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员级别排名(通用4篇)
中国官员级别排名 篇1
中国官员行政级别
中国官员行政级别
正厅级及以上干部为高级干部
正省级干部(正部级干部): 正省级干部(正部级干部)
国务院各部委正职干部(如教育部部长、国家发改委主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正职干部(如江苏省省长、天津市市长)部队正军职干部(如江苏省军区司令员、12 军军长)
副省级干部(副部级干部): 副省级干部(副部级干部)国务院各部委副职干部(如公安部副部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正职干部(如国家文物总局局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副职干部(如安徽省副省长、重庆市副市长)各副省级市政府正职干部(如南京市市长)部队副军职干部(如浙江省警备司令部副司令、31 军副军长)
正厅级干部(地市级干部)正厅级干部(地市级干部):
国务院部委各司正职干部(如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正职干部(如河北省交通厅厅长,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各副省级市政府副职干部(如宁波市副市长)各地级市政府正职干部(如无锡市市长)部队正师职干部(如 1 军后勤部部长、34 师政委)注:以上为高级干部
副厅级干部: 副厅级干部: 国务院部委各司副职干部(如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副司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副职干部(如黑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正职干部(如南京市教育局局长、江宁区区长)各地级市政府副职干部(如苏州市副市长)部队副师职干部(如 35 师副政委、179 旅旅长)
正处级干部(县团级干部): 正处级干部(县团级干部)国务院部委各司所属处室正职干部(如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济作物处处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所属处室正职干部(如江苏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副职干部(如沈阳市卫生局副局长、浦口区副区长)地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正职干部(如扬州市劳动局局长、滨海县县长)部队正团职干部(如 105 团政委)
副处级干部: 副处级干部: 国务院部委各司所属处室副职干部(如农业部兽医局防疫处副处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所属处室副职干部(如江苏省教育厅人事处副处长)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处室及区县各局正职干部(如南京市科技局科技成果处处长、玄武区卫生 局局长)地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副职干部(如镇江市民政局副局长、张家港市副市长)部队副团职干部(如 105 团参谋长)
正科级、正科级、副科级干部略 注: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其各级干部参照政府各级干部待遇,但不具 有行政级别,不属于公务员编制。
政府各级干部如为上一级党委常委,则其行政级别升一级。如张家港市市长为正处级干部,若为苏州市市委常委,则为副厅级干部。按例,高级干部在 60 或
岁以后往往调往相应级别的人大、政协担任领导职务,俗称“退 居二线”。正省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巡抚与布政使,为从二品 ;
副省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按察使,为正三品;
正厅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知府,为从四品;
副厅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同知,为正五品;
正处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知县,为正七品;
副处级干部约略相当于清代之县丞,为正八品。
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的行政级别是正省(部)级,故现任兵团司令员华 士飞、政委聂卫国的行政级别均为正省(部)级,下属十四个师的师长、政委的行政级别均 为正厅(局)级,下辖的 174 个农牧团场的团长、政委为正处级。注:副省级市有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济南 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厦门,广州,深圳,武汉,成都,西安等共 15 个。重庆市曾经一直是副省级城市,1997 年 2 月成为省级的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名之一,受省级行政区管辖,副省级市的市长与副省长 行政级别相同。最初的十六个副省级城市是根据 1994 年 2 月 25 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 的发文(中编[1994]1 号)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成为副省级城市的。副省级城市与地级市或地级行政区一起纳入各省的直接管辖之下,没有被单列。
国家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设置公务员职务级别(序列),中国公务员的行政级别按 《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 年)规定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 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非领 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公务员领导职务层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一)国家级正职:一级(二)国家级副职:四级至二级(三)省部级正职:八级至四级 约略相当于清代之巡抚与布政使,为从二品 国务院各部委正职干部(如教育部部长、国家发改委主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正职干部(如江苏省省长、天津市市长)部队正军职干部(如江苏省军区司令员、12 军军长)(四)省部级副职:十级至六级 约略相当于清代之按察使,为正三品 国务院各部委副职干部(如公安部副部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正职干部(如国家文物总局局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副职干部(如安徽省副省长、重庆市副市长)各副省级市(和 5 个单列市)政府正职干部(如南京市市长)部队副军职干部(如浙江省警备司令部副司令、31 军副军长)(五)厅局级正职:十三级至八级 约略相当于清代之知府,为从四品 国务院部委各司正职干部(如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正职干部(如河北省交通厅厅长,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各副省级市政府副职干部(如宁波市副市长)各地级市政府正职干部(如无锡市市长)部队正师职干部(如 1 军后勤部部长、34 师政委)注:以上为高级干部(六)厅局级副职:十五级至十级 约略相当于清代之同知,为正五品 国务院部委各司副职干部(如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副司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副职干部(如黑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正职干部(如南京市教育局局长、江宁区区长)各地级市政府副职干部(如无锡市副市长)部队副师职干部(如 35 师副政委、179 旅旅长)(七)县处级正职:十八级至十二级 约略相当于清代之知县,为正七品 国务院部委各司所属处室正职干部(如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济
作物处处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所属处室正职干部(如江苏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副职干部(如沈阳市卫生局副局长、浦口区副区长)地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正职干部(如扬州市劳动局局长、滨海县县长)部队正团职干部(如 105 团政委)(八)县处级副职:二十级至十四级 约略相当于清代之县丞,为正八品 国务院部委各司所属处室副职干部(如农业部兽医局防疫处副处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所属处室副职干部(如江苏省教育厅人事处副处长)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处室及区县各局正职干部(如南京市科技局科技成果处处长、玄武区卫生 局局长)地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副职干部(如镇江市民政局副局长、张家港市副市长)部队副团职干部(如 105 团参谋长)(九)乡科级正职:二十二级至十六级(略)(十)乡科级副职:二十四级至十七级(略)。综合管理类公务员与级别的对应关系(一)巡视员:十三级至八级;(二)副巡视员:十五级至十级;(三)调研员:十八级至十二级;(四)副调研员:二十级至十四级;(五)主任科员:二十二级至十六级;(六)副主任科员:二十四级至十七级;(七)科员:二十六级至十八级;(八)办事员:二十七级至十九级。注:
1、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其各级干部参照政府各级干部待遇,但不具 有行政级别,不属于公务员编制。
2、政府各级干部如为上一级党委常委,则其行政级别升一级。如张家港市市长为正处级干 部,若为苏州市市委常委,则为副厅级干部。
3、按例,高级干部在 60 或 65 岁以后往往调往相应级别的人大、政协担任领导职务,俗称 “退居二线”。
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的行政级别是正省(部)级,故现任兵团司令员华 士飞、政委聂卫国的行政级别均为正省(部)级,下属十四个师的师长、政委的行政级别均 为正厅(局)级,下辖的 174 个农牧团场的团长、政委为正处级。
5、副省级市有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济南,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厦门,广州,深圳,武汉,成都,西安等共 15 个。重庆市曾经一直是副省级城市,1997 年 2 月成为省级的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名之一,受省级行政区管辖,副省级市的市长与副省长 行政级别相同。最初的十六个副省级城市是根据 1994 年 2 月 25 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 的发文(中编[1994]1 号)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成为副省级城市的。副省级城市与地级市或地级行政区一起纳入各省的直接管辖之下,没有被单列。
6、在我们国家同样一个名称可能对应的职位却相去甚远,举两个例子: 同样是市长(副市长),可以是副处(县级市副市长)、正处(县级市市长、地级市副市长)、副厅(县级市市长是市委常委、地级市副市长)、正厅(地级市市长)、副部(副省级城市市 长)、正部(直辖市市长)。同样是局长,正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副部(北京市公安局长兼政法委书记、市委常委)、正厅(上海市气象局局长)、副厅(南京市教育局局长)、正处(无锡教育局局长)、副处(县 公安局长是常委或者非常委副县级兼局长)、正科(县教育局长)。
7、军转干部到地方工作其行政级别一般相应降半级。
中国官员级别排名 篇2
中国古代从魏晋以后, 官员都附有一定的品级, 这种品级往往有不同的含义, 有的是指其所担任的职务的级别, 有的则是指其个人身份级别。前者是指实际行政职位的等级, 这种等级按照不同岗位的权力、责任、任职难度等进行等级划分, 即职位等级;后者是依据官员的资历等确定, 级随人走, 即品位等级。
一、官员级别的几种形式
魏晋以后官场的级别至少有三种含义:一是作为尺度的品级;二是职位级别, 即实际行政职位——职事官的级别, 通称职品;三是品位级别, 品位级别又分散阶、爵级和勋阶三类。
1. 职位级别和品位级别的统一尺度——品级。
周代实行世卿世禄制, 贵族以五等爵号及公、卿、大夫、士的称号标志身份。秦汉广置郡县, 中央和地方官员以官名为身份标志, 汉代还开始以禄石数量区分官员等级。至魏晋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 在州、郡设置中正官, 负责对本地区的士人进行品评, 依品评结果将士人分为九个等级, 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后逐渐演变为以数字命名, 即一品、二品直至九品, 形成九品官阶制度。北魏、唐及宋初为九品三十阶, 隋、元、明、清为九品十八阶。十八阶即九品之中再分正、从品, 三十阶即在正四品以下, 每个正、从品里又分上和下。这样, 行政职位及官员品位都纳入到这个框架里来, 不同序列的等级有了一个统一的横向比较的标准。这种九品官制在此后的各个朝代得到进一步发展。九品官制在中国古代行政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对于官僚体系行政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2. 职位级别——职品。
古代的职事官指的是担任实际职务的官员, 表面上看, 好像是官员的级别, 实际上却是其所处职位的级别。因为该官员只有处在其职位才能拥有相应的权力, 承担相应的责任, 具有相应的级别, 享受相应的待遇。职事官内部也有很多分类, 在此前, 比如汉代, 一些非主流的职位在整个行政体系中级别的表达, 必须靠与主流职位的对比来实现, 如“秩比二千石”。九品官制出现以后,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职事官, 均明确对应一定的官品, 因此, 职品的等级数量基本也就是官品的等级数量。北魏、唐代与宋初是九品三十阶 (唐宋正一品不设, 因此实际上是二十九阶) , 隋、元、明、清是九品十八阶。
3. 品位等级——散阶、爵级和勋阶。
品位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散官, 其次, 爵位和勋官也具有品位性质。
(1) 散阶:散官 (散阶) 与职事官分离, 官员可以依资历在散官序列进行晋升, 并获得相应的待遇提升。散官的级别 (阶品) 与职事官的级别 (职品) 相分离, 因资历而晋升, 级别、待遇随人不随岗。散官制度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到隋唐时期逐步定型。隋代散官是文武通用的, 共分为六阶, 不对应品级。唐代文散官共二十九阶, 武散官共四十五种称谓, 三十一阶。宋朝的散阶基本沿袭唐朝, 文散官共二十九阶, 武散官共三十一阶。北宋前期还出现了“寄禄官” (又叫“正官”、“本官”, 简称“官”) , 文官的寄禄官阶共有四十二阶。官员实际担任行政职务, 称为“差遣”, “差遣”官就相当于唐朝的职事官。因此, 这种寄禄官实际也是一种品位等级。明代散阶为九品十八阶, 但每阶之内, 又分初授、升授两级或初授、升授和加授三级, 因此文武散阶数量都不止十八阶。文散官共四十二阶, 武散官共三十阶。清代散阶较明代有所简化, 文武官都是十八阶。
(2) 爵位:爵位本身附带着一系列的经济、身份和政治待遇, 它也是一种品位。周代的爵位制度与其宗法制度及行政管理制度合而为一, 其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秦从商鞅变法以后, 实行奖励军功的二十等军功爵制, 无论平民还是贵族, 只要立有军功, 即可获得相应的爵位。西汉封爵的爵级主要是王、列侯两等。东汉爵级则变为郡王和列侯二等四级, 其中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级。西晋将汉代爵位与周代五等爵并用, 共分王、五等爵和列侯三等。西晋爵制既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封爵制度化的转折点, 又为以后的爵制提供了模式和样板, 具有承上启下、创始奠基的特殊地位。隋唐爵制分王、五等爵二等九级。宋元较唐代变化不大。明清封爵仍分为宗室和异姓两类, 清代封爵分宗室、民世爵和外藩封爵三类。
(3) 勋官:封爵之外, 古代还有勋官之制, 勋官制度出现于南北朝后期的北周。勋官是授予建立军功或其他重大功绩的人员的荣誉性称号, 以激励官民立功报国。与爵位不同, 勋官只是代表地位和荣誉, 如服色等级, 一般没有附带的经济待遇。北周和隋代的勋官共十一级。唐代置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 共十二级, 通称勋官十二转。这十二级勋官均对应一定的品级 (称“比某某品) , 从正二品至从七品不等。宋、元两代勋官级别基本与唐代相同。明代勋官分为文勋和武勋两种类型, 文勋有十级, 武勋有十二级。清代废除了单独的勋官制度, 将勋合并到爵位体系中, 如民世爵中的后四等, 本是勋官的位号。
二、职位、品位与经济待遇
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结构是一种复合型的俸禄结构, 官员俸禄有的来自职事官, 有的来自散阶, 也有的来自爵位与勋阶, 只是其侧重因素和具体标准各朝代不尽相同而已。通常情况下 (指该官员没有显赫的爵位和勋阶) 对于绝大多数官员而言, 其所担任的实际职务往往是其俸禄的主要来源。但在有些朝代, 品位因素是能够带来很多的待遇的, 包括经济待遇、工作待遇和政治待遇等。
1. 正俸。
对官员按年支付的固定俸禄, 通称岁俸、正俸。汉代官员以“石”定禄。但这种作为官轶的“石”, 只是定官阶品级之差的名称, 并非实际领到的禄米数量。实际情况是, 万石之官, 实得二千多石, 二千石之官, 实得七百五十石, 只有百石之官能实得百石, 所得与名义相符。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职事官外, 往往还可以通过散官、军号等另获薪俸。唐朝初年, 主要按照散阶发给官员俸禄, 后来改为按职品发放。宋代与其它朝代不同, 官员的正俸是依据其散阶确定的 (因此散阶在宋代被称形象地称为“寄禄官”) 。但宋代对于担任实际差遣的官员, 按其寄禄官品级给予经济待遇, 京官发给“职钱”, 地方官则赐予“职田”。到了明清, 散阶已演变为职事官的附属物, 所有俸禄都按职事官品级发给, 官员俸禄中品位因素已然淡出。
2. 职位补贴。
正俸之外, 还有按针对具体职位发放的“补贴”, 如清代的养廉银。与明代一样, 清代官员的正俸非常微薄,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官员的贪污受贿行为。为遏制官员的经济腐败, 自雍正年间开始推行养廉银制度。养廉银的标准因地区和职位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养廉银大体上是正俸银的十倍以上甚至一百多倍, 而且养廉银后来又成为官员正常俸禄的一个组成部分, 扩大到武官和京师中央政府的官员。在清代, 这种官员薪俸制一直沿用下来。
3. 其他经济性收入。
除以上按职位等级和品位支付固定俸禄外, 官员还有多种形式的收入, 这些收入有的针对职位发放;有的针对品位发放;有的是针对职事官发放, 但依据的标准却又是其个人阶品;也有的在某些朝代是职位性收入, 在其他朝代却又是品位性收入。为便于叙述, 一律归类为其他经济性收入。职分田是古代官员一种比较重要的收入形式。职分田又叫职公田、禄田、菜田等, 简称职田。该制度肇始于西晋, 终于明朝初年。职分田虽然名义上是授予官员, 但其所有权仍属国家, 只是将职分田的收获或部分收获作为官员俸禄的一部分。职分田是公田, 因此不得买卖。除以上收入外, 历代还给官员各种名目的钱财、谷物和实物。
三、考核与晋升
考核制度 (古代又称考绩、考课、考功等) 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核结果决定了官员的升迁黜陟, 制度设计与执行效果直接关乎吏治的清浊和政权的稳固。因此, 官员考核受到历代封建政府的高度重视, 并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本文重点对成熟期的唐朝和集大成期的明朝这两个朝代的考核与晋升制度进行分析和总结。
1. 考核机构设置。
唐明两代在考核主体设置方面的制度非常严密,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及相互制衡。在唐代, 高级官员由皇帝亲考, 称为内考;三品以下官员则参加外考, 外考的考核主体有三类:直接上级负责初考, 吏部考功司负责复审, 校考使和监考使负责监督。在明代, 四品以上高级官员也由皇帝主考, 中低级官员考满工作的初考由其地方和部门的正官 (即行政一把手) 负责, 吏部考功司复审, 六科和都察院监督。其次是专业化的考核队伍。唐明两代的吏部考功司都是专门负责官员考核的部门, 都有一支专职的考核队伍, 每位官员在考核中有明确的分工。长年的专职考核工作, 使这支队伍具备了非常专业的考核技能。最后是严厉的问责制度。《唐律》规定对考核中的作弊行为要进行严惩, 若考核不以实, 一人杖一百;在考核过程中弄虚作假, 要负刑事责任;即使是过失, 也要受到处罚。明政府也出台很多问责措施予以防范。
2. 考核程序。
唐代官员的外考每年进行一次“小考”, 每四年左右进行一次“大考”。“小考”评定等级, “大考”则将几次“小考”的成绩进行综合并进行奖惩。外考程序大致包括平时绩效记录 (即“常课”) 、初考定等、吏部考功司复审、校考使和监考使审核监督、公开宣布考核结果及考核结果运用等环节。明代考满又称考课, 是一种定期的常规性绩效考评。“考满”的成绩分大致分为三等, 即称职、平常和不称职。考满工作在官员任职满三年即进行初次考评, 满六年进行第二次考评, 满九年再进行一次“通考”。考满包含的环节与唐代相似, 其程序也是非常严谨。对于考评中的不正当的和不公正的行为, 被考评者均可以提起申诉, 监察官员则有权进行纠举和弹劾。
3. 考核内容与指标:
考核的内容是最高统治者的“指挥棒”, 对于官员行为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唐代官员考核的内容, 主要分为“四善”和“二十七最”, “善”是品德方面的要求, “最”则是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责特点而分别提出的才能和业绩方面的具体要求。唐政府在内容与指标设计上有其独到之处, 主要表现为:一是实行差异化的内容与指标设计。按照不同类型职位的工作性质确定其能力业绩考核重点, 即所谓“二十七最”。二是注重指标的细化和量化。根据各类官员的工作性质和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进行一定程度的细化或调整, 制定出了具体的、有一定操作性的考核指标。三是考核等次划分较合理, 有较强的区分度。考核成绩分为三等, 每等三级, 共九级, 并对上等的进行了比例限制。在实际考核中获得上等的人数非常少, 评为下等的也较少, 获得中等的较多。因此, 在实践中考核等次实为五级, 区分度良好。明代官员考核的内容涵盖了官员的品德、资历、政绩等各个方面。为避免地方官员在考满、考察时避重就轻、笼统浮夸, 明政府要求必须包含农业生产、人口、赋税、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此外, 明政府还通过考察中所依据的八项察例来加强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考评。
4. 考核结果运用。
在制度上设计上, 唐明两代政府都注意将官吏考核的结果与奖惩措施紧密联系。一是运用于俸禄的增减。唐代俸禄的增减以小考中的中中为及格线, 达到此线的, 维持原俸禄, 高出几级即加发几个季度的俸禄, 低了几级即减发几个季度的俸禄。二是运用于阶品的升降。唐代官员的散阶一般四年可以调整一次, 调整的依据就是考核成绩。散阶调整标准以大考中得四次中中为及格线, 正好达到此线的, 阶品上调一级;高于或低于此线的, 则分别予以不同程度的晋升和降级。但是, 散阶达到五品以上后, “非恩制所加, 更无进之令”, 即不能仅凭考核成绩继续进阶了。明代官员的散阶有个特点, 即每阶之内又分初授和升授, 正四品到正二品还有加授, 初任职事官时, 同时赐其同品级的初授散官, 考核称职后则赐予升授散官, 尽管品级不变, 待遇不变, 但仍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三是运用于职位的调整。由于唐代阶、职分立, 阶品晋升并不意味着职位就一定能晋升。唐代建立了“考满停替与迁除”制度, 即官员在一个位置上经过四考之后, 由他人替任, 经五考后必须离职并听候安排。六品及以下官员任职期满考核合格后, 需要参加吏部组织的考试, 视成绩决定职位调整。明代考满的结果, 分平常、称职和不称职, 结合所任职务的繁简, 又分为繁而称职、繁而平常、简而称职、简而平常、不称职五种, 根据考满结果进行相应的职位调整。
四、思考与启示
古代官制中的职位、品位制度、俸禄制度和考核晋升制度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 同时还有很多的宝贵的制度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并探寻其对当代的借鉴价值。根据以上研究成果, 基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认识。
1. 职位、品位并行, 在保持职位体系稳定的前提下, 通过品位性安排保持对官员的激励。
中国古代多数朝代是一种职、品并行的综合性分类法, 有的朝代更重品位, 有的朝代更重职位。重职位还是重品位并无定则, 二者各有利弊。本文对于官员考核晋升的研究发现了古代阶品对官员具有重要激励作用。由于实际职位一来数量有限, 二来不宜过频地调整职位。但是, 官员考核合格又不能不有所激励, 这时散阶就派上用场了。散阶的晋升不影响职位的稳定, 却因其身份等级标志的特性, 而且往往还附带有经济待遇的提升, 因此对于官员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职、品并行的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有必要对古代官员管理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做进一步的研究, 对当前我国公务员制度和事业单位职员制度进行综合的调研, 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深入的分析思考, 以期对现有制度进一步改进完善。
2.品级数量适度, 上疏下密, 为中低层官员创造晋升机会。
考察中国古代品级设置及官员考核晋升制度, 会得到很多管理启示。北魏时期, 九品官阶制度发展为九品三十阶, 每品分为正从二等, 四品以下, 每个正、从品又分出上下阶。唐宋基本沿袭之。这种制度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中低层的品级数量多, 级差小, 这样就有利于给中低层官员以小步快跑式的持续性晋升激励。明代虽是九品十八阶, 每品之内仅分正、从, 正、从之内不再分上、下。但实际情况是, 其散阶的每阶之内又有初授和升授之分, 如散阶正九品里, 有初授将仕郎和升授登仕郎, 这样就等于在正九品之内又分了上下两级。只不过由于明代俸禄是按职位发放, 官员散阶的品级又依附于职事官品级, 因此初授到升授的晋升不具有经济意义, 但其身份的激励作用依然存在。在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职员制的过程中, 对于中国古代这种上疏下密、既不影响职位和品位体系结构的稳定、又能给中低层官员以持续性晋升激励的品级设置方法, 应予以足够的关注, 其思路更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3.历代俸禄水平时高时低, 高薪养廉与低薪减负利弊互现。
中国官员级别排名 篇3
读懂中国体制,关键的一点是,理解中国官员的排名。官员排名的核心是行政级别。按照《公务员法》,我国领导职务分为10级: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乡科级的正职、副职。因此,同一个级别上的领导干部可能成千上万,那么,这些级别相同的官员之间又该如何排名呢?
国家领导人排名
(一)正国级领导人
一般认为,正国级领导人包括:政治局常委,国务院、人大、政协的“一把手”。
目前,我国国务院、人大、政协“一把手”均为政治局常委,因此这里只说政治局常委的排名。需要说明的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例如十八大,并不直接选举产生常委、政治局委员,而是选举产生中央委员,再由中央委员召开一中全会,选举产生常委、政治局委员。
(二)副国级领导人怎么排名?
按照新华社对庆祝建军90周年的报道,“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及中央军委委员出席大会。”这实际上明确了副国级领导人的排名。注意以下五点: 第一,全国政协副主席位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之后;
第二,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也是副国级领导人; 第三,与政治局常委不同,政治局委员之间是按照姓氏笔画排名的;
第四,国务院副总理均为政治局委员,所以没有单列出来; 第五,中央军委委员参照副国级待遇。
省部级领导排名
(一)中管单位正职 1.中央党群机关 2.国家行政机关
3.地方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兵团 4.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
5.副省级城市和 计划单列市(副部级)
6.中管国有企业(副部级)、中管金融企业(副部级)7.中管高校(副部级)
8.各省级法院、检察院(副部级)
在同一类型的单位之间,则按照官方给定的顺序排列。这个顺序往往是历史原因形成的。
例如,大家比较关注的清华、北大、人大谁排在前面的问题,教育部官方文件的答案多数是:北大、人大、清华。因为三所高校的代码分别是10001、10002、10003。同理,国家部委按照中国政府网官方顺序,中管国有企业按照国资委官网央企名录顺序等等。
当然,有些省部级单位一把手会高配,例如天津、上海等直辖市,这种情况下按其担任的最高职务排序。
(二)中管单位副职
同一个单位,往往有多名副职的领导,他们之间怎么排名呢?以地方省委常委为例,前三位排名比较固定,依次为:省委书记、省长(一般同时担任省委副书记)、省委专职副书记。
之后的常委,一般按照资历来排,论资排辈。
陈辐宽2016年10月从中纪委第十监察室主任调任山东省委常委、纪委书记,而胡文荣则是2017年6月从山东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正厅级)升任省委常委、秘书长,担任现职时间较短,所以排在了陈辐宽的后面。但是,如果两人担任现职时间一样怎么办?例如现任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邢国辉,省委常委、统战部长、省财政厅厅长高志立均为2016年11月被提拔为省委常委。
那就“翻老底”,看他们谁担任上一级职务时间长。邢国辉早在2008年3月从省地税局副局长任上扶正,成为正局长。2011年12月,邢国辉从地税局局长调任财政厅厅长后,时任财政厅副厅长的高志立接任地税局局长位置,成为正厅级干部。所以,根据担任正厅级干部时间长短,邢国辉排在了前面。
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例如2014年6月5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为增强纪委监督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湖北省委明确规定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在党委(党组)中的排位,不论资历先后,都排在副书记之后、其他常委(党组成员)之前。
有的时候,上级机关任命干部时会直接指定其在班子中的排名。这个时候,以上级机关指定的顺序为准。此外,某些地方也有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当地特色”排序规则。
特殊的排名
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一般为省部级干部,其排序比较特殊。中央委员一般按照姓氏笔画排名,就跟党代表一样,每个人都拥有同等效力的投票权。但是,中央候补委员按照得票排序,得票相同情况下的按照姓氏笔画。因此,当有中央委员被查处、病逝等离职后,便会按照《党章》规定,依次递补中央候补委员为中央委员。
一般而言,中央委员排在中央候补委员前面。但是也有例外,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为中央候补委员,排在湖南省长许达哲(中央委员)的前面。
排名与升迁
官员的排名直接决定了其享有的政治地位,具体表现在出席会议的座次、新闻报道的先后上面。但是对于官员的升迁而言,在同单位同级别干部中,排名先后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以地方省委为例,当省长缺位后,补充新省长,如果不是空降或异地调任,而从本地副职中晋升,几乎都在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省会和副省级城市市委书记三者中产生。常务副省长、省会城市市委书记在常委中的排名也是按资历来排的。省委组织部长、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宣传部长,即使排名靠前,但是根据历史来看,直接晋升省长的非常少见。同时,某些年轻干部进入省委常委后,由于资历浅,往往排名靠后,但是拥有极快的晋升速度。
中国城市级别划分 篇4
1、政治地位
2、经济实力
3、城市规模
4、区域辐射力
一线城市
北京(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上海(金融中心)
广州(经济发达、中国第三大城市)
深圳(经济发达、特区城市)
二线城市
二线强
重庆(直辖市)
天津(直辖市)
杭州 济南 南京(东部强省省会、经济发达、副省级)
青岛 大连 宁波 厦门(计划单列市、经济发达)
二线中
武汉 沈阳 成都(区域中心,副省级)
哈尔滨 长春 西安(副省级省会)
二线弱
苏州 常州 温州 烟台 佛山 东莞(经济强市)
长沙 福州 郑州 石家庄(经济发展较好、省会城市)
太原 合肥 南昌 南宁 昆明(省会城市)
准二线
呼和浩特 兰州 乌鲁木齐 贵阳(边疆地区省会城市)
泉州 南通 潍坊(新兴的经济强市)
淄博 唐山(环渤海重工业大城市)
三线城市
三线强
海口 绍兴 无锡 大庆 邯郸 包头 台州 鞍山 中山 珠海 汕头 威海 泰安 九江 吉林 柳州 东营 镇江 济宁 无锡 徐州
三线中
拉萨 临沂 银川 西宁 保定 秦皇岛 沧州 鄂尔多斯 扬州 德州 泰州 洛阳 赣州 滨州 湖州 嘉兴 金华 桂林 惠州 湛江 江门 茂名 株洲 岳阳 衡阳 黄石 宜昌 襄阳 开封 许昌平顶山 萍乡 宜春 上饶 新余 景德镇 商丘 绵阳 齐齐哈尔 牡丹江 抚顺 荆州 日照 盐城
三线弱
本溪 丹东 芜湖 辽阳 锦州 营口 宝鸡 咸阳 葫芦岛 承德 邢台 张家口 连云港 大同 榆林 延安 克拉玛依 喀什 石河子 南阳 濮阳 安阳 焦作 新乡 枣庄 聊城 蚌埠 淮南 马鞍山 丽水 衢州 安庆 抚州 天水 吉安 鹰潭 湘潭 常德 郴州 漳州 淮安 清远 揭阳 梅州 肇庆 玉林 北海 菏泽 德阳 宜宾 遵义 大理
四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