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2024-05-14

心理(共12篇)

心理 篇1

优秀生的心理状况历来是小学教育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长期以来,在教师心目中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后进生因倍受冷落、讥讽,心灵最需要安慰,因而在教育教学中对他们倾注了大量心血;而优秀生由于成绩突出,无须教师费心,因而他们的心理成长状况也随之被忽视。综观优秀生的成长历程,他们虽备受宠爱,心理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一定的满足,但一旦他们陷入困境或置身于集体中,各种弱点就会暴露出来。在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中,我丝毫没有放松对优秀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防止了一些不良心理现象的滋生,矫正了他们的不良心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了一条光明之路。

一、优秀生存在的心理弱点

1. 心灵脆弱

心灵最脆弱的学生往往是那些整天陶醉于鲜花和掌声中的优秀生,他们时时被成功的喜悦包围着,耳中充满了别人的赞叹和夸奖,一旦失败,心灵便遭受沉重的打击。有的承受不住家长、教师的冷落和同学的嘲笑,有的总是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久而久之,心灵便蒙上了一层阴影,变得越来越容易受到伤害。同时,这种心理畸形的产生也缘自于外界的各种压力。如家长、老师的期望值过高,就会使学生一度处于紧张状态;如果因成绩不好而被训斥,他们就会为自己得不到理解而苦闷彷徨。从某种程度上说,优秀生的抗挫折能力远不如后进生。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弱点暴露得越来越明显,那些在社会上经受一次打击就从此一蹶不振的,往往是学校里的优秀生。

2. 爱慕虚荣

虚荣心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而在自尊心特别强的优秀生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正确对待虚荣心,它可以变成一种行动的动力,指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否则,它将成为学生品德形成的阻力,引导学生误入歧途。过强的虚荣心会使人产生嫉妒心理。如许多优秀生不愿意与比自己强的同学来往,在班级中拉帮结派,贬低他人等等,这些都是嫉妒心理的表现。而这些狭小的圈子,又往往是教师不易觉察的。

3. 自私恐惧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教师、家长的竞争意识正在不自觉地影响着学生。尤其是优秀生,他们的分析能力强,竞争意识强,他们深知成功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因此,他们时时处处害怕别人超过自己。一方面,他们不断地学习、锻炼,另一方面,又希望别人尽量少学一点。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他们往往不考虑集体利益,更不愿意去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使是老师的“命令”,他们也是心不甘情不愿,马马虎虎,应付了事。

4. 孤立自负

自负是指一部分优秀生自以为了不起,他们看不起后进生,不和后进生来往,甚至当面讽刺、嘲笑后进生。这方面的误导往往来自于家长,许多家长不愿让孩子与差生交往,担心孩子跟后进生在一起会受影响。其实,他们意识不到,如果让孩子学会关心帮助差生,那将是对孩子最好、最有效的心灵陶冶。

二、矫正优秀生心理弱点的几点对策

1. 学会正视现实

现实是残酷的,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教师应该帮助优秀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他们学会正视现实,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学会怎样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而不应该一味地去讽刺、批评,让他们承受更大的压力。

例如,我曾教过一个叫李晓霞的学生,她是在四年级时由东北转来的。小姑娘很可爱,并且是原来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因此,我没过多地注意她的学习情况。开学的前两个月,她的成绩总是处在中游,我以为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可后来我发现她的成绩越来越差。于是,我找她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谈话中,我得知:她老家的学校并不十分重视教学,教学管理不严,不少学生荒废了学业。而她特别要强,凭自己的努力,每次都考90分以上,而90分就是第一名。她一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没想到,到了新的学校和班级中,她连中等都考不到。再也没有同学羡慕她,再也没有老师表扬她,于是她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以为自己再也没有出息了。我诧异了:难道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优秀生就这样不堪一击吗?我认真帮她分析了目前她的处境以及将来要面对的现实,给她讲了爱迪生、居里夫人从逆境中崛起的故事,使她对现实有了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树立了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了学习态度。期末考试,她一跃成为全班前几名。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这个学生能力是有的,但是我们教师如果不及时排除她的心理障碍,她可能从此销声匿迹。这足以证明教育的力量,也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这件事告诉我们:打开心灵之窗,才能启迪智慧之门。

2. 学会正视自己

优秀生的悟性比较强。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时刻提醒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各方面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要为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要为一次小小的失败而一蹶不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教师应多为优秀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快乐与失败的痛苦,从而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在磨练中成长。在班级中,我曾组织开展了“认识自己”“正视失败”“超越自我”等一系列主题班会和“寻找自己的位置”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许多学生也因此摆脱了内心的苦闷和彷徨。

3. 学会善待别人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剂良药。在一个班级中,优秀生的带头作用不可忽视。如果他们都能善待别人,无私地为班级服务,为同学服务,那么整个班级的各项工作都会被带动起来;如果优秀生在同学心目中没有威信,那整个班级就会失去向心力,如同一盘散沙。如市“十杰儿童”张璐的转变就曾带动了全班同学的转变,这件事使我至今难忘。

事情发生在三年前我刚接四年级二班的时候。记得这个班的学习成绩当时是级部第一,又是“文明班级”,所以我满怀喜悦地踏进这个班。可是没过几天,我发现班干部背地里勾心斗角,同学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冷漠,整个班级仿佛持续在冷战中,没有一丝勃勃向上的气氛。优点没多少,乱子倒惹了一大堆。面对这样的“文明班级”,我不禁有些愕然,几次想发火,却又忍住了,因为许多同学在辩解中都提到“张璐如何如何……”原来,张璐是班里的优等生,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但对班级的事情却漠不关心。同学们几次选她当班干部,她都不干,原因是怕耽误学习。原来,同学们都在以她为榜样呢!于是,借班队会的时间,我给同学们讲了怎样摆正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学习知识与锻炼能力的关系等,许多同学大受启发。课后,我找张璐单独谈话,她还是不愿当班干部。没想到,过了几天,张璐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把脚扭伤了,我带她去医院敷了药,并特意说服了几名平时被她看不起的同学每天护送她回家。在这期间,一有机会,我就给她讲这几位同学如何热心,集体如何温暖……张璐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自私与狭隘,认识到自己的自私不但在同学中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使自己失去了许多锻炼能力的机会。于是在我的帮助下,她担任了学习委员。张璐不愧是学习优等生,她小小年纪竟有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她把自己的学习方法毫无保留地介绍给了大家,并在班里成立了帮困小组,热心帮助每一位同学。她的转变给整个班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在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她两年间代表学校拿回了七个市级比赛奖励证书。“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不错,如果张璐当初走不出那个自私狭隘的小天地,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你如果在后进生身上费尽心机却毫无起色的时候,不妨从优秀生的身上捕捉教育的契机,矫正他们的弱点,发挥他们的优势,这也是班级管理中一股强大的力量。

综观优秀生的心理状况,我们不容乐观。这些被老师和家长捧在掌中的“明珠”,也许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也许受了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正在走向畸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灵,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让优秀生积极热情地面对现实生活,使他们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心理 篇2

厌学是当今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这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主要表现为青少年学生在认知与情绪体验上的偏差如学习动机、情绪状态、兴趣倾向、智力水平等,外因上则表现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因素影响最为关键,它是个体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也是心理问题发生的起源,临床实践研究表明,厌学心理的发生与其家庭人际关系状况呈直接相关,当然,作为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富有直接责任,所以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需要对青少年加以合理引导。

上海神光心理咨询中心专家小组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干预:

唤醒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青少年成就动机的表现之一,但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与其认识水平、价值观念及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有很大关系,但相关研究显示,影响学习动机最为关键的核心因素就是自我效能感低,对学习存在畏惧心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青少年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因此,唤醒学生成就动机最根本的就是要帮助其重塑自信,获得成功的体验,不管是学业上的还是生活上的,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提升学习动机。

除此以外,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可能自身也有非常强烈的学习动机,但由于学习方法和智力水平上的差异总是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毕竟学习是一项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意志活动,只只有当个体表现出强烈的自主学习意愿时才能有足够的意志行为来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这还与一定的认知因素有关,如在上世纪80年代在学生中流行的“寒窗苦读”的身影为何现在消失地无影无踪了呢?难道那时的学生都那么爱学习吗?绝对不是,仅仅只是因为读书可以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回报,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这无形之中会激发个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比而言,在20年后的今天,读书对一个人前提和命运的影响已经可以忽略不计,谁还愿意在这方面去折腾呢?所以,这也不难理解学生为何会产生厌学心理。总之,导致当今青少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若要从根本上摆脱厌学心理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最终还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才是处理厌学心理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青少年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帮助青少年克服厌学心理的捷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当师生之间在情感上积极迁移时,学生才更容易走进老师,才更容易接纳老师的教诲,也更容易对老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反之,则会激化逆反心理,导致厌学心理的发生,特别是一些存在心理与行为偏差的行为在这方面表现地更为明显,更加需要老师们主动走入其内心世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才能帮助其摆脱厌学心理,从而减少厌学厌学的发生,所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是帮助青少年克服厌学心理的必然选择。

满足心理需要 培养健康心理 篇3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该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唯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的,而各种需要有先后顺序与高低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性发展的境界或程度。”也就是说,人的各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人就会进入心理的舒适区域,人的内在的动力将得以调动,内在的潜能将得以激发。

那么,如何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状态呢?

一、关心学生生活,满足生理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生理需要归纳为最基本的需要,班主任关心学生生活应从生理需要入手。

班主任应该关心每一位学生,特别要关心以下四类学生:住校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空巢家庭的学生、经济特困户的学生。例如我们班上有这样一个A学生,父母下岗后双双外出打工,学生放学回家,需要自己买菜、烧饭和洗衣服,真是够辛苦的。一次A学生得了感冒发高烧,坚持着来上学,早自修被我发现后,立即送往医院治疗。一连三天,我陪他吊盐水,给他送点心、烧稀饭,并不断地安慰他,也许这种关心触动了该生的心灵,事后A学生对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学习更投入了,工作更积极了。

二、维护学生权益,满足安全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第二层次的需要是安全需要,它包括需要保护与免于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这也是一项基本需要。

一个班级中,往往有几个比较霸道的学生。例如,班级中有一位B学生,在班内不是欺负这个就是打骂那个,同学们都惧怕他,没有人肯与他同桌。我明白,这是因为与他同桌,没有安全感。对于B学生,如果单纯地给他讲大道理,如“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等等,那收效会很小,于是我安排了两次班级活动,并多次和他耐心地谈话。活动一是:“将心比心——角色互换”,活动二是“人际交往——真诚、尊重”。通过活动和老师真诚的谈话,B学生渐渐地能把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上想一想了,同学关系融洽多了。这样大家在一种安全的环境中,就能舒心地生活和学习。

三、关爱每一位学生,满足爱与归属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第三层次是爱与归属的需要,包括被人接纳、爱护、关注、欣赏、鼓励和支持等需要。

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他所在的班级,应该成为他心目中的大家庭,每一位学生都是这个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作为班主任,要拥有一颗博大无私的爱心,应一视同仁地接纳、爱护、关注、欣赏、鼓励和支持每一位学生。班主任对学生的这种爱,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过程最宝贵的营养,只有沐浴在这种爱的阳光下,学生才真正会有安全感。班上有一位小C学生,上课总是发愣或做小动作,学习成绩也一团糟。许多同学认为小C同学有毛病,不愿和他一起活动,其家长也认为“是钢是铁都已铸成,他是没有希望的了”。因而小C学生很自卑。我明白这种自卑的心态对他的成长十分不利。必须设法让他相信自己是有潜能的。怎样让“爱”去开启这扇禁锢太久的心灵之窗呢?我苦苦思索着策略。首先,调整座位,让班级最富有爱心、最有热情的学生与小C同学同桌;其次,召开了班干部会议,各位班干部纷纷表示今后主动多与小C同学一起活动,并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帮助方案;再次,我与各科任老师联系,希望老师们能在课堂上多关注小C同学,及时肯定他的点滴进步。采取这些措施后,小C同学发生了变化,变得喜欢上学,变得喜欢听课。

班主任要想方设法使所有的学生,能互相关爱、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从而使大家共同融洽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人人在这个大家庭中心情舒畅。

四、充分尊重学生,满足尊重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又一需要是尊重需要,这是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人生活在社会中,都渴望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正如吉布林所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尊心,班主任开展工作,教育学生时,必须以尊重人格为前提。学生犯错误时,老师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做到像魏书生老师那样的“批评无痕”。春风化雨般的批评无痕,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丢学生的面子,不会引来抵触情绪。它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尊重,体味到老师的拳拳之心,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在每项活动开展时,班主任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要特别留心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同时,在各项活动中,班主任要教育学生自尊自重,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相互尊重,才会形成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

五、搭建展示平台,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最高层次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种追求人生价值的需要。这就要求班主任能搭建各种展示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班主任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创设不同的条件,搭建不同的展示平台,具体活动可以是:说说我自己、我最自豪的事、我来当老师、接受采访、唱起心中的歌……班主任还可以设置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解答或让学生讨论,或让学生角色扮演等等。实践证明,一旦有舞台,就会有精彩的表演,许多学生那些不为人知的能力就会显示出来。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能够得到满足,那么人的心理状态便会进入舒适区域,处于平衡状态,学生的心理便可得到健康发展。

满足心理需要培养健康心理 篇4

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充满竞争的社会之中, 侵扰人的心理令人不安的因素多得数不胜数, 任何人尤其是中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这是十分正常的。如何正确地认识、对待和调节各种心理问题, 使他们进入一种心理的舒适区域, 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呢?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把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该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唯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的, 而各种需要有先后顺序与高低之分, 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 将决定个性发展的境界或程度。”也就是说, 人的各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人就会进入心理的舒适区域, 人的内在的动力将得以调动, 内在的潜能将得以激发。

那么, 如何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要, 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状态呢?

一、关心学生生活, 满足生理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生理需要归纳为最基本的需要, 班主任关心学生生活应从生理需要入手。

班主任应该关心每一位学生, 特别要关心以下四类学生:住校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空巢家庭的学生、经济特困户的学生。例如我们班上有这样一个A学生, 父母下岗后双双外出打工, 学生放学回家, 需要自己买菜、烧饭和洗衣服, 真是够辛苦的。一次A学生得了感冒发高烧, 坚持着来上学, 早自修被我发现后, 立即送往医院治疗。一连三天, 我陪他吊盐水, 给他送点心、烧稀饭, 并不断地安慰他, 也许这种关心触动了该生的心灵, 事后A学生对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学习更投入了, 工作更积极了。

二、维护学生权益, 满足安全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 第二层次的需要是安全需要, 它包括需要保护与免于威胁, 从而获得安全感。这也是一项基本需要。

一个班级中, 往往有几个比较霸道的学生。例如, 班级中有一位B学生, 在班内不是欺负这个就是打骂那个, 同学们都惧怕他, 没有人肯与他同桌。我明白, 这是因为与他同桌, 没有安全感。对于B学生, 如果单纯地给他讲大道理, 如“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等等, 那收效会很小, 于是我安排了两次班级活动, 并多次和他耐心地谈话。活动一是:“将心比心———角色互换”, 活动二是“人际交往———真诚、尊重”。通过活动和老师真诚的谈话, B学生渐渐地能把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上想一想了, 同学关系融洽多了。这样大家在一种安全的环境中, 就能舒心地生活和学习。

三、关爱每一位学生, 满足爱与归属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第三层次是爱与归属的需要, 包括被人接纳、爱护、关注、欣赏、鼓励和支持等需要。

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 他所在的班级, 应该成为他心目中的大家庭, 每一位学生都是这个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作为班主任, 要拥有一颗博大无私的爱心, 应一视同仁地接纳、爱护、关注、欣赏、鼓励和支持每一位学生。班主任对学生的这种爱, 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过程最宝贵的营养, 只有沐浴在这种爱的阳光下, 学生才真正会有安全感。班上有一位小C学生, 上课总是发愣或做小动作, 学习成绩也一团糟。许多同学认为小C同学有毛病, 不愿和他一起活动, 其家长也认为“是钢是铁都已铸成, 他是没有希望的了”。因而小C学生很自卑。我明白这种自卑的心态对他的成长十分不利。必须设法让他相信自己是有潜能的。怎样让“爱”去开启这扇禁锢太久的心灵之窗呢?我苦苦思索着策略。首先, 调整座位, 让班级最富有爱心、最有热情的学生与小C同学同桌;其次, 召开了班干部会议, 各位班干部纷纷表示今后主动多与小C同学一起活动, 并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帮助方案;再次, 我与各科任老师联系, 希望老师们能在课堂上多关注小C同学, 及时肯定他的点滴进步。采取这些措施后, 小C同学发生了变化, 变得喜欢上学, 变得喜欢听课。

班主任要想方设法使所有的学生, 能互相关爱、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从而使大家共同融洽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 人人在这个大家庭中心情舒畅。

四、充分尊重学生, 满足尊重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又一需要是尊重需要, 这是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人生活在社会中, 都渴望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正如吉布林所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尊心, 班主任开展工作, 教育学生时, 必须以尊重人格为前提。学生犯错误时, 老师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做到像魏书生老师那样的“批评无痕”。春风化雨般的批评无痕, 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不丢学生的面子, 不会引来抵触情绪。它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尊重, 体味到老师的拳拳之心, 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在每项活动开展时, 班主任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 要特别留心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同时, 在各项活动中, 班主任要教育学生自尊自重, 只有这样,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相互尊重, 才会形成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

五、搭建展示平台, 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最高层次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种追求人生价值的需要。这就要求班主任能搭建各种展示的平台, 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而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 班主任可根据不同的情况, 创设不同的条件, 搭建不同的展示平台, 具体活动可以是:说说我自己、我最自豪的事、我来当老师、接受采访、唱起心中的歌……班主任还可以设置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解答或让学生讨论, 或让学生角色扮演等等。实践证明, 一旦有舞台, 就会有精彩的表演, 许多学生那些不为人知的能力就会显示出来。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与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能够得到满足, 那么人的心理状态便会进入舒适区域, 处于平衡状态, 学生的心理便可得到健康发展。

问题重重的名师评选

筅河北省遵化市教研训中心孙瑞欣

近年来, 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 作为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显性措施之一的各地中小学名师评选 (包括骨干教师评选) 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各省、地、市、县, 乃至乡镇、学校都评选出了自己的名师 (或骨干教师) 。然而, 这热热闹闹、一哄而上的名师评选, 在广大教师中引起的反响却并未见好, 有的地方的名师评选甚至给教师带来了诸多困惑, 遭到了许多诟病;名师“不名”的情况普遍存在。这表明, 名师评选存在着急需纠正、克服的严峻问题。

一、暗箱操作, 不正之风干扰着名师评选的公正性

我们打开百度, 输入“名师工程”、“方案”这样的关键词进行搜索, 会搜到许多《X市 (省、县) 中小学名师工程实施方案》, 其中大多数方案对评选规则都不乏这样的表述:“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荐、评选严格按评选条件和规定程序操作。对入选人员进行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经公示无异议后, X教育局 (校) 公布评审结果。”可是在有些地方和学校, 实际情况往往是少数几个有权人掌控着名师评选的整个过程, 他们置“评选条件和规定程序”于不顾, 暗箱操作, 优亲厚友, 恣意妄为。对入选人员不进行公示, 剥夺了当事人的知情权, 群众和当事人无法监督他们。某县级市教育局按照上一级教育局分配的推荐指标, 推荐了5名地市级名师推荐人选。整个推荐过程没有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 没有按照评选条件进行科学、公正、细致、严肃的筛选, 而是由该教育局教育科的两三个管理人员说了算。该局负责名师评选的副局长说, 名师评选是XXX科长说了算, 他说你够条件, 你就够条件。像这样的名师评选, 有何公开、公平、公正可言?又怎么能起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呢?

心理 篇5

心理能量是指我们进行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这是一个完全虚拟的假设,因为这样的能量不同于物质以及可见的运动,不同于可测量的物理能量,但是明白自己心理的能量规律,这是很重要的。

首先一点,心理能量同样是守恒的。或者说,可以假设心理能量在某一段时间内是恒定的。这样就意味着,如果你在某一个心理活动上投入太多的能量,你就可能会减少在另外一些活动上的能量投入。在我们的注意活动、思考以及许多的情感体验中,我们都需要花费一些心理能量。

其次,按照荣格的观点,心理能量也有可能与物质能量之间进行交流。这样就意味着,某种正确的身体活动方式,可以加强或者减弱我们原有的心理能量状态。比如,我们使身体得到足够的休息,以及获得充足的事物摄取,都能帮助我们提高心理能量的水平。同样,足够的心理能量,也能够帮助我们补偿可能的物质能量的不足,比如在心理能量足够强大的前提下,人能够克服暂时的睡眠不足与饥饿感的干扰。

心理能量也会被储存或者压缩起来,这与一个人的过去经验有很大的联系。如果某人有丰富的体验,那么在他的心灵之间会储存大量带有心理能量的记忆片断,这些记忆以及经过加工的经验,能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发挥重大的作用。比如,一个人在过去如有失恋的经验,那么他就会在第二次失恋的时候动用过去储存的经验来对付目前的困境,事实上,他在这次失恋上的能量花费显然要比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少许多。这就是心理能量的一个简单的应用举例。

良性心理暗示与恶性心理暗示 篇6

我了解这一情况后问其家人:“他在说不出话以前有没有和谁生过气,或受过什么比较大的精神刺激?”她想了想说:“您这一问倒提醒了我,在3天前,他们学校有一位平时和他不和的老师跑到校长面前,说他有贪污学生伙食费的嫌疑。校长倒没说什么,但不知是谁把这件事告诉他了。他平时就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听到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起来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我为老余做了必要的检查后,确诊其为癔症性失语。于是,我对老余说:“你算来对了,我们是专治这种病的,而且我们这里正好还剩下1支进口的专治这种病的特效药,一会儿把药拿来给你注射上,只要全身一发热,嗓子一冒火就会说话了,你听明白了吧?”老余点头表示听明白了。

护士马上取来一支药,用比较粗的针头给他注入静脉。注射时问老余:“全身发热了吗?”他点点头。我看着药液一注射完,就大声问:“嗓子眼冒火了吗?”他立即回答:“冒火了!”他爱人闻此笑逐颜开,几天来的愁云消散了,连说:“真是‘神药’!”

其实,我们给老余使用的“神药”,只不过是很普通的葡萄糖酸钙,是一种常用的脱敏药,它为何对癔症性失语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原来葡萄糖酸钙注射到人体内会使人有发热感,因此就可起一个刺激的信号作用,而我的语言暗示起了决定作用。这就是暗示治疗,也是心理治疗的一种。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成语故事,都是最典型的暗示效应。吃酸梅流口水,是动物的本能;而听到“酸梅”这个词就流口水,则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神经反射学说中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文字、图画等)在起作用,这就是语言的暗示作用。此外,感受、意念、想象都有自我暗示作用,能影响到人的生理功能。

用心理暗示疗法治疗某些功能性障碍,用自我心理暗示克服紧张心理,增强自信心,都是良性心理暗示。而对人身心产生负面影响的心理暗示则为不良暗示,或有害暗示。

在我国曾风行一时的一些伪气功,就是用有害心理暗示为手段蒙骗群众的一种现代巫术。如李洪志吹嘘自己有搬运、定物、思维控制、隐身四大“特异功能”。实际上,他根本不敢当众演示。他的所谓带功报告效应,不过是他用一系列的自我吹嘘、威胁恐吓、许诺利诱等暗示手段,使一些心理素质较弱者,在盲目崇拜的心理影响下,出现的某些幻觉感受。李洪志所发之“功”,用现代科学技术是测查不到的,在同场的听众中,大部分人也没有任何感受。李洪志常当众表演“外气治病”,是他最具欺骗性的一种手段。

心理 篇7

关键词:截瘫,心理健康,心理康复

截瘫患者指临床中由于各种损伤从而致使患者出现残疾的情况[1], 在本研究中, 为了分析截瘫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及心理疗法对患者心理康复的效果, 对我院收治的80 例截瘫患者进行分组试验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 年4 至2015 年4 月我院收治的截瘫患者80 例, 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0 例。患者截瘫均由脊髓损伤、骨髓癌症所引起, 其中脊髓损伤39 例, 骨髓癌症51 例, 患者在治疗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并且排除精神障碍、严重肝肾疾病、传染病及药物过敏者。研究组40 例, 男23 例, 女17 例, 年龄18~60 岁, 平均 (36.2±2.4) 岁, 截瘫原因:脊髓损伤21 例, 骨髓癌症19 例;对照组40 例, 男26 例, 女14 例, 年龄19~61 岁, 平均 (38.4±2.6) 岁, 截瘫原因:脊髓损伤18例, 骨髓癌症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 包括运动治疗及作业治疗, 具体为:每天有专门负责的护士人员定时帮助患者进行运动治疗, 在治疗时需要注意适度, 保证在患者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行, 帮助患者及早恢复各种能力。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心理疗法治疗, 在治疗时需要选择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帮助患者进行治疗, 在治疗前需要采用心理健康量表 (SCL-90) 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量, 在治疗时根据每例患者实际的心理健康水平设定具体情况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时可以采取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方法进行, 另外在治疗时需要注意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对患者出现的负面情绪要积极处理, 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必须仔细认真负责, 以提高患者的心理治疗水平。

1.3 治疗评价标准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按照如下指标进行评价: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采用心理健康量表 (SCL-90) 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定, 共9 个维度, 具体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每个维度结果以因子分表示, 因子分超过2 则为阳性, 表明患者存在心理问题; (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仍采用心理健康量表 (SCL-90) 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t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两组的心理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心理水平相当, 其中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及恐怖这5 个方面的因子分均超出2, 表明患者存在障碍, 在治疗时可以着重从上述方面进行。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研究组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及恐怖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因子分降低, 这表明心理疗法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见表2。

3 讨论

在治疗初期, 由于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 同时也难以接受自己的病情, 因此极易产生不良情绪, 再加上躯体上的障碍, 患者通常会无缘无故发脾气。此时治疗的重点应在注重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上, 帮助患者发泄不良情绪, 可以采取放松治疗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在治疗中期, 当患者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时, 及易排斥治疗, 此时须采取激励疗法, 通过向患者呈现治疗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克服恐惧情绪和抑郁情绪, 建立治疗信心, 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 对于存在严重抑郁的患者, 必要时可以结合药物治疗。当患者的恐惧、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有所缓解时, 我们需要采取认知疗法, 帮助患者建立合理正确的认知, 接受现实并配合医师进行康复训练。在治疗的后期, 需要鼓励患者尽早投入社会, 参加社会活动, 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在整个治疗期间, 需要家庭成员的支持, 要关心并且无条件地支持患者, 要帮助患者家属做好长期帮助患者治疗的准备, 使患者的健康受到每个家庭成员精神和经济上的帮助[2]。

综上所述, 研究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 其心理健康水平要优于对照组患者, 这说明对截瘫患者采取心理疗法治疗, 可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13-19.

加强心理辅导,提升心理素质 篇8

一、在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发展

实施心理辅导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促进其成长和发展。最终目的是通过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来发展学生的自助、自我调节能力,完善其心理素质。

心理辅导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力的配合与合理的补充,因此心理辅导应面向包括正常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其原则要求我们在确定心理辅导活动内容时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特别要给那些内向、沉静、腼腆、害羞、表达能力差、不大引人注目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实践证明,具有坚定的自信心,会更多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易形成较多的责任感和进取心,有助于学业成功。相反,如果青少年学生缺乏自信而自卑,就会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处处感到不如他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心理学家认为,自卑心理是自我意识中的障碍,其关键就在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学校教育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有多方面。从客观上讲,自卑心理的产生是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师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方法不当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要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关键在于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奋发进取的精神,主要途径有: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身作则,用自身积极的情感和个性品质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如讽刺、挖苦、体罚等均会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打击,还可能导致学生错误地归因,即认为自己永远是失败者。因此,老师在加强自身心理学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和学生交朋友,使学生视自己为其良师益友,以自身的积极情感和优良个性品质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要提升自己的心理素养,面对失败不气馁,面对挫折不沮丧,面对成功不骄狂,以自己的高度负责、积极进取的精神教育影响学生。针对以上分析,我们设计了以“培养好习惯”、“尊重他人人格”、“情绪的自我调节”、“面对困难和挫折”、“广交益友”等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同时丰富课余生活,发挥学生群体的积极作用,开辟多种途径,让同学展现自己的才干。如:在班内开展演讲比赛、读书赛、唱歌比赛等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在学生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尊重与理解学生

心理辅导之所以要遵循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首先是因为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关心自己的荣辱,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其次,在心理辅导中,学生如果被老师尊重和理解,就会信任老师,愿意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所以老师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注意尊重与理解学生,做到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

三、在学生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必须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每个学生个别的身心条件,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如此才能奏效。而心理辅导比较重视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重视积累学生各方面的资料,帮助学生解决个人特殊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特殊的潜能,防止其人格发展中一些不良偏向的滋生。例如,我在知心小屋接待过这样一个女孩子,她是一位六年级的学习成绩很不错的班干部。她向我描述道: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周六和周末还要帮父母在路边摆的小吃店卖早餐,有一天她在帮父母的过程中遇到同年级的一位男同学经过早餐摊点,同学也没买她的早餐,等她同学走过去后,她一直担心这位同学会告诉他很多同学,然后大家一起来嘲笑她,所以每当想到这件事情连学习都没心情了。同时她自己的爸爸也经常在孩子面前叹气,说自己对不起孩子,她和姐姐都很心疼理解爸爸,知道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是为了家庭,所以有时间就去帮爸爸妈妈打理早餐店。可是每当想起这样会被同学瞧不起时她就很痛苦。她一边诉说一边掉眼泪。我问她:“你们班现在有人嘲笑你吗?”她摇摇头说:“暂时没有。”我问:“咱们六年级的同学你认识的人中,有谁是自己赚钱来上学的呢?”她说:“我认识的同学中没有这样的人。”我说:“如果你们班有一位同学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赚钱,又不影响她的学习,这样的学生你会嘲笑她吗?”她停顿了一下,慢慢地摇摇头说:“不会。”我继续问:“你会佩服她吗?”这时的她已经停止了流泪,若有所思地说:“我会佩服她。”我微笑着说:“其实老师现在就很佩服你,你在为爸爸妈妈分担责任的同时,也让自己得到了锻炼,你真的很坚强。”她羞涩地低下头笑了,说:“谢谢老师。”我又说:“你还是你们班的班委,你不但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的好女儿,在学校还为班级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其实我们大家真的很佩服你的。”她点点头说:“老师,谢谢你!”从她的话语中我读出了心情轻松的感觉。我问:“现在能轻松并专心去上课吗?”这次她用力点点头。从此我见到的是一位充满自信的一个阳光女孩。

高考的心理焦虑与心理调适 篇9

其实, 焦虑与考试成绩的关系并不是成正比, 而是呈“倒U型”关系。心理学认为, 焦虑对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具有一种“弹簧效应”:紧张太轻则难使弹簧产生弹力;紧张太重则将会使弹簧失去弹力;紧张适中则会形成最佳的工作表现。心理学中的耶基思—多德森法则认为, 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 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 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即当个人的行为动机处于一个最优值时, 其工作效率是最高的;而当个人的动机低于或高于这个最优值时, 其工作效率都不能达到最佳表现。因此面对高考, 一个考生应有适度的焦虑, 既不能松松垮垮, 毫不在乎, 又不能焦灼不定, 忐忑不安。只有使焦虑最佳, 考试才能最佳。

过度焦虑并不可怕, 只要科学地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自我的心理调适, 就能变害为益。心理调试泛指个人对自我心态主动、有意识地调控, 以使人尽量感受到正面的情绪体验。它主要包括心理暗示、放松暗示、意念控制、自我安慰等活动。

一、心理暗示法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经典的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也指出:“任何见解、计划、目的, 只要以强烈的信念和期待进行反复多次地思考, 那它必然会被植于潜意识中, 成为积极行动的源泉。”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雕刻了一座少女的塑像, 并爱上了这个石头少女, 每天不断地看着她, 竟然使她变成了真人, 最后结为夫妻。所以如果你相信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 那么在你的身上也会发生这样的奇迹。通过这个神话故事, 我们就能掌握积极心理暗示的要诀, 运用到考试上, 方法如下。

首先, 对考试有强烈的渴盼暗示。对考试的来临不是畏惧, 而是带着一种皮格马利翁的期待心理, 把它当成是给自己的一份礼物, 是展示自己能力的绝好机会, 是一个练兵的沙好成绩, 心中默念:“我要考好, 我一定要考好。”一旦如愿, 就会进入一个自我启动的良性循环———不断地期盼下一个成功的发生, 结果成功就会到来, 这个成功会强化原有的自我信念。相反, 如果总是担心会考失败, 总是想着考砸了怎么办, 结果就会真的失败, 于是每到考试都会万分紧张害怕, 自然就会出现每次都考差的结果, 如此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最后, 要不断地强化这种考试的积极暗示。当成功实现之时, 若没能好好地去享受这种喜悦, 没能好好地去积累这种体验, 就将回到初始状态上, 那么下次考试来临时, 就又会感到焦虑不安。美国心理学大师斯金纳说:“人们的所有习惯养成, 都是积极强化的结果。”不断地强化积极的心理暗示, 在每次考试中都加以运用, 它就会推动你不断地挑战自我, 超越自我, 极大地诱发你的潜能。当高考来临之时, 就能做到从容应对。

二、想象法

这跟练瑜伽是一样的道理。在考试中, 当我们手心出汗、脑袋迷糊、思维涣散时, 可以试着一用。闭上双眼, 平静地呼吸, 一吸一呼, 一吸一呼, 要慢, 告诉自己:“我现在很平静, 我正躺在美丽的沙滩上, 我的头、眼睛、嘴巴、肩膀、手臂、腹部、双腿、双脚都在下沉。”每想到一个部位, 这个部位都要跟着想象走。“放松再放松, 海风轻拂, 吹到了我的脸上, 很凉爽, 我闻到了海的味道。”每句话都要十分缓慢, 一遍不行再来一遍, 大概三分钟, 你就能够平静下来了。

三、十“了”减压心理调适法

一说了之, 与同学或家人话说, 达到内心痛苦的宣泄;一动了之, 参与自己平时喜欢的运动项目, 让身心充满活力;一冲了之, 冲个凉、泡个澡, 让沐浴水冲走自己的烦恼, 感受浑身的清新;一听了之, 听一听自己平时喜欢的音乐, 让大脑神经松弛下来;一读了之, 读一读自己平时喜欢看的书, 让大脑“透透气”;一笑了之, 看一看笑话集, 或与别人调侃一把, 大笑一场;一睡了之, 打个盹或睡个觉, 消除烦恼;一唱了之, 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唱一唱自己平时喜欢的歌曲, 愉悦自己的心情;一看了之, 看一看自己平时喜欢看的碟片或电视节目, 以松弛精神;一坐了之, 闭目养神坐禅一会儿, 让大脑松弛下来。

问题不在于焦虑本身, 而在于对焦虑的态度。学会一定的心理调适, 就一定能够平静地面对高考, 在考场上策马扬鞭, 发挥应有的水平。

参考文献

孕妇心理分析及心理干预 篇10

我国远古时代便对孕妇情绪影响胎儿发育有了一定的认识。《妇人秘科》指出“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敢不慎。”新华网2007年报道,最新研究表明,怀孕哪怕才17周的孕妇如果承受压力也会影响胎儿。这是第1次确认胎儿从这么早就开始受母亲体内激素变化的影响。在英国《临床内分泌学》季刊上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孕妇的心理压力过大会影响胎儿的大脑功能和行为,母亲承受的压力还会影响孩子的发育,甚至导致智商降低。

1 孕妇常见的心理状态

孕妇出现心理失衡有其生理基础,孕妇怀孕期间,母体为了适应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全身各系统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其精神与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规律易被破坏,由此而引起了孕妇神经出现兴奋与抑制间的不协调,易出现兴奋和抑郁表现。另外孕妇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孕期分泌大量增多的孕酮和雌性激素也是导致情绪波动的一个原因[2]。

1.1 忧郁心理

有的孕妇怀孕以后,因为身体的不适,不能工作,在家无聊,不知孩子到底怎样,会引发情绪低落、消极悲观的情绪状态[3]。

1.2 紧张心理

孕3个月前出现的紧张等情绪波动,主要是因为:有妊娠反应,身体上有很多不适;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触了一些对胎儿不利的因素,吃药、装潢、用微波炉等,孕妇担心会引起胎儿畸形;经济条件不好,没有做好要孩子的准备等。孕3~7个月出现的情绪波动主要是因为在产检中发现有异常;丈夫对自己忽视,是不是怀孕丑了等诸多因素。孕7个月至临产主要是因为过多考虑用何种方式分娩,能不能顺利分娩,是否会难产或是很痛苦,生男孩还是女孩,因为这些过多的担心、害怕,孕妇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紧张、焦虑、睡眠失调等异常心理状态[3]。

1.3 依赖心理有的孕妇怀孕后,在家人精心呵护下,自我

能力急剧降低,出现了平常能做的日常生活的小事都不能胜任,一定要丈夫或是母亲、婆婆来完成。表现为依赖心理强,离开家人的照顾就不能生活等状况。

1.4 喜怒无常心理

有些妇女怀孕后,爱发脾气,尚不知孕妇发怒时,血液中的激素和有害化学物质浓度会剧增,使胎儿直接受害,在怀7~10周时,经常发怒,可能造成胎儿腭裂和兔唇。

1.5 强迫性观念、行为的发生

对于怀孕初期的事、经历,不能摆脱地反复回忆,明知缺乏实际意义,没有必要,但这种观念还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对一些事情反复去思考,去确认。例如:宝宝是男孩还是女孩,在怀孕3个月时有没有做过这个事情,那个事情等,这些最易发生在孕前就有强迫和焦虑倾向的孕妇身上。

2 孕期异常心理状态对母儿的影响

2.1 胃肠功能失调

有的孕妇长时间忧虑、情绪紧张、焦虑会导致胃肠功能抑制或紊乱,造成孕妇食欲不振,没有胃口等状况,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

2.2 血压增高

孕妇常处于紧张、焦虑时,会引起全身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增加孕妇患妊娠期高血压的危险,严重的会导致胎盘早剥、脑血管意外等。

2.3 胎儿畸形、流产、早产

孕早期如出现过度焦虑、抑郁、重大精神创伤,易致孕妇体内过多分泌肾上腺素,导致免唇、腭裂等畸形。同时因为过度焦虑、抑郁容易诱发宫缩导致流产或是早产。

2.4 孕妇免疫力下降

过度焦虑、紧张容易造成孕妇抵抗力下降,遭受外界病毒、细菌入侵,患发疾病。

2.5 对婴儿今后的喂养、行为的影响

孕妇心理状态不佳,孩子出生后容易烦躁,爱哭闹,不好好吃东西,睡眠也不好,并且体型消瘦、好动、冲动,易患多动症,易致注意力不集中。2.6孕母心理状态对孩子个性形成的影响快乐的母亲孕育的孩子个性乐观、心情舒畅、性格、能力各方面很完善。孕妇过度焦虑和抑郁易致神经质或精神质两种人格特质,这两种是正常行为但反映的是不同的人格倾向,主要表现是:常常焦虑、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遇到事情有很强烈的情绪反应,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他人不友好,喜欢做奇特的事,并且不顾危险,追求完美主义。

3 孕期心理干预

3.1 要掌握妊娠、分娩的知识

要了解妊娠过程出现的某些生理现象,若一旦有这些生理现象的出现,能够正确对待,泰然处之,减少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慌。

3.2 充实生活,为所当为

怀孕是妇女几乎都要历经的人生过程,不必为此背上思想包袱。可以适当的承担家务,这样可以将对怀孕不适的心理状态转移出来。同时如果出现焦虑、抑郁心理状态时可以到户外走走,让大自然的刺激激起生活的价值感。如果不愿到户外去,就在家中听音乐,或是在家大声朗读儿童故事书,这样也可以达到调整心理状态的目的。但经过上述调节后,焦虑、抑郁仍严重的,建议及时接受正规的心理治疗。

3.3 行为模仿

怀孕的女性可以观察身边的同事、朋友,有无正在怀孕或是刚怀过孕的,将她们对孕期内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处理态度作为你模仿的对象,这样可以得到审视问题的新视角,会发现问题并不是像想象的那样严重,能让心情从阴郁中走出来。

3.4 积极心理暗示

孕妇可经常对自己及胎儿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说“我的宝宝好可爱”,“我的宝宝眼真大,真漂亮”,“我的宝宝真快乐,像鱼一样在游来游去”,“我真棒,让宝宝长得这么好”,“我真棒,怀孕期的什么事也难不倒我”等,这样的积极心理暗示,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心情,带来成功的体验,也可以给腹中的宝宝带来愉快的感觉[4]。

3.5 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

孕妇在有心理压力时,能及时得到丈夫、密友、亲人的关心和支持,可增强其抗压能力,消解压力的能力也会增强。所以孕妇可把自己的烦恼向丈夫、密友倾诉达到释放烦恼的目的,获得他们的支持,增强应对妊娠的信心。

加强孕期心理保健工作是围生期保健要求的重要环节,也是《母婴保健法》规定的重要内容。在多年的心理工作中,笔者发现,加强孕期心理保健工作对孕妇的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降低剖宫产率,降低产后出血率、早产率,对孕妇顺利度过妊娠及分娩期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岀版社,2005.

[2]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全国妇女联合办公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妇幼精神卫生.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岀版社,2004.

[3]刘小敏.图说胎教280天.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岀版社,2006.

产妇的心理表现和心理指导 篇11

分娩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产妇在分娩期心理上发生较大的变化,担心分娩产生的痛苦,担心分娩时不顺利等。诸多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分娩的全过程,此时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将会导致产程延长、滞产、胎儿窘迫,产后出血等病理情况,危机母儿安全。因此加强心理护理很重要。本文通过对产妇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减少产妇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刺激,防止和减轻产科疾病有重要意义。

分娩期产妇的心理表现

住院、临产、分娩对大多数产妇来说都是陌生的,许多产妇表现出精神紧张、食欲不振甚至失眠、大哭、大闹等情绪变化。恐惧焦虑的心理状态,又导致对疼痛的过度敏感,如一有宫缩就呻吟、叫喊、哭泣。有资料表明情绪通过激素和神经通路使分娩无力,主要是使子宫收缩不协调而产生疼痛。也有学者认为,分娩时的恐惧和抑郁可降低大脑皮质的痛阈,使产妇感知为强烈的疼痛。由于恐惧,往往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宫缩乏力,产程延长。情绪紧张,引起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兴奋,全身肌肉紧张,血压升高,造成胎儿缺血缺氧,宫内窘迫;精神紧张还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子宫肌肉收缩功能紊乱,形成子宫收缩无力,产程延长,使产妇精神体力过度消耗,疲惫不堪,导致难产和产后出血等。

产妇的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决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所以,产妇心情愉快是很重要的。

首先在孕期进行宣教,消除恐惧心理减轻分娩时的疼痛。护理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对产妇要热情接待,态度和蔼,为产妇营造一个安静舒适优美的环境,避免一切不良刺激。不要在待产室或产房高声谈笑、闲扯,以免影响产妇情绪,使产妇产生一种孤独感和不安全感。鼓励产妇多进食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和水分,宫缩时做深呼吸,宫缩间歇放松休息,保持体力和精力。鼓励产妇2~3小时小便一次,以免膀胱过度充盈影响宫缩和先露下降。对未破水、无产科异常情况者,允许下床适当活动,但防止疲劳。嘱其不要过早向下用力,以免引起宫颈水肿,体力消耗,到该用力时无力可用。如果是夜间,不要不吃不喝不停的来回走动,而应让产妇在两次宫缩间抓紧睡眠,以免分娩时乏力。护理人员为减轻产妇心理负担,应主动热情的用鼓励的语言进行交流,语言要讲究艺术性,做到亲切、体贴、通俗自然。特别是对以前有异位妊娠和分娩史者,更应多加关怀,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观察其对宫缩的反应和表现,有针对性的安慰解释,消除其恐惧和不安。正常宫缩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腹痛,每个人的痛阈不同,因腹痛而烦躁、紧张和恐惧者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要讲解临床各种征象的发生和发展是正常生理过程,宫缩痛是正常现象,让其了解分娩知识,采取暗示、交谈等多种方式分散产妇的注意力,减轻宫缩时的疼痛。对疼痛阈值低、有宫缩就大喊、大叫者,不要单纯的认为产妇娇气而置之不理,如无异常情况向其讲明利害关系,告诉她喊叫消耗体力、影响休息、致疼痛加剧,及肠胀气而影响产程进展。可给产妇轻轻按摩腹部、腰部以减轻疼痛。母婴同室、家庭化产房的设立,允许丈夫陪伴分娩,既可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增加安全感,又使丈夫体会到分娩的艰辛,倍加关爱妻子和孩子,增进夫妻感情。使产妇心情放松,以最佳的状態度过分娩期。如一位初产妇,25岁,各方面检查均正常,而产妇精神紧张,一有宫缩就大声喊叫,摇头晃脑,急躁不安,宫缩进展慢,产妇疲惫,通过医务人员的耐心解释、指导,消除了紧张情绪,调动产妇的积极因素,使其主动配合,正常用力,顺利娩出一男婴。产后帮助母亲让婴儿早吸吮,早接触。有利于初乳的分泌,有助于母乳喂养的成功,减少产后出血,增加母婴感情,使产妇心理上感到莫大安慰。

广播编辑心理与听众心理吻合分析 篇12

1 听众的心理需求类型

1.1 求知心理

听众接听广播的一个普遍心理就是对未知的好奇, 假设正在播放的广播是听众听过很多次的内容, 那么听众可能在收听中产生厌烦感, 而失去了新闻消息的探索性。但是广播中向人们播放的是当今最为流行的消息以及咨询, 那么, 听众将会在听的时候津津乐道。换言之, 新鲜的咨询以及广播内容能够满足听众的求知心理。但是在进行知识传播中, 不能将广播内容编辑的过于深奥, 应该使其内容平易近人, 幽默易懂。例如, 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需要注重知识与报道的内容相互结合与延伸, 讲究新闻传播的科学性[1]。

1.2 选择心理

美国科学家在进行广播方面的研究时, 对听众的选择进行详细的心理分析, 阐述了听众的三个选择上的心理:第一, 听众总是对其喜欢的内容进行选择性的注意;第二, 听众一旦投入到广播收听中, 便会对与自身精力相似的内容上选择;第三, 听众总是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选择性的记忆, 也就是对自己喜欢的内容比较容易获取, 并消化为自己内心意义上的讯息。当听众打开收音机时, 总会从众多的广播内容中选择一个进行收听, 在此环节中, 听众实现了心理定向, 那么广播为了实现在听众中的选择几率, 需要突出其播音风格和节目特点, 使得节目能够达到听众的心理趋向。

1.3 求实心理

听众对于广播的求实心理主要表现在对于新闻事件的获取上, 听众常常希望可以通过广播获取一些新闻消息, 从新闻消息中实现了与生活接轨, 并在从其他人的生活轨迹中找寻生活态度。新闻广播就是将不间断的新闻事件进行更新传播, 能够在听众的记忆中形成短暂的模式, 该种模式是事件的真实性。即使广播的事件是痛苦的也是对事件情感的真实流露, 或多或少的能够能为听众带来一些启示。

2 广播编辑心理需求分析

听众群体是广播播出的成功关键, 同时也是衡量广播的最佳标准。随着科技不断发展, 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 如何让广播在听众的众多信息收集途径中脱颖而出, 需要对广播编辑的心理需求进行分析[2]。

2.1 掌握听众需求动向

节目是广播传播中重要内容, 是增加社会听众的关键吸引力。因此, 要想满足听众的心理需求, 首先从广播的内容上进行分析。广播的内容形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内容形式:广播的内容形式是吸引听众的关键所在, 由于不同的听众对广播内容的需求不同。因此, 广播编辑在进行广播内容收集时, 需要注意一点, 就是保持鲜活特色, 拒绝雷同。不同个性、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地位的听众在广播内容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广播编辑在实际内容编导时, 不能够完全的满足所有听众的心理需求, 而广播内容的特殊性需要在不同听众中展现。只要一个广播节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就能在听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说, 广播的内容要具有特色, 不埋没于众多广播中。

2) 播出时间段:从播出时间段方面来对广播编辑心理进行分析, 主要考察的是其对社会听众的心理调查是否全面。在清晨时, 人们在上班的路上, 心情比较清新, 是新一天的开始, 在广播内容的选择上杜绝沉重新闻, 以及消极情绪传播。例如, 播放一些晨间天气以及交通路况等。而在中午时间段, 人们心里状态比较轻松, 因此将广播信息的容量增加一些。在晚间时候, 人们的心理处于极度放松的时候, 此时的广播新闻适合增加一些丰富度, 可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甜点, 供人们相互谈论。例如, 开设一些谈心类的节目能够实现听众之间的相互参与, 在娓娓道德的环境下实现文化的积极传播。

2.2 以听众为核心, 增加广播节目选题亲民性

广播节目的内容是广播行业竞争的关键, 如何提高听众对其的关注度, 首先需要广播编辑在进行题材选择时, 注意题材的亲和力与亲民性。选用题材需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并能够完全反应出老百姓的心理呼声, 只有节目做到这样, 才能够增加听众对其的关注度。在节目选题上多从民生、创业、就业、生活趣闻等方面入手, 切实满足听众的生活需求。

3广播编辑的素质拓展

广播编辑是广播能够在听众中获得好评的关键人物, 而提升广播节目的灵活度、增加广播选题的亲和力, 是一个广播编辑职业素质的具体体现。身为一名广播编辑, 首先, 不仅是媒体传播中行家, 同时也要是听众生活中的杂家。在广播表编辑的知识积累方面, 不仅要有“上得厅堂”的社会、生活以及学习的阅历, 还需要有“下的厨房”的民间习俗的感悟。从政治、经济以及文学等方面都要有深刻的了解, 才能够从将广播内容编辑的入情入理, 不至于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其次, 广播编辑需要对社会时事清晰把握, 了解社会发展动向, 从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层次等方面进行新闻传播;第三, 广播编辑是新闻消息的传播者, 在面对听众时, 同时也是倾听者, 一名合格的广播编辑需要对听众的观点、意见以及建议认真听取, 并在实际的工作中积极改正。听众是广播新闻的动力, 没有听众的支持, 广播将在新闻传播中上演一场独角戏。

广播编辑在实际的新闻传播中不仅要有独到的见解, 还需要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引导听众, 并对党的方针进行积极宣传。第一, 在广播节目中尽最大可能采取社会听众比较容易接受的语言形式, 编辑一些听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内容。在广播的语言形式上要具有地方特色, 注重语言的简洁并具有画面感;第二, 在实际的节目播出中避免节目的都市化以及概念化, 鼓励广播节目能够将人们生活中的细节呈现出来, 强化新闻中的特殊性以及吸引听众特点;第三, 广播新闻在与报纸等文字的新闻传播等形式相比, 具有很多的特殊性。由于广播是一种真实的声音消息传播, 因此更加的人性化, 广播编辑在进行节目播报时, 需要注意报道的重点突出, 语言流畅, 避免口语化, 树立正确的语言宣传榜样。

4结论

在广播行业发展中, 听众是其发展的动力, 如果没有听众的支持, 广播行业发展举步维艰。提升广播节目的听众量, 需要广播编辑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听众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查, 使得广播编辑的心理与听众定理相吻合, 才能够做出既满足听众心理需求的节目, 还能够发挥广播编辑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悦.广播编辑心理与听众心理吻合初探[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7, 5:48-50.

上一篇:搞好沼气后续服务下一篇:设计及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