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修复

2024-07-21

心理修复(精选3篇)

心理修复 篇1

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指出,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1],这对口腔科疾病诊治领域的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掌握心理学知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能够更好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为疾病的诊治提供帮助,同时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7月~2010年9月来我科行固定义齿修复的患者96例,其中,男52例,女44例;年龄25~48岁,平均35岁。对照组84例为我院临床医护人员及实习人员,其中,男41例,女43例;年龄22~51岁,平均33岁。两组人员均自愿填写问卷,总体资料的均衡性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固定义齿修复方法

1.2.1. 1 修复前准备

认真耐心地给患者行口腔检查,仔细了解患者对所要修复的全口义齿有什么样的期望和要求。实验组还应做到:耐心与患者进行交流的同时,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况,判断其对义齿的期望值是否过高。对患者进行全口义齿修复知识的宣讲,包括全口义齿的组成、制取印模转移颌位关系的要求、美观要求及固位特点以及影响固位的解剖生理因素等。客观、详细地告知患者自身口腔内的条件,修复后可能会遇上的困难,以及如何配合医师克服这些客观条件带来的困难。让患者充分了解修复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医师、技师的技术水平,也和自身的口腔条件有关,而且还需要同医师密切配合加上自己耐心训练,最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使患者认识到义齿不同于天然牙,其使用是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对修复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心理准备,并建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从盲目、被动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到全口义齿的修复过程中来。

1.2.1. 2 常规制作义齿

两组皆采用贺利氏三层色复合树脂牙,日进自然美牙托粉。

1.2.1. 3 初戴

对照组常规医嘱,实验组在常规医嘱的基础上,耐心详细地交代义齿初戴的注意事项,以及初戴全口义齿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无控制或缓解办法,使患者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使患者处于主动地位,协助医师共同完成义齿初戴适应。

1.2.1. 4 填写全口义齿满意度调查表

于戴义齿1个月时,所有患者填写全口义齿满意度调查表,医师解释表格的内容,由患者综合评定义齿满意度。以上治疗过程均由同一名医师和技师完成。

1.2.2 调查方法

1.2.2. 1 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调查问卷

对患者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人格特征评定,评定工具采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调查问卷(16PF)。评定前,由测评者对测试的目的和意义进行说明,消除疑虑心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调查过程中,始终保持调查人员的固定。

1.2.2. 2 艾森克人格问卷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成人)含88个问题,包括E、N、P和L4个量表。每题需作出是或否的回答。全口义齿满意度问卷:含20个问题,涉及与全口义齿相关的外观、发音、固位稳定、咀嚼和舒适5个方面,每个方面分为4个问题。每个问题从满意到不满意分为四级纪录:满意(4分)、较满意(3分)、较不满意(2分)、不满意(1分)。问卷总分为各方面得分之和。两问卷均配有指示语,告知患者填写调查问卷的目的和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固定义齿修复患者组与对照组16PF评分结果比较

患者组16PF的各项因素评分中,兴奋性(F因素)、怀疑性(L因素)、紧张性(Q4因素)的得分分别为11.22±2.13、8.05±1.32、10.42±1.78,与对照组相应因素评分9.42±2.11、7.21±1.63、9.34±1.79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 艾森克人格量表得分与全口义齿满意度之间的偏相关分析

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曾戴义齿时间作为控制因素,结果见表1。N标准分和固位稳定、咀嚼、舒适及问卷总分呈负相关,见表2。

2.3 N标准分

96例患者依照N标准分值分为大于等于60分和小于60分两组,进行两组间全口义齿满意度得分的比较。结果见表3。

3 讨论

从本研究所得数据可以看出,患者组在兴奋性、怀疑性以及紧张性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说明,固定义齿修复的患者轻松兴奋、随遇而安,怀疑、固执己见但遇事多疑,且容易紧张困扰。

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根本。个性是人格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在现实环境中对各种事物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人格中起着核心作用,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集中表现,是人格中最具有魅力的部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这一特点使人们有了不同的行为方式,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方向[2]。

(1)P<0.05;(2)P<0.01

既往研究结果表明,由牙齿缺失造成的颌面部塌陷或张口时所显露的牙齿缺失状态是被他人取笑的因素之一,其容易引起患者多疑、多虑及自信心不足[3]。因此,如果能够通过义齿修复使其恢复颌弓高度及改善牙齿缺失状态,将有利于消除患者人格特征中的多疑、易紧张等不良表现。但由于患者治疗前存在一定的紧张性及怀疑性,因此,其特定的人格特征会对治疗过程产生一定的阻碍。Allan等[4]研究认为,少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每一方面都积极配合,大多数患者在一段时间或多数时间积极配合治疗,少数患者在全部治疗过程中持敌意态度。因此,为能得到患者对治疗过程的积极配合,治疗开始前,应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或干预有益于义齿修复治疗过程[5]。

本研究结果说明,行固定义齿修复的患者,F因素、L因素、Q4因素评分与普通人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他们善于沟通,但多疑且容易紧张困扰。在行修复术前或修复治疗过程中,会反复询问有关疼痛和修复后的效果问题,容易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可能影响修复过程,甚至会波及到医患关系。因此,为消除患者疑虑,防治医疗纠纷的产生,有必要在治疗前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主动对其病情及治疗过程进行解释说明,主动阐述术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及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应注意的问题,如有必要,可以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值得说明的是,婚姻状况、经济条件、职业等影响因素会对人格特征产生影响,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对以上因素对人格特征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这正是下一步研究应着重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需行固定义齿修复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有紧张及焦虑现象产生,如果医护人员多与患者沟通,多询问、多解释、多回答,会消除其人格特征中不良方面对治疗造成的影响,使患者更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最终达到医患双方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Engel GL.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J].Science,1977,196(4286):129-136.

[2]韩明,刘立克,张倩,等.卫校学生性格特征与其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4):518.

[3]Hummel SK,Wilson MA,Marker VA,et al.Quality of removable partialdenture worn by the adult US population[J].J Prosthetic Dent,2002,88(4):37-43.

[4]Allan TK,Hodgson EW.The use of pensonality measurements as a de-termine patient cooperation in an orthodontic practice[J].Am J Orthodon-tics,1968,54(6):433-440.

[5]谭珍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效果调查[J].口腔医学研究,2004,20(5):539-540.

心理修复 篇2

纤维性修复首先通过肉芽组织增生,溶解、吸收损伤局部的坏死组织及其它异物,并填补组织缺损,以后肉芽组织转化成以胶原纤维为主的瘢痕组织,这种修复便告完成。

一、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乃由旺盛增生的毛细血管及纤维结缔组织和各种炎性细胞组成,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名。

镜下可见大量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向创面垂直生长,并以小动脉为轴心,在周围形成袢状弯曲的毛细血管网。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新生的纤维母细胞,此外常有大量渗出液及炎性细胞(图2-4)。炎性细胞中常以巨噬细胞为主,也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因此肉芽组织具有抗感染功能。巨噬细胞能分泌pdgf、fgf、tgf-β、il-1及tnf,加上创面凝血时血小板释放的pdgf,进一步刺激纤维母细胞及毛细血管增生。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能吞噬细菌及组织碎片,这些细胞破坏后释放出各种蛋白水解酶,能分解坏死组织及纤维蛋白,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亦有吞噬能力,并有强的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肉芽组织中一些纤维母细胞的胞浆中含有肌细丝,有收缩功能,因此应称为肌纤维母细胞(myofibroblast)。纤维母细胞产生基质及胶原。早期基质较多,以后则胶原越来越多。

心理修复 篇3

关键词:自我概念,积极心理学,修复,重建

人的积极心理现象的存在孕育了积极心理学的诞生。积极心理学诞生引发了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和行为。显然,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在教育活动中有着极大的用武之地和实际的价值。如果可以将一种行为描述为积极心理教育的话, 则需要思考它的使命与目标, 积极心理教育是什么、它又能做什么?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将教育行为的目的理解为, 以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的注重人的“自我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可以大展拳脚, 以积极心理教育的行为现身, 聚焦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并将“自我概念”的修复与重建作为重要的使命。

一、“自我发展”、“自我概念”、经验或体验过程

以马斯洛 (A.H.Maslow) 、罗杰斯 (C.Rogers) 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标志是1961年创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和1962年成立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咨询心理学在当今世界咨询心理学界中影响最大。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核心是一个关于自我的理论。他从以人为中心的基本视点出发, 注重人的“自我发展”, 创立了“自我概念”一词, 他将“自我概念”作为一个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中心。他假定人类和所有的生物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不断发展、增长和延续其机体和心理的趋势。这种趋势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人会克服各种困难、障碍与痛苦, 并逐渐认识到自我的潜能与价值, 最终实现自己的全部潜能。罗杰斯还认为,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知觉就是他的“自我概念”。当他的自我与自我概念完全一致的时候, 就是他的自我实现 (理想、价值的实现) 。因此, 咨询的目标、价值与重要任务就是调整被咨询者的“自我概念”, 使其达到认知与改善。

关于调整与改善, 罗杰斯强调注重人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一个人的自我概念的建立是经过了他的经验的过程, 因此, 在咨询活动中, 调整被咨询者的心理或自我概念必须设法使其能够获得体验。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咨询活动才具有实效, 否则是流于表面化了。人的体验和自我概念之间会出现不一致。这样便会导致失调, 心理问题由此而生。当一个人的认识与体验出现不一致时, 例如, “老师”一词在概念的理解上是神圣美好令人敬爱的, 而某人因个人原因在生活中所亲自体会到的却是另外一回事 (有时是偶然事件) 。这样就出现心理冲突并导致心理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陷入理智与情感的矛盾之中, 例如, 学生的理智告诉他努力学习的意义, 而他又不能在情感上接受学习过程的艰苦, 并在生活中放松自己追求快乐而进行娱乐活动。

罗杰斯所创立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心理咨询疗法, 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要采取积极乐观的做法, 注重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着力点就放在自我概念以及对其的理解、改造和重建的上面。通过这一过程, 进一步优化、开发人的潜力, 使其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在实施心理治疗中, 他比较早地就应用了“积极关注”的理念和手段。运用积极关注的方法与技术, 使来访者可以实现他自由表达出他的“自我概念”, 包括各种观念、想法、情绪和体验。

二、“自我概念”是需要修复与重建的

“自我概念”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 人的“自我概念”是需要修复与重建的。人心理是一个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心理品质不断提高, 心理能力不断增强, 人格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 人的心理还会不断接受来自外界和自我的冲击、影响与修正, 以至于发生各种形式的改变。“自我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一直处在变动之中。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讲, 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修复与重建人的“自我概念”, 从而使它更加接近于人的发展的本源, 接近人的真正的自我。所以, 我们把积极心理教育的重要使命与目标理解为“自我概念”修复与重建, 是出于积极心理教育的现实和实际意义, 让教育行为首先具有现实意义的实效性, 其次是将积极心理使命的方向引导到心理发展的本源上来。

“自我概念”会遭到冲击与创伤。个体建立的自我概念不是一直的、自始至终稳定的。“自我概念”的建立过程中, 就始终经历着与他的自我相协调的考验, 它必须接受修正和调整。尤其在建立的初期和与自我相矛盾较大的时候, 它就必然受到冲击, 并会导致创伤。还有, 由于受到价值观、个体成长背景、认知局限等原因的影响, 有时候会建立扭曲的或者是错误的自我概念。这些都必须进行修复与重建。就一般意义上讲, 个体本身有一定的修复与重建的能力和敏感性, 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 可以自我完成。

“自我概念”与“自我发展”永远不会重合, 修复与重建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自我发展”具有蓬勃的动力不可阻挡。“自我概念”则是后天接受、建立和为“自我发展”服务的。“自我概念”努力接近、适应“自我发展”的要求, 但是永远都达不到要求, 两者也就永远不会重合。人一生就会在辛苦修复与重建的过程中度过。

“自我发展”具有着强劲的上升的力量, 它永不休止地沿着自然的逻辑发展, 分阶段展现生命的精彩和个性的逐渐完善。同时, 它也不断地对个体提出要求, 要求个体建立在更大程度上与之相协调的、接近的“自我概念”。个体在不断地建立新的“自我概念”的同时, 也同时废除旧的“自我概念”。这一过程, 有时候是修复它, 有时候是需要重建。无论是修复还是重建, 都需要内在和外在的力量。对力量的需要显现出强烈的依赖与渴求, 可以影响或导致修复与重建的速度、质量, 导致修复与重建是否成功。成功的表现为个体的良好的、快速的自我发展, 相反则导致个体发展出现困难和问题, 严重的导致畸形和病态。

外界给予的力量和帮助是具有实际意义。对修复与重建的影响, 也可以按照设想的方向、目标施加。

三、积极心理教育帮助“修复与重建”

在广阔的教育领域中, 积极心理教育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大致在三个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作用和价值。

1. 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拥有较高的积极心理状况, 就会拥有较好的教学热情和激情, 拥有更加聪慧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 也还会拥有更好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能力充分的发挥与即兴的教学技巧业也会应运而生。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既非常需要, 又难以掌握与控制其发挥状况的。在积极心理的作用下, 他们焕发出来, 聚合在一起, 汇成力量的洪流, 把教学这种非常个性化的、极具个体主观性的活动演绎得自然流畅并富于艺术气息和创造性, 极大地提高教学成效,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学科教学之中, 直接提高教学实效。例如, 在课堂教学之中, 我们不难发现, 总会有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消极心理和消极表现的倾向, 有的已经形成了“习得性的无助”心理状态。运用积极心理方法与技术, 可以消除他们的“习得性的无助“心理, 改变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 促进他们学习进步。同时, 也可以从整体上促进全体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提高。

2. 促进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教师掌握并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将其实施在班集体教育、各种德育活动、个别教育及心理咨询与辅导等领域之中, 都可以显现出卓著的作用。例如, 在班集体主流风气形成工作中和价值观引导与培养过程之中, 积极心理的方向是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在个别教育和心理辅导之中,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关注”等相关技术, 可以明显提高教育的实效。

3. 直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当前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较明显的消极倾向, 其原因有学业负担的问题, 有独生子女的问题, 有社会发展影响、价值观多元化冲击的问题等等, 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也早被人们所关注, 职业倦怠的问题, 工作负担与压力过大的问题, 劳动与收入失衡的问题等等。这些都呼唤积极心理学的到来。通过积极心理教育活动, 直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通过积极心理教育活动, 既教育改变学生, 也使教师自身受到教育滋养, 历练自身的心理素质与修养, 以积极的心理面对困难与问题, 使得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

在上述行为中, 学生们通过经验与体验的过程, 追寻着自身个体的“自我发展”。在这个巨大的动力源的推动下, 学生不断反复的修复与重建个体的“自我概念”, 让其围绕靠近他的“自我发展”的本源的方向, 能够尽量沿着自然合理的道路前进, 以达到理想的发展目标。

【心理修复】推荐阅读:

修复改良10-16

黏结修复05-18

资源修复05-31

现场修复06-12

牙龈修复06-21

修复研究06-27

钣金修复06-29

修复植物07-04

修复机制07-04

修复管理07-12

上一篇:透明性下一篇:有限合伙与风险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