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日关系的(精选12篇)
关于中日关系的 篇1
摘要:在日语中有许多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的词形完全相同或十分相近,这是由于日语中的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这些词形、词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在意义上有些相同,有些并非完全相同,也有些完全不同。该文对中日四字成语进行比较,分析异同,归纳原因,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四字成语,中日,词形,词义,比较差异
在现代日语中有许多由四个汉字组成的词,一般被称为“四字熟藉”。本文要讨论的日语中的“四字熟藉”限定在词形、词义比较稳定的四字成语上,将日语四字成语的词形、词义与中国的四字成语做一比较。
一、本文将日语中的四字成语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日语中完全按照汉语中的四字成语的原形来使用
例如:大器晚成、半信半疑、四面楚歌、千篇一律等。上述的四字成语是原封不动地从中国传到日本去的,后来,在中国和日本都基本没有改变其词形和词义。这类四字成语对中国人和日本人来说都是比较容易理解和使用的。可以说,在中日同形的四字成语之中,大部分是按照原意使用的,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其中的一些同形成语在词义上出现了差别。
例[1]日语中的“落花流水”翻译于大辞林:落花有心随流水而去,流水有意载落花流淌之意,比喻男女之间相思相爱。翻译于大辞源:①凋落的花和流动的水。②花落在流水中的话,流水也会欣然接受并载花流淌之意。男人有心爱慕女人的话,女人也会产生感情接受男人。
汉语中的“落花流水”现代汉语词典:原来形容春景衰败,现在比喻惨败,大势已去。成语熟语词典:形容残春景象。亦比喻事物衰败或七零八落不成局面。亦作“流水落花”。
例[2]日语中的“朝三暮四”翻译于大辞林:①拘泥于表面上的差异、利害,却没注意到结果相同。②说好听的话骗人。③关系到生命的生活,生计。
汉语中的“朝三暮四”现代汉语词典: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成语熟语词典:①本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手法,使人上当。后常用来指变化多端或反复无常。②也指数目之多。亦作“暮四朝三”。
例[3]日语中的“一刀両断”翻译于大辞林:①一刀斩成两截。②迅速做出决断,处理事物。
汉语中的“一刀两断”现代汉语词典:比喻坚决断绝关系。成语熟语词典:比喻彻底决裂。亦作“一刀两段”。
例[1]从日语辞典的解释可以推断,“落花流水”在日语和汉语中词义截然不同的原因有可能是日本人在引进我国的成语时,将其词义做了随意的解释,导致日语和中文的意思大相径庭。
例[2]“朝三暮四”在日语和汉语的词典中对原义的解释大体一致。但在日语中增添了“生活”、“生计”的意思。而在汉语中,虽然有原义的解释,但原义已经几乎不用,现在只使用“比喻反复无常”这一后来发生变化的词义。
例[3]“一刀両断”的原义日语和汉语都是“一刀斩成两截”。而中日两国各自使用的引申义却截然相悖。
第二类:由于某种原因,与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在词形上略有不同(只差一字或词序不同的),而在词义上有的基本相同②,有的截然不同。
1. 日语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在词义上基本相同:
山紫水明—山清水秀四方八方—四面八方公明正大—光明正大等。
2. 日语四字成语与汉语中的成语相比,在词形上相似,而在词义上却有差异或截然不同。
例[1]日语中的“鉄心石腸”翻译于大辞林:不被任何困难压倒的、铁一般的坚强的信念。
汉语中的“铁石心肠”比喻心肠硬,不为感情所动。(《现代汉语词典》)
例[2]日语中“換骨奪胎”翻译于大辞林:换骨取胎,为己所用之意。借用前人的诗或文章的构思、形式等,加人新意,创作出独自的作品。
汉语中的“脱胎换骨”原为道教修炼用语,指修道者得道,就脱凡胎而成圣胎,换凡骨而为仙骨。现在用来比喻彻底改变立场观点。(《现代汉语词典》)
例[3]日语中的“大言壮語”翻译于大辞林:说与实力不相称的大话。也指说的大话
汉语中的“豪言壮语”气魄很大的话。(《现代汉语词典》)
日语的“鉄心石腸”是褒义词,汉语的“铁石心肠”是贬义词,而且词义有别日语的“換骨奪胎”和汉语的“脱胎换骨”都是出自道家的说法,但现在所使用的意思大相径庭。日语的“大言壮語”和汉语的“豪言壮语”在释义上大有区别。而且日语是贬义词,汉语倾向于褒义词。
二、中日四字成语出现差异的原因
中日四字成语出现差异,通常是由于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逐渐揉进一些极其微小的差异,而经过时间的洗涤,才发现其偏差之大。出现差异的原因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
1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误差。文化的在传播利用的途中,难免会经过传播者的消化理解,进而使其他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使用,从而出现新的观点和结论,而导致误差的产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后来中国人的误用,以讹传讹,约定俗成,导致成语与其愿意出现了偏差。
2观察视角的差异。由于中日两国文化底蕴的差异,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对同一事物的评价标准和理解程度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同。所以,对同一事物的观察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即使同样的寓言故事,中日两国人民却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3文化背景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日本人在吸收汉语成语后,要对其加以利用,就必须进行消化理解,去掉成语中与本民族的特点不相符合的内容,使其符合本国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这也是中日四字成语出现一定的差异的原因之一。
三、中日四字成语演变的规律性
在内容方面出现演变的成语中,由日语方面意义发生变化的居多,由中国方面意义出现变化的相对较少,这是因为汉语的成语所表达的意义相对来说比较单纯,通常只是表达单一的意思。汉语成语所表达的意义若是发生改变时,一般是已经淘汰原有的含义,在意义上已经成为了新的成语。日语则不同,经常在该次原有的意义上作进一步的引申,而且当出现新的意思后,却依旧保留、适用原有的意义,一直许多成语都具有几个意义。在比较中日同源成语意义的异同时,这方面的规律性明显。
四、日本近年来创作的部分四字成语及由来
“苦労長寿”该四字熟语的创作参照了“不老長寿”。创作来源于日本新实施的医疗制度年2008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了“后期高龄者医疗制度”,因为在日语中“後期”的意思是“晚期”、“末期”,所以在该制度实施的第一天便改名为“长寿医疗制度”,但这一制度并没有因为改了名字而得到国民的赞同,日本上下对此强烈反对。由于该制度的实施,国民对日本的医疗体制和养老金问题担优不已,致使许多人心目中的“不老长寿”之梦变成了“苦劳长寿”。
“四面魚歌”该四字熟语的创作参照“四面楚歌”。“四面魚歌”是用来形容宫崎骏的新动画片《悬崖上的金鱼姬》在日本的受欢迎程度。该片讲述的是5岁的小男孩宗介和想成为人类的金鱼Ponyo之间发生的故事。与宫崎骏之前的几部作品,如《千与千寻》和《哈尔的移动城堡》相比,《悬崖上的金鱼姬》的世界观和主题似乎都更加单纯一些,没有那么惊天动地,但是片中的亲情部分却十分令人感动。在主人公小男孩宗介的身上,可以看到宫崎骏儿子宫崎吾朗的影子,影片包含着宫崎骏作为一个父亲的心意。小时候吾朗缺乏父亲的陪伴,造成后来父子二人关系不佳。宫崎骏也有意用本片疏解父子之情。
结语
四字成语是汉字语言中的精华。日语与汉语中有许多同形的或词形相似的四字成语,这无疑给两国的文化交流带来了很大便利。然而它的数量庞大,再加上两国文化方面的差异,这又给两国的文化交流带来了一定的不便或障碍。目前,这个问题尚没有得到深人的研究。因此,中日四字成语的比较仍需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峰.中日同源成语意义的异同[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1).
[2]松村明.大辞林第2版[M].东京:三省堂,1995.
[3]松村明.大辞源[M].东京:小学馆,1998.
[4]《朱祖延.汉语成语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2002.
[5]村木新次郎.日本语言文化研究第五辑[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关于中日关系的 篇2
2013年新课标卷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同学之间需要架起理解的桥梁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一首《同桌的你》,承载了我们匆匆而过的青春,也承载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同窗情谊。
春秋时代,齐国著名的宰相管仲,有一个从小就在一起的好朋友,叫鲍叔牙。当时齐王请鲍叔牙做宰相,但他婉言谢绝,推荐了管仲,管仲果然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东方的霸主。后来管仲曾对人说:“生我,养我的是父母,可是了解我,帮助我的,却是鲍叔牙呀!”管仲和鲍叔牙的关系被誉为同学关系的典范,所以历来人们把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叫做“管鲍之交”。
其实,这种深厚的同学情谊就是来源于相互理解。鲍叔牙家比管仲家富有,他们曾经合伙做买卖,每次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些,朋友都认为鲍叔牙煳涂,吃了大亏了。而鲍叔牙却回答说:“你们不明白,管仲的家境不好,他有老母亲要奉养,多拿一些是应该的。”鲍叔牙的这番话,说得他们无话可说,这就是真诚的理解。
今天,我们的生活节奏无疑比春秋时代快多了,几十个人济济一堂,相互交往自然也比古代要复杂得多,这就更需要同学们之间相互理解,更好地相互沟通,才能让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尤其是因为大家朝夕相处,有时也难免有点磕磕碰碰,这时就更需要要互相谅解。毕竟同学之间的摩擦多数都是无意的,只要大家多说几句“对不起”、“没关系”,就能很快得到解决的。
关于网络公关关系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网络公关关系 内涵 发展历程 传播过程
网络公关关系是在网络与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信息化社会之中,各类产品的科技含量也逐渐表现出趋同性的特征,程序化与规范化的生产程度使得同类产品在质量上并无较大的差别,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开始向网络公关关系中转变,网络公关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公关与社会组织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也从有形资产转化为声誉、形象与品牌的竞争,因此,发展网络公关关系十分必要。
1 网络媒体的概念与发展
网络的出现导致大众传播的采访形式、媒介形式、传播形式、报道形式、受众行为、受众地位均发生了极大的变革,网络媒体的定义就是继广播、报刊、电视之后出现的因特网以及正在建设过程中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媒体的基本要素包括几个方面,即互联网、编辑制作系统、发布平台、传播平台、数字化信息、信息集成界面、传播平台。
目前,主流的网络媒体多指门户站点与新闻信息的网络发布平台,从传统电子版到现阶段的网络版,从传统的媒体化到现阶段的互联网化,网络逐渐成为一个兼具技术性与政治性的综合信息发布平台。一种新型媒体必然会对传统媒体形成一种竞争与冲击,网络媒体无论是其海量的信息与迅速的传播速度,都是传统媒体所难以比拟的,因此,网络媒体在诞生伊始就侵占了传统媒体大量的广告市场与受众群体,当然,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并未退缩,经过多年的研究,传统媒体也形成了完善的体系,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与稳定的信息来源,在网络媒体时代之下,传统媒体也在不断的寻求着改革与创新,并积极的借助网络技术实现了网络电视、门户网站与网络直播的创新,同时,网络媒体也开始依靠传统媒体的工作队伍与发展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在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可以看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也成为未来媒介的发展趋势,网络媒体并不会取代传统的媒体,而是会与之形成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无论是传统媒体进军网络还是网络媒体的延伸,都离不开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网络公关关系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2.1 网络公关关系的内涵 网络公关的主体主要为企业,当然,企业也并非网络公共关系的唯一主体,除了企业之外,网络公关主体还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个人,政府、社会组织与个人称之为网络公共关系中的网络性社会组织,其中,企业网络公关是推动网络公共关系发展的源动力。
从字面意思进行分析,网络公关的媒介就是网络,从网络公关关系的技术角度而言,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以及电信网络几个类型,这几种网络类型都是公关关系的主要传播手段,从这一层面而言,网络公关关系的媒介不仅仅只有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网络,还包括有线电视网络与电信网络。网络公关关系的主要客体是广大的网络公众,只有长期接触网络的用户才能够成为网络公共关系的对象,同时,网络公共关系的对象具有针对性,其针对的客体就是与网络组织相关、经常浏览网页的个人与群体的总和。
总而言之,网络公关可以根据网络媒介进行定义,包含狭义与广义两种,广义的网络公共关系就是以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与电信网络为传播媒介来维护与营造组织形象的一种公关行为,而狭义的网络公共关系则指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媒介来维护与营造组织形象的一种公关行为,本文分析的网络公关关系指广义上的网络公关。而网络公关又称之为E公关或者线上公关,指的是组织通过网络发布信息、与公众联系,对公众舆论活动进行引导的一种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协调组织内外的关系、传播组织文化、提升组织形象,从而为组织创造出最佳的网络运作环境,因此,网络公关关系利用网络的优势为现代公关提供了新的媒体、策划思路以及思维模式。
2.2 网络公关关系的发展历程 网络公关关系的发展与媒介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建立于媒介技术发展而来,可以说,媒介技术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网络公共关系的兴衰。网络公关关系最早起源于电信网络,在初始阶段,其媒介包括电视、电话、电报、广播类型,在第一阶段之中,网络公关关系主要用于电报、电话之中,电报是1845年出现,在发明出来后逐渐的应用在礼仪电报、通信领域、鲜花电报之中,这也是早期网络公关关系的主要存在形式。在社会的发展之下,通信事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电话出现,电话是贝尔于1876年发明,在电话普及之后,电话的沟通也成为公共关系的必经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话公关职业也随之出现。
3 网络公关关系的传播过程分析
网络公关关系是传统公关关系的分析,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公关和平面媒体公关类似,网络公关关系主要致力于解决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方式的问题。
3.1 网络公关关系的传播内容 网络公关关系的传播内容主要由传播目的决定,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公关和平面媒体公关相同,网络公关关系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内容,第一就是组织层面的,从组织层面而言,网络公关关系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组织知名度,帮助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第二就是产品层面的,即帮助企业宣传产品优势与产品特色,提升企业产品的销售量。
3.2 网络公关关系传播对象的确定 网络公关关系传播的对象包括两种类型,第一就是与组织利益相关的网络用户,此类用户具有垂直性的特征,包括顾客、雇员、分销商、投资者、供应商以及目标市场中的各类成员;第二就是与某种主题相关的横向网络用户,此类用户包括联合会、行业协会、竞争对手等,与某种主题相关的横向网络用户的范围十分广泛,呈现出全球性扩展的趋势。除此之外,与传统的媒体相比而言,网络媒体具有双向互动性的特征,因此,其公关受众也更加的具体、明确,呈现出细分化的发展趋势。
3.3 网络公关关系的渠道与形式分析 网络公关关系有两种渠道,第一种就是企业与组织自己出资建立的网站,第二种就是与其他媒体与新闻服务商合作的渠道。企业与组织在建立好网站之后,就拥有了自己的宣传媒体,且这种媒体的自主性很强,只要依靠这一媒体,企业与组织就能够在网络上发布相关的信息,并与公众进行实时的互动与交流,但是该种方式也有一个弊端,就是网站是需要定时进行更新与维护的,还需要定时的更新内容,这样才能够提升网站内容对于受众的吸引力。此外,从认知角度而言,受众对于各类新型事物的接受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因此,企业与组织的网站在成立初期,就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对网站进行组织与推广。在这一阶段之中,企业与组织的网络公关就可以利用综合性的网站或者专业性的门户网站进行广告,凭借这些网站的知名度迅速的打开市场,可以说,企业与组织的网站在建设完成后,必须要依靠传统媒体以及其他网站的辅助公关,因此,企业与组织的网站对于传统的公关有着极强的依赖性。
但是,在社会的发展之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提升为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如现行的“网络新闻规范制度”与“网络实名制”均是政府保护网络安全性与可靠性的重要举措,同时,企业与组织利用现实中的口碑也能够建立网络信誉度,实现与受众真诚、平等的沟通,这样也可以有效提升企业与组织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李俊松,杨舟.关于网络公关与网络舆论关系研究[J].经济师,2011(09).
[2]郑天虹,马晓澄,曹志恒.治标更需治本 透视关闭55家非法网络公关网站事件[J].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1(07).
[3]罗斌,宋素红.中美新闻诽谤诉讼理念比较——我国新闻诽谤诉讼中新闻媒体败诉率居高不下原因初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4]林如.网络公关:话语权争夺和网络舆论引导——以美国总统大选中奥巴马的网络公关为例[J].新闻界,2009(01).
[5]刘畅,王俊秀.网络公关乱象 一张假冒“新华社”公函背后的网络“删帖”利益链[J].中国质量万里行,2011(02).
关于国体和政体关系的反思 篇4
关于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我国学术界的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如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宪法学》中写道:“所谓国家制度, 即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确立有关国家本质和国家形式方面的制度。国家本质, 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国家形式主要是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在国家制度中, 国家的阶级本质 (政权的阶段属性) 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它直接决定着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的形式, 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总方向。因此, 国家的本质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上述表述不难看出, 国体所要表达的是国家权力归谁所有的问题, 而政体所要表达的则是国家权力应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行使。借助民法理论, 国体所要解决的就是谁享有所有权, 而政体所要解决的则是对所有物的占有、使用、处分、收益。
通观世界各国, 在国体上几乎都是民有的, 即公民享有国家权力的所有权。而在政体上各国则由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采取了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 既有美国总统共和制, 德国议会共和制, 也有英国君主立宪制, 亦有浓烈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无论采取了怎样的政权组织形式, 也不论差异究竟有多大, 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 在国家权力所有的问题上这些国家都是民有的。这里有必要借助民法理论进一步说明传统宪法理论的错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的所有制大体分为两种国家所有和非国家所有, 即在企业的所有权问题上既有国家享有所有权的, 也有非国家掌握所有权的。但所有权的不同, 并不能阻碍不同性质的企业采取相同的管理方式, 例如股份制。并不会因为该企业为国家所有就决定了他不能采取股份制, 同样也不会因为该企业为非国家所有就一定要采取股份制。重新回到宪法理论上, 不能因为国体上是民有的, 就决定了他不能采取君主立宪制, 也就不能因为在国体上是非民主的, 共和制就永远不会被采用。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传统宪法理论中关于国体决定政体是站不住脚的。有必要重新探讨宪法理论中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二、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在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上, 传统理论并不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一些学者正在努力重新探讨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关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从现实政治生活的角度来分析, 不是国体优先于政体, 而是政体优先于国体, 不是国体决定政体, 而是政体决定国体。不同的政体必然会“选择” (即产生) 出不同的国体”[2]。这确实有其合理的因素, 就如这句话所说的不是国体优先于政体, 而是政体优先于国体, 宪法学在国体与政体的问题上研究的重点始终应该是政体问题, 国体问题只是研究政体问题的附带, 否则宪法学的研究就会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附庸。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否定国体决定政体的同时又转而去支持政体决定国体的学说呢?不容否认的是, 政体是宪法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但如同国体不能决定政体一样, 政体也不能决定国体。美国之所以是一个民有的国家并不非是他采取共和制后所决定的, 不能因为英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就决定了他是一个非民有的国家。在这里, 笔者必须要再次强调的就是, 国体解决的是所有权问题, 而政权解决的是政权组织形式的问题, 他们彼此之间无法互相决定着对方。
既然国体无法决定政体, 政体也无法决定国体。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总结为:“国体的性质通过政体得以反映, 政体的优劣影响着国体”。需要加以指出的是, 笔者所说的国体的性质通过政体得以反映绝不是说国体的性质是民有的, 他在政体中应该反映为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笔者所说的在政体中得到反映是一系列细节方面的反映, 例如国体不同的两个国家, 在政体上都采取了共和制, 但一个国家规定凡是年满多少岁, 无论出身、职业等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另一个国家规定只有自由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而一切奴隶和耕作农都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那么这两个国家在国体上的不同自然人在政体中得到反映。还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 笔者所说的一系列细节方面的反映, 并不是说在政体一系列细节上存在差异的国家他所反映的国体必然不同。
国体的性质通过政体得以反映, 同样, 政体的优劣影响着国体。政体本无优劣之分, 所谓政体的优劣是指, 该政体是否适合该国国情, 是否符合该国历史文化等一系列的因素。
以上是笔者对国体与政体关系的分析, 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确实是宪法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就如前面所说的那样, 两者在宪法学中研究的地位绝不能是等同的, 宪法学真正重点研究的应该是政体, 国体只是政体研究的附带。
摘要:国体和政体的关系理论, 是宪法学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受传统政治学理论的影响, 宪法学理论认为:国体是国家的阶级本质, 政体是政权的组织形式。两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本文力图冲破传统理论的桎梏, 重新探讨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国体,政体,关系
参考文献
[1]《宪法学》, 群众出版社, 1983年出版。
关于挂靠的法律关系问题 篇5
一、工程挂靠经营的概念
工程挂靠经营是指允许他人在一定期间内使用自己建筑资质进行工程施工的行为。允许他人使用自己建筑资质进行工程施工的企业为被挂靠企业;相应的使用 被挂靠企业建筑资质进行工程施工的企业或自然人为挂靠人,从而在借用人与出借人之间形成挂靠关系。之所以出现这种企业经营方式,主要在于挂靠人为规避市场 准入问题,利用被挂靠企业的经营资格谋求更多的订约机会;作为出借建筑资质的对价,被挂靠企业往往会从挂靠人的经营活动中取得固定的管理费用。表面上看 来,采用挂靠经营方式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其实双方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风险是不对等的。
挂靠人只承担上缴管理费用的义务;被挂靠企业只享有收取相对较小数额固定收益的权利,但却承担了相当大的风险,一旦挂靠人经营上违约或侵权,势必给 被挂靠企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为,基本上还是基于挂靠人的道德观来约束自己处理好债权债务纠纷。但由于挂靠人往往未处理好这些纠纷,所以债权人会直接 向被挂靠企业主张权利。
由于被挂靠企业只关心两个问题,即能否收到管理费(事关其收益)、以及工程质量问题(事关其责任),至于挂靠人如何具体经营、交易,则在所不问,造 成被挂靠企业对合同如何履行并不清楚,拿不到相关的证据。因此,被挂靠企业往往在处理这类案件时比较被动,实践中,挂靠人所产生的债权债务很多都是由被挂 靠企业来承担。虽然被挂靠企业在工程款项转移给挂靠人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但由于挂靠人遗留下很多问题,被挂靠企业所涉债务往往超过它所收的管理费,使得 这部分管理费并不能真正实现收益,反而造成亏损。
正是这种实质上的不平等和潜在的风险性,才引发了实践中的大量纠纷。虽然挂靠行为被法律明文规定禁止,但现实中,要杜绝此类现象非常难。因此,被挂靠企业对这些风险问题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工程挂靠经营的法律属性
工程挂靠经营关系分为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内部关系是指挂靠人与被挂靠企业之间因双方挂靠经营协议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主要涉及管理费的收取、挂靠人违约侵权产生的内部追偿等。由于市场准 入的主体和范围的不断放开,除法律法规对经营主体、范围有特别限制的,挂靠人与被挂靠企业之间的挂靠经营协议一般应认定有效。但由于我国建筑法规定建筑行 业实行特许经营,该特许经营权不得出租、出借、转让,因此借用方为解决资质等级为目的而借用建筑资质经营的,属于规避法律的行为,应认定挂靠协议无效。
外部关系是指因挂靠人以被挂靠企业的名义对外交易而与第三人发生的关系。主要分为两类关系:一类是被挂靠企业、挂靠人与建设工程发包人的关系,该权 利义务关系的实质是被挂靠企业对挂靠人的授权。挂靠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用被挂靠企业的印章和法定代表人章与发包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则 可认定被挂靠企业与发包人之间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关系,挂靠人是建设工程的实际施工人,挂靠人的行为可视为代理人的行为。
由于挂靠人没有建筑施工资质而从事实际施工,扰乱了建筑管理市场秩序,也容易影响建设工程质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 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承包人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建设工程或者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与他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行为 无效。”第一条规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的规定,认定无效:
(二)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 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的„„”。因此,挂靠人以被挂靠企业名义与他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行为无效,所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但挂靠人和被挂靠企业 对建筑质量承担连带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五条规定:因建设工程质量发生争议的,发包人可以以 总承包人、分包人和实际施工人为共同被告提起诉讼。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也有类似的规定。
另外一类是:挂靠人实施的的买卖、租赁、用工(工资、人身损害)以及借款等民事法律行为,并与上述第三人形成债权债务关系。这类纠纷主要涉及责任承担主体问题,因而最有争议,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三、工程挂靠与委托代理的区别
所谓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即本人)的名义同第三人(即相对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代理有三方当事人,即代理人、被代理人和第三人,其中前二者之间为代理的内部关系,即委托关系,后二者之间为代理的外部关系。代理行为是代理人在代 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代理行为的成立需两个条件:第一,是以谁的名义进行的交易行为。行为人必须披露被代理人且以被代理人的 名义行为,以体现出被代理人的意志,此为形式要件;第二,被代理人是否有授权,或第三人是否有理由相信代理权存在,该理由是否正当。代理的目的就是使第三 人与被代理人、而不是代理人形成合意,第三人相信行为人的意思就是被代理人的意思才使得意思表示一致,代理始得成立,也就是说第三人应当是一个善意的第三 人,其缔约基础在于对被代理人的信任,此为核心要件。工程挂靠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用被挂靠企业的印章和法定代表人章与发包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时,在外部表现上也体现授权并产生代理的 后果。在此意义上,挂靠属于委托代理的范畴。但在买卖、租赁、以及借款等行为中,由于在该领域我国并未实行特许经营,挂靠人不必借用有被挂靠企业的建筑资 质进行上述行为;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被挂靠企业并未授权挂靠人实施上述行为。因此,工程挂靠并不等同于代理。笔者认为挂靠协议与委托合同的区别,主要在于:
1、委托合同约定受托人完成的委托事务由委托人承受,而挂靠协议则约定借用人借权经营的后果由借用人自负即受托人是为委托人完成事务,挂靠人却是为自己完成事务;
2、在有偿的情况下,受托人不需要向委托人支付费用,反而有请求委托人支付报酬或支付垫付费用的权利,而挂靠人却要向被挂靠企业支付一定的所谓管理费;
3、委托合同的标的是履行委托事务,挂靠协议的标的则是建筑资质等级。
另外,工程挂靠不同于企业承包,后者的标的在于企业的经营权,而前者的标的在于建筑资质等级,而不是建筑企业的经营权,形成挂靠后,出借人的经营权并不发生变化和转让。
由于代理的核心是授权,在被挂靠企业并未授权的情况下,主要是如何认定表见代理的问题。
四、挂靠人实施买卖、租赁以及借款时,如何构成表见代理
合同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该条是对合同行为中表见代理的规定。
如何认定“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也即表见代理的识别问题。通说认为:以相对人对无权代理的发生无过错为表见代理的唯一构成要件。包括 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上,须具有使相对人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的客观情况。主观上,相对人必须是善意且无过失,即相对人不知无权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欠缺 代理权,此为善意;相对人的这种无知不可归咎于他的疏忽或者是懈怠,此为无过失。因此,对“有理由相信”的判断应当坚持主观和客观标准。也就是说构成表见 代理中的“有理由相信”之“理由”,是指行为人的表意行为与代理并无二致,外观上没有瑕疵,例如无权代理人持有具有代理权意义的介绍信、授权委托书、印鉴 或固定的业务员、长期的业务往来、交易习惯等,基于对这些信息的审查和判断,第三人在选择交易对象时是明确的,没有疏忽的。此外,在判断合同相对人时,要 以行为当时作为判断的时间标准。而且该外在的客观标准和代理的外在的客观标准应当基本一致,只是在内部关系上一个是真委托,一个是假委托。但是,审判实践中,存在着明显的司法尺度不一现象。例如,建筑材料的买卖合同纠纷中,有些判决认为由于建材已送至被挂靠企业的工地并已使用于建筑 物,故第三人有理由相信挂靠人的行为构成表见代理。因此,认定挂靠人是替被挂靠企业购买建筑材料。笔者认为该判决是错误的。物的性质、用途以及流向与合同 相对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三人的请求权是基于其与挂靠人之间的买卖合同所生之债,并非物上请求权,不具有追及效力。因此要以意思表示而不是物的性质、以 交易主体而不是物的流向作为判断主体的标准。应当根据法律规定的代理的构成要件及不同类型,结合举证情况,公平合理地界定具体案件中代理关系的外延,不能 仅凭挂靠身份的存在就推定构成代理,仅凭挂靠关系违法就认定对所有交易都承担连带责任。
表见代理制度的立法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善意无过错的相对人的利益,但同时对第三人予以救济的同时,也要考虑对被代理人利益的平衡。因为,表见代理 的行为人本来就没有代理权,因此其行为不仅损害第三人的利益,对被代理人也构成伤害。如果债权人基于自己的信任和判断,选择的交易对象就是挂靠人的话,那 么挂靠人的违约对债权人而言,则纯属交易风险,此系其自主选择的结果,与挂靠与否没有因果关系,事前既不会因挂靠的存在使其风险增加,事后也不应因挂靠的 存在使其风险得以弥补。
五、被挂靠企业、挂靠人与施工工人的关系。
施工工人是挂靠人临时招募的人员,由于挂靠人也没有相应的主体资格,不具有劳动用工主体资格,因此,施工工人与挂靠人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是雇佣关系。施工工人即不是被挂靠企业的工人也非被挂靠企业雇佣,因此,与被挂靠企业之间关系。
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六条关于“实际施工人以转包人、违法分包人为被告起诉的,人民法 院应当依法受理。实际施工人以发包人为被告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转包人或者违法分包人为本案当事人。发包人只在欠付工程价款范围内对实际施工人承 担责任。”的规定,被挂靠企业应在欠付工程价款范围内对实际施工人承担责任。该规定突破了合同的相对性,从法理上来讲是代位权的扩大情形。其目的在于保护 实际施工人利益,解决农民工的工资问题。农民工作为实际施工人往往无法获得工资,该条更多的是从政治的角度,维护社会的稳定。但这其中层层的合同关系,对 法院的审判实践也是一个考验。
施工工人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是知道或应知道挂靠人没有相应资质或安全生产条件的,发包人应与挂靠人、被挂靠企业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关于“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 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规定已明确了挂靠人与被挂靠企业承担连带 赔偿责任。被挂靠企业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后,可根据挂靠合同的约定向挂靠人追偿。如损害是由第三人适成的,挂靠人或挂靠企业赔偿后,可向第三人追偿。
六、施工企业如何应对、规避此类不规范操作
首先,就是关于公章的问题,施工企业对于法人章管理的比较好。但是现在的主要问题是项目经理部的刻章问题,因为现在很多项目经理部都有刻章,项目在 履约过程中会使用该章签署一些合同,履行一些合同,比如一些材料的接收,款项的支付。该章在一些具体工作中可能会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尤其是在对外债务问题上,可能产生比较大的问题。如果挂靠人用此章确认很多的债务,比如用了多少材料,欠了多少钱等,可能会对被挂靠企业以后债务的承担产 生大量的问题。所以被挂靠企业只能给挂靠人刻某某项目章,并非合同专用章,后用括号注明只限于技术资料往来,这样可以起到告知第三人,即让第三人应该对项 目经理部的权利有充分认识,并且可以作为判断第三人是善意还是恶意的依据。今后在第三人要求被挂靠企业承担责任时,也可作为被挂靠企业一个抗辩的理由,主 要是说明第三人是善意还是恶意的问题。但由于各级法院对法律的理解和适用法律的不同,对这种章的效力各法院的认定也不同,被挂靠企业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最大 化的来减少损失。
被挂靠企业在项目中也可以不给挂靠人刻项目部的章,完全依靠授权来运作,这种挂靠主要是必须业主的认可,但这种做法在国内做的还不太成熟。因为国内都比较认章,而对于个人的签字认知度不同。
笔者认为解决建筑挂靠债务问题,被挂靠企业可以委派管理人员对外代表本企业履行建筑合同,不给予挂靠人任何授权。而且相应的管理措施必须跟的上,企 业对于如何收取管理费也应当作为新的课题来研究。被挂靠企业和挂靠人只能是单纯的工程施工关系,但这样做会相应增加成本,而且和建筑挂靠一样存在行政责任 的问题。另外一个解决办法是和有资质的劳务企业签定劳务分包合同,进行施工。
关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篇6
1.教师层面
(1)责任心不强。一些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工作敷衍了事,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尊重,这正是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导火索。
(2)工作方法简单、粗暴。部分教师不仅独霸课堂,而且还主宰学生在校园的一切活动。遇到学生犯错误,就“当头棒喝”,使学生满腹的委屈不能表达,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
(3)与学生缺乏交流。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桥梁。但部分教师就是放不下“师道尊严”,学生的建议听不进去,人为的在师生之间垒起了一道墙。
2.学生层面
(1)健康心理教育不到位。青春期的中学生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但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和独特的个性,喜欢对一些事情说“不”,骄傲而不自信,自尊而不自强,向上而不努力,做事情没有科学的定位,易浮躁,易冲动。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又没及时跟进,使其很难明辨是非,无法选择正确的学习道路。
(2)挫折教育不够。中学生由于长期的“圈养”,尤其是教师对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过度包容,使他们产生了特定的“优越感”和“成就感”,整日“信心满满”,一旦遇到“风吹浪打”,就垂头丧气,自暴自弃,甚至滋生了对社会的仇恨和报复的心理。这也是造成师生紧张关系的诱因之一。
(3)家长的因素。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宝贝疙瘩”,家长是“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言听计从,过度溺爱。面对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家长“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欲望又那么强烈,只要孩子成绩好,生活中有些过失大都采取了容忍和放纵的态度,这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定时炸弹”。
(4)社会的因素。生活中懵懵懂懂的中学生面对不良的宣传和诱惑,缺少坚实的“防火墙”,有的只是潜移默化的接受,不自觉地走上了生活的另一面。
二、应采取的对策
1.拓展活动,提高教师素质
实践证明,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乐于奉献、健康向上的教师队伍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开始。实践活动让教师素质的自我培养成为行动的自觉。加里宁曾说,教师仿佛每天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测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他。学生就在这种“盯视”的过程中,与公共道德相对照,从而做出对教师品格的评价,在渐进中受其影响。基本途径是: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为工作“把舵”。
(2)加强职业道德的修养,使其敢于担当学生的楷模;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使其完善人格,为学生输送精神上的营养。
(3)加强爱心教育。
(4)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一位教师必须有历史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在困难面前,不推诿,不退缩,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感化学生。
(5)加强自律教育。自律,是教师走向成熟的关键。学校要结合实际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提高广大教师的自律意识和服务水平,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
(6)强调工作方式和方法的转变。转变工作方式和方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求。
2.转变工作策略,完善学生人格
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广泛的兴趣、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要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必须围绕这一工作重点,创新德育教育途径,转变教育方式,拉近师生的距离。
(1)在学生心里播下爱老师的种子。教师要结合实际,依据德育教育的新要求,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把学生推向前台,使学生在快乐成长的同时在自我管理、自我剖析的进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和教师工作的艰辛,悄悄埋下热爱老师的“种子”。
(2)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望底乎?”学生有且只有树立了远大理想,才会在教师的关心呵护下志存高远,才会心无旁骛,才会在成长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师爱的力量。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要让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自身的优点,也要让学生面对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慢慢培养自信,找回自信的“明灯”。教师的信任会迸发出“春风化雨”的力量。
(4)绝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让学生扬起生活的风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绝不让处于弱势的学生把自己的心灵之门封闭起来。教师要及时启动“破冰之旅”,挽起学生天天向上的小手,使其不会沉浸在冷漠的空间里迷失方向。
关于中国信托法律关系的研究 篇7
其实, 早在百年前, 作为舶来品的信托, 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兴起并存在[2], 1919年, 聚兴诚银行分行设立信托部, 标志着现代信托制度在中国发展的开端。
一、信托的概念
《信托法》第2条对信托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本法所称信托, 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 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 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 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 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从《信托法》的定义可以看出, 信托乃是委托人将财产委托给受托人, 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应该是委托关系, 受托人则以自己的名义处理信托财产, 但信托财产的受益权在受益人那里或者为特定目的, 受托人处理信托财产要受到委托人意愿的限制。即“受人之托, 代人理财”, 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受人之托”中的“人”与“代人理财”中的“人”在委托人与受益人不一致的时候表示的是两个主体, 反之则为一个主体。
二、信托财产
研究信托, 信托财产是不能不被讨论研究的。在中国, “一物一权”是物权领域的一项重要原则, 完整的财产所有权应包含所有权人对该财产的占有、使用、处分及收益的权能, 而信托下, 财产由受托人占有、使用和处分, 收益则由受益人享有, 这就造成了所有权四项权能的分割, 信托受托人与受益人共同分享了完整的信托财产所有权。并且, 《信托法》中表述的“委托人将财产委托给受托人”也会带来困扰, 在纳入信托之前, 委托人是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人, 委托人将信托财产交付给受托人而纳入信托的行为在《信托法》上的表述是“委托”, 单从字面上来理解, “委托”不等于“处分”, 不能够体现出委托人已经不再拥有信托财产所有权的特征。
当然, 完整所有权的四项权能并不是不能够分离的, 比如在质押关系下, 质押权人占有质物, 质物所有权人则不能够对该财产行使占有及使用的权能, 但其仍然能够行使对该动产处分及收益的权能。学界有关信托法律关系冲击“一物一权”的依据在于所有权的四项权能虽然可以受限制, 在限制解除后, 所有权的权能能够得以完全回复, 但所有权权能的彻底割裂则违反“一物一权”的原则。在信托关系下, 从始至终, 信托财产所有权的占有、使用及处分的权能由受托人行使, 收益的权能由受益人行使。这样一来, 所有权的权能就被彻底地分割了, 不存在所有权权能的回复。造成在一个财产上有两个所有权的现象, 因而会出现信托财产的“名义所有权人”与“实质所有权人”的分类。
实质上, 笔者认为信托财产在性质上类似于财团法人的地位, 是以财产的集合为基础而设立的法人。尽管中国在法律上未就财团法人作出规定, 但在民商事关系中, 名称各异的符合财团法人全部特征的财产集合是现实存在的, 如银行理财产品、资管计划、信托计划等均符合财团法人的全部特征: (1) 项目下财产独立于项目运作各方的财产; (2) 项目运行本身产生的债权债务以项目下全部财产独立承担。
从另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破产, 来考虑这个问题会豁然开朗, 信托下、委托人破产不会累及信托财产, 受托人破产不会累及信托财产, 受益人破产不会累及信托财产, 在这样的情况下, 信托财产的独立性特征就再明显不过了。并且, 因委托人运作信托而产生债务也由信托担保, 最终的责任是由信托来承担的。
所以, 与其争论信托在现行物权制度下的存在是否动摇“一物一权”的原则, 不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承认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以法人的视角来对待, 信托本身拥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 委托人类似于管理人的角色, 受益人则享有信托财产的收益权, 而收益权是信托财产设立时信托授权受益人享有的。这样, “一物一权”的原则没有被突破, 也能够很好地解释信托法律关系下各方法律关系, 尤其是信托财产的地位。
三、中国信托实践
目前, 商事领域中的商业信托主要为中国信托实践的模式, 如信托公司发起的信托计划及证券公司发起的资产管理计划等, 主要为商事交易中的运作, 参与主体也多为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及合格投资者;民事领域中的私人信托的发展还处于雏形阶段, 但也已经有所端倪。
四、私人信托的展望
就私人信托方面, 信托的一个主要的功能包括避税, 可以预见一旦在未来中国开证遗产税, 通过信托方式将遗产纳入信托, 信托下财产不属于遗产独立于委托人财产, 因而不能够被征收遗产税, 但运用信托而产生的收益仍然可以指定委托人的继承人享有, 即信托财产实质上还是由继承人享有。由此可见, 信托的灵活性可见一斑。
信托还可以在房产买卖, 尤其是二手房买卖中发挥信用担保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买卖双方违约的情形发生。比如, 将买房购房资金纳入一项信托, 信托的目的为增进卖方利益, 即卖方交付约定房产后可获得信托财产全部利益即信托财产本身。好处在于, 买卖合同中,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应为最理想的交易模式, 否则先履行义务的一方就要承受对方不履行义务的风险。而房产买卖基本不可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从合同的缔结, 购房款的给付到房产的交付至最后的取得房产证, 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往往购房者在缴清房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取得房产证即房屋登记, 成为法律上的产权人。通过设立信托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信托下财产独立于各方, 只有在卖方已经适当履行义务的情况下, 信托财产的利益才能够全部由卖方享有, 而买方设立信托开始其就已经履行了给付购房款的义务, 信托财产就已经独立于买方财产, 买方不能取回信托财产, 也不受买方破产牵连, 故而也消除了买方违约的风险。
信托能够在英美法系国家产生、成长并繁荣, 几百年来依然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也足以证明信托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认清信托法律关系, 正确利用信托制度, 将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长久的推动力。
摘要: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 信托业的健康发展会成为促进该国经济持续繁荣的重要动力, 利用好信托制度对于激活各方经济主体的活力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通过对中国信托法律关系的研究, 期望能够厘清信托法律关系, 分析并研究信托在民商事领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信托业,信托制度,信托法律关系
参考文献
[1]何宝玉.信托法原理与判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3:21.
关于顾客关系营销策略的探讨 篇8
在经历了从旧经济时代向新经济时代的转化, 我们正在逐渐步入到后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 顾客不再以从前的恶方式购买商品, 企业的广告活动越来越难以奏效, 企业要达到自身的目标也越来越困难。为什么呢?归根结底就在于消费者日益成熟, 消费需求变化迅速, 而企业对它们的研究却远远滞后。因此, 我们迫切需要企业与顾客之间以更多的交流来相互实现各自的需要与利益。于是, 关系营销登上了市场经济的大舞台。
二、顾客关系营销的重要性
顾客关系即企业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不仅仅是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关系, 还包括广泛的信息交流关系, 感情沟通关系。顾客关系营销的实质就是通过互动和交流, 与客户建立一种超越买卖关系的非交易关系。其目的就是促使顾客形成对企业及产品的良好印象和评价, 提高企业及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为企业争取顾客、开拓和稳定市场关系, 保证企业营销成功。因此, 建立并维持与顾客的良好关系是企业营销成功的基本保证, 企业必须有效地实施顾客关系营销策略。
三、开滦目前的关系营销策略
1、“双赢”的厂商合作伙伴新关系
开滦是个百年企业和许多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如首钢、宝钢、鞍钢等客户。这些企业用煤量大, 信誉好, 对于这些客户我们有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与这些客户之间经常定期的走访, 采取价格折让, 特别是在煤炭供应紧张的时候也能保证这些客户的需求。同时这些客户又是我们的钢铁材料供应商, 双方在这种相互信任, 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伙伴新关系。特别是面对这次经济危机, 这些客户在成为了我们煤炭产品的主要买家。
2、销售公司每年可定期或不定期召集
自己的用户组织煤炭供需研讨会, 一者可以交流感情, 特别是煤炭用户, 他们每年一次的订货会上, 习惯于相互交流沟通。二者可以组织订货;三者可以互相探讨当前大宗物质的营销与采购更科学化的问题。
3、“一站式”服务。
公司建立了销售大厅, 客户购买煤炭的一切手续在服务大厅能全部办理完毕。节省了客户的时间, 提高了办事效率, 得到了客户的好评。
四、目前关系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1、对顾客关系营销的组织不善。
顾客关系营销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它可能涉及到企业运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涉及到顾客的每一次消费感受, 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专门的人员给予保障。然而对于很多企业来讲, 并没有设置这样一个专门的机构, 从而致使顾客关系营销的开展未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2、对顾客关系营销水平的选择不当。
顾客关系营销水平的恰当的选择, 基于明确的市场定位。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 仍把市场看作是静态的和非人际的顾客市场。这就使得企业无法确定顾客价值, 难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进行关系营销水平的选择, 直接造成企业整体关系营销水平较低的事实。
3、对顾客关系营销的实施不妥。
顾客关系营销是服务、质量和市场营销的结合体, 它要求以顾客服务为中心, 用质量和长期的承诺来赢得顾客。然而, 很多企业却常常将这三者分裂开来。要么是只重视产品质量, 结果人情冷落;要么只注重客户服务, 结果本末倒置;要么只重视市场营销, 结果难以持久。
4、对顾客关系营销的创意不足。
创意是顾客关系营销获得持久活力的源泉, 只有与竞争对手不同, 只有比竞争对手更贴近顾客, 我们才能永久地赢得顾客。而大多数企业开展的顾客关系营销活动趋于雷同, 无法突现自身优势.
五、改进措施
1、加强对经销商的管理
(1) 经销商是“选”出来的, 而不是随便从市场上“拣”出来的。经销商的选择应根据厂家的具体情况而“量身定做”, 不应“攀大”或“就小”,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选择了“中意”的经销商, 会为以后的市场操作及长久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销量而利令智昏, 置“终身”于不顾, 以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到头来受害的还是自己。
(2) 忠诚经销商是“管”出来的, 不是““宠”出来的, 营造“家庭”氛围共创“双赢”格局厂家和经销商好比一个家庭组合, 厂家是“家长”, 经销商是“成员”, 而营销代表则是厂家的“代言人”和“家法执行者”, 厂家对经销商既不能“棍棒出孝子”, 随便““鞭答”、“用刑”, 更不能“溺爱”、“骄纵”, 放任自流。好的经销商是“管”出来的, 不是“宠”出来的。
2、建立关系营销制度, 设立关系经理。
应设立专门的关系经理, 负责与用户联系与沟通, 维护与用户之间长期稳定的良好关系, 首先要建立免费、方便的用户联络通道, 做好售后服务。如营销人员亲自或通过电话和潜在顾客或现有顾客交谈。对具有潜力的大用户进行情感追踪。购买周期通常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时期, 对过去用户如果不及时强化感情, 就很容易流失。在具体操作中可利用用户档案对用户进行情感追踪, 如在新年给他们寄去贺卡;及时向用户通报企业新产品情况;举办大型联谊文化活动, 邀请老客户参加, 向他们赠送带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小礼品。通过关系营销工作, 使集团与用户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与利润分享人”, 共同承担市场风险。现代营销策略, 已经不是单纯一种方法, 而是要把各种营销策略相结合, 进行市场营销整合, 得到最佳的组合, 从而找寻出一条适合公司自身的营销策略。现代市场营销不仅要求企业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 制定吸引人的价格, 使目标顾客容易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产品, 而且还要求企业控制其在市场上的形象, 设计并传播有关特色、购买条件以及产品给目标顾客带来的利益等方面的信息, 即进行促销活动。
3、建立健全客户档案。
关于外伤后流产的伤病关系探讨 篇9
1 案例资料
XXX , 女, 20岁 , 2014年某月某日 , 在珠海市香洲区前山翠微村翠微大坊街51号被一名男子持刀抢劫并刺伤身体多处部位。检验所见:右锁骨下方有一处3cm的伤口, 右季肋区有一处3.6cm的缝合伤口, 腰部右侧有两处分别为3.5cm、3.3cm的伤口。入院后初步检查失血过多, 急性痛苦面容, 面色苍白, 对答切题, 体查合作。进行全胸卧位X片扫面显示:左肺野透光度减低。建议胸腹部CT扫描, 未发现异常。入院后行“右侧胸前壁伤口廓创术 + 右侧中腹部、腰部伤口清创缝合术”, 因伤者在治疗过程中因失血过多危及生命危险, 医院在抢救中进行必要的X线检查及CT扫描。伤者伤情治疗稳定后, 因在抢救治疗过程中, 运用了不利于胎儿的禁忌药物及放射检查, 对胎儿的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建设伤者伤情稳定后进行人流。于是伤者在伤情稳定后在该院做了人流。
2 外伤性流产的机理
外伤性流产的主要是因母体受到外伤暴力作用后致使胚胎死亡被子宫排除体外或者子宫受外力作用收缩胎盘粘膜提前剥离致使引起胎儿产出。孕妇的身体创伤特别是腹部的创伤, 其创伤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 通过血循环可诱发子宫收缩和子宫血管痉挛并引起胎盘早期剥离。若膀胱受伤时, 因其临近子宫, 有神经反射联系, 容易引起子宫收缩而致流产。
3 外伤性流产的分类
a.外伤直接导致流产:该种情况一般案件事实清楚, 伤者在受伤后下体出现血迹或者腹部疼痛而直接送往医院诊治。流产与外伤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时间有连续性, 事实明确, 应依据《人体伤情鉴定标准》给予认定;b.外伤后就医保胎失败导致流产:这种情况比较复杂, 流产与外伤时间存在距离, 在认定的过程中应慎重。需要认真核实案件发生的实体, 伤者受伤的部位, 伤情的轻重, 是否为精神刺激导致妊娠异动致使就医保胎。法医应到医院收集伤者病例资料, 并详细咨询医生伤者就医保胎的原因, 从而判断是否与此次外伤有关联。c.外伤诊治过程中因药物原因或解除放射性检查不利于胎儿发育而人为流产。
4 外伤性流产的确证
外伤性流产一般都有明确的外伤史, 着重在腹部, 非腹部的外伤一般难以引起流产, 但也不能排除孕妇受到惊吓导致的流产, 但是必须有外伤的存在, 这是首要条件。孕妇本身无习惯性流产的病史。如果孕妇本身具有习惯性流产的病史, 那么此次外伤导致的流产就难以认定。这种情况下外伤只是一个诱因, 在伤病关系中只占10%左右。流产的时间也很重要, 一般外伤性流产应发生在3日之内, 如果伤后一个星期才发生的流产, 则难以认定是此次外伤造成的, 故确认外伤性流产的时间因素也很重要。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确证孕妇已经流产, 这个可以从病历资料得到显示, 如果出现死胎或者先天发育不良、畸形的胚胎组织则需要重新考虑是否构成外伤性流产。
5 讨论
本案例中的流产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方式。伤者本身受到了危及
关于中日媒体双向交流机制的构想 篇10
1 中日媒体应承担的责任
1.1 中日媒体应拒绝煽动仇恨情绪
在中日两国的关系的发展过程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摩擦及失误, 中日两国媒体可以针对偶尔出现的摩擦及失误进行一定地报道, 但是双方媒体应采取正确的方式对中日两国的摩擦进行合理地报道, 应坚持中日两国友好的态度对事件报道, 所以中日两国媒体在用词以及报道方式的选择上, 应更加的客观与公正, 一旦站在不友好的角度报道事件, 并对其进行大肆的渲染, 设置采取恶意炒作的方式, 则会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 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不利的影响, 所以, 站在新闻学的角度上看, 应保持新闻报道的公正与客观性。
1.2 中日媒体成为良好的沟通桥梁
在中日两国进行文化经济的交流过程中, 媒体具有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 加强中日两国的信息交流非常重要。人们只有通过充分地沟通信息, 才能够融洽地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避免因错误的信息而挫伤了彼此的关系。媒体作为帮助人们进行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 应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公正性及全面性, 所以中日媒体在促进中日友好关系的建立方面肩负了重任, 应提高抓住中日关系发展的最新动态及传播相关信息的能力, 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建立贡献力量。
1.3 中日媒体应尊重事实
中日两国媒体共同的责任是尊重事实, 将实事求是时刻摆在第一位, 只有在充分地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 才能够顺利地解决其他的问题。所以中日两国的媒体应加大报道中日两国人民的生活现状的新闻, 从而增进两国人们之间的理解, 发展两国人民的友谊。对新闻报道应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 向人们报道积极的消息, 防止各种负面消息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2 中日媒体双向交流机制构建的策略
2.1 建立增信释疑的双语沟通平台
日本的大众十分地依赖报纸等宣传媒体, 日本媒体一直以来在民众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此外, 中日两国的大众媒体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导致出现各种失实新闻及夸大其词、混淆视听的负面的新闻报道。所以, 大众媒体应提高对信息进行增信释疑的能力, 从而有效地避免出现上述情况。媒体应在事发时便要先声夺人, 将事实讲清楚, 努力争取收到良好的首映效应。此外, 大众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的力量, 提高舆论的说服力。
现阶段, 中日两国的新闻发布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中国的媒体使用汉语来报道与日本有关的新闻, 或者日本的媒体使用日文来报道与中国有关的新闻, 采用单向的传播渠道在对问题进行报道的认识及角度等方面无法满足中日两国读者的需求。此外, 由于媒体报道中存在个人偏见、传媒设备及报道手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会出现漏传、误传及延传等现象。
所以, 在新的发展背景之下, 应建立起双语双向的沟通机制, 不仅能够减少错误的发生率, 更能够促进两国媒体的发展, 为两国民众提供良好的言论平台。
2.2 建立高素质的舆情研究机构
进行广泛的舆情研究不仅促使政府顺应民意, 从而对方针政策进行积极地调整, 并且正确地把握好舆论的方向, 积极地引导舆论在对本国的舆情具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之下, 应掌握与了解双方的社会舆情, 向国民传播更加积极的信息, 从而消除中日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碍, 促进双方媒体的交流与协作, 创造良好的国内外舆论环境。
2.3 建立双方情感交流的纽带
中日两国的媒体应增强相互认知及文化交流, 从中国的舆论传播的角度来说, 应在报道中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 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从而为日本了解中国创建良好的窗口, 向日本展现出一个开放的、真实的、友好的中国, 增进中日两国的友好情谊。
3 结束语
中日两国的交流和贸易的不断增加, 有利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等各个方面的交流, 并且为中日两国的媒体进行友好合作与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所以中日两国的媒体应站在战略和长远的角度, 对两国民众的情绪进行正确地引导, 减少中日两国在人际传播中的摩擦, 为中日两国媒体关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实现良好的互动交流, 促进中日两国媒体的友好发展、互助合作、互利共赢的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晓露.对中日媒体双向交流机制的构想[J].当代传播, 2007 (5) .
[2]金熙德.“后‘雁行模式’”时代的中日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 (8) .
关于文本与课外资料的关系思考 篇11
1.在正式学习课文之前,学生交流的内容不是关于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而是搜集来的连篇累牍的课外资料;一节课中对于课外资料的用时介绍,长达10余分钟,甚至二十分钟左右,不能很快地切入正题,进到文章的深处时剩下学习文本的时间已寥寥无几,占用了课堂上大量有效的阅读、揣摩文本的时间。
2.对于相同的资料,同时要有几个学生来说,重复罗嗦,没有选择,语文课堂成了课外资料汇集的空间,冲淡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极易给一部分学生留下“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搜集资料、罗列资料的过程,”“学习语文就是罗列资料”,再无其他的感受,很难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3.语文课堂上,长长的人名、地名,繁琐的人物生活介绍,工作经历,一系列人物作品的罗列,这些资料使那些优秀的、善言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旁征博引,滔滔不绝,而一些无法查阅到资料的、自学有困难的学生却不知所云,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参与、学习,至少在“预习”这一环节上拉开了学生之间学习语文的距离,甚至有些学生以自己能够查到大量的资料为荣,在真真实实的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却放松了自己的学习。
4.大量图片的引入,大量文字的堆砌,缩短了利用文本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简化了利用文本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环节,也使得学生失去了触摸文字、理解文字、运用文字、享受文字的过程及体验。
剖析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确确实实存在着的这些现象,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是否由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过于看重课外资料的引进而冲淡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否由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过于看重课外资料的引进而忽视了对文本本身所蕴涵着的有效信息的开发、挖掘?
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该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课外资料并且进行评价呢?
带着这个问题,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对“课外资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达到的实效”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在本校范围内展开观察与思考:
前不久,随机随班听了我校五年级三位教师所做的人教版第十册老舍先生的《养花》,三位老师均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了课外资料。具体情况列表如下:
通过对这三节课的观察,我们有了下列的思考:
1.并非每一节课都要进行资料的展示,资料的展示应随着教材的深入,学生年龄的增长有所延续、拓宽、加深。否则,虽然也是引用资料,但也只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无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个时候引用课外资料这一环节可以略去。比如闫小新老师的课,学生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并没有拓宽、加深自己的理解,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因此,这样的资料亦可放弃交流展示引用。
2.并非要在正式授课前将所讲的内容与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看似有关,实则没有内在的联系,浪费了时间。比如程国华老师的《养花》一课,虽然在正式授课前给了学生相互交流展示关于“花”的成语、段落的时间,但与文本的主题却有一段距离,因而,这样的课外资料还是不使用为好。
3.资料交流的时间也并非一定要在正式授课之前进行,可以随着内容的不断深入,结合课堂中生成的资源逐渐进行,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张洁民老师的课。
(二)为了使我们的分析更清晰、明朗、科学,现将我校2008年4月语文课中关于课外资料的使用情况做了统计:
(三)相关结论:
学生上语文课的最终目的是要利用文本培养自己语文能力,利用文本培养自己解读文章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也因此,阅读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要根植于文本”。
课外资料的使用,对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品词析句、布局谋篇的语文能力作用并不大。因此对于课外资料的使用也要“因材进行”,而不必堂堂进行,更不能喧宾夺主,以资料代替对文本的解读。
关于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写作 篇12
记者采访一位名人的母亲时说:“您有这样出色的儿子, 一定会感到十分自豪。”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 我还有一个儿子, 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 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这位母亲的话令人深思。功成名就, 确实让人骄傲;但平凡充实, 也足以令人自豪。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就“平凡与自豪”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是一则典型的关系型话题, 从思维考查的角度看, 这里既考查了辩证思维, 也考查了逆向思维。因为通常的组合是“伟大与自豪”或“平凡与自卑”, 此话题逆向组合, 貌易实难。如何解读关系型话题呢?以“平凡与自豪”为例, 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正确审读话题的构题要素
审读“平凡”与“自豪”这两个构题要素。平凡是相对于伟大而存在的概念, 可以理解为一种生存状态;自豪是相对于自卑而存在的概念, 这是一种心理状态。再分析下去, 还可以明确, 平凡不应该是平庸无为, 也不等于平淡无味, 生活中, 平凡是常态, 是一种普遍存在。面对平凡, 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有人欣赏, 有人轻视;有人固守, 有人鄙弃;有人主动选择, 甘于平凡, 有人被动接受, 竭力挣脱;有人随遇而安, 有人自暴自弃;有人……而自豪既然是一种心理状态, 那么就可以考虑用能否或应不应该来回答。审读至此, 我们初步明确了这两个要素的内涵与外延。其他话题的审读, 首要的也是正确审读话题的构题要素, 明确构题要素的内涵与外延。
二.辨明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
作文是一种心智技能, 是思维表达的结晶。关系型话题有着很浓重的思辨色彩, 面对关系类的话题, 我们必须做出理性的思考, 辨明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
1、对比型关系
比如“平凡与自豪”, 我们就不好将“平凡”与“自豪”平均用力, 两者兼顾, 分项道来, 也无需肯定其中的一方面而去否定另一方面。正确的方法可以是以平凡为主, 自豪为宾, 以宾衬主。因为这个作文题的导向是十分明确的, 那就是要正确对待平凡。
2、并列式关系
如江苏省高考作文, 以“水的灵动, 山的沉稳”为话题, 话题中有相对应的两组概念:一组是“山”与“水”, 一组是“沉稳”与“灵动”。写作中, 要从两个方面论及, 既要写山的沉稳, 也要写水的灵动, 不能有所偏废。
3、因果型关系
例如浙江省高考作文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是典型的探讨两个事物相互关系的作文, 写作中, 关键在于分析探讨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人文素养与发展”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探求出这种内在联系, 写出的文章才富有理性色彩。
4、辩证型关系
例如2004年全国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个话题关系, 既不是平面上的并列式, 也不是两极上的对立式, 而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如果我们将二者对立起来, 强调前者而全面否定后者, 或是强调后者而全面否定前者, 剑走偏锋, 则是极端愚蠢和危险的。
辨清关系至关重要。关系辨明了, 思维就有了方向, 惟有想得清楚, 才能写得清楚。
三.选择最佳角度, 整合要素之间关系
选择最佳角度, 首先是选择最佳立意角度
“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一个话题, 即使只有两个构题要素, 它们之间的关系整合也不仅仅是一种, 而可以是多种, 但考生在一篇考场作文中不可能也绝不允许同时关照话题要素间的几种关系。否则, 极可能弄巧成拙, 出力不讨好。因此, 考生作文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 选取那种自己最熟知、最易驾驭、最有把握、最有话可说的关系, 进行精心构思, 以至成文。
选择最佳角度, 其次是选择最佳行文角度
考场作文应彰显文体特点, 选择最佳行文角度, 显得尤其重要。
假如你选择写记叙类文, 你就得先将关系具体化, 再将具体化了的关系化为一个具体生动的故事进行描述, 注重以细节传情。
假如你要写议论文, 你也要将关系具体化, 再把具体化了的关系作为论点展开论证, 文章一定要符合“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的结构模式, 并注意论证的层次, 切忌平面化展开。
【关于中日关系的】推荐阅读:
中日关于钓鱼岛问题05-14
中日关系的关键年06-10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06-28
新形势下的中日关系05-26
中日量词的比较研究08-16
中日审美文化的差异08-27
中日儿童教育的对比07-06
中日商务礼仪的比较08-26
文化输出中的中日差异10-19
电影《你的名字》经典台词中日对照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