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挫折心理

2024-09-26

抗挫折心理(通用12篇)

抗挫折心理 篇1

一、高职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 致使个人动机或需要不能实现时而产生的消极心理状态[1]。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 通过知识、技能的训练, 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 增强受挫能力的教育[2]。调查表明, 目前在校高职生抗挫折心理素质状况不容乐观, 存在显著的性别、专业和家庭来源差异[3]。然而, 挫折教育活动在实施中缺乏科学性, 违背了高职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挫折教育刚上路就迷路[4]。科学培养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 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重要教育命题。

从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角度看, 19-22岁被心理学家形象地称为“心理断乳期”、“矛盾期”、“危机期”, 是完全脱离父母监护而开始独立成长的时期。在现实中, 有的高职学生面对挫折, 产生了严重的挫折感, 产生焦虑不安、苦闷自卑的负性情绪。究其原因, 一方面, 生理发育成熟与心理发展滞后不平衡。随着高职学生各项生理机能的成熟, 引发了心理的急剧变化,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速度不同步, 使得缺乏社会经验的高职学生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心理问题, 陷入苦闷、焦虑和抑郁的情绪状态。另一方面, 不良教养方式引发受挫心理障碍。比如, 师长过高的期望值, 使高职学生承受超负荷的心理压力, 他们亟须具备良好的抗挫折心理素质。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是健全高职生心理素质的需要, 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居于战略地位[5]。

二、客观分析高职学生的受挫心理表现

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随时都可能遇到挫折。不同高职学生的挫折反应差别很大, 有的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 如继续努力、策略调整等;有的采取消极妥协的反应方式, 如攻击、固执、焦虑、抑郁、推诿等, 极易形成心理疾患。高职学生的受挫心理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 因理想现实差距产生的悲观失望

高职生的诸多挫折适应性问题中, 因理想与现实差距而产生挫折感尤其突出。由于高考的失利, 许多高职生往往找不到自己的奋斗目标, 缺乏科学的学习规划, 学习和生活缺乏动机, 意志消退, 行为懒散,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高职生感到空虚、无聊、茫然, 不知所措。一方面, 入学前他们希望考上理想大学和专业, 但因成绩原因, 部分高职生学非所愿, 入学就有了沉重的失落感, 专业认同感未得到满足, 专业学习兴趣低下, 产生心理挫折;另一方面, 很多高职生认为, 大学是神圣的科学殿堂, 是通向人生的成功之路。考上大学后发现, 现实是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和师资条件等方面与想象的“天堂”有一定差距。满堂灌的课堂、拥挤的食堂、喧闹的宿舍等, 使他们感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困惑迷茫。

(二) 因学业不良而产生的自卑焦虑

部分高职生中学时成绩较好, 但步入大学后, 由于竞争对手不一样, 很多学生学习能力差不多, 而且分数不再是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 综合素质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变得尤其重要, 他们首先在学习理念上产生了学习挫折问题, 学习方法不当则进一步引发了学业挫折。比如, 对大学课程仍沿用中学的学习方法, 结果学习成绩不理想, 出现了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一方面, 部分学生不清楚要学什么, 他们感觉学习目标模糊茫然, 不像中学那样明确具体;另一方面, 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从何学, 他们习惯了接受式学习, 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依赖性强的高职生心理压力尤其大, 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 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

(三) 因人际不谐而产生的自闭胆怯

高职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 人际交往欲望非常强烈, 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增长见识、获取友谊、发展能力。但是, 有的大学生由于交往技巧、言语表达、个性特征等方面欠佳, 引发了一系列人际交往障碍。原因在于, 一方面, 由于高职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在风俗习惯、爱好特长、性格个性、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面临全新的人际适应性问题, 交往中存在不协调现象;另一方面, 高职生心理尚不够成熟、社会阅历较少, 加之自我评价不恰当, 形成孤僻、羞怯、自卑的交往心态, 独来独往。有些学生把教师或同学对他们交往中的善意批评和建议看作故意刁难, 对人际关系产生隔阂、胆怯、冷漠的心理。

(四) 因情感受挫而产生的绝望自弃

高职生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成熟, 对异性更加关心, 希望与异性交往, 他们普遍对爱情充满了憧憬与向往。然而, 有些高职学生不能客观、正确地对待失恋, 一旦追求不到“意中人”, 就会在心理上着急烦躁、情绪低落、消极悲观, 在行为上走极端, 有些学生自甘堕落、自暴自弃、不能自拔, 产生报复和轻生的念头。此外, 由于高职生主要任务是专业知识学习, 谈恋爱又需要消耗大量时间精力, 当二者产生冲突时, 也容易使他们产生挫折心理障碍。据有关部门统计,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跳楼自杀的案件, 绝大多数是由恋爱问题所导致的[6]。失恋受挫的产生, 原因在于每个学生生活背景、个性特征迥异, 加之人生阅历少, 在交往知识和技巧上存在不足, 因而承受不了由于失恋所带来的消极情绪。

(五) 因就业不顺而产生的紧张焦虑

目前, 我国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高职生在求职择业中也会遇到诸多挫折与困难。造成当代高职生就业挫折的原因在于:一方面, 由于高校连年扩招, 导致高职毕业生人数剧增, 就业岗位供需结构失衡, 增加了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 部分高职生在求职择业中屡屡受挫, 容易心情烦躁、焦虑不安;另一方面, 职业生涯规划缺失引发就业挫折。目前, 尽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高校已经起步, 但在实施中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高职毕业生由于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 在就业过程中感到十分迷惘、困惑, 不清楚自己要找什么工作、能干好什么工作、如何准备求职面试。残酷现实的就业竞争严重挫伤了他们原有的就业期待, 就业的不顺畅使他们在就业中容易产生紧张、困惑和焦虑。

三、高职学生受挫心理的预防与调适

在现实生活中, 每个高职生都可能会遭遇挫折, 但受挫心理及行为反应却大相径庭。有的人能从逆境中奋起, 坚韧不拔, 百折不挠。在战胜挫折中增加知识和才干, 大大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性能力;有的人稍遇挫折就意气消沉, 萎靡不振, 丧失了前进的信心与勇气, 引发各种适应性问题。由于高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 有必要对他们的受挫心理进行预防和调适。

(一) 培养高职生正确的挫折观, 辩证看待挫折

全面、客观地看待挫折, 能使大学生对挫折无可畏惧, 超越逆境, 战胜挫折[7]。教育者应让高职学生辩证地认识挫折的客观性、普遍性、连续性和两重性, 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挫折观, 挖掘潜在的受挫能力。纵观古今, 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大都是在逆境、坎坷与挫折中成长的, 无不经历过挫折与失败。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三落三起”的政治经历, 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同样面对挫折、困难, 不同个体的反应却大相径庭:有些人畏惧、沉沦、恐慌, 从此意气消沉、萎靡不振, 丧失了前进的信心与勇气, 甚至采取极端行为;有些人从逆境中奋起, 坚韧不拔, 百折不挠, 积极应对挫折, 战胜挫折, 成为强者。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 “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 而一切厄运也并非没有希望”, 要辩证看待生活中的成败。教育者应让高职生认识到, 自然界、社会间的万事万物都在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因此, 高职生如何克服挫折,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挫折的客观认知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二) 训练高职生进行合理归因, 调整抱负水平

心理学家韦纳对失败归因进行了研究。他认为, 将失败归于何种原因, 对个体活动和积极性将会有很大影响。把失败归于主观原因, 会使人感到内疚、无助。比如, 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好是由于学习不够努力, 而不是由于教师教学水平或试卷难度太大。在应对挫折过程中, 教育者一方面应让高职生注意避免两种错误归因方式, 当受到挫折后, 应该冷静、客观地分析失败的原因, 对挫折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 提醒自己做换位思考, 这样就能逐步改变不合理认知, 减少受挫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适度调整高职生的抱负水平, 消除消极受挫体验。高职生都有自身的追求目标, 且目标水平的高低与其确定的标准是否合理相当重要。如果个体的抱负水平过低, 尽管容易达到既定目标, 但个体决不会有较大的满足度, 难以激发潜在的自信。反之, 如果个体抱负水平过高, 超过了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 即便他竭尽全力, 还是力不从心, 也难以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 容易产生受挫心理。因此, 确立适度的抱负水平对有效防止和消除高职生受挫心理十分必要。

(三) 创设挫折情境, 优化受挫心理品质培养

古人云:“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由此可见, 抗挫折心理素质是在挫折情境中磨砺成的。俄国物理学家列别捷夫认为:“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 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抗挫折心理素质不是高职生先天具备的生物本能, 而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创设挫折情境, 以此为基础培养高职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比如, 组织高职生野外素质拓展训练、军事训练、夏令营、竞技争霸赛、社交能手大比拼等活动, 为他们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 让高职生积极寻求摆脱挫折、走出困境的办法, 获取战胜挫折的成就感。高职生在挫折情境中习得的应对困难、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会迁移到其他挫折情境中, 使得他们在遭遇挫折后能做出积极主动的适应。教育者应注意在高职生受挫成功和受挫失败时分别对其表扬肯定和鼓励安慰。同时, 和谐的育人环境能够给高职生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如果高职生所在的集体充满友爱、和睦、和谐的氛围, 受挫者就能切身体会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团结、融洽和舒适的集体中, 感受到来自集体的爱, 就会从中获得战胜挫折的力量与信心。

(四) 教会高职生掌握有效的挫折应对方法, 减轻受挫压力

在遭遇挫折时, 只有对它进行认真分析, 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回避挫折与困难, 只能使人失去理智。教育者应教会高职生应对挫折的正确方法。第一, 认知调节法。当高职生遇到挫折时, 要用理智的眼光分析受挫原因, 同时发现事物积极的一面, 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改变挫折情境, 减轻挫折压力。第二, 注意转移法。高职生内心受到创伤后, 应有意识地做一些事情, 或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 转移注意力, 淡化不良情绪, 使内心恢复平静。第三, 心理疏导法。高职生在遭受挫折时, 应有意识地转移自己的不良情绪, 主动找师长、亲友倾诉, 使自己的不快情绪得到宣泄。第四, 榜样讲述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榜样的感召下, 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 把挫折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自觉行为。最好的榜样是学生身边的教师和同学, 应注意收集学校或班级素材, 选择适当时机进行挫折教育。结合学科教学, 教育学生以中外著名人物战胜挫折的典型事例为榜样, 使其从中吸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增添战胜挫折的能力和信心。

(五) 加强抗挫折心理素质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

目前, 专门针对高职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进展缓慢。“挫折教育”概念界定不科学[8]、心理测试量表缺失、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模式构建缺乏等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培养。第一, 高度重视抗挫折心理素质理论的构建及测评工具的研发。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个案访谈、问卷调查, 探索当代高职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基本成分。第二, 建立健全高职生抗挫折心理问题调适机制。教育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调适高职生各类受挫心理问题, 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系统、科学的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模式 (既关注挫折事件, 又关注社会变迁) , 使之能有效指导高职生挫折教育实践。第三, 深入开展高职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证研究。教育者应综合运用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方法, 整合高职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形成的内在根源和外在条件, 大规模开展高职生抗挫折心理素质调查, 探讨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的路径与方法, 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挫折心理素质训练, 增强高职生挫折应对的自我效能感。此外, 设立专业心理咨询机构, 辅助高职生处理好成长挫折, 建立量化的抗挫折心理素质测评体系, 建立抗挫折心理素质档案管理系统, 构建抗挫折心理问题预警和评估机制, 验证高职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的可行性。

摘要:抗挫折心理素质是个体应对挫折时所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 高职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是学校挫折教育的基本目标。充分认识高职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客观分析高职学生的受挫心理类型, 科学有效地预防和调适高职学生的受挫心理, 对其心理健康成长具有保障和促进功能。

关键词:高职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孙晶.学生的成长需要挫折教育[J].职教论坛, 2004, (5) :51.

[2]边和平.挫折教育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

[3]唐继红, 张骞.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5) :137-139.

[4]赵文学.挫折教育刚上路就迷路[N].甘肃经济日报, 2005-08-11.

[5]吴铁鸣.试论挫折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J].教育探索, 2001, (2) :15-16.

[6]刘志翔, 毛丹.当代大学生恋爱挫折的新变化及预防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4) :24-28.

[7]张骞.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10) :101-104.

[8]胡晓娥, 刘淑萍, 赖以柱, 蒋常香, 李洁.高中生挫折感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 2009, (5) :92-93.

抗挫折心理 篇2

难点:教会学生运用各种应对挫折的方法

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教学方法

2、引导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投影):

情境体验:启发学生思考图片中的同学都遇到了什么样的情况,你是否有同样的经历。(图片略)

讲授新课:

一、人生难免有挫折(板书)

1、什么是挫折(板书)

(学生根据刚才的图片谈对挫折的理解)

“挫折”一词,在我国古代最初是用以表明战争中的失利。

挫折指人们在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愿望,受到阻碍或中断的状况。(板书)

例如农民会遇到自然灾害而颗粒无收,工人会因为企业经营困难而下岗,机关干部也会面临精简机构而裁员,我们青少年也可能会在学习成绩、升学考试、同学关系、身体健康等问题遇到挫折。

2、产生挫折的原因(板书)

造成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分为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和学校因素以及个人因素。

(1)、自然因素(板书)

图片:洪水、海啸、地震等。

这些自然灾害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可避免的创伤和挫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我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但是要想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

(2)、社会因素(板书)

图片:911事件、巴以冲突

战争给人民、社会、国家带来的危害相当大,因此和平一直是当今世界两大主旋律之一。亲人在战争中离去,对生者是精神上的痛苦。平民在战争中受伤,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还有的人是由于受到政治、宗教等社会因素惨遭迫害。大诗人屈原,受到贵族保守集团的反对,改革终遭失败,被流放到沅湘流域,最后在悲愤忧郁中自投汨罗江而死。哥白尼、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被教会视为异端邪说,布鲁诺被活活烧死。这些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挫折。

(3)、家庭和学校因素(板书)

包括家庭变故、教育不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紧张、焦虑、恐慌和失落。

(4)、个人因素(板书)

个人因素是指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请同学谈一谈个人会有哪些因素产生挫折因素?

学生:略

同学们谈到了体力、智力、外貌以及生理缺陷等方面会对个人产生挫折心理,除此之外,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对自己估计不当、期望值过高,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等也会导致个人的挫折心理。

小结: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造成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们不可能完全避开这些因素或不让这些因素发生作用,这就决定挫折是难以避免的。

3、挫折对人的影响(板书)

(1)给身心造成打击和压力,带来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

(2)使人们经受考验,得到锻炼,成为迈向成功的转折点

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引出下一个问题。

二、面对挫折的不同态度(板书)

阅读贝多芬的故事,引导学生总结面对挫折的不同态度。

1、消极的态度:陷入焦虑不安、悲观失措的情绪,甚至自暴自弃

2、积极的态度:冷静思考,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培养战胜挫折的心理素质,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板书)

1、我们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2、应对挫折的方法:

阅读名人应对挫折的故事,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挫折经历,回忆一下自己是如何应对的。(苏洵和张海迪的故事)

通过讨论总结出应对挫折的方法。

冷静对待——在失败中看到其中孕育着成功的可能,使自己重拾信心(板书)

自我疏导——不过于自责,善于自我排解,使情绪得到调节

请求帮助——主动把痛苦向亲朋好友倾诉

精神升华——把失败化为奋发图强学习、工作的动力

抗挫折心理 篇3

关键词:小学生;抗挫折;心理训练

心理学认为挫折是“当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然而,现今生活在顺境中的不少小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近年来,学生打架斗殴、自杀跳楼等过激事件层出不穷、屡见不鲜。事件主人公往往因事不顺心或话不投机就产生过激行为。这让我们看到当前少年儿童的心理抗挫折能力非常薄弱。

一、以一个主阵地两类课堂为主要研究途径

一个主阵地指的是以心理健康课为主阵地,两类课堂包括学科教学课堂和班队活动课。

1.以心理健康课为主阵地,开展专业的抗挫折训练活动研究

首先,我们的心理学专业老师精心设计了7个专业教学方案,分别是《直面挫折 自强不息》、《相信我能行》、《屡败屡考 我胜出》、《做情绪的主人》、《扣动心底的琴弦》。这7个教学方案是想从生活和学习各个方面让学生对挫折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强化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继后,心理学专业老师设计了一套以“认识自我、提高抗挫折能力、增强自信”为主题的团辅活动方案,通过在心理健康课上开展各种团体训练活动,创设相应的情境来训练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2.在学科教学课堂中开展抗挫折教育的研究

我们分别在语文和音乐两个学科中开展研究探索。

(1)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勇于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有意识的渗透抗挫折教育。比如三年级的课例《爬天都峰》,四年级下册的课例《触摸春天》,五年级上册的课例《地震中的父与子》都可以进行抗挫折教育的渗透。

(2)听歌、跳舞等自我调节的方式能很好地减轻和释放学习压力,音乐老师充分利用专业的优势,让学生学会用听音乐呼气、吐气、闭目瞑想、做舒展运动等方式来排除压力、调节心情。音乐老师还编排了一套减压操《向快乐出发》。这套减压操是根据舞蹈《向快乐出发》改编,当学生遭遇学习、生活的压力、挫折,心情苦闷无法排解时,可以通过跳减压操来减轻压力,调节心情。

3.在班队活动课中开展抗挫折的实践研究

我们的班队活动设计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类是让学生树立自信,勇于面对挫折,活动方式是演讲或讲故事,具体主题有 “我能行”,“向名人学习”;“欣赏自己、欣赏别人”等等。

第二类主题是让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学会合理调整自己的心态,活动方式是表演情景剧或小品、舞蹈,具体小主题有“我犯错了”、“我落选了”、“我考差了”、“我跑了最后一名”等等。

第三类主题是训练学生的学习、生活本领,活动方式是开展技能比赛,具体主题有“珠算我最行”、“订钮扣、系鞋带难不倒我”,“水果拼盘大比拼”“我包的饺子最好吃”等等。让家里的公主王子们卷起袖子包饺子,订扣子,洗袜子,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生存、自理能力,也就初步具备了向挫折挑战的能力。

二、以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训练形式

一个主阵地两类课堂都是在教室,在学校进行的模拟似的活动,要想真正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还得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开展真实的实践活动,来磨练学生的意志。两年来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1.种蔬菜

在实验班级里以小组为单位种蔬菜,孩子们不会合作劳动,撒下的种子始终不见发芽,别组的蔬菜长得茂盛自己的长得慢……这一次次遭遇失败的事,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而且培养了学生忍受挫折的能力,也学会处理愿望与现实不符合的矛盾。

2.拉练活动

开展课题研究的两年内,我们组织了实验年级开展了两次“徒步走江南”的拉练活动。往返全长12公里。第一次,天气炎热,太阳毒辣,很多学生从来没有徒步走这么远的路程,去时兴致勃勃,返回的途中,又累、又渴、又热,有的掉队了,有的脚磨破皮了,各种困难交织在一起,最终每个同学都顺利回到学校,圆满完成此次任务。第二次,走到半程,天空下起了雨,有的同学没带雨伞,冒雨前行;有的同学鞋子湿透了还自嘲是水鞋;有一个同学不小心摔伤了不愿坐车,还坚持同行。学生们在谈拉练感想时,有的说:“只要坚持,没有办不到的事!”有的说:“这次拉练活动让我明白了:坚持,胜利就会在前方。”

3.“手拉手,心连心”活动

组织学生与特殊教育中心开展了“手拉手.心连心”活动。给学生提供零距离接触残疾人,了解残疾人的机会,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关爱残疾人,学习残疾人坚强勇敢,克服困难的精神。活动中学生们参观了残疾儿童绣的《清明上河图》、听了智障儿童的数学课,听障儿童的数学课和韵律课3节课,互动环节中我校的学生给残疾儿童送去了精心准备的节目和礼物,残疾儿童们也教我们学习手语。在活动中学生们亲身感受了残疾儿童内心的坚强与对待生活的乐观。有个同学在谈感想时说:“与他们遭受的挫折相比,我们偶尔遇到的困难算什么,从今往后,我要鼓足前行的风帆,努力前进,前进,决不退缩。”

4.“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环卫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环卫活动,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打扫卫生的艰辛,从而自觉爱护环境。活动形式是组织学生到市民广场捡垃圾。很多学生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少做家务,更别说捡又脏又臭的垃圾,刚开始大多数学生都提着口袋你望我,我望你,少数几个学生捡也是尖着个手指捡,后来老师带头捡垃圾,并宣布开展捡垃圾比赛,学生们便踊跃起来,见到脏的包装口袋,他们就用火钳夹,见到发臭的饮料瓶,他们就捏着鼻子捡,见到紧贴在地面的口香糖,他们就找来小棍使劲撬。这种活动既锻炼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又培养了他们遇到困难学会想办法,更让他们体会到了打扫卫生的艰辛,从而自觉地不再乱扔乱吐。

5.“我到幼儿园当老师”体验活动

组织实验年级学生到幼儿园开展“我到幼儿园当老师”体验活动。平常作为学生坐在座位上听老师讲课,这次让他们当一回老师,去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吃点心、教他们画画,每个学生面对的幼儿不一样,有的幼儿调皮、不听招呼;有的幼儿胆小,不敢和小老师交流,有的幼儿聪明,问的许多问题难倒了我们的小老师,面对种种难题,我们的小老师需要积极地、耐心地想办法去解决。通过这次活动,很多小老师们感慨很多:有的说终于教会“学生”画画了,感觉很有成就感;有的说当老师真辛苦,以后自己学习要认真一点儿,少让老师操心。

三、结语

农村寄宿制学生抗挫折心理研究 篇4

目前我校许多家长认为只要我的孩子学习好, 其他事情都是小事, 对孩子过分保护。如二年级 (1) 班的蒋艾月同学从起床、穿衣到上学、放学的接送全由家长负责。家长把他们的生活环境创设得非常优越, 唯恐孩子在学校班级中遇到困难、受挫折。学校要求家长不要这样去做, 但是家长天天到校跟班, 致使孩子缺乏生活锤炼, 养成了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惯。学生在校内、校外一旦参加实践劳动就紧张, 或是什么也不会干, 甚至有些学生哭鼻子、耍赖、说谎话、不参加活动等。在挫折日益普遍存在的今天, 培养和提高农村寄宿制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原因

当今农村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而且有很多为留守儿童, 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本应自己做的事情, 全由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替代。如学校开冬季运动会, 运动场上到处是学生欢呼雀跃的身影。晓晓也积极参与拍球比赛并且得了第一。她还参加了跑步比赛并且得了亚军。在领奖台上, 她洋溢着灿烂自豪的笑脸, 小奖状、小奖品在她手中熠熠生辉, 同学纷纷向她投去羡慕的目光。运动会尾声特别安排了跳绳展示, 虽然晓晓也跳得不错, 可是教师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 便将名额给了另外两名同学。老师话音刚落, 晓晓便跑过来问老师:“老师, 欣欣不如我跳得多, 为什么让她去, 不让我去啊?”一脸不服气的样子。老师说:“晓晓, 把这次展示的机会让给别人不好吗?”晓晓撅着嘴回到座位上, 头也不抬, 两行泪珠滑落脸庞。我们知道, 人在一生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 如果像晓晓这样, 不顺心就哭鼻子, 遇到问题就闹情绪, 一旦受到挫折、困难, 自己便茫茫然不知应对, 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走向极端, 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所以, 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虽然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发展到如今的素质教育, 然而课堂教学、师生角色、教学方法等仍然测重于应试教育,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这也是直接导致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脆弱、遇到的挫折与失败经受不住的重要原因。我班40名学生, 70%的学生为独生子女或是留守儿童, 面对如此现状, 我感到很焦虑。我们应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呢?

三、及时进行抗挫折心理教育和辅导

针对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种种原因, 教师要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心理防卫方式,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重大节庆日及传统节日活动或是利用晨会、班会和师生集会等时间, 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使学生面对困难时不退缩, 而应该前进。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社会意识已经逐渐增强。如四年级 (1) 班的班主任宋老师在每学期班干部推选前, 先让全班学生讨论、物色出自己心目中的“领头人”, 并做好落选的准备, 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学生抗挫折的意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荣誉心较强。如一年级 (1) 班品德课班主任李老师组织学生对本周表现进行评比戴花, 缪文玲、王幸国同学因落伍没有戴花, 当即哭了起来, 神态极差。低年级学生对因一次小错误而没得到小红花这类事很在意, 但又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 没有一个自己的目标。因此, 在校内、校外活动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提出一些学生能力所及的要求, 不能让学生在没有明确适当目标要求的情况下到处碰壁受挫折。这样能让学生在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抗挫折能力。

四、抗挫折的途径与对策

(一) 将挫折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创造提高挫折耐力的条件, 对学生实施抗挫折教育。如六年级 (2) 班在学雷锋活动日中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劳动实践活动。班主任老师故意把那些娇生惯养承受不了挫折和困难的学生和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分成一组去自我锤炼, 让学生在室外承受、适应, 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 用身边的榜样去感染教育身边的人

教师可以用“金种子发芽之星”“校园之星”“美德少年”的榜样作用来感染教育学生。如低年级学生张建凤家庭困难, 父母在外打工, 她勤奋好学、知识广泛, 是班上同学的偶像。她尊敬师长, 孝敬长辈, 是长辈们心中的好孩子, 被评为学校孝心少年, 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用身边的榜样去同自己测量对比, 这样就能使其挫折成为新的努力的起点、新的台阶。

(三) 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

首先, 家中爸爸妈妈应在生活上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并鼓励其大胆创新, 别怕孩子做错事。学校老师在学习上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别怕学生做错题。

其次, 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遇到困难时, 教师和家长都要激励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 长此以往, 学生便会不断积累经验, 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

再次, 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同遭受挫折的学生家长进行交谈, 让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 并且提供必要的帮助, 使学生树立信心。

抗挫折心理 篇5

(新乡市师范学校, 河南 新乡 453002)

[ 摘 要 ] 由于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 所以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抗挫折能力。抗挫折能力可分为自控能力和应变能力。针对这些问题, 学校应抓好心理辅导工作, 其方法有疏导法、转移 法、矫正法和演练法。

[ 关键词 ] 挫折;抗挫折能力;心理辅导 [ 中图分类号 ]G448

[ 文献标识码 ] A

所谓挫折,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是指一切能够引起人们精神紧张, 造成疲劳和心理变化的刺激性生活事件, 比如高考落榜、家庭破裂、朋友反目等等。挫折感就是当人们遇到障碍和干扰, 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确实令人堪忧。其原因有三: 1.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这一特殊的家庭角色在心理和生活上过度依恋、依赖父母, 情感较为脆弱;2.应试教育的影响, 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忙于应付考试, 往往缺乏应有的活动机会, 造成人际交往困难, 应变能力较低;31 稳定安逸的生活条件和顺利的成长过程往往缺乏挑战性, 客观上减少了青少年儿童面对现实生活战胜困难和失败的机会。这些客观原因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小小年纪就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一些微小的挫折就能使他们意志消沉、情绪低落、厌学、辍学、甚至自杀者也不在少数, 即使是学习好的优秀学生, 很多也表现出心胸狭窄、意志薄弱、自制能力差, 挫折耐受力低等明显特点。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者, 为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抗挫折能力, 是指人们对思想挫折的控制、调节、适应环境的能力, 是培养学生正确控制情绪、适应环境、调节行为、改善自我的过程。抗挫折能力差的学生, 其消极情绪体验会以各种消极行为表现出来, 所以培养抗挫折能力的关键是提高认识, 改善认识系统, 减少或消除其心理压力和消极的情绪体验, 从而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保证身心的健康发展。抗挫折能力是一个总称, 它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两方面: 1.自控能力的培养。自控能力差是导致受挫后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的主要原因, 是一种意志薄弱的表现。而意志行为是以明确的目的和克服困难为主要特征的, 是克服困难、抵抗挫折的内部动力。因此, 磨炼顽强的意志是培养自控能力的核心。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自制性和坚韧性, 重视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是避免学生受挫后出现消极行为的重要保证。.应变能力的培养。应变能力是一个人受挫后的自制力、适应性、灵敏性的综合表现。它决定着学生能否客观分析受挫原因, 寻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转向积极有效的行动。它的培养具体可分为以下步骤:(1)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挫折。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熟的时期, 认识问题极易出现偏差而钻 “ 牛角尖”。这一步是从思想认识上打好基础。

(2)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失败是成功之母” , 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就一定不会再摔跤了。

[ 收稿日期 ] 2001-03-21 [ 作者简介 ] 郭韶敏(1972—), 女, 河北省邯郸市人, 新乡市师范学校助教, 从事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工作。

(3)打破心理定势, 多途径解决困难。挫折的产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灵活变通地多角度思考解决的办法, 很多时候换个角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4)增强挫折耐受力。表现为勇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并能积极地变被动为主动, 变不利为有利, 抑制外部刺激的消极影响的能力。它是抗挫折能力培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二、学校心理辅导工作

激发学生自信增强抗挫折能力 篇6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是说,学校教育一定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拥有自信心后,原本不能轻易解决的问题也敢于尝试,从而能使问题在不经意间迎刃而解,品尝到成功的滋味,这种成就感又会进一步增强他们自信心,提高学习动力,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中职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对那些自信心受到伤害的中职生,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促使他们提高成绩。

一、帮助中职生激发自信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让中职生不断地获得成功,教师及时肯定成功,促使学生获得自信。在学习上,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要善于抓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切忌训斥、恐吓、体罚。在生活上,教师要关心、体贴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不能打击、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对于缺乏自信心的中职生,要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给他。例如,有一个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我先在课下和他交谈,告诉他第二天上课我会提问他一些问题,让他先预习一下。第二天他回答完问题后,我就选择回答好的地方表扬一番。之后一段时间,我对他的作业情况、预习情况经常鼓励和表扬,通过不断的鼓励、表扬增强他的自信心。通过这些措施,这个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激发,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得到提高。

第二是让需要建立自信心的学生去帮助别人。树立自信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帮助别人。“如果要创造自信,关键就是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强者的地位。”可以建立各种特长小组,让小组成员帮助其他学生。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个学生的数学成绩中等,对学好数学缺乏信心;但是他的语文学得不错,尤其是作文写得好,经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我把这个学生和几个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组成一个数学小组,负责班级的数学板报和解答其他学生的数学问题。学生也都认为他作为数学小组的一员,理应帮助其他同学,还有一些学生向他请教数学题,这给了他学好数学的信心,久而久之这个学生的数学成绩也上去了。发现学生的长处,组建能发挥特长的小组,这是激发自信心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为了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小组要多种多样,最好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帮助,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影响,潜移默化,提高自信心。

第三是让学生每天运用语言对自己进行自我暗示、自我肯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对自己说 “我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我一定要成功”等类似的话。暗示的力量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如果学生认为自己能做到最好,那他们就会努力做到最好。这样,自信与学习就形成了条件反射,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比如上课之前,让学生唱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歌曲,就能激发学生自信。如果教师总是在上课前批评学生,只能使学生悲观失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中职生面临的几种心理挫折

除了帮助学生激发自信心,还要帮助他们克服挫折。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有很多中职生因为这样那样的挫折一蹶不振,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因此,教师对中职生的挫折教育必不可少。中职生在读书、社会生活、与人交往等活动中都可能出现挫折。据调查,中职生的心理挫折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

一是学习方面。学习成绩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没能考取理想的高中;学习成绩不如别人等。

二是人际关系方面。不受老师喜爱,经常受到批评;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斥、讽刺;交不到可以讲心里话的朋友;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亲子关系不佳等。

三是兴趣、愿望方面。自己的兴趣得不到成人的支持,而受到过多的限制和责备;无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和兴趣,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等。

四是自我体现方面。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常受轻视和委屈;自感多方面表现都很好却没评上“三好学生”、没被选上班干部等。

三、帮助中职生提高抗挫折能力

现代的中职生,很多都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经不起挫折和打击。一旦遇到挫折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自责,或冷漠退让,或放弃追求。因此,教师要帮助中职生克服挫折,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提高抗挫折能力。

首先,让中职生认识到挫折的必然性。让中职生意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生并非处处美好,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挫折,从而在心理上做好准备。

其次,让中职生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挫折的结果一般带有两种意义:一方面可能使人心理痛苦,行为失措;另一方面它又可给人以教益与磨炼。教育中职生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不应只见其消极面,而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最后,帮助中职生摆脱挫折情绪的影响。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摆脱挫折情绪的影响,比如组织学生出去旅游或者建议学生和家长出去旅游。还可以通过和学生交流、和学生谈心的方式帮助其摆脱挫折情绪的影响。

以上所提到的仅仅是激发中职生自信心的一般规律。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规律和方法,激发中职生自信心。激发中职生自信心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提高中职生的自信心。

抗挫折心理 篇7

1.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指外在社会环境对学生造成的不可改变的因素, 例如, 社会伦理道德、社会风气、校风校纪、经济压力、学习压力。社会因素对学生造成的阻碍性问题具有普遍性和长久性, 社会因素所引起的挫折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持久。学生在面临社会因素所造成的挫折时, 往往会感到自身的渺小, 觉得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容易产生较大的挫折感。教师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应格外注意多方调解, 多管齐下。

1.2、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的存在是不以学生个体的意志为转移的, 是相较于社会因素更不可改变, 难以预料的, 是个体难以凭个人能力克服的问题。客观因素造成的挫折具有不可抗性, 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最为严重。但是客观因素诸如天灾人祸等所造成的挫折并不多见。

1.3、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所造成的挫折多是由学生个人所造成, 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些由主观因素所造成的挫折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学生自身的隐忍力, 认知水平, 社会阅历等有重要关联, 个体因素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会随着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增长, 价值观念的建立, 心理状态的稳定而减弱, 随着学生自身的特征而改变影响程度。

1.4、人际交往因素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 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 心理状态并不未定, 容易产生人际关系上的问题。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 或因自私、狭隘而造成被周围朋友孤立, 甚至师生之间的矛盾, 难以沟通。由于人际关系紧张, 产生的挫折感对学生的影响较大, 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

1.5、个人意志品质缺陷

当代学生大多生活条件优越, 生活平顺, 没有面临过较大坎坷和挫折, 因此心理脆弱, 经不起较大的考验, 不具备坚韧不拔的品质。一旦遇到一些阻碍和挫折就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由于自身品质缺陷造成的挫折问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2、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抗挫折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身体耐力和心理承受度都是一种巨大考验, 通过有计划性的、有目的性的体育教学, 一定能使学生具备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并且能够沉着的应对挫折。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 每个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难以避免要经受挫折的考验, 学生通过挫折积累相应的挫折经验的过程。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 便会促进学生的体育运动产生质的飞跃。而在挫折经历的过程中, 通过积累挫折经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极大提升, 消除对挫折产生的恐惧感。通过对体育教学中的抗挫折教育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培养良好品质, 形成健全人格, 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3、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抗挫折心理教育的途径

3.1、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正确的挫折观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心态, 端正生活态度, 在面临挫折时冷静应对, 积极寻求转化挫折的方法和途径。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解决挫折的基础, 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视挫折, 消除对挫折的恐惧感,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及时对学生面临的问题进行疏导。同时加强学生对挫折的转换能力, 在学生遇到挫折时, 教师应现身说法, 给学生以信心, 帮助学生迎难而上, 积极面对挫折。引导学生将挫折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走出困境。

3.2、加强竞争意识培养

体育的竞技性是体育活动的标志, 教师应激励学生斗志, 培养学生的强烈斗志, 激励学生奋发拼搏, 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己, 赶超他人, 在竞技中发现竞争的乐趣, 失败是不能避免, 学生在竞技中所面临的挫折可以为学生的积累经验。在竞技中培养良好乐观的心态, 促进学生们以一种平和、进取的心态去参与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 而不是在患得患失中, 致使错失发展机遇。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竞技活动, 加大比赛的激烈性和对抗性, 依照高中生的性别、体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 采取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

3.3、营造适中的挫折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应注重有意设置适当强度的挫折情境, 例如利用自然条件在骄阳下、大雨中、风雪里坚持室外上课, 培养学生战胜艰苦的环境的勇气;利用长跑训练, 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在测验和比赛中失利时培养学生正视挫折的心态平衡。让学生体验挫折, 并在挫折体验中树立信心。教师所需设置的挫折情境因注重适度原则, 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自身需要的品质。应注意因人而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锻炼, 采用灵活的手段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体育教师应避免因涉及的挫折程度过重而使学生产生不适应感和恐惧感。

4、小结

高中体育教师应加强对抗挫折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设置挫折情境,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积极应对挫折, 迎难而上, 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阚绪国.试析大学生挫折教育[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6, (6) .

[2]江修山, 张桥飞.关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思考[J].理论观察, 2006, (2) .

抗挫折心理 篇8

1 抗挫折心理能力的类型调查与分析

问卷统计数据显示, 挫折主要源于学习、人际交往和情感、就业等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大,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方面压力和挫折较少, 且由于对未来工作目标意识并不太强烈, 就业挫折约占一半。由于专业的特点, 文化学习和训练是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习主题, 大部分学校对不及格科目较多的学生采取留级、取消学位等措施, 在理论知识等文化学习方面的挫折越发突出。

2 不同年级挫折类型和抗挫折心理能力的调查分析

2.1 不同年级挫折类型调查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 大一学生挫折类型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 (78%) 、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66%) 、情感挫折与困惑 (32%) ;大二学生挫折类型最主要的原因是:考试或比赛失败 (81%) ;情感挫折与困惑 (62%) ;大三 (2013级) 学生挫折类型最主要原因是:情感挫折与困惑 (72%) 、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 (82%) 、考试或比赛失败 (43%) ;大四学生挫折类型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 (83%) 和就业压力 (65%) 。

通过卡方检验, 得到χ2=211.21, 自由度df=16, P<0.001, 则各年级挫折类型主要原因的构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在大一和大四学生中所占比重最大, 大一学生主要表现在对理想大学生活的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大二、大三面临着严重的情感挫折, 以及考试和比赛的专业性质挫折。

2.2 不同年级抗挫折心理能力的比较分析

调查表明, 不同年级在消极挫折认知、生理因素、情绪调控和社会支持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具体而言, 情绪调控和消极挫折认知方面, 大四>大三>大二>大一;社会支持方面, 大一>大四>大二>大三。总体而言, 大一学生在应对挫折时具有社会支持和关注方面的优势, 主要源于家庭、教师、同学的支持与关注。随着阅历的增长、经验的积累、见多识广, 大四学生具有情绪调控能力和认知方面的优势。大二、大三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优势相对不突出, 处于成长和历练的阶段, 这阶段学生内在的自我抗挫折心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 应对挫折的方式调查与分析

应对挫折的方式选取, 是反映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关键指标。在对遭抗挫折后应对方式的回答中, 68% (205人) 的学生会通过哭泣、倾诉、自嘲、放松等相对大众化的方式宣泄负面情绪;52% (156人) 的学生会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积极对待挫折;但有22% (67人) 的学生会采取封闭自己、不合理的宣泄方式、轻生等比较消极的方式应对挫折。

挫折应对的方式受性别影响较为明显, 其中积极应对挫折的男生为78% (占所有男生的比例) , 积极应对挫折的女生为52% (占所有女生的比例) 。宣泄情绪的方式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生多会选择运动、游戏、睡觉、喝酒等, 而女生则多会选择向好友倾诉、逛街、旅游等。

家庭因素也是影响抗挫折心理能力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 独生子女对抗挫折, 在生理因素和社会支持因素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而非独生子女, 在个性品质、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4 思政教育对策分析

4.1 区别对待

区别对待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 就是针对大一至大四, 分不同年级进行有侧重点的思政教育。大一到大三要加强对挫折的认识教育, 通过与学生、家长的定时沟通与交流, 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和消除挫折。大二、大三学生, 还要加强比赛挫折和情感的教育,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比赛输赢,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观、价值观。大四学生, 则主要源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加强就业指导, 加强人生观教育等是思政工作的重点。第二, 分性别地区别对待, 针对男生和女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以及消除挫折的方式, 进行积极的引导, 例如预防男生喝酒滋事、女生旅游等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三, 针对学生家庭情况, 有区别地对待, 主要指针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应注意其各自特性。独生子女, 应注重其自身内在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非独生子女, 应注意从同学相互之间、师生之间的支持与关注方面, 帮助其应对遇到的各种挫折。

4.2 强化思想认识, 加强品质教育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应对和消除挫折的关键。思政教育者, 应注重强化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首先,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从思想源头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应对不同挫折, 把一些挫折看作人生的历练, 并将通过积极方法克服掉挫折作为一种成就感。其次, 就是加强学生品质的培养。结合专业特点, 突出专项训练优势, 不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敢于拼搏、勤于拼搏、永不放弃等意志品质, 进而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4.3 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应对挫折

体育教育专业, 兼顾文化学习与训练的双重主体任务。作为思政工作者, 应积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特色活动。例如篮球等集体项目的比赛、学生自身专项的比赛与表演, 充实学生的生活, 同时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同和肯定,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第一, 能有机转移学生注意力, 有利于消除学生因遇到挫折而产生的消极心理;第二, 培养学生正确消除挫折的方式方法。第三, 通过集体活动和专项表演, 能从社会支持、关注和学生自信心培养角度, 有助于学生正确消除抗挫折产生的消极心理。

参考文献

[1]张骞.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10) :101-104.

[2]年大琦.当代大学生挫折心理境况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9, 18 (5) :112-115.

测试你的抗挫折能力 篇9

1.当困难落到自己头上时, 你通常:

A.厌恶之极 (1分)

B.认为这是个锻炼机会 (3分)

C.介于A、B之间 (2分)

2. 如果有令你很担心的事发生时, 你通常:

A.无法安心工作 (1分)

B.工作照样不误 (3分)

C.介于A、B之间 (2分)

3. 对于每次遇到的挫折, 你通常能解决到什么程度?

A.大部分能自己解决 (3分)

B.小部分能自己解决 (2分)

C.大部分自己无法解决 (1 分)

4.当因学习成绩不佳而产生自卑时, 你:

A.不想再学习了 (1分)

B.立即振奋精神去学习 (3分)

C.介于A、B之间 (2分)

5. 当老师交给你很难完成的任务时, 你会:

A.竭力把任务顶回去 (1 分)

【结果分析】

总分12分及以下:抗挫折能力很弱;

总分13~23分:抗挫折能力一般;

总分24 分以上:抗挫折能力很强。

(此测试仅供参考)

B.千方百计去干好 (3分)

C.介于A、B之间 (2分)

6. 碰到令人讨厌的竞争对手时, 你通常:

A.无法应对 (1分)

B.应付自如 (3分)

C.介于A、B之间 (2 分)

7. 与周围的人相比, 你对自己的能力素质的自信程度是:

A.十分自信 (3分)

B.比较自信 (2分)

C.不太自信 (1分)

8.在学习中感到疲劳时, 你通常:

A.总是想着疲劳, 脑子也变得不好使了 (1 分)

B.休息一段时间, 就能把疲劳给淡忘掉 (3 分)

C.介于A、B之间 (2 分)

9. 在过去的一年中, 你认为自己遭受挫折的次数为:

A.2次或2次以下 (3分)

B.3至5次 (2分)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篇10

正确认识挫折

要想培养抗挫折能力, 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因为每个人决定自己行为的, 往往不是客观情况, 而是自己怎样看待它。

挫折普遍存在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正像文学家巴尔扎克所说:“人生并非充满了玫瑰花, 倒是有时路上的荆棘刺痛了你。”

挫折有双重性

挫折既有坏的一面, 也有好的一面。挫折使我们办事情不那么顺利, 甚至遭遇极大的困难;但另一方面, 挫折又能够使人受到锻炼, 积累经验。

敢于面对挫折

与其消极地面对挫折叹气, 不如干起来, 把挫折当做磨炼自己的练兵场, 当做培养自己各种能力的特殊学校。

不要埋怨客观

不要只看到挫折本身, 而忽略了从改变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人手。一位哲学家意味深长地说:“一个人生活中的阴影, 往往是他自己的身子挡住了太阳造成的。”

放眼将来抓根本

面对性质复杂的挫折, 要有花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解决问题的心理准备, 所以要学会等待和多角度地解决问题。文学家丁玲曾经颇有体会地说:“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 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在任何逆境中, 他都能充实和丰富自己。”

创设条件体验挫折

孩子们不必非要等到挫折来临才进行锻炼。如果能够主动创设条件, 体验挫折, 锻炼自己的抗挫折能力, 一旦挫折到来, 由于自己有了挫折体验, 思想压力不会很大;有了抗挫折的经验, 抗击挫折的方法也会比较多。锻炼抗挫折能力的方法也很多, 关键在于家长和孩子平时是否有这个意识。家长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两项特殊的家庭作业。比如:如果路不远, 让孩子步行上下学, 既锻炼了体质也增强了意志;再如:不再让孩子乘电梯, 改爬楼梯, 对锻炼孩子心脏、增大肺活量大有裨益。

用好心理防御机制

挫折对于一个人总是会带来一些心理刺激, 除了一些方法, 还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 尽快把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宣泄

把自己内心积压的负面情绪, 使用合理的方式宣泄出来, 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例如找亲近的人诉说自己的苦恼, 通过写日记、唱歌表达心中的悲愤, 甚至到一个适合的地方大声喊叫一番……

转移

遇到挫折后, 一时从情感上拔不出来, 就要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也可以安排一些需要集中精力干的事情, 例如修理一个结构复杂的器械, 思考一些数学难题等等。

补偿

遭遇挫折, 心中往往有一种失落感, 这时应该自己想办法进行一定的补偿。例如运动场上由于失误, 成绩不佳, 可以通过其他比赛证明自己的实力。

不断进行自我激励

还有一种所谓挫折, 来自自身, 是对自己不恰当的认识造成的。面对这种挫折, 需要着重从认识自我、调节自我人手。

正确接受自我

人们往往容易接受自身满意的方面, 而拒绝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其实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二者互相离不开, 有人说“优点是缺点放对了地方”, 而“缺点是优点的影子”。

对自己的要求要适当

这就要求每个人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发展的认识, 不要期望过高, 也不要求全责备。

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通过言语和想象鼓励自己振作精神, 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最后, 要强调的是, 提高抗挫折能力, 除了以上一些技巧和方法, 更需要理想、道德信念等一些精神力量的支撑。如果治疗心理问题只单纯依靠所谓的技术的支持, 那后果将是危险的。这可能培养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 但在道德上却是罪恶的"健康的动物"。纯粹的心理健康不是健康, 缺少道德的健康更是严重的疾病。我们不仅要对环境适应, 还要关心用"道德的方式"去适应。快乐如果是不道德的, 那就不是健康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篇11

心理韧性很强、意志很坚定的孩子就像垂柳,在猛烈的狂风暴雨中会弯曲但不会被折断,还可以在风停雨住后达到比原来更强壮的状态。有些人也把这种能力称为抗挫折能力。

作为爸爸,究竟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

当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轻易退缩、轻言放弃,二是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如果选择前者,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所成就;假如选择后者,就可以把这些困难和挫折看成是自我成长、磨炼意志的契机。

如今的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生活环境大为改善,这对孩子们的成长无疑会更有利。随之而来的却是,顺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经不起风吹雨打,坚持不懈的品质也就难以得到培养。

但是,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想在未来的生活中面对更大的困难,那么就必须学会在逆境中坚持,正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不断地在逆境中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就能逐渐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勇于挑战,

提升自己的勇气

勇气是一种人们在面对痛苦、困难、危险、挑战或不确定因素时,能够克服恐惧的能力。如果生活中没有任何挑战,那么孩子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勇气就难以得到提升,当然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磨炼。

一旦孩子勇于挑战并获得成功,尤其是突破自己心理上的极限,就将极大地提升其自信。经历一次成功的体验之后,孩子就会拥有更多的勇气去迎接下一个更大的挑战。即使挑战失败也不要紧,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我女儿伊伊5岁时,我们带她去香港迪士尼乐园,陪她一起玩太空飞船。在玩之前,我对她能否经受住可能的惊吓,心里完全没底。玩的过程相当惊险,伊伊吓得大哭大叫。但她已经坐上去了,就没有任何退路,只好鼓起勇气坚持到底。没有想到,下来之后,我们大人都感觉头昏目眩,她却若无其事。

经过这次挑战之后,我逐渐发现她对很多惊险刺激的游乐项目不再那么恐惧。后来,幼儿园组织秋游,到一个公园玩海盗船,陪她一起玩的妈妈都很害怕,伊伊反倒不怎么害怕。玩了一次还嫌不够,吵着还要再玩一次。

不过,在引导孩子面对挑战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不要刻意为孩子制造挫折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完全可以发现很多让孩子去挑战的机会,比如,刚学走路的孩子一定会遇到很多磕绊,刚入园的孩子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刚入学的孩子一定会遇到很多难题……生活和学习中经历的挑战比刻意制造的挫折更具有真实性。真实的体验才能带来自然的成长。

不要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

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孩子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程度都不一样。当我们引导孩子勇于挑战时,需要因应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更不能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比如,让两三岁的孩子去坐过山车或海盗船,就会超出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过度恐惧,孩子的胆量就会越来越小。

接纳失败,

增强自己的韧性

不管生活还是学习中,不可能永远都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对待失败的态度,就决定了下一次是否能够成功。既然“失败乃成功之母”,那么任何人都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失败。也可以这样说,真正的失败其实就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

对待失败的态度、对待逆境的回应,可以体现出一个孩子的心理韧性。韧性是一种能够应对任何挑战的内在力量。在如今这个快节奏、处处充满压力的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具有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应对失败的能力,无论是在游乐场上,还是在学校里。

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坦然接纳失败呢?

认可孩子的努力

只要孩子在做任何一件事的过程中认真过、努力过,即使失败了,他的努力都不应该遭到否定。从某种程度上说,认真的态度、努力的过程比侥幸的成功、偶然的结果更重要。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其实就是在锻炼韧性的“肌肉”,提升跨越下一个障碍的能力和信心。

理解孩子的心情

当孩子遭遇失败时,我们要充分理解他的心情。让孩子坚信,父母永远在他身边,支持他、鼓励他,使他敢于接纳任何失败,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

帮助孩子汲取教训

每一次失败,都可以变成一次成长的机会。但前提是善于从过去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只要帮助孩子找到失败的根源,孩子就可以避免下一次再出现同样的失误。当孩子积极地汲取教训、成功地面对失败,他就会获得两种认识:“我已经知道如何做才能避免下一次的失败,而且我一定能够做到。”“无论发生什么,我都能自己处理。”经历了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孩子的韧性就会增强,抗挫折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升。

培养小学留守儿童的抗挫折能力 篇12

留守儿童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其次行为习惯较差,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电视、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煽动性,会带坏其他同学;再次,心理极易出现偏差,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最后,据基层妇联的调查反映,在遇到挫折时有4.7%的留守儿童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有0.5%的留守儿童产生过自杀念头。

一、影响留守儿童抗挫折能力不高的原因

(一)外部客观因素。

家长教育方式的影响;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

(二)内部主观因素。

身体素质;已有经验;好奇心与兴趣;安全感;沟通能力。

二、培养儿童抗挫折能力的教育策略

(一)提高认识,每个人都需要抗挫折能力。

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学业的失败,感情的失败,失去朋友和亲人,人际关系的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逃避,而应该积极面对,采取应对措施。可利用和家长交流的机会,比如家访、校访、电话联系、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认识到抗挫折能力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还可利用班会课、学科课程等对学生进行教育:每个人的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一路坦途的,总有崎岖不平,总有挫折,所以每个人都必须有抵抗挫折的能力。“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每个人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只有具备了抗挫折的能力,才会成功。

(二)掌握方法,提高抗挫折能力需要一定途径。

不是天生就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而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很多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很重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比如当孩子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不是马上给予,而是故意推延给予的时间,并让孩子明白:“每一份给予都应有理由”。明白需要的东西是要靠自己积极争取的,人不可能总是成功,笑有时,哭有时,挫折有时,这是很正常的。要教导学生:遇到挫折时要有战胜它的勇气,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比如成绩不理想时,应尽力从主观上找原因,是上课没认真听讲还是作业没有认真完成,是没有及时复习还是考试的时候出了什么状况。找到真正的原因,然后制订出解决问题的计划,下次也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情境,切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家长应积极为孩子提供各种训练机会,有意识地从小事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在组织这些活动前,先要教育学生:比赛总有胜负,竞争总有输赢。对于输掉比赛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其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其下次再接再厉。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但是不是一味采取激励性的评价。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所有评价都是肯定的,这是不对的,因为如果对了得到的是表扬,错了得到的也是表扬,听到的都是好话,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听觉疲劳”。教师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更多的是帮忙找出原因,克服困难,找回自信;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制造“挫折”,比如考试后批他们的卷子时批得特别严一些,给他们做的题目难一些等。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实施挫折教育中,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有较多的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要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从世界的角度,以未来的眼光,按现代教育的标准,精心组织、安排好各种教育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挫折教育,使我国孩子素质好、能力强、身心健康。

三、结语

上一篇:存货融资质押下一篇:内服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