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2024-11-17

淮安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精选5篇)

淮安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篇1

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技术规范(2016版)

1范围

1.1本要求规定了居民住宅小区(以下简称小区)安全防范系统的要求,是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和验收的基本依据。

1.2本要求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单幢、多幢住宅楼、公寓楼、商住楼、别墅的安全防范系统应参照执行。1.3开放式小区按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要求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

2.1下列文件中对于本要求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要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要求。

GB 12663 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 GB 20815-2006 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

GB 50198-2011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03-2015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348-200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94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6-2007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311-2007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17565-2007 防盗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

GB/T 28181-2016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B/T 21741 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GB/T 31070.1-2014 楼寓对讲系统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GB/T 50314-2006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 20299-2006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 GB/T 7401 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GB/T 7946—2015 脉冲电子围栏及其安装和安全运行 GB/T 1032—2013 张力式电子围栏通用技术要求

GB/T 20271-2006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GB/T 21050-2007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交换机安全技术要求 GB/T 25724-2010 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 GA 308-2001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GA/T 72 楼寓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 GA/T 75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T 644 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

GA/T 669.1 城市监控报警系统 技术标准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GA/T 678-2007 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 GA/T 367-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 669.5-2008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第5部分: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A/T 1302-2016 停车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YD/T 1171-2001 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 YD/T 1475-2006 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

EPON ISO/IEC 14496 通用视听业务的先进视频编码(AVC)3 术语与定义

3.1 《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B/T 21741中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要求。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基本组成

4.1 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一般由周界防护、公共区域安全防范、住户安全防范及小区监控中心(安全管理系统)四部分组成。系统基本架构见图1。

5系统工程技术要求 5.1基本要求

5.1.1安全防范系统应与小区的建设综合设计、同步施工、独立验收,同时交付使用。

5.1.2小区安全防范工程程序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的规定,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要素、系统传输与布线,以及供电、防雷与接地设计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第3章的相关规定。5.1.3安全防范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和产品,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现行强制性标准和安全防范管理的要求,并经产品质量认证或国家权威部门检验、检测合格。5.1.4小区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宜同本市公安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建设相协调、配套,作为社会监控报警接入资源时,其网络接口、性能要求应符合《城市监控报警系统 技术标准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GA/T 669.1等相关标准要求。5.1.5各系统的设置、运行、故障等信息的保存时间应≥30天,以下另行有要求的以具体要求为准。5.1.6小区技防设施基本配置应符合表1的规定。

周界报警系统要求

5.2.1系统的前端应选用不易受气候、环境影响,误报率较低的周界电子围栏系统,在不宜安装周界电子围栏的地方可补充红外对射等其它技术的报警装置。脉冲式电子围栏每个防区应不大于70米,张力式电子围栏每个防区应不大于40米。

脉冲式电子围栏安装离地高度应不小于2米,电子围栏应不少于6线制,最下面一根金属导体与围墙的间距应为12CM±1CM, 底部三根金属导线相邻两根的垂直距离为12CM士1CM,其他相邻两根金属导线的垂直距离为15CM±1CM,最上面一根金属导体离墙顶或栅栏顶部的间距应不小于80CM。周界报警系统现场应有报警警示灯。电子围栏承力杆和支撑杆应固定牢固,防区内有拐角的地方应安装承力杆,承力杆应为金属材质。

5.2.2小区周界应监控覆盖,通过视频监控与报警的联动,对入侵行为进行图像确认、复核。系统的联动、图像确认、复核、记录等应符合5.3的相关规定。覆盖周界的监控每个防区应不少于一个摄像机。小区周界为河道的周界监控应有防越界报警。

5.2.3系统的防区应无盲区和死角,且应24h设防。

5.2.4小区周界与住宅相连的裙房顶层平台且高度在6m以下的,应在墙或裙房外沿顶端安装入侵探测装置。

5.2.5一般入侵探测装置的系统报警响应时间应≤2s。张力式电子围栏入侵探测装置的系统报警响应时间应≤5s。5.2.6系统报警时,小区监控中心应有声光报警信号,并应在显示屏或电子地图上准确标识报警的周界区域。联动摄像机对应区域的监控图像应在监控平台上弹出,用来显示、确认报警发生的区域状况。

5.2.7系统的其他要求应符合《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的规定。5.3视频监控系统要求 5.3.1摄像机基本要求:

1)应使用不低于1080P的数字摄像机,电梯轿厢摄像机镜头应不大于2.8mm; 2)小区出入口、机动车库车行出入口应24h彩色录像;室外摄像机应采用低照度摄像机,不允许使用红外一体机;室内摄像机可使用阵列式红外一体机; 3)小区出入口、主要通道应安装固定焦距摄像机,监控范围内的平均照度应≥50Lux,照度不足的应设置与摄像机指向一致的辅助照明光源;

4)前端数字摄像机应采用集中供电方式,应合理配置;室外及重要部位摄像机不得采用POE供电方式。其它采用POE供电的,其传输距离应不超过75米; 5)监控区域应无遮挡,室内摄像机逆光安装的,应采用宽动态摄像机; 6)固定摄像机的安装指向与监控目标形成的垂直夹角宜≤30°,与监控目标形成的水平夹角宜≤45°;

7)摄像机应采用稳定、牢固的安装支架,安装位置及高度应不易受外界干扰、破坏,且应不影响现场设备运行和人员正常活动;室外摄像机安装高度宜为2.8-4米(出入口等特殊位置除外),立杆应采用整体热镀锌防腐处理工艺,基础应采取地笼安装方式,整体应有效防止图像抖动;

8)带有云台、变焦镜头控制的摄像机,在停止云台、变焦操作2min±0.5 min后,应自动恢复至预置设定状态;

9)室外摄像机应采取有效防雷击保护措施,配置单独接电桩,前端监控设备与接地桩的连接应采用铜质线,线径不小于4mm2。

5.3.2小区出入口应设全景摄像机、行人和非机动车通道摄像机和车辆抓拍系统摄像机,全景摄像机根据出入口的实际情况确定数量,全景摄像机的拍摄角度应能覆盖整个出入口无死角,用于出口的全景摄像机没有条件安装在小区外部拍摄正面的可允许安装在小区内部向外。道闸车牌识别摄像机不得代替车辆抓拍系统摄像机,车辆抓拍系统摄像机必须拍摄车辆的正面图像,能看清车牌和前排司乘人员。车辆抓拍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

1)车辆抓拍系统摄像机应内置嵌入式操作系统(支持车辆抓拍、号牌识别、视频检测、连续视频流的压缩与传输),支持双码流,视频与图像分流设计; 2)抓拍方式:视频检测;夜间应采用LED补光灯;

3)连续视频流、抓拍车辆照片、识别车辆数据应传输至监控中心存储;抓拍车辆照片和识别车辆数据在本地存储时间应不少于1年,监控中心专用设备硬盘容量不得低于2T;

4)机动车辆捕获率应不低于95%,识别正确率应不低于90%;

5)小区出入口车辆抓拍设备应在监控中心提供至少1个以太网接口,并实现数据上传至公安管理部门平台;

6)小区出入口车辆抓拍设备的名称、编号由相对应的公安管理部门平台统一定义并分配;

7)系统应能对通过小区出入口的每一辆车自动采集号牌及车辆特征信息,并记录车辆和驾驶员等关联的图片信息,时间、地点、方向等动态信息应叠加在相应的图片上,车辆抓拍图片应以JPEG格式存储;

8)上传数据至少包含过车记录编号、前端平台/设备所在小区编号、前端设备id号、过车时间、车道号(如1、2、3„)、车辆行驶方向、车头车牌号码、车辆抓拍图片;

9)车辆的抓拍数据,苏州市区范围原则上与苏州市公安局联网平台进行联网对接,各县级市和吴江区范围与所属公安局联网平台进行联网对接; 10)详细数据接口应满足《苏州市车辆抓拍数据接入规范》。

5.3.3建筑物所有出入口(含楼梯出入口)摄像机安装方向应拍摄出行人员正面图像。

5.3.4设于小区内的地下停车库机动车辆出入口全景摄像机朝向应一致向内。车库出入口各个车道的摄像机应拍摄车辆的正面图像且带宽动态强光抑制功能。5.3.5电梯轿厢的摄像机应安装在电梯轿厢门体上方一侧的顶部或操作面板上方,且应配置楼层显示器。

5.3.6视频监控图像应符合以下要求:

1)实时监视图像和回放图像质量按五级损伤制评定,应不低于4分(级); 2)小区周界的视频图像应清晰显示人员的行为特征;

3)小区出入口行人和非机动车通道摄像机的视频图像应清晰地显示进出人员面部特征,且进出人员的面部有效画面宜≥显示画面的1/60,车道摄像机画面应覆盖整个车道,能清楚拍摄车身、车牌和前排司乘人员;

4)小区内地下停车库车辆出入口车道摄像机的视频图像应能清楚拍摄车辆前身、车牌和前排司乘人员,全景摄像机应能清楚拍摄走进(出)人员的体貌特征; 5)地下停车库与小区地面及住宅楼相通的人行出入口、地下非机动车停车库与地面相通的出入口、住宅楼出入口,以及小区商铺、会所与外界相通的出入口等处视频图像,应清晰地显示进出人员面部特征;

6)地面车辆集中停放区、地下机动车停车库主要通道、主要道路交叉路口、小区主要通道的视频图像,应清晰显示过往人员的行为特征和机动车的行驶情况。5.3.7视频监控与报警联动的系统,当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时,监控中心的图像显示设备应能联动切换出与报警区域相关的视频图像,并全屏显示。其联动响应时间应≤2s。

5.3.8网络传输应满足以下要求:

1)监控系统应采用数据结构独立的专用网络(允许采用VLAN的独立网段),不应与其他弱电系统共用一个网段;

2)网络传输系统接入端口设计应考虑适当的冗余(一般实用端口不超过交换机总端口数的70%),便于摄像机点位变化以及系统的扩容;

3)网络交换机应达到线速标准、无阻塞,产品标称交换能力应大于设备上所有类型各个接口的带宽总和的2倍(全双工);

4)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网络系统应尽量减少网络交换层,交换层不应超过三级,不得采用桌面型网络交换设备,室外设备箱交换机应使用工业级交换机;

5)一级交换机每个接入端口带宽应≥100M,一级交换机设计宜不超过24口交换机为主,千兆以太网端口应不少于1个,一级交换机之间不应存在级联和堆叠;二级交换机每个接入端口带宽应≥1000M,支持命令式(SNMP)网络管理功能,支持网络风暴抑制,支持VLAN划分;三级交换机除满足二级交换机的性能指标外,还应根据系统规模另行专业设计; 6)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主干带宽设计应能满足前端设备接入监控中心、用户终端接入监控中心的带宽要求并留有余量。所有传输节点实用带宽应≤传输带宽的45%;

7)交换机的基本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一级交换机(24口交换机为例)1)交换容量应≥19.2Gbps; 2)包转发率应≥6.5Mpps。b)二级交换机(24口交换机为例)1)交换容量应≥192Gbps; 2)包转发率应≥36Mpps。

5.3.9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相邻两个交换层之间互联的IP有线网络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时延应≤400ms; 2)时延抖动应≤50ms; 3)丢包率应≤1*10-3。

5.3.10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经由有线传输时,信息延迟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前端设备与监控中心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应≤2s;

2)前端设备与用户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应≤4s; 3 视频报警联动响应时间应≤4s。

5.3.11视频图像应有日期、时间、监视画面位置等的字符叠加显示功能,字符叠加应不影响对图像的监视和记录回放效果。

5.3.12监控系统显示设备数量的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1~128路监控图像配置不小于1:8的显示设备; 2)129~256路监控图像配置不小于1:10的显示设备; 3)257~384路监控图像配置不小于1:12的显示设备; 4)385路以上监控图像配置不小于32台的显示设备。

屏幕墙必须至少使用1台42寸以上大屏幕显示设备,其余42寸以上大屏幕显示设备每台可以按4个显示设备来计算数量

5.3.13监控系统相关设备的接口协议应满足《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2016的要求,系统应提供开放的控制接口及二次开发的软件接口。

5.3.14监控系统大于64路图像的应配置屏幕墙和监控管理主机,统一对监控图像进行管理。

5.3.15所有摄像机图像应进行24h全天候记录,保存帧速应≥25 帧/秒,保存时间应≥30天。存储码流H.265编码不得低于2M,H.264编码不得低于4M。5.3.16屏幕墙单台设备屏幕分辨率不得低于1920*1080。系统解码器设备、显示终端的分辨率指标应与前端摄像机的分辨率相适应。

5.3.17操控席与显示设备之间应保持合理距离;对其中重点图像进行固定监视或切换监视。

5.3.18录像设备应具有视频丢失、网络掉线、硬盘错误等报警提示功能。5.3.19系统宜采用人脸抓拍摄像机等智能化视频分析处理技术,具有虚拟警戒、目标检测、行为分析、视频远程诊断、快速图像检索等功能。避难层入口摄像机应有越界报警功能。

5.3.20所有存储图像资料,应不经转换即可用通用视频播放软件播放。5.3.21系统应提供开放的控制接口及二次开发的软件接口。

5.3.22系统其他要求应符合《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的规定。5.4车辆管理系统要求

5.4.1系统应重点对小区出入口、停车库(场)出入口及其车辆通行道口实施控制、监视、行车信号指示、停车管理及车辆防盗等综合管理。

5.4.2小区出入口、地下机动车停车库出入口宜安装防冲撞道闸,并应有清晰的警示标志。道闸应具有防止由于误操作造成伤人、砸车等事故发生的安全措施。5.4.3对小区内非机动车集中存放区宜封闭管理。

5.4.4直通小区红线外的地库出入口应参照小区出入口要求设置。

5.4.5系统安装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第六章相关规定。5.5门禁控制系统要求

5.5.1单元所有配置门禁的通道门,应安装闭门器或地弹簧门90度限位装置,以保证单元门有效关闭。

5.5.2门禁控制系统应根据小区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按不同的通行对象及其准入级别进行控制与管理,对人员逃生疏散口的识别控制应符合《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第9.0.1条第2款的相关规定。5.5.3门禁控制器,磁力锁应设置在受控门以内,防拆防破坏。

5.5.4门禁控制系统应具有江苏省居住证、IC卡开门功能,宜支持二维码识别、活体指纹识别等多种新技术开门,禁止采用ID卡、数字密码按键等方式开门。系统平台应具有多级管理权限,所有操作记录应保存1年以上。门禁控制系统应与(可视)对讲系统建立统一的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并与公安部门联网平台进行对接。

5.5.5使用二维码识别方式开门的,二维码有效使用时间应在10分钟以内,只能使用1次,重复使用无效;在无网络信号环境下也可扫码开门。

5.5.6监控中心应有门禁综合管理平台,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应符合以下要求: 1)楼栋各出入口单元梯口机和门禁机的刷卡事件应传输至监控中心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存储;本地存储时间应不少于1年,本地硬盘容量不得低于1T; 2)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应能对进出楼栋各出入口单元梯口机和门禁机的每一次刷卡事件进行记录,并能对事件数据进行查询和调取;

3)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应在监控中心提供至少1个以太网接口,并实现数据通过互联网上传至公安管理部门平台;

4)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各设备的名称、编号由相对应的公安管理部门平台统一定义并分配;

5)上传数据至少包含记录编号、前端平台/设备所在小区编号、前端设备id号、刷卡事件发生位置、事件类型、发生时间、卡号、刷卡人所在房号、刷卡人姓名、刷卡人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数据在本地存储时间不少于30天。

6)门禁刷卡事件的数据,苏州市区范围原则上与苏州市公安局联网平台进行联网对接,各县级市和吴江区范围与所属公安局联网平台进行联网对接; 7)详细数据接口应满足《苏州市智能视频门禁系统建设规范》。

5.5.6系统其它要求应符合《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楼寓对讲系统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GB/T 31070.1-2014的规定。5.6楼寓(可视)对讲系统要求

5.6.1小区出入口的区口机、楼栋出入口的单元梯口机与监控中心管理中心机的传输方式为网络型(有线或无线网络),系统采用无线网络传输应具备断网报警功能,楼栋出入口的单元梯口机在断网状态下应具备正常门禁功能。

5.6.2小区出入口的区口机应能正确选呼小区内各住户室内机和管理中心机,并应听到回铃声。

5.6.3楼栋出入口和地下机动车、非机动车车库与住宅楼相通的出入口的单元梯口机应能正确选呼该单元内任一住户室内机和管理中心机,并应听到回铃声; 5.6.4单元梯口机集成门禁系统应具有江苏省居住证、IC卡开门功能,宜支持二维码识别、活体指纹识别等多种技术开门。单元梯口机禁止采用ID卡、数字密码按键等方式开门。

5.6.5楼栋出入口的单元梯口机宜具备锁控功能,并能在管理中心机实现单元门的开关状态提醒;其安装不应暴露在风雨中,若无法避免,则需加装防雨罩,摄像机镜头不应面对直射阳光或有遮挡物。

5.6.6室内机应具有控制实现开锁功能;应能正确呼叫管理中心机,并应听到回铃声。

5.6.6.1全数字可视对讲系统(物联网)室内机(信息终端)人机界面一级菜单应显示可视对讲模块,应具备自动恢复、自动重启功能(看门狗功能),音视频通话应具备加密功能。

5.6.6.2全数字可视对讲系统可使用无线网络型终端设备,应至少设置1台对讲室内机,必须具备双向对讲及锁控功能。

5.6.7别墅和复式住宅内的室内机应至少有1个具备可视对讲功能,其他每层都应有对讲分机(不直接通向户外公共区域的地下室除外)。

5.6.8楼寓(可视)对讲系统的通话语音应清晰,图像应能清晰显示人员的面部特征,开锁功能应正常,提示信息应可靠、及时、准确。

5.6.9楼寓可视对讲系统的梯口机宜具有访客图像及抓拍图片的记录、回放功能,图像记录存储设备的容量宜≥4G, 梯口机应具备防拆报警功能。

5.6.10管理中心应有管理中心机,使用电脑加软件方式实现管理中心机功能的,应双机热备。管理中心机应能与小区出入口的区口机、单元门口的单元梯口机、住户室内机之间进行双向选呼和通话,通话语音清晰,不应出现振鸣(啸叫)现象。系统平台应具有多级管理权限。5.6.11每台管理中心机管控的住户数应≤500户,应避免音(视)频信号堵塞。5.6.12管理中心机应有访客信息(访客呼叫、住户应答等)的记录和查询功能,以及异常信息(系统停电、门锁故障时间等)的声光显示、记录和查询功能,楼寓电控防盗门开启状态的持续时间≥120s时宜有报警功能。信息内容应包括各类事件日期、时间、楼栋门牌号等。

5.6.13系统其它要求应符合《楼寓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GA/T72、《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GA/T678-2007的规定。5.7住户报警系统要求

5.7.1系统配置应符合表1要求。

5.7.2系统应符合《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的规定。5.7.3紧急报警(求助)装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人工启动后能立即发出紧急报警(求助)信号;

2)应在客厅、主卧室的隐蔽、可靠、便于操作部位安装,宜在卫生间预留安装位置,复式及别墅住宅每层楼面都应有紧急报警按钮;

3)具有防误触发措施,触发报警后能自锁,复位需采用人工操作方式。5.7.4报警控制器除符合《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能接收入侵探测器和紧急报警(求助)装置发出的报警及故障信号,具有按时间、区域部位独立布防和撤防、外出与进入延迟的编程和设置等功能; 2)防区数应满足前端设备设置的需求; 3)报警控制器应与小区监控中心联网。

5.7.5监控中心报警控制管理主机应符合以下要求:

1)有编程和联网功能,系统应留有与属地区域性安全防范报警网络的联网接口; 2)具有显示、存储住户报警控制器发送的报警、布撤防、求助、故障、自检等信息,以及声光报警、打印、统计、巡检、查询和记录报警发生的日期、时间、地点、报警种类等各种信息的功能;

3)支持多路报警接入,具备同时处理多处或多种类型报警的功能; 4)有密码操作保护和用户分级管理的功能;

5)能至少存储30天报警信息,并能独立稳定工作的嵌入式系统; 6)配置备用电源,备用电源应满足正常工作8h; 7)接警(总线制)响应时间≤2s。

5.7.6入侵探测器的选用和安装应确保对非法入侵行为能及时发出报警响应,探测范围应有效覆盖住宅与外界相通的门、窗等区域,同时应避免或减少因室内人员正常活动而引起误报的情况发生。5.7.7报警防区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每户的每个卧室、客厅(起居室)、书房等区域宜分别独立设置报警防区; 2)与别墅住宅相通的私家车库应独立设置报警防区;

3)住宅内相邻且同一层面的厨房、卫生间等可共用一个报警防区; 4)紧急报警(求助)装置可共用一个报警防区,但串接数≤4个; 5)住宅内的防盗报警控制器、操作键盘应设置在防区内。5.7.8住宅内入侵探测器报警信号宜采用有线方式传输。5.7.9 紧急报警信号应采用有线方式传输。

5.7.10住宅与监控中心的报警联网信号应采用专线方式传输,如报警联网信号采用以太网传输,则室外线路信号宜采用光纤传输。

5.7.11防盗报警控制器操作键盘宜安装在便于操作的部位。在前端入侵探测器满足基本配置要求的前提下,别墅、复式住宅每户各层(含与入户车库相通的地下室)应增加防盗报警控制器操作键盘。

5.7.12当住宅内选用含有楼寓(可视)对讲设备的报警控制器操作键盘时,应保证报警信号优先。不能做到报警信号优先和防区设置要求的,应加装独立防盗报警主机控制器。其报警部分应符合《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 12663 的要求,楼寓(可视)对讲部分应符合《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A/T 72和《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GA/T678-2007附录A的要求。5.8电子巡查系统要求

5.8.1电子巡查系统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在小区的重要部位及巡查路线上设置巡查点,巡查钮或读卡器设置应牢固; 2)巡查路线、时间应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和修改;

3)能通过电脑查阅、打印各巡查人员的到位时间,具有对巡查时间、地点、人员和顺序等数据的显示、归档、查询和打印等功能; 4)具有巡查违规记录提示。5.8.2采集器数量配置数应≥2。

5.8.3系统其他要求应符合《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GA/T644的规定。5.9监控中心要求

5.9.1小区监控中心不应设置在地下室,安防专用面积应大于30m2,户型宜为长方形。大型住宅小区应根据设备数量、安装要求、预留空间及值班操作、维修、生活等需求,确定住宅小区监控中心面积。

5.9.2监控中心与门卫值班室合用的,应设有防盗安全门与门卫值班室相隔离。5.9.3监控中心应配备有线、无线通信联络设备和消防设备;

5.9.4监控中心应开通不低于20M速率的专线网络或互联网并预付不少于2年的费用。

5.9.5监控中心应统一配置一台时钟同步设备,对所有系统主要设备进行时钟同步。

5.9.6监控中心应配置不间断电源,市电中断时应满足主要设备正常工作2h。5.9.7监控中心的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的终端接口及通信协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可与上一级管理系统进行更高一级的集成。

5.9.8监控中心室内应具有良好的通风环境,工作区域照明应≥200Lux,应设置空调设施。

5.9.9监控中心设备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各设备在机房内的布置应符合“强弱电分排布放、系统设备各自集中、同类型机架集中”的原则;

2)机柜(架)设备排列与安放应便于维护和操作,各系统的设计装机容量应留有适当的扩展冗余,机柜(架)排列和间距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中3.13.10、3.13.11的相关规定,且安装的设备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散热措施。

5.9.10机房布线应符合以下要求: 1)便于各类管线的引入;

2)管线宜敷设在吊顶内、地板下或墙内,并应采用金属管、槽防护; 3)金属护套电缆引入监控中心前,应先作接地处理后引入; 4)监控中心的线缆应系统配线整齐,线端应压接线号标识;

5)机房内应设置接地汇流环或汇集排做等电位连接,设备、机柜与等电位连接应采用铜质线,其截面积应≥16mm2,汇流环或汇集排截面积应≥35mm2。5.9.11监控中心其他要求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的规定。5.10系统管网和配线设备要求

5.10.1系统管槽、线缆敷设和设备安装,应符合《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15中的相关规定。

5.10.2由安防中继箱/中继间至各住宅安防控制箱的管线,多层建筑宜采用暗管敷设,高层建筑宜采用竖向缆线明装在弱电井内、水平缆线暗管敷设相结合的方式。

5.10.3中继箱/中继间应便于维修操作并有防撬的实体防护装置。5.11防雷与接地

5.11.1安装于建筑物外的技防设施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的要求设置避雷保护装置。

5.11.2安装于建筑物内的技防设施,其防雷应采用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系统的原则,并应符合《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的要求。5.11.3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电源线、信号线经过不同防雷区的界面处,应安装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接地端和防雷接地装置应做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应采用铜质线,其截面积应≥16mm2。

5.11.4监控中心的接地宜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其接地电阻应≤1Ω;采用单独接地时,其室外接地极应远离本建筑的防雷和电气接地网,其接地电阻应≤4Ω。5.12实体防护装置

5.12.1小区设有周界实体防护设施的,应沿小区周界封闭设置,其建筑结构设计应为周界入侵探测装置安装达到规定要求提供必要条件。

5.12.2楼栋出入口电控防盗门宜符合《楼寓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GA/T 72及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

5.12.3一层、连通商铺顶住宅、别墅应设内置式防护窗或高强度防护玻璃。每户住宅应设分户防盗安全门。5.12.4楼栋单元一层至二层可开启外窗应做限位或实体防护。

5.12.5与外界相通用于商铺、会所等功能的建筑物(包括裙房),其与小区相通的窗户应做限位或实体防护。

6、系统建设资金要求及评审、检验、验收与使用、维护、保养

6.1、建设资金是居民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质量的重要保证。根据建设部《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及其他相关要求,新建居民住宅小区资金投入按照小区总建筑面积核算,一星级每平方米应不低于30元、二星级每平方米应不低于35元、三星级每平方米应不低于40元,独体、联排别墅小区每平方米应不低于45元。经济实用房、廉租房、动迁房类的小区应不低于一星级的建设资金要求。

淮安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篇2

本指导书用于指导第八综合服务处居民住宅系统安全工作,全处员工从公司领导到普通员工均须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并在内部加强风险信息的沟通贯输给每一位员工,使其认真履行其工作职责,提高抵御风险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了解居民住宅区域维修、矿建的生产安全,结合处安全管理实际情况而制定,从而可以对危害因素带来的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岗位条件

1.1具有中技以上文化程度,一年以上本岗位工作经验,持专业技术证书上岗作业。

1.2熟练掌握维修、矿建本岗位的操作规程。1.3符合操作岗身体要求。

1.4热爱本职工作,具有从事本岗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忠于职守,认真工作,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任劳任怨,乐于奉献,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1.5人员配备

a.同工种维修人员不低于2人。b.按小区面积核定人员配备。

2.岗位职责

2.1工作时要穿戴劳动保护用品,并严格按本岗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定期维护和保养好本岗位工具。

2.2工作中有疑问或情况不明时要进行询问,严禁自揣妄动。发现事故隐患或发生事故要及时报告。

2.3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六条禁令”及华北石油油田公司的“十条规定”,广大员工必须认识到安全是生命,是幸福,是效益。

2.4遵章守纪,执行处HSE方针,参加处HSE活动,接受处HSE培训,完成好本岗位的工作。

2.5在班组长的指挥下,认真履行本岗位HSE职责。

2.6工作时佩带好劳保用品,并严格按本岗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定期维护和保养好本岗位设备、工具。

2.7工作中有疑问或情况不明时要进行询问,严禁自揣妄动。发现事故隐患或发生事故要及时报告。

2.8熟悉本岗位存在的风险和应急保护知识,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够保护自己和他人。

2.9对HSE管理提出合理建议。管理制度

3.1、安全机构制度建立:设立HSE委员会、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健全并形成网络

3.2、安全制度及措施: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机制、领导干部安全要害部位挂点联系制度、八防措施制定及落实制度、岗位责任制、操作岗操作规程、3.3、HSE体系管理:对员工HSE作业指导卡内容的考试、全员经过HSE培训、HSE信息记录准确

3.4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内外部信息联系方式畅通、应急设备设施工

况良好,实行专管、专用、并定期检查并定期演练。岗位风险

4.1楼房外皮本身曾受外力已造成裂痕的墙皮,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天到春季天气转暖,紧绷的墙皮受热易膨胀脱落

4.2有些楼房钢窗使用年限多达十年以上,本身质量较差,防腐措施跟不上,有的锈蚀已经十分严重,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

4.3楼房楼道及居民家玻璃由于破裂与结构件之间部分脱落,随时有可能坠落危及路面行人。

4.4居民家里的日光灯安装很不规范,存在坠落危险。

4.5部分居民楼、公寓耧、平房厦檐出现瓷板脱落、墙皮起鼓、瓦片脱落等现象,且楼房周围没有任何防范措施 4.6居民家使用石膏板吊顶,存在坠落危险。4.7居民家里的电线老化,引发火灾。

4.8居民住宅有改商业用途的,消防灭火器材配备不到位,有的学校公寓楼灭火器材严重不足,多次提出整改意见但至今没有落实

4.9老楼房居住的大多是老人,由于设施陈旧消防隐患复杂,建筑之间防火间距、消防通道、建筑安全出口、疏散通道、防火分区距离不够。4.10在居民家管线更换施工,由于居民家里易燃物工作时要用到气焊所以火灾危险性尤其突出。

4.11楼顶防水作业,由于楼房顶没有护栏装置,容易引发高空坠落隐患。4.12在居民楼维修使用电焊时,周围常常伴随着水,暖气,容易引发触电事故。

4.13在居民楼维修时常常使用大的用电设备,容易引起电路过载,或烧损。

4.14维修居民家卫生间设施时由于空间狭窄,容易发生碰伤,割伤危险隐患。

4.15楼房避雷设施不符合安全规定,给建筑物带来雷击隐患。并给居民的财产和生命带来极大的威胁。

4.16楼房的饮水管线破损,污染了居民的生活用水,容易引发大面积食物中毒及卫生事故。

4.17居民家安装的防盗窗,防盗网给很大的家庭消防隐患,当发生火灾时人员的逃生窗口被堵死。

4.18楼道内堆放杂物,阻碍了楼房消防通道的畅通。

4.19随着居民物质水平的提高,家里的用电器越来越多,功率也越来越大,而家里的电线却没有随之升级,使家庭容易引发电器火灾。4.20在楼顶使用电气焊作业时,火花四溅熔渣掉落易燃区域引发火灾。5.21雨天在楼顶电焊作业时时,容易引发触电事故。

4.22居民楼梯间施工,交叉作业时没带安全帽容易发生砸伤事故。4.23在居民楼前管线维修,在管线上行走时未佩戴安全带。

4.24在楼顶作业时,工具和材料不用绳子系住缓慢放下,容易引发砸伤事故。

4.25电焊作业时,管工及相关人员未穿戴保护护具,引起弧光伤害。4.26在居民楼维修套扣时,不戴手套进行作业,引发割伤。4.27楼前有积水,积雪使道路湿滑引发摔伤。避免风险应对措施

5.1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

5.2操作人员工作前穿戴好劳保用品,如工作服、工帽、工鞋、手套、护目镜等。

5.3小区物业应在此时对楼体进行一次及时彻查与修复,建议居民最好不要从旧时的老楼下经过,私家车也不要长时间放在楼下。

5.4多数住户因资金筹措困难,及风险意识淡薄,短期内无法解决。针对这种情况,在以往的检查中,多次要求居民在锈蚀钢窗的楼房下面设置隔离线、警示牌。

5.5要求居民请专业电工按技术规范安装日光灯架。

5.6适用手锤前,检查锤柄要牢固结实,头与柄的结合须牢固,操作时要经常注意锤头与锤柄不得有松动现象,以免锤头滑落伤人。

5.7施工使用的脚手架、梯子、活动工作台等,均应保证牢固,使用前应进行详细检查,发现缺陷应当修理。

5.8高空作业应配戴安全带及必要的防护用具,多层高空作业必须戴安全帽。

5.8不得在未固定的管线上行走,或在未固定的管线上绕结绳扣

5.9高空作业时,所有的工具、材料等均应以绳索或滑轨送到地面,不得从高空扔下。

5.10钢管焊接时,配合工作的管工应戴深色防护眼镜和手套,面部不要朝向电弧,在潮湿地面工作时,应穿胶底工作鞋。

5.11钢管套丝时,应用刷子涂沫润滑油,不得直接用手接触丝扣以防割伤。操作指南

6.1氧气瓶应配齐防震胶圈和瓶嘴帽,搬运时防止撞击和剧烈震动。在氧气瓶上装卸氧气表应使用板手,不准用其它工具敲击,瓶内氧气不宜全部用完,应留有0.3-0.5兆帕。

6.2工作前对所使用的工具要进行详细检查,损坏的要及时进行修整。6.3特殊场所作业时,应有专人看护。

6.4钻孔时不可用嘴吹工作台上的铁屑,以防铁屑飞入眼睛内;不可用手抹工作台,以防尖锐的铁屑刺伤手指。

6.5氧气、乙炔瓶间距不得小于5米,二者距明火均不应小于10米。氧气管为红色,乙炔管为黑色或绿色,不得混用。电焊机内各线应拧紧,起动前,指针应在零位上。6.6乙炔瓶必须设有防止回火的安全装置,并严禁倒置。

6.7关火时,焊割炬口不准对火,焊割炬嘴堵塞时,不许同时开启氧气及乙炔阀门,防止氧气、乙炔气互流。

6.8工作完毕应将氧气、乙炔瓶阀关好,拧上瓶嘴帽。6.9保管好电工维修工具,仪器、仪表完整无缺、灵敏准确。

6.10所有绝缘安全用具、检验工具,应妥善保管,禁止他用,并定期检查、检验。

6.11乙炔瓶不得放在高压电线下方和建筑物内。

6.12三米以上的高空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交叉作业时要戴好安全帽。6.13机械运转时不得加油、擦试和修理;当皮带轮转动时,不准挂皮带,以防手被卷入。

6.14使用氧气切割或焊接,周围10米内不得有易燃物,否则应有安全标记;在动火地点5米以内的下水井、管沟、漏斗等应密封。

6.15电焊机起动前,擦试干净,检查电源、接线是否牢固、绝缘是否良好,开关位置是否符合规定位置。

6.16每台电焊机工作两个小时检查一次,机温不得超过60 度。

6.17一般绝缘导线禁止在地面、钢结构框架、脚手架及其它工作面上拖拉,移动式电气设备应使用橡胶绝缘、橡胶护套的电缆。

6.18在推上开关后或通电时,不得用手触摸电焊机上未经绝缘或已绝缘的导电部分。在焊接过程中,6.19如发现电焊机非导电部分有漏电现象,应立即拉下开关,通知电工检修。

6.20焊接工作中,必须穿戴工作服、面罩、手套等,不得手持玻璃,身穿湿衣服、鞋子、手套等进行工作。禁止将上衣束在裤腰里,裤腿塞在靴子里。

6.21高空作业时,应防止高空落下的火花落在乙炔瓶附近。6.22各种机械在未停稳前,不许用手脚或其它物件强制停止。

6.23在维修任何电气设备、线路时,有人触电,应立即切断电源进行急救,电气着火,应立即将有关电源切断,用泡沫灭火或干砂灭火

6.24在未查明无电之前,一律视为有电,经验证无电后,方可作业,不许带电作业。

6.25特殊工种作业必须持有《特殊工种操作证》方可上岗。

6.26停电检修时,操作开关部位必须悬挂“有人作业、禁止合闸”的警示牌。

6.27确保楼梯栏杆扶手无灰尘,无灰网,台阶无积土;墙上无乱贴、乱画现象,并做到楼前自行车摆放整齐有序。

6.28尽量避免上下交叉作业,必要时,上、下层中间要设置隔离设施;工作人员要戴安全帽,无隔离设施时,不许在下方操作或逗留。6.29确保路面、场坪干净清洁,全天保洁。确保雨、雪天,路面无积水,无积雪。

6.30高空作业不宜穿硬底鞋、易滑的鞋,不要站在不坚固的结构上进行操作。

淮安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篇3

楼主

湘绣城001 发表于 搜房网湘绣城

中国消防在线/20090522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居民小区物业管理与消防安全脱节现象。因此,有必要健全物业管理中消防安全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促使我国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各类居民住宅楼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尤其是各类集中居民区如小区或山庄、花园等命名的功能性住宅群体,大多能够实现集中供水、供电、供气,社会化服务功能完善,再加上环境优雅,空气清新,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居住需要,成为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走向,这些功能小区大多由物业管理公司进行集中管理,但是不少小区在日常管理中忽视消防安全,没有将消防安全管理作为物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小区内存在不少消防隐患,一些小区发生了诸如居民家庭火灾、液化石油气或煤气爆炸的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损害。

一、管理现状存的问题

1、小区建设缺乏整体消防规划,消防设施和器材配备不完善一个物业小区,一般由几十幢甚至上百幢住宅楼或别墅组成,占地往往几百亩至几千亩。按照国家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消防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应合理设置消防车道、消防水源,设置必须的消防设施和器材。但实际上,不少小区从立项设计上缺少整体消防规划;有些小区即使编制了消防规划,往往小区内建筑由几家不同施工队伍同时施工,或分阶段组织施工,这样就造成了设计前后不一致,设计、施工上不衔接;部分开发商过多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或减少消防设施方面的投入,以致出现了小区建成后存在消防安全隐患、消防设施不配套的现象,如小区主通道路面硬化后没有安装室外消火栓;已安装的室外给水管道生活、消防共用,管径过小,不能保证消防用水量要求;消防车道为枝状无回车场地;人为设置隔离墩或铁栅栏,暖气管道、电视电话线甚至煤气管道的架空高度不足,不能满足消防车通行要求;不少小区设有集中供气系统如小区自建独立管道液化石油气、市政集中供应煤气系统,由于施工、设计队伍参差不齐,未经消防部门审核把关,出现了如管道架空高度不足、埋地深度不够、固定不牢、管道系统未进行接地处理,液化气储存间、煤气调压站位置设计不当等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由于液化石油气、煤气的火灾危险性极大,一旦发生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方面的教训全国各地发生了不少。

2、现有物业管理中没有很好地引入消防安全管理内容物业管理作为近年来新兴服务业,越来越受制社会各界的重视和肯定,但从目前管理内容和层次来看,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小区消防安全工作的实际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单位往往只过多的重视防盗,在消防安全管理上不够重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有些形同虚设;小区保安大多属临时雇佣性质,不少没有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就匆匆上岗,消防安全技能差,有些连最基本的灭火器如何使用、如何报火警等内容都不知,遇到火灾往往束手无策甚至临阵脱逃;消防设施和器材配备严重不足,小区内按规定和实际需要应配备灭火器、防火沙、消防水带、水桶等器材,但大多数单位没有配备或配备不足;消防设施和器材管理维护不当,部分小区灭火器、消防桶等器材丢失现象严重,有些灭火器备受烈日曝晒、风雨侵蚀、年久失修,发生火灾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甚至误人伤亡,室内外栓用于冲洗路面、浇花浇地被挪作他用。消防安全管理作为物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还亟需加强。

3、居民家中存在不少火灾隐患,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居民对居家装饰要求也相应提高。家庭装修中为了追求装修效果,而过多采用易燃可燃材料,隐蔽电气线路裸露未穿套管,线路选型不当,家庭用火用电不慎、小孩玩火等都极易诱发火灾的发生。为了防盗,大多数住宅楼一二层安装了防盗网、防盗栏等防护措施,上层住户为防止上层住户为防止小偷从下层护栏进入自家不得已也须安装防盗护栏,整幢建筑变成了一个十足的“牢笼”,不利于灭火救助和人员安全疏散。而目前大多数居民家中未配备灭火器,不少居民未接受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基本的灭火和疏散逃生知识不具备,现在家庭一旦发生火灾,往往火势很快蔓延,易产生大量有毒气体,给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威胁。“安居才能乐业”。各房地产开发商、物业管理单位及各级房产、建委、公安消防等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责,齐抓共管,共同把小区建设好,管理好,给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居民居住环境。

二、加强管理的对策

1、加强小区整体消防规划,各房地产开发单位应把消防设施器材配齐配足、设计单位进行小区规划时,要增强消防安全意识,从整体上对小区进行合理消防规划设计,严格按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进行消防设计或编制专门消防设计专篇,并报送规划、消防等部门进行审查,各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要各负其责,相互监督、密切配合,严格按设计施工图纸组织施工,把小区消防规划真正落到实处。各级房产管理、建委、工商等职能部门要强化监督管理,对违反规定的设计、施工和开发商,要采取暂扣或吊销执照或许可证、降低资质、罚款等办法,同时要严格设计、施工队伍的管理,对无设计、施工资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承揽消防设施的设计施工,从源头上保证消防设施和器材安装到位。

2、要将消防安全管理作为物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到小区日常管理之中,真正抓好落到实处各物业管理单位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符合小区自身特点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按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同时要对小区保安进行上岗前消防技能培训,未经消防安全培训的一律不准上岗执勤,并定期进行强化训练,使小区保安队成为维护小区消防安全的主力军。各级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和加强小区物业建设步伐,将物业小区管理纳入社区消防安全管理之中,依托社区服务,将物业小区消防工作纳入社区消防安全服务范畴,共享社区消防服务资源,积极推进小区消防管理的社会化进程。

3、大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广大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法制观念针对小区内居民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法制观念淡薄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周六、周日空闲时间及119消防宣传日,通过设立宣传站或宣传栏、发放消防法律常识及家庭防火等宣传材料、播放喜闻乐见的消防电视宣传片、邀请消防队员传授灭火和疏散逃生常识技能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向小区内居民进行消防安全常识、消防法规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法制观念,自觉做好家庭防火灭火,教育子女爱护公共消防设施,同各种违法行为作斗争,共同把小区的消防安全工作做好。

4、加强消防监督管理,严格消防执法公安消防监督机构要切实加强物业小区的消防监督管理,小区建设时要提前介入,严格小区消防规划审核关,施工过程中要重点把好给水管道、室内外消火栓选用和安装关,验收时要严格按有关消防技术规范把好验收关,确保小区消防规划和各项消防设施建设落到实处。

淮安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篇4

京质监特设发„2011‟153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居民住宅电梯

安全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区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分局),各区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房管局),各物业服务单位,各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各有关单位:

住宅电梯的安全使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出行和生命财产安全。为进一步规范住宅电梯安全使用管理,全面提升本市电梯使用管理水平和日常维护保养质量,现就做好居民住宅电梯安全使用管理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明确责任主体,保障住宅电梯安全使用

住宅电梯的安全责任由业主负责。业主委托房屋管理单位或物业服务单位管理的,按照委托合同约定确定安全使用管理责任人和安全使用管理责任;业主共同决定直接委托专业维保单位提供管理的,业主是安全使用管理责任人。

业主、房屋管理单位或物业服务单位,应当与电梯维保单位签订维保合同,约定维护保养的内容和要求,包括维保的时间频次与期限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等。维保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和本市电梯维保地方标准提供电梯维保服务,应当对其维护保养电梯的安全技术性能负责。

二、加强使用管理,切实做好住宅电梯安全工作

使用管理责任人要加强对住宅电梯的安全管理,严格执

行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对电梯的使用安全负责,切实落实以下要求:

(一)建立、完善电梯安全技术档案。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电梯出厂随机文件、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报告、日常维护保养记录、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等。

(二)与取得电梯安装、改造、维修或制造资格的单位签订日常维护保养合同,应当保持维护保养单位的相对稳定,并对其维护保养工作进行监督,保证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单位正常开展维护保养工作。

(三)按照有关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在电梯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申请,并在检验合格后,及时更换张贴“检验合格标志”。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电梯,不得继续使用。

(四)设置电梯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取得相应资格,持证上岗。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对电梯使用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情况紧急时,可以决定停止使用电梯并及时报告本单位负责人。

(五)房屋管理单位或物业服务单位发生变更的,原单位应当及时将物业服务期间形成的电梯安装、改造、维修、使用和定期检验等技术资料,以及电梯产品随附资料和运行记录完整地移交给新单位;新单位应当自物业服务合同签订之日起15日内向电梯使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办理电梯使用登记变更手续。

(六)按照本市物业服务标准的相关规定,实施电梯24小时运行。

三、加强维护保养,保证电梯符合相应的安全技术规范要求

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必须由取得相应资质的电梯制造、安装、改造、维修单位承担。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单位应当对其维护保养电梯的安全性能负责,保证电梯符合相应的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切实落实以下要求:

(一)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和北京市强制地方标准《电梯日常维护保养规则》的规定,切实加强对居民住宅电梯的维护保养,强化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强化人员培训,强化制度落实,确保电梯安全运行。

(二)在维护保养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及时告知使用管理责任人;发现严重事故隐患,在告知使用管理责任人的同时,还应及时向所在地区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

(三)按照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规定,做好电梯的自检工作,并积极配合电梯检验检测机构落实各项工作要求。

(四)注重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提升电梯日常维护保养质量。按照质监部门关于推进电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有关工作要求,积极推进建立电梯安全监测信息平台,对电梯日常安全运行状况、日常维保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统计分析,对电梯故障报警信息及时进行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

四、加强老旧住宅电梯安全管理,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新、改造

(一)电梯使用管理责任人、维护保养单位应加强对老旧住宅电梯的安全管理和维护保养。对于使用时间较长(一般指使用12年以上)且上一定期检验时经复检方合格,或运行过程中故障较多的电梯,电梯维保单位应当每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估,并提出相应评估意见(评估结论包括:运行正常、需要维修、需要改造或需要更新)。对于评估结论为“需要维修”、“需要改造”或“需要更新”的电梯,还需提交使用管理责任人审核确认。

(二)使用管理责任人对电梯维保单位评估结论有异议的,应委托市住建委和市质监局认可的安全鉴定机构对电梯进行安全鉴定。电梯安全鉴定结论为“需要维修”、“需要改造”或“需要更新”的,安全鉴定机构除书面告知使用管理责任人外,还应同时上报市、区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记入房屋建筑安全管理信息档案(电梯安全鉴定办法将另行制定)。

(三)使用管理责任人对于经电梯维保单位安全评估(审核确认无异议)或经安全鉴定机构安全鉴定需维修、改造或更新的电梯,应当依据《北京市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及时组织落实整改资金,组织电梯维修、更新和改造,消除安全隐患。

五、加强安全监管和舆论监督,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各区县质监局(分局)、住建委(房管局)应按照各

自职责,切实加强对电梯使用管理责任人和日常维护保养单位的监督管理,督促相关法规、标准和规定的执行,落实安全责任。依法严肃查处电梯维保、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预防和减少电梯事故的发生,做好电梯安全使用管理工作。同时,注重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加强居民住宅电梯安全知识的普及宣传,增强人民群众安全乘梯意识和对电梯安全的认知程度,共同做好住宅电梯使用安全管理工作。

淮安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篇5

目 录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

4.总则

5.供配电系统

5.1 经营性用房申报原则 5.2 用电负荷标准 5.3 无功补偿

6.配(变)电站

6.1 站址选择

6.2 配电变压器选择 6.3 主接线

6.4 配(变)电站形式和布置

7.公变低压配电系统

8.配电装置防雷与接地

8.1 防雷 8.2 接地

9.计量装置

10.配电自动化要求

陕西恒明电力建设有限公司西安供电手续办理西安高低压配电柜西安电力抢修西安电力增容手续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的建设及改造。

陕西恒明电力建设有限公司西安供电手续办理西安高低压配电柜西安电力抢修西安电力增容手续 标准引用规范性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导则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其引用文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导则,但是鼓励根据本导则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GB 50052-2009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3-94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 50054-9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45-95(200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180-93(2002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067-97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DL/T 448-2000 《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 DL/T 621-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JGJ 16-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DL/T599-2005 《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 GB 50217-200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386-2005 《住宅建筑规范》 GB 50096-1999(2003版)《住宅设计规范》 电力工业部第8号令《供电营业规则》 术语

3.1配(变)电站

指10kV及以下交流电源经电力变压器变压后对用电设备供电的设备及其配套构筑物。

3.2开关站(开闭所)

指只安装有开闭和分配电能作用的高压配电设备及其配套建筑物,俗称开闭所,可与配(变)电站合建。

3.3 环网柜

泛指以负荷开关或断路器为主开关的装在钢板金属柜体内的一组供电单元。3.4 电缆分支箱

指用于电缆线路的接入和接出,作为电缆线路的多路分支,起输入和分配电能作用的电力设备,简称分支箱。

3.5配电变压器

指将10kV电压等级变压成为400V电压等级的变压器,简称配变。3.6箱式变电站

指把配变、高压设备、低压设备装在一个箱体内的组合配电设备,简称箱变。3.7公用变电站

指为新建住宅内终端用户直接服务,由供电部门直接管理的配(变)电站,所供负荷一般为住宅居民生活用电、电梯、消防、水泵、公共照明等,简称公变。

3.8专用变电站

指为居住区内公共用户服务,由产权委托人自行负责管理的配(变)电站,简称专变。

3.9 电能计量装置

电能计量装置指包含各种类型计量表计(电能表),计量用电压、电流互感器、及其二次回路、电能计量柜(箱)等。

陕西恒明电力建设有限公司西安供电手续办理西安高低压配电柜西安电力抢修西安电力增容手续4 总则

4.1为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需要,结合我市城市经济发展和配电网现状,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经济、实用、适度超前的原则,特制定本导则。

4.2 本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住宅小区的供配电设施建设均应执行本导则,改建、扩建的住宅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应参照本导则。

4.3 住宅小区供配电设施的建设应符合我市电力发展及城市发展规划,供配电 4

系统的设计应与住宅小区详规设计同步。住宅小区总体规划应包含住宅小区供配电系统及电力通道的规划设计,应视住宅小区建设规模及容量大小,配套建设相适应的10kV配(变)电站用房及电力通道,并在合适位置设置便民购电服务用房、自动购电终端点。

4.4建筑面积在30万m2 以上住宅小区,应先做小区电力规划设计,再进行施工图设计。

4.5 住宅小区供配电方案的制定,应根据负荷性质和容量,按照安全、可靠、经济和便于管理的原则,以缩短低压供电半径,提高供电质量为目标,满足居民生活水平增长对用电的需求。

4.6 住宅小区内供配电设施应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以简化设计、施工,缩短建设周期,方便运行维护,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4.7 住宅小区供配电设备的选型应执行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采用运行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维护方便、操作简单、节能环保型的设备;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及不合格的产品。

4.8 住宅小区内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从美化环境、提高供电可靠性出发,均应采用地下敷设的配电网。

4.9 住宅小区供电采用公用变电站或公用变电站与专用变电站相结合的形式。居民用电采用公用变电站一户一表供电,应使用预付费及远程抄表方式,由供电企业抄表、维护到户,其配电设施由供电企业管理。

4.10 住宅小区公用设施用电采用公用变电站220/380V供电的,住宅小区范围内公共设施用电计量装置应设在公变配电室,住宅楼内公共设施用电计量装置应设在楼梯间配电箱内,计量装置以下部分的维护管理由产权委托人自行负责管理。

4.11 住宅小区公用设施用电采用专变供电的,专变电源由本小区开关站(开闭所)提供10kV电源,计量装置应设在双方约定处,维护管理由产权人自行负责。4.12住宅小区供配电设施的建设除执行本导则外,还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的相关标准规范。5 供配电系统

5.1 经营性用房申报原则 陕西恒明电力建设有限公司西安供电手续办理西安高低压配电柜西安电力抢修西安电力增容手续5.1.1用电容量在100kVA以下,由公变供电,容量在100kVA(含)以上,5

应单独设计专变供电。

5.1.2经营性用房由用户单独向供电部门申报立户。5.2用电负荷标准 5.2.1标准住宅建筑。

标准住宅建筑指经市规划局批准、由开发公司开发建设或企事业单位建设的居民住宅。

(1)每户建筑面积不足60㎡的,电气设计的设备容量不低于4kW,入户导线采用不小于10m㎡的铜芯塑料线.(2)每户建筑面积60㎡(含)-90㎡的,电气设计的设备容量不低于6kW,入户导线采用不小于10m㎡的铜芯塑料线。

(3)每户建筑面积90㎡(含)-150㎡的,电气设计的设备容量不低于8kW,入户导线采用不小于10m㎡的铜芯塑料线。

(4)每户建筑面积超过150㎡(含)的,电气设计的设备容量不低于10kW,入户导线采用不小于的16m㎡铜芯塑料线。

(5)公建设施、办公用房供电基本容量标准,原则不低于40W/㎡。容量高于最低配置容量的新建住宅项目由建设单位与供电部门双方约定配置标准。

5.2.2 住宅小区变压器容量配置应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需要系数法计算,并满足7-10年居民生活用电发展的需求。5.3无功补偿

无功补偿遵循就地补偿的原则,采用低压电容器,电容器安装在配(变)电站的低压侧,经补偿后cosΦ不低于0.92。6 配(变)电站

6.1 站址选择

6.1.1 站址选择应遵循密布点、短半径、均衡分布的原则,应深入或接近负荷中心,在住宅小区内合理布置。单独建造时外形、颜色、门、窗、通风孔要与环境总体协调,户外箱变宜布置在住宅区道路旁或绿化带中并满足对周围环境隔声的要求。

6.1.2为满足住宅小区负荷要求及供电质量,有条件时建筑面积每2万m2的建筑群内,应设置不少于一处公用配(变)电站的位置。

6.1.3总建筑面积在30万m2以上的住宅小区应至少设置一个开关站,由其向区域内配(变)电站供电。10kV线路正常运行方式下的解合环点宜设在独立开关站内。当地形条件受到限制时,在满足电气相关要求和防火要求的情况下,也可进入公建设施。

6.1.4 住宅小区公用配(变)电站宜采用地上布置,可采用户外箱变。在地下室布置配(变)电站时,不宜布置在建筑物最底层。6.2 配电变压器选择

6.2.1住宅小区公用箱变的单台容量宜采用315~500kVA,高层住宅的公用配变采用室内布置时,标准可适当提高,但单台变压器容量不宜超过1250kVA;专用配变的单台容量不宜超过1600VA。配电变压器的选择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6.3 主接线

6.3.1 根据住宅小区负荷容量及地理位置的不同,住宅小区内10kV供电接线方式可分别采用单辐射和单环网、双环网运行接线方式(主结线见附录图A-

1、A-

2、A-3)。

6.3.2 开关站、环网单元采用环网(开环运行)接线时,每路出线所带配变不应超过2级。电缆T接箱可接在开关站、环网单元开关出线后,其出线回路数不宜大于4回。

6.3.3 住宅小区公用变电站10kV侧宜采用终端型接线(负荷开关配电操机构),0.4kV侧采用单母线接线。(主结线见附录图B)

6.3.4 住宅小区专用变电站:

6.3.4.1.专用变电站变压器总容量在1250kVA及以上时,其10kV主控制应采用断路器并装设微机保护。

6.3.4.2.住宅小区内由开关站以放射式向分配(变)电站供电时,分配(变)电站的电源进线开关宜采用能带负荷操作的开关电器,当有继电保护要求时,应采用断路器。

6.3.4.3.配(变)电站电压为10kV及0.4kV的母线,宜采用单母线或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

6.4配(变)电站形式和布置

6.4.1 10kV箱变采用户外式时,应充分考虑箱变的检修通道和运输通道,围栏的范围应考虑操作时的通道和箱变内设备更换所需的空间。

6.4.2 配(变)电站与建筑相结合时,应留人员进出通道和设备进出通道,当无法满足要求时,配(变)电站应设在地面。

6.4.3 配(变)电站与建筑相结合时,其位置应尽量避免与居民住宅直接为邻。建筑内与其无关的管道(包括上、下水道及消防设施)不能通过配(变)电站。

6.4.4 为避免电缆的迂回,避免占用主干电缆通道,高低压电缆通道应根据规划及最终电缆数量确定建设规模,一次建成。公用变电站、专用变电站的电缆应分层或分侧敷设。

6.4.5 配(变)电站的选址应能保证其GPRS数据的正常通讯,以满足远程自动抄表功能。开关站及配(变)电站实施远方终端数据采集、保证信息传送上传至开关站或配(变)电站及调度管理部门。智能电度表能通过RS-485接口采集全部数据,终端能同时支持不少于两种规约的电表接入。7 公变低压配电系统

7.1低压线路末端电压降应≤4%,且供电半径不应超过250m。

7.2 为公用设施供电的低压线路应与为住宅供电的低压线路分开敷设、采用不同通道并做吊牌标示。住宅供电低压照明线路宜采用等截面的铜芯交联电缆。

7.3低压电缆分接可采用电缆分接箱,如在电缆竖井内,宜选用封闭式低压插接母线或预分支电缆;分层集中装表的表前主干线宜采用单芯铜芯交联电缆。

7.4楼内低压线路设计标准应满足每户电气设计容量及国家相关标准。7.5低压配电系统应实行区域供电模式,并应有明确的供电范围,不得跨区域供电。

7.6对于树干式供电系统的低压配电回路,各受电端均应装设带保护的开关电器。配电装置防雷与接地

8.1防雷

8.1.1 10kV架空线的柱上负荷开关(含断路器),应设置避雷器。8.1.2 10kV电缆网与10kV架空线连接部位应设置避雷器。

8.2 接地

8.2.1 10kV避雷器独立设置接地,其接地电阻应≤10Ω,如与变压器低压中性线共同接地,其接地电阻应≤4Ω,低压避雷器与变压器低压中性线共同接地。

8.2.2 公用变电站的低压系统,采用“TN-C-S”或“TN-S”接地方式。9 计量装置

9.1 住宅小区内的配(变)电站安装总电能计量装置,对电能进行分级计量与统计。

9.2 居民住宅用电实施由供电部门直供直抄,采用一户一表。电能表的选用应与抄表收费方式相适应,采用能满足集抄预付费及阶梯电价的智能电表。

9.3 住宅小区内不同电价分类的用电负荷,应设计计量表安装位置。9.4 住宅小区内各类计量箱应按国家和电力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制造,其封闭性能应满足防窃电功能。

9.5 电能表原则上应逐层安装。10 配电自动化要求

上一篇:湖南出口贸易分析下一篇:中国官员级别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