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2024-08-19

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精选12篇)

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1

临床中高血压患者的人数逐年递增, 随之而来的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已成为临床医生用药的一项重要课题。尤其抗高血压药物种类较多, 加之高血压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 而且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又需要服用1种以上的降压药物。为此, 如何合理应用和联合用药是一个较难掌握的问题。我们对降压药的合理用药及组合用药阐述一下自己的体会。

1 高血压药物的降压作用方式

(1) 减少循环血量及血中的钠离子:如氢氯噻嗪、氯噻酮等利尿降压药。 (2) 阻断α1-受体:如哌唑嗪。 (3) 减少心输出量:β-受体阻滞剂。 (4) 扩张外周血管, 降低外周阻力:如血管舒张药、钙拮抗剂。 (5) 阻断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如利血平、胍乙啶。 (6) 抑制肾素释放:如β-受体阻滞剂。 (7) 作用于较高级中枢的血压调节机制:如甲基多巴、可乐定。 (8) 阻断植物神经节:如美加明。 (9) 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2 常用降压药物及应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六类:即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的患者能否采取合理用药方案, 首先取决于患者基础血压水平, 如轻度高血压或高血压病程较短的患者, 只需服用1种药就能控制血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60%可服用1种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中重度高血压患者服用1种降压药物仅25%~40%达标。其次, 取决于患者有无心脑、肾血管疾病或并发症, 如糖尿病、肥胖症等。对无明显并发症或无并发症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应首选单一用药, 无效时再选择联合用药。

2.1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1) 阶梯治疗:一级: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ACEI。二级:在一级的基础上增加1种药, 如可乐定、利血平、甲基多巴、哌唑嗪、吲哒帕胺等。三级:在西药基础上再加药, 如肼屈嗪、米诺地尔及上述其他药物。四级:三药基础上加胍乙啶或米诺地尔。90年代后高血压病治疗方针将阶梯治疗方案转为个体化治疗。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首先选用利尿剂、β1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以及ACEI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和AT (血管紧张素) 。

(2) 采用最小有效剂量以获得可能的疗效而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小。

(3) 为了防止靶器官损害, 要求24h内降压平稳。为此, 最好选用1d1次给药而可持续24h降压作用的药物。其标志之一是降压高峰比值 (T/P) >50%, 即给药后24h仍维持50%以上的最大降压效应, 此种药物还可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4) 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 用低剂量单药物治疗疗效不够时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

2.2 药物的选用

2.2.1 利尿剂

适用于一、二级高血压, 尤其在老年高血压或并发心衰者, 但痛风患者禁用, 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慎用。药物常用氢氯噻嗪12.5mg, 每日1~2次;吲哒帕胺1.25~2.5mg, 每日1次。上述药物作用温和持久, 基本作用是排钠利尿, 故可引起低血钾、高血糖、高尿酸及脂质代谢紊乱。临床常将氢氯噻嗪与其他降压药组成复方使用, 既可增加疗效, 又可减少不良反应, 并提高患者依从性。

2.2.2 β1受体阻滞剂

适用于一、二级高血压, 尤其在静息时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时, 心脏传导阻滞、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与周围血管病患者禁用。2型糖尿病患者慎用。可选用美托洛尔50mg, 每日l~2次;阿替洛尔25mg, 每日1~2次;比索洛尔2.5~5mg, 每日1次;倍他洛尔5~10mg, 每日1次。

2.2.3 钙拮抗剂

适用于各级高血压, 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或合并稳定型心绞痛时。二氢吡啶类拮抗剂禁用于心脏传导阻滞和心力衰竭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时禁用。速效型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应优先选择长效制剂, 如非洛地平缓释片5~10mg, 每日1次;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 每日1次;氨氯地平5~10mg, 每日1次;拉西地平4~6mg, 每日1次;维拉帕米缓释片120~240mg, 每日1次。一般情况下也可少适用硝苯地平或尼群地平普通片10mg, 每日2~3次。

2.2.4 ACEI

适用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或者并发心脏功能不全, 肾损害有蛋白尿的患者。妊娠和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衰竭患者禁用。可选用卡托普利12.5~25mg, 每日2~3次;依那普利10~20mg, 每日1~2次;培哚普利4~8mg, 每日1次;西拉普利2.5~5mg, 每日1次;苯那普利10~20mg, 每日1次;雷米普利2.5~5mg, 每日1次。

2.2.5 AT拮抗剂适应证与禁忌证与ACEI相同, 主要用于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

2.3 有并发症的高血压病选药

合并有肾功能损害者, 宜选用对肾功能无影响的药物, 如甲基多巴、硝苯地平、可乐定、ACEI或用强利尿药。而噻嗪类、胍乙啶不宜选用。合并冠心病者, 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 哌唑嗪也适用。肼屈嗪能增加心率、心输出量及耗氧量, 有诱发心绞痛危险。合并冠心病脑卒中的患者, 不宜选用中枢性降压药, 以免引起昏睡。胍乙啶致体位性低血压, 故不宜选用。可用肼屈嗪加β受体阻滞剂, 不宜用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 以免引起血脂代谢紊乱。伴有妊娠者不宜用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可选用甲基多巴。合并支气管哮喘、抑郁症者, 不宜选用β受体阻滞剂;痛风患者不宜选用利尿剂;心脏传导阻滞者, 不宜选用β受体阻滞剂及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综上所述, 临床医生要想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物, 不仅需要了解每一种药物的药性特性, 而且还要根据高血压患者个体差异情况辨症施治、因人而异地合理搭配进行个体化用药, 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摘要:通过对常用降压药物作用方式及应用原则的分析, 提出对降压药物需合理搭配用药,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降压药物,合理应用

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2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考试题(2012年)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接受限制使用级、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不低于

和。

2、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静脉滴注,溶媒体积不超过

,一般应_________分钟给药完毕,以保证有效浓度。

3、I、Ⅱ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开始前____________给药,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_________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__________小时。

4、《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明确规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七种手术患者原则上不得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5、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_____________。

二、单选题(每题5分,共50分。)

1、肾功能减退感染患者应避免使用(),确有指征应用者应调整给药方案。A.青霉素 B.头孢呋辛 C.阿米卡星 D.左氧氟沙星 E.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2、肝功能减退感染患者应避免使用()。

A.青霉素 B.磺胺药 C.氨基糖苷类 D.左氧氟沙星 E.万古霉素

3、抗微生物药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类中,氟喹诺酮类属于()。A.A类 B.B类 C.C类 D.D类 E.X类

4、新生儿应用磺胺药及呋喃类可引起()

A.灰婴综合征 B.骨骼发育不良 C.新生儿溶血 D.软骨损害 E.肾、耳毒性

5、不能作为手术切口浅部感染的诊断标准是()

A.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 B.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细菌 C.由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SSI D.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感染

E.具有下列症状体征之一:疼痛或压痛,肿胀,红热,因而医师将切口开放者

6、下列属于特殊级使用的抗菌药物是()

A.头孢噻肟 B.头孢地尼 C.头孢西丁 D.头孢匹胺 E.法罗培南

7、下列属于限制级使用的抗菌药物是()

A.克林霉素 B.头孢唑啉 C.头孢克洛 D.左氧氟沙星 E.磺苄西林

8、某些抗菌药物可抑制乙醛脱氢酶,使乙醛代谢路径受阻,导致在体内蓄积,出现戒酒硫样反应或双硫仑样反应,下列药物不属于此列的是()A.阿奇霉素 B.甲硝唑 C.氯霉素 D.头孢哌酮 E.头孢他啶

9、MDR(Multidrug Resistance)称为多重耐药,请问同时对几类药物耐药可称为MDR()

A.≥1类 B.≥2类 C.≥3类 D.≥4类 E.≥5类

10、下列抗菌药物不需要避光静滴的是()

A.氟罗沙星 B.培氟沙星 C.加替沙星 D.两性霉素B E.头孢硫脒

三、多选题(每题4分,共20分。)

1、由下列哪些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算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A.真菌 B.支原体、衣原体 C.螺旋体、立克次体 D.病毒 E部分原虫

2、乳汁中分泌量较高的抗菌药物有()

A.青霉素类 B.头孢菌素类 C.大环内酯类 D.氟喹诺酮类 E.四环素类

3、需要一日多次给药的抗菌药物有()

A.青霉素类 B.头孢菌素类 C.氨基糖苷类 D.氟喹诺酮类 E.克林霉素

4、新生儿期禁用的抗菌药物有()。

A.氨基糖苷类 B.喹诺酮类 C.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 D四环素类 E.氯霉素

小儿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3

1 儿科药物治疗的特点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体液的PH值、细胞膜的通透性、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程度、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和肾脏排泄等因素的影响,而小儿具有许多解剖生理特点,对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和成人也不尽相同,且小儿病情多较急、变化快,用药更须确切及时,因此必须首先熟悉儿科用药的特点,以便更好地收到药物治疗的效果。小儿期的药物治疗具有以下特点:药物在组织内的分布因年龄而异,小儿对药物的反应因年龄而异,肝脏解毒功能不足,肾脏排泄功能不足,先天遗传因素.

2 小儿药物选择

熟悉了小兒期药物治疗的特点,就可以更好地选择治疗疾病的药物。选择用药的主要依据是小儿年龄、病种和病情,同时要考虑小儿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和药物的远期影响。下面是一些常用药物的选择:

1)抗感染药物的应用:小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且多为急性感染,病情变化较快,故较常用抗感染药物。儿科工作者既要掌握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和用药指征,更要重视其毒副作用的一面,应根据不同病种、病情轻重、年龄大小等选择用药。2)肾上腺皮质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儿科应有较为广泛。用药可局部(如治疗婴儿湿疹),可全身,可短期,可长期。短疗程常用于过敏性疾病、哮喘发作及严重感染性疾病(但必须与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合用),重症病例往往需用大量静脉给药。中长疗程则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哮喘、某些皮肤病则提倡局部用药。3)镇静止惊药:在患儿有高热、过度兴奋、烦躁不安、频繁呕吐、剧咳不止等情况时可考虑给予镇静药使之得以休息,以利病情恢复。常用的药物有苯巴比妥、异丙嗪、氯丙嗪、水合氯醛、地西泮等。一般而言,小儿对巴比妥类药物耐受性较强,其用量可相对较大些。吗啡类药物虽镇静作用较强,但因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对其较敏感,耐受性较差,较易出现呼吸抑制现象,故一般不用或必要时慎用。

3 给药方法

应根据年龄、疾病及病情选择给药途径、药物剂型和用药次数,以保证药效和尽量减少对病儿的不良影响。给药种类及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影响患儿休息。

3.1 口服法:是最常见的给药方法。一般情况下,能口服者尽量口服,以减少注射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刺激,婴幼儿及不会吞咽药片的小儿,用糖浆、水剂、冲剂等较合适,或临时将药片压碎后加糖水吞服,年长儿可用片剂或药丸。小婴儿喂药时最好将小儿抱起或头略抬高,以免呛咳时将药吐出。病情需要时可采用鼻饲给药。

3.2 注射法:比口服法奏效快,但注射法对小儿刺激大,可造成一定的局部损伤,故非病情需要不宜采用,而且静脉注射较易出现反应,故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注射用药。

3.3 外用药:以软膏为多,也可用水剂、混悬剂、粉剂等。要防止小儿用手抓摸药物,误入眼、口引起意外。

3.4 其他方法:雾化吸入常用;灌肠法小儿采用不多,可用缓释栓剂;含剂、漱剂很少用于小龄儿,年长儿可采用。

4 药物剂量的原则和计算

小儿用药比成人更需要剂量准确。一般12-13岁以上的儿童能服用成人的剂量(但生长发育迟缓和体重轻者除外),若以体重来看,可以40kg为基准。

4.1 按体重计算:每日(次)剂量=病儿体重(kg)x每日(次)每千克体重所需药量。年长儿按体重计算,如已超过成人剂量则以成人剂量为上限。

4.2 按体表面积计算: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为:<30kg小儿的体表面积(m2)=体重(kg)x0.035+0.1;>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30)x0.02+1.05【7】。

4.3 按年龄计算:有些药物剂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可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易行,如营养类药物,一般止咳药水可按每次每岁1ml计算,最多每次10ml。

4.4 从成人剂量折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x小儿体重(kg)/50,此法仅用于未提供小儿剂量的药物。因所得剂量一般都偏小,与临床实际应用量出入较大,故此法很少用,仅于必要时作参考。

采用上述任何方法计算的剂量,在具体应用时还须与患儿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得出比较确切的药物用量,应结合下列情况考虑:

(1)生理特点:如新生儿、早产儿肝肾功能均不成熟,解毒、排泄功能均较差,一般药物剂量宜偏小,甚至仅给一般剂量的半量,但新生儿对巴比妥类药物耐受性较强,则可适当增大用量。(2)疾病种类与病情:重症患儿用药剂量比轻症患儿大,须通过血脑屏障发挥作用的药物,如磺胺类一般感染应用50-100mg/kg.d即可,但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则需150-200mg/kg.d,再如青霉素治疗一般感染3-5万u/kg.d即可,而治疗化脓性脑膜炎时剂量甚至达几十倍,当肝肾功能受损时,应用某些药物的剂量应减少。

除上述情况外,一般来说,患儿若是首次患病用药,宜从小剂量开始用药。

参考文献

[1]徐叔云,陈敏章.临床用药指南.2版.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92.

[2]何月光,何华娟,张生皆.新编实用药物学.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02.

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13 年7 月—2015 年6 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调查, 共发现241 例患者在药物应用上存在不合理现象, 其中男134 例, 女107 例;年龄60 岁~80 岁, 平均年龄 (71.4±7.4) 岁;高血压病程2 年~35 年, 平均 (13.5±4.8) 年。

1.2排除标准资料不全, 不能完成本次研究的患者。

1.3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压波动情况, 记录患者药物的使用情况, 对主要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分析, 并给予干预。

2 结果

患者用药主要有利尿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 受体阻滞剂、α1受体阻断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患者一般特征进行观察发现患者普遍收缩压偏高, 脉压大, 平均血压为 (146.1±11.7) mm Hg/ (65.7±10.7) mm Hg, 脉压 (81.5±10.6) mm Hg。血压波动较大, 活动时血压会升高, 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冬季血压普遍偏高, 夏季偏低。

对全部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不合理问题进行分析发现, 随意增加或减少剂量是较为常见的不合理问题;其次为随意停药;还有为盲目服药及对药品的错误认识。见表1。

3 讨论

近几年,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加速, 老年人口的增多, 使老年人群常见的疾病如高血压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高血压是各种疾病, 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在治疗上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 以保持血压的平稳[3]。但是, 老年患者因机体功能差, 对药物特性不了解, 其用药不合理的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就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及其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分析, 具体如下。

3.1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一般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 患者收缩压升高, 舒张压降低或稳定不变, 这在本组患者中也十分突出。收缩期高血压引起心脏负担加重, 造成代谢性心室肥厚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更易引起心、脑血管等并发症, 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4]。患者的血压波动较大, 体位、是否运动、季节等因素均可能对血压产生影响。部分患者合并多种慢性疾病, 如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糖尿病等, 这也对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带来极大的威胁。

3.2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不合理用药特点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老年高血压患者在用药上多存在误区, 本组研究中发现, 随意增加或减少剂量在老年患者中较为突出, 表现为患者一旦发现血压升高, 恨不得用药后立即将血压降至正常, 为此存在增加用药剂量的问题;一旦感觉血压平稳, 便开始减少用药剂量, 这样容易引发药物不良反应。

其次为随意停药, 表现为患者血压降至正常后便自主停药, 不按医嘱长期用药, 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作用, 还可能因血压波动过大而引起病情恶化。盲目用药表现为患者不了解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的区别, 当出现高血压时, 按他人的治疗方法进行用药, 不考虑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及个体差异。

对药物的错误认识主要表现为部分患者盲目认同中药, 或认为药价越贵越好, 甚至部分患者将保健品当作降压药来长期使用。

3.3 合理用药干预针对患者的用药误区, 分析认为, 高血压患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用药, 预防因不合理用药而导致的并发症, 影响治疗效果。

个体化差异用药。在用药上,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 针对不同的患者, 给予不同的用药方案, 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 改善生活质量, 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5]。

合并症患者的用药干预。针对患者的合并症情况, 应给予对症用药, 如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与利尿剂, 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使用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因为二者均可保护肾脏。联合用药可补充药理作用, 降低单一用药的剂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应注意药物的配伍, 利尿剂与 β 受体阻断药, 或 β 受体阻断药与钙拮抗药等均是成熟的二联用药方法。二联用药仍无效时, 还可考虑三联用药。

在选择用药时, 注意加强对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的干预, 详细向患者讲解选择用药的原则及其对患者疾病的针对性及有效性, 不要盲目轻信中药及保健品的宣传。使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的用药方法及疗效, 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 提高用药依从性。可与患者家属保持有效的沟通, 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用药监督。

总之, 受各种因素影响, 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一定的用药误区, 医师在选择用药时, 应注意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 合理制定用药方案, 提高用药依从性, 从而有效控制血压, 降低并发症, 维持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艳, 刘亚红, 仇晓峰, 等.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合理用药的选择与警示[J].中国药业, 2015, 24 (4) :51-54.

[2]王丽英.老年高血压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4, 12 (6) :62-63.

[3]李玉琴, 李娜, 陈轶楠.老年高血压降压药物的合理选择[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21) :4848-4850.

[4]马宏胜.老年高血压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分析[J].河北医药, 2012, 34 (20) :3157.

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5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试题

科室:

姓名:

职称:

得分:

选择题(单选题,每题2.5分)

1、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考虑()

A、患者感染病情 B、感染的病原菌种类 C、抗菌药作用特点 D、以上3项

2、可辅以抗菌药局部应用的情况有()

A、化脓性胸膜炎大量胸腔积液 B、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 C、隐球菌脑膜炎 D、化脓性腹膜炎

3、下列情况有抗菌药联合用药指征()

A、慢支急性发作 B、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 C、急性肾盂肾炎 D、急性细菌性肺炎

4、抗菌药分三类管理是为了()

A、规范抗菌药按一、二、三线使用 B、按感染病情轻重分别用药 C、抗菌药合理使用的管理

5、限制使用类抗菌药是限制()

A、抗菌药应用适应证和适用人群 B、限制抗菌药作二线使用 C、限制抗菌药用于重症感染患者

6、下列情况何种是预防用药的适应()

A、昏迷 B、中毒 C、上呼吸道感染 D、人工关节移植手术

7、预防用药用于何种情况可能有效()

A、用于预防任何细菌感染 B、长期用药预防 C、晚期肿瘤患者 D、风湿热复发

8、外科手术前预防用药应在何时使用()

A、手术开始前24h B、术前30min-2h C、手术开始后2h D、手术结束后2h

9、手术前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

A、切口感染 B、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C、肺部感染 D、切口感染和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感染

10、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多数不超过()

A、手术后3天 B、术后24小时 C、术后1周 D、用至患者出院

11、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规定,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类,除外()A、非限制使用 B、限制使用 C、非特殊使用 D、特殊使用

12、清洁手术的下列哪种情况不考虑预防用药:()

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B、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易造成严重后果者 C、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D、术野为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无污染,且不涉及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13、选用的抗菌药物时,下列哪种做法不正确()A、了解所选抗菌药物的通用名及所属类别

B、有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时,要优先使用敏感、窄谱、低毒性、价廉、半衰期长的药物 C、应避免商品名不同但通用名相同的药物联合使用

D、外科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要选择3代、4代头胞菌素等高档抗菌药物

14、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

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

C、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1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不包括()A、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B、需要较长时间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性者

C、合并病毒感染者 D、联合用药以减少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的剂量

16、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不可用于()A、肠道感染 B、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

C、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D、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17、关于老年患者用药,以下说法不准确的是()

A、老年人按一般常用量接受主要经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不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B、在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 C、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

D、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

18、下列关于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说法正确的是()A、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可以在住院部及门诊使用

B、紧急情况下越级使用是,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C、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应由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开具 D、特殊使用类抗菌药使用审批单可以不纳入住院病历保管

19、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真菌 D、支原体 20、万古霉素的抗菌特点没有下列哪项:()

A、对耐药金葡菌有效 B、细菌对万古霉素不易产生耐药性 C、与其它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D、对G-杆菌有效

21、治疗厌氧菌感染可以选用()

A、氨基糖甙类 B、头孢唑林 C、环丙沙星 D、甲硝唑

22、无论脑膜有无炎症,不能透入脑脊液的抗菌药物为()

A、氯霉素 B、头孢噻肟 C、青霉素 D、多粘菌素B

23、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具有一定耳肾毒性,适用于()

A、中耳炎 B、中重度G-杆菌感染 C、扁桃体炎 D、小儿尿路感染

24、妊娠期可以选用的抗菌药物有()

A、庆大霉素 B、环丙沙星 C、克拉霉素 D、哌拉西林

25、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不宜用于()

A、腹腔感染 B、感染性心内膜炎 C、革兰阴性菌败血症 D、孕妇无症状菌尿

26、医师开具抗菌药物时需要遵循的法规及文件,除了()A、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B、中国国家处方集

C、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

D、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 号)

27、肾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不正确的是()A、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 B、如果患者能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就可以不考虑肾功能减退的因素

C、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

D、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

28、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以下情况正确的是()

A、主要由肝脏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B、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C、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经肾、肝两途径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均属此种情况。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属此类。D、以上都对

29、根据卫生部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以下对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中错误的是()

A、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

B、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

C、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 D、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

30、根据卫生部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以下错误的是()

A、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B、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30% C、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 D、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31、根据卫生部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点评,错误的是()

A、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 B、根据点评结果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进行通报

C、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所有抗菌药物处方权

D、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32、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以下错误的是()A、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进行通报 B、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C、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D、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60%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33、对于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以下错误的是()A、颅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B、腹外疝: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C、胸外科手术(食管、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D、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34、经培训合格后,关于抗菌药物处方权授予,以下错误的是()A、住院医师可以授予非限制类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权 B、主治医师可以授予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权

C、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可以授予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权 D、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可以授予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权

35、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是()A、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 B、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

C、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D、以上都是

36、根据卫生部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卫生行政部门或医疗机构将对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的医师视情形予以()A、警告、限期整改 B、暂停处方权、取消处方权 C、降级使用、吊销医师执业证书 D、以上均可

37、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局部感染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

B、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

C、一旦有感染出现,可视患者身体、经济状况选择使用限制使用类或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

D、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38、根据卫生部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B、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制

C、医疗机构负责人应与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D、以上均正确

39、针对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要求医师需要学习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

A、《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 B、《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 C、《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国国家处方集》 D、以上均需要

40、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几方面:①患者经济状况是否允许;②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③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正确的是()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A

6、D

7、D

8、B

9、D

10、B

11、C

12、D

13、D

14、D

15、C

16、C

17、A

18、B

19、B 20、D

21、D

22、D

23、B

24、D

25、D

26、C

27、B

28、D

29、C 30、B

31、C

32、D

33、B

34、C

35、D

36、D

37、C

38、D

抗菌药物的分类及合理应用原则 篇6

关键词:抗菌药物;应用原则;分类

目前,我们国家对抗生素的使用非常普遍,因此,也就存在了许多滥用抗生素的问题。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几乎有二十万人死于药品的不良反应,并且这二十万人中,有将近百分之四十是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引起的,因此,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对抗菌药物进行一个合理的分类,并且确立一个合理的使用原则,做到有针对性的给药,并且避免细菌产生抗药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接下来,我们将对抗菌药物的种类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做出一个规定。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

抗菌药物通常来说共有七大类,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多肽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菌药,抗真菌药物。在这七种药物中,又包括许多小型类别的抗菌药物。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这种结构的抗生素主要包括结构上含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通常来说包括青霉素类,头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以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合成剂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这种类型的抗菌药物通常包括阿米卡星类药物,奈替米星类,福提米星,以及小诺米星类的药物。这些药物具有较好的动力学特性,不容易被钝化,所以在临场医学上经常被使用。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这种抗菌药物主要用在支原体属,和衣原体属,以及军团菌上面,主要包括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类型的抗菌药物。

4.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的抗菌谱跟大环内酯类比较相似,这种药物对于一些厌氧菌有很好的疗效,经常被用于治疗骨关节的化脓性感染上面,并且不良反应也比较少。

5.多肽类抗生素

多肽类抗生素的抗菌能力很强,但是这种药物的副作用比较大,对耳朵和肾的毒性比较突出,因此,除了严重感染的情况,很少会选择多肽类抗生素。主要包括万古霉素以及去甲万古霉素,还有多黏霉素等种类。

6.喹诺酮类抗菌药

喹诺类抗菌药对于G-杆菌的作用很强,并且具有很好的穿透作用。喹诺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环丙沙星,左旋氟氧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等种类。

7.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药物中的两性霉素B是一种非常有效地广谱性的药物,尽管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但是这种药物仍然是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类药品。在使用两性霉素B的时候,可以采用减少用量或者跟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方法,来降低毒副作用。

氟康唑属于三唑类的药物,这种药对于许多念珠菌类有很好的疗效,但是对于曲霉菌却没有效果,在通常情况下跟两性霉素B联合起来使用。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1.坚持合理用药的原则

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一定要明确每种药物所对应的病症,在临床医学上,首先就要对致病的微生物的类别进行预测,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测验,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药品。

抗菌类的药物应当和其他的药物联合起来使用,并且适当减少用量,以便于减少副反应,减轻不良症状。在对患者进行医治时,如果可以口服治疗,那么就尽量不选择注射的方法。在用静脉方法给药时,尽量选择点滴法,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选择在莫氏管中给药,并且在使用抗生素时,一定要提前做皮试,并且在整个使用过程中对患者进行严格的观察。

2.加强对临床药物的管理

在对抗菌药物进行使用时,应当根据药物的适用范围,以及价格和安全性等因素着手考虑,把抗菌谱窄,不良反应比较小的药物归为一类,把抗菌谱广,但是价格较高,并且不良反应比较小的药物再归为一类。把疗效比较独特,但是毒副作用比较大,价格也比较高等药品归为第三类,这样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就可以迅速准确的给药。

3.了解每一种药物的使用权限

众所周知,每个医生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应当出台一个规定,不同的医生只能对应不同级别的抗菌药物。比如住院的医生只能使用某一类的抗菌药物,而主治医生就可以使用多种抗菌药物。越权对药物进行使用,将会受到警告和处罚,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抗生素滥用的现象。

4.建立一个合理的监督制度

医院应当对自己本医院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然后得出一个结果,并且对结果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的使用量进行排序,如果发现一种抗菌药物的使用量过高,那么就应当仔细调查,调查清楚是否有越权的情况。这种方法不仅是对药品商人的一种监督,也是对医院风气的一种净化,并且还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药物使用申请制度,多层次的对临床药物的使用进行监督,此外,好药开展持久的宣传活动,普及抗菌药物的知识,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以实现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三、总结

抗菌药物目前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抗菌药物具有其他抗菌药物难以相比的优点,但是与此同时,抗菌药物又有着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本文对抗菌药物的种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規则做出了几点合理的建议,希望能给医务人员一些启示,以便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能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抗菌药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毅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10期

[2] 徐潜,孟贵英,赵学军,高哲平,陈燕,郝秀萍,宋蓓春,张京;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年12期

[3] 于春霞;肿瘤专科医院1600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临床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7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3月我院诊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 男34例, 女26例;年龄60~86 (67.45±4.52) 岁;病程4~36 (16.23±7.12) 年。具有不同程度临床表现如颜面潮红、头痛、眼花、耳鸣、失眠等症状45例 (75.00%) , 无症状检查时发现15例 (25.00%) 。发生体位性低血压20例 (33.33%) 。

1.2 血压情况

收缩压平均 (157.13±11.34) mm Hg (1mm Hg=0.133kPa) , 舒张压 (64.28±6.38) mm Hg, 脉压平均 (69.46±9.34) mm 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24例 (40.00%) 。

1.3 并发症及伴发病

存在并发症44例 (73.33%) , 包括高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等;有伴发病36例 (60.00%) , 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糖尿病、前列腺增生、高脂血症、痛风等。

1.4 治疗情况

6大类降压药物[利尿剂、钙拮抗剂 (CCB)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均有应用。

1.5 药物治疗依从性

采用Morisky问卷[2]评价, 依从性好28例 (46.67%) , 依从性差32例 (53.33%) 。

2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 老年高血压患者特点包括: (1) 收缩期高血压多见。老年期发生高血压心输出量减少, 周围血管阻力增加, 主动脉弹性降低, 脉压缓冲力下降, 形成收缩压高而舒张压基本正常的收缩期高血压, 本组患者收缩压 (157.13±11.34) mm Hg, 舒张压 (64.28±6.38) mm Hg, 脉压平均 (69.46±9.34) mm 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24例 (40.00%) 。 (2) 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高, 为33.33%, 多发生在由蹲位突然站立或由平卧位突然直立时, 与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有关[3]。 (3) 并发症多存在并发症73.33%, 有伴发病60.00%。老年人高血压病史长, 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常合并动脉粥样硬化, 使脏器血流量下降, 尤以肾血流量下降更明显, 从而发生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左心室肥厚、脑血管意外等[4]。 (4) 用药依从性差。本组依从性差32例 (53.33%) , 原因包括[5]: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和认识分辨力差;药物品种与剂型增多, 患者对此分辨不清;不能耐受降压药的不良反应等。

欧洲指南与中国指南推荐的六大类降压药物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压, 用药时应根据患者上述特点结合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情况进行使用: (1) 熟悉各类降压药物的特点[6]。利尿药:用于轻、中度高血压, 但传统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可升高尿酸, 使糖耐量下降;新一类利尿剂吲达帕胺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还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并能起到逆转左心室肥厚的作用, 优于噻嗪类利尿剂。ACEI能有效降低血压, 降低并发症, 合并有心率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慢性肾病及有预防脑卒中的指征时, 首选此类药物。ARB具有降压、减少尿蛋白及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不良反应小, 适于各期高血压的治疗。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心肌梗死缺血, 适合有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合并快速心律失常者。CCB降压过程中不减少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流量, 长效缓释CCB为老年高血压一线用药, 尤其适用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α-受体阻滞剂能减轻前列腺增生症者排尿困难的症状。 (2) 掌握降压药物应用原则。主张联合用药, 发挥不同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减少单药剂量增加引起的不良反应;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 降压药物从小剂量开始, 缓慢降压;推荐使用长效降压药物, 以利于平稳降压, 提高治疗顺应性;选用降压药物需注意与治疗其他疾病药物之间的反应。 (3) 加强用药指导提高用药依从性。本组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差达53.33%,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药师在实践工作中, 充分利用对降压药物特性、老年人群在择药过程中的特殊反应等持有较充足的信息, 向患者和临床医务人员提供药学信息咨询和药学技术服务, 利用医院的壁报栏、板报进行高血压药物科普宣传, 增强老年患者用药的意识。药师在发放药品时, 向老年患者提供足够的药物信息, 包括服药时间、用法用量、药效、配伍禁忌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 并向患者强调按规定用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使患者充分理解并合理使用药物,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药师应给予特殊帮助, 如在药品包装上标明用药方法, 帮助患者将药品按次、按日进行分类, 促使患者家属积极配合等, 以防止误服, 减少不依从性用药的发生。鼓励患者遵照医嘱积极配合医师和药师正确用药, 并要求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如遇到自己不能判明或解决的情况及时与医师或药师联系, 消除疑虑, 提高用药依从性。

关键词:高血压,老年人,降压药物,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海燕, 郭艺芳.老年人高血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 27 (19) :1942-1944.

[2]许卫华, 王奇, 梁伟雄.Morisky问卷测量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7, 15 (5) :424.

[3]赵连友.老年高血压病治疗的现代概念[J].现代实用医学, 2008, 20 (12) :915-918.

[4]黄祖坚.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和用药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 2007, 1 (1) :80-83.

[5]粱丹伍, 俊妍, 严惠明.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2 (2) :22-23.

高血压降压药物临床应用体会 篇8

1 高血压降压治疗原则

高血压即是独立的疾病又是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和眼底病变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治疗目的主要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防止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1]。同时, 必须干预相关的可逆性危险因素, 包括吸烟、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以及治疗并存的临床疾病, 降低心血管总危险和死亡率。降血压治疗使血压达到控制目标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策略。高血压治疗应根据治疗目标、达标要求、危险分层及靶器官保护来进行治疗。

2 常用降压药物及应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六类:即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2]。对高血压的患者能否采取合理用药方案, 首先取决于患者基础血压水平, 如轻度高血压或高血压病程较短的患者, 只需服用1种药就能控制血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60%可服用1种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中重度高血压患者服用1种降压药物仅25% ~40%达标。其次, 取决于患者有无心脑、肾血管疾病或并发症, 如糖尿病、肥胖症等。对无明显并发症或无并发症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应首选单一用药, 无效时再选择联合用药。

3 合理选择高血压降压药物

3.1

单纯轻-中度的高血压 治疗单纯轻-中度的高血压, 选择利尿剂和 (或) β受体阻滞剂具有最好的成本-效果比值。由于各类一线药物在降低单纯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终点事件方面差异并无显著性, 控制血压是治疗的主要目标, 根据TOMHS试验的经济学评价结果, 对于新诊断为单纯轻-中度的高血压, 起始治疗选择利尿剂和 (或) β受体阻滞剂, 还是新型钙拮抗剂或ACEI, 将节约大量成本。

3.2

高危人群的高血压 高危人群的高血压用价格较贵的ACEI、ARB、CCB, 因减少了并发症的处理费用, 实际上节约了总的成本, 还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其成本-效果比值优于其他药物。

3.3

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 首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或长效钙拮抗剂。可使肾血流增加、尿酸, 血肌肝、尿素氮下降、延缓肾功能减退。如有双侧肾动脉狭窄、严重肾功能不全或孤立性肾衰。应禁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荆。

3.4

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疾病 ①高血压合并脑出血, 可选乌拉地尔或拉贝洛尔, 同时用脱水剂降低颅内高压。②高血压脑病时, 血压升高、脑循环障碍, 导致脑水肿及颅内高压, 应首选乌拉地尔、尼莫地平、拉贝洛尔, 用速尿降低颅内压, 用安定控制抽搐。③缺血性脑卒中或脑动脉急慢性痉挛时, 应用尼莫地平。

3.5

高血压合前冠心病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 心肌梗死后的危险性及并发症增加, 病死率上升。且控制血压可缓解冠心病症状。β受体阻滞剂、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和ACEI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获益较大。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宜选用β受体阻滞剂、ACEI, 且与钙拮抗剂合用特别有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为首选。

3.6

高血压伴有高血脂 首选α-受体阻滞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要选择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 因为这两种降压药物有加重血脂紊乱的不良反应。

3.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可首选ACEI,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长剂钙拮抗剂或哌唑嗪, 应慎用吲达帕胺 (因可增加胰岛素抵抗) β-R阻滞剂 (可阻止脂肪分解兴奋α-肾上腺素受体而抑制胰岛素释放) 噻嗪类利尿剂 (减少胰岛素分泌和干扰糖的利用) 。

3.8

高血压伴有前列腺增生;首选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等, 此类降压药物除降压外, 对前列腺增生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4 体会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消除患者的用药误区, 合理选择降压药物, 不但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以达到防止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肾病的发生、发展的目的。所以, 临床医生要想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物, 不仅需要了解每一种药物的药性特性, 而且还要根据高血压患者个体差异情况辨症施治、因人而异地合理搭配进行个体化用药, 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北京: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5.

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9

1 临床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共收集了360例患者的资料, 其中住院病历248例, 门诊病历112例, 男198例, 女162例;平均年龄47.2岁, 最小年龄是23岁, 最大年龄为76岁。5年以下病程的患者有254例, 超过5年病程的有106例患者。在这360例患者中, Ⅰ级患者30例, Ⅱ级患者184例, Ⅲ级患者116例, 疑似病例30例。

2 结果

通过24h动态血压的监测, 可以发现人体血压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有着明显的变化, 如图1所示。

根据图1的内容可以清楚的观察到, 生理状况下血压的变化是有一定节律的。典型血压的节律变化为“一谷双峰”的状态, 人体在清晨睡醒之后会出现血压升高的现象, 这就形成了第一个高峰, 通常是在上午6:00~8:00;随后血压逐渐处于平稳阶段, 然而在下午4:00~6:00时, 将会出现第二个高峰阶段, 血压在夜间睡眠阶段逐渐平稳下降, 夜间凌晨2:00~3:00是血压最低的阶段。

通过对患者的血压进行24h动态监测, 可以对各个患者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价, 及时了解其病情的危险程度。在对患者进行24h血压监测中, 还发现血压变化与患者的病患时间长短、病情程度有关。其中最明显的是夜间血压下降率的不同, 其中Ⅰ级患者夜间血压下降显著, Ⅱ级次之, Ⅲ级患者夜间血压基本没有明显的下降率。图2为Ⅰ、Ⅱ、Ⅲ级患者的高血压的平均走势。由此可见, 观察高血压患者24h血压动态变化节律, 对判断患者病情程度有着明显的帮助与指导作用。

从患者的动态血压研究分析过程中发现, 一些患者的血压在夜间出现反面上升的现象, 甚至出现超出白天最高值的状况。通常患者血压的夜间反常现象基本上会伴有严重器质性病变, 如患者的肾功能损害、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大等。因此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 为医师对病情的判断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对猝死病历的发生起到了较好的预防作用。

3 讨论

一直以来, 对于高血压患者血压的诊断及疗效的观察是利用血压计的临时测量为主, 然而血压的这种随机测量方式不能及时的表现出患者血压的活动情况以及变化波动, 那么24h动态血压的监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先进的无创动态血压监测系统为患者血压动态变化的检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从本次收集的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分析中, 可以发现动态血压的监测能够作为降压药物对降压效果的持续性和平稳性的一项关键指标。合理的服用降压药物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临床医师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的监测而对其服药时间做出合理的判断。由于不同的患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 在临床上很难判断出药物对患者的敏感性, 然而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找出适合患者的有效药物[3]。此外, 动态血压监测可以使患者避免过度服药形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通过对360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对于其中8例非高血压患者予以及时、准确的排除。

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逐渐形成了向农村发展的趋势。当前, 高血压病已经成为第一个慢性病监测疾病, 可见对血压的全天动态监测的重要性, 准确率高, 而且比较经济[4]。因此, 大力在基层医疗单位的推广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24h动态血压与降压药物应用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系统对360例患者24h动态血压进行监测, 且分析了24h动态血压的平均动脉压、趋势图以及超常模式。结果 由动态血压监测系统的显示发现, 360例患者24h血压的变化不同, 典型血压节律变化为“一谷双峰”的状态, 其中Ⅰ级患者夜间血压下降显著, Ⅱ级次之, Ⅲ级患者夜间血压基本没有明显的下降率。结论 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动态监测, 能够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做出真确的评价, 有利于对其采取有效的指导治疗方案, 可将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的降低率作为一项评价靶器官受损情况的指标。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合理用药,降压药物

参考文献

[1]王丽萍.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监测与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24) .

[2]王继光.从新版英国高血压指南看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12 (2) .

[3]张进, 杨春萍, 段开昌.180例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及其临床意义[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1) .

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10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09年10月在我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入选标准:(1)根据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的诊断和分级标准[1],选择高血压病Ⅱ~Ⅲ级患者。(2)经一种降压药物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晨服治疗1周,动态血压检测24h平均血压大于135mmHg/85mmHg同时24h血压波动曲线呈反杓型的患者。排除标准:(1)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2)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及钙离子拮抗剂(CCB)药物过敏禁忌者。(4)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5)通过动态血压检测夜间平均血压低于125mmHg/75mmHg的患者。入选患者51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晨起服药组)22例,B组(睡前服药组)29例。A组有1例因出现出现刺激性咳嗽退出,完成试验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高血压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改变生活方式,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晨服,1天1次。2周后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共51例,随机分为两组,均继续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的同时,A组给予贝那普利10mg晨服1次,B组给予贝那普利10mg睡前服1次,继续观察2周,每周测量血压至少2次,对明显不适及血压下降过低的患者退出试验,2周后再行24h动态血压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评判标准 有效: 动态血压检测24h平均血压低于130mmHg/80mmHg、大于125mmHg/75mmHg,同时24h血压波动曲线呈杓型改变。无效:动态血压检测24h平均血压高于130mmHg/80mmHg或24h血压波动曲线非杓型改变。

2 结果

2.1 两组动态血压指标比较

在治疗2周后,24h动态血压检测显示两组白昼SBP、DBP及夜间SBP、DBP值比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血压波动曲线呈杓型改变B组较A组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间有效率比较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间差值比较☆P<0.05。

3 讨论

影响血压的因素很多,有外因如环境因素、劳累、情绪变化等,亦有内因如年龄、性别及神经、体液、内分泌的调节。去除外因后,血压在一天中的波动受丘脑视上核在昼-夜(明亮-黑暗)的刺激下所分泌的激素不同的影响。深夜时分泌最高峰的激素是生长激素、甲状腺刺激激素、褪黑素等,晨间分泌最高峰的激素是皮质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等,起升压的作用。正常人或没有脏器功能损害的高血压患者,其血压的变化是凌晨血压开始上升,到傍晚开始下滑,夜间最低。血压的昼夜节律是否正常是判断高血压病情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目前,国内学者把血压昼夜变化分为4型:杓型(夜间血压下降10%~20%),非杓型(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反杓型(夜间血压不下降反升),极度杓型(夜间血压下降超过20%)。有研究发现[2],有重复性的、持续时间较长的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是加重心脏及大动脉损害的重要因素。理想的血压波动是夜间平均血压较白天平均血压低10%~20%。血压增高、血压波动过大、夜间血压增高均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因此,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病要兼顾以上各方面。

目前,降压治疗面临药物种类繁多,临床指导众多,降压治疗有效率不一的局面。如何应用指南,针对不同患病群体进行个体化治疗是每个临床医生都应思考的问题。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非洛地平缓释片是第三代长效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通过抑制细胞外钙离子的内流,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使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达到降压目的。降压治疗安全有效。

贝那普利是一种长效ACEI,两种药物同时还有许多降压外的保护作用,如有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内皮素-1的合成和分泌,并抑制其缩血管的作用,对高血压患者十分有利。但两种药物单独应用,均只能使小部分患者血压降至正常,根据“高血压最佳治疗方案(HOT)研究”提示,大部分患者(大约70%)需要联合用药[4]。同时,两药虽然都是长效制剂,但是不能保证患者24h的降压效应[5],故将其分开服用,特别是睡前服用一次的给药方法,使血压更易降至正常,降压更加平稳,恢复血压的正常波动曲线,增加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减少了治疗费用。疗效显著。

通过动态血压的监测,根据夜间血压的水平把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类,对于初发高血压或没有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其血压的波动曲线正常,可给予常规的白天服药方法,选择高覆盖率的降压药物,如非洛地平缓释片5mg,1天1次,晨服。对于夜间血压较低即夜间平均血压较白天平均血压降低>20%的患者,由于过低血压可引起灌注不足而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应选择半衰期相对较短的药物,如依那普利10mg+氢氯噻嗪25mg,1天1次,晨服。对于夜间血压较高及全天血压均增高的患者,应在睡前加服第二剂或其他降压药物治疗,在降低夜间血压的同时,使白天血压更易恢复正常的水平[6]。

综上所述,治疗高血压要兼顾血压、血压波动及夜间血压的水平。根据24h动态血压,对血压顽固增高及夜间血压水平增高的患者,采取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晨服加贝那普利10mg睡前加服一次的方法,有较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降压药睡前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50例经一种降压药物非洛地平缓释片(波依定,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5mg晨服,经动态血压(ABPM)检测24h平均血压大于135mmHg/85mmHg(1mmHg=0.133kPa),同时24h血压波动曲线呈反杓型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白天加服另一种降压药贝那普利(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10mg晨服,另一组把加服药物贝那普利10mg放在睡前服用。结果:睡前服用药物组血压控制更为理想。结论:对于较顽固的高血压及夜间血压增高的患者,在给予长效降压药物的同时,于睡前加服一次的给药方法,能有效降压,并恢复正常的血压波动曲线。

关键词:夜间高血压,血压波动曲线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4,12(6):483-486.

[2]汪德娴,赵伟,孙燕淑,等.动态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研究〔J〕.北京医学,2006,28(3):135.

[3] Ramon C Hermida,Diana E,Ayala,等.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8):620-622.

[4]于金德.心血管疾病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5-96.

[5]崔立然,翟伟宇,刘树民.不同服药方法对高血压患者疗效影响的研究〔J〕.中国药师,2009,12(5):566-569.

抗菌药物在创伤骨科的合理应用 篇11

关键词 抗菌药物 创伤骨科 感染 应用

创伤骨科感染的现状和特點

感染风险加大:严重开放性骨折脱位和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伤口内往往携带大量微生物和污垢,局部血供差,常伴有休克、严重失血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全身情况不良。

感染菌株分布发生显著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前,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菌种以G+细菌为主,而目前则以G-细菌占大多数。多数学者认为,正常G+菌群被药物抑制后易发生G-菌的内源性感染,所以G-菌感染上升与盲目的模式化使用抗菌药物有关[1,2]。张氏等对126例创伤骨科感染病人的伤口分泌物或脓液的细菌进行培养,结果显示,G-杆菌占大多数(60.32%),其中鲍曼溶血不动杆菌占首位(17.46%),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14.29%);G+球菌感染发生率(39.68%)少于G-杆菌,其中金葡菌占首位(22.22%),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9.52%)[3]。

耐药菌株有增无减:抗菌药物对抗感染的正面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当今我国抗菌药物的滥用甚至是错用却常常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厌氧菌感染和混合细菌感染发生率亦大大增加。

内置物的大量运用对感染率的影响:随着材料科学及医疗水平的发展,创伤骨科病人使用各种材料的内置物进行手术的比例迅速增加。内置物在为病人带来更好疗效的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其中最复杂的就是感染,有效防治感染已成为创伤骨科手术的关键。

患者对治疗效果期望值增高,更加突出了抗菌药物的重要性:围手术期合理有效地运用抗菌药物能大大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和截肢率,保证手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和病人痛苦,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能节

约患者治疗经费。

抗菌药物在创伤骨科感染防治中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在创伤骨科应用现状:目前国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情况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预防用药比例高、范围过大、用药时间延长、无指征联合用药、越线应用高值抗菌药物等。

抗菌药物在当今创伤骨科感染中预防性应用原则:近年较一致的看法是,正确和合理地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应包括:①术前给药时间和途径;②如手术时间超过3~4小时,超过抗菌药物的半衰期,或术中组织损伤严重,术后可能继发感染,还应在术中追加1次;③除了用于治疗已确认的感染以外,择期手术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并无价值。

抗菌药物在创伤骨科感染治疗中的经验性使用:创伤骨科的感染病例大多是外源性感染和院内感染,很少有血源性感染。如是急性感染,多数情况下,宜选择广谱抗菌药物,可用头孢三代;或根据革兰染色结果,初步指导经验用药。

抗菌药物在创伤骨科感染治疗中的目标性使用:必须尽早、尽可能地收集临床标本(包括脓液、穿刺液、渗出液或坏死组织等)做涂片染色、细菌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便进行针对性抗菌治疗。

抗菌药物缓释系统在创伤骨科的应用:抗菌药物缓释系统是近年来在一系列新的生物相容性较好的无机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局部给药方式,在创伤骨科感染的防治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变态反应为主,轻者皮疹,重者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用药过程中需严密观察病人主诉症状,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张德立,陈立福.骨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2):147-148.

2 王化芬,王晓军,于茜,等.骨科感染病原菌谱与抗菌谱3年报告.中华矫形外科杂志,2007,15(4):313-315.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12

抗菌药物应用是否正确、合理, 基于两方面:有无指佂应用, 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①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 方有指佂应用;②尽早查明感染病原, 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③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用药物: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 和人体药动学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 特点不同, 各有不同的适应证;④抗菌药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制订治疗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及药敏结果选用;②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③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 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者初始治疗应给予静脉给药, 以确保药效, 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应尽量避免。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物不可局部耳滴;④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 杀灭感染灶病原菌, 应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⑤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 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 h, 对特殊情况, 应妥善处理;⑥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佂:单一药物联合应用要有效治疗感染, 不需联合用药。由于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 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

2药物的选择

2.1 明确诊断

确定是否需用抗菌药物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选用抗菌药物是必要的, 但病毒感染时选用抗菌药物就没有必要。咽炎、喉痛及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为病毒引起, 应用抗菌药物是无效的。可是普通感冒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比比皆是。

2.2 明确治病菌

同一种细菌可引起几种疾病, 如葡萄球菌可引起阑尾炎、蜂窝组织炎、气管炎、心内膜炎、脑膜炎等。而同一种疾病也可由几种细菌引起, 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可由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肺炎球菌等引起。因此, 有抗葡萄球菌作用的青霉素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有明确的疾病诊断和明确的致病菌, 选用药物就有了可靠的依据。

2.3 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

选择药物时应将用药的安全性放在首位, 选择具有合适抗菌谱的药物的同时应了解该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癫痫患者或有癫痫史者应慎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因可能诱发癫痫) , 孕妇禁用有胎毒性药物。

3用药的疗程

应用抗菌药物时疗程要足, 以免感染复发。一般认为, 抗菌药物最短疗程是5~7 d, 对一般急性感染, 在体温恢复正常, 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3 d。

4联合用药原则

4.1 没有明确的指佂不宜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伤寒或副伤寒单独选用氯霉素, 肺炎双球菌感染单用青霉素G等都会收到好的疗效。

4.2 协同药物的选用 联合用药时要符合用药适应证, 选用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 一般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即可, 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没有必要。治疗细菌感染, 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最普遍, 该联合具有最明显的协同抗菌作用, 可提高疗效。

5严格控制预防用药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符合利大于弊的基本原则, 应有明确的指佂。应用时, 应选用杀菌药物且疗程要短 (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慢性病例除外) 。外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应针对所要预防的感染菌而选择药物, 做到有的放矢;最佳预防给药时机是在麻醉诱导期或作切口前半小时 (静脉给药) , 使在组织受细菌感染时, 患者血中及组织内药物浓度已达高峰。因此最适当的给药方法是手术切口前30 min静脉给药。预防性用药一般≤24 h。预防性用药一般只需一种药物, 多数不需联合用药。

6合理用药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6.1 氨基糖苷类的给药方案

氨基糖苷类1日1次用药已日益被广泛采用, 其依据为: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与药物在肾组织中的积聚量成正比, 每日给药剂量同时, 1次给予较大剂量者其肾组织和内耳组织内药物浓度较分次给药者低, 提示减少给药次数适当加大单次给药量可能减少药物在上述组织内的积聚量, 从而减低耳、肾毒性。②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一定的抗生素后效应 (PAE) , 故可延长给药间期。③细菌对该类药物的适应性耐药。

6.2 β-内酰胺类给药方案

β-内酰胺类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的时间, 其抗菌原则是适当缩短用药间隔时间, 而不必增大每次剂量, 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每日用药总量分3~4次给药。

6.3 氟喹诺酮类在儿童中的合理应用

本类药物在幼龄动物中引起的软骨损害限制了儿童患者使用。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类药物不宜用于18岁以下骨骼生长发育尚未完全的患儿。

6.4 药理拮抗

头孢唑啉纳静脉滴注同时口服罗红霉素片, 两者合用疗效可能下降。原因是前者是针对微生物繁殖期的杀菌药, 后者是速效抑菌药, 两者合用罗红霉素可降低头孢唑啉的效价产生拮抗作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同时口服克林霉素胶囊, 作用机制相试, 均竞争细菌同一靶位, 而拮抗同类药物。

6.5 注意特殊病理, 生理状况患者的应用

①肾功能减退患者, 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②肝功能减退者应避免使用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

上一篇: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下一篇:聚氨酯齐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