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形容词对比

2024-08-19

中日形容词对比(精选7篇)

中日形容词对比 篇1

摘要:中日两国都使用表意文字, 并且含有相同汉字的词汇的表达含义也十分相近。由此, 学者们提出了同素语、同形语等很多相关概念来对中日词汇进行对比研究。本文通过对比研究, 总结了“強い”和“强”在词义分类和搭配范围方面的异同, 进一步证实了“日语形容词具有总括性”。对中日学习者、翻译者的教育和应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強い,强,对比

日语中的“強い”是表达强度的一个形容词, 很多人认为它的含义与汉语的“强”是相对应的。但通过大量的例子证明, 这两个词汇的意思和用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两汇在一定程度上凝结了两国文化和两国人民不同的思维方式, 所以说在含义相近的同时也有很大不同。本文通过对两个词汇的作为形容词使用时的词义分类、搭配范围和惯用表现进行对比, 探索两种语言中含有相同形态素“强”的两词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一、先行研究

关于形容词的中日对比, 国内的学者已进行了诸多研究。其中以葛涛 (2013) 、赵嫦虹 (1997) 、赵蔚青 (2004) 、杨婧玮 (2012) 、彭广陆 (2011) 为代表。

葛涛 (1997) 提出了中日形容词具有共性与差异, 并且从形态、文法和文体三个角度对中日形容词进行了分析。赵嫦虹 (1997) 归纳了汉语、日语形容词在形态、意义、功能三个方面的一些基本差别。赵蔚青 (2004) 对日语的“深い”“浅い”和汉语的“深”“浅”进行对比研究, 主要探讨了两组词汇的共起关系和文法机能。杨婧玮 (2012) 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角度, 并参考了赵蔚青 (2004) 的研究方法分析“軽い”“重い”和“轻”“重”的意思及用法。从 (1) 共起关系 (2) 文法机能 (3) 印象、文体、惯用表现三个方面对两组词汇进行了分析。彭广陆 (2009) 提出, 在汉语和日语中存在着像“校园 (中) ——校庭 (日) ”这样的包含同样的形态素, 并且意思相近的词对, 并把他们称作“中日同素语”。

二、研究对象·用例收集·研究方法

本文以形容词“強い”和“强”为研究对象。同时, 在日语中形容词的共起现象比较复杂, 特别是在与动词共起时, 通常用法上偏向于副词功能, 与汉语形容词的对比性较小, 因此研究将不对此进行研究。而汉语形容词的形态构成上种类比较繁多。本研究将只针对单音节形容词“强”进行研究, 对多音节形容词和复合形容词“强大”“强壮”等将不做研究。

本文通过使用语料库进行取例。日语语料库选用了《現代日本语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 (网络版) , 汉语语料库选用了《CCLコーパス》 (网络版) 。

本文参考先行研究中的研究方法, 从中日两语料库中各抽取500例进行分类, 从词义分类、搭配范围和惯用表现等角度对“強い”与“强”进行对比分析。

三、对比“強い”与“强”的词义及搭配

关于“強い”和“强”的词义分类, 在字典中有一定的说明。但是不同的字典中对该词词义的分类并不相同, 并且全面性也较差。对于两国语言的学习者来说, 想要更好地把握好两词的使用, 就必须对其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以下是从中日两语料库中各抽取500个例句进行的归纳与分析:

(一) 强壮的、强大的

“強い”和“强”两词的本意均表示强大, 与弱相对, 也就是说具有很强壮的力量, 很勇猛的意思。在这个用法上中日两国都有很相近的搭配范围内, 一般都会与“力量”、“拥有力量的动物、人、由人组成的群体”及“需要人的力量完成的体育项目”等连接。

(二) (语气) 强有力的、有支配力的

“強い”可以表达说话语气强有力, 即强硬的口吻、语气。该与前一个语义有所不同, 体现了一种对他人的强迫感, 存在着一种支配力。常见搭配有“口调”“命令”“言叶”;而汉语中“强”的该用法十分少见, 在考察中只发现了一个例句, 而表达类似含义时, 汉语更多用“强硬”“强烈”来表达。

(三) 能力大、功效强

“強い”和“强”均可以表达一种高程度的能力、功效。这种情况下, “強い”和“强”都经常与“—力”搭配。例如 (13) (16) 表示某种能力很强。但日语“強い”还会与“抗菌剤”“冷房”等词汇连用, 表示该物品本质就该具有的某种能力、效力很强。例如, 与“抗菌剂”连用就指杀菌剂的杀菌能力强。就这种用法在汉语的语料库中并没有收集到相关事例, 可见表达这种含义时候, “強い”要比“强”的适用范围更广泛。而“强”也可以和汉语中与“能力”含义相近的“水平”一词一起连用。

(四) (关系) 紧密的、密切的

“強い”可以与“関係”“結びつき”连用, 表示关系的紧密和密切。而“强”则没有这一词义。

(五) 深刻

“強い”和“强”都分别可以与“影响”“印象”连用, 表示“影响深刻”“印象深刻”的含义。

(六) 强烈的、激烈的

“強い”和“强”都可以表示“强烈的、激烈的”这一含义。但在与不同类型的名词搭配时, 表达的具体含义又略有不同。并且两词的使用范围也不尽相同。以下是对不同情况的分类讨论。

1. 势头强烈、不减弱

“強い”和“强”均可以表示势头很强劲, 与势头减退反义。但“強い”既可以修饰风, 也可以修饰“雨”, 而“强”作为形容词时只能用于修饰“风”, 表示为“风很强”或“很强的风”, 但是修饰“雨”时则不能用其形容词性, 只能作副词修饰“降雨”, 表示为“强降雨”。

2. (感情) 强烈

“強い”和“强”均可以表示感情的十分强烈。“強い”多与“—感”“疑い”“愿望”“要望”“精神”“志望”“意向”等搭配。值得一提的是在“強い”与“志望”“意向”等搭配时候可以引申为“坚定”的意思, “强”多与“—感”等搭配, 与“意愿”等搭配表示“坚定”含义的用法非常少见。

3. 感官感受强烈

“強い”和“强”都可以表示“感官感受比较强烈”这样的含义。“強い”可与“光”“匂い”“味”“音”等搭配;“强”则可以与“光”“气味”“味道”“声音”等搭配。

(七) 固执的

“強い”在案固定搭配“気が強い”中表示“脾气很固执”, 而“强”没有对应的用法。

(八) 擅长的、精通的、水平高的

“強い”通过格助词“に”与体言相连, 可以表示“某人在某个方面极为擅长”或是“某物适合用于什么情况”, 搭配的名词范围很广泛。但“强”在汉语中没有相似的用法。

(九) 胜过、优越、好

“强”可以表示“胜过、优越、好”的含义, 而“強い”没有这一用法。

四、结论

本文借助语料库的调查结果, 主要从词义和搭配两个角度对比了含有相同形态素“强”的日语形容词“強い”和汉语形容词“强”的异同。得出以下结论:

1.“強い”和“强”均具有“深刻”这一词义, 搭配的范围也基本相同;

2.“強い”和“强”均具备有如下几个词义:“强壮的、强大的”, “ (语气) 强有力的、有支配力的”, “能力大、功效强”, “强烈的、激烈的”。但是表达这些词义时, 可以与“強い”搭配的名词更多。换言之, “強い”在表达如上含义时使用范围更广泛。

3.“強い”可以与若干名词搭配表达“ (关系) 紧密的、密切的”, “固执的”, “擅长的、精通的、水平高的”的词义, 而“强”没有这些用法。

4.“强”可以表达“胜过、优越、好”的词义, 而日语“強い”没有这一用法。

以上几点, 总结了“強い”和“强”在词义分类、搭配范围及惯用表现方面的异同, 对中日学习者、翻译者的教育和应用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 也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证实了“日语形容词具有总括性”。 (赵嫦虹, 1997) 该研究不仅深入到对中日语言的根本特征的探索, 对两国的实际交流有重要意义, 因此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可以通过精确地统计实例的频率或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得出更有突破性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国広哲弥.意味論の方法.大修館書店, 1982.

[2]西尾寅弥.形容詞の意味·用法の記述的研究.国立国语研究所, 秀英出版, 1972.

[3]飛田良文·浅田秀子.現代形容詞用法辞典.東京堂出版, 1991.

中日形容词对比 篇2

关键词:甜味形容词,隐喻,转用

“通感式隐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隐喻方式, 是利用人的通感联想, 由一种感官向另一种感官移位的语言现象。本文主要以中日表示甜味的形容词为研究对象, 对这些词汇的通感式隐喻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试图能让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两种语言间的差异, 避免语言使用上的错误。

一、听觉上的隐喻表现

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表示听觉的形容词相对较少, 为了表现听觉上的感受只能借用其他的形容词。

1.听觉上的舒适感。中日两国表示甜味的形容词都可用于描述带来美好感受的人或物体发出的声音。这是对味觉的舒适感转用在听觉上的表现。

日语用例:

(1) グルグルグル!水車のように廻っている最中、綺羅子の声が私の耳を掠めました。………やさしい、かすかな、いかにも綺羅子らしい甘い声でした。

(咕噜咕噜咕噜!在像水车一样的转动中, 绮罗子的声音在我耳边掠过。……温柔的, 轻轻的, 确实像是绮罗子甜美的声音。)

(2) バンドが静かな甘いメロディーを演奏し出した。女性歌手がマイクをなめるようにして歌い出した。

(乐队开始演奏出静静而甜美的旋律。女歌手凑近麦克风开始唱起歌来。)

甜味往往会带给人们愉快的感觉, 因此在日语中常常用于形容亲切、悦耳的声音。可以说是日语“甘い”向听觉感官域的转移。

汉语用例:

(1) “当真当真当真!”孟蓓的声音又甜又脆, “告诉他去吧, 活该!”

(「ほんと、ほんと、ほんとよ!」孟蓓の声は甘くて澄んでいた。「いい気味だって伝えて!」)

(2) 维娜摇摇头, 现出一脸的困惑, 她也想, 屋里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子啊!她的歌声多么甜美, 从没有谁唱得象她这样动人。

(維娜は首をふって、こまった顔をした。いったいどんな子だろう?甘い声、こんなにドキドキする声を聞いたのは初めてだな。)

汉语中用表示甜味的形容词来比喻优美、清新的声音, 表现女性的声音时尤为常用。

2.带有贬义感觉的听觉表现。中日两国表示甜味的形容词不仅可以用来形容声音的悦耳动听, 也可以用在带有贬义感觉的场合。

日语用例:

(1) あなたって口のうまい悪魔だわ。そうやって甘い言葉で女性をうっとりさせるのね。

(你是个挺会说话的恶魔。就这样用甜言蜜语来迷惑女性。)

(2) 「簡単なアルバイト」「礼金をお支払いします」「迷惑はかかりません」など、 募集広告の甘い言葉をうのみにしてはいけません。

( 请不要盲目相信 “ 简单的零工”“支付酬谢金”“不会给您带来麻烦”等甜言蜜语的招聘广告。)

甜味往往会带给人们愉快的感觉, 因此用于形容亲切、悦耳的声音。但如果食物太甜, 就会让人产生腻味, 就像过于娇媚的声音会隐藏着一些危险一样。因此日语中的”甘い言葉”表示花言巧语、甜言蜜语的意思, 带有贬义意义。

汉语用例:

(1) 他说他天天想念我, 我才不相信这样的甜言蜜语, 想念我为什么不来看看我?

(毎日、あたしのこと思ってるって言ってたけど、そんな甘いことば信じるもんですか。あたしを思ってるなら、どうして会いにこなかったのよ。)

(2) 他们容易被美国帝国主义分子的某些甜言蜜语所欺骗, 似乎不经过严重的长期的斗争, 这些帝国主义分子也会和人民的中国讲平等, 讲互利。

(かれらは、ともすればアメリカ帝国主義者のある種の甘いことばにだまされ、たとえきびしい長期の闘争をやらなくても、これらの帝国主義者が人民の中国にたいして平等、互恵のあつかいをするかのように考

えている。)

汉语和日语一样, 用“甜言蜜语”来比喻为了讨人喜欢或哄骗人而说好听的话, 往往带有给人不信任的感觉。

二、嗅觉上的隐喻表现

由于味觉和嗅觉的联系十分紧密, 所以味觉和嗅觉之间的通感现象尤为突出。

日语用例:

(1) 一体この部屋は二人で寝てさえ狭苦しい上に、ナオミの肌や着物にこびりついている甘い香と汗の匂とが、醗酵したように籠っている。

(总的来说这个房间里睡两个人不仅挤得难受, 而且纳奥米身上衣服上的甜香味和汗臭味像是发酵一样充满了屋子。)

(2) 窓辺のテーブルの上には白と黄色の菊の花が花瓶にいけられていて、今は秋なのだと人々に教えていた。病室には手つかずで残された昼食の煮魚の甘い匂いが漂っていた。

(窗边的桌子上插着白菊和黄菊的花瓶告诉人们现在是秋天。病房里充满了甜香味, 那是还没动过筷子的中饭-炖鱼。)

如上述实例所示, 日语中的甜味形容词用于比喻让人感觉舒服的清香味。这是对味觉的美味体会转用在嗅觉上的表现。

汉语用例:

(1) 人们的衣服头发上, 到处都落着星星散散的麦屑。田野村庄也弥漫在熟麦香甜的气息里。

(人の衣服や髪の毛まで麦わらの切りくずだらけになり、畑も村も、熟した麦の甘い香りに満たされた。)

汉语和日语一样, 汉语表示甜味的形容词“甜”在向嗅觉感官域的隐喻转移时, 用于比喻让人感觉舒服的清香味。

三、视觉上的隐喻表现

无论在汉语中还是日语中表示味觉的形容词常常被用于视觉表现中, 使语言的表达更具有冲击力。

日语用例:

(1) 三島は体育教師の割りには甘いマスクをしていて、女生徒にも人気が高い。 (三岛在体育老师中长得格外英俊, 因而在女生中很受欢迎。)

(2) 清潔感と色気が同居する甘い笑顔をファンは「淳スマイル」と呼んでいる。

(粉丝们将这种纯净有魅力的甜美笑容称之为“淳氏微笑”。)

甜味具有受大多数人喜欢的特征, 因此在日语中往往用“甘い”与“マスク”、“笑顔”等词一起使用, 用于表示受人喜欢的脸蛋、笑容等。

汉语用例:

(1) 妹妹忙着给维嘉倒水喝, 谭静跑去给维嘉涮毛巾, 就连衰弱的晓梦也竭力打起精神, 向维嘉绽出甜甜的微笑。

(妹は、いそいそとコップにお湯を注ぎ、譚静は顔を拭くタオルをしぼり、暁夢も精いっぱい元気な様子を作って維嘉に愛らしく微笑みかけた。)

汉语中表示甜味的味觉形容词主要用于人的笑容。这是将吃甜食后的满足感转用于开心、愉悦的表情中的隐喻方式。

四、触觉上的隐喻表现

日语中表示甜味的形容词有将对味觉的舒适感转用在触觉感官域上的用法, 而在汉语中却几乎没有这样的隐喻表现。如:

(1) ずきんと、頭を突き抜けた甘い感触が、なお全身に気怠く残っている。

(一阵阵穿过头部的轻微疼痛, 让全身发倦。)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汉语和日语表示甜味的形容词在向其他感官域发生隐喻转移时, 以表达令人感到心情愉悦的含义居多, 这和甜味本身会给人带来舒适的感觉密切相关, 在大都场合下可以中日互译。但日语表示甜味的形容词有想触觉感官域发生隐喻转移的现象, 而汉语中却很少有这样的情况, 因此在中日互译时我们需特别注意, 反复斟酌, 以免发生误译。

参考文献

中日同形形容词误译 篇3

中日同形语为两国学习者提供了便利, 但也容易使人误解、造成误用。比如对词性、词义的理解不透彻、不全面, 就有可能使造出的句子具有违和感。而且, 经研究发现, 一些用于教学的教材性书籍, 例如《新编综合日语》[1], 其在词义解释上也存在误译、不足等问题。教材的正确性对于学习者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果出现错误或不足不及时纠正, 就可能会对学习者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主要针对《新编综合日语》 (1—4册) 中出现的中日同形形容词的词义解释进行分析研究, 对教材进行纠错补充, 以期为第二语言教学和字典等工具书的编纂, 提供方便。

一、得意

“得意”在教材中的解释为“擅长;得意”。其中的“擅长”之意无可厚非, 因为日语中的意思是“上手で、そのことに自信もあること。”[2], 即拿手、擅长。例如:得意中の得意 (拿手戏中的最最拿手的) 。但是直接译为“得意”不够准确, 因为日语“得意”和汉语“得意”的意思不完全相同, 其共同点为都有“称心满意, 得意洋洋”的意思, 但同时中日意思又不完全相同, 例如:日语中有“よく品物を買ってくれる客”[2], 即表示老主顾, 经常来买东西的顾客之意。而汉语中则有“得志”之意。如:刘绍堂《乡土与创作》中的“后来少年得意, 一帆风顺”, 又有“及第”之意。如:唐赵氏的《闻夫杜羔登第》:“良人得意正年少, 今夜醉眠何处楼。”因此, 用汉语中的“得意”来直接解释该词不够准确, 建议改为:“称心满意, 洋洋得意;擅长;老顾客。”

二、可能

“可能”在教材中直接解释为“可能”, 这样翻译是不准确的。因为日语的意思是“ある物事が実現できること、または実際にありうること。また、その状態”[3], 即能够做到, 可以实现。例如:この計画の実現は可能である (这个计划能够实现) 。而汉语中除此之外, 还有“也许”的意思, 如:李清照的《渔家傲》词之二“造物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珑地”, 又有“能成为事实的属性, 可能性”的意思, 如:杨朔的《征尘》“战士的脚步也显得摇摆不定, 似乎随时都有被大风吹倒的可能”。

由以上对比可知, 汉语的“可能”包含更多意思。汉语中常说的“小王下午可能会来”的日译为“王さんは午後来るかもしれません”, 就不用“可能”。再如:“这样的办法可能不会得到好结果”的日译为“こういうやり方はおそらくいい結果は得られないだろう”, 也不用“可能”。由于中日“可能”的意思不完全相同, 因此不能直接翻译为“可能”, 改为“能够做到的, 可以实现的”更准确。

三、健全

“健全”在教材中的解释为“健壮”, 而“健壮”在汉语中意思为“强健”, 即更偏向于 (身体) 结实, 有力气。如:李瑛的《戈壁日出》:“看她养的鹿仔多健壮。”日语中的“健全”是“体や精神に悪いところがなく、元気なさま”[2], 即身体和精神上没有缺陷, 呈健康状态。例如:健全に成長する (健康地成长) , 更倾向于汉语中“健康”的意思。因此, 用“健壮”作解释不合适。而且日语中有“状態や考え方が片寄らず堅実で安心できるさま”[4], 即状态、见解等稳妥可靠, 让人放心。例如:“健全な読み物”, 指的是“健康的读物”。因此, 建议改为“ (身体、精神等) 健康、健全; (状态、见解等) 稳妥可靠, 让人放心”。

四、深刻

“深刻”在教材中翻译为“严重, 重大, 深刻, 动人”。日语中其实有两个意思:①事態が非常に切迫して、容易ならないさま (事态非常严峻、严重) 。例如:水不足が深刻になる (用水严重不足) 。②容易ならない事態に心がとらわれているさま (因非常严峻、严重的事态而担心) [5]。汉语中“深刻”的意思为:1.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例如:这篇文章内容深刻, 见解精辟。2.内心感受程度很深的。例如:深刻的体会[6]。

由此可以发现, 日语中的“深刻”主要侧重于“事态非常严峻、严重”, 为贬义词, 而汉语中的“深刻”为中性词。所以, 用汉语“深刻”解释很容易使人误解, 造成对该词的误用。而且, 汉语中的“动人”为褒义词, 用来解释日语的“深刻”不太合适, 建议改为“事态非常严峻、严重, 或因此而担心”。

五、結構

“結構”在教材中的解释为“好, 可以, 足够, 不用了”。其在日语中作为形容词, 除此之外, 还有另外两个意思:①すばらしくて難点がないさま。优秀, 出色, 漂亮。例如:結構な出来栄え (做得出色) 。②気立てのよいさま。お人よし[7], 即性格好, 温和温柔的意思。例如:結構な人 (性格温和的人) 。因此, 教材中的解释不够全面, 建议改为“好, 可以;足够, 不用了;优秀, 出色;性格好, 温和”。

教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 所以教材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至关重要, 希望我们的修正能对教材的完善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陈俊英.新编综合日语.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2.

[2]三省堂スーパー大辞林.三省堂, CASIO, 2006.

[3]松村明.大辞泉.小学馆, 1998.

[4]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ASIO, 2009.

[5]北原保雄.明镜国语辞典.大修館書店, 2011.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012 (6) .

中日形容词对比 篇4

在练习之初, 常将中文的“取得了重大成果”“做出了重大牺牲”直接翻译成日语的「重大な成果をあげた」「重大な犠牲をした」。经过核对书后的译文, 才发现自己犯了大错误, 对“重大”和「重大」间具体有什么差异还不甚了解。因此, 笔者想探讨一下中日语中“重大”和「重大」的异同点。本文以中文“重大”和日文「重大」为考察对象, 从语义、文体、词的接续以及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考察。首先, 利用中文词典和日文词典对两个词的语义和文体加以比较。其次, 利用语料库, 抽出两词的具体例句, 对两个词各自的接续情况加以考察。最后, 从词的感情色彩这一角度对两词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个语料库和三本词典展开。语料库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和KOTONOHA「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少納言, 词典为《汉语大词典》、『日本国語大辞典第二版』、『学研国語辞典』。

一、关于中日同形形容词的先行研究

大河内康宪 (1992) 论述了在日语中作为形容词的中日二字同形词各自使用上的差别, 着重分析了日语词在语义上的倾向性。文末列举了若干词语, 从语义、具体用例、在句子所做成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

李爱华 (2006) 通过调查统计出“对中国学习者而言, 哪些同形词较易翻译, 哪些同形词较难翻译”, 并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

翟东娜 (2000) 重点考察了几组汉日同形词语义褒贬色彩的异同及其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

目前中日同形词的认定与分类主要参照文化厅 (1978) 编写的『中国語と対応する漢語』一书。该书主要依据词典上收录的语义对词语进行分类, 此分类方法在辨别中日同形词时非常便利。本文也参照此书的分类方法。

根据『中国語と対応する漢語』一书, 中文“重大”与日文「重大」“両語における意味が一部重なってはいるが、両者の間にずれのある/两词语义部分重合, 但也存在部分差异”, 换言之, 属于 (O) 同形类义语。

本文在上述先行研究的基础上, 具体考察“重大”与「重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重大”与「重大」的语义对比

“重大”的语义, 参考《汉语大词典》的网络版——汉典网的解释。

《汉语大词典》:作用、意义等比较大而重要。

「重大」的语义参考『日本国語大辞典第二版』、『学研国語辞典』的解释。

『日本国語大辞典第二版』: (名词、形容词) (1) そのままにしておいたり、失敗したりすると、それを処置する苦労や他人への影響が非常に大きくなりそうなさま。軽々しく扱えないような事態であること。/任其发展或任其失败的话会导致巨大影响或处理起来非常麻烦。无法随便对待的事态。 (2) 重々しくて大きいこと。また、そのさま。/又大又沉 (的事物) 。

『学研国語辞典』: (形容词) (1) 軽々しくあつかえば失敗·破滅に至るほど、大切な様子。類:重要/随便对待的话就会导致失败或破灭, 非常重要的样子。 (2) ひじょうに大変な様子。普通の事柄でない様子。「重大な過ちをおかす」/非常严重的样子。不是普通事件。

下面看一下两个词的具体使用例句。

(1) 他们对教育学的发展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 没有这样一支队伍, 在科学技术上至多只能步他人的后尘, 很难取得重大的突破。

(3) 心理契约破坏感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都会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4) さらに、「日本国民が殺人等の生命·身体等に対する一定の重大な犯罪の被害を受けた場合における国外犯の処罰規定を整備する必要がある」という見地…… (内田浩·初めての刑法)

(5) 富士宮市民の健康と暮らしに重大な結果をもたらす恐れがある。 (公害等調整委員会·公害紛争処理白書)

(6) ところが、この静態論には、会計学にとって、重大な欠陥が二つあるのです。 (田中弘·財務諸表論の考え方)

根据字典上的语义解释, 我们可以判断“重大”和「重大」都属于形容词, 在词性上没有差别。此外, 语义上“重大”与「重大」有共通之处, 即含有“大、重要”之意。而例句 (4) (5) 中「重大な犯罪」「重大な結果」对应的翻译应为“严重的犯罪”“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 「重大」一词在语义上有偏向“严重”的含义。

三、“重大”与「重大」的文体对比

为了进一步了解两个词语语义及用法上的差别, 有必要对词语使用的文体进行对比。本文将文体划分为书面语、口语和日常用语三类。口语指在日常生活或非正式场合使用的语言。书面语则指在文章及正式场合中使用的语言。在以上两种情况下都能使用的语言称之为日常用语。本文根据《日本语语感辞典》和《岩波中国语辞典》对两词使用的文体展开比较。

《日本语语感辞典》中对「重大」的解释为:軽く扱えない、根幹にかかわるの意で、改まった会話や文章で用いられる硬い漢語/关系到根本, 无法随便对待。用于正式会话或文章中的生硬汉语[3]。由此可见, 「重大」属于书面语。

根据《岩波中国语辞典》的分类, “重大”属于“广播、电视、演讲等场合使用的语言”, 同样属于书面语。

经过对比可知, “重大”与「重大」两词都属于书面语, 在文体上没有显著差异。

四、“重大”与「重大」的接续对比

“重大”和「重大」在接续上存在着各自的特点, 而通过对两个词的接续尤其是作为定语时接续情况的对比, 可以观察到“重大”与「重大」两个词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差别。

1. 搭配上存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重大”与「重大」在搭配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1) 相似点。 (1) 作谓语。“重大”与「重大」两词都能在句子中担任谓语成分。A.分析上市公司所属的行业与股票价格变化关系的意义非常重大。B.そしてこのかんの公明党の責任は重大だった。以“XX重大”的形式在北大CCL语料库进行检索, 可得到用例1661条, 以「重大だ」和「重大。」的形式进行搜索, 可以得到用例307条。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虽然“重大”和「重大」都可以做谓语, 但是“重大”作谓语的频率更高。 (2) 可以后接“—性”变为名词。根据CCL语料库的数据, “重大”可以后接“—性”变为三字词“重大性”。同样, 日语的「重大」也具有此种用法。但是, 日语「重大性」的用例为67条, 中文“重大性”的用例仅为7条。由此可看出中文“重大性”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

(2) 不同点。「重大」可作为连用修饰语, 而“重大”不行。根据「少納言」语料库的检索数据, 「重大に」的用例有21条, 「重大と」的用例有10条, 而在CCL语料库中并未搜索到“重大地”的相关用例。

2.“重大”的接续情况

为了了解“重大”一词的具体接续情况, 笔者使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进行了检索, 并选取前500句例句进行统计。根据《汉日对照现代汉语褒贬义词用法词典》《汉语大词典》和《常用褒贬义词语详解词典》将检索统计出的词语分为“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三类。

能与“重大”搭配使用的名词中, 褒义词为30个, 中性词36个, 贬义词16个。

此外, 将表1中的词语以“重大的XX/重大XX/XX重大”的形式在语料库中搜索相关用例, 可以统计出每个词语的用例数。因为褒义词一栏的词语总体用例数量巨大, 所以选取用例数量超过800的词语, 中性词选取用例数量前五位的词语, 贬义词选取用例数量80条以上的词语。

与褒义词的搭配中, “重大的意义/重大意义/意义重大”用例共4104条, “重大的贡献/重大贡献/贡献重大”为2186条, “重大的突破/重大突破”为2095条, “重大的进展/重大进展”1590条, “重大的成果/重大成果/成果重大”828条。

与中性词的搭配中, 用例数量最多的前五位分别为“重大的问题/重大问题/问题重大”6149条, “重大的决策/重大决策”2216条, “重大的影响/重大影响/影响重大”1954条, “重大的责任/重大责任/责任重大”1401条, “重大的决定/重大决定”175条。

与贬义词的搭配中, “重大的损失/重大损失/损失重大”1337条, “重大的案件/重大案件/案件重大”598条, “重大的分歧/重大分歧/分歧重大”131条, “重大的挫折/重大挫折”89条。

从表1和表2我们可以看出“重大”一词可以同时与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搭配使用。整体而言, 与褒义词搭配的用例数量最多, 其次与中性词搭配时, 用例数在1000条以上的词有4个, 而与贬义词搭配时总体用例数较少。由此可以得出, 中文中“重大”一词更倾向于与褒义词和中性词搭配使用。

3.「重大」的接续情况

本文以「重大な**」的形式在「少納言」语料库中检索出用例2155条。以用例的前500条为基础, 抽出与「重大」接续的名词。依据『新明解国語辞典』和『日本国語大辞典』, 将词语分为以下三类, 结果如表3。

在「少納言」语料库的500用例中, 与「重大」接续的褒义词有3个, 中性词47个, 贬义词43个。

此外, 「重大な**」的形式进行检索, 可得出如下数据。

从表3可以看出, 「重大」可以同时与贬义词、中性词与褒义词搭配使用。但是, 从数量上来说, 中性词和贬义词占了总量的90%以上, 褒义词数量极少。从表4的用例数来看, 与中性词「影響」「意味」和贬义词「問題」「過失」相比, 褒义词的用例数非常少。由此可见, 日语的「重大」更易与贬义词搭配。

感情色彩是指词汇的整体印象 (喜欢或者不喜欢) 。根据词汇的褒贬含义可以将词汇分为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三类。“褒”指赞同、认同。“贬”指给予低评价。褒义词指含有褒扬或歌颂意义的词, 贬义词指含有不赞成或坏的意思的词。既不属于褒义词, 又不属于贬义词的词语为中性词。

从上面对“重大”和「重大」搭配使用的名词及相关用例数量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重大”与「重大」在语义上非常相近, 有时两词可以替换使用, 但整体来说两词的感情色彩上存在一定差异。日语的「重大」不单指事态的重要, 大多数情况下还包含了该事态不受欢迎这一感情。「**なミス」「**な事故」「**な過失」等都体现了这种情况。

与此相反, 中文的“重大”一词就没有这样的限制, 既可以用于不喜欢发生的事态上, 也广泛用于在表示积极意义的词汇上。例如, “取得了重大胜利, 做出了重大贡献, 做出了重大牺牲, 付出了重大代价”, 等等。

五、总结

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 从语义、词性、文体、接续及感情色彩等方面对中日同形形容词“重大”和「重大」进行了考察。

语义层面上, “重大”和「重大」都含有“大、重要”之意。但是, 在「重大な犯罪」「重大な結果」「重大な欠陥」中, 与「重大」对应的中文词语是“重要”而非“重大”。换句话说, 中文的“重大”与日语的「重大」语义上有共通之处, 但也存在着差异点, “重大”与「重大」是同形类义语。

词性层面上, 根据《汉语大词典》和《日本国语大辞典》可得知, “重大”是形容词, 「重大」是日语二字形容词, 两者均为形容词。在文体上, 两词均属于书面语。

从接续上来看, “重大”和「重大」都能与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接续。但是, “重大”与褒义词和中性词的接续用例远多于贬义词, 而「重大」则更倾向于与中性词和贬义词接续。

在词语的感情色彩上, 日语「重大」不仅仅指事态的大和重要, 其中还往往包含不喜欢该事态的感情色彩。而中文“重大”则没有这种限制, “重大”不仅可以与贬义词搭配使用, 与褒义词的搭配使用也非常广泛。因此可以说, 中文“重大”在词的感情色彩方面比「重大」积极。

参考文献

[1]大河内康憲.「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同形語」 (『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研究論文集』下) [M].东京:くろしお出版, 1992.

[2]李爱华.中国人日本語学習者による漢語の意味習得―中日同形語を対象に―[J].地域研究, 2006 (26) :185—203.

[3]翟东娜.浅析汉日同形词的褒贬色彩语社会文化因素[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0 (02) :32—35.

[4]日本大辞典刊行会编.日本国語大辞典 (第二版) [M].东京:株式会社小学館, 2000.

[5]金田一春彦, 池田弥三郎編.学研国語大辞典[M].东京:学習研究社, 1978.

[6]中村明.日本語語感の辞典[M].东京:岩波書店, 2010.

[7]倉石武四郎.岩波中国語辞典[M].东京:岩波書店, 1963.

[8]西尾实, 水谷静夫.中国語と対応する漢語 (第三版) [M].东京:岩波書店, 1985.

[9]郭先珍.常用褒贬义词语详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改正”中日对比研究 篇5

二战后,随着中日两国关系的缓和,两国语言界的研究随之展开。在现今国内外环境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汉、日两种语言的普及率在逐渐增长。汉、日两语的研究价值也日益凸显。因此,本文将对日汉两语中同形异义语“改正”进行比较分析。

“改正”这一词汇在中、日两语中既存在相近的含义、又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即被称为同形异义语。正因如此、在此对中日两语中“改正”进行意义和用法上微妙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将下列句子中“改正”的含义用汉语译出,该对应哪个汉语词汇呢?对应的是汉语中的“改正”吗?

(1)列車のダイヤを改正する。《日语常用词语例解》

(2)これにともない税制改正も行なわれることになっている。『日本列島改造論』

(3)永楽大典の改正や嘉靖実。『マッテオリッチ伝』

将以上例句译为汉语后可知,其含义并非只有“改正”这一种,除此之外还可以译成多种含义。

(1)变更列车时间表。

(2)与此同时,也要进行税制改革。

(3)永乐大典的改正和嘉靖实录的修订。

日语中“改正”可以译成不同的汉语词汇。然而、这些繁多的汉语词汇和日语原文又有何关联呢?换言之、在什么样的场合下“改正”会译成“变更”,什么情况下可以译成“改革”呢?接下来,本文将对中、日两语中“改正”的用法进行分析,对两者的异同之处加以说明。

1 汉语“改正”的使用方法

1.1 用法

汉语中的“改正”是由动词“改”与补语“正”组合而成的。也就是说,“改正”一般作为动词使用。

(1)“中央不是没有文件,”我跳下沙发,干脆直说起来,“比如右派改正问题,我们几乎没动。”《天云山传奇》

「中央からの文書がないわけじゃないわ」私はソファーから立ってまっすぐ本題に入った。「“右派”の名誉回復の問題だって、私たち何もしてないでしょう」。

(2)观众笑了,这个丑角!我也在扮演丑角。还有算账的日子呢!交代主观动机,检查客观效果,挖掘思想根源,制定改正措施……每一次运动中都是这一套。《人啊,人》

観衆は笑ったこの道化が!とおれもあの道化を演じているんだそれから自己批判に明け暮れた日々!主観的動機の自白客観的影響の点検思想的原因の検討、改善措置の作成……どの運動も同じことのくり返しだった

1.2 含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改正”即为把错误的事情修改成正确的。

(1)王文义咳嗽不断,虽连遭余司令辱骂也不改正。父亲感到公路就要到了,他的眼

前昏昏黄黄地晃动着路的影子。《红高粱》

余司令が幾度も怒鳴りつけたのに王文義はまだしきりに咳こんでいたもうすぐ公路だ父の目に道の影がぼんやりと揺れ動いた

(2)“王XX的表现很好,以实际行动改正了错误。根据党的一贯政策,让他回采访部工作,并恢复原来的职务——采访部主任。”《人啊,人》

王××は立派に実際行動によって誤りを正した党の一貫した政策にもとづき彼を取材部にもどしあわせて元の取材部主任職に復帰させる

从以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中、“改正”通常与“错误”“问题”“措施”等名词连接在一起使用。

2 日语「改正」的使用方法

2.1 用法

日语中「改正」是由「改」和「正」这样两个对等的字构成,保存了「改」的含义,「正」的含义则变得微乎其微。也就是说,日语中「改正」是联合结构的词汇。另外、日语中「改正」可以作为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使用。

A、作名词使用:

(1)これにともない税制改正も行なわれることになっている。この計画はきょうやって明日にも政策効果があがるものではない。『日本列島改造論』

与此同时,也要进行税制改革。这个计划,并非立即可以收效的。

B、作动词使用:

(1)雨はやっと歇ったようですが、空はまだ冷たい鉛のように重く見えたので、私は用心のため、蛇の目を肩に担いで、砲兵工廠の裏手の土塀について東へ坂を

下りました。その時分はまだ道路の改正が出来ない頃なので、坂の勾配が今よりもずっと急でした。『こころ』

雨仿佛刚住,天空仍然冰冷得铅一般沉重。我怕雨再下,便掮着伞,沿着炮兵工厂的后墙走下东坡。那时候路面还没有展开,坡度比现在陡得多。

2.2 含义

掌握“法规、条例、规则”中不完善以及过度的方面、以谋求更好的状态。(《新明解国语辞典》1997年第五版三省堂出版社)

(1)憲法改正について前項の承認を経たときは、天皇は、国民の名で、この憲法と一体を成すものとして、直ちにこれを公布する。『日本国憲法』

宪法的修定在经过前项承认后,天皇立即以国民的名义,作为本宪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布之。

(2)電車が通るようになれば自然町並も変るし、その上に市区改正もあるし、東京が凝としている時は、まあ二六時中一分もないと云って可い位です」『こころ』

电车一通,街道马上就变,而且市区改建一新。东京太热闹了,真可说是不分昼夜。”

从以上例句的用法及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日语中「改正」不仅有改变事物的含义,同时也有修改、修订、改革等含义。

3 实例分析(如上例)

3.1 中日两语中的相同点

(1)从语义来看,汉语“改正”和作为动词使用的「改正」都用来表示把错误的事情改正为“正确”的。(2)“改正”的对象通常为:问题、错误、不好的事情等需要修改的地方。(3)“改正”在中、日两语中通常都用于书面语。即在:修改宪法、文献及计划等方面使用。(4)在中、日两语中,“改正”并不评判好与坏,而是作为中性词来使用。(5)在中、日两语中,动词通常分为自动词和他动词。“改正”作为他动词使用。

3.2 中日两语中的不同点

(1)从语义来看,日语「改正」的范围要更加宽泛。汉语中“改正”一般表示“把不好的事情改正过来”。而日语中、除改正的含义外,也可以表示为:变更、变动、改动等含义。

(2)从词汇构造来看,汉语的“改正”是由动词“改”和补语“正”构成的动补结构;而日语的「改正」是由「改」和「正」这样对等的联合结构。

(3)从语气来看,汉、日两语的“改正”都是正式用语。但是,汉语“改正”的语气更强。

(4)由于中日两国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着一定差别。中国人通常先说想说的内容和结论、之后说明其理由;而日本人恰恰相反。因此,中国在使用“改正”一词时,通常有责备的口吻;相反日语则是以一种叙述的语气陈述。

(5)在表示“改正错误”时,汉语通常使用“改正”一词;而日语通常会使用「認識」或「正しくする」等这样的用法。

(6)从例句可以看出,汉语中“改正”较注重“改的结果”,仅对这个结果和结论进行阐述;相反日语的「改正」更注重改正的动机和过程。

(7)汉语中“改正”是较能动的,主观观念较强烈;相反日语「改正」则较为注重表示客观的、自发的状态描写。

(8)汉语“改正”通常使用于具体的情况;而日语的「改正」通常用于抽象的情况下。在中日对译作品中得出的结果,如下所示:a、中文作品中出现84次。b、日文作品中出现20次。c、中文作品的日文译文中出现22次。

由此可见,虽然中日两语中都存在“改正”一词,但“改正”一词在汉语中的应用要远远高于其在日语中的使用频率。在两国词典中虽然词汇的含义几近相同,但通过本文对中日两语中“改正”一词的实例分析及整理、总结。日语中「改正」作为动词使用时,两语的含义、用法是相同的,即:把错误的事情改成正确的。但在日语中,当「改正」一词作为名词使用时,通常要与「税制」和「向かう」等词汇一起使用。

摘要:近年,中日两国交流的增进,对两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日汉两语的人也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研究和区分两国语言的参考书及文献的大量出现。然而,对于两国语言中的同形异义语、近义词、同义词的研究书目并不全面。因此,本文将对两国语言中的同形异义语“改正”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对该词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研究将为学习两种语言的中国人和日本人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同形异义语,改正,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金天一京助.『新明解国語辞典(第五版).三省堂出版社,1997.

[2]中日対訳語料庫(コーパス)(第一版).北京日本学研究センター.

[3]松村明.『国语辞典』(第九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简明汉日词典编写组.简明汉日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

[5]王萍.日汉双解学习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曲维.日语常用词语例解.大连出版社,2005.

[7]松冈荣志.『外研社·三省堂皇冠汉日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中日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篇6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各国文化经济不断地进步,交流更加的深入。从而语言成为我们交流的重要工具。中国富有礼仪之邦之称,在亚洲与日本一水之隔我们的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我国对于各个国家语言礼貌用语的研究中,更加偏重于中英或日英或日韩的对比。然而中日语言的对比却未得到足够重视。在人们日常交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感谢和道歉。而这两种语言行为在汉语中可以看成是相互独立的,但这在日语中却是可以融为一体的。而感谢和道歉这两种语言行为将在本文中得以深究。这两种语言在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而道歉和感谢到底应该用于什么样的场合,道歉和感谢的表达方式,在各种文化中都有着多多少少的差别。道歉与感谢既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交流中,又能在不同的社会体现出不同的规律及意义的一种社会现象。对此,本文将深入研究日常交流中感谢和道歉的使用条件,以对比中日两国文化和历史为基础,比较日常生活常用的感谢和道歉语,并区分中日语言,分析社会人际关系对感谢道歉语的影响。

二、中日礼貌用语的文化异同

李晓琪的《中日语言学概论》中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传递人类文明。语言它不仅代表着话语本身也承载着其国家的文化。文化与语言剥离不开,相互辅佐。如果语言是一座大楼那文化便是基石。没有文化做润滑那么不同的国家,民族相互交流将难上青天。“对不起”与「すみません」两词除了文字差异外还隐含着文化差异。

1.“和为贵”与儒学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类似的古训很多,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百忍堂中有太和,都是说的“和”。儒家的“太和”观念,包含着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儒家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再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

在日本文化中,“和”的精神是日本人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之一。从古至今,日本人很在意“和”的精神。所谓“和”,也就是人和社会或人和人之间和谐关系。《浅谈日本的“和”精神》中指出飞鸟时代(645—710年),关于“和”的思想与道德标准正式被提出,因此“和”的思想成为日本传统思想之一。如果说日本人比较在意“和”的思想,在这里一定得提到中国的儒学思想。儒学思想对日本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尤其在处理事情的方式和行为准则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日语中「すみません」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很频繁地使用,也正是“以人为本”、“和为贵”的儒家思想变为日本化模式。「すみません」起到了跟他人相处和谐融洽的效果,这也反映了日本社会“以礼为上”,容忍、谦让的为人处世哲学。「すみません」在不经意间甚至可以让白热化状态中的矛盾系数下降到最低,它同时折射出一个民族自我克制的能力。

2.中日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

在汉语语言中,当我们做错了事情或表达自己的歉意的时候多会用“对不起,抱歉”来表达出自己的愧疚之情。《日语道歉语的表达方式》中提到“对不起”这个词却没有日语中「すみません」这一词的使用频率高。日语中有固定道歉的用语(如「すみません」等)的场合,汉语是有着其他非固定形式的说法。如日本人拜访他人家庭敲门的时侯,总是说「すみません」或「ごめんください」等固定的道歉语,而在中国是没有这类固定短语的,中国人通常以“您好,有人在家吗”这样的语言来询问确认。总的来说,汉语中可以使用其它词语或语句来表达日本人用「すみません」表达的内容或心情,不必向日本人那样频繁使用「すみません」等致歉语。因此可以知道,中国人和日本人在道歉行为认识上的不同以及由致歉所带来的后果的差异,使得中国人不像日本人那样容易说出道歉的话来。

三、中日感谢用语之比较

在各国语言之中,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感谢语言都比较复杂。李丽娜《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将言语行为的分类理论作为基础,感谢言语行为可划分为:直接感谢言语行为和间接感谢言语行为。这两大类语言行为由显形感谢词语来区分。直接感谢言语行为是指:在这一话语中包含显形感谢词语(即专门感谢词语),间接感谢言语行为则是指:不包含显形感谢词语,可在功能上却能起到感谢作用的话语。

1.道歉式

汉语和日语中的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用道歉语来表示感谢。李丽娜《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中提到说话者认为自己给对方造成了麻烦,就会用道歉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的谢意,有指向又着重地向对方表述了自身亏欠对方人情的信息。比如“不好意思”和“过意不去”「すみません」「恐れ入ります」等。

实际交流中的中日语言,道歉式的言语和感谢言语行为与直接式的言语和感谢行为比较容易被大众混淆。从表面上看来,中日直接与间接感谢言语中有许多相像的地方,但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现,中日语言会出现很大的区别。我们经常习惯性的将“谢谢”翻译为「ありがとう」。可以说人们在翻译工作中通常会认为母语中的直接言语行为与其他国家语言中对应的直接言语行为意思相同。

这一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例如,你丢了东西别人捡到把它还给你时,在中国我们表达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会礼貌地说句“谢谢”。日本人此时会用「すみません」来感谢对方。这是由于日本人认为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增添了麻烦,因此感到非常的不好意思。生活中日本人将「すみません」「大変恐れ入りますが」这类语言习惯性流露在言语间。即便有时候明确了解这言语只是相互间的客套之辞,然而在接受别人的“雪中送炭”时不这样说,在日本他人就会觉得这是不礼貌的。由此可知,可以笃定这样一个结论:汉语中的“谢谢”与日语中的「ありがとう」不相同。

2.回报式

为表达自身的感激之情便以回报的方式,这不只是表达了对所欠恩情的重视,同时也突出了“礼尚往来”的意味。而估算所欠恩情的多少,又可将其分为承诺式和邀请式。像是:“往后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管开尊口”、“有事打电话”、“以后有事说话”、“一起吃个饭吧”等。这样表述的方式具有鲜明的中汉文化特点,也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和“大恩不言谢”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

《诗经》中有句子:“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琼琚是一种美玉。你赠于我果子,我回报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事物价值远比受赠的东西昂贵得多,这也体现出了人类的高尚情感与品德。这种情感宣扬的是将心比心,是精神领域意识范畴上的契合,所以其回赠的东西和对方价值的比对在此层面上也只具有些微象征性的示义,并且体现出的是对别人对自身的精神意识的珍视,因此说“匪报也”。这是阐述受到了恩惠,应当知恩图报,需要加倍的报答。为的是与人相互结交,这也就是指的人伦层面上情感的沟通。《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所记载的信陵君数次请朱亥,其所体现出的大恩不言谢的观点也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以“情”为上,归结为一句古语便是“投桃报李”,而言语与钱财都是不可比拟的,自然而然便形成了中国人以实际行动回报对方恩情的风俗。从现今社会人和人相互沟通的角度来说,人们更讲究开门见山的报答方式。

由此可知,当代的中国人与古人的相对比,更愿意使用承诺方式的言语,用以表述自己已记大恩在心中,一定必会涌泉相报的心情。其中的目标一样也是为了那种感情上的交流。这样,以这个角度去分析,在汉语语言中,回报感恩式的感谢用语是间接感谢的言语行为中,感激之情最突出的一种。而这种表达感谢的方式的语言,在日语中却是极其少见的。

四、结论

中国和日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极为相似的理念,这是由于两国都曾致力于发展儒家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相似的理念之下仍存在着些许差异。正是因为我的这次深入了解,才知道许多语用错误的原因。我们总是惯性地认为母语国的直接言语行为即等于目的国的直接言语行为,而忽视了两国文化底蕴下的差异性,这是在实际语用以及语言翻译中导致错误的通病。本论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作为基础,对中日感谢语这一言语行为进行了细致的论述与探讨,详细的总结出其各自的语用特征,并在最后就其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比较。用以启示那些跨文化言语交际以及日汉互译的外语学习者,正确选用得体礼貌的语言,有效避免语用失败,确保交际的顺畅与准确度。

摘要:在世界各地生活习惯不同的人相互交流时,因为语言文化的不同,相互理解有差异,进而可能造成误会,导致交流出现障碍。现在,国界之间交流日趋频繁,对于表示道歉和感谢的交流方式,可以减小相互之间的摩擦,同时也可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国界之间的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都是很有好处的。语言结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等的不同,导致不同国家的不同表达方式。当代语言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道歉、感谢等语言行为也应当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中日礼貌用语对比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从行为的角度探讨了语言的使用,是否可以广泛运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本文试图运用这个理论,通过对中日感谢言语行为的比较研究,探讨中日在感谢言语行为背后所蕴含的不同思维意识及文化心理,并由此而引发出在汉日翻译方面的一些启示。

中日委婉表达对比研究 篇7

一、中日委婉语的表达构成

汉语言和日本语的委婉语, 其构成方式在词汇以及语法上都存在异同之处。乍一看略显杂乱无章, 一番精心研究对比之后才发现其有条不紊。事实上, 就委婉语的词汇构成角度而言, 汉语言使用的委婉语词汇数量较日语多, 但其构成方式却有颇多相似之处。另一方面, 日语中很少使用“婉曲語”, 常用的是“婉曲表現”, 因此, 日语中语法中的委婉表达相对于词汇就要比汉语多很多。

二、中日委婉语的词汇运用

很多时候人们为避免说出一些禁忌之物, 就只好借助其他的语言词汇来代替, 加以修饰, 委婉地表达出来, 即曲折又有意, 也能考虑到双方感受。为了达到更好的委婉语词汇运用效果, 以便收到更好的语言交际效果, 笔者探究了以下几种运用手段:

1. 运用同义词 (近义词)

不论是汉语或是日语, 其语言的丰富性不可否认, 很多词汇拥有不止一种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但有时候他们碰巧就有着共同的没在意义, 所针对的对象也是一样的。而委婉语的表达正是需要一些有着相同意义却不会影响局面的词语来代替某些词语, 以至于淡化在某些场合不宜说出的词语造成的影响。

例如, 对“死”的描述, 在汉语中会用“驾鹤西去”等词汇;而在日语中有“逝く”, “息が绝える”, 等词汇。

2. 运用反义词

通常而言, 反义词的的确确是互不相容的一对词语, 但在不同的语境, 尤其是委婉语境中, 反义词也可以表达共同的目标意义。例如, 当日本人在庆祝某些宴会的最后, 他们更加喜欢用开始“始まる”来代替结束用语。而对于汉语, 例如“卫生纸”, “太平间”, 完全与实际意义相反。

3. 运用朦胧、抽象词

所谓朦胧和抽象词语, 也就是选择淡化语义的方式, 让意义表达变得较为模糊, 是听着明白其中的含蓄之意, 避免语言的正面冲突。如在汉语表达中人们丢了工作不会直白的表达成失业, 而是用“下岗”来修饰。然而在日语中使用模糊概念的情况也很多。

三、中日委婉语的语法运用

汉语属于屈折语, 而日语是黏着语, 但两者在语法方面即有共同点也有差异处。因此, 在对于中日语言交流中的委婉语的应用应当慎重选择。

1. 不同点

就句式看来。日语是主宾谓, 依靠助词的黏着, 汉语是主谓宾, 依靠虚词和副词修饰, 同时两种语言的修饰语所处位置也有差异。日本人更是为了使自己的话更投合对方的口味就经常利用这种语法现象来改变句末的变化和修饰, 也可以使自己的表达更加委婉。

(1) 否定形式的表达差异

从主谓宾的顺序不难看出, 汉语与日语有着根本性的语法差异。中国人并没有太多借助于否定形式的委婉语, 而日本人却喜欢在委婉语言语境下, 趋向于使用否定形式的表达来给以肯定示意, 以此达到语气的稳健, 语义效果会更加。

(2) 助词构成的表达差异

日语中助词的地位和作用远比汉语中的重要, 因为在日本人眼里, 他们更加喜欢在做肯定式的表达时, 会在句子的最后加上接续助词“か”、“て”、“から”等, 让所说的话语拥有意犹未尽意味, 达到缓和语气的委婉表达作用。

汉语中, “不能不相信”并不就是“相信的”涵义, 而是“应当相信”的意思, 其实只是委婉的说法而已。

(3) 人称代词的委婉表现差异

针对中日的人称代词方面的委婉语气, 从中可以体会到中日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异同。鉴于中日不同的人称代词的委婉表现, 适当做些对比。在汉语中, 人们常用复数形式的人称代词代替单数形式的从而变现出委婉氛围。在日语中表达人称的词汇也非常多, 它们的使用有着严格的限制。

(4) 语气词的委婉表现差异

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语气的一种虚词, 在日语中, 语气词构成的委婉表现体现得并不突出。但汉语中, 却不尽如此, 汉语会通过不断借助语气词, 以至于弱化表达者的意图, 有效地避免武断做决定, 愉快地进行双方交流, 并且让对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意愿。

2. 相同点

(l) 代名词、副词的表达

不论汉语还是日语各自都有大量的语气词, 尤其是代名词、副词, 这些语气词的存在, 表达委婉语气则会变得更加容易。如:对于中国人, 很多出去旅游的人都知道, “唱歌”是“上厕所”的代名词, 这就增添了“厕所”的几分文雅, 也避免了直接的尴尬局面, 达到了委婉表达的效果。

(2) 感叹词的表达

人们往往借助于感叹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不是事物特征的描述, 也不是句子必要的成分, 但它给予了句子情感, 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汉语中一些常用的感叹词“啊”, “哎哟”, 等等。日语中最常用的感叹词有“はい/ええ/うん”, 其为突出的表达, 表示附和的意思。而“いやあ”表示因出乎意料的事。

中日委婉语的使用过程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 但由于其知识面极为广泛, 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 并借鉴各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探究中日委婉语的差异性, 从而升华日语语言教学理念, 全心致力于中日委婉语比较的研究, 更好的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李素禎, 日本文化比較研究[M].文化書房博文社.1999

[2]皮细庚, 日語概說[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

[3]张宇平、姜燕萍、于年湖.委婉语[M].新华出版社.1998

[4]邵军航.委婉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上一篇:电脑的日常维护与管理下一篇:中学音乐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