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2024-05-25

规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精选5篇)

规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篇1

1前言

2009年,我国首次将建设居民健康档案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列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主要工作任务[1],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也被纳入“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工程建设重点内容[2]。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项目,居民健康档案对提高我国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并可支撑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3]。

然而,受各地基建水平、财政投入、人员能力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当前健康档案,尤其是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其作用的有效发挥[4]。 因此,及时全面梳理健康档案建设现状及问题,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的档案建设与管理,持续改进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全面实现《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目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对全国试点城市健康档案建档状况基线调查的基础上,梳理建档现状,初步分析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为全国范围内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提供依据和参考。

2材料与方法

2.1资料来源

本文中,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情况资料来源于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开展的“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线情况调查” 项目。该项目覆盖全国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40个试点城市(包括9个直辖市下辖区,以下统称 “试点城市”)[5],由试点城市市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统一收集、审核、汇总本辖区相关数据填报问卷。调查共收集38个试点城市常住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情况数据,包含4个直辖市下辖的9个区,23个省份的15个省会城市和14个地级市。此外,调查还收集了各试点城市的截至2013年末人口数量和构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卫生投入等方面的资料,并就健康档案建设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定性访谈。

2.2分析方法

本调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探索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的影响因素,基于基尼系数及Lorenz曲线分析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水平的地区分布,采用集中指数及集中曲线分析地区经济状况对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的影响。所有分析均运用统计软件SPSS 16.0完成。其中:Spearman秩相关系数[6]介于-1~1之间,越接近于1或-1表示两个指标就越相关,而接近于0就表示两个指标不相关。

Spearman秩相关系数计算公式:

其中,n为样本量,Pi、Qi分别为第i个调查对象两个指标取值排序的秩次。

Lorenz曲线与基尼系数[7]:按照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从小到大排序,以试点城市人口数量累积百分比为横坐标,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累积百分比为纵坐标,绘制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按人口分布的Lorenz曲线。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参照经济学中人群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尼系数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均衡状态, 在0.3~0.4之间为一般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以上则属高度不均衡的危险状态。

基尼系数计算公式:

其中,P :按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排序的人口累积百分比;L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据指标累积百分比;T :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排序的序次。

集中曲线与集中指数[8]:按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小到大排序,以试点城市人口数量累积百分比为横坐标,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累积百分比为纵坐标,绘制试点城市经济状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影响的集中曲线。集中指数介于-1~1之间。集中指数大于0表示地区生产总值与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量正相关,集中指数小于0表示地区生产总值与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量负相关。

集中指数计算公式:

其中,P :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序的人口累积百分比;L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据指标累积百分比;T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序的序次。

3结果

3.1试点城市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38个试点城市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7.12%,流动人口占全国总流动人口的25.31%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总生产总值的28.72%,地区财政收入占全国总财政收入的16.47%。总体来看,试点城市流动人口比例较全国平均水平更高,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较全国平均更高(表1)。

*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

3.2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情况

3.2.1建档类型及建档模式。试点城市健康档案建档类型及建档模式见表2。精确卡方检验显示,直辖市下辖区与省会(地级市)的建档模式比例并无显著差异(χ2=5.81, P=0.07),建档类型也无显著性差异(χ2=3.43,P=0.22)。 仅31.58%(12/38)的城市建档模式为高级模式,71.05% (27/38)的城市仍处于同时使用电子和纸质档案的状态。3.2.2常住人口建档情况。本调查中,试点城市居民电子建档率平均为77%,60.5% 的城市建档率已高于75%。电子建档率低于要求的试点城市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 但这些城市的经济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达到75% 的城市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Wilcoxon W=228,P=0.23)。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与地区生产总值高度正相关(r=0.867,P<0.01),与地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r=0.440,P<0.01),地区财政收入(r=0.765,P<0.01)、政府卫生支出经费(r=0.606,P<0.01)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r=0. 537,P<0.01)相关。

试点城市常住人口电子档案建档分布的基尼系数G=0.082 8,集中指数C=0.026 6。基尼系数显示按人口分布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情况在试点城市间分布非常均衡。 集中指数大于0,提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的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稍高。试点城市电子档案建档Lorenz曲线见图1,集中曲线见图2。

n(%)

注 :初级模式指在单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信息采集、流转 ;中级模式指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信息采集、交换、共享 ;高级模式指基、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

3.2.3试点城市流动人口建档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中, 71% 的试点城市发布了关于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工作的文件;44% 的试点城市建立了关于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的工作方案;28% 的试点城市有关于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工作的专项经费。所有城市均为流动人口建立了健康档案; 除1个试点城市以外,其余所有试点城市对户籍和流动人口的健康档案建档模式、数据来源均一致。

34% 的试点城市能够分别统计户籍与流动人口的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情况。Wilcoxon符号秩检验显示,这些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在户籍(中位数90.85%, 69.24%~100%)和流动人口(中位数56.17%,7.09%~100%) 间存在显著差异(Z=-2.90,P<0.01)。

4讨论

本调查结果提示,目前我国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得到了各级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按国家医改信息化相关指标要求,正有序推进档案建设工作。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我国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在2015年应达到75%以上[9]。多数试点城市,尤其是位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在2013年底已提前2年达到国家建档率要求, 且为2015年实现规范化建档要求奠定坚实基础。地区生产总值可以作为辅助信息用来估计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情况。

尽管试点城市电子建档率总体水平较高,且在不同城市间分布较均衡(G=0.082 8),但由于各地信息化建设基础不同,许多试点城市依然存在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存的状况,且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模式以初、中级模式为主。因此,本调查提示,我国需要努力规范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维护,根据地区人口地理特征、经济情况等条件, 应对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服务效果不足之处,适当加强财政和配套资源投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用于健康档案建设的投入量,同时推进人员培训,构建适宜的服务配套规范和管理机制,提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设。

规范化的电子化健康档案是有效开展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各地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大多已覆盖到流动人口,但对流动人口的建档工作与户籍人口有明显差异,能精确给出流动人口建档率的城市较少。调查中的定性问题提示,没有有效健康档案支撑,许多国家要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如健康教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等,实际上难以统计工作内容和工作量,也无法区分户籍和流动人口。难以精确衡量服务的实际效果,影响了对实施效果的评估和对服务中薄弱点的改进。各地流动人口传染病发病情况监测较为薄弱,电子健康档案对于流动人口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实施的支撑作用仍然不足, 这在当前人口流动性大,新发、复燃和输入性传染病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是我国的公共卫生安全的一项隐患。

本调查选择在全国选择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40个城市和直辖市下辖区开展,并非随机抽样调查,因此,关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地区间差异的代表性有限。同时,由于此次调查内容仅涉及试点城市部分宏观经济指标,没有关于试点城市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及建档经费投入情况等详细内容,因此,关于试点城市建档现状及影响因素有待更深入的后续研究。

5结论

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现已取得较好成果。经济水平和财政投入可能影响档案建设。对流动人口的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和利用仍有较大不足。应继续推进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强化其在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应用,提升电子健康档案对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和政府相关决策研究的支撑作用。

摘要:目的 :描述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城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现状,梳理建档中存在问题,为电子健康档案进一步建设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40个试点城市人口、经济及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状况等。结果 :地区生产总值是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数量可能的影响因素(r=0.867,P<0.01;集中指数C=0.026 6),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水平可能影响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r=0.440,P<0.01),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覆盖情况均衡性较好(基尼系数G=0.082 8),直辖市下辖区与其余城市建档模式、建档类型无显著差异(χ2=5.81,P=0.07;χ2=3.43,P=0.22),但户籍与流动人口的建档率存在显著差异(Z=-2.90,P<0.01)。结论 :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现已取得较好成果;经济水平可能影响档案建设;对流动人口的建档工作和档案利用仍有不足。

关键词:电子健康档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尼系数,集中指数度

规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篇2

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60分)

1、建康档案管理规范的重点人群包括:()、()、()、()和()。

2、居民健康档案的内容包括:()、()、(),和()。

3、健康体检包括:()、()、()及其疾病用药情况、健康评价等。

5、居民健康档案编号有()位。

6、居民健康档案一般按照()管理的原则,做到()。

7、居民健康档案我中心采用的是色标管理,并建立(),能及时迅速的找到。

8、公卫项目考核时,在考核档案质量时判别的标准是一份档案有()处漏项或()项逻辑错误项即为不合格档案。

9、填写居民基本信息时,现住址及户籍地址城镇居民必须精确到(),农村居民精确到()。

二、选择题(每题5分共计25分)

1、居民健康档的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等基础信息和()等基本 健康信息。

A、既往史 B、家族史 C、既往史和家族史

2、居民健康档案的编码后第()段表示居民的个人序号,由建档机构根据建档顺序编制。

A、3 B、4 C、5 3、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是辖区内()岁以上常住居民

A、65 B、50 C、35

4、预约65岁以上居民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接受健康管理。对行动不便、卧床居民可提供()。

A、家庭病床 B、住院治疗 C、预约上门健康检查

5、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提供每年至少()次的面对面随访。A、1 B、4 C、2

三、简答题(15分)

规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篇3

[关键词]健康档案;农村居民;信息化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进程的加快,构建全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步伐也逐步全面展开。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电子健康档案投入比较晚。同时,我国各个地区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大城市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构建情况明显较好较快。但是,经济、文化甚至公共服务较为落后的农村始终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构建和完善展现出强烈的需要。

1、构建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意义

农村较之于城市,消息来源和医疗卫生设备较为闭塞和落后。建立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后,农村居民在乡卫生所或者镇卫生院就诊的过程中,对于就诊者的过往病史通过联网之后的数据查询就医护人员可以一目了然地知晓该就诊者的健康资料。若就诊者常在乡卫生所看病就诊,因病情需要或者其他原因去到外地就诊,通过在乡卫生所建立起的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更快捷地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就诊者更人性化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同时,构建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逐步统一建立全国居民健康档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农村居民的健康医疗提供了更细致的关怀和保障。随着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完善与发展,農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作用还凸显了在科研、法律、教学及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

2、构建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投入不足

一方面,是政府对农村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资金投入不够,建设如此庞大的电子健康档案软、硬件系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农村往往比较偏远僻静,相对于热闹的城市,人流量和物资来源都不够充足。农村的卫生所和卫生院里的医生、护士和设备配套不够到位。

2.2标准未统一

从2003年起,我国制定了《医院信息系统基本数据标准》。[1]在此基础上医学信息标准的确立产生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没有下定论。同时,在医疗信息化的大潮下,国内外一些软件硬件的开发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医院应用的推广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各医院使用的软件、硬件接口和软件的平台不尽相同。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全国范围内的医疗资源甚至于全世界的医疗资源和前沿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产生重重的困难。

2.3缺少严格的档案监察管理

在建立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时,有时候接受检查的人数过多会形成一些问题的疏漏和错误。将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作为一项任务简单而机械的完成,大大降低了电子健康档案的利用率。此外,在此后的居民身体检查由于缺少严格的监督,农村居民与医护人员的互动性弱,农村居民的健康信息不能较快地更新完善。大大降低了电子健康档案的功能和作用。

2.4村医村民配合不够积极

由于农村的医护人员在看诊流程中受到习惯和传统的影响,不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对于建立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实践不够积极。大多农村居民不习惯大病小病看诊都将自己的病情和病史记录到医疗网络当中,感觉自己的隐私被公之于众。导致医护人员不能及时记录患者病情,更新个人健康档案。

3、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构建对策

3.1政府大力支持

当前,我国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管理方面的工作涉及得不深,政府对于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投入不足。政府应重视资金、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力资源在农村地区的投入,对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构建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加快农村地区卫生医疗信息网络的构建。在建立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时,政府可以提供给农村居民免费的体检服务,大力宣传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实用性,提高农村居民和农村医护人员对电子健康档案的认知,让农村居民认识到使用电子健康档案对他们是有益的。由于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录入和更新程序中大部分都需要进行计算机的操作使用,应当帮助农村地区建设一支年轻的医护人员队伍,引入一部分高学历的年轻医护人员,引导农村地区的居民形成看病就诊时主动关注电子健康档案的新观念。

3.2确立起统一的标准

当前各医院所采用的标准并不一致,并且无论硬件接口还是软件平台上都不尽相同,而国际上通用的HL7标准并没有广泛运用于我国的各大医院,这些不统一给电子健康档案的资料信息的交流分享带来巨大的困难。笔者认为应当尽快统一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的标准,确立DICOM标准在我国医院信息数据交换中的广泛应用。在技术基础方面,使用SOA体系结构,应用中按照输入、分析处理、输出的流程处理数据的流程,并引入数据仓库的新型管理技术,通过数据仓库能访问其他各种数据库,综合各项数据得出最后决策。[2]在电子健康档案的系统模块设计方面,可以从医院知识库、居民健康查询和交流互动模块三个模块入手设计。医院方面的知识库主要负责储存各种疾病的症状信息,居民的健康查询模块通过输入个人需查询的内容的关键字查找到结果或相似的结果。交流互动模块主要是承担起农村居民和农村医护人员对于医疗健康方面的问题的提出和回复的活动。

3.3定期督促,不定期查访

农村医护人员除了在看诊过程中作好记录外,还需要县、乡镇、社区工作人员负责将资料上传到数据库,保存完好的看诊资料,实现资料更新的固定性、准确性和安全性。这些后续工作更为重要,需要县一级加强监督指导,定期地对农村电子健康档案的工作人员进行考察,并对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库、软件等计算机知识的相关培训。不定期地对农村居民进行随机访问,检查乡镇的卫生所有没有按照标准和要求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有没有及时对居民的电子健康资料进行更新。通过县一级的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给予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工作人员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邓俊华,苏一丹.浅析基于去计算的国家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构建[J].大众科技.2010,(11):23-25.

[2]高璐璐,俞守义.社区健康管理平台及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2011,(4):18-21.

[3]李成艾.社区医学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卫生软科学[J],2002,(3):46-47.

规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篇4

1 关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传统意义上的居民健康档案, 就是所谓的病案, 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符号、文字、图表等资料的总和, 其中包括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等。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运而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指对居民健康相关活动过程的电子信息化记录, 不仅有居民接受医疗服务全过程的所有记录, 还有居民接受保健服务, 计划免疫接种、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所有记录等。但是对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具体涵义界定,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化工具, 二是电子病案的高级形式。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 将居民的个人健康相关信息采集录入后, 将之传输、存贮于互联网服务器中, 以便能够随时随地地查看、检索、维护和统计个人健康信息, 从而为居民的疾病诊疗、健康风险评估, 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保健指导提供有效的基础信息, 最大程度地为居民个人健康提供帮助。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讲,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所包含的内容远远大于传统的健康档案, 这不仅包括医疗活动过程中患者的保健史和个人生活史, 还包括一个公民从出生之后, 终其一生所有的卫生保健信息记录。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势在必行, 迫在眉睫。

2 关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2009年4月26日, 我国新出台了新医改方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意见》提出, 要在今后3年加快推进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健全居民基础医疗服务体系, 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这些要求为我国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 我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化还处于一种各自建设、各自开发的状态, 这对我国的医疗改革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可能由此导致医疗卫生信息成为一座座孤岛的状态, 因此区域卫生信息化必须实现急救、计生和妇幼等系统在内的相互联系、数据共享的良好局面。再加之我国现行的医疗资源分配十分不合理, 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 由此导致农村医疗资源匮乏, 所以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有其自身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 所谓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就是连接规划区域内各机构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 是让规划区域内各信息化系统之间进行有效信息整合的载体和前提。建设医疗卫生机构及各相关卫生机构的信息平台, 对于促进区域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是极为有益的。

3 如何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从目前来看, 我国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比如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 软件实施费用、系统维护费用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目前很多地方都开始着手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但利用率却很低, 投入的资金在短期内难以回收, 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这些都使得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很难有效推广, 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予以解决。

在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方面, 需要注意一系列问题, 方可见到明显成效。

首先,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要具有不可分割性。一个区域内信息平台有且只能有一个HER系统, 如以市为最小单位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时, 全市居民的健康档案由市级信息平台统一采集、管理, 不能下设区或县级健康档案平台。省级平台负责省内各区域信息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换、共享, 以及跨平台的业务协同, 综合分析、决策, 不负责省级健康档案的存储。

其次,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要遵循统一的标准。在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时, 要遵循卫生部发布的相关健康档案数据集及标准, 这样能够有效解决不同业务系统厂商间相互兼容性问题, 同时便于后续的平台扩展及平台间互联互通。

再次, 要弄清楚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性质, 不可与传统健康档案混为一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不是简单的病历数据的上收、存储和使用, 而是要发挥它的综合作用, 为居民的健康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 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归属方面, 要由市或区卫生局主导建设, 同时健康档案的所属权归卫生局所有。卫生局要负责健康档案的安全管理, 隐私保护。这样才能保证权责明确, 条理清晰。

总之, 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需要从多方面综合入手, 才可以见到明显的成效。另外,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还要强调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样才能在危急及重要关头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带来的高效与便捷!

参考文献

[1]姚志洪.健康档案[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2009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论文集[C].2009.

[2]吕晓华, 陈志远.国内外居民健康档案研究与实践[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3) [C].2009.

[3]杜兆辉, 彭慧珍, 沈佳妮, 等.社区电子健康档案数据集的遴选实践与体会[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3) [C].2009.

[4]俞华.家庭电子健康档案——公民健康权利的重要载体, 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2) [C].2009.

[5]成福春, 尹岭.构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全民健康信息化保障体系[A].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二) [C].2007.

规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篇5

健康档案整改的报告

卫生局:

根据卫生局西卫发【2012】163号文件精神,我站于2012年6月8日及时召开学习培训会,就当前我站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查找不足,有针对性查找出了相关问题,对所建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自查和整改。现将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培训,健全组织。

一是加强对档案人员的政治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意义,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及时对专兼职档案员进行充实和培养。三是加强对档案鉴定和日常档案管理,确保档案管理质量。

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约束机制。

为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健康档案摸底工作,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了建档工作职责,加大了对档案摸底、验收、审核工作的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工作职责和档案管理制度,把档案管理工作推上了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单位广大干部职工增强了重视档案管理和自觉遵守档案工作制度的自觉性。

三、加强硬件建设,完善档案设备。

为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购买了铁皮柜、办公桌、计算机、打印机,极大限度地改善了档案保管条件,为档案的管理、利用提供了良好设施保障。

四、加强软件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

本月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卫生局文件要求对特殊人群健康档案进行整理4680份。普通人群整理7200份。二是对新建档案在接收时严格把关,认真逐卷审查,对不完善的待完善后再上交。三是认真落实防止信息泄露、防潮、防鼠害等措施,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四是对档案分类管理,对特殊人群进行花名册登记并按时随访。

五、强化措施,完善设施。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加强管理措施,积极完善硬件设施,加强职工业务学习,增强档案管理水平,为档案管理工作和档案利用、电子档案的录入做好服务工作。

东街社区卫生服务站

上一篇:农村政治文化论文下一篇:脾动脉结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