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汤内服治疗论文

2024-11-08

降压汤内服治疗论文(精选8篇)

降压汤内服治疗论文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明目退翳汤内服外用治疗聚星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聚星障患者62例 (96只眼) 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 (48只眼) 和对照组28例 (48只眼) 。治疗组予自拟明目退翳汤随症加减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常规治疗。2组均10d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的60.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自拟明目退翳汤内服外用治疗聚星障疗效较好,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明目退翳汤,聚星障,利巴韦林

聚星障是一种常见而多发的黑睛疾病, 俗称“风火眼病”。主要表现为黑睛浅层出现细小星翳, 色灰白或微黄, 多少不等, 或连缀成行, 或聚集成簇, 或形如树枝, 或融合成片, 抱轮红赤, 伴有羞明、流泪、涩痛及视物模糊, 病程迁延, 常易复发, 若治疗不及时, 可变生花翳白陷、凝脂翳等症而影响视力。笔者近年来应用自拟明目退翳汤内服外用治疗聚星障患者34例,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聚星障患者62例 (96只眼) , 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病程3~800d, 平均49d;初发38例, 复发24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 (48只眼) 和对照组28例 (48只眼) 。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及《眼科学》[2]制定: (1) 有明显的发病诱因或有反复发作病史。 (2) 睫状充血或混合性充血。 (3) 角膜炎性反应分型, 浅层型:角膜上皮或浅实质层病损, 为点状、星状或树枝状;中基质层型:角膜病变累及角膜厚度的1/2以上, 形成地图状角膜溃疡、角膜后沉着物, 或Tyndall征阳性。 (4) 角膜知觉减退, 荧光素染色阳性。 (5) 畏光、流泪、异物感、视力下降、眼痛及头痛。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自拟明目退翳汤治疗, 方药:荆芥10g, 防风10g, 决明子10g, 大青叶20g, 桑叶12g, 菊花12g, 蝉蜕12g, 谷精草12g, 密蒙花12g, 夏枯草10g, 木贼草12g, 青葙子12g, 甘草6g。肝经风热型:加柴胡10g;肝胆火炽型:加龙胆草10g, 柴胡10g, 栀子10g;肝经湿热型:加杏仁10g, 薏苡仁20g, 蔻仁10g, 藿香10g;阴虚夹风型:加生地15g, 熟地15g, 当归10g, 羌活10g。每天1剂, 2次煎药液约500ml, 分早晚内服。第3次煎药液>600ml洗患眼, 每天3次。在煎药过程中用药液蒸汽熏患眼, 最后把药渣用布包好敷患眼部。

1.3.2 对照组:

予利巴韦林 (病毒唑) 6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 每天1次。局部给药:0.1%无环鸟苷滴眼剂, 每天5次。

2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 角膜炎性反应全部消退, 溃疡愈合, 荧光素染色阴性;好转:自觉症状、角膜炎性反应减轻, 荧光素染色有少量着色;无效:治疗后自觉症状及眼部检查均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4%高于对照组的60.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聚星障相当于现代医学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属中医学“聚星障”、“白涩症”范畴。根据其临床特征, 属《证治准绳》中“聚星障”范围, 多为风热上扰所致。此疾多为双眼受累, 虽病变部位浅, 但易反复发作, 病程延绵。典型的诱发病因:如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过劳等, 既往曾有皮肤疱疹性损害或曾患过单疱病毒性角膜结膜炎, 近期曾患过上呼吸道感染, 眼部出现异物感、羞明流泪、视物模糊等。原发性感染常有眼睑或睑缘疱疹性皮损, 且常伴严重的滤泡性结膜炎, 耳前淋巴结肿大。角膜可出现典型的树枝状或其他形状如点状、星状、地图状、盘状等损害, 角膜知觉减退。据其临床表现多由风热上犯目窍, 日久导致血络淤滞、邪毒蕴结, 形成角膜瘢痕, 难以速愈。

聚星障是因外感风邪、夹热化火、毒瘀互结, 致黑睛上生细小翳障, 单纯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黑睛在五轮中为风轮, 在脏属肝, 肝为风木之脏, 故本病治则以疏风清热、清肝泻火、退翳明目为主, 所以本方药中, 用荆芥、防风以祛风清热、透达表邪;决明子清热明目;大青叶清热、解毒;桑叶、菊花疏风散热、退翳明目;蝉衣、密蒙花、夏枯草、木贼草、青葙子以疏风散热, 且有散邪退翳之效。诸药合用有疏风清热、清肝泻火、止痛、退翳明目等作用。

总之, 自拟明目退翳汤内服外用治疗聚星障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小, 是治疗聚星障的较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03.

[2]严密.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77.

降压汤内服治疗论文 篇2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突痛消汤;内服外敷;丹鹿通督片;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LIDP)是腰腿痛常见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LIDP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临床常见多发病。本病虽不属危重症,但常因疼痛迁延反复发作而造成患者心理负担加重,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生活质量下降。非手术治疗早期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患者容易接受、安全可靠的优点。笔者采用腰突痛消汤内服外敷联合丹鹿通督片治疗LIDP患者44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门诊LIDP患者88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治疗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28~59岁,平均(44.5±2.5)岁;病程最短4 d,最长4.5年,中位数38.6 d。临床分型:单侧型20例,双侧型13例,中央型11例。对照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27~58岁,平均(45.2±2.6)岁;病程最短5 d,最长4年,中位数37.3 d。临床分型:单侧型19例,双侧型14例,中央型11例。两组均为膨出或突出或其中二者混合型,均有明显的腰痛、单侧或双下肢痛。中医辨证分型:两组均属肾虚血瘀(肝肾亏虚+血瘀)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症状、体征、病情程度以及临床分型和中医辨证分型等构成比例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①腿痛重于腰痛,腿痛是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②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麻木;③直腿抬高较正常减少,兼或有好腿抬高试验阳性,作弓弦试验即区域指压神经引起远近两端的放射痛;④出现四种神经体征中的两种征象(肌肉萎缩、运动无力、感觉减退和反射减弱);⑤与临床检查一致水平的影像学检查发现,包括椎管造影、CT或MRI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腰部酸痛,腿膝无力,遇劳痛甚,静卧痛减,按部极硬,转侧不利。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舌下脉青紫,苔黄白相兼,脉沉无力,证型为肾虚血瘀(肝肾亏虚+血瘀)。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肾虚血瘀证的辨证分型标准,愿意停用其他治疗方法并接受相关临床检验者;②年龄20~60岁;③了解本法治疗用药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LIDP中髓核游离者;②LIDP伴有椎管严重狭窄症者;③LIDP伴有严重内科疾病(心、肝、肾、肺组织疾病,高血压病,血液病,精神病,癫痫等)或其他骨科疾病者;④腰腿部局部皮肤破损或感染者;⑤因多种原因未能按计划完成主要检查或全程治疗者;⑥自行采用其他疗法影响观察效果者;⑦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丹鹿通督片(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50085。药物组成:丹参、鹿角胶、黄芪、延胡索、杜仲)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治疗组加用自拟腰突痛消汤,药物组成:黄芪、当归、白芍、徐长卿、穿山龙、青风藤各30 g,寻骨风、姜黄、川牛膝、川续断、狗脊、穿破石各20 g,红花、桃仁、苍术、乌梢蛇、伸筋草、透骨草、制香附、乳香、没药、桂枝、杜仲、甘草各15 g,制川乌、制草乌、制附片各10 g,蜈蚣3条。水煎服,每次100~150 mL,每日3次,3 d 1剂。药渣用上好高粱酒和山西老陈醋适量炒至湿润温热为度,用白纱布包裹外敷腰脊部,上面用温水袋压盖以保持温度稳定。每次1~2 h,每日1~2次。两组1个疗程均为30 d。疗程结束后进行资料收集统计分析。

2.2 观察指标 腰部疼痛评分采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临床研究中心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估,观察腰部疼痛积分。0表示无痛,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他单项症状体征疗效评定,参照1984年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症疗效评定标准(JOA)[3]进行评分。

2.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订,临床治愈:腰部疼痛及相关症状全部消失,直腿抬高80°以上,恢复原工作,积分改善≥90%,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腰部疼痛近乎消失,恢复原工作,直腿抬高达60°以上,仅劳累或天气变化时有轻度疼痛,或病情由重度转变为轻度,积分改善≥70%;有效:症状和体征有减轻和改善,直腿抬高有进步,病情不稳定,停药后有复发,对重体力劳动有影响,积分改善≥30%;无效:连续治疗1个疗程(30 d),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者,积分改善< 30%。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后分值-治疗前分值)/

治疗前分值×100%。

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临床疗效综合评价 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腰部疼痛、步行能力、脊椎活动性评分以及直腿抬高试验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见表2。

3.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少数患者出现胃部不适、乏力肢软、头晕等症状,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

4 讨 论

LIDP治疗方法颇多,包括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得到缓解或治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LIDP是在椎间盘退变基础上产生以腰腿痛为症状的顽疾,LIDP引起的腰痛和下肢放射痛的原因主要有物理压迫、化学刺激和免疫反应。姚新苗[5]提出瘀血和脊膜高压学说:患者腰部椎间盘的纤维破裂、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而失去弹性,其内的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和覆盖其上的后纵韧带向椎管内突出,在局部机械压迫及化学物质的刺激下,微循环及神经营养障碍,神经根产生水肿、充血、渗出,并与周围组织粘连等炎症反应,压迫附近的脊神经,加上局部的无菌性炎症导致以腰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病理观察中可见肉芽和纤维组织增生,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异常表现。

LIDP属中医学“腰痛” “痹证” “腰脊痛” “卒腰痛”“久腰痛”等范畴,病因不外有外邪侵袭、体虚年衰和跌扑闪挫三方面,病机关键在肾虚血瘀,标本俱具。肾元虚损、主骨失司、气源不足,气血瘀滞,经络阻遏,不通则痛。治疗重在补肾活血化瘀,标本兼顾,温通经络,络通痛消。腰突痛消汤中黄芪、当归、白芍、甘草补肾益气,鼓舞元气;川续断、杜仲、制附子、桂枝、川牛膝、狗脊温肾助阳,温经通络;制草乌、制川乌、寻骨风、伸筋草、透骨草、苍术、穿山龙、青风藤祛风止痛;红花、桃仁、姜黄、穿破石、蜈蚣、制香附行气活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补肾活血、温经通络、祛风止痛之功效。药渣用醋酒炒热外敷,以增强温肾活血和祛风通络止痛之功效,既能祛邪,又能扶正,达到标本兼顾之目的,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丹鹿通督片具有补肾通督、舒筋活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效,与腰突痛消汤联合运用能够明显提高疗效。本研究表明,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和症状、体征单项积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毒副作用。腰突痛消汤的作用机制和恢复髓核理化特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5 参考文献

[1]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2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0.

[3]Le Da ll J,Ho-Tin-Noe B,Louedec L,et al.Immaturity of microvessels in haemorrhagic Plaques is associated with proteolytic degradation of angiogenic factors[J]. Cardiovasc Res ,2010,85(1):184-193.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327.

降压汤内服治疗论文 篇3

奶牛乳房炎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种局部炎症, 多年来给奶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分临床型和隐性两种, 前者发病程度严重, 但发病率低, 而隐性虽不表现临床症状, 且乳汁外观上无变化, 但用SMT可检测到阳性, 细菌分离可查到病原菌, 发生率高, 对奶牛生产影响很大。近年来, 我们采用自拟银归汤内服、外敷配合针灸、TDP照射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12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病因

祖国传统兽医学称乳房炎为乳痈, 认为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 如肝郁气滞、乳汁淤积、胃热壅滞等。如乳汁一时分泌量过多, 而另一方面犊牛吃的量少, 或犊牛死亡, 都能造成乳汁不能及时排出, 或奶牛本身乳孔闭塞, 均可造成乳汁蓄积;或因犊牛吃奶时, 损伤乳头及乳房, 加之乳房脏污, 牛舍卫生条件差, 以致邪毒内侵而发病。或者精料给的过多而胃热壅盛, 气血凝滞, 因乳房部有胃脉循行, 故影响到乳房, 致乳汁郁滞, 排泄障碍, 久而化热, 热腐而成脓肿, 遂成乳痈。此外, 犊牛死亡等情志刺激也能使奶牛肝气郁结, 因肝主疏泄, 疏泄不利则气滞血凝, 而且肝经循行于乳头部, 故肝气郁结, 乳房经气阻塞, 遂成乳痈。

现代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致病菌、外界环境和宿主免疫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病原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还有大肠杆菌、坏死杆菌、绿脓杆菌等, 一般经乳头引起发病。同时操作不当的机械榨奶也会引起传染发病。另外, 当牛患结核病、布病、子宫内膜炎、口蹄疫等热性病时, 也可继发本病。

2 临床症状

患牛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体温、精神状态及食欲也基本上正常, 肉眼也看不见乳房炎和乳汁有什么异常, 只是泌乳量渐少, 乳汁稀薄如水或挤奶时偶见乳汁呈淡红色, 或有凝固的乳块和乳片等絮状物, 乳的品质较差, 容易腐败变质。乳汁p H值在7以上, 偏碱性。其导电率、氯化物和乳中白细胞都升高, 体细胞在50万个/m L以上, 细菌数增加。如不及时治疗则可能转为临床乳房炎。

3 诊断

可采用溴麝香草酸蓝试验, 试剂的组成:溴麝香草酸1 g, 5%氢氧化钠1.5 m L, 47%的酒精500 m L, 将其搅拌均匀, p H值为7.0, 绿色。方法:将1 m L试剂与5 m L被检乳混合均匀, 然后观察颜色。黄绿色为正常 (p H 6.5以下) , 绿色为可疑 (p H 6.6) , 呈现蓝色至青绿色为乳房炎阳性乳 (p H 6.6以上) 。也可采用乳房炎专用的检测试剂。

参加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的奶牛场, 可检乳中体细胞数, 数量为20万/m L以下为阴性;20~50万之间的疑似;50万/m L以上者为阳性。

4 治疗

4.1 内服和外敷

以疏肝清热、通乳消肿为主, 可用自拟银归汤。

方剂组成及用法:金银花、当归、蒲公英、瓜萎各100 g, 玄参60 g, 川芎50 g, 柴胡、白芍、白术各30 g, 茯苓、钩藤、炙甘草各20 g共为细末, 混合均匀。

随证加减:乳汁分泌不畅者加漏芦30 g, 路路通30 g, 王木留行30 g;内有肿块者加赤芍30 g;热象较重者加生石膏50 g, 鲜生地40 g;偏于肝郁者加白芍30 g, 香附30 g;粪便秘结者加生大黄40 g;伴有表寒证者可加荆芥40 g, 防风40 g。

内服:取其2/3量, 以温水调成粥样, 灌角或胃管投服, 1剂/d, 连用7 d。

外敷:取其1/3量, 以陈醋调成糊状, 外敷于患部乳房, 1剂/d, 连用7 d。

4.2 TDP治疗

用输出功率600 W的TDP治疗器照射患牛乳房部, 距离大约为20 cm, 2次/d、每次30 min, 连用7 d。

4.3 针灸:选取滴明、阳明二穴

穴位定位:滴明穴位于脐前部大约15 cm, 腹中线旁开约12 cm处的腹壁皮下静脉上, 左右侧各一穴。阳明位于乳头基部外侧, 每个乳头一穴, 共四穴。

针法:滴明穴用中宽针顺血管刺入2 cm, 出血。阳明穴用三棱针向内上方刺入1.5 cm, 出血。1次/2 d, 连用3次。

在进行上述治疗的同时, 如能结合乳房按摩则效果会更好, 程序是先用TDP照射, 然后按摩, 之后再针灸外敷。为便于操作, 按摩前可涂少量润滑油于奶牛乳房上, 用双手十指由乳房基部向乳头方向轻轻按摩, 力度不要太大, 也不可旋转按压, 要顺着乳腺的方向施以正压, 以推出瘀滞的乳汁。先用TDP照射, 起到热敷的作用, 然后再按摩效果会更好。

经治的12头患牛7 d后乳汁恢复正常, 诸症消除。半月后追访, 痊愈。

5 讨论

奶牛乳腺炎是乳腺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主要是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致病菌。祖国兽医学称之为乳痈, 认为发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 造成体内肝郁气滞和阳明胃热。肝郁气滞使得肝失疏泄。而脾胃失和, 胃热壅滞而发病。故本病治疗方剂的组方应以清热解毒、疏肝健脾、活血通乳为原则。故选用自拟方剂银归汤内服外敷。方中金银花、蒲公英、玄参清热解毒, 疗痈散结滋阴;当归、川芎、瓜蒌活血化瘀, 消肿通乳;柴胡、白芍、钩藤疏肝解郁、柔肝通络;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 利湿化浊。诸药合用, 共奏清热解毒、疏肝健脾、活血通乳之功。

滴明、阳明二穴是治疗奶牛乳房炎的常用穴位, 其下为多条神经及经络的循行部位, 针刺可激发经络及刺激神经, 能疏通气血、促进乳房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 促进病理产物的吸收和排出, 故对奶牛隐形乳房炎能产生很好的治疗作用。对出现乳汁不通、局部肿痛、瘀乳明显的患牛, 按摩可使郁滞乳汁得以疏通。

TDP是特定电磁波谱治疗器, 辐射板内含多种微量元素, 可产生特定波长的电磁波, 照射穴位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而应用TDP照射治疗乳房炎, 可调节因炎症导致的乳房内各种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的改变。特别是奶牛乳腺部富含毛细血管及神经丛, 照射可对该部皮肤末稍神经产生温和的热刺激, 促使深层组织血管扩张, 疏通阳明经气血, 改善局部微循环, 因而达到消炎、消肿和止痛的作用。

在应用上述治疗的同时进行乳房按摩, 能使郁滞乳汁得以疏通, 特别是对病情较重, 出现局部肿痛、乳汁不通、瘀乳明显的患牛, 实施按摩治疗更为重要。

降压汤内服治疗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10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就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80例。纳入标准:(1)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晨僵持续1小时以上;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手关节炎;对称性关节炎;皮下结节;类风湿因子(RF)阳性;X线改变[1]。(2)年龄在18岁以上或65岁以下。(3)排除长期服用西药及其他药物,或合并有心、脑血管病,肝、肾功能障碍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病变者。共纳入患者180例,按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58例;年龄20~65岁,平均(41.96±13.42)岁;病程3~13年,平均(4.9±2.4)年。对照组中男34例,女56例;年龄21~64岁,平均(43.02±12.36)岁;病程2~14年,平均(4.7±2.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甲氨蝶呤口服7.5 mg,1次/周。观察组采用蠲痹汤加味内服联合药浴熏蒸治疗。蠲痹汤加减方药物组成:羌活、当归、黄芪(蜜炙)、姜黄、防风、赤芍各15 g、炙甘草10 g。辨证加减:风胜加防风、秦艽;寒胜加制附子、制川乌、细辛;湿胜加防己、草薢、薏苡仁;红肿疼痛明显者加水牛角;红肿不明显但疼痛剧甚者加桂枝、制川乌。以上诸药水煎服,取汁约150 ml,每日1剂,早晚分服。熏洗方药组成:生川乌、生草乌、秦艽、红花、牛膝、伸筋草各20 g。上述中药装入布袋中缝好,放入XTQ型熏蒸康复床的高压锅内,加水2000 ml,接通电源,加热至40℃时,将开关打开,药蒸汽通过软管持续熏蒸患侧部位,20~30 min/次,1次/日。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1993年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①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②显效:症状、体征改善明显,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日常工作和劳动。③有效;症状、体征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有所恢复。④无效: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2]。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3]。晨起僵硬程度评分采用美国WOMAC提出的OA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22例,显效28例,有效3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1%;对照组治愈18例,显效25例,有效28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7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疼痛及晨起僵硬程度比较见表1。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伴关节腔内渗液,近端指关节呈梭形肿胀,最终导致关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

本病属中医学的“顽痹”、“历节病”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等病邪及人体正气不足有关。正如《素问·痹论》所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医学心悟·痹》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蠲痹汤乃出自于《百一选方》,系治痹之效方,方中防风祛风,黄芪实卫,当归和营,羌活散寒,姜黄通经隧之痹,赤芍通脉络之痹,甘草和药性,诸药相配能够益气和营、祛风胜湿、通络除痹。中药熏蒸是中医药的特色疗法之一,采用熏蒸床能够通过局部的“渗透”及“热效应”加强熏蒸方药物的温经通络、活血止痛作用,可使药力直达病所。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参考文献

[1]蒋明,朱立平,林孝文.风湿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846.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9,196.

补抑降压汤治疗高血压临床浅析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9例, 均符合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的诊断标准[1]。症见眩晕, 或头胀痛, 或口苦, 或面红耳赤, 或急躁易怒、脉弦等, 证属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者。其中男22例, 女17例, 年龄30~52岁, 病程8个月~25年。

1.2 治疗方法

予补抑降压汤加减。方剂为天麻9g, 钩藤12g, 石决明20g, 栀子10g, 黄芩10g, 川牛膝12g, 杜仲12g, 夜交藤20g, 茯神10g, 熟地黄24g, 山萸肉24g, 山药24g, 泽泻9g, 丹皮9g, 茯苓9g, 川芎10g等。水煎服, 每天1剂, 分早晚2次服用。10d为1个疗程, 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和《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显效:血压恢复正常, 症状消失;有效:血压基本正常, 症状基本消失;无效:血压下降不明显, 症状改善不明显。

2结果

本组患者39例, 显效17例 (43.59%) , 有效21例 (53.85%) , 无效1例 (2.56%) , 总有效率为97.44%。

3讨论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头痛”、“眩晕”等范畴。叶天士认为, 精血衰耗, 水不涵木, 肝阳偏亢, 内风时起等。中医认为, 高血压病证属本虚标实, 主要病机主要是素体阴虚阳亢导致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或久病不愈, 肝郁气滞, 另由于阴损及气, 日久导致气阴两虚, 气虚则血瘀, 阴虚则生热。本病治疗应“平肝潜阳, 滋补肝肾”并用。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滋补肝肾之阴;川芎行气活血化瘀;黄芩、栀子、泽泻、茯苓、丹皮利湿泄浊;杜仲补肾强腰; 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川牛膝活血祛瘀。诸药合用, 共奏平肝潜阳之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28-31.

[2]刘立生, 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止指南 (2005年修订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

降压汤内服治疗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气滞血瘀型项痹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男21例,女25例;年龄39~52岁,平均年龄(43.47±2.74)岁。观察组男22例,女24例;年龄为38~54岁,平均年龄(43.52±2.65)岁。所有患者均出现颈肩部和上肢疼痛,伴随一定程度的肢体麻木、舌质暗红、脉涩。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针刺配合口服根痛平治疗。针刺选择双侧的颈夹脊、大杼、天柱、风府、颈百劳、膈俞、风池,患侧的肩髃、手三里、肩井、大椎、合谷、小海以及养老。养老穴运用捻转泻法,其他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法。在针刺大椎穴时针尖稍稍向患侧倾斜,使针感向患侧肩臂放射,颈椎夹脊穴在进针时针尖微向脊柱斜刺,使针感向颈肩放射,留针30min,1次/天,以7天为1个疗程,总共治疗2个疗程。根痛平颗粒(北京汉典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13049)开水冲调,12g/次,2次/天,以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观察组:给予患者针刺结合彝药项痹汤治疗,针刺方法同对照组。彝药项痹汤药方主要由飞龙掌血、灯盏细辛、黄皮杜冲、伸筋草、土千年健、七叶莲、土黄芪、羌活、川芎、甘草、葛根以及藁本组成。1剂/天,分早中晚3次饭后30min服用,1袋/次,以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颈椎活动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颈椎活动基本恢复;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有所恢复;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任何好转,颈椎活动未恢复甚至更严重。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症状及体征评分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0天、治疗后14天肩背疼痛、颈部疼痛、上肢疼痛、颈肩压痛、上肢麻木、上肢肌力、肌腱反射和感觉障碍等进行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83%,优于对照组的82.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10天、14天的VAS评分、症状及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s,分)

3 讨论

目前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长时间使用电脑、坐姿不良、工作压力过大等都易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4],其属中医“痹病”范畴,上述因素会导致气机运行不畅、阻塞经脉,最终引发疾病。中医治疗此病时需以活血祛瘀、顺气消痛为主。目前西医可采用灯盏细辛注射液等进行治疗,虽然临床疗效显著,但因为治疗成本过高,患者大多难以接受[5]。

本研究给予患者彝药项痹汤内服联合针刺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治疗后10天、14天的VAS评分、症状及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孝艳等[6]研究结果中采用项痹汤口服联合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其结果与本研究一致,说明彝药项痹汤内服联合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其原因主要为彝药项痹汤中土千年健、土黄芪等祛风散寒,飞龙掌血活血通经,黄皮杜冲舒筋止痛,七叶莲、藁本等具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甘草可以止痛。诸药联用可起到活血行气、舒筋止痛、祛瘀散寒的作用。而针灸治疗中,针刺风池、风府以及颈百劳等穴位可调和气血、梳理经气,而针刺肩髃、手三里、小海以及合谷等可疏阳明、少阳之经气,而针刺养老穴能够有效起到舒筋通脉的作用。

综上所述,彝药项痹汤内服联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项痹病可明显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气滞血瘀型项痹病患者给予彝药项痹汤内服联合针刺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气滞血瘀型项痹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根痛平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彝药项痹汤内服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治疗前后VAS评分、症状和体征评分情况。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83%,优于对照组的82.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0天、14天的VAS评分、症状及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彝药项痹汤内服联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项痹病患者可明显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项痹,彝药项痹汤,气滞血瘀型

参考文献

[1]王泽玲,李政.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项痹-气滞血瘀型105例疗效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3,31(5):43-45.

[2]邓薇,万媛.品管圈在提高项痹病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中的应用[J].中医外治杂志,2015,24(2):26-27.

[3]刘世平,徐永爱,阮燕飞.自拟项痹汤配合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210-211.

[4]覃志英,方刚,杜飞,等.2011-2012年四川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及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评价[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30(5):356-360.

[5]杨湘薇.痹病患者中医微创针刀镜治疗围手术期的辨证施护[J].海南医学,2014,25(6):931-932.

降压汤内服治疗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院妇科门诊患者113例,均符合新编《实用妇科学》[1]中的有关盆腔淤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实用中医妇科学》[2]有关盆腔淤血综合征辨证标准。1个月内未接受任何治疗,且知情同意加入本试验。排除标准:合并有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下腹疼痛;经前期乳房疼痛者排除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纤维瘤等器质性病变;神经衰弱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排除有关器质性病变;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未按规定用药、资料不全及失访者。年龄22~45岁,疗程6个月~8年。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中位年龄33.9岁,平均病程3.7年,平均孕次3.0次,平均产次2.1次。对照组中位年龄34.2岁,平均病程4.12年,平均孕次2.7次,平均产次2.4次。治疗组有宫腔操作史36例,对照组32例。临床表现均有下腹胀痛、低位腰痛、性交痛,或白带量多,或月经量多,痛经,舌淡红薄腻,脉细或涩等。妇科检查示宫颈肥大、糜烂,子宫体肥大,多数后倾,子宫颈、阴道后穹窿有触痛,但触不到明显结节。子宫旁附件区有压痛及饱满感,但无明显增厚及块状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盆腔静脉曲张。2组年龄、病程、孕次、产次、症状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内服盆瘀汤,组方:桃仁10g,制浮10g,制没10g,当归15g,红花15g,三菱15g,赤芍15g,党参20g,柴胡6g,陈皮6g,川芎6g,泽兰、白术、莪术、茯苓、泽泻、延胡索、川楝子各10g,炙甘草8g,水煎服,每天1剂。于月经周期第3天开始服药连用24d为1个周期,治疗3个周期为1个疗程。灌肠方:桃仁10g,红花6g,当归尾10g,川芎、乳香、没药、枳壳各6g,茯苓10g,桂枝10g,取上药浓煎至120ml,药温37~39℃,保留灌肠,自月经干净3d起,每天1剂,晚睡前灌肠,连用10d为1个疗程。灌肠后嘱患者尽可能卧床,使药液保留于直肠内>2h。对照组服用桂枝茯苓胶囊(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粒,每天3次,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0%,其他检查正常;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90%,其他检查正常;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较治疗前减少>20%~95%,其他检查正常;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疗程

治疗组经1个疗程治疗后有效37例,2个疗程后有效13例,3个疗程后有效4例;对照组经1个疗程治疗后有效12例,2个疗程后有效18例,3个疗程后有效12例。

3 讨 论

盆腔瘀血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盆腔静脉瘀血引起的特殊病证,以下腹部疼痛,低位腰痛,瘀血性痛经,经前乳房疼痛,极度疲劳感等为主症(以下简称盆瘀征),多有久病、长期站立、长期坐位、子宫后位、孕产频繁、便秘、过劳等病史。笔者认为此病的发生与肝脾功能失常密切相关,临床上以湿瘀互结型多见。肝藏血而主疏泄,体阴而用阳,为冲脉所系,妇女经、孕、产、乳以血为用,血常不足,气常有余,加上妇女生理、个性特点,易为情志所伤而致肝疏泄失常,气机不利,血行不畅而致瘀,木旺乘土,则脾失冲和,运化失职,则水湿内停,湿淤相博,结于胞宫、胞脉成为此病发病的内因。且由于妇女胞宫位居下焦阴湿之地,经行、产后胞脉空虚,如起居不慎或药物流产、人工流产、手术损伤或阴道用具不洁,湿浊之邪易乘虚而入,于血相搏结,阻滞经络,内外因和邪,湿瘀互结胞宫、胞络而发生此病。由于湿性重浊黏腻,故病情迁延难愈。《实用中医妇产科学》提出:盆腔瘀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瘀血阻滞,脉络不通所致,其致病因素或由脾虚气弱,血运无力;或因肝郁气滞,血运不畅,瘀血阻滞;或因感受邪热,湿毒内侵,流注下焦,血运被遏,瘀血阻滞而发病。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盆瘀征除了表现“瘀血”之外,往往还兼有疲倦懒动,嗜卧乏力,腰酸下坠,尤以劳累后加重,并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症状有加减等脾肾气虚,中气不足的表现。肾为先天之本、生殖之本,生殖器官为肾所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之源;肝主疏泄、藏血,关系到冲任及全身气血的调畅;肝肾又同司冲任,胞宫定期藏泄,故本病的脏腑病变多于肾、肝、脾有密切关系。肝肾不足,脾虚气陷为病之本,肝郁气滞,气虚血瘀为病之标,属于本虚标实证。临床发现盆瘀征患者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随着冲任胞宫阴阳盛衰的变化,症候属性也有差异,经后期阴衰气血不足,阴血尚在积累中,肝肾阴不足,脾虚气陷,表现了腰骶酸痛,朝轻暮重、久立或劳后尤甚,神疲乏力,带多清稀,小腹隐痛喜用温按。治疗当扶助脾肾先后天之本,顾护精血,扶助生机[3],养正以除积聚。

中药内服加灌肠疗法是以祖国医学的脏腑学说为依据,以肾-天葵-冲任-胞宫之间的平衡为理论基础,以补肾和调节肝脾功能失常为基本治疗法则。赤芍清血分实热,散瘀血滞留,敛肝止痛;核仁破血行瘀;柴胡、陈皮、炙甘草补中益气助脾升提;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调疏肝脉;白术、茯苓、泽泻健脾益气,渗湿和中,且甘淡平和,利湿而不伤阴;延胡索、川楝子疏肝理气,行血止痛;莪术化瘀消积“疏肝经聚血”;全方共奏调和肝脾、活血祛瘀、散结通络、化瘀利湿、缓急止痛之功。外用药中桃仁、红花、归尾活血化瘀可以扩张局部血管,改善末梢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辅以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再配以川芎、枳壳等行气之品,使气行血行。内外同用,达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目的,方法简单,安全可靠,缩短疗程,降低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苏应宽.新编实用妇产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56,6611.

[2]罗元恺.实用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1275,2781.

降压汤内服治疗论文 篇8

本资料236例患者均选择本院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高血压科门诊或住院病例, 均符合1999年WHO建议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且SBP≥140mm Hg以上、DBP≥90以上者。其中男性152例, 女性84例;年龄最小32岁, 最大78岁;病史最短1年, 最长26年;属高血压病Ⅰ级患者110例, 高血压病Ⅱ级患者83例, 高血压病Ⅲ级患者43例。23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 (胀) 、眩晕、心悸、耳鸣、失眠、烦躁、腰膝酸软等症状。

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开始的前1d内停服其他降压药物, 以专人专用血压计 (标准台式) 在相对固定时间内 (一般情况上、下午各测1次) 测得右上肢 (残疾人除外) 肘动脉血压, 或动态血压监测24h均血压为准。并以头痛 (胀) 、眩晕、心悸、失眠、耳鸣、烦躁、腰膝酸软等为临床主要观察症状。疗程为15d。临床症状基本控制后, 以原药长期小剂量泡水当茶饮用, 随访观察1年。

自拟降压汤的煎制与服法:方用罗布麻叶15g、田七10g (根须主佳) 、葛根30g、泽泻10g。以冷水1000m L浸泡30min, 中火煎30min取汁600m L。每日早、中、晚饭前各温服汤药200m L, 15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统计疗效。服药期间戒烟限洒, 忌辛辣肥腻之品, 调节工作和生活节律, 保持心情舒畅。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 降压疗效评定标准:显效: (1) 舒张压下降10mm Hg (1.33Kpa) 以上, 并达到正常范围; (2) 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 但已下降20mm Hg (2.66Kpa) 或以上, 需具备其中1项。有效: (1) 舒张压下降不及10mm Hg (1.33Kpa) 但已达到正常范围; (2) 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mm Hg (1.33~2.53Kpa) , 但未达到正常范围; (3) 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mm Hg (3.99Kpa) 以上。需具备其中1项。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2) 症状疗效评定标准:主要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心悸、耳鸣、失眠、烦躁、腰酸腿软等。显效:上述症状消失。有效:上述症状减轻。无效上述症状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236例中, 显效182例占77%, 有效37例占16%, 无效17例占7%总有效率为93%。

4 典型病例

张某, 男, 38岁, 2008年10月12日初诊。于1年前健康体检时发现高血压 (168/108mm Hg) , 间断服用“三精斯乐平”等药物治疗, 血压控制不理想。就诊时头晕、头痛、失眠、烦躁、面赤、多梦。舌红、舌胖大, 脉弦。检验、放射、心电、B超检查无异常发现。门诊测肘动脉血压170/102mm Hg;动态血压监测24h平均血压156/98mm Hg。服自拟降压汤, 每日1剂, 分3次服用。服药3d后血压降至138/88mm Hg, 临床症状减轻。服药3d后, 血压降至122/78mm Hg, 临床症状消失。服药至30d后将处方药量减至1/3泡水代茶长期饮用, 随访1年, 血压稳定, 症状未再复发。

王某某, 女, 53岁, 2007年11月7日就诊。头痛、头晕、心悸、失眠、烦躁、潮热、面部潮红, 确诊高血压病 (170/110mm Hg) 5年, 曾口服卡托普利、依苏、利福达等多种药物, 血压控制欠佳, 症状无明显改善, 且不堪西药副反应, 遂来我院就诊。就诊时见上述症状外, 舌紫暗、苔白, 脉弦细, 血压178/112mm Hg。血生化:TL7.8g/L, TC6.4mmol/L, TG2.0/mmol/L。心电图:QRS波及ST-T段均有明显改变。影像显示:主动脉弓变型及左心室丰满。彩色多普勒显示:左心室扩大, 二尖瓣轻度反流, 主动脉见多个钙化斑点。查眼底见:Ⅲ期高血压征象。予抑阳降压汤, 每天1剂, 分3次服用。服药1周后血压降至134/90mm Hg, 上述症状明显改善。服药15d后血压128/86mm Hg,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服药至60d将药量减至1/3泡水代茶饮用。随访至今, 血压稳定在124/80mm Hg左右, 其他症状无反复。

5 体会

中医并无高血压病的病名, 但据其临床表现与中医头痛、眩晕、心悸、肝阳、肝风等病症类似, 病机多为阴虚阳亢 (肝阳上亢) , 气血壅滞。中药自拟降压汤选用罗布麻叶平肝潜阳, 三七、葛根活血通络, 佐以泽泻利水渗湿, 使阴阳平衡、气血调畅、血压平稳下降, 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自拟降压汤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中药罗布麻叶为主, 辅以田七、葛根等组成降压方, 煎成汤剂, 内服治疗高血压病236例,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观察时间在1年以上。显效182例, 有效37例, 无效17例, 总有效率为93%。结论 中药自拟降压汤治疗高血压病疗效满意, 有很好的研究和开发前景。

上一篇:全程无缝隙下一篇:分层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