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服中药

2024-09-26

内服中药(共12篇)

内服中药 篇1

癫痫是一种暂时性大脑皮层机能异常的神经机能性疾病。临床上以短暂反复发作, 感觉障碍, 肢体抽搐, 意识丧失, 行为障碍或植物性神经机能异常等为特征, 俗称“羊癫风”。各种动物均有本病发生, 但多见于猪、羊、犬和犊牛。近来, 笔者应用穴位埋线配合磁朱丸内服治疗犬癫痫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病因

祖国兽医学认为, 本病的发生大多由于七情失调, 先天因素, 脑部外伤, 饲养管理不当, 使役过度, 或患他病之后, 使脏腑失调, 痰浊阻滞, 气机逆乱, 风阳内动所致, 而尤以痰邪作祟最为重要。

1.1 七情失调

主要责之于惊恐。由于突受大惊大恐, 造成气机逆乱, 进而损伤脏腑, 肝肾受损, 则易致阴不敛阳而生热生风。脾胃受损, 则易致精微不布, 痰浊内聚, 经久失调, 一遇诱因, 痰浊或随气逆, 或随火炎, 或随风动, 蒙闭心神清窍, 是以痫证作矣。

1.2 先天因素

痫病之始于幼犬者, 与先天因素有密切关系。若母体突受惊恐, 一则导致气机逆乱, 一则导致精伤而肾亏。母犬精气之耗伤, 必使胎儿发育异常, 出生后, 遂易发生痫病。

1.3 脑部外伤

由于跌仆撞击导致颅脑受伤, 使神志逆乱, 气血瘀阻, 则络脉不和, 肢体抽搐, 遂发痫证。

此外, 或因六淫之邪所干, 或因饮食失调, 或患它病之后, 均可致脏腑受损, 积痰内伏, 一遇劳役过度, 生活起居失于调摄, 遂致气机逆乱而触动积痰, 痰浊上扰, 闭塞心窍, 壅塞经络, 发为痫病。

综上所述, 本病以头颅神机受损为本, 脏腑功能失调为标。而先天遗传与后天所伤是为两大致病因素。概由痰、火、瘀为内风触动, 致气血逆乱, 清窍蒙蔽故发病。其脏气不平, 阴阳偏胜, 神机受累, 元神失控是病机的关键所在。

2 症状

本病的特点是:癫痫发作呈突发性、短暂性和反复性, 发作时呈发作性痉挛与抽搐, 意识障碍及植物神经机能异常, 在发作的间歇期, 病畜与健康时一样。

按临床症状分为大癫痫和小癫痫、局限性发作与精神运动性发作。

大癫痫发作时, 多呈全身性痉挛, 病畜突然倒地, 全身肌肉强直, 头向后仰, 四肢外伸, 牙关紧闭, 可视黏膜苍白, 继而变成蓝紫色, 瞳孔散大, 眼球旋转, 眼膜突出, 磨牙, 口吐白泡, 持续约30 s, 即变为阵挛, 经一定时间而停止。发作停止后多恢复常态。

小癫痫即症状性癫痫, 在动物较少见, 其特征是一时性意识丧失和局部肌肉轻度痉挛, 只见病畜头颈伸展, 呆立不动, 两眼凝视。

局限性发作, 肌肉痉挛仅限于身体的某一部分, 如面部或一肢。由脑病引起的症状性癫痫, 常表现为皮肤感觉异常, 局部肌肉痉挛, 不伴有意识障碍。此种局限性发作, 常指示对侧大脑皮质有局灶性病变。局限性发作可发展为大发作。

精神运动性发作, 是以精神状态异常为突出表现, 如流涎等。

3 治疗

中兽医采用开窍熄风、宁心安神、理气化痰、定惊止痛、镇癫定痉为治则, 采用磁朱丸内服配合穴位埋线疗法。

3.1 内服中药

选用磁朱丸加味。方剂组成及用法:磁石60 g, 朱砂30 g, 神曲120 g, 共为细末, 炼蜜为丸, 每次服6 g, 每日2次。随证加减:痰多者, 可加胆南星、制半夏、天竺黄等。

3.2 穴位埋线

可选用大风门、天门、大椎、丹田四穴。穴位定位:大风门在头顶部, 顶额脊的分叉处, 一穴。天门穴位于枕寰关节背侧正中点的凹陷中, 一穴。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的凹陷中, 一穴。丹田穴位于第一、二胸椎棘突间凹陷处, 一穴。

操作方法:首先将患犬确实保定, 使用针芯前端磨平的12号腰椎穿刺针, 先剪掉穴位处被毛, 常规消毒, 在无菌操作下将1 cm长的已消毒0号羊肠线置于腰椎穿刺针前端, 后接针芯, 左手拇、食指绷紧定位皮肤, 右手用执笔式持穿刺针, 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肤, 然后缓缓送针到所需深度。大风门穴, 穿刺针斜向后下方刺入1~1.5 cm;天门穴直刺1~3 cm;大椎穴直刺2~4 cm;丹田穴斜向前下方刺入1.5~2.5 cm。针刺得气后, 提插3次, 针感强烈后, 一边退针, 一边用针芯将羊肠线注入穴位内, 针孔处用酒精棉球按压数秒, 嘱畜主患犬3 d内不能洗澡, 以防止感染。20 d埋线1次。

经上述方法治疗后, 三条患犬中的两条在30 d后, 一条在50 d后停药, 其中两条癫痫不再发作, 一条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只是偶尔发作, 饮食欲及排粪、排尿恢复正常。

4 小结

磁朱丸原名为神曲丸, 来源于《备急千金要方》。方中磁石入肾, 能益阴潜阳, 重镇安神;朱砂入心, 镇心安神。二药合用, 一能滋肾潜阳, 以使水火既济, 交通心肾, 二能安神定志, 以使心安神藏。神曲健脾和胃以助消化, 以防石药害胃。诸药配伍, 共奏重镇安神, 平肝潜阳之功。

穴位埋线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 就是将医用肠线埋入相应穴位而产生一系列治疗效应的一种方法。同针灸治疗原理一样, 肠线埋入体内的穴位, 具有相对持久的穴位刺激作用, 犬体活动时犹如行针效果。大风门、天门、大椎、丹田四穴, 是治疗犬癫痫的常用穴位, 通过对四穴的穴位埋线, 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阴阳、扶正祛邪目的。穴位埋线具有材料来源广、方法简便、副作用小、疗效确实等优点。

癫痫在动物临床上属疑难病, 西药对控制其发作具有较好疗效, 但长期应用副作用大。实践证明, 采用定痫散加味配合穴位埋线治疗牧羊犬原发性癫痫, 具有良好的疗效, 值得在临床推广。

内服中药 篇2

可能很少人会单独的接触中药,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一些中药常识是必须谨记的。错误的搭配可能起不到应有的药效,甚至是出现副作用。今天就对中药的常识进行简单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建立起正确的认识。

不宜煎煮的中药

一、贵重药

此类药物主要成分多为皂甙、蛋白质、脂肪、激素等,由于皂甙本身的化学结构比较复杂,而蛋白质又具有不稳定因素,一旦煎煮就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而影响其疗效。因此,要保存其有效成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研末冲服。这类药物有三七、鹿茸、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等。

二、芳香药

此类药物均含有在常温下极易挥发的有效成分,根本不能煎煮,否则药效几乎全失,故不宜人煎剂,宜入丸散或外用。这类药物有麝香、冰片、樟脑、苏合香、安息香等。

三、消食药

此类药物主要有效成分是其中所含的活性物质,如谷芽中的淀粉酶、转化糖酶、蛋白质分解酶等。这些物质均不耐高温,如果经过煎煮,则活性降低,会影响疗效。又如鸡内金中的胃激素,能促进胃腺分泌,但易受高温破坏。谷芽如果煎煮,其效力将减少为干粉的5%;而麦芽煎剂的消化淀粉效力,则只有干粉的三分之一。所以,上述药物用生品或微炒后,研末冲服为佳。

四、驱虫药

驱虫药雷丸的主要有效成分加热至70℃时便会失去活性,因而用雷丸驱虫时必须研末冲服,否则就无驱虫效果。

五、胶糖类药

此类药物大多是高分子物质,暴溶化于水中则黏稠性较强,若与其他药物共煎,则容易粘锅烧焦。因此如果要和其他药物同用,则应将其他药先煎好后去渣取汤,然后加入胶糖类药物,趁热搅拌,使其完全融化后服用。这类药物有阿胶、龟版胶等。

中药烫疗、内服巧治膝痛 篇3

膝部疼痛、走路及上下楼不便是4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往往经久难愈。中医认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属“痹证”范畴,为风寒湿三种邪气侵袭机体,循经走络,流注关节,阻遏气血所致,也与肝肾亏虚,抵御外邪功能减退有关。采用中药外用与内服的方法治疗膝痛症,能促使新陈代谢旺盛,局部血流增快,显著改善膝关节局部组织营养,促进无菌性炎癥的吸收,使患肢功能恢复,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1.中药烫疗:红花、钻地风、宣木瓜、乳香、没药各10克,香樟木、苏木各50克,老紫草、伸筋草、千年健、桂枝、路路通各15克。将上药打成碎块状,装在条形布袋内,袋口扎紧,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及少量米酒,在锅中文火煮沸8~10分钟,取出后趁热熏烫患膝及其周围,以局部温热潮红、稍有汗出为度,并施以轻拍法,使热量更易透入肌肤。热疗的温度应以自己能忍受为限,要防止发生烫伤和晕厥,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因皮肤知觉迟钝更需注意。治疗中配合活动膝关节。每天1~2次,每次20~30分钟。每剂药可用7~10天。连续烫疗1~2个月。

2.中药内服:羌活、姜黄、桃仁、元胡、杜仲各10克,黄芪、骨碎补各15克,红花8克,白芍、熟地各20克,狗脊12克。疼痛明显者加细辛3克、皂刺10克;局部肿胀者加泽泻、五加皮各10克;局部红、肿、热者加蒲公英、地丁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用1次。以上疗法对病程在两年以内的早中期膝骨关节病患者疗效较好。(江苏 高洪生)

内服中药 篇4

1 温建民对颈椎病的病机认识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因为人体的骨质发生退行性病变而导致的疾病,病变可累及患者的颈椎部位的软组织、 关节、骨等组织,从而导致周围的组织、神经受到刺激、压迫, 出现心悸、头晕、颈臂痛等临床表现,属于中医“项痹病”“颈筋急”、肩颈痛”等范畴。中医对此疾病的认识很丰富,临床可将其分为脾肾亏虚型、气血不足型、痰瘀阻络型、寒湿痹阻型4型。脾肾亏虚型: 颈项僵硬,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腰膝酸软,舌淡苔白体大有齿痕,脉沉细弱; 气血不足型: 头晕,手麻,面色微黄,少气懒言,颈项酸痛,舌淡苔白,脉细弱; 痰湿阻络型: 头晕昏蒙,四肢酸重,胸闷欲呕,疲倦乏力,肢体麻木,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 寒湿痹阻型: 颈项僵硬,头疼,畏寒肢冷,遇寒加重,遇热减轻,周身关节冷痛,舌淡暗苔白腻, 脉沉。温建民教授认为颈椎病的发生主要是由肝肾不足,经脉失养所致,因此在临证中尤重视补肝肾,补养气血,兼以通经络,这是与其他医家治疗颈椎病重用活血通络法的区别所在。

2 治疗经验

2. 1 重视补肝肾

温建民教授在治疗颈椎病中非常重视补肝肾,叶秀兰等[1]从肝脾肾的角度论治颈椎病认为: ( 1) 肝主筋,肝脏功能失常引起人体全身气血的功能失常,使其主筋的功能出现障碍,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2)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则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濡养筋脉,发生颈椎病。( 3) 肾主骨生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肾有病精失去调节骨也病; 另一方面骨的病变也累及到肾,以致肾精减弱或调节紊乱而出现肾脏病变。温建民教授在治疗中重用独活寄生汤、六味地黄丸、二仙汤、右归饮。

2. 2 重气血

温建民教授认为在颈椎病的治疗中,补益气血亦尤为重要。遂使用四物汤,其中重用生地、熟地,随症加减,气血充足,则机体的抗病能力得到加强。施杞等[2]认为气虚血瘀是引起颈椎病劳损内伤、本虚标实证候的原因。吴弢[3]则将脊髓型颈椎病归属于痿证、痹证进行论治,痿者痿废不用, 多为肝肾不足、脾肾虚寒导致气血筋骨失养,闭塞不通多为风寒湿侵袭、气滞血瘀或体虚感邪导致气血周流不畅发生。

2. 3 重用虫类药

“虫”字在古代是作为动物的总称,如《大戴礼》“禽为羽虫,兽为毛虫,它为甲虫,人为裸虫”。《周礼》有“五药”之说,玄注“五药者,草、木、虫、石、人也”。这里就说明“虫”为五药之一,虫类药就是指小型动物药物[4,5,6,7,8]。早在汉代初期就有对虫药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多种虫药,张仲景治疗内科及妇科疾病就曾应用过虫类药物,最著名的方剂有下血汤、大黄虫丸等。温建民教授研究历代医家对虫类药的应用并进行总结,认为: ( 1) 需合理用药,对药物的剂量尤其重视,不可轻易加量,导致患者正气受损。( 2) 应用药物应从最小剂量开始,之后再逐渐地增加药物的用量。( 3) 大多数虫类药物都有温燥的效果,所以在应用时应加入养阴的药物制约。( 4) 对药物的剂型做出改进,以降低药物对患者的不良反应。

应用方剂中主要使用全蝎作为主药,其具有解毒化瘀、 逐湿、定痉祛风的功效,此药物有毒,对人体的心脑血管有兴奋的效果,对呼吸中枢有麻痹的效果,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此药物有升压、扩张血管、抗惊厥的作用。一般用量为每天3 g,多研成粉末分为3次服用。全蝎在颈椎病的治疗中止痛效果较好。

2. 4 组方应用葛根汤

葛根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其药物组成为大枣、生姜、甘草、芍药、桂枝、麻黄、葛根,全方具有发汗解表,濡养经脉,舒筋缓急,生津液等功效。温建民教授通过对前人的宝贵经验加以研究和总结,得出葛根汤为治疗颈椎病的主方。 当颈椎局部经脉受寒,或气血不足,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或不容则痛,症见颈部僵硬不舒,活动受限,上肢关节疼痛,麻木; 或长期伏案,姿势不对,导致颈部慢性颈肌劳损; 或由于肝血不足,经脉失养,而致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头晕头疼,皆可用葛根汤加减治疗。温建民教授常用葛根、鹿衔草、羌活、丹参、白芍、川芎、桂枝、当归、生地、全蝎等药物组成作为主方,其中鹿含草重用30 g,临床可随症加减; 当患者伴有畏寒肢冷,周身酸痛,寒湿痹阻等证候时,合用除痹汤、三仁汤、二陈汤加减; 气血不足可加四物汤、生脉饮; 肝肾不足加独活寄生汤; 畏寒较重,并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者,用二仙汤、右归饮加减; 骨质疏松较重,温建民教授必加仙矛、骨碎补、淫羊藿、补骨脂等药; 疼痛较重者加全蝎5 g、 蜈蚣1条。

3 验案举隅

患者,女,52岁。由于长期伏案工作,致头颈强痛、肩、 手麻木,经外院拍片确诊为颈椎病。经用牵引、针炙、理疗等手法进行治疗,但疗效不佳。后来求用中药治疗。症见头颈强痛,头晕目眩,上肢酸麻,腰痛,腿部酸痛、无力,伴有潮热、 心烦等表现。辨证分析: 患者为中老年女性,内因肝肾不足, 气血亏虚,经脉失养,外因长期伏案,导致经脉拘急,气血运行不畅,引起颈椎病的发生,肝肾不足,阴血亏虚,导致头晕目眩,气虚则木,血虚则麻; 腰痛、腿部酸软为肾亏表现,乏力、潮热,则是气阴不足引起。患者脉沉细,苔白,舌红。现代医学诊断: 颈椎病。中医诊断: 项痹。证型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型。治法: 补益肝肾,补气养血,疏通经络,通络止痛。 方药: 葛根30 g、桂枝12 g、白芍15 g、炙甘草10 g、鹿衔草30 g、川芎10 g、全蝎5 g、丹参30 g、羌活10 g、仙矛10 g、淫羊藿10 g、骨碎补12 g、浮小麦30 g、黄芪30 g、白术10 g、防风10 g、炒栀子10 g、当归10 g、生地20 g、生姜4片,大枣4枚,水煎服,并嘱连用七剂,每天1剂。二诊: 服后头项强痛大减,潮热汗出减轻,仍有腰痛,双腿沉重感,上方加独活10 g、桑寄生30 g、川断10 g、炒杜仲15 g,连服1月余,症状解除。

4 小结

温建民教授治疗颈椎病,主要以葛根汤为主,临证进行随症加减。在辨证治疗中非常重视滋补肝肾,补益气血,笔者在临床中每逢临证,皆应用温建民教授的方法,注重辨证施治。温建民教授经常重用葛根,可达30 g,同时酌加虫类药,疏通经络,此法可为治疗颈椎病的特色疗法。

摘要:中医药专家温建民教授,根据30余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应依从实证患者给予泻、虚证患者给予补、瘀证患者给予疏通、有郁结的患者给予疏散、有寒证的患者用热药的原则,所有患者应因人而异、针对治疗,尤其注重对患者的辨证分治。其中温建民教授以补益肝肾,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法为主,常用葛根汤、二陈汤、四物汤等经方兼加虫类药,如蜈蚣,全蝎等,诸方合用,疗效显著。

新版《中药学》中药功效总结 篇5

第八章 解表药(发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

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桂

枝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

苏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生

姜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香

薷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

芥 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

风 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

活 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

芷 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

辛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藁

本 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苍 耳 子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辛

夷 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葱

白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 胡

荽 发表透疹、开胃消食 桱

柳 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鹅不食草 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解毒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

荷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 蒡 子 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 蝉

蜕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桑

叶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

花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 荆 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

胡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 升

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

根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 豆 豉 解表除烦 浮

萍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木

贼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第九章

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

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知

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

根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天 花 粉 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淡 竹 叶 清热除烦、通利小便 栀

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 枯 草 清肝火、散郁结 决 明 子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寒 水 石 清热泻火 竹

叶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鸭 跖 草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谷 精 草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密 蒙 花 清热养肝、明目退翳 青 葙 子 清泄肝火、明目退翳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黄

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

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

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龙 胆 草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

参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秦

皮 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 白 鲜 皮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苦 豆 子 清热燥湿、止痛杀虫 三 棵 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马 尾 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金 银 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 连

翘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清心利尿 蒲 公 英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清肝明目 野 菊 花 清热解毒 大 青 叶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 蓝 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

黛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穿 心 莲 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贯

众 清热解毒、杀虫、凉血止血 鱼 腥 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清热止痢 射

干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山 豆 根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白 头 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白花蛇舌草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土 茯 苓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兼解汞毒 熊

胆 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清肝明目 紫花地丁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金 荞 麦 清热解毒、清肺化痰 红

藤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败 酱 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马

勃 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马 齿 苋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鸦 胆 子 清热解毒、治痢截疟、腐蚀赘疣 地 锦 草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蚤

休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拳

参 清热解毒、镇肝熄风、凉血止痢 半 边 莲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山 慈 菇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漏

芦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生肌止痛 白

蔹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生肌止痛 四 季 青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 绿

豆 清热解毒、消暑利尿 青

果 清热解毒、利咽生津 锦 灯 笼 清热解毒、利咽化痰、利尿通淋 金 果 榄 清热解毒、利咽止痛 木 蝴 蝶 清肺利咽、疏肝和胃 委 陵 菜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翻 白 草 清热解毒、止血止痢 千 里 光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生 地 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玄

参 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 丹 皮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赤

芍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紫

草 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水 牛 角 清热、凉血、解毒

第五节:清虚热药 青

蒿 清虚热、除骨蒸、解暑、除疟 地 骨 皮 凉血退蒸、清降肺火、生津止渴 白

薇 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银 柴 胡 清虚热、除疳热 胡 黄 连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第十章

药 第一节:攻下药 大

黄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芒

硝 泻下、软坚、清热 番 泻 叶 泻下导滞 芦

荟 泻下、清肝、杀虫

第二节:润下药 火 麻 仁 润肠通便 郁 李 仁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松 子 仁 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甘

遂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京 大 戟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芫

花 泻水逐饮、去痰止咳、杀虫疗疮 牵 牛 子 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巴

豆 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 商

陆 泻下利水、消肿散结 千 金 子 泻下逐水、破血消症、攻毒杀虫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第一节:祛风湿散寒药 独

活 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威 灵 仙 祛风湿、通经络、清骨哽 川

乌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蕲

蛇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木

瓜 舒筋活络、除湿和胃 乌 梢 蛇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蚕

砂 祛风湿、和中化浊 伸 筋 草 祛风湿、舒筋活络 寻 骨 风 祛风湿、通络止痛 松

节 祛风湿、活络止痛 海 风 藤 祛风除湿、通经活络 路 路 通 祛风通络、利水下乳 青 风 藤 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丁 公 藤 祛风湿、消肿止痛

昆明山海棠 祛风湿、祛瘀通络、续筋接骨 雪上一枝蒿 祛风湿、活血止痛

第二节:祛风湿清热药 秦

艽 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 防

己 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桑

枝 祛风通络、利关节 豨 签 草 祛风湿、通经活络、清热解毒 臭 梧 桐 祛风湿、活络 海 桐 皮 祛风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 络 石 藤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穿 山 龙 祛 风 湿、活血通络、清肺化痰 丝 瓜 络 祛风通络、解毒化痰 雷 公 藤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老 鹳 草 祛风湿、舒筋活络、止泻痢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 加 皮 祛风湿、强筋骨、利尿 桑 寄 生 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 狗

脊 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千 年 健 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 雪 莲 花 祛风湿、强筋骨、补肾阳、调经止血 鹿 衔 草 祛风湿、强筋骨、止咳、止血 石 楠 叶 祛风湿、通经络、益肾气

第十二章

化湿药 藿

香 化湿、解暑、止呕 佩

兰 化湿、解暑 苍

朮 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 厚

朴 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砂

仁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安胎 白 豆 蔻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草 豆 蔻 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草

果 燥湿散寒、除痰截疟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 茯

苓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心悸失眠 薏 苡 仁 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猪

苓 利水渗湿 泽

泻 利水渗湿、泄热 冬 瓜 皮 利水消肿 玉 米 须 利水消肿、利湿退黄 葫

芦 利水消肿 香 加 皮 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 泽

漆 利水消肿、化痰止咳、散结 蝼

蛄 利水消肿 荠

菜 清热利水、凉血止血 枳 椇 子 利水消肿、解酒毒

第二节:利尿通淋药 车 前 子 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

石 利水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 木

通 利尿通淋、通经下乳 金 钱 草 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虎

杖 利胆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 地 耳 草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垂 盆 草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 通

草 清热利湿、通气下乳 瞿

麦 利尿通淋、活血通经 萹

蓄 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地 肤 子 清热利湿、止痒 海 金 砂 利尿通淋 石

苇 利尿通淋、清肺止咳 冬 葵 子 利水通淋、下乳润肠 灯 心 草 利尿通淋、清心除烦 萆

薢 利湿去浊、祛风除湿

第三节:利湿退黄药 茵 陈 蒿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金 钱 草 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虎

杖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 地 耳 草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垂 盆 草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 鸡 骨 草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 珍 珠 草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

第十四章

温里药 附

子 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干

姜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肉

桂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吴 茱 萸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小 茴 香 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花

椒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丁

香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高 良 姜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荜

蕟 温中散寒 荜 澄 茄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胡

椒 温中止痛、下气消痰

第十五章

理气药 陈

皮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青

皮 疏肝理气、消积化滞、破气散结 枳

实 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木

香 行气止痛 沈

香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香

附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川 楝 子 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薤

白 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檀

香 行气止痛、散寒调中 乌

药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荔 枝 核 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佛

手 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香

橼 疏肝解郁、理气宽中、化痰止咳 玫 瑰 花 行气解郁、活血止痛 绿 萼 梅 疏肝和胃、理气化痰 青 木 香 行气止痛、解毒僻秽、消肿 大 腹 皮 行气导滞、利水消肿 柿

蒂 降气止呃 刀

豆 降气止呃、温肾助阳 甘

松 行气止痛、开郁醒脾 九 香 虫 理气止痛、温肾助阳 婆 罗 子 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天 仙 藤 理气祛湿、活血止痛

第十六章

消食药 山

楂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神

曲 消食和胃 麦

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疏肝解郁 莱 菔 子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鸡 内 金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通淋化石 谷

芽 消食健脾 鸡 矢 藤 消食健胃、化痰止咳、清热解毒、止痛 隔 山 消 消食健胃、理气止痛、催乳 阿

魏 化症散痞、消积杀虫

第十七章

驱虫药 使 君 子 驱虫消积 苦 楝 皮 杀虫疗癣 槟

榔 驱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南 瓜 子 杀虫 鹤 草 芽 杀虫 雷

丸 杀虫 鹤

虱 杀虫消积 榧

子 杀虫消积、通便、润肠 芜

荑 杀虫、消积

第十八章

止血药 第一节:凉血止血药 大

蓟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小

蓟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地

榆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槐

花 凉血止血、清肝火 侧 柏 叶 凉血止血、化痰止咳 白 茅 根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苎 麻 根 凉血止血、安胎、解毒 羊

蹄 凉血止血、解毒杀虫、泻下

第二节:化瘀止血药 三

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

草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络、通血脉 蒲

黄 化瘀、止血、利尿 花 蕊 石 化瘀止血 降

香 化瘀止血、理气止痛

第三节:收敛止血药 白

芨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 鹤 草 收敛止血、补虚消积、止痢、杀虫 紫

珠 收敛止血、清热解毒 棕 榈 炭 收敛止血 血 余 炭 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藕

节 收敛止血 檵

木 收敛止血、清热解毒、止泻

第四节:温经止血药 艾

叶 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炮

姜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灶 心 土 温中止血、止呕止泻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第一节:活血止痛药 川

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 胡 索 活血、行气、止痛 郁

金 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利胆退黄、凉血 姜

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乳

香 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没

药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五 灵 脂 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夏 天 无 活血止痛、舒筋通络、祛风除湿 枫 香 脂 活血止痛、止血、解毒、生肌

第二节:活血调经药 丹

参 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 红

花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桃

仁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益 母 草 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牛

膝 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 引火下行 鸡 血 藤 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 泽

兰 活血祛淤调经、利水消肿 王不留行 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 月 季 花 活血调经解郁、消肿 凌 霄 花 破血通经、凉血祛风

第三节:活血疗伤药 马 钱 子 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螫

虫 迫血逐瘀、续筋接骨 自 然 铜 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苏

木 活血疗伤、祛瘀通经 骨 碎 补 活血续伤、补肾强骨 血

竭 活血疗伤、止血生肌 儿

茶 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敛疮 刘 寄 奴 破血疗伤、通经止痛、止血

第四节:破血消癥药 莪

朮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化瘀消肿 水

蛭 破血、逐瘀、消症 三

棱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虻

虫 破血、逐瘀、消症 斑

蟊 破血逐瘀消症、攻毒散结 穿 山 甲 活血消症、通经下乳、消痈排脓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一节:化痰药 【一】温化寒痰药: 半

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 天 南 星 燥湿化痰、祛风解痉、消肿止痛 胆 南 星 清热化痰、熄风定惊 禹 白 附 祛风痰、燥湿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 白 芥 子 温肺化痰、力气散结 皂

荚 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 旋 覆 花 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白

前 降气化痰 猫 爪 草 化痰散结、解毒消肿

【二】清化热痰药: 桔

梗 宣肺化痰、利咽、排脓、通二便 川 贝 母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浙 贝 母 清热化痰、开郁散结 栝

蒌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竹

茹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竹

沥 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天 竺 黄 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海

藻 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昆

布 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黄 药 子 消痰、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止咳平喘 海 蛤 壳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尿制酸 前

胡 降气化痰、宣散风热 海 浮 石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尿通淋 瓦 楞 子 消痰软坚、化瘀散结、制酸止痛 礞

石 坠痰下气、平肝镇惊 胖 大 海 清肺化痰、利咽开音、润肠通便

第二节:止咳平喘药 苦 杏 仁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苏

子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百

部 润肺止咳、杀虫 紫

菀 润肺化痰止咳、宣开肺气 款 冬 花 润肺化痰止咳 马 兜 铃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热平肝、清大肠热 枇 杷 叶 清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呕、清胃止渴 桑 白 皮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止血清肝 葶 苈 子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矮 地 茶 止咳平喘、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白

果 敛肺定喘、止带缩尿 洋 金 花平喘止咳、镇痛止痉 华 山 参 温肺祛痰、止咳平喘 罗 汉 果 清肺利咽、化痰止咳、润肠通便 满 山 红 止咳祛痰平喘 胡颓子叶平喘止咳、止血解毒

第二十一章

安神药 第一节:重镇安神药 朱

砂 镇心安神、清热解毒 磁

石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 龙

骨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琥

珀 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生肌收敛

第二节:养心安神药 酸 枣 仁 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柏 子 仁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远

志 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合 欢 皮 安神解郁、活血消肿 夜 交 藤 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灵

芝 补气安神、止咳平喘 缬

草 安神理气、活血止痛 首 乌 藤 养血安神、祛风通络

第二十二章

平肝熄风药 第一节:平抑肝阳药 石 决 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牡

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代 赭 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珍 珠 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心安神、燥湿敛疮 紫 贝 齿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清肝明目 刺 蒺 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祛风瘙痒 罗 布 麻平抑肝阳、清热利尿 代 赭 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生 铁 落平肝镇惊

第二节:熄风止痉药 羚 羊 角平肝熄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清肺止咳 牛

黄 熄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钩

藤 熄风止痉、清热平肝、凉肝止惊 天

麻 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地

龙 清热熄风、通络、平喘、利尿 全

蝎 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蜈

蚣 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僵

蚕 熄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珍

珠 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

第二十三章

(芳香)开窍药 麝

香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冰

片 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石 菖 蒲 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苏 合 香 开窍醒神、僻秽止痛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第一节:补气药 人

参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西 洋 参 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党

参 益气、生津、养血 黄

蓍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白

朮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山

药 益气养阴、补肺脾肾、固精止带 白 扁 豆 健脾、化湿、消暑 甘

草 益气补中、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 大

枣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太 子 参 补气生津 饴

糖 补中缓急、润肺止咳 蜂

蜜 补中缓急、润燥、解毒 刺 五 加 益气健脾、补肾安神 绞 股 蓝 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 红 景 天 健脾益气、清肺止咳、活血化瘀 沙

棘 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化瘀

第二节:补阳药 鹿

茸 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鹿 角 胶 温补肝肾、益精血、止血 鹿 角 霜 温肾助阳、收敛止血 巴 戟 天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淫 羊 藿 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 补 骨 脂 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 益 智 仁 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 菟 丝 子 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杜

仲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压 续

断 补肝肾、强筋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 紫 河 车 温肾补精、益气养血 仙

茅 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 海 狗 肾 暖肾壮阳、益精补髓 海

马 补肾壮阳、活血散结、消肿止痛 肉 苁 蓉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锁

阳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沙 苑 子 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韭

子 温补肝肾、壮阳固精 阳 起 石 温肾壮阳 葫 芦 巴 温肾祛寒止痛 核 桃 仁 补肾、温肺、润肠 蛤

蚧 助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定喘嗽 冬虫夏草 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 紫 石 英 温肾助阳、镇心安神、温肺平喘 哈 蟆 油 补肾益精、养阴润肺 羊 红 膻 温肾助阳、活血化瘀、养心安神、温肺散寒

第三节:补血药 当

归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熟 地 黄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白

芍 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制 首 乌 补益精血、固肾乌须 生 首 乌 截疟解毒、润肠通便 阿

胶 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龙 眼 肉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楮 实 子 清肝明目、滋肾利尿 第四节:补阴药 北 沙 参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南 沙 参 养阴清肺、化痰益气 百

合 养阴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麦 门 冬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天 门 冬 养阴润燥、清火生津 石

斛 养阴清热、益胃生津 枸 杞 子 补肝肾、明目 玉

竹 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龟

版 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固经止血、养血补心 鳖

甲 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黄

精 滋肾润肺、补脾益气 墨 旱 莲 补肝肾阴、凉血止血 女 贞 子 补肝肾阴、乌须明目 桑

椹 滋阴补血、生津润肠 黑 芝 麻 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 明 党 参 润肺化痰、养阴和胃、平肝

第二十五章

收涩药 第一节:固表止汗药 麻 黄 根 敛肺止汗 浮 小 麦 敛汗益气除热 糯稻根须 固表止汗、益胃生津、退虚热

第二节:敛肺涩肠药 五 味 子 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乌

梅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诃

子 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 肉 豆 蔻 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五 倍 子 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敛汗止血 罂 粟 壳 涩肠止泻、敛肺止咳、止痛 石 榴 皮 涩肠止泻、杀虫 赤 石 脂 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 禹 余 粮 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止带

第三节: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 茱 萸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桑 螵 蛸 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海 螵 蛸 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莲

子 补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养心 芡

实 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 覆 盆 子 益肾、固精、缩尿 金 樱 子 固精缩尿、涩肠止泻 椿

皮 清热燥湿、止带止泻、收敛止血、杀虫 刺 猬 皮 收敛止血、固精缩尿、化瘀止痛 鸡 冠 花 收敛止带、止血止痢

第二十六章

涌吐药 常

山 涌吐痰涎、截疟 瓜

蒂 涌吐痰食、祛湿退黄 胆

矾 涌吐痰涎、解毒收湿、祛腐蚀疮

第二十七章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雄

黄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 硫

磺 解毒杀虫止痒、补火助阳通便 白

矾 解毒杀虫止痒、化痰止血止泻 蛇 床 子 杀虫止痒、温肾壮阳 大 风 子 攻毒杀虫、祛风燥湿 土 荆 皮 杀虫止痒 蜂

房 攻毒杀虫、祛风止痛、止痒 大

蒜 解毒杀虫、消肿止痢 蟾

酥 开窍醒神、止痛解毒 樟

脑 开窍僻秽、除湿杀虫、温散止痛 木 鳖 子 攻毒疗疮、消肿散结

第二十八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升

药 拔毒化腐 砒

石 蚀疮祛腐、祛痰平喘 炉 甘 石 解毒明目退翳、收湿生肌敛疮 铅

丹 拔毒生肌、杀虫止痒、镇惊、祛痰、截疟 硼

砂 清热解毒、清肺化痰 轻

中药内服与外治法治疗女性痛经 篇6

【关键词】中药;痛经;月经

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经期及行经前后出现明显的小腹痉挛性疼痛、坠胀,甚至连带腰酸痛不适,严重者伴有头晕或恶心呕吐,甚者可见面色苍自、出冷汗、手足厥冷、剧痛昏厥等危象。中医学称“经行腹痛”“經期腹痛”等[ 1 ]。中医治疗痛经多从辨证分型论治,并且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药物诊治经验,笔者就中药内服法与外治法治疗女性痛经的经验,报告如下。

1 分型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意思是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也相关。中医认为痛经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虚证,即“不荣则痛”,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这类人平时应注意调补,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二是实证,即“不通则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类人宜祛淤止痛。

1.1 气滞血淤:经前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胀痛、乳头触痛、心烦易怒,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等。应服具有舒肝理气、化淤止痛作用的药物。食疗可以用益母草煮鸡蛋。

1.2 气血虚弱:经期小腹绵绵作痛,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蜡黄,食欲不佳,大便溏泻等。应服具有益气补血止痛作用的药物,如乌鸡白凤丸,还可多吃羊肉。

1.3 阳虚内寒: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月经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软,手足不温,小便清长等。应服有温经散寒,养血止痛作用的药物。比如红糖姜汤,对寒性痛经就非常有效。红糖具有补血、散淤、暖肝、祛寒等功效,生姜有补中散寒、缓解痛经的功效。二药合用,能补气养血,温经活血。

1.4 肝肾虚损:月经干净后1~2日出现腰酸腿软,小腹隐痛不适,或有潮热,头晕耳鸣等。应服具有益肾养肝止痛作用的药物。或是多吃点川芎丹参煲鸡蛋。

此外,目前临床上还有一些治疗痛经的中成药对妇女身体虚弱、经期腹胀腹痛、月经不调等症状,有较好的功效。

2 中药内服法

为巩固其疗效还可以采取中药内服方法,首先在中医辩证施治的前提下进行分型辨证施治。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的气血变化急骤,导致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即“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而导致痛经发作。祖国医学根据痛经的临床表现,分为肝郁气滞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肾气亏损型、湿热蕴结型进行辨证论治。

2.1 气滞血瘀 主证:患者每于经前一、二天或在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暗,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用药应顺气导滞活血化瘀,药物多选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益母草 川楝子、柴胡、没药、苏木。

2.2 寒湿凝滞 主证: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淡色暗黑有块,腰腿酸软,畏寒,便溏,小便清长,苔白润,脉沉。本证应以祛寒除湿为主,用药应选:小茴香、干姜、肉桂、附子、赤芍、蒲黄、苍术、茯苓。

2.3 湿热下注 主证:经前、经期少腹胀痛,经量多,色红,质稠或有块,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此类痛经应以活血清湿热为主,用药应选:丹皮、黄连、生地莪术、龙胆草、败酱草、白鲜皮、红花。

2.4 气血虚弱 主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虚细。此类的痛经应以补气填血为主: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生地、香附、延胡索。

2.5 肝肾亏虚 主证,经净后小腹隐痛、腰酸,经血量少而质薄,经色暗淡,或有头晕耳鸣,小腹空坠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此证多由肝肾亏虚,冲任俱虚,肾虚精亏,用药应以平补肝肾为主:熟地黄、当归、白芍、山茱萸、阿胶、巴戟天、山药、枸杞子、龙眼肉、香附。

3 外治法

3.1 月经前3天,用胡椒粉3克,醋调为糊状,等分2。取胶布2块,将胡椒粉糊置于胶布中,贴双侧涌泉穴,按摩10分钟。

3.2 经前3天内每晚用双手重叠,掌心向下压于小腹正中,作逆时针旋转揉摩10分钟,同时从小腹至脐部反推30~50次。

3.3 用艾叶50克,胡椒10克,陈皮20克,焙黄为末,加白酒少许,纱布裹,睡前放于脐下3寸处(关元穴),上压热水袋,具暖肾湿经止痛之效。

3.4 临睡前将双手心反压于双侧肾俞穴位上,立即会感到暖烘烘的,然后仰卧10余分钟,双手轻轻颤抖、揉按,达温肾调经止痛之功效。

3.5 肉桂10克,吴茱萸20克,茴香15克,元胡15克,4药共研细末,用黄酒适量热敷于脐部;宜用胶布固定,冷后可再炒熨敷,以不烫伤皮肤为度。本法治寒湿凝滞痛经。

3.6 鼻嗅法:取川芎、草乌、香附各0.5克,研末,绢包塞入两侧鼻腔10~20分钟,即可止痛;持续10分钟后将药取出,一般1~3次即可。

3.7 发泡法:取台麝0.3克,置脐部,上盖槐树白皮炙,脐部可起一泡,现在即愈。

3.8 食盐250克~500克、葱白250克、生姜200克(切碎),上药共烘热,装布袋中,温熨下腹部,用于寒湿凝滞的痛经。

3.9 王不留行放在香桂活血膏上贴三阴交、关元、气海,每日换1次,经前2~3天感到略有隐痛即贴;对部分患者有预防作用。

4 结论

凡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景岳全书》云:“经行腹痛,痛有虚实”。故痛经的中医治疗必须秉承辨证论治的根本大法,分清疾病的虚实、寒热、气血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近年来,通过剂型改革,研制出多种疗效可靠、服用方便、利于携带的冲剂、胶囊等新剂型,这也是近年来临床治疗痛经的新方向。随着临床与实验结合研究的深入开展,不断创新,中医药将会在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上更加突出其优势[2]。

参考文献

[1]郑雪凌.痛经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齐鲁药事,2006,25(8):491-492.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猪湿疹 篇7

1 临床症状

患猪背部、腹部及颈部反复红肿并糜烂, 奇痒难忍, 时好时发, 患猪常用背部, 颈部靠墙或食槽摩擦, 精神烦燥, 午后症状加重;舌质红, 舌苔薄黄。

2 治疗措施

2.1 内服方剂

柴胡、黄芩、金银花、防风、白鲜皮各20g、桔枝、蝉蜕丹皮、当归、半夏各15g, 黄芩40g, 大枣5枚, 甘草6g, 粉末灌服, 1剂/d。

2.2 外洗方剂

大黄、黄连、黄芩、地肤子、蛇床子、百部各35g, 1剂/d, 水煎后冲洗患处。

3 治疗结果

以此方法治疗的20例患猪, 皮肤恢复正常, 用药少则3d, 多则10d。1个月内无复发者18例, 占90%;1例治愈后20d内复发, 再按上法治愈。

4 小结

中药内服治疗便秘的研究进展 篇8

便秘的治疗方法很多, 有内服中西药、中医针灸、按摩、穴位贴敷、灌肠冲洗以及栓剂纳肛等, 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则考虑西医外科手术治疗。目前由于西医治疗便秘的药物极易产生依赖或耐受, 并且外科手术方法不易被患者接受, 而且手术治疗的长期疗效并不理想[2], 因而中医中药治疗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目前对于中药内服治疗便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兹就现有的文献, 综述如下。

1 中药内治

1.1 辨证论治

李氏等[3]以芍药甘草汤治疗氯丙嗪致便秘52例, 结果远期效果明显优于采用非中药治疗的对照组。黎氏[4]以补中益气汤重用白术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56例, 结果56例中治愈33例 (占58.9%) , 好转18例 (占32.1%) , 无效5例 (8.9%) , 有效率为91.1%。教氏等[5]以桃核承气汤治疗2型糖尿病便秘22例, 结果22例中治愈14例, 好转7例, 无效1例。侯氏等[6]以自拟润肠通便汤治疗习惯性便秘34例, 结果治愈24例 (70.6%) , 好转8例 (23.5%) , 总有效率达94.1%, 取得满意疗效。贾氏等[7]以白术生地汤加味治疗美施康定所致便秘, 结果显效22例 (68.75%) , 有效6例 (18.75%) , 无效4例 (12.5%) , 总有效率为87.5%。于氏[8]以益气润肠汤治疗功能性便秘60例,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67%, 对照组为76, 27%, 2组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杨氏[9]以滋肾清肝汤治疗难治性慢性功能性便秘120例, 结果所有患者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 显效89例 (74.17%) , 有效22例 (18.3%) , 无效9例 (7.5%) ;总有效率为92.5%。经观察本组病例停药15~30天大便又干结者仅8例, 0.5~1年内复发的患者26例, 且干结程度较前明显减轻, 经原方加减治疗仍有效。黄氏[10]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脾虚气弱型便秘48例, 结果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高氏[11]以复方生脉散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 结果临床痊愈60例, 显效16例, 有效4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100% (95%CI=95.2%~100.0%) 。辛氏等[12]以增液承气汤加味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 并进行了疗效对比, 方法:采用增液承气汤加味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 并以口服果导片作为对照组, 观察两组疗效差异, 结果增液承气汤加味组临床疗效优于果导片对照组。曹氏[13]以益气润肠汤治疗老年性便秘, 将98例老年性便秘患者经随机抽样分为中药汤剂治疗组和西药果导对照组, 并进行疗效对比观察, 通过临床观察, 结果证明不管是治疗效果, 还是减少不良反应, 治疗组都优于对照组。谭氏[14]以培本通便汤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 方法:采用自拟培本通便汤加减治疗40例患者;结果总有效率95%。范氏[15]以济川煎加减治疗肾阳虚型便秘40例, 方法:选择80例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用济川煎加减方, 对照组40例用酚酞片、甲氧氯普胺, 3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中医治疗组总有效率90%, 对照组总有效率80%, 两组比较, 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周氏等[16]以补肾润肠通便汤 (肉苁蓉15g, 火麻仁15g, 生地15g, 麦冬10g, 当归10g, 枳壳10g, 大腹皮10g, 川牛膝10g, 甘草5g) , 水煎服, 1剂/d, 分2次服, 治疗48例习惯性便秘老年患者;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8例, 显效10例, 有效11例, 总有效率为90.6%, 对照组临床痊愈3例, 显效4例, 有效5例, 总有效率为75.0%;两组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专方治疗

王氏等[17]运用阿胶润肠散治疗便秘200例, 结果200例中痊愈178例, 占89%;好转19例, 占9.5%;无效3例, 占1.5%;总有效率98.5%。张氏[18]运用张东岳经验方培元丹治疗便秘62例, 结果治愈40例, 好转17例, 无效5例, 有效率占91.9%。于氏[19]采用双功调肠丸治疗便秘, 方法:对79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 对照组30例, 治疗组49例服用自制中成药双功调肠丸, 1次1包, 3次/d;对照组30例患者用常规导泻片治疗便秘, 7d为1疗程, 4个疗程后观察用药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 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吴氏等[20]采用“益气养阴方”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26例, 结果治疗组26例中, 痊愈2例, 显效22例, 有效2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100%;对照组27例中, 痊愈1例, 显效1例, 有效3例, 无效22例, 总有效率18.5%;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

1.3 单方、验方治疗

徐氏等[21]重用生白术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18例, 结果所有患者按上述方法服药后均在第2-3天排便, 首次排便后每天均有1~2次成型大便。2例结肠黑变者中的l例复查结肠黑变消失, 另1例未查, 而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 有效率100%。

2 结语

综上所述, 中药内服治疗便秘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应用前景广阔。辨证分型治疗本病是中医的特点, 但临床观察较多, 基础实验研究较少。便秘虽属肠道病变, 其症状也较单纯, 但成因却很复杂。便秘的发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除了疾病和药物外, 还与性别、社会经济地位、职业、受教育程度、种族、精神因素、生活饮食习惯、排便习惯等有关。故便秘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通便, 应包括恢复正常的结肠转运和排空, 调节粪便质地, 解除便秘引起的不适, 建立正常的排便规律和排便行为以及去除病因等。要达到上述目的并非仅用泻药能够解决, 需要根据便秘轻重、病因和类型, 综合治疗[22]。

摘要:便秘发病原因很复杂, 治疗时需要根据病情轻重、病因和类型, 进行综合治疗。其中, 中药内服治疗便秘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应用前景广阔。

中药库房管理中中药鉴定作用探析 篇9

1 鉴定新采购药材

我院中药库房根据药材的库存情况合理制定采购计划,适量增加常用药草订购量,而对一些不常用的药草减少采购,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药材囤积以便于库房管理。对于新采购的药材,管理人员必须认真鉴定其质量。在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来源广泛,虽然大多数药材都来源于植物,但也有很多药材来源于动物和矿物等。很多药材由于产地或采收时间的不同,药性有很大的区别。很多名贵药材如西洋参、川贝母、雪莲、冬虫夏草、阿胶等,不法人员仿造大量假品扰乱市场以牟取暴利,所以对新采购的药材必须鉴定真伪、纯度、药性优劣等,保证药材质量,杜绝假冒伪劣药材流入医院[1]。

2 药材贮存时的鉴定

库房储存条件不理想时即使验收合格的中药材也很容易发生霉烂、变质、鼠咬和虫蛀等,所以库房管理人员必须勤翻仓检查,对药材受潮、虫蛀或浮油等现象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以防止不必要的损失。例如药材受潮时,应在太阳下进行烘晒,将药材中的水分蒸干,太阳紫外线还可以杀灭霉菌,起到防虫防霉的作用以保持药性[2]。因此,贮存时进行中药鉴定可以提高贮存质量,有效避免损失。

3 中药库房管理人员应掌握的中药鉴定方法

中药鉴定即鉴别药草的品种、药材真伪、药性优劣等,在中药库房管理中中药质量的鉴定是每个库房管理人员必备的知识与手段。常用的鉴定方法主要有基原鉴定、显微鉴定、形状鉴定、生物鉴定和理化鉴定方法等,中药库房管理人员主要鉴别采购药材的真伪、纯度、药性优劣等,保证药材质量,杜绝假冒伪劣药材流入医院,以保障临床药效[3]。基原鉴定是利用植物、动物以及矿物质的分类学知识,采用经典形态分类学、细胞生物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对药材的来源进行研究和鉴定。性状鉴定法是利用各种药材特有的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折断面、气味等进行鉴定,如有些药材在水中或遇水时会产生特殊的现象,经验丰富的中药材管理人员通常利用这些就可准确辨别出药材的品种和质量。显微鉴定方法是利用显微镜观察药材的显微组织来鉴定药材品种和真伪,例如用该方法对毛喉鞘蕊苏叶及全草粉末进行观察,其全草粉末特征为非腺毛、腺毛、导管、纤维多见;石细胞类方形,壁薄孔沟明显,胞腔大;淀粉粒众多,脐点点状,这些显微特征可作为毛喉鞘蕊苏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理化鉴定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鉴定药材的化学成分,与真品进行对比以确定药材真伪[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大型医院近年来引入气相色谱法、广义二维相关光谱法、红外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等新型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性质。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药鉴定技术应用于中药库房管理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各种中药鉴定方法,不仅可以严格把住采购药材关,有效控制造假或劣质药材流入医院,而且可以防止药材产生霉烂、变质、鼠咬和虫蛀等,提高中药材贮存质量,避免药材混淆,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无论是鉴定采购药材的质量还是防止药材贮存时出现混淆、变质、失效等现象,中药鉴定的作用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陈琼如.中药库房管理中中药鉴定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242-243.

[2]颜卜义.浅谈医院中药库房管理[J].健康必读杂志,2011,3(11):108.

[3]林信光.传统中药鉴定方法在现代化医院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2010,2(36):93.

浅析中药饮片与中药配方颗粒 篇10

1 两者制备工艺与质量比较

中药的制备工艺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中药炮制的相关记载。而汉代及之后的几个时期, 炮制方法已有很多, 包括蒸、炒、炮、炙、烧、酒煎、水飞等[2], 相当一部分炮制方法在临床中仍广泛应用。目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中药炮制方法已逐步实现机械自动化, 如滚动式洗药机、切片机、电动煎药锅等。但是由于中药成分较复杂, 制备工艺相对粗糙, 且没有严格的制备标准, 致使制备饮片耗时、耗力, 成本较高。中药配方颗粒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包括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包装步骤。其单位质量的有效成分比中药饮片高出若干倍以上, 且规格统一、剂量统一、质量标准统一, 疗效确切稳定[3]。

2 两者临床有效成分与利用率比较

传统的中药饮片因是手工调配, 有3%左右的剂量误差;再者, 其对火候要求较高, 常不易把握, 只能煎煮出50%~70%的有效成分, 致使药材资源造成大量隐性浪费, 无形中也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成本[4]。中药配方颗粒可以根据单味中药的生物学特性, 在不同温度、湿度、时间、p H值等条件下提取浓缩其有效成分, 且生产过程中的加水量、得膏率等都有严格控制标准。如加工有挥发成分的中药时, 应将挥发油再还原到中药配方颗粒中, 为了保留药材原有气味, 使之在临床发挥更显著作用, 常用铝塑料复合膜进行包装。而一些价格昂贵的药材如人参、冬虫夏草、龟板等, 如为中药饮片则需久煎, 如作为配方颗粒, 由于工艺不同可减少剂量, 既避免浪费药材, 又节省了患者费用, 而药效与中药饮片相同[5]。

3 两者制备与服用方法比较

中药饮片使用前要进行清洗浸泡再煎煮, 砂锅最佳, 铁锅禁忌, 因铁会与中药中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有害物质。其根据药性及处方采取先下、后方、包煎、烊化等方法, 有温服、冷服、饭前或饭后服用等要求。若煎煮过程中先后次序不当, 会导致煎熬工艺不达标, 对药物疗效造成很大影响。某些挥发性强或含有不耐热成分的中药, 如菊花、砂仁、荆芥等, 要在煎毕前15分钟左右下药, 以避免药物损耗。另外, 某些中药在共煎的过程中会增强药物疗效及口感, 甚至降低毒性, 如黄檗、黄连与大黄、甘草合煎可减轻小檗碱类药物的苦味;附子单独使用时, 强心作用不显著甚至有毒性, 但与干姜、炙甘草合煎后毒性会低于单味附子若干倍。中药饮片煎熬后味道极苦, 口感不佳, 多数人难以下咽。另煎煳的药是绝对不可以服用的[6]。中药配方颗粒不需煎煮, 经科学方法制成颗粒小袋, 避免了中药饮片煎煮过程中的烦琐, 且包装袋有标明详细剂量、用药频次。一般将每天需服用的药物混合在一起, 先用少量温水浸润1~2min, 再用适量开水冲服、搅拌、调匀后密封2min, 充分溶解后分2次服用。由于中药配方颗粒大部分为全成分提取的分子状态, 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剂量小, 易服用, 口感较佳[7]。

4 两者携带保存方法比较

中药饮片往往体积较大, 携带运输不便, 且对储存环境要求较高, 会因温度、湿度、p H值及空气流通不畅等因素而导致变色、潮解、风化等变质腐败, 或易遭虫咬影响药物疗效[8]。如天冬、红花、瓜蒌、地龙等在加工时很难处理干净, 易附着霉菌孢子, 当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孢子萌发菌丝会出现霉变。而像含脂肪油或糖类等成分较多的中药, 如苦杏仁、肉桂、胡桃仁、桑葚等, 受潮后表面会呈现油样物质变化 (中医称之为“走油”) , 手触较黏, 闻之有蛤气味或糖味。某些易风化的含结晶水化合物及盐类中药, 如明矾、芒硝等, 因长期干燥或被风吹表面会产生粉末样变化, 称之为“风化”。中药配方颗粒多为小袋包装, 密封良好, 保质期长达1~2年或以上, 很少出现变质, 且体积较小, 便于携带[9]。

5 两者存在的不足比较

中药饮片在煎煮过程中会发生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 可能会有沉淀和新物质产生, 对药材疗效造成不良影响。此外, 中药含杂质, 平均每公斤中药饮片可挑出1g以上杂质, 耗损率高于0.1%[10]。中药配方颗粒因是单味药加工炮制, 保证了单药成分质量的合理控制, 但药物合煎的效果不如中药饮片合煎明显。中医强调辨证施治, 但中药配方颗粒是按明确剂量包装的, 不能适应临床用量的灵活变动。另外, 由于中药配方颗粒制作成本的投入加大, 导致其价格比中药饮片高许多, 有些慢性病患者由于经济压力可能不易接受[11,12]。

6 小结

中药饮片临床用药以汤剂为主要剂型, 且用药灵活、辨证施治是主要特点。中药配方颗粒剂型稳定, 疗效确切, 既保留了传统中药饮片的优点, 又提高了药物质量, 临床应用更普遍。

摘要:通过比较中药饮片与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质量要求、服用方法、储存方法、不足等方面内容, 表明中药饮片临床用药以汤剂为主要剂型, 且用药灵活、辨证施治是主要特点;中药配方颗粒相比中药饮片同样疗效确切, 且剂型稳定、简便易用、携带方便, 临床应用更普遍。

关键词: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

参考文献

[1]温宝良.浅谈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J].中医杂志, 2010, 51 (S1) :67.

[2]李文琼.中药配方颗粒及中药饮片的发展趋势[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10 (1) :3038.

[3]陈惠.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优劣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9) :141.

[4]赵叶东, 叶宏军.中药配方颗粒剂与中药饮片药效学等效性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12 (11) :227.

[5]孙源源, 施萍.借助中药配方颗粒推进中药国际化的对策研究[J].中草药, 2013, 44 (8) :929.

[6]刘克敬.浅谈传统中药汤剂与中药配方颗粒[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 15 (11) :106.

[7]庞祥源.中药饮片与中药免煎颗粒在临床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24) :96.

[8]叶殷殷, 曾元儿, 曹骋, 等.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8 (5) :807.

[9]王永慧, 叶方, 杜士明.中药免煎剂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 2011, 30 (6) :773.

[10]王绍龄.浅析中药饮片与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应用的优缺点[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2, 29 (4) :477.

[11]马春琳.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优势及不足[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21 (7) :251.

热敷联合中药内服治关节炎有奇效 篇11

经辨证,笔者认为李某所患的关节炎是老年退行性关节炎,其病机是肾气亏虚、湿邪内侵、经脉痹阻,导致膝关节疼痛、僵硬,在治疗上应以补肾壮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为主,可使用自拟汤药局部热敷联合内服独活寄生汤的方法进行治疗。自拟外用汤药的药物组成是:透骨草20克,海桐皮、山奈、五加皮、桂枝、地龙(酒炒)各10克,白术(炒)、茯苓各12克,桑枝18克,虎杖30克,苏木、艾叶、木瓜、伸筋草、红花、地鳖虫、紫草各15克。将上述药物一同装入纱布袋中,再与2000毫升的清水一同放入锅中煎煮,煮沸后改用文火将药液煎至500毫升左右即可,然后向药液中加入黄酒100毫升、陈醋150毫升。将干净的毛巾浸泡在药液中,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即可对患者进行局部热敷,可持续热敷30~40分钟,每日热敷1次,连续治疗10天为1个疗程。独活寄生汤的药物组成是:独活、杜仲、桂枝、白芍、防风、秦艽各12克,桑寄生、牛膝、茯苓、薏苡仁各20克,干地黄、党参、川芎各15克,细辛5克,当归、肉桂、甘草各10克。将上述药物用500毫升的清水浸泡30分钟后一同放入锅中煎煮,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后再向锅中加入清水500毫升进行二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分钟,将两次煎煮取得的药液混合,每日服一剂,分早晚两次服下。

局部热敷3天加内服中药3剂以后,李某左侧膝关节疼痛的症状有所减轻,但仍伴有僵硬、麻木等症状。连续治疗1个疗程(两个星期)后,患者膝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明显缓解,已经能从事一些轻体力劳动。遵循“效不更方”的原则,嘱患者继续服用上方进行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李某左侧膝关节的疼痛感完全消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行走、活动自如。

老年退行性关节炎又叫增生性骨性关节炎或骨关节病,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常因急慢性损伤或劳损所致,其最基本的病变表现是进行性关节软骨磨损、破坏,关节边缘形成骨质增生,即所谓的“骨刺”,从而严重影响患者关节的活动功能。中医认为,老年退行性关节炎属于“痹证”的范畴,该病患者多因正气不足,复受风寒湿邪侵袭,导致其经络关节痹阻而发病,在治疗上应以扶正祛邪为主。而中药局部热敷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加热使具有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等功效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以起到强筋骨、调气血、解痹痛的作用,从而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在上述方药中,独活、细辛、防风、秦艽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的功效,党参、茯苓、甘草具有补益正气的功效,干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具有补血活血的功效,肉桂具有助阳散寒的功效,杜仲、牛膝、桑寄生具有补肝肾、壮筋骨的功效,透骨草具有活血化瘀、通经透骨的功效,海桐皮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的功效,山奈具有温中化湿、行气止痛的功效,五加皮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桑枝具有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的功效,虎杖具有祛风利湿、散瘀定痛的功效,苏木具有行血祛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伸筋草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舒筋活络的功效,地鳖虫具有破瘀血、续筋骨的功效。将上述诸药合用,可起到补肾壮骨、活血化瘀的功效,使患者诸症自平。此病例说明应用自拟汤药局部热敷联合独活寄生汤内服的方法治疗老年退行性关节炎有奇效。

此外,老年退行性关节炎患者在守方治疗的同时,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症状对上方中的药物进行增减,以取得最佳的疗效:①属于气滞血瘀型关节炎的患者,可在此方中加入赤芍药、醋延胡索、郁金、枳壳各10克。②属于风寒湿痹型关节炎的患者,可在此方中加入松节10克,徐长卿、威灵仙各12克。③属于肝肾亏虚型关节炎的患者,可在此方中加入酒续断、淫羊藿各12克,山茱萸10克。其中赤芍药、醋延胡索、郁金、枳壳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松节、徐长卿、威灵仙具有温经通络、散寒除湿的功效,酒续断、淫羊藿、山茱萸具有补肝肾、祛风除湿的功效。

中药库房管理中中药鉴定的作用 篇12

关键词:中药鉴定,中药库房管理,作用

中药库房为医院顺利开展各项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其各项程序较为繁琐,如普遍涉及到药品领用记录、仓库内设备维护、储存分类、入库检验及采购等多方面,任何一项工作失误都将对整个中药库房管理工作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医院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中药鉴定为其中一项管理工作,以确保库内药材质量,进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水平。以下就中药鉴定于中药库房管理中作用进行论述。

1 鉴定中药材类别与来源

因我国独特地理环境,为此我国土地上生长的植物种类繁多,尤其是我国多数地区都有较为名贵且丰富中药材,如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及东三省等。但是同时,由于我国的中药材普遍具品种复杂、数量繁多等特点,为此我国的中药材资源较为丰富,但也相应增加了中药管理工作难度。为确保中药材在临床上的用药安全,医院管理人员需正确且有效辨别中药材种类,以避免不同药材间出现功效混用的问题。如我国多数家庭最常用的当归,但依据外形、产地等不一致,其可被分成东当归与欧当归,而欧当归的性状及药理与东当归比较有所不同,为此无法与当归共同混用。因此,在中药库房的管理过程中采取中药鉴定,应结合临床各项具体情况,凭借中药材在鉴别、加工与生产等过程而发展的显微鉴别及理化等有关的先进技术,进一步形成较成熟经验及理论等,从而强化对药材来源与类别的鉴别[1]。

2 中药材的真假鉴别

当前,在市场上普遍流通的中药材,都难免出现或多或少的真假问题,特别是对于多数紧缺且贵重中药材,在药材商受到利益诱惑的时候,其行为极易出现随意造假。如在虫体表面把铅粉贴上,应用高锰酸钾相关化学药剂对药材浸泡,或者在虫体上插铅丝竹签以假替冬虫夏草,也有故意增加重量的;严重者还有在药材中加入普通园参或小野参以黏合增肥,而假替大野参在市场上高价出售[2]。多数不法分子紧抓普通人难以辨别药材这一弱点,从而以其他较相似外观植物进行冒充,常见的有:以羊舌兰、石仙草来假替石斛,以苹果皮来假替牡丹片。同时,多数消费者所购买的那些可直接使用中成药,该中药材在生产过程当中造假情况更为突出,大部分的厂家将药渣萃取后掺进正规的药材,或对与已提取有效性成分原料再一次予以加工,进而卖入销售市场。以上造假行为造成中药材的信誉度出现逐渐下降,尤其是因中成药类鉴别难度大,使得人们使用药品时更加忌讳,从而严重影响从医人员相关工作的效率,为此,在中药库房的管理中从事采购的相关人员应强化专业类知识,并选择信赖度好的企业所生产中成药入库,进而使用药质量提高。

3 传统的鉴定方法在中药鉴定中作用

理化鉴定、显微鉴定、鉴定性状及鉴定来源为中材药鉴定中四大传统的方法。以上传统的鉴定方法因具快速、简单等优势,一直被临床鉴定人员采用[3]。其中鉴定来源主要指通过动植物学相关知识,认知药材具体分类,以确定具体学名,再通过矿物学知识对于药材来源进行确定。通常来说,需对药材植物根、叶、茎及果实、花等进行细致观察,若有必要,需借助显微镜进行鉴定。性状鉴定为中药鉴定较为常用方法,其主要通过肉眼对药材植物颜色、断面、质地、表面、形状等进行观察,同时通过火试、水试、口尝、鼻闻、手摸等方法对中药材进行鉴定,不过以上方法对于工作人员工作经验具一定要求。对多数临床常用中药材,鉴定人员能通过经验予以直观性状鉴定进行区分,如黄连、玄胡等;但有些药材,能通过水试进行鉴定,如将西红花浸泡于水后即形成黄色溶液,将苏木放于热水中即变成红色,将秦皮浸泡之后浸出液于光照射下能呈碧蓝色的荧光等。其中部分的中药材也可通过火试法进行鉴定,如将青黛燃烧将冒紫红色烟,将海金砂进行点火后将出现爆鸣声等。性状鉴定科使用多数药材鉴定,但对花粉、粉末类中药,需应用理化鉴定及显微鉴定进行区分,如将天然牛黄于显微镜观察能出现不规则团块,且内部含黄棕色的小颗粒进行聚合出现类方形的晶体,能溶解在水合氯醛中,起初呈金黄色,而久置出现绿色,但假冒牛黄没有这些特征。

4 新型鉴定法在中药鉴定中作用及发展

药材的传统显微鉴定、性状鉴定等虽然于一定程度可鉴定药材真假伪劣,但是以上两种方法均要求鉴定人员掌握一定经验,而理化性质类鉴定则耗时较长,且部分药材经炮制之后其性状将出现一定变化,为此仅依靠传统鉴定法很难达到鉴定效果[4]。近年来,伴随着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光谱法及分子生物类鉴定已被广泛用于药材鉴定及分析中,如将南、北的五味子类基因组的DNA予以测序后,能通过多态性好条带予以明确区分。以上现代新型的中药鉴定法因具分析快速、操作简便且重复性好等优势,目前已被逐步应用于中药材类鉴定工作中,进而为中药材库房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5 结束语

中药库房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在于中药鉴定等相关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应用有效的鉴定方法,更在于临床相关管理人员实际行动,从自身真正做到重视管理工作,不仅需努力提高自身工作技能,而且需发挥自身服务意识及责任感为医院中药库房管理工作作出贡献,进而减少工作失误,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袁瑞萍.浅议红外光谱法在中药鉴定技术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9):182-183.

[2]尉海玲.中药鉴定技术实训准备的改革[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5):141-142.

[3]焦玉.中药鉴定新技术研究概况[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9):71-73.

上一篇:抗挫折心理下一篇:公路路基的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