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的生活

2024-09-17

充实的生活(共8篇)

充实的生活 篇1

图例在美术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中运用了许多名家名作, 还有不少国外画家的作品, 这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 但有些图片又太过时了, 缺乏时代感。教材中的作品大多离学生的认知生活比较远, 这就使得他们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兴趣上打了不少的折扣。学生已有的美术素养有多少, 生活经验有多少, 这些都决定了教师要用怎样的图例来进行引导和教学。当教材中的图例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时, 教师可以运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补充, 如可以补充增添学生生活中的照片, 这样就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中的内容。如“构图与形式”单元中, 教材中图例所选用的作品, 对于学生来讲都比较陌生, 学生在了解和把握知识时就缺乏兴趣, 给教学增加了难度。如果利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照片进行比较分析, 这样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画家的母亲》一图, 可以请一位年长的教师作模特拍摄, 采取相同坐姿和角度, 再请一位同学做模特拍一张, 这样根据人物的年龄特点, 让学生结合构图形式进行比较分析, 对L形、十字形结构的特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又如《儿童的游戏》、《国际歌》两幅画, 可以用学生操场活动的场面和升旗仪式时的照片作为补充, 让学生更易接受作品的内容, 进而对平视、俯视和仰视的作品主题有更全面的理解, 同时对学生掌握摄影技能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充实的生活 篇2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充实的生活作文3篇,欢迎大家分享。

充实的生活作文 篇1

有时候我会问爸妈,以前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爸妈总是说:“以前的生活比现在单调些,没有手机电脑啊这些电子产品。我们一放学就去下棋打球,或者跑到山上去玩,你们现在玩的东西可就多了,五花八门的,光手机游戏就不知道有多少种。”每每听到这里我都为爸妈的童年可惜,没有手机电脑该多单调啊。

今天我做完了作业,把我最爱的游戏打通关了,心血来潮地想要找同学出去玩玩。首先我就想到了嘚嘚,我很快来到了嘚嘚的家,推开门进去,只见嘚嘚趴在电脑面前正激烈地战斗呢,我叫嘚嘚出去玩,嘚嘚把我给拒绝了,说要把这关给过了。我又去找博弈,博弈应该有空吧,没想到博弈说他在和嘚嘚打游戏,不要来打扰他。唉,我又去找了一位不爱打游戏的女生芳芳,她应该有空吧,没想到她正用淘宝在选择她的过年衣服......我的天呐,我觉得爸妈在骗我,这样的生活哪里比过去有趣了?比过去单调多了,我只是想找个人出去透透气而已。唉,看来我真不该可怜爸妈过去的生活,我应该可怜的是我自己啊!

充实的生活作文 篇2

书还能对我们的写作有帮助。像我们在书中看到的好词好句可以摘录下来,记在本子上,可以在下次写作时用上一点。

总之,书是我们的好朋友,它能够帮助我们,也能使我们学习,所以书在我们的生活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还让我的生活很充实。

书的种类有很多,如历史书,小说书,故事书,文学,电子书等众多种类,当我们选择时,要选对自己有帮助的书中自己爱看的。有时,我也会去借一些杂志周刊来看。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阅读。阅读能让我们的知识丰富起来,让我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可如果我们能抽出点滴的.时间用来阅读,那是再好不过了。

书虽然可以帮助我们,可有时看书却有一些坏处。

书,能在时时刻刻阅读,在乘地铁时,在排队时,在等车时,都能拿出一本书来阅读。比如说,在图书馆时,我们可以放慢节奏,静下心来慢慢的阅读,而不能把阅读当成任务一样,粗略的知道了书的内容,可是要细致讲却一点也讲不出来。

除此之外,书还能学习。像语文书,数学书和英语书等各学科的书。它们是我们每个人在学生时代总会接触到的书。它们是在上课时用的,是我们上课时不可或缺的一样东西。

比如在等车时,看书可能会因为光线问题而影响视力;在乘地铁时,有时会很吵,所以我们阅读时静不下心,看书不能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也不行;还有……所以说,看书最好在图书馆里看,因为那里又安静,光线又好。

书也能让我们懂得很多道理。像勤奋,坚持等。它们能帮助我们养成好习惯。所以说,它们也是很重要的。

充实的生活作文 篇3

今年的暑假,妈妈帮我报名了两个夏令营和两场小提琴比赛,然后我也参加了学校的暑期乒乓球队,这真是个与众不同且充实忙碌的暑假。

三天的微生物营,第一天到门口就看到热情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热情的欢迎着我们。三天的活动中,我学到了生物五大界,并且用显微镜观察了苏力菌和线虫。我觉得最有趣的是,我们把手印在培养皿,静待两天后观察,发现喷过酒精的手最干净,再来是洗手再擦干,光洗手是第三,没洗手当然是细菌产生最多的啦。

天文馆两天的天文营,也是非常的有趣,老师首先带领我们认识八大行星,介绍各个行星在希腊埃及信仰中代表的意义。接着讨论黑洞,我发现其实黑洞不是洞,而是质量超大的星球,而且如果人能制造出黑洞,时光旅行就在也不是梦了。另外有关温室效应的危机,更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两个营队,让我看到和学习到很多 新的知识,寓教于乐的营队方式,让参加的同学们都玩得不亦乐乎。

再来,是一项有难度的任务与挑战小提琴比赛。虽然加紧练琴非常辛苦,但当我站上舞台,评审和观众专注的聆听着我拉奏的音乐,一种努力之后自我肯定与被肯定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这个暑假当中,我也找到了我的新兴趣乒乓球,它真的太好玩了,每天早上我都期待着去上乒乓球课,妈妈开玩笑说我早起的速度和效率可比上学时还要高。

“银发人才”的充实别样生活 篇3

幸福快乐既存在于心理满足的过程之中,也存在于细细体味事物发展的过程之中,更存在于自身潜力发挥的过程之中。青年人如此,老年人也如此。看看你的周围,一些老人,特别是年轻老人更是如此。

现在的老年人一般身体都还好,精力也很充沛。因此,不少人都愿意再工作几年,一方面打发消磨一下漫长的晚年时光;另一方面,也好增加一点收入,可为社会多做点贡献。因而,不少老人选择了再次就业,他们多集中在医疗卫生机构、教育机构、民营科技企业这三大类行业。民办高中、贵族学校,很多教师都是有高级职称的退休教师。老年人才的经验优势是年轻人所没有的。在有些行业、有些岗位,人是越老越金贵的,比如研究历史、研究文物的人,他们的价值除了“研究”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于经验的积累。再比如医生,我们到医院看病一般都愿意找老大夫,就因为他们经验丰富,有些年轻医生一时难以判断的疾病,他们早就见过了。所以,老人的身体尚好,又能从工作中获得乐趣,获得来自社会的尊重,让他们尽量在岗位上多工作几年,其贡献可能比一般年轻人还大。

还有不少老人,他们除了在家里为子女分劳外,还十分热心公益事业,为建设和谐社会出力。在农村,在城市社区,常可见到佩戴执勤红袖章的老年人在村组、街巷巡逻,这些责任心强且热衷于维护社会稳定的老年人,自发成立的老年巡逻保安队填补了城乡的治安盲区。在交通要道,十字路口,公交站上,常有臂戴袖章的老人在维持交通秩序;在村旁庄边,常有老人在义务修路。有些老人在社区里成立了这样那样的兴趣小组,研究书画、刺绣、编织等,并以自己的作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有些老医务工作者,深入农村、山区开展义医义诊活动,服务更广泛的人群;或到社区为老年人开办健康讲座、开展疾病预防工作。有些老人组织老年宣传队,向居民进行法制道德宣传,所到之处都受到群众的欢迎。有些单位的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技服务队,下乡开展与农户面对面的咨询交流活动,把群众急需的农业新技术和农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健康知识送到田间地头。一些学有专长、身怀绝技的老人,和一些革命老前辈,他们贡献余热主要放在对后辈的传帮带方面。他们手把手地教,把自己的绝技、经验传给下一代;他们撰写回忆录,使革命精神一代一代往下传。

想一想吧,一个健康而又有经验和智慧的老人每天闲坐在那里会有多么难受。你可以去运动,你可以去娱乐,你也可以去旅游,你还可以去找朋友聊天,但你总不能日日如此、时时如此吧!这样的日子过久了,心里必定会产生空虚感,时间再久了,还会滋生出失落感、郁闷感。在这么多的坏感觉中,哪里还有幸福与快乐可言呢?

经验同样表明,幸福与快乐也是可以经营的。经营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合理调控自己的欲望,不为失去的利益所折磨,不为往日的遗憾所困惑,不为“人走茶凉”而烦恼。再比如,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把一些垃圾总堆在心上,不把乌云总布在脸上,不把牢骚总挂在嘴上。还比如,过有规律的生活,学会广交朋友,学会感受亲情等等。但相比之下,在各类途径中,能够确立有利于发挥自己潜力的工作目标并有所作为,当属最好的选择,对年轻老人来说,尤其如此。

换个思路想一想吧,如果你在休息的同时,能够拿出一定的精力,做你自己喜欢做而又有利于社会的事,该会有多么的快乐。你不会有打发时光的感觉,而会有珍惜时光的感受;你不会因忙碌感到厌倦,而会因忙碌感到充实。如果你真能在某一方面有所作为、有所成就,那你更会找到一种其乐无比的幸福感受。此时,你也或许才能真正感受到夕阳与朝阳都是那么美丽。

这样想、这样做,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医学研究告诉我们,专注于某一项活动能够刺激人体内特有的一种激素的分泌,它能让人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有研究者发现,工作能发挥人的潜能,让人感到被需要和需要承担责任,这都会使人感到充实。老年朋友应当明白这方面的道理,并从自身实际出发,及早付诸行动。

自然,老年人能否发挥好自己的潜力,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个人努力是首要的,但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关心与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老年人应当注意的是,退休后做事毕竟与在岗工作时不同,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也一定要量力而行。

充实的生活 篇4

目标之一:获取美的源泉——“充实的生活”

孟子曰“充实之谓美” (《孟子·尽心下》) 。这里的“充实”是指内心世界的充实。叶圣陶先生又说:“充实的生活就是诗。” (叶圣陶《诗的源泉》) 意思是“充实的生活”像诗一样美。那么, 什么是“充实的生活”呢?

在叶老看来, “充实”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是主客观相互交融的:“对美善则热跃地欣赏赞美, 对丑恶则悲悯地诅咒怜念;情感有所倾注, 思虑有所系属。总之, 一切都深浓和亲密。无论这是好的生活, 足心欣喜恋慕的, 或是坏的生活, 足心悲伤厌弃的, 但本身内观的当儿, 总觉得这生活的丰富和繁茂。明白地说, 就是觉得里面包含着许多东西, 好像一个饱满的袋子, 这就是所谓充实的生活。”在他1924年写的《作文论》中, 叶老再次强调了“充实的生活”乃是作文的“源头”, “生活充实, 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由此可见, “充实的生活”是经过作者的审美观照、融合着作者的审美感受、高出普通生活的“生活”, 其本身就是富有美学价值的。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让学生写景记事, 他们往往不是没有生活, 而是没有切身的体验;让学生写某篇作品的读后感, 他们不是没有接触过该篇作品, 而是没有获得应有的审美感受;让学生就某一社会现象发表议论, 他们不是没有接触该现象, 而是缺乏对生活深刻的把握。正因为生活与作者是“物自物、我自我” (叶圣陶《文艺谈·十一》) , 未能交融在一起, 作者也就不具备审美创造主体必备的内在自由, 所以很难写出富有和谐性和感染力的美文来。

要使学生通过写作进行审美创造, 就要使学生拥有“充实的生活”, 即使学生获得融合着主客观内容的生活材料, 并由此产生创造的欲望和感情动力。为此, 教师要加以引导, 一方面要在学生平时生活的课内课外各项活动中, 随时随地就具体的人、事、景、物去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并把他们的一般兴致引向与具体对象的交流, 促成一个情感的过程。另一方面, 教师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具有浓厚感情的文艺作品,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染和自化, 再反观自己的生活, 感受到其充实, 从而激起其高尚纯美的感情和好为创作的冲动。

我们的教育本来就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写作教学的宗旨就应该是让学生表达其“充实的生活”, 并通过表达, 使他们的生活更为充实。江苏省梁丰中学袁卫星老师在讲评《亲情》这篇作文时, 刚分析完学生写母爱的一篇范文, 就有人敲门, 原来是一位学生的母亲拎着大包小包的棉被寒衣在外。于是他将这位母亲请进教室, 让她坐在座位上, 听自己的儿子朗读他自己那篇写母爱的作文, 学生读得很动情, 母亲听得很动容。没等作文念完, 母子两人就已经热泪盈眶了。全文读完, 教室里掌声雷动。通过这一活动, 不但丰富了那位送衣服的母亲的儿子的情感, 而且在所有学生的心中泛起了阵阵涟漪, 激发他们用那双被情感浸润的眼睛, 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去表达生活中的美, 进行审美创造。对于“坏的生活”, “足以悲伤厌弃”的生活, 可以通过否定它来肯定美的生活。化丑为美, 表达作者的审美理想。如重庆市第七中学一位学生大胆地抒写生活:父母吵架给他带来的痛苦。作文真情感人, 读者为之叹惋, 因而作文获了奖, 也使其父母翻然悔悟, 从此不再吵架了。这位学生的生活也多了一些亮色, 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审美创造欲望。

文化素质、审美修养影响着一个人对生活的审美感受。作为一般学生, 对生活难以产生深刻的审美感受, 这就需要大量阅读, 丰富其情感体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审美创造, 它能把感受者经历过却没有产生审美感受的情感清晰而巧妙地传达出来, 使学生通过阅读而产生前所未有的美的感受。因其掌握了“情感秘密”的钥匙, 能把作家“自己个性的情感打进别人的情阀里头”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 从而唤起读者深深的共鸣,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情感得到陶冶, 审美感受得以深化。多多阅读这些作品, 从中含英咀华, 就会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提高其审美修养, 具有从生活中获取主客观融合的审美感受的能力。观景, 能自觉地移情于景并沉浸在带虚幻性的情境中;遇事, 能敏感地体会到当事人的处境和心情并与之共感。包含情感的景与事充溢于感受者心中, 使之不能自己, 不吐不快。有了充实的生活, 写作者才有审美创造主体的内在自由, 这一点, 陆机早就在《文赋》中作了深刻的描述:“伫中区以玄览, 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 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 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 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 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 聊宣之乎斯文。”可见, 从生活中发现美, 从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充实自己的生活, 作文才具有自由表达的源泉。

目标之二:使充实生活自然外化——自由表达

这里的“自由表达”是指合规则的表达, 符合规则而又摆脱了规则的束缚, 是形式上的完美无缺。自由表达充实的生活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和谐统一。充实的生活得以自由表达即是实现了写作教学的美育目标。自由表达的思想是符合美的规律的, 历来为我国文学家推崇。庄子的“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观点, 刘勰的“自然之道”, 李白的“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主张, 都强调文学作品是充实生活的自然外化, 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在写作教学中, 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有所感、有所思却不能外化为语言文字, 有效地传达出来, 这是学生缺乏内在自由而不能实现审美创造的又一重要原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写作教学中美育目标的实现也是如此, 必须让学生经过无规则的自由表达、模仿规则的表达、合规则的自由表达这一过程, 进而达到自由表达充实的生活这一最高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加强训练, 使学生逐步减轻语言外化的痛苦, 并在训练中悟出其中的规律, 获得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审美创造的内在自由。

古人写诗作文常以“偶成”为题, 全凭生活感受涌起的创作冲动即兴写作, 因而更具有审美创造的性质。教师不应该过多地规定学生在某个时间写某个主题的作文, 而要让学生乘兴而写作, 随想随说, 随说随写, 即在学生获得了较充分的生活感受和表达欲望之时, 就让他们作即兴的表达, 以内心的冲动带来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迅速转化。因此, 教师要加强小作文的训练, 让学生自由命题, 自由地抒写自己的审美感受, 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 多多练习, 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是一种享受、一种发展。这样, 就为合规则地自由表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在生活中触发了情感, 进行了也许不合规则但却是随心所欲的言语表达, 实现了无规则的自由, 虽然还不能达到“意称物, 文逮意”的水准, 但是却带来了生活感受的“言辞化”, 既使“剪不断, 理还乱”的思绪及时定了位, 还使学生从中获得了审美愉悦, 培养了审美创造的兴趣。有了这愉悦、这兴趣, 就会促使学生去阅读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看别人是怎样将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 从而在自己的写作中仔细推敲, 实现“意”与“物”、“文”与“意”的和谐统一, 达到合规则地自由表达这一理想境界。

选入课本中的文学作品, 优秀的中学语文课外读物大多是语文美的典范, 通过这些作品的阅读, 作品美的模式就会内化为学生自己审美表达的模式, 丰富学生审美表达的技巧, 进行审美创造。为了更好地学习典范作品的表达技巧, 教师不妨指导学生进行构思训练、修改训练。在课内课外阅读之前, 让学生看了要读的题目之后, 想想自己会怎样审题、怎样选材、怎样布局、怎样选择合适的词语表达, 然后对照要读的作品, 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一般同学来说, 作文不可能一写出来就完美无缺, 因而, 进行修改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大到作文的立意、构思、篇章结构, 小到字、词、句、标点, 都必须多下工夫、多揣摩, 写了改, 改了写。如此多次, 感受就越来越深刻。一学生通过伏契克《二六七号牢房》的学习, 在自己的作文中写道:“从学校到家是1700步, 从家到学校是1700步……后来, 从学校到家是1600步, 从家到学校是1600步。”以此表达自己担心母亲因自己不回家吃饭会随便打发日子而长期坚持回家吃饭的母子深情。比起“从门到窗子是七步, 从窗子到门是七步……”可谓“出于蓝而青于蓝”, 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写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 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创造, 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这创造能对以后的阅读起促进作用, 形成良性循环。

经常动笔、随想随写, 广泛阅读、大量吸收, 认真推敲、多多修改, 这是优秀的写作者必须做到的。久而久之, 就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文章就没有障碍, 就能够从心而欲, 真正实现充实生活的自由表达, 使形式美与内容美和谐统一。

充实的寒假生活 篇5

寒假的序幕已缓缓落下,大雁亦渴求归巢回家。

这个寒假,收获是非常多的,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巩固旧知识,所谓“温故知新”嘛!

说到假期,自然少不了令无数学生头疼的“作业”。也正是因为大量作业的存在,学生都纷纷表示:整个假期都不好了!但是在我看来,作业是很多没错,但是可以做完的。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假设没有了作业,你的寒假,会是什么样子?也许会整天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也许你有一天突然来了兴致,想要写点东西的,一拿笔,顿住了。为什么?――哎哟!这个字,我不会写!

是不是很尴尬?还有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一个假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正足够忘掉以前好不容易才记下来的知识。倘若这样,别说你忘记了学校的传统――开学考。考试前一天临时抱佛脚?想的容易……佛会那么轻易让你抱他的脚?不光要复习上册的知识(当然这可能对你来说相当于重新学一遍),还要预习下册,虽然只是一些浅层的,但是第一次接触,难免有些难以适应。

这时候,就要做作业了。帮你复习,帮你预习。作业,你值得拥有!

当然,整个假期也不是那么的“索然无味”,寒假寒假,寒冷的假期嘛,虽说气温寒冷,可好在还有两个传统节日,春节,一个喜庆的节日,中华民族多少年流传下来的精华,虽说今年不让燃放烟花爆竹,少了点年味,但这也是为了我们的安全,毕竟谁也不想大过年的再去医院是不是。元宵节,其实和春节大相径庭,都团团圆圆,平平安安的。

寒假的充实,不只是在作业,节日,体型……更主要的在于知识的储存,人的脑子不像手机存储,里面存的多了,手机自然就卡,就慢,但人的脑子是愈用愈灵活的.,只有里面知识多了,必要的时候才不会出现上文中的情况。

所以,趁寒假还没离开你,抓紧它的脚步,好好利用最后的时间吧,或好好学习,或出去走走,怎么安排,这是你的事了,这个假期不“充实”点,对不起你的家长,你的老师,你的作业……当然,最对不起的,还是你自己。

设计充实生活 篇6

正如力洋公司在展中展的展台所表现的那样,公司参展的目标定位在展示企业理念和独有的文化。于是,突出品质、专业、时尚及开放便成了我们的诉求,也便成了设计师的目标。所以简约的模块最能突显“品质”,色调的严谨带出“专业”;北方寒冬中的绿竹引出“时尚”;而超过90%面积的洽谈空间无疑使观众感受着企业“开放”的文化。

但做到这一切都需要具备积极的分析和感悟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锻炼的,但也是有前提的。

正如中展集团总裁梁文所说:从事展览的人,一定应是一个有激情的人。设计是展览链中的重要环节。更需要有激情的设计师。这样才能发现常人所没发现的,从而寻求出更深层、更丰富的感悟。这是作为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设计师来说真正应该具备的素质。

说到感悟自然联系到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组合。建立积极多彩的生活,自然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细微的感受。而我们的感知能力同时也会使我们造就多彩的生活。二者互为补充,相互支持。

提出设计与生活的概念并不是为了限定它们的关系,相信每位设计师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状态,但二者互为写照。

充实的生活 篇7

究其原因, 这类学生最主要就是缺少作文的兴趣和写作的素材。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兴趣, 开阔学生视野, 丰富作文内涵就成了一大难题。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进行了一些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尝试,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源于生活, 思维碰撞中激发兴趣

目前, 初中生主要写的是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文章。于是, 我在作文课前引入一些小节目——《说说身边的人 (事) 》、《我给大家讲新闻》、《我对某某的建议》等。我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先天的优势无与伦比。况且我在与许多不喜欢作文的学生的交谈中, 发现他们都能侃侃而谈。因此, 我先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 (说) , 说自己想说的事情, 题材不限, 范围不限。再请其他学生围绕他的话发挥想象或展开议论, 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 进行命题写作 (写) 。这样的命题来自学生的话题和生活实际, 有利于学生表达真实思想和真情实感, 能够激发学生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另外, 我在作文教学中喜欢采用专题训练。如写人时可以从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训练;写人的角度可以是正面写、侧面写、对比角度写等。

二、包容生活, 兼容并蓄中捕捉亮点

现在学生“两点一线”的生活比较单调, 直接带来的影响是人生阅历浅, 反映在作文上就是无事可写。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多角度挖掘作文素材, 充实学生作文内涵。

1.以“本”为本, 巩固内化课本的资源

这里的“本”是指课本。我认为课本是现成的优势资源, 课文就是作文最好的范本。首先, 课文解剖。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关注每篇文章的谋篇布局, 条分缕析地去解剖作品, 从而提高学生审题和布局作文时的整体感。其次, 新编或改写课文。如《我的叔叔于勒》, 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 将课文改为课本剧, 在课堂上表演, 学生既做演员, 又做观众。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培养阅读兴趣, 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写作、表演能力。有位学生改编后的于勒成了富翁, 他充分联想了全家人相遇的情节, 长达2000多字, 让人拍案叫绝。第三, 课文延伸。如《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我让学生据此写春的背景下发生的事, 学生笔下的《春天的故事》又呈现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样的写作训练, 常常能达到妙趣横生、寓教于乐的目的。

2.以“做”为本, 体验提炼有效的资源

“做中学”是陶行知先生一贯倡导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各种实践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也是重要的作文素材。这些材料情感性强, 心理活动多, 动态发展全, 是其他积累渠道所不可替代的。因此, 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如名家作品诵读、自编报刊、撰写课外阅读笔记、开展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 还可以在学校、班级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意观察、强化体验, 从中积累真情实感, 体验各种人际交往的真伪虚实、优劣美丑, 观察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变化。这样积累的材料往往情趣盎然而且印象深刻, 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 达到文情并茂的效果。

3.以“导”为本, 拓展充实思想的渠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的中学生自主独立性强, 对新生事物适应快, 在信息量丰富的现代社会, 他们早已自发地通过各种渠道积累了各种信息, 但学生往往仅凭兴趣爱好以及随机收看来获取信息, 缺乏选择性和目的性, 娱乐消遣性强。如果家长和教师缺少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那么其中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因此, 教师要高度重视引导工作, 不仅要让学生有目的地积累生活素材, 开阔视野, 解读生活现象, 更要培养学生自己寻觅“源头活水”的能力。

三、回归生活, 斟酌褒奖中稳步提高

作文教学中, 适当的褒奖也是鼓舞学生创作信心的有效途径。学生都是满怀期待地把自己的习作交给教师, 他们的心里最渴望的是肯定和褒奖。因此, 我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如果他们的作文确实不尽如人意, 我就在单独面批时, 委婉指出其不足。

另外, 我把学生作文的批阅引入课堂——学生互换互改, 让他们对文章的错别字、病句、优美语句、篇章结构及主题思想等诸方面作总体评价, 然后再交老师复审、复评。

总之, 我觉得作文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各种技巧, 更重要的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具体生活出发, 培养作文兴趣, 在体验生活中学会收集、提炼作文素材。因为, 有喜怒哀乐等真情实感的作文, 才是充实而有内涵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充实的生活 篇8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看到或经历这样一个相似的教学状况:几十个学生同在一间教室听同一个教师上课,而听课的行为和效果却大相径庭。有的学生收获丰硕,有的学生则收获甚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教师的,也有学生的。就学生来说,既有智力因素的,又有非智力因素的。但总体上来说,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学生是否有效听课。

教育家林格曾说:“学生学习好不好,85%取决于学生上课水平的高低。上课时学生表面都一样,内心差别却很大。有的学生上课热情,思维积极活跃,而有的学生上课态度懒散,思维简单,时间长了,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可以说,学生在学校期间,出现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差异,包括其素质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上课参与水平不同的结果。”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有效听课对学生非常重要。那么,如何使学生有效听课呢?

一、明内涵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有效听课,它其实涵盖了课前和课堂两个环节。有效听课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超前兴趣”,教师要大力倡导课前自主学习。记下预习中没弄懂的问题,对研究问题提出大胆的预设和猜想,并把这些思考带到课堂上去。这样,在上课时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主动发言,展开联想,有意记忆,积累经验,注重举一反三,善于概括,能较好地把知识系统化。学生有自学的能力和方法,有独到的见解,并能用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能进行探索式的学习,讨论时善于交流,进行“合作式学习”。让每个学生做到“堂堂清,堂堂丰”,堂堂有进步。

二、悟道理

让学生懂得有效听课的重要性,开展通识性培训,可以通过全班讨论、写小论文、办黑板报的形式,来宣传强调听课在整个学习环节中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了,行动上才可能自觉。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名人或其他典型事例与学生分享,在榜样身上感受听课的重要意义。比如,可以用“同桌激励法”,身边同桌的听课状态最能起到直接唤醒、现场模仿的良好效应,而身边同桌通过良好的听课收获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最能直接激发学生的信心和激情。

三、习方法

让学生习得有效听课的方法:一是要做好有效听课的准备,包括知识准备、精神准备。知识准备就是通过预习,了解新课需要的基础知识;精神准备就是上课铃一响,就要振奋精神,抛去其他杂念,将全部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二是“上课要像考试一样紧张”(蔡林森语),要求学生上课时全神贯注。认真倾听教师讲的和学生的发言,边听边思考,边听边记,边听边总结归纳,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合作交流。三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比如,在学习生字词的环节,当教师让全班学生齐读词语时,有的学生可能“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只读而根本不思考如何快速记住这个词语。这时,教师可以抽问一些学生:“刚才在读词语的时候你在思考什么?”有的学生会回答说,“我什么也没思考”,而有的学生则会说,“我在思考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词语”。由此可见,有一些学生确实不知道如何有效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所以教师要教他们如何做。

四、抓习惯

上一篇:实际中的运用下一篇:降压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