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有效性

2024-09-17

降压有效性(共10篇)

降压有效性 篇1

糖尿病与高血压是临床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因其发病机制有相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两者关系十分密切。所以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选择降压药时要兼顾降压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因此,如何选择有效的降压药物显得至关重要[1]。为此我们通过研究分析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治疗情况,来探讨不同降压药物的药物学特性对血糖的影响,研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有效降压药物的选择方法。

资料与方法

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患者273例,男121例,女152例,年龄40~80岁,平均(56.5±0.8)岁,病程1~6年,平均(3.5±2.4)年;临床应用一种降压药物,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影响患者血压的疾病和妊娠妇女;具有临床意义的胃肠道疾病、血液学疾病、肝脏疾病、神经科或可能给患者造成严重危险的疾病;任何有临床意义的实验室异常发现、肥胖、体重指数>30 kg/m2、精神残疾患者、伴有可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如肿瘤或艾滋病、有酒精/药物滥用病史、已知对试验药物过敏者。两组患者对其治疗方案等完全知情,患者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1999年WHO/ISH推荐的标准和中国高血压指南(2004年版)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动态血压检测诊断标准:根据2014年欧洲高血压学会(ESH)发布动态血压监测实践指南的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糖尿病、糖耐量受损诊断标准。

方法: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如血压、血糖等,患者均得到确诊,符合高血压、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研究中对患者血糖和血压进行动态监测,同时注意血压和血糖的日常监测。高血压诊断方法:①门诊即时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门诊即时血压: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的标准。②动态血压测定方法: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检测仪,袖带缚于受试者左上臂,白昼每隔30 min自动充气测压,夜间每隔60 min自动充气测压,并贮存所有的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值,血压测量采用压力示波震荡法,监测时间从上午9:00-11:00至次日上午9:00-11:00时,血压可接受范围:SBP70~260 mm Hg,DBP 40~150 mm Hg,脉压20~150 mm Hg。24 h血压有效读数>85%为合格。动态血压检测指标:24 h收缩压均值,24 h舒张压均值、24 h平均动脉压,白天收缩压负荷值、舒张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舒张压负荷值,24 h平均脉压,夜间血压下降率。血糖监测:均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数据采集:成立专门调查小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药物类型、剂量、不良反应及患者身高、体重、使用降压药状况及血压控制情况以及患者用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2]。

统计学方法:对数据采用SPSS 16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实验结果采用[n(%)]或(±s)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次研究中,48例(17.6%)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32例(11.70%)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24例(8.8%)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28例(10.26%)服用坎地沙坦酯,22例(8.06%)服用缬沙坦,15例(5.49%)服用厄贝沙坦,20例(7.33%)服用依那普利,15例(5.49%)使用贝那普利,17例(6.23%)服用卡托普利,15例(5.49%)服用吲达帕胺,10例(3.66%)服用呋塞米,27例(9.89%)服用美托洛尔缓释片。

本次研究中,273例血压控制情况良好,患者用药后收缩压(127.4±6.9)mm Hg,舒张压(74.4±7.9)mm Hg,血糖发生变化,273例患者中,14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停药后不良反应消失,见表1~4。

讨论

高血压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多数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约10%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高血压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正常血压者的2.5倍[3]。高血压常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的并发症,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患病率为非糖尿病者的1.5~3倍,可高达20%~60%。糖尿病的并发症35%~75%与高血压有关。使糖尿病患者提前病残并提高死亡风险7.2倍[4]。因此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一类降压人群。目前,医学界对这类人群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且常规降压药物类型也比较多,不同药物间疗效、不良反应等差异较多。

同时,高血压患者半数以上有肥胖或超重,这类患者有明显的代谢紊乱和较严重的靶器官损害,降压药的疗效减低,控制血压的能力受影响,构成一种特殊类型高血压[5]。从心血管病事件链引出的心血管危险新概念角度,这类患者属于心血管危险的高危群体。

本次研究中,48例(17.6%)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32例(11.70%)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24例(8.8%)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28例(10.26%)服用坎地沙坦酯,22例(8.06%)服用缬沙坦,15例(5.49%)服用厄贝沙坦,20例(7.33%)服用依那普利,15例(5.49%)使用贝那普利,17例(6.23%)服用卡托普利,15例(5.49%)服用吲达帕胺,10例(3.66%)服用呋塞米,27例(9.89%)服用美托洛尔缓释片,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类似[6]。

目前临床常用降压药物药学特性及对血糖的影响如下:①利尿药是高血压患者中使用最多的一线药物,多为噻嗪类利尿剂,主要是氢氯噻嗪和吲达帕胺。患者用药后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血压。但由于我国人群日常钾的摄入量较少,仅为西方国家人群的1/2~1/3,噻嗪类利尿剂更易导致低钾血症,并可激活RAAS以及对糖、脂肪和电解质代谢有不利影响,“ALLHAT”和“SHEP”试验都提示,高血压患者使用利尿剂治疗有增加新发糖尿病的倾向[7]。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种类繁多,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药物。在发挥降压作用的同时,还可提高肌肉和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糖脂代谢没有不良影响,有时还可以起到改善糖和脂肪代谢的作用。对早期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可明显降低微量蛋白尿,具有保肾功能作用。但由于盐敏感性是我国人群高血压主要类型,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低且对盐的反应迟钝,ACEI或ARB类药物对该类患者降压效果不佳,所以对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的高血压疗效有部分影响。③β受体阻滞剂能通过降低心输出量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起降压作用,包括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普萘洛尔等,本药可降低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但β受体阻滞剂对糖代谢有不良影响。有研究认为,β受体阻滞剂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基化血红蛋白值升高并加剧胰岛素抵抗现象[8]。“ASCOT-BPLA”和“ALLHAT”研究都提示,β受体阻滞剂有提高新发糖尿病的倾向[9],β受体阻滞剂防治脑卒中的疗效不佳。本药适用于年轻、心率快、伴冠心病或心绞痛、心力衰竭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10]。④钙拮抗剂(CCB)的降压机制为阻止钙离子进入人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内,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心肌收缩力下降,降压疗效明显,而且对糖脂代谢没有影响,且有肾脏保护作用。日本2型糖尿病高血压研究(J-MIND)发现[11],CCB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对肾脏同样有保护作用,可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我国高血压人群高盐、低钾摄入、盐敏感性高、低肾素等造成我国人群,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动脉血压变异性增大,夜间血压下降不足,而这又是导致我国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等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原因。研究证明,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有细胞内钠、钙及镁的代谢异常,服用钙拮抗剂有助于对抗盐介导的细胞内离子改变和升压反应。因此,钙拮抗剂特别适用于有着高卒中风险的人群,例如亚洲人以及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但是短效的CCB,如硝苯地平有负性肌力及兴奋交感神经使心率增快的作用,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同时由于其不能有效控制血压变异性,故临床不易使用。

本研究结论基于我国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提出我国高血压人群,尤其是合并糖尿病患者,应以长效钙拮抗剂为最基本选择。

综上所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发病率较高,且不同的降压药物差异较大,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应综合分析其危险水平、降压疗效、对临床终点事件的影响、治疗的依从性和安全性及经济状况等,构建合理的治疗方案。治疗时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护心、脑、肾等生命重要器官,并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血糖变化,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防止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和加剧,从而最大程限度地减少远期心、脑血管事件及总死亡风险,为高血压及其他心脑血管病的全面治疗带来新的变化。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有效降压药物的选择方法。方法:收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73例,分析降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及选择方法。结果:本次研究中,48例(17.6%)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32例(11.70%)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24例(8.8%)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28例(10.26%)服用坎地沙坦酯,22例(8.06%)服用缬沙坦,15例(5.49%)服用厄贝沙坦,20例(7.33%)服用依那普利,15例(5.49%)使用贝那普利,17例(6.23%)服用卡托普利,15例(5.49%)服用吲达帕胺,10例(3.66%)服用呋塞米,27例(9.89%)服用美托洛尔缓释片。273例血压控制情况良好,患者用药后收缩压(127.4±6.9)mm Hg,舒张压(74.4±7.9)mm Hg。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发病率较高,且应用不同降压药物差异较大,患者在治疗时应坚持个体化原则,注意动态监测血糖和血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血管事件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降压药物,选择方法,药物学特性

便宜且有效的降压药——利尿剂 篇2

那么,作为治疗高血压的主要药物,利尿剂有哪些优点呢?

一、可作为多数高血压患者的初始治疗药物使用:我国及美国、欧洲出版的高血压指南中均明确指出,利尿剂是最基本的降压药,应将其作为多数高血压患者的初始治疗药物使用。这是因为利尿剂不但能有效地降低血压,还能有效地预防由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意外(如脑梗塞,脑出血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厚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出现,适合一般性高血压、老年性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合并有糖尿病或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使用。

二、可作为联合用药方案中的基础药物使用:临床研究发现,血压高于160/100毫米汞柱的高血压患者,往往需要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才能将血压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而利尿剂则是这些联合用药方案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药物。同时,很多常用的复方降压制剂都是由利尿剂和其他降压药物组成的,如海捷亚(由双氢克尿塞和氯沙坦组成)、复代文(由双氢克尿塞和缬沙坦组成)、安博诺(由双氢克尿塞和伊贝沙坦组成)等。另外,目前国内临床上最常用的复方降压药物如北京降压0号、复方降压片等也都含有双氢克尿塞这一成分。

三、价格便宜:众所周知,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该病患者大多需要长期甚至终身进行治疗。因此,高血压患者在购买降压药时,就必须考虑其效价比。有人做过计算,在疗效相同的情况下,一名轻度高血压患者若单独使用双氢克尿塞进行治疗,每年的花费仅在一百元左右,而该人若使用其他类型的降压药进行治疗,每年的花费则可高达数千元。可见,利尿剂是一种很便宜的降压药。

联合降压与优化降压方案 篇3

不可否认生活方式的干预、非药物治疗的坚持是血压控制达标的基础, 但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必须用药物治疗, 并且是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有资料显示, 只有29%的高血压患者可以用单一药物控制, 需两种降压药联合应用控制血压者达44%, 而27%的高血压患者需要三种或以上药物联合方能达到控制目的。也就是说, 高达71%的高血压需要联合用药才能奏效。美国JNC 7 (美国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高血压的全国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 中提出, 只要收缩压超过正常上限20mm Hg, 舒张压超过正常上限10mm Hg, 在开始治疗时就应该联合两种抗高血压药物。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UKPDS) 中只要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必须联合两到三种抗高血压药物, 此时控制血压甚至比控制血糖还要重要。

一、联合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

我们推荐小剂量联合用药, 不主张单一制剂盲目加量。例如, 为了控制血压达标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实现:第一种方案为增加同种降压药剂量;第二种方案是不增加剂量, 而是增加种类, 即联合用药。我们推荐后一种方法, 因为前者在有限度的增加疗效同时, 却显著增加药物副作用, 而后者常因联合用药得体得法能起到协同作用, 副作用反而减少, 即实现了使用最小药物和不良反应的代价, 换取血压控制、心脑肾保护最大益处的治疗目标。

小剂量通常指β受体阻滞药 (BB) 和利尿药从半量开始, 有时β受体阻滞药要从1/4片开始;钙拮抗药 (CCB)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ACEI) 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 (ARB) 可从常规剂量 (1片) 开始。

二、联合用药有讲究

1. 新旧高血压联合用药六边形框架图的区别。

2003年欧洲高血压联合用药指南以及联合用药六边形框架图均显示, 6种降压药均可以相互联合, 但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越来越充分, 联合用药原则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根据2007年重新公布的六边形联合用药的最佳方案, 建议CCB可与利尿药、ACEI、ARB和BB联合应用;ACEI和ARB最好与CCB和利尿药联合应用;利尿药最好与ACEI、ARB和CCB联合应用;BB最好与CCB联合应用。除此之外的联合方式似乎并无益处。

2. 高血压伴有肾功能问题时应多选择CCB、ACEI和ARB。

长效或控释的二氢吡啶类CCB与ACEI联合应用可发挥更大的肾脏保护功能。CCB扩张肾脏入球小动脉, ACEI和ARB扩张出球小动脉, 联合用药明显增加肾脏血流量。此时注意当血肌酐小于2.5mg时可选ACE I, 小于3mg时应选ARB。

3. 高血压伴有左心室肥厚或左心室扩大以及左

心室功能不全时, 应选用以ACEI (包括ARB) 或BB为基础的降压药物, 分别联用利尿药。伴有心功能不全时, 选用ACEI或 (和) ARB与利尿药 (醛固酮拮抗药与噻嗪类) 联合应用为好。当血流动力学稳定后, 最好联合应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药 (卡维地罗、比索洛尔) 。目前认为, ACEI是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BB可以逆转左心室肥厚, 同时与BB药理作用不同的生物学效应是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划时代的进步。

4. 高血压伴有冠心病时必须选用以B B为主线的治疗方案。

冠心病的基础是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 导致了冠脉狭窄, 在心肌运动负荷及耗氧量增加时导致的供血不足。因此, 冠心病的基本治疗是他汀类加BB加阿司匹林“三套马车”治疗方案。BB联合CCB治疗稳定型冠心病, 但有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怀疑急性心肌梗死时应避免联合二氢吡啶类CCB。BB中最好选用高选择性的长效BB (如比索洛尔) 。富马酸比索洛尔 (康忻) 对糖脂代谢基本无影响, 对气道阻力影响小, 初始阶段可先用短效BB (如美托洛尔) , 稳定后改为长效BB。

5. 高血压伴有糖脂代谢紊乱或尿酸明显增高时, 应选用ARB或ACEI。

如有冠心病应联合高选择性的长效BB, 避免选择噻嗪类利尿药及选择性低的BB。如必须联合利尿药可用对糖脂代谢影响较小的吲达帕胺或留钾利尿药。

6. 高血压伴有前列腺肥大及性功能问题时, 可选α受体阻滞药或ARB (如代文) 联合。

α受体阻滞药有哌唑嗪、特拉唑嗪、酚妥拉明、苯氧苄胺、乌拉地尔等药。α受体阻滞药也可以与β受体阻滞药、ACEI联合, 但与β受体阻滞药联合容易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应特别注意。

7. 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 均服用基础药物阿司匹林。

有研究显示, 阿司匹林可能会削弱ACEI降压效果, 但如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对血压有轻度降压作用, 因此两者合用时最好间隔给药。因阿司匹林用量较小, 相互影响也较小;但如感冒发烧时需用较大剂量阿司匹林, 则应考虑对ACEI降压效果的影响。

8. 高血压伴有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 (OSAS) 及夜

间高血压者应多选用ACEI, 尽量避免与β受体阻滞药联合应用。OSAS是高血压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至少30%的高血压患者合并OSAS, 45%以上的OSAS患者有高血压。这种高血压失去正常昼夜节律的变化, 多表现为早晨醒来时血压高, 治疗最好选用长效ACEI。有资料显示, 相当多的高血压合并OSAS肥胖患者的血浆醛固酮水平增高, 因此在改善低氧血症的同时, 降压可以联合应用醛固酮拮抗药。

9. 高血压合并房颤及心脏扩大者多选用ARB与β受体阻滞药联合应用。

研究表明, 高血压与房颤、心衰、脑卒中密切相关。血压从115/75mm Hg起每升高20/10mm Hg, 上述风险增加一倍;而血压每降低10/5mm Hg, 上述事件平均减少20%。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 (ACC) /美国心脏协会 (AHA) /欧洲心脏病学会 (ESC) 首次将ARB或ACEI减少房颤发生及复发的作用写入房颤治疗指南。2007年欧洲高血压学会 (ESH) 公布, 收缩压每下降1mm Hg, 房颤发生的风险下降3%。ESH的高血压指南将ARB或ACEI列为高血压合并非永久性房颤的首选降压药物。

1 0. 高血压合并过早搏动 (早搏) 性心律失常时应联合β受体阻滞药与二氢吡啶类控释钙拮抗药。

CAST试验之后室性心律失常, 特别是室性早搏的分类及治疗都有了本质的变化, 无论是良性或功能性室性心律失常, 还是有预后意义 (潜在恶性) 室性心律失常, 甚至恶性 (致命性) 室性心律失常都应首选β受体阻滞药治疗。β受体阻滞药是唯一具有改善室性心律失常预后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1 1. 高血压伴有超重或者肥胖者应首先采用减重限盐的生活方式干预, 高血压轻症者常可因此奏效。

减轻体重可以明显改善高胰岛素血症、高瘦素血症、高心输出量并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降低血压。如生活方式干预不能有效控制血压, 则必须及早进行药物治疗, 可联合ACEI或ARB、CCB或BB以及小剂量的利尿药。ACEI在降高血压同时可改善左心室重构、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并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 ACEI比CCB更能降低胰岛素和瘦素水平。最近动物实验研究显示, ACEI还能降低体重、延长寿命;ARB作用与ACEI类似。CCB降压作用较强, 特别是对容量依赖的高血压降压疗效好, 对体重、代谢等无不良反应, 因此是肥胖高血压患者的合理选择。ACEI及ARB在降低血压的同时, 具有轻度的降糖作用, 也是适宜的选择。β受体阻滞药对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往往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尤其是降舒张压。

1 2.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或颈动脉内膜中层动脉硬

化 (IMT) 者首选二氢吡啶类控释CCB (拜新同或波依定) , 并进一步联合ARB或ACEI。颈动脉狭窄患者理想降压药物应在合理控制血压的同时有助于延缓动脉狭窄进程、改善狭窄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状态。ACEI和ARB类药物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抑制动脉壁平滑肌增生, 减少胶原沉积, 延迟外周压力波反射, 使血管管径扩大。CCB可改善IMT程度, 增加动脉顺应性和扩张性, 不依赖血压下降即可扩大病变血管内径, 伴明显颈动脉狭窄者应用CCB可能更合适。中国人的冠心病较西方人患病率为低, 但脑卒中的患病率较西方人明显为高, 因此CCB对国人的高血压药物选择更具意义。

1 3.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时多采用ACEI或ARB与二氢吡啶类控释CCB联合应用。

长期以来, 国内外指南多推荐将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降至130/80mm Hg以下时可以更多的获益。2010年公布的ACCORD研究结果否定了这一看法, 目前倾向对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并非降得越低越好, 不宜施行过于激进的降压措施, 将收缩压控制在130~1 4 0 m m H g可能更适宜。

1 4. 高血压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最好联合第一代β受体阻滞药 (普奈洛尔) 。

当然联合第二代BB (美托洛尔) 或第三代BB (比索洛尔) 也是合理的。

1 5. 高血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时可联合钙离子拮抗药降压, 以非二氢吡啶类为好。

同时应避免联合β受体阻滞药及α受体阻滞药。

16.高盐摄入者及盐敏感性高血压可选用ARB加噻嗪类利尿药 (HCTZ) 。2007年《新型固定剂量降压制剂ARB/HCTZ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对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患者, 推荐ARB/HCTZ固定剂量联合作为初始和维持降压治疗的选择药物;对于新诊断高血压患者, 也可使用ARB/HCTZ固定剂量联合作为初始治疗;对于血压已得到长期控制的高血压患者, 可使用ARB/HCTZ固定剂量联合进行维持治疗。美国JNC7明确指出无论是1期还是2期高血压患者, 起始降压治疗都应以噻嗪类利尿药为基础。

17.高血压合并妊娠者应避免使用ACEI或ARB以及利尿药类降压。妊娠早期应避免使用β受体阻滞药, 可选甲基多巴、肼苯达嗪、拉贝洛尔 (柳胺卞心定) 以及长效钙拮抗药, 但分娩前不宜用钙拮抗药。如高血压急症可用静脉硫酸镁、硝普钠治疗, 后者仅限于严重病例。

18.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的治疗。二氢吡啶类长效或控释CCB和ACEI可有效控制此类患者的高血压, 并延缓肾病进展。但如为双侧肾动脉狭窄或孤立肾的肾动脉狭窄时应用ACEI和ARB为禁忌。这两类药可导致急性肾衰竭。单侧肾动脉狭窄或其他肾功能受损者如用ACEI或ARB应密切观察血肌酐水平, 早期 (最初2个月内) 血肌酐可轻度上升, 升幅不超过30%属正常反应, 无需停药;如血肌酐升幅超过50%则为异常反应, 提示肾脏缺血, 应停用ACEI或ARB。

19.高血压急症及高血压危象需要紧急降压时, 应尽量避免使用普通硝苯地平片含服的办法。正确处理应是含服卡托普利 (开博通) , 并立即送到有抢救条件的医院急诊科, 大多数需要静脉泵入α受体阻滞药及硝酸盐类方能缓解。

2 0.推荐高血压联合用药的优化方案。2 0 1 0年4月美国高血压学会 (ASH) 发表了高血压联合用药建议, 对各类降压药不同组合方式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重新评估, 最后将各种联合方案归纳为优先选择类 (优化方案) 、二线选择类 (可接受方案) 与不推荐常规应用类 (疗效较差方案) 三类。优先选择类为优化方案, 包括ACEI或ARB与利尿药联合、ACEI或ARB与CCB联合。上述这四组优先方案组合可显著增加降压效果并减少单药的不良反应, 同时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说明这些方案在降压的同时具有明确的心脑肾靶器官保护作用。二线选择类为可接受方案, 包括BB与利尿药联合、二氢吡啶类CCB与BB联合、CCB与利尿药联合、肾素抑制药与利尿药或ARB联合、HCTZ与留钾利尿药联合。上述这五组二线联合方案在降压幅度、靶器官保护作用或耐受性方面都存在某些不足。例如, BB与利尿药联合虽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 但可增加糖脂代谢异常及性功能障碍风险;CCB与利尿药合用时不能减少其中单药的不良反应发生;HCTZ与留钾利尿药的联合降压效果将有赖于肾功能正常, 当肾功能明显减退时降压作用亦明显减弱, 而且易导致高钾血症。该优化方案的第三类是不推荐常规应用类, 为疗效较差方案, 包括ACEI与ARB联合, ACEI或ARB或非二氢吡啶类CCB或中枢性降压药与BB联合。上述这五组的不良反应风险明显增加。

降压用药三字诀 篇4

慢——缓慢降压不可过急

有效合理的降压治疗可使患者血压降低,症状减轻,心、脑、肾等合并症减少,从而延长寿命。但有些高血压患者往往在治疗过程中操之过急,降压过快、过低,使机体一时不能适应,造成不良反应。

人体动脉血压是使血液流向各组织器官的动力。维持相对恒定的血压水平,对保障各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具有重要意义。各组织器官的血流量与血压成正比。如果血压降得过快过低,全身各组织器官的供血量都将不足,尤其是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可因缺血、缺氧而发生机能障碍,甚至造成严重后果。若脑组织血流量不足,就会引起头晕,甚至昏迷,称为缺血性脑损害:若心肌血流量不足,则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损伤,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塞。同时,老年高血压患者,自身调节功能差,一天之中血压波动的范围比年轻人大,并且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更需高度重视。

正确的降压治疗应当是适度地,逐渐地将血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而后再酌情服用维持剂量的降压药,直至血压平稳。此外还应定期测量血压,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和用药剂量。

恒——长期服药持之以恒

据大量临床治疗结果证明:患高血压的人,如果不能长期得到降压药的治疗,或服服停停、自作主张,则短者几年,长者十几年,就会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堵塞、脑溢血和肾脏小动脉硬化,而肾脏小动脉的持续硬化又可造成肾功能衰竭。因此,对患有高血压的人来说,服不服用降压药物,其后果截然不同。一般情况下,服药期间血压是可以得到控制的,但疗效并不巩固,一旦停药或减少用药剂量,或在用药时又遇上诱发血压升高的刺激因素时,血压又会重新升高,甚至急剧升高,引起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癥。所以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降压药物、适当的剂量,长期服用。有人说:高血压需要终生治疗。这话是有道理的。

慎——老人择药慎之又慎

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的减退,对药物的作用比较敏感。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作用强烈的或大剂量的降压药,以防血压降得过快、过低而发生意外。如胍乙啶、哌唑嗪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和产生并发症:利血平、可乐宁、甲基多巴可使血胆固醇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又易出现精神抑郁和导致溃疡病恶化。上述这些药物均应慎用。

降压有效性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0例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 按性别、年龄、吸烟史、体重指数等条件相匹配后分为两组。纳入标准:①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定义的高血压诊断标准[1];②未经治疗或停用其他降压药物7d以上, 女性患者均未服用避孕药;③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妊娠、哺乳期妇女;②继发性高血压患者;③试验期间服用影响血压的药物。

1.2 治疗及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均停用其他降压药及影响血压的药物, 两组患者分别口服安博诺和降压0片, 均为1次/d, 每次一片晨起顿服, 疗程8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安静状态下坐位血压观察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全部数据, 组间比较记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x¯±s) 表示, P<0.05有显著性意义,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表1) 。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情况的对比 (表2) 。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下降均很明显,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该两种复方制剂均有良好的降压疗效。但是相比之下, 安博诺降压幅度更加明显,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达标情况的对比 (表3) 。

两组降压达标率 (血压<140/90 mm Hg) 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达标治疗的目的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 血压控制到目标值的是第一位的[2]。但是我国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仅为6.18%,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高血压患者仅采用单药治疗[3]。高血压是由多种生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单一降压药物不可能阻断这些发病机制, 加大药物剂量可以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同时刺激机体的代偿机制, 部分抵消了因加大剂量所获得的降压效果。应此为达到降压目的, 应采用两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有利于血压在相对较短时期内达到目标值。固定复方制剂均有达标率高及依从性号的特点, 有利于血压的早期达标。新型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越来越受到认可。欧洲高血压学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已将其作为高血压的一线治疗选择, 最新的美国、中国高血压指南也推荐其为一线用药。

降压0号是目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传统国产固定复方制剂, 开发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 主要成分:利血平0.1 mg, 氢氯噻嗪12.5 mg, 氨苯蝶啶12.5 mg, 肼苯达嗪25.0 mg。此药从中枢降低交感活性、改善血浆容量及扩血管3方面降低血压, 其降压疗效肯定。而安博诺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 是厄贝沙坦150 mg与氢氯噻嗪12.5 mg组成的固定复方制剂, 对高血压患者通过阻滞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最后一个环节的特异性作用使血压下降, 同时可避免使用AC%抑制剂时常发生的不良反应, 既从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激活的角度改善血压又从减少容量负荷的角度协同降压, 是WHO提倡的联合降压组方[4]。COSIMA研究是一项为期8周的具有前瞻性、随即性、开放性治疗研究, 采用家测血压及诊室血压方法监测药物治疗的过程, 比较安博诺和复代文 (缬沙坦150 mg与氢氯噻嗪12.5 mg组成的固定复方制剂) 的疗效。结果显示, 复方制剂安博诺组的降压效果较复代文组更为明显, 安博诺在家庭血压监测设备测定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降幅达13.4/7.4 mm Hg, 血压达标的患者比率高达52.9%[5]。一项不同人群的高血压临床实验 (INCLUSIVE) , 采用安博诺治疗8周, 在血压未达标时, 安博诺剂量加倍继续治疗8周, 结果显示安博诺可使收缩压达标率为77%, 舒张压达标率为83%。

本研究所选病例经仔细挑选, 采用更为严格的配对资料研究, 严格控制影响血压的一些其他因素。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下降均很明显, 统计学上有极显著性意义, 说明该两种复方制剂均有良好的降压疗效。但是相比之下, 安博诺降压幅度更大及达标率更高, 两组之间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安博诺作为新型的固定复方制剂临床疗效肯定, 可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局限性:由于本研究的例数较少, 尚有待进一步积累病例数量观察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安博诺和降压0号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08年12月受诊治的高血压患者160例, 并且分为安博诺治疗组和降压0治疗组, 两组的临床情况相匹配, 对比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 两组血压均有明显下降, 但安博诺治疗组比降压0组血压下降幅度更大且降压达标率更高,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博诺治疗高血压临床效果更为满意, 可广泛用于临床。

关键词:安博诺,高血压病,疗效

参考文献

[1]胡大一, 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5-新进展与临床案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97-213.

[2]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Diuretic versus alpha-blocker as first-step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final results from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 (ALLHAT) .Hypertension, 2003, 42:239-246.

[3]Lisheng Liu.The Study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Blood Pressure, 2004, 13:72-74.

[4]高润霖, 胡大一.心血管病学.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7:39-44.

联合用药降压用药分析 篇6

1常规用药

治疗一般是从1种药的小剂量开始的, 经过一段时间, 医生再根据药效, 修改剂量或换用其他降压药, 但切忌频繁更换药物。因为, 有的长效降压药需2~4周才能起到理想的降压效果。

当然, 在急诊治疗高血压病时, 为了使患者在较短时间内降低血压, 以免引起卒中、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医生一般会采用起效快的短效降压药, 如卡托普利 (开搏通) 、硝苯地平等。一般在15 min左右起效, 使血压下降, 以便再作进一步治疗。但在日常治疗中, 还是服用长效药为好。

2联合用药

2.1 联用导致疗效降低

2.1.1 例1:

某男, 48岁。诊断为高血压, 胃溃疡。 (1) 医嘱:奥美拉唑20 mg, 口服, 2次/d;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 口服, 2次/d。患者用药后血压波动, 控制不好。 (2) 用药分析:奥美拉唑可强烈抑酸, 造成胃内偏碱性环境, 而缓控释制剂一般受pH值影响较大。奥美拉唑可使缓控释系统受到破坏, 造成硝苯地平溶出加快, 药理作用增强, 并失去长效缓释作用, 因此造成患者血压出现波动, 控制不好。 (3) 建议停用奥美拉唑, 改用枸橼酸铋钾冲剂110 mg, 4次/d治疗。换药两天后患者血压控制平稳。

2.1.2 例2:

某女, 52岁, 因双膝关节疼痛1周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目前血压160/100 mm Hg。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 高血压。 (1) 医嘱:卡托普利25 mg, 口服, 3次/d, 用以降压;布洛芬缓释胶囊300 mg, 口服, 2次/d, 用以抗风湿。治疗1天后, 患者刚有所缓解的血压出现反弹, 控制不好。 (2) 用药分析:布洛芬为非甾体解热镇痛药, 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达到镇痛作用, 但它同时也会影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类药物扩血管活性物质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 从而削弱或完全消除此类药物如卡托普利的降压作用。其他降压药, β受体阻滞剂、利尿药与非甾体解热镇痛药联用也会受到类似影响, 而钙拮抗剂则不会。此时宜停用卡托普利, 改用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 口服, 2次/d;或用风湿骨痛胶囊代替布洛芬, 仍用以前的降压药。

2.2 联用导致药物副作用增加

某女:69岁, 因高血压, 心绞痛, 一直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 2次/d。后出现心衰症状, 医嘱予以加服地高辛0.25 mg, 口服, 1次/d。第五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 心律失常。 (1) 用药分析:硝苯地平能改变肾小管对地高辛的分泌及重吸收, 使地高辛血药浓度升高25%~45%。地高辛主要以原形从尿排出, 两药联用会影响地高辛的肾排出, 且地高辛治疗窗较窄, 血药浓度在1.8 μg/L以上就有10%的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等中毒症状。两药合用时应监测地高辛的血药浓度, 一旦接近中毒浓度时应立即停药;联用时还需减少地高辛用量。也有人认为先服硝苯地平, 隔两小时后用地高辛, 可避免地高辛引起的心律紊乱。硝苯地平为短效制剂, 降压不平稳, 可致心率加快, 对心衰不利, 此例患者可停用硝苯地平改用ACEI/ARB制剂。

2.3 不合理的中西药物联用

某男, 71岁, 因患高血压, 一直用卡托普利25 mg, 口服, 3次/d;吲达帕胺2.5 mg, 口服, 1次/d。用药能平稳控制血压。此次因感冒咳嗽入院, 医嘱予以康泰克1粒, 口服, 2次/d;克咳胶囊两粒, 3次/d。用药后, 患者出现头昏头痛, 测血压为180/105 mm Hg。

用药分析:克咳胶囊中含麻黄、甘草;康泰克胶囊中含麻黄碱。麻黄、麻黄碱具拟肾上腺作用, 甘草具类固醇激素样作用, 两药联用使肾上腺素内分泌活性增强、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建议立即停用康泰克、克咳胶囊, 服用不含麻黄、甘草制剂的急支糖浆或肺力咳合剂止咳。

2.4 重复给药

某男, 63岁, 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检验尿蛋白 (+) 。医嘱: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 口服, 2次/d;卡托普利25 mg, 口服, 3次/d;缬沙坦80 mg, 口服, 1次/d。用药分析:在上述用药中, 硝苯地平缓释片属于钙离子拮抗剂, 降压作用强, 发挥作用快, 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类药物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ARB) 类药物缬沙坦联用, 能弥补后者降压温和、起效缓慢的弱点, 可作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基础治疗及联合药物治疗时使用。另外, 钙离子拮抗剂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服用降压药之“八防” 篇7

一、防首剂反应

即患者第一次使用某种降压药物时,由于机体一时不适应,可能会产生心慌、晕厥等不良反应,甚至感到服药后症状加重,这又叫首剂综合征。

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压力反射不敏感,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障碍,更易出现首剂反应,容易引起上述反应的药物主要是哌唑嗪。为此,高血压患者开始服用此种降压药物时剂量宜小,一般主张为常用量的1/3,以后逐渐增加至治疗量。

二、防看价吃药

有人在选用降压药物时,片面地认为药的价格越贵降压效果越好。其实,药品的价格和效果并不成正比,一些廉价的大众降压药同样有不错的疗效,服用得当才是关键。

三、防擅自停药

高血压患者一般需要终身服药,即使血压降至正常值也不能停药,否则容易回到治疗前的水平,引起“停药综合征”或诱发更加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有些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后,看到血压恢复正常,便擅自停药。结果没几天,又出现血压回升反弹现象。正确的做法是,待血压有效控制在正常水平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减少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力争用最少的药量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四、防主观臆断

有人虽通过健康检查发现血压高于正常值,但自感没有什么不适症状,也就不当一回事。事实上,高血压的程度与症状并不成正比,没有症状并不表明血压不高;症状很多,血压也不一定很高。所以说,即使没有头晕、失眠等高血压的症状,如果发现血压高于正常范围,也一定要去医院检查,并遵医嘱服药。

五、防追求速效

某些患者服药一味追求降压效果,一时看不到效果就产生急躁情绪。其实,降压讲究的是平稳、有效,尤其是平稳更为重要,因为血压的波动往往是引发卒中的诱因。如果一味地追求降压效果而忽视血压的平稳,有可能导致心、脑、肾的供血不足而产生严重后果。

六、防多多益善

在降压过程中,有人错误地认为药吃得越多,血压就会降得越快,甚至自作主张增加剂量和增加降压药的种类,其结果不仅不能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反而会危及生命安全。

七、防因噎废食

“是药三分毒”,降压药也同样存在一些毒副作用。如服用甲基多巴,可出现嗜睡、眩晕、腹胀等不良反应;卡托普利会引发咳嗽、皮疹等。某些患者在服用某一种降压药过程中容易走极端,一旦遇到不良反应,即对服药降压失去信心,转而停止服药,导致血压不能有效控制。

八、防睡前服药

人的血压在一日中以午夜最低,入睡后的血压比白天平均下降20%左右。睡前服用降压药,因血压自然下降因素再加上药效作用,会导致血压下降幅度较大,再加上夜间血流量减少,血流供应量不足,容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出现失眠、失明、偏瘫等症状,所以高血压患者切忌在临睡前服药,以防夜间发生意外。

浅析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 篇8

1 利尿剂

适用于老年患者, 主要原因是老年患者肾素活性低、血浆容量相对较多。不良反应以低钾和低钠血症最为多见。目前国内常用的利尿剂有氢氯噻嗪、吲哒帕胺等。此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低钾血症, 据报道, 门诊患者低血钾发生率为2.1%, 住院患者发生率为15.7%[1]。老年患者的这种不良反应较为明显。此类药物还可引起血尿酸升高。金智敏[2]对182例高血压应用吲哒帕胺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有引起血尿酸及血肌酐升高现象。另外, 此类药物还可引进低钠血症、糖耐量降低、影响脂蛋白的代谢、反射性引起肾素活性升高等。有痛风及肾功能不全者, 慎用噻嗪类利尿剂, 肾功能衰竭、高血钾患者禁用。

2 β-受体阻滞剂

适用于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或青少年高血压患者, 常用药物有美托洛尔、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等。主要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心动过缓、失眠、疲乏、眩晕、肢端循环障碍、低血糖反应等, 还可产生腹泻、恶心、胃痛、消化不良、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因选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时由于β2受体被阻断, 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呼吸道阻力增加, 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伴有心脏传导阻滞、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应列为禁忌;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慎用。有报道1例患者服用普萘洛尔造成支气管痉挛, 虽经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治疗, 患者最终抢救无效死亡[3]。

3 钙离子拮抗剂

适用于伴有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患者, 对有传导阻滞、心动过缓者亦较为安全。常用药物第一代主要有硝苯地平;第二代主要改为缓释片, 如心痛定缓释片等;第三代是长效药物, 半衰期长, 如络活喜、氨氯地平等。主要不良反应为可产生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抑制心肌收缩力、便秘、胫前、踝部水肿、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头痛、颜面潮红、多尿、皮疹和过敏反应等。因此类药物有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的副作用, 可加重心脏负担, 诱发心肌缺血, 既往有心肌梗死史患者对这类药物慎用。心力衰竭、用药前基础心率较快的患者、合并有心房颤动或其他导致心率加快的心律失常的患者, 应慎用或禁用此类药物。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应用于糖尿病肾病、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常用的药物有卡托普利、福辛普利、西拉普利、培哚普利等。不良反应以干咳最常见, 发生率1%~30%, 发生的时间一般为服药后的3~6周。干咳夜间发生较重, 症状持续、剧烈者需停止用药, 选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4]。最严重而罕见的不良反应为血管神经性水肿。还可引起一时性蛋白尿、高血钾、窦性心动过缓和头痛等, 随着用药时间逐步延长, 这些不良反应会很快消失, 一般不用作出处理。重度血容量减少、重度主动脉、二尖瓣窄、限制性心包炎、有血管杂音的老年吸烟者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肾功不全者应慎用或禁用此类药物。

5 α受体阻滞剂

适用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哮喘病及高脂血症的高血压患者。主要药物有两类, 第一类是短效α受体阻断药, 常用的有妥拉唑啉和酚妥拉明等;第二类为长效类α受体阻断药, 有哌唑嗪和酚苄明等。第一类药物不良反应可引起体位低血压, 还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如静脉注射速度过快, 也可引起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诱发或加剧心绞痛;第二类药物不良反应可引起恶心、呕吐, 还可引起低血压、心悸、鼻塞等, 少数患者出现乏力、嗜睡等中枢抑制症状。一般服用数次后首剂低血压可消失。第一类药物胃炎、溃疡病、冠心病患者慎用;第二类药物冠心病及肾功能不全慎用。

6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适用于合并糖尿病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常用的药物为洛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奥美沙坦和坎地沙坦等。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有晕眩、头痛、高钾血症, 偶见首剂直立性低血压、皮疹、腹泻、消化不良、肝功能异常、肌痉挛、肌痛、背痛、失眠、血色素降低、肾功能损伤、咽炎和鼻塞等。

7 复合制剂

此类药物主要有复方罗布麻片、珍菊降压片、复方降压片、北京降压0号等。复方罗布麻片由胍乙啶、双肼苯达嗪及氢氯噻嗪组成, 应注意胍乙啶与双肼苯达嗪都具有直接扩张血管的作用, 因此复方罗布麻片主要不良反应为体位性低血压, 忌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危象及嗜铬细胞瘤患者。珍菊降压片由可乐定与氢氯噻嗪组成, 可乐定可引起大脑认知障碍, 不建议做一线降压药物。复方降压片由利血平、双肼苯达嗪及氢氯噻嗪组成, 由于利血平由于可能引起抑郁、消化道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 在我国为濒临淘汰药品。北京降压0号在复方降压片的基础上加用了氨苯蝶啶与氯氮卓, 因也含有利血平, 其安全性有待检验。

8 小结

高血压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服药, 但长期服药易产生不良反应。应根据血压高低、有无并发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合理选择适当的降压药物, 同时联合用药时应适当的调整剂量, 不要随意更改药物及停药, 从而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远航, 蒋峻, 郑竞霞, 等.门诊和住院病人抗高血压药物用药情况及依从性调查.科技通报, 2002, 18 (3) :247-250.

[2]金智敏.吲哒帕胺对高血压高危患者血清肌酐、尿酸、血钾及左室肥厚的长期影响.高血压杂志, 2002, 10 (3) :235-238.

[3]娄元红.心得安引起支气管痉挛致死1例.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1, 1 (11) :1611.

中药降压要辨证 篇9

中药可否降血压?

其实像谷大伯这样的病例在现实中并不少见。不少高血压患者,由于受到周围广告宣传的巨大影响,擅自停用治疗高血压的西药,而以一些中草药、中成药以及降血压的保健品代替,结果几个月服用下来,出现血压不稳,时常升高的现象。

中草药、中成药确有一定的降血压作用,可是中药的用法讲究辨证施治,因人而异;用中草药、中成药降血压也是一样。中药的药性有寒热温阳的区别,也有升、降、沉的特点。人的体质分为寒凉型和温热型等,同样高血压病人,每个人的中医辨证结果各不相同。即使是有降压作用的中草药,各人服用了之后效果也会不同,甚至会有反作用。因此,服用中草药、中成药降血压需要先请中医医生诊治,根据医生的指导服药才能有效。

根据临床大量病例研究,目前,在高血压治疗上,中草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用药,但是不能完全取代西药降压。特别对于已经有动脉硬化等并发症,轻度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病情按照医生的指导科学用药。

药师们也认为,尽管葛根、野菊花、夏枯草、黄芩、钩藤、天麻、石决明、地龙、罗布麻叶、桑寄生等草药有一定的降血压的作用,但是仅用单味药效果并不明显,需要几种中草药配伍服用,才能有效。如单纯服用野菊花,降血压的效果肯定不明显。根据病人的体质特征将野菊花、天麻、葛根等几味药配伍服用,效果才会明显一些。

高血压如何选中药?

一些人常认为,中药和西药比,中药适合用来调理身体,因为副作用少,那么治疗高血压,中成药能否成为首选药物呢?

据了解,目前用来降血压的中成药有牛黄降压丸(片)、杜仲降压片、珍菊降压片等,那么相对于用来降压的纯中药和纯西药来看,这些中成药效果又如何?

心血管专家表示,当前临床上不常用到这些中成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中成药的使用范围比较窄。比如牛黄降压片适用于体质壮实的高血压患者,一般人不合适;珍菊降压片本身是一种复合制剂,包含西药的成分。大部分降血压的中成药里都含有西药,长期服用也会有副作用。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坚持服药,不能随意改换药物和停药。因此,治疗高血压,还是要根据医生的诊断和指导用药,监测和评价用药后的效果,适时调整,不宜擅自到药店买药。

中医师介绍说,高血压主要引起头痛和眩晕两种症状,而眩晕和头痛在中医需要分型诊治,一般分为肝肾阴虚、肝火旺、痰湿、痰火上炎、血瘀阻络五种症型。早期轻型高血压患者可以在医生的辨证指导下,适当服用一些中药控制血压。在使用这些药物时,主要以煮水或泡水喝的方式服用。

肝肾阴虚症,可选用生地、麦冬、玄参、天麻、葛根、钩藤等。

肝火旺,可选用钩藤、薏仁、菊花、决明子、天麻、夏枯草等。

痰湿,可选用泽泻、山楂、天麻、薏仁等。

痰火上炎,可选用天麻、钩藤、决明子、知母等。

血瘀阻络,可选用丹参、天麻、地龙、赤芍等。

(编辑林妙)

降脂降压药都要远离柚子 篇10

柚子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抑制肝药酶的活性,而许多药物都需要经过肝药酶的代谢最终排出体外。如果服用这类药物的同时吃了柚子,药物不能被代谢而在体内大量蓄积,可能引起药效过强,影响治疗,甚至会出现不良反应。

降脂药:如果在服用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等降脂药期间吃柚子,患者发生肌肉疼痛、横纹肌溶解的可能性会增大,严重时还可能发生急性肾衰竭。

降压药:由于柚子本身也有降压功效,加上它还能使降压药的血样浓度增高,服用硝苯地平、尼莫地平、维拉帕米等降压药期间吃柚子或喝柚子汁,好比用药过量,使血压骤降,轻则引起头晕、心慌、乏力,重则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镇静安眠药:柚子会增大地西泮(安定)、咪达唑仑等药物引起眩晕和嗜睡的可能性,高空工作者和司机用药期间尤其要注意。

避孕药:柚子会阻碍女性对避孕药的吸收。服用了避孕药的妇女如果在性生活后食用柚子,可能导致避孕失败。

抗过敏药:柚子可能诱发特非那定等抗过敏药的不良反应,引起头昏、心悸、心律失常等症状。

免疫抑制剂:柚子可使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增高,增大肝肾毒性。若这类药长期与柚子等水果同吃,有诱发肿瘤的危险。

上一篇:充实的生活下一篇:产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