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修复

2024-09-20

损伤修复(共12篇)

损伤修复 篇1

肱动脉损伤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血管损伤,在四肢血管损伤中仅次于腘窝部血管损伤,本病如不能及时救治,致残率极高。自1988年4月至2003年6月,共收治肱动脉损伤53例,其中47例伴有正中神经损伤。本文就其损伤的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等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1解剖特征

肱动脉是腋动脉的延续,于大圆肌下缘下行经肱二头肌内侧至桡骨颈,全长为17.3~27.5 cm,平均约长为23.06 cm,最窄处外径为2.0 mm,最粗可达5.8 mm,平均为3.9 mm。

肱动脉上半部与贵要静脉伴行,后方邻接桡神经和肱深动脉,并与肱三头肌长头、内侧头、喙肱肌腱相邻,外侧与喙肱肌、肱二头肌内侧缘相接,内后侧伴以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而正中神经在整段肱动脉中伴行,在上半部位于动脉的外侧,至中下部则由外侧移行于其内侧[1]。此外,同名静脉并行于其两侧。肱动脉在肘部,位于固有筋膜下,较表浅,故更易损伤。

2临床资料

本组损伤53例,其中男49例,女4例。年龄最大48岁,最小17岁,平均33.6岁。所有病例均为开放性损伤。在损伤类别中,锐器伤31例(刀砍伤22例,玻璃割伤9例),挫伤22例(机器挤压伤7例,车祸碾挫伤15例),锐器伤占58.5%,挫伤占41.5%。在损伤类型中,肱动脉损伤合并肱骨骨折22例,合并正中神经损伤36例,合并正中神经、尺神经、静脉损伤及广泛肌肉皮肤碾挫伤11例,伴尺桡神经损伤3例。动脉损伤类型中完全断裂31例,部分损伤7例,断裂缺损的10例,动脉栓塞5例,就诊时间最短的15 min,最长的10 h,平均2.3 h。

3治疗方法与结果

31例动脉完全断裂及7例部分损伤的患者,彻底清创后行血管、神经端端吻合;5例栓塞患者中,4例手术探察发现有广泛的血管内膜损伤,切除该段后行自体静脉移植,1例进行单纯取栓术;10例血管缺损,缺损在2.5~3.0 cm者行大隐静脉移植术,2例由于挫伤严重,血管床破坏严重,周边组织广泛坏死失活,无法修复行截肢术。1例术后感染,周边组织全部坏死、化脓伴高热,行截肢术。全部患者无一例死亡。术后1~3年随访,平均20个月,1例术后遗留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经3次手术,行松解、功能重建,功能有所好转,3例肘关节活动受限,其余病例均功能良好,恢复了大部分功能。

4讨论

4.1 肱动脉损伤的特点

根据肱动脉发出侧支的多少及损伤后对前臂血运影响的大小,我们将肱动脉分为3段:①自腋动脉交界处至肱深动脉分支处;②肱深动脉分支处至尺侧下副动脉分支处;③尺侧下副动脉分支处至尺桡动脉分叉处。[1]在53例肱动脉损伤中,下段损伤41例,中段损伤8例,上段损伤4例。在下段,由于肱动脉表浅,内侧与正中神经伴行,特别容易同时损伤,其损伤原因主要为锐器伤和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所致。中段和上段由于肱动脉位置相对较深,周围肌肉丰厚,其致伤原因大多为机器绞榨伤同时伴有严重的肌肉皮肤损伤,而正中神经大部分为撕裂伤。下段肱动脉损伤易暴露,即使合并有正中神经的损伤,手术处理也比较容易。中段和上段损伤,由于其致伤原因复杂,损伤重,处理相对困难,预后也较差[2]。

4.2 损伤节段与预后的关系

从53例肱动脉损伤情况来看,预后除了与其原发损伤程度有关外,还与损伤的节段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讲,肌肉在缺血6 h后出现变性,但在肱动脉损伤中,由于损伤节段不同,肌肉缺血程度也各异。在上段肱动脉损伤后,前臂血运基本完全阻断,一般8~10 h血管修复,血液再通,肢体尚可存活,而此处损伤致伤力均较大,多合并广泛的软组织损伤,修复血管神经相对困难,后遗症相对较多[3]。本组1例便是由于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合并骨折和上段肱动脉损伤,10 h后就诊时便已出现肌肉僵硬变性坏死而行截肢术。中段损伤后仍有部分侧支存留,前臂仍有少量血液供应,即使损伤后10 h也未发现有肌肉变性现象。下段肱动脉有较丰富的侧支循环,当血管损伤后,仍有血流供应,伤后10 h或更长时,仍有挽救肢体的可能。因此在临床中,对于肱动脉上中段损伤的患者,应争取时间,尽可能使血流尽早再通,以防止肌肉出现不可逆的变性坏死。

4.3 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可有效地挽救肢体

对于肱动脉损伤,根据临床表现,一般不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其损伤特征主要有:①前臂及手掌出现感觉及运动障碍 ②肢体肿胀体温减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或皮肤变暗,肌肉弹性差。 ③尺桡动脉搏动弱或消失[4]。也有学者认为单靠临床物理检查是不全面的,约42%的病例可发生误诊[5],故必要时可行多普勒、血管造影及X线数字减影以确诊。但在临床上诊断肱动脉损伤,临床征象是主要的诊断依据[6]。对于肱动脉损伤,一经确诊,应立即手术探查,不宜观察,延误时间则意味着丧失抢救肢体的时机。

正确的诊断、及时的处理及血管神经的修复是挽救肢体的关键。对肱动脉损伤缺损在2.5~3.0 cm或以上者,采用大隐静脉移植效果满意,这样可以避免在较高张力下吻合血管,使血管受到牵拉、变细或血流不畅而导致手术失败。对于单纯动脉断裂,一般行端端吻合即可。对于合并神经损伤和骨折的病员,先固定骨折,再修复动脉。正中神经损伤一般行神经外膜缝合。对于损伤较重的患者,应于伤处置有效的引流物,以免血肿压迫血管引起血管灌注障碍。术后屈肘位石膏固定,防止血管牵拉。如肢体肿胀明显,应行筋膜切开减压,所吻合血管应用肌肉片覆盖,以免手术失败。

4.4 术后处理

术后处理是肱动脉修复成功与否的又一重要环节。一般术后我们常规抗感染治疗,同时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1次/12 h,以保持充足的血容量,降低血液的黏稠度,从而改善微循环。罂粟碱30 mg,每8 h肌内注射1次,以解除血管痉挛。阿司匹林300 mg,3次/d口服,防止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20%甘露醇250 ml,12 h/次,静脉滴注,防止肢体肿胀影响血运。术后1周内,应严密观察肢体的血运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另肢体应注意适当保暖,行室温的有效控制,防止遇冷血管收缩引起血流障碍而导致手术失败。如条件允许,且患者无明显禁忌,配合高压氧治疗,增加全身及局部氧含量,无疑也是一种较好的辅助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62.

[2]林增禄.急性血管损伤的处理(综述).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80,7:229.

[3]陈中伟.创伤骨科与断肢再植.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449-461.

[4]黄耀添,陆裕朴,李稔生.下肢骨折脱位合并血管损伤.中华骨科杂志,1992,12(5)322.

[5]Rolf AD,Tonetti J,Carrat L,et al.Inaccuracy of clinical findings in potential vascularinjuryof the neck and extremities.VascularSurger-y,1983,17:90.

[6]Green GW.Politeal attery injuries,A review.Milit Med,1983,148(4):351-357.

损伤修复 篇2

1.年龄 青少年的组织再生能力强,愈合快。老年人则相反,组织再生能力差,愈合慢,与老年人血管硬化、血液供应减少有很大的关系。

2.营养 严重的蛋白质缺乏,尤其是含硫氨基酸(如甲硫氨酸、胱氨酸)缺乏时,肉芽组织及胶原形成不良,伤口愈合延缓。维生素中以维生素c对愈合最重要。这是由于α-多肽链中的两个主要氨基酸—脯氨酸及赖氨酸,必须经羟化酶羟化,才能形成前胶原分子,而维生素c具有催化羟化酶的作用,因此维生素c缺乏时前胶原分子难以形成,从而影响了胶原纤维的形成。在微量元素中锌对创伤愈合有重要作用,手术后伤口愈合迟缓的病人,皮肤中锌的含量大多比愈合良好的病人低。此外已证明,手术刺激、外伤及烧伤患者尿中锌的排出量增加,补给锌能促进愈合。锌的作用机制不很清楚,可能与锌是细胞内一些氧化酶的成分有关。

(二)局部因素

1.感染与异物感染对再生修复的妨碍甚大。许多化脓菌产生一些毒素和酶,能引起组织坏死,基质或胶原纤维溶解。这不仅加重局部组织损伤,也防碍愈合。伤口感染时,渗出物很多,可增加局部伤口的张力,常使正在愈合的伤口或已缝合的伤口裂开,或者导致感染扩散加重损伤。因此,对于感染的伤口,不能缝合,应及早引流,只有感染被控制后,修复才能进行。此外,坏死组织及其它异物,也妨碍愈合并有利于感染。因此,伤口如有感染,或有较多的坏死组织及异物,必然是二期愈合。临床上对于创面较大、已被细菌污染但尚未发生明显感染的伤口,施行清创术以清除坏死组织,以缩小创面。这样,可以使本来应是二期愈合的伤口,愈合的时间缩短,甚至可能达到一期愈合。

2.局部血液循坏 局部血液循环一方面保证组织再生所需的氧和营养,另一方面对坏死物质的吸收及控制局部感染也起重要作用。因此,局部血流供应良好时,则再生修复好,相反,如下肢血管有动脉粥样硬化或静脉曲张等病变,使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时,则该处伤口愈合迟缓。临床用某些药物湿敷、热敷以及帖敷中药和服用活血化瘀中药等,都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3.神经支配 完整的神经支配对组织再生有一定的作用。例如麻风引起的溃疡不易愈合,是因为神经受累的缘故。植物神经的损伤,使局部血液供应发生变化,对再生的影响更为明显。

损伤修复 篇3

③在支柱底座上钻出塞焊孔,然后用CO2气体保护焊进行塞焊。

④在排水软管上涂抹肥皂水,以使连接管容易插入,然后将新支柱安装到位(图36)。

⑤将支柱夹紧固定,检测其定位配合情况。

⑥取下支柱,仅在塞焊接合面涂上透焊防锈剂,在其余配合表面涂焊缝粘胶剂。

⑦按车辆制造厂商的说明进行塞焊和缝焊,修整焊缝。

⑨由支柱内侧上部的注入孔注入泡沫材料(图37)。

⑨清除连接部位多余的泡沫材料。

⑩焊缝部位涂双组分环氧树脂保护漆和颜色涂料。

(11)在未填充泡沫材料的内表面涂防锈剂。

(12)装上车门和前翼子板,检查定位质量。

七、车门的维修

由于车门是汽车车身总成中的可拆卸部件,是由内、外板合成的盒式构件,故应根据其受损伤程度与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修复方式,主要包括:不卸掉内板,在车身上直接修复;不卸掉内板,但须卸下车门在工作台上修复;既卸下车门总成,又须卸掉内板(内、外板分离)的修复等。

如果碰撞情况较轻,撞击的部位较易修整,可不必将车门总成拆卸下来,而在车身上直接修复。可以采用“钻孔拉伸法”,也可以采用“焊接垫圈拉伸法”。

车门面板的更换

(1)在拆卸车门之前,应检查车门铰链是否弯曲,观察车门与门框问的位置关系。

(2)查看面板的固定方式,以确定需要拆卸内部的哪些构件。

(3)拆下车门玻璃,以免在修理车门时破裂。

(4)拆下车门,放到合适的工作场所。

(5)用氧一乙炔焊炬和钢丝刷除掉面板边缘焊点部位的油漆,然后用钻和焊点剔除工具除掉焊点。

(6)在车门边框上贴上标记条,分别测出面板边缘到标记条下边线的距离和面板边缘到车门边框的距离(图38)。

(7)用等离子弧切割机或砂轮机把面板与车门边框之间的钎焊缝剔除。

(8)打磨面板边缘的翻边,只需磨掉外缘而使其断开即可,不要打磨到车门边框上(图39)。

(9)用锤子和錾子把面板与车门边框剥离开来。用剪刀沿那些无法钻掉或磨掉的焊点周围把面板剪开(图40)。

(10)等到面板能自由活动时,拆下面板。

(11)拆下面板后检查车门边框的损坏情况,同时对内部损伤进行修理。

(12)在焊接部位涂上透焊防蚀涂料,其余裸露部位涂防锈漆或其他防锈涂料。

(13)准备安装新面板。钻出或冲出塞焊用孔,用砂纸磨去焊接或钎焊部位的油漆。裸露部分应涂上透焊防蚀涂料。

(14)有些面板配有隔音板,这些隔音板必须固定到面板上,这时应先用酒精擦净面板,然后用加热灯对面板和隔音板进行加热,最后用黏结剂将它们黏结起来。

(15)在新面板背面涂上车身密封胶,在距翻边10mm处均匀涂抹,厚度为3mm。

(16)用夹钳将面板安装到车门边框上,准确地对好位置,对需要钎焊的部位进行钎焊。

(17)用锤子和铁砧做翻边,翻边时铁砧应包上布,以免划伤面板。翻边应分3步逐步地进行,注意不要使面板错位,不要出现凸起或折痕(图41)。

(18)翻边到30°后,用翻边钳收尾。收尾也分3步进行,同时要注意不要造成面板变形(图42)。

(19)用点焊或塞焊焊接车门边框,然后再对翻边进行定位点焊(图43)。

(20)在翻边处涂上接缝密封胶,在焊接部位的内侧涂防蚀涂料。

(21)在新面板上钻出用于安装嵌条和装饰条的孔。在安装任何零件前,所有的棱边都应修整好。

(22)将车门放入门框内,检查定位状况,为表面修饰做好准备后,把车门装好。

(23)调准车门与相邻板件问的位置关系,检查转动是否灵活。

八、车用塑料件的维修

近年来,用塑料制作的各种汽车车身零件越来越多,特别是前部车身,如保险杠、前围、翼子板、发动机舱盖、散热器罩、仪表板及装饰板等。由于塑料件比金属件轻得多,所以采用塑料已成为各汽车制造厂节油和降低车体重量的重要举措。

塑料板件焊接技术

塑料板件焊接采用热空气焊炬(图44)。它是采用陶瓷或不锈钢电热元件来产生热风,热风的温度为230~340℃。热空气焊炬的焊嘴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定位焊焊嘴

定位焊焊嘴用于断裂板件的定位焊。这种焊接在必要时可以较容易地拉开,以便重新定位。

(2)圆形焊嘴

圆形焊嘴用于充填小的孔眼或形成短焊缝,也可用于难以靠近部位和尖角部位的焊接。

(3)快速焊嘴

快速焊嘴用于直而长的接缝的焊接。这种焊嘴可以夹持焊条,对焊条预热,并将焊条喂到焊道处,因而可进行快速焊接。

损伤修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2月-2015年12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指屈肌腱损伤患者50例纳入研究, 均经X线检查确诊且伴有指关节屈曲障碍等典型临床症状。根据接受的手术治疗方法不同, 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1例, 年龄27-62岁, 平均 (45.18±8.63) 岁, 受伤至治疗时间4h-6d, 平均 (2.18±0.34) d;观察组中男13例、女12例, 年龄26-65岁, 平均 (44.79±8.91) 岁, 受伤至治疗时间5h-7d, 平均 (2.42±0.39) 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时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修复治疗, 具体如下:臂丛神经麻醉、彻底清创后, 根据患者创面情况延长切口, 对于指深浅肌腱同时断裂者, 仅吻合深屈肌腱、切除腱鞘。可在鞘管部位作1cm左右的腱鞘瓣, 术中找出肌腱远近端并用注射针头固定, 修正断腱不整齐部分并用传统缝合法吻合肌腱, 深浅腱鞘均断裂者只缝合深屈肌腱。最后取出固定针头并松开止血带、缝合皮肤, 术后采用背侧石膏托固定于屈腕屈指位。

观察组患者接受纤维修复, 麻醉及整体修复方法于对照组相同, 在深浅屈肌同时断裂时的处理方法存在差异, 具体如下:指深浅屈肌同时断裂者, 同时吻合并修补腱鞘, 在8倍显微镜下进行肌腱修复, 采用3个0肌腱无创线用改良Kessler方法吻合肌腱, 用8个0无创缝线绕腱周作连续缝合使断端光滑, 其余术中操作方法同对照组患者。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指功能

两组患者术后12周评价两组患者的患侧手指总主动关节活动度 (TAM) 、手指运动功能损伤评分、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

1.3.2 创口愈合及治疗效果

术后4周记录两组患者的创口Ⅰ期愈合、Ⅱ期愈合情况, 术后12周根据TAM值评价整体治疗效果, 包括优 (TAM>200°) 、可 (135°<TAM≤200°) 、差 (TAM<135°) 。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录入Spss23.0软件,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指功能

两组患者的治疗12周后手指功能比较如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TAM、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值大于对照组患者, 手指损伤功能评分值小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1。

2.2 创口愈合及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创口愈合及治疗效果比较如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4周后Ⅰ期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 治疗优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比例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显微修复是应对指屈肌腱损伤的最新修复方法, 通过同时修复深浅肌腱以确保两者的血运良性影响, 术中尽可能的保证腱鞘的完整性以增加腱鞘内空间, 在促使腱鞘功能恢复的同时降低肌腱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中将显微修复技术应用于观察组患者中, 在术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指功能情况进行评价时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手指总主动关节活动度 (TAM) 、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值较大, 手指损伤功能评分值较小, 提示显微修复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大程度的恢复患者手指功能。显微修复技术通过严格的无创操作最大程度的保留患者肌腱的自然结构, 可促进患侧肌腱的内源性愈合, 这也是患者治疗后患侧手指功能恢复较为理想的内在原因。在进一步对两者的创面愈合及整体疗效评估后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Ⅰ期愈合率及治疗效果优的比例均较高, 从整体上肯定了显微修复的卓著治疗作用。

综上得出以下结论:显微修复可以提高指屈肌腱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优化手术功能, 是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值得在日后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指屈肌腱损伤患者接受显微修复和常规修复的效果差异。方法:50例指屈肌腱损伤患者纳入本次研究, 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5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修复治疗, 观察组患者接受显微修复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后手指功能、创口愈合及治疗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TAM、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值大于对照组患者, 手指损伤功能评分值小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Ⅰ期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 治疗优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比例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结论:显微修复可以提高指屈肌腱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优化手术功能, 是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指屈肌腱损伤,纤维修复,常规修复

参考文献

[1]王绍俊, 魏成勇.局部转移筋膜瓣在指屈肌腱损伤修复中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工程, 2014, 21 (5) :595-598.

[2]杜传林, 李朋, 杨广友, 等.手Ⅱ区屈肌腱损伤修复及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4, 39 (12) :1008-1011.

损伤修复 篇5

骨组织再生力强,骨折后可完全修复。

(四)血管的再生

1.血管的再生 毛细血管多以生芽方式再生。首先在蛋白分解酶作用下基底膜分解,该处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形成突起的幼芽,随着内皮细胞向前移动及后续细胞的增生而形成一条细胞索,数小时后便可出现管腔,形成新生的毛细血管,进而彼此吻合构成毛细血管网(图2-2)。增生的内皮细胞分化成熟时还分泌iv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形成基底膜的基板。纤维母细胞分泌ⅲ型胶原及基质,组成基底膜的网板,本身则成为周细胞(即血管外膜细胞)。至此毛细血管的结构逐告完成。新生的毛细血管基底膜不完整,内皮细胞间空隙较多较大,故通透性较高。为适应功能的需要,这些毛细血管还会不断改建:有的管壁增厚发展为小动脉、小静脉,其平滑肌等成分可能由血管外未分化间叶细胞分化而来。

2.大血管的修复大血管离断后需的手术吻合,吻合处两侧内皮细胞分裂增生,互相连接,恢复原来内膜结构。但离断的肌层不易完全再生,而由结缔组织增生连接,形成瘢痕修复。

1.基底膜分解,内皮细胞肥大、增生,形成幼芽

2.内皮细胞向前移动,其后的内皮细胞分裂增生,靠近血管处的内皮细胞先分化成熟,并有新的基底膜形成

图2-2 毛细血管再生模式图

(五) 肌组织的再生

肌组织的再生能力很弱。横纹肌的再生依肌膜是否存在及肌纤维是否完全断裂而有所不同。横纹肌细胞是一个多核的长细胞,可长达4cm ,核可多达数十乃至数百个,损伤不太重而肌膜未被破坏时,肌原纤维仅部分发生坏死,此时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进入该部吞噬清除坏死物质,残存部分肌细胞分裂,产生肌浆,分化出肌原纤维,从而恢复正常横纹肌的结构;如果肌纤维完全断开,断端肌浆增多,也可有肌原纤维的新生,使断端膨大如花蕾样。但这时肌纤维断端不能直接连接,而靠纤维瘢痕愈合。愈合后的肌纤维仍可以收缩,加强锻炼后可以恢复功能;如果整个肌纤维(包括肌膜)均破坏,则难以再生,而通过瘢痕修复。

平滑肌也有一定的分裂再生能力,前面已提到小动脉的再生中就有平滑肌的再生,但是断开的肠管或是较大血管经手术吻合后,断处的平滑肌主要通过纤维瘢痕连接。

心肌再生能力极弱,破坏后一般都是瘢痕修复。

(六)神经组织的再生

脑及脊髓内的神经细胞破坏后不能再生,由神经胶质细胞及其纤维修补,形成胶质瘢痕。外周神经受损时,如果与其相连的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则可完全再生。首先,断处远侧段的神经纤维髓鞘及轴突崩解,并被吸收;近侧段的数个ranvier节神经纤维也发生同样变化。然后由两端的神经鞘细胞增生,形成带状的合体细胞,将断端连接。近端轴突以每天约1mm的速度逐渐向远端生长,穿过神经鞘细胞带,最后达到末梢鞘细胞,鞘细胞产生髓磷脂将轴索包绕形成髓鞘(图2-3)。此再生过程常需数月以上才能完成。若断离的两端相隔太远(超过2.5cm时),或者两端之间有瘢痕或其它组织阻隔,或者因截肢失去远端,再生轴突均不能达到远端,而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合在一起,卷曲成团,成为创伤性神经瘤(截肢神经瘤),可发生顽固性疼痛。为防止上述情况发生,临床常施行神经吻合术或对截肢神经断端作适当处理。

①正常神经纤维 ②神经纤维断离,远端及近端的一部分髓鞘及轴突崩解

③神经膜细胞增生,轴突生长 ④神经轴突达末梢,多余部分消失

损伤修复 篇6

【关键词】腓肠肌皮瓣修复术;跟腱损伤;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72-01

跟腱是人体的所有肌腱中是最为粗大的,主要是足跖屈和屈小腿的功能,由于其解剖以及运动力学的特点,临床上跟腱受损主要原因为运动和外伤。腓肠肌皮瓣修复术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种手术方式,它不但可以修复受损的皮肤,而且还可以通过应用和跟腱相同的组织重建跟腱的功能,是修复跟腱受损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法[1]。本研究对小腿跟腱损伤的患者进行腓肠肌皮瓣修复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小腿跟腱损伤患者4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7例,年龄16~50岁,平均年龄(32.46±4.15)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龄17~48岁,平均年龄(31.85±3.77)岁,运动损伤11例,车祸损伤6例,切割伤3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16~50岁,平均年龄(32.92±4.64)岁,运动损伤12例,车祸损伤5例,切割伤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1.2.1对照组 用传统的手术方法治疗,清创,使跟腱的断端充分暴露,适当地修齐创面边缘,用改良的Kessler法缝合跟腱,然后沿腱束方向间断缝合,缝合完成后,把橡胶引流条埋置皮下,24小时之后拔掉。

1.2.2观察组 采用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术治疗[2],术前进行硬膜外麻醉,清创,选取皮瓣:皮瓣上界为腘窝下方,下至创伤面边缘跟腱的近侧,胫骨内侧和腓骨外缘为两侧的界限。在皮瓣的上方做切口,露出腓肠肌外缘,钝性分离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由近到远在皮瓣的外侧、远侧、内侧作切口,把皮瓣掀起,“Z”字形延长腓肠肌外缘肌腱性部分,把腓肠肌内外侧头的神经束、血管游离到腘动静脉和胫神经部位,然后行V-Y推进,修复缺损的跟腱。

所有患者术后均用长腿石膏使踝关节固定,在6周后复诊,随诊12个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手术时间、跟腱的一期愈合率、膝和髁关节正常活动率、感染率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手术时间比较采用t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33.48±3.8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7.26±4.99)min,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 X±s)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观察组2033.48±3.86对照组2047.26±4.99注:经t检验,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一期愈合率、关节正常活动率、感染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一期愈合率和关节正常活动率均为100%,且术后无1例感染的发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一期愈合率、关节正常活动率、感染率比较(%)

组别例数一期愈合率关节正常活动率感染率观察组2020(100.00%)20(100.00%)0对照组2017(85.00%)15(75.00%)3(15.00%)注:经卡方检验,P<0.05。

3讨论

小腿跟腱主要是由肌腱周围组织及其连接处来供血,因此跟腱部位的血供相对较差,发生损伤时不容易恢复,且容易导致感染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本病的治疗方式一般为手术治疗,但是传统的手术创伤较大,操作非常复杂,往往需要分期手术,增加了手术的风险,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上带来很多痛苦,并且,传统手术肌腱在移植后活动强度小,恢复的过程非常缓慢,感染的发生率比较高。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术是一种新兴的手术方法,目前临床操作也已经相当熟练,腓肠肌皮瓣修复术术中解剖位置相对固定,操作起来更容易、方便,可以同时对缺损跟腱以及创面进行修复,且移植手术后,对患者的肌力及肌腱部位的血运没有影响,达到一次性修复成功,无需进行第二次手术。在手术中应该注意的是,腓肠肌动脉血供由于具有多样性,血管分布可能会所不同,在游离时要确认所有的分支,在游离皮瓣时,注意保留小隐静脉,以保证皮瓣顺利回流[3]。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33.48±3.8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7.26±4.99)min,观察组患者的一期愈合率和关节正常活动率均为100%,且术后无1例感染的发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腓肠肌皮瓣修复术治疗小腿跟腱损伤疗效显著,具有手术方法简单、血运及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且术后感染率低。

参考文献

[1]郑煦光,刘会仁,曲家富.双蒂腓肠肌皮瓣在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J].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395-3397.

[2] 贺慈.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J]. 大家健康,2014,8(16):124-126.

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术临床疗效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2012 年3 月—2015 年5 月间收治的120 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60 例。 研究组中男36 例, 女24例;年龄18~54 岁, 平均 (34.52±7.31) 岁。 对照组中男38例, 女22 例;年龄21~56 岁, 平均 (33.97±6.82) 岁。 两组患者的关节损伤部位、年龄、性别、关节损伤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主要表现为, 深在而持久的膝前痛;患者上下楼、爬坡、下跪及下蹲、久坐后起立疼痛加重, 劳作或剧烈运动后加重;膝关节有明显弹响及髌股摩擦音等。 所有患者手术前均未采取其他手术治疗, 且术前经MRI检查, 确诊为膝关节软骨损伤, 术前体检排除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 于患者膝关节处切口, 在关节镜辅助下用切刀、刨刀、弯刮匙及探针清理软骨损伤处, 去除松动软骨并冲洗关节腔。 术后对患膝进行冷敷, 根据患者软骨损伤部位、损伤程度以及患者恢复情况于2~3 d后制定康复锻炼计划。 研究组患者行关节镜下微骨折修复术。 患者平躺取仰卧位, 先进行硬膜外麻醉, 然后在患膝处常规方法做三个标准关节镜入口, 用于安放手术器械、关节镜和水套管。关节镜检查患侧膝关节, 对膝关节内合并损伤进行简单处理。 首先对软骨损伤区域的非健康软骨进行全面清理, 然后清除损伤处基底部钙化软骨层。 关节损伤处彻底清理后, 用微骨折尖锥在关节软骨损伤区域边缘垂直钻孔, 至软骨损伤区中央。 微骨折孔应围绕损伤中心呈均匀分布, 孔间距应尽可能缩小, 一半为3~4 个孔/cm2最佳。 钻孔后会有部分血液和骨髓渗出至骨髓腔内, 并在损伤处形成血块, 血块中丰富的干细胞可以促进新的关节软骨形成。 将关节内多余的渗出液吸出, 退镜, 结束手术。 患者术后处理和康复训练同对照组。 记录并观察两组患者术中表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采用HSS评分法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 (膝关节活动度、肌力、疼痛等) 进行评分, 采用Tegner法对患者运动能力进行评级。

1.3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综合参考患者临床病症改善程度、HSS评分和Tegner分级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 个水平[3,4]。 其中患者膝关节损伤病症全部消除或恢复至损伤前状态, 患者恢复正常活动和劳动能力, HSS评分大于85 并且Tegner评级达到4 级以上为显效;患者临床病症基本消失, 患者关节活动能力基本恢复或显著改善, HSS评分在60~85 分, Tegner运动评级为3~4 级为有效;患者临床病症和关节功能未改善甚至恶化, HSS评分低于60, Tegner评级在2 级以下为无效。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以频数或百分率 (n, %) 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 χ2检验分析;以平均值±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分析, 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当P值小于0.05 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SS评分比较

HSS评分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HSS评分为 (84.21±7.25) 分, 对照组患者HSS评分为 (62.95±6.14) 分;研究组患者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组中有23 例患者HSS评分>85分、30 例HSS评分在60~85 分、7 例HSS评分<60;而对照组HSS评分>85 分12 例, 60~85 分24 例, HSS评分<60 分24 例。 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术后两组患者6~18 个月随访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21 例, 有效31 例, 无效8 例, 总有效率为86.67%, 对照组显效8 例, 有效22 例, 无效30 例, 总有效率为50.00%,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后感染以及深部静脉栓塞等。 见表2。

3 讨论

关节软骨损伤是临床上关节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其中尤以膝关节软骨损伤最为常见。 膝关节软骨损伤可由某些免疫性、 代谢性疾病等内在因素或暴力损伤、车祸等外在因素引起。 患者关节软骨损伤后关节功能低下, 患者表现出关节肿胀、 关节处严重疼痛等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根据现阶段的医疗水平, 关节软骨损伤的外科治疗手段主要有软骨清理成形、关节镜下冲洗、软骨下骨钻孔术、自体或异体骨软骨移植、软骨细胞移植及关节镜下微骨折术。 以上不同的外科手术方法虽有所不同, 但是手术治疗后均可以有效缓解关节损伤引起的疼痛症状、延缓患者关节发生退行性病变、促进损伤关节的功能恢复。 微骨折术是于1985 年由Steadman和Rodrigo两人最早应用于临床外科治疗[5], 手术治疗前应对不稳定的软骨面至健康软骨组织间的区域进行清理, 充分展露关节损伤处的软骨下骨, 然后在软骨下骨的表面使用微骨折尖锥钻孔 (孔间距3~4 mm, 孔深2~4mm) , 钻孔深度以软骨下骨的骨源性、软骨源性细胞和骨髓细胞能渗透到损伤区为宜。 因为渗出的血凝块可以附着到周围正常关节软骨边缘, 形成纤维软骨修复缺损区, 促进关节正常功能的恢复。 目前外科实践发现微骨折术主要适用于胫骨平台负重区以及股骨髁的全层软骨缺损, 也常用于治疗髌骨和股骨滑车接触面全层软骨缺损。 另外研究表明微骨折术不适用于治疗有以下疾病或症状的患者, 如患者的关节软骨发生软骨下缺失, 或出现部分全层软骨损伤, 同时影像学检查若患者肢体外翻或内翻角度大于5°以及患者有全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关节炎或软骨病等。

该研究采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对60 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研究组显效21 例, 有效31 例, 无效8 例, 总有效率为86.67%, 对照组显效8例, 有效22 例, 无效30 例, 总有效率为50.00%,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后感染以及深部静脉栓塞等;HSS评分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HSS评分为 (84.21±7.25) 分, 对照组患者HSS评分为 (62.95±6.14) 分;研究组患者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张菁[6]等人采用微骨折术修复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取得满意效果, 潘永泉[7]等人发现行微骨折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且采用微骨折术修复患者的HS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关节清理术, 均与该研究结果相一致。 曹建伟[8]等人还对行微骨折术的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运动能力进行了评分, 发现微骨折手术后患者Tegner运动能力评分更高, 提示微骨折术用于修复关节软骨损伤可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病症, 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和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手术治愈率。

综上所述, 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对于修复关节软骨损伤安全有效, 手术操作简单, 手术创口小, 术后患者恢复速度快, 可显著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和减轻疼痛,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数字法将该院2012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12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行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 研究组患者行关节镜下微骨折修复术, 记录并观察患者术中表现及术后并发症, 对两组患者进行HSS评分和Tegner运动评级,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HSS评分为 (84.21±7.25) 分, 对照组患者HSS评分为 (62.95±6.14) 分, 研究组患者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总有效率 (86.67%) 显著高于对照组 (50.00%) , (P<0.05) 。结论关节镜下微骨折术修复关节软骨损伤有效率高、能显著改善患者关节活动能力,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关节软骨损伤,疗效,修复,关节镜下微骨折术

参考文献

[1]徐敬.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研究进展[J].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5, 35 (3) :455-461.

[2]高鹏.膝关节软骨损伤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17) :2626-2627.

[3]王功国, 罗群.解剖钢板内固定联合中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及对HSS评分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27) :1-2, 5.

[4]李钦宗, 信金党.关节镜下微骨折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进展[J].中国内镜杂志, 2015, 21 (2) :166-170.

[5]魏增永.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及其进展[J].医学综述, 2011, 17 (18) :2784-2785.

[6]张菁, 王迪, 王小乐, 等.关节镜下微骨折术修复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4 (34) :48-49.

[7]潘勇泉, 尚平, 才忠民, 等.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5 (5) :771-774.

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 其中男50例, 女12例, 年龄15~36岁。血管损伤原因:刀砍刺伤36例, 挤压砸挫伤13例, 枪击伤2例, 玻璃伤8例, 车祸伤3例。复合伤15例, 其中合并神经损伤16例, 骨折3例, 胸部损伤3例。血管损伤部位及类型:股动脉损伤9例, 股静脉损伤2例;肱动脉损伤4例, 胫前动脉损伤4例, 胫后动脉损伤2例, 腋动脉损伤2例, 肱动脉损伤7例, 桡动脉损伤19例, 尺动脉损伤13例。血管离断11例, 破裂伤8例, 贯通伤2例, 血管缺损5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24h不等。出现失血性休克7例, 截肢3例, 发生败血症死亡1例。

1.2 治疗方法

首先加压包扎出血伤口, 或在肢体上端安放空气止血带。并标明止血带时间。有休克者紧急抗休克治疗, 并积极作好术前准备, 生命体征平稳后立即进行手术。应争取6~8h内尽快地做好清创术, 去除污染、异物、失活及坏死组织, 以防感染。清创后先于伤口近端正常部位解剖出近端血管, 橡皮套带或血管夹控制下向伤道解剖, 解剖出损伤近、远端血管, 如血管损伤部位位于肢体中下段, 可于近端上空气止血带, 于伤口内或扩大伤口解剖出损伤血管, 在6~10倍手术显微镜下用7-0和9-0无损伤缝合线行损伤血管的显微修复。本组62例四肢主干血管损伤中施行血管对端吻合42例, 破口修补3例, 切除破裂口行对端吻合5例, 人工血管移植8例, 自体静脉移植修复6例, 其中大隐静脉移植修复5例, 头静脉移植修复1例, 同时修复损伤的伴行静脉、神经及肌腱等组织。血液循环建立时间:伤后2~6h者53例, 6~8h者6例, 8~12h者3例, 同时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7例。

2 结果

本组62例在血管修复术后患肢血运即恢复, 3例因伤口感染血管栓塞, 发生肢体坏死而截肢, 1例因枪弹伤、骨盆骨折、盆腔后腹膜巨大血肿、高热, 发生败血症死亡。57例得到随访, 时间最长4年, 最短3个月, 随访者中57例肢体功能恢复正常。10例肢体残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2例肢体远端肌肉轻度萎缩 (肌力4级) , 3例为神经损伤后肌肉功能部分恢复。本组截肢3例, 截肢率为4.83%均为下肢主干血管损伤, 伤后时间已超过12h, 术后虽然恢复血供, 但是由于缺血时间长, 肢体肌肉发生缺血坏死, 而被迫二次手术截肢。其余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3 讨论

3.1 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特点及早期诊断

对四肢的创伤, 要警惕血管损伤的可能, 及早对血管损伤程度做出诊断, 才能为血管修复争取时间, 挽救肢体。早期诊断方法可根据受伤机制和临床检查, 诊断困难时, 除手术探查外, 可作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超声检查, 有助于诊断。当有脉搏消失、肢体苍白等典型的肢体缺血表现时, 四肢血管损伤诊断并不困难。但如果四肢主干血管不完全损伤或因保留了较大的分支, 侧支循环良好时, 通过侧支循环, 或血管搏动传导以及血管挫伤早期血管未形成血栓栓塞前仍有部分血循环, 但这部分血液循环不足以维持肢体的成活。容易导致延误手术时机, 造成肢体坏死功能障碍, 影响预后。四肢主要动脉损伤病人中的20.5%远端动脉搏动仍存在因此, 对于关节附近的骨折、脱位, 血管走行部位的粉碎性骨折伴大骨片移位, 或严重的软组织损伤, 虽然肢体远端血运无明显改变, 也要高度警惕血管损伤的可能[1]。

3.2 血管损伤的修复

血管损伤修复的基本原则是控制出血、恢复有效的血循环和改善缺血组织血供, 保存肢体。手术的关键是损伤血管的显露, 对肢体远端血管开放性损伤, 在肢体近端上空气止血带下进行清创, 伤口小者, 果断将其延长扩大, 解剖出损伤血管的近、远端, 对肢体近端血管损伤, 上空气止血带困难时, 先于近端正常部位解剖出血管并将其控制后, 再于伤口内解剖出损伤血管[2]。然后根据血管损伤情况, 采取修补、对端吻合、切除破裂口对端吻合、自体静脉移植修复。吻合血管时要注意避免吻合口有张力, 对血管缺损3cm以上者不作勉强吻合, 可用自体静脉倒置移植修复。如缺损过大, 不能作对端吻合时, 应采用自体静脉移植修复, 如四肢动脉锐器伤不超过周径1/2, 可作局部缝合。对较大口径的血管损伤、严重痉挛、栓塞长度较长, 自体血管不能提供相应长度的血管且需立即恢复血运。尤其是同侧动脉伴行静脉同时损伤者, 如取自体静脉则可致肢体严重水肿, 那么应采用人工血管移植。对大静脉如髂外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伤, 条件允许时应在修复动脉的同时, 予以修复, 以免血液回流不足, 肢体肿胀, 肌肉坏死而最终导致截肢。术中同时修复损伤的神经, 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3.3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注意观察患肢的肤色、皮温、毛细血管反应时间及血管吻合口远端搏动情况。如患肢明显肿胀, 要警惕有无骨筋膜室综合征。血管损伤患肢缺血时间较长者, 应作预防性筋膜室切开减压。对于缺血时间超过8h, 肿胀明显的术中性预防性的切开减压, 可以避免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本组损伤超过8h重建血液循环者7例, 均作预防性筋膜室切开减压, 保存了肢体及功能。对于没有术中预防性切开减压的患者, 术后需要仔细观察肢体的血运及肿胀情况变化, 必要时及时切开减压, 避免肿胀加重影响肢体供血造成肌肉坏死而影响功能恢复。血液循环重建的时限, 6~8h以内为安全期, 随着时间的延长, 手术的成功率明显下降, 合并症也将明显增加, 超过12h重建血循环成功率下降, 截肢率明显上升[3]。但损伤时间并不是绝对的, 为挽救肢体, 有超过12h的患者我们也进行了血管的显微修复, 其中多数病例均为外地医院转来, 吻合血管后恢复了肢体供血, 多数恢复效果理想, 但部分病例因缺血时间长, 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坏死、骨折愈合不良和神经功能不恢复等并发症。其中完全坏死3例, 术后出现全身并发症后截肢。

摘要:目的 通过对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诊治分析, 探讨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修复对保存肢体的重要性, 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62例血管损伤修复的病例进行总结, 分析其疗效及影响肢体存活因素。结果 本组62例, 血管修复术后死亡l例.截肢2例, 肢体血液循环不良、不同程度肌坏死挛缩5例, 其余各例血循环及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早期诊断, 早期手术对保存肢体至关重要,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损伤血管可提高治疗效果, 有助于降低截肢率、恢复肢体功能。

关键词:损伤,四肢,血管,显微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1]欧书锦, 王安业.四肢血管损伤显微外科治疗体会[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1994, 17:123.

[2]刘建寅, 程绪西, 高雁卿, 等.四肢血管损伤313例治疗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1996, 19:52, 53.

损伤修复 篇9

关键词:显微修复,常规修复,指屈肌腱Ⅱ区损伤

手部屈肌腱损伤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手部损伤类型[1,2]。在以往传统观念中, 主张将屈指的浅肌腱与鞘管一并切除, 缝合深肌腱, 但该方法通常会导致肌腱粘连, 影响手部功能恢复[3,4]。近年来, 临床对于应用显微镜技术对指屈肌腱Ⅱ区损伤进行修复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 显微修复主张同时缝合浅、深肌腱, 修补腱鞘, 缝合则以改良Kessler法进行。此次研究以98例指屈肌腱Ⅱ区损伤患者为对象, 就这两种术式在治疗指屈肌腱Ⅱ区损伤中的应用展开对比分析, 获满意成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 获得批准并监督执行, 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指屈肌腱Ⅱ区损伤患者98例 (164条肌腱) , 纳入标准:1损伤部位为Ⅱ区肌腱损伤;2无骨折、无指端血运障碍、无肌腱缺损且无肌腱撕脱;3遵循医护人员指导下, 签订“知情同意书”。将肌腱移植、断指再植、严重挤压伤、伴重要血管或神经损伤等不宜纳入此次研究的患者剔除。98例患者中, 男53例, 女45例, 年龄19~73岁, 平均 (37.4±14.3) 岁;致伤原因:刀伤31例, 玻璃割伤39例, 电锯切割伤18例, 其他1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9例 (82条肌腱) ,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患者均在全麻下手术, 使用气囊或指根止血带止血, 常规清创消毒后, 根据伤口情况取合理长度切口, 若患者浅、深屈肌腱同时断裂, 对照组切除腱鞘, 吻合指深屈肌腱, 治疗组则修补腱鞘, 同时吻合浅、深屈肌腱。于鞘管部位取1~2 cm左右的腱鞘瓣, 以便充分显露断裂肌腱远近端。使用注射针头分别贯穿、固定肌腱近远端, 以便手术后续操作是在无张力下操作的。断腱处理:若断腱整齐, 无需修正, 不齐者则使用刀片切齐。肌腱缝合法:对照组在直视下使用3-0无创带针肌腱线以Kessler方法进行吻合, 若患者浅肌腱两个侧束断裂, 可运用津下法进行缝合, 腱鞘则局部切除, 若浅、深肌腱同时断裂, 则部分切除浅肌腱, 仅缝合深肌腱, 并以5-0无创线进行缝合。治疗组则在显微镜引导下对肌腱进行修复, 同样以3-0肌腱无创线以Kessler法吻合, 再以8-0无创线绕腱周连续缝合;若患者浅肌腱两个侧束断裂, 可运用津下法进行缝合, 若患者浅、深肌腱同时断裂, 则一并进行修复, 不能修复的浅肌腱可予以切除。针对腱鞘缺损者, 可取腱鞘片进行修补。最后将固定针头取出, 将止血带松开后充分止血, 关闭切口后以背侧石膏托固定。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均尝试被动运动, 如屈指、伸指等, 并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与次数。

评定标准[5]:以总主动活动度测定法 (TAM) [6]进行手术疗效评估, 其通过计算掌指关节与远端指间关节主动屈曲度之和与各关节主动伸直受限度之和之间的差值来确定, 患者关节活动范围完全正常为优, TAM超过健侧的75%为良, TAM超过健侧的50%为可, TAM低于健侧的50%则表示为差。将优、良纳入优良率的统计中。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选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0.0, 应用 (±s) 的格式对计量资料进行表达, 并将t检验运用到计量资料对比的统计学检验中。此外, 计数资料以率 (%) 来表示, 将χ2检验应用于计数资料的对比检验之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检验标准为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治疗优良率87.8%, 与对照组的62.3%相比明显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指屈肌腱Ⅱ区是指从远侧掌横纹到中节指骨中部的区域, 该区域内的浅、深屈肌腱重叠通过纤维鞘管, 这种重叠的关系就表现为浅、深屈肌腱相互交叉换位[7]。随着近年来, 临床对于滑液营养作用、肌腱自身愈合能力的认识不断深入, 在屈肌腱Ⅱ区损伤修复术中对腱鞘的修复亦逐渐受到重视。

腱鞘管内肌腱的血液供应均离不开腱纽, 浅、深屈肌腱的血供亦会相互影响, 因此在术中对浅、深肌腱进行相应修复, 就能确保深肌腱的血流。腱鞘外肌腱的营养主要是由血液供应的, 而腱鞘内的肌腱营养则是由滑液供应的, 血供在这里不能发挥作用, 短腱纽与长腱纽的微血管均能到达肌腱, 但是由血管供给的肌腱段十分短, 血管经腱纽到肌腱, 行于肌腱背侧较为局限的部分, 而且在肌腱的掌侧, 靠近腱鞘1/3处并无微血管分布, 其营养供给主要靠腱鞘的滑液[8]。另一方面, 修复肌腱手术后粘连一直是手外科面临的严峻问题, 这与腱鞘区肌腱的切除密不可分, 该部位营养供给主要来源于滑液, 自身愈合能力本来就差。常规修复手术在针对浅、深肌腱同时损伤时, 主张只修复深屈肌腱, 而对于浅屈肌腱与腱鞘做切除处理。这种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肌腱供血系统的损伤, 影响患者术后手部功能的恢复, 而且局部切除腱鞘, 会使得腱鞘不再对修复后的肌腱产生滑液的营养, 又进一步加重损伤[9];同时, 由于浅、深屈肌腱之间的血运是相互影响的, 因而将浅屈肌腱切除后会影响到深屈肌腱的血运。

显微修复主张同时修复浅、深屈肌腱, 并尽可能地保证腱鞘的完整性, 这样不仅能保证滑液的营养作用, 利于肌腱的术后恢复, 同时降低了浅、深屈肌腱血运之间相互影响的不良后果, 同时减少术后肌腱粘连的发生风险, 有利于患者术后手部功能的恢复[10]。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手术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就表明, 保证腱鞘解剖学完整性, 对肌腱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正因为显微手术能最大限度地达到这一目的, 最终促进了肌腱的内源性愈合, 获得较为满意的手术效果。

此外, 需要注意的是, 在此类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十分必要, 能有效增加肌腱张力, 减轻局部水肿、粘连的发生。而且早期保护性被动运动还能抑制肌腱外源性愈合, 可避免肌腱与周围组织的粘连, 同时还能限制瘢痕组织的过度增生, 在促进肌腱功能恢复中发挥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 针对指屈肌腱Ⅱ区损伤施以显微镜下修复手术有助于保护肌腱的血运与营养, 可有效预防肌腱粘连, 改善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复, 推荐作为临床治疗首选术式。

参考文献

[1]韩秀兰, 许轶, 林科宇, 等.手指屈肌腱损伤患者改良Kleinert支具后对手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33 (10) :783-785.

[2]黄琴, 黄涛, 陈燕花, 等.早期主动运动对指Ⅱ区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 2013, 28 (6) :449-450.

[3]朝辉, 黄琴, 夏小萱.手外伤后上肢功能指数量表与关节主动活动度系统评定的对比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1, 26 (2) :128-131.

[4]张国平, 张卫东.手术修复结合生物蛋白胶的应用治疗Ⅱ区指屈肌腱损伤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 2011, 40 (8) :758.

[5]王爱琴, 农春花.早期功能锻炼对屈指肌腱损伤修复后康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0, 8 (1) :100.

[6]袁峰.96例指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手功能恢复的治疗体会[J].医药前沿, 2012, 2 (19) :289-290.

[7]阎国斌, 苏妮.显微外科修复手部屈肌腱损伤的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0) :506-507.

[8]廖伟奇.手指屈肌腱修复及其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0, 31 (24) :4171.

[9]陈琪.不同方法修复指屈肌腱损伤43例[J].医学新知杂志, 2010, 20 (3) :216-217.

半月板损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篇10

1半月板的结构特点

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是“月牙形”软骨结构,截面为三角楔形,其中外侧半月板覆盖外侧胫骨平台的80% ~ 85% ,而内侧半月板覆盖比例较小约为内侧胫骨平台的60% ~ 65% 。 正常的半月板是由胶原( Ⅰ型胶原90% ~ 95% ) 、纤维软骨、 蛋白多糖、弹性蛋白和水组成的纤维软骨结构,其环状平行排列的周缘部分提供了重要的半月板生物学功能[1]。

掌握半月板的血液供应特点能够让骨科医师更好把握半月板愈合与修复成功的机会。已有研究表明半月板血供仅为其外周的25% ~ 30% ,由此进一步将半月板分为红区 ( R-R) 、红白区( R-W) 、白区( W-W) 三部分,红区及红白区有非常好或潜在较好的愈合能力,而白区则被认为几乎没有愈合能力。

2半月板损伤治疗演变

1885年Annadale开展了世界上第1例开放式半月板切除术,术后患者疼痛和交锁症状缓解并取得满意疗效。随后逐步有人提出质疑,1948年Fairbank获得了半月板切除术后最终将导致骨关节炎发生的影像学证据[2]。1962年日本的渡边正毅首次报道了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的成功实施。该术式微创、低风险以及功能恢复快使其成为近代运动医学经典术式并开展至今,但很快也有学者指出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仍然与膝关节退变发生率增高明显关联[3]。

半月板依靠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完美承担了传递负荷的角色,大约体重的50% 负荷通过半月板传递扩展,当膝关节屈曲至90°时这一比例将提至85%[4]。半月板同样有助于膝关节稳定,特别是对有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中,内侧半月板后角对维持膝关节前抽屉稳定性有明确辅助作用。半月板全切除后将减少膝关节接触面积的75% ,同时带来的是关节内局部接触面压强增加超过200%[5],压强增加幅度与半月板切除的面积相关。增高的压力导致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发生相应生化改变,随着时间累积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骨关节炎,于是现如今骨科医师会越来越多地尝试尽可能保留半月板的手术方法,各类关节镜下半月板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3半月板修复术的适应证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 主要是受伤机制) ,结合症状和体征可初步考虑半月板损伤,然后通过行膝关节MRI进一步作出初步诊断。MRI对半月板损伤具备较高灵敏与特异性,不但可以帮助明确损伤的位置和形态,还可以了解半月板实质变性和膝关节其他组织损伤情况。从半月板损伤的症状来看,半月板修复术的适应证为持续的膝关节运动性疼痛,可伴有关节交锁、弹响和牵张感; 从半月板的损伤形态来看,半月板修复术的最佳适应对象为位于有良好血供的半月板“红区”的纵行撕裂。但随着修复技术的不断更新,其适应证也在扩展,位于红白交界区和相对复杂型撕裂类型仍可进行修复并获得满意疗效。在此需提出以下几类半月板损伤不适合行缝合修复手术: 严重的半月板变性伴撕裂,盘状半月板水平撕裂,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等不稳定膝关节而未予处置的半月板撕裂。

4半月板修复技术

半月板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开放式和关节镜下半月板修复技术。其中开放式手术因较多弊端而很少使用故不作赘述。关节镜下半月板修复又分为内 - 外、外 - 内和全内修复技术。在进行半月板修复术之前需将松动游离以及丧失活性的损伤碎片彻底清除,并用刨削器打磨修理半月板撕裂边缘进行“切新”。另外适当行一些辅助技术如滑膜清理、半月板钻孔以及局部添加纤维蛋白凝块可以刺激局部出血和促进炎症介质释放,有利于半月板的愈合。

4. 1内 - 外技术( Inside-out)关节镜下由内向外半月板缝合技术依靠两端连接有可弯曲针的套管和不可吸收缝线来完成,在关节镜下将缝线穿过半月板并穿出关节囊,并在关节囊外做小切口进行打结,小切口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保证缝合张力,另一方面使重要血管神经得以直视分离保护。在膝关节后内侧操作需避免隐神经损伤,后外侧操作需注意腓总神经的保护[6]。这种技术适用于各种部位半月板撕裂,并能同时满足水平和垂直褥式的缝合要求。

4. 2外 - 内技术( Outside-in)关节镜下由外向内半月板缝合技术是利用硬膜穿刺针将缝线导入膝关节,使用“套圈”方法将穿过半月板撕裂断端的缝线再引出关节囊打结。该技术主要只适用于半月板的纵向撕裂,尤其是关节镜观察受限的前角损伤。

4. 3全内技术( All inside)关节镜下半月板全内修复技术是当今该领域的热点,新技术不断涌现并获得满意疗效。主要的修复装置分为半月板钉箭、缝线和新型组合装置。所有全内技术装置进一步减少创伤,减少了血管神经损伤的风险,可实现降解或包含可降解成分,尽可能避免对关节软骨的磨损[7]。虽然有部分装置被认为在生物力学方面表现较差,但总体来说新型装置的肯定疗效已获得全面认可[8]。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获得较高认可度的全内缝合技术装置。

4. 3. 1半月板箭最早设计并获得广泛应用的半月板全内修复装置,1988年Miller首先报道了半月板箭修复半月板撕裂的实验研究,其采用的是自身增强型生物可降解材料[6]。 其后在生物材料不断发展的同时,半月板箭发生了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的进步,即由传统半月板螺钉和箭头转变为无头螺钉和箭头,从而减少对关节软骨的磨损。国内学者陈坚等[9]采用新型半月板箭技术固定半月板损伤,获得了满意疗效。 最近的相关研究报道了半月板箭固定半月板撕裂在机械强度上逊于缝合修复[10]。半月板箭主要适用于位于半月板红区和红白区的纵向撕裂,而对于已明显退变的半月板手术失败率较高。

4. 3. 2自适应半月板修复装置主要介绍两种代表性新型组合装置,快速锁定装置( Rapid Loc) 和快速固定装置( FastFix) 。Rapid Loc是一根2号“爱惜康”可吸收缝线连接一个2. 5 mm × 0. 25 mm × 4. 5 mm顶帽和一个1. 5 mm × 5. 0 mm多聚左旋乳酸定位锚,在半月板撕裂端用针穿入定位锚,拉紧可滑动结固定后定位锚和顶帽闭合半月板撕裂间隙。Barber等[11]对Rapid Loc治疗半月板撕裂进行了病例分析,结果显示修复成功率为87. 5% ,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装置锁入时发生断线以及股骨内侧髁软骨剥脱。Billante等[12]在利用Rapid Loc修复半月板的同时行前交叉韧带重建,同样达到86. 8% 的手术成功率。另一种代表性自适应半月板修复装置Fast-Fix由一根带有预置滑动结的0号不可吸收聚酯线连接2个多聚左旋乳酸或聚缩醛树脂缝合锚( 5 mm) 组合而成,用缝合器将预置的缝合锚分别穿过断端两端并达半月板外缘固定,推结剪线器拉紧结并剪线。Haas等[13]应用FastFix治疗半月板损伤研究,手术成功率高达86% ( 完全恢复73% ,接近正常13% ,失效14% ) 。Kocabey等[14]提出可提供垂直褥式缝合的Fast-Fix强度优于Rapid Loc,二者强度均优于仅提供水平褥式缝合的其他快速固定装置。简单总结学者的经验,Rapid Loc和Fast-Fix均适用于位于半月板后角和体部的半月板相对简单撕裂,做缝合前需提前估测半月板撕裂至外缘的距离,清理无保留价值的半月板,缝合时动作轻柔,打结需松紧适当,并需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操作以保证其最佳疗效。

5半月板修复增强技术

可靠的半月板缝合固定技术是保证半月板愈合的基础, 同时学界也不断在寻求提高半月板术后愈合率的辅助方法。 富血小板凝胶就是一种理论上有利于半月板愈合的材料,其内含有高浓度的各类生长因子,这些生长因子可以促进胶原和血管再生,尤其对于缺乏或没有血供的半月板撕裂有一定意义。近期Pujol等[15]随访研究发现,对半月板水平撕裂至缺血区的年轻患者进行开放式手术修复,局部加用PRP的半月板损伤愈合率得到提高。还有一些生物粘合剂的研发,如Ayan等[16]研究了氰丙烯酸丁酯凝胶在半月板撕裂修复中的生物力学效果,结果示其具有较高强度及安全性并主张进一步行体内研究。除此之外还有包括局部机械锉新和半月板钻孔等辅助技术,同样可以提高半月板愈合率水平[17]。

6半月板修复技术展望

随着现代医学对半月板微观解剖结构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半月板愈合过程中细胞和组织愈合过程的了解,已经产生很多显著提高半月板愈合率的外科新技术。半月板置换术在临床开展已有较长时间,但仍在实现半月板周缘再血管化和自体细胞增殖代谢等领域寻求突破。改进的组织工程技术可能提高半月板损伤的远期疗效,能够分化为成软骨细胞的多能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多孔的胶原蛋白支架材料可以促进半月板愈合[18]。近年来半月板损伤生物粘合剂的使用产生了诸如纤维软骨增殖、迁移、基质生成以及组织修复的体外融合等可喜的结果[19,20]。利用组织特异性的生物粘合剂结合间充质干细胞,并利用3D打印技术定制个体化半月板材料支架,为那些位于无血供区的严重半月板损伤提供了极具潜力的治疗方案[21]。目前的体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变半月板损伤愈合的局部微环境,通过调节修复部位的相关合成及分解生长因子的浓度,从而提高半月板的愈合能力,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22]。

损伤修复 篇11

【摘要】 目的: 探究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治疗效果,并对该方法的前景做出展望。 方法 由2006年6月至2011年1月间就诊于我院的严重创伤性骨折病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组均有患者20例,在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为研究组患者进行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治疗,为对照组患者执行创伤性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8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存在严重的多发性骨折甚至粉碎骨折患者的执行骨折修复时,合理应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创伤骨科;外固定支架;损伤控制性治疗;疗效 

【中图分类号】 R683. 42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40-01

近年来随着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技术的发展,该技术正逐渐用于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的骨折修复治疗中。为探究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治疗效果,本组研究从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间就诊于我院的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患者,为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方法,比较其治疗效果间存在的差异,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共包含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16~57岁,平均年龄35.2岁。患者入院时均处于昏迷状态,其中体温明显降低者22例,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者16例,出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者33例。在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有患者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分布等方面差异不显著,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本组研究中我们抽调本院专业技术水平最高的临床医师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为研究组患者行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治疗,为对照组患者执行创伤性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中所得资料的统计学处理均通过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所有数据资料均经T检验方法进行相关性检验。当p<0.05时,认为进行比较的两组数据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

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8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在治疗有效率之间进行比较时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与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效果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注:其中[1痊愈是指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状态,且未见不良后遗症出现;显效指患者生命得到挽救,留有一定后遗症,对生活产生一定影响,但生活基本可自理。无效:指患者死亡或留有严重后遗症,生活无法自理。有效包括痊愈和显效。

3讨论 

严重多发性骨折或粉碎骨折合并胸腹部外伤、脑外伤等复合伤并出现严重生理功能紊乱时,患者常因难以承受复杂、创伤大、长时间手术[1]。任何疾病在早期治疗时常可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早期为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执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时却不一定能得到好的治疗效果。及时采取控制出血措施是降低严重创伤性骨折死亡率的首要环节[2]。外固定骨架具有操作方法简单、快速有效等优点。另外,该方法尚具有[3]刚度可调、生物学性能良好,结构简单,便于术后药物的更换及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本组研究结果亦表明此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率明显好于创伤性手术治疗。因此,该方法可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赖志军, 郭汉明, 邓颂波, 等. 外固定架固定后二期行扩髓代所髓内钉治疗多发性股骨干骨折[J]. 临床医学 2009 29(4):14-15. 

[2] 胡波, 涂洪波, 吴恩宇, 等. 骨盆骨折为主严重多发伤的救治[J]. 实用骨科杂志. 2009, 15(9):692-694. 

[3] 张向东, 杨波, 李恩志. 外固定支架在治疗多发伤并骨折中的应用体会[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7, 28(4):43-45.

面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篇12

关键词:面神经损伤,再生,细胞与分子机制,修复

面神经是人类骨管中行程最长的神经, 也是面部肌肉的主要运动神经, 它在支配面部的对称性、表情、动作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 由于它解剖的特殊, 使其极易受到损伤。在神经再生修复过程中, 周围细胞及其产生的不同物质、遗传因素及机体的免疫反应, 均可影响受损神经的修复。而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方法也是层出不穷。本文就其进展做一简单综述。

1 影响受损神经再生修复的内在因素

1.1 雪旺细胞与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受损后, 雪旺细胞增值, 并向损伤区迁移成Bungner带, 桥连神经缺损区, 为轴突再生"铺平道路"。超微结构研究发现, 再生的轴突几乎全被雪旺细胞包裹, 即使将自体的坐骨神经植入脊髓缺损区, 同样可见新生轴突被迁移的雪旺细胞包裹。此外, 雪旺细胞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及细胞外基质, 防止受损神经元死亡, 并为轴突提供良好的再生环境, 并与再生轴突形成缝隙连接和紧密连接, 直接与其进行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Rurger等[1]等研究发现, 在一段长时间的去神经支配后, 断端对接处的雪旺细胞依然能恢复活性并促进再生。再生的轴突也分泌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促进神经再生, 其中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 NGF) 和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一起产生。面神经损伤后P75的高表达同时会促进雪旺细胞的凋亡, 从而间接阻碍神经的再生[2~4]。

1.2 遗传物质和免疫反应

损伤后神经元内的遗传物质的表达会发生改变, 并对神经元的生长起着的促进和抑制的双向调控作用。Bcl基因家族能够调节神经依赖性的外源性生长因子。Wang等[5]以大鼠面神经总干压榨伤及切断模型研究面发现, 单纯凋亡抑制基因Bcl-2和凋亡基因p53在面神经损伤后表达均升高, 但只有凋亡功能大于凋亡抑制功能时才会引神经元死亡。而作为Bcl族的成员, Bax和Bak基因却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在细胞分化中起重要作用的增生性瘢痕相关基因P311和个体发育中控制形态发生的SHH基因[3,4], 也被证实有助于调控面神经的再生。小鼠面神经断裂后, 面神经核数目明显减少, 轴突再生受到抑制;而CD4+T细胞能通过产生BDNF等神经营养因子支持面神经核的存活[4]。另外, 受损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处CD44的表达显著增加, 可能参与轴突的延伸或轴突与胶质细胞和雪旺细胞的粘附。

2 修复受损神经的方法

2.1 化学和电生理方法

某些药物能够促进大鼠面神经轴突的再生和发芽。Wang等[4]研究发现, 大鼠受损面神经缝合后给予NO合成酶 (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 抑制剂, 能有效保持再生微环境的稳态, 减少NOS对神经再生的影响。尼莫地平可以减轻钙离子造成的神经损害并加速轴突的生长;多胺和氨基胍也可以促进神经生长, 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随着电刺激技术在各种血管神经疾病的动物实验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人们也尝试将其运用于面神经修复的研究。间接地局部电刺激确实能促进受损神经的功能恢复, 但对电极摆放的具体位置, 电流的强度和作用时间, 以及具体机制, 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其他方法

面神经损伤后, 自、异体神经移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由于其局限性, 学者们开始寻找其他的替代物来修复神经, 但目前尚无成熟的方法。

在面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和方法上, 人们已经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果。随着对神经再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医学、生物学、工程学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能够在神经缺损修复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Rueger MA, Aras S, Guntinas-Lichius O, et al.Re-activation of atrophic motor schwann cells after hypoglossal-facial nerve anastomosis[J].Neurosic Lett, 2008, 434 (3) :253~259.

[2]Zhang FH, Huang P, Yang PS, et al.Influence of p75neurotrophin receptor knockout on the regeneration of facial nerves after crush injury in mouse[J].West China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10, 28 (1) :95~98.

[3]Wang SM, Tsai HP, Huang JJ, et al.Inhibition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promotes facial axonal regeneration following neurorrhaphy[J].Exp Neurol, 2009, 216 (2) :499~510.

上一篇:改良式剖宫产术下一篇:发展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