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2024-08-26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精选12篇)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篇1

1前言

2009年,我国首次将建设居民健康档案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列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主要工作任务[1],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也被纳入“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工程建设重点内容[2]。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项目,居民健康档案对提高我国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并可支撑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3]。

然而,受各地基建水平、财政投入、人员能力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当前健康档案,尤其是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其作用的有效发挥[4]。 因此,及时全面梳理健康档案建设现状及问题,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的档案建设与管理,持续改进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全面实现《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目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对全国试点城市健康档案建档状况基线调查的基础上,梳理建档现状,初步分析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为全国范围内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提供依据和参考。

2材料与方法

2.1资料来源

本文中,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情况资料来源于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开展的“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线情况调查” 项目。该项目覆盖全国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40个试点城市(包括9个直辖市下辖区,以下统称 “试点城市”)[5],由试点城市市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统一收集、审核、汇总本辖区相关数据填报问卷。调查共收集38个试点城市常住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情况数据,包含4个直辖市下辖的9个区,23个省份的15个省会城市和14个地级市。此外,调查还收集了各试点城市的截至2013年末人口数量和构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卫生投入等方面的资料,并就健康档案建设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定性访谈。

2.2分析方法

本调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探索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的影响因素,基于基尼系数及Lorenz曲线分析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水平的地区分布,采用集中指数及集中曲线分析地区经济状况对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的影响。所有分析均运用统计软件SPSS 16.0完成。其中:Spearman秩相关系数[6]介于-1~1之间,越接近于1或-1表示两个指标就越相关,而接近于0就表示两个指标不相关。

Spearman秩相关系数计算公式:

其中,n为样本量,Pi、Qi分别为第i个调查对象两个指标取值排序的秩次。

Lorenz曲线与基尼系数[7]:按照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从小到大排序,以试点城市人口数量累积百分比为横坐标,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累积百分比为纵坐标,绘制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按人口分布的Lorenz曲线。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参照经济学中人群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尼系数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均衡状态, 在0.3~0.4之间为一般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以上则属高度不均衡的危险状态。

基尼系数计算公式:

其中,P :按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排序的人口累积百分比;L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据指标累积百分比;T :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排序的序次。

集中曲线与集中指数[8]:按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小到大排序,以试点城市人口数量累积百分比为横坐标,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累积百分比为纵坐标,绘制试点城市经济状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影响的集中曲线。集中指数介于-1~1之间。集中指数大于0表示地区生产总值与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量正相关,集中指数小于0表示地区生产总值与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量负相关。

集中指数计算公式:

其中,P :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序的人口累积百分比;L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据指标累积百分比;T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序的序次。

3结果

3.1试点城市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38个试点城市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7.12%,流动人口占全国总流动人口的25.31%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总生产总值的28.72%,地区财政收入占全国总财政收入的16.47%。总体来看,试点城市流动人口比例较全国平均水平更高,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较全国平均更高(表1)。

*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

3.2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情况

3.2.1建档类型及建档模式。试点城市健康档案建档类型及建档模式见表2。精确卡方检验显示,直辖市下辖区与省会(地级市)的建档模式比例并无显著差异(χ2=5.81, P=0.07),建档类型也无显著性差异(χ2=3.43,P=0.22)。 仅31.58%(12/38)的城市建档模式为高级模式,71.05% (27/38)的城市仍处于同时使用电子和纸质档案的状态。3.2.2常住人口建档情况。本调查中,试点城市居民电子建档率平均为77%,60.5% 的城市建档率已高于75%。电子建档率低于要求的试点城市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 但这些城市的经济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达到75% 的城市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Wilcoxon W=228,P=0.23)。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与地区生产总值高度正相关(r=0.867,P<0.01),与地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r=0.440,P<0.01),地区财政收入(r=0.765,P<0.01)、政府卫生支出经费(r=0.606,P<0.01)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r=0. 537,P<0.01)相关。

试点城市常住人口电子档案建档分布的基尼系数G=0.082 8,集中指数C=0.026 6。基尼系数显示按人口分布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情况在试点城市间分布非常均衡。 集中指数大于0,提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的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稍高。试点城市电子档案建档Lorenz曲线见图1,集中曲线见图2。

n(%)

注 :初级模式指在单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信息采集、流转 ;中级模式指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信息采集、交换、共享 ;高级模式指基、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

3.2.3试点城市流动人口建档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中, 71% 的试点城市发布了关于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工作的文件;44% 的试点城市建立了关于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的工作方案;28% 的试点城市有关于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工作的专项经费。所有城市均为流动人口建立了健康档案; 除1个试点城市以外,其余所有试点城市对户籍和流动人口的健康档案建档模式、数据来源均一致。

34% 的试点城市能够分别统计户籍与流动人口的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情况。Wilcoxon符号秩检验显示,这些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在户籍(中位数90.85%, 69.24%~100%)和流动人口(中位数56.17%,7.09%~100%) 间存在显著差异(Z=-2.90,P<0.01)。

4讨论

本调查结果提示,目前我国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得到了各级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按国家医改信息化相关指标要求,正有序推进档案建设工作。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我国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在2015年应达到75%以上[9]。多数试点城市,尤其是位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在2013年底已提前2年达到国家建档率要求, 且为2015年实现规范化建档要求奠定坚实基础。地区生产总值可以作为辅助信息用来估计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情况。

尽管试点城市电子建档率总体水平较高,且在不同城市间分布较均衡(G=0.082 8),但由于各地信息化建设基础不同,许多试点城市依然存在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存的状况,且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模式以初、中级模式为主。因此,本调查提示,我国需要努力规范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维护,根据地区人口地理特征、经济情况等条件, 应对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服务效果不足之处,适当加强财政和配套资源投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用于健康档案建设的投入量,同时推进人员培训,构建适宜的服务配套规范和管理机制,提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设。

规范化的电子化健康档案是有效开展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各地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大多已覆盖到流动人口,但对流动人口的建档工作与户籍人口有明显差异,能精确给出流动人口建档率的城市较少。调查中的定性问题提示,没有有效健康档案支撑,许多国家要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如健康教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等,实际上难以统计工作内容和工作量,也无法区分户籍和流动人口。难以精确衡量服务的实际效果,影响了对实施效果的评估和对服务中薄弱点的改进。各地流动人口传染病发病情况监测较为薄弱,电子健康档案对于流动人口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实施的支撑作用仍然不足, 这在当前人口流动性大,新发、复燃和输入性传染病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是我国的公共卫生安全的一项隐患。

本调查选择在全国选择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40个城市和直辖市下辖区开展,并非随机抽样调查,因此,关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地区间差异的代表性有限。同时,由于此次调查内容仅涉及试点城市部分宏观经济指标,没有关于试点城市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及建档经费投入情况等详细内容,因此,关于试点城市建档现状及影响因素有待更深入的后续研究。

5结论

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现已取得较好成果。经济水平和财政投入可能影响档案建设。对流动人口的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和利用仍有较大不足。应继续推进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强化其在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应用,提升电子健康档案对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和政府相关决策研究的支撑作用。

摘要:目的 :描述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城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现状,梳理建档中存在问题,为电子健康档案进一步建设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40个试点城市人口、经济及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状况等。结果 :地区生产总值是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数量可能的影响因素(r=0.867,P<0.01;集中指数C=0.026 6),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水平可能影响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r=0.440,P<0.01),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覆盖情况均衡性较好(基尼系数G=0.082 8),直辖市下辖区与其余城市建档模式、建档类型无显著差异(χ2=5.81,P=0.07;χ2=3.43,P=0.22),但户籍与流动人口的建档率存在显著差异(Z=-2.90,P<0.01)。结论 :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现已取得较好成果;经济水平可能影响档案建设;对流动人口的建档工作和档案利用仍有不足。

关键词:电子健康档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尼系数,集中指数度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篇2

实施方案

根据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为进一步做好我乡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工作,圆满完成今年年底我乡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达到55%的任务,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逐步为农村居民建立电子档案,到2011年底我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55%,以后每年按照上级要求递增,直至在全乡范围内建立起覆盖全乡居民的、符合实际的、统一、科学、规范的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制度。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适宜、经济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成立领导机构

1、成立头堂乡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领导小组 组

长:陈泽群

副组长:蒋运波

沈小妹

成员:杨文勇

罗立文

刘华梅

刘艳蓉

段素平

戴开辉

张仕成陈艳云

2、成立信息采集组、审核组和信息录入组 信息采集组成员:乡村医生、(医院领导下村指导)审核组成员:蒋运波

戴开辉及医院职工休息人员 信息录入组成员:沈小妹

陈桂娥

曹建君

三、时间安排 1、8月5号召开本院动员大会,成立领导机构、制订实施方案。2、8月6日对本院从事电子建档工作人员进行培训。3、8月7日召开全乡村医生会议,进行电子建档培训。4、8月8日——8月9日软件安装,系统调试、人员培训。审核组对已建纸质档案开始审核。5、8月10日启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录入工作。6、8月10日——10月10日,全面完成已建纸质档案的电子建档工作,同时加快辖区内未建档居民健康档案信息采集。7、11月30日前,全面完成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建档率55%的任务。

四、电子建档流程

1、各村乡村医生负责信息采集,建立纸质档案。

2、审核组成员对已建的纸质档案审核,确保档案的真实性,直至合格为止。审核合格的由审核人在健康档案封面上签字确认后交录入组录入系统。

3、信息录入组要积极、主动配合软件公司做好软件的安装、系统调试、人员培训等工作,合理安排录入人员,集中力量、做到“人休机不停”,务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电子建档工作任务。

五、工作制度

1、专人负责制

信息采集组由各村乡村医生负责,10月10前完成建立本村居民健康纸质档案55%。

2、工作进度

8月10日电子建档工作启动后,审核小组每人每天必须完成150份纸质档案的审核工作,信息录入小组每天必须完成480份电子档案的录入工作,并由沈小妹每7天将工作进展情况上报一次(每逢周一上午10点以前,向本院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上周工作情况,综合数据后12点前向卫生局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办公室汇报)。

3、意见反馈

各工作组要对在电子建档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好的工作经验、意见和建议及时收集、分析,并上报至本院领导小组办公室,便于改进和完善。

4、奖惩制度

A、为了能够及时、准确的完成电子档案录入工作,经院委会研究决定:对信息审核组(休息或加班人员)每份0.5元予以补助,对电子信息录入工作人员在录入合格后给予每份补助经费1元,其中餐医院负担。

B、对健康档案电子建档工作启动不及时,工作进度滞后的,工作人员不遵守工作纪律、失职渎职、造假档案者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与个人的工作绩效考核挂钩、与个人评优评先挂钩、与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

居民健康档案规范管理的体会 篇3

先从重点人群入手

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一直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重点,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人口比例較多,分布较广,而且他们的健康需求较多。我们通过开展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入手,给他们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和入户随访等公共卫生服务,让居民从中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惠,感受国家这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的现实意义,逐步认识社区卫生服务的好处,争取到了他们的配合、支持和帮助,边服务边建档,大大加快了建档速度,提高了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再通过建档的居民在街坊邻居中进行言传身教,以点带面,把社区卫生服务真正惠及到广大居民身上,使居民主动走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寻求健康照顾,大大促进了健康档案的建立。

抓住重点对象

在社区有很多有影响的人物,如栋长、楼长、有文化的、有名气的以及退休干部等,这些居民的观念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周围的居民,我们把这些居民作为重点对象进行重点照顾,通过给这些居民提供各种长期、连续的健康照顾,如老年家访、慢性病家庭管理,给他们免费测血压、血糖,听心肺,进行危险因素干预,陪聊等服务,来取信于这些重点对象,在这些居民中树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良好形象,确立社区卫生服务的观念,赢得他们的认可,得到他们的配合,并借助于他们在居民中现身说法,言传身教,实事求是的宣传社区卫生服务,改变了周围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认识,使他们对健康档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从而自愿配合我们建档,促进建档等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扩展建档范围

通过前期的努力,大部分居民已经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了认识,再通过定期形式多样的义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活动,大力宣传国家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宣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使居民认识到建立健康档案的意义,把居民建档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并根据年龄、健康状况给建档居民发放的优惠卡,优先提供健康照顾,大大促进了建档的速度和质量。

加强管理,及时更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也在不断变化,流动人口的不稳定性,人生的自然规律生老病死等因素,社区居民信息以及健康状况在不断变化,健康档案的信息就要不断更新才能满足健康管理的需要,我们在开展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时与居民、居委会等及时沟通,及时核实,及时更新,真正做到健康档案动态管理,给我们的健康管理服务带来很大方便。在纸质的档案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的相关数据标准和规范实行电子健康档案管理,逐步与医疗保障系统相连接,实现各医疗机构间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居民跨地域就医行为的信息共享。

总之,健康档案建立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繁琐的工作,健康档案需要不断更新补充。工作人员只有热爱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才能把健康档案真实的、及时的建立起来,使其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郭爱民,主编.全科医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0-121.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篇4

1 关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传统意义上的居民健康档案, 就是所谓的病案, 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符号、文字、图表等资料的总和, 其中包括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等。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运而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指对居民健康相关活动过程的电子信息化记录, 不仅有居民接受医疗服务全过程的所有记录, 还有居民接受保健服务, 计划免疫接种、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所有记录等。但是对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具体涵义界定,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化工具, 二是电子病案的高级形式。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 将居民的个人健康相关信息采集录入后, 将之传输、存贮于互联网服务器中, 以便能够随时随地地查看、检索、维护和统计个人健康信息, 从而为居民的疾病诊疗、健康风险评估, 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保健指导提供有效的基础信息, 最大程度地为居民个人健康提供帮助。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讲,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所包含的内容远远大于传统的健康档案, 这不仅包括医疗活动过程中患者的保健史和个人生活史, 还包括一个公民从出生之后, 终其一生所有的卫生保健信息记录。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势在必行, 迫在眉睫。

2 关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2009年4月26日, 我国新出台了新医改方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意见》提出, 要在今后3年加快推进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健全居民基础医疗服务体系, 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这些要求为我国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 我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化还处于一种各自建设、各自开发的状态, 这对我国的医疗改革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可能由此导致医疗卫生信息成为一座座孤岛的状态, 因此区域卫生信息化必须实现急救、计生和妇幼等系统在内的相互联系、数据共享的良好局面。再加之我国现行的医疗资源分配十分不合理, 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 由此导致农村医疗资源匮乏, 所以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有其自身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 所谓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就是连接规划区域内各机构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 是让规划区域内各信息化系统之间进行有效信息整合的载体和前提。建设医疗卫生机构及各相关卫生机构的信息平台, 对于促进区域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是极为有益的。

3 如何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从目前来看, 我国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比如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 软件实施费用、系统维护费用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目前很多地方都开始着手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但利用率却很低, 投入的资金在短期内难以回收, 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这些都使得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很难有效推广, 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予以解决。

在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方面, 需要注意一系列问题, 方可见到明显成效。

首先,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要具有不可分割性。一个区域内信息平台有且只能有一个HER系统, 如以市为最小单位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时, 全市居民的健康档案由市级信息平台统一采集、管理, 不能下设区或县级健康档案平台。省级平台负责省内各区域信息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换、共享, 以及跨平台的业务协同, 综合分析、决策, 不负责省级健康档案的存储。

其次,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要遵循统一的标准。在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时, 要遵循卫生部发布的相关健康档案数据集及标准, 这样能够有效解决不同业务系统厂商间相互兼容性问题, 同时便于后续的平台扩展及平台间互联互通。

再次, 要弄清楚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性质, 不可与传统健康档案混为一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不是简单的病历数据的上收、存储和使用, 而是要发挥它的综合作用, 为居民的健康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 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归属方面, 要由市或区卫生局主导建设, 同时健康档案的所属权归卫生局所有。卫生局要负责健康档案的安全管理, 隐私保护。这样才能保证权责明确, 条理清晰。

总之, 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需要从多方面综合入手, 才可以见到明显的成效。另外,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还要强调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样才能在危急及重要关头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带来的高效与便捷!

参考文献

[1]姚志洪.健康档案[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2009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论文集[C].2009.

[2]吕晓华, 陈志远.国内外居民健康档案研究与实践[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3) [C].2009.

[3]杜兆辉, 彭慧珍, 沈佳妮, 等.社区电子健康档案数据集的遴选实践与体会[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3) [C].2009.

[4]俞华.家庭电子健康档案——公民健康权利的重要载体, 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2) [C].2009.

[5]成福春, 尹岭.构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全民健康信息化保障体系[A].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二) [C].2007.

居民健康档案 篇5

1353、个人信息 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性别、出生日期、根据居民身份证的出生日期、按照年(4位)月(2位)日(2位)的顺序填写。

(2)工作单位、应填写目前所在单位的全称,下岗待业或无工作经历者须具体注明。(3)联系人姓名、应填写其家长或亲友姓名。

(4)血型应填写ABO血型对应编号的数字,如不清楚填不详。(5)药物过敏史:对青霉素、磺胺或链霉素过敏等。(6)既往史:包括疾病史,如手术史、外伤史和输血史。

(7)家族史,指直系(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是否患过遗传性或遗传倾向的疾病,可以多选。

1354、健康体检方面 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一般情况,体温、脉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升高、体重、老年人应检测认识功能。

(2)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体育锻炼、有无烟酒嗜好。(3)脏器功能,检查包括口腔、视力、听力、运动功能。

(4)查体,内容包括:皮肤、巩膜、淋巴结、肺、心、肝、肾、四肢、妇科应检查乳房、生殖器等。

(5)辅助检查,内容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潜血、空腹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心电图、胸部X线片、B超。

(6)现存主要问题:脑血管、肾脏、心脏、血管、眼部、神经系统有无病变。(7)住院治疗情况:有无住院,用药名称。1355、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1)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眼花耳鸣、呼吸困难、心悸胸闷、鼻衄出血不止,四肢发麻、下肢浮肿等。

(2)体征,查血压、体重。

(3)生活方式,有无烟酒嗜好,运动、饮食习惯。(4)用药情况,有无药物过敏。1356、糖尿病患者随访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症状:有无三多一少情况,视力模糊感染、手脚麻木、下肢浮肿。(2)查血压,体重。

(3)生活方式,有无烟酒嗜好,运动饮食情况。

(4)实验室检查情况: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用药情况、以及其它检查。1357、重性精神病患者随访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目前症状:是否交流困难、猜疑、喜怒无常、行为怪异、兴奋话多,伤人毁物、无故出走。

(2)自知力:是否完全、不完全或缺失。(3)睡眠情况:可以、一般或差。

(4)社会功能情况:能否生活自理、家务劳动、学习能力、社会人际交往等。(5)危险行为评估,以级别、具体表现而定。

(6)服药:是否自行服药、家属监督下服药、间断服药、拒绝服药等情况。1358、重性精神病患者评估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应填写患者监护人姓名、住址,与患者关系、电话以及辖区村委会联系人电话。(2)精神疾患家族史,是否曾经患过类似精神病。(3)既往诊断情况,治疗情况以及治疗结果。

(4)既往主要症状:有无、行为怪异、兴奋烦躁、自语自笑等。

(5)发病时对家庭社会的影响,如攻击他人、毁物、追逐异性、自伤自杀等。(6)了解生活和劳动能力情况。

(7)目前主要症状,如交流、行为、睡眠、饮食等情况。

(8)社会功能情况:个人生活、家务劳动、学习能力、社会人际交往等情况。(9)今后治疗康复意见、治疗形式、服用药物等。

十四、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

1359、老年人健康管理管理目标是什么?

答:通过实施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对老年人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和伤害,逐步使老年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360、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哪些? 答:(1)每年进行1次老年人健康管理;(2)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3)体格检查;

(4)辅助检查:每年检查1次空腹血糖;(5)告知居民健康体检结果并进行相应干预;

(6)对所有老年居民进行慢性病危险因素和疫苗接种、骨质疏松预防及防跌倒措施、意外伤害和自救等方面的健康指导。1361、什么叫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答:老年人健康管理率=接受健康管理人数/年内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数×100% 1362、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要求有哪些? 答:(1)加强与村(居)委会、派出所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掌握辖区内老年人口信息变化。

(2)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的老年居民愿意接受服务。

(3)预约65岁及以上居民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接受健康管理。对行动不便、卧床居民可提供预约上门健康检查。

(4)每次健康检查后及时将相关信息记入健康档案,具体内容详见《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健康体检表。

(5)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为老年人提供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1363、什么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就是每个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执业、收入水平,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36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什么?

答:促进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缩小城乡差距;落实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136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2)、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新增的重大项目: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项目、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项目、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项目、农村改水改厕项目。

继续实施的重大项目: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

136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主体分别是什么? 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也可提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组织实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防治、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机构。

1367、慢性病管理服务内容包括哪些?:

答:(1)、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首诊测血压;

(2)、对确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

(3)、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

(4)、糖尿病患者每季度检测1次指血血糖;

(5)、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高危人群开展健康干预。1368、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的服务要求有哪些?

答:(1)、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由医生负责,应与门诊服务相结合,对未能按照管理要求接受随访的患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务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联系,保证管理的连续性。

(2)、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

(3)、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可通过本地区社区卫生诊断和门诊服务等途径筛查和发现高血压患者。对于血压值为130~139mmHg/85~89mmHg的正常高值人群,建议每半年测量1次血压。(4)、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开展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5)、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的患者和居民愿意接受服务。(6)、每次提供服务后及时将相关信息记入患者的健康档案。1369、什么叫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覆盖率?

答:管理覆盖率=年内已管理高血压人数/年内辖区内高血压患病总人数×100%

12、什么叫高血压患者健康规范管理率?

答:规范管理率=按照要求进行高血压患者管理的人数/年内管理高血压患者人数×100% 13、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哪些?

答:(1)、2型糖尿病筛查:对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和1次餐后2小时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指导。(2)、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并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若不需转诊,询问症状。测量体重、心率。询问患者症状和生活方式。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3)、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较全面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足背动脉搏动检查。

14、什么叫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

答: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年内已管理糖尿病人数/年内辖区内糖尿病患病总人数×100%。

1370、什么叫糖尿病患者规范健康管理率?

答:糖尿病患者规范健康管理率=按照要求进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人数/年内管理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1371、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务内容包括哪些?

答:(1)、建立健康档案:除个人基本信息外,还包括患者监护人姓名、监护人电话、初次发病时间、既往主要症状、既往治疗情况、最近诊断情况、最近一次治疗效果、患病对家庭社会的影响、关锁情况等。(2)、随访: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随访的主要目的主要是提督导患者服药,指导康复,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协助进行紧急处理。具体内容如下: a.危重情况紧急处理:询问和检查有无出现暴力、自杀自伤等危险行为,以及急性药物不良反应和严重躯体疾病。若有,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b.分类干预:对病情稳定的患者3个月时随访;对病情基本稳定(处于“病情不稳定”和“病情稳定”之间)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调整剂量。调整过剂量后,可连续观察4~6周,若患者症状稳定或虽然明显但比上次已有好转,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3)对病情不稳定(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社会功能较差,有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的患者: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c.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d.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增加血常规、尿常规、大便潜血、血脂、眼底、心电图、B超等检查。

e.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增加对患者的随访次数。1372、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务要求有哪些?

答:

(一)配备接受过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相关培训的专(兼)职人员,开展相关健康管理工作。

(二)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及时为辖区内新发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按时更新。

(三)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

(四)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病人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

1373、什么叫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所有登记在册的确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数/(辖区内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患病率)×100%。1374什么叫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率?

答: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率=每年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管理的确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数/所有登记在册的确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数×100%。1375什么叫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显好率?

答: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显好率=最近一次随访时分类为病情稳定的患者数/所有登记在册的确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数×100%。1376、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营养工作中承担什么职责?

答:(1)、在县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全县的营养工作。

(2)、负责辖区内(包括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学校、幼儿园及敬老院等相关机构)营养领域的技术管理、业务指导和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3)、根据国家和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工作任务,负责本县调查点的工作。

(4)、落实上级营养监测计划与方案的具体实施,按照监测样本与质量要求完成监测任务。

(5)、组织对当地居民的营养教育与指导工作。

(6)、负责本地区营养缺乏与营养失衡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7)、负责本地区与营养相关的重大事件的调查,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相关情况。(8)、承担本县营养工作中的相关实验检测工作,完成上级下达的营养检测工作任务。

(9)、配合国家营养工作网络平台,建立县级营养领域的信息系统。

(10)、总结营养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提出营养问题的改善建议。

1377、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营养专业人员培训工作数量和频数是多少?

答: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营养专业人员要求年培训率不低于35%,三年轮训率达100%

23、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营养专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哪些内容? 答:专业技能培训包括调查方法、体格测量、营养状况评价、食谱编制及营养教育方法等。

1378、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营养与健康调查工作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答:

(一)工作内容

(1)、一般资料收集:主要收集调查点和被调查人群的有关资料。调查点的有关资料包括人口(结构和密度)、地理环境、卫生状况、医疗水平、疾病统计资料、经济结构和水平、人均收入等;被调查者个人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个人病史、家族史、个人生活史(吸烟、饮酒、运动、膳食习惯等)、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经济收入等。

(2)、营养与健康状况资料收集:包括膳食调查,了解被调查者各类食物与营养素摄入量、膳食结构变化以及身体活动情况;通过体格及临床检查可获得身高、体重、腰围、疾病状况等资料;通过询问可获得被调查对象的身体活动水平,锻炼的频率与强度;以及实验室检查,如血红蛋白的测定分析等,以便及早掌握和发现人群中的营养问题及变化的趋势。

(3)、资料的汇总整理:对原始资料进行汇总和整理,分类归档保存,用规定的计算机文本格式按期上报电子版调查资料和调查工作报告。

(二)方法

(1)、营养调查信息资料的收集可参阅当地人口、疾病死亡、农业种植及食物生产、居民食物消费等资料。

(2)、膳食调查:可采用24-小时回忆法(或3日24小时回忆法),称量记帐法,食物频度法等。

(3)、体格测量:采用专门的测量仪器和称量设备,并按测量要求做好质量保证,获得准确的身高、体重和腰围等测量指标数据。

(4)、临床检查:主要进行体征检查,对疾病患者或曾患有某种疾病者可直接收集其病例资料,建议健康检查可在当地医疗机构进行或可请当地临床医生配合。

(5)、身体活动状况:体力活动水平(以千步记)、锻炼的频率和强度。

(6)、实验室检查:根据工作要求和需要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指标进行分析检测,如血红蛋白等,如有要求需检测其他营养生化指标需要送上级业务部门或专门机构进行检测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要求收集样品并及时送达。

1379、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营养与健康调查工作流程和步骤有哪些? 答:(1)、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包括调查工作的组织机构、调查人群和调查点分布等。

(2)、技术培训:组织本辖区内专业人员参加国家级培训,并按培训教材负责组织本级培训。

(3)、落实调查的准备工作:组建营养调查工作队伍,安排工作用车、仪器设备等。(4)、组织实施调查的现场工作:组织落实本辖区内的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现场调查工作的实施。

(5)、组织收集生物学样品,并实施实验室检测,需要送国家级检测的生物样品则妥善保存,用冷链送达。

(6)、调查资料的汇总和整理:通过各级审核后,将调查表格按统一格式录入计算机,形成数据文件。

(7)、分析调查资料,报告结果:负责向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调查点反馈结果。

(8)、撰写工作总结报告。

1380、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营养工作督导与考核工作流程和步骤有哪些? 答:(1)、制定督导方案:根据营养工作督导目的,制定督导计划。计划要素应包括督导目标,督导内容,督导时间进度安排,保证督导工作完成得措施等。

(2)、编制督导表:督导表应包括被督导单位、具体人员、时间、内容、督导结果分析、建议、督导人员签字等。

(3)、培训人员:要对参加督导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明确考核目的、掌握督导方法、标准和要求。

(4)、组织实施督导:根据督导方案,深入乡镇,开展督导工作。督导过程中认真检查,规范记录督导表,及时反馈督导意见。

(5)、督导总结:督导完成后,督导人员应汇总、分析督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写出督导报告,向有关部门报告,并以工作简报的形式反馈被督导单位。督导报告内容应包括基本情况、成绩、经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或建议。

(6)、督导资料管理:及时收集汇报材料、相关数据、督导表、督导报告等资料,按档案管理要求立卷归档。

1381、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营养工作督导与考核工作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答:(1)、根据督导方案,制定督导表,采取听取汇报,核查资料,现场察看等方法进行督导,并在督导结束时反馈督导信息。督导分为以下两类,即常规督导和专项督导。

(2)、常规督导:人员培训、营养调查、营养教育与指导、营养缺乏与营养失衡的预防和控制等。

(3)、专项督导:如营养不良监测与改善、营养不良重大事件调查处理等工作。

28、我国慢性病基层防治模式是什么?

答:我国慢性病基层防治模式为:在国家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下,以基层卫生 服务机构为平台,利用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两大技术手段,以控制危险因素和慢 性病管理为目标,由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辖区居民签订慢性病相关服务合约,为 居民提供连续的、相互衔接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及其它医疗服务。

1382、慢病管理业务信息技术规范中高危人群的判定标准包括哪些? 答:本规范中高危人群的判定标准包括:超重加中心性肥胖者、部分正常高值血 压者、胆固醇边缘升高者、甘油三酯升高者和空腹血糖受损。

1383、根据《中国慢性病报告》及卫生部发布的相关信息,哪些病是目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慢病?慢病干预策略有哪些?

答: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是目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慢病,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超重和肥胖是导致上述大多数慢病发生的重要生物学危险因素。对慢性病人和高危人群的管理、合理膳食、中等强度体力活 动和戒烟是三种重要的干预策略。

1384、慢病管理的主要业务功能包括哪些?

答:慢病管理的主要业务功能包括六方面:

1、收集服务人群健康信息;

2、识别高危人群和人群分类;

3、高危人群及患者行为及生物危险因素水平评估;

4、个体化行为危险因素干预和患者管理;

5、管理效果评价;

6、人群慢病信息汇总分析。

1385、什么叫体质指数?指标判断标准是多少? 答:体质指数BMI值=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BMI<18.5为体重过低 18.5≤BMI≤23.9为体重正常 24≤BMI≤27.9为超重 BMI≥28为肥胖

1386、血压评价标准是多少?

答:正常血压收缩压<120 mmHg且 舒张压<80 mmHg 正常高值血压收缩压12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 高血压 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 1387、高血压患者分级评价标准是多少?

答: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 mmHg和(或)舒张压90~99 mmHg 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 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 mmHg 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SBP≥180 mmHg和(或)舒张压≥110 mmHg 1388、哪些指标出现可视为慢病高危人群?

答:慢病高危人群需满足以下情况之一者:①超重加中心型肥胖: BMI≥ 24kg/m2和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②正常高值血压:SBP:130-139 或 DBP:85-89mmHg ; ③血脂异常 : TC边缘升高 ≥ 5.18或 TG升高≥2.26 mmol/L ; ④空腹血糖受损:6.1 mmol/L≤FBG<7.0 mmol/L)。

1389、血糖评价标准是多少?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篇6

资源的不足,包括以下方面

当前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及管理不足,工作人员的福利,公共卫生经费,等各向补助无法及时发放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

主管及相关部门重视力度不够 ,相关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无法形成良好的联系,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其对上门建档和提供服务的社区医护人员持有戒备心理,及反感情绪。

社会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未能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医疗关系,多数居民不愿到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体检诊疗,这部分群从的健康档案成了“死档”,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首诊负责”和“双向转诊”的作用,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无法体现全科医学的连续性照顾和协调性照顾。降低了建档率。

社区人员相对较少,专业人员不足,多数从临床医疗人员转型,缺少专业的全科医师,工作量较大较繁琐。

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未能及时的建立,使社区中心工作无法及时深入居民区也不能为社区中心及时提供居民信息。

观念意识的不足

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认识不清,信任度不高,不能及时理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社区居民身份复杂,流动性大,造成漏档和重档,干扰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社区居民经济文化层次参差不齐,部分群众健康意识欠乏,对建档工作不认可,认为没有必要建立居民档案。经济、地位高的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建档时就避重就轻、隐瞒病史或者回避。降低了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上当误解,部分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打作为居民免费建立健康档的名义,或骗取社区居民的信任。而社区工作人员真正入户建档或再次入户时,却遭到居民的拒绝甚至侮辱。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对健康档案重要性认识不足。无法理解以社区为基层的照顾和以预防为导向的照顾是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不能把它们已健康档案有好的结合。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全科医学、社区工作缺乏认识,认为不搞临床了只是问一问,写一写、交交差了事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工作时间与社区居民外出作业时间相重合,以致许多上班族未能及时建档和漏建档。

居民健康建档方式

目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主要以入户形式和形大规模建档两种,形式上较为单一。双人或3人入户时往往被居民误认为社会上产品推销员,将医务人员拒之门外。在辖区开展大规模建档工作时,多数在公共场合进行健康档案中许多内容涉及到居民的隐私,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往往忽略保护个人隐私,询问建档者的相关隐私,使居民感到尴尬和不变而不回答或提供不真实信息,有时甚至拒绝建档。社区医务人员上门建档时,大多数仍身着白大褂、护士服由于传统信仰原因,有的居民对此特别排斥,更别提开展建档工作。社区建档工作大多在上班時间工作,许多上班族早出晚归,工作生活节奏较快,也无暇接受医务人员提供健康咨询服务。部分建档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路途较远或偏僻不便于患病居民及其他居民快速方便到达建档和诊疗,还易引起群众不满,体现不出全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意义

了解社区居民健康问题为其提供科学规范的预防、医疗、保健服务通过信息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全科医师可以充分掌握和了解居民个人及其家庭的健康状况,为社区内高危人群的筛选,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奠定基础,是居民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全面掌握居民健康状况对社区健康问题做出全面的健康评价。有助于制定准确有效的医疗卫生计划,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为司法工作提供依据,为评价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提供依据,还可作为政府及卫生机构收集基层医疗信息的渠道便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思考 篇7

一、建立真实的、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意义重大

1、能够有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

“小病到社区, 大病进医院”, 是为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成本和管理成本要比大医院的小, 加上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给予补贴,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定吸引居民的优惠政策, 药品价格普遍降低, 使得到社区看病比到大医院看病花钱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为居民免费提供健康检查、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免费进行计划免疫、免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免费提供老年人、孕产妇及儿童的系统保健、免费提供计划生育的技术咨询, 对慢性病人提供健康干预, 并开展疾病的康复服务。让居民就近得到价廉的基本卫生服务, 降低了人群的发病率。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即得到了有效利用, 又取得了社会效益。

2、能够有利于对居民疾病全过程的诊断和治疗

社区健康档案体现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以及与健康有关系的环境生活习惯等相关信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就是让居民就近得到价廉的基本卫生服务。在方便居民解决基本医疗问题的同时, 通过对居民的健康检查, 建立健康档案, 筛查高风险人群, 吸引居民首诊在社区, 可以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减轻居民的就医负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健康档案, 可以全面了解居民的健康情况, 记录居民的以往病史及诊疗状况, 通过与大医院联网, 可以减少很多初诊环节, 有利于对居民疾病全过程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还可以减少很多诊疗费用。

二、推进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建设, 提高健康档案管理水平

1、开展健康档案管理人员适宜技术培训, 提高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

预防保健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适宜技术培训, 重点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辖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服务时, 由医务人员负责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和服务提供情况填写相应记录。同时为服务对象填写并发放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应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

2、加强居民健康档案使用和管理, 提高健康档案利用效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在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 对已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的居民复诊时, 应持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 在调取其健康档案后, 由接诊医生根据复诊情况, 及时更新、补充相应记录内容。对于需要转诊、会诊的服务对象, 由接诊医生填写转诊、会诊记录。

3、推进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建设, 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

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力度, 有计划地推进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 并在技术条件和管理规范的基础上, 逐步实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网络化, 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效率和水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之初应考虑到电子化和信息化问题, 提前做好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过渡的准备, 通过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化平台, 才能实现多医院间合作和资源共享, 达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健康档案信息资源的目的, 这是健康档案有效管理和利用的必要条件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印发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 (试行) 〉的通知》, 2009, 5。

如何做好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篇8

一、完善家庭与个人健康档案, 做到动态管理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 为社区卫生服务起到重要作用。健康档案建立得越规范, 发挥的社会效益就越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工作人员应按医院病历档案管理的标准, 为辖区内每个家庭建立一个规范的家庭医疗健康档案, 并赋予清晰的档案编码, 使健康档案管理有序化, 便于准确快捷地提供利用。为每一位社区居民建立一张生命健康信息卡 (就诊卡) , 以保证个人资料的完整性与动态管理的目的。要完善健康档案, 必须由社区医师分片包干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管理。就诊时健康档案与门诊诊疗系统 (HIS) 联机, 每次诊疗活动的记录转录个人健康档案资料中, 随时更新添加个人健康记录;死亡报卡、传染病访视卡、孕产妇访视卡中随时增添相应信息, 或注明死亡时间 (撤卡) 。转上级医院住院治疗回来时, 能及时将其住院治疗和手术及伤残的信息资料转入健康档案。慢性病随访管理中, 对新发现个人健康问题应及时转入个人健康档案资料中。上门出诊、家访、下社区 (村) 、医疗咨询中发现的个人健康问题, 随时记录进健康档案中。健康档案分片由相关责任医师管理, 并每年进行一次回访调查 (上门、电话、门诊) , 及时记录更新个人健康档案。

二、建立公共卫生报病网络

利用信息化网络建设以疾病预防控制为目标, 建立社区公共卫生事件综合报告网络。一是建立社区综合报告网络。要构筑起以区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责任医师、社区公共卫生助理员、楼道及辖区单位义务监督员组成的五级报告预警系统。利用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构筑起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报告网络。二是设立社区公共卫生助理员制度。对公共卫生十三类事件进行实时监控, 一有情况, 迅速及时由社区责任医师连同公共卫生助理员进行核实排查并进行网上直报, 如情况严重及时启动社区突发事件控制预案。

三、加强慢性病专案管理

慢性病的专案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 为提高社区慢性病人的生活质量, 加快功能康复与治疗, 慢性病专案管理软件系统设计要科学合理, 要随时反映每一时间段康复状况及追踪、随访的结果,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社区医生入户普查和开展家庭病床等义务活动后要及时记录, 对档案信息进行动态管理, 每年更新信息内容。努力把社区卫生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档案, 纳入社区医疗健康档案的范畴, 保证档案齐全完整。

四、加强人才培养

要牢固树立起“发展社区、人才为本”的思想。当前基层卫生工作岗位的卫生工作者将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中坚力量, 所以必须加强基层卫生工作者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特别是对从事或即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执业医师, 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进行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并结合本地区卫生工作的实际, 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勤荣.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 (三) [J].中国社区医师, 2002.18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探讨 篇9

1 首先加大对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工作

(1) 制作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流动版面,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轮流宣教; (2)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部设置了健康教育室, 配备电视机、VCD, 进行健康教育; (3) 组织医务人员上街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义诊活动; (4) 开展慢性病防治讲座和免费发放高血压、糖尿病防治宣传资料7000多份。让居民群众逐渐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认识自己身体健康的各种信息和知识相关, 认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2 请居委会出面沟通

由于居委会长期进行居民的服务管理工作, 与居民关系更好, 因此, 通过居委会推广健康档案也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居委会派人与我们共同下户, 可以明显改善居民的不配合态度。通过居委会的宣传, 让居民更加了解健康档案的作用, 从心理上真正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入户前做好和当地居委会的协调工作, 张贴或发放《告居民书》等, 免费为辖区20岁以上居民健康体检, 包括心电图、三大常规、血脂分析, 让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打消居民的顾虑;调查人明确身份或佩戴胸卡;调查完后将取得的资料认真分类、归档。

3 结合日常业务工作

在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寻求卫生服务的时候, 做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宣传工作, 取得居民的配合, 就地完成健康档案的建立工作。有一次, 一居民因咳嗽来社区卫生服务站买药, 医生找出健康档案一看, 此居民患有高血压, 服用卡托普利的不良反应就是干咳, 因此建议患者改服钙离子拮抗剂治疗, 患者的咳嗽症状很快消失, 让患者感受到了建档的好处, 起到了宣传的作用。

4 几个月来, 我们访问了九个居委会两千户家庭免费查体1500余人次建立健康档案1200份

统计高脂血症现患率为28.58%, 高血压现患率为29.22%, 糖尿病现患率为5.49%, 精神病现患率为0.699%, 恶性肿瘤现患率为1.43%, 结核病现患率为0.12%。

5 讨论

5.1 政府行为是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关键和有效途径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必须强化政府行为。从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情况来看, 没有各级政府履行职责, 采取行政干预手段, 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服务氛围, 我们是很难开展工作的。

5.2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必须依靠相关政策鼎力扶持

社区卫生服务是公益性、大众性的服务, 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工作量大,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 没有政府财政支持, 医院领导不重视,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就无法进行,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 进行合理补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费。

5.3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医院领导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为本, 提高人的健康生命质量, 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变革, 必须强化服务意识, 树立主动服务的思想, 走出院门进入家庭, 彻底改变“坐等病人”的旧习惯, 使社区卫生服务者成为居民健康的管理者、教育者、咨询者、朋友, 主动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5.4 强化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 改变居民不良行为及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疾病是由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造成的, 如肿瘤、心脏病、性病等已给居民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提高, 但人们的健康水平却没有得到同步提高, 反而使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的人数增加, 这主要是由人们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 如吸烟、酗酒、情绪紧张等所引起的。人们只要略微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将大大降低有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摘要:本文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中遇到的问题, 采取的有效可行的方法, 指出政府干预和财政扶持是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保障。

居民健康档案的综合应用分析 篇10

1 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存在的问题

1.1 居民健康信息采集困难

由于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具有人身专属性、敏感性、安全保密性等特性, 造成居民健康信息的采集过程受到巨大的挑战。并且, 流动人口的流动性、隐蔽性、复杂性在带来一系列管理问题的同时, 也给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带来了压力。

1.2 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瓶颈

根据国家出台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要求, 居民健康档案是对居民健康状况及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系统记录的文件[3], 如此庞大的记录给各乡镇卫生院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因此, 乡镇卫生院要抽调1/3甚至一半以上的医务人员参与, 为缓解工作压力, 部分卫生院又把部分或全部工作交由乡村医生完成, 辅予一种松散的业务指导, 从而造成信息采集的遗漏, 致使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大打折扣。

2 居民健康档案应用存在的困境

2.1 居民健康档案资料得不到共享

目前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 还只停留在各乡镇卫生院对档案的利用, 县/区、省/市、国家级的网络数据平台还没有建立, 使得居民健康档案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此外, 各个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化软件又不能达到共享, 如计生、民政、公安等各部门按照各自需要的内容设计软件, 造成了管理资料的浪费、管理成本的提高。

2.2 居民健康档案资料得不到及时更新

目前,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不及时更新信息, 错误信息不更正, 不良信息经过法定期限不删除等现象。一次性输入的健康档案资料不能及时更新与添加, 只能反映当时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 对慢性疾病的追踪、随访所产生的数据不能及时输入, 形成死档。

2.3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不规范

目前, 部分医院对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没有设置专人负责管理, 也没有建立有效可行的查档方法, 导致虽建档但使用率低的结果。

3 居民健康档案综合应用的前提条件

3.1 加强对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的健康档案相关知识培训

首先要加强各级各类人员对健康档案的意义和作用的培训。其次, 在开展信息化管理地区, 还需要卫生院医务人员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软件的使用;村卫生室建立各种网络平台:QQ平台、飞信平台等数据传输平台, 同时指定专人负责对各种档案信息的上报工作。最后, 还要对专、兼职人员进行健康档案管理制度的学习。

3.2 争取政府对居民健康档案的连续投入及加强专项资金的充分使用

国家和地区的投入是居民健康档案高效管理的重要保障, 而合理、有效的利用专项资金则是确保健康档案质量及数量的有效方式。随着国家对医疗体质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医疗服务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多, 而在部分地区, 筹资和补偿机制不完善还是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面临的不可回避却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 确保资金投入的连续性、长期性是档案规范使用的有力保障。

3.3 建立区域化或国家的网络数据管理平台

随着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深入以及对居民信息共享的要求, 使得对网络管理平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HER) 应运而生, 根据国内外情况比较, 在2000年澳大利亚HER使用率 (全科医生使用HER的比率) 仅为25%, 但到2009年已上升到95%;新西兰在近9年中, HER的使用率也从52%上升到97%;加拿大HER使用率仅上升了23%, 计划到2016年普及率达到100%, 而我国HER起步较晚, 目前正在迅速发展推广中, 因此, 加快HER使用率和网络数据平台的标准化建设, 为实现区域或国家的数据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加强居民健康档案资料的数据更新

如果对流动人口和出生、死亡人员档案不进行及时更新, 就会造成“死”档的累积、档案管理的混乱、人力资源的浪费;如果对变化的档案数据不进行及时更新, 就会使得档案的使用率降低、功效贬值, 从而阻碍档案在现实运用中的功效。

3.5 完善与档案管理部门的数据共享

对于人口资料及健康信息的收集和日常管理, 不但要联系政府、学校、公安局等部门, 还要充分利用医院的医疗报账、临床科室等医疗各部门。从而实现档案信息的交互使用, 达到人力、财力、物力的充分使用。

3.6 优化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方法

首先, 建立规范使用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使用室, 指定经过专业培训的专、兼职人员负责档案的管理工作, 同时加强对档案管理与使用的监督作用。其次,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分类大纲[4]:要把居民健康档案纳入社区档案的管理范畴, 建立台帐, 分配全宗号。年度统计资料和专项分析材料应列为永久保存的档案材料定期收集进馆, 为以后的发展比较和工作决策提供本底资料。个人健康档案使用期限是人的终生, 为便于检索, 对已故之人要有专门的销号检索, 以减少贮存空间占用, 为统计带来方便。最后, 设置卷内目录:按照目前我国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的内容一般为十项:即一般资料、长期性健康问题、暂时性健康问题、体检记录、接诊记录、随访记录、会诊记录、转诊记录、辅助检查和其他资料。由于档案是动态形式, 为便于翻阅查找和内容扩充, 一要一人一袋装订, 袋面统一编号, 不同人群用不同颜色标签粘贴;二要用不同颜色的纸张做卷内目录, 便于卷内检索;三是将不同型的资料进行折叠、粘贴后归类, 保持案卷整齐;四要对特殊载体材料 (如检验单、X线胶片等) 另行编号, 分开存放, 并在报告单和目录上注明存放号。这方面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

4 居民健康档案的综合应用

4.1 居民健康档案在0-6岁儿童、孕产妇、35岁以上的高血压和 (或) 糖尿病、重型精神患者、65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中的应用: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而0~6岁儿童又是特殊需要关怀的群体, 根据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长状况、健康指导、健康体检、预防接种的记录, 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国家“降消”项目是孕产妇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孕产妇健康状况、营养和保健、自然分娩、母乳喂养、产褥保健等方面的记录和指导, 大大降低了孕产妇、婴幼儿病死率;在中国老龄化的今天, 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常规体检、慢性病筛查、老年病的预防方面的记录为发现和治疗老年性疾病方面有特殊的作用;根据目前的统计资料显示, 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18.8%、9.7%, 而这两种慢性患者的发现率、规范治疗率却很低, 因此, 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生活方式指导、规范用药指导、危重情况的转诊、日常血压和血糖监测等方面的记录就显得十分重要;重性精神疾病是指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 且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对重性精神患者健康状况评估、随访、行为干预等方面的记录可以解决一些潜在的对社会和对家庭的危害。

4.2 居民健康档案在非重点人群中的应用:

居民健康档案作为对居民健康状况的记录性文件, 对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一个动态的记录, 即为医疗服务, 又为居民的健康做出指导。

4.3 居民健康档案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临床工作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结合, 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在慢性病筛查、重点人群健康体检、转会诊记录、中医项目的应用, 达成取长补短、互利共赢的目的。

4.4 居民健康档案的其他应用:

为政府、公安局、学校等部门提供“居民健康身份证”, 利于其掌握辖区居民的基本生活环境、基本健康状况等资料;为卫生院医务人员提供患者的健康数据源, 利于医务人员提高诊治水平, 和谐医患关系;为上级卫生部门提供辖区居民信息数据包, 利于其合理规划社会卫生资源, 发挥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的作用。

摘要:随着居民健康档案建设工作的全面铺开, 档案内容的更新深化, 为了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死档案”、“信息孤岛”现象, 笔者通过分析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及应用当中存在的问题, 在结合多年的实践体会, 总结出了综合应用居民健康档案要具备的前提条件, 列举了档案多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居民健康档案,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马莉娜.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1, 28 (1) :107-108

[2]孙巍, 孙丹红.浅谈纸质档案的重要性[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1) :187.

[3]刘春荣.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实践与体会[J].医学信息, 2011, 24 (2) :711.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篇11

关键词:居民健康档案 重要性 科学管理 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60-01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主导机构。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可以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在维护群众健康、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医患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1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性

居民健康档案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为社区居民建立的健康信息档案,是反映社区人群健康状况的客观资料。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完善能够帮助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医生准确分析与评估服务群体的健康水平以及家庭和本社区疾病发病情况,并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社区卫生诊断,根据社区诊断科学制定适合本社区群众的健康教育干预和疾病防治工作方案,有助于提高群众健康生活保障能力,提高社区卫生医疗资源在保障群众健康方面的作用。

2 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首先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对所辖社区老年人、慢性病人、低保、残疾等重点人群每年开展一次免费的周期性健康体检、院内外医疗卫生服务、入户调查等多种形式,获取居民健康基本信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通过建立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档案,能够详细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社区家庭问题和卫生资源等。系统完整的健康档案能为社区医生提供全科医疗,促进有效地配置卫生资源,解决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提供科学而客观的依据。

2.1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方式

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过程中,应遵循逐步完善、资料收集前瞻性、基本项目动态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保密性的基础上,通过以下方式建立健康档案:(1)辖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服务时,由医务人员负责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和服务提供情况填写相应记录。(2)通过入户服务(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医务人员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和服务提供情况填写相应记录。(3)已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的地区应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上述方式为个人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4)将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填写的健康档案相关记录表单,装入居民健康档案袋统一存放,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存放在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中心。

2.2 规范管理健康档案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按照国家关于管理病历资料要求,设立健康档案放置的专门场所,健康档案可以按内容分类存放,或以家庭住址或类似人群为单位存放。对具有特殊健康需求的群体以及差异性项目,应在设立常规项目类别的同时增加设置;对于外迁或者死亡的居民健康档案,应根据其是否具有研究价值决定存放与否及其存放期限。

2.3 注意健康档案信息保密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可能涉及到个人、家庭的隐私问题,因此在档案建立与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注重保密工作。医务人员应充分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和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要强化保管与使用健康档案人员的责任意识,根据档案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查阅与审核登记制度,医务人员应经过审批和允许后方可查阅,对涉密健康档案信息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在双向转诊过程中,必须告知相关隐私信息时必须经患者本人同意。

2.4 强化档案质量考评管理

各级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当将考核评估工作列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考核中,实施量化考核;应当定期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利用情况,按照相关规定抽查健康档案的建档率是否达到相关要求。全面评估居民健康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使用成效等相关内容,对其中的成功经验及时予以总结推广,对健康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予以反馈并督导整改,必要时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要将档案管理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年终考核、与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有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并逐步提高服务质量。

3 强化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措施

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强化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保健意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利用健康教育讲座、社区宣传栏和免费体检等活动为契机和宣传阵地强化宣传工作,让居民明白建立健康档案在健康维护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获得其对该项工作的支持与理解,使医务人员更好地完成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任务。

3.2 实施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健康档案信息

动态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的主要做法是向居民发放全科医疗就诊卡和健康档案编号,每一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后,将其信息及时添加到健康档案中并录入到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地完善健康档案信息,便于方便快捷地利用和管理健康档案信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定期或不定期与居民开展健康档案信息双向交流活动,以及时更新和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为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奠定基础。

3.3 安排专人专岗,提高档案利用成效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者要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明确专人负责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及时收集接诊医务人员接诊患者的医疗信息和健康状况,及时分门别类整理、补充、存储和加工健康档案信息并使之信息化,方便医务人员利用档案信息。要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专用软件作用,同步管理纸质档案与数字化档案。

3.4 借助信息系统,强化慢性疾病防治效果

在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中,要紧密结合慢性病管理工作,实现慢性病管理与健康档案管理信息的同一性,将患有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档案中实行双重管理,相互配合发挥维护病人健康的作用。

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要根据工作实际分类管理,保证及时更新与便捷管理数据信息,备份重要数据,定期不定期开展流行病学分析研究。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绿色-健康,黄色-糖尿病,红色-高血压等)封面的形式明显标识文本档案,使健康档案与慢性病社区防治工作相辅相成。

综上所述,社区健康档案工作事关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业务工作的实际成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认真做好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注重科学管理,切实有效维护群众健康。

参考文献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背景及意义 篇12

1 健康档案的定义

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 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化文件记录。居民健康档案是居民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 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工具, 是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卫生政策的参考依据。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应当在县 (市、区) 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体负责。通过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日常门诊、健康体检、医务人员入户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并根据服务提供情况做相应记录。健康档案信息应当齐全完整、真实准确。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配合做好健康档案的补充和完善工作。居民健康档案内容主要由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记录、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及其他卫生服务记录组成。

2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背景

2.1 社会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其中高度重视人民健康, 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内容, 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宗旨。在这种科学理念的支配下,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需求应运而生, 它是居民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 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工具, 更是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举措。居民健康档案同时也是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新医改方案对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这是历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对某一领域提出具体详细的目标及要求。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将对卫生行业发展、国家经济腾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 健康档案的产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满足强化国家经济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2.2 直接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口号“千万不要死于无知”, 要变无知为知之, 最好的办法就是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检查。从主观意识来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认识到健康是人生的第一大财富, 把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作为对自己努力工作的一种报答。更有甚者, 把健康体检作为一种礼物馈赠, 彻底改变了只有生病才想起去医院的传统观念。通过健康体验, 可以及时了解身体所处的状态, 及时找出隐藏在身体内的隐患, 同时也可以警示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形成系统化的自我保健档案。从客观方面来讲, 健康档案对医生节约诊治时间、对医院制定健康计划、对卫生行政部门及政府制定卫生政策都能产生一定影响。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健康档案的产生和长远发展。

3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产生的长远影响

3.1 对全科医生的影响

第一、系统完整的健康档案可为全科医生提供患者全面的基础资料, 是全科医生全面了解患者人体及其家庭问题, 做出正确临床决策的重要基础。通过建立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档案, 能够详细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社区家庭问题和卫生资源。第二、传统的门诊病历杂乱无章, 而全科医疗病历记录是连续而规范的。全科医疗健康档案记录的内容和形式可克服以往门诊病历过于简单、不规范、医疗及法律效力差等缺点, 成为基层全科医疗服务领域内重要的医疗法律文书。第三、完整、系统的健康档案记录是医生本身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料。第四、健康档案记录为解决健康问题提供资料。通过对社区居民疾病谱、死因谱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全面了解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卫生服务规划;利用社区内外一切可利用的卫生资源, 提供系统性、协调性和连续性的卫生服务, 解决社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第五、健康档案是评价全科医生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具之一。

3.2 对居民个人的影响

第一、方便居民就医。健康档案内含居民的基本健康信息, 可使全科医师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减少相关诊疗时间, 及时确诊。第二、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及趋势, 提供有益的指导, 提供相关服务。第三、享受基础卫生服务, 如:小儿注射疫苗;六十岁以上老人, 每年免费查体两次等, 均有完整记录和系统分析。可使居民个人更多地了解自身的身体信息。第四、个别医疗机构为鼓励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提出相关优惠政策。如有的给予五免服务:免普通门诊挂号费;免普通门诊诊查费;免肌内注射费;免住院诊查费;免住院二级护理费。第五、看病实行转诊制度。看病必须经由基层社区转诊介绍等, 使居民切实感受到健康档案带来的好处, 进一步提高建立健全自身健康档案的自觉性。

3.3 居民健康档案为逐步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奠定良好基础

2010年, 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的两项重点工作是拟定今后5~10年医疗信息化发展规划, 推行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也就是说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是今后10年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而重点之一是建立标准化的居民健康档案, 并根据需要不断加强居民健康档案标准和规范研究, 开发制定统一的、适应各方面需求的居民健康档案标准和规范。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起建立标准、规范、健全的居民健康档案, 并为实现电子档案打下良好基础, 真正实现为每一个公民建立从出生到临终关怀的健康数据档案, 全部记录在案并且以电子数据形式呈现, 以提高我国卫生领域信息化进程。

3.4 居民健康档案对国家的长远影响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建立电子档案奠定良好基础, 电子档案为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提供保证, 而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已成为各国首脑所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 甚至成为强化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推进行业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的又一竞争焦点。归结到底, 居民健康档案成为推进我国卫生行业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的又一重大变革。所以, 我们要把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作为近几年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从组织领导、保障措施等方面都要给予政策倾斜, 确保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扎实开展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既将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落在实处, 又能推进卫生行业更进一步发展, 进而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总之, 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管理和使用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 特别是在国家医改方案出台后, 卫生部及时下发了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 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首次提出目标和要求, 这是国家在新形势下对人的健康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我们应严格按照相关方案和要求, 尽早建立健全本辖区内的居民健康档案, 达到十七大提出的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

[2]《卫生部关于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工作方案》。

上一篇:中日商务礼仪的比较下一篇:资本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