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关系(共10篇)
浅谈中日关系 篇1
浅谈2012年中日关系
国人一提到“日本”这个词汇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侵华战争,就是它带给中华民族的深重的苦难,就是那耻辱的九一八,就是那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就是那。。。然而,中华民族是个理智的民族,是个发展的民族,更是一个包容的民族。所以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以一个仁厚的大哥的形象来处理中日之间的微妙关系,可是,对待这么一个不敢正确认识历史,也没有什么诚意共建和平的民族来说,效果显然是不够理想的。今天就让我来浅薄的谈谈现今的中日关系吧。
中日之间的正式有联系是由来已久了。公元646年——1868年日本开始了“唐化”,全面学习我华夏文明,先后13次派遣唐使、留学生。从那时起,日本就开始效仿中国改革,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茶道„„中日关系开始长时间友好的发展。直到元朝,忽必烈二度入侵日本,中日关系恶化。到明朝,两国关系更加恶化。日本倭寇入侵我国沿海地区,扰乱人民的生活。两国经历几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平壤战争、闲山岛海战、蔚山之战、露梁海战。清朝后,日本对中国侵略更加明显。1894年8月1日 日本对中国宣战,甲午战争正式开始。这次战争是由于日本用武力侵占朝鲜,并于7月偷袭中国海陆军而引起的。1895年4月17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等条约《马关条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日本也是该条约的主谋者。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既支持革命党也支持清王朝,图谋分裂中国。后来,日本又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艰苦抗战。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停战诏书》,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人民的胜利而告结束。我们可以看出,中日关系在明朝前都是友好地发展,两国进行文化、经济的交流与合作。明清后到民国,两国更多的是冲突,武力,战争。
现今中日关系的状况是怎样的呢?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2006年10月8日至9日,安倍晋三首相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日双方发表联合新闻公报。2008年5月15日晚21时30分,由日本外务省、海上保安厅派出赴成都参加抗震救灾的国际紧急救援队一行31人。这是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外国专业救援队,也是新中国自成立以来首次在特大自然灾难后接受外国专业人员救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中国政府向日本提供2万吨燃油紧急援助。免费提供大量的援助物质并派出救援队。虽然中日关系有所缓和,可是仍然存在一些无法磨合的问题。
首先是历史问题。1998年,日方首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虽然这一道歉姗姗来迟,但是另一方面,日本极少数右翼势力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仍时有发生。更加令人愤怒的是今天日本政府也开始美化其侵略战争,否认当年侵略中国及亚洲各国的历史。
2、台湾问题。在台湾问题上,日本人从来贼心不死。当2001年小泉纯一郎任首相后,加强了对中国台海局势的干涉。
3、钓鱼岛问题。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4、日美安全合作问题。2005年2月19日,美国和日本在华盛顿举行了“美日安全保障协议委员会会议”(以下简称美日安保会议)。会后,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对1996年制定的《美日安保协议》做出重大修改,第一次公然把台湾海峡列为两国的“共同战略目标”。
5、靖国神社问题。2006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小泉自2001年4月就任日本首相以来,不顾日本国内舆论和亚洲各国反对,第六次参拜靖国神社。
6、东海油气田问题。最后就是教科书问题:日本新历史教科书送审本在有关侵略历史的叙述上更加暧昧和倒退。
2012年本来是中日建交40周年,但中日摩擦却在今年频频爆发。其中最紧张的就是钓鱼岛事件的升级。2012年1月3日上午9时30分左右,日本第十一管区海上保安总部的巡逻船发现冲绳县石垣市议员仲间均等3人登上了钓鱼岛。约20分钟后,石垣市议员仲岭忠师也登陆了该岛。
2012年3月16日,由中国海监50、66船组成的中国海监定期维权巡航编队抵达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附近海域进行巡航。日本海上保安厅PL62号、PLH06号和PL61号三艘巡视船先后抵达钓鱼岛附近海域,且一直分别在海监50船和66船一侧进行尾随和干扰阻拦。日本海保厅一架巡逻机和海上自卫队一架侦察机先后飞抵上空,对我巡航编队进行盘旋侦察。我巡航编队与日方的干扰阻挠展开周旋,反复向日船喊话声明立场,对日方的行为提出严正警告,海监50船两侧显示屏也用中英日三种文字滚动播放。
2012年8月18日晚7时许,日本150名右翼人士由冲绳石垣岛出发,乘坐21艘船赴钓鱼岛海域进行“慰灵”活动,其中还包括8名日本国会议员。
8月19日上午,多名日本人登上钓鱼岛,称准备爬到钓鱼岛最高点,插上日本国旗。
8月24日,日本众院针对香港“保钓”人士登上钓鱼一事通过了抗议决议。决议称,钓鱼岛是日本“固有的领土”,香港民间团体“侵入”钓鱼岛附近领海的行为“极其令人遗憾”,日本政府应该“向中国当局进行严正交涉”,并“应采取一切手段”以确保“继续对钓鱼岛进行有效统治”。
9月10日,日本政府于10日下午在首相官邸举行了全体内阁成员会议,决定从“岛主”手中以20.5亿日元(约合1.7亿元人民币)“购买”钓鱼岛,并敲定钓鱼岛“国有化”方针。
之后国内便掀起了全国性的抵制日货的风潮,在一些爱国游行中甚至引发了一些打砸日货的过激行为。受这些事件的影响,很多在华日企遭受了严重的损失,甚至停业撤离,中日关系再次陷入僵局。
对于当今形势我个人觉得,中国的应对措施应该再激进一些,而不是一味的“沟通”“抗议”。从日本的国内状况来看,居于政坛主流的新保守主义,试图恢复日本在东亚甚至世界上的政治、军事大国地位。这种政治思想也影响了民众情绪,因此,对外强硬、对过去扩张历史持暧昧态度的领导人,在国内政治上的确占有优势。“沟通”需要共同的价值观作为前提,很多日本人对于历史和领土的观念,和中国有着较大的差异,“沟通”起来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而且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这么看问题,有的国家认同的就是实力政治,丛林法则。如果这个时候再跟它讲些教条的仁义道德,就与宋襄公无异了。现实也很清楚,很多时候,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是靠“沟通”就能解决。中国也应该在触及自己底线的问题上拿出些强硬的态势来。不过,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基础。所以中日之间应该清楚的认清当今局势,对双方的分歧和矛盾保持克制。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共赢。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力量,中国的崛起的重任在我们肩上。我们需要的是理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威胁什么是安全,居安思危。爱国不一定是鏖战沙场,也不一定是血染大地,抵制日货也是爱国,学习日语也是爱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自己的理想,充实自己,这样才能为中国的崛起而献出我们的力量。时刻牢记只有自己强大了才有说话的权利,只有我们把国家发展好了,中日关系才能朝着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浅谈中日关系 篇2
(一) 师生关系的内涵
师生关系是学校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人际关系。学校中的师生关系是受学校的教育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学校中的人际交往并不限于师生之间, 除了师生关系之外,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还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分的话, 教育者之间又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受教育者之间又有学生集体、学生小群体和学生个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中, 师生关系居于核心的地位。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个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彼此多处的地位, 由此构成的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如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 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是班级活动的领带者, 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 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等等。另一个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相互交往, 由此构成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如是否融洽, 是否和谐等等。这两个关系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不可分割的。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是在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的背景上进行的。如果没有融洽的心理关系, 良好的师生也就难以建立。教育过程必须在和谐轻松的情景中展开。良好的心理关系, 意味着学生在心理上趋向教师,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频率增加, 在空间上距离缩短, 有助于师生之间角色关系的发展。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和心理关系的统一构成了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二) 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 是维系学校正常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关系能使师生关系亲密合作, 造成愉快的情绪气氛, 成为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它驱动教师满腔热情、专心致志、想方设法把学生教好, 学生则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教育, 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和爱好, 完全消除了恐惧、焦虑等心理负担, 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为喜欢某个教师, 而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的现象十分常见,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反之, 如果师生关系紧张, 感情淡漠, 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戒备和抵触心理, 对教师教的课程便会失去兴趣, 教师也将失去教好学生的信心和热情, 使教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虽然, 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上都很出色, 但不善于和学生真诚合作, 就会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挫折。
那么良好协调的师生关系有哪些功能呢?
首先它具有激励功能。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激励的力量, 通过师生心理的交往和交流, 激发起师生的创造性和劳动的巨大热情。学生与他们所喜爱的教师相处, 有助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这种状态能够激发起学生积极的认知活动, 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学生与其所喜爱的教师相处, 会产生一种信赖感, 这种信赖感使教师的教导具有一种感召力, 容易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产生积极的回应;此外, 从长远的角度看, 学生必然对他所喜爱的教师有更多的交往需要, 从而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教益。
其次, 具有调节功能。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挚的感情, 可以激发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情, 使教师无限忠诚教育事业, 也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 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时, 教师对学生的好恶本身便作为某种信息传递给学生, 这种信息对学生掌握一切人与人关系的总则和规范, 陶冶情操和形成自觉的道德认识, 从而萌发出热爱人、热爱人生的积极态度, 奠定了与人相处的良好基础。
第三, 具有德育功能。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它为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了典范, 使学生受到它的熏陶和感染, 学会将来到社会上怎样与人相处, 怎样做。同时, 学校是孕育社会风气的摇篮, 健康的协调的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的良好风气, 对于转变社会风尚, 改善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怎样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一, 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其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 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第二, 提高法制意识,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法制意识淡薄, 认识不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这是侵犯学生权利现象屡屡发生和广泛存在的内在原因。所以, 教师一定要提高法制意识, 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三, 加强师德建设, 纯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 即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我们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积极性和能力, 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
第四, 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 教师必须真情付出,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公平地对待学生, 不能厚此薄彼, 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 相信他们的潜力, 切实帮助他们。
第五, 教师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改进教学活动, 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
第六, 完善个性, 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 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为此, 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 扩展知识视野, 提高敬业精神, 提升教育艺术, 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呼唤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国广大学校蔚然成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我们教师自身做起, 让我们的学校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
摘要: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是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形成的, 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它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前提, 是维系学校正常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当致力于建立和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教师,学生,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彭太学.增进师生情感, 师生共同成长[J].中国人民教师, 2008.12.
浅谈中日关系 篇3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演变的结果。
冷战结束以后,亞太地区的国际格局进入新的重组期。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这一地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美国的国力在长期的军备竞赛中消耗甚大,背上了外贸和财政双赤字的沉重包袱。美国同日本、亚洲“四小”之间的经济矛盾日益尖锐化,再加上人权与贸易挂钩问题以及军售等问题,美国和包括中国、东盟在内的西太平洋地区和各国之间的摩擦取代过去的美苏对立,成为左右亚太地区的最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尽管亚洲没有出现象原南斯拉夫那样的大规模物质冲突和动乱,但一些热点地区局势如朝鲜半岛仍然紧张,需要有关的国家共同作出努力以确保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日本在安全保障问题上不仅仍然需要依靠美国,而且希望中国也能发挥自己的影响。从宫泽喜一首相开始,日本历任首相一再强调日中关系和日美关系同等重要,有必要在日、美、中之间形成“经济互利”三角关系等等 ,反映了日本在冷战后国际格局变化后的一种战略思考。
另外,联合国外交是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外交的支柱之一。冷战结束后,在建立国际新秩序过程中,日本的联合国外交进一步加强。其目标是旨在取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职位。中国是5个常任理事国成员,是亚洲地区的唯一代表,日本要实现其目标必须得到中国的支持。
而冷战后,在国际关系急剧变动的背景下,中国更加重视同周边国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江泽民主席说“同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是我们对外政策的有限方向。”且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对外关系不再以意识形态因素为前提;另中国正在大力推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也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和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愿意和日本等过共同为促进亚太地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2、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产生的巨大吸引力
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国际关系中的经济科技因素明显上升等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零平均增长接近10%,经济总量上升到全球第二位。在世界经济一片萧条中,惟有中国是一个亮点。美、欧等国竟相进入中国市场,这股冲击迫使日本经济界不得不重视之日中日经济交往。
3、中日两国都处在重要的转折时期,互有需要,互相借重。
今天,中国已走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将在推行和平睦邻友好外交的同时,进一步和国际市场接轨,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然,来自日本的重要产品、资金、技术和管理知识对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日本从战后一直沿袭至今的"贸易立国"方针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结构在90 年代后正面临着历史性的转折。日本的长期外贸顺差以及同美欧各国的经济摩擦的加剧,以及日元汇率攀高不下,使得调整产业结构成为日本90年代的当务之急。只有把已经丧失国际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移到海外,才能切实减少贸易顺差;真正开放国内市场,才能腾出空间力量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所以越来越多的日本经济界有时之士认识到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科技合作是日本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中日两国在经济上的互相需求和相互借重从根本上推动了中日关系特别是两国经济合作的发展。
浅谈医患关系 篇4
浅谈医患关系
医生在社会中的角色,首先他是医疗保健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决策者。然后他是卫生服务的管理者和社会卫生的领导者。同时,医生也担当着健康信息交流的任务。正是因为医生有着许多社会角色,同时这些角色与他人的健康有着密切联系,这就要求医者需要有着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必要的知识储备。但是,从目前一些现象中不难看出: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生的职业精神在一些人身上正在流失。
今年8月16日卢某将长安医院正在接诊的医生刘某砍伤致死;9月8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生穆新林在医院被患者家属殴打;9月15日,曾在同仁医院就医的王宝洺,举刀砍向该院耳鼻咽喉科部主任徐文;9月21日晚,湖北武汉市协和医院一患者死亡后,家属和院方工作人员冲突,多人受伤[1]……越来越多的医患冲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之不得不让我们为以后的医患关系的前景担忧,是什么让现在医患的关系如此紧张?这应该是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病人在来就诊时忍受着疾病的折磨,此时病人的心里想的是希望医生能能够给于迅速治疗使病痛的以缓解。正是因为病痛的折磨和对疾病的担心使得病人在心理上有着很大的压力。同时,病人的自制能力减弱、情绪多变,会因一些微小的事情引发心中对医生的不信任感。而这种不信任感会一直伴随病人,这就造成在以后的治疗中病人的不配合和对医生治疗方法的怀疑。其次,由于疾病的多变性和类似性,使得医生在病人在就诊时往往会让其进行依一系列的检查以便排查病情。而这些检查大部分是繁琐的,加之病人因为患病自身情绪多变,往往对这些检查出现厌烦心理,并产生“开点药吃就能治好,早治好早回去”的想法。这样病人对于检查便往往不再配合,这对医生确定病情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使得病人的治疗拖延,形成恶性循环。病人对医生的不满加大。再次,一些医务人员对待患者的态度不好、不耐心,没有认清自己的社会属性与社会角色。同时,一些医务人员职业素养不足,不能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导致“拆线门”,“缝肛门”、“8毛钱看好10万病”等事件的发生使得病人对医生的不信任加剧。最后,“医闹”问题日益凸显。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职业医闹”。这让医生在看病时缩手缩脚,使得病人的病情治疗进一步受阻减缓,而病人对医生的不满再次加深。
综上所述,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是双方和环境共同造成的。解决的方法不外乎从这三方入手:病人、医务人员和社会。首先,病人和患者应该保持良好心态,对待治疗要乐观,对待医生要信任。当然,不同的人的生活态度和性格不同,这就导致不同人在面对疾病是的态度不同,所以我们无法强求病人能够完全保持冷静。但是,至少病人和家属要配合治疗并且要有一定的耐心。即使再小的病也肯能引发并发症,所以一些必要的检查必不可少,这时患者与家属不要产生厌烦的心理要及时调节心理。一方面可以从朋友和亲属那里的到一些安慰,另一方面可以寻求心理医师的帮助。同时,患者家属在手术等具有风险性治疗的时候要仔细阅读同意书,明白本次治疗的的风险。一旦出现如同意书中所说的可能后果时,患者家属要冷静,不要冲动。其次,医务人员应该耐心、关心、细心。病人希望自己能够被重视。在患病的时间里,病人的自尊心过度增加,同时猜忌的心理活动加强,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治疗时要细心,及时发现病人在心理方面的变化,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以便以后治疗的展开。病人也有被接纳的需求,因为患病而产生的孤独感会随病情的加重而增强。这时便需要医务人员的关心,让病人体会到温暖,或者严重的说是“看到希望”。医务人员与病人多加交流,尽量扫除病人心中的心理阴影,降低病人失助、自怜感萌生的几率,尤其是对于那些面临生命危险的患者和重大躯体创伤的患者更应多加关心,以加大他们的信心。就像誓言中
所说的那样“用同等的关切和献身精神关怀所有需要我帮助的人”。最后,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不应夸大甚至是扭曲医疗事实。对于本来就是患者家属的无理取闹,社会舆论不应把这些责任全部强加给医生。正确认识当前医患关系的紧张局势,不推波助澜,公平公正的、合理的传播、评论。同时,对于那些“医闹”要予以谴责,并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保护医生的合法权益。
总之,对于当前的医患关系我们要勇于面对,并采取积极的措施,使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使医生真正像誓言所说的那样“将病人的利益置于我专业实践的中心,并在情况需要时置于我自己的自我利益上”。
浅谈改善医患关系 篇5
浅谈改善医患关系
近年来,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医患关系紧张,不仅影响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也严重干扰了医疗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加重了医疗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和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降低了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我就医患关系紧张之原因以及改善或消弭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医患关系增多的原因
新闻网上曾经有这样一段话:现今整个医疗体制改革的手段和目标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逼迫医院和医生经济利益至上,职业操守退为其次;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也促使患者将不满直接宣泄到医院和医生身上。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建立在患者对医生无条件信赖的基础上,现在这种信赖已逐渐瓦解,患者对医生充满了警惕和狐疑,你在救我的时候是不是也在宰我。医患关系越来越像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如同消费者总是臆测“无商不奸”,患者也在臆测“无医不黑”。分析起来:
一是医院业务量增加的同时,其管理水平却没有相应跟上; 部分医生在接诊时往往过多地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医德医风状况不尽如人意;医疗技术不过硬,导致漏诊,误诊,延误患者的及时治疗;部分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差、责任心不强,没有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二是深刻的社会和体制原因,如医疗费用的大幅上涨与百姓收入之间的矛盾; 病人对医院和医生的期望值过高,有的甚至把医生当作“神仙”,只能“妙手回春”不能有半点差错。到医院只能“起死回生”,不能发生意外,否则就是医院和医生的责任,不可饶恕;患者及其家属医疗知识欠缺,对医疗水平的认识与医护人员相比有很大差距,医护人员在医学上能接受患者可能发生的病情突变和各种并发症及不良预后,而患者及其家属则难以接受和理解所发生的一切不良后果,再加上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又缺乏有效沟通,一旦出现患者病情突变、死亡、残疾的事情,患者及家属习惯地归咎于医院。许多不理智的家属还往往采取过激的行为逼迫医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是部分媒体报道的负面影响被放大。有些舆论监督报道的‘分寸’把握的很好,有些却失之偏颇,主要表现为:夸大事实,丑化、“妖魔化”医务人员;关键细节失实;断章取义或者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偏概全、以点概面。少数某个“吃回扣、收红包”议题不断被强化,最终导致所有的医生都带上了“吃回扣、收红包”的标签,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医药费本来就不便宜,医生再拿点回扣、收点红包,这治疗费用就更贵了,更加加重了患者的负担,所以有些人明知有病可是医治不起,对心理造成了一定影响,仇视医生。
二、改善或消弭之策
综上所析,发生医疗纠纷增多的原因很多。改革现有医疗体制,让医疗服务真正惠及百姓,是解决医患紧张关系的治本之策,同时,提高全社会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过程会很漫长,无法一蹴而就。我们医护人员只有自觉的从自我做起,查补自身漏缺,在现有条件下从主客观实际出发,努力改善或消弭身边的医患关系。
一是重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如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告知制度、三查七对制度等;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急病人所急,认真细心接诊每一个病人,仔细观察分析每一个病人,积极有效处理每一个病人;加强医护人员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 医护人员的工作来不得半点的疏忽和马虎。
二是重视高投诉人群、高危人群和高危疾病。重视高投诉人群如教师、研究人员、医护人员、机关工作人员、司法人员、记者等;高危人群即容易引发纠纷的人群如个别患者或患者家属酒后易制造事端,引发纠纷、严重忧郁症或精神病患者、黑道不法分子,劳教人员,吸毒者、患者家属中有从事医护工作者、车祸事故纠纷者、下岗工人、家庭经济拮据者、本院职工的熟人、暴发户等;高危疾病如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进展性脑梗死,脑出血、肺动脉栓塞、硬脑膜外血肿、严重复合伤、猝死、高危妊娠等。
三是重视患者和其家属的知情权。严格把好手术(术前、术中、术后)关,术前严格把好手术适应证和做好知情告知、术中发现意外情况及时与家属沟通、术后注意严密观察病情。沟通要讲究语言艺术和效果,说话态度要诚恳,既要尊重患者及其家属,又要阐明我们的观点,求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对病重和病危要及早告之家属;对输血、手术、所有有创检查均应告知签字。对自动出院、拒绝治疗等均应履行签字手续,以备不测;术前把病情、治疗方法、医疗风险、手术方式等如实告知患者和其家属,并知情同意签字。
四是重视病人隐私权保护。有关患者隐私方面病史应予保密;对患者隐私部位的检查和诊疗操作应注意隐私保护,尤其是女性患者;男医生对女性患者隐私部位的检查,应遵守医疗规范。
五是重视医疗纠纷自我防范意识。从科主任到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从护士长到护士,人人高度树立医疗纠纷防范意识,努力把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强化沟通意识,医护人员要以负责的精神,用热心、诚恳、宽容、和谐的语言,把深奥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术语通过深入浅出让人易懂的科学方法,圆满答复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并做到有应必答;加强“谨慎”服务观念。医护人员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一个病员,诊疗谨慎,最大限度减少误诊、漏诊;抢救重危病人要积极、及时、有效、抢救现场应紧张有序、组织严密,所有操作要规范、娴熟,所有抢救设备和器械都应处于完好备战状态,对重危病人要及时告病危,以便病人家属有足够思想准备;病员出现异常情况,医护人员必须随叫随到,不能拖延,避免出现医疗问题。不对同行、同事诊疗方案妄加评论指责,以免挑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使用自费高档药物或高档检查前应征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避免因经济负担引发医疗纠纷;出具医学证明必须谨慎,医疗文件必须规范,病历等医疗文件不只是医疗活动的记载,在发生医患纠纷时,有时是唯
一、最重要的依据,医生一定要克服重视医疗、轻视医疗文件书写、保存的意识,通过提高医疗文件书写质量来促进医疗活动的规范化;一旦病人及家属对医疗和服务有意见,科主任和护士长要立即到场及早解决;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误解,要以理服人,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赢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化解矛盾。
浅谈中日关系 篇6
摘要
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1)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人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是个人;(2)公共关系的对象是公众,人际关系的对象是私人关系;(3)公共关系是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产物;(4)公共关系是组织的管理职能,人际关系是个人的交际技巧;(5)公共关系是纯粹的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则不然。
关键字:公共关系,人际关系,区别
Abstract:The difference between Public Relation and Relationships:(1)the action subject of Public Relation is organization,the action subject of Relationships is individual;(2)the target of Public Relation is the public,the target of Relationships is personal relations;(3)Public Relation is the result of high-development of economy,but Relationships society of man;(4)Public Relation is the management function of Relation of organization,Relationships is the social skill;(5)Public Relation lay more stress on use of profit transmission,but Relationships don't.Keywords:Public Relation,Relationships,Difference 前言
公共关系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本世纪初诞生于世的一项崭新的事业。又是一门新兴的综合社会科学,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公共关系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用以指导各类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以它特有的价值和作用,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改革开发的逐渐深入,公共关系在我国迅速发展,这必将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根据美国公共关系协会的一份报告,公共关系在以下方面令社会受益:
1、公关使社会感受到各组织在社会的愿望和利益。
2、公关有助于组织和群体达成相互调整,并建立有利于公众的更平稳的关系。
3、公关可以是自由的安全阀门。公关提供相互接纳的手段,使武断或者强制行动变得不太可能。
4、公关是信息传播系统的重要环节,这一系统保证个人有权力知道与他们的生活有关的事情。
5、公关帮助启动组织的社会道德感。对公共关系的理解变得尤其重要。然而,理解公共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区别也就变成了问题的核心。
下面我将从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定义,和两者在活动主体、产生的社会条件、活动的手段、关系的性质等方面加以区别阐述。
本论
一、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概述
1、公共关系的概述
“公共关系”一词其英文为Public Relations,缩写为PR,简称是公关。“Public Relations”也可译为“公众关系”,但这种“公众关系”既可理解为“与公众的关系”,也可理解为“公众间的关系”。对一个社会组织来说,前者具有单向性,后者则具有无关性,因此,译为“公共关系”更容易被人们准确理解,其理由是:
从活动的手段来看,公共关系主要是根据信息传播的原理,运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杂志及内部刊物等,向社会各界和内部员工及时地、有效地传送组织的各种信息,同时向组织的决策者提供社会公众的反应及其变化趋势,建立双向信息交流网络,以此提高组织效能。人际交往关系活动则主要是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人们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举止,来实现彼此间的沟通,达到个人之间的情感交往和思想融合。
从关系的性质看,公共关系的双方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基础上的,它们之间是一种利益关系,例如,一个组织在整体利益与内部员工利益方面,就存在着相应的利益关系,公共关系活动的实质就是协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人际交往关系的双方则是以一定的血缘、地缘、业缘、事缘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利益关系,也可能不存在利益关系。人际交往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交往活动,因此,利益常常不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纽带。人们认清了公共关系和人际交往关系的本质区别,才不至于将二者混为一谈。
结论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1)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人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是个人;(2)公共关系的对象是公众,人际关系的对象是私人关系;(3)公共关系是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产物;(4)公共关系是组织的管理职能,人际关系是个人的交际技巧;(5)公共关系是纯粹的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则不然。
现在企业,越来越重视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它对企业形象和营销的贡献,会逐渐超过广告的作用。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时,公关的重要性就越发能发挥出来。
公共关系的核心是处理好主体、客体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企业与公众及媒体的关系。而媒体又是公关所利用的一个有效手段。除了一般的形象公关外,还有诸如危机处理等的一系列公关活动。
公关是一项普遍性的活动。公关从业人员按照公共关系的准则行事来获得他人的接受、合作和赞赏。公关从业人员应该以更职业化的方式从事公关活动。
了解、分析、深入了解、二次分析、透彻了解、入骨分析,依次做到,百战不殆。
三、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应用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科技越来越进步,信息传播速度加快、透明化程度提高,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或是其它原因往往造成关系双方之间的隔阂。因此,无论是小到一个课堂,还是大到一个企业的决策都是需要合理应用公关和人际手段。
1、课堂**
在面对问题时,如何去应用公关和人际手段呢,这中间是有许多细节需要把握好,如若不然就会事与愿违,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新来的数学老师很喜欢吸烟,因为学校没有严格规定,他偶尔还会在教室里吸烟。我们都很 反对他的行为,但一直不知道怎样去劝说他。后来我们买了几张大白纸和墨水毛笔,在纸上写了大大的四个字“禁止吸烟!”并贴到了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当时我们做完这事还暗自高兴,想数学老师一定不会再在教室里吸烟了。结果等待我们的却是数学老师的愤怒与斥责。我们当时都很不解,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班主任多方了解后告诉我们:“数学老师虽然有他的不对,但是你们这种写标语的方法对一个老师来讲实在是太失面子了。你们完全可以先告诉我,让我去跟他私下谈谈,或是你们派代表去好好的跟老师说清楚,请他不要再教室里吸烟。即便是写标语,为什么不能写的委婉些,就像“吸烟有害健康,为了您的健康请勿吸烟。”这样的,“禁止吸烟”这种命令的语气让一个老师如何下的了台呢?”后来数学老师心情平复了,诚恳的跟我们谈了一次话,道出了他的确是因为我们——他的学生,却让他在学校失了面子才生气的实情,希望我们以后有事情能私下里跟他说明,正确的他一定不会拒绝。并为他以前在教室里吸烟的行为道歉。不过他的道歉
在精神上给予我的鼓励与信任,使我能够以顽强的毅力认真面对成长路上的坎坷,以饱满的热情一路走过来。
参考文献:
⑴ 百度知道公共关系 ⑵ 百度知道人际关系
⑶ 李菊英,刘志远主编公共关系2006-8-1 ⑷ 百度知道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
⑸ 江泉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异同新探--《经济师》2002年04期 ⑹ 龙志鹤张岩松现代公共关系学2006-06-01
⑺ 李强.公共关系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691
⑻ 梁栋瑚企业公共关系学中国商业出版社1900-1
⑼ 公共关系MBA智库百科(⑾魏凤荣试谈公共关系与人际交往关系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卷第2期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篇7
一、历史传统的差异
当我们在讲到历史时, 我们不只讲到历史事件和具体的日期, 我们还要讲到一种文化正式与非正式的政府, 它的政治系统, 它的民族英雄和它的地理等等。这里作者关注历史基于两个原因。第一, 历史事件可以帮助解释一种文化的特性。第二, 一种文化试图去记住并传达给下一代的东西也可以告诉我们该种文化的特性。
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方方面面铸就了中国人自己独特的世界观。首要的也是最突出的就是中国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孤立。中国东临大海, 南面、西面是高山, 西北横贯茫茫沙漠, 南面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人的内向性, 养成了独立自主、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从历史的角度看, 中国文化经历了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秦汉时代, 文化交融的隋唐时代, 理学禁锢及其衰颓的宋元明时期, 现代化前夕的清初至清中叶以及从鸦片战争到至今走过的自强之路, 维新之路, 启蒙和救亡之路, 建国之路和改革之路。
日本是一个岛国, 它的历史也带有很深的孤立性印记而且在近代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作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政治圈中的一员而处于东亚文明中心的边缘地位。由于相对隔绝的岛国位置而形成的缺乏和不同国家交往这一独特历史体验与日本人在认知“自国”和“他国”方面常因担心自己处于较低位置而感到不安等等。在日本一千多年的历史中, “明治维新”是十分重要的历史事件。日本明治维新期间, “废藩置县”, 加强中央集权;引进西方技术, 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提倡“文明开化”, 努力发展教育, 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 逐步转变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并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二、生活及社会交际中的差异
日本人生活中有很多公式性的问候语, 例如:早上起床后, 家人之间要互相问候“早上好”;出门时, 要对家里的人说“我走了”, 在家里的人则要说“你走好”;回家进屋后要说“我回来了”, 家里的人则要说“你回来了”;吃饭之前要说“承蒙款待, 我吃了”, 用餐后要说“承蒙款待, 我吃饱了”;晚上睡觉之前要说“晚安”;下班的时候, 同事之间要相互说“您辛苦了”等等。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 此类问候语可谓时时处处皆有。与日本相比, 中国人的这类公式化的客套问候就少得多了。对于中国人来说, 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之间是不需要客套话的, 如果使用了, 反而给人以生疏的感觉。特别是在家庭中, 中国人几乎不使用任何客套话的。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使用了“谢谢”这个词, 那么一般表明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矛盾。
汉语中也有一句公式化的问候语, 是众所周知的, 那就是“你好”。但是, 这句话, 与其说是问候语, 倒不如说是一句交际用语, 它一般用于初次见面的人之间, 关系亲近的朋友之间是不使用这句话的。换一句话说, “你好”是关系生疏的人之间的一句问候语。
由此看来, 中国人的问候语实际上是一种交际会话, 没有一定的格式, 是根据不同时候的具体情况和心理状态进行的, 和日语中的程序性和程式化的问候语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 不管采取什么形式, “问候语”是一种使人际关系趋于良好的交际手段, 在这一点上, 日本人的公式化的问候语和中国人的灵活多样的问候语其作用是相同的。
三、民俗情趣的差异
中国人的文化保守心态与日本人的文化开放心态中日同属东亚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 ,但自1 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先后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起,中日两国应对西方文化挑战的心态却大为不同。中国人的文化保守心态与日本人的文化开放心态的差异是中国现代化长期落后于日本的重要文化因素之一。
中国文化则源远流长,具有极强的保守性。长期以来中国远离其他文明圈,是东亚地区文明程度最高的唯一国家,因而中国人一直以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其余皆为蛮夷之地。甚至鸦片战争失败后,许多人仍然保持着“天朝气心态,事事摆脱不了“汉家自有法度”的思维方式。此种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虽历经多次战争和多次教训,也未有实质性的改变。
日本文化是多元文化。在明治维新前,日本的文化主要来自中国,也曾吸收过欧洲的一些文化,因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接受西方思想、文化、技术和制度时,能够保持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日本江户时代在全面吸收消化中国儒学的同时,也摄入了以兰学为代表的欧洲文化,致使日本民族文化空前繁荣,并滋生了科学和革新社会的思想,这种以儒学思想和科学技术为代表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萌发了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疑惑和对欧洲文化的热情。
四、交往方式的差异
在处理与朋友的关系上, 中国人和日本人也有着根本的不同。
汉语中有一个词语是“老朋友”。它指的是认识时间比较长、关系好、能够相互信赖的朋友。中国人特别重视与老朋友的关系, 这也是中国人能够在社会上顺利生存的方便条件。在中国可以这么说, 如果没有相互之间可以信赖和支持的朋友, 简直是寸步难行。一旦两人成了朋友, 则可以相互支持和帮助, 成为莫逆之交, 遇有难办的事, 都可以不遗余力地鼎力相助。中国有一句老话是“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 道出了朋友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因此, 中国人热衷于“交朋友”, 同时, 也以别人把自己看作“朋友”而自豪。所以, 中国人习惯于寻求和营造交朋友的机会和场合, 酒桌上、汽车里、旅途中、电梯里甚至在很短的时间里都可以交为朋友。这一点在汉语中也有相应的词语描写, 如“一面之交”、“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等等。
日本人的处世原则就和中国人大相径庭了。在日本人的心目中, 跟不相识的人讲话是不礼貌的, 是给别人添麻烦, 也不习惯于因一点小事而接触就成为朋友。他们的人际关系相对于中国人来说淡漠得多。日本人很少会请求朋友帮忙, 特别是会给对方添很大麻烦的帮忙。他们认为这类帮忙对于对方来说也是很麻烦的。他们也不认为朋友有超越法律、规则的特殊作用及权力, 所以他们不会因为自己触犯了法律、规则而求朋友帮忙得到免除责任的结果。日本人认为, 严格按法办事是唯一一条能行得通的路, 在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求人是没有用的。
重视朋友、看重友情是中国人的美德, 因此中国在世界上就有礼仪之邦之美称。但是, 任何事物如果无限制地过分膨胀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中国如此密集的关系网及其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是人们有目共睹的。就此意义说来, 日本人的那种朋友关系淡泊观念和遇事寻求依法解决之路的处世原则也不无可取之处。
五、结束语
以上从历史传统的差异、生活和社会交际中的差异、民俗情趣的差异及交往方式的差异等四个方面对中日文化差异做了初步的探讨。除了这些差异, 中日文化的差异还很多, 限于篇幅, 不能一一叙述。总之, 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各有其鲜明的特点。无论我们从事文化研究还是进行商业活动等, 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 在和日本打交道时都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管秀兰, 《从生活习俗看中日文化差异》,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第3期, 2004年5月。
[2].郭莉, 《浅析谚语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日语知识, 2002.3。
浅谈师生关系 篇8
面对学生,我是善良的,但我认为师生是一场注定要分手的相遇,只是这次相遇少了相互间的利益与争斗,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职责,相遇之际全力以赴,竭尽所能,毕业后忘掉,有的在长大后与我成为了朋友,但校园脚只留下曾经的美好,曾经的友情。相互间兄弟般的情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更加牢固,仅此而已,而接下却迎接又是新的充满雅气的孩子。重复了又重复。这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宿命,但这种宿命却是阳光般温暖的。
我不知道我的这种想法是滞不恰当,或又是一种冷漠?但事实上,毕业后不久,有的学生姓名我甚至忘掉了。这似乎不合情理,不近人情,但我不认为有什么不妥,但遇时,我已尽力,分手后,大家各自有自己的生活,我当然期待与我成为朋友的学生认为我是他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反之,又有什么呢?人与人之间不会因为没有谁而活不了,也没有人为谁而活。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生活。
我们与学生的关系就是如此微妙,让人猜忌,让人回味,所以我想说,教师工作的意义,固然在于成就学生,但这不是施恩,我说过这是教师的本职,所以不要期待回报,更不要经易认为学生不懂回报,更甚者认为是“忘恩负义”。我认为一种合情合理的师生关系就是不求回报,只希望他们发展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这样就是完美的结局。
我努力工作,勤奋上进,孜孜不倦地为孩子们服务,甚至经常地超出了别人的期待,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能对得起这分工作,更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说为社会做出多少伟大的贡献,但求问心无愧,我们取得了大大小小的胜利,许许多多的学生因我们而发生变化,至少变得更好,这值得欣慰,这是我们从事这一职业的意义所在。当某一天我们遇到这些学生的时候,得到孩子们的问候时,值得庆幸我曾经是他们的老师,这多么令人骄傲。
我们同样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失败,包括在许多时候虽然尽力但却没能改变或挽救一些学生,这必定如重石在胸耿耿于怀,甚至无法释怀自己的情感,但一旦他们毕业,也就卸下这副担子。毕意我们曾经尽力。我不去羡慕或嫉妒,“优秀班主任、优秀老师”们的荣耀,因为那是属于他们的荣耀,低下头播种自己的种子,流过汗了,庄稼的稀疏或茂盛,是由收获而定,成败让他们去言论,坚持自在人心,只要我付出过,奋斗过。
很多次老师们经常艰辛地给那些孩子们补课,虽然是暑假,每天6 点半以前就默默走向教学楼然后传来喃喃的学习声,直到深夜… … ,家长操心,老师操心,家长望子成龙,老师前仆后继,我们将生命可最重要的年华投注到这群偶尔相遇的孩子身上。孩子“累”老师“苦”,只为了有朝一日的“重点学校”。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的意义吗?这负担远远超过了孩子们的承受的能力。这些孩子会因此而发生直正的改变吗?然而他们依然在夜以继日的学习着。多年以后,又有谁会想起我们呢?但我宁可默默无闻的耕耘,不吸引荣华的照耀。岁月的风沙,终将默默地整理这一切,只有岁月能够记住,毕竟我们曾经相遇过,一起努力过。
因此我总在想,生命的意义空间在哪里?我们与学生,又是怎样的关系?但我无悔选择这支教鞭。
浅谈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篇9
随着经济、科技,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那么单纯,并且时好时坏,更何况是国与国之间呢?回顾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一直以来,中美关系都是中国外交关系当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新时期中国政府“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尝试,是在系统总结过去41年中美关系基本经验,全面审视当今时代特点的基础上,对迅速崛起阶段中国对美外交的新思考和新期许,是中美破解历史上后起大国与守成大国走向冲突这一难题的新实践。
那么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构建这一关系呢?习近平主席用三句话对其内涵作了非常精辟的概括,第一句是“不冲突、不对抗”,第二句是“相互尊重”,第三句是“合作共赢”。
不冲突对抗,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必要前提。不冲突、不对抗的宣示,就是要顺应全球化潮流,改变对中美关系的负面预期,解决两国之间的战略互不信,构建对中美关系前景的正面信心。相互尊重,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世界是多样的,中美作为两个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各异,同时又利益相互交织的大国,我们只有相互尊重对方人民选择的制度与道路,相互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与关切,才能求同存异,进而聚同化异,实现两国的和谐相处。合作共赢,是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必由之路。中美双方在双边关系各领域都有着广泛合作需求和巨大合作潜力。中美只有始终坚持合作,不断加强合作,才能实现共赢,而这个共赢,不仅是中美的共赢,还应当是世界各国的共赢。
关于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中美双方,包括社会各界共同来探讨和实践的系统性工程,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双方保持政治定力,持之以恒、不懈推进的长期事业。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我们要不断增进战略互信,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立在更加牢固的基石之上。
二、我们要大力促进务实合作,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立在更加深厚的利益纽带之上。
三、我们要积极加强人文交往,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立在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
四、我们要不断加强在国际地区热点及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立在更加紧密的共同责任之上。
五、我们要重点加强亚太事务合作,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先从亚太地区做起。
浅谈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范文) 篇10
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新形势下公安消防部队必须面对和必须下大力气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充分认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意义
对消防部队来说,警民关系是指在行使国家法律赋予消防部队的职权和提供社会服务等各种防火、灭火和抢险救援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与人际关系。和谐警民关系就是消防官兵热爱人民、保护人民、依靠人民、受人民监督,人民爱护消防官兵、理解消防、支持消防、监督消防,军民警民间的关系达到了对等平衡、相宜相生、和衷共济的境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牵动着公安消防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利益矛盾日益多元化,人民群众对公共消防安全的诉求日益强烈,公安消防工作的任务更重、职能更宽、情况更复杂,新时期的警民关系更有其与时俱进的意义和内涵。
(一)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为人民服务宗旨思想的具体体现。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和军队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孟部长指出,人民群众满意,不仅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衡量和检验政法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实现这一目标,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公安消防部队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意识,把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方针政策、出台重大举措,要看群众需要不需要、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高兴不高兴,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凡是群众赞同的,我们认真去做,凡是群众提出意见的,我们就坚决地改,以实际行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
(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服务发展的重要要求。当前,我国进入了世界公认的人均GDP1000-3000美元之间的安全事故多发期,加之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影响和冲击不断加深,我国经济运行困难急剧增加,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范围更广、处置难度更大,不容我们有丝毫懈怠。实践证明,警民关系越融洽的地方,消防工作也越好开展,消防安全形势也越稳定。公安消防部队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特殊力量,不仅要抓好严格执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这个“硬实力”,也要注重抓好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这个“软实力”,发挥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这一政治优势和
强大法宝的作用,把公安消防工作的基点放在随时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维护和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三)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衡量执政为民的重要尺度。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人民群众的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广度、深度和进度。在消防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执法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消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消防工作的根本标准,在理论上研究,在规律上探索,在实践上创新,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大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几种方法
(一)坚持公平、公正,严格执法。一是执法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强化消防官兵尤其是防火监督干部的群众观念、人本观念、人权观念,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使广大官兵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使消防工作与群众目标同向、感情同
一、目的同归,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二是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逐步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对消防执法能力、执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防执法工作要创新执法理念,做到理性执法,自觉地把打击违法与保护群众权益、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执法形式与执法目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平和执法,善于用和谐的思维来化解矛盾,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群众,使群众通过办理消防业务,既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尊严,又感受到公安消防部队的关爱、温暖;文明执法,注重消防执法的态度、方法、作风等,做到文明接待、文明执法、文明服务;规范执法,针对当前消防执法活动群众反映强烈、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健全执法制度,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消防执法出现的问题。三是消防官兵既是消防工作的主体,也是警民关系的主体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说,警民关系是消防工作和队伍自身建设的晴雨表、反射镜。警民关系越和谐,消防部队的最大政治优势就会越明显,越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要着力解决消防官兵在思想、素质、作风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切实杜绝一些单位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个别官兵冷漠、推诿、低效等态度和现象,转变少数群众对消防部队不信任、不支持,甚至不理解执法活动的看法和行为,千方百计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争做群众的贴心人。
(二)坚持务实、勤政,为民服务。孟部长指出,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从老百姓最需要的事情做起,从老百姓最有意见的地方改起。一要从小做起,贴近群众。小事连全局,小事连民心。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消除一个隐患,提前为群众办结一项许可,主动上门为群众服务等,看似不能完全改变消防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但就是这样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与关系到群众的切实利益,影响到消防部队的形象,关系重大,不容忽视。要真正贴近群众,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不以善小而不为,老百姓反映什么问题最突出,有什么最直接的诉求,我们就集中解决什么问题,力求通过解决小问题累积大和谐。二要维护权益,提高保障能力。群众看消防,关键在我们能否为群众提供最放心的消防安全环境,能否在群众办事时提供最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能否在发生灾害时最及时的救民于水火,最大限度的挽回财产损失,能否在出现安全隐患时切实维护老百姓切身利益,这也是消防部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直接体现。
(三)坚持真诚、高效,与民互动。消防工作要从群众最有意见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服务上出实招,增强透明度、亲和度、公信度,争取群众对消防工作的支持、理解,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一要让群众对消防工作满意、对消防官兵信任,就要主动把执法工作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把评判权交给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扩大和落实警务公开,最大限度地实现透明执法,以透明公正赢得公信。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火灾形势,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社会舆论的焦点问题及时纳入视线;广开渠道,虚心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风廉政特邀监督员、社区居(村)民、企业主等各阶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找出消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加以改进;借助联系卡、便民卡、宣传手册、公告栏、互联网等载体,主动公布消防工作动态和群众办理消防业务的进程和结果,增加消防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度,实现人民群众对消防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要在大力发发扬消防部队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以“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不断拓展为民服务的范围,切实提高消防部队联系沟通、主动服务、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人员深入群众,了解思想动态,倾听需求呼声,宣传安全常识,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三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的质量,特别是行政许可等方面,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要积极研究推出便民利民惠民政策,在服务内容、程序、时限等方面,创新服务方式,挖掘服务潜力,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方便实惠。特别是“窗口”服务单位,要完善
便民设施,备齐办事告知单、警民联系卡、笔墨纸张、茶水等设施,方便群众办事。对于符合政策规定的,及时妥善办理,不以任何借口拖延、推诿;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耐心解释。采取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为群众提供最快捷、最高效的服务。只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做,老百姓对消防工作的认同感、满意度一定会不断提升。
(四)听民声、顺民意,为民排难。孟部长指出:“全国公安机关要着力研究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把公安工作成效更多更直接地体现到促进和谐、惠及百姓上”。畅通公民利益表达渠道,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是衡量工作成效,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一要最大限度地掌握社情民意。马克思说过,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首先要敢于让老百姓说话,建立健全公民权益表达机制,创造宽松的民意表达环境,给人们充分表达的权利。具体说,要通过建立群众意见反馈制度、落实制度,开设热线、专线、专栏、网站等,及时收、掌握群众对消防工作的利益诉求,公开受理群众的投诉,面对面解答群众咨询,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搭建直接交流的良好平台。二要最大限度地倾听群众诉求。注意收集、掌握、化解在消防执法、火灾扑救等工作中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对各类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杜绝因小纠纷、小矛盾化解不及时而发生大的事件。任何涉及群众权益的工作,都要积极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群众通过事件的处理,切身感受到消防部队的关爱和温暖。三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公民权益。正确认识严格执法,消除火灾隐患,维护公共消防安全,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公民的权益,要转变为了满足个别人的“私权益”随意放松执法尺度,从而牺牲更广大群众的权益的错误认识,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在加大对消防违法行为查处,保障消防安全上。在不影响公共消防安全和其他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五)广宣传、重引导,树立形象。一是搞好舆论宣传。加大消防部队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各级新闻媒体,利用多种形式,唱响当代消防主旋律,弘扬忠诚可靠、赴汤蹈火、服务人民的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展示消防部队爱民亲民、敬业奉献、文明可亲的光辉形象,打造更多的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新亮点。同时,发掘正面宣传对消防队伍建设的积极作用,用先进的警营文化武装部队、塑造官兵,发挥其对消防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和职业形象建设的导向、教育、凝聚、约束作用,使之外化为工作中的良好形象。二是做好舆论引导。要充分考虑到舆论可能会对消防工作带来的影响,密切关注舆论动态,注意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负面报道信息,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媒体全面、客观、公正
【浅谈中日关系】推荐阅读:
理性对待中日关系07-06
关于中日关系的08-26
中日关系再反思09-20
中日关系的关键年06-10
围棋外交与中日关系11-04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06-28
钓鱼岛问题与中日关系09-13
新形势下的中日关系05-26
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