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私家园林

2024-11-12

古典私家园林(共11篇)

古典私家园林 篇1

摘要:如今, 饱含着人生情趣的园子越来越少。在现代园林中, 层出不穷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着重表现了园林景观的形式美、功能性, 而忽略了园林的本土化设计。立足于现代社会对景观设计的需求, 借用禅意空间本质上所反映的设计思想分析了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禅意的营造, 以推动现代园林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古典私家园林,禅文化,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1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与文人的禅宗思想

弥漫着浓浓书卷气息的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书写着文人内心平淡、幽远的宁静生活。文人们将自己的种种情感、志向、意趣投射在园林景观的塑造之中, 并融入山水画理论中的三大社会哲学思想。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 儒家思想是一种“乐以忘忧”的积极入世精神, 而道家思想主张的内心的超脱与宁静更像是补儒家之不足。就此看来,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更像是满足观赏者的愉悦之情。在佛教与道、儒思想相互融合的过程中, 计成早将“刹宇隐环窗”一景写进书中, 将世俗园林景观设计与佛寺园景观结合, 在园林设计中加入有关佛教文化的元素, 由此相得益彰, 体现出佛教精神和美学价值, 营造出新的园林艺术氛围。

而禅文化本身已不是单纯的宗教文化, 甚至可以说, 禅文化来源于佛教文化, 如今已发展为一种有着完善体系的哲学。禅宗思想使人们怀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去体会世间万物, 文人士大夫们将它融入园林创作中, 倾向于在有限的空间形态中求得一己性情的自然, 构建出内心精神的无限天地。在现代园林中引入禅文化着重表现自由、豁达的心境, 弱化了其肃穆的宗教氛围, 打造出一个以禅文化为核心的环境, 可以为观赏者提供一个可观、可游、可感悟的园林。

2 从园林景观的构造品禅文化

受禅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形式主要有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的布置严格遵守着伽蓝布局, 在氛围渲染上强调威严、肃穆的气息, 宗教意味浓厚;私家园林则采用自然布局的方式, 园林中没有很多宗教建筑, 而是把禅的精神隐喻于山水之中。自秦汉私家园林造园之风兴起, 文人士大夫们也开始崇尚自然, 通过游历名山大川来寄情于山水, 通过叠山、理水的手法, 在园林有限的布景中体现无限深远的空间, 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氛围, 造园者不再刻意去模拟和简单地复制园林景观, 而是追求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禅境。

可以看出, 中国园林在布局、色彩和造型方面都力求与环境相地合宜, 同时还要考量与叠山、引水、植物配置等各要素互相协调, 融为一体, 通过对空间的营造来体现园林空灵的禅意。造园者依靠对自然的感悟创造虽有人作, 宛如天开的意境。周维权曾提到, 中国古典园林绝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状态, 而是通过不同的手法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 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营造出无限的心灵感受。

3 禅文化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禅意所营造的以静谧、素雅为代名词的公共空间让景观不只是空间的平面构成。禅意空间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善于利用我们身边很多的自然要素, 其目的就是达到景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古人在禅意思想的影响下, 将自然山水与建筑有机组合在一起, 在其禅意的营造上推崇“空”中顿悟的思想, 十分注重通过空间来烘托空灵的禅意, 并利用园林中的山水和植物比拟园中无限的空间, 使游园者产生无限的遐想, 从而产生共鸣。园子的限定性越小, 游园者的内心灵动性就越大, 往往越简单的设计, 越能够有更大限度的发展空间。

在现代遗留的古典园林中, 使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围墙, 被雨水冲刷过的浓淡不一的墙面, 日积月累, 变幻出最富深意而又浑然天成的立体山水画。可以看出, 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 园林强调运用简朴的材料, 通过简洁的方式去营造宁静与顿悟的意境。这种意境在其构造上表现的简单而抽象, 更加注重使用现代感的线条, 结合观赏者的心境和诗情画意进行布置。如今, 层出不穷的新材料、新工艺让园林景观逐渐走入了一个误区, 变幻丰富的园林失去了其原本的生命力。只有真正朴素、淡雅的材料透出的气韵才能让我们静心于自然之中, 例如青石、青砖、青瓦、原木、白灰墙面、清水混泥土、砖雕、石雕、花岗岩、文化石等, 我们运用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气息, 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 能够让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禅意空间本生的古朴、宁静就是通过这些材质体现出来, 身处自然材质之中, 我们仿佛也能够得到心灵的平静。

4 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

如今, 景观设计的发展越来越缺乏对人文的关怀, 景观创作日益表现出对形式的过分强调。过多地运用技术、手段, 导致整个设计华而不实, 降低了景观设计的价值。现代园林的发展不能只是简单地去模仿古典园林的精美, 也不能单纯地拼凑、混搭各个时期的建园特色, 而应该从新的社会生活中寻求灵感, 学习古典园林中对景致、对建筑、对人文关怀的艺术手法。现代园林在其功能上, 除了要继承与发扬传统禅意园林典雅的意境, 还需要更为细致地考虑人性化的设计和生态设计。随着生态化意识的提出, 传统园林中的“师法自然”原则重新被重视, 特别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对光、风和水的巧妙运用。日本枯山水就是典型的以隐喻的手法将水的某些特质提炼出来, 用白沙配以石头, 然后用植物点缀, 对自然景观进行缩化, 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 营造出一种静寂与永恒的禅宗之境。

营造禅意空间的目的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休闲、思考、静养的环境, 禅意空间既不像古典园林那样古香古色, 也不像寺庙园林那样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 它存在于现代景观设计之中, 就必须要符合现代景观的审美需求。现代园林以禅宗理念为指导, 借鉴其反映出来的设计思想、生态观和价值观, 运用现代主义的外在形式和构成手法, 从古典园林的理念中找到适合当前发展的精华要素, 不拘泥于古法, 又能从中吸取更多精髓, 来更好地推动现代园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2]周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J].中国园林, 2005 (4) .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商务印务馆, 1994.

[4]李波.浅谈园林建筑在造园中应用[J].华中建筑, 2006 (6) .

古典私家园林 篇2

古代传承的许多乡村私家园林已经被损毁,而近十余年来,融安、融水、三江等桂北各县乡村陆续建起了一些现代乡村庭院园林,但基础设施不全,内容不丰富,景观单调,文化内涵贫乏,缺乏魅力和韵味。

乡村居民对其居住环境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但对景观的价值、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缺乏认识,又由于缺乏宣传引导、技术指导、资金紧缺,截至目前,各县乡村所建庭院园林不多,质量不高,不适应需求,有的甚至颓废。4构建乡村庭院园林的思路

树立正确的景观价值观念 物质丰富、环境优雅、生态环保、生态消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是生态新村建设不可缺一的重要内容。乡村庭院园林构建是乡村景观建设重要举措,前者不能代替后者整体,后者不能没有前者的支撑,两者互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景观价值是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重要体现,树立正确的景观价值观,是乡村庭院园林、乡村景观构建的思想基础。

乡村景观整体效应与乡村庭院园林个性的统一性 在强调乡村庭院园林设计建筑个性的同时,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还应强调乡村庭院的群体效应与整个乡村环境景观的统一性问题。乡村村落紧接着山丘、峻岭、田园、河流、湖泊、沟溪,延绵的群山已基本绿化,杉松苍郁,竹林翠绿,稻浪起伏,小鸟飞翔;“独坐幽重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蜿蜒的溪涧,溪水潺潺;滨水、乡道野花烂漫,绿草依依,构成了美丽的乡村大环境。任何一个有个性的乡村庭院园林都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近建筑物相和谐,注重新、旧乡村片区之间的谐调,避免各行其事而造成整体的杂乱无章,进而影响乡村环境和乡村景观。有乡村庭院园林色彩缤纷的点缀与映衬,乡村景观才更加丰满、美丽,富有活力。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乡村庭院园林是一种综合艺术,其构成要素是建筑、植物、园路、山水。景观文化地域性可通过地域建筑特色和园林景点个性来体现侧。古民居、古建筑、古村落是当地传统文化、建筑艺术的精华。

注重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古建筑,就是保护地域性传统文化风貌与特征。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注重保护古民居、古建筑,农村居民在新建住房时,引导他们保持乡村风格,不建平顶房而盖红、蓝色陶瓷瓦,屋顶前面是平台,后面是人字形屋顶,便于屋顶绿化,建小花园、小果蔬园等。

古典私家园林水石造景探索及应用 篇3

摘要:以文人风骨刻画的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艺术对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对古代中国文人情怀与风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中提取设计元素,通过案例分析法阐述当代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从而使当代城市景观寻径古雅,达到景观的场域性设计探索。

关键词:古典私家园林;掇山理水;文人情怀;当代城市景观设计

古典园林的兴造向来与文人、士大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古人寄情山水、隐逸山林的载体,私家园林自诞生之日起,便承载了千千万万文人、士大夫对自然之美的隽永情思。“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唐.王维《辋川别业》)。在辋川别业的兴造过程中,王维融情于景,将自然的山水纳入园中,注重写实,更重写意,开创了宁静致远、简约而温婉的园林形式,成为唐宋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品。

一、水石造景的理念与手法

古典私家园林又做文人山水园之说,可见掇山、理水两种造园技巧在古典私家园林兴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效仿自然,以少胜多,有机融合

在水石的营造过程中,要考虑处理好水与石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地理、水文、天气等条件对水石造景的影响。以网师园为例,在庭园内部空间有限的水池中,造出了湖泊荡漾的效果。设计者很好的利用了江南地区季风气候的特点,在营造园林的过程中,将上风处做掇山处理并修建楼阁,季风通过此处时风向微变吹向湖面,形成波光粼粼的效果。同时造园家对于庭园山体和水体的依存关系进行巧妙设计,驳岸往往被处理为阶梯状的叠石形式,即以层层底下的形式接近水体。

(二)以“曲”为全,藏头收尾,欲扬先抑

中国传统哲学观以“曲”为全,古代文人雅士对美的表达是含蓄而内敛的,援引到园林的水石造景中则可用白居易《琵笆行》中的诗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虽然在掇山、理水处理程度上的比重有所不同,但都有着同样的艺术规律,即游赏的路线都是蜿蜒曲折的,这几乎是所有的古典园林中都具有的一种共同的特征,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池水、山径无一不曲,也蕴含着传统园林美学思想。

(三)动静有致,虚实相生,繁简有度

园林因水而活,在水景的营造中,造园者们对水面虚实与动静的处理颇为用心。池水形成虚无的空间,将周围的山石、楼阁、花木的倒影尽数吸纳于池水中,同时镜面池水的透明度较强,亦可作为观赏水中游鱼之用,静中有动,虚中有实。曲水则形成虚实相生的空间,模仿自然山川中溪流的形式,以温婉而平静的运动方式流淌至下游。跌水则是在叠石过程中,有意做出高差,流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的区域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撞击在山石上,既有水声,又有水势,成为园林中最具声色与活力的景观节点。

二、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古典园林的营造,现代景观设计更具有“时代性”。这里所说的时代性,不仅指构筑物材料的丰富,设计手法的多样,更是指设计的出发点、立足点和理念等方面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一)生态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模仿自然生态发展过程,利用自然条件来构建新型结构的城市生态圈。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对生态设计的定义是: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该定义着重强调了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此处的互利共生在设计手法上意指: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可循环、可再生、可持续。

其中,低成本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成本低,主要为就地取材,巧妙地利用低成本的新型人工材料,以减少对自然材料的索取;一方面是环境治理成本低,体现在合理的场地规划设计、竖向设计和植物群落设计,以尊重项目用地原始地貌为基础,进行合理适度的竖向设计,用巧妙的手法弱化大尺度不合宜的高程差,减少大面积土方施工作业量,以尊重当地自然气候条件为先导,进行合理的植物群落组织,改善局地小气候。

低能耗。减少对材料、能源和人力投入的消耗。首先在于控制规划场地的规模,规划场地的规模大小由当地的经济条件、社会需求和文化价值取向等因素决定。其次,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风格定位和材料的选择。再次,在施工过程中,合理利用材料,把握材料的规格尺寸,减少废料的产出。最后,在景观设施的选择上,以节能、环保、坚固耐用为基本思路,这样既可以减少前期的经济投入,又可以减少后期维护成本。

低污染,在景观设计中的低污染换个角度可理解为提高局地环境的自净与自我调节能力和景观系统对周边环境的调节作用。那么,从设计理念来讲,可以借鉴古典园林以“曲”为全,藏头收尾,欲扬先抑的造景理念。这里,“曲”“藏”“抑”为关键字,可以理解为弯曲,藏拙和遮蔽的意思。换言之,就是丰富景观在平面和立面上的层次感,使眩光、噪音、污浊空气的传播路径复杂化,抑制其扩散条件。

(二)“多维度”设计和有机融合理念

景观设计不仅要从丰富视觉层次的角度出发,还要综合考虑景观在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对人的感受的影响。“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从现代景观设计的角度来看,“落叶满阶红不扫”似乎也别有一番风味,落叶勿扫,保持生态链的完整性。基于以上考虑,在设计时可考虑落叶乔木(如槭树科植物)的栽种,既可以增加秋日景观的视觉层次,也可以丰富听觉、触觉方面的感受。

在设计时有意识的弱化景观与城市道路的边界,使景观有机的融入到城市的肌理中。减少大型景观工程数量,增加尺度宜人的微型景观,并与周围的建筑、道路融为一体,进而增加生态景观界面与城市界面的接触面积,使景观设计在解决城市污染的问题上,发挥应有的效能。

(三)文化价值引导

现代人在纷繁嘈杂的城市中逐渐失去了古代文人雅士那几分浓浓的隐逸情怀和对回归生命本质的细细探索,但对山水自然的眷恋却都是与生俱来的。现代景观设计则更需要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知维度,加以物化了的景观环境形态,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上引起反应,即所谓:鸟语花香、触景生情、心驰神往。这也正是古典园林中的三境一体——物境、情境、意境的综合作用。出色的景观设计可以使人们透过自然的景象触碰到内心深处那一颗古人所埋藏的对回归自然,回归生命本质的探索欲望的种子。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园林初探 篇4

1 三坊七巷简介

1.1 三坊七巷建造历史

福州自汉始, 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 城市由北向南扩展, 整个布局, 以屏山为屏障, 于山、乌山相对峙, 以南街 (八一七路) 为中轴, 两侧成坊成巷, 讲究对称, 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 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 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 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 同时强调中轴对称, 城南中轴两边, 分段围墙, 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 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1]。石板铺地的坊巷由线条流畅的马鞍式风火墙分隔成主、客厅, 厢房与侧面是有假山园林花厅的多进院落。大门口竖立着舒展的门罩排墙, 青瓦白墙的木质结构雕刻精细、丰富多彩。整座建筑气势恢弘, 具有防火避湿、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居住环境优美舒适的特点, 被中国建筑界誉为“明清建筑的博物馆”。更为可贵的是, 三坊七巷大片街区至今保存完好, 这在全国、全世界都很少见。三坊七巷高耸的马鞍式风火墙犹如海上起伏的波浪, 壮观震撼, 充分展现出福州传统建筑美学的辉煌, 体现了福州胸襟宽广和海纳百川的特点。

1.2 三坊七巷简介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 东临八一七北路, 西靠通湖路, 北接杨桥路, 南达吉庇巷、光禄坊, 占地约40公顷, 现居民3678户, 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 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一个方圆只有44万平方米的地方竟出现了大大小小100多位照耀历史的人物, “谁知五柳孤松客, 却住三坊七巷间”, 三坊七巷人杰地灵, 出将入相的所在, 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 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1.2.1 衣锦坊

衣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 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 名禄锦, 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 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 明朝更为“衣锦”, 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 现在衣锦还乡, 荣耀乡里, 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 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 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1.2.2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为文儒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 此巷“初名儒林, 以宋祭酒郑穆居此, 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 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 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 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 (五代都中进士) 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 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 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陈寓隔壁是现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 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

1.2.3 光禄坊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原名玉尺山, 又名闽山, 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宁时, 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 俗称“闽山保福寺”。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 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 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 野僧题石作吟台, 无诗可比颜光禄, 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1.2.4 杨桥巷

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杨桥巷古名登俊坊苍, 因西能杨桥而改名。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 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 这一烈士故居, 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你谢銮恩。冰心小时候新加坡在这里住过, 好居《我的故乡》中, 亦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巷道扩大为道路后, 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 有相当部份被保存下来。

1.2.5 郎官巷

郎官巷, 在杨桥巷南, 南后街的东侧, 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 子孙数世皆为郎官, 故名。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 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 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 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 后人远溯刘涛居。”

1.2.6 塔巷

塔巷, 在郎官巷之南, 东能八一七北路闹市区, 西能南后街。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 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 后改文兴。今呼塔巷, 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大塔位于巷北, 并有塔院看管, 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 (1182年) 塔还在, 以后未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 作为古迹纪念。50年代, 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塔巷旧有旌孝坊, 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 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少, 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 不知甘露洒幽人。”至今仍传为美谈。

1.2.7 黄巷

黄巷在塔巷之南。隔着南后街, 与衣锦坊东西相联。据志载。晋永嘉年间 (307-312的) 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 落户在此, 故称黄巷。唐代崇文馆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 黄巢兵入福州。“以璞儒者戒无毁, 灭炬而过。”宋代崔大夫及第, 一度改名新美坊, 后称新美里。明代侍郎萨琦亦居此巷。巷内有一“唐黄璞居”石碥, 50年代初期还有人见过。黄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黄楼”, 属于文物保护单位。

1.2.8 安民巷

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 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相对, 安民巷旧名“锡类坊”, 它改名“安民”, 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 到此巷即出示安民, 故名。”

1.2.9 宫巷

宫巷在安民巷之南, 东西两端分别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后街相接。据清《榕场面考古略》载:“旧名仙居, 以中有紫极宫得名。后崔、李二姓贵显, 更名聚英达, 明得改英达。”

2006年05月25日,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作为明至民国古建筑, 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2.1 0 吉庇巷

吉庇巷, 福州三坊七巷之一, 俗称“吉避巷”。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 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 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 取吉祥如意。

2 三坊七巷的建筑格局

从习惯上讲, 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 其实, 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 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 再隔一条南后街, 向西发展, 建起一组坊巷, 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 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 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 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 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 翘角伸出宅外, 状似马鞍, 俗称马鞍墙[2]。墙只作外围, 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 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 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 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 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 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 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 与天井融为一体。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 底层为固定式, 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 多为4开式, 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 以增添大厅的气派特别要指出的是, 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 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 承檐的檩木, 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 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 并用减柱造的办法, 使得厅堂前无任何障碍, 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 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 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 在围墙、雕饰、门面等方面也独树一帜。

3 三坊七巷私家花园的植物选择及其造景特色。

3.1 植物选择

植物配置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 同时注重地方风格和传统观念, 比较简洁。植物的选材注重地方风格以常绿树为主, 还兼顾地方特色, 优先考虑本土或在当地生长良好的植物。主要应用的花木品种有:樟、桂、荔枝、龙眼、白玉兰、广玉兰、松、竹、梅、月季、腊梅等[8]。用作乔木的品种有罗汉松、龙柏、小叶榕、芒果、海南蒲桃、番石榴、垂柳、水杉等;灌木的品种有茶花、桃花、福建茶、小叶女贞、棕竹、含笑等;竹类有青皮竹、小琴丝竹、佛肚竹、撑杆竹等;藤本有炮仗花、爬山虎、等。总之, 品种丰富, 但各个品种的数量不多, 较为精简。此外, 植物在选择上还注重乡土的传统观念, 在配置中选择一些当地的“风水树”、“风景树”。如在庭院一角种植被当地认为风水树的小叶榕作参拜;在正门口两侧种苏铁以避邪等。

3.2 植物配置特色

3.2.1 用作主景装饰环境

充分发挥单株植物的色、香、姿的特点, 作为庭园观赏的主题。如庭园角隅、廊转角、入口、天井等处点缀富有观赏价值的植物作主景装饰。如在三坊七巷的一些私家园林的宅第入口处选用了一棵虬曲的罗汉松作主景, 后院处用一棵玉堂春作天井的主景;内天井侧用几丛棕竹作主景等。

3.2.2 用作附景衬托建筑

园林中的建筑、山石、溪瀑等, 均需有恰当的植物与之相互衬托、掩映以减少人工做作或枯寂气氛。三坊七巷的一些私家园林里有不少通过园林植物来衬托或烘托园中各类人工建筑物的佳例。此外, 在石舫、水榭、运桥、景石旁种植了一些外形柔和、姿态自然的植物来柔化建筑物刚性的线条, 丰富景观层次。如垂柳、花叶月桃、水鬼蕉、棕竹、散尾葵等。

3.2.3 配置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习性

由于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因此植物配置必须位置有方。并且, 古典私家园林面积小、建筑多, 通常四周还有高墙。因而, 对于培植花木, 是比较讲究适地适树的原则。三坊七巷的一些私家园林在植物配置上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如光线充足处种植鸡蛋花、番石榴等, 水旁植杉、垂柳、水蒲桃等;而在阴暗地方种植棕竹、含笑等。

3.2.4 植物配置注重诗情画意

借助植物抒发某种意境和园主人的情趣, 如围绕湖岸植垂柳, 顺着土堤种植水松。此外, 在书房窗边栽植腊梅等, 不但力求从视觉角度, 而且从听觉、嗅觉等感官方面来充分表达意境和画景, 以体现诗情画意。

3.2.5 植物造景体现自然

植物景观创造都以“师法自然”为主导, 园林植物保持自然形态, 少有人工雕琢的痕迹。纵观三坊七巷的一些私家园林的全园, 植物的运用在总体布局上以自然式构图;植物景观在组合上是力求体现自然生态群落;植物个体的形态也以充分表现植物的生长规律、生态特征为主导, 不做过多的人工修剪造型。

4 结语

青瓦白墙石板路, 从外表上看朴实不起眼, 细细体会却发现其中内涵丰富, 精致非常, 值得慢慢品味的细节很多, 正如福州这个城市。在这个街区内, 坊巷纵横, 石板铺地;白墙瓦屋, 曲线山墙、布局严谨, 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 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其中, 有许多灰墙青瓦古朴大方的普通人家住宅, 布局严谨, 院落相连, 中轴对称, 以木结构承重, 有精雕细刻的石木构件和舒展的大红斗门, 宅院四周或左右围有土筑的马鞍形风火墙, 有的墙峰饰以飞龙飞凤、花鸟鱼虫及人物风景, 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 榫接而成, 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 精巧的石刻桂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 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18]。

不可否认, 福州正日益边缘化, 但它又有存在的价值, 需要人细细体会。从这组建筑可以看出福州节奏慢、儒雅休闲的风格, 福州人喜欢温馨、爱好休闲的生活情调, 民居则是这些活动的场所和载体。三坊七巷其独特的居住生态和建筑风格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街区群落, 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异同 篇5

摘要: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大主要流派,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本文主要阐述了对两者的规模、特点、功能、园内建筑和园林整体布局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两者的异同点。

关键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园内建筑、整体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是以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其中,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两大主要流派, 二者间具有一定相似性,同时各自又在规模、布局、选材及对构景要素的处理上自成体系, 形成差异化的园林风格。

相似性: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均是由六大要素构成: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在不同的园林中,所有建筑的形、神都与天地等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差异性:

规模:

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皇家园林园主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其园林的规模和档次。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土地面积营造园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清代所建圆明园占地200多公顷,长春、万春二园150多公顷;最晚建成的颐和园,占地约287公顷。显而易见,皇家园林的规模是私家园林所望尘莫及的。

私家园林——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创造能力,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留园占地三十余亩。

特点:

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

私家园林:规模较小,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出淡雅素净的色彩。

功能:

私家园林:多附属于住宅,有主人居住、待客、读书、游乐等功能。皇家园林:除了具有私家园林的功能外,往往还有供帝王祭祖、拜佛的功能;在离宫型的园林中,因帝王久住其中,所以又增加了供帝王上朝听政的功能。

园内建筑:

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建筑多为宫式,严肃而堂皇壮丽。除了早期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部分皇家园林建筑外,大多用灰瓦卷棚顶,斗拱尺度和出檐深度较小,侧脚和梁、柱的比例加大,屋顶呈现平缓的曲线,墙体厚重,各种雕饰中图案严谨、体形粗壮。所有的这些形成了皇家园林建筑庄重沉稳的形象特征。此外,雍容华贵的体态,金碧辉煌的色彩,也充分体现浓郁的、华丽高贵的宫廷色彩。再者,皇家园林中众多的园林建筑小品,如牌楼、华表、石狮等,它们对园林建筑整体风格的形成起着补充作用。

私家园林:活泼而典雅、玲珑空透,在建筑的外观上讲究线条的曲折、流畅、轻盈,结构上一般用穿斗式或穿斗式与台梁式的混合结构,建筑的外墙一般较薄;厅堂内部根据使用功能不同,用隔扇、屏风等自由分隔;而厅堂顶部的天花都做成各种形式的“轩”,秀美而富于变化。房屋外部的木制部分用褐、墨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结合,色彩淡雅宁静,给人以空灵、飘逸的感觉,极易与自然的山水相协调。另外,园中主体建筑、景物紧凑多变,用墙、垣、漏窗、走廊等划分空间,大小空间主次分明、疏密相间、相互对比,构成有节奏的变化,它们常用多条观赏路线联系起来,道路迂回蜿蜒,主要道路上往往建有曲折的走廊,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大多采用不规则状,用桥、岛等使水面相互渗透,构成深邃的趣味。

整体布局: 皇家园林: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传统思想。在皇家园林中,这种礼制思想直接导致了“园中园”格局的形成,所以在皇家园林中我们既可看到玲珑秀美的江南私园,又可见到别具风韵的民族建筑,甚至还有欧洲文艺复兴时的“西洋景”。各种园林流派和造园思想在这里汇聚和积淀,从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皇家园林体系。另外在建筑布局上,皇家园林出于整体宏大气势的考虑,需要安排一些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和组合丰富的建筑群。在布局中将比较明确的中轴对称关系或主次分明的多重轴线关系带入到原本强调因山就势、巧若天成的造园理论中来。如以宏大的佛香阁及其主轴线控制全景的颐和园,就突显了“皇权至尊、天子威仪”的礼制思想。(以颐和园为例)

1、效法自然的布局。

园林整体的景色以自然山水为主并顺其自然,以曲为美。湖山结合,是颐和园的一大特点。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位于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面。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古代的造园艺术家和工匠们,在设计和建造这座园林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这一湖山相连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当地布置园林建筑和风景点。如抱山环湖的长廊和石栏,把湖和山明显地分离而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伸入湖中的知春亭,临湖映水的什景花窗,建造在湖边山麓的石舫等等,都巧妙的把湖山结合在一起。

2、对比鲜明的布局。

鲜明的对比手法,是颐和园园林布局的另一大特点。在颐和园中,不仅可以看到有建筑壮丽、金碧辉煌的前山,还可以看到建筑荫蔽、风景幽静的后山;不仅可以俯瞰浩荡的昆明湖,还可以漫步恬静的苏州河(后湖);不仅有建筑密集的东宫门,还有景物旷野的西堤和堤西区。处处有阴阳转换,时时有矛盾开展,才觉山穷水尽,忽又柳暗花明,使游人心情随着抑扬顿挫。

3、园中有园的手法。

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部,原来就有一处地势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造园工匠就利用了这一地形,布置了一处自成格局的小园——谐趣园。当人们从万寿山东部的密集宫殿区或是从后山的弯曲山路来到这里的时候,进入园门就好像来到一个新的园林,建筑氛围、风景面貌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这种“园中有园”的设计布局增加了园林的变化,丰富了园林的内容。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习惯于在有限的空间将景象无限地拓展和延伸。它们或临街而建,或枕水而居,在园中则是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有着千变万化的空间组合。建筑布局不求对称,而是依山就势,随水而曲。私家园林总体的风格是曲折深邃、清新雅致,突出宁静致远的氛围。在这里,建筑家、哲学家、诗人画家、平民百姓各自从中体味到了他们所寻觅的线条、哲理、诗情和韵律。(以留园为例)

1、山林野趣、朴实的自然美。

留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个石峰;北部具有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2、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

留园的面积约2公顷,分西区、中区、东区3部分。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山水兼长,东区是建筑区。中区的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建筑错落于水池东南。东区的游廊与留园西侧的爬山廊成为贯穿全园的外围廊道,曲折、迂回而富于变化。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3、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

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是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使园内每个部分、每个角落无不受到建筑美的光辉辐射。

通过分析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和整体布局,我们可以得知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限于造型、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满足人们对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精神追求,从而达到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生命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路红.园林艺术[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私家园林设计店等 篇6

市场攻略:

做私家园林,一方面要有精巧的构思,才能做出别具风格的主题园林,另一方面是要有售后服务,因为许多顾客在开始的时候并不懂得打理园林,而一个园林如果没有养护,花草很快就会枯萎,所以修整、剪枝、松土、杀虫、移植等一系列的花木保养不可或缺,不能建完园林就一走了之。

市场前景:

随着广州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将自己的家装修得与众不同,装修不再是比建筑材料的贵平,而是创意。做一个十平方米的小园林只需一万元左右,很多居民是愿意花这个钱的,这也就是目前广州做私家园林的人越来越多的原因。

投资回报:

投资私家园林不需要太多的资金,一般有六七万元就可以了,主要的投资是智力投资,设计师是主要合作伙伴,因为主题园林的创意是生意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全自动红枣加工设备

王小玉

产品简介:

全自动红枣加工机,是最新研制开发的新型红枣加工设备,具体功能为取核、划丝、划痕一次完成。2004年样机面世,完全达到设计要求,使用效果良好,成为定型产品,它填补了红枣加工机械化的历史空白,解决了加工分散化、人员难管理、传统设备维修量大等难题。该设备能够完全取代传统手工操作,同时大大节约了人、财、物,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商品利润,可广泛用于沿黄河几省的红枣加工厂。

优点如下:1.减少加工费用;2.解决了现有加工厂招工难(工资低)占地大等问题;3.节约能源;4.该设备为高低结构,便于维修,制造简单。

投产条件:

只要有农机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厂家即可生产。

成本及利润评估:

生产一台该设备(5吨/一个工作日),综合价格为13000元,成本为6000元,去掉各种费用1500元,纯利润为6500元。

去除口香糖清洗剂

周则卫

产品简介:

口香糖胶渍对环境及织物的污染危害性是世界性难题。经过研究发现,该清洗剂中含有的机物质对香口胶有特别的溶解能力,解决了口香糖因粘性而难于清洗的问题。本系列清洗剂为水溶性基质,无毒无味,可以加入不同香精调节香味,且方便清洗不会带来二次污染。不仅可用于环境保护,制成洒水车灌液或喷液使用,而且可以开发成民用小包装产品,用于衣物上粘着的口香糖胶渍。甚至可以将技术或产品输往国外,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合成配制及生产容易,可以广泛推广应用。

投产条件:

所需设备简单,无需特别设施,100平米左右的厂房即可进行生产,技术工人5-10人即可,根据生产规模而定,特别适合民营企业生产。

成本及利润评估:

明代文化背景下的江南私家园林 篇7

明代江南私家园林的兴起, 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在经济方面, 中国经济中心南移之后, 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 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 开发了江南。江南地区已然是一片富庶之地。是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发展完备的地区。在文化艺术方面, 与北方深沉严肃的艺术风格不同, 江南地区以其精巧细致的艺术风格自成一家。

明代中后期各主要思想体系相互融会贯通。大儒王王阳明亦受到禅宗的影响, 道家与禅宗交流甚密, 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逐渐在禅学中体现。这样的交流促使人们以自然为本, 注重内省的人文精神逐步形成。人们的价值观, 审美体验也在不断发展地变化, 造园者亦是如此, 当量变逐渐累积形成质变, 便使得江南私家园林的风格也发生改变。

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后, 造园活动便有了物质基础, 然而为何仅在江南等地形成了特有的私家园林的风格, 笔者认为时代的文化背景是形成园林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2 研究目的

明代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形成的成熟期, 且江南私家园林亦是明代的园林的主要标志, 故常被后人所研究。私家园林是属于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等私人所有的园林, 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 能诗会画, 清高风雅, 淡素脱俗。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 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以化人, 文化就是可以融化在人的精神文明方面的东西。

研究明代文化背景下的私家园林, 可以了解江南私家园林的形成原因, 对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和思想有深远意义。

3 研究方法

分析明代文化背景给江南私家园林所带来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成思维方式、宗教文化以及文学艺术三大方面, 分别针对王阳明心学、道教佛教对造园思想的影响, 以及书画创、戏曲对园林造景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3.1 思维方式———心学

明末清初, 士流园林 (也称文人园林) 在两宋的基础上传承并发展, 特别是在经济发达、文化绚烂的发达地区遍地开花。因为文人园林所追求的雅逸和书卷气, 为当代人们所青睐, 文人园林的风格成为了当时造园的最高标准。此在探讨士流园林时, 我们便没有道理对于当时士人所推崇的这种学术思想背景置之不理, 理解了他们观察和思考视角, 对其造园的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心学是汉族儒家学说的一门学派, 虽由北宋的程颢开其端, 但直到明朝由王守仁提出“心学”两字, 确定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后, 心学才有了明确的学术脉络。

王守仁, 字伯安, 别号阳明。明朝著名的思想家, 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他继承陆九渊了所说的“心即是理”的思想, 反对程颐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 人为事理无穷无尽, 格之则未免烦累, 因此提出应该“致良知”, 即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王阳明说:“知是心之本体, 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 见兄自然知悌, 见孺子入井, 自然知恻隐。此便良知, 不假外求。”这里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 也指最高本体, 是心学的核心内容。

心学在晚明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既影响了当时士人的问题意识, 也影响了当时士人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视角, 以及表述问题的方式。

由于晚明士风堕落, 士人的政治理想幻灭, 许多官僚、文士, 在强权之下随波逐流, 许多士人遵循心学的准则“致良知”而不愿再入仕途, 未能兼济天下, 那就独善其身, 以隐居林泉来表达其不满现状、不愿与流俗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通过造园来寄托人生志向。如拙政园、东园等。

并且通过造园这一方式, 来追求“依泉石, 追追濂洛之遗风, 求孔颜之真趣;洒然而乐, 超然而游, 忽焉而忘吾之老也”的境界, 以求达到心学中的“天人合一”。

心学为当时的士人提供了一种可以不流于世俗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士人用造园这样的方式实践出来。如果没有心学“致良知”的推广, 也许就没有那么多的士人能坚持本心, 也许如今就没有那些为了寄托士人心志的园林呈现。

3.2 宗教文化———道教

江南私家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 既是其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 即我们所说的意境。这种意境的产生和道教的思想是不可分割的。

老子提出,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他认为万物回归到其实起始状态才能实现万物和谐的境界。在造计成所著的《园冶》一书中亦有记载“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 可见道家的思想, 对明代造园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学说不仅在造园思想上被运用, 主题园的名称上也呈现了与道家相关的道境。如拙政园中的得真亭、瑶圃、听松风处、钓矶, 寄畅园的知鱼槛、七星桥等。

由于道教超然的处世哲学, 以及对于自然的美理解, 不仅是对于明代的士人阶层的造园风格产生影响, 也一直被世人所沿袭。也正因为此, 使得江南的私家园林越显自然, 形成了有别于皇家园林的独特风格。

3.3 文学艺术

3.3.1 戏曲。

明清时期是士阶层参与戏曲艺术创作与实践的重要时期。由于政治上, 明代维持了200年以上的和平, 期间没有起义或外敌入侵。国家的太平, 促使国家经济文化稳定发展。文化上。戏曲小说空前繁荣, 中国四大名著有三部出自明朝。人们的生活追求也不断提高, 许多的士人参与到戏曲的创作之中。明代士人所用的造园手法也十分精湛、巧妙。于是, 追求雅逸的明代士人开始将私家园林作为其创作戏曲艺术的诗意场所, 从此戏曲也便走进了私家园林之中。[3]园中为了戏曲演剧或创作, 常在园林之中布置场所以供使用。常见的有厅堂、庭院戏场、露台、亭榭馆阁这四种建筑形式。

厅堂空间有限, 平时多用于款待并可, 节日庆典等活动, 若用于顾曲演剧则一般只适合进行家乐的徒歌清曲。如:申时行乐圃中的“赐闲堂”以及冒襄水绘园中的“寒碧堂”。一般在厅堂的正前方有水作为近景, 远山小桥作为远景, 那么即便在园林之中, 也能观山水之乐。

庭院戏场即利用厅堂台阶下四合院的院落结构特点来扩大表演空间, 以此满足较大规模的演剧需要。

露台戏场, 其最大特色是处处有景可借, 如拙政园“远香堂”前的露台, , 坐于堂中观剧, 亭榭及四周景致可尽收眼底。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 士人往往随处作场, 利用水畔的亭榭来顾曲演剧。亭榭利于水中, 则四周皆是景。置身亭中, 即有天人合一的感觉。

由于戏曲融入士人的园林之中, 为园主提供了在园中互动的新的活动, 也使得园林里多了许多建筑形式。而园主为了营造适合演剧的场所, 满足观剧者的审美要求, 园主在造园时势必会为了这个场所的周边设置可供观赏的景致, 从而使得影响到整个园林的布局。

3.3.2 书画。园与画的关系可以认为是两种文人艺术观念的相互再现为。

以园入画:即是指根据已建成的园林景观来绘制画作。如明代文征明的《辋川别业图》和仇英的《辋川十景图》是其代表。

以画入园:据研究表明, 在明代中后期, 造园与绘画的关系开始十分密切。许多文人画家也开始由画意这种形式进入造园活动之中。计成在《园冶》一书中说道, “宛若画意”“楼台入画”“境仿瀛壶, 天然图画”“顿开尘外想, 拟入画中行”“深意画图, 余情丘壑”

可见园与画是两者是能互为转换再现的。“以画入园”的造园观念在明代中后期的盛行, 极大程度地改变了造园技法, 并且影响了苏州园林的设计。

4 结语

古典私家园林 篇8

1.中国园林彰显抒情性背景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 儒、道、佛三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 或各领风骚或交互融汇、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它们对自然的认识似乎是一致的, 即主张顺应自然, 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这种崇尚自然的观念反映到传统文化中, 并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山水文化的产生。人们通过对自然美的山色水光进行表现来抒发自身的情感, 从而让精神得到放松, 使得抒情成为了中国园林的主要美学表现方式。通过对自然美的发现和追求, 人们找到了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心灵产生契合与共鸣的部分, 使抒情性在中国园林建筑审美中表现尤为突出。人们通过对自然美的深入领悟,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提炼、概括, 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风神、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国式园林景观。在典型的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中, 人们可以借物抒情, 从而使整个园林形成一个自然的艺术空间, 实现一种人在画中游的艺术境界[1]。

2.丹麦园林体现叙事性背景

丹麦园林与中国园林的抒情性不同, 丹麦人在园林艺术方面更注重理性的叙事性, 他们为了展现人的伟大力量以及人工的雕琢艺术, 常常将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引入到园林中。在希腊神话中, 充满人性的神具有伟大的力量, 而人们则通过园林来展现这些神的优美躯体和强大力量, 也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将青春、力量和健美作为主要的审美主题的心理。这种传统的园林风格并不适合精神的休憩和情感的寄托, 而是一种叙事的表达。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丹麦的园林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造园手法, 而是综合多种传统风格, 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北欧园林传统与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北欧现代园林, 虽然保持了几何表现的核心思想, 但是人本化和人性化的思想在园林设计中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设计师从人的需求入手, 充分考虑公众的需求与感受, 使用的便捷与舒适, 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保护, 使得园林建筑在具备观赏性的同时也不失实用性。

二、中国园林与丹麦园林设计理念的比较

1.中国园林的理想:“天人合一”

中国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靠山面海, 相对较为封闭, 整体气候温和、地势平坦, 适合农业耕种[2]。中国长期以来的农耕文明, 使得人们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度较高, 这种依赖使人们逐渐开始对自然产生崇拜之情, 最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形成之后, 对人们的观念和各种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园林建筑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3]。其中以苏州的拙政园为代表, 拙政园里的建筑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 它们都是采用木框架作为主体结构。树木本身源于大地, 这就形成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同时园中各种水、植物的点缀使得整个园林显得清新自然, 将大自然的美提炼于一方天地之中。这种天人合一的美学和哲学表现, 使我们更加容易对自然进行感受和理解, 更容易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2.丹麦园林的追求:“人定胜天”

丹麦园林与中国园林在设计理念上存在极大的差异, 由于丹麦地区相对中国的自然环境更加恶劣, 气候变化较大, 这种自然环境既不适合农耕、也不适合畜牧,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丹麦人主要依靠狩猎作为生产生活方式。长此以往, 这种环境就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与自然进行斗争、征服自然, 才能更好的生存下来, 最终使人们形成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西方园林在建筑形式上与中国园林的建筑形式存在极为明显的差异, 他们认为中国园林的自然美是存在缺陷的, 需要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补充和完善才能实现真正的完美。因此, 其园林建筑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人工创作的严谨、规则、豪华的形式, 通常由多种规则的几何图形构成一个整体。这种人工美更加反映出了丹麦人的一种理性思想, 同时也体现了从古希腊以来西方人对世界永恒秩序的认识和古典主义的美学追求, 即推崇古希腊造型美的理想:“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寓变化于整齐”或“在杂多中见整一”, 藉此寻出最美的建筑表现形式。比如, 丹麦根本哈根地铁沿线的园林景观, 设计师安德森将现代空间、自然环境以及地方文化三者充分结合起来, 整个景观中运用了大量的方形进行装饰, 无论是大片的草坪还是水池, 都体现出了设计师严密的思想和对完美的追求, 既突出了明显的人工修饰痕迹, 也不失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这种规则的艺术表现, 正好体现出设计师对宇宙本源的向往和追求。

1 | 拙政园的自然景观表现

2 | 哥本哈根地铁站沿线水池设计

3 | 拙政园浮翠阁

三、中国园林与丹麦园林的建筑美学观比较

1.中国园林注重意境美

自古以来, 中国人就具有独与天地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思想, 这种思想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对中国的园林设计产生了影响, 主要表现在设计者主观感情与客观事物的结合, 最终形成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整体意境。这种审美思想使得中国的园林建筑多表现为收敛、含蓄, 更加追求人们精神上的感受, 并通过这种精神感受实现对隐逸生活理想的追求, 从而融入到自然中。中国园林疏旷清远、恬淡萧然, 通过主题设计来强调不同的意境, 借用情景来表现自然美, 从而达到对人生和宇宙哲理性的感悟。中国园林无论是山还是水, 都充满了浓郁的意蕴和情趣。比如, 在苏州拙政园中, 采用了大量障景手法对建筑、亭台进行表现, 通常将这些建筑藏于嶙峋山石、大量植物之后, 从而使园林体现出一种幽远的意境, 十分含蓄, 更加耐人寻味。

2.丹麦园林推崇形式美

与中国人所注重的内涵表现不同, 丹麦人更加注重视觉冲击的形式美, 这也使得丹麦园林在设计中采用大量几何图形来构成开阔、大气磅礴的构图[4]。这种突出的表现形式刚好与中国的内敛表现相反。丹麦的园林不会重视建筑内涵的表现, 而是通过本身的外形为观赏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各种人造几何规则景观的运用也体现出了丹麦人超越自然的理想。笛卡尔认为几何与数学是包容万物的、是理性的, 不会受到人们自身经验和习惯的影响, 这种观念对西方人的影响极大。自古希腊以来, 西方人普遍认为, 几何图形自身所具备的比例和均衡分布是一种完美的构图, 美存在于“造型”之中, 而“造型”又主要依靠线条的比例和形体轮廓的塑造, 也即“形式美”, 而这种形式“最好是庄严肃穆的, 因为希腊奴隶主认为精神上最高的享受是像日神阿波罗那样, 凭高俯视世界, 无动于衷地静观世间一切事物的形象。”[5]这也使形式美成为了西方园林设计的核心理念。而且西方人无论是对植物、水还是建筑, 都会刻意地显示出人工痕迹, 从而实现几何图形的和谐与完美构图。哥本哈根地铁沿线的水池、草坪、阶梯无一不加入了几何图形, 整体显得非常整洁、规范、严谨, 充分体现出了西方人对几何美学的追求。

四、结论

综上所述, 中国园林在设计中更多的是强调与自然的结合、情景的融入以及对事物的象征性概括, 希望能够通过园林来表现一种高雅的林泉韵味;而丹麦园林受到理性思维的影响, 在整体设计上表现得更加严谨、规则化。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中国园林与丹麦园林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所追求的目标都完全不同。无论是中国文化, 还是西方文化, 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 传承了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交流与发展, 东西方园林艺术向着多维度发展, 不断融合东西方园林的特点, 而非如英国著名诗人吉卜林 (Rudyard Kipling) 所言:“东方就是东方, 西方就是西方, 他们永不交汇。”未来将会形成融汇中西古今、更加多元化的园林表现形式。本文通过对东西方造园理念差异的比较, 并非希望从价值判断上分析优劣高下, 而是希望通过文中的比较, 可以使人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东西方园林各自所独有的特点, 可以相互借鉴、获得启发, 从而使园林艺术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焕发出全新的生机。

摘要:由于中西方历史渊源、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使人们长期所形成的审美观也存在较大不同。在园林建筑设计中, 中国人倾向于追求意境, 而西方人则重视形式的表现, 这也使得中西方园林在整体布局以及表现形式迥异。本文分别从文化背景、设计理念以及审美观念三个方面对中国园林和丹麦园林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通过对苏州拙政园和丹麦哥本哈根地铁站沿线的园林景观进行分析来详细说明东西方园林表现形式的差异。通过比较研究, 希望为园林艺术设计思路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园林,中国,丹麦,设计,对比

参考文献

[1]孔德喜.图书中国私家园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蔺若.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同林艺术的影响[J].科教导刊, 2010 (7) :221-222.

[3]宋根林.“天人合一”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反应:以苏州拙政园为例[J].消费导刊, 2008 (8) :200.

[4]Gothein, Marie Luis e.A History of Garden Art[M].New York:Hacker Art Books, 1966.

[5]刘天华.《凝固的旋律:中西建筑艺术比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6]王蔚.《不同的自然景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中西传统建筑文化比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

[7]刘丹.《世界建筑艺术之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8]任刚.《建筑之美》[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4.

[9]王受之[8]《世界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 1999.

古典私家园林 篇9

1 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思想在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应用的手法特点

1.1 以自然为中心的设计思想

“天人合一”是江南私家园林的最高境界, 明代大师曾记成说过:“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功”, 就是对私家园林特点的真实写照。以自然为中心, 对园林进行造景, 它主要的方式有借景艺术、叠山造景、理水艺术及花木造景等主要方面。借景艺术包含内借、外借、复借等手法, 不仅起到扩大空间效果的作用, 而且加强空间之间的联系, 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 形成整体;叠石造景就是园林中常用置石创造意境, 寓意人生哲理, 使人们在环境中感受到真实原野山林的空静之美;水石结合艺术是江南私家园林中非常重要的基本要素之一, 它注重水型、岸畔的设计, 而聚水最常用的材料就是石, 现代景观设计中, 除了水和石的景观外, 还可以加入其它的花草等植物, 荷花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留得残荷听雨声”这种意境, 让人感觉非常的宁静和惬意。

1.2 充分利用无限风景的空间设计技巧

现代城市园林建设中, 不再是简单的植物和山石的组合堆积, 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还要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总规划着手, 打造出城市空间格局, 使自然美、人工美、艺术美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巧于因借, 创造空间”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中的精华。第一, 要发挥自然空间的魅力, 自然空间是各种景观元素及其构成状态极其相互联系方式, 而在城市中, 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的总体面积和空间增加, 但是就城市园林来说就意味着面积和空间的减少, 如果一个城市园林内拥挤不堪, 会让人感到窒息, 从而使身心和心灵得不到释放产生疲惫感。第二, 让江南园林展现出它的时间空间, 社里是不断变化的, 人们的生活节奏是不断的加快, 久而久之, 使得人们在生活中的时间概念变得模糊不清, 晨昏、四季、阴晴的变化, 在人们的记忆中匆匆流过, 大家没有时间停下脚步来观赏身边的景色,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所以在建设中, 可以在城市中创造出让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欣赏和享受的绿色环境。第三, 打造江南园林的社会空间, 社会空间涉及景观的内在次序, 人类主体对环境的感受心理效应及环境景观在人类生存意识中所起的作用等,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物质上的享受己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而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正成为社会的主流, 这样宽松的社会空间给我们城市园林的建设带来有利条件。

1.3 运用意境表现手法赋予江南私家园林新的内涵

一个古典私家园林居住区景观的营造, 除了需要精湛的工程技术作为支撑, 还要彰显出它独特的个性特色与文化气质。江南古典园林常常通过诗赋、词曲、绘画、匾联、题刻等形式来展现出它的文化意境, 作为现代城市园林居住小区可在其原有的景观要素的基础上, 再增加一些新的元素进去, 比如运用园林雕塑、园林小品、建筑、植物寓意、景观立意等多种表现形式突出园林的主题, 创造特色园林文化景观。

另外, 我们对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现实意义不能老停留在保护和复制的层面上, 我们还需要不断创新, 寻求新方向, 探索途径, 用丰富的表现手法重现江南园林特色, 用现代审美观念来体现出古典园林特征, 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营造出“诗意的栖居”。一方面, 可采用现代的造型方式来构筑亭台楼阁等古典园林建筑, 以轻盈、活泼、简约的现代形式为主, 发挥其特色, 同时符合现代美感;另一方面, 把现代工艺和材质加入到园林居住区景观的建设中, 使得与小区整体的设计风格相得益彰, 又有较好的艺术感和时代感。

2 结语

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思想在现代城市中的运用, 无论其从文化传承上, 还是生态学的意义上, 它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而且提升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它无论是在古代园林构建上还是在现代的园林设计中, 具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功不可没。

摘要:江南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一朵奇葩, 它创造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统一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为大家创造出一个极佳的人居环境。江南私家园林通过对艺术方面、空间组织、意境表现手法的景观特色整合, 以自然为中心的设计思想, 结合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技巧, 采取多种艺术手法, 将历史文化融于城市园林设计当中, 不断增加城市园林的文化内涵, 并深刻挖掘园林的意境, 让我们把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思想在现代发扬光大, 弃其糟粕, 取其精华, 塑造出符合我们当代审美需求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江南,私家园林,意境

参考文献

[1] 李志国, 孙静, 曹宁等.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在现代居住区设计中的延伸[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 (3)

[2] 张春嘉, 王立君, 韩晶宏等.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运用的讨论[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4)

古典私家园林 篇10

每个时间坐标上发生的世俗之事都是一段可深味的历史,在苏州这个江南形胜之地,很多故事的发生,都与苏州园林相关。对于摄影师来说,苏州园林也许是四季景致的变化及晨昏光影的穿梭;对于游客来说,苏州园林是导游伶俐的口齿中氤氲不灭的传说;而对于开发者、建设者来说,苏州园林却是独一无二的建筑经典,是不断借鉴和融合的榜样。

园林是以前的人家,非豪亦奢,主人的心思成就了今天园林的格局和造化。数易其主的网师园,无论是南宋史姓侍郎,还是乾隆末的瞿姓富商,主人费极心思,移山弄石,也只是为寻一份“雨打芭蕉”的享受。然时至今日,苏州的这些园林,论及身份,是城市象征,是游览景点,也是人文感受,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游览,却始终少一份以人为核心,与景相通的感受和心境。若论及居住的舒适程度,更是难比现代的新式住宅。工作需要,也曾考察过古建改造的客栈及会所,逼仄的光线,漂浮在空气中的陈旧味道,未必合理的空间体验,除了一份追古的情怀,此间确实不是现代生活的佳选。

生于苏州,长于苏州,苏州园林的传奇早已镌刻于心,然而对于这个城市的热爱却常带来一系列的疑惑。传统的经典如何与当代性结合,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当代解读,本土与全球的对话

贝聿铭曾在家乡留下了一个经典——苏州博物馆,这是一个当代和传统对话的重要作品。在一个传统文化符号显著的地区有所创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旺山六境也将对此提出应对答案。而且在全球化的今天,更应该注重跨文化交流,以国际化的视野来表达同一个地域性文化命题,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苏州园林大多为封官时代的官员、文人、士大夫所筑,在园林建筑中普遍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和虚静淡泊的隐匿思想,走进园林,人们可以欣赏其中的建筑文化、山水文化、诗词艺术,还可以细细品味蕴含在园林中的古代文人的人文心态以及园景与诗文相统一深邃意境。园林又是他们生活起居和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所以苏州园林洋溢着浓郁的书卷和文墨气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在今天,我们更要表达个人化,当代化的解读,超越语言的相似性,彰显独特性。苏州园林在叙述着生活的故事和世界,因此生活是永恒的,而旺山六境就是要说今天和明天的生活故事,在山林中的现场,此时此地的营造。

文化以特色著称,失去特色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入艺术设计中,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等,他的许多作品使用了传统水墨与现代几何结合,产生了新的组合。再比如,我国申奥标志“太极人”、2008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都是典型的代表。当代设计的发展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个人问题而是设计师与大众的配合的问题,寻找相同的切入点,即地方文化的介入应该来说对当代设计文化具有推动作用。这或许就是地方文化对当代设计的最大意义了。

传统资源怎样转换为一种当代的建筑实物存在,既需要寻找到传统建筑形式上的当代因素与材料,技术上的当代运用及拓展,又要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功能达到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契合。在当前追求高效,简洁,快速生活节奏的生存方式中,在传统积留的生存经验记忆中选取与之对应的设计元素,使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失时尚感的情况下追溯回忆,幻想与回归久违的自然,完成一种感觉上的精神释放与安逸。

苏州建筑语境的全新实验

苏州私家园林多处市井之地,布局常取内向式,即在一定的范围内围合,精心营造,它们一般以厅堂为园中主体建筑,景物紧凑多变,用墙、垣、漏窗、走廊等划分空间,大小空间主次分明、疏密相间、相互对比,构成有节奏的变化。私家园林一般来说空间有限,规模比皇家园林要小的多,又不能将自然山水圈入园内,因而形成了小中见大、掘地为池、叠石为山,创造优美的自然山水意境,造园手法丰富多彩的特性。这壶中天地,既是园主人生活场所,更是园主人梦想之所在。

苏州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的高端人士的在生活空间营造上的智慧,方寸之地,容纳了山水四季,可居可游可聚……墙外是繁华的市井生活,墙内是隐逸遁世的都市桃源。这就是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

对当代成功人士来说,游走在市与野之间,既追求市井间超然的园林空间,又向往天然山水景观,不显山不露水,却又有着藏宅于市,藏宅于山,不如藏宅于天地的气度。

市与野的兼顾,人工景致与真山真水的对话,旺山六境项目就是这样的一个实验。近年来,在苏州的建筑语境中,许多项目会对地域文化有所表达,因此,也曾出现多个苏式别墅或园林式别墅项目,但这些项目仅仅是对传统建筑的色彩和建筑符号的借用。旺山六境想进行一种全新的尝试,即在更深和更高的层面进行探索建筑学价值,强调以当代的全球的视野和个性化的语言在旺山表达苏州人居文化与理想。

旺山六境在操作模式上将采用集合设计方式,邀请六位中外著名的建筑师操刀设计,每个作品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都将一脉相承,气息相同,保证作品表达的完整性和实现度。项目的建设管理也将采用非常规的组织模式,以配合个性化的设计和创新性细节的实现。在工艺上达到能工巧匠的水准。作为苏州地区一次建筑创新的实验,任何环节都是十分重要的,但第一重要的是团队素质,第二是过程控制和关键点控制。

自然山水中的理想实验基地

如果说苏州的水体现了江南文化之源,那么苏州的山便使得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多了一份兼容并蓄,这种气度姑苏群山皆有,旺山尤甚。旺山位于姑苏古城西南,东依川流不息的京杭大运河,西倚四季花果飘香的七子山,南临烟波浩瀚的太湖,北靠着国家级名胜古迹上方山。这里山、河、湖、岛、田合理分布,风、霜、雨、露四季滋润,形成了一个水软山温、得天独厚、自然和谐的当代姑苏独一无二的“人居生态圈”,这里的美刚柔并济,这里的美生机蓬勃,这里山水生辉,草木蕴诗。

旺山位于吴中胜境“石湖风景区”内。这里散布众多吴越遗迹,更不乏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这里集中了山水田园的自然、朴素、柔和、秀丽之美。连绵的山地及丰富的森林植被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作为现代都市中十分罕见的自然绿色与生态,这里是久居闹市的人们,内心渴望的一处清幽之地。这里向我们传达的是,恣享秀丽山水,何须远离城市?

旺山脚下的旺山村,被誉为“苏州最美的山村”,全村三面环山,处于天然山林环抱之中,空气清新、树木葱郁,碧螺春、银杏、葡萄、枇杷……茶果飘香,花木满山,珍宝遍地。暂时抽离都市的繁忙,置身森林氧吧,与三朋四友小酌一壶,垂钓一把,何等惬意?然而“抽离”绝非“遁世”,要知道这里仅距市区10公里。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此恣意亲近自然,这种亲近来源自于真山真水的清香,源自于室外天籁的鸟语虫鸣。

功能、文化及自然的结合

西方的著名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说过:“人类在经历狩猎、农业、工业和信息社会后,将迎来一个高度关注梦想、精神和情感生活的社会。”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生态城市”。功能、文化及生态自然的组合,构成了现代人类社会和谐共生的一种规律和发展趋势,体现在旺山六境项目中,自然是对功能需求,文化需求及生态需求的一种回应。

从功能和文化的需求来讲,旺山六境项目属于旺山环秀晓筑养生度假村的一部分,建成后将销售给高端人士或企业做私人酒店会所。本项目功能定位于精品酒店会所,它与别墅有类似性,但更有差异性。它的功能以度假和交流活动为主,不是家庭式第一居所。它与普通别墅之间的差别大概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一般普通的别墅所追求的是标准化生产,而该项目追求的是差异化和唯一性;

2、普通别墅追求的是一种范围经济,而本项目聚焦特定客户,量身定做;

3、普通别墅所求的是一种高品质的理性价值,而本项目的定位是一种高品味的感性价值;

4、普通别墅是一种规模经济,而本项目是小批量定制化;

5、普通别墅所追求的是一种品牌,而本项目所追求的是一种独特体验;

6、作为产品来说,普通别墅是一种开放性的社区产品,而本项目是一种完全私密的产品;

7、普通别墅的购买者追求的是一种物质上的要求,而该项目的所有者将是更重视文化品质,有着独特品味的人;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优质居住形式,是人类居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苏州市政府以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确定了苏州率先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制定了科学的“绿色苏州行动计划”,使我们的城市真正成为投资者向往、创业者永驻、居住者永续的“人间新天堂”。因此,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地开发旺山景区,要思考如何做到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如何做到人造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故而,与其说旺山六境是件产品,不如说出于感性体验,城市理想的一件实验性作品,是承载着功能、文化及生态需求的综合体。

摘要:苏州传统园林是中国乃至世界园林文化的瑰宝,历经风雨的考验依然保持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但是随着现代建筑的兴起以及现代建造技艺的发展,苏州传统园林的现代价值无法凸显。苏州“旺山六境”项目正是基于苏州传统园林文化,并与现代建筑语境融合的一个项目,希望以此作为苏州私家园林当代化的一种尝试。

古典私家园林 篇11

经实地考察与历史资料汇总, 总结了北京西郊八处私家园林的历史演变和水系的景观结构。

1.1北京市西郊私家园林历史演变

承泽园, 始建于雍正三年 (1725) , 没落于辛亥革命 (1911) , 为清果亲王允礼的园林; 蔚秀园, 始建时间不详, 最早记为载为道光十六年 (1836) , 没落于咸丰十年 (I860) , 为清定郡王载铨的园林; 淑春园, 始建时间不详, 最早记载为康熙二十六年 (1687) , 没落于咸丰十年 (1860) , 为清大臣和珅的宅园; 鸣鹤园, 始建时间不详, 最早记载为嘉庆七年 (1802) , 于咸丰十年 (1860) 没落, 是清惠亲王愉的宅园;镜春园, 始建时间不详, 最早记载为嘉庆七年 (1802) , 于咸丰十年 (1860) 没落, 属清庄静公主;朗润园, 始建时间不详, 最早记载为嘉庆年间 (1795) 民国初年 (1912) 改建, 属清庆郡王瑶; 勺园, 始建于万历40年 (1612) 至42年 (1614) 年间, 咸牟十年 (1860) 没落, 属明官员米万钟;治贝子园, 始建时间不详, 最早记载为光绪中叶 (1871-1908) , 宣统八年 (1916) 没落, 属淸贝子载治。

1.2北京市西郊私家园林水系结构

承泽园在昆明湖二龙闸出水口和万泉河的汇合之处, 园内从西向东有两条河纵贯全园。 蔚秀园从南引万泉河水入园, 全园湖面约十余处, 大小形状各不相同, 形成回环水系。 淑春园属原永定河的古河道, 以 “水”为脉, 全园都分局着分散的水面, 水景变化多端。 鸣鹤园的水面富于变化, 东侧较规则有序, 西侧相较更为自由活泼, 显示了传统园林的多层次变化。 镜春园建筑位于中央, 四周湖水围绕, 全园观景以静观为主, 动观辅之。 朗润园布局则为曲水和土山环绕全园, 中心形成一岛, 建筑集中修剪于岛上, 四面临水。 勺园景观以水景为主, 水面或堤桥分隔, 或环水而筑, 形成许多不同水景空间。 治贝子园设置辘车卢转井, 通过这种工程向石槽注水, 形成“曲水流觞”之美景。

2北京市西郊私家园林的理水艺术

杨鸿勋先生在《江南园林论》中总结传统园林理水艺术, 有池塘、 湖泊、溪流、江河、濠濮、泉水等类型[1]。 北京私家园林的水景可归入以上类型之中。

2.1池塘型水系

池塘型水系是简单的水池, 多为长方形, 显出人工气息和静谧氛围。 如半亩园早先的方池, 寸园内形如砚台的小池“砚沼”都是属于这一类型。再如鸣鹤园和蔚秀园中都设有独立的金鱼池。另外, 许多的京城宅园的设计中常在庭院内设一“月牙河”, 形状似弯月, 如崇礼宅园、 马家花园等。

2.2湖泊型水系

湖泊型的水系在北京私园中也经常出现, 其大小各不相等。 但无论大小, 其岸大多都是曲折蜿蜒, 且多为叠石形成驳岸。 湖泊型的水系经常做源头和尾流以及水湾等部位, 同时在端头架设小桥, 形成更丰富的层次, 如可园、那家花园、莲园等。 大湖当中还要设置岛屿、长堤、 水滩, 从而形成更为丰富的景深, 如淑春园、鸣鹤园, 都是富有自然流转之意的。 同时, 与中国自然地形的呼应, 北京园林的水系流向也经常是以西北为源头, 流向东南的。

2.3溪流型水系

溪流即蜿蜒的较狭窄的河道, 许多花园都用它绕假山、亭榭, 增加趣味。 如藏园东部就有溪流潺潺而下, 再如意园内也有小溪曲折萦绕。 清华园、达园均设长溪流经全园, 以此彰显水脉漫长, 源源不尽。

2.4濠濮型水系

濠濮型的水系可概括为两侧山峦叠石夹一水的形态。 京郊规模较大的私家园林, 如勺园、清华园、自怡园、朗润园、蔚秀园等, 拥有变化繁复的水景, 可泛舟游览。 园中之水与人工假山通常互相倚靠, 相辅相成。 山水的关系最常见的有两种, 一种是山与水彼此独立, 叠石位于水池的尽头, 山体走势与水的流向垂直, 并与主建筑遥遥相对, 形成“远山”的效果, 如张伯驹的似园。 另一种是山水彼此平行展开, 咫尺相望, 似有无尽之感, 如清代西郊清华园北部山池、 民国礼士胡同李家花园后院石池等[2]。

3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3.1功能完善的水系统

小水系联合形成大水系, 大水系之间再联合形成更大的水网。 在整个体系中, 每一个私家园林就像是组织, 其中的各个水面就像是细胞, 而三山五园地区就像是器官, 整个城市就像是个体。 细胞组成组织, 组织形成器官, 器官又组成人体。 由此可见, 要实现海绵城市, 就要一步一步细化, 将整个城市的“吸水”落实到每一个雨水花园细胞的 “吸水”。 完整的水网结构建立之后, 还要求水体有完善的功能。 城市的低洼地, 可以学习古典园林, 就近收集滞留雨水。 同时人工修建的排水沟渠是地面上的排水系统, 保证雨水就近排放。 城外的自然大河可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 与大海相连的, 则可以调控整个城市的水量。 在整个过程中, 暗沟主要用于人口密集的区域, 大多在雨洪排放的起始段设置, 路边的排水沟渠相互勾连, 引导雨水进入城内的排水河道。 这些河道应具有较强的蓄水作用, 足以抵御暴雨径流所带来的威胁。

3.2富有诗意的景观

在中国传营造中, 雨水基设施的功能、形式与文化相得益彰, 是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表现[3]。 北京西郊的私家园林, 是园林, 也是水网系统, 担任着北京市水源地这一角色, 其主要功能在于蓄水, 大到城市当中的主要蓄水区, 小到一个雨水花园的蓄水区, 都可以在进行借鉴。 在满足工程目的的同时, 融入设计师的思考, 使海绵城市上升一个层次, 成为山水城市。 同时不应盲目的挖湖堆山, 大兴土木, 违背园林的初衷。

4总结

海绵城市建设, 应先分析自然水文变化过程, 通过对水系的完整规划整理, 保证水系网络完整性和水体功能的完善度。 在满足水域的面积, 河网的密度的同时营造兼有游赏和调蓄雨洪双重功能的城市空间。 城市园林绿地应在改善城市环境条件的同时形成富有诗意的绿地景观, 构建山水城市特色人居环境。 孟兆祯院士说, 园林建设是“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诗。 ”[4]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下, 我们应借鉴古代北京城市水系规划与建设的优秀经验, 变管网排水系统为综合治理。 增加水道、湿地的面积, 恢复河网的生态功能。 建设以水定城, 注重景观, 水与绿相互结合的海绵城市。

参考文献

[1]杨鸿勋.江南园林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贾裙.北京私家园林的理水艺术[J].中国园林, 2007, 23 (3) :57-59.

[3]何丹, 王沛永.浅析雨水利用的景观营造手法[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 (上册) [C].2013.

上一篇: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下一篇:价格变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