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式剖宫产术(共6篇)
古典式剖宫产术 篇1
0 引言
在我们今天人们在追求绿化、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时,当千篇一律的公园、风景区越来越多时,我们是否该好好回过头来比较一下东西方园林的经典之作?
中西方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尤其是15-17世纪的法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对二者之间异同的比较,有助于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我国现代园林只有在进行相互交融和吸收中才能获得蓬勃生机。
1 中法园林发展简史
1.1 中国古典园林简史
在极其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响誉世界。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时期,奴隶主就开始营造人工园林——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修筑“囿”与“园”。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文人士大夫受到政治动乱及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寄情山水,大大促进了自然山水或园林向更高水平发展。由于佛教的盛行,寺观园林随之兴起。隋、唐是中国园林史上国富民强的时代。园林的发展也进入一个全盛时期。隋代洛阳的西苑是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唐代长安华清宫利用骊山风景和温泉造园,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宫苑分置,兼作政治活动的行宫御苑,同时唐代的私家园林也很兴盛。
北宋都城汴梁就有艮岳、金明池、玉津园等八九座皇家园林。宋代园林把文学、山水画密切结合,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很重要的阶段。元大都宫殿的布局,可以说是中国历代帝王宫殿与园林结合的最紧密、最完整的例子。明清两代的园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北方以北京为中心,江南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各具特色。
明清之际,由于中国文化交流的发展,西方园林艺术也对中国古典园林发生了一些影响,如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大水法、迷宫等,扬州何园中的西洋楼,江南现存明清园林中常可见到的广玉兰、西洋镜、彩色玻璃、铸铁栏杆等,都是园主在当时为了显示富有和地位显赫而追求的异国情调。这些西洋因素无疑给成熟后期渐趋衰退的古典园林带来了一些生机与活力,但明清之际西洋园林并未对中国园林的风格发生多大影响。
1.2 法国古典园林简史
法国在早期受罗马帝国的影响较大,建造了与罗马同样壮观的纪念性建筑,还在各地建造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别墅,并在其周围修建林园或花园。
在中世纪,花园建于壕沟以内,此时造园的主要目的是实用而不是游乐。直到十字军东征带回了东方精巧的园林情趣,园林才重新具有了装饰及游乐的性质。但是这时寺院及贵族庄园之中的园林布局还非常简单。
1494-1495年,法国入侵意大利,查理八世及其随员被意大利美丽的文化艺术品深深的折服。这场远征在军事上虽无成效,却在文化上受到了意大利的影响。其影响之一,即在造园上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的规整式台地造园艺术,出现了台地式园林布局、剪树直坛、果盘式喷泉等。从16世纪中叶起,法国园林在整体布局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府邸建筑主次分明,中轴对称,采用柱式,风格趋向庄重。花园纯粹是观赏性的了,而且为了整体效果的协调,府邸和花园由建筑师统一设计。花园通常布置在府邸的后面,从主楼的脚下开始展开。花园的中轴线与府邸的中轴线相重合,采用对称式布局。
17世纪下半叶,太阳王路易十四建立了绝对军权的专制政体。被看作是专制军权象征的勒。诺特式园林脱颖而出,它标志着法国园林艺术的真正成熟和真正的古典主义园林时代的到来.勒·诺特式园林不仅为法国带来了空前的辉煌,而且又成为统帅欧洲造园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园林样式。勒?诺特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一种庄重典雅的风格,即路易十四时代的“伟大风格”,同时也是古典主义的灵魂。勒?诺特把这一灵魂充分体现在他的园林艺术中,使作品鲜明的反映出这个辉煌时代的特征,园林成为路易十四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更为重要的是,勒·诺特成功地以园林的形势表现了皇权至上的主题思想。他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且造园适应了宫廷的需要,标志着法国园林摆脱了对意大利园林的摹仿,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流派。
2 中法之间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美价值观、造园的艺术风格、园林建筑等方面
2.1 从审美价值观进行比较
2.1.1 人工美与自然美
中、法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法国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法国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2.1.2 形式美与意境美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法国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从中法园林审美价值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人更注重个性的充分发挥和自我理念的完美结合,不过于拘泥小节,张扬且十分大气,但有时他们的园林会给人一种与环境极不协调的感觉,身处其中有一种矛盾、冲突的体验,能给人一种振奋的感觉;而我们东方人,造园更注重“和谐”,追求人与景的和谐、景与景的和谐,而“个性”二字是很难得以展现的,许多大胆的创新都因为会破坏了这份“和谐”而难以实现。因为和谐,东方的园林不免有点小家子气,因为和谐,带给你的是宁静而安详的心境,所以中国的园林是休心养性的好地方,尤如世外桃源。
2.2 从艺术风格进行比较
2.2.1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
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它把自然美和人工美高度的结合起来,把艺术境界与现实生活融合于一体,形成把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的情趣与美的理想水乳交融般地交织在一起的,既可坐可行,又可游可居的现实的物质空间,它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陈从周的“中国园林是一首活的诗,一幅活的画,是一个活的艺术品”(《中国园林艺术与美学》)和朱钧珍的“中国传统园林具有:借自然之物,仿自然之形,引自然之象,受自然之理,传自然之神的特点。”(《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正是对中国园林艺术风格的高度概括。
中国园林在造园原则上最犯忌方塘石洫、一览而尽的做法,“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脉),则远矣”。“合景色于草昧之中,昧之无尽;擅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清。重光《画筌》)。中国园林的总体布局,要求庭园重深,处处邻虚,空间上讲求“隔景”、“藏景”,要求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趣.而在审美情趣上,则追求神似,不追求形似;只追求“似”而不要求“是”。中国艺术之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齐白石)。为其神似,才能“以少总多”、“情貌无疑”。
从中国园林的起源、发展中可知,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以自然式著称,常与诗词、山水画等联系密切,建筑常成为该园点級山水之用,并且十分注重因地制宜,即已形成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以及各少数民族地区园林等的地方风格和民族风格。上述特点在古典名园中都有所体现,如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沧浪亭、拙政园、怡园、留园等。
2.2.2 法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
法国园林与中国园林迥然不同,它深受数理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追求园林布局的图案化。正如西蒙德所说:“西方人对自然作战,东方人以自身适应自然,并以自然适应自身”(《景园建筑学》)。法国园林的基本风格如下:
(1)建筑统帅园林。整座园林以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园林的主轴线,只不过是城堡建筑轴线的延伸。园林整体布局服从建筑的构图原则,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
(2)整体布局体现出几何图案。在园林内辟建笔直的通路,在纵横道路交叉上形成小广场,成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其他类型的建筑小品,水池被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布设人物雕塑和喷泉。园林树木严格整形修剪,草坪、花圃勾划成菱形、矩形、圆形等图案,布局大面积草坪。
(3)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园林布局无层次,只有把游览视点提高,才能领略造园艺术的整体美。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认为,美要靠体积与安排,他在《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一书中说:“一个非常小的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东西不能美,例如一个千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到它的整体性”。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法国造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建筑、水池、草坪、花坛无一不讲究整体性,无一不讲究一览而尽,并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和谐。
(4)追求形似与写实。被恩格斯称赞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之一的达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演出来,事物的美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2.2.3 中法古典园林艺术特点比较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从美学的角度谈到过中西方园林的差别,他说,中国园林艺术“并不是一种正式的建筑,不是运用自由的自然事物而建造成的作品,而是一种绘画,让自然事物保持自然形状,力图摹仿自由的大自然。这把凡是自然风景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例如岩石和它的生糙自然的体积,山谷,树林,草坪,蜿蜒的小溪,堤岸上气氛活跃的大河流,平静的湖边长着花木,一泻直下的瀑布之类”。“而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对此,王世仁先生的《天然图画——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之一》中谈到,所谓法国园林艺术的“建筑原则”的审美标准和当代的建筑一样,都是以追慕古罗马严格的几何图案和宏阔的气派为原则。其“园林是陪衬,是背景,是建筑的附属物,确实不是独立完备的艺术”。而“中国园林则不然,它源远流长,它的审美主体,长期受深厚的哲学——美学的陶冶,而客体本身又是经过多种成熟的艺术——诗词、绘画、工艺美术和建筑长期交融渗透后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形态完备的艺术部类”。“所以黑格尔说中国的园林是一种绘画,但那是充满诗意的天然图画。它不是‘纯粹’的建筑,但都是融合了一切建筑手法在内的高级建筑艺术。”
2.3 从园林建筑进行比较
中国园林建筑与法国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2.3.1 突出的重点不同
中法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
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2.3.2 材料、布局、文化和艺术风格不同
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法国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法国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法国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法国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我国的传统建筑是一种木结构体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抬梁式木构架。抬梁式木构架不仅可以组成一间、三间、五间乃至若干间的房屋,还可以建造三角、正方、五角、六角、八角、圆形、扇面、万字、田字及其他特殊平面的建筑,甚至可以构成多层的楼阁与塔等建筑,墙壁是起围护、分割作用的非承重构件。由于受到木材及结构本身的限制,形状及内部空间较简单。布局上,总是把各种不同用途的房间分解为若干幢单体建筑,每幢单体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一定的“身份”,以及与这个“身份”相适应的位置。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表现在建筑结构本身的美化、建筑的造型及少量的附加装饰上。
2.3.3 追求的美学效果不同
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虽然在对待城市和处理宫殿、寺院、民居等建筑的布局上十分喜爱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以求得整体的统一性,但却不像西方那样一味地为追求几何美而在园林中大量采用这种手法。脱胎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中国园林建筑,形式多样,位置灵活,按使用上的需要,可把它们独立设置,也可用廊、墙等组合成为院落式的群体。建筑空间变化曲折、丰富多彩。在处理建筑、人、环境的关系时,儒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园林建筑强调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传统的将建筑化大为小、化集中的大体量为分散的小体量的处理手法,非常适合于中国园林布局与景观上“山水为主、建筑为辅”的设计理念的需要。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强调“线型美”,园林建筑所采取的木质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要求,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均讲究具有优美的轮廓线和天际线。
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建筑的跨度受石料的限制而内部空间较小。拱券结构发展后,建筑空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建造起了象罗马的万神庙等有内部空间层次的公共性建筑物,建筑的空间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未突破厚重实体的外框。西方古典造型艺术强调“体积美”,建筑物的尺度、体量、形象并不去适应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着重在于强调建筑实体的气氛,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建筑与雕塑连为一体,追求一种雕塑性的美。其建筑艺术加工的重点也自然地集中到了目力所及的外表及装饰艺术上。
法国古典园林中的园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它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幢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所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由于建筑体积庞大,因此很重视其立面实体的分划和处理,从而形成一整套立面构图的美学原则。
由于中法园林对自然的不同态度,影响了园林的总体布局,使中国园林和法国园林在总体布局上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中国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是“山水画”式的,以山水为景区的主体,建筑物只作为点缀山水之用。整个园林设置景中有景,园中有园,峰回路转,曲折幽深,显得很含蓄,很有韵味。法国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是“几何图形”式的,以建筑为景区的主体,山水花木常被修整后才作为园林景物,整个园林设置得规整一律、轴线分明、秩序清楚、条块成形、显得开阔、明朗。
3 结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法国园林的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掌握,我们可以汲取其中的艺术精华,领会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园林的内涵,在进行我国园林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之时,能够保持头脑清醒,拒绝哗众取宠,避免不切实际地对国外园林生搬硬套。
我国古人造园配景时,师法天地造化,处处借天然景色,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要古为今用,取其精华,现代园林建设既要发扬我国师法自然的传统特点,又要吸收国外植物造景之精华,不断发展创新,使“回归自然”成为现实。我们要树立大园林观念,以生态学为指导,以植物为主体,建立一个完善、多功能、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生存环境。这也是对我国传统园林中“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等自然山水园林理论的新发展,使生态园林的建设更臻完美,并在21世纪的建设狂潮中迈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周堆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3]田学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张祖刚.西方因林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园林设计院.苏州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6]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现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古典式剖宫产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1月在我院首次行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到我院行二次剖宫产术患者60例为对照组1;传统直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再次到我院行二次剖宫产术患者60例为对照组2;新老结合式剖宫产术后再次到我院行二次剖宫产术患者68例为观察组, 共计188例。年龄、孕周、两次剖宫产间隔时间等无显著差异。
1.2 手术方法
新老结合式剖宫产术式切口的处理与新式剖宫产相同, 术中切开膀胱腹膜返折但不下推膀胱, 子宫切口及胎儿、胎盘的处理与新式剖宫产相同, 子宫切口仍两层缝合, 缝合膀胱腹膜返折及壁层腹膜。新式剖宫产术式按《新式剖宫产术》操作规程处置。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按《实用妇产科手术彩色图谱》第1版的操作规程处置[2]。
1.3 观察指标
对于二次剖宫产患者, 进行术中、术后观察, 记录每例手术时间、开腹时间、腹腔粘连程度、总出血量、腹壁切口愈合状况、住院天数等指标[3]。重点对出血量、手术时间和腹腔粘连程度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11.0统计学软件, 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2 结果
2.1 观察组出血量大于400 ml的为20%, 明显低于对照
组1和对照组2的50%和63%, 而出血量大于600 ml的仅为2.9%。见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c=12.36, P=0.00) 。
2.2 观察组手术时间大于60 min为26.5%, 明显低于对
照组1和对照组2的50%和83%, 特别是手术时间在70 min~90 min的只有5.8%, 见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c=17.84, P=0.00) 。
2.3 观察组腹腔粘连为50%, 且重度粘连发生率最低为
0.29%;对照组1和对照组2粘连为75%以上, 且重度粘连发生率最低为15%以上, 均高于观察组。见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1、对照组2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c=14.21, P=0.00) 。
3 讨论
3.1 新老结合式剖宫产具有新式剖宫产术的特点, 腹壁
切口瘢痕纤细, 不需切除原瘢痕, 关腹时缝合膀胱腹膜返折及壁层腹膜, 使裸露的组织粗糙面光滑化, 切口整齐, 术后粘连程度减轻, 不下推膀胱, 减少了膀胱筋膜的扰乱和损伤, 使子宫下段与膀胱不发生粘连及膀胱不上移, 减轻了术后疼痛, 为二次剖宫产术提供了方便;缩短了手术时间, 减少了出血, 而且胃肠功能恢复提早, 腹壁切口线性愈合, 住院天数减少, 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所以新老结合式剖宫产不失为一种好的手术方法。不足之处:娩胎相对困难。
3.2 新式剖宫产开腹时对皮下脂肪采取撕拉的方式, 使
走行于其中的血管、神经借助自身的弹性完整地保留下来, 既减少了出血, 也减少了因结扎血管造成的局部组织缺血, 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 适宜于紧急情况下的剖宫产。子宫切口一层扣锁缝合, 关腹时不缝合腹膜, 仅连续缝合筋膜, 不仅简单、省时, 而且利于愈合, 切口美观。但是不缝合脏壁层腹膜可引起腹直肌、腹膜、大网膜与子宫致密粘连[5,6,7], 二次手术时分离粘连时间长、易出血。
3.3 传统直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在膀胱、子宫返
折腹膜下面, 能避免创面与盆腔脏器粘连, 术中易娩胎, 特别是胎位异常及巨大胎儿者, 二次手术层次清楚, 不会造成将来再次妇科手术形成的腹部横、直切口瘢痕不美观现象。但是直切口张力大, 筋膜层用7号丝线间断缝合导致线头多, 二次手术时线头未完全吸收;由于下推膀胱, 子宫与膀胱粘连、膀胱上移, 给二次剖宫产带来困难, 出血多, 腹壁切口需缝合8~12针, 所以手术及拆线时间延长。
通过3组临床病例研究观察表明, 笔者认为新老结合式剖宫产术较新式剖宫产术及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具有术后粘连轻、出血少、恢复快、二次手术困难少的优点。但是, 不同剖宫产术式各有利弊, 二次手术前应选择性考虑最佳手术方式, 原切口有困难时改纵切口为好。要减轻或消除粘连, 手术时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及创伤, 保证血供, 用0.5%甲硝唑冲洗宫腔、腹腔, 术后常规使用缩宫素3 d, 配合术后护理, 达到减少粘连、防治并发症的目的。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剖宫产术对二次剖宫产术的影响, 以期改变新式剖宫产术的部分术式, 减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以往新老结合剖宫产术后二次剖宫产68例, 剖宫产术后二次剖宫产60例, 传统直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二次剖宫产60例, 对其三种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腹腔粘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三种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腹腔粘连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新老结合式剖宫产术较新式剖宫产术和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粘连程度轻、二次手术困难少等优点。
关键词:新老结合剖宫产,新式剖宫产,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二次剖宫产,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4-51
[2]李全德, 高荣莲.实用妇产科手术彩色图谱[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 24-27
[3]李春梅, 丁跃灵.再次剖宫产术243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 2006, 26 (2) :69-70
[4]农文清, 刘颖菊.三种剖宫产术后腹腔粘连的比较[J].广西医学, 2008, 30 (8) :1124-1125
[5]李佳倪, 高素清.新式剖宫产与盆腔粘连的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4, 20 (10) :630
[6]王剑茹.新式剖宫产后再次手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厂矿医学, 2006, 19 (2) :163
古典式剖宫产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中医医院收治的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32例作为观察组, 年龄23~40岁, 平均 (31±8) 岁, 孕期为25~36周, 平均 (30±5) 周。另选取单纯行剖宫产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 年龄22~41岁, 平均 (32±7) 岁;孕期为24~37周, 平均 (31±6) 周。两组患者年龄、孕期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B型超声等相关检查, 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单纯剖宫产分娩手术, 观察组患者在行剖宫产手术后再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医师先根据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子宫肌瘤的位置, 并制定手术方案。除肌瘤位于子宫上段前后壁者采取腹壁正中纵行切口剔除手术外, 其他均采取腹壁横行切口剔除手术治疗。患者先进行麻醉, 待药物起效后, 对肌瘤较大的患者先行肌瘤剔除术, 然后将子宫切开娩出胎儿, 并注射10 U缩宫素[3]进行子宫收缩及止血治疗, 然后先缝合肌瘤切口, 再缝合子宫切口。对肌瘤在子宫下方者, 先行子宫分娩手术, 然后可沿子宫切口剔除其下方的肌瘤, 并注射缩宫素, 最后直接缝合子宫切口。对其他肌瘤者可均先行分娩手术, 并对肌瘤周边注射20 U缩宫素[4], 再行横向切口将肌瘤剔除, 最后先缝合肌瘤切口, 再缝合子宫切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分娩后恶露干净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但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分娩后恶露干净时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 多发生于30岁以上女性[5], 本病无明显临床症状, 偶有盆腔疼痛、阴道出血或不孕等, 且不易被发现。孕妇合并子宫肌瘤多数因孕期检查而发现, 大多数孕妇不会因肌瘤而出现不适症状, 但有小部分患者会因肿瘤逐渐增大而出现流产、早产等情况, 严重者出现难产、胎膜早破、胎盘前置等情况。若肌瘤位置经常发生变化或移动, 则在检查时易与胎儿的头部或四肢混淆而漏检;或者肌瘤出现扁平化, 也会在检查时观察不到。孕期定期进行B型超声检查, 对是否伴有子宫肌瘤的检出率较高[6]。因此, 为避免孕期漏检子宫肌瘤的情况, 孕妇需定期进行B型超声检查。妊娠期孕妇合并子宫肌瘤对于胎儿和分娩后期均有一定的影响。由于肌瘤的不断生长和游走, 初期会导致孕妇流产或影响受精卵着床;待孕妇分娩时, 肌瘤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分娩, 造成难产或产道变形等情况, 并导致产妇出血等情况。
临床对子宫肌瘤的治疗大多采取手术切除治疗, 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大部分会在分娩后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然而, 对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 选择适当的时机切除肌瘤成为研究的重点。部分研究认为, 不宜在产妇行剖宫产时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由于剖宫产本身会出现出血, 增加一项手术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量, 不仅增加医师的手术难度, 也会增加产妇合并感染的发生率[7]。对产妇行剖宫产时可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术前根据B型超声检查结果可观察到子宫肌瘤的位置, 同时子宫肌瘤的边缘比较清楚, 在行剖宫产时可根据子宫肌瘤的位置选则先行肌瘤剔除术还是先进行分娩术。对于肌瘤较大的患者一般先行肌瘤剔除术, 然后将子宫切开分娩胎儿;对于肌瘤在子宫下方者, 应先对产妇进行分娩手术, 然后可沿子宫切口剔除其下方的子宫肌瘤;对于其他部位的子宫肌瘤, 均可以先对产妇进行分娩手术, 再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这样不会因术中子宫肌瘤的位置不清或因术中出血量而增加手术困难, 同时可以减少患者剖宫产后行二次手术剔除子宫肌瘤的痛苦, 还可以减少手术费用及住院费用[8]。
本研究结果发现, 32例剖宮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 其术后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恶露干净时间等均与单纯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无明显差异, 尽管剖宮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稍高于单纯行剖产的患者, 但差异不大。因此, 对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 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可行, 不仅不会增加术后出血量及手术难度, 而且住院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均与单纯行剖宫产术患者差相似;不仅减少了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 而且可以减少医疗费用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不会增加手术困难, 患者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恢复时间、恶露干净时间等与正常单纯行剖宫产术患者相似, 而且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并能减少患者行二次手术的痛苦。
参考文献
[1]王斐斐.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9) :32-33.
[2]俞秋艳.剖宫产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 2014, 22 (2) :65-65.
[3]李烨, 朱玉钊, 郑赛云.妊娠合并子宫妊娠肌瘤在剖宫产时子宫肌瘤的处理方式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4) :184-186.
[4]刘凡, 王丹波.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2) :31-32.
[5]戴彬, 陈燕琴, 温敬欢.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加B-lynch缝合术44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5, 8 (1) :26-29.
[6]孙延清, 罗琼, 袁英.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92例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 2011, 40 (19) :1910-1914.
[7]代秀云, 郭兆君, 朱楠楠.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4, 21 (6) :736-738.
古典式剖宫产术 篇4
关键词:剖宫产,子宫肌瘤,手术切除
近年来, 由于伴随高龄产妇的增多及孕期超声的普及,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发生率国内报道为0.3%~7.2%[1]。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已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妊娠合并症。于此同时, 产科医生就剖宫产的同时是否可行子宫肌瘤术产生疑问。笔者在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4月期间对98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孕产妇病例进行手术处理, 并对其手术方式及术后情况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4月收治入院的98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孕产妇病例为观察组, 行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挖出术, 孕产妇年龄26~39岁, 平均年龄 (29.5±2.3) 岁, 其中初产妇72例, 经产妇26例, 孕周36~42周。肌瘤生长部位:黏膜下4例 (4.08%) , 浆膜下27例 (27.55%) , 肌壁间67例 (68.37%) 。随机抽取同期收治入院的具剖宫产指征的98例患者为对照组, 行单纯性剖宫产术, 孕产妇年龄25~38岁, 平均年龄 (29.2±2.5) 岁, 其中初产妇73例, 经产妇25例, 孕周36~42周。2组孕产妇同期无任何并发症及合并症。2组年龄、孕周及其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手术方法
手术均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选择经腹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2], 按常规方法操作, 手术均于腹膜内进行, 先行剖宫产 (子宫下段横切口) 然后剔除子宫肌瘤。4例粘膜下肌瘤经宫腔内切除, 余均先缝合剖宫产子宫下段切口, 仔细探查子宫前后壁双附件确定肌瘤类型, 然后剔除肌瘤, 剔除前子宫肌肉注射缩宫素10u, 纵形切开肌瘤的假包膜, 向浆膜面挤压肌瘤底部, 使之与子宫肌层分离, 然后剔除肌瘤, 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肌层, 10例肌瘤剔除后行卵巢瘤剔除术, 术后抗感染, 缩宫素静脉注射3d。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组平均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术中平均出血量 (212.7±55.8) mL, 对照组术中平均出血量 (2.7.8±50.8) m L。观察组术后平均出血量 (94.8±30.4) m L, 对照组术后平均出血量 (88.7±25.8) m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手术时间 (6 1.04±18.4) min, 对照组手术时间 (45±15.3) min,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肌瘤大、小与出血量的关系
肌瘤直径≥5cm者, 出血量平均为 (227.4±87.5) mL, 直径<5cm者平均出血量为 (205.1±51.4) min, 2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
2组术后术后并发症及住院天数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5例, 其中术后伤口愈合不良2例、产褥感染3例, 发生率5.1%, 住院天数 (6.9±0.5) d。对照组术后并发症4例, 其中伤口愈合不良2例、产褥感染2例, 发生率4.0%, 住院天数 (6.2±0.7) d。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1) 近年来, 由于高龄分娩孕妇增多及剖宫产率增加, 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发现率也呈上升趋势[3]。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病率据文献报道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发病率为0.3%~7.2%[4], 实际的发病率远较资料报道数字高。因有部分无症状的子宫肌瘤经阴道分娩后往往被忽略不计。子宫肌瘤合并妊娠, 无论对妊娠或是分娩均可造成不良影响, 如何恰当处理剖宫产术中发现的子宫肌瘤是值得临床医生探讨的问题。
(2) 剖宫产时子宫肌瘤的处理,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当肌瘤直径较大, 特别是>10cm的大肌瘤, 或肌瘤个数众多, 或位于阔韧带内、宫角部、直肠窝、宫颈部, 或产妇有合并症。体质差等, 应放弃肌瘤剔除术行单纯剖宫产术。剖宫产术中发现子宫肌瘤, 保留子宫不作肌瘤剔除者, 征求患者及家属意见后放弃剔除, 并应仔细检查子宫, 详细记录肌瘤的部位、大小、数目, 以便日后追踪随访。肌瘤剔除术, 子宫肌瘤可影响分娩和产褥期子宫复旧, 肌瘤在生育年龄期不可能自行消退, 而会逐渐长大, 剖宫产同时行肌瘤剔除术既可降低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 又可避免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及减轻经济负担, 故具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在操作时应先行剖宫产后剔除肌瘤, 并采用缩宫素注射子宫底部, 在找到肌瘤与宫壁的分界后予以分离。为预防术中和术后出血, 应酌情选择用子宫收缩制剂
(3) 在本组中术式选择经腹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按常规方法操作, 手术均于腹膜内进行, 先行剖宫产 (子宫下段横切口) 然后剔除子宫肌瘤。仔细探查子宫前后壁双附件确定肌瘤类型, 然后剔除肌瘤, 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肌层, 10例肌瘤剔除后行卵巢瘤剔除术, 术后抗感染, 缩宫素静脉注射3d。并在术中、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相比较, 结果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但肌瘤直径≥5cm患者术中出血量多于直径<5cm者 (P>0.05) 。结论显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挖出术是可行的, 应在情况适合情况下尽量合并行子宫肌瘤挖出术。
(4) 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子宫肌瘤属于雌、孕激素依赖的良性肿瘤, 妊娠期子宫肌瘤组织可迅速增大, 且易发生肌瘤变性, 多以肌瘤红色样变为主。妊娠结束后肌瘤体积显著缩小。但是在生育期妇女不会自行消失, 还有继续生长的可能性。有文献报道剖宫产术后再次手术的困难增加[5], 主要因为粘连可以增加开腹的时间、盆腔内粘连形成、手术并发症增加、手术风险增加、术后病率、排气时间、切口感染率等均比未行剖宫产者有显著差异。剖宫产术后2次手术无论在经济上, 还是对患者自身状况上都造成很大的损失;剖宫产术后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压力。因此多数学者主张在剖宫产时应对子宫肌瘤尽可能行挖出术。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824.
[2]李敏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分娩方式探讨[J].河北医学, 2005, 11 (12) :1126~1127.
[3]王俐英.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剖官产处理方法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 13:132.
[4]冯丽娟, 王岚, 刘菊莲, 等.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剖官产时处理方法的探讨[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5, H5 (5) :301~302.
古典式剖宫产术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7月-2010年7月我院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36例作为研究组, B型超声检查结果肌瘤直径3~7cm, 无其他合并症。年龄25~42岁;孕35+1~40+5周, 平均孕 (38±6) 周;初产妇10例, 经产妇26例。并在同期分娩的产妇中随机选择无合并症的剖宫产孕妇36例为对照组, 年龄26~41岁;孕35+4~40+5周, 平均孕39周;初产妇9例, 经产妇27例。2组年龄、孕龄、孕产史等有关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肌瘤的部位及类型
肌瘤位于子宫前壁29例, 其中6例位于子宫前壁横切口处, 20例位于子宫前壁横切口上方, 3例位于子宫角部;肌瘤位于子宫后壁7例, 其5例位于子宫体后壁, 2例位于子宫后壁下段。单发肌瘤20例, 多发肌瘤16例;肌壁间肌瘤25例, 浆膜下肌瘤11例。
1.3 病理结果
36例病理标本均为子宫平滑肌瘤, 其中囊性变4例, 红色变性1例, 间质透明变性2例。
1.4 方法
位于子宫前壁横切口处的较大肌瘤, 由于影响切口的大小和胎儿的娩出, 先剔除肌瘤, 在瘤体上做横形切口直达瘤核, 钝性剥除, 然后沿肌瘤瘤腔切开子宫下段肌层娩出胎儿, 之后及时于子宫肌层及瘤腔周围分别注射缩宫素10U。其他部位的肌瘤先娩出胎儿后, 再处理肌瘤, 且剔除肌瘤时先在肌瘤四周注射缩宫素20U, 加强局部收缩减少出血。如是宫体上的肌瘤, 在瘤体上纵形切口直达瘤核, 钝性分离将瘤体剥出, 基底部缝扎后, 连续缝合关闭瘤腔;如是子宫前壁切口下方的肌瘤, 不必另行切口, 可直接从切口缘处分离瘤体。缝合时采用全层间断错开缝合瘤腔, 再缝子宫切口, 如该处瘤体较小, 可与子宫切口同时缝合, 缝合时注意缝住瘤腔基底部以彻底关闭瘤腔。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2结果
2.1 手术时间和手术失血量
研究组手术时间为 (40±5) min, 失血量为 (200±15) ml;对照组手术时间为 (35±5) min, 失血量为 (180±10) ml。2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预后
研究组术后产褥病率为8.3% (3例) , 对照组术后产褥病率为5.6% (2例) ;研究组恶露持续时间为 (22±8) d, 对照组为 (24±7) d。2组术后产褥病率及恶露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术后每年追踪复查B型超声1次, 13例随访至今, 单发肌瘤及多发肌瘤者均未出现肌瘤复发。
3讨论
有学者认为, 妊娠子宫高度充血, 肌瘤变软, 手术剔除肌瘤时出血难以控制[1], 增加产后出血及产褥感染发生的机会。此外, 胎儿娩出后, 子宫收缩变形, 肌瘤位置改变, 肌瘤与周围界限不清, 增加手术难度, 术后易发生感染, 且产后肌瘤缩小, 故认为除浆膜下肌瘤外不主张行肌瘤剔除术。然而, 另有学者的观点与上述意见不同, 认为剖宫产时若不剔除肌瘤, 产后子宫肌瘤的存在必然影响子宫复旧[2], 尤其是妊娠后期的肌瘤变性明显增多, 有必要在剖宫产的同时剔除肌瘤。笔者借鉴文献在剖宫产术中剔除直径3~8㎝的子宫肌瘤, 本文用1/0可吸收线间断逐层缝合残腔, 极少撕裂, 外层用3/0可吸收线单纯连续缝合, 减少了针眼渗血。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观察2组在产褥病率和恶露持续时间上差异也比统计学意义 (P>0.05) , 证实了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 (直径3~8cm) 剔除术是可行的, 故主张尽量同时行肌瘤剔除。但手术需严格掌握肌瘤剔除的适应证, 如遇到特殊部位如子宫下段的较大子宫肌瘤, 不主张强行切除[3], 否则导致患者子宫切除或生命危险, 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该手术的关键是肌瘤创面基底部结扎牢固, 瘤腔止血彻底、缝合严密、不留死腔, 从而避免瘤腔创面积血、感染致子宫切除。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36例作为研究组, 并选同期分娩的无合并症的剖宫产孕妇36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产褥病率及恶露持续时间。结果 2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产褥病率及恶露持续时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 (直径3~8cm) 剔除术是可行的, 但应严格掌握肌瘤剔除的适应证。
关键词: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可行性
参考文献
[1]乔福元.妊娠期子宫肌瘤的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1, 17 (3) :179-180.
[2]李雅丽, 陈映竹, 付建红, 等.剖宫产同时子宫肌瘤剔除术分析[J].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2, 16 (5) :339-340.
古典式剖宫产术 篇6
关键词:不同手术方式,再次剖宫产手术,影响
相比于自然顺产, 剖宫产手术具有的痛苦更少, 安全性也较高, 并且其出血量也较少, 所以在选择生产方式时, 被很大一部分产妇应用, 但是, 不同方式的剖宫产手术对患者的伤害程度也不一样。本文意在对不同手术方式对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进行分析, 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2016年收治在本院进行再次剖宫产手术的产妇80例, 按照首次剖宫产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 年龄26~35岁, 平均 (28.6±1.3) 岁, 距离上次剖宫产手术的平均时间 (3.3±0.2) 年。观察组26例, 年龄27~35岁, 平均 (29.3±0.6) 岁, 距离上次剖宫产手术的平均时间 (3.5±0.4) 年。所有的产妇不具有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等疾病, 也没有其他脏器不良的现象。两组在年龄、上次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所以能够进行不同剖宫产对其影响的对比。
研究方法: (1)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纵向剖宫产方式。采取硬膜外进行连续的阻滞麻醉, 从腹正中线切口, 将皮肤、脂肪等按照顺序进行切开, 要将手术切口的程度控制在15 cm之内, 并适当将膀胱下推, 然后在子宫下段肌层的正中进行横向切口, 再将胎儿以及胎盘顺利分娩后, 将产妇的子宫肌层以及筋膜等进行缝合。 (2) 观察组实施改良剖宫产手术方式。实施硬膜外连续阻滞麻醉, 从其耻骨联合进行切口, 在依次切开皮肤、筋膜以后, 以钝性分离的方式分离其脂肪层, 并在产妇子宫下段肌层中央的位置实施一个横向的2~3 cm的切口, 与此同时, 还要将子宫肌层的撕开10~12cm, 产妇顺利将胎儿以及胎盘分娩, 不对其腹膜层进行缝合, 但是要用4号线间断性地缝合产妇的皮肤以及皮下的脂肪, 主要缝合的形状类似于褥式, 大致3针。比较两组在不同剖宫产术式中的各项指标。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产妇在不同剖宫产术式的各项指标比较, 见表1。
讨论
随着围产医学的不断发展, 剖宫产术式的选择也呈多样化趋势, 而以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最为多见[1]。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 传统的操作采用腹部纵向切口。但是, 该术式术后切口瘢痕较为明显, 影响患者外形美观。近年来, 新式的剖宫产术由于腹部切口为横向, 产妇术后瘢痕较为纤细而被广泛使用[2]。由于这种新式的剖宫产手术术后不缝合壁腹膜, 所以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较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3]。但是也正是由于未缝合腹膜而造成腹膜异物反应, 大网膜不能有效保护创面, 容易造成盆腔粘连。
相比于传统的纵向手术切口的方式, 改良手术能够降低患者的排斥反应, 更加有效地缓解患者在剖宫产手术后的疼痛状况, 更加有利于其在手术后的身体机能的康复, 此外, 改良手术在切口对比中, 显然要更加美观, 所以也越来越受到产妇的青睐, 但是, 该种手术方式也有很大的不足之处, 那就是在手术之后, 很容易在患者的盆腔及腹腔之处出现粘连的现象, 这种现象会对需要再次剖宫产手术的患者增加手术的时间以及手术的出血量, 这与传统剖宫产手术相比, 传统剖宫产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方便以及盆腹腔粘连率低等优势。但是, 传统手术方式也有一定的弊端, 就是手术后恢复时间长以及切口缝合不够美观等。
在本次的研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剖宫产手术方式, 而观察组采用改良的剖宫产手术方式, 在盆腹腔粘连率对比中, 对照组的粘连率27.5%, 而观察组的粘连率67.5%, 在住院时间对比中, 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 (8.6±0.7) d, 而观察组产妇的平均住院时间 (4.3±0.5) d。由此也能够确定, 传统剖宫产手术的方式虽然手术后的恢复时间较长, 并且其手术切口不够美观, 但是其操作十分的方便, 并且发生盆腹腔粘连的概率较低, 而改良剖宫产手术虽然发生盆腹腔粘连的概率较高, 并且手术时间明显较长, 但是产妇在手术后的恢复时间短, 并且手术切口不是很明显, 具有较高的美观性。
综上所述, 不同剖宫产的手术方式能够对产妇的再次剖宫产产生不同的影响, 传统的剖宫产手术虽然恢复时间较长, 但是其发生盆腹腔粘连的概率不高, 而改良剖宫产手术方式虽然盆腹腔粘连的概率较大, 但是其术后恢复时间较短, 并且切口较为美观, 所以, 可以根据产妇的不同需求向其实施不同的剖宫产手术。
参考文献
[1]范丽丽, 薛秀珍.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2) :56-58.
[2]彭灵.不同术式的剖宫产术对行再次剖宫产产妇的影响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