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2024-11-22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共12篇)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篇1

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疗保健机构为居民提供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 是以居民健康为中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化记录文件和居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体现形式。2009年国家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列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09年版) 》对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建档方式、服务流程、档案保管和使用等进行了统一规范。通过信息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 社区医生可以充分掌握和了解居民个人及其家庭的健康状况, 为社区内高危人群的筛选, 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奠定基础, 是居民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是保障社区卫生连续、方便、综合性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一项基础工作, 其重要性已经得到社区卫生工作者的认可, 它对于社区基本健康状况及变化和趋势、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特殊人群 (儿童、老人、妇女) 的保健服务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建立真实的、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意义重大

1、能够有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

“小病到社区, 大病进医院”, 是为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成本和管理成本要比大医院的小, 加上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给予补贴,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定吸引居民的优惠政策, 药品价格普遍降低, 使得到社区看病比到大医院看病花钱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为居民免费提供健康检查、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免费进行计划免疫、免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免费提供老年人、孕产妇及儿童的系统保健、免费提供计划生育的技术咨询, 对慢性病人提供健康干预, 并开展疾病的康复服务。让居民就近得到价廉的基本卫生服务, 降低了人群的发病率。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即得到了有效利用, 又取得了社会效益。

2、能够有利于对居民疾病全过程的诊断和治疗

社区健康档案体现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以及与健康有关系的环境生活习惯等相关信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就是让居民就近得到价廉的基本卫生服务。在方便居民解决基本医疗问题的同时, 通过对居民的健康检查, 建立健康档案, 筛查高风险人群, 吸引居民首诊在社区, 可以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减轻居民的就医负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健康档案, 可以全面了解居民的健康情况, 记录居民的以往病史及诊疗状况, 通过与大医院联网, 可以减少很多初诊环节, 有利于对居民疾病全过程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还可以减少很多诊疗费用。

二、推进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建设, 提高健康档案管理水平

1、开展健康档案管理人员适宜技术培训, 提高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

预防保健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适宜技术培训, 重点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辖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服务时, 由医务人员负责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和服务提供情况填写相应记录。同时为服务对象填写并发放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应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

2、加强居民健康档案使用和管理, 提高健康档案利用效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在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 对已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的居民复诊时, 应持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 在调取其健康档案后, 由接诊医生根据复诊情况, 及时更新、补充相应记录内容。对于需要转诊、会诊的服务对象, 由接诊医生填写转诊、会诊记录。

3、推进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建设, 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

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力度, 有计划地推进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 并在技术条件和管理规范的基础上, 逐步实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网络化, 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效率和水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之初应考虑到电子化和信息化问题, 提前做好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过渡的准备, 通过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化平台, 才能实现多医院间合作和资源共享, 达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健康档案信息资源的目的, 这是健康档案有效管理和利用的必要条件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印发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 (试行) 〉的通知》, 2009, 5。

[2]袁美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与信息化管理》, 创新医学网, 2011, 6。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篇2

夯实基础 优化服务

扎实做好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和管理工作

市卫生局(2009年12月8日)

===位于====,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辖3乡9镇,566个村居,人口81万。全县卫生系统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61处,其中县直院、站、所7处,医疗集团1处,乡镇卫生院11处,村卫生所452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健全。近年来,我县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上级部署要求,积极探索实践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把建立和管理使用好农村居民健康档案作为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有效载体来抓,定期为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加快实施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开展主动式卫生服务,系统了解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积极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医疗费用,提高了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为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党政重视,加大投入

县委、县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和关心农民的健康问题,2004年以县委、县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

—1— 定》,决定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为契机,免费为农民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积极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农民健康档案的新路子。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我县把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列入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县健康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建档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村居均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组成由卫生、督查等部门参加的联合检查组,对各乡镇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通报,确保了建档工作平衡推进、稳步发展。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农村居民建档工作列入各乡镇综合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县卫生局每年组织一次考评,把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工作纳入与乡镇卫生院签订的“综合卫生工作目标责任书”中,同部署,同考核,同表彰,有力促进了全县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工作的持续、健康开展。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县政府先后出台和实施了《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实施方案》、《参合农民健康体检实施方案》、《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制定了全县统一的农民健康体检和建档标准,明确了工作目标、内容、方式和实施步骤。制定出台了慢性病人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医疗保险等优惠政策,慢病门诊治疗按照45%的比例补偿,比普通门诊提高20%。三是强化资金投入。为保障农民健康体检和建档工作的顺利实施,县财政不断提高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先后安排专项经费30万元,为各行政村统一—2 — 配备健康档案橱,统一印制了全民健康查体档案和健康手册。对按规划要求改貌建设的村卫生所,经验收合格后配套补助1万元。目前,全县已改造完成429个高标准村卫生所,全部达到诊断室、药房、观察室、治疗室、健康档案室(健教室)、值班室“六室”分开。对于开展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乡镇卫生院,县财政每年给予10万元资金补助。2004年以来,县财政共拨付200万元的健康体检经费和20万元的农民健康档案信息网络经费,还多方筹资4000余万元为全县乡镇卫生院和县直医疗机构添置了救护车、彩超、X光机、B超、生化分析仪等必要医疗设备。

二、扎实运作,积极推动

(一)宣传动员,强化培训。以政府的名义召开县、乡(镇)、村三级有关干部和乡村医生参加的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工作。严格实行卫生局机关干部包乡镇、卫生院干部职工包村、乡村医生包组责任制,将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利用广播、标语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农民健康档案工作的相关内容,力促广大群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县卫生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建立县乡村三级建档工作网络,配备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050名;在县卫生局设立了专门办公室,抽调骨干人员,具体负责建档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结合“WHO-卢森堡-山东农村卫生人员培训与慢病控制项目”的实施,成立了卫生人才培训中心,有计划地对全县乡村卫生人员进行慢病知识和建档知识培训;同

—3— 时,聘请有关专家,对县乡工作人员和乡村医生进行专题培训,详细讲解农民健康问卷调查及档案内容,使其熟练掌握调查技能、方法、要求,确保健康档案信息真实准确。目前,全县有1300名农村卫生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合格率达到99%,技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建档质量进一步规范。

(二)调查摸底,先行试点。在新农合基线调查的基础上,从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中抽调业务骨干36人,组成县建立农民健康档案试点调查组、体检组,先期对12乡镇48个村进行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工作试点。各试点村抽调村干部、乡村医生、计划生育管理员等10余人成立向导组、协调组,配合县工作组开展健康调查工作,圆满完成试点村的健康调查和建档工作,共调查1.1万户、3.8万人,摸清了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并按年龄段分组进行汇总分析,为制定全县实施方案和健康档案设计提供了依据。同时,县卫生局派出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指导小组,分片包干,进村入户,分类指导。

(三)免费体检,建立档案。一是结合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坚持每年对已经参加新农合,而当年没看病报销及50岁以上的参合农民提供免费保健查体,由县直定点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组织抽调技术水平较高的医务人员直接进村,给农民提供血压、视力、听力、心肺听诊、胸透、心电图和B超等常规项目的免费体检,保质保量完成体检及建档任务。以户为单位,统一建立农民家庭档案并录入电脑,以村为单位设立农民健康档案室,—4 — 由村卫生所集中管理。同时,把已经完成全程计划免疫的儿童保健资料,平时在县外就诊的患者资料和病历资料,及时充实到农民健康档案中,确保了健康档案的完整性。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对体检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人实行分类管理,定期上门随访,进行合理的健康干预。二是结合日常门诊,针对重点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的门诊工作中逐步开展首次就诊时即建立健康档案,病人再次就诊实行连续性跟踪记录;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的趋势,对35岁以上就诊患者首诊测血压,对45岁以上就诊患者首诊检测血糖,对发现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建立随访表,制定慢性病随访管理计划,进行系统管理;妇幼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孕产妇、儿童保健两个系统化管理结合起来;对60岁以上老年人全部建档,随时掌握他们病情的动态变化,并将检查结果记入个人健康档案。三是结合入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主要由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派专职人员完成该项工作,作为结合日常门诊和体检方式建档的补充。2004年以来,先后为54万人次进行了免费体检,免费体检金额达540万元。查出各类疾病患者3.1万人,均得到了及时的医疗服务指导和治疗。

三、加强管理,用活档案

一是强化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使“死”档案变成“活”信息,以新农合网络为基础,组建了卫生系统信息化管理中心,编制开发了综合信息、门诊住院、新农合报销、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

—5— 健、农民家庭健康档案等管理系统软件,并投资200多万元为村卫生所(站)配置微机452台,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微机网络化管理平台,对健康档案、处方打印、一体化报账等业务实施网上办理。农民就诊在全县定点医疗机构可以随时查询患者的健康档案,方便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用药史和过敏史等进行了解,减轻了农民重复检查费用。农民就医后的信息可以及时录入该系统,达到了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信息资源共享。二是建立定期回访制度。自2004年开始建立大病回访制度,由县医疗集团抽调内外妇儿科专家,采取走村入户的方式,主要“回访”得过重病、疑难病或慢性病的参合受益农民群众。随访专家携带医疗器械,对每位出院正在康复的病人进行常规体检,对病人的康复情况进行复查、了解,向每位被访患者发放健康调查询问表,及时收集患者康复资料,对下一步的康复提出合理化建议,宣传康复保健知识,使病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卫生专家高质量的服务,保证了病人得到及时医疗,拉近了医患关系。三是积极采取慢病干预措施。在乡镇和村开展“健康教育大课堂”、“优秀家庭主妇控盐竞赛”、“无烟家庭评选”和“慢病控制知识竞赛”等活动,免费发放宣传资料、慢病防治手册、年画、控油壶、限盐勺,发放装有健康教育读本、毛巾、香皂、香皂盒等纪念品的“慢病控制小礼包”4000余套。在乡镇中小学开设慢病控制健康教育课,开展了“一周干预记录”、“致家长的一封信”活动和“我劝父母少吃盐、少吃油”、“我劝父母不吸烟”、“我劝父母减减肥”作文竞赛。—6 — 加强重点人群管理干预,实行分级管理,针对病人制定个体治疗方案,重点开展以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和控烟为核心内容的健康干预,促进慢病综合防治。

总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是一项事关群众健康福祉的民心工程,社会关注,群众渴望,效果明显。目前,我县共为38万名农民进行健康体检,占全县农民的63%;以户为单位建立农民家庭健康档案11万份,占全县农户的62%,农村居民中查出患高血压13838人、糖尿病5824人、冠心病4652人、脑卒中3116人、精神病人635人、残疾人2014人。全县孕产妇和儿童系统化管理率分别达到98.3%和98.2%,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99%以上,农民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91%,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81.6%。

下一步,我县将以被确定为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省级试点县为契机,按照这次会议要求,坚持“巩固、完善、规范、提高”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工作向更好、更高发展。一是加强组织管理。按照省市要求,切实加强组织和领导,完善制度和考核标准,抓紧制定全民建档“实施方案”并尽快实施,确实发挥好卫生行业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二是加强档案管理。按照国务院、省、市新医改近期确定的重点工作要求,尽早实现人人健康查体,户户建立家庭档案。同时,全县统一健康档案内容、样式、服务规范,建立完善“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推动各项农村卫生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7— 开展。三是提升管理水平。强化业务指导,加强监督考核,在我县村级卫生所实现微机联网的基础上,争取2010年全面实施电子化健康档案,实现县乡村健康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全县城乡居民健康保障水平。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篇3

关键词:社区健康档案建立管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60-02

居民健康档案是对居民健康过程的规范和科学的记录,是医疗文件的一种,包括一个人及其家庭的基础资料,患病记录,健康检查记录,疾病影响因素等[1]。随着世界人口逐渐老年化,加强社区中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刻不容缓,通过阅读这些健康档案,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及时了解某一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掌握居民的疾病构成,及时掌握辖区居民的健康和卫生状况,从而为疾病管理和实施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本文调研了扬州市两老社区55以上人群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资料,以对该类重点人群进行健康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本次调研选择了扬州市长居人口较为集中的琼花观和荷花池两社区,琼花社区长居人口5180人,受调查人口401人,荷花池社区长居人口4099人,受调查人口为300人。

1.2老年居民健康档案的构建方法。采用入户调查法建立健康档案,居委会工作人员专人负责,各小组长负责通知本组的居民,调查人员携带血压计入户开展工作,调查人员为医学专业的专业人员。

1.3老年居民健康档案的构建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婚宴、种族、社会经济状况、身份证号码等。健康行为资料:吸煙、饮酒、饮食习惯、运动、就医行为等。临床资料:既往史、家族史等。

2结果

2.1建立社区老年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情况:建立档案55岁以上每人一份,琼花观社区建立401份,荷花池社区建立300份。

2.2健康档案的管理。

2.2.1体检。55岁以上居民接受了本课题的免费体检,完成慢性疾病筛查,检查项目包括常规检查、血、尿常规、心电图、肝胆B超等。由于中老年女性好发退行性骨关节病,对两社区55岁以上女性加拍了膝关节正侧位片。

2.2.2健康档案保管。健康档案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统一编号保管[2],在社区内设有专门的档案室,集中存放,专人负责,以保证健康档案信息的准确性、连续性、规范性,使健康档案完整、准确,全面地反映个人的健康状况[3]。

2.2.3记录。老年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后,为老年居民制作发放医疗就诊卡,上面注明患者的健康信息以及健康档案编号[2],在患者就诊时医生可获得健康信息。

2.2.4开展健康宣教。中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后,分析其内容,将中老年人中的各种疾病人群分别管理,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根据中老年人的需求,定期邀请专家为患者讲授关于慢性病治疗过程中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如何进行更好的预防等,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活动,如座谈或义诊,以加强他们关于健康知识的储备以及对良好健康行为的掌握与坚持,以对慢性病的发展进行防范[4]。

3讨论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工作,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卫生改革、提高人民生活健康的重要举措,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政府列举了公共卫生服务为: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九类基础环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最基础的工作,是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列为九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管理机构通过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能够及时的了解居民健康信息,进行健康管理与防病干预治疗。

居民健康档案详细地记录了个人的健康问题、所患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利于及时、恰当地诊断疾病,开展个体化的药物非药物治疗[2],为防未病和已发疾病的干预管理提供依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年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慢性疾病引起的死亡率逐年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管理慢性病患者的主导力量,对社区中老年人建立真实的健康档案,从中筛选出重点人群,慢性病高危人群,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开展健康管理。开展对该类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筛查及掌握社区老年人的有关资料,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将可以顺利开展,如根据居民健康档案资料可以筛查出需要进行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糖尿病病人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协助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通过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地帮助患者控制病情[5]。重点疾病管理利于分析掌握老年居民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变异等流行病学特征,便于诊断和处理早期发现的问题,并及时总结和发现规律性疾病,提供以社区为范围的服务,促进社区健康发展[6]。

为社区居民建立有效的健康档案,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并与各级医疗机构、社区健康管理系统、医疗保险机构连成网络,在现有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发放健康信息卡,将就诊卡、医保卡等融为一体,将信息联网融合资源,实行一卡通,实现医疗健康资源共享[7]。当病人就医时,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都可以直接查看健康档案,病人就诊的临床信息可以随时更新,健康档案和就诊信息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疗机构通过对健康档案的疾病分类和综合研究,了解社区老年患病人群的特点,研究影响老年人群健康的因素,调整医疗保险对社区预防保健的投入,促使医疗卫生服务从单纯治病逐步走向社会家庭的预防保健,降低医药费用[6]。

参考文献

[1]李学信.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手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65

[2]王佐卿,王树山,祝丽玲.关于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思考[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4):1894

[3]诸葛毅.农村社区老年居民健康档案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6:2066-2077

[4]李玉莲.基层医院对慢性病的管理域防范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5:466

[5]张平.浅谈社区医院对慢性疾病的管理小结[J].中外健康文摘,2011-3:34

[6]陈爱钦.社区医疗健康档案在居民保健中的作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13:73-74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探讨 篇4

1 首先加大对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工作

(1) 制作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流动版面,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轮流宣教; (2)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部设置了健康教育室, 配备电视机、VCD, 进行健康教育; (3) 组织医务人员上街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义诊活动; (4) 开展慢性病防治讲座和免费发放高血压、糖尿病防治宣传资料7000多份。让居民群众逐渐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认识自己身体健康的各种信息和知识相关, 认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2 请居委会出面沟通

由于居委会长期进行居民的服务管理工作, 与居民关系更好, 因此, 通过居委会推广健康档案也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居委会派人与我们共同下户, 可以明显改善居民的不配合态度。通过居委会的宣传, 让居民更加了解健康档案的作用, 从心理上真正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入户前做好和当地居委会的协调工作, 张贴或发放《告居民书》等, 免费为辖区20岁以上居民健康体检, 包括心电图、三大常规、血脂分析, 让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打消居民的顾虑;调查人明确身份或佩戴胸卡;调查完后将取得的资料认真分类、归档。

3 结合日常业务工作

在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寻求卫生服务的时候, 做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宣传工作, 取得居民的配合, 就地完成健康档案的建立工作。有一次, 一居民因咳嗽来社区卫生服务站买药, 医生找出健康档案一看, 此居民患有高血压, 服用卡托普利的不良反应就是干咳, 因此建议患者改服钙离子拮抗剂治疗, 患者的咳嗽症状很快消失, 让患者感受到了建档的好处, 起到了宣传的作用。

4 几个月来, 我们访问了九个居委会两千户家庭免费查体1500余人次建立健康档案1200份

统计高脂血症现患率为28.58%, 高血压现患率为29.22%, 糖尿病现患率为5.49%, 精神病现患率为0.699%, 恶性肿瘤现患率为1.43%, 结核病现患率为0.12%。

5 讨论

5.1 政府行为是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关键和有效途径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必须强化政府行为。从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情况来看, 没有各级政府履行职责, 采取行政干预手段, 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服务氛围, 我们是很难开展工作的。

5.2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必须依靠相关政策鼎力扶持

社区卫生服务是公益性、大众性的服务, 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工作量大,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 没有政府财政支持, 医院领导不重视,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就无法进行,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 进行合理补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费。

5.3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医院领导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为本, 提高人的健康生命质量, 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变革, 必须强化服务意识, 树立主动服务的思想, 走出院门进入家庭, 彻底改变“坐等病人”的旧习惯, 使社区卫生服务者成为居民健康的管理者、教育者、咨询者、朋友, 主动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5.4 强化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 改变居民不良行为及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疾病是由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造成的, 如肿瘤、心脏病、性病等已给居民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提高, 但人们的健康水平却没有得到同步提高, 反而使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的人数增加, 这主要是由人们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 如吸烟、酗酒、情绪紧张等所引起的。人们只要略微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将大大降低有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摘要:本文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中遇到的问题, 采取的有效可行的方法, 指出政府干预和财政扶持是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保障。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总结 篇5

工作总结

根据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12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09年重点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发〔2009〕27号)精神及《陕西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要求,省卫生厅决定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列为陕西省九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列。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以居民健康为中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化记录文件和居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体现形式,国家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列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做好此项工作,我们*****乡卫生院迅速组织全院职工认真学习文件精神, 在2009年、2010年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2011年的工作。现我就*****卫生院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情况作一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我乡辖区总共统辖8个行政村,人口约9753人,2010年应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人数约4388人,建立健康档案数为4380人,包括纸质和电子档案各4380份,建档率44.9%;2011年应建立居民健康的档案2930份,实际建立健康档案3000份,包括纸质和电子档案各3000份,建档率30.7%,已完成总工作量的75.6%,建立居民健康的档案7380份。

二、工作实施的方法

(一)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方法。有乡卫生院统一制定方案,分解到各村,有各村卫生室统计汇总人数后统一上报给乡卫生院,我们统一组织体检、建档。

(二)农民自愿,积极引导的方式。我们统一制定方案后,组织各村村医培训学习,然后在各村进行广泛宣传,人群众知晓这项政策的好处,自觉参与进来。

(三)规范建档,求真务实的原则。我们安排专人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外出学习借鉴建档较好单位的经验,安排专人建立健康档案和健康档案的信息录入,确保此项工作积极、有效、无误的开展。

三、取得的成效

目前我们体检过的4380人中患高血压的约有100人,患病率在2.2%,其中部分人有不同程度的吸烟、饮酒史;冠心病人数10人左右,患病率0.2%,其中部分人员常年进行超负荷体力劳动,其他人员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和残疾疾病的发生,几年居民健康档案为全面、及时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坚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危险因素分析

目前根据我们的统计结果看我乡群众普遍缺乏合理锻炼,体力劳动量较大;生活行为习惯不合理;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不能按时参加体检,这是影响他们健康的普遍因素。

五、存在的问题

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导致流动人口较大,实际在家人员相对较少,建立健康档案工作开展较为困难,工作进展跟不上计划;我乡交通不便,人员居住分散,服务覆盖面不广。

六、工作计划

根据目前情况,我们决定下一步对我院职工和个村卫生室负责人进行全体培训后,完善各项工作计划,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方案;我们决定将逐村逐户的进行入户服务,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知晓率,争取使得我乡群众能够认识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和定期体检的必要性,使其积极参与其中;使奖励哦居民健康档案能真正为群众服务。

*****卫生院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篇6

[关键词]健康档案;农村居民;信息化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进程的加快,构建全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步伐也逐步全面展开。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电子健康档案投入比较晚。同时,我国各个地区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大城市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构建情况明显较好较快。但是,经济、文化甚至公共服务较为落后的农村始终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构建和完善展现出强烈的需要。

1、构建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意义

农村较之于城市,消息来源和医疗卫生设备较为闭塞和落后。建立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后,农村居民在乡卫生所或者镇卫生院就诊的过程中,对于就诊者的过往病史通过联网之后的数据查询就医护人员可以一目了然地知晓该就诊者的健康资料。若就诊者常在乡卫生所看病就诊,因病情需要或者其他原因去到外地就诊,通过在乡卫生所建立起的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更快捷地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就诊者更人性化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同时,构建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逐步统一建立全国居民健康档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农村居民的健康医疗提供了更细致的关怀和保障。随着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完善与发展,農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作用还凸显了在科研、法律、教学及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

2、构建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投入不足

一方面,是政府对农村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资金投入不够,建设如此庞大的电子健康档案软、硬件系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农村往往比较偏远僻静,相对于热闹的城市,人流量和物资来源都不够充足。农村的卫生所和卫生院里的医生、护士和设备配套不够到位。

2.2标准未统一

从2003年起,我国制定了《医院信息系统基本数据标准》。[1]在此基础上医学信息标准的确立产生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没有下定论。同时,在医疗信息化的大潮下,国内外一些软件硬件的开发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医院应用的推广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各医院使用的软件、硬件接口和软件的平台不尽相同。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全国范围内的医疗资源甚至于全世界的医疗资源和前沿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产生重重的困难。

2.3缺少严格的档案监察管理

在建立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时,有时候接受检查的人数过多会形成一些问题的疏漏和错误。将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作为一项任务简单而机械的完成,大大降低了电子健康档案的利用率。此外,在此后的居民身体检查由于缺少严格的监督,农村居民与医护人员的互动性弱,农村居民的健康信息不能较快地更新完善。大大降低了电子健康档案的功能和作用。

2.4村医村民配合不够积极

由于农村的医护人员在看诊流程中受到习惯和传统的影响,不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对于建立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实践不够积极。大多农村居民不习惯大病小病看诊都将自己的病情和病史记录到医疗网络当中,感觉自己的隐私被公之于众。导致医护人员不能及时记录患者病情,更新个人健康档案。

3、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构建对策

3.1政府大力支持

当前,我国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管理方面的工作涉及得不深,政府对于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投入不足。政府应重视资金、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力资源在农村地区的投入,对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构建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加快农村地区卫生医疗信息网络的构建。在建立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时,政府可以提供给农村居民免费的体检服务,大力宣传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实用性,提高农村居民和农村医护人员对电子健康档案的认知,让农村居民认识到使用电子健康档案对他们是有益的。由于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录入和更新程序中大部分都需要进行计算机的操作使用,应当帮助农村地区建设一支年轻的医护人员队伍,引入一部分高学历的年轻医护人员,引导农村地区的居民形成看病就诊时主动关注电子健康档案的新观念。

3.2确立起统一的标准

当前各医院所采用的标准并不一致,并且无论硬件接口还是软件平台上都不尽相同,而国际上通用的HL7标准并没有广泛运用于我国的各大医院,这些不统一给电子健康档案的资料信息的交流分享带来巨大的困难。笔者认为应当尽快统一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的标准,确立DICOM标准在我国医院信息数据交换中的广泛应用。在技术基础方面,使用SOA体系结构,应用中按照输入、分析处理、输出的流程处理数据的流程,并引入数据仓库的新型管理技术,通过数据仓库能访问其他各种数据库,综合各项数据得出最后决策。[2]在电子健康档案的系统模块设计方面,可以从医院知识库、居民健康查询和交流互动模块三个模块入手设计。医院方面的知识库主要负责储存各种疾病的症状信息,居民的健康查询模块通过输入个人需查询的内容的关键字查找到结果或相似的结果。交流互动模块主要是承担起农村居民和农村医护人员对于医疗健康方面的问题的提出和回复的活动。

3.3定期督促,不定期查访

农村医护人员除了在看诊过程中作好记录外,还需要县、乡镇、社区工作人员负责将资料上传到数据库,保存完好的看诊资料,实现资料更新的固定性、准确性和安全性。这些后续工作更为重要,需要县一级加强监督指导,定期地对农村电子健康档案的工作人员进行考察,并对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库、软件等计算机知识的相关培训。不定期地对农村居民进行随机访问,检查乡镇的卫生所有没有按照标准和要求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有没有及时对居民的电子健康资料进行更新。通过县一级的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给予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工作人员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邓俊华,苏一丹.浅析基于去计算的国家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构建[J].大众科技.2010,(11):23-25.

[2]高璐璐,俞守义.社区健康管理平台及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2011,(4):18-21.

[3]李成艾.社区医学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卫生软科学[J],2002,(3):46-47.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背景及意义 篇7

1 健康档案的定义

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 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化文件记录。居民健康档案是居民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 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工具, 是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卫生政策的参考依据。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应当在县 (市、区) 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体负责。通过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日常门诊、健康体检、医务人员入户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并根据服务提供情况做相应记录。健康档案信息应当齐全完整、真实准确。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配合做好健康档案的补充和完善工作。居民健康档案内容主要由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记录、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及其他卫生服务记录组成。

2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背景

2.1 社会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其中高度重视人民健康, 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内容, 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宗旨。在这种科学理念的支配下,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需求应运而生, 它是居民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 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工具, 更是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举措。居民健康档案同时也是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新医改方案对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这是历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对某一领域提出具体详细的目标及要求。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将对卫生行业发展、国家经济腾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 健康档案的产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满足强化国家经济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2.2 直接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口号“千万不要死于无知”, 要变无知为知之, 最好的办法就是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检查。从主观意识来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认识到健康是人生的第一大财富, 把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作为对自己努力工作的一种报答。更有甚者, 把健康体检作为一种礼物馈赠, 彻底改变了只有生病才想起去医院的传统观念。通过健康体验, 可以及时了解身体所处的状态, 及时找出隐藏在身体内的隐患, 同时也可以警示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形成系统化的自我保健档案。从客观方面来讲, 健康档案对医生节约诊治时间、对医院制定健康计划、对卫生行政部门及政府制定卫生政策都能产生一定影响。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健康档案的产生和长远发展。

3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产生的长远影响

3.1 对全科医生的影响

第一、系统完整的健康档案可为全科医生提供患者全面的基础资料, 是全科医生全面了解患者人体及其家庭问题, 做出正确临床决策的重要基础。通过建立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档案, 能够详细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社区家庭问题和卫生资源。第二、传统的门诊病历杂乱无章, 而全科医疗病历记录是连续而规范的。全科医疗健康档案记录的内容和形式可克服以往门诊病历过于简单、不规范、医疗及法律效力差等缺点, 成为基层全科医疗服务领域内重要的医疗法律文书。第三、完整、系统的健康档案记录是医生本身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料。第四、健康档案记录为解决健康问题提供资料。通过对社区居民疾病谱、死因谱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全面了解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卫生服务规划;利用社区内外一切可利用的卫生资源, 提供系统性、协调性和连续性的卫生服务, 解决社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第五、健康档案是评价全科医生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具之一。

3.2 对居民个人的影响

第一、方便居民就医。健康档案内含居民的基本健康信息, 可使全科医师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减少相关诊疗时间, 及时确诊。第二、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及趋势, 提供有益的指导, 提供相关服务。第三、享受基础卫生服务, 如:小儿注射疫苗;六十岁以上老人, 每年免费查体两次等, 均有完整记录和系统分析。可使居民个人更多地了解自身的身体信息。第四、个别医疗机构为鼓励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提出相关优惠政策。如有的给予五免服务:免普通门诊挂号费;免普通门诊诊查费;免肌内注射费;免住院诊查费;免住院二级护理费。第五、看病实行转诊制度。看病必须经由基层社区转诊介绍等, 使居民切实感受到健康档案带来的好处, 进一步提高建立健全自身健康档案的自觉性。

3.3 居民健康档案为逐步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奠定良好基础

2010年, 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的两项重点工作是拟定今后5~10年医疗信息化发展规划, 推行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也就是说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是今后10年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而重点之一是建立标准化的居民健康档案, 并根据需要不断加强居民健康档案标准和规范研究, 开发制定统一的、适应各方面需求的居民健康档案标准和规范。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起建立标准、规范、健全的居民健康档案, 并为实现电子档案打下良好基础, 真正实现为每一个公民建立从出生到临终关怀的健康数据档案, 全部记录在案并且以电子数据形式呈现, 以提高我国卫生领域信息化进程。

3.4 居民健康档案对国家的长远影响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建立电子档案奠定良好基础, 电子档案为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提供保证, 而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已成为各国首脑所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 甚至成为强化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推进行业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的又一竞争焦点。归结到底, 居民健康档案成为推进我国卫生行业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的又一重大变革。所以, 我们要把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作为近几年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从组织领导、保障措施等方面都要给予政策倾斜, 确保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扎实开展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既将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落在实处, 又能推进卫生行业更进一步发展, 进而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总之, 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管理和使用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 特别是在国家医改方案出台后, 卫生部及时下发了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 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首次提出目标和要求, 这是国家在新形势下对人的健康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我们应严格按照相关方案和要求, 尽早建立健全本辖区内的居民健康档案, 达到十七大提出的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

[2]《卫生部关于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工作方案》。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篇8

1建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目前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不足, 相关部门重视力度不够, 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具体体现, 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导, 要把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引入政府工作目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把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把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财政和卫生行政部门要调整卫生经费的支出结构, 按社区卫生服务人口安排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但是, 这些政策目前大多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使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营利性方向发展, 很难抽出人力和物力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 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的准确定位、服务质量的提高及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1.2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未完全普及, 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未建立强制性医疗关系, 大多数居民不愿到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体检诊疗, 建立这部分人群的健康档案往往成了“死档”, 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首诊负责”和“双向转诊”的作用, 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档率和建档质量。

1.3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 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未被广大居民信任和认可, 目前由于各类上门推销产品活动的泛滥, 已经严重干扰了居民的生活, 使居民对上门建档和提供服务的社区医护人员持有戒备心理, 经常出现不理睬、不开门的现象。

1.4社区居民观念传统, 健康意识欠缺, 普遍存在“健康时疾病离我很远, 生病后再上医院”的观念, 对“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十分陌生, 大多数居民不懂得许多疾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来预防的, 也没有听说过健康档案这一新事物, 不理解建档的意义和作用, 担心个人信息会被泄露, 大多采取避重就轻、隐瞒病史或者回避等方法, 大大降低了建档的完整率和真实度。

1.5社区居民身份复杂, 住所易变, 租住户多, 流动性大, 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之后, 租房合同到期, 变更地址, 另租他处居住, 有的居民居住地和户口所在地不一致, 即所谓的人户分离, 易造成漏建档和重复建档, 不利于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1.6社区居民知识层次参差不齐, 对建档工作有不同的认识, 知识层次低者对建档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不够透彻, 知识层次高的群体大多是国家公务员或企事业干部, 单位每年都安排有常规的体检, 因此这部分人多数认为没有必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无形中影响了社区居民对建档工作的配合。

1.7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过分主观强调自身工作时间安排, 工作时间与社区居民外出作业时间相重合, 建档前未能及时与居民预约就上门建档, 使得医务人员入户建档时, 碰到的大多是老人、儿童、保姆以及病、残、智障等弱势群体, 他们和医务人员交流存在障碍, 也对上门建档的工作人员保持警惕, 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没有自主权, 必然影响建档工作顺利开展。

1.8社区医务人员上门建档时, 大多数仍常规着装:医生配穿白大褂、护士配穿白裤子、护士鞋、燕尾帽, 但是由于传统信仰原因, 有的居民对传统的医护人员以“白大衣形象”上门建档特别排斥, 不愿意让其靠近, 尤其住宅高档、装修考究的家庭, 更是难以接受, 入户建档的医护人员大多被拒绝甚至遭辱骂, 更别提开展建档工作。

1.9建档工作多数都是大规模开展, 健康档案中许多内容涉及到居民的隐私, 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在公共场合为居民建档时, 往往忽略保护个人隐私, 当场询问建档者的相关隐私, 使社区居民感到尴尬和无奈而不予回答, 甚至被当场拒绝建档。

1.10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观念陈旧, 专业素质不高, 缺乏对居民健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都是从其他医疗专业转型而来, 缺少专业的全科医师, 同时政府的促进政策落实不到位和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偏见, 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全科医师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 不少人认为从事全科医学低人一等, 没有自信心, 建档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影响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质量和进程。

2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2.1强化各级政府部门职能, 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 完善各项补偿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积极主动与卫生、民政、财政、计生、残联、医疗保险和辖区居委会等有关部门取得联系, 重点宣传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的社会公益事业, 如果没有政府各部门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将难以长期、有效地开展。同时必须完善各项补偿机制, 争取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 特别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投入, 为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提供经济保障。

2.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不断改善环境, 强化自我, 努力完善软硬件的配置, 争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把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把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逐步引导社区居民树立“小病进社区, 大病去医院”的意识。

2.3充分做好建档前的宣传工作, 通过与居委会联合发放“致社区居民的一封信”、媒体宣传、张贴墙报、健康教育等形式, 重点宣传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逐渐引导居民了解、信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提高居民对居民健康档案的认识程度, 更好的开展各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4建立健康档案过程也是健康促进的过程, 要向社区居民灌输健康的新概念, 使居民明白“不是有病才上医院, 日常预防保健才是关键”的健康理念, 通过建立健康档案能让全科医生及早发现有患病倾向的信号和行为, 作出科学指引, 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同时通过建档, 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之间多一份信任和了解, 从而争取居民主动配合, 提供真实、完整的健康信息。

2.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之初应考虑到电子化和信息化问题, 提前做好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过渡的准备, 通过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化平台, 才能实现多部门间合作和资源共享, 达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健康档案信息资源的目的, 这是健康档案能有效管理和利用的必要条件和发展趋势。

2.6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 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有两大类人群, 即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和妇女、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 这两大类人群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频率相对较高, 依赖性大, 是建档的优先人群, 在建好以上两大类人群的基础上, 在逐步扩大到全体社区居民, 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死档”、“漏档”。

2.7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培养, 提高人员综合素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水平是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关键, 通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医患沟通和地方语言技能培训, 使他们不仅掌握医学专业知识, 还要懂得心理学、社会学、地方语言等相关学科知识, 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沟通能力、岗位技能和诊疗服务水平, 才能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和依赖, 最终成为居民身边的健康卫士和知心朋友。

2.8加强建档环节的人性化管理, “一切以居民为中心”, 建立灵活工作机制, 建档前提前与居民预约, 选择适当时间入户, 尽量避免在居民工作、午休以及就餐时间段建档, 如因特殊情况必须更改上门时间时, 应征得居民的同意及谅解后安排好下次建档时间。上门建档时, 做到统一着装, 佩戴工作胸牌, 尽量不穿白大褂、燕尾帽等常规工作服。上门时注意仪表及言谈举止, 用语文明, 谈话时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不可过多使用专业术语。实行“一对一”建档制, 避免当着其他人员的面询问档案中涉及居民隐私的问题, 尊重居民隐私及意愿, 与居民交谈一般只按调查表项目进行询问, 如涉及居民不愿提及的家庭情况、经济情况, 应说明调查意义及资料必须保证真实性的情况, 并向其保证资料保密, 在尊重其意愿情况下进行填写。上门建档应听从居民的安排, 尽量选择在会客厅建档, 避免进入居民的卧室及其他秘密场所。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篇9

松江区九亭镇卫生服务中心位于城郊结合部, 近几年来, 随着房地产的迅猛发展, 使导入镇的常住人口急剧增加。中心在不断深化卫生改革中, 认真落实贯彻“新医改”精神, 着眼于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 帮助外来常住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档案是居民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 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工具, 所以, 要利用好健康档案信息, 认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为外来常住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 了解为他们提供社区卫生服务所存在的问题是今后工作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九亭镇设有25个居委会, 总人数为252 446人, 在社区中选择奥园居委会建立健康档案工作试点。奥园居委会常住居民7 792人, 总户数3 349户, 其中本地户籍2 192人, 总户数 1 229户, 外来常住人口5 600人, 总户数2 120户。通过宣传告知, 自愿建档的有1 200户, 建档率为56%, 依据健康档案信息, 对有卫生需求的重点家庭按卫生服务项目进行统计。其中, 60岁以上老人836人, 有高血压的414人, 糖尿病196人, 肿瘤29人, 心脑血管疾病的62人, 孕产妇127人, 0~6岁儿童153人, 残疾人44人, 精神病人35人。

1.2 方法

1.2.1 家庭卫生需求的管理。

中心以家庭医生 (中级职称以上, 具有三年以上社区工作经验) 为主体组建全科团队, 对有慢性病的人员进行干预和控制, 为老弱病残、儿童每月提供上门服务一次。

1.2.2 健康教育。

组建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 每月一次讲座。根据不同季节, 印制宣传相关卫生知识的资料, 以一年四次资料入户进行宣传。

1.2.3 绩效考核。

为了激励家庭医生和其他社区工作的医务人员, 中心以数量、质量、满意度为主要绩效考核指标, 根据得分情况, 决定奖金分配结果。

2 结果

2.1 慢性病干预和控制

以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全科团队根据松江区疾控的要求, 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进行规范化管理。年内全镇高血压管理人数2 982人 (其中本地户籍人数为2 568人, 外来常住居民414人) , 规范化管理率88%;糖尿病管理人数1 052人 (其中本地户籍人数为856人, 外来常住居民196人) , 规范化管理率87%。

2.2 双向转诊

松江区卫生局搭建二级医院转诊平台, 家庭医生对应医院各科联络人, 有些疾病超出家庭医生的诊治能力, 所以由家庭医生予以转诊的病人, 二级医院一律开放绿色通道, 简化各种手续, 予以优先就诊。双向转诊工作的开展, 减少了居民盲目就医的现象, 节约了就医成本。

2.3 主动上门服务

利用健康档案信息, 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全科团队主动开展上门服务, 年内累计上门服务12 661人次 (表1) 。

2.4 培训

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 不断提升家庭医生服务水平, 中心内部每月对家庭医生进行一次业务培训, 松江区卫生局开设培训班, 通过一系列业务培训, 使家庭医生的业务水平得到了一定提升。

2.5 联合体作用

二级医疗机构每月定期到社区开展一次义诊, 家庭医生根据专家的诊治范围, 合理安排社区中对应的服务对象, 既提高了家庭医生的业务水平, 又得到了居民的赞同。通过家庭医生的辛勤付出, 使很多居民在有卫生需求时, 第一时间选择向家庭医生咨询。

3 分析和建议

3.1 存在问题

3.1.1 居委会卫生服务站点配置不全。

九亭镇下设6个中心卫生室、2个卫生服务站、6个一般卫生室, 有13个居委会还未配置卫生服务站点, 对解决居民“大病进医院, 小病在社区”来讲, 还不尽如人意, 居民要求居委会配置卫生服务站点的呼声很高。在配置卫生服务站点的问题上, 房屋资源落实困难很大, 所以, 居民就近就医难以落实到位。

3.1.2 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需求较为迫切。

根据我国近几年三次对高血压慢性病调查情况看, 发病率均在上升, 高血压发病率已上升到17%左右, 也说明九亭有1万多名高血压病人, 还未纳入管理。另外, 从表1中分析, 给外来常住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后, 年内共上门随访12 661人次, 说明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需求较为迫切。在为外来常住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方面, 由于工作量大, 医务人员紧缺, 要满足居民基本的卫生需求还存在很多困难, 需要一定的保障措施来实现。

3.1.3 政策配套制度不全, 阻碍卫生事业发展。

中心现有临床类别全科医师21名, 中医类别5名, 合计26名。健康档案建档率8.3%。依据卫生部[2011年]3号关于开展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的通知要求, 2011年常住居民建档率要达到30%~50%, 医务人员配置上全科、临床、中医的执业医师3名/万人口, 公共医师1名/万人口。按照文件标准, 按常住人口配置全科类医师, 应配置75名, 所以在人员配置上, 与人口急速增长没有形成配套机制。另外依据沪疾控《上海市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试行) 》的通知, 社区卫生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量统计计算方法, 以表1为例, 需配备3名医务人员才能完成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所以, 以文件标准对照实际情况, 人力资源上配置极为紧缺, 造成在工作中忙于应付, 在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较为被动, 完成“新医改”的卫生服务目标, 还有很多问题要及时改进。

3.1.4 居民对健康档案意识不强。

在外来常住居民中市区导入的居民有一定的建档意识, 外省市导入的居民建档意识较差, 有很多家庭直接拒绝建档, 这给建档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3.1.5 居民对家庭医生信任度不高。

有部分居民对社区医生认识不足, 总认为是农村医生技术水平不高, 平时习惯到大城市的医疗机构就医, 所以, 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社区开展上门服务要及在计算机上输入服务内容, 每月进行数据分析, 而有些年龄偏大的医务人员对于计算机应用还不够熟练。

3.2 建议

3.2.1 保障措施。

松江区人保局和区财政现有的政策, 较难以完成“新医改”的目标。中心现有全科、临床、中医的执业医生26名, 公共医师10名, 紧缺编制50名。同时, 由于人口多、医务人员少, 要完成日常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医务人员需要经常加班加点, 所以在调拨经费时应考虑到医务人员的加班费用等, 要在政策上予以一定的倾斜, 在人力资源配置、奖金分配上应让单位有一定的自主权, 既保证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使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得到调动。镇政府要加大对居委会硬件设施投入, 如卫生服务站点房屋和设备等。

3.2.2 加强宣传。

积极宣传建档意义, 采用和居委会、物业部门沟通协作、居民代表动员等方式入户发放宣传资料, 大力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 以及方便居民就医等好处, 让广大居民不断增加对社区医生的认识, 自愿地要求建立健康档案。

3.2.3 加强培训考核。

单位对家庭医生制服务每月要进行有关业务培训和质量监查, 尤其在健康档案软件中的数据分析, 需要提高其利用率, 使信息资源在居民就诊、治疗过程中得到共享和运用, 为每年一次的家庭评估提供依据, 真正发挥健康档案在卫生服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庭医生制服务中, 要充分运用健康档案的有关数据, 对整个团队的各类随访表, 做好逻辑关系、药物剂量、控制率等质控工作, 并现场抽取一定比例的人员核对, 保证慢性病人员和随访表内容一致, 从而增强档案的真实性, 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适宜、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摘要:目的:评价松江九亭地区外来常住人口健康档案管理的实施效果, 为外来常住人口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首选外来人口较多的奥园居委会进行试点, 由居委会发放告知书, 而以家庭医生为主体的全科团队主动开展上门服务。结果:利用健康档案信息, 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为88%和87%, 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83%, 建立家庭病床4.3‰, 孕产妇产前保健和产后访视率100%, 0~6岁儿童计划免疫接种预约告知100%, 居民对社区卫生综合满意度上升至91%。结论:建立健康档案使外来常住居民享受到同等的公共卫生服务。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篇10

关键词:健康档案,农村居民

近年来,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自2009年国务院提出“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 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的意见以来,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成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重点[1]。同时, 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也为社区卫生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 规范健康档案管理, 积极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 对促进卫生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意义

居民健康档案可以帮助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了解所管辖的社区内的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流行病学特征等, 进一步筛选出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 开展健康指导、生活方式干预、用药指导等健康管理工作, 为慢性病的三级预防提供重要的信息;健康档案是全科医生及护士开展全科诊疗的工具, 能够为全科医生提供患者充分的基本情况, 有利于医生全面把握患者的健康问题, 为实施高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有效的实施途径;健康档案可以为医学教育和科研提供珍贵的临床资料, 还可以作为处理医疗纠纷、差错、事故等的重要法律依据, 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2]。

2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积极性较低

大多数健康或亚健康居民的健康意识淡薄, 认为没病就是健康, 不需要体检或怕花钱而不去体检, 缺乏“未病先防”的正确健康理念;部分居民对建立健康档案持怀疑或排斥态度, 不愿意将自己以及家人的基本信息提供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 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隐瞒病史或者回避, 使工作人员建立健康档案的工作受到很大的阻碍。

2.2 居民健康档案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够

虽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建立了健康档案, 但是这些健康档案并不能被有效利用, 甚至建立以后就被束之高阁, 完全不但发挥不了作用, 成为死档, 使健康档案的建立等工作成了一种形式化的工作, 不能起到有效的疾病预防及提供信息的作用[3]。

2.3 社区居民复杂, 收集信息困难

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的区域都比较大, 区域内居民的民族、工作单位、知识层面、经济水平、宗教信仰等都存在较大差异, 如果不熟悉居民能够的这些方面的资料, 将会为工作人员与居民交流以及手机信息造成很大的障碍, 例如不同的民族信仰不同, 对别的民族的人会有一种排斥心理, 影响了交流;而且现代社会人们的居住地经常发生变化, 流动性较大, 即使收集了资料、建立了档案, 但有可能很快就搬走了, 并且租住户现象非常普遍, 如果有人搬出去或搬进来, 就会造成健康档案的漏建或重建, 非常不利于慢性病等的长期干预和追踪观察, 也增加了社区卫生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居民的知识层次不同, 知识层次较低的居民可能对建档工作不能理解和接受, 而知识层次较高的居民大多有公费医疗, 觉得不必再建立健康档案, 不配合工作。

2.4 从事建档工作的专业人员不足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只承担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这一项工作, 还承担着辖区内的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指导等多项工作, 使得人员不足, 工作量较大, 难以有效完成建档工作[4];另外, 由于居民档案建立工作的开展在本社区服务中心仍处于初步阶段, 大部分从事建档工作的工作人员对建档工作不熟悉, 极大地影响了健康档案的质量及速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存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偏低等问题, 也制约了健康档案建立的效率和质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虽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但是仍存在基础硬件设备陈旧、短缺等问题, 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的健康查体、诊断、治疗等要求, 也限制了建档工作的开展。

3 做好健康档案建立工作的对策

3.1 依靠政府的力量, 落实责任

政府对健康档案工作的支持做好档案建立工作的有力保证,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把档案建立工作作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并进一步明确职责、层层落实, 建立有效的考核或奖励机制, 确保健康档案建立工作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3.2 进一步加强宣传, 提高居民建档的积极性

虽然在政府的支持下, 进行了一系列宣传, 但是居民的健康意识及建档积极性仍需进一步加强, 不断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 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 同时还要对社区档案建立及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及意义进行宣传, 以减少居民的排斥和怀疑心理;社区中心的工作人员也要通过健康讲座、海报、义诊等活动, 增加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居民中的知名度和可信度, 以促进建档工作的顺利实施;通过宣传提高居民的建档意识, 使居民能积极参与到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健康管理中来, 积极配合健康档案的建立, 并主动在健康信息发生变动时及时反馈给社区工作人员。

3.3 培养建档的专业人才, 提高社区卫生机构的专业水平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 为建档工作配备足够的专业人才, 并给予专业的学习和培训, 以确保健康档案的质量;通过政府参与, 举办全科医生岗位培训、规范化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提高卫生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相关知识的学习, 并重视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的掌握, 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技能;提高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业务素质, 使他们熟悉健康档案归档、相关法律法规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健康档案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素萍, 武靳云.居民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吕梁学院学报, 2012, 2 (1) :93-95.

[2]高斌, 马海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4) :281-283.

[3]孙丽萍.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 2012, 10 (1) :31-32.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篇11

资源的不足,包括以下方面

当前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及管理不足,工作人员的福利,公共卫生经费,等各向补助无法及时发放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

主管及相关部门重视力度不够 ,相关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无法形成良好的联系,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其对上门建档和提供服务的社区医护人员持有戒备心理,及反感情绪。

社会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未能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医疗关系,多数居民不愿到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体检诊疗,这部分群从的健康档案成了“死档”,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首诊负责”和“双向转诊”的作用,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无法体现全科医学的连续性照顾和协调性照顾。降低了建档率。

社区人员相对较少,专业人员不足,多数从临床医疗人员转型,缺少专业的全科医师,工作量较大较繁琐。

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未能及时的建立,使社区中心工作无法及时深入居民区也不能为社区中心及时提供居民信息。

观念意识的不足

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认识不清,信任度不高,不能及时理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社区居民身份复杂,流动性大,造成漏档和重档,干扰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社区居民经济文化层次参差不齐,部分群众健康意识欠乏,对建档工作不认可,认为没有必要建立居民档案。经济、地位高的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建档时就避重就轻、隐瞒病史或者回避。降低了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上当误解,部分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打作为居民免费建立健康档的名义,或骗取社区居民的信任。而社区工作人员真正入户建档或再次入户时,却遭到居民的拒绝甚至侮辱。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对健康档案重要性认识不足。无法理解以社区为基层的照顾和以预防为导向的照顾是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不能把它们已健康档案有好的结合。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全科医学、社区工作缺乏认识,认为不搞临床了只是问一问,写一写、交交差了事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工作时间与社区居民外出作业时间相重合,以致许多上班族未能及时建档和漏建档。

居民健康建档方式

目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主要以入户形式和形大规模建档两种,形式上较为单一。双人或3人入户时往往被居民误认为社会上产品推销员,将医务人员拒之门外。在辖区开展大规模建档工作时,多数在公共场合进行健康档案中许多内容涉及到居民的隐私,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往往忽略保护个人隐私,询问建档者的相关隐私,使居民感到尴尬和不变而不回答或提供不真实信息,有时甚至拒绝建档。社区医务人员上门建档时,大多数仍身着白大褂、护士服由于传统信仰原因,有的居民对此特别排斥,更别提开展建档工作。社区建档工作大多在上班時间工作,许多上班族早出晚归,工作生活节奏较快,也无暇接受医务人员提供健康咨询服务。部分建档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路途较远或偏僻不便于患病居民及其他居民快速方便到达建档和诊疗,还易引起群众不满,体现不出全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意义

了解社区居民健康问题为其提供科学规范的预防、医疗、保健服务通过信息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全科医师可以充分掌握和了解居民个人及其家庭的健康状况,为社区内高危人群的筛选,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奠定基础,是居民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全面掌握居民健康状况对社区健康问题做出全面的健康评价。有助于制定准确有效的医疗卫生计划,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为司法工作提供依据,为评价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提供依据,还可作为政府及卫生机构收集基层医疗信息的渠道便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随机选择荆州、沙市城区10个社区, 每个社区抽取50名居民, 就居民对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认识、信息收集情况、健康档案的利用情况等内容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 采用志愿者登门发放问卷, 现场填写并及时回收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88份, 有效回收率为97.6%.

2 结果

2.1 居民对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认识情况见表1.

2.2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收集情况见表2.

2.3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利用情况见表3.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将发挥更大作用。目前在一些大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 完善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已经成为社区居民就诊不可或缺的资料, 由于建立完善的医疗转诊制度以及社区居民在就诊过程中受到了便利实惠, 广大的社区居民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有了很高的认识。但在广大的基层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及严格的医疗转诊制度尚未建立, 社区居民对建立自身动态的健康档案认识尚不足, 不能完全意识到建档的意义。从本研究调查结果来看, 仍然有42.1%的居民不太重视自己的健康档案, 仍有46.2%的居民认为健康档案的意义一般或不大, 更有17.5%的居民不知道要建立健康档案。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对国家政策的宣传、落实不到位是很重要的因素, 有的基层社区未能履行职责, 其经营活动以营利为目的, 缺乏服务性诊治活动, 使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站信任度不高[3]。

由于居民对卫生服务站缺乏信任以及对国家相关政策不了解, 他们对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配合程度不高,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有将近54.1%的居民认为他们反映的健康信息可靠性一般或不高, 这就严重影响了健康档案的实用性, 使其成为一种形式, 极大地浪费了国家在这方面的财力、人力投入, 究其原因除了以上方面外, 还与信息收集者收集信息的方式、方法、时间等有关[4]。由于居民不能完全读懂信息表内容, 他们希望收集者能深入家庭, 和居民面对面进行解释, 而且最好将时间定在非工作日, 这就加大了收集者的工作负荷, 在有些社区人力有限的情况下, 自然会导致信息收集效果大打折扣。针对基层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和特点, 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收集、更新信息时要制订适合本社区的方式、方法, 争取收集到有价值的信息, 让社区卫生服务站真正对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应是动态的记录过程, 它应该跟踪一个人的一生, 其信息应该随时进行更新以了解和反映居民的最新健康状况[5]。但从基层社区居民反映的情况来看, 仍有16.0%的人对信息更新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这也是他们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信任的表现。未能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从调查结果来看, 只有61.0%的居民认为自己的健康档案应该和医院共享, 这也说明了有不少居民对健康档案建立的意义认识不清。这些认识上的缺失都还有待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进过程中不断宣传、强化。

参考文献

[1]翟连芳, 张金玲, 徐玉琳.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11, 23 (1) :36-37.

[2]刘小平, 郝静, 赵亚利, 等.北京市大兴区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使用情况动态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0, 27 (6) :365-366.

[3]邢聪艳, 张文昌.福州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11) :1459-1460.

[4]李芳健, 周红伟, 王家骥.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方法与技巧[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2) :152-153.

上一篇:我国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下一篇:支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