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水文化建设

2024-09-03

淮安水文化建设(精选7篇)

淮安水文化建设 篇1

摘要:水文化已成为现代水利事业承前启后的思想、精神、规范和智慧等总的表现形态, 成为参与社会、为人类谋福利, 推动现代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淮安市依托充沛的水资源来优化产业结构, 提出“压粮、稳菜”的战略;调整经营结构, 推广“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旅游产业;依靠传统优势, 推进餐饮产业。

关键词:水文化,淮安市,经验,对策

一、水文化的内涵

水文化反映着不同时代和各个时期一定人群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认识程度以及其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指导原则和行为方式。有学者认为:“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狭义的水文化是指:“河湖等水景观以及河湖等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对人的感官发生刺激, 人们对这种刺激会产生感受和联想, 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作品和活动。”[2]也有学者对水文化的定义再次进行了诠释:“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 以水为载体, 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载体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统称;狭义的水文化是与水有关的各种社会意识, 如与水有关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3]

二、淮安发展水文化的成功经验

淮安市最大的优势就是水多, 大运河、淮河、盐河、故黄河、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 水源丰饶。依托充沛的水资源, 淮安市做好如下四件事:

1. 优化产业结构, 提出“压粮、稳菜”的战略。

如今淮安的许多稻田不再是双季稻或者三季稻, 而是一季稻。这种仅施土杂肥的无公害稻米, 价高又旺销。这是当地农科所研制出的一种有机米, 已获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证书。

2. 调整经营结构, 推动“公司+农户”经营方式。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 目前, 淮安盱眙龙虾已名扬天下, 仅南京和上海, 对盱眙龙虾的需求量就达到每天28吨左右;洪泽的四季鹅, 年产100余万只仍供不应求;青浦区正大集团有五个大的蛋鸡场, 蛋鸡不是笼养, 而是散养, 不是喂添加剂, 而是用粮食饲养, 现在“正大”鸡蛋产销两旺。

3.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旅游产业。

目前淮安每个县区都利用水资源创出了特色产业。注重水文化旅游建设, 已开发的盱眙山水游、白马湖景点、涟水五岛公园、淮河风光带、洪泽湖大堤, 都是凭借水资源开发出的生态旅游景点, 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来淮观光的游客每年已超过百万人次。

4. 依靠传统优势, 推广餐饮产业。

近几年来, 淮安餐饮业营业额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20%以上。在北京, 已有超过10家淮扬菜连锁店, 生意红火。淮安的10多所高等院校和培训中心开设了烹饪、食品专业, 在校培训人数达千人以上。“淮扬厨师”已成为一个叫得响的市场品牌, 厨师人才已遍及日本、东南亚和欧美。

三、推进淮安水文化建设的思考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同时提出,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水利建设。水文化作为文化建设和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为人类谋福祉, 推动现代文明科学发展的重要生产力。

1. 加强淮安市水文化专项研究

淮安水文化研究已经开展了二十余年, 在这二十余年中本着传承悠久的传统文化与新时期水文化发展相结合, 形成了开展淮安水文化研究和加强水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推动了淮安水文化事业的发展, 服务于水利事业, 对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淮安水文化已从理论研讨阶段进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 迈上了新的台阶。新时期淮安应该进一步加强淮安水文化研究, 水利部门和水利工作者应该积极参与并大力推动水文化研究, 并在研究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各级领导和水利部门应该重视、支持淮安水文化的研究和水文化的建设。围绕淮安境内重大水事活动和水利工程建设, 组织水文化研究人员深入基层考察调研, 总结好的典型经验, 召开理论研讨会, 用研讨成果指导实践。开展水文化专项课题研究, 研究课题要从水文化建设实践中选择, 研究方法要做到贴近淮安水文化基层, 贴近水文化实际, 贴近水文化工作者, 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水文化建设项目上服务于水文化事业。要加强水文化研究就必须有专业的水文化研究人才与水文化研究机构。因此, 淮安必须大力培养水文化研究人才, 充分发挥水文化研究机构的组织、协调与服务作用。在开展水文化研究与进行水文化建设中培养研究人才队伍, 特别要在研究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在不断研讨交流中, 互相切磋, 提高水文化人才的理论研究水平, 定期开展水文化论文评比, 鼓励水文化研究人员努力学习文化艺术、历史、美术等社会科学和水利建筑等自然科学知识,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在实践中创造优秀研究成果, 造就出一批优秀的水文化研究人才。水文化研究机构是水文化研究最重要的平台, 对水文化研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因为它为水文化研究者提供了人文环境与物质条件。

2. 注重淮安水文化设施建设与修缮

首先, 保护和维修淮安已有的水文化设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人类支配河流和地下水的能力远远超过历史水平, 但对水的健康发展也形成了严重的伤害, 对水文化设施造成了破坏, 从而影响了水文化的建设。历代劳动人民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水文化遗产, 应该视其为水利之宝、民族之宝、国家之宝, 加以保护、维修, 作为向广大水利职工和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其次, 兴建淮安新的水文化设施。随着水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已有的水文化设施已经不能承载目前淮安水文化。必须兴建新的水文化设施才能满足淮安水文化的发展要求。水文化设施是指繁荣水文化事业, 开展活动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如兴办报刊社、出版社、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以及开展文艺体育的设备、设施等。从广义上讲, 每一项水利工程都应该是一件水文化作品。因为每一项水利工程都是水利职工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都有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都为当地增添了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因此, 在兴建新的文化设施时, 一定要把每一项水利工程视为一件文化作品来创作, 精心设计, 精心建设, 精心管理, 将其建设成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工艺品, 把淮安每一处水利工程管理区建设成为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旅游景区。

3. 积极举办各种水文化活动

水文化活动是指与水有关的各种文化活动和水利行业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 是水文化最主动、最现实、最直接的体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水文化活动, 是把各项水文化建设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位淮安人的根本措施。加强淮安水文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包括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淮安水利职工;包括繁荣淮安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建设。只有蕴含水文化的实践活动才会丰富多彩, 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水文化才能得到传承与发展。水文化活动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 教育类水文化活动。主要是水利行业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培训、学校教育、知识竞赛等;各种争创先进和创建文明活动, 如争创先进单位、先进集体, 学习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事迹, 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职工等;各种学术活动, 如重大水利问题的研究、淮安水文化研究、水利科学技术讲座等。第二, 艺术类水文化活动。以水或水利为主题, 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演示活动, 如文艺演出、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赛诗会、摄影、美术、书法、金石展等。第三, 健身怡神类水文化活动。以水和水域为舞台开展的各种水文化活动, 如游泳、垂钓、龙舟赛、泼水节、皮划艇赛、溜冰、冲浪、水上旅游等。

参考文献

[1]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陈杰.水文化建设研究初探[J].城市规划, 2003, 27 (9) .

[3]李宗新.漫谈文化与水文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2 (1) .

淮安水文化建设 篇2

1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 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 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 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 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 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概括而言, 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 总的说起来就是, 究天人之际, 明修身之道, 述治国方略, 求天下为公, 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 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 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 落实到治国平天下, 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 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 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 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

2 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浑厚深远, 仪态万千, 以其极大的包容性和极强的生命力, 长期存在并持续发展。对于传统的东西, 我们既不可能割断它, 也不可能跨越它, 绝不能超越传统去作空白地上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我们应当把传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认识, 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进步的、民主的和科学的要素, 弘扬先进, 扬弃落后, 汲取精华, 去其糟粕, 以与时俱进的现代精神对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因素加以改造, 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 塑造和建设先进的以传统文化为依托, 饱含当今社会先进企业文化的技工学校校园文化。

2.1 物质文化建设

主要内容:遵循建筑规律和美的规律, 系统整合教育资源, 不断完善设施设备。以文化为主, 进一步加强校园绿化、美化;以人文环境建设为主, 学校拟建立以“八园一池一亭一堂”为主体的校内文化公园, 精心设计和创造校园文化环境, 突出传统文化、技能文化、企业文化的教育, 目前已建成了“五园一池一亭一塘”, 即展示志存高远的沁园, 体现师生和睦的怡园, 预示博大胸怀的容园, 昭示茁壮成长的毓园, 象征新校园生机盎然的樟园, 希望学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爱莲池, 揽天下之人才的揽月亭, 传承千年传统经典文化的文化长廊, 为师生创造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优美环境。

2.1.1 校园绿化、美化。完善校园绿化美化管理办法, 加强对绿化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 认真做好花草、树木的养护, 提高绿化覆盖率, 提高绿化品位和效果。积极开展文明卫生校园创建工作, 制定完善卫生标准, 加强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 创造室内“窗明几净, 物品摆放有序”、室外“卫生整洁, 环境优雅宜人”的环境。

2.1.2 楼堂馆所文化建设。

根据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的使用功能, 在楼道内悬挂标语口号或师生作品, 室内悬挂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等。

2.1.3 小品景点建设。

在学校现有的花台、绿化带种植草坪, 建设若干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小品景点, 提高文化品位, 增加观瞻点和驻足休息点。

2.2 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 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 主要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上。

2.2.1 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 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 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 校风主要表现师生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育人氛围。

2.2.2 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 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高效严谨、追求卓越是良好的教风的体现。

2.2.3 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2.2.4 办好校园网站、出版校园画册、相册利用音像等传媒手段展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和师生精神风貌。

2.2.5 重视师生典型人物的举荐、宣传工作, 弘扬典型人物优秀品质和精神, 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2.3 制度文化建设

主要内容:加强制度建设, 是学校规范办学行为, 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基本保障。以人为本, 用民主、科学的精神推进学校制度文化进程, 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要求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和科学、高效的现代职业学校运行机制。

2.3.1 部门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部门规章制度, 重点解决有关规章制度不配套等问题。

2.3.2 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化、规范化, 加强教学各环节的管理、监督、考核、激励制度建设。

2.3.3 学生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组织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各类规章制度, 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育人和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

2.3.4 加强制度意识建设。坚持依法治校, 按章办事, 倡导“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 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

2.4 行为文化建设

主要内容:以树立优秀模范典型为引导, 以主题教育和文体活动为载体, 以强化制度为保障, 逐步教育引导师生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

2.4.1 校园秩序。

积极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 健全完善校园安全工作制度、保卫工作制度, 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全面落实安全保卫责任制。加强安全警示教育, 普及防火、防盗、防伤害等安全防御知识, 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划分各类车辆停泊区域, 保证车辆停放整齐有序, 维护校园交通秩序。加强校园巡查制度, 维护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2.4.2 校园文明。

倡导使用文明用语, 杜绝脏字脏话;着装整洁, 行为得体;在公共场合, 杜绝奇装异服、着装透露、浓妆艳抹, 杜绝勾肩搭背、喧哗嬉闹、拥挤起哄。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在食堂、超市等人员密集地方, 按照秩序自觉排队, 杜绝加塞、拥挤, 并自觉做到“三个礼让”:学生礼让老师、男生礼让女生、人人礼让残疾人。加强卫生健康教育, 搞好流行性疾病的防控。

2.4.3 教师风纪。

落实师德建设,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师德教风建设, 努力提高师德水平, 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坚决杜绝违背师德现象的发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自觉规范教学和工作行为。

2.4.4 学生行为。

教育学生自我评价的科学方法, 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增强提高素质、培养技能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自然、关心他人、关心自己的良好习惯。

2.4.5 文体活动。

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德育与精神文明表彰会、技能比赛、体育运动会、校庆纪念日等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向师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把活动办成最隆重、最热烈、最有影响力的大课堂。

2.5 融入企业管理文化

突出职业精神, 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规律, 在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融入和体现企业文化, 逐步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企业管理模式, 用企业文化的方式进行学生管理, 创建学生即员工、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的企业管理氛围,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引导学生逐步接受、适应职场化人际关系。通过实习实训基地环境建设, 展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纪律、规范、流程, 展示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优秀成果, 展示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加强学生的职业养成训练, 增强学生立志成才的信心。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要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等全面融入地方文化、企业文化, 着力培养全面发展、富有个性、适应社会、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公民、优秀的准职业人, 高素质的劳动者”。

3 保障措施

3.1 组织保障

学校“德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重塑传统文化对接企业文化的学校文化的建设工作。

3.2 思想保障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加强宣传, 使之做到深入人心;要让每一位师生置身于浓厚的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3 制度保障

淮安水文化建设 篇3

淮阴区把乡镇业余文化队伍建设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加以引导和扶持, 区相关领导多次深入乡镇村组调研, 要求各乡镇对热心于文艺创作表演的人员和团队进行登记建档, 并经常组织冬训小舞台、田头赛诗会、农民卡拉OK大赛、乡镇文化团队风采展示、文艺汇演、文艺调演等形式, 培养发展选拔乡镇业余文艺人才, 提升人员素质, 优化队伍结构, 目前, 仅王营镇就成立了以戏曲、书法、诗歌、音舞等为主的9个文艺爱好者协会、3支业余文艺演出团队, 每年文化演出场次均超过60场 (次) 。全区21个乡镇共有50余支队伍约1000多人从事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该区还利用新春团拜会、广场娱乐周、夏日文化广场的舞台, 给选拔出的优秀文艺人才和团队提供充分展示才艺的机会。区文联、区文广局经常组织艺术家和文艺专业人士送文艺下乡, 并通过文企联动的方法, 与淮安市义乌商贸城联合举办大型夜市文化主题活动、与棉花庄镇、丁集镇联合开展了“经典诵读”文艺晚会, 与码头镇、丁集镇联合举办全面小康建设专题晚会, 丰富了乡镇群众的文化生活。该区宣传文化部门还对特色比较鲜明、经常开展活动的优秀业余文化团队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文化工作者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仅2013年, 区委宣传部就筹措近40万元为乡镇文艺团队配置演出服装及音响和音乐器材。另外, 该区还根据各乡镇的地域特色, 挖掘整理了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民间艺术文化品牌, 如古寨的“六塘诗社”、渔沟镇的“花鼓会”、凌桥乡的“淮海琴书”、五里镇的“淮海戏”、刘老庄乡的“红色主题文化”、吴城镇的“马灯舞”等, 其中马灯舞和花鼓会还作为主打节目, 连续两年参加了中韩文化民间交流活动展演。

二、淮阴区乡镇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认识欠缺, 制约队伍的稳定发展

乡镇中心工作侧重抓经济发展, 文化工作偏弱, 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未真正摆上乡镇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村干部忙于跑项目、解决眼前问题或干自己的私事, 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普遍不高, 文化队伍建设很难纳入村干部的考虑范畴。文化生活是个人的私事, 无“挑头儿”及无硬性的规章制度的限制, 文化队伍很难发展。

(二) 人才缺乏, 制约节目的创新发展

农村业余文艺团队的成员多为中老年人, 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活动开展一般多在农闲时节或者伴随传统习俗进行, 节目也是以模仿为主, 表演上缺少骨干。因缺少专业人员指导, 创新能力不强, 队员的学习期望打折, 继而影响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 资金不足, 制约活动的正常开展

乡镇财政收入有限且开支项目众多, 乡镇领导不愿在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上投入大笔资金, 每次的活动支出一般都是乡镇临时筹措支付, 有时连置办服装道具的成本都不够, 演出人员的工资更无法保障。团队服装费、道具费、器材设施费等经费的筹集, 大部分只能靠团队人员为婚丧嫁娶家庭服务来获取一定的费用。活动经费太少, 制约了活动的开展。长期以往, 势必会使团队活动缺乏生气和新鲜活力, 从而丧失吸引力。

三、加强淮阴区乡镇业余文化队伍建设的设想

(一) 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分层分级经费。区级党委政府每年要把业余文艺团队建设需要的经费进行预算, 设最低底限, 只增不减;乡镇政府根据财政收入的增减适当调整拨款比例, 建立长效机制。二是星级评定经费。根据团队成立时间、特色、管理、演出效果等进行星级评定, 制定不同的补贴标准。三是日常活动经费。统筹安排活动场地, 对活动所需水、电等给予专项补贴。

(二) 加强引导管理

一是“内培外引”, 整合人才资源。走访、调查、统计并通过农村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发掘人才。引导和帮助乡镇民间艺人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积极培养继承人, 使民间艺术和工艺世代相传, 推动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制定住房、收入等优惠条件吸引专业文艺人才到农村文化战线工作。二是划分层次, 实施分级管理。将农村业余文艺人才队伍分为专业文艺类、特色文艺类、文化志愿者等三个大类, 对应文化系统管理机构层次, 建立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层次, 形成各类业余文艺人才的梯次发展模式。三是把握正确导向, 进行思想引导。了解演出人员的思想状况和所表演节目的内容, 对于其表演、生活和思想中的一些不适应形势的内容, 及时指出并纠正。四是建章立制, 进行评价考核。宣传、文化、民政等部门要帮助业余文艺团队做好备案、登记注册等工作, 指导帮助团队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管理章程, 使队伍的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有章可循。要将考核重点放在业余文艺团队的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上, 定期组织评价考核活动。

(三) 加大培训力度

一是运用农村文艺人才的力量。鼓励广大农村文艺爱好者参加专业艺术院校的函授、夜大、自学、考试等。发挥大学生“村官”文化水平高的优势, 协助文化队伍开展培训活动。在农闲时候开办短期培训班, 免费培训农村文艺骨干。二是发挥学校艺术老师的作用。发掘本乡镇学校的艺术教师, 使之成为团队的辅导老师, 甚至是骨干成员。三是聘请专家作艺术指导。聘请社会上专业人士担任指导老师, 为节目编排、演员培养等方面给予指导。

摘要:乡镇业余文化团队是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骨干力量,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对于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促进乡风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淮安水文化建设 篇4

市商务局再生办主任高伟介绍, 根据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统计, 网点建设前, 淮安5个主城区共有收购网点900个, 其中证照不全或无照经营的近800家, 走街串巷的废旧物资流动收购人员有1000人左右。

市商务局从建立规范做起, 出台了《关于统一规范全市再生资源回收站 (点) 的通知》及《关于下发淮安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验收评分细则的通知》两个文件, 确定了全市“七统一、一规范”的具体内容, 即规划、标示、着装、价格、计量、车辆、管理七统一, 经营一规范。在此基础上, 充分发挥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的作用, 通过行业自律进一步规范行业行为。

针对回收行业人员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等情况, 自试点体系建设以来, 市商务局制定了3年培训1 500人次计划。2012年, 分别组织全市9个县区250名从业人员参加了两期《全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培训班》;2013年7月, 组织开展150人参加的全行业业务知识培训, 特别邀请了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的三名专家来淮授课, 培训考试合格者颁发人社部职业资格证书。

淮安漕运文化与地方戏曲发展 篇5

关键词:淮安,漕运文化,戏曲

一、漕运兴盛促进淮安经济、文化的繁荣

自古以来, 淮安便是运河枢纽, 运河在淮安以北的河道几经变更, 至明代迁都北京后, 北方巨量的物资需求促进漕运前所未有的兴盛。至明清时期, 漕运、盐运得到空前发展。淮安城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 淮安城市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康熙十六年, 河道总督府从山东济宁移置淮安。漕运总督府是统掌全国漕运的最高机构, 机构设在淮安, 总督府的机构庞大, 文官武校及下辖官兵有两万余人;河道总督府负责督办全国黄河、运河堤防、疏浚工程等。此外, 为了稳定漕运、保障国家财政税收, 明清两代还在淮安设置了淮安关、守备太监、盐运司等机构, 这一方面强化了封建国家对漕运的管理,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淮安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这些机构的设置, 使得淮安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大大增加。从地理位置来看, 淮安地处秦岭淮河一线的中国南北分界带上, 素有“南船北马”之称, 北方的人流和物资至淮安由陆路换乘水路, 反之亦然。人流物资的中转、漕粮的盘验、漕粮运输船只携带大量“土宜”的交易, 使得淮安形成大量专业市场, 商业繁荣和城市繁华达到鼎盛, 《光绪淮安府志》描述其盛况时写道:“自府城至北关厢, 由明季迨国朝为淮北纲盐顿集之地, 任鹾商者皆徽扬高资巨户, 役使千夫, 商贩辐辏……河督开府清江浦, 文武厅营星罗棋布……榷关居其中, 搜刮留滞……百族聚焉, 第宅服食, 嬉游歌舞。”

淮安城市的繁华, 也带来了人文荟萃的局面。淮安因漕运和盐运, 全国各地的商人聚集淮安, 其中以晋商和徽商为代表, 他们甚至举族迁居淮安, 大批的文人墨客因此而云集淮安, 淮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文荟萃的繁荣景象。明清两代, 淮安河下中进士者有56人 (包括状元等) , 举人、贡生160多人。一个弹丸之地出现如此之多的读书人, 在全国都十分罕见。在历史的进程中, 淮安形成了尊师重教、蔚然向学的优良传统。同时, 在商贾的经营下, 淮安出现了一大批会馆, 这些会馆也是文化交流场所。作为纵贯南北的带状形地域文化, 漕运文化是沿线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文化互相吸纳、融汇的结晶, 在沿线各地均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淮安漕运文化代表的是比较先进的商业文明, 依托运河形成了一条经济繁荣带, 带动沿途商贾如云。过境商船、官船的增加, 促进了南北物资交流, 密切了全国市场的联系, 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漕运文化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兼容性和进取性特点。这种特点对于戏曲这种综合性表演艺术的产生、形成, 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地方戏曲中的漕运元素——以淮剧为例

淮安地处运河两岸、淮河下游, 这里自古巫风盛行, 船民、渔民、农民以及部分市民都十分相信船头会、火星会、太平会、青苗会等迷信活动。为娱悦民众, 常在祭神之余, 装扮人物演唱巫书、神书和劝世文中的故事关目, 也有模仿戏曲的表演, 演唱些民间故事和传说中的故事。这样的演出即是被称为“香火戏”。这些香火艺人大多是亦农亦艺、半农半艺, 农忙时种田, 农闲时卖艺, 年成不好时还要流浪行乞, 以唱“门头词”维持生活。地处上河地区的淮安楚州、涟水的语言声调硬而高, 这里的号子、牛歌也高亢、奔放;下河地区的建湖、盐城的语言声调软而低, 这里的田歌、秧歌则较为柔美、抒情。正因为语言和风俗略有差异, 所以在后来就形成了西路淮剧和东路淮剧的演唱风格。淮安的淮剧称为“西路淮剧”。唱“门头词”和唱小戏以及从事民间说唱的艺人们, 也常合在一起演出“香火戏”。其中一些三样都能的艺人, 被观众称为“三伙子”或“三可子”, 所以“香火戏”也称“三可子”。“三可戏”在民间的生长和流传时, 淮安漕运正是发展兴盛的时候, 漕粮和漕盐的运输来往, 给淮安地区带来了大量客流。徽班艺人跟随着徽商在商业发达的两淮地区流转。部分唱“三可戏”的艺人为了糊口, 主动和徽班的一起搭班演出, 徽剧艺人也加入到“三可戏”行列中来。两个剧种同台演出, 被称为“徽夹可”。在徽剧的影响下, “三可戏”的唱腔和表演艺术不断提高, 演出剧目不断丰富。光绪三十二年, 洪泽湖泛滥, 上、下河地区一片汪洋, 部分艺人逃荒渡过长江。上河地区的杨子良、沈月红、大友子、二友子以及薛如贵等人, 分赴南京、苏州、无锡等地。“三可戏”流入到江南后, 被称为江淮戏或江北戏。

在淮剧的传统剧目中, 有一出经典剧目《水漫泗州》, 它讲述的是泗州太守的儿子时延芳与洪泽湖水母娘娘的爱情。时延芳进京赶考落榜, 遵守约定与水母娘娘相见, 两人私定终身, 因洪真道人从中阻拦, 时延芳不能与水母娘娘在一起, 后来, 水母娘娘和时延芳经过一番努力战胜了洪真道人。时太守及全泗州城人民, 为儿子时廷芳和水母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在婚礼中, 洪泽湖大水渐渐上升, 漫过泗州城。泗州城渐渐下沉, 成了一个水国。泗州太守及人民, 脱离红尘苦海, 在洪泽湖下享受着世代安乐的生活。其蓝本就源自于淮安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在洪泽湖边, 有一座辉煌过900年, 至今在水下沉睡了330年, 被人们誉为“东方宠贝城”的古老城市——泗州城, 由此产生了闻名而悲壮的爱情故事。而其真实的历史背景是, 桀骜不逊的黄河每年夹带着16亿吨泥沙奔腾而下, 以4亿吨泥沙沉积于淮河, 堵塞了大运河漕运这条经济生命线。于是, 明代总理河漕的潘季驯提出了“蓄清刷黄济运”的方略, 即在与淮河相接的洪泽湖东岸筑起高家堰大堤, 提高淮河水位, 使淮河的清水倒灌到黄河, 冲刷黄河带给大运河的泥沙。这样, 便可达到“济运”——保证朝廷经济大动脉大运河畅通无阻的目的。但在洪泽湖东岸筑堤, 淮河水位提高, 就决定了西岸的泗州城被淹没的命运。清康熙十五年 (1676) , 再行“蓄清刷黄”之策, 不断提高洪泽湖大堤, 最终, 洪泽湖成了悬湖。泗州城位于了洪泽湖水位之下, 清政府为了漕运的正常通行, 保证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 则牺牲了泗州城。百姓或淹死, 或四处逃荒。于是, 民间开始流传《水漫泗州》的传说, 《水漫泗州》演绎了一场泗州城凄美的故事。

三、因漕运流入淮安的戏曲及其发展—以淮海戏等为例

淮海戏的产生有三种说法, 其中之一是淮海戏源于秦腔, 据清代李调元《雨村剧话》记载:“秦腔始于秦州, 盛于长安, 流入晋、冀、鲁、豫至淮水止。”清代, 南方各地的地方戏曲进京汇演, 这些戏班沿运河北上路过淮安, 很多时候, 因淮安商业繁荣、人口众多、娱乐需求旺盛, 他们往往驻扎淮安, 北方地区的戏曲也沿运河南下, 汇集淮安。据此推断, 淮海戏为秦腔一支, 经融会通过漕运流入淮安地区的徽剧、京剧和柳琴戏后而创立的新剧种。清代乾隆、嘉庆年间, 艺人多个体分散活动, 走村串户演唱, 故又称之为“打门头词”。演唱内容多半是民间流传的故事, 使用的乐器是一把三弦, 人称“三刮调”。清道光年间, 几个艺人凑合一起进行活动, 逐步形成班组, 在农村的田头、庄头及庙会上演出, 形成了“戏”的雏形, 遂渐演变为今天的“淮海戏”。由于漕运带来的经济繁荣和百姓文化生活的需求, 淮海戏在淮安落地生根, 并不断发展, 成为淮安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种类。

此外, 淮安的楚州十番锣鼓有着悠久的历史。十番锣鼓是

戏曲舞蹈创作琐谈

钟林荔 (福建省宁德市畲族歌舞团福建宁德352100)

“以歌舞演故事”是中国戏曲的本质属性, 由此可见舞蹈在戏曲中的地位与作用。戏曲是节律化、舞蹈化的, 戏曲表演中的唱念做打都可被视为舞蹈, 但本文要论述的是戏曲表演中为推进情节、渲染气氛、刻画人物而运用的现代的群体舞蹈, 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创作方法。

近年来, 戏曲的观众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审美视野的扩大, 他们的审美趣味也跟着改变, 已不能完全满足于传统的表演形式, 这就推动了戏曲的改革与创新, 在纵向继承的同时也注意横向借鉴, 开始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表演艺术手段, 传统的戏曲舞蹈也必然列入改革创新之列。于是, 受到当代观众, 特别是青年观众喜爱的现代舞蹈就逐渐进入了戏曲表演之中, 但由于尚处于“磨合期”, 故还有不少不吻合、不协调、不适应之处。而之所以产生这些偏颇, 盖源于舞蹈编导对舞蹈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的认识的偏差。因此, 对当前戏曲舞蹈创作的状况进行研究是有意义的。

我是从1996年开始, 陆续为大型现代越剧《天地良心》、越剧儿童剧《烛光》、古装闽剧《红豆缘》等剧目编导过舞蹈的, 其中走过弯路, 有经验, 有教训。现拟就自己这几年从事戏曲舞蹈创作的心得体会, 谈谈个人的看法。

戏曲舞蹈在戏曲演出中的任务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舞蹈要表现规定情节中人物的行动, 事件的进程, 因此, 舞蹈要与戏剧情节的进展相吻合, 帮助展现戏剧情节发展的过程, 而不应脱离戏剧情节单纯地、孤立地去舞蹈, 把舞蹈变成舞台的一种点缀。这就要求舞蹈的编导要了解剧本、熟悉剧本、在舞蹈语汇的运用, 节奏的把握, 乃至道具的使用等方面都紧紧地与戏剧情节联系在一起。舞蹈该长则长, 该短则短, 可以时断时续, 甚至“支离破碎”, 一切都要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作决定, 使舞蹈与戏剧唱腔、道白、人物动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不要为舞而舞。如闽剧《红豆缘》过千人渡的那场戏, 当豆腐女沈灵芝送骆兰生进京赶考, 遇鲤鱼溪拦路, 俩人撑竹排过溪河的场景。从豆腐女先上竹排, 手持竹竿引骆兰生上竹排, 河水荡漾, 竹排起伏, 到俩人互诉衷情, 一直到上岸, 始终围绕着一根竹竿舞蹈。群舞演员推动树木景片, 与男女主人翁相向而行, 不时的、间隔的流动, 表现了一种男女主人翁撑竹排顺水行进的过程, 而豆腐女和骆兰生只是在舞台的中区尽情地“双人舞”, 表现了从上竹排到上岸, 横渡溪水的情景和两人依依惜别的离情别绪。舞蹈历时十几分钟, 而观众却看得很入神, 有种引人入胜的感觉。舞蹈是根据主要角色的唱腔进行编排的, 流行于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福建等地的汉族民间鼓乐, 十番锣鼓的演奏主要用于宗教的超度、醮事与民间各种风俗礼仪活动。僧、道两家称之为“梵音”, 民间则称之为“吹打”或“苏南吹打”。皇宫的昆曲因运河的开通和漕运的发展繁荣流入淮安。清道光年间, 淮安著名的民间艺人孙敏卿将从皇宫里流传到淮安的已盛行多年的昆曲音乐进行了整理, 加进了锣鼓打击乐器, 并成为楚州十番锣鼓 (又称武昆) 。

漕运总督府就设立在淮安楚州, 淮安的经济繁荣, 百姓生活富裕, 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发展戏曲, 所以, 十番锣鼓在淮安不断壮大。楚州曾有十几支演奏十番的民间团体 (当时叫堂子) , 如:粮安堂、行安堂、建安堂等等。最有名的是粮安堂, 他们的人员大部分是由楚州南门一代的粮行的老板和一些布行商人组成的, 他们的演技最好。其次是行安堂, 他们是由河下一带做小买卖的生意人及一些手工艺人组成的。每逢农历四月二十八的都天会和五月初一的东岳庙会, 各个堂子会招集所有的艺人结队, 走街串巷, 最后汇集到东岳庙打擂台, 声势浩大、热对于规定情景的演绎, 推动情节的发展作用明显, 又没有强加进舞蹈的痕迹。

二是服务于戏剧人物的塑造, 人物情感的表达。舞蹈是抒情大于叙事的艺术, 而戏剧又长于抒情, 因此两者的结合将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但此时的舞蹈的抒情, 必须是抒人物之情, 规定情景之情。而有时我们舞蹈编导会为了自身舞蹈的完整脱离了剧情而大抒特抒, 结果是弄巧成拙。我在闽剧《红豆缘》“送别”一场的舞蹈编排中就注意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主人翁骆兰生与豆腐女在送别路上急于表白又羞于启齿, 依依惜别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设计了可移动的茶树与“采茶女”的舞蹈, 这些舞蹈演员有时是拟人化的、有时是人物化的。因为他们有时是茶丛、草木, 有时是采茶女、沈灵芝的女伴, 那种用采茶女的时隐时现把主人翁的心理外化, 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人物的矛盾、复杂、细腻的感情。

三是要烘托气氛, 渲染情绪。舞蹈是一门视觉艺术, 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运用得当, 当能很好地起到烘托气氛、渲染情绪的作用。我在编排越剧儿童剧《烛光》时有这样一场戏:徐开清老师为救落水学生牺牲后, 孩子们沉痛地在教室里悼念自己的老师。为了渲染这种氛围, 我让数十名孩子, 在冷光照射下, 举着一枚枚蜡烛缓缓走来, 轻轻跪下, 用简单的手的动作表达哀思。这里没有太多的舞蹈动作, 没有太大的舞台调度, 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一次戏演到这里, 配合着演员如诉如泣, 凄凉的唱段, 观众总会潸然泪下。在这里无需追求舞蹈本身的完美无缺, 能渲染足气氛即可。又如闽剧《红豆缘》的开场和结尾的两场婚礼场面。开场, 根据迎亲路上这一规定情景, 我把舞蹈定位为“迎亲队伍行进中的舞蹈”, 编舞突出地域特色, 应用福建闽东北一带的婚礼习俗, 融入福建民间舞的舞蹈语汇, 使用了花轿、喇叭、嫁妆礼品担等道具。结尾, 规定情景则落到了状元府, 使用舞蹈的道具与开场的一样, 气氛依然热闹, 做到全剧首尾呼应, 又有物是人非的讽刺寓意。

在戏曲舞蹈的创作中, 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独立性、完整性而编排大段的舞蹈, 游离于戏剧情节发展之外。不可只注意自己舞蹈的个性而忽略了戏剧、剧种的特性, 要更多地吸收中国古典舞蹈、传统戏剧舞蹈及民族舞剧的舞蹈元素进行再创作。另外舞蹈编导要与戏剧导演密切配合, 倾听导演的意见, 认真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景的氛围, 尽量根据导演所定位的整部戏的风格和要求来创作, 这一点也是极为重要的。

这些, 仅是本人近几年在从事戏剧舞蹈创作中的一些体会, 提出来求教于同行。

闹非凡, 百姓十分喜爱。

这里, 特别需要交代的是, 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的王瑶卿 (其父为晚清著名昆曲演员王绚云) 、中国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周信芳, 都是淮安人, 他们的从艺之路都与淮安漕运文化的兴盛有着无法割断的渊源。作为淮安的戏曲名人对中国戏剧发展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明奇.《运河之都淮安及其历史地位的形成》.江苏地方志.2006.

[2]季祥猛.《论“运河之都“的核心人文价值》.淮阴工学院学报.2009.

淮安运河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篇6

淮安运河文化就是文化创意产品的一个显著的例子,淮安运河水口对于淮安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显著影响。整个淮安运河的中心城市发展都被运河水口深深地影响着,因此淮安运河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直接影响淮安运河的历史和未来,这就需要分析、研究,寻找一个符合现代生活但是却不丢失优良传统的设计方法,来展现淮安运河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

一、淮安运河文化简介

淮安运河村位于我国江苏省淮安市,淮安运河是我国在春秋后期开始建设的人工大运河,到现在为止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经过隋炀帝的规划、唐宋两代领导人的延伸、元朝的整合,还有明清时期的完整规划,最终奠定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淮安运河格局。运河的再一次整合和开发是在我国建国之后,并且运用当今的科技手段实施了梯级开发,这样的做法使运河中的很多危险河道变成了普通的河道,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保证运河寿命。运河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文化史上的瑰宝,淮安运河从天然河流转变为人工运河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这条河流一直没有离开淮安这座城市,这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标志和文化历史[1]。

其实淮河本来是外来的一条河流,也就是说淮河的水最终的流向是海洋,并且淮河拥有属于自己流入海洋的道路,它也是我国境内唯一一条独自流入海洋的河流,但是淮河流域附近的地貌比较复杂,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黄河的下游河道改变,最终出现黄河夺淮的情况,这一情况导致了下游入海口的淤塞,洪水无法排泄,最终淮河的入海河道被侵占,淮河原本的水系出现混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经常有大旱或者大涝灾害,也是从那时候起淮河成了自然灾害频发的区域。

在南宋前期,淮河作为独自河流,流入大海,水患问题较少,在黄河夺淮之前,淮河一直造福淮安附近的居民,给国家带来较好的收益,这是一条非常富饶的河流,而且古时候还流传出“两淮水利甲天下”的美誉,其主要原因是淮河有自己独有的流入海洋的线路,根据其西高东低的地理优势,河水直接大海,一旦遇到干旱,淮河水流长期在沿岸冲刷可以为附近农田提供充足的水源。这也是淮安沿河流域文化悠久流传的主要原因。

二、淮安运河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内容

采用文献法以及调查取证法对淮安运河所存在的地域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探究与分析 , 进而对淮安运河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提出相关的研究观点 , 由此对淮安运河民族地域文化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宣扬 , 彰显出我国的悠久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 并且 , 促进淮安运河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发展 , 带动我国整体化的旅游行业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保证我国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2]。

在进行淮安运河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内容的构建时,“网络文化宣传单”不失为一种比较方便而且能全面介绍产品内容的好方法,合理地设计“网络文化宣传单”,通过网络将“网络文化宣传单”发到网络用户手中进行宣传,第一要注意将淮安运河所特有的艺术风情体现出来,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对其文化认知的概念,但凡看到“淮安运河”几个字,人们立刻就会想起文化宣传单上对淮安大运河的介绍,令其对淮安大运河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并且,“网络文化宣传单”的宣传没有时间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同时,其所宣传的受体也没有限制,如此一来,可以对宣传的内容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全国人民甚至国外友人都能够看到,不仅如此,这样的方法也是最方便、最快捷的,不用投入大量的宣传成本,在“网络文化宣传单”中,该项设计对于淮安运河文化的体现也是十分完整的,能够通过图片展示以及主题化的相关表现手法,将淮安运河的重点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能够通过“网络文化宣传单”的网页展示和网页视频加深受众的印象。

三、淮安运河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原则

从淮安运河特色“文化艺术表征”所构建成的特殊性文化发展脚步来看 , 其与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目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如今的淮安运河设计理念进行革新,对其文化产品进行再创新。从现今的文化产品设计创新理念的层次上进行分析 , 淮安运河的文化基本内容的创新需要做到文化内容的补充以及再次革新,结合淮安运河的实际宣传情况,对淮安运河文化产品进行创新,令淮安运河的“文化艺术表征”在现代设计的重新整合下得到传承和发展。除此之外 , 包含了民族意味以及概念的文化产品,并且又包含了新时代背景内容的创意设计产品,其本身的文化艺术价值就已经能够有着更好的彰显[3]。淮安运河自身特有的“文化艺术表征”,同样是我国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相关创新理论作为基垫,保持了淮安运河文化的原始优点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对其革新和创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淮安运河文化产品进行再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并且严格遵循:

第一方面,在原始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 , 这里讲到的“原始”,实际上指的是淮安运河其本身在历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已经拥有的文化,同样也是淮安运河文化艺术表征的重要内涵,在进行淮安运河文化产品设计时,需要保留这些最具代表性文化的本质与重要内涵。

第二方面,就是对淮安运河文化产品进行创意设计的时候,需要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在保证原有文化内容不被损坏的情况下加以彰显。

第三方面,就是在进行文化产品创意设计的时候需要具有新时代文化的特点,假若单单生搬硬套淮安运河原有的文化产品内容,就没有办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要将受众审美需求作为整个设计的基础,围绕这个基础进行设计,并且最好是能够将传统淮安运河文化元素通过新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设计中遵循这三种文化产品设计方法与原则后,该产品在真正地投入市场时才能够得到更多受众的喜爱,并且满足受众自身的审美需求,同时还能够将宣传的内容广泛地传播出去,不单单只是为了宣传,也为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4]。

四、淮安运河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方法

淮安运河其本身具有的特殊的“文化艺术表征”是蕴含着淮安文化灵魂的,因此,在其文化产品的体现设计时,也需要具有文化审美价值,因此,进行淮安运河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一点,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结合现代平面设计原理的相关内容,否则就会变得索然无味仅仅是生搬硬套而已,无法满足受众的审美要求[5]。将“创造出现代人能接受的创意设计文化产品”作为淮安运河文化产品设计的终极目标,就要把新时代背景下的设计原理渗透在其中,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更好地迎合受众的审美需求,更能够对我国民族地域化的创意产品进行宣传。在现代化的平面设计原理基础上,主要是通过将原有“文化艺术表征”进行再次创新的方法,对原来本就存在的淮安运河文化元素的功能进行再次创新和发展。比如在设计淮安运河的“网络文化宣传单”时,可以适当地通过网络图像表现的手法讲述一些淮安本地的和运河相关的历史故事,由此,可以更加清晰地将本地的文化展现出来。

五、总结

淮安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篇7

1.1 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淮安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有据可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六七千年的“青莲岗文化”,隋唐时期,淮安地区就已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饮食文化体系。清朝时期,作为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淮安是全国漕运、盐运的中转地和南河总督府所在地,经济空前繁荣,这促使淮安饮食加速发展成了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地方菜系。新中国成立后,淮扬菜用于国宴,使淮安美食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几代淮安人的努力下,淮安饮食文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2 种类齐全的物产资源。

淮菜与淮安优越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淮安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运河纵贯,湖泊星罗棋布,水渠交叉如织,以河湖时鲜为最,提供了难以胜数的水鲜,如鱼、鳖、虾、蚬,鸭、鹅、野鸭、雁等。其中鱼的品种特别多,如草、鲢、鳙、鳊、鳅、鲤等。繁多的原材料配以精湛的技艺,成就了声名远播的淮扬菜美食文化。

1.3 别具一格的特色小吃。

小吃在我国烹饪技术遗产的宝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淮安小吃久负盛名,种类繁多。淮安的小吃有凉皮、凉皮面、烧烤、肉夹馍、辣汤、馄饨、牛肉汤、牛肉包、米线、蟹黄汤包等。淮安茶馓、高沟捆蹄等久负盛名。

1.4 风味浓郁的地方菜肴。

淮安已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淮扬菜之乡”称号。游人在淮安既可品尝到全鱼席、全羊席、长鱼席、文楼汤包、平桥豆腐、开洋蒲菜、软兜长鱼、生炒蝴蝶片、炝虎尾、大烧马鞍桥等经典美味,又可以享受到盱眙十三香龙虾、蟹粉鱼腐、酥皮虾蟹、洪泽湖活鱼锅贴等纯正的乡土佳肴。

2. 淮安饮食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本地餐饮企业缺乏品牌意识。

淮安市大部分餐饮经营者缺乏注册商标、争创品牌的意识,使淮安风味菜肴的无形资产得不到充分体现和开发利用。如文楼汤包、淮安茶馓等虽已注册商标,但缺乏使用制度、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开设文楼汤包、淮安茶馓店而不受商标的约束,这于无形中降低了“正品”的品牌价值,是无法弥补的无形资产损失。

2.2 餐饮企业服务管理水平不高。

在淮安餐饮市场中,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的企业不多。大部分餐饮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欠缺,基本上是家庭式管理、粗放式经营、简单化服务,推出的菜肴品种无论是在工艺上、包装上还是在服务上都无突破。表现在一些宾馆、酒楼没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定位,服务缺乏个性,经营品种雷同,无创新意识和特色品牌,且服务质量差,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2.3 中小餐饮企业数量多分布散。

近几年来,淮安餐饮业发展迅速,但总体上仍是以中小餐饮企业为主,餐饮、小吃店遍布淮安的大街小巷,数量多、分布散,形成规模经营的餐饮企业不多。没有登记的各类小吃、排档则散落在市区的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找到各类小吃店、小排档的身影。

2.4 旅游餐饮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

旅游餐饮产品的购买对象通常是初到该地的旅游者,他们对旅游地的饮食情况、饮食文化特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旅行社宣传、导游讲解或者其它宣传途径而获得。而淮安各旅行社尚未把旅游餐饮看作整体旅游产品的基本构成要素来进行统一宣传。淮安各大网站、广播电台未开辟有关淮安饮食文化的专栏或专题节目,各旅游景区景点也没有地方菜肴、风味小吃的介绍。这不但影响到淮安旅游餐饮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而且影响了淮安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3. 淮安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对策

3.1 合理布局,打造特色美食街区。

淮安应逐渐形成一批专营淮安风味小吃的连锁性质店铺。笔者建议把漕运路开辟为展示淮安小吃和特色菜肴的“美食一条街”,让旅游者在观赏大运河夜景的同时能品尝各类美食。在全市重点旅游线路上,有计划地设立和分布一批淮安特色菜肴饭店,突出当地风味,并在淮安各旅游饭店和大酒楼推出如软兜长鱼、淮城蒲菜、钦工肉圆、码头汤羊肉等传统特色菜肴。培育淮安旅游餐饮品牌名店,淮安餐饮要做大做强,就需要培育建立起自己的餐饮名店和能充分展示地方饮食文化的旅游餐饮龙头企业。洪泽老鱼馆、朱坝锅贴城、码头羊肉馆、漂母粥店等食府在淮安餐饮市场占据一定的份额,并享有较好的声誉。

3.2 提高旅游餐饮企业的服务管理水平。

餐饮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与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对餐饮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餐饮企业如果缺乏科学化管理、个性化服务,发展则必然受到制约,不可能做大做强。因此,加强淮安旅游餐饮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企业服务管理水平,树立企业良好的服务形象,为宾客提供满意超越期望的服务,是旅游餐饮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

3.3 搞好旅游餐饮商品的开发与创新。

旅游商品是旅游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安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特产,如淮安茶馓、苏粤乳鸽、洪泽湖野鸭、涟水鸡糕、金湖藕粉、蒋坝鱼圆、钦工肉圆、盱眙龙虾等,把这些饮食特产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开发、生产出包装精美、便于携带、具有纪念意义并赋予其文化内涵的高档旅游商品,对激发游客购买欲望、提高旅游购物比重、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有着重要作用。旅游餐饮企业应强化文化品位,大力整理淮安饮食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和典故等资料,提高饮食菜品的文化含量,力求使游客达到以吃为方式、以精神享受为目的的旅游体验,使饮食文化与旅游文化达到更深层次的结合。

3.4 设计推出饮食文化特色旅游线路。

根据淮安旅游资源和饮食文化资源特色,设计淮安饮食文化旅游线路,推出淮扬菜美食游,重要节点是淮安楚州,洪泽朱坝锅贴城、老子山、黄集镇,淮阴区码头镇,盱眙等饮食特色十分鲜明的地方,使美食旅游成为一种独特的、新鲜的旅游体验。可以成立一个淮安美食旅行社,专门从事美食旅游线路设计和接待工作。

3.5 通过特色节庆活动扩大知名度。

淮安节庆活动众多,而且独具特色,已经成功举办了“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金湖荷花艺术节”、“洪泽湖旅游文化节”、“盱眙中国龙虾节”和“涟水白鹭节”等有特色的节庆活动,提升了淮安旅游和餐饮食的知名度、美誉度。淮安要充分利用各种重大节庆活动和重大旅游活动,大力推介淮安传统饮食文化,充分展示淮安菜肴、小吃等系列美食产品,充分展示淮安传统美食的风采。

3.6 加大旅游餐饮的宣传营销力度。

淮安要充分发挥大众新闻媒体作用,以淮安饮食文化、美食为主要内容,电视、广播、报刊、网站要拿出适当的时段和版面开辟专栏,对专题进行广泛宣传。各旅游景点要有淮安地方风味小吃名点的介绍,主要旅游饭店、商场要有介绍淮安传统饮食文化内容的橱窗。淮安还要对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研究、整理,通过出版《淮安小吃》、《淮安饮食文化》等专业书籍,介绍淮安传统食品、特色菜肴和传统小吃的掌故习俗、文化内涵,使人们在品尝精美的风味小吃时得到一种文化享受。

摘要:淮安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本文在分析淮安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 就如何做大做强淮安旅游美食文化产业提出了一些开发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淮安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高岱明.淮安饮食文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2.8.

[2]吴雪华.美食淮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6.

上一篇:癌症病人下一篇:学生写作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