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资金监管

2024-10-10

淮安资金监管(共8篇)

淮安资金监管 篇1

关于印发淮安市市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使用管理细则的通知

市区各有关单位,各小区(大厦)业主委员会:

为加强对本市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保证市区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及时维修和安全使用,现制定《淮安市市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管理细则》(试行)并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执行。

淮安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抄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抄送: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市财政局。

淮安市市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使用管理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本市市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简称“维修资金”)的管理,保证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及时维修和安全使用,维护维修资金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建设部、财政部令第165号)及省、市等相关法规和规章,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市市区内的维修资金使用管理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是本市维修资金使用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淮安市物业管理中心是维修资金使用管理单位,具体负责主城区(清河区、清浦区)维修资金使用管理。第四条 维修资金申请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合同约定,按一定比例扣留工程质量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应存放在物业服务企业的专用账户上(无物业服务企业的,可存放在辖区街道办事处的专用账户上),并由物业服务企业及企业法人代表书面承诺:如企业退出、破产、注销时,将质量保证金全额移交业主委员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第五条 共用设备在修复后必须达到完好。按其出厂标准,总体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原产品标准的90%以上,正常运转能耗不得高于原产品标准的110%。涉及产品专业技术性能指标的可以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或技术监督部门依法检测认定。

第二章 维修资金使用范围

第六条 维修资金应当专项用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和更新、改造,不得挪作他用。

第七条 维修资金使用范围包括:

(一)住宅共用部位的维修和更新、改造;

(二)住宅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

(三)法律法规和规章等明确应该列入使用范围的项目。

(一)—

(二)明细见附件:《淮安市市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主要范围》。第八条 维修资金使用须经维修资金列支范围内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除发生危及房屋使用安全或公共安全的紧急情况外),方可使用维修资金。危及房屋使用安全、公共安全或严重影响业主生活的紧急情况发生时可不经过使用前公示,不需通过二个三分之二以上业主表决同意等程序,可按紧急情况程序要求直接申请使用维修资金。

第九条 发生危及房屋使用安全、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影响业主生活的紧急情况,物业服务企业(管理单位)应当立即向业主委员会书面报告,并由有资质的施工或设计单位制定维修方案。书面报告和维修方案经业主委员会、辖区街道办事处同意,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初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维修资金管理部门审核后,由小区(大厦)物业服务企业(管理单位)组织维修。维修费用直接从受益业主维修资金账户中按建筑面积比例分摊支付。

第十条 危及房屋使用安全的紧急情况一般包括:

(一)屋面防水损坏严重造成较大面积渗漏的;

(二)电梯故障危及人身安全的;

(三)高层住宅水泵(水箱、管道等)损坏导致供水中断的;

(四)楼体单侧外立面五分之一以上有脱落危险或危及业主安全的;

(五)消防系统出现功能障碍,或部分设备、部件损坏严重,消防管理部门要求对消防设施设备维修及更新、改造的;

(六)公共安全护(围)栏破损严重,危及业主人身安全的;

(七)专用给、排水设施因坍塌、堵塞、爆裂等造成功能障碍,危及业主人身和财产安全的;

(八)其它必须立即维修的项目。

第十一条 发生危及房屋使用安全等紧急情况,未按规定实施维修和更新、改造的,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物业管理职能科室或辖区街道办可以组织代修,费用从相关业主维修资金账户中列支。其涉及已售公有住房的,应当从售后公有住房维修资金中列支。

相关部门组织代修的,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组织相关专业部门进行鉴定并出具鉴定报告;

(二)由社区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就工程事项出具相关证明;

(三)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编制工程预算并经工程造价部门审定;

(四)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物业管理职能科室审核同意后,向维修资金管理单位发出划转维修资金的通知;

(五)维修资金管理单位将所需维修资金,按首付款和决算尾款形式分别划转维修单位,并将工程费用分摊至相关业主明细帐户。

第十二条 紧急情况维修工程完工后,应按本细则第十八条

(四)款规定组织维修工程竣工验收。工程验收合格后,应向业主公示维修方案、工程决算、审计报告、业主分摊明细表等,并将公示的资料和照片报送维修资金管理单位备查。

第十三条 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的下列费用不得从维修资金中列支:

(一)属于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保修责任范围的,由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负责实施并承担相关费用;

(二)依法应当由相关单位承担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等管线和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费用;

(三)因人为损坏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应当由当事人承担修复的费用和赔偿责任;

(四)根据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应当由物业服务企业承担的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养护费用;

(五)单个维修项目一次维修费用在500元以下(含500元)。

第三章 维修资金使用申请

第十四条 维修资金使用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维修资金已足额归集并缴存专户银行,维修项目符合维修资金使用范围(详见本细则第二章);或符合维修资金使用范围,部分维修资金归集缴入专户银行,未归集到位部分已明确维修费用分摊方案,并由相关受益业主书面承诺筹缴到位期限的(承诺期限:从业主大会通过使用方案之日或业主承诺集中公示之日起计算,不超过45天);

(二)房屋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维修和更新、改造的范围及项目符合本细则规定;

(三)经房屋鉴定机构鉴定为危险房屋,或出现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技术标准规定必须维修的情形。

第十五条 维修资金使用申请主体和相关责任:

(一)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由业主委员会受理报修和申请使用;

(二)未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由该区域的管理单位受理报修和申请使用(须由辖区街道办签章确认)。

(三)既无业主委员会也无正规管理单位的,由所在街道办事处牵头(成立房屋维修管理小组)受理报修和申请使用;

(四)原房改已售公房购房款10%部分维修资金,原则上由原产权单位负责报修和申请使用或委托管理单位办理,并签章确认和承诺;

(五)本细则规定的主体申请人及相关责任部门对发生危及房屋使用安全、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影响业主生活的紧急情况时,应及时启动紧急情况维修预案、消除危险。因拖延、推诿等导致业主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损害的,相关人员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维修资金使用审核和确认,应当在依法通过使用方案后,拟实施的15日前,向辖区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维修资金管理单位)报送以下资料:

(一)业主大会依法通过的使用方案;

(二)填报《淮安市房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申请表》;

(三)维修涉及范围内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且占总人数 2/3以上业主书面同意使用维修资金的决定书;

(四)按户分摊费用方案、资金不足使用续筹办法(包括续筹到位时间、承诺)、维修合同(协议)、维修工程审价合同、维修预算书;

(五)上述

(一)至

(四)项备案资料公示5天(附照片)且无集中反对意见的证明;

(六)房屋原产权单位承诺书(房改房);

(七)业主委员会备案证明和印鉴章(卡)。第十七条 维修资金使用按以下程序申请:

(一)报修:业主委员会或其委托管理的物业管理企业、管理单位受理业主报修,并填写房屋修缮报修单。

(二)预算:接受报修单位委托修缮施工单位,通过实地勘查、编制维修方案和工程预算书。

(三)预分摊:业主委员会或其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管理单位填写《淮安市房屋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申请表》,并报维修资金管理单位。维修资金管理单位将预算金额按建筑面积分摊到户,并打印票权登记表。

(四)业主确认:每户预分摊情况经涉及的业主签字确认。

(五)公示:维修方案、工程预算及业主确认等情况在小区出入口或有关楼道口等醒目位置予以公示(不少于5天)。

(六)申报:公示无异议后,将填好的《淮安市房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申请表》和预算书及公示材料等报送维修资金管理单位审核。

第四章 维修资金使用审核和分摊

第十八条 维修资金使用审核由维修资金管理部门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受理申请,接受《淮安市房屋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申请表》及相关资料;并核对维修项目涉及业主的维修资金帐户余额;

(二)安排相关人员到现场勘查确认:维修项目是否符合使用范围、工程量是否与申报材料相符等,填写《维修资金申请使用现场查勘表》。并依据《淮安市房屋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申请表》和现场勘查情况,由经办人在《淮安市房屋维修资金使用审核表》上出具初审意见;

(三)审核批准并拨付首批资金(原则上不超过申请金额的30%);

(四)督促维修工程竣工验收。维修工程竣工验收由维修资金使用申请主体邀请辖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街道办、工程监理单位、维修施工单位、业主代表、物管单位(管理单位)、决算审计单位等参加,并形成竣工验收报告;

(五)依据申请主体委托的专业审价单位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按规定结算并拨付尾款(工程决算审计费用列入维修工程预算项目);

(六)做好资金分摊业主帐户、核算记帐、资料归档工作。

第十九条 经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审计确认的维修工程决算费用总额不超过经业主首次签字确认的维修预算费用总额15%或1.5万元的,不需要再重新申报和相关业主签字确认。超过15%或1.5万元(含15%和1.5万)的,则必须重新申报及经相关业主再签字确认。第二十条 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费用,由管理部门按照业主拥有住宅建筑面积的比例在其维修资金帐户中按照下列规定分摊:

(一)商品住宅之间或者商品住宅与非住宅之间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费用,由相关业主按照各自拥有物业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

专属一个单元业主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费用,由该单元全体业主按照各自拥有物业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专属一个楼层业主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费用,由该楼层全体业主按照各自拥有物业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

(二)售后公有住房之间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费用,涉及多个楼幢的,由各楼幢按照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每个楼幢的费用,按照该楼幢全体业主交存维修资金总额与公有住房售房单位交存维修资金总额的比例分摊;其中,应由业主承担的,再由相关业主按照各自拥有物业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

(三)售后公有住房与商品住宅或者非住宅之间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费用,先按照建筑面积比例分摊到各相关物业;其中,售后公有住房应分摊的费用,应按照本条第(二)款的原则进行分摊。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细则中有关业主大会、业主、物业、物业管理、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等名词用语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建设部、财政部令第165号)、《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淮安市物业管理实施细则》已有规定,从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本细则由淮安市物业管理中心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细则自2011年元月1日起试行。本市辖区内的县可参照试行。

淮安市市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主要范围

一、住宅共用部位的维修和更新、改造

(一)屋面防水层破损,顶层房间渗漏的;

(二)楼房外墙出现雨水渗漏,引起外墙内表面浸湿;

(三)地下室出现渗漏、积水的;

(四)楼房外墙外装饰层出现裂缝、脱落或空鼓率超过国家相应标准、规范的规定值的;

(五)建筑保温层出现破损或脱落,或建筑保温不良引起外墙内表面出现潮湿、结露、结霜或霉变的;

(六)外墙及楼梯间、公共走廊涂饰层出现较大面积开裂、锈渍、起泡、翘皮、脱落、污染的;

(七)公用区域窗台、门廊挑檐、楼梯踏步及扶手、维护墙、院门等出现破损的;

(八)公共区域门窗普遍破损的。

二、住宅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主要项目范围包括:

(一)电梯

电梯设备下列部件出现磨损、损坏,应进行维修和更新、改造:

1、曳引机。

2、制动器。

3、电动机。

4、导向轮、曳引轮。

5、钢丝绳。

6、限速系统。

7、控制柜。

8、选层系统。

9、操纵盘与显示系统。

10、层、轿门系统。

11、导靴。

12、导轨。

13、对重。

14、安全装置。

15、控制电缆及井道配线。

16、缓冲器。

17、轿厢。

(二)中央空调系统

中央空调设备下列部件出现磨损、损坏,应进行维修和更新、改造:

1、空调压缩机部分

(1)活塞式压缩机:更换内部大件;

(2)离心式压缩机:更换电动机、主轴、工作叶轮组件、轴承、进口导叶等。(3)螺旋式压缩机:更换内部大件。

2、中央空调给水:更换钠离子交换器、各类水泵、膨胀水箱、直径150㎜以上(含直径150㎜)管道、阀、过滤器、修换电机绕组、绝缘等。

3、冷凝器:更换阀门、管道。

4、蒸发器:更换阀门、壳管、盘管。

5、膨胀阀:更换。

6、控制系统:更换主控板。

7、辅助设备:更换油分离器、贮液器、过滤器、电磁阀、压力控制器、油压控制器、冷却外壳及通风机等。

8、风机盘道:更换风机、盘管。

9、新风及变风量机组:更换风机、电动机、表冷器、控制箱。

10、双效溴化锂吸收式机组:更换各类泵及电机、修换发生器、吸收器、引射器、U形管、换热器、蒸发器、冷凝器。

11、通风设备:整体更换风机、风扇、散流器、除尘器。

(三)强电系统

电气工程设备设施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进行维修和更新、改造(强电设备必须产权属于全体业主共有):

1、高压柜:更换各类柜体、仪表、修换断路器、隔离开关、操纵机构、互感器、熔断器、避雷器、接地开关、手车及机械闭锁电器连锁等;

2、变压器:更换冷却风扇、控制箱、柜体、温度指示仪、绝缘油,修换绕组、绝缘、油枕、散热片等;

3、低压电器:电动机整体更换(5kw以上),转子、定子绕组修换(10kw以上),更换蓄电池、不间断电源、更换各类柜体、仪表、修换断路器、开关及接触器(100A以上),互感器,隔离器、电容器、整体更换配电箱、控制箱、照明箱、全部更换改造照明灯具、线路、插座等。

(四)弱电系统(设备必须产权属于全体业主共有)

1、广播音响:更换全部音箱、扬声器、音响布线等;

2、电视系统:修换卫星抛物面电线、接收机、全部更换同轴电缆分配箱等;

3、火灾报警:修换区域报警、集中控制报警器、全部更换探测器、报警器等;

4、安保监控:更换电视监控控制台、监视器、小区周边防范的远红外探头(5米以上)和彩色摄像头(多方位、多焦距),修换入侵报警系统等;

5、综合布线控制系统:整体更换配线箱、交接箱、电缆、光缆、全部更换适配器等。

(五)消防设施

1、整体更换防火卷帘、更换防火门、防排烟风机、抽烟防火阀等;

2、消防给水:修换消防泵、更换接合器、整体更换消防栓箱,全部更换喷淋装置、整体翻修水池、更换直径150㎜以上(含直径150㎜)管道、阀门等。

(六)给排水

1、生活给水:整体翻修水池、水箱、更换水泵、电机、液位控制器、气压水罐、直径150以上(含直径150)管道、阀门、水泵维修需解体更换叶轮、泵轴等。

2、排水设备:全部更换排水管、水封、整体更换管道、翻新化粪池、窨井、检查井、雨水井、更换动力、有源化粪池动力设备等。

(七)避雷设施

避雷设施不满足安全要求的:避雷系统接闪器与其它金属物的连接断开;接闪器的焊缝断开、严重锈蚀;引下线弯曲、严重锈蚀;引下线、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的焊接处严重锈蚀。

淮住建发〔2010〕215号

淮安资金监管 篇2

效率是任何行业发展的集中体现, 与速度和粗放式经营相比, 效率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根本问题, 财政支农也不例外。支农资金的使用配置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了国家政策的实施效果。文章拟采用线形规划中研究效率的方法—数据包络分析理论 (DEA, Data EnvelopmentAnalysis) , 从投入产出角度对淮安市近10年来的财政支农效率进行有效性研究, 为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这对淮安市的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DEA方法的理论介绍

DEA模型是比较常用的一种非参数前沿效率分析方法, 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 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相同类型的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此方法最初是由著名的运筹学家查尼斯 (A.Charnes) 、库伯 (W.W.Cooper) 、罗兹 (E.Rhodes) 于1978年提出, Sherman和Gold (1985) 第一次将DEA技术运用于银行业[2]。DEA方法中包括了评价决策单位整体技术效率的CCR模型和分解评价纯技术和规模是否有效的C2GS2模型。他们将其归纳为一线性规划模式如下[3]:

假设有n个DMU, 每个DMU都有m种投入和s种产出, 其中λj为n个DMU的某种组合权重, ∑λj Xj和∑λj Yj分别为按这种权重组合的虚构DMU的投入和产出向量, Xj0和Yj0为所评价的第j0个DMU的投入和产出向量, 上述模型即找出n个DMU的某种组合, 使得其产出在不低于第j0个DMU的产出的条件下投入尽可能地减小。DEA模型是从产出不变, 投入减小的角度构造的。S-和S+为投入和产出的松弛变量, 即所谓的差额变数, 代表实际值与效率参考值之间的差异, 前者代表投入项多浪费的量, 后者代表产出项短少的量。对于上述线形规划有:

(1) 若 (D) 的最优值VD=1, 并且它的每一个最优解S-, S+, λ和θ, 都有S-=0, S+=0, 则第j0个DMU为DEA有效, 反之依然

(2) 若 (D) 的最优值VD<1, 说明存在一个虚构的DMU, 其产出不低于第j0个DMU的产出, 而其各项投入均比第j0个DMU的投入小, 所以, 他是非DEA有效的, 且VD越小有效性越差。

(3) 若 (D) 的最优值VD=1, 设其最优解为S-, S+, λ和θ, 但S-, S+不全为0, 则说明可以通过对实际的n个DMU按λ各分量进行组合得到一个虚构的DMU, 其各项投入等于 (小于) 第j0个DMU的投入而其各项产出高于 (等于) 第j0个DMU的相应产出。

该模型的经济含义就是:如果某一个DMU是DEA有效的 (C2R) , 则从生产理论来讲, 他实现了整体技术有效, 既达到了纯技术有效, 也实现了规模有效, 否则, 它或不为纯技术有效的, 或不为规模有效的。如果我们将效率前沿定在固定规模报酬上, 则效率值依C2R模式计算, 算出来的值我们称为整体技术效率值, 如前述。此时, C2R模式的效率值, 从产出面计算出来的和投入面计算出来的将会是倒数关系。而当我们将效率前沿定在变动规模报酬上时, 则效率值会依C2GS2模式计算, 此时我们算出来的效率值有两个, 分别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整体技术效率值跟纯技术效率值不一样的主要原因是决策单位DMU没有处在最适规模上运营 (即固定规模报酬) , 而是处于递增规模报酬或是递减规模报酬阶段。在数值上, 整体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

二、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用DEA方法进行效率研究最主要的在于输入、输出指标的选择, 即投入-产出变量的界定。财政支农的投入不仅仅是资金的支出, 还包括人力的投入, 主要集中在相关的农口部门, 所以本文选取了财政支农总支出、农口部门机构数和农口部门职工人数作为投入指标;财政支农支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扶持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 提高农民的收入。随着国家财政支农的总量和项目范围不断扩大, 农民从业的积极性提高, 农民收入提高, 农业增加值不断增长, 所以本文选取了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和农业GDP两个指标作为产出指标, 如下:

因为农村的税费改革从2001年进行试点, 江苏省是首批试点省份之一, 所以文章选取了淮安市2001年-2010年的财政支农的数据进行研究, 可以近似的理解为共有10个同类型决策单元参与分析, 满足DEA的要求。下文中所有数据均来自于淮安市各年的统计年鉴及淮安市财政年鉴。下面文章将对淮安市财政支农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三、淮安市财政支农政策实施的效率分析

(一) 淮安市财政支农效率的测算结果

根据前面的理论介绍可知,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基本模型可分为2012年第6期中旬刊 (总第483期) 时代Times CCR和C2GS2模型, 其差异在于对生产可能集合的假设不同。前者为固定规模报酬, 后者为变动规模报酬。两者所计算出来的效率值也不一样, 前者测出的是整体技术效率, 后者有两个效率值, 分别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且数值上整体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整体技术效率为目标值投入/实际值投入;纯技术效率代表在特定的产出水平下, 位于生产边界上的投入与实际投入两者之间的比值;规模效率则代表在特定的产出水平下, 位于生产边界上的投入与目标值之间的比值。本研究以整体技术效率值为1者为绩效良好者, 对于绩效不良的决策单位和年度, 再分析其来源是纯粹技术无效或是规模无效率。所以经营效率良好者, 其整体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皆为1;绩效不佳者 (整体技术效率值<1) 但纯粹技术效率为1者, 表示无效率来源为规模无效[4]。表一为利用效率测量DEAP Vision 2.0软件对淮安市2001-2010年的财政支农效率进行了测量所得出的各种效率值。

数据来源:DEA软件所得

(二) 分析与讨论

从上表一的第二列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淮安市近10年来财政支农的整体效率值。总体来看淮安市近几年财政支农的效率情况还是比较高的, 虽然没有实现完全的经营有效状态, 但平均整体技术效率值达到了0.979, 说明总投入中大约只有2.1%的成本浪费。在所研究的10年数据中只有03年和06年的整体技术效率值小于1, 说明这2年的投入产出不是处在最优状态, 均属于DEA无效, 其中06年的效率值最低, 只有0.877, 表明该年支农投入有12.3%的成本浪费。其余的8年的整体技术效率值均达到了1, 说明这几年均处于生产经营有效状态, 即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 基本上不存在成本的浪费。

表一中的第三、四列数据是根据DEA模型中测量规模效率的VRS模型所测的淮安市近几年财政支农的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 其中“drs”表示规模报酬递减, “irs”表示规模报酬递增, “-”表示规模报酬不变。由上述理论说明部分已知, 整体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 由该模型所计算出的结果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每年的保险市场经营发展如果整体技术无效是因为纯技术无效引起还是由于规模无效引起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出, 经营处于DEA最优状态中的8年同样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 而03年则是属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说明规模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06年则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说明规模方面存在的资源浪费。03年的整体技术无效是由规模无效引起的, 06年的无效是由技术无效和规模无效共同引起的。这可能是由特殊原因引起的, 03年的农业GDP相比02年有小幅下降, 06年我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试行, 这可能是引起淮安市财政支农2年DEA无效的主要原因。以03年的数据为例, 比较在投入既定的情况其实际产出和理想产出之间的差距如下表二:

数据来源淮安市统计年鉴和DEA软件所测结果

从中我们能看出03年在投入既定的情况下应该达到的农民纯收入应该是3709元, 农业GDP应该是111.22亿元, 而实际的产出只有3395元和97.03元, 因为投入中有9.2%的冗余, 规模效率值只有0.908。

四、淮安市财政支农政策更好实施的对策研究

针对淮安市财政支农政策实施的具体情况及其还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一些对策和建议, 为淮安市财政支农政策的更有效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一) 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健全支农资金增长机制

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国家农业发展目标, 从而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的必要条件。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不仅要求在支农绝对数量上保持稳定增长, 还要在相对增长率上保持稳定增长。江苏省关于财政支农资金的政策要求是“两高于, 一确保”, 即财政预算内支农资金当年预算安排数增幅高于一般预算安排数增幅, 当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 确保当年财政支农资金支出进度不低于96%。考虑到淮安市财力规模的实际情况, 不可能像发达国家和发达城市那样进行大规模的财政支农, 但财政支农力度至少要符合省政府的标准, 在其基础之上根据其财政尽可能的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同时各县区财政也要逐步增加支农资金投入, 新增支出要向农村倾斜。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 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 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和动力支撑[5]。

(二)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

有关研究表明, 农业科技投入对农民收入的边际回报率最高。淮安市是江苏经济欠发达地区, 在财政支农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 优化财政支农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支农政策实施中, 可以考虑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推广投入, 适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减缓农林气象水利事业费的增长速度, 提高财政支农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 充分考虑县乡基层的资金需求, 形成由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渠道;严格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检查机制, 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整合。

(三) 加强涉农资金的监管, 提高资金的使用绩效

为规范和强化支农资金管理, 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淮安市的财政部门要切实按照“要钱需问效, 用钱即问责”的要求抓好落实, 务求取得实效。相关监督部分要加强支农资金的日常管理工作, 通过开展经常性自查、重点检查等活动, 及时发现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 及时认真地加以整改。要自觉接受审计、监察、纪检等部门的审计、监督, 对核实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 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还要加强基层农财队伍建设, 不断充实有生力量;要加强政策宣传, 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要加强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着力打造一支廉洁高效的财政支农队伍[6]。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切实提高支农资金的到位率, 加快支农支出的进度。市级财政对资金的下达和拨付进行检查监督, 定期汇总各县区支农支出进去和效率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 借鉴苏北其他城市的成功做法, 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近几年苏北地区的财政支农走出了一条整合政府有限资金、吸引带动多方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农业的创新之路。例如盐城市盐都区的潘黄镇, 为了促进高效农业发展, 该镇政府通过每年每亩补贴800元, 连续补贴3年的办法 (承包户3年免交土地租金) , 3年镇财政投入80万元左右, 带动吸引了将近1个亿的农业投资发展高效农业。2009年该镇仰徐村在财政支农资金配套下发展草莓和花卉等设施农业, 农户每个大棚投入1.2万元, 当年就收益1.4万元。连云港市东海县实行“五方联动”的财政支农模式。即由财政部门牵头, 担保公司、农村信用联社、龙头企业和乡 (镇) 政府共同参与, 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带动了金融资金、工商资本、农民自筹资金对现代高效农业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 投入发展温室养殖项目的社会资金已有近3000万元。徐州代管的邳州市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民投资为主体、政府投资为引导、帮扶单位支持和社会各界捐资参与的资金投入运作新机制。1年多来, 全市先后有38家个体私营企业和200多个个体工商户捐资1200多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7]。淮安市相关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 充分尊重当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发挥农民在资金投入方面的主体作用, 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服务领域的投入, 在强化财政投入同时不断激活完善农村金融部门的功能, 在参考上述地区财政支农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努力打造一种适合自己的新支农模式, 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 更好的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淮安统计年鉴》.淮安市统计局, 2001~2010年.

[2]胡永宏, 贺思辉.综合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3]苏月霞.基于DEA模型的淮安市服务业效率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08) :254-256.

[4]苏月霞.对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DEA分析[J].市场论坛2006, (12) :54-57.

[5]苏月霞.淮安市财政支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04) :6230-6232.

[6]赵喜花.加强县乡财政支农工作的几点建议[J].商业经济, 2009, (6) :102-103

淮安资金监管 篇3

【关键词】 水利资金 监督管理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为经济欠发达的宁夏加快水利发展改革带来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为了落实好一号文件精神,各级水利部门必须加强水利资金监管,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 充分认识加强水利资金监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加强水利资金监管是保障中央一号文件一系列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基本要求。

2008至2010年,全区水利投入63.8亿元(其中:2008年12.7亿元,2009年20.4亿元,2010年30.7亿元),集中建设了黄河标准化堤防、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项目。为保证水利投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加大了监管力度,对资金使用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从水利资金检查结果看,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发现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水利资金监管,就是要严格按照一号文件的部署要求和政策规定,针对资金使用管理中薄弱环节和关键点,建立健全内部制约机制,严格资金控制管理,保证建设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1.2加强水利资金监管是新形势下水利财务工作的现实需要。

财务管理的重点与财政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当前我国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进,政府投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向纵深发展,水利建设资金管理的重点必须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适时进行相应调整。在注重资金筹集的同时,更加突出资金的安全管理;在注重资金拨付环节的监管的同时,更加突出资金使用环节的监管;在财政部门加强监管的同时,更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项目法人的财务管理职能。从当前财务管理的现状看,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项目法人单位滞留、挪用建设资金的情况得到有效缓解,而在概算执行、资金使用等方面还存在的不少问题,因此加强水利资金使用管理,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水利资金安全运行,是今后水利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和首要任务。

1.3加强水利资金安全管理是保证干部安全的有效措施。

当前我区水利建设处于投资高峰期,水利投资渠道和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水利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尚未真正建立起全面系统、严密规范的制度体系,水利建设管理能力和干部队伍廉政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加强水利建设资金安全管理,跟踪建设资金各流转环节的监督管理,推行水利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管理等四项制度,对保证干部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近几年我区重点水利工程资安全管理工作是行之有效的,促进了水利建设的规范有序推进,有效维护了水利行业的良好形象。

2. 以制度建设和落实为抓手,切实加强水利资金监管

水利资金是水利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管好用好水利资金是水利项目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确保工程安全、干部安全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针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薄弱环节,结合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全面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1进一步加强对水利建设资金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

保证水利建设资金的安全是水利部门的基本职责,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各级水利部门和单位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把保证建设资金的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分析情况,查找存在问题,制订改进措施,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要把资金安全管理情况纳入单位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单位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切实抓紧抓实。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统筹各方面力量,把资金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2.2进一步加强项目法人内控制度建设。

根据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求,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进一步加强以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和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为重点的内控体系建设,构筑水利建设资金安全管理防线,努力实现资金零距离、无缝隙监督管理。严格按内部牵制原则设置会计岗位,明确会计、出纳的职责权限,坚持会计出纳分设、票据印鉴分管制度,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重要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加强对货币资金的安全管理。以项目法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执行,保证水利建设资金的安全运行。

2.3突出合同管理环节,保障资金使用安全。

合同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领域,是体现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方面,是水利项目实行“四制”管理的核心,也是制约财务管理工作的短板,其执行落实情况对水利项目建设影响重大。因此,必须把加强合同管理作为资金安全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在招投标阶段,注重招标文件的审查工作,把投标保证金、履约担保、预付款、计量支付、价款结算、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督检查等涉及资金安全的具体要求,在专用条款中加以约定,从源头上为开展资金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条件。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要严把工程价款结算关口,认真履行施工单位申请、监理单位审核、项目法人批准的必要程序;在项目法人内部,严格执行经办人审查、有关业务部门审核、单位领导核准签字的支付程序;工程竣工后,严格竣工决算审查审计制度,并预留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待工程通过审计,满足运行管理条件后支付。通过加强合同管理环节的管控,坚决杜绝合同签订和管理上存在的纰漏。确保水利建设资金安全、合理和有效使用。

2.4进一步加强水利资金使用管理的督查检查。

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水利资金的监督检查,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财务检查,了解掌握资金使用管理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与改进水利建设资金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督促项目法人及时落实整改,要严格责任追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处理。

2.5进一步加强水利财会队伍建设。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在职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不仅要培训财务专业技能,也要培训工程实务知识,还要把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培训相结合,促进会计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培育高层次的水利财务会计领军人才梯队,营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工作氛围,引领水利财务管理水平的全面升级。

预售资金监管探讨 篇4

资金监管有关问题的探讨

一、关于商品房预售的问题

(一)商品房预售的概念

商品房预售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与购房者约定,由购房者交付定金或预付款,而在未来一定日期拥有现房的房产交易行为。其实质是房屋期货买卖,买卖的只是房屋的一张期货合约。习惯上把在建的、尚未完成建设的、不能交付使用的、没取得房屋产权证的房屋称为期房。开发商出售期房称为预售,购房者买房时就要与开发商签订房屋预售合同,这个制度即为商品房预售制度。它与现房的销售已成为我国新建商品房市场中的两种主要的房屋销售形式。

(二)商品房预售的背景

1994年国家出台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在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于同年11月颁布了《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从此建立了商品房预售许可制度,并对预售条件、监管作出了原则性规定。2004年7月20日建设部发布了修改后的《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目前我国商品房预售比例普遍在80%以上,我市达90%以上。

商品房预售许可制度的确立,是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进程紧密联系的。长期以来,我国城镇住房总量不足,商品房供不应求,加快建设、增加住房供应是客观需要。商品房预售制度有效缓解了房地产开发商资金不足的困难,加速了整个建设资金周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从而带动了房地产业的繁荣发展。

(三)商品房预售的特征

我国商品房预售法律制度所规定的商品房预售,具有五个明显特征:

第一,预售的商品房必须是作为商品房项目建设的房屋,而不是政府批准的一些社会福利性房屋,或社会保障性、社会救济性质的房屋,也不是一些单位内部自建的集资房或城市居民自购住宅用地所建的等非社会化、商品化房屋。因此,此类房屋具有明显的社会化、商品化和公开销售的特征。

第二,预售的商品房是处于特定状态的房屋,即必须是已经开工建设,正处于正常的施工建设状态,但尚未竣工的商品房。它不是尚未开工的商品房项目,也不是已经竣工交付使用的商品房现房,更不是早已停工无法继续施工建设的“半拉子”工程。

第三,预售的商品房,必须是客观存在,并正处于正常的施工建设状态。即作为商品房,在竣工交付前却并非现实存在。因此,作为正处在施工建设状态、尚未竣工交付、并非现实存在的房屋提前销售,是预售的最显著的特征。

第四,商品房预售的预售人主体必须是具备商品房预售条件的开发企业,即具有法定性和特定性商品房开发企业。而购房人则是社会不特定的主体,任何需要购买预售商品房的公民,都可以成为商品房预售的买方。

第五,商品房预售,必须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具备必须的条件,尤其是政府房地产主管部门批准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并将有关预售商品房的资料及有关法律规定向购房人公示,即具备法定公开性。

(四)商品房预售的条件

商品房预售意味着买房人承担巨大的对方违约的风险,为了保护买房人的利益,国家规定了严格的商品房预售条件,以求只让那些质地优良、有诚信的房地产商能够运用商品房预售这一杠杆制度。

第一,预售商品房的建设用地,应当是已经交付完全部土地出让金,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的土地。因为,房屋依附于土地,商品

房项目的合法开工建设和合法预售,必须以对该土地的合法使用权为前提。

第二,必须持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因为我国早已公布并实施了《城市规划法》,对城市建设工程实行许可证制度管理。这种许可证制度是一种强制性规范,不是任意性或选择性的。

第三,按提供预售商品房计算,投入开发建设的资金已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5%以上,并已经确定施工进度和竣工交付时间。关于投入开发建设资金已达到工程总投资25%以上的规定,有两个意义:一是建设项目已经实际动工,二是开发商必须自己投入一定的资金。

第四,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申请办理预售登记,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商品房预售制度是商品房交易制度中的一项特别规定。从事商品房预售业务,必须持有两个许可证:即规划许可证和预售许可证。这更加体现了国家对商品房预售行为的严格规范和监督管理的立法意义。

(五)商品房预售的风险

自开始建立商品房预售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公布实施以来,商品房预售市场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管理和健康发展的轨道。但是,由于我国的商品房预售市场起步较晚,有关法律规范还不够完善,各地方发展不够平衡,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作用还尚未正常发挥,导致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违规经营或钻法律空子,造成损害购房消费者合法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一,交易不公平。我国实行的期房销售制度,住房还处在建设过程中,购房者就支付了全部的房价款,并承担了未来全部的风险。当建成的现房与协议、广告和口头承诺出现差异时,往往是处于弱势的购房者被迫接受不符合需求的住房或者承担毁约的责任。这实际上是以期房销售的名义,实现了现房销售的实质,将经营风险转嫁给了社会。一是购房者支付了全部的房价款,承担了开发的

全部风险;二是开发商占用了购房者的资金,实现了“空手套白狼”的经营模式,而且是购房者承担了资金利息;三是通过住房按揭把开发风险转嫁到银行。

第二,销售不规范。住房是非标准化产品,由于位置空间不同,每一套住房都是不同质的。购房者未验货就支付了全部房款或由银行代付了全部房款,这是一种不规范的交易方式。再加之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在发展阶段,法律法规、管理机制和管理功能不健全,房地产交易市场缺乏有效的规范。这种不规范的交易方式为不规范销售、违法违规销售提供了可乘之机。我国商品房销售中存在着虚假广告、定金圈套、合同欺诈、一房多售、面积缩水、质量低劣、改变用途、延期办证,得房率、绿化率、容积率与实际不符,将已抵押的期房销售、将已预售的商品房抵押、用假按揭骗贷等种种恶意违约和欺诈行为,极大地损害了购房人的利益,并引发了大量的法律纠纷。

第三,造成不平等竞争和低效率竞争。期房销售制度降低了房地产业的门槛,开发商的实力、品牌、技术、战略都不十分重要,只要能够获得廉价土地资源和低成本的银行贷款,就意味着项目的初步成功。结果房地产业聚集着大量的中小房地产商,一些极差的房地产公司也活得很好,而具有实力、品牌、技术、管理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产业没有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反而造成了特殊落后的企业经营模式。

第四,我国有关商品房预售的法律制度仍不够完善。尽管在十几年前我国就公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及其《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城市房地产开放经营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是,作为商品房预售及其市场规范化管理的一项法律制度来讲,显然存在不少缺陷。尤其是最近几年商品房预售市场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更凸现了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超前性与法律法规的滞后性。

第五、商品预售制度是造成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房屋预售制度下,房地产开发商不仅能以低成本使用银行资金、无息占用购房者的预缴款以及承建商的垫款,而且也不需承担房屋的存货成本。所谓“期房价格低”只是假象,对开发商而言,房屋预售可以减少市场成本和提高资金流转速度,而可能的损失是预售价与建成后房价之间的差值。但是考虑到未来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这个可能损失的经济价值的期待值要比这个差值要小。而预售制度更大的危害在于,当开发商提前拿到预收款,提前收回大部分乃至全部成本之后,他们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便通过囤积居奇等方式步步推高房价上涨,而房价的上涨又为开发商更方便地收取下一个项目的预收款创造了条件,因为在房价上涨过程中,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推动下,人们未来房价增值的预期会推动房价屡创新高。

(六)新旧商品房预售合同的区别

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工商总局近日联合发布了新版《商品房买卖合同(预售)示范文本》(GF-2014-0171)、《商品房买卖合同(现售)示范文本》(GF-2014-0172),较之2000年发布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GF-2000-0171),新版本的合同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也更注重对购房人的保护。

第一,新修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分预售合同和现售合同两个文本。原《商品房买卖合同》并未就预售和现售作区分,合同条款设计不明确,不能有效诠释两者之间的差异。意义:引导买卖双方对签订合同过程中容易忽视的事项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事项作出明确约定,在避免引发纠纷的同时,为解决可能出现的纠纷提供有效的合同依据。

第二,完善了商品房基本状况。新修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对商品房阳台数量及是否封闭作出详细约定,增加商品房抵押的明确情况、房屋权利状况承诺和违反承诺的法律责任。意义: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引导开发企业全面地、客观地告知购房人

商品房的基本状况,说明商品房可能存在的权利瑕疵,引入惩罚性赔偿金,加重开发企业信息披露责任。

第三,强化对商品房预售资金的监管。新修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新增商品房的全部房价款应当存入预售资金监管账户,用于工程建设,并要求开发企业公布监管机构、监管账户和账号。意义:加强了对开发企业使用预售资金用途的监管,让开发企业用钱有章可循,能有效避免烂尾楼、开发企业卷款跑路的隐患。

第四,明确了商品房交付条件和交付手续。新修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明确了商品房交付时至少满足已取得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明材料和房屋测绘报告,同时也明确了商品房交付时基础设备设施和公共服务及其他配套设施应达到的标准。意义:首先,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明材料包括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和竣工验收报告;规划、环保、消防、人防等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或者准许使用文件;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质量保修书等,能有效表述商品房经过各项综合验收合格,符合质量、规划、环保等要求。其次,更加明确了购房人关心的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情况,开发企业是否完成合同约定的建设标准,是否满足交付条件,一目了然。

第五,扩大了购房人拒绝收房的条件。新修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增加了开发企业交付商品房时基础设备设施和公共服务及其他配套设施不符合合同约定的,购房人可以拒绝收房,由此产生的逾期交付责任由开发企业承担。意义:在实际生活中,购房人不清楚开发企业瑕疵交付是否应当收房。且对不少购房人来说,不收房而导致的延期交付责任,不知道到底应该由谁承担,由此也出现了不少纠纷。现新修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明确了开发企业不满足商品房相关设施设备交付条件的,购房人可以拒绝收房,责任由开发企业承担。

第六,增加了购房人查验房屋的环节。新修订的《商品房买卖

合同》增加了在办理商品房交付之前,购房人有权对商品房进行查验。意义:实际生活中,在业主未签订物业管理协议之前,是没有机会实地看房的。因此,业主在办理完毕各项手续后,即使查验出房屋有质量问题,不少开发商也会怠于维修或处理。增加交付之前的查验房屋环节,实现从期房到现房的平稳过度,业主的提前介入,弱化了开发商“卖完房子了事”的思想。

第七,填补了商品房套内建筑面积差异的处理方式。新修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对于商品房面积差异化处理,无论商品房是按照套内建筑面积计价还是按照建筑面积计价,均将套内建筑面积误差绝对值在3%之内作为合同要素,而并非只是考量建筑面积误差。意义:房屋建筑面积未变,但套内建筑面积变小纠纷层出不穷,因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不明确,给购房人维权带来较大难度。将套内建筑面积作为考量依据,对开发商提出更高的要求,更为有效解决面积误差提供明确的合同依据。

第八,细化了开发企业关于商品房质量和保修责任。新修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从商品房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到其他房屋质量,到装饰装修及设备设施,再到室内空气质量、建筑隔声和民用建筑节能措施标准予以细化,明确了各项质量标准、处理措施和保修责任。意义:将室内空气质量、建筑隔声和民用建筑节能措施标准作为合同条款,对商品房建筑环保和能效指标提出明确要求,更加注重对购房人权益的保障,更能满足购房人现代生活需要。

第九,固定了业主对建筑物专有和共有部分所享有的权利。新修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对于业主共有部分予以明确,增加了对于小区内车位、车库、会所等配套设施的所有权归属的约定。意义:业主除了自己房屋的一亩三分地之外,往往不清楚小区内的哪些设施、车位、车库、会所属于业主共有,如人防的车位、车库归谁所有,小区会所权属和功能等等。明确权利,是为了更好地行使权利,在他人侵犯业主专有权或者共有权的时候,能够及时拿起法律武器

进行维权。

第十,引导了买卖双方对合同重要事项作出承诺。新修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引导开发企业就不采取售后包租或者变相售后包租、依法依约建设和销售商品房、不得擅自处置业主共有公共部位和设施、告知业主妨碍房屋正常使用的情况等事项作出承诺,引导业主就不得擅自改变房屋用途和承重结构作出承诺。意义:明确告知买卖双方什么事情不能做,提前预警,规范商品房契约订立和履行。

第十一,突出开发企业信息保密义务。新修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增加购房人信息保护条款,明确了开发企业对购房人的信息负有保密义务,非经购房人书面同意,开发企业不得披露购房人信息或者将购房人信息挪作他用。意义:能有效遏制买受人个人隐私不受披露或者非法使用,最大限度保护买受人的合法权益。

二、关于合同备案的问题

(一)合同登记备案的概念

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了《商品房预(销)售许可证》后,在与承购人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之日起30日内,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向项目管辖范围的房产交易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登记备案手续。

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登记备案只作为一种行政意义上的义务,并非合同的生效要件,其所登记的是商品房预售合同中约定的债权债务关系。在传统民法中,登记制度是针对不动产的物权归属和变动而设计的,而预售的商品房是在建设中的期房,在买卖时还未建好,也不可能和现房那样成立完整意义上的房屋所有权或其他物权,更谈不上因物权的变动问题而产生对期房产权的登记。同时按照我国现行的“房屋登记是房屋所有权的制唯一公示方法”的原则,购房人在办理产权转移登记之前只能是债权人,不可能取得所购房屋的

所有权,因此,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登记备案也无法产生如同产权转移登记那样的对抗力的顺位保留的效力。

(二)合同备案的意义

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制度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在行政程序上对预购人具有保护功能。

第一,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使买受人取得优先购买权和期待权。在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后,如果买受人尚未全部交付购房款,那么买受人就取得了优先购买特定商品房的权利;如果买受人已经交付了全部房款,那么就取得一种期待权,期待开发商交付房屋并转移房屋所有权的权利。

第二,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使买受人的请求权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房屋买受人在商品房预售合同中的取得权利是—种债权,但是经过登记备案后便获得了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将经过登记备案的房屋售于第三人,该第三人不能通过登记获得所有权;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将经过登记备案的房屋设定抵押,该抵押权不能对抗登记备案的买受人,登记备案使合同债权应当具有物权性质,是—种典型的债权物权化。

第三,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并不是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生效要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当事人以商品房预售合同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为由,请求确认合同无效的,不予支持。当事人约定以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为商品房预售合同生效条件的,从其约定,但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除外。该项登记活动主要是为了对开发商的销售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同时维护买受人的利益,强化买受人权利的效力。所以,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与合同的效力无关,并不是合同的生效要件,当事人之间不能以未经过备案登记而主张合同无效。

(三)预告登记的概念

所谓预告登记,就是为保全关于不动产物权的请求权而将此权利进行的登记。他将债权请求权予以登记,使其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使妨害其不动产物权登记请求权所为的处分无效,以保障将来本登记的实现。

以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为代表的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分析,当事人的债权合同仅引起债权变动的法律效果。生效的债权合同结合交付或登记,方能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因为,一物数卖情况下的数个买卖合同的效力是相互独立的,均可引起债权变动,而同时存在的各个债权具有相容性、平等性,就同一标的物可设立数个债权,其间没有行使上的先后之分。此时,问题的焦点是一物数卖情况下标的物的所有权归属。而在我国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先取得标的物的占有或者先办理完毕登记手续的买受人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其他买受人得向出卖人主张违约责任。例如出卖人先与买受人甲订立不动产买卖合同,出卖人收受价金后,再卖予乙,并向乙办理移转登记。在此情形,买受人甲除拥有债法上的请求权外,并无排斥第三人的权利,原则上仅能依债务不履行的规定向出卖人请求损害赔偿。此种状况,对买受人甲不利,为解决这一问题就产生了预告登记制度。

预告登记与一般的不动产登记区别表现在:一 般的不动产登记都是指不动产物权在已经完成的状态下所进行的登记,而预告登记则是为了保全将来发生的不动产物权而进行的一种登记。预告登记作出后,并不导致不动产物权的设立或变动,而只是使登记申请人取得一种请求将来发生物权变动的权利。纳入预告登记的请求权,对后来发生与该项请求权内容相同的不动产物权的处分行为,具有排他效力,以确保将来只发生该请求权所期待的法律结果。因此,预告登记是与异议登记同时构成不动产登记中的重要内容。

(四)预告登记的意义

在我国现行法中,关于不动产登记(本登记)已有若干规定,但是否存在预告登记则不无疑问。例如,有人认为,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登记属于预告登记的性质,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商品房的预售登记保护买受人所享有的权利。也有人认为,商品房预售合同虽然要求备案,但也仅仅是备案而已,其更多具有的是行政管理色彩。这种备案和预告登记有根本的差别,而且法律并没有规定这种备案具有什么效力,因而这种备案根本不具有预告登记的功能。

商品房预售登记并不具有预告登记的性质,这是因为:第一,在商品房预售登记的适用对象上,商品房预售登记是对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登记,而预告登记是对请求权的登记,两者的目的是根本不同的。前者进行保全的是商品房预售合同,而后者是权利人的请求权。这一差异导致了商品房预售登记并不具有预告登记制度的功能,预告登记的保全权利、保全权利顺位及确保交易安全的功能无从体现。第二,根据预告登记制度的理论,申请预告登记的人为享有请求权的权利人,义务人为不动产的现时所有权人,请求权人应取得义务人的承诺或法院的假处分命令才能申请预告登记。而在商品房预售登记中,申请人为商品房预售人,同时其又是商品房预售登记的义务人,且法律、行政规章强制预售进行商品房预售登记,这与预告登记性质不符。同时,商品房预售人进行预售登记是依据公法而进行的,而预告登记是登记权利人依据私法行使私权的行

为。可想而知,如果商品房预售中的购房人无权申请进行预售登记,而作为债务人的预售人对进行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又没有什么利益可言,甚至要支付预售登记的费用,那么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如何起到保护交易安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作用呢?第三,预告登记制度的核心是其效力,各国法律大多规定了预告登记具有保全顺位的效力、保全权利的效力与满足的效力等。只有赋予预告登记以这些效力,才能使预告登记具有实际意义,成为请求权的保全手段。而我国对商品房预售登记仅有“应当”进行登记的规定,而没有对登记效力的规定。不仅没有规定未经登记的预售合同是无效还是不能对抗第三人;而且也没有规定经过登记的预售合同,预购人是否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是否可以对抗随后成立的物权变动或有损于登记债权的行为。第四,我国法律、行政规章未规定商品房预售登记的消灭,这也与预告登记制度不符。预告登记只是一种请求权的保全,不具有独立的效力,只有在将预告登记推进到本登记时才具有意义。因此,预告登记由于一些特定的事由出现而消灭,不会永远存续。而我国商品房预售登记不涂销,存续时间非常长,这也意味着其目的在于行政管理,而非对购房人的请求权进行保护。由此可以断言,我国实行的商品房预售登记仅仅是预售行政管理的一种预售资格审查手段,不具备债权保全的对抗效力,与预告登记制度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异。

(五)合同备案与预告登记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在于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制度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而预告登记是不动产登记制度,因此两者的法律效力也不一样。预告登记的目的在于“保障将来实现物权”,预告登记是种特殊的不动产物权登记,其所登记的不是已经完成的不动产物权登记,即不是现实的物权变动,而是目的在于将来发生不动产物权变动的请求权。[③] 就预购商品房的预告登记而言,就是为了使得预购人在预购的房屋办理了所有权初始登记之后,能够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从而确定取得房屋的所有权。但是,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制度在行政程序上对预购人具有保护功能。简单的说就是预告登记之后,预告登记具有准物权登记的效力,其权利人就具有准物权权利人的性质。所以未经预告登记权利人的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就不发生物权效力。而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之后,该登记备案就没有准物权的效力,所以预购人想要更好的将来实现物权,就应该在合同登记备案之后再进行预告登记。登记备案是开发商一方申请登记备案的,这是具有强制性的。而预告登记时双方合意之下申请的,不具有强制性,只有双方达成合意才能可以申请登记,也可以不用申请预告登记。登记备案只是适用于商品房预售合同,而预告登记有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房屋所有权转移预告登记等。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在前,而预告登记在后,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制度主要是和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制度相衔接的,要办理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就必须要有已经登记备案的商品房预售合同原件才能办理。两者的登记机关也不一定是同一个,预告登记就是房屋的登记机构,而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的可以是建设主管部门也可以是房地产管理部门。

第一,“预告登记”较“登记备案”更具实用性法律效力。经预告登记的不动产买卖合同买受人的债权已经添附了预期物权,债权人可以享有产权已过户后的部分权利,包括可以对抗前抵押权人

行使抵押权,甚至司法机关也不能将已预告登记的不动产当作出卖方的财产施以强制执行;而经过登记备案的商品房预售合同仅表明该买卖行为已纳入行政监管,在没有其他法定因由的情况下,该合同的效力优于出卖人一房多卖的时间顺序在后的同一标的物预售合同;虽说如此,但在产权过户登记前商品房预售合同仍然没有物权效力。没有物权效力就是意味着无论合同履行状况如何,出卖人仍然是标的物法律意义上的产权人。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办理了买卖合同预告登记的买受人较之仅办理了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的买受人,毫无疑问地享有更充分的权利保障。

第二,两种登记在法律依据与性质上区别。《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商品房预售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预售合同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可见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登记备案是政府主管部门行使监管职权、房地产经营企业满足预售条件履行报备义务接受资格审查的一项行政管理行为,其作为法律事实的存在效力具有永续性;而不动产物权交易的预告登记则不是行政管理行为,它源于买卖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自治,是当事人借助法律制度和登记机关所实施的一种民事权利义务设置,当标的物产权在三个月内过户时,预告登记的效力被物权自动叠盖,当能够进行不动产过户登记而当事人在三个月内未申请登记时,预告登记自动失效。

第三,两者在适用范围、前置条件和登记程序上的关系。就目前来说,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登记备案,其登记的标的仅限于新建商品房买卖合同(商品房预售合同仅是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的一种);而预告登记适用于所有不动产交易,不仅包括商品房买卖和私房交易,还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整体受让等。不动产交易合同的预告登记在商品房预售形式下的功用显而易见;而大部分现房交易在签约后就可以着手办理登记过户,预告登记可能成为多余;但在登记过户的手续过程旷日持久的情况下,或者当事人双方约定分期付款、价款付讫才予登记过户的不动产现产交易中,合同的预告登记对买受人而言,成为重要的抗风险手段。登记备案的启动主体是房地产开发商,而预告登记的启动主体是签订了物权协议的当事人。依《房屋登记办法》第二条等相关规定,预告登记需记载于房屋登记簿,并以允许公众查询的方式向社会公示;而登记备案的商品房预售合同并不记载于表示物权公示的房屋登记簿。

三、关于预售资金监管的问题

(一)预售资金监管的概念

新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业务是银行与房地产交易资金监管机构合作,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预售资金实行监管的一种模式,通过签订资金监管协议,并要求开发企业依协议将商品房预售资金存入资金监管专用账户,使开发企业对预售资金的使用必须经监管机构审核,确保预售资金依法用于预售房地产项目后续工程的开发建设,防止预售资金被挪用、转移,从而维护商品房交易双方、贷款银行、施工企业及其他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二)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房地产业对金融市场具有天然的高度依赖性,由于房地产生产、经营的特点,使得房地产的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积累,而且要依靠其他渠道的融资。据统计,在进行房地产开发与销售过程中,大部分开发商利用的自有资金只占总资金的30%左右,而其余70%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金融系统的融资、民间借贷以及购房者的预付款。因此对建设项目的资金疏于监管,将使房地产开发市场上出现工程材料款无法落实、民工工资拖欠、工程无法验收、购房业主无法办证,甚至出现“烂尾楼”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秩序,影响社会大局稳定。所以,强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是现实的需要。

(1)维护消费者利益。房地产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房地产商相对购房者来说处于优势地位,各种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开发企业总是比购房者更了解资金使用情况,且购房者很难查询到开发企业资金的使用信息。有的开发商在明明缺乏必要的开发资金,贷款又无着落的情况下,仓促上马,致使工程无法按计划实施,甚至半途而废;有的开发商将资金挪作他用,甚至携款潜逃,致使工程搁浅;有的将项目层层转包,致使资金遭层层盘剥,实际投入不足,劣质材料充数,造成工程质量低劣;有的在反复炒作中,造成地价过高,开发手续不全,致使开发商被套牢,配套设施难以完成,项目无法竣工;有的开发商,空手套白狼,挖一个坑就开始预售,致使许多购房者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等等,这些情况都严重损害了购房者的利益。

(2)维护房产市场秩序。房地产市场是以房地产作为交易对象的流通市场,也是房屋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是房地产业进行社会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并可带动建筑业、建材业和装饰业等诸多产业发展。房地产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及时实现房屋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可提高房地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房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房产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房产市场能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但是,由于房产信息的非对称性,购房者所能看到的只是开发企业行为的结果,加之有些开发商不能诚信经营,社会缺乏有效的资金监管机制,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损害购房者利益,使房屋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无法按合同完全兑现,导致房产市场秩序受到破坏,进而引起房地产市场混乱。

(3)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商品房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大件商品,往往需要老百姓倾毕生积蓄,由于“半拉子工程”、“烂尾工程”、“豆腐渣工程”的出现,造成开发商不能如期按质交房,不能按约归还银行贷款,消费者投诉开发商违约,商业银行指责开发商不讲

项目资金监管协议 篇5

甲 方:中国农业银行金华市婺城支行 乙 方:金华市浙中建筑装饰材料市场有限公司 为加强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确保优质高效地完成建材市场迁建项目。甲、乙双方经协商达成以下资金监管协议:

一、甲方向乙方建材市场迁建项目发放固定资产贷款17000万元,为了确保项目贷款资金专款专用,贷款期间明确项目资金封闭运行,乙方须在甲方开设基本结算账户,账号:***,作为项目款资金的使用、归还项目贷款本息及新市场房产销售款项与租金唯一归集账户。

二、项目贷款资金使用用途全部用于建材市场迁建项目,甲方有权监督乙方严格按用途使用资金。乙方要配合甲方对其资金使用的监管。

三、资金监管的期限:自首期项目贷款进入账户之日起至项目贷款全部归还为止。

四、监管方式:

1、乙方应根椐工程建设进度资金需要,向甲方书面提出项目资金用款申报,经过甲方审核同意,对资金用途逐笔监督,保证资金专款专用。

2、乙方应将新市场房产销售收入款项与租金及时归集到在甲方开设的账户中(账户号:***),房产销售收入剔除项目自筹资金外必须优先归还甲方贷款。

五、违约责任:

1、甲方如未能及时将贷款资金划入在乙方开立的账户,本协议不成立,甲、乙方双方协商解决。

2、乙方如未按上述条款执行,而将资金挪为他用的。甲方有权停止支付乙方尚未使用的贷款,并提前收回部份或全部贷款。并由乙方承担违约责任。

六、其他:

解除资金监管申请 篇6

关于终止XXXXXXX项目资金监管的申请

XXXXXXXXX:

我公司承揽的XXXXXX工程第XXXXX同段,合同额为XXXXXXX元,扣去暂定金有效清单总额为XXXXXXX元,其中有效清单中因变更取消了部分清单任务,其金额为XXXXXXX元,最后合同有效清单总额为XXXXXXX元,项目截止到2017年XXXXX日累计完成有效清单计量金额为XXXXX元,占比有效清单XXXX%,项目于2017年X月XX日左右全标段实际工程完工比将接近XX%,特此提出申请解除项目资金监管申请,解除资金监管账户信息如下:

账户名称: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账户账号: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开户银行: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银行行号: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公司承揽的XXXXXXXXXXXXXXXXXXXXXX工程第XXXX合同段如因本项目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材料款等引起的纠纷,由我公司承担全部责任。

XXXXXXXXXXXXXXXXXXXXXXX公司(公章)

跨境资金流出监管对策 篇7

近年来, 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逐步复苏, 新兴国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同时, 国内经济还面临房地产市场泡沫和地方债风险上升、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等一系列问题。预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将面临资金流出的压力和考验。

鉴此, 对异常跨境资金可能的流出渠道及监管难点进行梳理分析, 提出防范异常资金流出的对策和建议, 意义重大。

可能的流出渠道

一是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具有种类多、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商品无形、审核凭证简单等特点。近年来, 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品种日趋多样化, 加之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改革简化了收付汇单证审核, 便利了境内企业和个人的对外贸易往来, 促进了服务贸易发展, 但受服务贸易合同和价格真实性审核难的影响, 也为异常资金跨境流动提供了渠道。如一些关联企业利用服务行业的这种特性, 通过抬高或降低专利和商标使用费、劳务费等, 操纵交易价格进行跨境资金摆布。

二是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外商投资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和应付外方股利实际上是具有短期外债性质的隐性外债, 其流动性强, 对政策和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度非常高, 利润汇出渠道是短期跨境资金实现迅速流出的可能途径之一, 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游离于外汇局的监管之外。一旦形势发生逆转, 企业将利润集中汇出, 则会对经济金融稳定造成重大影响。

三是境内企业境外投资。境内企业境外投资只要经商务部门批准、在外汇局登记后便可向境外汇出资金。企业向境外投资, 既可实现对其境外关联公司的资金支持, 又能享受国内对“走出去”企业的奖励政策。但由于境外投资企业境外情况难以监管, 外汇局难以及时跟踪境外投资企业的投资运作情况, 异常资金可能借道随意流出入, 难以有效监控。

四是股权溢价转让。股权转让价格多是双方在评估的基础上经过对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综合分析协商确定的, 国家目前对于收购的计价依据仅做了原则性的界定, 对于溢价或差价收购则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和约束措施, 对超出净资产的溢价收购购付汇并无限制, 易导致不等价收购现象。若境内企业和外商串通, 蓄意规避政策规定, 则容易成为异常资金跨境逃出的通道。

五是个人分拆渠道。个人购汇汇出以有真实用汇需求为主, 但也包含了部分为规避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等法规采取的分拆购付汇行为, 通过合规且隐蔽的手段流出。如以境外留学费用、因私旅游等名义分散购汇汇出实现资金转移逃避监管。

监测管理难点

一是服务贸易虚假合同或协议难以审核。服务贸易合同种类繁多且存在较大随意性, 部分企业以协议代替合同, 部分企业使用网签合同, 真实性难以有效甄别, 特别是母子公司间的关联交易真实性难以确认, 审核仅停留在合同表面真实性。

二是股权转让溢价交易价格的合理性难以管理。在股权转让购付汇操作上, 商务管理部门的审批主要依据企业申报的董事会决议, 外汇管理部门尽管对外汇资金流动的真实性具有监管职责, 但对关键的价格确定也只能依据上游外资审批部门的有关批复。一方面, 股权转让价格或增资的溢价幅度归溯到底是由企业与外国投资者之间的议定决定, 无法寻找同类性质参照物的对比或第三方价格评定的依托。另一方面, 当事方多数具有明显的关联性质或隐藏着某种交易约定, 股权溢价流转中存在的关联性强、价格核定难、资金转移快等特征均进一步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三是对企业利润资金管理处于被动。外方利润是境外投资的直接产物, 和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紧密相关, 但现在对利润汇出购付汇备案依靠银行进行信息录入, 只有企业办理利润汇出, 外汇指定银行在系统中备案后, 外汇局方可通过国际收支业务系统查询相关数据, 事后了解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规模。至于企业利润分配与否、分配多少、分配后是否汇出、何时汇出等由企业自主决定, 外汇局并没有明确要求, 因此, 难以及时掌握全面的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处置信息, 无法对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规模和时点进行有效预测和掌控。

四是界定分拆行为有难度。服务贸易改革新政使得等值5万美元以下的服务贸易收支可以享受极大的便利, 5万美元以下服务贸易跨境支出比重增长, 企业机构和个人可以采取分拆方式来规避外汇监管。而服务贸易新规对于分拆行为的定量标准欠缺, 可操作性不强, 不利于外汇局以及银行及时筛选斟查和核查监管分拆行为。

五是管理部门联动监管难。外汇管理涉及商务部门、外汇管理局、税务、工商、银行、海关等多个部门, 管理目标不同, 难以协调一致、联动监管。一是政出多门, 管理分散, 外汇管理和行业管理政策之间管理目标不同, 数据信息统计口径不一, 使相同项目的数据在不同管理部门的可比性较差, 也增加了协同监管的难度;二是对于外汇方面的统计数据缺乏常规载体发布, 上下游管理部门之间存在信息盲区;三是外汇局作为下游管理部门, 信息掌握滞后, 难以及时发现外汇资金运行中的问题, 进行有效监管。

完善监管的政策建议

一是着力强化金融机构真实性审查环节。

随着外汇管理改革力度的加大, 外汇局逐渐退出了前台的审批, 主要由银行直接审核办理服务贸易外汇收支业务, 外汇局重点进行非现场核查与检查。在这种情况下, 应督促金融机构在履行合理审查职责的同时, 着力建设责任落实识别和惩戒机制, 履行好真实性审查责任。同时, 要求金融机构加强政策传导宣传和对外汇从业人员的管理, 着力提高外汇从业人员素质和依法合规意识, 并定期对其执行外汇管理规定情况进行评价, 做好窗口指导, 防范金融机构执行外汇管理规定可能出现的风险。

二是完善股权定价政策和机制。

首先, 完善政策法规, 实现股权跨境溢价流动的规范化管理。建议应参照外资并购管理制度, 形成相对独立、完善的股权溢价交易管理法规。进一步明确审核部门的职责, 增加价格的核定原则和幅度等内容, 为后续管理提供有效的政策依托。

其次, 建议制定国内投资者收购外商投资企业外方股权评估实施细则, 明确股权所代表的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指导目录, 避免股权定价畸高和畸低现象。

最后, 建议引入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对溢价投资行为进行把控, 把资产评估机构对拟投资企业的股权价值评估结果作为资金划转的审定判断依据。

三是加强关联性分析, 提高事后监测水平。

充分利用监测系统功能加强非现场核查, 通过一些不合理的关联性行为进一步认定企业交易中的疑点, 以及银行在合理性审核中的未尽职行为, 及时发现具有大额、多频、波动大等特点的异常交易, 查清异常交易所属交易种类及具体发生时间, 对交易主体实施异常交易的动机进行分析, 看其是否有主观需要和利益动机, 有力防范关联企业之间随意摆布跨境资金。

四是建立信息共享制度, 形成监管合力。

一方面, 要与有关监管部门建立信息交换机制, 实现信息共享联动。建立与商务、税务、工商等涉外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力度, 定期或不定期交换企业和个人外汇业务开展情况、行政许可情况和纳税信息, 强化政策协调和监管协作, 形成监管合力。

莒县全面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监管 篇8

一、规范管理,夯实资金监管基础

近年来,针对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莒县开展了以“定岗位、定职责、定流程、定制度、定标准、规范人员管理、加强财政监督”为内容的“五定一规范一加强”规范化管理活动,实现了乡镇财政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县内财政所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财政所”管理水平。

(一)明确岗位职责。根据乡镇财政工作实际,合理确定乡镇财政岗位,界定每个岗位、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责任分工及目标要求,做到分工明确、协调配合。

(二)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包括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经费定额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财务收支审批等业务操作规范以及学习、考勤、卫生、廉洁勤政等内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各项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三)规范业务流程。制定工作流程,做到每项工作都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工作标准,使财政业务工作规范、明了、有序、高效。完善服务承诺制度,建立乡镇财政惠民服务大厅,实行“一个大厅”对外,“一条龙”服务。

(四)夯实会计基础。制定账务处理标准,规范账簿设置、会计科目使用及账务处理,实现会计基础标准化;账务核算全部纳入财政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实施会计电算化,实现会计核算信息化;严格会计档案管理,设立专门档案室,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文书资料装订整齐划一,档案管理制度健全并实行信息化管理,全县21个乡镇达到省一级档案管理水平,实现会计档案管理规范化。

(五)加强财政监督。充分发挥财政内部监督作用,将“月审月促”监督工作法延伸到乡镇,实现了由事后检查向事前、事中监控的转变。

二、搭建两个平台,完善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体系

充分发挥县乡两级财政就地、就近的监管优势,依托“乡财县管”和“村财乡管”两个平台, 明确县乡监管职责,形成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合力。

(一)搭建乡财县管平台,加强乡镇财政收支监管。从2005年开始,莒县推行了“县乡共管、以乡镇为主”管理模式的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在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基础上,县财政局成立基层财政管理中心,实施以“预算共编、账户统设、资金统缴、支出统核、采购统办、票据统管”为主要内容的乡财县管乡用改革,严把预算编制关、收入征缴关、支出管理关和债务管理关“四个关口”,实现了乡镇财政收支全面监管。

(二)搭建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平台,加强村级财务资金监管。为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村级财务监管难问题,莒县对镇、村管理资源进行了整合,从强化农村财务监督入手,全面推行“村财乡管村用”改革。乡镇成立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将村级财务全部纳入乡镇集中核算。乡镇对村级资金实行专账核算,县财政统一为乡镇设立村级资金专户。乡镇对村级资金实行“双审核、双监督、双公开”管理模式,即村级发生的每一笔收支业务必须经村民理财小组、乡镇经管站双审核,财务收支情况接受村民、乡镇财政所双监督,并定期实行镇、村双公开。通过实施村财乡管,农村财务监督实现了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转变,提高了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创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新模式

(一)实行“监督下乡”,加强财政所内部常态监管。乡镇财政监督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财政政策执行的效果和资金的安全。围绕建立完善乡镇财政内控机制,将局机关实行的“月审月促”内部监督法延伸到乡镇,实施“财政监督下乡”,即乡镇财政内部设立财政监督员,由县局统一管理,对乡镇财政资金及其他业务事项实行“四审制”,即“月末自审”、“季度报审”、“半年复审”、“年底终审”,对乡镇财政业务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实现了由事后检查向事中监控转变,达到了及时“报警”、及时纠错的效果,为乡镇财政资金安全运行上了一道“保险锁”。同时搞好内外结合“双监督”,采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全程参与和财政内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发挥抽查巡查和公开公示“内外双监督”作用,营造全方位资金监管环境,使乡镇资金监管更加公正、透明。这一做法得到省厅监督局的推广。

(二)开发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系统,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乡镇财政信息化是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按照省厅统一部署,莒县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力度,建立了财政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先后将乡镇财政的部门预算、指标管理、集中支付、账务处理、政府采购、工资统发、惠农补贴等业务工作纳入到财政综合业务平台,基本实现了乡镇财政日常业务的信息化,达到了县、乡资源数据共享,在此基础上开发建设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系统,综合运用平台数据,构建了“账务远程监控、资金全程监管、信息公开透明”三位一体的乡镇财政资金信息化监管模式,对资金运行过程进行自动预警和分析汇总,实现资金全程动态监控。

(三)建立“五项机制”,保证涉农补贴快速发放。目前,莒县发放的涉农补贴项目有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库区移民补贴等20多项,为落实上级惠农补贴“一本通”发放要求,莒县实施了部门配套联动、信息采集、信息维护、信息纠错、考核监督五项工作机制,开通资金发放绿色通道,有效解决了资金发放不到位问题,确保了各项涉农补贴及时、准确、直达农户“一本通”账户。

四、严把五个关口,实现乡镇资金全面监管

(一)严把收入关。按照财政体制,将税收收入、非税收入、上年结余资金等所有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行综合预算。对政府机关、二级机构、村集体等收取的各类收入由镇财政按收入金额统一开具收入凭证,并在规定工作日内将所收款项按程序缴入规定账户。对国有资产租赁、处置等取得的收入一律入财政专户,并附相关会议纪要,严禁设“小金库”管理。

(二)严把支出关。在人员经费的监管上,按照工资、福利有关政策,在发放项目上、规定数额上进行把关;对办公费、会议费、招待费、车辆费等一般公用经费,按照定额核定指标上线控制,按规定应实行政府采购的,实行政府采购。

(三)严把补贴发放关。严格信息核查,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公开公示,落实好上级财政部门惠农补贴“一本通”发放要求,及时、安全、便捷地将各项补助资金发放到位。

(四)严把项目管理关。把握项目资金监管的关键环节,严格做好项目申报、项目公示、项目实施、评估验收、建后管护等各环节工作,细化各环节监管措施,保障项目资金落到实处,杜绝资金挤占、挪用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五)严把村级资金管理关。将上级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镇以上财政下达的项目资金、村集体自有收入等全部纳入监管,在村级事务、审计报账、账务处理等方面进行程序化管理,对村级财务不断规范,增强村级资金的安全性。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洪峰

上一篇:独自在家初二学生日记下一篇:四年级数学苏教版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