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典园林

2024-10-11

日本古典园林(共9篇)

日本古典园林 篇1

日本园林发源于中国, 从汉末开始, 日本不断向中国派出使节全方位学习中国的先进思想和文化, 同时也将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和造园手法带回了日本。日本将自己国家的特点和自然环境与中国园林的思想和造园手法进行结合,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林风格。京都是日本人的精神故乡, 是日本文化的象征之地, 由于历年来盛行的王朝文化, 和京都少战乱等原因, 京都古典园林风格和庭园都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研究和总结京都古典园林的造园特点可以有助于更多地了解日本园林, 并为我国现代园林设计提供借鉴。

1 研究区域概况

京都位于日本本州岛的中部, 近畿地区中央以北, 北濒日本海, 东接福井县、滋贺县、三重县, 南邻奈良县, 西与大阪府、兵库县接壤。呈由东南朝西北伸展的细长形状, 境内南部为京都盆地, 北部地区为山地, 平均海拔高度约600 m。京都府人口260万, 森林面积占75%。年平均气温14~15℃。京都是在公元794年仿照中国唐朝的都城长安建造的, 此后直到19世纪中期一直是日本的都城和文化中心。京都城内的民居和寺庙, 以及独特别致的园林最具特色[1]。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选取龙安寺、金阁寺、南禅寺、仙洞御所等4所京都古典庭园作为研究对象, 从造园要素和造园特征等角度进行现场调查, 并走访养护相关人员, 查阅相关资料, 对其进行分析, 进而归纳总结京都古典园林的造园特点。

2.1 龙安寺

龙安寺位于京都市右京区, 是由室町时代细川胜元于宝德二年 (公元1450年) 创建的禅宗古寺, 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龙安寺以石庭而闻名, 为东西走向的长方形庭园, 庭中铺以白沙, 配有15块大小不同的石头, 是著名的枯山水庭园, 日本庭园抽象美的代表。

2.2 金阁寺

金阁寺又名鹿苑寺, 位于京都市北区, 是1397年足利家族第三代将军义满作为别墅而修建的, 义满死后被改为禅寺“菩提所”, 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带有金箔的建筑物被作为日本的国宝级建筑[3]。金阁寺内被称作镜湖池的池塘与金阁相互辉映, 是京都代表性的风景之一。

2.3 无邻庵

无邻庵在京都市左京区南禅寺草川町[4], 位于京都的无邻庵庭园是明治时代日本著名政治家山县有朋请造园家植冶于1896年建造的私家园林。庭园以东山为景, 挖有2个人工池, 后面衬托1座假山, 是明治时代接受西方自然风景园思想后极力在园中展现自然的表现, 这种样式称为自然风。

2.4 仙洞御所

仙洞御所位于京都御所的东南, 初期的建造是在永禄十二年 (公元1569年) 左右[5], 由织田信长进行规划, 其后丰臣秀吉又进行了一些扩大修改, 增加了一部分庭园。历史上它被多次烧毁、重建、改造, 最后形成今天这样一个优雅的庭园。

3 结果与分析

3.1 古典园林庭园面积较小, 精巧细致

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狭小影响了庭园的设计。大多数京都古园林的庭园占地面积很小, 龙安寺、金阁寺、无邻庵、仙洞御所的庭园占地面积依次为0.03, 9.30, 2.01, 4.91 hm2, 其中以世界著名的龙安寺庭园为最小。

在狭小的空间中进行造景, 只能以精巧细致为胜。因此, 京都园林在造园手法上追求对细节的刻画和在微小造园要素上的精细塑造。庭园内大到建筑物、园路、园门, 小到石灯笼、洗手钵等园中小品, 无不在细微处精雕细琢, 处处成景, 图1为金阁寺中的洗手钵和石灯笼, 精巧而细腻。

3.2 注重意境的营造

日本园林作为东方园林体系的一员, 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特别大。如以龟鹤蓬莱为代表的神仙思想, 佛教禅宗思想等。京都古园林中常以写意的手法表现自然, 在面积狭小的庭园里, 还原自然。瀑布、石桥、池中小岛, 采用省略的描绘方法, 勾画出神仙居所的模样。受佛教文化的影响, 京都古园林更是体现出超凡脱俗的静谧, 枯山水园林就是源于日本本土的一种微缩的庭园景观[6], 一块立石象征万丈瀑布, 白沙沙纹象征江河湖海, 形成了在世界园林中都有名的枯山水。龙安寺的枯山水、石庭便是借助禅僧思想和想象形成的。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常引来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沉思 (图2) 。

3.3 造园景观要素单一

京都古园林风格古朴, 造园要素单一。在古典造园中采用“缩三万里于尺寸”的手法, 在极小的范围内运用极少的造园要素幻化为高山大壑、万顷海洋的壮阔景观, 把中国园林对大自然写意化的缩移摹拟的创作方法发展到极致, 也抽象到了极致[7]。4所古典庭园中硬质景观除了建筑外, 还有岩石、白沙、石灯笼、廊桥、茶室等。日本园林中典型的枯山水庭园造园要素更为简单, 仅采用石和白沙作为造园元素。京都古典园林中注重水景的营造, 且多以静水为主, 仙洞御所、无邻庵以及金阁寺庭园均用有静水水面 (图3为仙洞御所庭园中水景) 。也有部分的庭园, 由于面积较小而无法布置静水水景, 也以洗手钵来代替。茶室是京都古典园林中的一个重要的代表性元素[8], 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在日本形成了茶道, 京都茶庭一般清幽小巧, 不用花卉点缀, 在有限的空间内, 体现出天然的本性。

3.4 注重木本植物的选用

受日本民族精神的影响, 日本人普遍认为草本植物或者花朵是转瞬而逝, 因此在造园时更加钟爱木本植物和果实, 在植物造景中注重木本植物的选用和四时景色的营造。4所古典庭园中植物种类的选用均较少, 植物造景多以木本植物为主, 常选用一二种木本植物自然散植, 另搭配一二种点景灌木, 极少甚至不用草本花卉。日本古典庭园中最常用的木本植物种类有松类、樱花、梅花、枫类等。另外, 由于京都气候多雨潮湿, 特别适合苔藓类植物的生长, 因此选用苔藓类植物作为地被成为京都古典庭园的特色之一。图4为京都无邻庵庭园中的苔藓地被。

4 小结

在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上, 日本受中国影响较大, 但经过历代的发展, 日本园林也形成了其特有的风格。通过对4所庭园的研究表明, 京都古典园林有如下特点: (1) 古典园林庭园面积较小, 精巧细致; (2) 注重意境的营造; (3) 造园景观要素单一; (4) 注重木本植物的选用等。

如今京都庭园及其造园风格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 得益于京都人民的巨大贡献和造园师的努力。我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 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史上的瑰宝,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 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典园林较少, 因此对于我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在材料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国现代园林受西方造园手法的冲击较大, 在造园上面追求规则大气, 却往往忽视了对传统古典园林的继承和发扬, 这值得在未来的园林设计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车萍文.日本京都——再造的古长安[J].科学大观园, 2007, (18) :44-45.

[2]龙安寺http://baike.baidu.com/view/103325.htm.

[3]日本京都金阁寺http://baike.baidu.com/view/41509.htm#sub5736971.

[4]刘庭风.对自然美的膜拜——日本古典名园赏析 (十) 无邻庵[J].园林, 2006, (6) :6-7.

[5]刘庭风, 刘庆慧.对自然美的膜拜——日本古典名园赏析 (三) 仙洞御所[J].园林, 2005, (11) :6-7.

[6]大桥治三, 斋藤忠一.日本庭园设计105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92-170.

[7]刘玉安, 张丽丽.日本园林——枯山水[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4) :160.

[8]郭风平, 方建斌.中外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12:58-60.

日本古典园林 篇2

庆云一中

孟繁华

2011年3月

中西古典园林

一、学情分析:

因为本课的内容与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联系较为密切,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或多或少的接触过,可能有少数的学生曾经去某个园林旅游过,即便没有去的同学也到过本地的小型公园,所以本课和现实结合讲解,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鉴赏中西古典园林,用比较的方法了解中西园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手法,提高对古典园林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中西自然观的不同,在园林艺术的鉴赏过程中窥见他们背后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的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重点学习中国私家园林的造园思想和造园手法,深切体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主要知识点:

1、中国园林艺术的主要特点。

2、中西园林艺术手法的基本区别。

3、了解中国园林的一二件作品。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中西园林的形式特点及造园观念,理解“天然图画”与“人力穿凿”的含义,提高对祖国优秀园林艺术传统的理解。

2、难点:领会中西古典园林艺术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文化的差异。

(四)教学方法:利用图片、课件等各种媒体,通过讲解,引领学生欣赏、思考、感悟、享受。

(五)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欣赏几幅学生所熟悉的本地园林图片。

这些图片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你平时的时候可能没有仔细的品味过。

所以吗,美的东西我们可一定要仔细品味呀!下面我们一起步入中西古典园林园林,去感受它们如画的美景。(板书:中国古典园林)

(二)讲授新课 :(总35分钟)

根据开始展示的图片,请同学思考、回答:园林由哪些元素组成?用几个词、几句话描述一下你眼中的园林。

生答。师总结:(1分钟)什么是园林?(2分钟)(板书)生根据课本回答,师补充。

1、中国古典园林(总23分钟)(板书)

中国的园林很多,而且园林艺术的文化底蕴也很深厚。

提问:同学们能列举一些中国古典园林吗?

生答,师补充。有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香山公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等,这些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伴随课件展示。)(1分钟)

⑴ 皇家园林:(总9分钟)(板书)

课件展示并讲解颐和园,伴有师生互动。(侧重)(6分钟)

要求学生总结,皇家园林的特点:宏大而华丽的皇家气魄,所谓“移天缩地在君怀”。(1分钟)

⑵ 私家园林:(总17分钟,重点。)(板书)

课件展示并讲解留园(简略)(5分钟)

课件展示并讲解拙政园(侧重)同时要求学生感受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7分钟)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2分钟)魏晋以来,文人追求隐居、田园的生活,从繁华中挣脱出来,寄情山水,也正是因为向往“寂无城市喧,渺有江湖意”的生活,江南宅院多由士大夫阶层参与甚至独立设计,崇尚自然,再现山水。到了明代,有很多园艺师本身就是画家出身,受他们影响下的园林艺术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可谓“优雅画境家山林,丰富玲珑别洞天。”

中国的艺术都讲究“境”,诗有诗“境”、画有画“境”、曲有曲“境”····这个“境”便是“意境”。园林艺术作为各种艺术的综合体,“意境”尤为重要,它可以看作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而这个最高境界又是精神的寄托和理想的家园。

启发学生总结私家园林的特点。师适当的补充。(3分钟)

私家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的精华。由于面积较小,私家园林建筑具有独到的布局特点。a、b、c、d、因地制宜、灵活多变、以小见大、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造园手法。

师法自然山水的形象,尽量不露人工的痕迹,又能体现出自然山水神韵的造园思想。设计精巧的建筑有着 “画龙点睛”之笔,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

内涵丰富——营造有文化品味的审美意境:如拙政园(中国私家园林之最)与谁同坐轩、留听阁。

以上是本课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下面继续欣赏西方古典园林,希望通过对比,大家能够对中国古典园林有更深刻的认识。

⑴文艺复兴的意大利(2分钟)课件展示。师作简单介绍。

⑵古典主义的法国(4分钟)

a、造园思想:自然美不是最美的,必须经过人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b、造园手法和艺术特点:

课件展示。师作简单介绍。

请同学们思考:与中国造园手法相比较,西方园林主要有哪些特点? 生答,老师补充。(1分钟)

(三)小结:(2分钟)

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亭阁临水、曲廊古木,人工与天工浑然一体;法国和意大利的古典园林,林木丰茂、径直坛正,是秩序井然的人造园林图画。

(四)作业:(1分钟)

结合本课内容,给我们新校园或我们周围的环境提一点建设性意见。讨论与探究: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你是园林设计者,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造型要素实现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想?

浅析日本古典艺能——能乐 篇3

1、早在公元8世纪到公元14世纪上半期, 我国的隋唐时期日

本的奈良时代, 日本派出使者来中国大陆学习, 包括学习汉代的散乐。散乐在初传日本首先进入的是日本宫廷。此时日本散乐分为五类:模仿艺能包括相扑、歌舞、杂技、魔术、木偶。由宫廷设立“散乐户”供养, 好景不长在782年被废除, 公元8世纪中期确定了以滑稽模仿为主的方向。由于猴子善于模仿, 因此散乐被称为“猿乐”。13世纪初, 流入民间的散乐艺人将部分猿乐与“田乐”结合并取长补短, 于是促成了日本能乐的形成。在此时专从事于能乐演出的戏班子也出现了。

2、14世纪, 能乐获得了大发展, 归功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

和能乐艺人的不断努力而得以实现。在统治阶级方面幕府将军掌握了国家政权这为能乐的发展起到保护的作用。幕府将军非常喜欢能乐, 能乐依附于政治的色彩愈发明显。在艺人方面主要以两位父子观阿弥和世阿弥为核心人物, 世阿弥在日本戏剧史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至今被称为“日本戏剧之集大成者”, 他对能乐的艺术风格进行大胆的创新, 其子世阿弥推动能乐的发展达到了极高的地步, 世阿弥善于讨好当时观众的喜好, 在总结前人成果及吸收当代名角长处的基础上, 创造出了以“幽玄”为目标, 以歌舞为主体的“梦幻能”, 另外, 世阿弥写成了研究日本古代能乐的经典著作《风姿花传》一书, 此时期的能乐逐渐开始摆脱早期对中国文化的过度依赖, 开始走上了向本土化转变的道路, 更能适合日本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能乐开始进入了繁荣期。

3、15世纪到19世纪, 应仁之乱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地位, 使幕府

体制走向了衰弱, 受其支持的寺院和神社也开始衰败, 对于能乐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为了生存和发展, 能乐创造出了华丽并富有故事情节发展的曲目, 想争取一般民众的支持, 以寻求生路。舞台样式与演员着装变的豪华多彩且奢侈起来, 能乐的面具在此时也都基本上面世了。此外“谣曲” (能乐的文学剧本) 在民间得到普及。这一时期的能乐逐渐兴盛, 整体的样式也逐渐变得华丽。

4、19世纪到20世纪初由于明治维新提

倡实用技术, 轻视没有实用作用的文化现象, 加上明治政府崇洋媚外, 使得能乐走向衰败。不久, 日本受到了外国艺术保护政策的影响与民间艺人大力支持能乐, 在20世纪20年代, 能乐迎来了其近代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然而伴随着关东大地震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能乐又再一次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5、20世纪战后的日本政府重新认识到

民族文化艺术重要性, 1950年, 日本政府成立了文化财产保护委员会, 将濒临崩溃的能乐指定为重要的隐形文化遗产, 能乐作为古典艺能受到了国家的保护和支持。此外日本各地方政府也都对能乐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 例如;设立文化馆及能乐堂, 并定期在其中表演能乐, 为了人们易于理解, 还附有一定的讲解。2003年, 日本的学校教育开始将欣赏古典能乐收入到了国语课中。日本民众, 学习能乐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年龄较大者。2001年5月, 日本的能乐被宣称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作”, 从此被列入无形的文化财产“世界遗产”之中。二战之后结束了男性一统能乐舞台的历史, 逐渐出现了女性能乐师, 从而使得能乐的表演更富有表现力和丰富性。

纵观能乐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成长的艰辛、曲折, 也正是这些磨练造就能乐这门传统艺术的经久不衰, 魅力长存的精神。而这种坚毅不拔的气质, 精致、细腻、耐力、符合日本这个民族。

能乐的一出戏中主角为一人, 称为“仕手”, 身着锦衣华服的同时要脸带面具, 有时在演出中带为主角配戏的副主角“连”上场。主要配角一人, 称为“胁”有时在演出中带为配角配戏者的副配角“胁连”上场。此外, 还有一些如小生的陪衬角色。通常在戏中总共只有二到三个演员表演, 这些角色一般不会全部上场。能乐对表演者的要求有和我国古代戏曲类似的现象, 就是演员都是男性。如果剧中有女性角色就让男演员扮演女性并佩戴假面, 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当时的表演大多以歌颂君主治国有方或者歌颂勇士战斗勇猛的一些内容, 以及一些世俗礼教上的认识有关。令外, 在能乐的表演中还存在着“间”的角色, 其作用是帮助观众了解故事背景, 并使剧情自然顺理的过渡, 将戏引向高潮。能乐在开始, 演员表演包括唱、念、做、舞几种因素, 听觉艺术揭示了剧情内容需要演员注意音韵、声腔、语调, 从而引发观众情感的共鸣。视觉艺术内容表现形式必须力求动作和姿态优美, 以形象传达情感从而影响观众。以金刚流《三山》为例笔者作简要分析首先舞台是正方形的高台, 上面是屋顶, 四边都有柱子, 背景有一棵松树, 这正符合日本人崇尚自然的特性, 松树有着圣洁、高雅的象征。另外通往舞台有个桥廊, 演员从那边走出, 乐队在演出开始就坐在舞台上。音乐里头蕴含的悲文化很浓郁, 旋律质朴简单。演员上场的动作统一明显的具有程式性, 服装方面除了主角穿着华丽佩戴面具外, 其余人都统一颜色的服装并且没有佩戴面具。

结语

能乐, 内涵丰富, 以日本传统文学、历史为脚本, 代表着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 能乐对于听者和学习者, 难度都非常大, 目前在日本已是曲高和寡, 和中国的戏曲同样存在普及的问题。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积淀根本无法领悟其中的美, 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有它的意义, 日本艺术受中国影响颇深, 作为一个中国人笔者认为在学习好本国艺术同时, 多了解日本的文化艺术也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的禅宗传到日本后给他们生活哲学以及艺术影响巨大, 从而形成日本独特的以幽玄和苦涩为特点的文化, 就像能乐一样, 沉静在幽禁而孤独的氛围当中, 与自然为一体, 以一种恬淡而雅静的状态欣赏大自然的无穷乐趣, 这些都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社会中该学习的。■

摘要:能乐, 作为日本传统文化中最为神秘与古老的艺能有着600年的历史。广义的能乐包括能与狂言, 能乐有着浓郁的宗教特色, 表演内容多含悲剧色彩以历史中的名人和事件为主题。狂言是在能乐演出时每场之间以对话为主的滑稽剧, 大多是有关大名 (日本古时封建制度对领主的称呼) 或市民的故事。明治维新之前能乐一直被称作“猿乐”之后才改称能乐, 能乐最初是模仿日常生活的滑稽戏。到了镰仓时代, 配以音乐和歌舞, 形成能乐的雏形。室町时代的观阿弥及世阿弥父子将能乐推向顶峰。

关键词:能乐发展,表演形式

参考文献

[1]彭吉象.中傩戏与日本音乐的比较.

[2]翁敏华.日本传统演剧考察.上海戏剧学院学报.

[3]陈君, 李文英.日本能乐历史变迁及特点.

[4]后藤淑.能乐起源.木耳社, 1976, p17.

[5]演剧百科.p249.

江南古典园林特点 篇4

发布: 2010-9-02 08:32 |编辑: cici2010 |查看: 472次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影响着亚洲汉文化圈内的一些国家,甚至还远播欧洲。它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在众多类型的园林中,私家园林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官僚、文人、地主、富商所私有。中国的封建时代“耕、读”为立国之根本。农民从事农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读书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掌握文化,一部分则成为文人。以这两者为主体的“耕、读”社区即是封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文人与官僚合流的士居于“士农工商”这个民间社会等级序列的首位。商人虽局末流,由于他们在繁荣城市经济,保证皇室、官僚、地主的奢侈生活供应方面起的重要作用,大商人积累了财富也相应地提高了社会地位,一部分甚至靠捐官制度侧身士林。官僚、文人、地主、富商兴造园林供一己之享用,也作为夸耀身份和财富的手段。他们的身份与财富为造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隐逸江湖,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开始在自己的生活居地周围经营起具有山水之美的小环境,这就是私家园林的开端。唐朝是中国园林全面发展的时期,光在洛阳一地就有私家园林千家之多。宋朝都城汴梁除大建皇家园林外,私家园林也有数百家。明代、清初的私家园林为两宋的一 脉相承,更广泛地普及于全国各地。但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达的程度参差不一,私家园林在数量上有多寡之分,在艺术上也有高下之别。江南地区是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北京地区是政治中心,这两个地区的园林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居于全国首位。从乾隆年间到清末,民间的私家造园活动遍及于全国各地,在一些少数民 族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私家园林建成,从而出现各地不同的地方风格。在这些众多的地方风格中,江南、北方、岭南是比较成熟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上,私家园林长期发展的结果形成了这三地风格鼎峙的百花争艳的局面。这三大地方风格集中反映了民间造园艺术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私家园林集中在南方,是因为南方地区具有造园的自然、经济、与人文之诸多方面的条件。江南江流纵横,河网密布,水源十分丰富。气候温和,空气湿度大,适宜生长常青树木。植物花卉品种多。另外江苏,浙江一带多产石料,南京、宜兴、昆山、杭州、湖州等地多产黄石,苏州自古出湖石,湖石采自江湖水涯,经过长年流 水冲刷,石色有深浅变化,表面纹理纵横,形态多玲珑剔透,历来为堆山之上品用料。也宜罗列庭前成为可欣赏之景观。江浙一带是鱼米之乡,手工业发达。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得以繁荣。经济发达为造园提供了物质条件。18世纪中叶,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遍游名山名园,江南掀起造园热潮。另外,江南自古文风盛 行,南宋时盛行文人画与山水诗,随着宋朝廷的南迁临安,大批官吏、富商云集苏杭,造园盛极一时。明清两朝以科举取士,江南中举进京为仕者为数不少,这批文人告老返回故里后多购置田地,建造园林。尤其在清朝后期,由于北方战乱,官僚商贾纷纷南逃,在江浙一带购地造园,偷安一方。这批人懂书画好风雅,不但精心 经营自己的宅邸,还亲自参与设计,这个时期在造园的数量与质量上都达到一个高峰,使江南一带成为私家园林的集中地区。

江南的私家园林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就把文化与意境融合在了其中,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以中国古代绘画而论,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不仅是有形的物境,而且还通过这些艺术形象去表现一种思想、一种情感。这就是无形的意境。园林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从一开始就与山水 画、山水诗文不可分离,所以意境也成了古代园林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各种建筑和他们所组成的空间,不仅是一种物质环境,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具有意念的环境。他们在追求这一点时运用了象征与比拟、建筑形式与布局、引用各地名胜古迹、应用诗情画意等多方面的手段。

从中国古代早期的神话、宗教中可以发现人们很早就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与愿望。孔子就以山水比拟人格,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喜好自然山水,乃至在园林中堆山开池不仅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喜爱,而且还带有仁智者的神圣色彩。南方园林中常常运用荷花或岁寒三友等植 物来比拟一种人的品格情操,还以它们所具有的人文象征内容去陶冶人们的精神。

例如拙政园十八曼佗罗花馆,清光绪年间,旧园主张履谦在此种山茶十八株,名东方亮、洋白、渥丹、西施舌等,并建馆,以山茶名之。山茶花朵硕大,有粉红、大红、紫红、白里透红等色,花美叶茂,枝软形奇,英姿神韵,色香俱绝。人称山茶“常共松杉守岁寒”,像松柏一样经冬历霜,它冒着料峭春寒怒放,“独能深月占 春风”,别具风采。清初诗人吴伟业有《拙政园山茶花》诗:“拙政园内山茶花,一株两株枝交加。艳如天孙织云锦,赪如姹女烧丹砂。吐如珊瑚缀火齐,映如螮蝀凌朝霞。„„”在这些山茶花中蕴涵了许多园主等文人的思想与情感,他们或浪漫,或励志,或寄幽情,或挥洒谈笑,尽情挥洒着他们的才情和遗志。馆中一幅对联 写到:“小径四时花,随分逍遥,真闲却、香车风马;一池千古月,称情欢笑,好商量、酒政茶经。”全联描写的正是封建士大夫的生活享乐图,他们陶醉在风花雪月的美景中,逍遥欢笑,称心惬意。

拙政园小飞虹是另一处运用比拟的景致。它以天空的彩虹来喻凌跨碧水的桥梁,是象形比喻式题咏。取南朝宋鲍照《白云诗》句意,云“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 ”。彩虹色彩绚丽,廊桥桥栏为卍字形,朱红色油漆,色彩十分鲜艳。桥身中段较高,两端斜搁池岸,其形若虹。倒映水中恰如一条彩虹,微风吹拂,碧波荡漾,桥 影若隐若现,宛如飞虹。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曾这样歌咏:“雌蜺鲢蜷饮洪河,落日倒影翻晴波。江山沉沉时未雩,何事青龙忽腾翥。知君小试济川才,横绝寒流引飞渡。朱栏光炯摇碧落,杰阁参差隐层雾。我来仿佛踏金鳌,愿挥尘世从琴高。月明悠悠天万里,手把芙蕖照秋水。”简直有羽化登仙的感觉了。这一处建筑仿 效天上的彩虹而建,沟通两岸,即做了建筑上的连接,又给人一个形象的比拟景观。可以说是匠心独俱。在小飞虹景观的斜面还有一处“听松风处”。周遍多植苍劲的长松,是赏景听松风的佳处。这里借用松风之声渲染园景的诗情画意,将自然界的风、松、水声引到游览者的面前,领悟到山林野趣。此处意境取自晋代嵇康所做 古琴曲《风入松》,是取意于大自然。听松风处一幅行草匾额写到:“一亭秋月啸松风”。描写了秋天冷月洒满庭院,风入古松,景色清幽,充满天籁之音。突出了这里多松的自然景色。松的高洁之姿和傲霜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斜倚听松风处听松观小飞虹,真是一志趣颇佳的境地。

私家园林中的建筑与布局也是特别追求意境美的。白居易曾经这样描绘他的宅园:“沧浪峡水子陵滩,路远红深欲去难,何如家池通小院,卧房阶下插鱼竿。”造园时他们考虑到怎么样在自家的小园池中,卧房阶下就能营造出如沧浪峡水子陵滩的环境气氛。在这些文人的住宅和园林里,住房要隐蔽,读书处求宁静,待客厅堂需 方便,而游乐区域又讲求自然山水之趣。

怎样在几十亩乃至几亩之地的不大范围里去安置这些建筑而能使他们各得其所呢?从苏州的一些著名私家园林实例中可以看到这方面的一些经验。

一是在布局上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法。首先表现在建筑布局不用传统的宫室、寺庙四合院中轴对称的规整形式,而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布置,按功能的需要,穿插安置不同形式的厅堂、楼阁、亭榭、画舫。其次在这些建筑物之间多用曲折多弯的小路而切忌用径直的大道相联,道路有露天的石径、小道,也有避雨遮日的廊子。廊子形式多样,有的沿墙而建,有的呈折线形,有的随山势地形之高低而成爬山廊或跌落廊,有的驾凌水面而成水廊。沿着这些曲折弯曲的道路或廊,造园者巧妙地创造出具有不同景观的景点,他们或者是一栋亭、榭,或者是古木一棵,翠竹一丛,堆石一处,只要布局适宜,安置得体,皆可成景,使人一路走来,步移景异,可 观赏的不同景致在有限的范围里扩大了空间,延长了观赏的时间与内容。留园是一座较大的私家园林,建于清代,它的主要入口正处于两旁其他建筑的夹缝之中,仅宽8米,而从大门至园区长达40米。造园者在这狭长的地段里安排了由曲廊相连而组成的三个空间。进门一个小天井,经过曲廊进入有花木布置的第二个空间,再经过小廊到达第三个空间,这里有一株古木,枝叶苍劲。连接小廊的是一座小厅屋,厅墙上开空格窗,窗外才是留园的主体。在这里,应用厅、廊、墙组成不同的空 间,以这些空间的转合、明暗与大小的变化,再加上古木景点的布置,使这一夹缝中的狭长入口变得妙趣横生。

第二是善于仿造自然山水的形象。自然山水自有它们本身的生态形象,要把它们再现于私家园林的环境中,不能按比例缩小尺寸而是采取经过概括、提炼对自然形象进行再创造。这就是要求造园者对自然山水的形态进行观察与研究、总结,提炼出它们在造型上的规律,按园林的需要将它们典型地再现,这样才能以小见大,得自 然之神韵。

从堆山的手法上来看,无论用土用石,切忌二峰并列或列如笔架的呆板形式,应该像天然山脉一样,有主有从,有高有低。如果以土为主的堆山,则可以在山上广植花木,使山体郁郁葱葱,并可在山的上下散置少量石块,如同石自土中露出。如以堆山石为主,则在石间培以积土,种植少量花木,使其具有自然生气。若用石太 多,虽属乖巧灵石,也会失去自然之意。例如耦园黄石假山,东侧为主山,较大,上建石室;西侧小山作为陪衬,上筑平台;主次两山间有谷道。山间散植各种花木,两山有主有次又联系紧密。山体既苍翠富有生机还显露着黄石的刚硬苍健。气势雄伟,峥嵘峭拔,集绝壁、蹬道、悬崖、谷道、石室于一体,有“湖石精品在环 秀,黄石精品在耦园”之称。可谓私家园林中假山的经典之做。在私家园林中往往喜欢在堂前屋后,廊下墙角立置单一或成组的石头而成一景,这种石头犹如独立之雕刻,十分注意本身的造型,或挺拔峭立,或浑厚滋润,或玲珑剔透,有的还在石旁、石下配置花草,组成形色俱佳的观赏景物。留园的冠云峰就是这样的石头景观 中的经典之做。冠云峰在苏州各园湖石峰中尺度最高,旁立瑞云、岫云两峰石作陪衬,相传这是明代徐氏东园旧物。“冠云峰”,取《水经注》“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交霞翼岭”句意名之。其峰形态奇伟,嵌空瘦挺,孤高磊落,独立无倚。“瘦、皱、漏、透、清、丑、顽、拙”八字占全,真是太湖石观赏之 最佳作品。也是园中寄情吟叹的上等景观。

再如造水之法,私家园林当然不可能有北海、圆明园、清漪园等皇家园林那样宽大的水面,在这些小园中只能靠人工挖地造池。这类水池形状切忌正方,以曲折自然为好,因为天然湖水绝无规整之形状。在比较大的水面上宜用石桥将水面分隔为大小不等的部分,以免单调。为了使死水变活,往往将池中一角变为细弯水流,折入 山石间或亭榭等建筑的基座之下,仿佛池水从这里流出,水有源而无头。为了使水面增加情趣,往往在池中种植水生植物,但此

类植物不可满布,即使是美丽的莲荷,也应疏落有致。例如网师园,水体面积并不大,仅400平米左右。池岸虽略近方形但曲折有致,驳岸用黄石挑砌或叠为石矶,其上间植灌木和攀缘植物,斜出松枝若干,表现了天然水景的一派野趣。在西北角和东南角分别做出水口和水尾,并架桥跨越,把一弘死水幻化为“源流脉脉,疏水若为无尽”之意。水池四周之景 无异于四幅完整的画面,内容各不相同却都有主题和陪衬,与池中摇曳的倒影上下辉映成趣,增添了园林的活泼气氛。在每一个画面上都有一处点景的建筑物同时也是驻足观景的场所: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射鸭廊。沿水池一周的回游路线又是绝好的游动观赏线,把全部风景画面串缀成为连续展开的长卷。

第三是十分讲究园林的细部处理。私家小园没有皇家园林那样广阔的环境,没有宏伟的建筑群组,只有曲折有致的空间,只有近在眼前的各种建筑和山水植物,所以要做到经看、经游,除了在布局、在模仿自然山水上下工夫之外,还十分讲究园中建筑、山水、和植物的细部处理。私家园林中建筑类型不少,有厅、堂、楼、轩、榭、舫、亭、廊等等。以亭而言,有方亭、长方亭、圆亭、五角亭、六角亭、梅花亭、十字亭、扇面亭、套方亭和套圆亭等等不同的形式,分别被安置在园中合宜的位置。计成在《园冶》中说:“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祗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假 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可见亭是一种灵活多变、适应性极强的建筑,其建造之法由“景”来决定。无论亭是建在山颠,还是筑于水畔或道旁,其经营意匠讲究的都是籍景成亭,得景随形。要合宜而立,得自然之势,成天然之趣。

在园林中,山石水池都是自然山川的模写,所以山上建亭,不但丰富了山的轮廓,而且使山石有了生气,为人们观赏山景提供了合宜的尺度,同时在园林空间构图上还常常起到控制制高点的作用,从而形成山石景物的重心所在。例如拙政园“雪香云蔚亭”和“待霜亭”。雪香云蔚亭在野水环绕的小岛西北角土山上,野趣盎然。亭旁植梅,绿萼花白,素雅宜人,“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有“花外见晴雪,花里闻香风”的风韵美。待霜亭取唐韦应物《故人重九日求桔》中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诗意。此地植柑橘数本,以“待霜”名亭,含蓄而发人暇思。本意点出橘红时的佳境,霜降橘始红,所以必须待之,表达一种意境含蓄而 简捷。亭在池西土山之上,四周夹种橘树,更有乌柏成林。待霜亭与雪香云蔚亭隔壑而望,相映成趣。雪香云蔚亭平面呈长方形,而待霜亭呈六角形,一方一圆,交相辉映。是苏州园林中假山上做亭的经典范例。

水是风景园林构成中的重要元素,因此,水边常常建有亭榭。临水建亭大都借助水的特性创造环境气氛。水中可见浮光倒影,可观鱼荡舟,可濯足品茗。水亦潺潺湍流,或淙淙如说似诉,或丁冬如音似乐。水畔之亭即是充分结合这些特点,利用波光水影和水色水声去创造意境。狮子林中的真趣亭,临水而建,背倚暗香疏影楼,入亭可全揽园中景致,东面可观假山石洞,正面有折桥与观瀑亭横穿水面,西面有问梅阁、飞瀑亭以及山间湍流的瀑布。是观赏园景的理想位置。全亭装饰富丽堂皇,亭内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真趣”二字,为乾隆皇帝游玩狮子林有感而书。从对面假山远观真趣亭,金碧辉煌,尽显高贵,亭影倒映水面,又有四周古树参天,一派幽居逸趣。

另外还有许多亭运用有限的空间,尽量扩展可观景致。运用借景,框景,移步换景等多种手法,把有限的亭的空间发挥的丰富多彩。例如拙政园“梧竹幽居”,北面可观竹,西面可观荷与一览中部全园,远借北寺塔,是苏州园林中经典的一例借景。亭南面、北面植有慈孝竹、梧桐、枫树。取唐羊士谔《永宁小园即事》诗句意,云:“萧条梧竹月,秋物映园庐”。秋天,桐花乱洒,翠叶萋萋,枫叶吐红。微风拂动竹梧,如细雨沙沙轻落。真是园中观景的佳妙之处。

江南私家园林对引用各地名胜古迹方面也有所运用。各地名胜古迹产生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都带有各种不同的历史内容。运用在园林环境中,既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又有抚今追昔的沧桑感。同时对一些自然景观的模仿也起到了弥补园林中天然环境不足的短处。

拙政园中的荷风四面亭当是一处引用巧妙的景观,亭处广阔浩淼的水中,夏日四周皆开荷花,真如清李鸿裔诗云:“柳浪接双桥,荷风来四面。可似澄怀园,近光楼下看。”美不胜收。亭抱柱一扶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全联句式仿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刘风诰所撰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 湖。”原联挂汇泉寺薜荔馆,此馆面湖而立,游人至此,可坐观全湖胜景,故联语贴切佳妙,自然流利。此联借用原联出句,只改一“壁”字,对句则化用唐李洞《山居喜故人见访》诗“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句,依然保持原联妙处,对仗工整。此处景点成功引用它处名胜,点缀了园林中的山色,而且也融合的 恰倒好处。

另一处引用自然风光的经典范例是留园“五峰仙馆”。馆前厅山是写意的庐山五老峰。庐山,莽苍苍,树茫茫,山峦云遮雾绕,在古人心目中,那是隐士和仙人的乐园,非凡夫俗子之居所。五老峰,如五老人相逐、罗列之状,悬崖峭壁,云雾舒卷,横隐苍穹,云光山色连成一片,像一枝巨大的芙蓉,伸向鄱阳湖的万顷碧波。而 五峰仙馆前的假山为层次结构,玲珑峭削,藤挂峰石,松咬岩中,富有天然趣味。山有东西两洞,可循石径盘曲而上。这一处景致把烟雾浩瀚的庐山五老峰写意地搬在了堂前,有馆在仙山,人在云雾的神仙般奇妙的境界。

中国的园林还经常应用诗情画意来表达意境。这种诗情画意除了用景观空间来表达以外,还常常依靠悬挂在建筑上的题额、楹联来点明,用附在建筑上的诗词、书画来渲染,从而使他们更加富有情趣和发人遐思。

拙政园西区有一塘池水,水中满植莲荷,夏去秋来,荷花谢了,莲蓬摘了,留下满塘残败荷叶,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所以池边建有一阁,取 名为“留听阁”,在阁中饮茶,细听秋雨之声,自有一番清幽的意境。与词阁不远处另有一座扇面小亭,每当夜深人静,清风徐来,明月当空,水天上下相映,好一派清净幽寂,小亭取大词人苏轼词《点绛唇·杭州》中“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句,取名为“与谁同坐轩”,可谓精确地点出了此景的意境。卅六鸳鸯馆中有一幅 对联云:“燕子来时,细雨满天风满院;阑干倚处,青梅如豆柳如烟。”欧阳修《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集联抛却了原词中思妇怨女之春愁,描绘了花香鸟语的春景。《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云:“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又《渔家傲·四月园林春去后》云:“香 满袖、叶间梅子青如豆”,“青梅如豆柳如丝,日长蝴蝶飞”,欧阳修词直接从南唐冯延巳的《阮郎归》词中脱化而出,写仲春景色,豆梅柳丝,日长蝶飞,花露草烟。联语捕捉了足能体现春景的形象特征,将春色描绘得绚烂多彩而又生机勃勃。

网师园月到风来亭,以欣赏自然界的风月为主题。亭高据池中半岛,池水清澈,涟漪荡漾,“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宜于秋夜欣赏月光波影。唐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北楼》诗有“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的诗句,描写了秋夜清趣。而宋理学家邵雍的《清夜吟》则更耐人含味:“月到天心处,风来水 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欣赏天光行云、月色清风之时,境与心得,理与心会,清空无执,淡寂幽远,清美恬悦。这种自在雅逸的情怀,是一种生活情趣,也是禅趣。

留园远翠阁楼下匾额题:“自在处”。为明代文徵明所题。宋陆游有:“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的诗句,借花的姿心自在之态,表达出自我的自在心态。此阁上层宜远眺,下层可近看,自成美景。前有石砌蔷薇花台,当春花“红残绿暗”之时,蔷薇花事正繁,成丛蔓生的蔷薇,清馥可人。其花成簇而生,密密疏 疏,狂蔓依墙,延及四邻,自由自在,可谓言附其实的自在之所。

日本古典园林 篇5

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的以及世界的艺术瑰宝, 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外园林。四种园林艺术相互借鉴、交织, 其中艺术造诣最高、文化气息最重的当属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皇家园林地势显赫、气宇非凡、景观颇多;私家园林贴近自然、意蕴浓厚、十分精致。中国的园林艺术起始于商周时期, 在明朝、清朝时达到创作高峰, 其中皇家园林的创作高峰则是在清朝的鼎盛时期。一些著名的园林景观有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西花园、静宜园、静明园、留余山居、避暑山庄等等。除了少数皇家园林之外, 其他园林面积都比较小。而要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展现出自然风景之美, 重点和难点就是突破其局限性, 这就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无限的意境。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1]67。在园林的创作上, 中国的园林创作一直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 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绝妙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可游可居。自然风景包括山、水、植被等, 并在模仿这些要素的基础上人工加以雕琢、改造, 提取精华之处, 并加以浓缩, 巧妙借景、因地制宜, 将自然惬意的风景创作于园林之中,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人与自然相互融合, 展现出浓浓的诗情画意。一些特色景物有通幽曲径、林立奇石、繁花树木、堆叠假山、清泉水池等, 这些景物相互穿插、互相映衬, 十分和谐。景物都是在自然基础上经过精心设计、巧妙搭配, 才能达到人工美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 以景来写意。在这些人工创作的自然风景中巧妙地融合着一些颇具特色的亭、台、楼、阁、馆、廊、轩、榭、舫、桥, 这些亭台楼阁雕琢精美, 错落有致, 从而使得景物与建筑物相映成辉。园林的设计使得主人在居住的时候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惬意、自然的亲切和万千风情, 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寄情于自然的目的。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风格展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古典诗词文化和儒雅的生活性格。

虽然中国园林有以上很多优点, 但是它自身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因长期受到封建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古典园林从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 大都表现为封闭的, 在园林的四面都设置有围墙, 仅供少数人居住游玩, 而且一般人不能随意进出, 如非踏入院内便很难欣赏到美景。且其服务的人群主要也是社会上层人士, 所以那么精美的风光也只能是供极少数人来欣赏。这就表现出了古典园林的私密性、封闭性以及局限性。

二、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

西方的园林艺术起源于西亚的古代波斯, 最突出的园林艺术便是法国园林艺术。西方园林比较强调主从关系, 注重中轴和秩序的井然划分, 从而营造一种端庄、雄伟的贵族气息, 以及清晰的几何平面感。西方园林把主要的建筑物放在突出位置, 在建筑物前多设置林荫道, 后面多设置花园。园林的主要特点是用纵横轴线将地面平分为四块, 形成“田”字, 并在林荫路十字路口交叉处设立中心喷水池, 中心喷水池的水还可以经由十字水渠来浇灌周围的植被。在最初设计时, 中央喷水池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神圣而美好的天堂, 后来欧洲人将喷水池中的水充分利用来与各种明渠、暗渠相连通, 来完成一些喷灌工作。这种造园方法之后一直流传并影响到西方很多国家。西方园林主要体现的是西方文化的自由、奔放、思维的严谨性[2]。西方的造园艺术自有其系统性和理论性, 在几何计算、严密规划方面表现突出。近代以来西方大力推崇将园林公共化, 这一点要比中国古典园林突出很多。西方园林的代表作品之一便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凡尔赛宫建筑面积为11 万平方米, 园林面积达到100 万平方米。建筑呈现宫廷建筑的风格, 布局严密、气势宏伟、对称协调。正宫和南北宫相连接, 并呈几何对称。其建筑采用了平顶形式, 不同于传统的曲线和尖顶风格, 更显大方、端庄。宫殿多采用大理石材质, 装饰富丽堂皇、雕刻精美, 西方艺术主义色彩浓重, 搭配有很多油画、雕刻、挂毯。凡尔赛宫花园中的花卉、植被种类繁多、修剪、搭配优美、富有规则。人工河流十分规整, 波光粼粼, 两侧则配有参天大树、女神雕塑。园林的这些特点使得其往往被用来举行一些重大仪式。

除了上述优点之外, 西方园林艺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西方园林由于过度追求平面化、几何规则性, 在设计图纸上或者在高空俯视时看似精美绝伦, 但是, 如若置身其中, 亲临现场体会则会感到有些呆板、无趣, 让人感受不到整体的美感, 使得设计者的思想不能被游众体会到, 与人产生距离感。

三、西方园林艺术对清代古典园林渗透的分析

西方建筑文化和园林艺术的传入, 使得清代园林中出现了很多新奇的西式景观以及一些另类的装饰艺术。但是, 这些异质因子只是少量穿插在古典园林之中, 而且一般都表现在园林的细微之处, 作为园林的局部装饰, 主要用来搭配整个古典园林, 因此, 这并没有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格局造成改变。即便是最为人所熟知的、模仿西洋建筑和园林的杰出代表作品圆明园也是如此。

圆明园的修建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它将中国造园艺术精华集中于一身。不仅有宫廷园林的宏伟壮丽, 还有江南园林园林的含蓄秀美, 此外还汲取了西方园林的建筑风格, 搭配和谐, 布局合理, 堪称万园之园。在长春园的北部便是著名的西洋楼, 这是一组欧式风格的宫苑建筑群。它与园内其他古典风格园林相独立开来。西洋楼建筑群占地约为6.7 万平方米, 占圆明园总面积的百分之二。西洋楼是在乾隆年间开始建造并完成的, 它的设计是由传教士和中国园林设计师来共同承担的, 历时十二年。作为中国皇家园林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代表作, 西洋楼总共包括六组西洋风格的建筑、三组特色喷泉和很多的庭院小品。景区的布局风格也是规整的西方园林的艺术风格, 呈东西轴线布局, 东西轴线上依次有各种主要的欧式建筑、迷宫、雕塑、喷泉、绿篱、水池等。虽然西洋楼的总体样式和环境现的是西方巴洛克风格, 但在细节的装饰上仍融合了很多东方元素[3]。

清代时期私家园林同时也吸收了很多异国文化, 很多私家园林开始渐渐模仿西方建筑的一些特有风格, 在建筑的材质、装饰上开始出现西式的雕塑、石栏、西式玻璃以及其他装饰物。这在《红楼梦》中也有提及,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入大观园, 醉酒后误打误撞到了宝玉的房间, 在宝玉房间里便有一样让刘姥姥感到稀奇的装饰品, 那便是西方流传进来的穿衣镜。当时人们除了用镜子来装饰室内之外, 还用其来扩展室内空间。在《随园琐记》中记录的随园装饰中也有提及西方的五色玻璃, 并称装饰有五色玻璃的厢房为“琉璃世界”。

虽然中国园林艺术对西方园林有了一定的认可与接纳, 但是可以看到这种认可在规模上还是很有限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仍然是重点和主流。这种造园艺术风格明显地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矛盾, 可以将这种冲突与矛盾的原因归结为以下两点。

1.中国文化的传承性根深蒂固。几千年来, 中国的封建思想文化与外国的各种文化不断交流, 除了佛教文化和明清时期引入的西方文化外, 其他的文化都没有对中国文化造成多大的撼动。中西方在文化、人权、价值观、伦理观等方面都有本质区别, 而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根深蒂固, 难以从根基上发生改变。在清代中国人眼里, 西方的建筑文化和西方的装修被划归到“奇技淫巧”之流, 作为赏玩尚可, 但是难登大雅之堂。秉承着“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思想, 外国文化的引入主要用来服务、补充本土文化, 当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造成冲突时, 西方文化则会让步于中国文化[4]。中西方园林在造园风格方面存在根本的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贴近自然, 敬畏自然, 而西方则强调人的力量、改造自然。所以, 两种文化相遇必然会有冲突出现, 而我们在引用西方的园林艺术时, 不会做到彻底模仿, 在冲突面前会将中国园林艺术糅合到其中, 以此来减缓冲突。

2.西方文化传播存在局限性。西方文化的传播目的主要是宗教传播, 其他的文化、科技的引入也都是为传播宗教服务;再次就是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中国自封物上天国, 不注重与国外文化的往来, 以此故步自封。而西方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大多是在宫廷之中进行文化传播, 难以普及到社会大众。因此, 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范围和力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总而言之, 东西方园林的艺术文化有同有异、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17、18 世纪时期, 西方也开始接受中国的造园理念, 十分赞赏中国不规则古典园林的美丽之处, 并将这种理念引入本国的文化之中。中国园林崇尚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意蕴之美、含蓄之美。西方园林崇尚人工改造之美、几何布局之美、自由之美。西方园林艺术对清代园林的渗透方面表现出的融合和冲突反映出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接纳性以及排斥性, 而这种融合和冲突则是由中西方不同的社会性质、文化性质造成的。

摘要:本文在介绍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基础上, 分析了西方园林对清代古典园林的渗透, 从中也表现出了中国清代对于西方园林文化的主张和态度。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园林,清代,艺术,渗透

参考文献

[1]张前锋.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西方园林的融合[J].民营科技, 2012 (8) .

[2]关精明, 张淑娴.西方园林艺术对清代古典园林的影响[J].历史档案, 2006 (3) .

[3]袁祖志.随园琐记[M].安徽科技技术出版社, 1983.

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 篇6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点

第一, 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点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 是一颗闪耀着东方神韵的明珠,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自然风貌是统御古典园林的主题, 因而造园就尽可能地避免人工斧斫的痕迹, 通过精心设计达到自然而然的美感效果, 即“妙造自然”。自然山水是美的典型, 中国古典园林凭山临水, 山因水活, 水得山势, 青山绿水构成古典园林的基调。山是园林的骨架, 叠石堆山既有伏地千尺的大手笔, 也有精妙绝伦的小品。园林假山, 讲究“做假为真, 以假乱真”, 以小山之形, 传大山之神, 在很小的面积内, 展现出重峦叠障、峰峦起伏的气势, 从而增添古典园林的自然之美。水是古典园林的灵魂。水既可以成景以供观赏, 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温度和湿度;既可以种植藕、莲花, 又可以划水行舟。平静似带的河流、潺潺有声的溪涧、深邃空灵的渊潭、气势雄壮的瀑布、精巧细腻的泉水把浓浓的生命力融入了古典园林。水绕山行, 山静水流, 动中有静, 静中伏动, 山水相得益彰, 赋予了古典园林无穷活力。

第二,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天成之美, 也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风景与人文建筑巧妙融合, 从总体效果上看, 园林建筑依存于自然景观, 而不是像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处于支配园林整体景观的地位。为了妙造自然, 古典园林就要讲究建筑形态的丰富多样, 不同的山水条件, 不同的地形地势, 就有不同的人文建筑与之相称。比如, 楼阁是古典园林中的制高点, 涵容全园景色, 近可以浏览园内风光, 远可眺望园外景色;亭有傲立山巅的山亭, 有安居水际的水亭, 有轻骑隔水的桥亭, 由于选址精心, 营造精巧, 而与山水浑然一体;榭是水边紧贴水面的凌水亭阁, 形式自由灵活;廊仪态万千, 有游廊、回廊、直廊、曲廊、花廊、水廊、爬山廊等, 环山绕水, 灵活别致;桥或如飞虹横跨水面, 或曲径贴水而行。总之, 园林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修饰、装点自然山水, 主要的审美特征在于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重视“写意”手法的运用, 创造出一种含蓄幽深的美。古典园林寓情于景, 它的艺术魅力在于立意深邃, 造景奇妙, 给人留下充分的联想和回味的余地。陈从周先生说, 中国古典园林妙在含蓄, 一山一石耐人寻味。这句话概括了中国古典园林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在景点的空间布置上追求“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因此, 在园林内布局设景, 要尽量避免形成一览无遗的视觉效果, 使人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 仿佛置身于变幻的仙境中。园名景名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法, 文人骚客把处世入世的人生态度、对景物的理解转化成充满个性和诗情画意的文字, 由此引发他人的思索, 激发人的情感, 从而使景不单纯成为景, 而是融合了人文情怀的景观。扬州有座“个园”, 相传是郑板桥的私家园林, “个”是竹的象形, 竹有高尚的品德。园林主人的用意既在于标榜其自身的“高风亮节”, 又可获得“风中雨中有声, 日中月中有景, 诗中酒中有情, 闲中闷中有伴”的自然美和艺术效果。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

第一, 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 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 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 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 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 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 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 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 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 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第二, 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中国古典园林宅园合一, 可赏、可游、可居, 可以体验让人舒畅的生活, 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 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 人类依恋自然, 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中国的四大名园颐和园、拙政园、留园、避暑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 建筑类型齐全, 保存完整, 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 是明清时期 (14~20世纪初) 建筑的代表作品, 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第三, 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 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 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 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 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 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 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 使人于栖息游赏中, 化景物为情思, 产生意境美, 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 又是珍贵的艺术品, 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总之,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 再造乾坤的审美理念, 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其富丽堂皇的大气, 杨柳扶风的娟秀, 白墙灰瓦的内敛, 无不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深邃意境, 给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欣赏空间和宝贵财富, 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继承, 并加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柯平主编.旅游美学.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6.

中国宋代古典园林简略 篇7

园林建筑的个体、群体形象以及小品的丰富多样;观赏树木和花卉的栽培技术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 已出现嫁接和引种驯化的方法;石品也已成为普遍适用的造园素材, 江南地区尤甚。所有这些, 都为园林的广泛兴造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也是当时造园成熟的标志。

宋代文官的地位较高, 文官多能诗善画。宋代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诗篇多数是吟咏感情生活以及描写风景名胜、茶酒书画、花草树木、庭院泉石等的题材, 园林诗和园林词成为宋代诗词中的一大类别。绘画艺术在五代、两宋时期已发展到高峰境地, 两宋的山水画都十分讲求以各种建筑物来点缀风景, 画面构图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人文景观的分量, 表明了自然风景的“园林化”的倾向。文人广泛参与规划园林, 也相应地培育了文人士大夫的造园兴趣他们有的直接参与园林的规划设计, 有的著文描述某些名园, 从而发展了《园记》这种文学体裁。文人士大夫的造园活动大为开展, 逐渐形成明间的“士流园林”, 士流园林更进一步的文人化, 则又促成了两宋“文人园林”的兴盛局面。

宗教方面, 佛教发展到宋代内部各宗派开始融汇, 禅宗和净土宗成为主要的宗派, 禅宗势力尤大, 且也完成了汉化的最终历程, 成为地道的“汉地佛教”。相应地, 佛寺的园林更趋同于私家园林, 世俗化的倾向也更为明显。道教在其早期就不断吸收佛教的教义内容, 摹仿佛教的仪典制度, 宋代道教更向佛教靠拢。道观的园林也像佛寺一样, 表现为趋同于私家园林和世俗化的明显倾向。

综上所述, 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 同时也促成了造园的繁荣局面。两宋各地造园的兴盛情况, 见诸文献记载的不胜枚举。

1北宋东京园林

东京作为北宋都城, 必然也是皇家园林荟萃之地, 东京的皇家园林均为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属前者的有后苑、延福宫、艮岳3处;属后者的分布在城内外, 城内计有撷芳苑、玉津园、金明池、宜春苑。以及宋徽宗时建成的延福宫和艮岳。而且艮岳尤为著名, 它不仅是北宋的一座名园, 甚至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成熟的标志, 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园林作品。

东京除了皇家园林之外, 还有大量的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分部在城内及近郊的附廓一带, 茶楼酒肆园林和公共园林也有建于文献记载的。“大抵都城左近, 皆是园圃, 百里之内, 并无阒地。”

东京的佛寺、道观很多, 寺院园林大多在节日或一定时期内向市民开放, 任人游览。寺观的公共活动除宗教法会和庙会之外, 游园活动也是一项主要内容, 因而这些园林多少具有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当时寺观游园活动不仅吸引成千上万的居民, 皇帝游幸也是常有的事。

2北宋洛阳园林

中原地区经济繁荣, 文化昌盛, 洛阳又是北宋的政治中心———西京之所在地。造园活动之兴旺自不待言, 园林见于文献记载的也比较多。

洛阳为汉唐旧都, 历代名园荟萃于斯, 北宋以洛阳为西京, 公卿贵戚兴建的邸宅、园林当不在少数。宋人李格非写了1篇《洛阳名园记》, 记录他所亲历的比较名重于当时的园林19处, 大多是利用唐代废园的基址。其中18处为私家园林, 属于依附住宅的宅园性质的有6处:富郑公园、环溪、湖园、苗帅园、赵韩王园、大字寺园, 属于单独建置的有游憩园性质的有10处:董氏西园、董氏东园、独乐园、刘氏园、丛春园、松岛、水北胡氏园、东园、紫金台张氏园、吕文穆园, 属于以培植花卉为主的花园性质的有两处:归仁园、李氏仁丰园。《洛阳名园记》是有关北宋私家园林的一篇重要文献, 对所记诸园的总体布局以及山池、花木、见诸所构成的园林景观描写具体而翔实, 足以代表中原地区私家园林的一般情况。

根据《洛阳名园记》对这十几座名园的状写, 有4点值得一提: (1) 除依附于邸宅的宅院之外, 单独建置的游憩园占大多数; (2) 洛阳的私家园林都以莳栽花木著称;有大片树林而成景的林景, 另外在园中画出一定区域作为“圃”, 栽植花卉、药材、果蔬; (3) 所记诸园都没有谈到用石堆叠假山的情况, 足见当时中原私家园林的筑山仍以土山为主, 仅在特殊需要的地方如构筑洞穴时参与少许石料, 一般少用甚至不用; (4) 院内的建筑形象丰富, 但是数量不多, 布局疏朗。园中筑“台”, 有的作为园景之点缀, 有的则是等高俯瞰园景之用。建筑的命名均能点出该处景观的特色, 也有一定的意境含蕴, 如四景堂、卧云堂、含碧堂、知止庵等。

3南宋临安园林

临安即杭州, 西临西湖以及三面环抱的群山, 东临钱塘江, 历来就是一座风景城市。临安的皇家园林也像北宋东京一样, 均为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大内御苑只有1处, 即宫城的苑林区———后苑。行宫御苑很多, 德寿宫和樱桃园在外城, 大部分则分布在风景优美的地段, 较大的如:湖北岸的集芳园。玉壶园, 湖东岸的聚景园, 湖南岸的屏山园、南园, 湖中小孤山上的延祥园、琼华园, 北山的梅冈园、桐木园等处。这些御苑“俯瞰西湖, 高挹两峰;亭馆台榭, 藏歌贮舞;四时之境不同, 而乐亦无穷矣”。其余的分布在城南郊钱塘江畔和东郊的风景地带, 如玉津园和富景园等。

临安的私家园林建设, 南宋时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临安作为南宋的“行宫”, 既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又有美丽的湖山胜景。这些都为民间造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因而自绍兴十一年南宋与金人达成和议, 形成相对稳定的偏安局面以来, 临安私家园林的盛况比北宋的东京和洛阳有过之而无不及, 各种文献中所提到的私园名字总计约近百处之多。它们大多数分布在西湖一代, 其余在城内和城东南郊的钱塘湖畔。因而早在宋代, 江南即已成为民间造园活动最兴盛的地区, 奠定了以后“江南园林甲天下”的基础。

临安是当时江南地区的佛教中心, 佛寺建置很多, 道观亦不少。因而寺观园林遍布各处, 尤以环西湖一带最为密集。它们与皇家御苑、私家别墅彼此配合, 形成了西湖的湖山范围内寺观建设、园林建设与山水风景开发相结合的情况。

两宋时期, 私家、皇家、寺观3大园林类型都已完全具备中国风景式园林的4个主要特点———本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也就是说, 这4个特点到宋代已经全面地、明确地在造园艺术上体现出来了。园林的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转化。北宋大体上仍然沿袭着隋唐园林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 南宋, 文人画出现于画坛, 导致人们的审美观倾向于写意的画风。这种审美观必然会浸润于园林的创作, 对此后的写意山水园的兴起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元、明园林创作方法趋向于写意的主导, 南宋园林实为其转化的契机。

私家园林中的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 促成了“文人园林”的兴盛。文人园林作为一种风格几乎涵盖私家的造园活动, 导致私家园林在元明以后达到了它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的高峰, 江南园林便是这个高峰的代表。

皇家园林集中在东京和临安两地, 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 比起隋唐它们的规模变小了, 皇家气派也有所削弱, 但规划设计则趋于精密细致, 出现了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某些御苑定期开放任人游览, 皇室经常以御苑赏赐臣下, 也经常把臣下的园林收为御苑。这些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宋封建政治的一定程度的开明性和文化政策的一定政策的宽容性。

寺观园林由世俗化而进一步地文人化。禅宗与儒家合流, 意味着佛教与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上的沟通。文人士大夫多崇尚禅悦之风, 而禅宗僧侣则日趋文人化。同时, 一部分道士也像禅僧一样逐渐文人化, “羽士”、“女冠”经常出现在文人士大夫的社交活动圈里。在这种情况下, 佛寺园林和道观园林由世俗化进而达到文人化的境地, 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它们与私家园林的差异, 除了尚保留着一点烘托佛国、仙界的功能外, 基本上已完全消失, 所以说文人园林的风格也涵盖了大多数寺观的造园活动。宋代佛教禅宗崛起, 禅僧的深邃悠远、纯净清雅的情操使得他们更向往与远离城市世俗的幽谷深山。道士讲究清净简寂, 栖息山林有如闲云野鹤, 当然也具有类似禅宗的情怀。再加上僧道们的文人化素养和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 从而掀起了继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在山野风景地带建置寺观的高潮, 客观上无疑与对全国范围内的风景名胜特别是山岳风景名胜区的再度开发。除了新开发建设的地区之外, 过去已开发出来的如传统的五岳、五镇、佛教的大小名山、道教的洞天福地等则实施更加完善, 区域格局更为明确。因此宋代以寺观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的数量之多, 远迈前代。如今, 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传统风景名胜区中的绝大多数在宋代已均成定型, 元明以后开发建设的几乎是凤毛麟角了。

除了那些远离城市, 以山岳为主的风景名胜区的大量开发之外, 在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 城内附廓的公共园林, 城近郊的风景游览地亦多有见于文献记载的, 甚至乡村聚落内也有公共园林的建置。

宋代不仅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随着佛教、禅宗传入日本, 宋代的造园艺术继唐代之后再度影响日本, 促成了盛极一时的禅宗园林、枯山水以及茶庭等的相继兴起。宋代文人园林对日本的禅僧造园起到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唐宋文人如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的园林寺观也就在这时候开始为日本宫廷和民间造园界的人士普遍接受。

参考文献

[1] 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3]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4] 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M].天津:天津大学业出版社, 2004

[5] 田永富.中国园林建筑建筑构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日本古典园林 篇8

基于项目设计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现代园林色彩在古典园林艺术设计当中的挖掘工作。项目设计应当具备优越的区域环境, 周边的生活环境相对优美, 山灵水秀, 景色如画。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 更加造就了古典园林景观当中的独特景色。与此同时, 项目建设的地域特征更加决定了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从整体上把握了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特征。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 采用古典园林艺术设计手法, 竭力营造自然脱俗的园林风格, 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设计语言与符号。

2 古典园林艺术设计

在布局的过程中, 应当选择山水结构, 同时也应当因地制宜围绕地势合理布局, 并结合当地主要文化特色建筑庭廊等要素。原理艺术设计还可以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当中的意蕴, 着重从文化内涵与意境当中把握园林设计, 而不能只是具备古典文化意蕴的形式。从艺术设计的角度看, 古典艺术风格的园林设计更加在意自然环境与人之情感的巧妙结合, 通过对土壤以及植物环境的考察, 形成自然舒适的设计灵感, 创造一种诗画情景, 形成了一种“中国画”式的园林景观。

古典园林艺术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展现一种具有一般性的文化内容, 表现当地历史发展路径, 并将景象提升到一种精神层面的高度, 从这个角度教育人们具有一定的生活素养。利用现实生活的环境空间, 形成全新意味的景观特征, 通过利用当地身心健康的环境空间, 加之新的景观内容, 构建人文景观、园林景观、自然景观、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以当地的中国古典文化为背景展开设计, 建造具有欣赏价值的人工景观。

园林植物景观艺术设计与构思中, 需要匠心独运地利用当地具有特色的花草树木, 园林艺术设计应当形成地域性特色。植物应当是这种园林色彩当中的重要角色, 例如, 文竹搭配等, 有意识地利用区域环境当中的特色植物, 更好地表现古典园林艺术创造魅力。

3 古典园林艺术表现方法

3.1 园林艺术设计中的休闲设计

对于本园林的休闲设施设计, 应更加注重景观的宁静感, 以符合人在散步中的视觉规律。园林中所设置的园林小品均采用古代景观手法以及材质, 从而使得整个园林在休闲设计上, 营造一个曲径通幽、荷香四溢、碧水盈盈、杨柳婆娑以及极具古代气息的休闲场所。另外, 通过采取绿化把围墙隐掩, 让人感到空间的无限, 再充分结合同类绿丛和园外行道树梢的相互交融, 及公园绿地与河滨绿地视线互通, 把游人视线引向无际的天地。

3.2 园林艺术设计中的布局

园林艺术设计中, 有时候需要展现古典园林设计当中的“曲折性”, 为此, 园林的布局应当着重采取“化简为繁, 化直为曲”的说法, 采用错落纵横的艺术表现形式, 展现这种“曲折”的意蕴, 令观赏角度与视角更加立体化。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强观赏视角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还能够提升城市景观融合自然风光的艺术审美效果。除此之外, 为了能够达到古典园林艺术设计中“柳暗花明”的艺术特征, 对园林种植布局也应当“巧经营”, 设计城中湖等艺术景观, 这正是古典园林艺术景观艺术的完整表现。

3.3 园林景点设计分析

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 形成古典山水园林景观的特征需要在绿化方面给予一定的艺术加工, 通过保留绿地景观相关的原生态特征, 搭建庭廊与门洞, 结合跌水以及叠山等形式创造性地构建一种古典山水园林景观效果。景点在设计的过程中, 应当具有景观效果, 还应当形成一种天然合成的自然历史文化内涵。

3.4 园林种植艺术设计分析

在现代园林艺术设计方面表现出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 形成景观当中的四季变化效果, 需要综合利用造景艺术设计思路, 形成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植物景观内容。与此同时, 还应当充分汲取观赏景观艺术设计的思路, 通过对不同花木的搭配对园林植物种植文化加以展现。除此之外, 在绿地设计中, 应当将植物充分覆盖在园林的每一个角落, 植物的种植则应做到四季常青, 充分展现植物季节性与个性美, 同时, 还应当表现出植物群落的艺术美感。

4 结语

综上所述,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设计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结合现代园林色彩设计理念和古典园林艺术景观特征, 开掘古典园林艺术创造与现代园林艺术设计之间的切合点, 并将巧妙地结合应用在设计当中, 对于现代园林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修春华, 唐志刚.浅谈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绿化苗木产业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25)

[2] 肖茂福.中国园林绿化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浙江农林大学, 2012 (6)

日本古典园林 篇9

关键词:现代园林,古典园林,传承,应用

1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师法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崇尚“师法自然”,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现代园林受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严重影响, 过于讲究整体布局的对称性, 在景观中强加线条, 并以构建几何比例关系达到造园布局的统一, 失去了园林本该具有的自然韵味。现代园林应当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师法自然”, 树立人与生态、自然和谐统一造园观念, 将尊重自然视为园林设计的重要原则, 同时还要考虑园林设计方案实施后, 是否能够真正体现设计的意图。

2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因地制宜”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因地制宜”, 不仅要使创造的景观符合基址特点, 更要使景点布置从园林整体需要出发, 处理好主配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园林设计中, 结合场地特点造景是设计师们惯用的设计手法, 但是却往往忽视了根据园林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因地制宜地造景。园林设计的目标应是对场地中所赋予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行整体设计, 创造出赏心悦目、风格独特的园林作品。现代园林要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造园精髓, 不仅能够体现节约型园林的设计理念, 节省改造地形地貌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 还能够避免出现盲目照抄照搬西方园林的现象, 减少“产业化”园林景观的呆板式设计。

3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小中见大”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象征手法的运用, 除皇家园林外, 均着重于体现“小中见大”的思想意境, 如“一拳代山, 一勺代水”、“以有限面积, 营无限空间”。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要传承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理念, 在以自然为师的原则下, 拓展有限空间中所展示的广袤地域景观, 从而给人以空灵的园林空间享受。首先, 对微地形进行错落有致的空间设计。地形表面显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高低、尺度、大小、比例、形态、外观等方面, 这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依托载体。在面积较大的场景中, 可以通过配置大型草坪、平坦的绿地或疏林草地来衬托宏伟壮观的意境。在面积较小的场景中, 可以通过利用微地形处理的设计手法, 突破水平、垂直两维空间的感官限制, 创造出多层次和多空间的效果;其次, 设计蜿蜒曲折的步道。古典园林中对游览线路的安排体现了“宜曲宜长则胜”的理念, 现代园林可以借鉴这种设计手法, 营造出曲径通幽的园林景观意境。

4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情画意”

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山水诗画的影响颇深, 力求使园林能够体现出“诗情画意”的深邃意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茂林幽泉、奇山怪石, 这些造景基本素材的运用使狭小的空间可以表现出恢宏的自然山水之势, 进而表达造园者的人生经历、审美情趣。园林中的每一个角度、每一个景点都强调意境的展现, 追求画面的立体感, 使园林无论是总体布局, 还是局部设计, 都呈现出浓浓的诗画情趣。在现代园林中也要传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 根据场地所蕴含的内在精神特征, 利用一系列造景手法来突显园林主题, 通过安置小品雕塑、展示平面构图、创作匾额和楹联等方式, 准确表达场地文脉。

5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季相之美”

季相之美是指一年四季中气候炎凉变化以及山水花木形象先后交替所呈现的美感。中国古典园林将季相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通过利用不同季节中的不同景色来创造不同的园林空间意境, 使景观受时间和季节的支配而瞬息万变、体态万千。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春英、夏阴、秋毛、冬骨”, 即在春季以连翘、迎春、绣球等植物显示生机盎然, 在夏季以广玉兰、枫杨等植物显示郁郁葱葱, 在秋季以枫、乌柏、柿等植物突出凋残之美, 在冬季以白蜡等植物突出枝条姿态之美。现代园林应当借鉴中国古典园林中“季相之美”的造景手段, 通过掌握季节变化中植物形态的不同特征, 使植物构造的景观与时间相互交融, 让人在具体的景观空间中感悟到时间的流程, 深深体会到现代园林因季相变化带给人们的美感享受。

6 结论

总而言之, 现代园林设计应当在追求造园“维理”性、整体性、对称性的同时, 更应当注重对园林人文精神、思想意境、自然环境的体现。现代园林要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 大力弘扬和发展本民族的园林美学文化, 设计出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

[1]龚柏茂.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点对现代园林设计的思考[J].现代园艺, 2011 (21)

上一篇:植物害虫下一篇:卧式柴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