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内服

2024-10-20

外用内服(精选8篇)

外用内服 篇1

我院于2007年6月-2008年7月间, 采用清热活血为主的中药汤剂内服与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我院妇科门诊的慢性盆腔炎患者, 年龄25~48岁, 平均年龄36岁, 病程最短半年, 最长15年, 平均病程6年。

1.2 诊断标准

症状:下腹坠胀疼痛, 腰骶部酸痛, 常在劳累与性交后, 排便时及月经前后加重, 可伴有低热, 月经量与白带增多。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 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 输卵管炎时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条索状物, 并有轻度压痛;盆腔结缔组织发炎时, 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 压痛, 或在盆腔一侧或两侧扪及包块。

2治疗方法

2.1 中药内服法

中药基本方组成:红藤15g, 败酱草15g, 木香10g, 延胡索10g, 丹皮10g, 鸡血藤10g, 丹参15g, 生甘草4g。加味法:肾虚加桑寄生、续断;气虚加党参、黄芪;气滞明显加香附、枳壳;带下色黄有味, 湿热较重者加蒲公英、黄柏;腹痛重者加失笑散;腹冷者加干姜、茴香;有包块者加三棱、莪术。用法:每日1剂, 水煎3次, 前2次混合分早晚2次服用。

2.2 中药灌肠法

将第3次浓煎成100ml, 使温度保持在35~40℃, 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取左侧卧位, 臀部垫高30°, 将一次性导尿管润滑后缓缓插入肛门内, 深度为16~20cm, 以100ml无菌注射器接导尿管, 将药液缓慢推入, 注射完即将导管抽出, 以无菌纱布加压肛门以免药液外溢, 并保留4h以上。每晚保留灌肠1次, 10d为一疗程。在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禁食生冷辛辣, 刺激之品, 同时注意休息和保暖, 并进行心理疏导。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下腹及腰骶疼痛消失, 盆腔检查和理化检查正常, 局部体征消失;显效:治疗后下腹及腰骶疼痛消失, 盆腔检查和理化检查明显好转, 局部体征积分较治疗前积分降低≥70%, 盆腔包块较治疗前缩小≥70%;有效:治疗后下腹及腰骶疼痛减轻, 盆腔检查和理化检查有所改善, 局部体征积分较治疗前积分降低≥30%且<70%, 盆腔包块较治疗前缩小≥30%且<70%;无效:治疗后下腹及腰骶疼痛无改善或加重, 盆腔检查和理化检查无改善或有所加重。

3.2 治疗结果

60例中, 痊愈32例, 显效15例, 有效8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91.67%。

4讨论

慢性盆腔炎系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 经久不愈, 反复发作所致。本病是妇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具有病程长、病情顽固、复发率高的特点。西医主要采用抗生素消炎治疗, 但疗效并不理想, 长期应用还会引起毒副作用, 使肝、肾功能受损, 并引起体内菌群失调, 免疫力下降。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热入血室”、“腹痛”、“带下病”、“症瘕”、“不孕”等范畴。其病机主要为湿热之邪瘀结胞宫、胞络, 致冲、任、带脉功能失调, 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 故采用清热活血方内服及保留灌肠, 并在辨病结合辨证基础上, 灵活化裁, 标本兼治, 以收全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清热解毒药大多具有抗菌、抑菌的作用, 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增强抗病能力;部分活血化瘀药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其抗炎机理与促进炎症介质产生、降低血管通透性有关。而保留灌肠又可使这些药物通过直肠黏膜直接渗透, 具有吸收快, 显效速、药效高的优点。临床实践已证明,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慢性盆腔炎能有效缓解症状, 缩短疗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1辑) (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250.

外用内服 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31

资料与方法

2003年6月~2009年6月收治阑尾脓肿患者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33~91岁,平均55.7岁;病程2~8天,<3天12例,3~5天16例,>5天13例,平均5.6天;体温>38.2℃25例,≤38.2℃16例。41例均有右下腹痛,并可在右下腹扪及包块,均经B型超声或CT证实为阑尾脓肿,脓肿直径为4~7cm。

诊断标准:参照《外科疾病诊断标准》[1]。①右下腹疼痛;②发热:体温38.2~39℃;③部分患者右下腹可触及包块;④B超提示:阑尾脓肿,直径4~8cm。血液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

治疗方法:西药给予静脉滴注头孢类抗生素加替硝唑,部分高热不退或白细胞升高明显者加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体温下降至正常3~5天后停用。同时给予中医方法内外合治。将芒硝400g碾细后装入用棉纱布做成的20cm×20cm大小的双层布袋中,平铺外敷于右下腹麦氏点或包块处,可用腹带固定。每天敷2次,每次2小时;受潮后需全部更换同量的芒硝继续使用。同时口服中药大黄牡丹皮汤加减,药物组成:生大黄15g(后下),丹皮15g,败酱草20g,红藤20g,紫花地丁20g,冬瓜仁20g,黄芪20g,芒硝5g冲服。每日1剂,浓煎2次混匀取汁400ml,早晚各服用200ml。具体用药剂量应依据病情及患者体质而加减使用。10天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要求进食流质和半流质饮食。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①治愈:临床症状缓解,消化道功能恢复正常,B超提示脓肿消散吸收。②未愈:症状和体征加重,脓肿破溃,出现弥漫性腹膜炎。

结果

41例患者中治愈39例(95.1%);未愈2例(4.9%)。治疗1个疗程症状体征好转者29例(70.7%),治疗≥2个疗程及未愈者共12例(29.3%);脓肿消退时间5~22天,平均12.8天。2例未愈者因治疗中脓肿破溃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而采用手术治疗。

讨论

阑尾脓肿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乃肠道湿热郁蒸,气血凝聚,化脓为痈所致。西医学认为,阑尾脓肿是由于治疗延误、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患病初期治疗不当等因素引起,此时由于大网膜和周围组织的包裹,导致炎症局限。采用手术治疗了由于阑尾已经坏疽、周围组织水肿,术中很难分离阑尾,强行分离若操作不当易使脓液溢出,造成感染扩散,且容易误伤肠管、形成肠瘘等,因而风险较大,一般不提倡秋极手术治疗。单纯的西医消炎治疗时间较长,而且大剂量的使用抗生素又容易导致其他相关不良反应。我们采用芒硝内服外用结合西医治疗,疗效显著。口服方剂中,生大黄、芒硝苦寒泄热、软坚散结、涤荡脓毒;败酱草、红藤、紫花地丁、冬瓜仁活血化瘀消痈排脓;黄芪顾护正气、兼以提脓。外用方中,芒硝有泄热通便、润燥、软坚消肿的作用,外敷能够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增加腹腔渗出液通过肠道排出[3],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两法合用起到清热燥湿,软坚消痈的作用。加上联合使用抗生素,既提高了疗效,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又有效避免了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何继和.外科疾病诊断标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2-73.

2孙佳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59-360.

外用内服 篇3

入选120例丘疹性荨麻疹患者均为本院皮肤科2008-06~2010-03门诊确诊患者[1], 其中男65例, 女55例;年龄8个月~18岁, 平均3.4岁:病程2天~3个月不等。皮疹数目6~98个, 平均18.56个。多数患儿内服过抗组胺药, 或外用过激素类制剂。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两组具有可比性 (P>0.05) 。

2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口服中药枳术赤豆饮:炒白术、炒枳壳、蝉衣、赤芍、防风各6g, 茯苓皮、冬瓜皮、赤小豆各12g, 荆芥3g。加减:湿热重者加白鲜皮10g、地肤子5g、苦参5g;血分有热者加生地10g, 紫草、牡丹皮各5g;风热甚者加金银花、连翘、僵蚕各5g;气虚加黄芪、党参各10g。每日1剂, 水煎分2次服。②黄蒲洁肤洗剂 (陕西省505药业有限公司产, 主要由白鲜皮、地肤子、苦参、黄柏、百部、黄连、蛇床子、地肤子、土茯苓、虎杖、蒲公英、丹参、冰片等16味中药组成) 外洗。用法:每10ml洗剂加90ml温水, 搅匀后外洗患处, 每天4次, 每次20分钟;洗后即将南通蛇药片研粉末, 加人食醋调成糊状外擦。对照组:口服氯苯那敏片, 0.35mg/kg分3次服, 外用新霉素氟轻松软膏 (广东省江门市恒健药业有限公司, 主要成分:硫酸新霉素、醋酸氟轻松、冰片) 。两组均7天为1疗程, 一般用药2个疗程。反复发作者可用药3~6个疗程。治疗期间避免食鱼虾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疗程结束后随访观察2个月作疗效判定。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为原有皮疹全部消退, 无瘙痒, 停药2个月内无新皮疹出现;显效为皮疹基本消退, 全身仅见数个米粒大红色丘疹, 无瘙痒, 停药2个月内未复发;有效为皮疹大部分消退, 有瘙痒, 停药2个月内有复发;无效为皮疹大部分未消退, 有瘙痒, 停药2个月内继续发作。总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4讨论

丘疹性荨麻疹又名“荨麻疹样苔藓”, 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 以春秋季多见, 属中医“土风疮”、“水疥”范畴, 多因小儿脾常不足, 气血未盛, 肌腠虚疏, 加之后天饮食失调, 过食腥味发物, 致使脾胃运化失调, 湿热郁阻肌肤。复因外感风邪、虫毒, 风湿热毒相搏所致。所以本病的治疗原则为健脾利湿、祛风清热、解毒止痒。

枳术赤豆饮[2]方中黄芪、党参、炒白术、炒枳壳、茯苓皮、冬瓜皮、赤小豆健脾渗湿祛风以固本;荆芥、防风、蝉衣祛风止痒;生地、紫草、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金银花、连翘、僵蚕清热解毒、消痛散结止痒;白鲜皮、地肤子、苦参清热利湿祛风止痒。黄蒲洁肤洗剂方中黄柏、黄连、蒲公英、土茯苓、虎杖清热解毒燥湿;苦参、百部、蛇床子祛风杀虫止痒;白鲜皮、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冰片、丹参芳香辟秽、活血止痛、清热止痒。现代医学证明其有明显的抗炎抑菌、活血止痒、增强免疫功能之效。南通蛇药片由蜈蚣、半边莲、七叶一枝花等药物组成,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内服加味枳术赤豆饮、外用黄蒲洁肤洗剂和南通蛇药片, 内外结合、标本兼顾, 治疗丘疹性荨麻疹疗效好, 副作用小,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3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19.

外用内服 篇4

关键词:带状疱疹,三紫汤,利多卡因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神经痛的临床特征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治疗也较为棘手。笔者自2005年1月—2008年8月采用中药内服配合利多卡因外用治疗40例带状疱疹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并与中药内服外用不加利多卡因38例进行了对照观察,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为(49.22±11.43)岁;头面部3例,躯干部35例,肢端部2例;病程1~7d,平均为(3.02±1.45) d。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为(48.78±11.25)岁;头面部5例,躯干部29例,肢端部4例,病程1~7d,平均为(4.05±1.25) 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部位等病程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皮肤病学》[1]中的有关标准拟定。本组病例均有带状疱疹的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年龄为18~64岁,病程不超过7d,治疗前均无针对本病的系统或局部用药史,无肝、肾、血液系统等严重并发疾病;无妊娠、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三紫汤:紫草10g、紫参15g、紫花地丁30g、车前子10g、茯苓皮15g、甘草10g、细木通6g、元胡9g、大青叶15g, 1剂/d,水煎,分2次温服;配合0.9%生理盐水50mL、利巴韦林500mg、利多卡因0.1g/5mL,混匀,用洗净的雄鸡尾毛每日多次外涂患处。

1.3.2 对照组

口服三紫汤,1剂/d,水煎,分2次温服;配合0.9%生理盐水50mL、利巴韦林500mg混匀,用洗净的雄鸡尾毛每日多次外涂患处。

1.4 疗效观察

1.4.1 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用药后1、3、5、7、10d观察,记录随访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主要观察止痛时间(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的时间)、止疱时间(原有水疱无增大、无新水疱出现的时间)、结痂时间(水疱开始干涸结痂的时间),均采用4级评分[2],0级:无症状;1级:轻度;2级:中度;3级:重度。记录发生的不良反应(如出现的时间、程度、可耐受与否)。

1.4.2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3]拟定,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临床痊愈:皮损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局部疼痛明显减轻,疗效指数≥30%,但<60%;无效:皮损下与疼痛均无明显减轻,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以临床痊愈加显效进行统计。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结果及疗效比较

治疗组40例中,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38例中,总有效率达66.3%。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两组有效病例的止痛及结痂时间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上均有所缩短,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3 两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有1例(2.7%),对照组有7例(18.92%)出现后遗神经痛,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1例(2.7%)在治疗期间出现恶心、腹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一般出现在开始服药的1~3d,但均能耐受而未影响治疗。此后胃肠道反应均逐渐减轻或消失,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皮肤病,该病毒具有亲神经特性,初次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节内。本病与免疫功能有关,当宿主免疫功能减退时,病毒活跃而易引发此病,以成簇的水疱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排列、疼痛剧烈为特征[4],属祖国医学“蛇串疮”、“火丹”等范畴。

利巴韦林为广谱抗病毒药,体外具有抑制多种病毒生长的作用,用0.9%氯化钠稀释局部外用,而利多卡因表面麻醉穿透力强,粘膜吸收速度快,局部外用能迅速缓解疼痛。

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三紫汤并用利多卡因外擦治疗带状疱疹,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不加用利多卡因,能快速止痛、缩短病程。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体会如下: (1) 在辨证分型的传统治疗基础上加本方能快速止痛、缓解皮损、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神经痛; (2) 在运用本方的过程中未出现其它不良反应; (3) 本方价格低廉、药源丰富,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00-303.

[2]罗文辉.金栀解毒汤治疗带状疱疹47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 2008, 24 (1) :28.

[3]骆津蓉.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 34 (8) :555.

外用内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至2009年度番禺中心医院收治的年龄在7~70岁的阑尾周围脓肿患者90例,随机分为芒硝内服外用治疗组45例和西药对照组45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男女例数、B超示脓肿直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外科疾病诊断标准》[2]:急性阑尾炎病程中持续发热;发病后3~5d右下腹出现肿块、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血白细胞总数(WBC)及中性粒细胞增高;B超检查有右下腹局限性包块,其中有低密度区。

1.3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都予清淡饮食,常规营养、对症处理。西医对照组予有效合理足量的抗生素,予氨苄青霉素3.0g加生理盐水500ml每日2次滴注;替硝唑0.4g,每日1次静脉滴注。芒硝内服外用治疗组除上述抗生素应用外,另用中药大黄牡丹汤加减口服,具体用药如下:大黄18g、牡丹皮9g、桃仁12g、冬瓜子30g、芒硝9g、红藤15g、薏苡仁15g、败酱草15g。每日1剂,早晚分服。同时予芒硝外敷右下腹部,采用纱布制成70mm×40mm的长型布袋,上口有拉链,均匀装入200g芒硝,外敷于腹部包块处,芒硝潮解即更换芒硝及布袋,治疗期间持续使用芒硝外敷。

1.4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根据《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3]的疗效标准判定疗效。痊愈:全身症状及腹部体征消失,体温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或B超证实肿块消失。好转: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明显缩小而仅余一条索或硬结,近期无反复者。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变或加重(中转手术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具体见表2。两组无效患者皆转入手术治疗。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具体见表3。

3 讨论

阑尾周围脓肿是阑尾急性炎症之后,在阑尾周围所形成的脓肿或炎性包块,是急性阑尾炎的并发症。由于炎症致周围充血、水肿、粘连、解剖关系不清,所以手术治疗比较困难,并有可能发生肠瘘、腹膜炎等并发症,因此临床多采用非手术疗法。西医保守治疗主要是针对感染的病原菌种类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但当阑尾炎症较局限或脓肿壁已形成时,即使有较高的血药浓度,抗生素对脓肿内细菌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单纯以抗生素治疗常难以奏效,且由于脓腔内细菌大量繁殖生长,病灶局部病原菌形成产生的内毒素浓度增高,极容易腐蚀脓壁,导致脓壁破裂而致炎症扩散[4]。阑尾周围脓肿属中医学“肠痈”范畴,多因肠道湿热郁蒸,气血凝聚而成。六腑以通为用,所谓“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印象大论》)。故治用泻热破瘀而消痈肿。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后世张秉成在《成方便读》给予注解:“夫肠痈之病,皆由湿热瘀聚而成。病既在内,与外痈之治,又自不同。然肠中既结聚不散,为肿为毒。非用下法不能解散。故以大黄之苦寒行血,芒硝之咸寒软坚,荡涤一切湿热瘀结之毒,推之而下。桃仁入肝破血,瓜子润肺行痰,丹皮清散血分之郁热,以除不尽之余气而。”再加以红藤、薏苡仁、败酱草,共凑排脓破血之功。芒硝性咸、苦、寒,归胃与大肠经。具有泻下、软坚、清热的功效。《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治热淫于内,去肠内宿垢,破坚积热块。”《梅师集验方》有“治火丹毒。水调芒硝涂之”的记载。芒硝内服可以软坚散结,涤荡脓毒。局部外敷可以促进脓肿局限吸收消散,减轻局部疼痛。配合抗生素全身应用加强全身抗菌作用,以利感染控制,预防毒血症和败血症。

本研究表明,芒硝内服外用辅助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具有能明显加速炎症消退,使粘连和炎症包裹消散,缩短了住院时间的功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91-496.

[2]何继永.外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2-73.

[3]吴少祯,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32.

外用内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5医院骨科住院病人, 其中男8例, 女4例, 年龄17~41岁, 平均年龄29岁, 病程最短2d, 最长9个月;

1.2 诊断

12例臂丛神经损伤均按临床疾病标准[1]确诊。

1.3 排除标准

(1) 严重肝肾、心血管、造血系统等病变; (2) 精神病者。

1.4 治疗方法

主方:黄芪30g桂枝9g芍药12g生姜3片大枣12枚。根据患者不同证候特点进行加减:如见肌肉疼痛酸楚, 疼痛呈游走性, 恶风, 舌苔薄白, 脉浮紧, 可加防风、葛根等;如见肌肤疼痛较剧, 痛处固定, 遇寒加剧, 得热痛缓, 舌淡, 苔白, 脉弦紧, 加制川乌、姜黄等;如见肌肤麻木不仁, 重着疼痛, 舌淡苔白腻, 脉濡缓, 加薏苡仁、苍术等;如痹症日久, 肌肤刺痛, 活动不利, 舌紫暗或有瘀斑, 脉弦涩, 加桃仁、红花、当归等;如痹症日久不愈, 肌肉瘦削, 肌肤麻木不仁, 舌淡苔白少津, 脉沉细或细数, 加熟地黄, 桑奇生、杜仲、菟丝子等, 也可加少许虫药如地龙、蜈蚣、全蝎等。根据患者证候特点拟定方后交代患者中药一剂两煎后药渣不宜抛弃, 在药渣中加白酒热炒, 用布包裹后趁热敷患肩臂部约半小时。

1.3疗效观察

按照顾玉东臂丛神经功能评价标准[2], 肌力与感觉均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1954年颁布评定标准, 优:肌力Ⅵ以上, 感觉S3以上;劣:肌力Ⅱ, 感觉S2;差:肌力0-Ⅰ, 感觉S0-1。

2 结果

12例患者治愈5例, 显效4例, 有效2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1.67%。

3 病案举例

许**男, 32岁, 农民, 患者因压伤致双上肢麻木, 活动障碍2h于2009-05-08入院。诊断:双侧臂丛神经损伤, 经本院骨科"清创、营养神经"扩张血管配合高压氧、理疗等治疗后, 双上肢感觉运动均有所好转。患者因经济困难要求出院, 请中医理疗会诊。经查:右侧上肢感觉麻木, 右肩抬举受限, 右肘、腕关节仍无法活动, 右手指可轻微活动;左上肢感觉己明显恢复, 左上肢各关节活动尚可。诊断:双侧臂丛神经损伤, 以右侧损伤为主。中医辩证:证系损伤肌肤经脉, 气血瘀滞, 肌体废用。予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 温经通络兼以补肝肾。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药用:黄芪30g、桂枝9g、芍药12g、当归12g、生地12g、姜黄9g、川芎9g、鸡血藤15g、丹参30g、生姜3片、甘草6g、大枣12枚, 每日1剂, 水煎2次后温服, 连服14剂, 嘱药渣炒酒热敷患肩臂。2009-07-20复诊, 查体:右臂可抬30度, 屈肘时可触摸至脐, 右前臂肌肉轻度萎缩, 五指略能屈伸, 不能对指。舌淡苔薄白, 脉象细弱。继按前方加艹兔丝子15g、桑寄生12g、又连服14剂, 热敷同上法, 病情显著好转。于2009年8月5日再诊时, 右臂可抬至肩平, 右肘可屈曲摸头等, 手指己能对指。再继续服用14剂, 热敷同上法。一个月后电话随诊己恢复正常。

4 讨论

外伤导致臂丛神经损伤, 中医辩证从"血痹"施治, 而不拘泥于病因及西医病名, 治疗血痹, 重在振奋卫气, 温通阳气, 所谓气行刚血行。本方以黄芪为君, 补益在表之卫气, 充肌肤, 温分肉;桂枝解肌祛风, 通阳;芪桂同用, 固表而不留邪, 补中有通, 鼓舞正气, 祛邪气;佑以芍药敛阴和营兼除血痹, 使营阴充足, 血脉通行, 是治风先治血之意;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上病例在访方加入当归、川芎、生地, 与原方中芍药组成四物汤以调血补血, 使补而不滞, 营血调和, 所以分中, 芪桂助阳补气, 归、芍养血滋阴, 起到"不足者, 温之以气, 精不足, 补之以味"的作用, 又加入丹参、鸡血藤、姜黄以期养血行血, 舒经通络, 祛瘀生新, 痹症日久, 必损脏腑, 故方中配有桑寄生、艹兔丝子等以滋补肝肾, 填精益髓, 使生化有源, 生精血而充养肌肉。本人认为酒可温通经脉, 配合酒炒热敷后, 可促进神经恢复, 临床上配合外用, 优于单纯内服。

摘要:目的 观察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内服配合外用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煎服, 药渣加酒炒后热敷患肩臂部。结果 治疗12例, 治愈5例, 显效4例, 有效2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1.67%。结论 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内服配合外用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效果良好。

关键词:臂丛神经损伤,中药治疗,内外兼治

参考文献

[1]潘达德, 顾玉东, 侍德, 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0, 23 (16) :134~135.

外用内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烧伤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69例, 女31例, 年龄6个月至80岁, 平均 (30.4±6.2) 岁;烧伤原因:电烧伤4例 (4.0%) , 开水烧伤55例 (55.0%) , 火烧伤32例 (32%) , 化学性烧伤7例 (7.0%) , 液化气烧伤2例 (2.0%) ;烧伤面积:1%~10%者30例 (30.0%) , 11%~30%者47例 (47.0%) , 31%~85%者10例 (10.0%) ;烧伤深度:浅Ⅱ°49例 (49.0%) , 深Ⅱ°44例 (44.0%) , 深Ⅲ°7例 (7.0%) ;烧伤总面积在60%以上者7例 (7.0%) , 80%以上者1例 (1.0%) 。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外用湿性烧伤膏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外用湿性烧伤膏成分:当归500g、地榆1 000g、白蜡200g、红花50g、白芷500g、凡士林500g、桃仁200g、黄连250g、紫草300g、虎杖1 000g、当归500g、大黄200g、黄柏300g。用麻油煎炸上述药物, 将残渣清除后加入适当白蜡及凡士林制成软膏。使用外用湿性烧伤膏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1) 创面清洁。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烧伤创面处理, 先用生理盐水和双氧水冲洗创面, 将污物清除, 若出现水泡, 则要处理掉水泡内的液体 (水泡较大时, 低位剪破后清除液体, 将腐皮剪除, 且用碘伏溶液消毒) 。对于烧伤面积较大的患者来说, 要先抗休克, 后行创面清理, 其中化学烧伤患者要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 半个小时后用无菌纱布轻轻擦干创面。

(2) 涂抹外用湿性烧伤膏。创面清洁工作完成后, 将烧伤膏涂抹在创面上, 厚度在0.8~1mm之间。对于烧伤深度超过深Ⅱ°的患者来说, 可用含有烧伤膏的油纱直接覆盖创面, 其他患者则给予烧伤膏外敷。烧伤面积较大的患者创口结痂软化后要及时行削痂植皮手术。外用湿性烧伤膏时需每隔12h换1次药, 3天后则1天换1次。1周后去除创面腐皮 (手术刀切至痂皮基底部为止, 原则为不痛、不出血) , 同时外敷烧伤膏。

(3) 植皮手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自体皮肤植皮术或人工皮肤植皮。完成植皮手术3天后换药, 先用盐水 (含有庆大霉素) 棉球清洁创面, 然后外用湿性烧伤膏, 每隔2天换药1次。

(4) 内服中药。给予患者抗电解质紊乱、抗生素、抗休克等治疗, 根据病情适当调整静脉输液容量。可进食者配合中药内服治疗, 中药成分为当归10g、连翘10g、赤芍10g、生甘草10g、蒲公英10g、羌活10g、独活10g。用法:文火煎煮半个小时, 1天1剂, 分2次服用。

1.3 疗效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可分为三个等级:治愈、有效及无效。治愈:治疗1个疗程后创面1期生理性愈合, 未出现瘢痕、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有效:采取外用湿性烧伤膏配合中药内服治疗10~60min内疼痛、肿胀有所缓解, 1周后出现生理性逆转;无效:治疗1个疗程后没有出现生理性逆转, 甚至死亡。

2 结果

经过治疗, 100例烧伤感染患者中治愈90例, 治愈率为90.0%, 有效8例, 有效率为8.0%, 总有效率为98.0%, 无效2例, 无效率为2.0%。其中无效2例均死亡, 主要是由于患者烧伤面积大、程度深, 且伴有呼吸道烧伤症状, 死于休克及严重感染。本组存活患者治疗时间为7~43天, 平均治疗 (17.2±1.3) 天。此外, 存活患者中留有严重疤痕者4例 (4.08%, 4/98) , 其中3例行整形手术后康复, 1例因下肢严重烧伤后截肢。患者行外用湿性烧伤膏配合中药内服, 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感染是导致烧伤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烧伤感染治疗水平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多年研究及临床经验表明, 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患者效果最好, 特别是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 入院时常出现休克、昏迷等症状, 应及时给予抗休克治疗, 帮助患者补充血容量, 纠正电解质紊乱现象, 同时给予广谱抗菌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烧伤程度选择合适的广谱抗菌药物, 有效预防炎性反应及感染, 特别是深Ⅱ°及深Ⅲ°患者, 更应早期进行抗菌药物治疗, 疗程在5~10天之间) [3]。在治疗过程中, 配以自制外用湿性烧伤膏, 在患者可以进食的情况下给予内服中药治疗, 可起到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去腐生肌等作用, 促进患者创面恢复及身体康复。

本研究对我院100例烧伤感染患者采取外用湿性烧伤膏配合中药内服治疗, 其中外用湿性烧伤膏的主要成分有当归、红花、凡士林、地榆、虎杖、黄连、桃仁、大黄等, 内服中药成分主要有当归、赤芍、蒲公英、独活、连翘、生甘草及羌活等[4]。其中, 当归具有活血补血、止痛之功效, 红花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 地榆具有止血、清热解毒、消肿之功效, 大黄具有解毒、活血祛瘀之功效, 虎杖具有散瘀定痛、祛风利湿、解毒之功效, 生甘草具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之功效, 凡士林具有保湿之功效, 独活具有祛风止痛之功效等。本组患者治愈率为90.0%, 总有效率为98.0%, 其中留有严重疤痕者4例, 3例行整形手术后康复, 1例截肢。本研究结果提示要了解烧伤部位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 提高整复手术水平。此外, 应指导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类食物, 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有利于创面愈合, 忌辛辣、油腻等食物, 帮助患者补充充足营养, 提高免疫力[5]。

综上所述, 外用湿性烧伤膏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法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消炎、溶痂、去腐生肌、促进创面愈合等功效, 辅以西医治疗, 能有效促进烧伤感染患者康复,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思平, 蔡德珺, 刘石勇.新中药烧伤膏湿润疗法治疗烧伤的临床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22) :39-41.

[2]高华.湿润烧伤膏对烫伤大鼠炎症反应与创面愈合的影响[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0, 22 (1) :11-13.

[3]朱思平, 蔡德珺, 刘石勇.新中药湿润烧伤膏治疗烧伤78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1, 17 (1) :93-94.

[4]庞宗超, 李惠斌.中医药治疗烧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 (8) :115-117.

外用内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皮肤科2011年7月—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寻常型痤疮患者, 临床症状与体征均符合寻常型痤疮临床诊断标准。并排除以下患者:使用本组研究所用药物前1个月内曾使用过敏性药物或抗生素药物者, 治疗期间随意更换或中止治疗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性20例, 女性25例, 年龄16~52岁, 平均年龄 (24.6±3.2) 岁, 病程6个月至5年, 平均病程 (2.63±1.5) 年。其中Ⅰ度黑白炎症粉刺12例, Ⅱ度炎症性皮疹伴有脓疱15例, Ⅲ度深层皮下炎症丘疹结节8例, Ⅳ多囊性皮下结节伴有瘢痕10例。观察组男性22例, 女性23例, 年龄15~55岁, 平均年龄 (25.3±2.9) 岁, 病程6个月至6年, 平均病程 (2.79±1.9) 年。其中Ⅰ度黑白炎症粉刺14例, Ⅱ度炎症性皮疹伴有脓疱11例, Ⅲ度深层皮下炎症丘疹结节8例, Ⅳ多囊性皮下结节伴有瘢痕1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和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夫西地酸乳膏 (HC20090033, 澳美制药厂) 10g外用, 2次/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三黄汤, 成分为:大黄9g, 黄连9g, 黄芩9g。用文火煎制取300mL, 3次/天。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估标准

参照《中医关于寻常痤疮严重分级程度及疗效评估标准》[3]。痊愈:皮肤破损消退或存在少许色素沉着;显效:皮肤破损区域大部分消退,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皮肤破损区域部分消退, 临床不良症状减轻;无效:皮肤破损部位无改变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个月后, 观察组痊愈15例, 显效12例, 有效16例, 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8例, 显效12例, 有效14例, 无效11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脏功能检测无明显异常。对照组出现5例皮肤烧灼感, 瘙痒反应;5例皮肤刺激性过敏反应。观察组出现2例胃肠道不良反应, 未做处理, 3天后自动消失。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随访复发率比较

两组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随访并详细记录复发情况。对照组有6例复发 (13.3%) , 观察组有1例复发 (2.2%) , 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寻常型痤疮的发病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西医认为主要与激素分泌失衡、毛囊口上皮角化亢进、皮脂腺分泌失调、遗传等因素有关[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生活压力增大, 机体内分泌严重失调导致发病率逐年提升, 成为当下危害中青年患者的常见皮肤病之一。中医认为, 青春期患者气血旺盛, 化火化燥;平时饮食不节, 湿热内积于肺, 火热上扰, 郁结于腠理, 毛窍闭塞而成本病[5]。治疗寻常痤疮应以消肿解毒、活血化瘀行气、凉血镇痛为主。

夫西地酸乳膏属于药效较强的外用型皮质类固醇药物, 在抗过敏、发炎等症状方面疗效持久, 强劲。特别对各种感染性革兰氏阳性球菌高度敏感, 对耐药性较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亦有效, 对特定革兰氏阴性球菌也有抗菌效果。三黄汤主要成分为小檗碱, 具有广谱抗菌功效。广义上具有消肿止痛、清热利水之效。能缓解炎症病灶引起的H+浓度升高导致的血管扩张, 增强白细胞抗病原能力, 长久抑制细菌凝固酶形成, 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

本组研究观察组采用三黄汤内服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外用治疗寻常型痤疮, 外用夫西地酸乳膏能消炎抗菌、抗感染, 内服三黄汤能清热利水、消肿止痛、凉血止血。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说明采用三黄汤内服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外用治疗寻常型痤疮的疗效明显高于单纯采用夫西地酸乳膏治疗。

综上所述,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型痤疮临床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 复发率低,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周, 顾丽群.痤疮合剂治疗肺经风热型寻常痤疮66例疗效观察[J].福建中医药, 2008, 39 (1) :7-8.

[2]赵丽, 郭雯.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19) :73-74.

[3]林燕, 苗晓玲.痤疮合剂配合周期疗法治疗女性青春期痤疮48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 32 (2) :21-22.

[4]周艳, 朱周.胶原贴敷料联合痤疮合剂治疗寻常痤疮的效果观察[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33 (04) :331-333.

上一篇:写话课堂教学模式下一篇:专才教育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