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剖宫产术

2024-09-20

改良式剖宫产术(共10篇)

改良式剖宫产术 篇1

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是产科常见的分娩期并发症, 及时与有效地处理产后出血, 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是十分关键的。我院采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防治产后出血, 保留了子宫, 是治疗剖宫产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行之有效的方法, 提高了产科质量, 且简单、易掌握,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病例简介

例1, 女34岁, 已婚已育, 因停经23周, 无痛性阴道流血2d入院。入院诊断:G6P1孕23周前置胎盘, 瘢痕子宫。B超提示:中孕头位, 胎儿存活, 入院后予绝对卧床休息, 积极止血, 对症保胎处理, 于入院18d突然出现阴道流血增多, 伴大量血块, 500ml左右, 急查血常规, 血凝, 交叉配血, 备同型血400ml, 给予止血敏, 止血芳酸+5%葡萄糖溶液静滴等对症治疗, 无明显好转, 仍出血不止。血常规回示结果:HB 70g/L, 为保母婴平安, 在腰硬麻下立即行剖宫产手术, 术中见部分胎盘覆盖宫口, 手取胎盘胎膜, 娩出不完整, 予行清宫, 见子宫下段多处有活动性出血, 先后予缩宫素20U, 垂体后叶素6U注射子宫下段, 丝线缝扎出血点, 缩宫素40U加入液体中静滴促子宫收缩治疗, 但胎盘附着面仍有活动性出血, 多中方法止血无效后, 予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术后子宫收缩好, 无明显活动性出血, 术中出血1000ml左右, 连续缝合子宫切口, 清点纱布器械对数后, 常规关腹, 手术顺利, 术后予预防感染, 纠正贫血, 支持处理, 7d拆线, 切口愈合出院。

例2, 女, 28岁, 已婚未育, 因停经39+1周, 腹痛伴阴道流血1h多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 心肺无异常。产科检查:宫高35cm, 腹围100cm, 胎位LOA, 胎心140次/min, 不规律宫缩, 宫口未扩张, 胎膜未破, 头先露, S=-2, 骨盆测量正常范围。B超提示:胎儿双顶径91mm, 股骨长75mm, 羊水指数161mm, 胎盘位于子宫左侧前壁, 胎盘与子宫肌层之间探及深约12mm液性暗区。入院诊断:G3P0孕39+1周, 部分型胎盘早剥。处理:完善相关检查, 积极术前准备, 立即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 术中见胎盘位于子宫下段, 胎盘边缘接近子宫颈内口, 胎盘胎膜娩出欠完整, 行清宫术, 见胎盘粘连处仍出血, 用4号丝线“8字”缝合4针未见止血, 仍不断渗血, 再次予缩宫素20U, 子宫体注射, 热盐水纱布压迫止血仍未止血, 予输同型红细胞及血浆的同时予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术后子宫收缩好, 无明显活动性出血, 连续缝合子宫切口, 清点纱布器械对数后, 常规关腹, 手术顺利, 术后予预防感染, 纠正贫血, 支持处理, 7d拆线, 切口愈合出院。

例3, 女, 33岁, 因停经35周, 无痛性阴道流血半小时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 心肺无异常。产科检查:宫高28cm, 腹围90cm, 胎位LOA, 胎心156次/min, 无宫缩, 宫口未扩张, 胎膜未破, 头先露, S=-2, 骨盆测量正常范围, B超无。入院诊断:G5P0孕35周, 前置胎盘。处理:完善相关检查, 积极术前准备, 定血型, 交叉配血, 立即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术中见部分胎盘胎盘覆盖子宫内口, 手取胎盘胎膜, 娩出欠完整, 予清宫术, 见子宫下段多处出血, 予4号丝线缝扎出血点, 先后予缩宫素20U, 子宫下段肌注, 垂体后叶素12U注射子宫下段, 缩宫素20U加入液体中静滴促进子宫收缩, 立止血1KU静推止血, 子宫收缩仍差, 立即输同型红细胞400ml的同时, 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术后子宫收缩好, 无明显活动性出血, 连续缝合子宫切口, 清点纱布器械对数后, 常规关腹, 手术顺利, 术后予预防感染, 纠正贫血, 支持处理, 7d拆线, 切口愈合出院。

3例均为剖宫产手术中出现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下段收缩欠佳, 引起大出血用多种保守治疗方法止血无效后, 不能控制出血而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手术保留了其生育能力, 随访3~6个月, 未发现远期并发症。

2 讨论

剖宫产手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比阴道分娩更常见, 严重的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止血无效时, 切除子宫是挽救产妇生命的惟一方法, 而切除子宫使女性永久地丧失了生育能力, 近年来采用这种新型的外科手术产后出血的缝线方法, 安全易掌握, 尤其适用于剖宫产术中药物治疗无效的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 可避免切除子宫, 保留生育能力, 是近年来, 使用的一种处理产后出血的新式缝合法, 在我院开展的3例手术中, 均成功, 仅用一根可吸收线, 2~3min就完成操作, 并未增加手术难度, 也未延长手术时间, 在子宫前后壁褥式缝合加压子宫, 使出血停止, 保留子宫, 预后良好, 改良背带式子宫缝合术操作与其他保守性手术相比更简单, 而且安全易行, 无需特殊器械和手术技巧, 成功率高, 是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首选而且有效止血方法。

关键词: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剖宫产中,产后出血

剖宫产术后改良式母乳喂养姿势 篇2

母乳喂养是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力倡导的科学育儿方法,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最基础措施。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手术指征放宽,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母乳喂养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率明显下降达65%。特别是产后24-48小时内由于伤口的疼痛、子宫收缩疼、输液管及导尿管的插入、体位受限,常使得一些剖宫产妈妈很快就产生了畏惧心理,从而丧失或放弃了母乳喂养信心[1]。

为提高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我院从2008年5月开始对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体位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

2008年5月~2009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剖宫产产妇600例中,年龄18—40岁。均为硬膜外麻醉、足月产妇。产妇通过接受母乳喂养宣教,无母乳喂养经验,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0例,观察产后1--3天母乳喂养情况 。

2 方法

2.1实验组 产妇按剖宫产术后护理常规护理,回病房在产妇有应答反应后30分钟内即开始母婴接触,要在保证新生儿,母亲清醒,母婴保温情况下进行早接触,早吸吮。母婴接触30分钟以后按需哺乳,这样能有效地刺激乳汁分泌。术后当天开始采用“T”字型即改良式母乳喂养姿势,产妇取平卧位(身体一侧腰背部垫一软枕)、半坐卧位或坐位,另一人一手抱住婴儿臀部,另一手托住婴儿头肩部,使婴儿身体与产妇身体垂直呈“T”字型,产妇对侧手以C字型托住乳房,婴儿张大嘴巴含住同侧乳头及大部分乳晕,两颊鼓起,双唇外翻,有节奏地吸吮。24-48小时后产妇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喂哺体位。

2.2 对照组 按常规早吸吮,母婴接触,按需哺乳,术后第l天开始采用传统的坐位、站位、侧卧位横抱式及环抱式或平行式喂奶法。

3 讨论

3.1 传统的横抱式坐位喂奶母亲既要抱住婴儿身体,有切口的腹部又要承受婴儿体重的压力与摩擦,母亲劳累、紧张,较难控制婴儿的头部。因此,含接姿势受到一定的影响;坐位哺乳是最佳体位,但剖宫产产妇由于最初几天腹部切口疼痛、输液管及导尿管插入后的牵绊,此体位受到一定的限制;传统平卧位时乳房平坦,婴儿不宜含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婴儿不能建立正常的吸吮方式,产妇认为自己无乳汁分泌,对母乳喂养信心不足,心里压力加重,可诱发催乳素抑制因子产生,使乳汁分泌减少[2]。

3.2 “T”字型改良式母乳喂养姿势,母亲只需一手托住乳房,减轻了产妇抱婴儿的负担,消除了紧张、恐惧感,并能很好地控制头部,婴儿极易含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能有效吸吮。我们观察到,实验组第1次有效吸吮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有吸吮次数越多,对乳房的刺激越强,乳汁分泌也就越多。母亲、婴儿感觉舒适。舒适松驰的体位、有效的吸吮还可以促进射乳反射及催乳素的分泌,有利于乳房的排空,乳汁分泌增加,母亲喂奶有满足感,增加了母乳喂养的信心。

4 结果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它不仅富含免疫物质,能帮助婴儿抵抗疾病,而且通过母乳的喂养,还能够增强亲子的互动,母婴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助于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但是,如果产妇不注重喂养姿势,婴儿不能有效吸吮,反而会影响母乳喂养的成功率[3]。因此母乳喂养体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母乳喂养的成败,指导产妇学会正确的哺乳姿势,改良后的剖宫产哺乳体位,更大的意义就是在于让婴儿对乳头进行有效的吸吮,以促进射乳反射和泌乳素的分泌,以及让婴儿适应和习惯妈妈的乳头;正确舒适的体位和婴儿衔乳姿势的正确,还能够增强妈妈哺乳的信心,使得乳汁更加充沛。能很快满足新生儿的需要,使新生儿体质量迅速恢复。

参考文献:

[1] 梁改花.剖宫產术后母乳喂养体位的探讨[J]家庭护士.2008.9:2500.

[2] 黄醒华.母乳喂养的生理基础[J].中华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13(2):82-83.

新式剖宫产改良术式临床效果分析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既往有改良新概念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史因第二次剖宫产或妇科疾病再次开腹手术的50例病例进行观察分析。其中有改良新概念剖宫产史者24例为观察组, 含二次剖宫产术20例, 异位妊娠1例, 子宫肌瘤剥除1例, 卵巢肿瘤2例;新式剖宫产术史者26例为对照组, 含二次剖宫产手术18例, 异位妊娠4例, 卵巢肿瘤1例, 子宫肌瘤3例。两组病例前次剖宫产指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切口均如期愈合。

1.2 方法

改良新概念剖宫产术采用手术方法:取耻骨联合上3 cm, 横弧形顺皮纹方向切口, 前鞘、腹直肌、腹膜均采用撕拉式入腹, 用采用子宫下段高位切口, 用可吸收线宽针距连续缝合膀胱反折腹膜及腹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区别:前鞘、腹直肌、腹膜均采用撕拉式入腹;不下推膀胱, 采用子宫下段高位切口;用可吸收线宽针距连续缝合膀胱反折腹膜及腹膜。麻醉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其腹腔粘连情况比较:观察组24例, 发生腹腔粘连1例, 发生率4.2%, 且粘连较轻, 易于分离;对照组发生腹腔粘连6例, 发生率23.1%, 且粘连较重, 其中1例严重者腹壁与大网膜或子宫切口粘连, 子宫前壁由条索状结构粘连于腹前壁, 给开腹造成困难。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盆腔粘连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 粘连的形成与腹膜纤维蛋白沉积和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有关。腹膜对热、电、激光、缺氧及挤压等刺激十分敏感而发生炎性反应。

渗出物中丰富的纤维蛋百在腹腔内形成纤维蛋白粘附, 如果不经纤维蛋白溶解而发生机化, 成为含有胶原、弹性纤维和血管的纤维状条索, 导致粘连形成。手术中脱落的纤维、滑石粉、手术缝线也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异物反应。此外, 手术过程中腹膜的剥离、缝合等多种操作所引起的机械化和热损伤均能导致组织缺血, 从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的活性, 使纤维蛋白溶解能力降低, 亦能引起粘连的形成。

腹腔由间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构成, 腹膜愈合是指损伤的腹膜由再生的间皮细胞完全修复。再生的间皮细胞可有3种来源:①切口边缘间皮细胞再生;②腹膜下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转化为间皮细胞;③血管周围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转化为间皮细胞。腹膜损伤后, 整个损伤表面同时发生上皮化, 而不像皮肤切口从边缘逐渐发生上皮再生。因此腹膜破裂后, 由于组织缺血坏死及异物炎性反应增多, 间皮细胞转化和再生能力下降, 局部纤维降解作用活性受到抑制, 纤维沉积。该理论是新式剖宫产术不缝合腹膜的理论基础。

手术中粘连能否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式剖宫产虽无缝合腹膜造成的异物反应及缺血、缺氧, 但腹膜间皮细胞修复速度是有限的, 裸露的粗糙面于腹膜愈合前就可能粘合, 大网膜前往趋于保护创面, 腹膜下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 血管周围的成纤维细胞转化, 新生血管的再生就导致腹壁与产后的子宫前壁及大网膜形成粘连, 再加上术后搬动, 游离的腹膜很快错位, 间皮细胞很难在数小时内大面积爬行愈合完毕, 所以形成粘连。改良新概念剖宫产术, 用可吸收线宽针距连续缝合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及腹膜、可吸收线易吸收, 异物反应性小, 宽针距缝合不易引起缺血坏死, 同时又起了固定腹膜正常位置的作用, 使创面距离缩小, 腹膜切口边缘上皮细胞迅速再生和转化, 短时间内愈合创面、不易引起粘连。横切口张力小、机械性牵拉刺激小, 不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能力。改良新概念剖宫产术具有新式剖宫产术的优点, 美观、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等, 同时又减少了术后腹腔粘连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新剖宫产术与新式剖宫产术再次手术的腹腔粘连情况。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本院既往有改良新概念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史因第二次剖宫产或妇科疾病再次开腹手术的50例病例进行术中观察并回顾性分析, 比较其腹腔粘连情况。结果改良新概念剖宫产史者粘连最轻, 粘连发生率最低, 与新式剖宫产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新式剖宫产术导致的粘连最重, 改良新概念剖宫产史者粘连最轻, 粘连发生率最低。

关键词:剖宫产术,改良新概念剖宫产术,新式剖宫产术,腹腔粘连

参考文献

[1]李萍, 陈红, 吴秋芳.48例新式剖宫产术临床分析.重庆医学, 2001, 02.

改良式剖宫产术 篇4

关键词: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剖宫产术;出血;应用

【中图分类号】R71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109-02

为了探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情况,本文主要选择在我院实施剖宫产手术?且术中出血的患者54例作为研究参与者进行具体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实施剖宫产手术?且术中出血患者54例,这些术中出血患者在进行治疗之前都进行了常规止血,止血最终均无效,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27例,患者年龄在22-36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25.46±7.01)岁,患者孕周均在38-42周之间;观察组患者27例,患者年龄在23-37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25.52±7.02)岁,患者孕周均在37-42周之间?两组产妇都存在剖宫产手术实施的相关临床指征,且两组在相关信息和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治疗方法:两组产妇在进行剖宫产手术实施过程中都出現出血症状,且患者出血量都在500毫升以上,对患者进行常规药物及按摩子宫治疗之后,出血症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因此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主要进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将患者子宫托出盆腔,有效暴露手术视野,用1号微乔线在距离子宫切口右侧顶点下缘左下方3cm处进针,穿过宫腔至相对应的切口上缘出针,拉至宫底再与前型相对的部位进针至宫腔内,横向拉至左侧,在左侧子宫体后壁与右侧(进针点相同部位)出针?垂直绕过宫底至子宫前壁,进出针部位与右侧相同,加压子宫使得缝线有效收紧并打结,迅速缝合子宫切口?而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手术治疗,另外通过填塞纱布或子宫次全切除的方式,帮助患者有效止血,要采取有效的缝合方法进行患者切口部位临床有效缝合?

1.3 观察项目和指标 (1)患者手术实施时间(min);(2)患者手术实施中出血量(ml);(3)患者手术结束后出血量(ml);(4)患者后期并发症发生率;(5)患者手术治疗有效率(%)[1]?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主要选择SPSS29.0软件对相关资料作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主要选择t进行相关检验,而计数资料主要选择χ2进行相关检验,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两组在患者手术实施时间上的比较 经过观察比较,在患者手术实施时间上,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要短?结果见表1?

2.2 两组在患者手术出血量以及术后出血量上的比较 经过观察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术后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果见表2?

2.3两组在患者后期并发症发生率上的比较 经过研究比较,在患者后期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要低?结果见表3?

2.4 两组在患者手术治疗有效率上的比较 经过研究比较,在患者手术治疗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4?

3讨论

近年来,剖宫产手术在产妇分娩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常见,在产妇剖宫产手术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状,最常见的是患者术中?术后大出血?导致患者术中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子宫收缩乏力,对于实施剖宫产手术?且出现术中出血症状的患者来说,及时诊治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将会危及产妇的生命健康[2]?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出血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具有止血快,易操作,疗效确切,手术时间短,安全性大且保留子宫的优点?大量临床实践表明,效果是比较好的,其优势相对来说比较多[3]?通过实施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患者盆腔动脉压能够得到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出血情况也会得到明显改善,明显提升了患者后期生育功能,相比于传统结扎止血?子宫切除方法来说,安全性更大,操作时间更短,止血效率更高,且能明显提升患者后期生活质量[4]?

参考文献

[1] 陈丽莹.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10):794-795.

[2] 李四维,李彦曦,江琳等.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J].西南军医,2011,13(6):1032-1033.

[3] 樊丽芳.子宫动脉上行支缝扎术加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1(1):254-254.

改良式剖宫产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2月~2009年3月共5例患者,年龄25~37岁,均孕足周,初产妇3例,经产妇2例;妊娠期高血压病1例,巨大儿2例;术中出血>800 ml。

1.2 临床表现

均表现为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无力,宫腔大,胎盘剥离面渗血。5例均行缩宫素肌注和卡孕栓舌下含服,其中,2例已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仍有阵发性宫缩乏力伴出血,术中出血量800~1 400 ml,考虑子宫收缩差,双手挤压宫体见出血减少,表明适宜捆绑术,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成功的可能性大。

1.3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乏力,将子宫娩出腹腔,用1号可吸收缝合线从子宫切口距右侧端2~3 cm右下缘的下方3 cm进针,缝针穿过宫腔至切口相应上缘的3 cm处出针,可吸收缝线拉至宫底距右宫角3~4 cm处,在宫底浆膜层下穿过(浆膜层下行程2~4 cm),出针后在右后壁与前壁相同水平的部位进针至宫腔,水平出针至左后壁,同法在子宫底左宫角浆膜层下及子宫左侧切口的上下缘进出针,这样子宫表面可见2根缝线,似有肩章的背带,助手向下、向内挤压宫体的同时,将缝线拉紧打结,使子宫变成扁圆形后,常规缝合子宫切口。

1.4 出血量的计算

产科出血量的计算以临床常用的目测法+容量法。

2 结果

5例患者均手术抢救成功,1~5 min内有效止血,术后无再发出血,无失血性休克,且保留了子宫。术后42 d随访所有病例子宫复旧好,恶露表现正常。产后月经恢复无影响。

3 讨论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也叫B-Lynch缝线术,是针对产后宫缩乏力需急行开腹处理或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迅速控制子宫出血的方法[1]。我科将其应用于剖宫产术中因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大出血及有出血倾向的高危病例的治疗,取得了显著临床效果,临床体会如下:

3.1 出血原因

子宫收缩乏力出血占产后出血的70%~80%[2]。引起宫缩乏力的因素如下:全身因素(精神紧张、疲劳,过多使用镇静剂和麻醉剂等);局部因素(巨大儿、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子宫发育不良(多角子宫、子宫肌瘤等);胎盘因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残留等);多产、多次引流产,子宫肌纤维退行性变;未临产而行剖宫产手术及其相关因素。特别是对催产素不敏感者更应加强警惕性。

3.2 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机制及选择时机

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时,两手紧握宫体,从宫底向下适当用力,使子宫受压呈纵向收缩状态,将子宫肌壁间的血管和血窦被有效挤压、被动关闭,使缝线将子宫被动纵向收缩、不能反弹到原来状态而达到止血目的。对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采用缩宫剂和止血剂的同时,局部压迫出血部位,按摩子宫,局部缝扎止血仍不能见效者,应立即将子宫取出腹腔,用两手加压若能减少出血,则行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3.3 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优点及注意事项

子宫背带式缝合时,缝线由子宫下段前壁绕过宫底直达子宫下段后壁,缝线游离于子宫表面;本法于子宫底近宫角3~4 cm处在宫底浆膜层下穿过,避免了缝线从子宫上滑脱及子宫收缩后形成线圈,使其他器官套入引起梗阻的可能,应而更安全。此方法不用特殊器械,缝线为可吸收线,不会造成肠管嵌顿和缝线残留,因未穿透宫腔,不会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基层没有血源的单位,减少了救治过程中大量失血及子宫切除的机率。

临床应用中的几条建议: (1) 术中、术后一定要配合缩宫素的应用,以巩固疗效。 (2) 术中缝合进针不要太靠宫颈边缘,以防损伤子宫动脉,引起血肿。注意进出针避开膀胱。前后壁进针基本水平,后壁多以两侧骶韧带“八”字附着点两端为进出针点。缝合后前后两条线将子宫体和子宫下段切口分成3等份。 (3) 打结力度适中,缝线拉紧后提起以缝线与肌壁间能容一小指为宜,缝合后观察5~10 min。 (4) 子宫颈部位出血,特别是前置胎盘,应做前后壁“8”字缝合止血,而不适宜用此法。 (5) 术中如有出血倾向,检查宫腔内无残留,均可行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3.4 与其他手术方法的比较

基层医院乃至大医院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行宫腔填纱条止血,效果肯定,但操作过程中费时较长,需准备宫腔填纱条,可能面临感染及再次出血;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髂内动脉缝扎术及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宫缩乏力性出血有效,但要求较高的技术水平、手术时间长、损伤大;上述处理无效或合并DIC短时间内不能纠正,为抢救产妇生命,子宫切除术是最快、最有效的措施,但会使患者失去一个脏器[3];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简单易行,术前无需过多准备,耗时短,费用低[4],既起到明显止血作用,又能保留子宫和生育力,缝合后能立即估计止血效果是否满意,若失败仍可改用其他更彻底的手术方法,是治疗继发性宫缩乏力性出血最安全、最有效、最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时, 采用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效果、应用价值及注意事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剖宫产术中大出血行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例均为在剖宫产术中出现子宫收缩乏力而引起大出血的患者, 经其他保守治疗方法不能控制出血而行背带式缝合, 手术保留了其生育能力, 术后无大出血。结论: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是治疗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提高了产科质量, 且简单、易掌握,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剖宫产术,宫缩乏力,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845.

[2]高云荷.产后出血原因及高危因素分析[J].实用产科与妇科杂志, 2003, 19 (5) :258-259.

[3]丁惠群.子宫缝合术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处理中的作用[J].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2005, 2 (6) :309-311.

改良式剖宫产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迁安市首钢矿山医院收治的68例前置胎盘患者, 均符合前置胎盘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4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4~39岁, 平均年龄 (28.9±7.3) 岁;经产妇21例, 初产妇13例;胎盘前置发生在头位23例, 胎盘前置发生在臀位11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3~38岁, 平均年龄 (27.7±7.1) 岁;经产妇22例, 初产妇12例;胎盘前置发生在头位24例, 胎盘前置发生在臀位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改良式剖宫产术治疗, 在患者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下方约3cm处做长度为13cm左右的直线横切口, 于正中部位将脂肪层切开约3cm的切口, 然后向两侧用手将其撕开。将筋膜切开约2cm, 向两侧方向用剪刀剪开。从正中部位用血管钳分离腹直肌, 手术室护理人员配合主治医生在分离的腹直肌间用垂直重叠的示指和中指向两侧慢慢地均匀用力拉开。顺着上下方向撕开腹膜, 暴露子宫下段。在子宫体和下段交接下方约2cm处将子宫浆膜层切开2~3cm, 向两侧方向用示指呈弧形将子宫浆膜层撕开11cm左右, 然后稍微沿下缘剥离并推开。首先横着将肌层切开2~3cm, 然后向两侧方向利用示指钝性撕开6~7cm, 接着将示指作为引导, 向两侧外上方方向利用组织剪呈弧形剪开11cm左右的切口。如患者胎盘前置的位置刚好位于切口附近, 医生在进行手术操作时要保持动作轻柔, 防止胎盘过早发生剥离, 增加术中的出血量[3]。待到胎儿完全娩出, 主治医生即刻用双手将胎盘剥离, 选择可吸收线采取连续锁扣的方式将子宫肌层缝合, 利用大网膜进行覆盖, 将筋膜进行连续缝合。选择4号丝线将皮肤和皮下组织进行间断全层缝合3针, 上方从皮肤内部出针, 不将皮肤穿透, 采用Allis钳对合钳夹皮缘4cm左右。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4]、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活动与排气时间、术后24h切口疼痛、住院时间、拆线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主要评价新生儿出生后5min和10min皮肤颜色、心率、弹足底或插鼻反应、肌张力、呼吸等体征指标。皮肤颜色:苍白或者发绀记0分;四肢发绀, 身体红记1分;全身红记2分。心率:无心率记0分;心率在100次/min以下记1分;心率在100次/min以上记2分。弹足底或插鼻反应:无反应记0分;有皱眉等动作记1分;喷嚏或哭记2分。肌张力:松弛记0分;四肢略屈曲记1分;四肢活动记2分。呼吸:无呼吸记0分;呼吸缓慢, 无规则记1分;呼吸正常, 出现声响较大的哭闹记2分。根据新生儿具体情况进行评分, 0~3分为重度窒息, 4~7分为轻度窒息, 8~10分为正常。疼痛评价标准:活动时疼痛为轻度疼痛;触碰时疼痛为中度疼痛;休息时疼痛为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开始手术到分娩结束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3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2.4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首次下次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拆线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后24h切口疼痛轻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

3 讨论

前置胎盘为妊娠女性在妊娠晚期发生的一类严重并发症, 可导致妊娠晚期大量出血, 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及无诱因阴道出血[5]。有研究显示, 在导致子宫出血的原因中, 子宫收缩是最重要的原因, 胎盘在宫颈部位或子宫下段发生附着而无法自由伸展, 从而发生移位分离, 最终导致出血[6]。通常第一次出血量不大, 由于子宫下段不断伸展而发生反复出血, 另外随着时间的增加, 出血量也会相应增加。临床上对于前置胎盘的分类主要有边缘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及完全型前置胎盘3种, 前置胎盘的不同分类决定着阴道出血量、出血次数及出血时间[7]。对于完全型和边缘性前置胎盘患者, 破膜是为了减轻胎盘受到胎先露的压迫, 破膜后胎先露下降明显, 直接将胎盘压住, 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采用剖宫产进行治疗有助于尽快结束分娩, 有效控制患者出血, 保障母婴安全。临床上将剖宫产手术作为治疗前置胎盘和避免产前出血的重要手段。

研究显示, 不同的剖宫产方式治疗前置胎盘的效果有较大差异。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随着妊娠达到晚期, 子宫下段逐渐发生伸展, 导致子宫动脉上下分支移动到下段中下1/3交界处。同时前置胎盘由于胎盘在子宫下段或宫颈部附着, 胎先露高浮, 子宫下段无法实现充分的扩张。在这种情况下切出一个下段低弧形切口, 胎头娩出时切口两侧角部会出现撕裂现象, 从而使子宫动脉上下分支受到损伤, 最终导致大出血[8]。改良式剖宫产术:将Stark医生实施的剖宫产术作为基础, 进一步改善了操作方法, 简化了开腹和关腹的步骤, 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缝合、腹膜缝合及结扎止血的时间明显缩短, 特别是缩短了开腹到完全娩出胎儿的时间, 该剖宫产术对紧急情况下的前置胎盘治疗效果显著[9]。改良式剖宫产术医生在直视下将筋膜剪开, 能够有效避免腹直肌受到创伤而出血, 解剖时依照局部组织特点, 结合剪、撕、切的方法在子宫下段较高部位做横弧形切口, 能够有效降低膀胱下推导致的剥离面出血, 避免由于刀切全长切口使得多条弓状动脉被切断, 也能够避免手撕开全长切口导致撕裂切口角部, 使子宫动脉上下分支受到损伤, 从而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大出血。待胎儿娩出后立即将胎盘徒手剥离, 能够使第三产程的时间缩短, 尽快关闭, 降低出血量[10]。手术不对腹膜进行缝合, 使得手术结束后腹膜没有张力, 能够使切口疼痛得到明显缓解, 缩短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加快手术操作进程, 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盆腔暴露在外的时间, 缩短术后排气时间, 加快胃肠蠕动, 防止手术结束后脏器发生粘连。采取撕拉法处理皮下脂肪切口, 能够使腹壁浅层血管得到完整保留, 降低手术结束后切口血液循环受到的影响。采取宽针距全层缝合方法对皮肤和皮下组织进行缝合, 能够下降缝线反应, 促进切口愈合, 缩短术后拆线时间和住院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开始手术到分娩结束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首次下次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拆线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后24h切口疼痛轻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表明改良式剖宫产术应用于前置胎盘患者, 较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能够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住院时间, 促进术后恢复,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芳, 王曙霞.改良式剖宫产术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 31 (7) :87-88.

[2]李毅.改良式剖宫产术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1 (23) :75, 77.

[3]涂文菲, 陈丽珍.改良式剖宫产术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4) :64-65.

[4]王秀英.米非司酮联合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治疗中央性前置胎盘的临床效果[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3, 21 (6) :394

[5]李桂兰.分析改良式剖宫产术应用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5, 4 (85) :14-15.

[6]罗翠珍, 林珏瑛, 苏艳芳, 等.改良式髂总动脉球囊闭塞术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手术中的临床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 36 (3) :348-350.

[7]吴晓娟, 严园, 周晓, 等.改良式宫颈环扎术治疗前置胎盘子宫下段出血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 2015, 44 (17) :2374-2375, 2378.

[8]贾继刚, 华克勤, 姜桦, 等.配合产钳使用的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 2011, 32 (9) :1424-1427.

[9]姜淑丽, 张欢欢.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前置胎盘术中出血6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 (18) :57, 59.

改良式剖宫产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7月-2008年1月因妇产科疾病, 既往有剖宫产史再次手术者198例进行观察分析。把有改良新式剖宫产史者103例为观察组, 其中第2次剖宫手术78例, 异位妊娠9例, 卵巢肿瘤8例, 子宫肌瘤剥除8例;有新式剖宫产史者95例为对照组, 其中2次剖宫手术72例, 异位妊娠8例, 卵巢肿瘤7例, 子宫腺肌病及子宫肌瘤子宫全切除术5例, 子宫肌瘤剥除3例。2组病例前次剖宫产指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切口均如期愈合。

1.2 方法

新式剖宫产术采用文献[1];我院所采用的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手术方法, 取Joel-Cohen切口, 横弧形顺皮纹方向切开, 撕拉式入腹, 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膀胱返折腹膜及腹膜, 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腹直肌1~3针, 可吸收线皮内连续缝合皮肤, 术后不拆线, 余同文献[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区别:观察组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膀胱返折腹膜、腹膜及肌层, 对照组则不缝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组腹腔粘连情况比较:观察组103例, 发生粘连7例, 发生率6.8%, 且粘连较轻, 易于分离;对照组发生腹腔粘连35例, 发生率36.8%, 粘连程度相对较重, 更有16例严重者腹壁与大网膜、膀胱、子宫切口粘连, 子宫前壁由条索状结构粘连于腹前壁, 给开腹造成困难。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56, P<0.05) 。见表1。

3 讨论

自1996年以色列Stark医生来我国介绍了The Misgar Lacdach Meihod剖宫产术, 即新式剖宫产术, 采用了Joel-Cohen切口, 对皮下脂肪采取撕拉方法, 使行走在其中的血管、神经借助本身的弹性完整地保留下来, 特别是保留切口两侧粗大的腹壁浅静脉, 减少了术中出血, 缩短了开腹到胎儿取出时间。与经典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主要不同点是: (1) 打开子宫下段腹膜后未下推膀胱; (2) 子宫浆肌层采用一层连续缝合; (3) 不缝合脏、壁层腹膜。由于手术时间短, 术后恢复快, 此种术式很快在全国得到推广, 但当时对不缝合壁层腹膜是否引起腹腔粘连存有一定的顾虑。

经过近10年的时间, 各地有关再次手术的不少报道提示不缝合壁层腹膜较缝合壁层腹膜粘连少, 而本研究提示新式剖宫产不缝合壁层腹膜腹腔粘连发生率高且引起的粘连严重, 即腹直肌与腹膜、大网膜、膀胱、子宫切口有各种不同情况的严重致密粘连。

腹腔粘连的形成与腹膜纤维蛋白沉积和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有关。腹膜受刺激后发生炎性渗出, 渗出物中丰富的纤维蛋白在腹腔内形成纤维蛋白黏附, 如果不经纤维蛋白溶解而发生机化, 成为含有胶原、弹性纤维和血管的纤维状条索, 导致粘连形成。手术中脱落的纤维、滑石粉、手术缝线也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异物反应。此外, 手术过程中腹膜的剥离、缝合等多种操作所引起的机械性和热损伤均能导致组织缺血, 从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的活性, 使纤维蛋白溶解能力降低, 亦能引起粘连的形成。

腹膜由间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构成, 腹膜愈合是指损伤的腹膜由再生的间皮细胞完全修复。再生的间皮细胞再生可有三种来源: (1) 切口边缘间皮细胞再生; (2) 腹膜下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转化为间皮细胞; (3) 血管周围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转化间皮细胞。腹膜损伤后, 整个损伤表面同时发生上皮化, 而不像皮肤切口从边缘逐渐发生上皮再生。因此腹膜破裂后, 间皮细胞可以迅速再生, 而形成一层新的腹膜。缝合腹膜后, 异物炎症反应增多, 间皮细胞转化和再生能力下降, 局部纤维降解作用活性受到抑制, 纤维沉积。该理论是新式剖宫产术不缝合腹膜的理论基础。但是手术中粘连能否发生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新式剖宫产虽无缝合腹膜造成的异物反应, 渗出的纤维蛋白减少, 有减少粘连的可能, 但腹膜间皮细胞修复速度是有限的, 裸露的粗糙面于腹膜愈合前就可能粘合, 大网膜前往趋于保护创面, 腹膜下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 血管周围的成纤维细胞转化, 新生血管的再生就导致腹壁与剖宫产后的子宫前壁、大网膜及膀胱形成粘连, 在加上术后搬动, 关腹前拉在一起对合而未缝合的游离的腹膜很快移位, 间皮细胞很难在数小时内大面积爬行愈合完毕, 最终形成粘连。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 吸收了新式剖宫产与经典式子宫下段剖宫产两者的优点, Joel-Cohen切口, 皮内缝合, 切口美观;撕拉式入腹, 血管、神经损伤少, 手术时间短;最重要的是用可吸收线缝合膀胱子宫返折腹膜、腹膜及腹直肌, 异物反应小, 易吸收, 减少了术后粘连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以后再次手术的困难减少, 创伤减小, 副损伤等并发症减少, 降低了再次手术的风险, 值得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比较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新式剖宫产术腹腔粘连的情况。方法通过对2005年5月-2007年12月我院对既往有新式剖宫产史与改良新式剖宫产史的患者因妇产科疾病再次 (仅指第2次) 开腹手术的198例患者进行观察与回顾性分析, 比较其腹腔粘连情况。结果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式的患者粘连发生率低, 粘连轻;新式剖宫产术式患者粘连发生率高, 粘连重,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腹腔粘连发生率低, 粘连轻。

关键词:剖宫产术,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新式剖宫产术,Joel-Cohen切口,腹腔粘连

参考文献

改良式剖宫产术 篇8

关键词:剖宫产,产后出血,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疗效

在临床上,剖宫产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产科并发症,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受到损伤,继而造成凝血功能障碍,最终发生大出血(≥500 m L)的现象[1]。若常规治疗无效,则需将患者子宫进行切除,严重影响患者日后的正常生活。近年来,选择剖宫产的产妇越来越多,导致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逐渐上升,严重威胁了产妇的生命安全,及时、科学的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产妇死亡[2]。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是一种新型手术,有着较高的安全性、操作较为简单、技术较为成熟,其通过缝合切口对患者产后出血量进行有效控制,从而迅速止血。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无需将患者的子宫切除,能够保证患者的生育能力;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也较短,促进患者术后身体健康的恢复。我院应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55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46例,参照组45例。所有产妇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以及进行子宫下段行横切口剖宫产,经确诊均达到产后出血的标准。排除具有凝血功能异常、子宫及附件合并症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了参与本次研究的同意书。研究组中初产妇30例,经产妇16例;年龄在23岁~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78±2.42)岁;孕周32周~40周,平均(36.21±1.54)周。参照组中初产妇31例,经产妇14例;年龄在24岁~4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99±2.75)岁;孕周34周~42周,平均(36.56±1.24)周。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剖宫产的手术指征是指巨大儿、臀位、双胎妊娠、前置胎盘、瘢痕子宫以及产程异常等手术适应证,2组患者的剖宫产指征见表1。

表1 2组患者手术指征对比例(%)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舌下含服卡孕栓、子宫按摩、缩宫素等。

1.2.1参照组若以上常规治疗无效,则对参照组患者进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止血法治疗。具体步骤为:第一步,在患者子宫下段位置做一2 cm~3 cm切口,提起子宫,将其往一侧牵拉,了解其动脉分布情况;第二步,将患者的膀胱向下推,并用1号可吸收线全层缝合子宫肌层,从血管外侧的阔韧带无血管区的后方向前穿过,再将线打结;第三步,用同样方法将对侧子宫动脉上行支血管进行结扎。

1.2.2研究组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术前用手纵向挤压患者宫体,若其出血量减少,则说明该手术方法存在一定的治疗效果。具体步骤为:第一步,在子宫后方骶韧带的附着位置上方2 cm~3 cm处,距离子宫中线1.5 cm的左侧,用弧长5 cm~6 cm的圆针将1号可吸收线由外往里垂直进针,在右侧的相应位置出针;第二步,将可吸收线绕过宫底,折回宫体前,在剖宫产切口上缘2 cm、右侧中外1/3的位置,从外往内垂直进针,且在左侧相应位置出针;第三步,将第一、二步中的两条缝线平行摆正于宫体上,间隔3 cm,并将子宫纵向分为3等分;第四步,纵向挤压子宫,然后缓缓将缝线两端拉紧,并在子宫前壁处进行打结处理,保证子宫有效缩小;第五步,观察宫腔内的出血情况,若出血量少,则以常规方法将子宫切口进行缝合;最后一步,当子宫变硬且变红润时,将其放回腹腔,并以常规方法关腹。

1.3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后,患者阴道流血量每小时小于30 m L,其子宫质硬、收缩状况良好,且可及时止血,生命体征正常,尿量正常,为显效;患者阴道流血量每小时小于50 m L,其子宫收缩状况良好、出血量减少,生命体征较平稳,尿量正常,为有效;患者未达到以上标准,且病情进一步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观察指标观察3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以及手术时间和产后出血量情况。

2结果

2.1 2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参照组的总有效率(77.78%)明显低于研究组(95.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疗效对比例(%)

2.2 2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参照组患者的产后出血量多于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产后出血是剖宫产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现今,采取剖宫产的产妇越来越多,其引发的产后出血现象也越来越多。若未能及时采用科学、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产妇将面临死亡的危险[3]。在剖宫产手术中,产妇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子宫收缩乏力,严重者甚至出现止血无效的情况,一旦出现此情况,则必须切除子宫才能挽救产妇的生命。但是,切除子宫使患者丧失生育能力。因此,为了避免患者留下心理创伤,使其在日后恢复正常生活,采取有效的手术方法已成为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关键。

近年来,临床上研究出一种新型产后出血的手术方法,即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该方法极易掌握,尤其适合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不仅能够避免切除子宫,保留生育能力,而且能够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4]。该方法通过挤压患者子宫,在其表面紧紧地缝绕2根缝线,不仅充分避免了缝线滑脱情况的发生,而且可迅速控制宫缩乏力性出血。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优势在于: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且成功率极高,无需采用特殊的医疗器械,基层医疗单位也能轻易使用[5]。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止血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但是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如出血持续、尿量不正常、生命体征进一步恶化等)。有研究表明,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更适合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对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采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止血法进行治疗的参照组患者,采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短,且产后出血量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总有效率(64.94%)明显低于研究组(88.46%),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采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效果更为显著,能够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江美琼.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7):31-32.

[2]印文蓉.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临床应用[J].大家健康,2014,8(22):214.

[3]刘萍,高玲.新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农垦医学,2015,37(1):28-30.

[4]任兰翠.剖宫产产后出血应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5):81-82.

改良式剖宫产术 篇9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12例剖宫产术中大出血产妇使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治疗效果。结果:子宫背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大出血,12例均有效止血,无一例行子宫切除,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子宫背带式缝合。早应用可避免增加输血感染机会等,并保留了生育功能,是治疗剖宫产出血,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

【关键词】剖宫产; 产后出血; 背带式缝合术

【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92-01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居我国目前孕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及时有效地处理产后出血,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十分关键。产后出血为抢救孕产妇生命往往在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行子宫切除术,造成患者丧失生育功能,影响生活质量,增加医患矛盾,因此选择一种简便有效的处理产后出血方法,一直为广大妇产科医生所关注。

近年来,我院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治疗剖宫产后出血,12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剖宫产1350人,12例剖宫产术中出血行子宫背带式缝合,年龄19岁-38岁,孕次1-7次,出血量500-3000ml,新生儿出生体重3000-4800g,剖宫产指征疤痕子宫2例,重度子痫前期2例,前置胎盘2例,巨大胎儿3例,双胎妊娠1例,羊水过多1例,胎儿宫内窘迫1例。

1.2方法:产后出血采用纱布压迫、药物治疗、按摩子宫等治疗,观察10-15分钟无效,立即实施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距子宫切口左下方和宫旁各3cm处进针,穿过盆腔至对应的上缘切口处出针,将缝线拉向子宫底部并绕向后壁,再从后壁绕宫底垂直拉向前壁,在与左侧相应部位缝合右侧缘,加压牵拉缝线,使宫体呈纵向压缩状,检查陰道出血减少,缝合关闭子宫切口,观察15-30分钟,确认子宫色泽转红润,收缩变硬,阴道流血明显减少,生命体征平稳,关腹。

1.3疗效监测:有效:阴道流血量≤60ml/h,子宫收缩好,质硬,阴道出血减少或停止,生命体征平稳、尿正常。无效:阴道流血量>80ml/h,子宫复旧不良,质软,出血不能控制,尿量30ml/h,生命体征不正常。

2结果

12例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均有效,其中9例缝合完成至迅速止血,3例缝合完成后有少量活动性出血,持续30分钟停止,有一例疤痕子宫、子宫不全破裂(肌层断裂,浆膜层未破)行宫腔纱条填塞失败改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止血成功,无一例因血液循环不良或术后再次出血而手术,无一例行子宫切除术,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术后无产褥病率发生,42天复查及B超检查未见异常。

3讨论

改良式剖宫产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80例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出现的产后出血患者,分为改良式B ̄lynch缝合术组30例、排式缝合术组30例、宫腔纱条填塞法(对照组)20例。年龄24~37(平均28.3)岁;孕周37~41w;均无手术禁忌症,有剖宫产手术指征;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均同与剖宫产术。均在剖宫产术中胎盘娩出后发生大出血量约在1000~1500ml,子宫收缩乏力呈软袋状,给予缩宫素、卡孕栓、米索前列醇及按摩子宫等处理无效。3组患者年龄、孕周、手术指征及孕期营养健康状况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改良式B-lynch缝合术组

将子宫提出腹腔,吸尽宫腔残血,用1 ̄0可吸收生物线从距子宫切口左下缘下方3cm处进针,穿透子宫壁全层,留线尾备打结,至切口上缘3cm对应同侧处出针,垂直向上褥式缝合1~2针,在距宫角3cm处穿过宫底到达子宫后壁,子宫后壁中部与子宫前壁同法缝1~2针,将缝线固定于子宫,在子宫后壁左侧骶韧带上方处进针于子宫后壁右侧骶韧带上方出针,再在与左侧对应的宫底、子宫前壁及子宫切口右侧上下缘进出针,在助手加压情况下拉紧线两端并打结。如无出血或减少,子宫色泽正常,常规缝合子宫切口并观察阴道出血情况、子宫收缩情况、生命体征情况后常规关腹。

1.2.2 排式缝合组

将子宫提出腹腔,吸尽宫腔残血,用1 ̄0可吸收生物线经子宫前后壁浆膜层进针,行平行于子宫切口的U字缝合子宫浆肌层,拉紧线两端并打结在子宫浆膜层依法每间隔1~2cm再做一个间断缝合,缝合3~4排,具体视术中情况定。子宫前壁两侧进出针同时缝扎宫旁血管。如无出血或出血减少,子宫色泽正常,常规缝合子宫切口并观察阴道出血情况、子宫收缩情况、生命体征情况后常规关腹。

1.2.3 对照组

固定子宫宫底,将2m长5cm宽的无菌纱布条用卵圆钳缓慢送入宫腔内,于宫底开始自内而外,自左向右,自下而上依次严密填塞,填塞时应紧而均匀,不留空隙。观察阴道出血量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处理后24~48h后使用缩宫素后,缓慢抽出纱布条。

1.3 效评定标准

记录3组患者产后24h平均出血量,采用称重法计算出血量。记录3组平均手术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手术时间、产后24h平均出血量比较

改良式B ̄lynch缝合术组与排式缝合组平均手术时间、产后24h平均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式B ̄lynch缝合术组与排式缝合组平均手术时间、产后24h平均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改良式B-lynch缝合术组与排式缝合组比较,*:P<0.05

2.2 3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改良式B ̄lynch缝合术组与排式缝合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式B-lynch缝合术组和对照组均无子宫缺血坏死病例,而排式缝合组发生2例子宫缺血坏死病例,术后再次行子宫全切术;改良式B-lynch缝合术组与排式缝合组发生宫腔粘连率、产褥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排式缝合组缝和对照组比较*:P<0.05,与B-lynch缝合术组和组对照组比较#:P<0.05,与改良式B-lynch缝合术组和排式缝合组比较△:P<0.05

3 讨论

产后出血为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产后出血为了抢救产妇的生命,必要时需行次全或全子宫切除术。子宫切除后产妇永远丧失生育能力对产妇身心造成严重创伤。有研究显示子宫切除切断了卵巢固有韧带,阻断了子宫动脉上行支对卵巢的血供,卵巢供血减少1/2[2]。育龄女性保留子宫极为重要。多数剖宫产术中出血可以通过传统的按摩子宫、使用缩宫类的药物和宫腔纱条填塞等得到缓解[3]。但对于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患者需再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子宫动脉结扎术、髂内动脉结扎术、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压迫缝合术等。

B-lynch缝合术原理是纵向机械性压迫使子宫壁弓状血管被有效的挤压,血流明显减少减缓,局部血栓形成而止血;同时由于子宫肌层缺血,刺激子宫收缩,刺激子宫进一步压迫血窦,使血窦关闭而止血[4]。而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在原手术的基础上稍作改进,将缝线子宫底部缝合一针,避免缝线滑脱后套入发生其他器官发生梗阻可能。排式缝合通过缝扎子宫浆肌层产生压迫,减少出血,常用于前置胎盘、宫缩乏力所致的产后出血。两种方法均操作均简单有效,安全易于掌握。但术后均有子宫缺血坏死,宫腔粘连经血潴留不孕等报道。临床应用必须严格掌握各项术式的手术指征严格操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对改良式B-lynch缝合术组、排式缝合术组及传统的宫腔纱条填塞法3组对比观察,发现改良式B-lynch缝合术组与排式缝合组平均手术时间、产后24h平均出血量无明显差异而明显优于宫腔填塞组,而在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改良式B-lynch缝合术组明显少于排式缝合术组及传统的宫腔纱条填塞法。我们体会剖宫产术中发生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的病例,经保守治疗后出血仍较多,立即行改良式B-lynch缝合不需要再等到出血量大于1000ml后再行缝扎,否则可能延误最佳时机。

总结分析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手术操作简单,易于操作又能迅速止血,术后并发症较低且不需特殊设备,有效降低了子宫切除率,减少了产后出血的并发症及后遗症和输血机会,是值得基层推广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nbsp;探讨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nbsp;选取我院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出现的产后出血经缩宫素、卡孕栓、米索前列醇及按摩子宫等保守治疗处理无效的80例患者。分别给予3种手术止血方法,改良式B-lynch缝合术组30例、排式缝合术组30例、宫腔纱条填塞法(对照组)20例,分别记录3组产后24h内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观察3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nbsp;改良式B-lynch缝合术组及排式缝合术组产后24h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式缝合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改良式B-lynch缝合术组(P<0.05)。结论&nbsp;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操作简单,止血迅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有效的降低了子宫切除率,减少了产后出血后遗症和输血机会,是值得广大基层推广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排式缝合术,宫腔纱条填塞法,剖宫产术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1.

[2]左常婷.子宫肌瘤手术治疗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4):183-185.

[3]Patacchiola&nbsp;F,D’Alfonso&nbsp;A,Di&nbsp;Fonso&nbsp;A,et&nbsp;al.Intrauterine&nbsp;balloon&nbsp;tamponade&nbsp;as&nbsp;management&nbsp;of&nbsp;postpatum&nbsp;hamorrhage&nbsp;and&nbsp;prevention&nbsp;of&nbsp;haemorrhage&nbsp;related&nbsp;to&nbsp;low-lying&nbsp;placenta[J].Clinical&nbsp;and&nbsp;experi-mental&nbsp;Obsterics£Gynecology,2012,39(4):596-599.

上一篇:微生物农药的使用技巧下一篇:损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