘鲁拉拉队的干扰, 造成队员与队员之间的紧张, 打乱了她们之间的密切配合, 最终美国队败下阵来。同样平衡木运动员担心自己会掉下来, 只要这个念头一产生, 果真会掉下来……可见这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比赛的成绩。本人就赛前状态, 产生的机制, 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如何克服赛前不良状态等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赛前状态

人体参加比赛或者训练前某些器官和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的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它可以产生在比赛前数天, 数小时或数分钟。

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 赛前状态反映的大小与比赛性质除了和运动员的功能状态有关外, 还和心理状态有这重大的关系的。例如, 一名运动员看见比赛的规模越大, 越关键, 离比赛的时间越近, 赛前反应就越明显, 当然, 除了运动员情绪紧张, 训练水平低, 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二、赛前状态产生的机制

赛前产生的机制可以由条件反射机制来解释, 比赛和训练过程中, 比赛场地, 器材, 观众广播声, 以及对手的表现等信息部段作用于运动员, 并与比赛或训练中的肌肉活时的心理变化相结合久之, 这些信息, 就变成了条件反射刺激出现, 赛前的心理变化就表现出来, 比如比赛时, 场外观众的起哄、比赛场上的气氛、比赛激烈的程度、比赛规模的大小等都会加深赛前运动员心理因素朝不良的方向发展。

三、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1. 准备状态。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 可解释为不同心理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准备状态, 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 自主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有所克服, 进入工作状态时间的适当缩短, 从而有利发挥机体工作能力和提高运动成绩。

2. 比赛热症。

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 表现为过渡紧张, 常有寝食不安, 四肢无力, 全身发颤, 喉咙发堵等不良反应, 因而使运动员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下降。

3. 比赛冷淡。

其特点是由于赛前兴奋性过高, 进而引起超越抑制, 表现为对比赛冷淡, 浑身无力, 因而能发挥机体工作能力。

四、克服赛前不良状态的基本途径

赛前状态是自然条件的反射。因而可塑性大, 为了提高运动能力, 必须对比赛热症和比赛冷淡进行调整, 使之达到准备状态。

1. 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正确认识比赛的意义, 端正比赛态度, 因为心理素质的加强对赛前所造成的低神经 (精神的紧张) 心理的压抑, 就能减轻。

2. 经常参加比赛, 积累比赛经验。

多回想过去成功的比赛, 再现当时的情景, 回味当时自信、愉快的体验, 会使运动员从中受到鼓舞, 得到力量, 变得自信、从容。所以运动员在比赛前多想过去那些令人自豪的、愉快的、取得冠军的比赛, 就能克服赛前的紧张和焦虑。例如, 第一个在世界剑坛上获得亚军的亚洲人———栾菊杰。在1978年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中, 栾菊杰虽然在比赛中被对方击伤, 但她不气不馁, 很快调整心理压力, 想起她在第一次参加世界青年锦标赛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及时调整战术, 最终获得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的冠军。

3. 赛前做好准备活动。

例如运动员的兴奋性不高, 可做些强度比较大的雨比赛内容比较相近的练习, 也可安排一些轻松的和比较容易转移注意力的练习, 同时, 按摩也可以调整兴奋性, 又比如强度较大的叩击能提高兴奋性, 强度较小的揉摩能降低兴奋性。

4. 赛前遵守作息时间, 也很重要。作息制度应尽量与比赛条件一致。

五、小结

以上的分析表明, 赛前状态的好差都和心理素质有关, 随着各国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运动员之间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 一场运动比赛的最后胜负, 往往不单纯决定于技术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 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同样, 在一场激烈的比赛中, 两个势均力敌的运动队胜负的因素不是技术和身体素质上的差距, 而是心理素质。运动实践表明, 心理因素已成为现代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重要内因, 赛前的心理状态的调整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环节了。

赛前心理 篇2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足球运动员 心理准备 途径

在现代战争中,不仅是枪炮、飞机、导弹等现代化武器的竞争,而且是交战双方心理战术的斗争。的海湾战争中,美伊双方在国际媒体前唇枪舌战,一方想取得国际社会对战争认可,另一方则想博取国际社会的同情。这是典型的心理战争。现代足球竞技运动亦是如此,心理是比赛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不仅要为参加比赛做准备,而且要为赢得比赛做准备。为了在比赛中获胜,运动员不仅需要有熟练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参加比赛时表现出最好的精神状态和端正的态度。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其克服获胜过程中的许多障碍,也能导致其意想不到的挫折。许多足球教练员承认,身体素质、技战术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他们同样指出,为了竞赛,好的赛前心理准备是获得成功的必备的构成因素。赛前心理准备是心理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它是足球运动员为了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赛前心理训练和调控。青少年时期是运动员心理品质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进行科学训练,将会为运动员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1,青少年期的基本含义及其年龄界定

我国中学生的年龄为12~18岁,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学生逐步由少年成长为青年,身体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所以叫做青少年期,也称为青年期的前期阶段。青少年运动员的年龄范围也正是按照这个基本标准来确定的。运动员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又充满矛盾、困惑的时期,是运动员成长历程中的一个特定的过渡时期。运动员在这个时期,尽管生理上正逐步走向成熟,但在心理上还不成熟、不稳定。一些心理学家把运动员的青少年时期视为运动员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把运动员的青少年时期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这一时期既是运动员成长的黄金期,又是运动员成长的危险期,如果完成好这个过渡,将会对青少年今后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关于赛前心理准备及其基本理论基础

2,1赛前心理准备的概念

赛前心理准备是在较短时期内使运动员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在赛前适时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的训练过程。实际上,赛前心理准备就是赛前心理训练与调控。赛前心理训练一般在比赛前二到三周开始进行,根据比赛的具体目的任务,对手的水平与实力、比赛环境、场地气候等条件以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来安排。

赛前心理准备的目的,许多专家、学者作了大量的阐述,大致可归纳为如下观点,赛前心理准备是通过各种心理措施来消除运动员赛前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增强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和必胜的信心,建立积极、稳定的比赛心理定势,形成理想的赛前心理状态。可以说,赛前心理状态的表现的好坏取决于赛前心理准备是否充分。

关于赛前心理准备的概念研究很多,在运动心理学文献中,心理准备是用于旨在促进操作表现的各种赛前技术与方法。在运动训练学中,赛前心理准备就是在较短时期内使运动员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在赛前适时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的训练过程,即赛前心理训练与调控。其实,这两种概念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即,赛前心理准备是运动员为了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赛前心理训练和调控。

2,2赛前心理准备的理论基础

2,2,1倒U型假说

倒U型假说是人们在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关系的研究中讨论得最多的理论。这一理论最初来自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这一理论预测涉及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的关系,即人处于较低的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较低,处于中等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处于较高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下降

自耶克斯和多德森最初的研究之后,在一般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文献中出现了大量的检验倒U型假说的研究。马腾斯(Martens)和兰德斯(Landers)将高、中、低特质焦虑的中学男少年分别置于高、中、低应激水平情况下,心率和手掌汗液的生理学测量以及问卷调查的数据证实了三种唤醒水平的确立。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倒U型假说。他们还发现,中等特质焦虑水平的被试其运动表现显著优于低特质和高特质焦虑的被试。另外,中等应激水平情况下的被试,其运动表现也显著优于低应激和高应激水平情况下的其他被试。

影响运动员的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的基本因素,除了运动员焦虑水平的高低,还有运动员参赛动机、自信心和注意水平的高低。因此,一些专家、学者从动机水平、自信心水平的高低来验证倒U型假说,几乎都得到了一致的结论,运动员动机水平、自信心水平的高低与操作成绩的关系也遵循倒U型假说这一基本理论。

2,2,2运动归因理论

归因,是表示人们对他人或对自己的某种行为结果而推论或判断其原因的过程。人们总是力求在自己认知的基础上解释、理解和预测着各种事件,“寻求理解”是人类的基本动力。由此,海德首创了归因理论,将多种多样的原因简化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基本因素,构筑归因模式。其后,韦纳于1972年在海德的归因模式的基础上,将四个基本因素归入稳定性、控制点和可控制性三个维度,构筑较为成熟的动机归因模式。韦纳的归因理论把归因过程与成就动机紧密结合起来,系统地阐述了归因和人们的情绪、动机及行为反应之间的内在规律,对成就情境性极强的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柔道运动员的赛前心理准备 篇3

1、运动员在完成难、新、程度更高的动作时必须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情绪,这就要求运动员善于调整心理机能和身体条件,从心理上和身体上对即将完成的动作做最适宜的准备。

2、比赛激烈程度加剧,争夺更为紧张,这也使运动员在心理上将经受极大的成功失败压力。因此,运动员应从这种压力下解脱出来,这就得采取各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以加强自我控制能力。

3、年龄年轻化(特别是女子柔道运动员)已成为柔道运动发展的一大趋势。然而年轻!手的比赛经验较少,心理状态也不稳定,特别是临赛前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急躁、胆怯、焦虑等情绪;或者相反,产生盲目自大、轻敌、麻痹、无所谓等情绪。无论是前者或后者,归根到底,可以说在他们身上还没有形成强烈的比赛愿望。因此,对他们应该激发斗志,使之产生积极的行为态度投入比赛。

二、赛前心理状态及其调控

1、运动员表现出情绪过早兴奋,而到临赛前兴奋达到最高程度的情况

这是由于柔道是技能主导性对抗项目,神经能量消耗大,容易引起神经过早或过度兴奋。当运动员呈现这种状态时,在情绪上会表现出烦燥不安,在准备活动上会表现出过分积极,在生理和心理上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血压升高、面部发红、头脑发热、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弱,容易发生创伤性的疾病,如旧伤病加剧,在行动上会表现出忙乱急躁等情况。

这种兴奋状态会造成身体能量和神经能量的大量耗损,导致赛前精力疲惫和比赛失常。当柔道运动员出现这种状态时,可采取以下对策:采取减感练习,如转移注意力,听听音乐,语言诱导放松,参加游戏活动,减少赛前热身赛,减少训练量,增加自由活动的时间,不看兴奋性过强的电影,减少记者采访,努力减少有关比赛信息的输入;对于极端过度兴奋的!手来说,采用渐进放松法或自律训练,或者做一些轻缓舒适而又有富于韵律的身体练习。同时,还可采取意识转移法,因为当意识转达移到另一个客体上时,在大脑皮层上就会产生另一个新的兴奋中心,而原有的优势兴奋灶就会减弱,从而使兴奋情绪得以缓解。当柔道运动员处在这样的过度兴奋状态时,教练员和同伴应当表现出宽容忍耐,避免提出要求。

2、兴奋不足状态

运动员在这种状态下出现萎靡不振、精力不足、情绪低沉、心情忧郁、反应迟钝、肌肉发紧、动作笨滞、对比赛淡漠、缺乏必胜信念等情况。同时,对周围的人,甚至对对手都显得平静,表现出与人无争的神态,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比赛上。同时,他的动作往往是迟缓无力、不太协调,以这种状态参加比赛,动作必然会出现不应有的失误,动作速度、力度、合理性不足,进攻效果差,并给对手以反攻机会。

兴奋不足与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减弱、抑制过程加强有关,同时也与过度疲劳、长期伤病、意志力差、害怕比赛失败等因素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可做一些增感性练习。同时,可用语言激励动员,对运动员多说一些鼓舞士气的话,并让其听听节奏感强的音乐,振奋精神。此外还可进行表象模拟训练,让运动员回忆感觉。也可进行赛前热身赛,激发运动员的比赛动机。采取物理的和医学的方法,如冷水浴、按摩、针刺等,帮助运动员提高兴奋状态水平,增强比赛信心。

3、由于过度兴奋而发生的抑制状态

当大脑过度兴奋后,由于神经疲劳,会很快转入抑制状态。从外表看,运动员的这种状态与兴奋不足时的反应相似,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员情绪消极、精神萎靡、不想参加比赛。虽然运动员也理解没有必要存在各种纠缠不休的思想,但就是排除不了这种干扰。

过度兴奋后的抑制状态和兴奋不足状态,从外表上看表现尽管相似,但却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调整。当运动员处于兴奋后的抑制状态时,应对其采取心理调节活动和热水浴等。

4、适宜的兴奋状态

心理学专家指出,赛前最佳心理状态是镇静的、竞技性的、有信心的状态。运动员在这种状态下感到自己对比赛做好了准备,有强烈的比赛愿望。能够从自己的比赛行为中得到满足。对比赛具有稳定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发挥出水平,有坚定的获胜意向,有良好的抗干扰、自我控制、集中注意的能力,这时他的情绪状态,神经过程激活水平适中,能灵活处理各种信息。这样的状态是充分实现机能能力,获得优异成绩的最适宜的状态。

赛前心理 篇4

一、不同训练水平的学生参赛前的心理状态

在比赛中具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是获取胜利的重要筹码。摔跤一级运动员在比赛前能保持头脑清醒、肌肉放松、技术发挥正常、没有思想包袱、情绪稳定、具有力争取胜的决心和准备。摔跤二级运动员中具有上述心理表现的占33%, 对上述几种心理状态表示一般或不具备的占67%。同样, 在新生中, 只有10%的人在比赛中能具有上述心理表现。

二、不同运动年限的学生参赛前的心理状态

通过调查, 笔者认为心理因素跟比赛是紧密联系的, 只有技术上的优势而心理状态薄弱是很难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的。在比赛中, 运动员出现心率过速、呼吸困难的情况是很多见的。通过调查:训练1-2年的学生有65%的人在比赛中“经常”有这种情况, 有30%的人“有时”有这种情况, 有5%的人“偶尔”有这种情况, 没有“从不”这种情况。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运动员在比赛时都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如果在整场比赛中一味地出现心率加快、动作不协调、肌肉僵硬等一系列情况, 那么说明运动员在比赛前没有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从而导致比赛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在同样紧张的情况下, 从调查中发现, 学生训练年限4年的比训练1-2年的心理素质要好得多。

三、不同比赛经验的学生参赛前的心理状态

心理战术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扬长避短和遏制对手所采取的计策与行动。因为在对抗性的摔跤比赛中竞赛者双方始终贯穿着发挥与反发挥、限制与反限制的激烈斗争, 而运动员争取胜利的意图, 是通过合理的战术行动和战术心理来实现的, 心理战术是比赛的“灵魂”, 因为它支配着技术的应用, 影响着技术的发挥。

四、对策

1. 运动员比赛前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状态

运动员获得最好的成绩往往伴随相吻合的心理状态。经调查分析, 如下心理基本代表了良好而适宜的赛前心理状态:

(1) 自信

临战前运动员要有夺取胜利的强烈愿望。运动员精神状况优劣常与其对所从事项目的关心、投入与否密切相关。在做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坚信自己的身体、技术、战术能力, 把自己比做最具“冠军相”的人物, 对获胜充满信心, 视自己是这方面的高手, 感到自己在驾驭着局势, 自然无所畏惧了。

(2) 镇静

运动员多次经历竞赛, 能体会到在创造最好成绩时都伴有心理上的安然和镇静。资料统计表明, 心理镇静感与精神集中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显, 着急焦躁的心理状态则与精神不能集中明显相关。临战前运动员应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绪, 保持适度的兴奋状态。要有冷静而清醒的思维能力, 善于克服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排除各种不良干扰。运动员心理压力过大, 会妨碍搏击动作的完成。倘若无法有效地控制情绪, 在搏击的紧要关头, 常会因心情过于紧张而使技术大失水准, 越焦虑则越失败, 战术发挥也越会失常。如果能充分认识潜在的困难, 准确判断形势, 做到轻装上阵, 那么就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战胜对手。

(3) 放松

一个能轻松自然地等待表现的运动员自然是具有必胜信念的。比赛前他或许也会产生精神紧张, 可一旦出现在赛场上, 他就能控制住情绪, 并以最佳状态进行比赛。此种等待时的状态常可谓之“赢家的状态”。当运动员有这样的感觉时, 他就能感到自己身体能量供应充足, 体力充沛, 肌肉放松。统计资料表明, 肌肉放松的程度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

(4) 注意力集中

上场前想些什么, 对运动员能否发挥水平有直接联系。运动员上场前应分析自己体能状况、技术特长, 找出对手薄弱环节, 规划好相应的战术措施, 思考如何更好地在实战中发挥水平。同时, 运动员应策划困难条件下的应变方略, 决不担心失败可能引发的后果。

2. 教练员指导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前必须掌握的调节方法

(1) 模拟训练法

在赛前的训练中制造比赛气氛, 场地、灯光、器材、观众等尽量与正式比赛条件相同, 使运动员在训练中, 通过适应比赛时的客观条件刺激, 达到减少赛前过分紧张心理状态的效果, 此为环境模拟训练。模拟训练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目的是为运动员参赛做好适应性准备, 模拟训练法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提高运动员对比赛应激情境的适应性, 在脑海中建立正确动力结构, 以便使技战术在意外情况下, 正常发挥这种状态, 有抑制运动员在赛前出现的恐惧心理状态的作用。模拟训练法可分为实景模拟和语言图像模拟两大类, 实景模拟是设置竞赛的情境对运动员进行训练, 它包括模拟对手可能采用的技术、战术等。语言图像模拟法是利用语言和图像进行模拟训练, 如描述未来比赛的情形, 模拟观众大声呼喊、喝彩等, 给运动员在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和干扰, 从而产生赛前的焦虑状态, 通过这种训练, 锻炼运动员心理稳定发挥。还有一种战术模拟训练, 即在训练中由教练或其他运动员模仿不同对手的不同特点来帮助运动员训练, 使运动员在比赛中碰到对手时心中有数, 心理上处于稳定状态, 减少无准备造成的心理紧张。

(2) 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 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 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 运动员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景, 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 它的步骤是: (1) 入静放松, 赛前可以通过读书、听音乐、听故事、听笑话、猜谜语、做游戏、歌唱、舞蹈或到环境优美的地方散心等方法, 回避各种可能造成紧张的不利信息, 使中枢神经得到休息, 有利比赛中精神饱满, 情绪稳定。 (2) 内心描述, 它有助于强化运动技术的学习, 加快动作的熟练和改进速度, 加深和巩固动作的效果。如:跆拳道运动中的腿法组合练习, 左侧抢踢、右侧后旋, 这个动作要连贯, 自由运用有一定难度, 采用表象训练法则效果很好。先将动作要领顺序、腿法如何配合步法等在脑海中仔细回想三到五遍, 然后进行实际动作的分解和连贯训练, 这种对动作的表象体验, 加深对实战全过程的动作定型, 使运动员进入到最佳的竞技状态, 使想象的时间长度尽量与实战的时间接近, 并随之加入环境因素。这种状态使运动员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 增加实战取胜的欲望, 有利于消除消级的心理状态。

(3) 自我控制训练法

赛前心理 篇5

翟帅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中学(255161)

【摘要】短跑是竞赛项目中距离最短、速度最快的项目,是在人体大量缺氧的状况下,以最短时间通过规定距离的极限强度的运动。实践证明,与身体训练相比,越是临近大赛,心理上的准备工作更显得重要。文章就青少年短跑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短跑;青少年;心理准备

1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因为生理和心理都在发育阶段,两方面的承受能力有限。容易在短跑比赛前,出现极度紧张、高傲自大、盲目悲观等不利于比赛的心理情况出现,比赛中也容易出现进入状态慢、比赛心理起伏不定的情况,还有的运动员因为心理准备不充分出现机体受伤等现象,充分说明赛前心理准备的重要性。

当今运动场上的较量,不仅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战术的竞争,更主要的是心理能力的较量。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身体训练著称了 完整的科学训练体系。它是发挥潜力,保持和提高成绩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短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每块肌肉都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

浅谈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 篇6

一、振奋积极状态

这是一种最佳的比赛心理状态。首先运动员对比赛的目的任务明确,有强烈的责任感,表现为:能有机的变压力为动力,精神饱满,劲头十足,积极性高,注意力集中,信心坚定。其次是能正确对待自己,不过高或过低评估自己的技术水平。在这样的心理准备状态下,运动员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其兴奋正好达到比赛所需的程度,而不超过能控制自己动作的界限,在比赛中往往能较好地或超水平发挥。这种状态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把比赛当负担,能较好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认为比赛是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

二、紧张胆怯状态

这是一种不利于比赛的心理状态。运动员对即将到来的比赛表现为忐忑不安,过度兴奋,情绪急躁,不知所措,头昏脑胀,对自己应有的水平和战胜对手缺乏自信心。在生理方面也出现呼吸急促,脉搏加快,血压增高,失眠厌食,手脚发抖,口喝或小便频繁等现象,比赛中动作失常,技术水平下降。这种状态大多发生在参加比赛少的新队员身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运动员过多考虑比赛的胜负与个人的得失,自己太想表现,又不能很

好的调整心理状态,从而导致心理上压力过大。

三、赛前盲目自信状态

这种状态是对即将面临的比赛和困难估计不足,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盲目自信,相信自己能较容易战胜对方。不能充分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准备克服困难,精力不集中,知觉、思维均表现迟钝,虽然情绪愉快,但属于消极盲目乐观。其主要原因是,指导思想不对头,掌握的情报不全面,有的是运动员自身的骄气和目中无人造成的。

以上三种心理状态,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比赛成绩的发挥。培养建立有利于比赛的心理状态的方法: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一个耐心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主要是利用语言,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来调节中枢神精系统的兴奋性。心理训练分为两个方面,即一般心理训练和比赛心理训练。在日常训练中,一般心理训练贯穿始终,在此基础上改善和建立良好的赛前心理训练。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比赛的意义。目的明确对建立和改善心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动机对人的整个行动起有效的作用,积极性、顽强性都是由它决定。

2、分析对手情况和制定战术。在赛前要和运动员一起仔细分析即将面临的比赛和对手的技战术情况,分析运动员自身的情况,加以对比,制定出可行的战术,分析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解决的方法,使运动员事先对比赛对手有充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来。

3、进行模拟训练、比赛。对面临的比赛场地、条件、环境加以了解,根据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摸拟训练或比赛,如播放比赛气氛的录音,安排不公正的裁判和不平等的比赛条件,向心力及反心力的比赛(向心力指有力训练方法及手段),使运动员适应各种内外刺激,培养赛中自我控制的能力,使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作到不受内外界的干扰保持镇定的情绪,全神贯注地投入比赛。

4、赛前表象训练及自我放松。运动表象是在运动感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反映了动作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力量方面的特点。也就是运用想象力,通过内心的表象,帮助内心的表象把成功的机制及技术要点编入大脑和神经系统,然后去实践。使运动员形成注意力集中,想象体会做起来就象成功再现那样的习惯。自我放松主要是进行积极性的休息,进行愉快的谈话,转移淡化头脑中对比赛的思考。同时可以进行自我暗示、提示,使肌肉放松,思想情绪安静,以调解精神紧张,消除疲劳,加速睡眠,保持体力。

浅析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 篇7

关键词:田径运动员,心理状态,调整

一、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重要性

运动员在比赛之前, 其器官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的技能变化, 比如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会更加兴奋等。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动力系统的反应有着直接的联系, 无论运动员神经系统过于兴奋或不够兴奋, 都会使得比赛结果不理想。而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运动员往往可以超常发挥, 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在一些运动会上我们也可以发现,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对比赛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在比赛之前, 如果运动员保持高度紧张状态, 心理变化迅速, 就会消耗运动员的体力, 并且这种紧张也会消磨运动员的心理防线。这样一来, 就会导致运动员体力不足, 不能将自己的能力完全发挥出来。而具有良好心理状态的运动员精力集中, 并且没有烦躁情绪。如果比赛双方实力相当, 往往是心理状态较好的一方获胜。

二、赛前状态的类型

1.过度紧张。有一部分田径运动员在比赛之前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心理压力非常大, 会担心自己准备不足, 担心对方过于强大, 担心观众的观看, 担心不能获胜等等。这一类运动员的情绪往往不够稳定, 还可能会在赛前处于极度亢奋状态, 消耗很多体力。同时, 在比赛时也可能会注意力不集中, 难以将自己练习时的水平发挥出来。

2.抑制型。抑制型的运动员也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然而与过度紧张者不同的是, 抑制型运动员往往不会将自己的不安情绪表现为情绪亢奋, 而是表现为情绪低落, 其自身自信心不足, 总觉得自己没有力气。这一类型的运动员往往都是由于其心理压力过大, 导致睡眠不好或是饮食不畅形成的。同时, 还可能是由于其训练过度导致的。

3.盲目自大型。一部分运动员自身具有一定的实力, 就盲目自大, 觉得对方不是自己的对手。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一部分经常胜利的运动员身上。这一类运动员往往对于不利条件的估计不足, 认为自己可以克服诸多因素。这就是过于自信的表现, 可以称之为自负。他们比较不重视他人的建议, 忽视比赛中的一些不利因素。然而这一类运动员最可能会在比赛中由于过于自信而轻视他人的能力, 从而体力分配不均, 导致比赛失利。

4.积极比赛型。这一类型的运动员才是真正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的运动员。他们明确地了解自己的能力, 也了解自己的任务, 具有信心, 既不自卑也不自负。其面临比赛会具有比较高涨的情绪, 并懂得保持自己的体力。赛前轻微的紧张有助于保持意识的集中, 这样的状态属于积极比赛型, 具备这一特征的运动员往往可以在比赛中发挥自己的实力甚至超常发挥, 从而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田径运动员不良赛前状态的调整方式

1.模拟训练法。模拟训练是帮助运动员调整心理状态的非常好的方法。类似于高三的学生经常考试, 经常考试的人就往往不会在面临考试时过于紧张, 导致忘记很多自己已经学会的知识。运动员也一样, 需要进行一些模拟训练, 一方面可以锻炼其心智, 使得运动员们面临比赛时能够不过于紧张。另一方面, 在模拟训练中, 运动员也可以更好地适应比赛的环境, 提升自身的能力。

2.意念训练法。所谓意念训练法, 就是田径运动员们无需在运动场上进行真实的训练, 而是需要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状态下, 用头脑想象一些比赛画面从而进行战术的训练。这一训练也非常重要, 因为运动员进行比赛时往往都是有相应的战术的, 但是有些运动员可能会由于过度紧张, 忘记战术的使用或是反应力迟缓, 这就需要运动员们对自己进行意念训练, 产生思维运动效果。这一训练要求运动员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3.暗示法。暗示法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两种。

所谓自我暗示, 就是需要运动员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放松自己的肌肉,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播放一些具有心理暗示的音频, 从而调节自己的中枢神经系统, 过于兴奋地使其平静一些, 过于抑制的使其兴奋一些。同时, 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自己的意志。因为在比赛中, 运动员的心理意志也非常重要, 在比赛相持局面时, 往往是意志力不强的一方放弃或是容易出现破绽。

4.情绪控制法。运动员心理状态不好往往是由于运动员的情绪出现了波动。运动员的情绪不佳有两种, 分别是情绪消极和情绪激动。

面对情绪消极的运动员, 教练可以根据运动员的个人性格进行适当的鼓励, 激励运动员。还可以转移运动员的注意力, 用一些比较积极的事物去刺激运动员, 使其的消极情绪得到缓解。

四、结语

论散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 篇8

关键词:散打,散打运动员,心理状态,心理训练

1前言

散打也叫散手,古时称之为相搏、手搏、技击等。简单而言就是两人徒手面对面地打斗。散打是国标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以踢、打、摔、拿四大技法。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压力也随之加大。为了更好的放松自己,很多人会选择自己爱好的体育运动。然而作为中国国粹的武术,当然是备受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为了给人们带来更加精彩的比赛和更好的提高散打运动员竞技水平,散打运动员心理也承受着巨大压力。运动员比赛时心理状态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场比赛的比赛结果,想要在比赛中取得理想成绩,发挥出正常水平或者超常水平,仅靠运动员自身的技术水平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加入心理训练,对散打运动员克服心理障碍,提高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2散打运动员赛前情绪状态

2.1 赛前过分激动状态

赛前过分激动状态,主要是运动员由于刺激物所引起的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减弱,兴奋过程过度升高,致使大脑皮层对皮下中枢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减弱的结果。运动员在这种状态下,常常表现为情绪失控,呼吸短促,心跳加快,记忆力明显减弱,动作混乱,行动无结果。

2.2 赛前淡漠状态

赛前淡漠状态是指运动员大脑皮层产生并增强兴奋的能力降低,抑制过程的增强,这时运动员心理过程进行的十分迟钝,这时运动员反应变得迟缓,精神萎靡不振,战斗意志消沉,全身疲软,四肢无力,体力下降十分明显,身体的知觉和精神的注意力强度降低,缺乏果断性,甚至会有选择逃避比赛的倾向。

2.3 赛前盲目自信状态

运动员若处于赛前盲目自信的状态,则会对即将到来的比赛的复杂性与困难程度估计过低,对自己和团队的实力过高自信,觉得自身实力能轻易取得比赛胜利。运动员产生这种盲目自信的思想,自大的心理会使得运动员对分析和研究比赛不重视,面临困难是消极应对,盲目自大。生理表现为反应迟钝,注意力下降,对比赛的赛前与赛中的积极准备不够。

2.4 战斗准备状态

即运动员处于最佳竞技状态,经常表现为对比赛任务有全面的了解,对自己的技术水平有充分的自信心,有积极参加比赛和取得胜利的必胜心理。他们的身心放松,训练积极,精力充沛,战斗欲望非常强烈,不盲目自信,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等。

3赛前心理准备与赛前心理训练

3.1 赛前心理准备

3.1.1 明确比赛任务

明确比赛任务,首先要做到“知彼知已”。运动员对本次比赛的任务是否有充分的了解,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奋斗目标,运动员对本次比赛任务的意义越明确,他们的责任感就会越强,进而运动员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去。相反,如果运动员对本次比赛的任务不了解,不知道自己在本次比赛中所占的比重有多大,就会对比赛失去责任感,信心不足,战斗意识消极,发挥不了正常的技战术水平。

3.1.2 形成最佳情绪状态

赛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起伏波动直接关系到本次比赛的比赛成绩。人的情绪既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又与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和植物神经有密切关系。运动员的情绪包括运动性兴奋,对抗的振奋荣誉感、自豪感、义务感与责任感等。消极的情绪状态表现为心情紧张,动作拘束,反应迟钝,注意范围窄小,知觉和思维过程缓慢。运动员情绪的起伏与技战术的正常发挥有密切关系,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运动员技战术水平能正常和超常发挥。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运动员,他们的技战术水平就难以充分发挥并常常由此而导致失败。此外,在赛前准备中使散打运动员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的自控力。

3.1.3 树立必胜的信心

树立必胜的自信心是发掘散打运动员潜能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才能在大强度的训练和激烈的比赛中使运动员充满激情,勇敢而顽强地进行战斗。运动员在比赛中无信心的原因很多,例如身体或技战术水平欠佳、缺乏比赛经验也可能由于过去失利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还可能是过高估计了对手,对教练员产生不信任和怀疑等,这些都可能成为运动员临场缺乏信心的原因。自信心是通过无数次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平时扎扎实实的训练,不断的提高训练的成功率,运动员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经常参加比赛并在比赛中战胜对手,对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比赛前段时间的训练中,以实战训练为主,尽可能多的增强获胜场次,但要把握好度,太自信了反而会使运动员自大目中无人。

3.2 赛前心理训练

3.2.1 自我暗示训练

自我暗示训练法是散打运动员自己或者通过教练员用口头教育对运动员的内心造成积极的影响。根据散打运动训练和比赛的特殊性,可以把自我暗示的训练方法准确的运用到训练中去,对提高散打运动员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在进行自我暗示时,要注意听取教练员的提示和建议,将自己的意愿与教练员的建议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2.2 集中注意力训练

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散打运动员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场下观众的一声呐喊或许就能扭转比赛的结果。因此,在比赛中应保持较高的注意力。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心理压力过大,赛前训练强度过大造成运动员身体疲惫,比赛环境、场地不适应等等。

3.2.3 意志品质的训练

散打竞赛是双方运动员斗智斗勇的过程,斗志是指技战术水平的交锋,而斗勇则是意志品质的较量。意志品质就是能使人们去完成那些几乎不愿意执行的任务,例如,在运动训练或竞赛过程中,由于疲劳而导致乳酸堆积过多引起疼痛或者比赛中受伤时,仍然坚持到底,这就是意志品质的作用。意志品质的训练方法主要有:(1) 要让运动员学会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而不是当遇到比难以完成的任务或者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就退缩。(2)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并不是每天都要进行训练的科目,意志品质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旨在提高运动员承受心理负荷的能力。

3.2.4 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是运动员根据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反复训练的实战练习,并在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下安排训练,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在竞赛中临场的适应性。通过模拟训练可提高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遇到对自己不利因素的处理能力,提高运动员的应变能力。提高该能力较有效果的方法为:(1)模拟裁判偏袒对手。这种训练有利于培养运动员在赛场上能够冷静面对裁判的错判或误,心理不受影响,能够继续稳定的比赛下去。(2)平时训练不要只仅仅局限在上午、下午,应考虑比赛时的时间,根绝比赛时间进行专项训练,调整运动员的生物钟,最佳竞技时间调整到比赛的那个时间段。

3.2.5 放松训练

高校棒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调适研究 篇9

高校棒球运动员赛前常见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其思想负担太重, 想赢怕输;期待、厌赛;心理准备不足, 盲目自信等原因造成的。由于以上一些原因, 在棒球场上, 各个位置的守场员都会面对场外的观众, 尤其客场打比赛时, 主队观众和球迷的言行往往带有倾向性, 一些过激的言行往往会使守场员在运用技术前或失误后给予刺激, 这种刺激将使有些心理不太稳定的运动员心烦意乱, 处于紧张而又顾虑重重的境地, 从而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失去斗志, 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 在此我们应提醒教练员在上场前给予队员们充分的提醒, 让他们摆正心态, 排除场外一切因素的干扰, 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去。

棒球比赛时, 守场队员在防守中如果出现一两次失误 (由于受外界的各种原因影响, 如场地的不平整、太阳、草地等) , 会对守场队员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 使其在面对下一个球、下一个局面的时候心理压力大增, 结果不敢完成动作, 或者动作僵硬变形, 以致于出现连续性的失误。特别要强调的是, 投手在比赛中的心理变化是最大的, 众所周知, 投手在队伍中的起着关键的作用, 投手发挥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比赛的胜负。比赛中投手出现问题时 (四坏保送、投球中身、暴投等) , 教练员要果断请求暂停, 进场对投手进行指导, 目的也在于让投手放松心态, 调节心理。

二、高校棒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调适方法

高校棒球运动员处于情绪发展时期, 赛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如何把他们的赛前心理调适至最佳水平, 是教练必须重视的重要课题。教练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高校棒球运动员实施针对性的调节, 并掌握了必要的原则。高校棒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调适,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诱导法

教练可用语言或行动对高校棒球运动员施加影响, 使他们把注意力从考虑比赛的后果转向如何顺利进行比赛上。尽一切可能帮助高校棒球运动员在比赛前去弱化自己的对手, 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优势, 做到“战略上藐视, 战术上重视”对手。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 高校棒球运动员在比赛时才能正常甚至超水平地发挥, 从而取得最佳成绩。

2. 放松法

高校棒球运动员过分紧张的心理状态会导致神经、肌肉过度紧张, 表现为协调能力下降、技术动作僵硬。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棒球运动员可以采用肌肉放松和呼吸调整法加以缓解。当高校棒球运动员呼吸短促、情绪激动、肌肉紧张时, 我们可以采用让他们缓慢呼气和吸气的办法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当高校棒球运动员情绪低沉时, 可以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气练习, 以改变肌肉的紧张程度, 达到稳定心理状态的目的。这是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3. 模拟法

模拟法是用接近比赛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战练习, 以提高高校棒球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的心理训练方法。模拟训练可以预防高校棒球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 提高其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模拟训练的内容包括对比赛中生理负荷、心理负荷水平的模拟, 战术、技术的模拟等, 模拟训练的方式有现实模拟和词语模拟两种。现实模拟包括模拟对手可以采用的技术、战术, 赛场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比赛地点、气候和环境, 观众的倾向性等。词语形象模拟是利用词语形象来描述实际比赛的情景、对手的行为和自己的行动等。这种模拟应尽量配合图表和照片使之具体化。

4. 回避法

尽量采取回避的方式做一些与比赛无关的事, 如听音乐、聊天、散步等, 以转移注意力, 排除不利因素的影响。可帮助高校棒球运动员减轻临赛前的紧张程度, 有利于他们把赛前状态保持在最佳水平。

5. 音乐治疗法

音乐治疗是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 使求助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 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 经历音乐体验, 达到消除心理障碍, 恢复或增进心身健康的目的。音乐治疗是高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 是已被实践证明的有效心理调适方法, 能排除高校棒球运动员的不良心理因素, 提高其心理适应性, 切实解决高校棒球运动员在赛前心理状态不稳定这一重大难题, 使之形成最佳的竞技状态。

三、高校棒球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安排

赛前训练负荷的调控是现代运动训练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竞技体育训练理论和实践的根本问题之一。科学研究与实践表明:赛前训练负荷的安排合理与否, 特别对高校棒球队而言, 直接决定着能否把棒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调整到最佳状态, 并在之后的比赛中充分表现出来。

在赛前训练阶段, 运动负荷的“峰值区”应放在最后一周之前, 而最后一周的运动负荷应相对地降低, 以便使运动员得到更充分地恢复, 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比赛中去。

对此, 我们可以考虑用以下的方式进行高校棒球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安排:

赛前7天, 大量高强度训练。主要以模拟比赛为主, 并安排一定强度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赛前5天, 适当减量, 进行调整。

赛前4天, 中量或小量训练。主要是各种战术的演练及打击练习。

赛前3天, 出发前往比赛地。

到比赛地后, 如果比赛时间安排在下午, 则上午应进行适量的活动, 其目的就是为了使肌肉的协调性保持在平常的状态。值得强调的是: (1) 大量高强度的动作训练与大强度的身体素质训练应安排在比赛的2天以前, 以防止比赛开始时运动员的体力尚未得到完全恢复; (2) 注意调整好运动员有伤部位的训练内容与负荷强度, 保证该部位的恢复; (3) 训练负荷标准的确定应根据每个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做到因人而异, 不可“一刀切”。

论篮球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调节 篇10

一、运动员做好赛前心理调节及调整

1. 前期心理调节。

当运动员接受了比赛任务以后, 教练员可以通过思想动员、个别谈心, 使运动员建立良好的心理定向。这段时间教练员的引导, 一是确定任务和内容。根据本年度和本阶段的训练情况, 要求运动员认真地进行自我剖析和评价, 并根据运动员心理特点安排心理训练内容, 循序渐进, 稳步提高, 确保其专项能力与心理水平同步发展。二是激励正确的参赛动机。动机效在在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思想状态, 培养运动员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和不畏强手、敢于拼搏的精神, 做好战胜各种困难的调节, 竭尽全力争取胜利。三是建立正确的胜负观。运动员的训练和调节, 目的只有一个, 即战胜对手, 获得比赛的最终胜利。期望获胜是每位运动员的正常心理, 但过分期望成功, 就必然担忧失败, 进而造成情绪负重状态。教练员要引导运动员卸下“想赢怕输”的思想包袱, 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 要立足于自己和自己比, 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 今天比昨天有了进步, 那就是成功。运动场上没有常胜将军, 再优秀的运动员都曾品尝过失败的苦果, 只有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明天才可能成为胜利者。运动员只有以一颗“平常心”投入比赛, 才能获得理想的竞技状态, 才能正常甚至超水平发挥自身技、战术水平, 从而最终赢得比赛的胜利。四是制定心理对策和比赛计划。根据比赛任务和对手情况进行模拟心理训练, 是篮球运动员训练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使运动员在赛前对主要对手做到心中有数, 让其体验对手的技战术特点, 和教练员共同寻找破敌良策, 这对缓解运动员紧张的心理状态, 提高其临场比赛的适应能力, 坚定信心, 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 起到很好的作用。

2. 临赛心理调节。

运动员到达比赛地点后要面对场地、对手、裁判、观众气氛等刺激。为了控制运动员的情绪, 必须引导运动员作三方面的心理调节:第一, 熟悉场地。运动员进入比赛地点后, 教练员首先要解决运动员感觉适应问题, 即通过练球, 熟悉场地的硬度和弹性以及地面平滑度等, 适应场地环境, 并产生兴趣和感情, 形成良好的竞技心理。第二, 保持冷静。一般情况下运动员进入临赛状态后心理负担加重。为了尽量减少运动员的心理能量消耗, 保持适宜的兴奋度, 教练员要排除各种不利于比赛的信息, 要求运动员不打听对手的情况, 不谈论自己的不足, 不受场地和气候的干扰, 让运动员保持清醒的头脑, 充满信心参加比赛。第三, 稳定情绪。在临赛前, 教练员的言谈举止对运动员情绪的影响很大。因此, 教练员应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防止流露出对比赛安排不满、情绪波动、信心不足等表情, 努力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气氛, 使运动员保持稳定的情绪, 积极休息, 养精蓄锐, 迎接比赛的到来。

3. 临场心理调节。

从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到比赛开始, 这阶段的心理调节虽然时间很短, 一般只有十分钟左右, 但却十分重要。在此关键时刻, 教练员必须作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引导:第一, 做好调节活动。通过调节活动使机体尽快进入竞技状态, 并调整临场情绪, 增强比赛信心。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的个性特点、日常习惯以及技、战术计划等, 合理安排调节活动的时间、内容、方法。第二, 鼓励运动员轻装上阵。进场比赛前, 教练员可采用亲切的语言鼓励运动员, 使其树立斗志, 提高自信心;运动员本身也可通过自我鼓励、自我安慰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几次深呼吸, 用“镇静”、“放松”、“动作协调”等语言自我暗示, 鼓励自己。第三, 简要提示比赛的行动要点。运动员上场时, 教练员可向运动员提醒一下针对主要环节设计好的简单提示语或手语, 一旦需要运作时, 这些提示立即可以唤起运动员对平时训练动作的记忆。如对方发球较短且球路较低时“搓一板”、球路较高时“挑起来”等。但这种提示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且完成得从容不迫。

二、调节篮球运动员心理的干预措施

1. 心理暗示。

教练员在训练比赛中除了用言行暗示对运动员施加影响外, 适当加强运动员个人自我暗示训练, 也可以使其坚定自身的信心。运动员通过自我暗示, 积极调整对不同对手、不同比赛处境下的心理状态。例如, 在比分领先时, 运动员容易放松, 此时要求运动员通过自我提示, 保持头脑冷静, 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继续扩大领先优势上;在比赛落后时, 运动员容易慌乱, 不知所措, 这时要提醒自己, 反思比赛中的主要环节, 努力找到扭转败局的制胜之道;针对其关键时刻容易手软的情况, 事先安排好一种暗示, 促使其果断实施技术手段, 变消极为积极, 使运动员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战术行动上。

2. 意志训练法。比赛过程中的领先与落后都是

对运动员意志品质的考验。比赛中反败为胜的事例并不鲜见, 这其中就能反映出不同选手的意志水平。训练安排上, 如运动员在逆境下首次出现失利, 要稳一稳, 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 并借机抑制一下对手的连胜心理;再次失利, 则要想一想, 寻找自身失误原因;仍然失利, 则要变一变, 调整技、战术。在日常训练上不时安排一些让其从落后比分开始, 与队友进行对抗的意志品质训练, 刻意磨练运动员在不利的状况下如何冷静思考, 大胆使用技、战术, 逐步接近对手并战胜对手, 使运动员养成比赛中不放松每一个球和每一分的比赛作风。

3. 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实际上是一种适应性训练, 即使运动员在参加比赛前对于容易引起精神过度紧张和动作失调的各种刺激逐步产生适应, 从而提高比赛中的抗干扰能力。教练员可以让运动员训练量和强度尽量与实际比赛相同, 时间上按照竞赛日程规定的比赛时间进行训练, 在模拟对手的安排上, 请与对手相近技术风格的队友与其对练, 教练讲解克敌的关键, 或者教练员自己模仿对手风格与之对练, 或者通过电视、录像等进行模拟训练。必须全面了解、掌握主要对手的技、战术的特点, 以及某些特别的习惯, 找出其弱点, 用自己的特长击败对手。同时, 在模拟训练中必须使自己的兴奋性始终保持在适宜的水平上, 打出风格, 打出水平。

三、结语

运动员之间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战术水平之间的差距在当今运动训练科学化日趋臻善的的当今篮球界已经渐渐缩小了。运动员在训练和竞赛中消耗巨大身体能量的同时, 也要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因此, 在强调技、战术及身体素质训练的同时, 一定要高度重视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和心理调整, 使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技、战术水平, 也只有长期加强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 学会控制和调节心理过程, 使赛前及比赛中心理状态处于最适宜的程度, 才能战胜对手, 取得最后的胜利。

摘要:运动员在比赛中动作技能的发挥受心理变化的制约。篮球运动员只有具备比赛心理方面的优势, 才能充分发挥实际水平, 取得预期的比赛结果。建立科学有效的比赛心理训练体系, 采用科学的心理训练方法, 帮助运动员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已成为赛前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篮球,赛前,心理,调节

参考文献

[1]曹巾章.篮球运动员的赛前心理准备[J].中国学校体育, 1999 (2) .

[2]谢三才.浅谈运动员赛前的心理准备[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982 (1) .

[3]黄元华.篮球运动员的赛前心理准备与训练[J].贵州体育科技, 2005 (2) .

[4]季浏.体育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

赛前心理 篇11

摘 要 本文结合耐力项目的特点,通过对耐力项目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类别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消极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方法。结合运用心理学原理,阐明了田径耐力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的一些特殊规律。

关键词 耐力项目 赛前 心理状态 积极 消极

体育运动与人类任何其它形式的活动一样贯穿着各种各样的情绪状态。在许多运动项目中运动员的情绪状态与比赛成绩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胜负乃毫微之争。田径耐力项目更是如此,它包括中距离跑、长距离跑、马拉松和竞走等,属周期性项目,其特点是运动时间长,运作单一多次重复。因此,充分而适宜的心理准备,形成赛前最佳状态能为即将开始的激烈紧张和艰苦的长距离运动得以发挥体力、技术、战术做好准备。

一、赛前心理状态的类别及特征

(一)赛前“消极心理”

1.过分激动。赛前过分激动状态是竞赛活动的信号,提前刺激大脑皮层而引起的一种超前反映现象。其表现为:(1)睡眠不佳。(2)食欲强,但吃多吃少无所谓。(3)呼吸快,动作忙乱,体力自我感觉良好,看上去精力旺盛。(4)经常有恐惧、焦虑、不安等心理,对客观事物常表现出“过敏反映”,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谈笑,但言多语杂。(5)不能冷静思考问题,对比赛表现出强烈的愿望且埋怨同伴,盲目自信,但过后又常常自责。(6)训练时反映过灵敏,行动积极盲目,喜欢呼叫,动作往往过度,技术准确性差且常常变形。(7)对别人讲的话如好的建议常常不大注意,且听后容易“丢三落四”。

2.异常淡漠状态。赛前淡漠状态与过分激动状态相反,运动员大脑皮层兴奋过程下降,抑制过程加强。表现为:(1)看上去心平气和,但情绪非常不稳定且很少发表意见,对集体活动冷淡甚至厌烦。(2)容易被比赛训练以外的事情分散精力,对训练效果甚至对自己是否上场比赛持无所谓态度。(3)训练比赛时行动松散且动作无力,表现的异常消极,对技术处理也比较随便。

3.过度紧张状态。这种状态与过度兴奋状态有些相似,但也有本质的不同,表现为:(1)面部表情严肃,外观精神不佳。(2)心神不宁、烦躁不安,反映迟钝。(3)汗多、尿频,甚至有局部肌肉抽筋颤抖现象。(4)行动缓慢,动作明显变形。

4.虚假自信状态。虚假自信状态即是自信心超过了自己的能力保证,但并不是虚心而是自我掩饰,是确确实实的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处于这种状态的运动员的特点是:(1)心存侥幸,不认真准备。(2)爱幻想,不能准确的认识自己。(3)容易走极端,稍有不顺利就丧失信心。

(二)赛前积极心理

最佳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在赛前积极、振奋的乐观的状态,能使心理活动处于较高水平,潜在的能力能够很好的发挥。具体表现为:(1)情绪兴奋适宜。(2)注意力集中、头脑清醒,有高度抗干扰能力,有各种比赛策略和应变措施,能迅速巧妙地选取与客观现实相符合的行动方案。(3)对自己的实力充满信心,心理上能做到乱中求静,行为上能做到动中求稳。(4)在竞赛中表现出自己全部力量和取胜志向,遇到困难无沮丧表现,关心集体,对同伴、教练态度和谐、热情。(5)反应敏锐、行动积极、技术水平稳定、训练效果较好,能集中注意力聆听教练员的讲话。(6)食欲正常,睡眠安定、眼神清澈、明亮,面部表情与平时比无异常变化,外观精力充沛,体力自我感觉良好。

二、引起赛前不佳心理状态的原因

引起赛前不佳心理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一)对即将来临的比赛形式、任务有不正确的理解,强烈的求胜愿望和现实情况相矛盾。

(二)运动员训练程度底或缺乏比赛经验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性过高并扩散,使皮层对皮下中枢和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活动降低。

(三)由于疲劳或赛前调整不好引起。

(四)比赛动机消极且有恐惧感,对比赛结果和不利条件考虑太多,缺乏信心。

(五)比赛规模大小,任务的轻重和对于实力的强弱,场地的适应与否,观众情绪的原因。

(六)过分考虑个人名次,荣誉比赛的结果。

(七)由于过去比赛中有过严重的心理创伤或经常失败的情绪体验,形成巩固的定型。

三、克服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方法

(一)语言法

通过语言的交流了解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即使诱导他的思维朝一定方向的变化和发展。另外,通过交流使运动员心中喜悦,是一种西疗法。它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滑稽可笑的表演引起运动员心中的喜悦,甚至引起他们的哈哈大笑使之缓解紧张的气氛。

(二)自我暗示法

运动员采用积极、简明的词语暗示调节自己的犀利状态。比如在中长跑的比赛结束之后,可以静坐或卧在无干扰的地方,闭目默念有肯定意愿的词语,使自己的肌肉放松。另外,还可以在比赛前给自己鼓励,想象一些能缓解紧张的事。

(三)情绪转移法

此法与语言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中长跑运动员由于运动负荷大,心理承受也大,用情绪转移法来帮助运动员调节这一现象,找一些可以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事情做,以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和心神不安的不良心理。

(四)宣泄法

通过与别人的交谈、辩论来倾吐自己的压抑和烦恼,从而得到解脱。心理学研究表明,中长包运动员往往是属于内项型,所以更需要心理医生或教练员用关心、体贴的语言去开导运动员。

(五)信心制胜法

帮助运动员树立成功的意向,以对以往好成绩的追忆和理想动作的模拟表象来增强其自信,并帮助其树立以战胜自我为主的制胜原则。有时候在赛前教练员可以故意夸大或编造他们对手的不利来刺激运动员来增强他们的信心。

(六)奖励法

就是用适当的方法表扬或用奖励的方法使运动员获得某种荣誉,激起他们的喜悦之情的一种喜疗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平时性情压抑而忧愤的运动员效果较为显著。除了奖品、奖金的方法外,口头表扬、甚至是眼神的表扬也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熊和平.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调整[J].体育函授.1994(3).

赛前心理 篇12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查找、收集、研究各种体育报刊及相关论文,搜寻相关资料。

1.2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目的,针对常用心理调整方法的效果访问了游泳队的5名教练员。

2结果与分析

2 . 1运动员赛前一般心理特征及心理调整的方法

2.1.1运动员赛前一般心理特征

所谓运动员赛前心理特征,即指运动员在训练直至比赛出发前一刻的心理状态。运动员在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直接地影响其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水平发挥。如果运动员在比赛前有过于紧张或者害怕对手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其在比赛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控制,进而影响比赛成绩。

常有教练 员评价运 动员是“训 练型选手 ”或者是“比 赛型选手”。所谓的“训练型选手”,往往具有非常扎实的技术基础,但是由于比赛时的发挥不好,无法游出平时训练时的成绩。而“比赛型选手”则恰恰相反,往往会在比赛的时候,发挥出超出训练最好成绩的水平。这两种运动员的根本差别,其实就在于两者的心理素质。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也许是其性格的一部分,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善,但是教练员可以通过有效的赛前心理调整,帮助心理素质不好的运动员达到优良的心理状态,进而在比赛时发挥出平时的成绩。

2.1.2游泳运动员赛前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

了解了游泳运动员在比赛前经常出现的种种不良心理状态,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运动员出现不同状况来分析这些不良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并且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与运动员、教练员访谈来确认这些不良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

(1)心跳加速。

比赛前适度的兴奋和过度兴奋都会出现心跳加速的状态。如果心跳加速过快,并同时伴有手心出汗、尿频、呼吸短促、思 想纷乱、注意力无法集中等其他症状,则可以确认为赛前过度兴奋。赛前过度兴奋的原因可能是紧张,焦虑,或者比赛经验少,不适应比赛的环境,或者害怕某个对手。

(2)呼吸短促。

呼吸短促往往是赛前过度兴奋造成的,状态同心跳加速。

(3)思想纷乱。

思想负担重,精神压力大的运动员容易出现这种状况。还有比赛经验少,年纪较小的运动员,也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他们可能在担心自己的技术动作是否正确,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停留在与比赛毫无关联的事情,这也是注意力无法集中的一种表现。

(4)情绪波动。

情绪波动较大是焦虑的表现。当运动员处于压力下,肾上腺素分泌过剩,会造成焦虑等多种影响比赛发挥的心理状态。如果运动员背负了太多的负面心理影响,以至于对比赛有了放弃的念头,就会情绪低落。他人消极的评价也会让某些运动员情绪低落。一般来说,自信心的降低是导致情绪低落的主要因素。

(5)思想顾虑。

往往是成绩比较好的运动员在比赛前会出现这种现象。他们担心自己不能够保持纪录,保持名次,让教练失望,或者输给以前被自己击败的对手,等等。这主要是由于运动员思想负担过重所引起的。如果比赛的环境、对手都非常陌生,运动员很容易产生没有信心的消极心理状态。另外,突然的变故,他人负面的评价,也会影响运动员的自信心。

(6)反应迟钝。

有些运动员在紧张或焦虑的时候会出现精神兴奋程度降低,从而导致反应迟钝。或者,有些运动员的思想纷乱,注意力无法集中,也会导致出现对于教练或者是其他人的话反应迟钝,表现出心不在焉的状态。

(7)血压升高。

血压升高可能是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的表现。肾上腺分泌过多是导致血压升高的生物学原因。如果运动员的情绪变化过大,也会出现血压升高的现象。

总的来说,比赛前准备不足,对比赛不熟悉,对对手不熟悉,他人的负面评价,突然的变故,求胜心过切,思想负担过重,是导致运动员赛前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的原因。至于哪个运动员在哪种情况下会产生哪种状态,则是受运动员本身性格和心理素质决定的。

2.1.3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心理调整方法

(1)运动员心理调整。

自我暗示:通过默念自我激励的话语来加强自信心,或者复述技术动作来强化技术要点。

加强训练强度:通过加强训练强度来增强比赛自信心,解除紧张焦虑的心理。

减轻训练强度:通过减轻训练强度来缓解紧张焦虑的心理,或者缓解疲劳,养精蓄锐。

休闲娱乐:通过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发泄焦虑情绪,解除紧张心理。

入静放松:排除杂念,专注思想,在脑海里演练技术动作,为比赛做准备;

分析对手:收集和了解其他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分析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好比赛的准备。

(2)游泳教练员常用的心理调整方法的效果。

在重视赛前心理调整的基础上,教练员还应该仔细分析每种方法的有缺点,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和教练员、运动员的访谈,了解了他们对于教练员常用心理调整方法的看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实际效果。

1分析对手。

“知己知彼”是赢得一切竞争的重要条件。不论面对什么样的运动员,教练员都可以通过分析其他参赛运动员的优缺点,来让自己的运动员清楚彼此间的竞争状况,并且针对这实际状况,来制定战术。对于游 泳项目来说, 战术中最重要 的应该就是所谓 的分段了。假设自己的运动员同一场的几名其他队的选手都是先发制人型的选手,而自己的运动员是比较有耐力型的选手。如果教练没有把这一点向自己的队员指出,运动员很可能在比赛时,一开始用尽全力跟其他人拼,到了最后却没有力气保持速度。

2对手模拟训练。

在游泳项目中的对手模拟训练,主要是挑选技术水平和竞争对手相当的运动员来跟自己的运动员进行比赛,让游得快的“带”游得慢的,使其适应比赛时的压力和对抗性,从而减少发生赛前紧张焦虑的几率。大部分女队都会采取让女队员跟男队员比赛的形式,来模拟正式比赛时可能出现的对手实力强的情况,的确大大提高了女队员的运动成绩,更为她们树立了自信心,使她们在参加比赛时信心十足,减少紧张和焦虑的发生。

3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是非常有效的赛前训练方法,也是调整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好方法。一味地加强训练强度,重复技术动作,可能会过度地耗费运动员的体力和精力。一个疲惫的运动员,在赛前肯定不会自信十足,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状况。通过想象技术动作的要领,甚至想象比赛现场的情景,都可以让运动员将精神集中到即将发生的比赛上,还不会去过多地考虑输赢,是许多有经验的运动员都赞颂有效的一种方法。

4环境模拟训练。

通过对比赛环境的模拟,让运动员在心理上适应比赛时繁琐的程序,嘈杂的环境,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心理调节方式。在访谈过的运动员中,很多人都提到了每四周一次的“测验”。在这样的测验中,所有的运动员都会参加,由于人数多,所以会按照正式比赛的程序来进行分组。在比赛过程中,教练也会使用发令枪和人工计时器。这样一来,运动员在一次次的“测验”中就习惯了跟很多人在嘈杂的环境中进行比赛,更锻炼了对发令枪的反应速度技巧。

5激励。

热情的鼓励对任何人都有正面的效果。但是,教练的职责不单单是让运动员高兴,更得指出运动员的不足,才能让运动员有所进步。所以,教练员一般都是面对丧失自信,情绪低落的运动员,才会使用激励的方式。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年轻的运动员更期望得到言语或是行动上的激励,而运动年限较长的元老级运动员,往往认为实物或者是现金激励更能激起自己的斗志。

6认知指导。

认知指导,就是端正运动员参赛的心态,尽量淡化输赢得失,而是强调要战胜自己,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通过访谈,我们发现,一般来说,针对比较年轻的运动员,教练会反复强调认知指导。但是,对于比赛年限较长,思想比较成熟的运动员,教练只是轻轻点过。如果运 动员出现骄躁 的情绪, 或者是因为害怕输 而畏缩不前,教练员可以通过认知指导来重新把他们拉回到正路上来。

7精神释放诱导。

运动员有牢骚或者是不满,这些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其参赛的热情,于是就会出现情绪低落,心不在焉等等不良心理状态。这时,如果教练员通过谈心和倾听的方式,让运动员尽量地把憋闷在心理的负面情绪发泄出来,并对其加以分析和引导,会很快缓解运动员的负面情绪。当出现这类问题的时候,教练员千万不能一味地严厉,或者是喋喋不休,不给运动员说话的机会,那样只能让事情往更坏的方向发展。虽然这种方法的使用率不高,但是通过访谈了解到,亲身经历过的 教练员和运动 员都认为,这种非常行之有效 。

虽然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效果,但是,教练员在选择运用的时候,还得考虑得自己队的实际情况,而不能盲目追求“最有效”的方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平时比赛发挥水平不同的运动员,其赛前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状态也不一样。越是比赛发挥水平不稳定或者是不好的运动员,越容易在赛前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对害怕比赛;比赛发挥水平好的运动员,一般来说不常出现赛前不良心理状态,这亦说明了拥有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是比赛发挥良好的先决条件。

(2)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教练在进行心理调整的时候,不能简单的用分析对手、认知指导和对手模仿等这些方法来对所有的队员进行统一的心理调整。教练员需要更加注意与每个运动员的双向交流,才能更有效的对其进行心理调整。

(3)大部分游泳运动员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注重调整自己在赛前的心理状态,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引导,这些调整方法也不都能够取得良好的作用。

(4)通过一定时间的运动和比赛经验,一般运动员都会慢慢找到适应自己特点的心理调节方式。但是,有些运动员会选择某些方式去逃避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当教练发现这种情况时,应该及时地对运动员进行劝导,推荐使用精神释放诱导法,及时有效地帮助运动员面对问题。

3.2建议

(1)游泳队教练员应该把心理训练内容安排到年度训练计划之中,体现在平时的训练课上。强化赛前训练,努力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并与训练作风相结合,帮助他们确立积极的技术心理定向。

(2)在平时的技战术训练中,给运动员安排增加心理压力的训练,使其提高自己的心理调控技能并确立自身的心理稳定性。

(3)有计划地开设心理学短期训练班,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以达到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心理学专家、教练员及运动员应密切配合,在训练和运动竞赛中探索不同类型运动员的心理变化规律,研究有效的心理训练理论和方法,有条件的队还应配备专职的心理教练。

(4)选拔运动员时,要考虑心理素质及智力水平,以适应现代游泳运动的发展趋势。

摘要:该文中评价心理调整方法有效性的标准是运动员是否能够消除在赛前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而在比赛中发挥出正常水平。往往,比赛名次并不能够完全说明运动员的发挥水平。该文在运用访谈法时,选择的标准是用运动员同项平时最好成绩与比赛成绩相比较。以平时最好成绩为准,如果比赛成绩低于这个成绩0.5%,即认为是比赛成绩正常;反之,则认定为比赛发挥正常。文中用平时比赛发挥正常百分比作为评价运动员比赛发挥水平的标准。这一数据通常由运动员和教练员通过历次比赛成绩记录进行估算。参考大量运动员赛前心理研究的资料,在不同的运动队中,对教练进行访谈并记录。在对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的同时,总结出游泳运动员常见的不良赛前心理状态及解决办法。并结合多年训练、比赛的实践经验,分析了游泳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对游泳运动员赛前心理调整的方法进行评价,提出有效和易于实践的方法。

上一篇:细节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下一篇:第30届伦敦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