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商务礼仪的比较

2024-08-26

中日商务礼仪的比较(精选12篇)

中日商务礼仪的比较 篇1

17世纪, 荷兰画家笔下首次出现了含卡通夸张的素描图画, 随之有法国人奥诺雷·杜米埃为代表的讽刺漫画, 而后摄影术发明, 动画片出现, 世界动漫产业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条, 朝着“产业化”和“良性循环”方向不断发展, 动漫产业被公认为当今全球娱乐经济中的朝阳产业。2004年, 全球与游戏、动画相关的衍生产品产值已超过5000亿美元, 而中日动漫发展的对比给我们的似乎不仅是惊诧, 更多的是反思。

首先, 我们来看些资料:在我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 日本、韩国动漫作品占69%, 欧美动漫作品占29%, 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原创动漫作品的比例仅有11%。在Google的中文搜索引擎上输入日本动画《名侦探柯南》有高达580多万相关条目, 可输入中国动画版本最多的《西游记》, 总共加起来也仅200万多一点, 就连曾轰动一时的《宝莲灯》也只有区区70多万。另据调查显示, 在中国儿童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 有19个来自国外, 国产仅“孙悟空”孤独一人。在全世界目前电视台播放的动画节目中, 60%是日本原产动画, 在欧洲“日本制造”的动画占有的市场份额超过了80%, 而日本的漫画占到了世界市场半数以上的份额。【1】

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 中日动漫产业发展的差距是触目惊心的。目前, 中国动画产业及艺术教育呈现出如火如荼的繁荣景象。但是这种繁荣不是市场机制下的真正繁荣, 而是具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性质。【2】中日动漫何以有如此巨大的悬殊?下面以“沉默的螺旋”为理论基础来分析其中缘由。

此处的螺旋效应, 来源于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该理论最早由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提出, 它是强大效果论最著名的阐释。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 大众媒介所鼓吹的某些观点在社会上占有优势, 对受众造成一种压力。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态度和信念而造成孤立, 因而在表达支配意见和不表达意见的个人数量增加的时候会放弃原宥的想法和态度, 实现与主导意见的趋同。同时, 由于大众媒介表达支配意见, 再加上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日益增多, 就形成一个沉默的螺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意见”, 持非主要观点和态度的人, 在大众传播的压力下, 随时间推移, 变得越来越少。【3】纽曼认为, 大众传播的累积性、普遍性与和谐性结合, 能形成潜移默化的累积渗透, 与受众的从众心理、适宜的传播环境等配合, 能让大多数人依照大众传播所表现或指引的方向来认识事物、形成意见和采取行动。依据此理念, 中日动漫发展的态势如图:

其中红色部分代表中国和日本的自身优势, 主要指地理位置形成的不同文化传统。中国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至少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 已形成“东渐于海, 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声教, 讫于四海” (《尚书·禹贡》) 的庞大帝国, 气候温暖湿润, 再加上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形成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 无论历史的真实故事、流传至今的神话传说还是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为我们的动漫原创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再看日本, 地处岛国, 四面环海, 这个弹丸之国, 有简素的建筑、空寂的庭院, 大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 总是表现出内在发展的自律性与外在交流的主体性, 在樱花的烂漫中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可比较起来, 中国的文化传统有着根深蒂固的渊源, 虽然日本有大手笔的外来包装, 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中国文化传统的博大是无庸质疑的。

由此比较优势推论, 中国似乎更有可能去创造动漫世界的神话, 可事实却不尽人意,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话题, 即动漫创作中的取材问题。这恰恰成了制约我国动漫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看来, 优势如果利用不当反倒会成为障碍了。

或许因为中国有那么多的动漫原创素材, 反而对此态度漠然, 没有了创造的激情, 一味的攫取显得那么暗淡无光。无论是早期的《铁扇公主》、《骄傲的将军》, 还是后来的《阿凡提的故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宝莲灯》, 以及现在的《蓝猫淘气3000问》、《围棋少年》、《三毛流浪记》……都是在忠于中国动画“寓教于乐”的传统精神, 这些取材在现在看来是那么狭窄保守。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学派”虽名噪一时, 在国际动画艺术界屡屡获奖, 可80年代以后, 中国动画却陷入了两难境地, 不仅没有完全继承原有传统, 借鉴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却也显得力不从心。日本动画虽是学习模仿美国, 但却开创出了自身风格并与美国相抗衡。它在题材创新上可谓一枝独秀, 在他们的动画中不仅可以看到童年往事的追忆、少年的冒险, 还有侦探故事甚至未来战争, 创作者超强的想象力与动画的无穷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 其中大都闪现着动画大师自身对世界的理解。看一下绿色部分代表的取材, 这个对比一目了然。他们的取材相当广泛, 这和他们惯用的“拿来主义”是相通的, 将别人的创造发明进一步升华, 从中获取商业利润。日本动漫许多题材取自其他国家或民族的经典小说或神话故事, 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的世界观, 情节表现亦真亦幻, 引人入胜。单拿中国来说, 《三国志》、《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中国经典名著, 反到被日本用现代的眼光一一改成了富于现代气息的动漫。

中国有丰富的创造材料, 但却暂时没有正确的继承发扬。巴拉兹在其《电影美学》写到, “优秀的作品是富有人情味的, 它们作用于我们的心灵, 而不是我们的眼睛。”日本取他人所有, 但却运用具有东西方文化的混血儿来塑造唯美的动漫角色, 增强了动漫角色的真实感, 以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去表达深刻的内涵, 同时将日本精神融入其中。日本动漫自80年代迅速崛起, 2002年凭借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一举夺得第52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2003年奥斯卡动画片奖, 国际市场上的日本动画热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潮。

正是在红、绿色所代表的自身优势和取材两种现实的作用下, 我们看到了中日本两国动漫发展的不同趋势, 如图中蓝色部分所示。

因为日本《铁臂阿童木》、《火影忍者》、《海贼王》、《足球小将》等宏篇大制的成功, 形成了一个态势良好的螺旋基础, 得到了国内外广大受众的认可, 经过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产生了惊人的马太效应, 日本动漫在世界得到了认可, 获得了成功, 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动漫产业发展的又一个领头军。正是这种强劲的开头, 日本动漫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沉默的螺旋”在此也得到了显然的证实。可以预料, 如果日本能够解决好动漫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日本动漫产业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在此不再详加阐述) , 那么它的动漫将会螺旋扩大, 一路狂飙。而我国动漫产业就呈现出图示的那种瓶颈式发展态势, 其发展的关键是突破瓶颈 (如图中黄色部分所示) , 为螺旋效应的顺势发展打好基石。试想, 假如我们能够制作出《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那样水平的动漫, 偶尔获得个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 也出来《高达》、《犬夜叉》等那样的系列剧, 那它们会吸引国内亿万观众的眼球, 进军国际是迟早的事, 因为任何文艺上的精神享受是会跨越国界的。然而, 正是因为缺少这些引发螺旋的根基, 我国的动漫还在围城中艰难盘旋。

传统不能只理解为过去的东西, 它也是我们现在正致力于创新的东西。在《论传统》中, 冈本太郎的论述恰恰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提醒:“‘传统’也同艺术一样, 必须不断地通过对‘过去’的否定以获得生机。那种把‘传统’简单地理解为‘过去’, 认为它的形成与自己无关, 一味地依赖‘传统’的做法, 实际上是将‘传统’古董化而丢弃了它的精髓所在……我们现在必须要具备强烈的超现代意识, 与错误的传统意识彻底决裂, 加强自身的责任感, 努力创造全新的文化。”艺术形式打动人的力量并不依赖“精确地复制自然的形态, 也不依赖耐心地把种种精确的细节结合在一起, 而是依赖美术家面对自己选择的客观对象时他那深沉的感受, 依赖美术家凝聚在其上的注意力和对其精神实质的洞察。”【4】

马克思说过:“只有是民族的, 才能使世界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有着不同于任何民族的深厚底蕴。中国元素不仅以一些代表中国的符号独立存在, 而且代表中国文化精髓传递真正的中国精神。从某中意义上说这正是发展动漫产业亟待开发和创新的本原之地, 假如能够真正的发挥好、利用好, 以此为基础兼容并蓄、古今结合、富有创意, 我们这个事业就会动力十足, 前景光明。所以, 我国动漫现在的关键是能够创造出精品, 只有富于精品意识、有创新精神、能够融合国际审美观念的作品才能聚人眼, 拢人心。相信如果能跨出这一步, 突破发展瓶颈, 中国动漫事业会像图示的那样呈现“外八”型发展态势, 螺旋效应将会带来巨大的马太效应。

摘要:本文以经典的传播效果理论——沉默的螺旋为理论基础, 通过中日动漫现状的比较, 得出两者不同的螺旋效应模式, 从对待传统文化不同的态度上对其进行解释, 并期待以此摆正我们的动漫创作思想, 使我国的动漫产业走上创新型发展之路。

关键词:螺旋效应,沉默的螺旋,中日动漫

参考文献

[1]中宣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国际文化发展报告》, 商务印书馆, 2005年12月版, P234

[2]黄向东:《中国动画产业现状与未来的冷思考》, 《美术观察》, 2008年7月, P116

[3]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997年4月版, P310

[4]王文杰:《文化视域内中国美术电影的衰微》, 《艺术百家》, 2005, P95

中日商务礼仪的比较 篇2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32)

[摘要]人生来就要起名,人名伴随人的一生。人名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人名也是一种艺术载体和镜像。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命名文化的探析、研究,试图在一定意义上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中日姓名的文化差异而导致的问题。

[关键词]日本文化;取名艺术;取名原则;取名忌讳;取名时尚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3-0088-02

一、中日人名的渊源及传统文化内涵

人名是代表一个人并区别于他人的符号,是具体的称代对象。人名是以语言文字作为物质基础的。中华民族的命名,在文字创立之前的远古时代就已诞生。那时的人名,仅仅是个人的语言代号。文字产生之后,姓名才具有了个人文字标志的功能。这时,过去人们口头上和记忆中的名字,才被记录下来。比如:盘古、女娲等,这些神话传说中的名字早在文字创立之前就流传在民间,只是到了文字产生之后,这些神话传说才被整理出来,记录下来。

文字的创立是前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关于“名”的原始意义,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许慎《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者,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①这个意思是说,在人类的早期年代,人们本来没有名字,只是到了晚上天黑,彼此看不见对方,无法互相识别,只好用口来打招呼,相互有了一个什么称谓来称呼特定的人,由此便出现了人的名字。文字出现以后,人名可以口传也可以书写,更加方便也更加成熟了。日本人名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的飞鸟、奈良时代(相当于我国的隋唐时期)是日本人名体系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人名由于国家的统一以及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而发生了转变,为了能在更大范围交往,人名变为交流的手段。具体来讲,由于五世纪以来的语言由听觉向视觉转变的技术习得,人名当中又增加了文字这样的新的构成要素。日本的人名从单一的称呼变为称呼兼记录。飞鸟、奈良时代的日本人,受到中国成熟人名文化的刺激,在考虑本国人名传统的同时,也计划引进中国的人名文化,最为积极的是使中国的人名文化与日本的身份制度及家族制度的融合。之后经不断地发展与改进形成了日本的人名体系。

二、中日人名的构成形式及特性

汉民族人名的结构是单名、双名并存。纵观我国人名历史,以双名为主。当今人名有一个明显的趋势:20世纪下半叶单名急剧增加,到90年代双名又迅速回升超过了单名,占据了绝对优势。②

汉族人名讲究语音上的乐感和节奏感。一是注意发音的强度,以此来区别男女性别。在汉文化中,男性常要求刚强、勇敢,女性则要求温柔细腻,人名也有同样的反映。男性人名音色较洪亮、豪放,如:亮、强、浩、超等。女性人名较细弱,如:玉、兰、花、媛、晶、云等。二是具有音乐感。利用声、韵、调的配合,形成很有乐感的人名,如:胡亥、班固、曹操、刘备、张飞等历史上有名的人名。当代更有叠音的人名,如:魏巍、倩倩、豆豆等。

汉语人名还十分讲究寓含的美好意思,这是较为普遍的社会趋同心理在起作用。如:姓名组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含义。人们在命名时为了寄托自己某种心绪和含义,使姓名连贯起来表达某种含义,如:成方圆、张帆、王洋等。这种命名方法符合汉语的特点,简便易行,从古到今有很强的生命力。

日本的人名与日语本身的特性密不可分。日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在谱系上的归属还不很清楚。但日本人名形式却有一个突出特点:可以借用汉字作为人名。除妇女名字可以用“假名”字母之外,一般来说,日本男性人名都是用汉字组成的。日本人名在形式上和我们汉族人名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姓在前名在后,大部分用汉字书写。只是同样的汉字读音却与我们不同,大致有“音读”和“训读”两种方法。“音读”是模仿我国古代汉语的发音,“训读”是把汉字转换为日本固有的意思来发音。不少汉字会有很多种读音。这样,在日本人名字中,虽然使用汉字,但在读音方面却显示出与汉族人完全不同的特点。更有甚者两个人名字的汉字完全相同,读音有时也不一样。以至于日本人自己看到对方的名字时,也担心念不准往往要询问其名字的读音。中国人与日本人在一般社交场合或媒体日本人对中国人名采用日语的音读来念,而中国人对日本人名则按中国汉字的发音来念。对于不懂对方语言的人来说,可以说是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这样一来就给两国人的交际带来一些麻烦。笔者认为最为可取的是记住对方人名的实际发音。

三、中日取名的艺术取向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起名。当人名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时,除了它的符号作用以外,人们又赋予人名许多难以言表的内涵。每当新的生命诞生时,多少喜悦和期望都凝聚在子女的名字上。子女的名字对于父母而言,无异于一次文学创作。日本也同样重视起名,日本人名研究专家渡边三男,在其著书《日本の人名》中这样写道:“人の『名まえ』は、人間の工夫した最短最小の詩である”,人名是人们下了一番工夫创作的最短、最小的诗。

(一)取名的原则

寓意吉利是中国人取名的重要原则。中国人的名字大多蕴含一定的意义,包含一定的文化成分。有些名字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有个好名佳名本人会引以自豪也令人羡慕。从这点来说中日两国是完全相同的。

日本命名三原则是健康运、家庭环境、金钱环境。起名时首先考虑的是子女能健康成长,其次是要有一个和睦共处的家庭环境,最后就是期冀能发家致富、将来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见日本人名取向更为自然现实。

(二)取名的忌讳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究命名的忌讳,但忌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中国人取名避讳与历史和政界名人重名,也避讳与家族长辈重名,这是因为中国人恪守上下尊卑与“中庸之道”的缘故。人名避讳原本是指我国古代为回避皇帝、圣人、祖先的名字而改为其他字的一种制度。当今虽然没有这样的法律制度,但这一传统逐渐积淀,已成为汉民族文化的传统内容之一。避讳,是汉族人名系统的特有现象,同属汉文化圈的日本,没有刻意继承、吸收中国的这一传统文化。另外取名还要避免使用生僻字、避免俗套雷同、避免使用禁忌词等。

取名时不注意禁忌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苦恼。使用不雅的字眼儿,无异于自己给自己起绰号,将来进入社会有可能被人耻笑,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1993年东京都昭岛市役所对“恶魔”一名不予受理,其理由是可能有损孩子的福祉,是父母权利的滥用。这一事件引起了日本媒体的极大关注。2004年,日本“法制審議会人名用漢字部会”决定从人名汉字中删除如“糞”、“癌”、“淫”、“痔”、“蔑”、“娼”、“尻”等含有贬义或者不太文雅的汉字。在日本一般禁用代表四季的春夏秋冬以及花名、植物名,认为四季变化万千,花有开有落,植物有枯萎凋谢。又因在过去没有冷藏设备的年代,常常会发生儿童食物中毒,况且无医村很多,就是有医生的地方,也没有健康保险,贫困儿童得不到及时医治,死亡率很高,老百姓非常惧怕疾病,起名时自然会考虑健康以图吉利,如:千代、久等。日本一般也不用动物名,因为它让人联想到“畜牲”。

在日本也会考虑汉字的本身意义,如“琴”字在中国是取名的常用字,但日本一般不用于人名,因为“琴”中为空洞,会让人联想到“腹中空”没有内涵没有知识的人。

(三)男女取名用字的差异

男女性别各有不同的意义的人名用字。这一差别从本质上说是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几千年来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要求男人成家立业,而对女性则要求温柔贤惠、夫唱妇随等。因而取名时男性多用勇敢、刚强、奋发一类的字眼,如:勇、文、豪、志、豪、峰、生、强、光、明、平等。女性则用温柔、美貌、贤惠一类的字眼,如:嘉、欣、莉、丽、琳、玲、贞、晶、悦、珊、娜、诗、美、兰、萍、媛等。中国人取名一般不忌讳花草名,如使用花草名时,一般为女性,如:玉兰、桂莲、金莲等。“贤”在日本一般为男性名用字,但在中国形容女子贤惠时会用“贤妻良母”一词,因此“贤”字在中国是女性名用字。日本过去也有如“栄”、“光”、“忍”、“静”、“薫”等这种男女兼用的名字,但这只是少数例外。日本名字的主流仍然是○男、○子,这样从名字的字面就可以区分男女。日本男性名字常用字如:浩、誠、浩

一、徹、剛、隆、和彦、修、浩二等。日本女性名字常用字如:恵子、由美子、久美子、裕子、洋子、幸子、智子、京子、真由美等。

平成十二年秋,日本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件。一儿子责问其父亲“你给我起了个女人名字”并将父亲杀害。为此,无论是媒体还是在民事法庭上都在谴责这个不孝的儿子,“父母原本起了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可见起名不当还招来不幸③。

四、当代中日取名风尚与文化迁移

当代人取名注重意义搭配,讲究义雅音美,追求佳名美名,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名用字最多的是“华”字。④经常见到这样的名字,如:建国、建华、国强等。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名用字中“红”的比例很大。如:红伟、红宝、永红、卫红、必红等,我大学的一个同窗叫运生,以纪念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当代人为了追求佳名还有很多创新手法譬如:以父母之姓合起来为名,或谐音、或略有变化。原单位的一位同事的孩子叫:黄楠。就是父母姓的合名。对于父母都是独生子的孩子,这种命名方式也是不错的选择。另外还有姓名合起来表示一个特定的词如:张帆、周密、温静、高原、杨征宇、彭飞等。

随着中国的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的起名也加入了一些洋的元素,如:王娜、苏姗等。日本过去也是农业国家,大多数人从事农业,代表收获的字眼如:茂、実、豊、稔等多用于男性人名。对于这一点就是日本的年轻人也感到难以置信,但就在半世纪之前,日本还是贫困与饥饿的国家,常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扰,因此农业丰收是生命攸关的大事。

过去的日本可以说也是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但是当今的日本这一观念逐渐淡薄,女性也学格斗竞技,男性也化妆、蓄长发,更有甚者还穿耳孔、戴耳环。在这一风潮的影响下,男女名字混同的现象有所增加,有些名字看上去很难区分男女。

五、结语

SOHO的中日差异比较 篇3

被派驻北京工作的中村诚宏当时刚从早稻田大学研究所毕业,导师是山本理显设计事务所的主创建筑师山本理显教授。中村诚宏跟中国的结缘即源于建外SOHO,历时两年的工作让他立志要在北京创办设计事务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中村诚宏最终选择了更富有开放活力的上海,成立了A—ASTERISK设计事务所,2009年与上海志贺设计合并,改组为A—ASTERISK/AA设计事务所。

在中国生活近十年的经历,中村诚宏也观察到,建外SOH0或许经历了中国现代化发展最繁华的时期,以个性为标榜,将商用与公寓以社区的方式整合,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建筑发展层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将指引着中国SOH0住宅往更多样化的方向前进。就深层次而言,“Small Office Home Office”此类家庭工作室,不应过于关注硬件上的建筑样式,而当软着陆处理,从生活方式层面精深挖掘、沉淀乃至寻求改变。这也是中日两国在SOH0住宅设计差异化的集中体现。

在对话录中,中村先生将跟我们细致剖析他所参与的东云SOHO项目,此项目是日本第一次正式用建筑来表现生活方式的SOHO,也是日本第一次公营的大规模SOHO。虽然距今已有15年,但对其典型特征的梳理譬如如何进行生活、工作空间的隔断,如何解决住宅商用的一些弊端等,对当下中国的SOHO设计仍有重大的影响。

《现》:您曾经加,入到“建外SOHO”的项目并为之服务过,在您看来,中国的SOH0项目与日本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中村: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制度。在中国,住宅产权的登记,原则上是不登记在公司名义下,但在日本,个人住宅是要在公司名义下进行登记的。根据日本的税务制度,在住宅里开公司,工作使用的面积在公司经费上计算为“公司的房租”;生活使用的面积,房租是不能作为公司经费计入的。细分化的税务制度使得边居住边工作不仅成为可能,同时允许、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无论是个人的家改造而成的小SOHO空间,还是大规模开发项目的“个人的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组合,皆呈现着各式各样的发展。换言之,中国的“SOHO”一词,更多指的是硬件上的建筑种类,在日本则更指向了软件上的生活方式。

建外SOHO创建于10年前。当时的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至少我们是那样的感觉。根据当时的社会观察,并参照了日本和其他国家的SOHO经验,我们认为,中国今后必将以个人主体作为发展方向,并将初步确立起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正好在这之后,“个性”一词在中国被广泛提起。

但是,在创造多样化的初期阶段,考虑到日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若原样借鉴日本相似的SOHogt式可能并不适合。建外SOHog是在这种社会需求与现实条件的两项作用下诞生的,它有力“引爆”了中国SOHoK生活方式多样化上的尝试和探索。如今,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与10年前又有很大区别,是有必要去调整SOHO建筑体系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建筑是社会的延伸,无形的社会用有形的建筑来表现”。建筑本身起着诱导社会的新模式,社会也反过来引发着建筑的发展。所以,在思考建筑的时候,一定要边展望当今社会和将来社会,边考虑建筑设计。

《现》:中国的SOHO住宅以高层集合型住宅为主,譬如北京宋庄艺术家村就是一个典型,它融合了艺术家工作室兼集合住宅,请介绍下日本较为经典的SOHO社区,也谈谈对SOHoik区的基本构成要素的看法?

中村:正如问题一回答所说的,因为日本的生活方式多样化,所以其SOHO也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我主要介绍下我参与的两个SOHO项目。一是东云SOHO,它是日本大规模SOHO的最初案例。另一个是Y-House,这不是大规模开发的建筑,而是在私人住宅上改造的SOHO建筑。

东云SOHO是15年前的建筑,在日本第一次正式用建筑来表现SOHO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是日本第一次公营的大规模SOHO。东云SOHO运用了迄今为止的很多新概念,对SOHO这种生活方式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这里主要介绍东云SOHO的三个部分:

1、全部住宅的入口是用玻璃装饰的,从共用的走廊中能看见里面。一般的住宅,住宅单元共用部分相对封闭的,这对来办公室拜访的客人来说,是非常不好的印象。另外封闭的共用部分,使得各公司的工作成果不能对外发表。通过在所有住宅单元的入口安装玻璃后,从公共走廊就可看到里面。这是一种“展示”,全体“展览馆”的感觉。

2、全部住宅单元的厕所和厨房,安置在离玄关最远的窗边。一般的住宅场所,是把厕所和厨房安置在大门附近。但是,作为SOHO场所,工作上有客人来访、员工上下班,厕所和厨房等私密空间安排在玄关处,不能确保在玄关附近有较大的空间,也无法保证居住人的私密性。将厕所和厨房安置在窗边位置,还能一并解决了通风和采光问题。

3、在所有的住宅单元里有10%是将一个住宅分隔为两个区域,各自分开配置。厕所和厨房等私密空间,大的工作区域,而这两个空间不走“共用走廊”是无法到达的,从而试图把两个空间分离开。

边居住边工作是SOHO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同一个空间生活,同时工作着,人们无法放松心情,很容易在精神上产生痛苦。于是,在同样的建筑物中,有意识地将空间分离,当初预计很少人会选择居住这类房型,结果却受到最多欢迎。

《现》:SOHO住宅在日本并不罕见,且一直以低层高密度为主要特征,对于此类户型面积较小的SOHO住宅类型,设计师该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空间的扩容和空间的区隔?

中:以前,白天把床收纳起来,从墙上把桌子放下来,流行各种各样的“可动式”。然而,这个可动的,结果是固定不下来。因为,居住的人每天要收纳床,整理桌子,这是不太现实。最终结果是没有去收纳床,桌子上又铺满了文件资料。但是,日本从很早以前就有“隔扇拉门”和“屏风”,两种都是很轻的拉门。轻拉门使得声音和光容易透过,但稍微强一点的敲击就会有产生破洞,并不结实。不过,这种拉门却可以很好分隔空间。之前提及的东云SOHO的经验也表明,生活的同时进行工作的人,促使他心情转换是很重要的。拉上拉门,可以隐藏工作中的电脑和文件资料,转换空间结构。

而我设计的Y—house,是东京的小住宅改造。居民在那里居住,同时开着理发店。只是年龄超过了6S岁,所以限制了客人数,只是接待朋友,边理发边和朋友聊天,重视晚年生活的质量。但作为理发店也要具备必要的功能。为了营造理发店的“工作的气氛”和放置备种各样的工具,势必要通过隔断来进行清晰分隔,将“生活”和“工作”空间区分开来。

《现》:空间功能属性对配套家具、灯具的选用取到决定性的作用,您觉得在对SOHO住宅配套的家具、配饰等用品的选择上,有哪些特别需要注意的?

中村:对家具没有特别注意的地方。主要是工作及居住的人可以自由使用喜欢的家具。当然受到面积的制约,小空间最好不要选择体积大的家具,最重要的是,“这个家具是无法放置的”这样的死板限制在建筑设计中是不允许。在中国,建筑设计与装饰设计是分离的,中国的很多SOHO的平面是非常不合理。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关于中日四字成语的比较 篇4

关键词:四字成语,中日,词形,词义,比较差异

在现代日语中有许多由四个汉字组成的词,一般被称为“四字熟藉”。本文要讨论的日语中的“四字熟藉”限定在词形、词义比较稳定的四字成语上,将日语四字成语的词形、词义与中国的四字成语做一比较。

一、本文将日语中的四字成语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日语中完全按照汉语中的四字成语的原形来使用

例如:大器晚成、半信半疑、四面楚歌、千篇一律等。上述的四字成语是原封不动地从中国传到日本去的,后来,在中国和日本都基本没有改变其词形和词义。这类四字成语对中国人和日本人来说都是比较容易理解和使用的。可以说,在中日同形的四字成语之中,大部分是按照原意使用的,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其中的一些同形成语在词义上出现了差别。

例[1]日语中的“落花流水”翻译于大辞林:落花有心随流水而去,流水有意载落花流淌之意,比喻男女之间相思相爱。翻译于大辞源:①凋落的花和流动的水。②花落在流水中的话,流水也会欣然接受并载花流淌之意。男人有心爱慕女人的话,女人也会产生感情接受男人。

汉语中的“落花流水”现代汉语词典:原来形容春景衰败,现在比喻惨败,大势已去。成语熟语词典:形容残春景象。亦比喻事物衰败或七零八落不成局面。亦作“流水落花”。

例[2]日语中的“朝三暮四”翻译于大辞林:①拘泥于表面上的差异、利害,却没注意到结果相同。②说好听的话骗人。③关系到生命的生活,生计。

汉语中的“朝三暮四”现代汉语词典: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成语熟语词典:①本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手法,使人上当。后常用来指变化多端或反复无常。②也指数目之多。亦作“暮四朝三”。

例[3]日语中的“一刀両断”翻译于大辞林:①一刀斩成两截。②迅速做出决断,处理事物。

汉语中的“一刀两断”现代汉语词典:比喻坚决断绝关系。成语熟语词典:比喻彻底决裂。亦作“一刀两段”。

例[1]从日语辞典的解释可以推断,“落花流水”在日语和汉语中词义截然不同的原因有可能是日本人在引进我国的成语时,将其词义做了随意的解释,导致日语和中文的意思大相径庭。

例[2]“朝三暮四”在日语和汉语的词典中对原义的解释大体一致。但在日语中增添了“生活”、“生计”的意思。而在汉语中,虽然有原义的解释,但原义已经几乎不用,现在只使用“比喻反复无常”这一后来发生变化的词义。

例[3]“一刀両断”的原义日语和汉语都是“一刀斩成两截”。而中日两国各自使用的引申义却截然相悖。

第二类:由于某种原因,与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在词形上略有不同(只差一字或词序不同的),而在词义上有的基本相同②,有的截然不同。

1. 日语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在词义上基本相同:

山紫水明—山清水秀四方八方—四面八方公明正大—光明正大等。

2. 日语四字成语与汉语中的成语相比,在词形上相似,而在词义上却有差异或截然不同。

例[1]日语中的“鉄心石腸”翻译于大辞林:不被任何困难压倒的、铁一般的坚强的信念。

汉语中的“铁石心肠”比喻心肠硬,不为感情所动。(《现代汉语词典》)

例[2]日语中“換骨奪胎”翻译于大辞林:换骨取胎,为己所用之意。借用前人的诗或文章的构思、形式等,加人新意,创作出独自的作品。

汉语中的“脱胎换骨”原为道教修炼用语,指修道者得道,就脱凡胎而成圣胎,换凡骨而为仙骨。现在用来比喻彻底改变立场观点。(《现代汉语词典》)

例[3]日语中的“大言壮語”翻译于大辞林:说与实力不相称的大话。也指说的大话

汉语中的“豪言壮语”气魄很大的话。(《现代汉语词典》)

日语的“鉄心石腸”是褒义词,汉语的“铁石心肠”是贬义词,而且词义有别日语的“換骨奪胎”和汉语的“脱胎换骨”都是出自道家的说法,但现在所使用的意思大相径庭。日语的“大言壮語”和汉语的“豪言壮语”在释义上大有区别。而且日语是贬义词,汉语倾向于褒义词。

二、中日四字成语出现差异的原因

中日四字成语出现差异,通常是由于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逐渐揉进一些极其微小的差异,而经过时间的洗涤,才发现其偏差之大。出现差异的原因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

1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误差。文化的在传播利用的途中,难免会经过传播者的消化理解,进而使其他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使用,从而出现新的观点和结论,而导致误差的产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后来中国人的误用,以讹传讹,约定俗成,导致成语与其愿意出现了偏差。

2观察视角的差异。由于中日两国文化底蕴的差异,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对同一事物的评价标准和理解程度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同。所以,对同一事物的观察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即使同样的寓言故事,中日两国人民却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3文化背景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日本人在吸收汉语成语后,要对其加以利用,就必须进行消化理解,去掉成语中与本民族的特点不相符合的内容,使其符合本国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这也是中日四字成语出现一定的差异的原因之一。

三、中日四字成语演变的规律性

在内容方面出现演变的成语中,由日语方面意义发生变化的居多,由中国方面意义出现变化的相对较少,这是因为汉语的成语所表达的意义相对来说比较单纯,通常只是表达单一的意思。汉语成语所表达的意义若是发生改变时,一般是已经淘汰原有的含义,在意义上已经成为了新的成语。日语则不同,经常在该次原有的意义上作进一步的引申,而且当出现新的意思后,却依旧保留、适用原有的意义,一直许多成语都具有几个意义。在比较中日同源成语意义的异同时,这方面的规律性明显。

四、日本近年来创作的部分四字成语及由来

“苦労長寿”该四字熟语的创作参照了“不老長寿”。创作来源于日本新实施的医疗制度年2008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了“后期高龄者医疗制度”,因为在日语中“後期”的意思是“晚期”、“末期”,所以在该制度实施的第一天便改名为“长寿医疗制度”,但这一制度并没有因为改了名字而得到国民的赞同,日本上下对此强烈反对。由于该制度的实施,国民对日本的医疗体制和养老金问题担优不已,致使许多人心目中的“不老长寿”之梦变成了“苦劳长寿”。

“四面魚歌”该四字熟语的创作参照“四面楚歌”。“四面魚歌”是用来形容宫崎骏的新动画片《悬崖上的金鱼姬》在日本的受欢迎程度。该片讲述的是5岁的小男孩宗介和想成为人类的金鱼Ponyo之间发生的故事。与宫崎骏之前的几部作品,如《千与千寻》和《哈尔的移动城堡》相比,《悬崖上的金鱼姬》的世界观和主题似乎都更加单纯一些,没有那么惊天动地,但是片中的亲情部分却十分令人感动。在主人公小男孩宗介的身上,可以看到宫崎骏儿子宫崎吾朗的影子,影片包含着宫崎骏作为一个父亲的心意。小时候吾朗缺乏父亲的陪伴,造成后来父子二人关系不佳。宫崎骏也有意用本片疏解父子之情。

结语

四字成语是汉字语言中的精华。日语与汉语中有许多同形的或词形相似的四字成语,这无疑给两国的文化交流带来了很大便利。然而它的数量庞大,再加上两国文化方面的差异,这又给两国的文化交流带来了一定的不便或障碍。目前,这个问题尚没有得到深人的研究。因此,中日四字成语的比较仍需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峰.中日同源成语意义的异同[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1).

[2]松村明.大辞林第2版[M].东京:三省堂,1995.

[3]松村明.大辞源[M].东京:小学馆,1998.

[4]《朱祖延.汉语成语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2002.

中日幼儿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篇5

在教育发展纲要颁布后的今天,幼儿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我们的关注。而幼儿美术教育在其中 则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它可以为学龄前儿童品质的发展,自然创造力的表达,社会价值和集体主义道德观念、个性与自我尊重的人格形成,提供一个非同寻常的机会与条件。但是,也有人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幼儿美术 教育时常只是一种摆设,甚至于仅仅被当作课外活动而已,似乎只有数学、阅读这类课程才是教育的根本。那 么国外的情况如何?

日本在1876年就开创了自己最早的幼儿园——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注一)虽然比西方晚 了39年,(注二)但是日本变异性文化的特点,促使日本不断地借鉴西方的模式,通过一百多年来幼儿美术 教育的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笔者在此想就其与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现况作一些比较研究,以探讨我国幼儿 美术教育改革的可能途径。

就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研究而言,日本采纳的是一种内在引导和外在传授的教育思想。认为孩 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这种适应具体地表现在外在和内在两个不同的领域。而所谓的内在化和外在化,只有用综合的方式加以推动引导,儿童才能得到均衡的健康发展。(注三)

所谓外在教育领域,是指环绕在幼儿周围的外部世界。它具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外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 括知识、技能、习惯等等。因为成人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无论是制定教学计划,还是进行教学评估都 很容易,传授给幼儿往往也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这些外在教育内容,在被孩子们接纳为个人经验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充分的想像、丰富的感情,幼儿把握的不仅是外在的秩序和法则,更是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这样外在教育就深刻影响了幼儿内在世界 的形成。

感性、洞察力、想象力、欲望等等正是这个性化世界和形象思维领域的内容。在这个内在世界里,无论传 授还是评价都是困难的,而引导也许是一种更为适当的方式。

因此,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幼儿的作品,感受幼儿的欲望和感表,方能窥探其心灵世界的秘密。不管是幼儿 的绘画塑造,还是造型性游戏活动,都可以说是完全以这个内在化世界为中心的活动。

就中国的情况而论,幼儿美术教育文革后才开始注重“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这类课题 的教学理论研究(注四)。89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 的发展,开始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注重教育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和 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视了对游戏理论的研究。但是,我国在感性教育领域,尚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对幼儿 美术教育的内在化特点及其在幼教中的重要地位与功能尚缺乏应有的了解和重视。其表现在:

1.在整体上尚缺乏对幼教美术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尽管美术教育在幼教中处于主要地位,但是我 国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只开设幼儿的语言教育、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课程,就是没有美术教育的理论课程,幼 师系统也同样如此没有美术教育的一席之地,这种状况造成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薄弱,难以指导教学实践,把握幼儿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2.正因为以上的原因,少数研究者认为幼儿绘画是一种特殊的理性活动,即一种把感性形象和具有一般 共性的概念融合在一个统一的认识性陈述中的理性活动。因此得出教学指导和评估要用理性分析和计量的方法 来进行,根本忽略了主观情感的作用和内在引导的重要原则与指导方式。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就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法来说,日本教育界认为孩子们的绘画表现,制作手工物品的造型能力反映了幼儿 不断成长的过程,并作为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鲜明地反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对知识技能、欣赏习惯等等外在传授的忽视。以为在造型活动上,对于感情、感觉、形象思维、想象的世界,教师是无法教 授的,只能采取引导的方式。倘若说培养能够不断推进的话,那么指的是与知识、技能、欣赏习惯等有关的范 围。

日本的这种教学法可能是受了我国传统的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宣传自性是佛,莫向外求,主张依靠本体 的自力达到开悟成佛。禅宗的法师崇尚引导,他们往往通过讲述公案等旁敲侧击的方式使人开悟,有时甚至在 无语的境界中让弟子感悟道的存在。例如日本传统的能乐大师世阿弥,在他的修道品位思想中就推崇自证自悟 的学习方法。世阿弥套用了佛教中所谓的“色即是空”的观念来形容这一方法。所谓“色”是指凭借感觉捕捉 到有形技能的存在,而“空”则是指依靠自悟自证的方法印验无形的客观规律。(注五)为了具体剖析日本的 这种教学方法,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探讨:

1.在教学指导原则上,日本十分重视幼儿造形表现过程中的三环节,即形象思维、技能运作和传达内心 活动的环节。具体地来讲:

首先“人是根据形象思维行动的生物”(注六),因此形象思维决定了人们造形表现的意图,意味着教师 在指导上,必须使幼儿鲜明地浮现出这个形象,而后才根据形象进行描绘。其次,即使形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并不等于孩子已将它移到了画面上去。孩子必须借助于各种造形语言,材料工具将它转化为绘画或雕塑。例如依靠画纸、彩色铅笔、颜料和绘画材料的共同配合,在二维空间的画 面上表现出三维立体的图式。因而孩子必须学习如何使用彩色铅笔、如何调配色彩,如何组织画面的构成等形 式语言,否则绘画就不能“物化”为表现媒介。因此,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活动,在技巧和方法上 给予指导。技能指导仍然依赖于现场直观的教学和掌握的成功经验。但是如果教师过于强调技术指导,而孩子 们又没有热情,那么表现活动将不再成为孩子满心欢喜期待的东西。因而技能运作环节的指导关键在于让孩子 明确绘画技巧和制作技术,通过反复地实践与改进,达到掌握各种表现方法及其步骤程序。

第三、幼儿的造形活动同时具有本能的表示和主观的表现的特征。正如婴儿的啼哭是本能的表示,演员的 哭泣则是主观有意识的表现那样,后者表现含有传达个人情绪意识的意图,而前者几乎是由本能控制的。无论 在幼儿的涂鸦期,还是前图式期,以及象征期的绘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本能表示和主观表现的因素。孩 子将绘画作为一种与外界沟通的语言,他们把自己看到的事物,思考的内容通过绘画表现传达给观众,接受者 观赏之后内心产生感受,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孩子,幼儿从而确认了对自我的认识,并感受到表现的喜悦。因 此对幼儿的这种内心传达,日本的学者认为在指导上要采取亲切和蔼的态度。从幼儿的角度来阅读理解儿童们 在绘画中所传达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传达的心灵沟通与共鸣,就能鼓励和激发幼儿新的表现欲望,从而达到 培养创造力和陶冶情操的目标。

2.在教学指导的要点上,日本着重以下四个方面:

(1)从游戏来看,主要以幼儿自由描绘为主,提供必要的与幼儿心身发育相适应的题材;(2)根据故事来表现的题材,则不拘泥于真实,让孩子在自由愉快的表现中,选择造型单纯、组合容易 的内容。

(3)从生活体验中引发的表现,在开始构思阶段,就要使形象思维明确化,并把它与自己准备的有关材 料和工具、表现手法联系起来。要求表现的内容能被他人接受,并且有相同感受的理解。

(4)经由观察萌发的表现,重点是突出有关对象物的具体感觉。采用何种观察方法,什么时候来画、画 什么、怎么画,这些都是指导教学的关键所在。

新中国的幼儿教学法而论,认为幼儿的绘画包括观察、想象和表现三个过程。观察是绘画的基本和前提; 想象是幼儿把观察到的对象融进自己的认识、情感、重新加工的过程;表现则是孩子把经过想象后的事物用造 型手法表达出来。此外,在教学指导原则上有以下特点:

(1)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通过幼教实践,探索教与学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系统性,又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2)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激发、诱导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使孩子们在造 形表现的实际操作中发展各种能力,萌发多方面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把学前时期基本活动的游戏作为教育的重要形式,突出幼教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幼儿 身心和谐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4)强调充分运用生活四周的各种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调利用乡土材料,由教师发动 幼儿一起制作玩具、学具和教具。这样既有利于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性,又符合我国的国情,继承和发扬因地制 宜、勤俭办园的优良传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则注重以下几方面:

(1)着重发挥范画应有的作用,并注意启发性的示范和讲解,用后及时收回范画。(2)重视美工教学与生活、节日、游戏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紧密配合。

(3)在教学中,要求幼儿坐姿、握笔姿势正确、重视作业常规的训练。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示范和范画经常出现成人化的偏差。例如所谓“简笔画”,它原本是成人对客观事 物的一种概括的程式表现,将它作为范画和教材,无疑是在禁锢、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表现。但是 这种有违于启发引导儿童观察表现事物,阻碍幼儿认识事物和情感表达,并违背教育规律的教材,竟然会被定 为电视教材、获教育图书奖而盛行一时,可见科学的教学指导尚待确立。此外,当年陈之佛先生反对的“大人 们常常以自己的趣味加之于儿童,常常以临画为唯一的教画的方法。”(注七)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一些儿 童画大赛,均以临像某家某派程式为能事,背离了美术教育的本质功能。干扰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健全发展。

就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而论、日本是根据幼儿绘画发展的不同时期来展开教学内容。在2—3岁时,采用在物体表面着色;将纸蒙在表面凹凸不平的物体上用铅笔拓印;拼贴布贴画;用粘土 或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等,都属于造形性游戏的教学内容。

在4—5岁时,则运用寓知识于兴趣之中的游戏方法,通过阅读小故事根据体会作画,依据孩子的生活体 验来描绘使自己感动的事物,通过各种角度观察对象,并描绘出自己的感觉。

在5—6岁时,则转变为采用不同纸质或不同形状的纸进行游戏表现,加深幼儿对材料和形状的认识,按 照自己的构思故事作画,扩展游戏范围,并以此作为表达的题材,描绘自己热衷欣赏的事物。

总之,日本选择内容注重幼儿绘画要体现其游戏与生活,从而引发幼儿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可以说这种 安排还具有指导幼儿生活和精神治疗的功能。

就中国选择的内容来说,主要是围绕着认识、情感和表达,这三个幼儿美术活动的要素而展开。知识化、艺术化和游戏化是其特点所在,具体而言:

(1)3—4岁时,绘画内容大多安排为添画,将不同的线条与形状,形状与形状等编排成不同的单元,泥工、折纸课题则着力于基本方法的学习。

(2)4—5岁时,主要以观察、表现、制作生活中的动物、蔬菜、食品等内容。将知觉能力的形成和发 展作为课题编排的内在目的。力求通过美工教育促进幼儿空间思维的发展,丰富幼儿的绘画语言。

(3)5—6岁时,课题内容是与季节特征紧密联系的人物、植物、动物、日常生活用品等系列。鼓励幼 儿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

以上我们就中日两国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教学法和教学内容三方面进行了对照,找出了差距与问题。现 试将其比较研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在理论研究比较方面,日本借助于对幼儿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即从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想象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社会化的发展来探讨儿童美术教育的课题——外在传授和内在引导的 理论构想。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儿童艺术教育“零点计划”主任茄德纳博士所认定的“教师的任务基本上 是为自然出现的那些发展提供支持,对来自儿童的积极性作出赞许和同情的反应。然后,在童年中期和后期就 需要给予更多的积极干预:在学习某种艺术技能和技术时应给予更多的训练指导。”(注八)的那样,日本的 理论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是卓有成效的。而我国则由于幼教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又缺乏从美术教育这一 感性教育的角度来进行理论探讨,使得目前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并结合教学实际,以适应当前 幼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2.就教学法比较来说,日本首先是把提高幼儿的表现欲望放在首位,其次注重应势利导的原则,把握造 型性游戏的内涵,其三则是不断选择适应幼儿心智成长的教学方式。我国则注重利用乡土教材来丰富各种教学 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很有特色。但是因某些临摹示范和简笔画的不当作法,冲击了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 主导地位,客观上不利于幼儿潜力发挥。

3.就教学内容比较而言,日本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有绘画、摹写、拼贴、堆积和手工制作等,其中包括 集体制作和节日活动制作,还有幼儿的鉴赏活动。这些内容安排还充分考虑到与幼儿发展的各阶段相适应。

相对来说中国的教学内容范围小一些,尚缺乏更多的造形性游戏的内容来充实幼儿美术教育的基本运作特 点,特别是还需要按幼儿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科学地选择适当的内容。例如,在幼儿园小班阶段倘若更侧重于 游戏化,而从中班到大班时,才渐次偏重于知识化和艺术化的教学内容,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中日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篇6

关键词:食文化;中日异同;新年食物

人们一直津津乐道于中日各种异同的比较,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例如文化方面的比较,像茶文化、食文化、酒文化等;中日道教、佛教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中日文学作品各文本的比较,像《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与《蛇性之淫》、《长恨歌》与《竹取物语》、《三国演义》与《平家物语》等等,从故事构成到写作手法的借鉴研究。本人再一次画蛇添足,对中日都具有永久历史、在各自食文化中充当重要角色的过年食物做一比较,我想对中日两国人民来说都充满了好奇和美妙的色彩。

中国春节

众所周知,中国过得是农历年,俗称春节,和其他国家在时间有很大的不同。从阴历十二月二十三开始,进入“小年”,到阴历十五“元宵节”,整个中华民族盛大的新年才算结束。

据史料记载,春节的风俗习惯始于殷商时代,当时的人们结束了一年辛苦的农作,人们将获得的谷物和牲畜供奉给神灵和祖先,为感谢神明和大自然的恩賜,同时也为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而举行的祭祀活动。汉武帝开始正式将阴历一月一日定为“新年”,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沿用此纪年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中通过了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旧历一月一日为“春节”的决议。而从最早开始的各种祭祀活动也转变成民间的娱乐活动。

日本正月

中日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日本的传统节日深受中国唐代影响,像一月一日的元旦,三月的春分,五月的端午等等。在日本最盛大的节日就是“正月”,从公历的一月一日到一月三日,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正式采用欧洲的西历,将新年确定下来。进入十二月二十五号圣诞节以后,家庭主妇开始大扫除,最重要的开始准备新年三天的食物,新年三天是不开火的。一年的头一天,人们经常去寺庙,迎接岁神,祈求一年的平安,被称为“初旨”,意为新年的首次参拜。然后就是各种走亲访友。

中国春节食物

中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个少数民族春节食俗都不尽相同。例如蒙古族,除夕守岁时,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向长辈敬献“辞岁酒”后,开始享用烤羊腿和煮水饺。维吾尔族的新年食物有由米、羊肉、葡萄干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熬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还有与汉族的馄饨比较相似的酸辣“曲曲尔”。此外还有各种本民族传统糕点和美味小吃。藏族当然是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大家比较熟悉的满族,大年三十的家宴相当丰盛并且隆重。主要食物是用糯米粉和面的饺子皮、火烧和豆包等;比较传统的过年菜肴诸如血肠、煮白肉以及深受东三省人民喜爱的酸菜氽白肉,当然少不了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到了十二点,还要再吃一顿除旧迎新的肉馅水饺。

其次,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域跨度大,春节代表性食物也稍有不同。中国南方很多地区喜好饮茶,春节更甚。正月里走亲访友,特别是有长辈的家庭必定要专门登门拜年。客人到来,往往招待三道茶。第一道是甜茶。祝福客人一年从年初甜到年尾。甜茶一般是用糯米、锅巴、糖泡成的,既香又糯,十分可口。第二道茶是熏豆茶。熏豆茶共有六种配料,熏青豆、胡罗卜丝、腌制过的桔皮丝、芝麻、少量嫩芽茶。这种茶配料讲究,既味美可口又富有营养。

第三道是一杯清茶。在饭后饮用,可清除肠道油腻。所以新春三道茶,既合乎礼仪,又合乎健康原理。

不论南北,还是多少数民族,让大家难以忘怀的还是春节的饺子、鱼、年糕。

(1)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在立冬和过年吃饺子,那是中国雷打不动的习俗。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也喜欢用饺子招待。饺子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食物,大年三十全家人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包饺子是中国广大地区过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因此,被赋予了许多寓意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

首先,饺子馅很有讲究。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水晶水饺、香菜水饺等等。在包饺子的时候,人们常常将糖、花生、枣等包进馅里。能吃到的人新的一年福气多多、日子甜甜美美,吃到花生的人健康长寿,吃到枣的人早生贵子。饺子形状也有讲究,特别是三十包制的饺子,多捏成“元宝”形,预示着新的一年财运滚滚来。不仅饺子馅和形状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说法。年三十的饺子要先在中间摆放几个,然后绕着中间一圈圈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称“圈福”。

(2)年糕

过春节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吃年糕的传统。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作为一种传统食物,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因地域不同,用各种米制成,也是人们庆祝丰收的代表性美食。

(3)鱼

春节的食物不在于多美味,而在于人们对他们寄予的深深希望。“鱼”,通“余”,人们在合家团圆的年夜饭上,或蒸、或炖、或红烧等等,总要摆放一条完整的鱼,寓意新的一年“年年有余”。故而有云“无鱼不成席”。

日本新年食物

日本新年的传统活动受近邻中国影响深远,传统的新年食物有年越荞麦、御节料理、杂煮年糕、年糕红豆甜汤、年糕麻糬、七草粥等等。

年越荞麦是日本人在除夕吃的食物,在每年在最后一天,全家人把所有过年的准备工作做完后团集在一起吃过年食物,寓意来年身体健康。同时,荞麦苗条细细长长,也隐含了人们希冀长寿的美好愿望。

御节料理最初是新年首日供奉神灵和祖先食用的饭菜,第二天撤下来后家里人分食,神灵享用过的食物也会给家人带来好运。御节料理的摆法很有讲究,专用的饭盒里一共有三层,多是有谐音寓意的菜式。例如,红白萝卜代表吉利喜庆,海带卷代表欢乐愉快,萨摩芋茸栗子代表甜蜜人生,黑豆代表勤劳工作,鲱鱼籽代表子孙昌盛等等。

年糕是日本人家家户户在新年时必备的食物,做好的年糕一部分供奉给年神,这个叫镜饼,还有一部分在元旦那天被做成一种叫杂煮的年糕汤。杂煮是在年糕里放汤,汤料因地区而不同,关东用鸡汤煮,关西用白味噌煮,配料有素菜、萝卜和海鲜等等。年糕在日本人心目中是过新年必不可少的一样食物。

中国对食物味道的完美追求、日本对食物器皿的美意识,都被世界称赞和追捧。以过年代表性食物为研究,更能体现其文化内涵。中日流传千年的新年食物,更是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越趋丰富多彩,但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精神的真髓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的。(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注:本论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项论文,项目名称:将延边的美食推向世界—中国传入日本代表性食物及其文化的比较研究”项目合同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271号。

参考文献:

[1] 梅原忠夫.『文明の生態史観』.中公文庫,1974.

[2] 和辻哲郎.『風土』.岩波書店,1979.

[3] 野村浩一.『近代日本の中国認識』.研文選書,1981.

[4] 南博.『日本人論の系譜』.講談社新書,1980.

中日端午节的比较研究 篇7

一、中国的端午节

1. 中国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其由来与传说大概有以下几种:源于纪念屈原, 源于恶月恶日驱避说, 源于纪念伍子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这其中比较令人信服的就是“源于纪念屈原”这一说法。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 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 富国强兵, 力主联齐抗秦, 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 屈原遭馋去职, 被赶出都城, 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 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独具风貌, 影响深远 (因而, 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心如刀割, 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 于五月初五,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 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从此以后, 每年的五月初五, 人们就会有一系列的活动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2. 中国端午节的庆祝活动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五月节、午日节、天中节、浴兰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过节的习俗大同小异。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 还有佩香囊、悬艾叶菖蒲等等。

(1) 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吃粽子还有喝雄黄酒据说都源于纪念屈原大夫。传说屈原死后,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寻至洞庭湖而不得踪迹。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 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 外缠彩丝, 发展成棕子。以后,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2) 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在端午节, 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 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 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 制成人形或虎形, 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 美丽芬芳, 妇人争相佩戴, 用以驱瘴。艾, 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 可驱蚊蝇、虫蚁, 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 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 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 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 挂艾枝, 悬菖蒲, 洒雄黄水, 饮雄黄酒, 激浊除腐, 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 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二、日本的端午节

1. 日本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传入日本的确切时间, 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日本的“六国史” (《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文德天皇实录》《三代实录》, 所记史事至9世纪末为止) 中可以找到相关的记载。他们把端午节称作“端午の莭句”。从节日名称上来看, 还保留着中国文化的痕迹。端午节是由遣唐使传入日本的, 而遣唐使大多是由贵族子弟当中挑选, 所以一开始端午节带有浓厚的贵族气息, 一般也只是在皇宫之中搞一些庆祝活动。进入江户时代之后, 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为了一个大众化的节日, 而且端午节还可以叫做“男儿节”。在日本有一个“女儿节”, “女儿节”也叫“桃花节”, 源自中国古代的“上巳节”, 于平安时代传至日本, 并流传至今。与“女儿节”相对应, 与端午节融合的“男儿节”也就应运而生。在明治维新之后, 日本主张全盘西化, 废除农历, 改用公历, 因此日本的端午节也从农历的五月初五变更为公立的5月5日。昭和23年 (1948年) 7月, 日本制定了《关于国民节日的法律》, 将端午节的名字改为“子供の日” (儿童节) , 成为现代日本的11个法定节日之一, 全国放假一天。

2. 日本端午节的庆祝活动

(1) 在门口插菖蒲和艾蒿。在中国, 人们插菖蒲和艾蒿是为了防蚊驱虫, 祈愿不受病魔邪气的侵害。但是在日本, 这一习俗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祛除火灾。因为日本的住宅多为木板房, 极易发生火灾, 所以防火就显得尤为重要。

(2) 饮菖蒲酒和洗菖蒲浴。端午时节, 正是日本的梅雨季节, 气候潮湿闷热, 容易引发传染病。人们在端午节时, 会割下菖蒲的根和叶子浸泡成菖蒲酒饮用, 并将菖蒲浸泡于热水中入浴。日本民间认为, 菖蒲有解毒的作用。以菖蒲水入浴, 可缓解疲劳, 强身健体。

(3) 供奉粽子和柏饼。日本的粽子是奈良时代之后的平安时代从中国传入的, 当时的粽子只在皇宫中举行端午节时作为供品的, 后来才得以普及。日本的粽子皮也是多种多样, 有白茅、竹叶、蒿叶等等。所以, 日语里又称粽子为“茅卷”。在日本, 人们包粽子不是用糯米, 而是用磨碎的米粉, 其粽子的形状也与中国的不同, 他们习惯于包锤形粽子。所谓柏饼, 是用柏树叶包的一种带馅的年糕, 也是日本端午节不可缺少的食品。柏树在新叶长出之时, 枯叶就会落下, 被认为有“去旧迎新”的美好寓意, 象征着新旧交替、绵延不断。制作柏饼的目的也是祈愿孩子能够茁壮成长。

(4) 悬挂鲤鱼旗。我们知道端午节也是日本的“男儿节”。在“男儿节”悬挂鲤鱼旗也成为日本特有的民间习俗, 一般仅限于有男孩子的家庭。所谓鲤鱼旗, 是以布料缝制成夹层的鲤鱼模样的长筒状旗幡, 长两三米, 上面会有彩色鱼鳞状图案, 鲜艳夺目。鲤鱼有黑、红、青蓝三种颜色。黑色代表父亲, 红色代表母亲, 青蓝色代表男孩, 一般家里有几个男孩子就挂几条青蓝色的鲤鱼。鲤鱼的嘴部被缝成一个大大的进风口, 当有微风吹过时, 鲤鱼旗就变成了一条条鲜活的鲤鱼迎风摇摆。这样的做法取自于中国“鲤鱼跃龙门”的说法。

三、差异的表现以及形成原因

1. 中国的端午节和日本的端午节的共同点

说到中国的端午节和日本的端午节的共同点, 首先不得不说的就是“端午节”的名称和五月五日这个日期。日本的端午节是从中国传来, 因为最初仪式和文化都是全盘照搬, 所以名称和日期相同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提倡废除旧历, 采用新历, 所以日本的端午节就变成了新历的5月5日。第二个共同点是, 中国的端午节和日本的端午节最初都是以祈求健康和长寿为目的的。但是这种祈愿传入日本之后, 为了响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日本的端午节逐渐演变成男孩节, 随后又确定为儿童节, 逐渐与本意祈愿健康长寿的中国端午节产生了差异。最后必须要说的一点是, 两个国家的端午节都与农耕有关。中国的端午节代表性的一个仪式龙舟竞渡的本意就是为了向水神求雨。而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稻作生产为主的农耕民族, 一切生产、生活、祭祀活动都围绕着农耕活动展开。五月正值日本的插秧季节, 而在古代日本, 女人是插秧、忌神活动中的重要角色, 插秧的女人在古代日语中是“女の天下”即“在插秧的祭祀活动中祭田神的神圣女性”。

2. 中国的端午节和日本的端午节的不同点

首先, 中国的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祭祀水神和纪念屈原。而日本的端午节过去虽然都是全盘吸收中国的仪式和习俗, 但是并没有延续祭祀水神和纪念屈原的思想。其次, 中国的端午节的仪式和风俗经过数千年的时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但是日本的端午节的仪式和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最后, 端午节在日本的演变深刻反映了日本的民族性, 由以女性为中心的祭神日变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男孩节, 迎神祭神的招幡演变成了鲤鱼旗, 笔者认为这是统治日本长达600年之久的武士阶级按照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为之加的新意。

摘要:端午节在中国和日本都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国的端午节作为本土节日长久以来保留着其传统的风貌。而日本的端午节虽然起源于中国, 但是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 逐渐发生了变化, 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日本特色的传统节日。考察中国和日本的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习惯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于认识中日民族的不同特点和文化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端午节,起源,风俗习惯,差异,形成原因

参考文献

[1]大林太良他.日中文化研究:1[M].东京:勉程社, 1991.

[2]闻一多.端午节的历史教育[C]//闻一多全集.上海:开明书店, 1948.

中日古典园林营造理念的比较 篇8

一、中日古典园林造园思想差异的原因

(一) 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日地理环境的差异是造成中日古典园林差异的原因之一。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大国, 封建社会一直以来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中国独特的人文特征, 政治特征。日本是岛国, 气候温和, 湿润, 全国长长的海岸线, 内海外海相连, 河流纵横交错, 三分之一的土地覆盖茂密的森林, 这种自然环境和气候风土, 孕育出日本最古的庭院艺术, 在日本人们将对大海的情节表现在园林中, 人们在园林中多处模仿大海的波涛汹涌, 平静恬淡。中国则是更过的注重祖国的内陆湖, 一个小的池, 一个小的潭就是一个绝佳的风景。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在自然属性方面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不同点。中国古典园林属于大陆性和山脉性特征, 日本古典园林属于海洋性特征。自然属性的差异引起了中日两国在园林上的差异:中国古典园林面积较大, 规模宏大;而日本的面积较小, 规模小巧。

(二) 思想文化的差异

造成中日古典园林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地理方面的, 还有思想、文化的差异。首先从社会制度上来说, 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大多崇尚的是儒家文化, 作为文化传统核心的古代哲学, 深刻影响并建构了中国人特别是士大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中国自古以来采取的是“文制”, 重视“礼乐”的熏陶教化和情感抒发。作为园林文化主体的士大夫高雅文化, 以“文”取士, 使中国成为一个“诗”的国家, 具备“画境文心”, 并容纳了完备的士大夫文化艺术体系。在园林上要求园林符合“诗意”, 一山、一水、一亭无不仔细推敲, 让其达到完美的意境。比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每个庭都有个诗意的名字, 让园林附上“诗情画意”。

日本在政治上的大部分时间, 是集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的独裁者, 镰仓时代开始, 天皇和贵族大权旁落到他们的保镖手中, 日本从此变成一个由武夫统治的社会。社会不在和谐, 到处流露出杀戮的气息。日本的特殊的政治原因, 深深的影响了日本的生活、艺术、经济。在园林上表现出隆重的萧瑟之气。如这一时期产生的石庭和大名园林正是如此, 披上了浓厚的尚武色彩, 甚至杀伐之气。这种思想在日本园林中表现就是, 在园林中植物应用的不多, 沙石大面积的应用, 给人一种萧瑟, 紧张的感觉。这个思想与中国士大夫的“诗情画意”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二、中日古典园林在造园思想的比较

中日两国的古典园林都是基于道家思想的山水园, 这是共同点, 但是, 中国古典园林偏于儒家的性质, 而日本古典园林则是偏重于佛家的性质。日本著名园林造景师升野俊明说:“作为禅僧的我一直是遵循建立在禅的精神基础上进行长年创作的, ‘作庭’对于我来说是把‘自己’放在不同空间进行表现的一种精神性很高的设计过程。它不仅仅是追求造型美, 而且, 被称为‘石立僧’的禅僧们是把庭园作为‘自己的表现’的场所, 并把作庭过程视为每日修行的一部分。我自己也是一样, 把作品的创造过程视为修行, 到现在为止, 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庭’在我心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园林作品手法简洁明了, 立意深远, “禅”味十足。

在布局手法上看, 中国古典园林介于具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 而日本的古典园林则是介于形象园林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

中国园林的发展和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所锤炼出来的精神息息相关, 道家和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人至今, 在中国人们讲究人定胜天, 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 老庄的“天人和一”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无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 (《孟子·尽心》) 或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 都把人与天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 促进人们去探求自然, 亲近自然, 开发自然, , 中国古代文学提倡“自然”, 反对人工“雕琢”。中国传统园林和绘画艺术一样, 也是要求“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追求“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思想的根本特征是“自然”, 诸如“有若自然”“妙在自然”“宛若自然”之语, 每见于园林史乘。园林艺术中的“自然”就是要“有自然之理, 得自然之趣”“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工”“自然可爱”, 而不是“人工做作”“非其地而强为其地, 非其山而强为其山”。例如:万寿山原为光秃的童山, 绿化后, 山上以松柏为主, 四季常青。千山强调苍山葱郁, “万寿永固”, 使建筑处于绿海中。后山的松柏间又多植柳, 西提之上, 间植桃柳, 明花暗柳;一定水域, 片植荷花;西北水网地带, 丛植芦苇;这些都是在模仿大自然的自然风光。“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日本人心里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日本园林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是在模仿自然。

“天人合一”思想对日本园林造成影响, 但日本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 因日本的地理、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更多的应用的是“神人合一”的思想。日本人认为神灵是无法人无法超越的, 神的高大威严, 让人不得不屈服, 人在神的面前是渺小的, 但日本人又向往着“神”所以在园林的造园思想上尽可能的与神接近, 所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 日本园林逐渐摆脱开诗情画意和浪漫情趣, 走向了枯、寂、佗的境界, 日本庭园用质朴的素材、抽象的手法表达玄妙深邃的儒、释、道法理。用园林语言来解释“长者诸子, 出三界之火宅, 坐清凉之露地”的境界, 这与中国的“天人合一”不同, 中国的“天人合一”推崇人的力量, 是人胜过自然, 人去改造自然, 但日本的“神人合一”是人屈服与自然之下, 人无法胜天, 人通过改造自己压抑自己, 以达到和神的共鸣。

中国园林同日本园林统称为东方园林, 他们之间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但又有这不同, 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是世界园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日两国古典园林虽然有着众多相似之处, 因为毕竟是同根所生;但在这众多看似相同的地方, 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异, 因为毕竟两国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李广述.园林法规[M].第一版.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 2003

[2]李允鉌.华夏意匠[M].第一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3]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M].第一版.天津:同济大学出版社

[4]柯继承.苏州园林趣谈[M].第一版.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4

[5]叶渭渠.日本建筑[M].第一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5

中日动漫产业的发展特性比较分析 篇9

一、中日动漫产业的发展概况

(一) 中国动漫产业已初具规模

从20世纪20年代中国第一部娱乐动画片《大闹画室》到其后的半个世纪, 我国动漫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学派”。进入21世纪后,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迅速, 2004年动漫业总产值一共是117亿元, 拍摄动画片29000分钟;2005年, 总产值是200亿元左右, 同比增长约70%, 与此同时, 2005年民营企业生产的动画片产量占到了全国市场的2/3以上[1]。

截止2006年底, 我国动漫企业达5473家, 447所大学设立了动画专业, 在校学生46.6万人[2];在建的动漫基地已经有20多个;因动漫产业带动的衍生产品年收益额, 文具为600亿元, 儿童食品为326亿元, 玩具为200亿元左右, 儿童服装的销量超过10亿件, 市场规模达900亿元, 儿童音像制品和各类儿童出版物的销售额达100亿元[2]。

(二) 日本动漫产业引领国际市场

在美国, Manga一词专指日本漫画, anime专指日本动画[3]。素有“动漫王国”之称的日本, 是最近十余年崛起的动漫产业大国。据统计, 日本动漫产业已占到世界动漫市场的60%, 其国内动漫市场的年收益高达4万亿日元 (约合364亿美元) , 出口额约为7600亿日元, 目前动漫产业已位居日本国家支柱产业的第三位[4]。

2005年, 日本共拥有漫画周刊和半月刊78种, 月刊2246种, 每月出版单行本约300种, 全年漫画相关书籍销量超过35亿册, 占总的书籍销量的45%[3]。据统计, 自1984年以来, 日本漫画杂志的总发行量一直在10亿册以上[4]。

日本的动漫业是一个集动画、漫画、电影、图书、音像制品、消费产品、特许经营、形象出租等一体的产业链。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 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画片及其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 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4倍。据称, 日本漫画业每年的利润都在6000亿日元以上。同时, 在日本动漫是老少皆宜的娱乐消费, 动漫消费者平均年龄是32岁[5]。

二、中日动漫产业的发展特性比较

(一) 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特性

1.产量持续升温, 播出平台渐阔

进入21世纪后, 我国动漫产业在全球化的浪潮下, 为了迎接外来的挑战, 加快了国产动漫的运作经营步伐, 使得我国动漫作品满足了各级电视台“黄金时间档播出国产动漫品”的基本要求。仅2006年一年, 国产电视动画片产量超过8.1万分钟, 与此同时, 动漫产品的播出频道日益增加, 如北京动画上星频道2004年9月10日开播, 湖南金鹰卡通卫星频道10月28日开播等[6]。

2.产业化运作意识增强, 产业链延伸

产业化运作是动漫产业发展的必然, 而产业链的延伸是产业后续发展的资金来源。在全球经济的催促下, 中国企业开始重视产业化经营及产业链的延伸, 并立足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链。例如, 以三辰卡通集团和宏梦卡通公司为代表的企业, 开发出一系列动漫产品, 以娱乐的表现形式体现教育的内容;以环保为主要内容;在网游中加入教育等, 打造出一条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的科学生态产业链, 且形成以卡通造型为龙头, 跨行业的艺术形象-商标品牌-生产供应-营销整合的产业模式。

3.动漫展会逐步兴起、规范

2004年以来, 国内的动漫展会日益增多, 不仅展现了我国动漫的特色, 且为我国动漫产品拓宽了市场, 塑造了我国的动漫品牌形象。2008年1月6日, 以动漫形象授权与品牌营销为主题的中国动漫产业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 这是国内首次以动漫形象授权为主题的高峰论坛。2008年1月14日, 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学生优秀动漫作品在黑龙江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开幕。这些人气旺盛的动漫展会都是有相当规模的, 表明我国动漫正在逐步规范和有效的健康成长。

4.海外经营理念不断膨胀

加入WTO, 意味着企业不仅要从事国内贸易, 还要发展海外贸易。企业要想拓展业务及持续发展, 必须立足全球, 具有海外经营的信念和行动, 否则会被全球经济的大浪冲垮。以我国的三辰集团为例, 2000年6月在海外发行了《蓝猫淘气3000问》, 启动了国际版权贸易, 并成功开发了《蓝猫淘气3000问》系列配套VCD、电视播出配套图书、《星际大战》卡通图书等, 同时也与新加坡文具开发商合作成功开发40余个品种的文具产品, 截止2005年年底, 其招牌产品《蓝猫》系列已经销往15个国家和地区[6]。

(二) 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特性

1.高质量的制作队伍, 创意新颖的动漫作品

日本动漫产业的成功离不开两个基本因素:优秀的制作队伍, 这些著名的动漫家把动漫理念有效地传达给了读者, 使动漫作品成为一种老少皆宜的艺术欣赏形式;日本的动漫画家不仅以创新的动漫产品影响了日本人对动漫画的态度, 还以他们所富有的创新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的节奏, 使得动漫作品极其新颖、时尚, 并能够在市场上长久立足, 永不褪色。

2.日本的动画产业与漫画产业协同默契

由于漫画具有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受众广的特点, 在日本, 动画有着以漫画为底蕴的特殊一环-漫画是原创动画产业的上游, 同时与动画互为衍生产品, 共同协调发展, 这正是日本“动漫王国”一词产生的本源。

3.完善、成熟的动漫产业链

在日本, 通过动漫生产-播出-衍生产品开发-收益-再生产这个完整的良性循环产业链, 让动漫产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 产业链的一次增值 (播出、发行) 和二次增值 (衍生品) 的关联, 使动漫产业真正步入了丰盛季节, 且这种二次增值可以不断延续发展。

4.以人本主义为质的丰富内容打破了年龄界限

众所周知, 日本动漫产业不仅吸引儿童, 也备受成年人关注。日本的动漫画以尊重、重视儿童为宗旨, 以平等的态度处事, 深挖儿童的内心世界, 抓住儿童的兴趣、爱好, 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其内容表现以流露出成人世界观的非简单化形式为特色。正因为日本动漫作品既照顾儿童的内心, 又体现成人的世界观, 即以每个人的不同层面为本质内容, 这种特点吸引了不同年龄人的眼球。《千与千寻》就是日本动漫以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内涵为本的最好见证。

(三) 我国动漫产业与日本的差距所在

事实上, 我国动漫产业在20世纪60年代曾与日本同步, 如《大闹天宫》与《铁臂阿童木》几乎同时获国际大奖。然而, 80年代后我国动漫产业开始走下坡路, 一路低迷。在进入21世纪后, 根据“中国青少年喜爱的动漫作品”调查显示: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中, 日韩动漫占60%, 欧美占29%, 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占的比例仅有11%[1]。如图所示:

中日动漫产业的差距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原创动漫的品牌形象缺失

纵观米老鼠、唐老鸭、机器猫等可爱的动物品牌形象, 在任何国家都受欢迎, 因此对极具吸引力的原创动漫形象的构建是发展动漫产业链的关键, 故动漫产业又称为形象产业。而在我国, 由于动漫整体设计缺乏, 原创动漫画影响力度欠缺, 自主开发品种市场展现魅力不佳, 导致未能生产出具有市场价值的紧追时代的原创动漫品牌形象, 如曾让国人如痴如迷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形象, 几十年没有变化, 而米老鼠、唐老鸭却不断推陈出新。

2.动漫业协同、辐射效应有待加强

动画和漫画是相互协同, 共同发展的一个不容分割的产业体。然而, 在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漫画创作与动画绘制及其它环节的关联密度不够、力度不强, 造成我国动、漫画产业分散、失调, 不能协同发展, 导致我国动漫发展缓慢滞后。这种滞后不利于发挥动漫产业的波及性、辐射性, 以引领动漫产业自身的前进;不利于对周边的动漫衍生品产生很好的连带经济效应, 导致动漫产业链的发展空间不足, 延伸度有限。

3.动漫产业链断裂, 发展后劲不足

动漫产业链的整体策划、合理布局以及协同调配是动漫产业运作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国外, 动漫制作-播出-衍生品开发-收益-再制作是一个完整的产业循环链, 其不仅弥补了动漫产业初期投资大的缺点, 且把动漫及其衍生品很好的联系起来。然而, 在我国, 很少有人能够正确认识和遵循动漫产业的运作规律, 企业往往只注重短期回报, 忽视对动漫市场的长期投资和培育, 导致我国动漫产业在发展空间上、时间上间断。这种间断致使资金循环链不健全, 动漫产业发展的资金不到位, 而动漫产业真正的效益来源却在于后期衍生品的收入, 因此我国动漫产业的资金循环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 影响了我国动漫产业的长足发展。

4.动漫受众面狭窄

我国动漫业的定位以教育为主, 其内容形式呈现出“低幼化”的特点, 且过于强调动漫的说教功能, 致使我国动漫市场受众对象单薄;此外, 由于忽视动漫艺术作为文化产业的娱乐消费对象大众化的功能, 造成了动漫产品功能单一化。同时, 我国动漫产品往往只注重题材-体现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 却忽略了成年人对文化的更高要求-时代性、娱乐性、创新性, 从客观上使成年人成为动漫产业消费的“边缘人”。

5.缺乏高素质、高品位的动漫专业人才

动漫产业要求其专业人才具备一些独特的品质:对艺术的灵感;对技术的敏感。但是在我国动漫界, 情况令人堪忧, 懂动漫艺术的人才电脑制作的技术差, 熟悉电脑技术的人才其艺术素养的功底又薄弱, 而且动漫产品的商业运作人才也极为匮乏, 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动漫市场大部分被日美所占据。

三、借鉴日本经验发展我国本土动漫产业的战略建议

(一) 加强原创, 培育品牌形象

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原创能力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培育是日本动漫产业成功的主要因素, 发展我国具有本土特色的动漫产业, 也必须提升自我原创能力和塑造品牌形象, 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1.充分利用我国传统优势和民族特色, 开发动漫原创的源头活水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如剪纸艺术, 水墨画, 折纸艺术, 木偶等等, 将成为动漫题材的最大滋生源泉;不仅如此, 通过开阔思路, 转变观念, 对传统民族题材进行挖掘和开发, 发挥原创的核心层面-民族性, 从民族角度出发, 增强动漫原创素养, 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漫品牌形象, 《魔比斯环》的票房充分验证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动漫品牌形象的魅力所在。

2.重视原创品牌的经营

一般而言, 动漫品牌的经营有以下阶段:提出创新理念进行创作阶段;目标受众群确立阶段;品牌展示宣传阶段;衍生产品 (玩具、图书、游戏、服装、家具和家居品等) 研发阶段;品牌所带来的利润回收阶段。为了我国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重视动漫原创品牌的经营。原创品牌的经营, 必须做好长期深入市场的计划, 而且必须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创造出具有自我特色的经营理念、经营手法, 以便给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素材。

(二) 打造完善的动漫产业链, 优化动漫产业结构

1.动画、漫画双赢式发展

动漫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依赖于动画的创作, 还依赖于漫画的设计, 而我国的现状是:漫画产业滞后于动画产业的发展。众所周知, 漫画重视人物的造型设计, 而动画是人物外形和本质的结合, 没有吸引人的人物造型, 动画效果虽好也未必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 要想发展我国动漫产业, 必须是动画、漫画产业双飞, 而不是单飞。

2.打造以动漫为轴的产业链, 扩大衍生品市场

在动漫双赢的基础上, 必须构建以动漫为中心——衍生品开发——资金回收——动漫再生产的良性产业链循环系统。整个产业链不仅涉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 还包括主题乐园、旅游、网站等, 而打造完善的动漫产业链有利于打造循环的动漫产业资金链, 以利于投资盈利模式的创新、市场化的资本运作、衍生品市场的大力开发, 并促进良性循环的动漫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三) 动漫产业的准确定位

动漫产业的定位, 必须兼顾动漫的产业属性和教育属性即在不抛弃教育的同时, 要更重视其产业性、娱乐性。一方面进行合理的产业概念界定;另一方面要进行合理的功能和受众定位, 即针对不同的年龄层, 不同的性别, 创作不同类型的符合各自审美和心理特点的动漫作品, 以避免创作观念倾向于幼稚化, 题材的狭隘性及缺乏想象力。

(四) 培养创新型动漫产业人才

要从根本上加快我国目前动漫产业的发展, 必须高度重视培养高素质的动漫原创人才, 而这种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靠高校的专业设立和社团创建, 必须要做全方面的培养:

1.加强动漫教育

动漫产业是一种思维创意艺术, 与个人的先天和后天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动漫产业的人才培养, 可以从初小教育培养, 这有利于发现浓厚兴趣的潜在动漫人才;有利于培养对动漫的深层兴趣;有利于培养创意性动漫思维。通过从小发掘、灌输对动漫产业的浓厚意识, 不仅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动漫人才, 也可为培养创新型动漫人才奠定基础。

2.创建产学研合作体系

在我国, 动漫创作、产业运作与技术操作等人才匮乏的现实已成为阻碍我国动漫腾飞和产业发展的瓶颈。动漫作品是艺术与技术的结晶, 不仅需要大量懂艺术的思维创新型、动漫制作型人才, 也需要大量的动漫衍生产品开发与营销人才, 还需要懂技术的操作型人才。因此, 通过国内高校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办学的方法;动漫企业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的方法成立动漫画技术教学培训中心, 大量引进国外创新思维、动漫绘画技术、动漫产业链培育技能等, 提高我国动漫产业的人才素质和内涵, 加快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为我国动漫产业进军国际动漫市场创造条件。

(五) 打击市场盗版, 创造和谐环境

为了打造我国动漫产业的本土品牌, 必须打击盗版, 创造良好的和谐环境:一要加强文化消费观念、公民道德;二要设立专门的动漫管制机构;三要完善国家管理制度和政策, 健全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立法, 以便更深程度、更广范围、更合理地保护动漫创作主体的权益, 保证动漫产业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中经营成长。

摘要:动漫产业是国际社会公认的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无烟环保产业”, 也是中国政府重点扶持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之一。从全球范围看, 动漫已成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动漫产业因此成为像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 因此有必要对中日动漫产业的发展特性进行比较分析, 在总结日本发展动漫产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指出中国在发展动漫产业上与日本的差距, 进而提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动漫产业的战略性建议。

关键词:中日,动漫产业,发展特性,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 (2) :602.

[2]2007—2008年中国动漫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中国投资咨询网出版.报告目录, 2007, (7) .

[3]楚宏伟.日本动漫走俏美国市场[J].中华读书网, 2006.

[4]张胜冰, 徐向昱, 马树华著.世界文化产业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 (4) :127—136.

[5]汤莉萍, 殷瑜, 殷俊编著.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6) :225—244.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研究 篇10

(一) 公共场合礼仪存在的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中, 中国人在公共场合与人见面时, 通常用握手来表示问候。另外握手还适用于向人们表示祝贺、感谢及慰问等场合。握手是中国人的基本礼仪, 因此通常也会用握手来做到对公共场合出现矛盾的化解, 从而能够起到社会和谐的作用。然而在日本文化中, 人们在公共场合见面时, 向人问候最基本的礼节是鞠躬。日本人的鞠躬, 具有一定的讲究, 首先低地位的人要主动鞠躬, 其次鞠躬的程度越深, 时间越久, 所表现出来敬意、感谢、尊敬及道歉的程度就越深。

(二) 交换名片存在的文化差异

日本人在公共场合对陌生人初次见面交换名片的环节格外重视, 若是日本人初次见面不交换名片, 则被看作是一种失敬与不友好。日本人在交换名片时, 首先需要鞠躬行礼, 然后由地位低的人先向地位高的人递交名片。而中国人在交换名片上较为随意。

(三) 登门拜访存在的文化

对于日本人来说, 登门拜访是一件较为重要的事情, 因此客人在请求会面与拜访前, 一般都会在2个星期之前就开始约定。像一些文化招待类的活动, 一般都会提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进行约定。因此在日本, 有时人们在两个月前就已经将自己的行程计划排满。另外日本人不允许在活动开始前发出邀请函, 不然就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日本人在约定成功之后, 日期等安排就不能随便的进行调整, 不然就会被认为失信于人。在进入日本人家中之前, 需要按门铃进行通告, 在进门之后, 需要主动脱去鞋帽, 并将带来的礼物给转交给主人。日本人一般不喜欢客人参观自己的房间, 因此客人不能随意的观看。日本人特别在意男人进入厨房, 即使是上厕所, 也需要经过主人的同意。而对于中国人来说, 一般预约的时间并没有多大的要求, 客人在登门拜访的时候, 一般主人都会提前出来迎接, 对于许久不来的客人, 主人在招待的时候, 一般会领客人参观一下自己的房间, 以给客人一种宾主如归的感觉。

(四) 送礼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在送礼物的时候, 一般讲究好事成双的说法, 因此一般都会选择双数为单位。而日本人习惯在送礼时选择单数, 并且日本人对数字9与4比较忌讳。日本人在送礼时, 必须要在私下来进行, 很少会在公共场合及人多的地方送礼, 另外日本人送礼时忌讳绿色, 一般不会选择荷花、手帕等作为礼品。

(五) 着装文化的差异

在着装方面, 虽然中国人也注重礼仪规范, 需要在公共场合做到干净、整洁, 但是一般来说, 并没有太过严格的着装要求。而对日本人通常较为重视着装要求, 需要在不同场合穿着不同类型的服装。日本人在参加婚礼及葬礼的时候, 男性都会要求穿一身黑西装, 为了能够分别两种场合的不同, 日本人会用领带的颜色来进行区分, 一般日本人在参加葬礼时, 会选择黑色的领带, 在参加婚礼时, 一般会选择其它较为鲜艳的领带。

(六) 与陌生人交流存在的文化差异

很多中国人出门在外, 在等车、乘车的过程中, 人们都会选择与身边的陌生人来进行交流与问候, 并且这些陌生人在聊天的过程中, 并不忌讳谈论自己工作与生活方面存在的隐私问题, 因此中国人的社交能力一般都比较强。而对于日本人来说, 不论是乘车还是在一起等待的时间, 日本人几乎不会与身边陌生人问候与谈论, 因此日本人从来不会向陌生人谈论自己生活与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中日酒席文化差异的比较与研究

(一) 吸烟与饮酒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的餐桌文化中, 通常少不了烟与就, 并且主人会向客人进行劝酒劝烟。但是在日本, 是没有在餐桌放烟的习惯, 日本人在20岁之前, 吸烟是受到法律制约的。另外中国人在饮酒的时候, 一般讲究先干为敬, 这样才能够表示对人的礼貌。而在日本, 在饮酒时, 会讲究对酒香的品尝与感受口感, 日本人虽然不喜欢干杯, 但是日本人习惯给别人斟酒, 而不是自己给自己斟酒。

(二) 餐桌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在用餐的时候, 习惯很多人围在一起来吃大盘菜, 并且能够适用人员变动而带来的调配问题。但是在日本用餐的时候, 一般都会选择西餐与料理, 并在用餐前都会统计好人数的多少。日本人用餐时会为每个人都准备好盘子, 因此如果出现人数变更的情况, 就会给对方造成较多的麻烦, 因此日本人在用餐前都先要确定好人数, 在人数出现变更时, 需要提前通知。

(三) 请客文化的差异

在日本, 被请客时, 需要向主人说多谢款待, 并且需要在与主人再一次见面的时候表示感谢, 这种礼节是日本人的常识性问题。而在中国, 客人只需要向主人表示一次感谢即可, 若是客人重复表示感谢的话, 就会被主人认为想再一次接受宴请。日本人在饭店请客的时候, 服务员会将账单扣过来放在主人的面前, 以便让客人的个人隐私能够得到保护, 从而是其它客人得不到具体的账单数目。而在中国, 一般来说, 主人并不避讳在客人面前结账买单。另外日本人在餐厅用餐时, 还喜欢采取AA制的付账模式。

三、中日生活文化的差异比较与研究

(一) 饮食文化的差异

日本料理的理念是将食物原材料本身味道充分的发挥出来, 因此日本人喜欢采用生吃的食用方式。而中国人并不喜欢生食, 中国人在选取食物的时候, 会将食材经过很多种烹饪方法加工之后才能够食用。中国人利用不同的火候, 将食材的味道做到充分的提升, 从而达到更加可口的感觉。千百年以来,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已经得到了不断的创新与发扬, 并形成了今天的八大菜系, 这一道道菜里面, 都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因此中国饮食文化是对火候的充分利用, 是一种火候文化, 而日本饮食是对食材的创新文化, 是一种刀工文化。因此中日饮食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二) 大学文化的差异

对比来看, 中日大学文化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首先, 在中国, 大学生离家都比较远, 因此学生几乎都住在校内提供的学生宿舍。但是在日本, 很少会有大学生在校内住宿。其次, 在上大学之后, 日本大学生几乎都会选择区打工, 而中国大学生打工的比例要远远低于日本。第三, 本大学生在运动活动与文化活动中花费的时间较多。

(三) 面子文化的差异

面子文化在中国的氛围很浓, 对于中国人来说, 面子是很多人最看重的东西, 觉得人生最大的侮辱便是丢面子, 当一个中国人当众被一个人说出缺点的时候, 就会认为受到较大的侮辱, 从而在内心对别人产生较大的建议。而在日本文化中, 并不会对面子的问题看得这么浓, 日本人在遭受别人批评的时候, 只会在当时会产生尴尬的情绪, 并不会计较在心, 从而产生受了侮辱的感受。

总结

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全球化的形成, 使得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联系更为紧密, 从而造成各国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 是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精髓, 因此在文化传承过程中, 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从而做到对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发扬光大。我们在对中日文化存在差异进行研究中, 不仅能够对日本做到了解, 还能够做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更好传承, 另外将两国文化差异进行比较, 还能够方面两国之间的交流, 从而做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参考文献

[1]王海.中日颜色词“黄”文化内涵之异同[J].文化视野, 2013 (05) .

[2]杨雨欣.居酒屋文化探究[J].青年文学家, 2011 (02) .

[3]李小俞.从礼物看日本文化[J].襄樊学院学报, 2009 (03) .

中日会计准则制定机制的比较 篇11

关键词:会计准则制定机构

一、引言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变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展开的。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由1994年财政部《关于具体会计准则制定工作的总说明》中: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发布阶段4个阶段,到2003年《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中: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发布阶段4个阶段。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新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吸收了英美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先进经验,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以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完善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是产生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保证,因而对会计准则制定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各个国家间的比较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2001年日本成立了民间机构——财务会计准则基金会(FASF),取代了政府主导机构企业会计评议会。本文通过对我国和日本的新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比较分析,对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提出一些建议。

二、中日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

(一)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的差异

日本的会计准则管理体制是民间型的组织——财务会计准则基金会(FASF),成立于2001年7月。FASF是由日本经济组织联盟,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东京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经销商协会,日本航运和保险公司,日本工商业理事会,日本银行家协会,日本人寿保险协会,日本公司财务研究学会等10个民间机构出资成立。它是通过调查研究会计准则和财务体系的披露制度,开发并制定日本会计准则的民间机构。其背景大致有两方面:一是使日本能在重组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是为了提高会计准则的可信度和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财务会计准则基金会(FASF)是由4个下部组织构成的(图1),会计准则的制定是由企业会计基准委员会(ASBJ)全权负责。ASBJ的委员由董事会推选任命,其中包括1名主席,1名副主席和11名委员;委员是从产业界,会计师业界,学术界,经济评论界,金融界等各方面的专家组成。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变迁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会计国际化发展进程逐步开展起来的。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财政部会计司,是典型的政府机构。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有委员22人,由财政部聘任,分别来自政府有关部门、会计理论界、会计职业团体,中介机构和企业界等构成。会计准则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承担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财政部会计司,办公室主任由财政部会计司司长担任。改组后的会计准则委员会下设三个专业委员会:会计理论专业委员会、企业会计专业委员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专业委员会。会计准则委员会聘请了160名咨询专家,协助会计准则委员会开展工作咨询专家来自会计理论界、会计中介机构、政府有关部门、会计职业团体、证券交易所和企业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会计准则委员会组建若干研究组,在会计准则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领导下开展咨询工作,具体包括:会计理论组、国际协调组、企业会计组、金融会计组、政府会计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组,等等。研究组设主持人(或组长)一名,成员若干名原则上从委员会聘请的会计准则咨询专家中选定。

(二)会计法规体制的差异

法律体系作为上层建筑最重要的部分,对会计准则的结构形式和程序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说,政府管制模式的会计准则大都属于成文法系的国家。这种法系下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一般具有立法权,会计准则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便具有法律、规范的性质。

会计法规体系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会计法规性文件的总称。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规章等。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如(会计法),它是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称。

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法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具有强制性的法规。《企业会计准则》是属于会计规章的范畴。会计规章是由主管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财政部就会计工作中某些方面的内容所制定的,以财政部部长令发布实施的会计文件属于会计规章,具有强制执行特点。

日本的会计法规体系是由3部分组成:商法、法人所得税法、证券交易法,都对会计有所规定,形成了商法会计、法人所得税法会计、证券交易法会计并存的现象。这些会计,以商法为中心紧密地结合一起。商法会计制度的重点在于公司经营者的受托责任的完成状况,公司债务、债权等状况的信息公开,证券交易法的会计制度是强调上市公司的收益性,分红能力,和企业集团的业绩以及和证券投资有关的信息。法人所得税法采用“确定决算基准”以商法的《计算书类规则》编制的财务报表的年终利益为基准,计算课税所得。

三、中日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和组织框架的比较

(一)日本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和组织框架

会计准则委员会(ASBJ)是日本会计准则制定的核心机构。是一个研究和发展日本会计准则的非官方独立机构。ASBJ委员由FASF董事会推选任命,其中包括1名全职主席,1名全职副主席和11名委员(其中包括1名全职委员)。ASBJ制定会计准则的工作程序如下:

1、准备和发布运作计划。理事会要在每个年度的开始,准备一个年度的运行计划和资金预算。

2、理事会会议。理事会议包括:例行会议和特别会议。例行会议每个月召开一次,特别会议在理事会主席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召开。理事会的主要内容包括:决定要讨论的议题,听取专家的意见,召开公开听证会,公众参与理事会会议,发布会计摘要。

3、设立技术委员会。一般情况下,根据实务和会计协调的需要,通过成立各种专门的委员会来负责各项具体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专门的委员会包括常设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常设委员会主要致力于会计准则的解释和进行国际议题的研究与商讨,它下设国际议题常设委员会和实务解答常设委员会。截至2005年11月,ASBJ共设立了17个委员会,还在运作的技术委员会有14个。

4、对技术委员会的工作进展进行监控。各技术委员会是直接进行相关会计实务和会计准则研究的专门小组,都有其目标和相关议程,召开会议对本技术委员会相关的事项安排和进程进行讨论,每次会议都有会议记录。ASBJ对各个技术委员会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监控,理事会有权要求各技术委员会主席提供议题商议进展情况的报告,理事会的成员可以作为观察员在技术委员会讨论时出席会议。

5、解散技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在本议题所有的商讨都已经

完成,并得到理事会的同意后解散。

6、成立紧急项目小组。当一些重要和紧急的问题发生,常设委员会无法解决并且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成立临时技术委员会时。可以成立紧急项目小组。

7、成立研究小组。在理事会内部可以成立研究小组,进行不间断的全面研究并校对和管理与企业会计准则相关的信息。

技术委员会制定会计准则包括下列步骤:首先准备和发布将要讨论的论点。技术委员会向理事会和社会公众发布论点整理,理事会对论点整理进行讨论并在综合公众意见后,确定最终稿。原则上,论点整理向公众公布的时间至少为1个月。其次准备和发布公开草案。在技术委员会准备向公众发布公开草案时,技术委员会要向理事会提交这些公开草案,并改进在论点整理中所讨论的意见。原则上,公开草案向公众公布的时间至少也为1个月最后制定和发布企业会计准则。

(二)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和组织框架

1994年财政部在《关于具体会计准则制定工作的总说明》中,说明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程序主要为“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发布阶段”4个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2003年7月10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取代了旧的制定程序。新程序规定财政部会计司负责会计准则的草拟工作,实行项目起草组负责制。项目起草组原则上以会计司各处为单位组成,吸收相关人员参加。草拟的会计准则分为讨论稿、草案和送审稿。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分为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发布阶段。

立项阶段:会计司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会计准则立项意见,向会计准则委员会和有关方面征求意见。会计准则立项意见应包括对立项的背景和理由作出说明。会计司根据会计准则委员会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会计准则立项意见作出修改调整,按规定程序报财政部领导批准后正式立项。会计司应将立项情况向会计准则委员会通报,并向社会公布。会计准则委员会应根据需要,结合确定的会计准则项目和立项意见,成立项目研究组,开展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起草阶段:会计准则项目立项后,会计司应即组成项目起草组。并将项目起草组的成员及有关情况向会计准则委员会通报。项目起草组根据所承担的会计准则项目,及时提出工作计划和时间表,在有关研究报告和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完成讨论稿,由会计司提交会计准则委员会征求意见,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

公开征求意见阶段:会计司应通过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以及国务院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印发征求意见稿、在会计准则委员会网站和其他主要媒体上公布、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项目起草组应对公开征求的意见进行汇总,并根据反馈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形成草案,由会计司再次提交会计准则委员会征求意见。

发布阶段:项目起草组根据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意见对草案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会计司按规定程序报送财政部领导审定后,由财政部发布并组织实施。

四、思考与建议

经过将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大大提高,据有关专家测算,2003年我国经济市场化指数为73.8%,不仅超过了市场经济临界水平(即市场化指数为60%),而且属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国家。而会计准则又是资本市场的一种重要的游戏规则。所以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应该保持中立性,兼顾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而不是单纯由政府来制定。

中日小学英语课程的比较研究 篇12

一、中日两国小学英语课程的比较

1、在课程理念上, 强调发展性或生存性

我国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 实验稿) 中明确指出: 小学阶段英语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对继续学习英语有兴趣。能进行日常简单的交流, 图片帮助下读懂小故事等, 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 初步形成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乐于了解外国文化和习俗。[1]从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应该通过英语学习活动等产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积累必要的知识并为下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主要强调知识技能的发展。相对而言, 日本教育历来强调生存能力的培养。对应急速全球化, 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是日本的国家战略, 也是各科的教育理念。日本文部省在2008年发布的《教育促进基本计划》中, 提到发展公民和社会成员生活的基本能力。并且阐述了实现这一方向的一些具体措施: 如发展儿童坚实的学科能力, 如基本知识和技能, 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传达公正的判断, 清晰地表明自己以及学习动力等。[2]日本文部省于2013年6月发布了《第二次教育促进基本计划》。在这次计划中, 发展社会生存能力被作为第一个教育管理的基本政策方向。日本英语教育遵循了2003年文部科学省提出的学校教育应和国家战略结合的方针, 英语教育改变了以国际理解为中心的目标, 提高儿童交际能力和生存能力是日本英语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教育理念。[3]

2、在师资上, 教师总数、来源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差异较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2011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 我们可以看到: 到2010年, 我国小学生人数总计99407043, 同年, 小学英i语教师总计333144人。[4]师生比达到298: 1。此外, 在熊国芳和马慧萍于2013年做的调查报告中, 小学英语教师通过电大、承认考试、业余自考、夜大、函授、教师进修等方式毕业的本、专科学历教师比重较大。[5]由此我们可以直接的看出我国小学英语教师质和量都存在问题。日本小学英语教师和我国情况类似, 也存在着质的问题。日本政府对于教师培训做大很大调整,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派送计划修改现行法令, 把那些已经在国外取得教师资格而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外国人聘为“兼职讲师”, 独自进行教学。[6]2, 加强国内在职教师培训。从2003年起, 政府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国约6万名初、高中英语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由各都道府县教委负责组织在暑假集中研修, 文部科学省将负担一半费用, 培训目标是使这些教师的英语水平达到全国统一的“实用英语 技能测试 ”准一级, 或TOEIC 730分、TOEFL550分。[7]

二、中日两国小学英语课程比较的启示

1. 课程理念从应试到生存的转变

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倡素质教育, 但是从英语教学实践来看, 目前我国英语教育的应试色彩还比较浓厚。从小学英语课程理念的比较我们看以看到, 日本所提倡的课程理念是生存教育, 各项教育应该为学生生存能力的提升服务。英语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一种语言, 快速全球化过程中, 作为世界语言的英语是我们获取国外信息的主要语言载体, 同时我们信息想要输出也同样要借助英语。21世纪, 英语应该上升到生存的角度, 而不简单的是为考试而学习。在生存理念的指导下, 各级英语教育应该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和真实性, 让学生学习到活的知识, 灵活地运用知识。

2. 国家、地方政府应该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想办好英语教育,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前提。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在建设师资队伍的成功经验。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加大师范院校小学英语教师培养力度, 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小学英语专业老师; 2, 系统推进新任1年小学英语教师在职教育, 帮助新任职老师适应教学, 提高实践能力; 3, 推行优秀小学英语教师海外研修、考察、合作等, 开阔教师视野, 借鉴母语国家教学经验, 4, 学校可以争取与高校外语专业合作, 优秀学生或教师作为志愿者来参加英语学习活动, 5, 发达地区可以借鉴“日本教学交流计划”, 招聘英美人士前来人教。

通过分析和比较中日小学英语课程, 可以发现我国和日本小学英语差异较大, 各有特色。我国小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应该扬长避短, 灵活地借鉴日本有益经验, 提升我国小学英语教育质量。

摘要:考虑到全球化的缘故, 很多亚洲国家在小学阶段已经开始了英语教学。中日两国也不例外。本文将比较研究中日小学英语的培养目标, 课程理念, 课程设置, 师资等4方面, 以期能够对我国小学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日,小学英语课程,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2011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Government of Japan.The Basic Plan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Provisional translation) .20008.7.1.

[3]Government of Japan.The Second Basic Plan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Provisional translation) .2013.6.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钟晨音.日本21世纪英语教育的战略构想[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3 (6)

上一篇:微观摩擦力下一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