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出血的降压治疗

2024-05-30

急性脑出血的降压治疗(共9篇)

急性脑出血的降压治疗 篇1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在急性期由于颅内压迅速增高, 脑血流量呈减少趋势, 为保持较稳定的脑血流量, 脑血管通过自身调节, 扩张脑血管, 以及经脑缺血反应[1]升高血压以改善脑供血。然而, 血压过高时, 脑血管会发生调节功能紊乱, 颅内出血进一步增多, 并加重脑水肿, 颅内压增高, 互为因果, 病情往往迅速恶化。

1关于急性脑出血血压调节的两种观点

一方面:在以往认识中, 认为脑出血后血压升高是对ICP (颅内压) 增高情况下的为保持相对稳定的脑供血, 脑血管的调节反应, 当ICP下降时, 血压也随之下降, 因此通常不需使用降压药物。只有当血压达到230~180/140~105 mm Hg (1 mm Hg=0.133 kPa) 时予以适当药物降压, 180/105 mm Hg以内可观察而不使用降压药[2]。

另一方面:有关医学报道, 支持急性脑出血的早期降压治疗。据《柳叶刀神经病学》Lancet Nourol 2008.7:391报道, 包括香港在内32家国内医院参与选择了脑出血3 h内血肿正处于增大期的患者404例, 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一组 (201例) 根据国际公认的降血压标准治疗 (即收缩压高于180 mm Hg) , 才予以降压治疗, 降压比较缓慢, 降至160 mm Hg即可。另一组 (203例) 使用更积极的降血压治疗, 即血压高于160 mm Hg以上就开始降压治疗, 并在1 h以内降压至140 mm Hg, 并维持24 h.这是国内目前最大样本量的降压治疗, 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经随诊3个月以上, 积极降血压可以减少脑血肿, 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2临床降压治疗的困惑

针对以上信息的矛盾性, 造成了临床上降压治疗的困惑, 那么脑出血是否应采取降压治疗呢?

2.1颅内容物由脑组织、血液、脑脊液组成。脑出血时, 产生占位效应, 颅内压升高, 在一定范围内, 通过脑脊液分泌减少, 增加脑脊液吸收, 少量脑出血, 颅内压得到调整, 此时, 血压亦趋稳, 达到一种相对平衡;而出血量较多时, 颅内压迅速升高 (与出血量呈类指数增高关系) , 脑供血量严重不足, 经脑缺血反射, 血压增高, 可达到或超过230/130 mm Hg, 脑出血继发增多, 恶性循环, 病情加重。

2.2据有关学者研究, 3 h以内进行首次CT检查的脑出血患者, 18%~38%可见血肿继续扩大, 而且血肿扩大与病情加重明显相关。刘萍[3]等报道3 h内CT检查的患者继续出血率达86.24%.国外对脑出血发病6 h内的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 可见30%~40%患者存在造影剂外漏, 提示仍有活动性出血存在。李春燕对93例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现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与血压水平、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形态有关。黄素梅等在脑出血伴高血压危象42例临床分析发现, 迅速脱水、利尿、降颅压和调整血压及时处理并发症, 才能有效控制脑出血。

2.3美国心脏协会推荐, 高血压患者其血压应控制在平均动脉压130 mm Hg左右。而Ohwaki等认为将收缩压控制在150 mm Hg以下有助于降低继续出血的危险性。

3临床观察与比较

我们对106例2000年7月—2009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进行临床观察比较。

3.1对于少量出血 (基底节区, 出血量10 m L左右) , 我们一般采取脱水药物和口服降压药物治疗。药物一般选择钙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以温和地增加脑血流量又不增加颅内压, 禁忌使用利血平、甲基多巴等中枢性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通常用药后, 患者预后良好, 为减少再出血的可能性, 应少搬动患者。治疗1周后复查CT, 治疗期间对于病情变化者应及时复查并转入下一单元治疗。

3.2对于中到大量出血, 尤其超过50 m L (基底节区≥50 m L) 筛选出31例, 随机分为2组进行比较。纳入选择的病例首次CT均在3 h内, 复查CT在6 h~12 h之间, 首次血压收缩压≥180 mm Hg, 这些患者全部实施了血肿碎吸术。术前均采取脱水、利尿、降颅压、防止并发症等治疗, 其中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静点硝普钠并监测、控制收缩压在 (160±5) mm Hg之间。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前再出血量明显降低。见表1.

3.3在血肿碎吸术中观察上述31例患者, 随着手术中颅内血肿逐步清除, 并调整颅压, 血压多明显下降并稳定在160~140/100~90 mm Hg, 大部分不再需硝普钠维持血压。

4结论

4.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的明显升高是机体本身对脑出血占位、颅内高压、脑供血不足的调节反射, 而血压过高则反过来使脑血管调节功能紊乱, 颅内出血进一步增加, 形成脑出血—颅内压增高—血流量减少—颅压增高—继发脑出血, 导致病情恶化的恶性循环。

4.2积极介入早期颅内出血的清除, 解除占位效应, 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减少再出血、改善预后, 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4.3脑出血后有效地控制血压是一种必要手段, 既防止血压过高引起继发出血, 又可防止血压过低导致脑灌注不足。

5亟待解决的问题

5.1脑出血后最佳的降压时间选择无客观标准。脑出血后, 血压一般相应迅速升高, 之后会有一定调整, 但多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选择何时降压无客观标准。

5.2血压控制的范围也无统一的认识。

5.3针对31例大量出血患者术后观察中, 2组人员病死率未发现明显差别, 可能是病例少的原因, 尚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

参考文献

[1]姚泰.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19-122.

[2]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46-147.

[3]刘萍, 李敏兰.脑出血继续出血106例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 2003, 16 (3) :168.

急性脑出血的降压治疗 篇2

关键词:急诊手术 急性胃出血 患者 临床治疗【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27-01

最常见的一种上消化道出血病症就是急性胃出血,在消化道出血病例中大約占据70%。从总体上来看,常见的导致急性胃出血疾病为出血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胃癌以及口服考的松、阿司匹林等药物所引发的急性溃疡、大手术和严重烧伤等引发的应激性溃疡等等,而临床治疗中以胃溃疡引起的出血居多,然后便是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导致的出血[1]。临床上主要的急性胃出血症状是便血及呕血,通常患者会出现恶心和眩晕等不良症状,甚至会有晕厥的发生,若治疗不及时则必然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急性胃出血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在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我院共收治15例胃切除术后急性胃出血患者,其中,女性患者4例,男性患者11例;在15例急性胃出血患者中,最大年龄为70周岁,最小年龄为43周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5周岁,绝大多数为老年胃切除患者。15例患者在胃出血24小时到48小时内入院治疗,经临床表现和常规检查符合急性胃出血诊断。

1.2 方法。在治疗过程当中,首先及时的对急性胃出血造成休克或低血容量状态的患者进行输血补液处理,使患者的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0.67千帕,最大限度的维持血压的平稳,进而缓解乏力和头晕等不良症状;其次对胃腔仔细的进行探查,正确的将出血部位找出,按照出血的程度和出血部位创伤的大小确定所需采取的手术方法[2]。本研究的15例患者当中,有13例患者行十二指肠球部与全胃切除加胃体窦部切除,2例患者行单纯结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常规隐血检查诸如大便、消化液、唾液、尿及血等。出血停止指标:血红蛋白无进行性降低,无咖啡色胃液,无大便隐血阴性或柏油样便。

2 结果

15例急性胃出血患者中,13例进行十二指肠球部与全胃切除加胃体窦部切除,并且出血得以停止且痊愈;2例患者进行单纯结扎,并未出现停止出血指征,于三天后患者治疗无效死亡,86.6%的治疗有效率。

3 讨论

3.1 急性胃出血的原因及诊断标准。胃大部切除术再次出血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胃小弯侧残端缝合及胃肠吻合口出血,绝大多数都是因连续缝合线收紧不足、止血不完善和粘膜回缩导致的。在诊断胃出血的过程当中,本研究所根据的诊断标准为:切除胃大部后又新鲜的血液不断的流出,24小时后出血仍然未停止,并且出血量大于300毫升。15例患者通过急诊纤维胃镜检查得以确诊[3]

3.2 临床特点。在本研究的急性胃出血临床特点方面,15例患者有如下特点:便血及呕血前循环系统不稳定且有剧烈的疼痛;无严重的创伤、肝肾功能及手术不全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脑血管疾病、烧伤、休克等重症疾病史;有长期饮酒史,发病前有过量的饮酒。

3.3 手术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①在完成胃肠吻合以后,应当在吻合口置入胃管,对胃管引流物详细的进行观察,若出现新鲜血液的严重堵塞,需要及时的拆开吻合口并认真的检查,全面彻底的止血,防止术后再次出血的发生,避免术后出血再次手术;②慎重的采取手术操作措施,手术过程中要仔细探查,无论手术前诊断明确与否,在切除胃以前要确定病变位置,严禁匆忙的采取胃切除手术方式,要准确及时的进行诊断。缝合胃断端时要严格的避免胃粘膜收缩滑脱;③熟练的掌握切除胃大部手术的禁忌症和适应症,若出现大量出血并伴有梗阻、穿孔、癌变者或者年龄大于50周岁者,有心肾疾患和动脉硬化,经长时间治疗出血仍然不止,以及溃疡长期不愈合、大出血、短时临床休克、出血不易自至者,则应当选择手术治疗;④手术后监护应当严格、认真及合理的听从医生的嘱托和要求,但凡出现可疑性或者发现胃出血,要及时的对合理有效的诊疗措施加以采取[4]

总而言之,急性胃出血是危急重症,在发病后如果患者未及时的得以治疗,势必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以及过量饮酒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会加重胃的负担,这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胃部疾病的几率。胃切除后出现胃出血的诊治中,通常会以保守治疗的方式对患者加以止血,比如给予常规抗休克治疗诸如输液、扩容等,常用的药物有生长抑素和H2受体阻滞剂。在实际的治疗过程当中,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密切的观察,记录呕血及便血的量,但是此类药物有着较为显著的不良反应,极易导致胃粘膜坏死及缺血,引起出血的加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直接的影响。所以,针对患者的不同病况,医务人员应当适当的选取手术治疗,以避免手术时机的错失。本研究中15例患者为不同程度及不同病因的急性胃出血,采用急诊手术治疗后达到86.6%的手术治疗成功率,充分的表明对急性胃出血采取急诊手术治疗有着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汝明,邱水波,刘闽华,杨慧君,庄少育.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和栓塞治疗[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年10期

[2]刘翼.急性胃出血的急诊治疗及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0(27)

[3]翟金林.急性胃出血的急诊治疗及临床效果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5)

急性脑出血的降压治疗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45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53~80(67.5±3.2)岁;试验组45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积极降压治疗,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55~78(68.2±2.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进行脑出血的常规性止血以及脱水,并进行护脑等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积极降压治疗:即在治疗的开始1h内进行静脉注射降压药物,将患者的收缩压控制在140mm Hg以下,并一直保持在该血压之下。对照组患者只有在收缩压达到180mm Hg以上时才予降压处理。治疗以1个月为一个疗程进行观察对比。

1.3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情况。疗效标准[5]:将疗效分为三类: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无病残的现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减少91%以上;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有轻微病残的现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减少在46%~90%之间;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出现严重的病残现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减少在18%以内;恶化: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增加在18%以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的评分标准[4]:根据美国NIHSS量表来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分越低,说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低。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45例患者中显效16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患者显效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48.9%,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试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NIHS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见附表。

3讨论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又称脑溢血。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发病于中老年人。它的机制是脑出血本身及血肿的压迫、颅内压增高等导致一系列的细胞、脑组织的神经功能缺陷和病理生理变化,严重者甚至引发脑疝导致死亡[6,7]。目前,由于临床对于脑出血降压治疗的相关意见还不完全统一。《美国卒中学会2007年版自发性脑内出血治疗指南》推荐收缩压>200mm Hg或平均动脉压(MAP)>150mm Hg时应予连续静脉用药逐渐降压,每5分钟监测一次血压。以往的一般观点也认为,将血压维持在160/90mm Hg或MAP在110mm Hg即可,降血压不宜过速、过低,以防止引起脑供血不足,加重脑损害[8]。然而,2008年一项开发、随机、对照研究急性脑出血的积极减压试验(INTERACT)发现24h内血肿扩大的比率降压组比对照组小,而且未发现神经功能恶化和其他副反应。《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2010版自发性脑内出血治疗指南》也认为:脑出血早期收缩压从150~220mm Hg快速降至140mm Hg是安全的[9]。本研究通过对90例患者的资料分析也证实,在脑出血急性期,采取积极降压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与上述的研究及观点基本一致。当然,本研究患者的例数仍较少,仍需今后更大规模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支持。

摘要: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积极降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情况。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8.9%;试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NIHS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采取积极降压治疗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可显著提升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积极降压,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岩,孙晓培,曹华,等.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管理的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9(9):495-498.

[2]管红波,倪鸣山,李中林,等.48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10(9):109.

[3]Zhang Y,Reily KH,Tong W,et al.Blood pressure and clinical outcome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in Inner Mongolia,China[J].J Hypertens,2008,26(7):1446-1452.

[4]马戈.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差别化降血压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3):187-188.

[5]于文超.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不同降压方式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573-574.

[6]杨文明,李庆利.活血化瘀法在急性脑出血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1):944-946.

[7]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4.

[8]黄如训,苏镇培.脑卒中[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76.

急性脑出血的降压治疗 篇4

关键词:牙龈出血牙周炎洁牙术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79-01

2008年来,本科診治急性牙龈出血50例,现将其病因及治疗效果报到如下:

1临床资料

1.1本组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0岁。临床表现均以牙龈出血持续不止为主要症状。出血时间由数小时至数日不等。

1.2病因分析:牙龈出血多由局部因素所致,少数是全身性疾病在口腔中的表现。

1.3止血方法:牙龈出血应急止血法有二种,一为明胶海绵局部压迫止血法。另一种为缝扎止血法。本组病例首先采用局部压迫止血法,如效果不佳,则改用缝扎止血法。

2结果

50例牙龈出血病因分析结果,牙周组织疾病(包括牙龈炎,牙周炎)是引起牙龈出血主要病因,共40例;牙龈受外力创伤(包括牙龈外伤、拔牙和洁牙后出血)所致者8例;全身性疾病因素(包括白血病、血液病、重症肝病、高血压)所致2例。

3讨论

牙龈出血病因较复杂,由本组病例可见,牙龈炎、牙周炎是牙龈出血的主要病因。

由于牙龈出血多为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因此,局部明胶海绵压破止血法可收到良好效果。

抗生素及止血药物的应用,可起到协同止血作用。

在确诊病因为全身性疾病因素后,应及时转科并配合内科治疗。

急性脑出血的降压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 01 3年1月至2 01 4年12月入住我院的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3例。纳入标准: (1)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确诊为脑出血; (2) 出血量小于30ml, 未进行开颅手术治疗; (3) 接诊时收缩压不低于180mm Hg或舒张压不低于100mm Hg。排除标准:脑血管畸形、脑梗死、严重心肺等重要脏器疾病。其中男51例, 女42例;年龄50~81岁, 平均 (68.5±10.2) 岁;高血压病程8~22年, 平均 (15.9±6.4) 年;出血部位:基底节区4 3例 (46.2%) , 脑叶20例 (21.5%) , 脑干13例 (14.0%) , 其他17例 (18.3%) ;高血压分级:Ⅱ级55例 (59.1%) , Ⅲ级38例 (40.9%) 。其中由家人送至医院未接受院前急救的4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 院前急救后送入我院的49例患者设为观察组, 两组的一般资料大体一致。

1.2 方法

观察组:医院接到电话后详细询问患者病情病史, 指导家属或目击者使患者保持平卧侧头位, 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 立即测量血压、血糖, 观察体征, 排除脑梗死和糖尿病性昏迷, 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 (江苏正大丰海制药有限公司, 50g/2 5 0m l) 2 5 0m l降低颅内压, 静脉注射呋塞米注射液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mg/2ml) 20mg, 4mg/min, 血压大于220/110mm Hg的另静脉滴注盐酸尼卡地平注射液 (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5mg/5ml) , 5~15mg/h, 使血压控制在140/90mm Hg左右。建立心电监护, 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急救车将患者送至我院, 通知医院做好准备, 入院后使用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 (蓬莱诺康药业有限公司, 商品名:巴曲亭) 止血, 血肿采用微创引流法清除。对照组:入院后先行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并确定出血部位, 然后开始降压治疗, 降压、处理止血方案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24小时内血肿量增加率和治疗期间死亡率;比较两组从发病至接受降压治疗的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接诊时和 (或) 入院时的血压。将入院时和入院24小时血肿体积扩大超过33%定义为血肿量增加。随访存活者3个月, 使用改良Rankin量表 (m RS) 评估残疾程度, 总分6分, 3分以上为中重度残疾, 1~3分为轻度残疾, 0分无残疾;使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总分100分, 大于60分为生活可基本自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 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死亡率比较

对照组死亡4例 (9.1%) , 其中24小时内死亡2例, 死因为脑干出血;48小时内死亡1例, 死因为再次脑出血;1周后死亡1例, 死因为肺部感染引起呼吸衰竭。观察组死亡5例 (10.2%) , 其中24小时内死亡3例, 死因为脑水肿;48小时内呼吸衰竭死亡2例。两组总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3, P>0.05) 。

2.2两组2 4小时内血肿量增加率比较

入院2 4小时内观察组患者的颅内血肿量增加7例 (14.3%) , 对照组血肿量增加15例 (34.1%) , 观察组血肿增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4, P<0.0 5) 。

2.3 两组血压及发病至降压时间比较

观察组入院时血压明显低于急救接诊时和对照组入院时血压, 发病至降压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注:1为入院时组间比较, 2为观察组内急救接诊时和入院时比较

2.4 两组随访期的结果比较

存活患者中, 观察组的m R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后血肿会在24小时内扩大, 尤其是最初6小时, 发病后迅速控制血压在合理水平是控制患者血肿扩大、改善其功能预后的重要方法[3]。急救一般使用起效快、半衰期短的药物静脉注射降压, 常用药物有尼卡地平、艾司洛尔、硝普钠、硝酸甘油、依那普利、乌拉地尔等。

甘露醇是脱水药, 能迅速降低颅内压, 机制是通过升高血液渗透压, 促进脑组织和脑脊液内的液体进入血管, 然后通过肾脏排出[4]。呋塞米通过抑制肾小管髓袢段对氯化钠的主动吸收, 升高肾小管的离子浓度, 从而达到利尿的作用, 与甘露醇联用能有效防止脑水肿[5]。而尼卡地平是钙拮抗药, 用于紧急降压, 降压速度快, 且能避免血压降至过低, 还能防止和逆转高血压引起的器官损害, 扩张微小血管, 有助于提高后期灌注, 改善预后[6]。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发病至降压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同时观察组入院时血压明显低于急救接诊时和对照组入院时血压。表明院前急救可有效缩短急救时间, 使患者能尽早接受降压治疗;对照组由于未早期接受专业医护人员的急救, 而使降压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降压治疗效果也表明了院前急救的有效性。观察组24小时血肿量增加率低于对照组, 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的m R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表明院前急救降压对防止血肿扩大、改善患者远期功能预后有积极的作用。此外, 本文中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短等有一定关系。

综上所述, 虽然院前急救时无法准确诊断病情, 但结合患者病史、辅助检查和典型体征能对大部分脑出血作初步诊断, 在院前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 对于减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需注意的是, 出血停止后降压可能影响脑灌注压, 所以降压应慎重、平稳, 最好不低于1 4 0/9 0 m m H g。

参考文献

[1]陈延雷, 陈峥.积极降压对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 2012, 7 (5) :573.

[2]Qureshi AL.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ATACH) :rationale and design[J].Neurocrit Care, 2007, 6 (1) :56.

[3]Anderson GS, Huang Y, Arima H, et al.Effects of early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treatment on the growth of hemotoma and perihematomal edema in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the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in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trial (INTERACT) [J].Stroke, 2010, 41 (2) :307.

[4]傅爱民.急性脑血管病甘露醇应用的若干问题探讨[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4, 7 (6) :69.

[5]何少峰.呋塞米静脉注射治疗高血压急症94例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20) :1512.

急性脑出血的降压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58~83岁,平均(72.5±5.63)岁。治疗组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56~82岁,平均(70.8±4.9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药硝苯地平(黄石黄抗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861)口服10~20 mg/次,3次/d;实验组则通过降压药物在开始治疗后的1 h内使收缩压达到140~160 mm Hg(1 mm Hg=0.133 k Pa),首选静脉降压药物。观察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出血情况。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的血肿体积,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6、12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若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病残程度为0级,即为治愈;若神经功能缺损为轻型,病残程度为0级,即为好转;若神经功能缺损为重型,病残程度为1~3级,即为无效,总显效=治愈+好转。神经缺损情况诊断标准为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2]。患者好转则为轻型,无效则为重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血肿体积大小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血肿体积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肿体积增加的差值大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3,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t=16.83,*P<0.05

2.2 两组治疗1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治疗1个月后治愈率和总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

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12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的降压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出血,出血量均未超过35 m L。排除凝血机制异常、脑血管畸形及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53例,男30例,女23例,年龄42岁~53岁,平均年龄为(44.2±6.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 h~20.0 h,平均(10.5±2.4)h;对照组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42岁~52岁,平均年龄为(44.5±6.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7 h~20.5 h,平均(11.2±2.3)h。2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25%甘露醇(紫光古汉集团衡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532)降颅压,同时进行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脑保护、止血等基础对症治疗。患者收缩压大于210 mm Hg,进行控制血压,并将其控制在160 mm Hg左右,若收缩压在130~160 mm Hg之间,则暂不进行降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呋塞米(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1034)25~45 m L、硝普钠(河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166)45 m L等控制血压,入院后1 h内收缩压降至140 mm Hg,并维持24 h。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肿量变化、并发症发生率,治疗7 d与28 d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I)评估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其中NIHSS评分满分42分,分数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肿量变化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血肿量显著增加,观察组血肿量无显著变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NIHSS、BI评分比较

治疗后7 d 2组患者NIHSS、BI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8 d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BI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发生并发症11例(21.15%),其中压疮1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尿路感染3例,肺炎5例;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12例(22.64%),其中压疮1例,下肢静脉血栓3例,尿路感染2例,肺炎6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3,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时血压明显升高,导致血肿量扩大及再出血;出血后,脑血管自我调节能力下降,血肿压迫,降低局部脑血流量。血肿出现及扩大多发生在发病24 h内,而造成血肿扩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血压。我国目前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高发病、低治疗、低控制、低知晓。因此,临床治疗中,多采用早期降压治疗该病。相关文献表明[3],早期强化降压效果良好,安全可靠。

临床治疗中,目前关于高血压降压多少,血压超过多少进行降压,降压后维持在何种水平等问题都无明确的标准,因此合适的血压水平应以自身情况而定,且降压的同时,须避免影响脑灌注、血管爆裂持续出血。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对照组血肿量增加,观察组血肿量无显著变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在减少血肿量方面疗效显著,与伏兵[4]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治疗后7 d,2组患者NIHSS、BI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8 d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BI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可有效抑制进一步出血,加快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将早期控制血压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较为安全,与江思德[5]等报告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采用早期强化降压治疗方法,安全可行且临床效果较好,对于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有重大意义,可避免神经功能恶化及血肿扩张,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保证患者生命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薇薇.早期强化降压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5,21(18):20-21.

[2]苏民,黄冠宇,武登峰,等.早期控制性降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再扩大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6):25-26.

[3]李海燕,高崇恒,樊丹娜,等.急诊干预对防止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0):1572-1574.

[4]伏兵,王三敏,谭玉,等.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4,19(24):3603-3606.

急性脑出血的降压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5例, 均符合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 对照组47例。研究组患者中, 男28例, 女20例;年龄45~78岁, 平均 (62±3) 岁;格拉斯哥昏迷 (GCS) 评分≤5分16例, 6~9分23例, ≥10分9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30例, 女17例;年龄43~77岁, 平均 (60±3) 岁;GCS评分≤5分15例, 6~9分24例, ≥10分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GCS评分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者予以早期强化降压联合亚低温治疗, 即给予降颅压、营养脑细胞和吸氧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30~40 mg呋塞米, 若患者血压仍>180/10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需泵入30~50 mg硝普钠, 使血压控制在150/80~100/80 mm Hg。亚低温治疗采用康宇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FX-2000型亚低温治疗仪, 体温设置为33~34℃, 水温定为11~15℃,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治疗3~7 d。治疗停止后自然复温, 通常12 h后恢复至正常37℃。对照组行标准降压治疗, 根据患者血压情况脱水降颅内压, 使血压降至约180/100 mm Hg。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两组患者给予脑部CT复查, 检测脑部有无再出血。术后2个月采用生活能力评定量表 (ADL) 评估患者预后, Ⅰ级为生活能力完全恢复;Ⅱ级为可独立生活, 但有功能缺损;Ⅲ级为生活能力较差, 需他人协助;Ⅳ级为意识模糊, 处植物状态[1]。优良率 (%) = (Ⅰ级例数+Ⅱ级例数+Ⅲ级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再出血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为4.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预后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预后优良率为85.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脑出血占脑卒中疾病的20%~30%, 主要由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老化等脑血管病变引起, 早期病死率较高[2]。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早期强化降压联合亚低温治疗能明显降低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可能性, 并减少术后再出血率。有研究证实[3], 早期强化降压并保持血压稳定性, 可有效降低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亚低温治疗可改善脑部细胞代谢, 调整血液循环, 抑制兴奋性氨基酸分泌和自由基的产生, 且有利于神经元泛素的产生和发展, 缩小脑梗死区域。即两种方案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 防止颅内压过大产生术后再出血。同时, 研究组患者的预后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早期强化降压联合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提高其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早期强化降压联合亚低温治疗可明显降低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率, 并改善患者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强化降压联合亚低温治疗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5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 对照组47例。对照组患者行标准降压治疗, 研究组患者行早期强化降压联合亚低温治疗, 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和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为4.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8%;研究组患者预后优良率为85.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早期强化降压联合亚低温治疗可明显降低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率, 并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亚低温,脑出血,术后再出血,预后

参考文献

[1]杨玉梅, 贺丽, 赵晓, 等.早期强化降压联合亚低温治疗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8) :100-101.

[2]吴守方.早期强化降压联合亚低温治疗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3) :72-73.

急性脑出血的降压治疗 篇9

【关键词】 急性胃出血;急诊治疗;奥美拉唑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16-02

我院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曾经收治的72例急性胃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的常规检测结果和各项指标水平以及患者的病情,将其分为保守治疗组患者43人和手术治疗组患者29人,保守治疗组患者应用口服奥美拉唑进行治疗,手术治疗组的患者采用内镜指导下手术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应用的不同治疗方法特点,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討论并分析对于急性胃出血患者的急诊治疗方法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曾经收治的72例急性胃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最大的患者有64岁,年龄最小的患者则仅有31岁,平均年龄44.8岁。两组急性胃出血的年龄、体重、身高、性别、病史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72例急性胃出血的患者中,由胃溃疡引起胃出血的患者有54例,由于门静脉的高压引起的胃出血患者有9例,由肝硬化引起的胃出血患者有3例,由胃癌引起的胃出血患者有2例,有出血性胃炎引起的胃出血患者有4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首先要进行急诊常规检查,包括尿检、便检、血液检测以及消化液的各种指标检测,检测后首先进行止血治疗,之后由主治医生根据患者入院时的常规检测结果和各项指标水平以及患者的病情判断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或者是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患者进行口服奥美拉唑,规格为每粒20毫克,患者每天服用两次,每次口服一片。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压或者休克现象,则立即对其进行输血输液治疗,增加患者血容量,稳定患者血压状态。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内镜指导下治疗方法,根据患者出血部位的状况采取合适方法。可进行胃肠道的吻合手术,注意进行止血。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全部72例患者经过了不同方法治疗之后,保守治疗组的43例患者治疗效果达到显效的有25例,治疗效果为有效的患者有15例,治疗效果无效的患者有3例,总有效率达到了93.0%;手术治疗组的29例患者治疗效果达到显效的有14例,治疗效果为有效的患者有9例,治疗效果无效的患者有6例,总有效率达到了79.3%。

3 讨 论

急性胃出血是在临床上的一种非常常见的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在临床上的胃部出血的患者中占有七成的比例[1],胃部出血在临床上也被称为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症状是患者胃部以及十二指肠部分溃疡引起的出血,导致原因有许多,包括患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烧伤以及手术致使的溃疡、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等药品、暴饮暴食、胃炎、胃癌和患者胃底部静脉曲张导致血管破裂等等[2]。最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性压力也不断增大,人们面对过度的工作劳累、精神的相对抑郁、情绪较为低沉或紧张,致使很多人的消化系统功能出现了异常,容易造成胃出血,患者急性胃出血的患者数量也是持续性增长[3]。急性胃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头晕、恶心、吐血、腹痛腹泻、便血等,甚至会由于失血过多导致患者的昏迷和晕厥。另外,有研究人员发现,当患者出现以下的情况时,切莫坚持保守治疗,应立即转为手术治疗,以免错过治疗时机,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一、患者出血的量较大,速度也很快,经过了保守治疗后病情没有稳定住,临床指标仍然极不稳定时应立即转为手术治疗。二、对于曾经发生过动脉硬化的老年急性胃出血患者应进行积极地手术治疗。三、当急性胃出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指标进行性下降时,应进行手术治疗。四、发现患者胃内部的残留病灶处出现大量出血时,应进行手术治疗。

我院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曾经收治的72例急性胃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的常规检测结果和各项指标水平以及患者的病情,将其分为保守治疗组患者43人和手术治疗组患者29人,保守治疗组患者应用口服奥美拉唑进行治疗,手术治疗组的患者采用内镜指导下手术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应用的不同治疗方法特点,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发现全部72例患者经过了不同方法治疗之后,保守治疗组的43例患者治疗效果达到显效的有25例,治疗效果为有效的患者有15例,治疗效果无效的患者有3例,总有效率达到了93.0%;手术治疗组的29例患者治疗效果达到显效的有14例,治疗效果为有效的患者有9例,治疗效果无效的患者有6例,总有效率达到了79.3%。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胃出血患者的治疗,采用保守治疗方式的总有效率要高于手术治疗方式,但患者采用何种治疗方法仍然应该由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病情、诊断指标以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判断,选择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奇兵.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大出血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2(4):194-195.

[2] 尹颜新.急诊手术治疗急性胃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0(32):93.

上一篇:全麻诱导下一篇:技术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