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日古典园林对比》有感

2024-08-31

读《中日古典园林对比》有感(共10篇)

读《中日古典园林对比》有感 篇1

读《中日古典园林比较》有感

刘庭风在《中日古典园林比较》一文中提出了造园环境的山型与水型,大陆型与海岛型,园林类型的文人型和武僧型,造园历史的渐变性和突变性,造园思想上的天型和人型、儒型和佛型、仁型和智型,以及造园手法上的置石型和建筑型、中轴型与向心型,园林游览上的静悟型和游居型、回游型和舟游型等中日古典园林的相对概念。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和日本的古典园林进行了造园环境、园林历史、园林类型、造园思想、造园手法和园林游览等6个方面的比较,从而得出,中日古典园林在6个方面的差异。该书是园林比较学的重要论著,对园林研究和思维创新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读完本文,独对本文中理水造景颇有感触。理水作为园林造景的重要内容之一,被誉为园林的“眼睛”。中日古典园林理水手法极为丰富,经长期探索总结,已形成若干经典做法,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水景类型。接下来将浅议中日在古典园林中的理水造景上的异同。

1.中日古典园林在理水造景的共同之处

1.1 道家思想的共同影响

众所周知,道家思想的含义就是“自然无为”,也就是指一切都取法自然的意思。老庄思想在中日古典园林的表现有两点:一是“崇尚自然,施法自然”,用自然的条件,模拟大自然的美景,经过人工的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完美的结合起来,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山水园景:二是体现在园景艺术中的朴素观,即园林中的“淡泊”精神。于是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成为中日古典园林的一大特色。

1.2 寄情于水的共同手法

中日古典园林都属于山水园,对园林中理水艺术有着情感寄托,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我国江南古典园林的宅园布局多是以水池为中心进行布局,以自然山水为摹本,是园主人精神寄托之所,往往通过寄情山水来表达园主人的志向、抱负等个人情感。如把水喻为“濠濮”、“沧浪”以表达“逍遥游”的老庄思想,或把水面中的倒影与光影喻为充满灵动气韵的幻境,如置身瀛壶胜境,天然图画之中:“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槛外行云、镜中流水,洗山色之不去,送鹤声之自来,境仿瀛壶,天然图画,意尽林泉之癖,乐余园圃之间”、“池塘倒影,拟入鲛宫”等。这些对水体的描述均表达了园主人通过对园中之水的遥望与迁想来寄托情思的方式。总体看来,日本古典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以池、泉等水景为重点展开布局,也充分表达了造园者对园中之水的情感。

2.中日古典园林理水造景的不同之处

2.1 两国的环境的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有明显的大陆和山岳特征,而日本则为海岛和大海特征, 因此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反映在园林上即成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东、南为海,西、北为山的中国,山地多、平原少,因此中国园林在山水平衡上,表现为山多水少,平地多、水面少;在园林布局上摹拟中国地形采取西北为山,东南为水布局。园林中水景多取象于溪瀑之流水和沼泽湖海之静水。山景中,园中池沼以外的以远山为题,池沼以内的则以蓬莱仙山为蓝本。除山景、水景的创造外,还有路景,讲究以曲为美,以幽为上。而作为岛国的日本,陆地面积狭小,岛上山地多、平原少。因此日本园林在类型上向海岛型、海洋型、水路型发展。总体上来看,日本古典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2.2 对山水本质的审美意义不同

中和与空无是中日古典园林在审美观念中的差异。园林就是追求“中和之美”,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使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儒、道两家都非常重视“中和”。儒家强调“和为贵”,“中和”有两个含义:一是多样性。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即多样性的和谐组合;二是适度性。孔子讲“过犹不及”,即不偏不离,恰到好处。中和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充分的体现。日本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中和之美不同。他的审美观念追求的是一种禅味极浓的、幽深的“空无之美”。日本文化受佛教文化影响非常深刻,其审美观念具有极浓的宗教色彩。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反省人身,但求寂灭的空无之美。例如日本室町时代的枯山水庭院擅长运用写意和暗示的手法,通过白砂,石块还有少量的苔藓等单调组合,形成冷寂凝滞的庭院基调。日本园林中的岩石、流水、群山、树木、小桥、曲径就是人生坎坷的象征。

2.3 理水手法不同

2.3.1 中国的“真水”设计

中国园林之中的“水”是园林“活”的来源,水作为万物之源,首先人的生存离不开水,植物的生长与繁盛也必须要有水的灌溉,无水不成园,中国的园林必定要有水的存在,这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中国园林必须以水源作为造园的基本条件,重视山水画似的“真水”设计,通过造园,自然界各种形态的水,被纳入到园林的景色之中加以利用,这称之理水。古人云:“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以水活”,通过对古典理水艺术的变化与创新,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水景的主题立意和造型艺术手法,以再现自然式山水为主要特征,丰富现代园林的理水手法和文化底蕴。从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艺术手法上来看,园林理水的意境和手法,源于自然界的湖、潭、湾、瀑等,但绝对不是对自然水体进行生硬模仿或简单浓缩,而是对自然水体作抒情写意的再创造,大多取其意境的联想。中国园林中理水方式决定了造园的选址就极为重要,没有水源何来水之说,因此传统的园林在选址上必须考虑具有水源的地理位置。

2.3.2 日本的“假水”设计

日本园林中以“假水”造园而闻名,通过禅宗来想象水意.这种手法虽然比较偏激,但却是给予水以更为新颖的创意手法。日本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但在日本的园林中对于水景的审美标准却非常不同,日本园林的水景设计存在“真水”和“假水”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真水”是具有真实性的水的形态,“假水”是指虚拟性的水的形态。“假水”是指用砂或植物来代替真水造园。“真水”的代表为池泉园,而“假水”主要以枯山水为代表。

2.4理水基本原理不同

从理水基本原理上看,中国理水原理为“小水则聚,大水则分”,丰富空间,增加景深。例如留园的理水则是以聚为主。池中仅筑一小型石岛——“小蓬莱”,以廊架曲桥连接两岸,划出小片水域,与“清风池馆”围和成幽僻景区周围环境安排十分紧凑,围绕水面层层展开。而日本园林除了某些舟游式池泉园,如桂离宫,京都御所等,一般水体都较小,在聚散关系上以聚为主,枯山水则没有聚散之说。例如京都清水寺成就院庭园,该园池泉幽静深邃,明月倒影水面,池面呈东西略广,北部略窄的三角形,整体布局依然以水体为中心,井然有序。

2.5水边植物配置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非常重视花木的配置重花重色,但园林中的绿化多用高大浓荫的乔木、灌木。而日本园林中植物景观配置偏叶、偏细部景观在日本的寺院园林中以沙石和常绿树为主,像大德寺大仙院的石庭中,一片白沙之上,只有一颗茶树,红花落在白沙上,令人产生些许神伤。在水体植物上,中国古典园林中有荷、菱、芦苇等不限,而日本古典园林中不常见,水面正常保持干净,仅在普明院庭园和西鸣寺庭园中可见到荷,菱等植物。

2.6园林游览的动静、交通、功能等不同

从园林游览的动静、交通、功能等方面上看,中国园林偏向于动观性,表现为以动游、路游为主的游览路线。游览中国园林水景,感受处于水中央的美感;站在小桥上观景,抑或穿梭于桥与河岸之间,或是嬉戏,或是吟诗„„中国园林追求的是移步易景的美学观以及可居式、可触式、四时四季游等特点。而日本枯山水园林则偏向于静观性,属于参悟式、敬畏式的游览方式。园林所造之境是供人们静观、为人们冥想提供的一个视觉场景,人们只能通过视线进入它的世界。这与中国园林可游可居相比,枯山水园林更像是一幅立体的水墨山水画,是在三维空间中的二维效果。它不是真山真水,不是供人在其中流连、游览、赏玩的,而是供人(特别是禅僧)睹物静思、神游天外的。极其简洁的景物蕴含着极其深远的寓意,体现的是淡泊、玄远、寂灭、往生的宗教情怀,需要心灵的感悟才能体会其中“禅”之浓。

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园林仿佛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让人在其中感受自然的无限之美,并在其中净化我们的心灵。中国的古典园林采用了假山真水,而日本园林中也是仿效自然界中真水,海湖与瀑布都是水的动与静的相互补充。日本园林从“真水”发展到“假水”的枯山水,运用禅意的结合让人从心灵当中去悟出世间的万态,这可说是提升了由物象到精神的更高的境界。中国与日本的古典园林设计当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从文化到设计,从自然到设计都表现出园林设计要来源自然尊重自然还要高于自然的理念。

通过对中日古典园林的理水造景的对比,我们能理清中日古典园林在理水方面各自的经验和成果,应该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与本土文化和谐融糅,找到发展的创新点。,

读《中日古典园林对比》有感 篇2

一、中日古典园林造园思想差异的原因

(一) 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日地理环境的差异是造成中日古典园林差异的原因之一。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大国, 封建社会一直以来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中国独特的人文特征, 政治特征。日本是岛国, 气候温和, 湿润, 全国长长的海岸线, 内海外海相连, 河流纵横交错, 三分之一的土地覆盖茂密的森林, 这种自然环境和气候风土, 孕育出日本最古的庭院艺术, 在日本人们将对大海的情节表现在园林中, 人们在园林中多处模仿大海的波涛汹涌, 平静恬淡。中国则是更过的注重祖国的内陆湖, 一个小的池, 一个小的潭就是一个绝佳的风景。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在自然属性方面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不同点。中国古典园林属于大陆性和山脉性特征, 日本古典园林属于海洋性特征。自然属性的差异引起了中日两国在园林上的差异:中国古典园林面积较大, 规模宏大;而日本的面积较小, 规模小巧。

(二) 思想文化的差异

造成中日古典园林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地理方面的, 还有思想、文化的差异。首先从社会制度上来说, 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大多崇尚的是儒家文化, 作为文化传统核心的古代哲学, 深刻影响并建构了中国人特别是士大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中国自古以来采取的是“文制”, 重视“礼乐”的熏陶教化和情感抒发。作为园林文化主体的士大夫高雅文化, 以“文”取士, 使中国成为一个“诗”的国家, 具备“画境文心”, 并容纳了完备的士大夫文化艺术体系。在园林上要求园林符合“诗意”, 一山、一水、一亭无不仔细推敲, 让其达到完美的意境。比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每个庭都有个诗意的名字, 让园林附上“诗情画意”。

日本在政治上的大部分时间, 是集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的独裁者, 镰仓时代开始, 天皇和贵族大权旁落到他们的保镖手中, 日本从此变成一个由武夫统治的社会。社会不在和谐, 到处流露出杀戮的气息。日本的特殊的政治原因, 深深的影响了日本的生活、艺术、经济。在园林上表现出隆重的萧瑟之气。如这一时期产生的石庭和大名园林正是如此, 披上了浓厚的尚武色彩, 甚至杀伐之气。这种思想在日本园林中表现就是, 在园林中植物应用的不多, 沙石大面积的应用, 给人一种萧瑟, 紧张的感觉。这个思想与中国士大夫的“诗情画意”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二、中日古典园林在造园思想的比较

中日两国的古典园林都是基于道家思想的山水园, 这是共同点, 但是, 中国古典园林偏于儒家的性质, 而日本古典园林则是偏重于佛家的性质。日本著名园林造景师升野俊明说:“作为禅僧的我一直是遵循建立在禅的精神基础上进行长年创作的, ‘作庭’对于我来说是把‘自己’放在不同空间进行表现的一种精神性很高的设计过程。它不仅仅是追求造型美, 而且, 被称为‘石立僧’的禅僧们是把庭园作为‘自己的表现’的场所, 并把作庭过程视为每日修行的一部分。我自己也是一样, 把作品的创造过程视为修行, 到现在为止, 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庭’在我心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园林作品手法简洁明了, 立意深远, “禅”味十足。

在布局手法上看, 中国古典园林介于具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 而日本的古典园林则是介于形象园林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

中国园林的发展和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所锤炼出来的精神息息相关, 道家和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人至今, 在中国人们讲究人定胜天, 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 老庄的“天人和一”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无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 (《孟子·尽心》) 或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 都把人与天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 促进人们去探求自然, 亲近自然, 开发自然, , 中国古代文学提倡“自然”, 反对人工“雕琢”。中国传统园林和绘画艺术一样, 也是要求“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追求“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思想的根本特征是“自然”, 诸如“有若自然”“妙在自然”“宛若自然”之语, 每见于园林史乘。园林艺术中的“自然”就是要“有自然之理, 得自然之趣”“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工”“自然可爱”, 而不是“人工做作”“非其地而强为其地, 非其山而强为其山”。例如:万寿山原为光秃的童山, 绿化后, 山上以松柏为主, 四季常青。千山强调苍山葱郁, “万寿永固”, 使建筑处于绿海中。后山的松柏间又多植柳, 西提之上, 间植桃柳, 明花暗柳;一定水域, 片植荷花;西北水网地带, 丛植芦苇;这些都是在模仿大自然的自然风光。“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日本人心里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日本园林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是在模仿自然。

“天人合一”思想对日本园林造成影响, 但日本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 因日本的地理、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更多的应用的是“神人合一”的思想。日本人认为神灵是无法人无法超越的, 神的高大威严, 让人不得不屈服, 人在神的面前是渺小的, 但日本人又向往着“神”所以在园林的造园思想上尽可能的与神接近, 所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 日本园林逐渐摆脱开诗情画意和浪漫情趣, 走向了枯、寂、佗的境界, 日本庭园用质朴的素材、抽象的手法表达玄妙深邃的儒、释、道法理。用园林语言来解释“长者诸子, 出三界之火宅, 坐清凉之露地”的境界, 这与中国的“天人合一”不同, 中国的“天人合一”推崇人的力量, 是人胜过自然, 人去改造自然, 但日本的“神人合一”是人屈服与自然之下, 人无法胜天, 人通过改造自己压抑自己, 以达到和神的共鸣。

中国园林同日本园林统称为东方园林, 他们之间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但又有这不同, 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是世界园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日两国古典园林虽然有着众多相似之处, 因为毕竟是同根所生;但在这众多看似相同的地方, 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异, 因为毕竟两国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李广述.园林法规[M].第一版.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 2003

[2]李允鉌.华夏意匠[M].第一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3]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M].第一版.天津:同济大学出版社

[4]柯继承.苏州园林趣谈[M].第一版.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4

[5]叶渭渠.日本建筑[M].第一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5

中日古典园林用石技艺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国;日本;古典园林;用石技艺;假山;枯山水;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1—0205—03

中国园林叠石(假山)的历史绵長,至少可以上溯到西汉时期。“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文震亨《长物志》)。明清以降,“石”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至无石不园的地步,且多以叠石(假山)的形式出现。而明清时期的造园家如计成、张南垣、戈峪良等,首先是叠山大师。因此,叠山置石也成为中国园林的标志性技艺之一。同时,叠山置石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被西方艺术家誉为“抽象雕塑”。然而中国园林的叠山艺术对西方园林的影响,似乎只限于某些“英中式园林”或“中国园”中算不上高明的模仿,并未使西方现代园林产生实质性的变化。相较之下,日本园林的用石艺术特别是枯山水的用石却更得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师的青睐,其作品往往留有日本园林的印记,而日本园林的用石艺术也似乎更易与现代人居环境相协调。因此,比较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的用石技艺,应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

1中日古典园林用石技艺的同一性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同属一个造园系统(中国系统),二者基本特征都是自然式,以园林形象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的美。隋唐时期,中国园林传至日本,在日本园林的发展过程中,无疑受过中国园林和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园林创作中的主要难题,也是解决园林有限的空间与自然山水的广阔无垠之间的矛盾。因此两者的文化思想可谓同源同宗,创作手法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如巧于裁剪、缩小尺度等等。对于用石艺术来说,禅宗思想是二者的根源,写意、象征则是二者基本的创作手法。

写意是日本园林艺术的最大特色,可以说被用到了极致,其最纯净的形态是所谓“枯山水”。枯山水曾被称为“唐山水”,有学者据此推测,枯山水艺术可能来源于中国,不过在中国现存的古典园林中已找不到纯粹的“枯山水”的形式。枯山水是日本传统园林的代表,思想源头则来自禅宗思想的浸润。禅僧们为了表现禅宗的修行思想,在佛寺的庭院中,制作出的小巧、静谧、深邃的空间,内容极其简约,往往用石块象征山峦,白沙象征湖海,让人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石、沙、苔、木的组合,体验到生命的渺小、自然的伟大。

中国园林素以“写意山水园”著称,以山石、水体写意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普遍做法。早在唐代,白居易就曾以庭山象征终南,李德裕则在平泉庄疏凿泉石以象征巫峡。“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文震亨《长物志》)庭园中罗列峰峦湖沼,俨然一个小天地。在此,山水主要起“比”“兴”的作用。如扬州个园,以竹、石为主体,分别利用笋石、湖石、黄石、宣石等石材,表现“春、夏、秋、冬”四时之景(图1),俗称四季假山,成为扬州乃至中国现存历史园林假山中的上品。因此对于山水,中国古典园林更注重它们的象征意义,其次才是形式美。

但是相比中国的假山叠石,日本的枯山水更富有写意、象征的意味,因而也更富想象力。日本的枯山水概括着更加阔大的自然景观,与汉、唐的中国园林或者近似。二者相较,近似中国画的大、小写意之分,这是因为中日古典园林的宗教背景、创作主体、审美标准、欣赏方式等存在诸多差异。

2中日园林用石技艺的差异性

2.1宗教影响

中国的假山和日本的枯山水都来自禅宗,但形式却大相径庭,首先和宗教在两国所处社会地位有很大关联。中国文化一直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外来的佛教被中国的文化所同化和吸收,失去了它自身的个性化。在中国,佛寺在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同时,也成为早期的公共游览地,即群众性的观赏休憩场所,也使得中国寺(观)园林具有世俗化的特征。从隶属关系講,寺观园林虽是中国三大园林类型之一,但在其内容和形式上却和私家园林无异,讲究园林景观的赏心悦目及其诗情画意,却鲜有宗教的寓意。

日本则不然,宗教在日本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社会政治力量,并影响到各个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西方宗教社会有相同之处。日本园林中,赋有宗教意味的园林有净土庭园、枯山水和茶庭。平安时期受佛教净土宗的影响产生了净土庭园,以园林的形象象征西天极乐世界,类似波斯园林用十字型水渠象征天园中的水、乳、酒、蜜4条河。禅宗传到日本后,受幕府政权扶持,代替了净土宗的地位。枯山水和茶庭都受到禅宗思想的浸润,但是枯山水更具禅意。枯山水从早期作为园林的局部发展到独立的庭,以极至的抽象形式表现山水,在观者眼中内容极其简约,却能幻化为万千景象(图2)。

2.2创作主体

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园”而著称,园林的创作主体大多为文人画家。自魏晋南北朝起,山水画一直影响着中国园林的创作,山水画的理论、创作准则也被借鉴到园林创作上。因而无论是在审美层次还是在具体技法上,山水画都对中国园林的掇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计成在《园冶》中亦主张掇山要有深远如画的意境,所谓“深意画图,余情丘壑”。明清时期的叠山名家如计成、张南垣、戈峪良等,于绘画都有一定的造诣,他们在叠山理水中所依的艺术手法,几与中国山水画如出一辙。从现今保存下来的叠山名作来看,大都依画理而作。如扬州个园,用不同的石材叠石造景,创作出四季假山,体现了“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郭熙《林泉高致》)的画意。

枯山水的大师多为禅僧,他们不仅把淡泊弃世的宗教意识带进了园林,而且籍枯山水来表现一种摆脱了一切生老病死的永恒。著名的禅僧梦窗竦石即是枯山水大师,他在《梦中问答集》中曾说过:把(山水)庭园和修道者分开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修道者。所以枯山水和禅可以说是一体的,枯山水中不用落叶树及花灌木,因而没有季相变化,也就没有了四季的枯荣;没有真实的流水,就没有盈涸和运动,这都是禅僧眼中的永恒。

不同的创作主体造就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创作(设计)者的意匠在造园中显得至关重要,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述:“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这里的主人即是指园林的创作主体(设计师)。而创作(设计)者的人生感悟、审美情趣无一例外地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因此,崇尚隐逸的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在园林中所表达的意境往往是渔樵耕读式的隐士生活;而日本的禅僧把造园和修道融为一體,在园林中所体现的则是枯寂的禅意。

2.3审美取向

空寂中生气流行,鸢飞鱼跃,是中国人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镜相人”互摄互映的华严境界。正如倪云林诗中的深谷幽兰,倒影自照,虽感空寂,却有春风微笑相伴,悠然自足。因而中国园林中,宁静中有跃动,枯朽中有生机,一片假山就是一片生命的天地。中国园林的创作过程,是首先创造出一个“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以及“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生活美环境——“生境”,然后再上升到艺术美的“画境”,进而升华到理想美的“意境”,最后达到三者互相渗透、情景交融的高潮。在颐和园前山山腰大报恩延寿寺东边、圆朗斋的西边有一组建筑,其中一亭名“观生意”,即看万物生机之意。唐人皮日休诗中亦有“暂听松风生意足,偶看淡月世情疏”句,因而把大自然中欣欣向荣和生生不息的景象当成审美对象,是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归隐田园会成为历代文人的理想境界,正是中国人在空寂中能感到生气流行的世界观使然,所以中国的假山是要创造一个“万物自生听”的世界,生硬的石头中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泉石激韵,落叶鸣琴。

日本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审美意识为“佗”“寂”。“佗”“寂”之美存在于茶道、书道、花道、剑道、绘画、庭院等等艺术形式中,体现着日本人的内在气质、趣味和修养。“佗”崇尚清静素雅,追求闲寂悠然的人生、高远稳静的精神境界;“寂”则主显寂寥苍凉,有种冰冷凝重之美,其中禅的影响自不待言。因此,禅宗“无一物中无尽藏”的哲学,自然成为日本枯山水园林的基本意境:庭中以石代山,以沙代水,显现出一个寂寥永恒的世界。白色的沙海,似无任何的生机,面前的景致,却使人联想到宇宙和人生。在枯山水园林里,生命体的有限和宇宙的无限构成强大的反差,从而使人进入到静思和冥想之中。

2.4选石置石

中国园林文化中,白居易最早为石分类列族,提出园中“石”的美学意义和赏石要旨。他认为:“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对于园中置石,白居易重视山石与其他园景组合而置,并写了许多赏石诗表达这一美的观念。如石与藤组合:“白石卧可枕,青萝行可攀。”(《秋山》)石与树配置:“石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莲石》)池边置石:“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莲石》)竹间置石:“上有青青竹,竹问多白石。”(《北亭》)石与禽鸟组合的景:“华亭双鹤白矫矫,太湖四石青岑岑。”(《池上作》)白居易的这种园林观对后世的园林选石、用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唐以降,推崇湖石和追求“瘦、皱、漏、透、丑”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主流,白居易诗中“石”的意境也一直为园林创作者所追求。

而在枯山水中,选石标准不同于中国园林,它不求瘦、皱、漏、透,而求雄浑深厚,气象宏大。日本园林选石往往注重形状纹理,或如巉岩削壁,或如连峰接岭,或如平冈远阜。枯山水中不用不同种类的石材,且不用大小相近、形状相似的石,不作直线排列。日本园林用石也不同于中国的叠石成山,只利用每块石头自身的特点,单独地,或适当组合,使峰峦、沟壑、余脉等等合乎自然(图3)。两块陡峭的石头相傍,缝隙即可象征飞瀑(枯泷);而一纹理盘曲的石块,横置在沟壑之前,或者铺一层卵石,则可象征奔湍出峡(枯流)。此外,日本园林构成石景的石块数量也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如单石景一般是按佛教须弥山的样式做成单个高大的石景;二石景则常组成坐禅石,象征一个老和尚讲经,一个小和尚聽禅,等等。

2.5空间形态

叠山置石是中国园林中的一个点景或景点,是园林空间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叠山置石也往往有花木相伴、有流水环绕。山石在中国山水园中以“静”的状态出现,流水则以“动”的形象出现,而植物和水体又暗示着园中的生机和变化,故有“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笪重光《画筌》),又有“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郭熙《林泉高致》)。基于这样的理念,园林之中往往“开池浚壑,理石挑山”(《园冶》),因高就低、堆山挖池,使山水、植物结合,动静相宜,刚柔相济。

日本的枯山水早期是作为园林的局部,以石组的形式存在;后期(成熟的枯山水,也是世人所熟知的形式)则往往为独立的庭,近似大型的山石盆景。以中国园林的创作方法来看,日本的枯山水几乎是半成品。在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水,苔藓是枯山水中最常用的植物,鲜有树木,更不用开花的植物,石、沙是园林的主体,以白沙耙制成的各种纹理以表现种种波痕,再以“组石”来象征山岛,“沙”的细软和“石”的坚硬构成对比,形成了一幅“太空恒寂寥”的画面,引导着人们的思绪飞越时空。

2.6欣赏方式

和中国园林游览方式不同,日本园林有坐观式园林,即园中没有布置园路。枯山水更是纯观赏的对象,除打理庭园的禅僧外,人不可以走进“枯山水”。欣赏枯山水的方法是静坐,是沉思冥想,而枯山水提供了一个切入宇宙永恒的契机。

中国的假山则是一种让你融入进去的艺术世界,山水之好,妙在可居可游。如扬州个园之秋山,气魄雄伟,有“竖划三寸当千切之高”的意境,为个园假山的精华所在(图4)。其山道构置十分巧妙,蹬道多隐藏在洞穴之中,上下盘旋,迷人往返,置人于“山窮水尽疑无路,峰回路转又一村”的真山境界,此谓“可游”。假山腹有飞梁和石屋,石屋中置有石门、石窗、石桌、石床,生活意趣十分浓厚,洞室通风良好,四季干燥,此为“可居”。所以中国园林的假山,人们不只是在外围观看,而是融入到山水之中,“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与生烟万象相优游。

3现代环境下的传统叠石技艺

近年来,城市建设中恢复、修建了大量假山,但这些作品都难以比肩扬州个园“四季假山”、苏州“环秀山庄”等优秀传统假山叠石,有些作品甚至被广为诟病。造成传统假山这种尴尬的局面,个中原因很复杂,诸如缺乏假山工艺技术评判鉴定标准、传统技术的失传及传承人的缺乏等,然而最根本的恐还是传统假山很难与现代环境相协调,现代人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

相较之下,日本园林的用石艺术特别是枯山水艺术更加受到现代景观设计师、艺术家的青睐。这也许是枯山水的象征、抽象意味,暗合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种种思潮,如抽象艺术、极简主义等,才使它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而枯山水的极具抽象性和象征性的特质,使它也极易和现代建筑相协调,某种程度上也要比中国的假山更易处理,甚至洒洒落落地铺上一片白沙,散置几块石头,就能取得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故而我们在很多现代景观设计中都能看到日本园林的影子。

那么,现代人居环境下的中国假山何去何从呢?也许贝聿铭先生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环境设计能给我们些许启示。

众所周知,贝先生在苏州博物馆新馆所作假山,并未以一味“传承”的态度从形式上模仿古代叠石大师的作品,而是把传统假山的内在精髓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他选择了另辟蹊径:以和拙政园相邻的一面白墙为背景,“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以“片石”的形式呈现出一幅立体的山水画,远远望去就像连绵不绝的山峦将新馆与拙政园相连,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读苏州园林有感 篇4

苏州园林的布局设计是很细腻的。她,宛如一个蒙着许多层面纱的清秀女子。当你层层深入,并慢慢地撩起她那薄如蝉翼的面纱时,秀丽清纯的美便自然地呈现在你面前。那是一种恬淡的美感。淡而有味,甜却不腻,它既沁人心脾又让人回味无穷;是那般的真切,却又是那般的不可名状,真的好美。

苏州园林只是细腻吗?当然不,你就看那狮园中千奇百怪的假山,是那般的小巧精致。可它毕竟是山啊!那层峦叠嶂,峰回路转的情趣,难道不让人有一种置身山林之中的感觉吗?山顶那小小的一块平地,给人一种细致而又不乏粗糙的感觉,极目远眺,又何尝不让人宠辱偕忘、心旷神怡呢?苏州园林真是一幅画,一幅景致隽永的山水画。

苏州园林又是那样的古朴典雅。那镂花的窗,古朴的`桌,细致的椅,精美又不显呆板,虽是“雕栏玉砌”,却又“朱颜不改”。苏州园林是与文人雅士相题并论的,她总能让人从中感悟那沧桑的历史与深邃的文化底蕴。

那靠水的水榭,临池的亭子,妩媚又不乏端庄。俯身,便可看到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还有那些活泼的鲤鱼……那份灵动,早已悄然跃入我的心头。

那宁静的池沼,活脱脱像一个文静的女子,依傍着青山翠柳,是那样的优雅。一涓细流注入池中,水面漾起小小的晕圈,灵气活现。

更有那四季的花木装点着一切,为假山池沼披上了应时的彩衣。

中日婚礼着装对比(本站推荐) 篇5

和式婚礼日本の披露宴は催される時間に関係なく、ほとんどがシャンデリアなど照明の灯った室内でのパーティーです。

このようなパーティーは夜型といわれ、新郎新婦もイブニングスタイルの装いとなります。ですから出席するゲストも夜を意識した装いで構わないと されています。

中国:新郎的公裳即公服,这本来是有官阶的人才能穿的;幞头是当时男子贵贱通服的头巾,但花幞头则是婚礼行用的吉服。民间习俗,结婚是大喜之日,在服饰上出现一些僭越,正式规定庶民结婚可以用九品命服为吉服。所以后来凤冠霞帔成为新娘的通服,小小老百姓在婚礼举行之际也能权充九品末等官。江南俗称新郎为“新郎官”、“新官人”,其源或出于此。礼服色彩多为红色,图案以龙风为主。目前国内的中式婚礼服呈现出明显的购买趋向。中式婚礼服凭着其强烈的民族特色以及有利的本土亲和力,在婚礼服市场显示了极强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新人倾向于中式婚礼服。随着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传统婚礼服也将迎来流行高峰,并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然而从我国婚礼服现状上来看,传统婚礼服有着极大的欠缺,有设计和质量方面,也有款式和颜色更新方面,尤其是一些传统婚礼服缺乏文化底蕴和个性特征。要改变现状,首先必须让传统婚礼服能表达显示出文化内涵,再与流行元素紧密结合。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婚礼装束构成有形制的差异。明朝官员婚礼新郎装束为乌纱帽、簪花,大红圆领、缀本等补子,披红、本等革带、�靴。新娘装束为翟冠、大红通袖麒麟袍、本等革带、官绿裙、盖头。士庶婚礼的新郎装束为方巾、簪花,道袍,披红,靴。士庶婚礼的新娘装束为销金盖头、大红通袖袍、团花霞帔。

读《中日古典园林对比》有感 篇6

—— 植物配置植物是园林的主体,植物配置是园林设计、景观营建的主旋律。植物配置更是一门科学、艺术,是绿地建设的灵魂。它融合、渗透、演绎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运动诸要素;与植物学、园艺学、气象学、土壤学、美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历史、人文有着诸般紧密的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活的空间艺术......植物配置是利用植物材料结合园林中的其他素材,按照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组成不同的园林空间,创造各式园林景观以满足人们观赏游憩的需要。在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公园、一块绿地可以没有地形、没有水体、没有园林建筑......,但是不能没有能给公园带来生机的植物。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从园林设计到植物配置都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然而在现代的园林绿地中,植物配置却有着不同时代带来的独特风格和特征。

1、植物景观的审美主体(服务群体)之转变:贵族性与大众性

古代的造园家有两种,一为文人雅士,二为具有精湛技艺的工匠。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使用的私有性,这些造园家营建的古典园林或为己用或为封建贵族所有,其审美主体与如今现代园林的服务群体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

如今,私人占有园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城市公园、开放性绿地开始进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园林设计营造的植物景观不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欣赏感知的对象,而且还为市民户外游憩和交往提供丰富的空间。

2、植物材料选择之转变:单一性与多样性

据调查,苏州8座园林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环秀山庄、沧浪亭等),各园重复栽植的植物有罗汉松、白玉兰、桂花等11种植物,重复率100%;而重复率在50%以上的植物有70种左右。由此可见,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古典园林的特点是种类少,局限性强。在拥有优越自然条件的江南私家园林中是如此,而皇家园林在北方气候条件的限制下更是如此。我国拥有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其中木本植物8000多种,而古典园林中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其种类不超过200种,仅占2.5%。

相比之下,现代园林设计在植物选择上,由于在植物功能上的拓宽,生态、防护、生产功能的增加,对植物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再拘泥于少数具有观赏寓意、诗情画意的植物,开始注重植物配置的生物多样性原则和乡土性原则。

3、植物配置形式之转变:规律性和多元化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风格为自然式,常与园林风格保持一致。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那种“片山块石、似有野趣”或“咫尺山林”式的高度自然物的缩影,使其配置形式局限性强。虽能让人产生想象自然美景的作用,但并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真正”存在,在这方面是很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需求的。古典园林中常用的形式有孤植、对植、丛植几种形式,还有一些的规律性做法,如高山栽松、岸边植柳、山中挂藤、水上放莲、修竹千竿、双桐相映、槐荫当庭、移竹当窗、栽梅绕屋等常用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也能在古典园林的室内室外、厅前屋后、轩房廊侧、山脚池畔等处见到花台、盆景、盆栽等形式,点缀恰到好处。

而如今盆景、盆栽进入了各家各户的庭院和阳台空间,花台的形式已经演变为现代的花坛、花境等形式。现代园林设计手法的更新和植物配置多功能的要求使植物配置形式正在走向多元化。植物材料选择的多样化发展为多元化的形式提供了必要条件。平面和立体空间层次营造上,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搭配、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搭配以符合实际需求的科学比例配置。另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和专类园、湿地、森林公园、防护林等绿地形式的开拓赋予植物配置更多载体和功能。

4、植物配置遵循原则之转变:艺术性和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古典园林是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利用不同植物特有的文化寓意丰富植物观赏内容、寄托园主思想情怀,这样的例子在古典园林中屡见不鲜,如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认为是脱离庸俗而具有理想的象征;竹则被认为是刚直不阿,有气节的君子等等。植物配置与诗情画意结合,如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留听阁”借芭蕉、残荷在风吹雨打的条件下所产生的声响效果而给人以艺术感受;承德离宫中的“万鹤松风”景点,也是借风掠松林而发出的瑟瑟涛声而感染人的。古典园林植物造景非常强调艺术性原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园主和造园家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影响。

时代的更替带来了新的问题。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使得人们意识到植物具有基本的美化和观赏功能,而且还看到了它的环境资源价值,如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等作用。植物配置形成的人工自然植物群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为野生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因此尊重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如今植物配置设计的必然准则。在设计中要求设计师以人为本,结合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多学科设计是一大趋势,如芳香保健植物园。现代园林中植物配置强调的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

中国古典园林解读 篇7

——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有声的画,有形的诗,凝固的音乐,流动的建筑” ,“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对中国自然山水园林的高度概括。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之水、错落之山、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组合成的建筑环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中国古典园林还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它使人足不出户也能领略多种风情,感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它有着中国文化的底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天人合一”、“师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设的基本思想,“巧夺天工”、“宛若天成”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点,“浑然一体”、“古朴沧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境界,“泱茫无穷”、“气象万千”是中国古典园林生态效应的美学感受。对于古典园林而言,山水形态是其主干结构,地上建筑只是其枝叶。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叠山理水”,通过特殊的山水形态构建出一个完整统一、和谐稳定的生态系统,这是一个“再造乾坤”的过程,一个好的园林必然是一幅好的山水画,要体现出“山有情、水有意”的景观效果,做成一个有情有意的山水景观是中国古典园林基本要求,这既是一种科学(中国古代的生态学思想)、又是一种艺术(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境界),须要有一个“巧夺天工”的手段。“残山剩水”是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在“山穷水尽”处蕴藏着中国美学所特有的诗情画意。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让空间既不是一望无垠,又不妨碍视觉流畅,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因此,园林一定要凿池引水。古代园林的理水方法,一般有掩,隔,破三种。掩就是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隔是筑堤横断于水面,或有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园治》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破是在水面很小时,如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

是一洼水池,却可令人感受到山野风致。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植物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花木有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了花木也没有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也很严格。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都追求自然美。二讲色美,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斑驳的狼榆,白色的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力求一年四季,园中自然之色,不衰不减;三讲味香,要求植物淡雅清幽,不可过浓,有娇柔之嫌;也不可过淡,有意犹难尽之妨。四讲境界,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的衬托作用,往往和精神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强调自然美不是理想美,相反,中国人更崇尚自然之美,推崇佛家与道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总结了这个时期文艺发展的丰富经验,将美学观点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这种思想也影响到后来园林造景的观念,庭园成为自然美景在有限空间里的艺术再现,尤其表现在南宋后江南兴建的多处私园。这时园林的造园特点是,多以山池泉石为中心,饰以花草,环以建筑,其造园手法从此日趋精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如苏州的网师园是典型的城中私园,其面积虽小但园景丰富,精巧的亭廊、扶疏的林木、自然的泉石都以园中的一池碧水为中心,共同在这一小园中组成了错落有致、均衡秩序的园林景观。中国园林的具体表现手法是挖池叠山,杂以园林建筑,用各种造景手段将自然山川美的精华浓缩于一园,这种集山水泉山于一园、模拟自然山水意境的形式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色。

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与诗画同源的,自然山水的美感和神韵是造园者所神往的境界和最终的追求,因而“诗情画意”的景观是中国园林最根本的特色。中国古典园林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和经营,中国园林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为释道儒三家,儒家重人伦礼法,以仁和义为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佛家所宣扬的“修身养性、度己度人”和儒家的人伦礼学、道家的追求清静无为等思想境界,如出一辙。它们的哲学思想之间并无尖锐冲突,而某些方面却又可以互补。在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造园思想与西方唯理主义的因素相反,处处充满着生活气息并浸透着人的主观感情。可见,中国造园的美学基础在于“缘情”。

中国园林讲究“三境”,既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境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相互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既理想美,它指园林的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中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我国古典园林以其建筑风格与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

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位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的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它善于把有限的空间,巧妙的组合成千变万化的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古典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赵秀公园、潮州西湖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园林建筑一般具有多曲、多变、雅朴、空透四大特点。多曲是为了和风景环境和谐组合,设计曲径、曲桥、曲廊、飞檐翘角等;多变是为了适应山水地形的高低曲折,因地制宜,灵活布置;雅朴指追求宁静自然、简洁淡泊、朴实无华、风韵清晰的风格;空透是为了使人们可以自由自在的环顾四周,尽情赏景,以达到“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的观景效果。

从根本上说,中国园林,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它们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中国的园林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中西欧古典园林差异 篇8

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

自然的艺术再现。两者的差异在于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欧园林

以法国的规整式园林为代表,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

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

中西方园林差异产生的原因是由于:

1、世界观的差异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欧人

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而西欧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与西欧清晰客观的雄辩相

比,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多有道佛之风范,参禅悟道,却始终没有一句明确回答。中国园林

正有这种味道,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中国人讲究和谐,“乐者,天地之和也”,因此

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西欧园林方

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而我国园林讲究“移步换景”,在遮遮掩掩中即使是小园亦

可拉出很大景深,其中奥妙正在于藏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二、自然观的差异: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中国建筑

中首先表现为中国人特殊的审美情趣。例如造园的要旨就是“借景”。“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风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

景,交织成曲。”可见,中国传统园林正是巧于斯,妙于斯。明明是人工造山、造水、造园,却又要借花鸟虫鱼、奇山瘦水,制造出“宛若天开,浑如天成”之局面。尤其是江南园林,越是小园越讲究自然之美。白居易在庐山建草堂,赋诗曰“何以洗我耳,屋头飞落泉;何以

净我眼,砌下生白莲;左手携一壶,右手擎五弦„„倦鸟得茂林,涸鱼还清泉,舍此欲焉往,人间多艰险。”这种中国文人的理想,化为人间烟火,使成了私家园林。即使皇家园林,亦

比西欧皇家园林有着更多闲情逸趣。

三、中西欧园林布局的差异中西欧古典园林在总体布局上的最大区别,在于突出自然

风景还是突出筑。以法国宫廷画院为代表的西欧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突出特点,就是在平

面构图上很强调园林中部的中轴线,园林内的林荫道、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小建筑物、小广场、放射性的小路等都围绕着这根中轴线,强调这根中轴线来进行布置。在这根中轴线

高处的起点上则布置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物也就控制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物。显然,这种园林的基本指导思想来自理性

主义,是“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中国的园林则不同。园林建筑既要满足游人观

赏自然风景的需要,又要成为被观赏的自然景色中的一个内容。这也就是说,它们兼有观景

与点景的双重功能。因此园林建筑要与山、水、植物很好的协调起来。

四、建筑材料上,中国园林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宫殿的基座和普通房屋的墙则用夯土;

西欧园林建筑使用砖的技艺独步天下;欧洲园林建筑的材质则主要是石头。西欧民族的文化

与性格差异在园林建筑材质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反映。从整体上来看,西欧园林建筑的另一个

特点是开放、轩敞、一览无余。这与中国围墙文化的封闭、内敛、深藏不露又形成鲜明的对

比。西欧园林建筑从正面一个方向即可获取主体印象,庶几可窥得全貌。即使加上草坪、花

园,也在开阔之处。中国的宫室建筑要在空中俯瞰的多维审视才可获取整体轮廓,此外大门

口还要加上照壁,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中国的园林建筑回环、繁复、曲折,决没有西欧的草坪、花园来得直接、简约、开敞。中国无论宫室还是园林,一律圈以围墙。

观中日百年衰荣鉴有感(大全) 篇9

题目:院(系):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

观《中日百年衰荣鉴》有感师范学院英语***高敏库尔马别克

观《中日百年衰荣鉴》有感

去年日本在任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并大放厥词:参拜靖

国神社已成为政治或外交问题,我对此感到遗憾。通过这个短片,我也能窥探出日本如此嚣张的原因。我们不仅应该关注了解日本,更重

要的是我们要为中国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和日本是与生俱来的近邻,尽管我们和这个民族相邻相处了

数千年,但其实我们真的并不了解这个民族的秉性。美国虽然和其相

聚甚远,却非常了解这个民族的心根:欺软怕硬。

为什么它不敢对俄罗斯狂妄,为什么面对面积和重要性远远大于

钓鱼岛的北方四岛,日本人只能哀嚎。这也正应了《红楼梦》中的一

句话:“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日本一直以来,对二战中所犯下的侵略战争罪行从没有过真正的反思,对年青的一代隐瞒历史,并以

篡改的历史教育他们。日本经济发达后,一直想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在亚洲,堵住中国,其他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日本认为中

国崛起或成定局,是恐慌还是他们的野心膨胀而不断的蠢蠢欲动。以

这许多的手段也死在试探中国。探得底牌后,进一步部署钓鱼岛动作。

军事,我们应该看过新闻,日本有能力在一夜之间制造数千枚核弹。

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现在已拥有400多吨的武器级环,并已

每年好几吨的数量增长。我们可见日本的核能力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我们清楚地看到,日本这个战争发动国的诸多政要,并没有表现

出同那罪恶历史完全决裂的决心。日本有的这些实力才是它所有野心的支撑。日本政坛在近来频频出现的种种危险举动,不能不让我国人

警醒!这些现象无不说明日本右翼分子在美国的撑腰下的有恃无恐,也说明联合国对于日本的右翼言行早已失去了监督与制约能力。日本不仅是美国的一把刀,更是一条极具野心的狼,它时不时的会刺痛中国人的神经。无论日本出于什么样目的,有着什么样的雄心壮志,只要它胆敢出手阻碍我中华民族之复兴,就应该让他们知道这代价的昂贵。

2010年中国JDP取代日本居于世界第二位,而日本的经济泡沫已达二十年之久。日本的优势地位一点点地丧失,这必然导致了日本的一部分人尤其是右翼分子心理极度不平衡。在这种心理下,某些及右翼政治家难免剑走偏锋。所以只有当我中国全面强于日本时,这些纠纷才会真正结束。靠人人会跑,靠山山会倒,在国际社会各国一向是利益为先。对内我们首先应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收入,严厉惩治腐败,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对外,我们应该将精力主要放在东北亚,非洲和拉美。中国应多做有利于朝韩和平的事,与美国煽风点火的半岛政策形成鲜明对比,与日本国内紧缩的经济相比,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对我们来说,具有更大的发展合作空间。淡化中日之间的关系,这即包括淡化合作关系,淡化紧张关系,中国没有必要将精力集中日本身上,耗费太多精力和资源,其实是得不偿失。日本嚣张跋扈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美国的影子。所以我们应该知道真正的敌人是谁,日本是美国放出来牵制中国又野心勃勃的饿狼。中国的隐忍换来的从来都不是和平与稳定,而是美国的步步紧逼。所以,我们与美国的关系甚是微妙,需要最大程度的布局和部署。

中西方古典园林差异 篇10

在西方,以法国古典助于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园林;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的园林。由于两地强烈文化差异,导致风格迥异的造园艺术。

一、对古典园林布局的差异

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在空间布局方面: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园林。布局开放,道路笔直,景区呈几何形分割。一览无余,给人以扩大,张扬的感觉。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特征是于曲径处通幽,看似无规则、实则有矩。如此的空间营造,不仅拓展了有限的空间,而且富于诗性的韵律,给人含蓄、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

二、对园林建筑的认识和使用上的差异

西方古典园林设计只不过是把建筑设计那一套原则手法从室内搬到室外。在西方园林中常以建筑为中心,而以庭院包围建筑,呈现典型的外向性格。当然,建筑只是园林的一个组成部分,造园师并不只着眼于建筑本身,而具有卓越的全局观念,以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及小品等组成一个协调的建筑式的整体,使组成园林的各局部、各景点融合于统一的构图之中。

上一篇:网络安全周活动小结下一篇:中共中央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