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健康教育

2024-10-13

居民健康教育(共12篇)

居民健康教育 篇1

健康教育是传播健康知识, 促进健康的重要保健措施。通过健康教育使人群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与技能, 树立健康信念和健康意识,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增强自我照顾能力, 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1]。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0月我院成为南阳首家百里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当时的社区居民对于健康体检、疾病普查、急诊急救、预防保健等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常有老年冠心病急诊发作家属气喘吁吁背到医院的、孕产妇羊水早破坐摩托车就医。为此, 我院组建了社区医师与社区护士开始为社区居民建立居民个人档案, 并根据个人情况及相关检查和居住地, 分为0~6岁儿童、青少年、孕产妇、妇女、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老年人及慢病人群。然后分别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健康教育课件, 强化授课。

方法: (1) 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方式:a.0~6岁儿童:出生访视:新生儿疾病筛查, 喂养指导, 预防接种, 健康检查。托幼机构儿童:与当地幼教机构联系, 在传染病易发季节或突发流行病, 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 制作课件, 对儿童进行防病知识指导。b.青少年:与当地学校相结合, 每年春秋两季进行青春期心理卫生指导, 传染病及流行病预防相关知识。c.孕产妇:从居委会了解已婚育龄妇女情况, 通知每月20日集中讲课, 内容涉及孕前保健、孕期产检、产前准备、产后母乳喂养指导、产褥期心理健康及产后恢复。李文珍等认为[2], 应重视和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工作, 为孕产妇提供人性化服务和持续的情感支持, 促进自然分娩, 以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 确保母婴健康。d.妇女:乳腺自查方法、妇女病的普查的意义。乳腺癌已上升为女性肿瘤的首位, 如果及早发现、早治疗后的生存率高, 治疗所出的代价小、总体费用低[3]。乳腺癌健康教育提高了社区妇女乳腺癌知识的认知水平, 提高了社区妇女的自我效能[4]。妇女病普查及早发现原位癌, 慢性妇科病, 及早解除患者病痛, 提高治愈率。通过制作宣传版画, 定期下社区宣传, 定期体检等方式提高妇女的自我防护能力。e.健康人群及亚健康人群:定期下社区义诊, 制作宣传版面及健康教育处方, 宣传戒烟、限酒、饮食营养、运动强身, 增强健康意识。f.慢病人群及老年人:制作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防治, 合理膳食, 老年人适宜的锻炼方式, 老年人心理健康, 安全用药指导, 每月10号医院集中授课。安排社区居民认可的资深医师, 采用课件、事例介绍等方式讲课, 课后评价讲课效果, 以采用更为大众接受的授课方式。不定期携带模形人现场模拟心肺复苏的判断标准、急救方式, 以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对于思维迟滞, 健忘、有晕厥病史的老年人, 备爱心卡随身携带, 卡内标明老人的姓名、家庭住址、子女电话、患有何种疾病, 有慢性病的高危老年人外出随身携带常吃药物, 以备急救。张根长认为[5], 健康教育收效高, 投入低, 是开展慢性病防治廉价有效的途径, 能明显提高社区居民卫生知识水平, 改变居民不良的卫生习惯和行为, 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慢病综合防治的自觉性。 (2) 增加听课人数, 强化健康教育效果:因近年来各种虚假广告蒙骗老年人, 使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我院通过对辖区60岁以上老人每年1次免费健康体检, 对慢性病病人群定期家访指导, 参与健康教育人群免费发小礼品, 健立相对固定片医, 增强医院的口碑, 减轻居民的疑虑, 增强健康教育的可信度及参与度, 强化健康教育效果。 (3) 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及持续改进:采用问卷调查和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式, 调查社区居民对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常见病的预防及急诊的紧急处理和自救, 饮食营养, 生活方式, 对存在的问题及居民的建议制定持续改进方法, 促进健康教育效果。

结果

社区居民对自身健康问题有了一定认识, 80%的居民能认识到不良的生活习惯, 正在逐步改掉不良生活习惯, 采取相对健康的饮食方式, 并积极参加锻炼, 能够正确应对突发的急病, 自我保健水平得到提高, 使健康教育能一直持续向前。

讨论

以“人的健康”为主题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把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放在首位, 遵循防病重于治病的原则, 积极鼓励社区居民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使社区居民的防病意识、自我保健意识得到提高。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增强了自我照顾能力, 提高了生活和生命质量。健康教育是全民健康的基石,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为“人的健康”服务!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社区居民为健康教育对象, 比较健康教育前后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结果: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形式, 积极参加并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的社区居民, 在维护健康、预防疾病、自我诊断方面的能力显著提高,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 使社区居民建立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增强了自我照顾能力, 提高了生活和生命质量。

关键词:健康教育,生活质量,社区,居民

参考文献

[1]黄人健, 贾明艳, 吴永浩.社区护士培训教程[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 10:131.

[2]李文珍, 胡丽媚.孕产期健康教育对分娩的影响[J].现代医院, 2008, 8 (6) :154.

[3]阳世伟, 李戎, 宗智敏, 等.正常女性人群乳房常识问卷调查分析[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9, 4 (2) :148-150.

[4]杨兴平, 蔡烨.健康教育对社区妇女乳腺疾病普查行为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16) :373.

[5]张根长.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地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11) :41.

居民健康教育 篇2

xxx年以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xx下,我们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在居民中普及健康科普知识,为提高居民的健康知识和卫生素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宣传栏、宣传页等宣传工具:中心全年对所属的健康教育宣传栏进行了定期更换。每两个月更新一期内容。其中内容包含各个季节的养生知识,慢性病得防治及注意事项,并增加了居民感兴趣的健康常识和中医方面的.健康知识等等。中心xx年共印制宣传资料13种,其中宣传页6种30000余份,宣传手册6种30000余份,社区报纸1期10000份,共计70000余份。每种发放量超过了3000份,全年发放量达到印刷总数的60%,包括日常发放,宣传日发放和讲座发放等方式。

2、健康讲座: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家长等不同对象今年我中心共举办健康知识讲座20次,参加人数660余人。 xx年1月16日癌症的防治、2月16日儿童预防接种知识、3月8日老年人春季健康知识、3月11日儿童接种前后注意事项、3月13日远离HPV感染、3月17日健康一生远离疾病、4月19日健康运动,合理膳食、4月20日妈妈课堂—接种前必知、4月21日健康运动、合理膳食、5月6号0—6个月婴儿喂养常识、6月20日孕期营养与健康、7月28日基本公卫服务项目知识、8月19日孕产期体重管理、8月25日冠心病健康知识、10月13日合理用药安全用药、11月3日预防接种家长课堂。

3、健康宣传日:中心xx年全年开展了宣传日活动20次。其中有:1月31日“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2月4日“我们能战胜癌症”、3月8日“庆三八,关爱女性健康”、3月24日“社会共同努力,消除结核危害”、4月7日“共同面对抑郁,共促心理健康”、4月19日“健康运动,合理膳食”、4月25日“规范接种疫苗,共建健康xx”、4月26日“消除疟疾,谨防境外输入”、5月14日“感恩母亲节,送健康进社区”、5月15日“每天一点碘,健康多一点”、5月31日“无烟健康发展”、7月10日“定制健康服务,看病方便舒心”、7月26日“普及高血压知识,减少高血压危害”、7月28日“消除肝炎威胁,xx在行动”、7月28日“基本公共卫生,我服务你健康”、9月1日“和谐我生活,健康xx人”、9月20日“健康口腔,幸福家庭”、9月28日“文明养犬,消除狂犬病”、9月28日“合理用药,安全用药”、10月8日“知晓血压,从我做起”10月29日“预防卒中,你我同行”、11月14日“女性与糖尿病—我们拥有健康未来的权利”。制作宣传版块及条幅25个。

4、播放健康教育影像每周6次,每次7个小时,播放种类30余种。内容包括:中医知识,慢病防治,妇女保健等。

5、健康教育知识需求问卷505份,主要对慢性病防病知识、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和康复知识的需求人数比较多。

居民健康的贴心管家 篇3

精细分组,精确指导

真光三居委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从最初10人组成的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发展而来,成员从高血压患者发展到各种患有疾病的人以及健康人。如今,小组有59名成员:男性13人,女性46人;年龄最大的已有95岁,最小的为28岁;高血压患者12人,低血压患者1人,心脏病患者7人,糖尿病患者4人,脑梗后遗症者3人,肿瘤患者4人,亚健康者6人,健康者15人。

针对上述年龄差距大、健康状况各异、文化层次不同的组员,统一开展活动,效果可想而知。为了保证健康管理的效果,也为了便于管理,小组长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将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成员分为4个小组,即夕阳组(14人,平均年龄86岁)、常青组(16人,平均年龄62岁)、橄榄树组(15人,平均年龄55岁)、朝阳组(14人,平均年龄35岁),并分别设立负责人。如此一来,打破健康自我管理活动的“大锅饭”,为不同的小组量身定制“小锅菜”,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立档案,针对性干预

小组成员中,高血压、高血糖、脂肪肝和超重的现象比较突出。同时,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健康问题主要有3个:盐、油摄入量偏高;缺乏运动,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有关疾病的基本常识不了解,不知道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以及如何正确服药。

为了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这个“健康管家”为每位成员制定了个人健康档案和健康计划,并定期更新血压、血糖、血脂、腰围、体重等数据。小组活动中有退休医生全程参与,大家会定期对照自己的健康档案,结合目前的健康状况,互相交流分享,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更改或调整措施和方法。

形式创新,内容丰富

为了改善组员的健康状况、提高健康素养,并且让小组活动贴近生活、不枯燥,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利用社会各类资源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学习内容。

首先,在形式方面,正如上文介绍的,小组活动会针对不同的分组开展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夕阳组都是高龄老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他们就采用通俗易懂的讲课方式,技能训练时手把手教,将每一节平衡操编成口诀,以便于记忆;而针对知识层次较高的橄榄树组、朝阳组,在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时,主讲者会尽量将相关知识原理讲透,技能训练时采用播放DVD与领操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组员加强联系,以便熟练掌握。除了定期请医生讲课,小组还充分利用小区现有的宣传工具,坚持每月一次黑板报、每周一次广播以及以季节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向广大小区居民进行食品卫生、疾病防治、除害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宣传,增强居民健康意识。

其次,在内容上,以“贴近生活、科学生活”为目标,设立健康专栏进行“老年人生活健康常识”“养生食疗”“民俗民风”等主题的宣传。与此同时,结合各种健康节日,开展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防治以及保护眼睛、爱护脊柱等健康讲座与义诊活动。在技能操作方面,除了测量血压外,测量腰臀围、计算腰臀比和体质指数、学习平衡操、处理紧张情绪、放松肌肉等技巧和技能,也是组员的必修课。

居民健康教育 篇4

1 对象与方法

随机选择荆州、沙市城区10个社区, 每个社区抽取50名居民, 就居民对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认识、信息收集情况、健康档案的利用情况等内容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 采用志愿者登门发放问卷, 现场填写并及时回收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88份, 有效回收率为97.6%.

2 结果

2.1 居民对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认识情况见表1.

2.2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收集情况见表2.

2.3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利用情况见表3.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将发挥更大作用。目前在一些大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 完善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已经成为社区居民就诊不可或缺的资料, 由于建立完善的医疗转诊制度以及社区居民在就诊过程中受到了便利实惠, 广大的社区居民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有了很高的认识。但在广大的基层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及严格的医疗转诊制度尚未建立, 社区居民对建立自身动态的健康档案认识尚不足, 不能完全意识到建档的意义。从本研究调查结果来看, 仍然有42.1%的居民不太重视自己的健康档案, 仍有46.2%的居民认为健康档案的意义一般或不大, 更有17.5%的居民不知道要建立健康档案。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对国家政策的宣传、落实不到位是很重要的因素, 有的基层社区未能履行职责, 其经营活动以营利为目的, 缺乏服务性诊治活动, 使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站信任度不高[3]。

由于居民对卫生服务站缺乏信任以及对国家相关政策不了解, 他们对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配合程度不高,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有将近54.1%的居民认为他们反映的健康信息可靠性一般或不高, 这就严重影响了健康档案的实用性, 使其成为一种形式, 极大地浪费了国家在这方面的财力、人力投入, 究其原因除了以上方面外, 还与信息收集者收集信息的方式、方法、时间等有关[4]。由于居民不能完全读懂信息表内容, 他们希望收集者能深入家庭, 和居民面对面进行解释, 而且最好将时间定在非工作日, 这就加大了收集者的工作负荷, 在有些社区人力有限的情况下, 自然会导致信息收集效果大打折扣。针对基层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和特点, 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收集、更新信息时要制订适合本社区的方式、方法, 争取收集到有价值的信息, 让社区卫生服务站真正对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应是动态的记录过程, 它应该跟踪一个人的一生, 其信息应该随时进行更新以了解和反映居民的最新健康状况[5]。但从基层社区居民反映的情况来看, 仍有16.0%的人对信息更新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这也是他们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信任的表现。未能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从调查结果来看, 只有61.0%的居民认为自己的健康档案应该和医院共享, 这也说明了有不少居民对健康档案建立的意义认识不清。这些认识上的缺失都还有待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进过程中不断宣传、强化。

参考文献

[1]翟连芳, 张金玲, 徐玉琳.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11, 23 (1) :36-37.

[2]刘小平, 郝静, 赵亚利, 等.北京市大兴区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使用情况动态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0, 27 (6) :365-366.

[3]邢聪艳, 张文昌.福州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11) :1459-1460.

[4]李芳健, 周红伟, 王家骥.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方法与技巧[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2) :152-153.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篇5

健康档案,指居民身心健康(正常的健康状况、亚健康的疾病预防健康保护促进、非健康的疾病治疗等)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主要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通过周期性健康体检、院内外医疗卫生服务、入户调查等多种形式获取农民健康基本信息。我县已实行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所有档案都录入肃宁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居民健康档案的内容:

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信息、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它医疗卫生服务记录。

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等基础信息和既往史、家族史等基本健康信息。

健康体检包括一般健康检查、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其疾病用药情况、健康评价等。

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包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的0—36个月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各类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记录。

其它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包括上述记录之外的其它白接诊记录、会诊记录等。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好处:

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过程,就是一个疾病筛查与预防的过程,可以及早发现很多疾病。如逐渐增多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很多患者自己都不知道,长期忽视很容易加重病情,增加医疗费用。

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可以普及健康知识,从而改变人们不良的行为和生活习惯,提高健康水平及卫生健康质量。

只有建立健康档案、真实的健康档案,卫生院、卫生室才能了解居民对卫生院、卫生室的服务需求,从而提供优质、综合、连续的卫生服务,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新加坡居民的健康秘诀 篇6

新加坡李光耀政策学院副教授、保健经济学者潘家鸿表示,这一统计结果“并不意外”。新加坡最畅销的杂志《健康NO.1》总编辑韩家慧也表示,新加坡政府已为自己成为“最健康国家”提供了足够的安全系数,包括安全的食物、空气和水、安全的医药保健、安逸的生活等。这些都是造就“最健康国家”不可或缺的要素。下面就介绍一下新加坡居民的健康秘诀:

1.注重食品安全

在新加坡,有超过90%的食品是进口的,而超过99%的食品都是安全的。新加坡农粮兽医局局长陈宝凤介绍说,该局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把关非常严格,抽检十分频繁,只要发现抽检的食品有问题就会将整批货物全部销毁,因此“没有人敢冒这个险”。新加坡超市里售卖的包装食品,其配料表中关于反式脂肪酸的标注几乎全部为“0”,而且大多数食品的配料表中都有“天然着色素”、“无人工添加剂”、“少盐”等字样。在新加坡,食阁(大排档式餐厅)和巴刹(菜市场)每隔3个月便会关闭一次,进行彻底的清理。因此,新加坡居民不仅对市场、超市出售的食品非常放心,而且也很爱光顾遍布市区的食阁。很多人会在食阁中解决一日三餐或每天到食阁喝茶、喝咖啡、吃甜品。

2.重视环境卫生

新加坡被誉为“大树底下的城市”、“花园城市”,到处可见花木繁茂,郁郁葱葱。新加坡的街道两旁栽种着大量的“雨树”,这种树枝干粗壮,造型优美,枝繁叶茂,能够遮蔽日光,可在路旁构成“遮阳走廊”。新加坡的滨海湾花园坐落于该国金融区的黄金地段,花园内设有“花之穹顶”和“云之森林”,分别栽满奇花异草,景色瑰丽。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滨海湾花园的开幕式上说:“滨海湾花园所占的土地其实可用来开发更赚钱的商业或住宅项目,但新加坡政府宁可通过这个巨大的冷气式花园(温度可保持在23摄氏度左右)让新加坡人享受到“一点春天,一点秋天”。热带地区常会流行疟疾、骨痛热等由蚊虫传播的传染病。因此,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灭蚊工作。灭蚊的根本措施是不让蚊子生出来,这就要求环境中不能有积水。因此,新加坡政府的工作人员会频繁地到居民家中进行抽查,如果有人被查到家里有积水,就会被处以罚款。该国政府的工作人员检查积水情况的重点是花瓶、鱼缸里的水是否及时更换、厨房和洗手间是否有积水等。新加坡环境及水源部长维文介绍说,为了让民众接受这种政策,该局专门招募了义工进行宣传,让居民了解室内哪些地方容易积水。

3.医疗体系完善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加坡的整体医疗水平在全球排名第六、在亚洲排名第一。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为710平方公里,拥有人口500多万。新加坡卫生部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新加坡共有30家医院(包括15家政府医院和15家私立医院)、18家综合诊所及近800家私人诊所。该国共有执业医生8819名(不包括1506名牙医),平均每1万名居民拥有近18位医生(不含牙医)。因此,新加坡居民可享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同时,新加坡的“3M”制度也为该国居民看病,尤其是看大病撑起了一把保护伞。“3M”制度是指“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和“保健基金”,这些制度可为新加坡居民支付大部分医药保健方面的开销。

4.运动设施齐备

如何做好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篇7

一、完善家庭与个人健康档案, 做到动态管理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 为社区卫生服务起到重要作用。健康档案建立得越规范, 发挥的社会效益就越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工作人员应按医院病历档案管理的标准, 为辖区内每个家庭建立一个规范的家庭医疗健康档案, 并赋予清晰的档案编码, 使健康档案管理有序化, 便于准确快捷地提供利用。为每一位社区居民建立一张生命健康信息卡 (就诊卡) , 以保证个人资料的完整性与动态管理的目的。要完善健康档案, 必须由社区医师分片包干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管理。就诊时健康档案与门诊诊疗系统 (HIS) 联机, 每次诊疗活动的记录转录个人健康档案资料中, 随时更新添加个人健康记录;死亡报卡、传染病访视卡、孕产妇访视卡中随时增添相应信息, 或注明死亡时间 (撤卡) 。转上级医院住院治疗回来时, 能及时将其住院治疗和手术及伤残的信息资料转入健康档案。慢性病随访管理中, 对新发现个人健康问题应及时转入个人健康档案资料中。上门出诊、家访、下社区 (村) 、医疗咨询中发现的个人健康问题, 随时记录进健康档案中。健康档案分片由相关责任医师管理, 并每年进行一次回访调查 (上门、电话、门诊) , 及时记录更新个人健康档案。

二、建立公共卫生报病网络

利用信息化网络建设以疾病预防控制为目标, 建立社区公共卫生事件综合报告网络。一是建立社区综合报告网络。要构筑起以区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责任医师、社区公共卫生助理员、楼道及辖区单位义务监督员组成的五级报告预警系统。利用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构筑起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报告网络。二是设立社区公共卫生助理员制度。对公共卫生十三类事件进行实时监控, 一有情况, 迅速及时由社区责任医师连同公共卫生助理员进行核实排查并进行网上直报, 如情况严重及时启动社区突发事件控制预案。

三、加强慢性病专案管理

慢性病的专案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 为提高社区慢性病人的生活质量, 加快功能康复与治疗, 慢性病专案管理软件系统设计要科学合理, 要随时反映每一时间段康复状况及追踪、随访的结果,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社区医生入户普查和开展家庭病床等义务活动后要及时记录, 对档案信息进行动态管理, 每年更新信息内容。努力把社区卫生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档案, 纳入社区医疗健康档案的范畴, 保证档案齐全完整。

四、加强人才培养

要牢固树立起“发展社区、人才为本”的思想。当前基层卫生工作岗位的卫生工作者将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中坚力量, 所以必须加强基层卫生工作者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特别是对从事或即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执业医师, 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进行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并结合本地区卫生工作的实际, 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勤荣.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 (三) [J].中国社区医师, 2002.18

居民健康教育 篇8

1 临床资料

各社区服务站对所管辖区内的35岁以上的人群, 进行血压监测, 并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参加人员1000人, 平均年龄52岁, 确诊高血压214例, 年龄在35~89岁。其中已知高血压的108例, 男性68例, 女性40例, 新诊出者106例, 其中男性86例, 女性是2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107例, 一组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 一组是常规的药物治疗。

2 评价标准

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国际高血压学会提出的标准[1], 收缩压≥140mm Hg和 (或) 90mm Hg为高血压。

3 确定健康教育的时间、方式及内容

3.1 时间

根据不同个体的需要, 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每天由社区护士灵活多样地安排时间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高血压病知识讲座。

3.2 方式

采取个案教育和集体宣教相结合。

3.3 健康教育的内容

根据调查表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自我管理能力情况设计健康教育的内容。 (1) 转变观念:根据评估, 大多数病人知道自己的疾病程度, 但对其并发症的认识不足, 通过健康教育, 让患者认识到控制血压与预防并发症同等重要。 (2) 危险因素干预: (1) 行为危险因素:吸烟、高盐、高脂肪摄入过多、维生素和纤维素摄入过少、酗酒、缺少运动。 (2) 社会环境因素:噪音、污染、居住拥挤、长期紧张、压抑、失业、生活状况、文化层次。 (3) 生物学因素:遗传、性别、年龄、体重、性格尤其是D型心理行为模式。 (3) 心理健康指导:保持乐观的情绪, 保持平静的心境, 避免情绪激动或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沉着冷静, 当有较大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 如向朋友、亲人倾诉, 与他们交谈等, 以维持稳定的血压。 (4) 饮食休息指导:定时定量, 肥胖者要适当控制进食量, 增加活动量, 以减轻体重。饮食应少荤多素、低脂, 多吃蔬菜、水果及杂粮类食物, 如青菜、芹菜、萝卜等, 防止便秘。低盐饮食, 每日食盐少于5g。不抽烟、少饮酒, 定时测量血脂、血糖的变化。起居生活有规律, 养成按时睡眠、按时起床、按时就餐的良好习惯。 (5) 运动锻炼指导:有头痛眩晕的病人应卧床休息, 抬高床头, 保持室内安静, 保证充足的睡眠。上班族工作之余要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合理安排工作、生活与运动, 做到劳逸结合。运动有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作用, 高血压病人的运动应以步行和慢跑为宜。一般可在清晨或晚饭30min后进行, 以不感觉疲劳为度, 持续30min左右。长期坚持康复步行, 有助于血压稳定下降。慢跑要在坚持步行的基础上逐渐过渡, 最初可和步行交替进行, 逐渐增加运动量, 增加距离, 并加快速度以确保体育运动的合理性、适当性。此外, 太极拳、气功、放松运动也可减缓紧张情绪, 促进高血压病人的康复。 (6) 检查及用药指导:病人要坚持每天测量血压。测量血压时应做到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血压波动大时, 要即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出现心前区疼痛或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以及夜尿增多、少尿等症状, 均应及时就诊。坚持长期遵医嘱服药, 不可自行加量或突然停药, 并了解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当出现不良反应时, 应及时报告医生, 调整用药。在应用降压药物过程中, 从坐位起立或卧位起立时, 动作应尽量缓慢, 特别是夜间起床排尿时更要注意, 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眩晕而发生意外。 (7) 生活指导:注意保暖, 防止寒冷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保证足够的睡眠, 避免过劳, 防止三大误区即不愿服药, 不难受不服药, 不按医嘱服药。

4 结果

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随访6~12个月, 发现有80例高血压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坚持长期的服药, 情绪稳定, 能做到低盐低脂饮食, 适当运动。有3例已经戒烟, 有25例学会了自测血压, 有70例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照组只有40例在生活方式, 饮食习惯, 运动等发生了改变。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5 讨论

高血压是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疾病, 与遗传、肥胖、吸烟、饮酒, 缺乏运动, 长期的高脂高糖饮食, 精神高度的紧张等多种危险因素有关。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病调查结果显示, 所查的社区高血压病占21.4%。为保证人民健康, 在社区范围内大力开展对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 对高血压病的控制效果显著, 减少并发症, 降低医疗费用, 其干预和检测方法简单易行,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的作用。方法 对35岁以上1000名社区居民确诊的高血压患者214例, 随机分成2组, 一组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 一组是常规的药物治疗。结果 实施健康教育的高血压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改变, 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健康教育对控制高血压有效。

关键词:社区居民,高血压病,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我国城乡居民医疗健康差距探析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人类发展中, 收入增长仅仅是发展的目的之一。根据阿玛蒂亚·森 (A m artya Sen) 的定义, 发展就是要扩展人们的可行能力, 从而使人们更有能力过上他们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生活。人的可行能力包含很多维度, 其中最首要的是长寿且健康地活着。因为, 一方面健康充分体现了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 (或可行能力水平) ;另一方面, 它本身具有强大的工具性价值, 也使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动力。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健康, 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获得其它的可行能力, 如受教育的机会、心理愉悦程度等。并且, 这种限制无法通过其它途径获得替代性满足, 因为它往往从最底部摧毁了人们扩展其它自由或选择。从这个角度看, 健康是人类主体性发挥的基础。因此, 研究城乡医疗健康差距比研究城乡收入差距更为重要, 特别是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二、我国城乡医疗健康差距的表现及原因

健康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内容上讲, 健康公平包括健康结果公平和卫生保健公平两个方面。健康结果公平是指在生物学范围内, 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机会达到他们尽可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卫生保健公平是指每个人都能公正和平等地获得可利用的卫生服务资源, 它涉及卫生服务筹资、卫生服务提供和利用多方面的公平。在某种程度上, 卫生保健的公平性对健康结果的公平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 在很多情况下能够成为解释健康结果不平等的原因。基于此, 我们将重点介绍目前我国城乡间存在的健康结果不平等和卫生服务资源不平等。

(一) 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平等状况

总体健康水平表现在很多方面, 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包括期望寿命的增长、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 以及儿童营养状况等指标。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女性健康乃至总体人口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图1我们看到, 1991年监测地区城市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46.3/10万和100.0/10万, 城乡差距为53.7/10万;2004年城市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26.1/10万和63.0/10万, 城乡差距为36.9/10万。可见, 从1991—2004年, 虽然城乡孕产妇死亡率都有较大幅度下降, 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 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

近年来, 尽管农村地区儿童健康与营养水平有明显提高, 但是, 与城镇儿童相比, 农村儿童的健康水平明显处于劣势。在婴儿死亡率方面 (如图2、3所示) , 2004年妇幼卫生监测地数据表明, 农村地区的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是24.5‰和28.5‰, 同期城镇同一指标分别为10.1‰和12.0‰, 前者分别为后者的2.43倍和2.38倍。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和城市之间在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上的差别更大, 1991年两者差距分别达到3.35倍和3.40倍。

研究表明, 儿童营养不良对儿童死亡率有很大的影响, 且与日后的身体健康及智商发育有很大的相关性。尽管农村儿童营养状况从整体上来讲已取得明显提高, 但是, 与城镇相比, 农村儿童营养水平仍处于较大劣势。1990年, 农村5岁以下儿童体重不足 (23%) 和发育迟缓 (41%) 分别比城市儿童高15%和32%。到1998年, 这种绝对水平差距虽然有明显缩小, 但是仍然分别有10%和18%的差距。如果从城乡比来看, 两者之间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分别从1990年的2.9倍和4.6倍扩大到1998年的4.3倍和5.5倍 (如图4所示) 。

(二) 城乡居民医疗资源分配不平等状况

我国固有的城乡二元差距反映在卫生服务上, 首先表现在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医疗卫生费用相差悬殊。2004年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为1261.9元, 农村为301.6元, 城市是农村的4倍。图5显示了城乡人均卫生费用的历年差距, 从1990—1997年, 城乡人均卫生费用在逐步缩小, 但从1997—2004年, 城乡间的差距却在逐步扩大。

与此同时, 政府卫生经费投入仍然呈现出向城市倾斜的倾向, 政府没有起到纠正卫生支出不公平的作用。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城市经济, 财政支出, 尤其是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主要用于城市居民。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财政“分灶吃饭”之后, 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被削弱。以1998年为例, 政府卫生投入为587.2亿元, 用于农村的费用为92.5亿元, 仅占政府投入的15.9%。城镇平均每人享受130元的政府医疗服务, 农村每人只享受10.7元, 前者是后者的13倍。这种卫生总支出与财政卫生资金分配的城乡不平衡的直接结果是, 农民获得医疗保健卫生服务的能力要远远弱于城镇居民。

北方NORTHERN ECONOMY

观察

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 城市地区的卫生财政投入力度要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政府资源尤其向大城市集中。而在农村内部, 不同农村地区随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在卫生事业上的投入也存在差距。详细数据见表1。

表2给出了医疗服务的距离可及性调查数据。可以看到, 医疗机构与住户居住的距离有远离之势, 尤其在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的百姓因为距离遥远而不能及时就医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另外, 表2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城乡医疗机构分布的密集程度差异在拉大。

住户家庭与最近的医疗单位之间的距离差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医疗服务设施可及性的公平程度。2003年, 城市住户家庭与最近的医疗单位之间的距离不足1公里的比例为81.8%, 而农村同一比例仅为61.1%。对于距离超过5公里以上的比例, 城市只有0.5%, 而农村高达4.8%。医疗资源可及性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也非常显著。从表3容易看出, 我国医疗服务资源在市、县、乡三级地区的分布十分不均。从1980—2005年, 每千农业人口拥有的床位数长期不足1张, 而城市每千人口拥有的床位在2张以上。1980年城市是乡村的2.13倍, 2005年扩大为3.14倍。

完善的医疗保障体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医疗费用上涨对个人的影响, 如公费医疗制度中费用上涨直接由国家财政承担, 而医疗保险体系则通过将疾病的财务风险在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人的健康时段和患病时段间分摊来缓解费用上涨的冲击。所以, 要说明经济可及性偏低问题, 仅指出门诊和住院两种费用的上涨是不够的, 还应考察费用的上涨在多大程度上由居民个人承担。图6给出了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自费医疗的比率。1993年, 农村居民自费医疗的比例高达84.1%, 城市居民仅27.3%, 农村居民自费的比例是城市的3.08倍。到2003年, 农村居民自费医疗的比例为79%, 城市为44.8%, 前者是后者的1.76倍。可见, 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 更多的农村居民暴露在医疗疾病风险之中。

三、结语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个人偏好等行为因素, 个人之间乃至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健康差异是可以允许且被接受的, 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健康不平等。但是, 假如这种健康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系统性的社会分层特征, 且是可以避免的, 那么这样的现象便被认为是健康不公平现象, 是应该降低乃至消除的。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 多年来, 我国城乡之间健康差距一直较大, 并且, 这种差距还表现在医疗资源分配上, 也即城乡居民在经济可及性和资源可及性上都存在差距。因此, 这种城乡医疗健康差距显然是不公平的。

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设问题探析 篇10

开展社区医疗, 进行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设, 是深化社区医疗、推进医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 可以更大限度地整合医疗资源, 使居民在入托、上学、就业、结婚、出国等环节更加方便的提供自己的个人健康信息。下面, 笔者就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问题

1. 宣传力度不够。

居民对健康档案建立的原因和必要性了解不足, 或认为只有非健康人士才需要建档, 或把建档和定期免费体检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理解为以赢利为目的的上门推销。或因档案中有涉及居民个人信息或既往病史等方面的敏感内容而存在戒备、排斥心理不予以配合。使得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难度加大, 影响了城市居民健康档案第一手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2. 医疗资源短缺。

很多医疗辅助检查都不能一站式完成, 使居民在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往返奔波。这一方面使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降低了社区居民对社区医疗的认同感, 不利于形成居民健康档案建设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形成连续、系统的文件材料, 在建档时也增加了难度。

3. 人力资源有限。

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都十分有限, 他们一方面要完成基本的社区门诊医疗工作, 另一方面还要肩负医疗档案的建立、维护、随访、健康教育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这样就在无形中加大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有时无法兼顾档案工作或向其投入更大的精力, 工作质量也难以保证。

4. 建档工作困难。

很多流动人口都是住几个月就搬迁, 使已建立的健康档案半途而废, 而搬迁到另一地点后又不得不进行重复的建档工作。另外, 外来人口一般是居住在租来的房子里, 甚至一房多户, 而有些城市居民又存在不同城市不同小区拥有多套住房的情况, 这两个因素导致产生重复建档或漏建档案的现象。

5. 利用程度不高。

很多社区认为档案建好后就万事大吉, 没有把档案录入到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动态信息化管理系统中, 也没有进行社区卫生职能的跟踪服务, 更没有进行居民健康状况的分析, 无法发挥档案的真正作用, 白白浪费了人力物力和宝贵的信息资源。

二、对策

1.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多种平台, 宣传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必要性。社区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因势利导, 灵活选用建立宣传走廊、随来随访、散发传单、定期为辖区内60岁以上的居民及残障人士免费体检、组织居民联欢等宣传方法, 让居民了解建立健康档案是一项国家组织的公益性惠民政策, 区别于上门推销。同时, 要加强工作人员在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方面的培训, 在建立健康档案的过程中, 要以服务居民为理念, 合理安排建档时间、建档方式。在上门服务的过程中, 也要注意外在仪表、言谈举止。建档医生要在建档的过程中就居民提出的问题进行专业的解答, 不能应付了事, 或不予理睬。并要对居民的个人信息保密, 尊重其隐私权。使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减少排斥抵触心理, 主动配合建档, 从而保证档案真实有效的建立。

2. 加大医疗资源投入。

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投入力度, 使社区卫生服务的设施更加先进、完善, 让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医疗检查, 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健康材料, 而这些材料可以给社区医务人员在初诊时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有利于更清晰地分析患者的病情, 采取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 使患者可以不必在社区与医院之间重复问诊、就诊, 使患者对社区医疗产生信任和好感, 为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

3.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只有专业的医疗服务队伍, 才能更充分地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门诊工作人员的本职是做好日常的门诊接待、检查、治疗等工作, 而建立维护档案工作需要专职的档案工作人员, 档案工作人员的本职是做好档案的建立、录入、随访、更新、开发等工作。社区卫生服务部门在人员设置上应做到专人专用, 避免一人多职、博而不精、忙而无功等情况的发生, 从而保证卫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4. 加强跟踪随访工作。

社区应加强区域内人员管理工作, 掌握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并根据人口流动趋向进行跟踪随访, 通过多种渠道的定期随访, 及时发现有关档案信息的变更, 尽快加以查实、更新。做到随到随访, 随访随记, 避免因人口的流动使建档工作出现重复和遗漏的现象。

5. 加强档案资源的整合利用。

档案要尽快录入社区居民健康卫生服务管理系统, 做到严细认真。原始档案的存放要专业有序, 尤其对残疾人、慢性病患者、育龄妇女、老人和儿童等特殊服务群体的健康档案要分门别类的管理, 加大跟踪密度, 定期加以档案更新, 保证档案数据动态化管理的有序进行。

总之, 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设是以居民健康为中心, 服务社区居民为己任的一项任重道远的大事、实事。档案建立不仅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各职能部门间相互沟通协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不懈努力, 更需要广大居民的关注、理解、支持、配合。只有这样居民健康档案才会沿着正确、健康、科学的轨道向前发展, 为全民医疗建设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学信.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手册[M].南京:江汉出版社, 2008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做法和体会 篇11

1 主要做法

1.1 健全工作机制,广泛宣传培训,提高居民认知水平 街道参照卫生部社区健康档案和农卫司纸质健康档案要求,制订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实施方案,并明确了街道、社区、村组干部、医院医务人员、村医生工作职责,建立健全了相关工作制度及奖惩措施,组建了25个卫生服务团队(社区9个,村级16个),每个团队由3-5人组成。镇政府召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动员塈培训专题会议,对参会人员进行培训,使全体参会人员了解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意义,掌握调查询问、体格检查的内容,规范表格填写及档案管理的要求。向社区、村干部、乡村医生落实入户宣传、调查任务,明确调查信息资料保密要求等,并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电脑操作员进行了纸质档案录机培训和现场考核。抽调社区、村组干部和医务人员组成工作组,入户开展宣传工作,向居民发放《致金海、启平街道居民的一封信》、家庭基本资料、个人健康档案、填表说明等各150000份。东台市政府举行了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启动仪式,通过现场电视转播和报纸宣传等形式向居民宣传建档意义、程序等相关内容,大大提高了居民对建档工作的认知水平和依从性。

1.2 规范运行机制,积极稳步开展,建立合格健康档案 东台市政府大力支持建档工作,在财政给予积极投入,为团队每名建档人员配备工作用电动车,统一着装,统一标识。东台市卫生局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工作管理制度,公开向社会承诺服务规范,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和要求,编印团队工作手册,规定各医疗机构在岗的医护人员、公卫人员和村卫生室人员,由各医疗机构负责人统一领导,将建档任务科学分配,实行团队分区域网格化包干。团队负责人主动结合主管卫生的社区、村组干部,实行入户逐人现场调查询问、体检建档。医院公卫人员分社区分村蹲点进行指导、督查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情况,确保建档内容填写客观真实、统一规范,科学有效。建档人员将采集到的纸质档案信息集中录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软件,居民到医疗机构就诊、体检、住院等,都由医疗机构为其不断更新、完善信息,逐步形成了符合卫生部规范要求、内容完整的健康档案。社区医院开展的围产期保健体检、儿童保健体检、各企事业单位健康体检,丰富了居民健康档案的内容,为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工作体会

2.1 政府支持是健康档案工作的关键 健康档案工作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科学系统工程,在管理、研发、共享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必须进一步完善长效工作机制,落实组织机构、资金经费、技术人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研究管理水平,真正发挥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2.2 群众参与是健康档案工作的主体 居民健康建档建立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2—3年时间,逐步构建以健康档案为基础、健康信息资源共有共享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减少资源重叠和浪费,全面了解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卫生服务规划,提供系统性、协调性和连续性的卫生服务。在此期间,加强全民的健康教育非常必要,要让群众懂得“人人参与,惠及万民”,积极支持健康档案工作。

2.3 队伍建设是健康档案工作的保障 在居民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许多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保障了工作的顺利进行。建档人员在调查询问家庭和个人基本信息以及体格检查期间,都能认真调查、客观真实体检,逐人、逐项规范填写档案,尤其是卫生服务团队在入户建档时,很多医务人员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十分辛苦,涌现出许多尽职尽责的好医生,确保了建档工作按进度、高质量完成。

3 工作目标

3.1 确保居民人手一份合格健康档案,逐步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通过社会的共同努力,力争在2年内为辖区内每位居民建立一份规范档案,以新医改为契机,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实施的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要措施,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3.2 对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县、乡医院管理软件系统,实施资源共享。县、乡医院管理系统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接,构建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健康信息资源共有共享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预防、保健、康复、诊疗等医疗活动以及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资源共享,同时实施新农合、居民医保对患者门诊、住院报销的在线监督管理。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探讨 篇12

1 首先加大对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工作

(1) 制作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流动版面,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轮流宣教; (2)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部设置了健康教育室, 配备电视机、VCD, 进行健康教育; (3) 组织医务人员上街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义诊活动; (4) 开展慢性病防治讲座和免费发放高血压、糖尿病防治宣传资料7000多份。让居民群众逐渐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认识自己身体健康的各种信息和知识相关, 认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2 请居委会出面沟通

由于居委会长期进行居民的服务管理工作, 与居民关系更好, 因此, 通过居委会推广健康档案也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居委会派人与我们共同下户, 可以明显改善居民的不配合态度。通过居委会的宣传, 让居民更加了解健康档案的作用, 从心理上真正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入户前做好和当地居委会的协调工作, 张贴或发放《告居民书》等, 免费为辖区20岁以上居民健康体检, 包括心电图、三大常规、血脂分析, 让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打消居民的顾虑;调查人明确身份或佩戴胸卡;调查完后将取得的资料认真分类、归档。

3 结合日常业务工作

在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寻求卫生服务的时候, 做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宣传工作, 取得居民的配合, 就地完成健康档案的建立工作。有一次, 一居民因咳嗽来社区卫生服务站买药, 医生找出健康档案一看, 此居民患有高血压, 服用卡托普利的不良反应就是干咳, 因此建议患者改服钙离子拮抗剂治疗, 患者的咳嗽症状很快消失, 让患者感受到了建档的好处, 起到了宣传的作用。

4 几个月来, 我们访问了九个居委会两千户家庭免费查体1500余人次建立健康档案1200份

统计高脂血症现患率为28.58%, 高血压现患率为29.22%, 糖尿病现患率为5.49%, 精神病现患率为0.699%, 恶性肿瘤现患率为1.43%, 结核病现患率为0.12%。

5 讨论

5.1 政府行为是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关键和有效途径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必须强化政府行为。从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情况来看, 没有各级政府履行职责, 采取行政干预手段, 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服务氛围, 我们是很难开展工作的。

5.2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必须依靠相关政策鼎力扶持

社区卫生服务是公益性、大众性的服务, 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工作量大,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 没有政府财政支持, 医院领导不重视,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就无法进行,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 进行合理补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费。

5.3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医院领导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为本, 提高人的健康生命质量, 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变革, 必须强化服务意识, 树立主动服务的思想, 走出院门进入家庭, 彻底改变“坐等病人”的旧习惯, 使社区卫生服务者成为居民健康的管理者、教育者、咨询者、朋友, 主动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5.4 强化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 改变居民不良行为及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疾病是由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造成的, 如肿瘤、心脏病、性病等已给居民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提高, 但人们的健康水平却没有得到同步提高, 反而使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的人数增加, 这主要是由人们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 如吸烟、酗酒、情绪紧张等所引起的。人们只要略微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将大大降低有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摘要:本文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中遇到的问题, 采取的有效可行的方法, 指出政府干预和财政扶持是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保障。

上一篇:改革思路与对策下一篇:胶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