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挫折

2024-07-18

心理挫折(共12篇)

心理挫折 篇1

测试一:挫折心理的自我测试

根据你的实际情况, 回答下列问题。

1.公路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警察控制了局势, 你的选择是:

A.停下来打听情况。B.设法帮助。C.袖手旁观, 继续走路。

2.就在你准备出去玩的时候, 家里急需你留下。你的选择是:

A.义无反顾地去玩。B.非常不情愿地留下来且满腹牢骚。C.留下来, 等有空的时候再去玩。

3.你抱怨自己的健康情况吗?

A.经常。B.有时。C.从不。

4.在大街上发现某人不省人事时, 你的选择是:

A.赶紧离去。B.设法帮助。C.找警察或叫医生。

5.当医生劝你注意休息, 改变日常生活习惯时, 你的选择是:

A.不予理睬。B.减少日常活动。C.完完全全地接受。

6.很不幸, 你在某件事上已失败两次。当别人劝你第三次努力时, 你的选择是:

A.拒绝。B.满腹狐疑地再试一次。C.先考虑一会儿, 做一番研究, 然后再做尝试。

7.书读到精彩部分时, 到了睡觉时间, 尤其是第二天的学习还需要全力以赴地完成。你的选择是:

A.接着读。B.匆匆浏览。C.立即合上书, 躺下睡觉。

8.在某次聚会中, 你突然发现自己的上衣或裤子破了。你的选择是:

A.赶紧回家。B.极力掩饰。C.请朋友帮助, 以摆脱困境。

9.当确认自己被跟踪时, 你的选择是:

A.撒腿就跑。B.停下来和别人说话。C.继续往前走, 直到有人的地方。

10.当你不幸将一年的生活费丢得一干二净时, 你的选择是:

A.精神肉体受到极大打击。B.向朋友借钱。C.耸耸肩, 重新开始。

挫折心理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

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 谁都不是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的, 都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失败, 甚至饱经风雨和坎坷。一般学习上的困难、工作上的不顺利、同学之间的一时误会和摩擦、恋爱中的波折等, 固然会引起不良情绪反应, 但相对而言, 毕竟是小事, 影响不大。但严重的挫折, 会造成强烈的情绪反应, 或者引起紧张、消沉、焦虑、惆怅、沮丧、忧伤、悲观、绝望。长期下去, 这些消极恶劣的情绪得不到消除或缓解, 就会直接损害身心健康, 使人变得消沉颓废, 一蹶不振;或愤愤不平, 迁怒于人;或冷漠无情, 玩世不恭;或导致心理疾病, 精神失常;也有的可能轻生自杀, 行凶犯罪。青年人大都有远大理想, 热情高, 但涉世浅、经验少, 很容易产生挫折感。而他们的感情又较脆弱, 缺乏锻炼, 耐力差, 遭挫折后很容易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 而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因此, 怎样对待逆境、应付挫折, 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需要用行动做出抉择和回答。

分数分配

回答A得10分, B得5分, C得0分。

得分分析

1.50~100分:不是命运与你作对, 而是你缺乏勇气。你应采取措施, 使自己不要过分好奇、多疑或胆小怕事, 勇于面对现实。

2.25~49分:你能正视人生, 应付自如, 希望你能持之以恒。

3.0~24分:能完美地处理各种问题, 从不向困难屈服, 你是命运的主人。

测试二:应付挫折的能力测试

挫折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从广义上来说, 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 是在个人团体的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产生的。通过以下测试, 你可以了解你对挫折的应付能力。请做最适合你的选择。

1.在过去的一年中, 你自认为遭受挫折的次数是:

A.0~2次。B.3~5次。C.5次以上。

2.你每次遇到挫折:

A.大部分都能自己解决。B.有一部分能解决。C.大部分解决不了。

3.你对自己才华和能力的自信程度如何?

A.十分自信。B.比较自信。C.不太自信。

4.你对问题经常采用的方法是:

A.知难而进。B.找人帮助。C.放弃目标。

5.有非常令人担心的事发生时, 你的选择是:

A.无法学习或做事。B.学习或做事照样不误。C.介于A、B之间。

6.碰到讨厌的对手时, 你的选择是:

A.无法应付。B.应付自如。C.介于A、B之间。

7.面临失败, 你的选择是:

A.破罐破摔。B.使失败转化为成功。C.介于A、B之间。

8.学习总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时, 你的选择是:

A.焦躁万分。B.冷静地想办法。C.介于A、B之间。

9.碰到难题时, 你的选择是:

A.失去自信。B.为解决问题而动脑筋。C.介于A、B之间。

10.工作中感到疲劳时, 你的选择是

A.总是想着疲劳, 脑子不好使了。B.休息一段时间, 就忘了疲劳。C.介于A、B之间。

11.当学习或做事的条件恶劣时, 你的选择是:

A.无法学习或做事。B.能克服困难学习或做事。C.介于A、B之间。

12.当产生自卑感时, 你的选择是:

A.不愿再工作。B.立即振奋精神去工作。C.介于A、B之间。

13.老师给了你很难完成的任务时, 你会:

A.顶回去了事。B.千方百计干好。C.介于A、B之间。

14.困难落到自己头上时, 你的选择是:

A.厌恶之极。B.认为是个锻炼。C.介于A、B之间。

分数分配

1~4题, 选择A、B、C分别得2、1、0分。

5~14题, 选择A、B、C分别得0、2、1分。

得分分析

1.19分以上:说明你的抗挫折能力很强。

2.9~18分:说明你虽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 但对某些挫折的抵抗力薄弱。

3.8分以下:说明你的抗挫折能力很弱。

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 随时都可能遇到挫折和不幸, 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痛苦。虽然我们不能避免所有的挫折和不幸, 但我们却有办法去对付挫折, 疏导压力。

1.暗示法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位高材生培姬, 平素聪明、开朗、活泼, 谈锋甚健。可在一次紧张的考试之后, 她整天昏昏沉沉, 连思考最简单的问题也感到困难, 睡眠越来越差。她十分烦恼, 骂自己是笨蛋, 断定自己是脑子坏了, 产生了厌世的情绪。

于是她来到了贝克教授主持的“心理门诊部”求治。贝克教授断定她是因挫折而引起的抑郁症, 便开了一张奇特的处方, 要求她逐条对照, 每日反省自己的言行, 是否存在以下的问题:

(1) 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把事物看成非黑即白, 总是对自己失去信心。

(2) 不必要的类推。由于有过一次不顺心的经历, 就认为会祸不单行。

(3) 戴上有色眼镜。只看到事物的消极部分, 这样就会很快断定任何事情都是消极的。

(4) 不自觉的自卑心理。常常有一个抑郁的假设, 在支配你的思想。

(5) 夸大和缩小。用放大镜看待自己的缺点, 同时又缩小了对自己力量的估计。

(6) 情绪推理。比如常常感到好像做了什么坏事似的把自己的情绪当做自己做事的证据。

(7) 无所适从。这种思想的例子就是“我应当做这个”或者“我必须做那个”。你干一件事时所感到的内疚之情远远超过干这件事的动机。

(8) 不准确的自我评价。有些人在碰到挫折时, 也许会想, “这是运气差”而不是认为我犯了一个错误, 这种开脱是荒谬的, 说明一个人不能准确地评价他所干的事情。

贝克教授向她建议, 当心情不舒畅或难以自制时, 首先要记录下自己的消极思想, 在纸上就消灭它, 别让它在自己的头脑中作怪。培姬发现, 处方上列举的种种“心病”特征仿佛都与自己有关。她按照贝克教授的叮嘱, 坚持每天对照, 挫折心理果然渐渐消失。

意识疗法的主要精神就在于重新建立自尊。它使你有信心, 把自己当成一个值得尊敬的朋友。

2.良好的情绪培养法

培养乐观豁达的良好情绪有助于消除受挫情绪, 提高自信心, 对抗精神压力。措施有:

(1) 改变生活情趣, 对周围事物感兴趣并具有积极的探求心理, 培养多样化兴趣。

(2) 不要老是担心自己的健康和疾病, 不要过分自我注意, 不要自我暗示自己有什么不适和疾病。

(3) 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树立远大的人生观。

(4) 热爱自己的学习和自己的工作, 以学习和工作为自己的第一生活乐趣。

(5) 广交朋友, 热情待人, 遇到烦恼和心理矛盾时, 主动找知心朋友谈心请求帮助, 以及时得到安慰和心理支持。

(6) 不要怨天尤人, 牢骚满腹。

(7) 遇事当机立断, 不要为小事左顾右盼, 要珍惜美好时光。

(8) 要处理好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与人交往切忌勾心斗角, 要同舟共济。

(9) 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 要宽宏大量, 乐于助人。

(10) 遇到痛苦和积怨, 不要抑制自责, 闷在心中, 要善于转移和分散注意力, 必要时可大哭一场, 发泄内心积聚的消极能量。这样有助于情绪稳定。

心理挫折 篇2

生活中的失败挫折既有不可避免的一面;又有正向和负向功能。既可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也可能破坏个人的前途,关键在于你怎样面对挫折。

既然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面对种种挫折,所以掌握一定的心理应对与调节技巧,则是事业成功与人生幸福的重要保证。面对挫折,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几种应对方法:

1。倾诉。也就是将自己心理上的挫折感向他人诉说。俗话说,将痛苦告诉另一个人,你的痛苦就会减少一半。这种倾诉,如果没人可以倾诉,则不妨自己向自己倾诉,还可以写到日记里,或者还可以到网上找人聊。每个人适用的方法会不一样,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可以了。如果向他人倾诉,则要注意最好寻找那些修养较好、比较懂得心理调整方法的人,这样,在倾诉的过程中,可以给与你最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2。比较。就是与那些比自己遭受更大挫折的人比较,从而明白,自己的挫折并非什么天大的事情,并非老天故意为难你,而仅仅是生活中一种自然的事情。别人能从挫折中走过来,相信自己也能!别人能在挫折后仍获得巨大的成就,相信自己也能!有的人,往往把自己与那些已成功的人相比较,只看到他们成功的表象,而忽视成功背后的艰辛与痛苦。这就应了一句话:人比人,气死人。其实我们应该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是从未遭受失败与挫折的,只不过是你不善于发现、或没有机会发现罢了。

3。转移。爬山过程中,不小心掉回了谷底,这是正常的。但我们不可能从此就停留在谷底了。挫折也一样,我们需要找到下一步努力的目标。遭受挫折的起初,信心和意志可能会遭受到一定的削弱,这也就是“倾诉”与“比较”两个方法存在的意义,就是重新树立信心,前两步完成的好坏,会直接引响到转移的效果,如果完成的好,还完全有可能进一步增强信心和意志,而不会有任何的削弱。转移,并不意味着肯定要放弃原来的目标,而有可能仍会沿着原来的目标前进,但这新的一次,我们会吸取以前挫折的教训,因而就有更多的把握来避免遭受相同的挫折,从这个意义上说,挫折,其实也是成功的一部分。

小学教师挫折心理的调适 篇3

关键词:小学教师挫折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121(2010)04-0052-03

所谓挫折心理是指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紧张、焦虑、抑郁、愤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个人都会遭遇挫折。考试失败、比赛失利、家庭失和、被领导批评、与同事争吵、被学生家长指责等,都是小学教师经常遇到的挫折情境,都有可能产生挫折感。挫折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处理得不好,可能导致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对挫折心理进行自我调适呢?

一、消除动机冲突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假如这些并存的动机无法同时获得满足,就会产生难于抉择的心理状态,即产生动机冲突。例如,既想继续攻读学位,又担心花费太多时间影响教学工作。动机冲突与挫折的产生有密切联系,长久的动机冲突导致目标不能确定,或对目标实现造成严重干扰,这些都是挫折感的重要来源。因此,教师需要掌握消除动机冲突的方法。针对不同情况,我们可采取下列方法去解决动机冲突。

1.理智分析,做出选择

面对动机冲突,要结合动机的性质、自己的目标、现实的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理智分析,从而做出理性选择。

首先,选择时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为导向。在面对原则性的动机冲突时,当个人的需要违背国家或集体的利益或社会道德准则时,正确的世界观可以抑制不恰当的需要和愿望,从而做出正确选择。其次,选择时要考虑自己的理想和高层次的需要。如果是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要以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为出发点,选择那些有利于实现自己理想和目标的动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有的动机是为满足生理需要,而有的动机是为了满足爱的需要或自尊的需要,有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要选择那些建立在较高需要层次上的动机。当然,在选择时,还要结合现实的条件,使自己的选择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具有可行性。

例如,有的教师既想努力工作,取得好的业绩,又想找点兼职,改善经济状况,从而陷入冲突。对此,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其他工作应在不影响这一主要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兼职已经影响了正常工作,就应该放弃或调整。

2.折中处理,两面兼顾

如果两种动机都没有办法放弃,也可以接受这种并存状态,但适当降低两种动机的强度,折中处理,两面兼顾。例如,一个女教师,一方面想照顾家庭,做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另一方面又想干好事业,做一个优秀教师,但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两方面都做得尽善尽美。如果全身心照顾家庭,在事业上就难有发展;如果全身心投入事业,则家庭又无人照料。但家庭和事业都没有办法放弃,在此情境下,只有采取折中的办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之下,兼顾事业和家庭。

3.以退为进,迂回而取

有些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会受到现实条件的阻碍,而这种现实条件又非个人能力所能克服。这时如果不顾客观事实的限制鲁莽从事,只会导致失败。此时可以采取以退为进、迂回而取的办法,暂时放弃某一目标,等到条件具备或矛盾解决后再重新行动。例如,有位教师佷喜欢一所小学,想调到这所学校,但必须从事一个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是去还是不去?这时,可以以退为进,先接受这份工作,边干边寻找从事专业工作的机会。

4.果断选择,不要犹豫

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只会增加心理压力,只有做出选择才能最终解决心理冲突。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出选择之所以困难,往往是不愿承担这种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没有什么选择是十全十美的,任何选择都可能伴随着失去。因此,做出选择的过程是需要自己付出一些代价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各种各样可能的选择之间,寻找一种既能最大限度符合自己的理想和需要,同时又付出最小代价的选择。如果不想付出任何代价,也就无法做出任何选择。中世纪时,法国哲学家布利丹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头饥饿的驴子来到两个草堆之间,左顾右盼,无法选择,不知道该吃哪一堆草,最后竟然饿死在草堆旁。勇敢、果断地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表现。千万不要成为布利丹笔下的驴子,因为优柔寡断而失去了一切机会。

二、全面认识挫折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挫折的不可避免性。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挑战,可能处于逆境,遭受不同程度的挫折。因此,教师要有承受挫折的思想准备,这样在遭受挫折时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而不致怨天尤人。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挫折的积极意义。挫折对心理的影响当然有消极的一面,例如产生紧张、愤怒、焦虑等消极情绪,减弱认知能力,影响个体实现目标的积极性,并且减弱自我控制能力,导致行为偏差。但挫折也具有其积极的一面,这种积极性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①提高认识水平。“吃一堑,长一智”,挫折是一所学校,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个体能从挫折中学到很多东西。②增强个体情绪反应的力量,激发斗志,所谓愈挫愈奋、屡败屡战。③增强个体的挫折承受力。没有受过挫折的人往往脆弱,历尽挫折的人往往坚韧。提高挫折承受力的最佳办法就是实实在在地经受一些挫折。正如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发挥消极作用,又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对待。

三、理智分析挫折

面对挫折,要客观、全面地分析目标是否恰当、方法是否可行、阻力来自何方、今后如何行动,要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对自身的某些不足进行纠正,并积极开始新的行动,变失败为成功。在对挫折的分析中,要特别注意分析是否有合理的目标、恰当的策略和足够的努力。

调整不现实的目标是理智分析挫折的重要组成部分。挫折是由于不能实现目标而产生的,因此目标一定要恰当,要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目标总是不能实现,个体不仅经常产生挫折感,而且还会不断影响对自我的认识,丧失自信。教师要懂得根据现实环境确定和调整自己的目标。有的时候这一目标实现不了,可以暂时放弃,以另一方面的成功来补偿,这样可以减轻目标受阻而产生的压力。在确定目标时,教师要记住:特定的目标比模糊的目标好,现实的目标比不现实的目标好。例如,一个年轻教师如果以“五年内成为百万富翁”为目标,恐怕是不太现实的,除了带来挫折感外别无益处。

如果目标合理但又不能实现,就要分析策略是否恰当。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目标受挫是因为采用了错误的方式,因而要认真对策略进行分析,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如果目标合理,策略也恰当,但仍然失败,就要考虑是否努力足够,要激励自己加倍努力以达到目标。

四、有效应对挫折

在理智分析挫折的基础上,要采取各种方法有效应对挫折。主要方法包括:

挫折的心理行为及管理 篇4

一、挫折的含义及产生原因

产生挫折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类, 客观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主观原因包括个体生理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

1. 自然因素。

指个人能力无法克服的自然灾害、自然环境的限制以及工作中的自然物理条件。当然, 随着人类认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人类对自然因素造成的挫折也会认识和理解得更清楚, 并且人力对自然灾害和自然变故的预见能力也更强, 也更有能力战胜自然灾害, 因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由自然因素引起的挫折会越来越少。

2. 社会因素。

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遭受政治、经济、法律、道德、风俗习惯、人际关系方面的限制所引起的挫折。如工作不称心;职务、级别得不到晋升;受他人诬陷、排挤;得不到领导的理解、信任, 个人才能无法发挥;爱情婚姻失意等。社会因素对个人行为产生的阻碍, 有时比自然环境更多, 影响更大。

3. 个体生理原因。

指个体本身因生理素质、体力、外貌及某些生理上的缺陷所带来的限制, 导致个体活动失败, 目标无法达到, 需要得不到满足。

4. 个体心理因素。

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自我估计不当。如果一个人自我估计和评价远远超过其实际能力, 目空一切, 眼高手低去追求一些根本无法实现的目标, 必然造成挫折;当然, 如果一个人自我估计过低, 自卑、畏缩不前, 也会错过机会, 产生挫折。 (2) 抱负水平过高。为自己规定的标准越高, 抱负水平越高, 如果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实际能力, 由此产生挫折感也就难免了。 (3) 动机冲突。在生活中往往会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 而这些动机又有可能相互排斥, 其中一个动机得到满足, 其他动机就必然遭受挫折, 这就是动机冲突。动机冲突可分为三种:第一,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对主体都有吸引力, 但只能得其一, 即“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第二,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都是主体所不愿意得到的, 但又不得不选择其中之一;第三, 一种目标对主体既有积极意义又有负面影响, 主体要对其权衡得失, 做出选择。 (4) 不合理或不切实际的需要。如享乐主义、绝对自由、绝对公平得不到满足就抱怨社会、组织、他人,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虽然是少数, 但也是一部分人产生挫折感的重要原因。

二、挫折的心理行为和表现

个体遭受挫折后, 为了摆脱心理烦恼, 减轻或消除内心的冲动与不安, 必然会采取一些行为方式, 这些行为方式具有自我防卫的性质, 称之为自我防卫措施。自我防卫措施既可能是有意识采取的, 也可能是无意的。根据其性质, 可以将其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妥协的三种类型。

1. 积极的自我防卫措施。

这种防卫形式是在理智的指导下进行的, 通过不失常态的、积极进取的方式摆脱挫折带来的不良情绪反应, 恢复心理平衡。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 升华。即改变不被社会所允许和接纳的动机和行为, 导向比较崇高的方向, 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和时代要求, 从而使个人需要得到满足。 (2) 补偿。指个人在追求目标时由于自身心理或生理方面的缺陷导致目标无法实现, 通过发挥个人其他方面的优势, 使一方面的缺陷由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或身体器官所弥补, 从而实现目标、获得需要的满足。补偿也可能是放弃原有的目标, 通过发挥个人其他优势去实现新的目标, 从而使需要获得替代性满足。 (3) 降低目标。如果是由于自己目标定得过高, 抱负水平过高, 远远超过了自身实力导致行动失败, 那么通过理性的分析, 适当降低工作目标, 亦能起到消除挫折的作用。 (4) 改变行为方式和策略, 反复尝试以求最后成功。当遭遇挫折和失败后并不丧气, 而是通过改变策略, 主观加倍努力, 克服客观不利, 鼓足干劲最终实现目标。

2. 消极的自我防卫措施。

这种防卫形式是非理性的情绪冲动, 是没有目标导向的情绪性行为,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攻击。当个体遭受挫折后, 引起内心的愤怒, 从而表现出种种攻击行为, 如怒目而视、破口大骂、动手打人等。攻击行为可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 (又称迁怒) 。 (2) 固执行为。在遭受挫折后不分析失败的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而是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地重复某种行为。这种重复行为虽毫无成效, 但它可以起到维护行为者自尊心和脸面的作用, 这实际上和行为者的虚荣心有关, 采取这种行为反应的人缺乏机敏品质与随机应变的能力。 (3) 退化。也称回归或幼稚行为, 指在遭受挫折后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似乎又倒退到儿童时期的习惯和行为方式, 如像小孩一样又哭又闹, 或失去主见, 盲目的相信、追随他人等。这对个人心理能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 但对于问题的解决却无济于事。 (4) 逆反。对自认为造成自己挫折的人的观点持盲目的、不加分析的否定、反抗、抵制或排斥态度。这不仅使当事者失去好的建议和办法, 降低行为的有效性, 也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和恶化。

3. 妥协的自我防卫措施。

采取这种办法对待其所遇到的挫折, 以消除心理上的不良情绪体验, 恢复心理平衡。 (1) 自我安慰。也称作文饰作用或合理化效应, 是指当个体受挫折后为减轻心理上的苦恼和维护自尊心, 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辩解, 进行自我安慰。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第一, 酸葡萄效应。心理学借用伊索寓言中《狐狸与葡萄》的故事来说明一些人在追求某个目标或对象时, 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 于是贬低该目标或对象的价值, 以求得心理平衡。第二, 甜柠檬效应。指人们对自己所得到的东西或行为的结果并不满意时, 表面上还是说它好, 自己很喜欢。自我安慰虽带有文过饰非、自欺欺人的特点, 但在遭受挫折后采取这种方式却也能缓解心理痛苦, 恢复心理平衡。 (2) 冷漠。指个体遭受挫折后压抑自己的消极情绪, 内心虽焦虑不安, 但表面上仍显得无动于衷, 对挫折漠不关心。冷漠的发生与个体过去的经验有密切关系, 如果个体遭遇挫折后采取攻击方式能消除心中怒火又不招致进一步的损失, 以后它会继续采用攻击;反之, 若因攻击而给自己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他会采取相反的方式, 即以逃避或冷漠的态度来对待挫折。 (3) 表同。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满足时, 将自己想象成当时或历史上获得成功的有名人物, 模仿其衣着言行, 或将自己幻想成成功者。 (4) 推诿。个体遭遇挫折后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而是把责任推给他人或人力不可抗拒的客观方面, 从而减轻自己的焦虑与不安。推诿能使行为主体遭受挫折后免于自责自咎, 能起到安慰人心的作用, 但是不正视现实, 文过饰非, 掩盖自身的缺点与不足, 这不利于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严重时还将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5) 压抑。个体把自己内心中存在的不为社会所接受的动机、欲望排除在记忆之外, 使其不为自己所知觉, 以解除心理的负担与紧张。压抑的结果, 可使主体控制某些不适当的冲动和欲望, 使主体免受失败所产生的打击。但被压抑的行为动机并没有消失, 它只是从意识领域被转移到潜意识中去了, 它仍然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如果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和痛苦经验太多, 超过意识的管制能力时, 个体的心理就会失常, 出现心理疾病。

三、雇员挫折的管理

企业在管理工作中, 如何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 积极创造条件, 促进雇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取得成功, 避免挫折的产生, 以及当雇员产生挫折后如何进行心理安抚, 使其尽快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来, 振奋精神, 努力工作, 这是我们应着力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之一。雇员挫折管理可分为雇员挫折预防和对雇员挫折的处理两部分。

1. 雇员挫折的预防方法。

预防挫折要从分析雇员挫折产生的原因着手,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 应设法减少或消除造成雇员挫折的内外原因。 (1) 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首先, 工作安排应照顾雇员的个性特点, 既要教育雇员发扬“螺丝钉”精神, 同时应尽可能使工作的性质和任务与雇员的个性特点相符合。管理者在为雇员设置工作目标时, 应考虑雇员的实际能力和所处的客观环境, 目标设置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切实可行。其次, 应为雇员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 工作中的自然条件, 如照明度、温度、湿度、噪声、颜色等不仅对雇员的生理活动产生影响, 同时也影响其心理, 提供适宜于雇员身心舒适、愉悦的工作环境, 有助于其劳动效率的提高。再次, 对雇员进行科技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他们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分配公平, 奖惩有据。此外, 管理者应多关心雇员生活,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 协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和谐可以使雇员从工作中与领导和同事建立友谊, 从领导和同事处获得关心、信任、尊重、帮助和支持, 是雇员的一种基本需要, 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 培养企业内部融洽和谐的气氛, 也是防止雇员产生挫折的重要措施。 (3) 加强雇员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工作。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帮助雇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挫折观;调节雇员的需要, 引导雇员确定与自身实际情况和外界客观条件相适应的抱负水平。

2. 对雇员挫折的处理。

病态心理与童年挫折 篇5

一位中年男教师,夜晚常被恶梦困扰。而恶梦中总离不开蛇,即在梦中常 出现一条毒蛇,或缠绕他的双脚,或向他吐着红舌。他因此常被惊醒,吓出一 身冷汗。追根溯源,原来在他7岁时有过这样一次经历:那时他住在农村,有 一次跟几个孩子一起外出割草,正当他用左手拨开一丛茅草,右手挥动镰刀时,突然窜出一条青灰色的蛇。他顿时吓得大哭大叫,丢下镰刀,转身就跑。当天 夜里,他便发高烧,患了一场病。病愈后,他变得胆怯了,那条蛇从此成了他 的一块“心病”,总是在梦中惊吓他。

人们常说,世上的事,其发生、变化都可追根溯源,人的心理特征的形成 也是如此。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活到耄耄之年,许多行为都跟童年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一个人病态心理的形成,也可追溯到他的童年时期所经历的生活,尤其是他所经历的挫折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阴影。

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曾列举丰富的 材料说明,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可以从他童年的记忆中寻找其蛛丝马迹。

例如,一位30岁的妇女受到焦虑的困扰而无法与友人交往,事业上也未获得进展。追踪她童年时代的生活,发现了这样的经历:“当我4岁时,我记得有一次走 出屋子,看到许多孩子在玩游戏。他们动不动就蹦跳起来,大声叫道:„巫婆 来了!‟我非常害怕。回家后,我问家里的老嬷嬷,是不是真的有巫婆存在? 她说:„真的,有许多巫婆、小偷、强盗,他们都会跟着你到处跑。‟”从此以后,她便害怕一个人留在房子里,并且把这种害怕表现在她的全部生活中。这样一直到30岁都不敢独自离开家,一敢与外界交往。可见,童年的这一次 经历是怎样深深地伤害了她。

为什么一个人童年时期所遭受的意外刺激特别容易构成心理上的阴影,从 而导致病态心理的形成呢?这是因为儿童时期心理尚未成熟,人格尚未独立,因此,面对外来的挫折往往缺乏足够的抗拒能力。最后,种种挫折便构成心理压力而积淀下来。在童年时代最能构成挫折并留下心理创伤的莫过于父母的忽视、冷漠及家庭生活的动荡不安。一天,上海一家心理门诊部的医生接待了一对退伍的军人夫妇,他们是为女儿来求医的。他们诉说18岁的女儿情绪总是喜怒无常,一 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情绪高涨,一会儿又沮丧颓唐。生活中一点小事都 会激起她情绪的起伏变化,或纠缠不表,或哭闹不休。心理医生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易激惹”的心理疾病。这种疾病大多是因为童年时期受过歧视或虐待,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造成的,是一种焦虑心理的反应。原来这一对夫妇在部队 工作,女儿出生后由外婆抚养。因外婆有病,便雇了一个保姆。保姆认为照管 这个女孩是她的额外负担,便动辄暗中打骂。女孩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侵犯,常 到外婆面前哭闹,寻求庇护。这样,时间久了便形成“易激惹”的心理疾病。

心理挫折 篇6

学校和家庭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重视挫折教育的价值。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对学生来说,同样的挫折既可以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心理障碍,也可以磨炼他的意志使他奋发向上。处于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学生,其判断主要取决于成人对挫折的判断和理解。并主要取决于其父母和教师的判断与理解。为此,家长和心理教师应首先排除对挫折的害怕心理,敢于让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挫折,并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挫折中磨炼自己,提高其心理耐受力。

有意识地让学生完成某些艰苦的项目,亲身经受挫折的考验。我们学校团委把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团支部工作的主要任务。倡导团员学生不要做“笼中小鸟”,而要学做翱翔蓝天的雄鹰;不要做“温室的花朵”,而要学做野外的松柏。我认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持久的、有效的方式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进行。比如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做父母的让孩子品尝一点家庭生活的忧愁。在孩子面前谈论一些令父母忧愁的事:柴米油盐的艰难,事业上的烦恼等等,让孩子懂得人生的路是坎坷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上的挫折也是可以战胜的。把学习中的挫折看成是一个个堡垒,攻破它们,品尝胜利的快乐。

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心理韧性 篇7

一、青少年挫折教育现状

挫折是指人们在意志行动的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使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根据对大部分中学及大学的相关调查,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学校并没有专门开设关于挫折教育的课程,或者是只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提及一小部分,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大部分青少年反映没有能够从更深的角度理解挫折及其应对问题。

二、心理韧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分析

心理韧性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困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心理韧性是在积极心理学的风潮中提出的,近年来受到许多领域的重视,其重大的意义在于将心理的研究视角从过去专注于消极的、病态的心理问题转向关注更广泛的大多数健康人群,挖掘个体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

外国学者Rutter的理论认为,心理韧性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心理机制是利用个体力量与外部环境资源,打破消极的、负性的连锁反应,使个体有能力面对挫折或逆境。这样在面临不利情境时,他们就有了更多的心理能量去应对,使得心理韧性的作用得到发挥。

许多研究都提出了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这些保护性因素对于心理韧性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所谓保护性因素是指能减少挫折情境对个体消极、不良的影响,并有助于个体积极发展的因素, 主要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内部保护性因素包括个体的特质、人格、能力、各类自我观念等;外部保护性因素主要指家庭因素和社会性支持系统。

三、心理韧性对挫折教育的启示

心理韧性并不着重于如何被动地应对挫折环境和经历挫折之后的调节问题,而是未雨绸缪地指出,对于挫折的应对,是可以提前做好预防的,它是在平时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就开始锻炼和累积的。

1.个性品质的培养。心理韧性的重要保护性因素之一就是个体的个性品质,如积极的气质、自我控制能力、合理的自我评价、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正确的观念等。因此,在青少年的教育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给予可操作性的意见,从细微处调整学生的成长观念,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2.家庭环境的重视。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也是青少年成长生活的重要环境。根据相关研究,和谐的父母关系、支持感的家庭氛围、良好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和谐的亲子关系、较好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等,都会为青少年带来坚韧、信任等良好品质。

3. 社会支持的加强。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个体的亲戚朋友、学校、社会团体、国家的物质和情感支持等。尤其是对于那些家庭支持缺失的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的存在显得更加重要,而青少年更多的生活环境则在学校,所以,学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为青少年提供社会支持,如团体心理辅导和建立积极的社团群体等。

综上所述,心理韧性可以作为青少年挫折教育的一个核心点之一,要利用心理韧性的三大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韧性的形成,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困境应对能力,帮助青少年懂得生命的珍贵并获得良好发展。

重视挫折教育促进心理健康 篇8

一、分析学生现状, 强化挫折教育

中国几千年来遗留下的文化传统, 反映在当前独生子女家庭的“温室”教育。父母对孩子过分照顾、溺爱和娇惯, 对他 (或她) 百依百顺, 有求必应。

我班上同学家庭条件都不错, 他们吃父母、拿父母、靠父母;没吃苦, 吃不得苦;依赖性强, 缺乏自治、自理、自立、自强精神;从小学到中学“一条龙”服务, 家长承包责任制, 不少学生性格内向, 缺乏责任感和忍耐心, 意志薄弱, 控制力较差, 对人生体验片空白, 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评价观念。有的同学因一本书, 一件学习用品, 几句冷言, 一点小摩擦而发生口角或拳脚相加;有的同学因单元考试发挥不好, 甚至作业被教师责成“重做”就闷闷不乐, 心存不懑, 甚而痛哭;有的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和家长吵闹……究其源, 盖其因, 是学生长期得不到相应的挫折锻炼, 心理提高学生挫折的能力, 以便进一步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讲, 从小形成的挫折耐力, 是非常必要紧迫的, 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亟须强化和提高。

二、利用教学过程, 渗透挫折教育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常通过上课、班会, 个别谈话等及时适当地渗透挫折教育的内容。我班大多同学在设立的学习目标和实际水平产生差异时;当尽了最大努力还不能完成看来并不太高的目标时;自己认为合理的要求在家长和老师处不能满足时, 与同学不能和睦相处时, 都会产生挫折。挫折是令人不快的, 但不快的程度及转化情况取决于自己调控和处理能力。在一次班会上我讲到:鲁迅曾彷徨过, 贝多芬还曾想过自杀, 但他们都顽强地战胜了自己的消沉和软弱, 通过自己的努力, 最终坚定地走上了真理的道理, 也更加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一句名言说得好:“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 不遇着岛屿和暗礁, 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早就成为后人逆境历起的典范。这次班会, 对学生的激励是很大的。

三、发挥榜样力量, 进行挫折教育

等值线 (面) 分布图的判读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考查学生基本技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实践中, 我总结运用了“高低低高”规律,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掌握重点。“高低低高”规律即是“凸高值低, 凸低值高”规律的简称, 它是指:在等值线 (面) 分布图上, 若等值线 (面) 凸向高值方向, 则所在地区与同纬度或同高度的两侧地区相比, 值偏低, 即“凸高值低”;若等值线 (面) 凸向低值方向, 则所在地区值偏高, 即“凸低值高”。运用这个规律, 可以很便捷地判断等值线 (面) 。

例如:右图为一天气系统垂直剖面示意图, 读图判断该天气系统为 ()

A.冷高压B.热低压C.冷锋D.暖锋

这道题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判断,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不知道气压随海拔的变化规律, 不能运用“高低低高”规律。我在讲解此题时, 首先强调了气压和气温均是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 这是运用“高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 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 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 提高把挫折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自学行为。而最好的榜样是学生身边的教师和同学, 可通过小榜样战胜挫折的可知可感事迹为价值尺度。为此我常注意收集, 积累学校、班级, 师生战胜挫折的教育素材, 选择时机适量进行教育。如:数学老师在大部分同学没考好的情况下讲述自己两次参加高考才考上大学, 在学业的困难面前不低头, 承受住高考落榜的挫折, 最终考上大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往事, 激发同学勇敢战胜困难, 在挫折面前不要被打败的奋发精神。同年级二班一位同学在校大会上讲述如何战胜病魔——在人生路上最大挫折的事迹。这些事实都发生在同学们身边, 使他们受到了深刻的挫折教育。

这些教育素材与学生很贴近, 效果很好, 另外, 我还选择一些中外著名人物战胜挫折的典型事例为榜样。如失学挫折奋发成长的爱迪生、法拉第、高尔基;只有初中毕业水平而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处境艰难而倔强的牛顿、达尔文、托尔斯泰;面对挫折而百折不挠二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居里夫人;身残志不残卓有成绩的海伦·凯勒、张海迪等。

四、树立正确观念, 蒂固挫折教育

首先让学生看到挫折并不怕, 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 会给人以打击, 带来悲伤和痛苦, 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 你对它笑, 它就对你笑, 你对它哭, 它也对你哭。”其次, 遭受挫折时, 不要盯住它不放, 挫折已经发生, 就应当面对它, 解决它, 摆脱它, 如果始终纠缠, 久久不能放下, 那么痛苦的感受就会犹如泥泞的沼泽地, 你越是不能很快从中脱身, 它就越可能把你陷住, 而且越陷越深, 直到不能自拨。

五、培养良好心态, 运用挫折教育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说对自己应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 自己有哪些优点、缺点应当心中有数, 既不夸张, 也不缩小, 实事求是。越是不正确评价自己, 接受自己, 则遭受挫折、失败感也越强烈。

关于消除学生心理挫折的思考 篇9

关键词:心理挫折,教育观念,挫折承受力

挫折, 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客观情景, 也指个体行为受阻时自身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由于妨碍达到目标的现实或想象的阻力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是个体动机、愿望、需要和行为受到内外因素阻碍的情景和相应的情感状态。所谓学生心理挫折是指学生由于主客观方面的条件变化繁杂, 其行为动机的目标在生活过程中, 遇到障碍或干扰, 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实现而产生心理上的失意、烦恼、沮丧等不良情绪。

作为一名高等职业院校的辅导员, 从教数年来接触了许多个性迥异的学生, 处理了不少突发事件, 经过仔细揣摩归纳, 发现很多问题实质都是学生心理挫折的反应。因此, 研究如何发觉学生的心理挫折, 增强其挫折承受力, 最终消除学生的心理挫折, 对于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促进高职学生心理进一步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1 学生心理挫折反应的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 心理挫折包括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孤独感和愧疚感的增加等, 容易使人陷入悲哀、焦虑、忧愁、恐惧、失望等情绪中。学生心理挫折反应的表现形式有七种:攻击、冷漠、固执、个人好恶、强调客观、怨天尤人、投射、压制。

2 学生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分析

学生会产生心理挫折, 存在诸多的原因, 归纳起来主要是学生自身、社会、家庭和学校四方面。

2.1 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差, 情绪不稳定, 造成心理失衡。这是由于学生正处于特殊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阶段, 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形成, 其精神世界单纯和复杂并存。他们在身心急剧发展的转变时期, 对许多新东西的涌现, 不能多层面吸取其内在价值, 来不及消化和适应, 。虽然他们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充满激情, 但在挑战面前缺乏良好的心理面貌和精神斗志, 于是在心理和外在表现上产生诸多消极情绪与行为。

2.2 社会环境因素

在改革的大潮中, 受市场经济利益的诱惑, 一些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益采用不法经营手段对未成年的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同时社会上不良的文艺作品、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也会给未成年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很多障碍, 致使他们价值观扭曲, 一旦遇到不顺心、不如己意的事情, 就认为自身受到了伤害, 在心理上或者行动上产生排斥行为。

2.3 家庭因素影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因此父母的言行对其子女性格的发展起着取石铺路、潜移默化的作用。

2.4 学校教育因素

长期以来, 中等学校教育在“应试指针”的指挥下, 片面追求升学率, 将智力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以学习成绩好坏“论英雄”, 忽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而在学习教育过程中, 又往往采取“封闭”、“僵化”的形式, 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 另外高校教育者常常以“导师”、“权威”自居, 把学生至于完全被动接受的地位, 往往把要求和规定当成教育的基本定理, 缺乏科学合理的民主和个性化教育, 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须与专业授课同堂进行教育关键一环。

由此看来, 学生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完成。

3 消除学生心理挫折的方法探析

面对学生产生的心理挫折, 广大教育工作者应采用多种方法, 耐心帮助学生端正观念, 消除心理挫折。

3.1 心理疏导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启发学生克服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的极端心态, 选择有效解决方法, 促使其消除心理挫折。

3.2 心理互换法

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时, 对常挨批评, 自我评价较低的学生, 可调换位置以学生的心态去思考处理问题方法, 同时让学生自我反省, 思考自己行为失当的原因及危害。

3.3 愉悦法

针对反应“冷漠”、“压制”行为的学生, 可和心理互换法相互配合, 制造适当的成功体验, 帮助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培养学习兴趣。

3.4 强化暂停法

所谓强化暂停法, 即冷处理法。这种方法适用“攻击”行为的学生。因为在学生暴跳如雷时处理问题起不到任何效果, 反而容易和学生形成对立, 即使学生接受了也是口服心不服。

以上这些方法, 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挫折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学生见识的扩展和思维的活跃, 还需要教师在思想上进一步转变观念、在工作方法上与时俱进, 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教育民主化即有单向灌输转向平等交流;注重行为培养即教育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教育网络化。

此外, 学校教育工作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生活辅导、心理咨询、挫折训练、角色扮演、人际交往训练、艺术陶冶、榜样模仿、偶像分析, 等等。这些方式的总体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鼓励学生做“德才兼备, 身心两健”的合格公民。

随着实践的发展、环境的变化, 学生的心理挫折也会发生新的变化,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勇于探索和创新,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多个方法融合使用, 并且要不断优化教育方法, 提高教育成效, 帮助学生打开心灵之窗, 增强学生挫折承受力。克服前进路上的各种挫折, 使学生身心健康, 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132.

[2]万清祥, 等.论学生工作的科学性与时效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7) .

[3]王珏, 潘津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

[4]张锦高, 卢文忠.发挥专业教学育人功能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名言俗语——调控挫折心理的良方 篇10

现实生活中,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人们的需要和目标并不都能满足和实现。工作不顺, 学业不佳, 人际不和, 情场失意, 考场失利, 身体欠安……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经历并战胜挫折, 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

在心理学上, 挫折是指个体遇到障碍和干扰, 致使预定目标不能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体验。个体由于遭受挫折, 不能实现目标, 不能满足需要, 会引起紧张、焦虑、愤怒、沮丧、冷漠等不良心境, 从而损害身心健康, 甚至会自暴自弃, 对生活彻底失望。然而挫折是可以战胜的, 名言俗语, 正是战胜挫折的良方。

有关挫折的名言多如繁星!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弗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也”;拜伦说“逆境是到达真理的一条道路”;别林斯基说“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培根说“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有关挫折的俗语也真不少:“燧石只有经过磨砺才能溅出火星, 人只有经历挫折才能变得坚强”, “铁不锤炼不成钢, 人不锻炼不成才”,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解读这些名言俗语, 可以让我们学会辩证地看待挫折:一方面, 挫折使我们遭受了打击甚至失败, 带给了我们种种不愉快的体验;另一方面, 挫折也可磨炼我们的意志, 使我们更有毅力, 更有智慧, 更加成熟, 对于个人成长不无裨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健康的心理是以适当的挫折经历为基础的, 挫折是磨炼意志、健全人格、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通过这类名言俗语, 我们可以更好地感悟人生, 积极看待和勇敢面对挫折, 充分利用挫折的力量努力创造人生的辉煌。

“失败是成功之母”, “吃一堑, 长一智”, 它告诉我们经历挫折之后, 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莎士比亚说过, “千万人的失败, 都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 往往做到离成功尚差一步就终止不做了”, 所以我们要学会坚持, 要坚韧不拔地去追求目标, 因为“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当达到某一目标的途径总是不畅时, 我们不妨灵活应变, 另辟蹊径, 开辟一条有更大成功可能的新途径, 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当面对某些尽了最大努力仍无法实现的目标时, 我们必须学会及时调整, 甚至毅然决然地放弃, 因为“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暂时的失败动摇了必胜的信心, 我们务必记住“不经历风雨, 怎么能见彩虹”!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 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参加广阔的社会实践, 学会独立地应对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积极地寻找应对良策。只有主动接受生活磨炼、挫折考验的人, 才能提高耐受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

培根说:“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懑抑郁的时候, 跟知心挚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会使人致病……”显然, 要提高耐受挫折的能力, 必须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当我们遭遇挫折时, 不要自我封闭, 可以选择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或领导老师沟通、倾诉, 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如果受挫后陷入极端恶劣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亲朋好友或领导老师也无能为力时, 应该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

俗话说“笑口常开, 健康常在。”“笑一笑, 十年少;愁一愁, 白了头。”要提高耐受挫折的能力, 还要学会调控情绪, 优化心境, 克服挫折带来的消极影响。当面对困难, 心烦意乱时, 暗示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 船到桥头自然直。”当怀才不遇, 情绪压抑时, 提醒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当遇到干扰, 情绪愤怒时, 告诫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一时风平浪静。”当身处逆境, 情绪悲观时, 鼓励自己:“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

要提高耐受挫折的能力, 更要学会把遭受挫折后产生的消极体验转化为发愤图强的动力, 在更高的层次上去满足未能满足的需要, 使情感得以升华, 此乃“化悲痛为力量”。如同司马迁, 把受宫刑的极度屈辱倾注于《史记》的编撰中;好比歌德, 把初恋失败的极大痛苦宣泄到《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创作中。在遭受挫折后, 我们也不妨试着把不良情绪转移到书法、绘画、写作等活动中去。

[心理魔法室]挫折是个老师 篇11

人人都可能遇到挫折,挫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宋代诗人辛弃疾曾写道:“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既然挫折是这样常见,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首先,请认真思考以下题目,能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受挫能力。1.碰到令人担心的事A无法做作业或干自己手头的事B照干不误C有点犹豫2.碰到讨厌的对手时A感情用事,真的很讨厌这个人B理智一点,不要那么讨厌吧C两者之间3.考试失败时A作业也不想做了B努力寻找成功的机会C两者之间4.功课不太好时A焦躁万分,无法思考B冷静地想办法C两者之间5.有时候感到累了A脑子不好使了B耐住疲劳继续写作业C两者之间6.如果外出旅游。发现条件恶劣时A心情一下子变差了B想想办法,克服困难吧C两者之间7.被最好的朋友误会了。她(他)不理你了.你会A算了,我也不要理她(他)了B努力解释,挽回C两者之间8.这次是你做错了。结果有些不太好,下次你会A失去信心B再度开动脑筋c两者之间9.老师给你布置了很难完成的任务,你会A不想做了B千方百计干好它C两者之间10.必须要去做一件你觉得很难的事情A很讨厌啊!B努力努力克服吧!C两者之间A=0分B=2分C=1分。然后把每道题的得分加起来。总分在17分以上说明受挫能力很强;在10—16分之间,说明对某些特定的挫折的承受力比较弱;在9分以下的,说明承受能力比较弱。其实,如果一个人能够把挫折转变为财富,他就能够走向成功!这个转变也许是痛苦的,但必将是收获巨大的。外貌方面:请接受这个独特的自己.每天早上起来对着镜子说,我喜欢做这样的自己。人际交往方面: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首先要这样对待他人。学习方面: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调整抱负水平。太高的学习目标容易让人压力太大;太低的目标又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中等难度的目标是最适合的,不至于总是让人失败,又能在努力后可以达到,具有较好的激励作用。

大学生心理挫折教育探讨 篇12

一、挫折的内涵与构成

挫折是指个体在实现目标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 导致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1]。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 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如环境适应、人际关系、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因素引发的一些心理烦恼、焦虑、失望、痛苦等情绪反应。

挫折的概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存在着的目标不能实现、需要和动机不能满足的干扰情境, 如理想与现实的挫折、考试与就业应聘的失利、考研落榜等;二是指对挫折情境的认知与评价, 这种认知与评价的过程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三是指在对挫折认知评价的基础上, 产生情绪或行为反应, 如紧张、消沉、悲观忧郁、退缩、逃避、冷漠等。这三方面内容的关系是挫折情境 (真实或想象的) 引起挫折认知, 从而产生挫折反应。

挫折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 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能力, 汲取经验教训, 调整目标或策略, 从逆境中重新奋起;另一方面, 挫折也可以扰乱人的心理情绪, 使人心态失衡, 导致不安全的行为反应, 如不安、愤怒、攻击、幻想、偏执等。

二、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具体表现

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变革、人才竞争的社会背景之下, 正面临着各种严峻的考验, 不少学生在报考院校、选择专业、考级考证、应聘就业等环节中, 在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造成挫折时, 便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陷入不良情绪的困扰而不能自拔, 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孤独心理

孤独是与他人、与社会隔离的自身孤立心态, 是一种主观感受。大学生中容易产生孤独感的人主要是学习困难生、经济贫困生以及生理残缺者、严重违纪者、人际交往困难者、情感处理困难者等。很多大学生进入陌生的大学环境后, 新的人际关系往往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在行为上无所适从、心理上失落无助, 表现出人生没有奋斗的方向、精神的支柱以及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 甚至找不到可信任的朋友, 由此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空虚感、孤独感[2]。加上学生自身存在个性差异、城乡差别以及经济文化背景、生活行为习惯、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不同, 往往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没有主动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去, 常常出现心里烦恼无人倾诉的情况, 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孤僻、冷漠等心理问题。一旦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 他们便会更加感到孤独无助, 从而产生心理挫折。

2. 焦虑心理

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时所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色彩的情绪状态。一部分学生由于教学方式不适应、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动力不足等原因, 个别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经常沉溺于上网、玩游戏, 致使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考试失败, 甚至个别学生还因此休学或退学。当然也有不少学生原来在高中都是佼佼者, 但进入大学后, 由于高等学校人才济济, 面对激烈的竞争, 他们之间出现了分化, 有的学生逐渐发觉自己原来的优势已不复存在, 优越感和自信心随之丧失, 对自己的能力开始产生怀疑和动摇,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业受挫、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的挫折心理体验。

3. 厌倦心理

厌倦是心理疲劳、心理消沉的一种情绪表现。厌倦常发生在对自己的一切失去兴趣、对前途缺乏信心、自我封闭的学生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 相互间很难做到敞开心扉。久而久之, 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空虚和厌倦。此外,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成熟期, 身心迅速发展, 他们表现得更加关注自我, 有非常强烈的交往愿望, 希望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他们缺乏基本的社会交往的能力和技巧, 加上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又比较强, 这就导致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缺乏自信、理解和宽容的品质, 也缺乏合作的精神, 从而使他们的人际关系陷入紧张、孤独的境地, 特别是性格内向、缺少特长、不善于交际和言辞表达者, 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淡漠、沮丧等状况。

4. 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而造成的妄自菲薄, 缺乏自信, 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一种自我意识[3]。自卑的产生最主要还是因为缺乏自信心, 认为自己的能力素质、外貌体态等都不如别人而否定自己。有的大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 面对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等一系列变化, 跟不上教学进度, 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关爱, 在家庭中也往往缺少父母的认同, 形成了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加上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 有的是在父母的宠爱中成长的, 生活上的娇生惯养, 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 缺乏战胜困难、克服磨难的毅力, 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也有的学生甚至未能脱离高考失利的阴影, 有一定的挫折感和自卑感。面对就业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 他们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家人期待的冲突, 职业期望与就业竞争力的反差等都可能导致他们自我评价偏低, 对前途悲观失望。

三、开展心理挫折教育的有效措施

造成大学生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学生自身认知的偏差和人格的不健全因素、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教育因素, 也有大学教育方面的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 高校应采取以下措施:

1. 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支持性条件。一方面,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构建其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以“预防为主、迅速反应、重点突出、长期监控”的新模式,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挫折, 培养积极进取的心态, 掌握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 增强自身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4]。另一方面, 要建立课堂教学与心理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着重强化抗挫折教育, 进行挫折应对的模拟训练, 针对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和心理障碍问题做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 帮助和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就业择业、个人发展和成长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以达到陶冶心情、启迪人生的目的, 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普遍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执著的追求。不少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变幻莫测的复杂的事物面前, 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尤其是不良环境会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出现虚荣、攀比、孤独、封闭、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 高校要将德育和学校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将德育内容和方式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的所有环节中去, 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拓宽德育渠道, 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关怀的育人机制。充分调动辅导员、共青团、学生社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发挥学生教工团支部、党支部的组织作用, 带动广大学生形成一种健康和谐、积极上进的局面;利用“两课”教学来加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 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自觉地把社会理想、时代要求内化为个人成才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发展目标, 正确地看待世界、认识自我, 冷静地对待困难和挫折, 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3. 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提高学生关注自我的意识和应付挫折、调控情绪的能力, 增强人际交往的自信心, 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 高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思想品德塑造的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行动、献爱心工程、希望工程和社会调查等活动, 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协作意识, 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同时, 要充分发展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和心理话题调查等活动, 使广大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活动中, 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4. 构建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 其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5]。校园文化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具有人格塑造、理想信念与目标追求、精神激励、文明形象形成、建立自信、磨炼意志等功能, 它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升华精神, 培养学生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因此, 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政治、学术、科技、文体、艺术、娱乐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和集体主义观念, 减轻、消除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挫折, 提高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增强心理的适应能力, 促进自主发展的潜能,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 加强大学生心理挫折教育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勇于面对挫折的顽强拼搏的意志,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促进大学生心理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敏.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的研究和探索[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10 (4) .

[2]梅萍, 陈饶燕.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的培养与自杀预防[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21) :31.

[3]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2004:70.

[4]戴勇.高校贫困生就业援助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4) :36.

上一篇:图书资料管理下一篇:服务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