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健康档案平台

2024-06-25

电子健康档案平台(精选10篇)

电子健康档案平台 篇1

2010年卫生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明确要求:“重点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平台。促进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整体建设, 防止和减少‘信息孤岛’的问题。”这一提议, 对于医疗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升和促进社区卫生服务, 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课题。

1 关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传统意义上的居民健康档案, 就是所谓的病案, 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符号、文字、图表等资料的总和, 其中包括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等。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运而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指对居民健康相关活动过程的电子信息化记录, 不仅有居民接受医疗服务全过程的所有记录, 还有居民接受保健服务, 计划免疫接种、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所有记录等。但是对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具体涵义界定,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化工具, 二是电子病案的高级形式。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 将居民的个人健康相关信息采集录入后, 将之传输、存贮于互联网服务器中, 以便能够随时随地地查看、检索、维护和统计个人健康信息, 从而为居民的疾病诊疗、健康风险评估, 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保健指导提供有效的基础信息, 最大程度地为居民个人健康提供帮助。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讲,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所包含的内容远远大于传统的健康档案, 这不仅包括医疗活动过程中患者的保健史和个人生活史, 还包括一个公民从出生之后, 终其一生所有的卫生保健信息记录。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势在必行, 迫在眉睫。

2 关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2009年4月26日, 我国新出台了新医改方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意见》提出, 要在今后3年加快推进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健全居民基础医疗服务体系, 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这些要求为我国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 我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化还处于一种各自建设、各自开发的状态, 这对我国的医疗改革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可能由此导致医疗卫生信息成为一座座孤岛的状态, 因此区域卫生信息化必须实现急救、计生和妇幼等系统在内的相互联系、数据共享的良好局面。再加之我国现行的医疗资源分配十分不合理, 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 由此导致农村医疗资源匮乏, 所以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有其自身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 所谓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就是连接规划区域内各机构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 是让规划区域内各信息化系统之间进行有效信息整合的载体和前提。建设医疗卫生机构及各相关卫生机构的信息平台, 对于促进区域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是极为有益的。

3 如何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从目前来看, 我国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比如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 软件实施费用、系统维护费用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目前很多地方都开始着手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但利用率却很低, 投入的资金在短期内难以回收, 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这些都使得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很难有效推广, 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予以解决。

在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方面, 需要注意一系列问题, 方可见到明显成效。

首先,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要具有不可分割性。一个区域内信息平台有且只能有一个HER系统, 如以市为最小单位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时, 全市居民的健康档案由市级信息平台统一采集、管理, 不能下设区或县级健康档案平台。省级平台负责省内各区域信息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换、共享, 以及跨平台的业务协同, 综合分析、决策, 不负责省级健康档案的存储。

其次,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要遵循统一的标准。在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时, 要遵循卫生部发布的相关健康档案数据集及标准, 这样能够有效解决不同业务系统厂商间相互兼容性问题, 同时便于后续的平台扩展及平台间互联互通。

再次, 要弄清楚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性质, 不可与传统健康档案混为一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不是简单的病历数据的上收、存储和使用, 而是要发挥它的综合作用, 为居民的健康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 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归属方面, 要由市或区卫生局主导建设, 同时健康档案的所属权归卫生局所有。卫生局要负责健康档案的安全管理, 隐私保护。这样才能保证权责明确, 条理清晰。

总之, 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需要从多方面综合入手, 才可以见到明显的成效。另外,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还要强调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样才能在危急及重要关头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带来的高效与便捷!

参考文献

[1]姚志洪.健康档案[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2009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论文集[C].2009.

[2]吕晓华, 陈志远.国内外居民健康档案研究与实践[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3) [C].2009.

[3]杜兆辉, 彭慧珍, 沈佳妮, 等.社区电子健康档案数据集的遴选实践与体会[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3) [C].2009.

[4]俞华.家庭电子健康档案——公民健康权利的重要载体, 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2) [C].2009.

[5]成福春, 尹岭.构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全民健康信息化保障体系[A].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二) [C].2007.

[6]肖美华.走向电子病案是一场医疗革命[A].第一届亚太地区国际病案信息管理学术会议暨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14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

电子健康档案平台 篇2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

区域信息平台建设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中国有300多个地级市,还有数千个县。从统计数据来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的地方开展,比如广东最多,有15个地方开展了。总的来说,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主要是在发达方,由于建设与发展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所以非常需要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建设指导。

跟中国一样,美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处于一种刚刚发展的阶段,2008年还只是零星一些点,到2009年大概有200个试点。当然美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是一种自由经济的模式,它建设的时候每一个地方的特点都不一样,有的是就为一件事,有的是管几件事,统一规划时候特性少一点。美国制定自己国家信息化战略规划,它的规划以患者为中心来进行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这点跟中国一样。在英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信息化建设,它的信息化建设是政府统一推动,不像美国各个州自己建,英国是找几家公司统一开发软件部署。加拿大也是政府主导,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推动国家和各地的卫生信息化建设。

从各个国家的比较来看,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首先目标是一样的,它提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提高质量,信息共享以便于提供高质量服务、减少错误、控制的费用。另外是政府高度介入,美国成立专门的机构来推动它的标准规划的使用。就是某一个公司、某一个产品用了标准化,政府给你补助,美国以前信息系统单个机构很先进,但是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因为每一个制定很多标准,所以它为了推动标准化建设专门成立国家级的机构,还有资金配套保障保证标准的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投入比较大,还要重视病人的隐私保护,防止信息共享后的信息泄露。

中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将按照以下一些策略来进行。第一,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是链接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的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从业务角度来看,平台可支撑多种业务,而非仅服务于特定应用层面。基于这个标准,卫生部完成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解决方案。

信息共享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因为患者在中国分布在不同的机构,如果我们采取一种比较传统的方式,都通过接口的技术解决,两个结构就要做这么多接口,点对点的互联互通非常复杂。我们的患者到了二十个机构看了病,每一个机构信息要给其他所有机构共享,这就是复杂的点对点的共享模式,这种模式是做不出来的。为什么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要扁平化呢?实际就是要有一个中心,其他的机构都跟它相连,全世界都是这么解决的。

信息共享的关键是业务流程的梳理规范,业务流程规范了以后我们才有可能使我们收集到的信息是共享的,所以业务流程的规范是业务分析的关键。第一,我们要对我们的机构,我们在从事卫生服务每一个机构干什么事我们要收理。第二,我们要对业务活动进行规范,那么多业务活动和业务表单,经过分析把它进行结构化和构建化,把卫生服务活动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实体的卫生服务的活动,实体卫生服务的活动到底有哪些机构构成我们要分析出来,经过抽象以后把里面相同的东西抽出来,叫业务建模,就是通过我们基本活动的抽取、定义、规范,然后通过基本活动再组合以后形成实体的卫生服务活动。举个例子,把健康档众意医疗—基层医疗信息化专业服务商

案抽取成28个基本活动,这28个基本活动分成八个大类]。比如有注册维护、观察、干预等。像产前保健是一个具体实体业务活动,一个完整的产前保健可能由七个基本活动构成,登记、问询和几个检查、医学指导和转诊等。

中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有以下一些特色呢。第一个,基本活动的采取是不一样的。你看我们是全的,我有钱的地方能做影像检查,我在里面可能做一二三,六七就不做了,就是我的基本活动采取是可以灵活定制的。第二个,我的频率是可以改变的,比如我一年就做一次,一年做两次三次也可以,所以通过活动基本单元的取和活动频率的因素一变,就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具体业务活动。实际业务建模把流程规范化、构建化。第二步,每个活动里面到底有哪些数据元来描述呢?这又是标准问题,这个描述怎么保证它的一致性?主要通过信息模型来解决每个业务模型需要描述的。第三步,数据元描述以后可能里面代码不一样,那么通过什么方式解决?通过以前数据元标准化解决。这是我们业务分析的关键,第一步要分析提供服务的机构跟角色,第二步要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的处理。第三个,在业务流程规范化以后要对它所描述的数据元进行定义,每个数据元又进行标准化,信息共享的基础问题都解决了。

然后通过我们统一数据交换格式成一个CDA的文档,文档的结构也是标准化,文档里面这些数据元是通过模型来约束的,模型约束数据元的定义由数据集进行标准化,所以CDA文档是标准化的东西,这样每一个地区只要是一个相同的CDA的东西它里面的内容标准化都是一样的。通过这个思路来解决信息共享。如果每个地方数据元里面的描述代码不一样,它也不能共享,这是在技术平台解决方案业务部分最核心的内容,实际就是四块的思路,形成信息共享。

接着介绍一下通过技术的手段使我们上面讲的临床文档能够达到共享,要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架构来实现。整个平台分一个中心三个层,上面平台数据中心层,下面是区域内各个卫生机构。平台核心的内容也四大块,第一块叫注册系统,所有的人员、被服务对象和机构都要进行注册,保证信息提供产生交换的时候保证每一个信息它的唯一来源,可以保证它的唯一性。第二个,平台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数据库,一个是CDA的数据库,还有一个是CDA解开以后根据业务的需要形成二维关系性的数据库。数据完了以后是服务层,还有一些配置层,整体是四块。

全民电子健康公共服务平台是现在正在研究的一个服务模式,这个平台到底有什么用呢?科技部要发展全民的电子健康服务,它要基于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公共服务平台上面又构建一些第三方服务的内容,使我们这个平台可持续发展,所以这个平台的应用层在数据的支撑上面有四层应用。第一层满足机构业务协同,第二是满足个人业务需要,第三是满足卫生管理的需要,最后是满足构建第三方服务的需要。这也是卫生部下一步要研究发展的方向,这个平台一定要使各方获得,这样才能够保证平台建好以后能够可持续发展。

未来国家基于健康档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建设规划是要用两年的时间争取在全国的48个地级市建立健康档案公共信息平台和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建立电子病历的信息系统。我们要在32个省自治区每一个省选一个条件好的地市开展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试点,在16个公立医院改革城市既要建立这个平台,同时还要建立公立医院的基于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16个城市里面有107个医院进行电子病

历的系统的改造。

本文版权不限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和完备 篇3

[关键词] 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标准;互操作性;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66-03

“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围绕为居民建设更多更好更快捷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宗旨而确定。国家“3521工程”的发展目标是: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为切入点,统筹推进适应医改要求的信息系统建设[1]。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电子病历系统研究的日益深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开始致力于对电子健康档案(EHR)的研究。我国的EHR研究起步较晚,伴随着卫生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而展开,2000年上海市闸北区就开始在EHR方面进行探索,于2006年率先构建了“闸北区卫生信息平台”,被卫生部命名为国家级EHR示范区。2011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投入总额相对于2010年增长25.5%,国家对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投资成为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主要增长动力。

1 国外EHR的应用概况

EHR记录的是符合信息标准的居民基本信息及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相关信息,它不仅能为卫生工作者提供诊疗依据,还能够与其他信息系统实现资源交换与共享[2]。通过EHR提供准确、全面的个人健康信息及就诊记录,有助于医生了解个人疾病史信息,为诊疗提供有力证据;通过EHR实现各卫生系统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降低卫生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美国、芬兰等国家与地区都已进行过针对电子健康档案的相应研究。

1.1 美国

聚集了全球顶尖的医生和最先进的医疗设施,是世界上最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健康领域的国家之一,在电子健康信息技术及其在初级健康保健的应用方面却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但近期美国纽约卫生署和电子卫生保健联合署提交的一项计划提出,将由州政府和联邦资助1.29亿美元,用于组建全州电子病历网络[3]。纽约州卫生信息网可让患者和医疗提供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即时获得处方、检验结果、医疗分析诊断等历史记录,快速获取病人的就医信息。

1.2 德国

早在1993年就开始将健康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卫生行业。截止到2002年,德国的全科医生对于电子病案的使用率已达到48%,为了推动EHR系统的应用,2006年“电子健康信息卡”在德国的8个地区开始试行 ,并逐步在全国范围推行[4]。

1.3 澳大利亚

在国际数据标准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进行了通用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数据定义的研发,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民健康信息网络”的建设,到2009年EHR使用率达到95%[2,4]。

2 国内HER现状

2.1 上海

作为国内医疗信息化的领先城市,在未来5年以市民健康管理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全市卫生信息化标准和规范,建立全市统一的卫生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区县联动形成以居民EHR为核心的卫生信息共享、协同的整体架构和应用模式。

2.2 福建

厦门市作为实施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区域医疗信息化工程试点,目前,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已覆盖占厦门95%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我国唯一在一个城市区域内实现居民HER及相关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的城市。

2.3 其他城市

(1)常熟市在2009年已经先行为所有居民建立EHR,居民到常熟任何一家医院就诊,医生只要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就能查找到就诊者的健康信息;(2)广州启动“区域卫生平台项目”已2年,未来3年将完成覆盖全市居民的完整的居民EHR;(3)焦作市市政府结合自身实际,于2009年投资100多万元,开发了一套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软件,开发的这一管理软件其中包含EHR,由此,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全面联网,每位城区居民在全市任何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可以享受到综合、连续、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4)青岛免费推广健康档案电子版,2009年就进行电子档案管理软件调试工作,逐步实现EHR的社区医院、家庭和专业大医院联网;(5)石家庄市完善“社区责任医生”制度,为社区居民建立EHR,2009年建档率达到70%以上;(6)曲阜市自主研发了全民EHR系统,并与市内医疗机构住院系统实现了网络对接,到2010年底建档率已达90%以上;(7)北京市从2010年开始,借助社保卡的发行,把门急诊信息纳入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全市居民的EHR。(8)天津2011年底将为居民建立EHR达60%,天津开展EHR是在旧城改造后,被搬迁的居民健康信息均成为死档案,天津EHR特点是新建,但进度较快。2011年10月卫生部工作会议总结湖北省EHR工作进度在国内名列前茅。

3 利用现有EHR可以开展的工作

3.1 为建设养老设施和居家养老提供数据支持

据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约为1.69亿,其中40%是空巢老人,达2 340万人之多[5]。EHR最能准确反映社区老人分布数量和密度的资料,可为“十二五”拉动内需、改善民生建设养老设施提供可靠数据,EHR也能准确反映社区空巢老人的数量和社区分布密度,为社会建设养老机构和在社区开展为居家养老空巢老人诊疗服务、健康指导、心理咨询、康复医疗护理、家庭病床等提供目标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而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却明显放缓,不但明显低于改革开放以前,也落后于同期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水平”[6]。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未来5年要努力实现“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的既定目标,利用EHR在社区为老年人开展健康服务有效地延长预期寿命有其重要意义。

3.2 区域性流行性病学调查

EHR研发和维护所需时间、资金和人力,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投入使EHR的使用成本远超出纸质健康档案和纸质病例,探讨利用现有EHR的应用策略,走建档和应用并举之途径,避免为单纯建档而形成纸质化EHR。现代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及处理的技术,它也渗透到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工作中,发达国家已开始应用EHR来提高卫生管理和决策水平。我国东南大学运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特点,结合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科学要求,开发一套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完成江苏省特大人群基本信息、病毒性乙肝和结核病的基线调查。通过对“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利用,缩短了现场调查的时间,提高了调查信息整合的效率,节约了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的成本,规范了基线调查信息数据的管理和长期使用[7]。

3.3 科学地提高EHR利用率

应用EHR系统自动进行病情评估和疾病的危险分层,以便及早发现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不断地发挥EHR系统辅助决策支持功能,提升卫生保健服务质量。EHR系统中收集了大量真实的临床医疗数据,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浩如烟海不完全的、模糊的数据中随机的提炼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对决策有潜在价值的临床医疗数据,通过信息分类发现相关症状,研究其与疾病间的关联性特征,挖掘出与疾病相应的临床数据,为医疗科研、预防、临床提供理论支持。江苏南通大学数字医学研究所对南通市某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数据库中高血压病例数据进行挖掘,得到高血压和其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8]。

4 健全对居民EHR工作的管理

4.1 建立专业化管理队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EHR工作的人员不足且不稳定;分配机制欠合理,积极性不高[9]。建立居民ERH因其工作量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常临时动员职工加班工作,以致造成工作稳定性差,居民满意度差,服务效果差及ERH质量差等。加班工作容易造成医务工作者疲倦现象,多项研究发现“工作倦怠的医生与患者之间会发生更多的医患纠纷、医生的不满会使其采取不适当的行医方式;医生的工作倦怠会通过突破职业底线或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泄露私人信息等;工作倦怠还可能使医生发生医疗过错;医生的工作倦怠会导致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下降;另外,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较少的薪金会使医生看不到劳动的价值,对医疗工作失去热情。大量的研究已证明,与倦怠有关的工作源中,社会支持是重要的资源之一[10]”。因此,建立专业化管理队伍、改善分配机制、提振从业人员积极性非常必要,同时培养社区居民健康意识、引导群众自愿参与建档工作、动员社会支持同样重要。

4.2 完备居民EHR信息

“目前,居民EHR信息不能及时、全面、动态地反映其健康状态;健康信息采集还不全面,没有覆盖全部健康问题,跟健康有关的数据却没有或很难被收集进去,如自我健康保健等信息[11]”。美国是世界上第1个致力于关于EHR信息标准开发的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在抓紧建立国家级EHR。“在制定我国EHR标准时,不仅应当参考国外的EHR发展情况和他们所采用的标准,同时也应当结合我国国情,综合制定出真正适合我国的EHR标准与规范[12]”。中医病名、中药名、腧穴名已经历多年标准化建设,“国内有中国中医研究院和浙江大学计算机科技学院联合初步开发的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等[13]”。基于此我国居民EHR应加入中医诊疗信息,因此,当前应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EHR的研发和应用模式。

4.3 加速落实卫生信息系统互操作

互操作性指两个或多个系统或组件交换信息以及使用交换信息的能力。目前,我国医疗信息标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个别问题“:(1)已有的标准多为行业标准,缺乏国家标准。以往的医疗信息建设和标准制定更多的是以医疗部门为中心,属于行业标准,如《居民健康档案标准》、《电子病历标准》等。同时人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也提出了相关行业标准。由于缺乏行业和部门之间有效协调机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很难直接上升为国家标准。(2)互操作性差。已有的信息系统间互操作性差不仅体现在缺乏标准,还体现在原有系统的开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很难进行互操作改造,或改造成本高昂[11]。多个城市在建立居民EHR时各自开发了电子档案信息管理软件,这些都是地方标准,其为互操作带来困难。改革开放后城与城之间、乡与乡之间、城乡之间人员往来频繁,至今流动人口异地就医问题尚未解决,即使现阶段实现了全民建档,由于互操作性差,而形成新的医疗信息缺失,现在回避互操作性差,将来会面对接踵而来的“信息孤岛”。国家应尽早制定出台操作性强的医疗健康信息标准,避免地方政府重复投资,浪费资金。总之,提高卫生信息系统互操作的目的是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有利于患者就医。

5 居民医疗健康信息标准化管理的意义

5.1 转型

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将被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所替代,在健康理念数字化中发展健康管理服务,从被动的有病求医到主动的预防保健,实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5.2 临床与预防

整合卫生资源、避免医疗浪费;优化诊疗程序、规范医疗行为、支持临床决策、减少误诊漏诊、降低就医成本;追踪群体健康、控制慢病进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杜绝传染疾病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才有.“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展望[J]. 中国数字医学,2011,6(1):7.

[2] 吴思静,郭清.国内外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困境[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B):226-228.

[3] 肖婧婧.纽约将组建全国最大的电子病历网络[J].中国数字医学,2011,6(2):75

[4] 吴思静,郭 清,赵发林. 国内外健康信息管理现状[J].健康研究,2010,30(5):321-323.

[5] 赵枫.关爱“空巢老人”——社区图书馆亟待关注的社会课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24):49-55.

[6] 王晓耕.“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保障与人均预期寿命展望[J].医学与社会,2011,24(8):23-26.

[7] 张婷婷,朱立国,王毓.计算机信息化在特大人群基线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7A):2231-2232.

[8] 张远鹏,凌利峰,耿兴云.关联规则在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1,6(4):30-32.

[9] 张永建,季建隆,谢成瑜.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慢病管理效果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130-132.

[10] 纪海英,刘惠军.医生工作倦怠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社会,2011,24(2):38-36.

[11] 李梅,尹岭.全民健康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0,42(4):37-42.

[12] 王婴,姚志洪,刘雷.电子健康档案标准——CDA与openEHR[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3):11-21.

[13] 黄丹俞,钱智勇,董建成.基于本体论的电子健康档案知识库构建初探[J].中国数字医学,2011,6(4):14-17.

电子健康档案平台 篇4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具有海量、异构、类型复杂多样、保存时间长、数据随时间变化等特性, 而且目前尚未制定统一的数据规范、标准体系、数据编码和相关制度[1], 易形成“数据孤岛”。如何存储PACS (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 、B超影像, 病理分析等业务产生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如何实现对海量数据快速地访问、检索和分析挖掘, 使数据得到高效利用, 这些问题制约着电子健康档案平台的发展与建设, 需要在传统的解决方案之上, 引入新的技术及分析模型来解决。

云计算作为21世纪新兴的信息技术, 其横向扩展架构与其他技术相比, 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弹性计算、敏捷廉价等优势。所以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电子健康档案平台, 能实现服务器和PC的统一管理和调度[2]、电子健康档案的可持续共享[3]和系统的按需扩展。

1 架构设计

1.1 平台框架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平台的设计目标是实现平台的按需扩展、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根据平台目标和业务需求分析, 设计了基于云计算的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平台。平台建设在现有卫生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 遵循HL7 CDA、openEHR等相关标准, 从部队各级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中采集健康档案数据, 进行源数据的ETL (Extract-Transform-Load) 处理、存储, 构建健康档案云数据中心, 从而建立标准规范的电子健康档案库。在健康档案数据中心, 通过对健康档案数据的分析与利用, 实现一系列的医疗业务服务, 为部队提供一个互联互通的医疗协

平台由部队卫生机构层和平台层组成。部队卫生机构包括部队医院信息系统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是健康档案的数据来源。而平台层是部队卫生机构内部数据交换平台, 主要有基本健康档案服务、注册服务、健康档案信息共享服务、数据分析与利用服务。本文主要介绍平台层。

1.2 技术架构

根据平台需求, 军人健康档案平台必须是一个开放的、可扩展的、可持续发展的架构, 能进行健康业务管理的扩充、系统存储容量的横向扩充和以分布式和集群等方式的系统处理能力的扩充。因此, 采用云计算理念设计平台技术架构, 见图2。健康档案云平台主要采用虚拟化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构建, 包括了基础设施层IaaS、平台服务层PaaS和软件服务层SaaS三个层次, 并贯穿三个层次的标准规范体系与安全保障体系。

1.2.1 资源虚拟化方案

健康档案平台采用虚拟化技术将硬件设施层的计算、存储、网络等IT硬件资源集中起来, 虚拟化为资源池, 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 从而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和动态管理配置, 进而为平台提供高可靠、高安全、高可扩展和高效率的基础设施环境。

基础设施层又叫资源虚拟层, 采用VMware vSphere虚拟化解决方案, 将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分别虚拟化为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后, 由控制管理器v CenterServer管理这些虚拟资源。管理员通过客户端管理工具v Sphere Client连接vCenter Server来管理虚拟资源, 建立及配置所需虚拟机。这种方式可将数量庞大的、分散的服务器、存储设备等连接起来, 进行硬件资源的集中管理与监控。

1.2.2 数据交换技术方案

数据交换层通过医疗机构的各类应用系统获得健康档案源数据, 并实现数据资源的交换与共享。此层采用面向服务的服务总线来屏蔽底层操作细节, 为上层提供统一、标准的信息通道, 保证用户的逻辑应用和底层平台没有任何关系, 最大限度地提高应用的可移植性、可扩充性和可靠性[4];此层采用IBM的健康服务总线HSB来实现。HSB以IBM WebSphere Message Broker为核心, 是企业服务总线在医疗行业的实现, 它基于SOA架构和医疗行业标准, 将医疗机构业务流程、应用系统和相关数据整合起来, 提供统一的访问总线。

1.3 数据中心设计

数据中心存储了军人健康档案信息和平台管理数据, 并负责将数据交换层采集的健康档案源数据进行相关的数据清洗、转换处理和存储, 从而为软件服务层提供数据服务, 见图3。

1.3.1 数据存储

数据存储采用关系数据库SQL和非关系数据库NoSQL相结合的混合模式, 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处理服务。这种方式既利用了No SQL的高并发、高扩展、低成本的特性, 又结合了关系数据库存储敏感数据及实时访问的优点, 展示了极强的数据存储和分析处理能力[5]。

另外, 根据存储需求, 还采用了面向分布式存储与计算的Hbase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结合的混合存储架构。Hbase是GoogleBigTable的开源实现, 是开源分布式系统Hadoop的子项目, 它是基于列存储的典型键值对非关系数据库。

为了满足数据的完整性、结构化、安全性要求, 将健康档案索引数据、字典数据、注册数据、标准数据、用户信息等数据存放于关系数据库中。而将一些影像图片、病理分析、诊断报告、B超和CT视频流、xml文档等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存于Hbase。用数据转移工具Sqoop实现关系数据库和Hbase之间的数据交互功能。

1.3.2 数据处理

健康档案平台数据处理要满足海量健康档案数据实时查询和数据分析与挖掘需求。为满足用户实时请求及高计算和存储能力需求, 采用Hadoop的并行计算工具MapReduce和关系型数据库结合的方式对健康档案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MapReduce是GoogleMapReduce的开源实现[6,7], 为Hadoop的核心组件之一, 用于对集群的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处理的软件框架。它能处理各种类型的数据, 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关系数据库负责查询密集型的任务, MapReduce进行数据装载、转换等工作。对于健康档案数据挖掘一类的复杂分析应用, 采用MapReduce进行分析处理, 减轻关系数据库计算压力。

2 健康档案系统的开发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主要为军人的健康管理服务, 主要提供数据的查询、检索、修改等信息服务和数据维护及平台管理维护服务, 具体包括数据录入、查询检索、统计报表、修改删除、数据维护、权限设置、用户管理、数据传递、系统维护和安全保障。军人通过网络查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 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从而进行疾病预防及个人保健。医务人员调阅系统中患者信息后, 快速掌握病人的基本信息、既往病史和治疗史, 从而高效地做出正确的临床治疗决策。

结合健康档案数据异构、分布性特点,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开发基于SOA面向对象设计思想, 在J2EE轻量级架构SSH (Spring+Struts+Hibernate) 的基础上, 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B/S, Browser/Server) 实现。

根据健康档案系统实际情况, 系统使用5层设计模型, 从上至下包括运行在客户端机器上的客户层组件 (客户层) , 运行在J2EE上的Web服务器组件 (表示层) 、应用服务器组件 (业务层) 、数据访问组件 (数据持久层) , 数据库服务器 (数据库层) 。各层具有各自的实现技术及功能, 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其技术开发架构, 见图4。

(1) 客户层。客户层是架构的最上层, 主要用于将操作界面呈现给用户, 用户通过浏览器与系统进行交互, 完成用户登录, 数据查询、修改、添加、删除等操作。它能建立与服务器的连接, 接受并验证用户的输入, 管理客户端与服务器的会话状态。此层由HTML、JavaScript与AJAX技术实现。

(2) 表示层。由Web服务器及组件构成, 用于处理客户端的情形、响应业务层组件的请求, 由JSP和Servlet实现。

(3) 业务层。由应用服务器及其组件构成, 用于处理业务逻辑。该层引入Spring框架, 采用Webservice和JavaBean实现。

(4) 数据持久层。由若干接口组件和各类服务构成, 用于集成各类资源 (文件和数据) 。此层为了屏蔽底层数据库提供的不同数据源, 提供统一的标准化API数据操作接口和统一的数据访问服务, 实现对数据库Oracle和Hbase的操作。

(5) 数据库层。由关系数据库和非关系数据库组成, 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

3 小结

本文设计并开发了基于云计算的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平台, 采用VMware虚拟化技术管理平台硬件资源, 基于Hadoop分布式系统框架, 以Hbase分布式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为数据混合存储架构, 关系数据库和Map Reduce并行计算为数据处理模型, 利用SOA面向对象思想开放平台软件服务, 达到统一管理硬件资源, 高效存储和处理电子健康档案数据的目的, 实现高效性、高安全可靠性、高扩展性和高经济性的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平台。构建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平台是一个长期连续性的工作, 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如对平台的优化、数据地深入分析挖掘及应用、数据标准的建立等。因此, 还需继续深入研究军人电子健康档案。

参考文献

[1]李永革, 李德月, 张岩.构建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新思路[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9) :98-99.

[2]邓俊华, 苏一丹.浅析基于云计算的国家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构建[J].大众科技, 2010, (11) :23-25.

[3]杨剑, 胡新平, 董建成.基于云的区域电子健康档案存储和交换架构[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0, (3) :10-13.

[4]张广胜, 蒋昌俊, 汤宪飞, 等.面向服务的企业应用集成系统描述与验证[J].软件学报, 2007, 18 (12) :3015-3030.

[5]马俊涛, 黄如生.以混合存储模型实现云计算平台对电信海量数据的处理[J].移动通信, 2011, (7) :76-79.

[6]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电子健康档案平台 篇5

简报

2011年8月29日第一期**区卫生局 为加快推进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工作,确保全区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区卫生局于2011年8月5日举办了全区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工作培训班,全区7个乡镇卫生院院长及信息系统管理员共25人参加了本期培训。于2011年8月10日召开了农村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启动会议,会上分管副局长**对工作做了详尽的安排和部署,要求在电子建档过程中,各乡(镇)卫生院要做好月计划、周重点、日安排,合理安排人力,集中精力,做到“人休机不停”,力争在规定时间内,全面完成已建纸质健康档案计算机管理任务。局长**到会做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农村居民健康建档规范化电子建档的重要性,要求院长们高度重视,确保如期完成今年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任务。目前电子建档工作进展顺利,到2011年8月30日为止共计已完成10605份健康档案电子建档。

一、建档情况。

表1:**健康档案录入进度公布表(本表数据统计截止2011年8月29日9时)

(此表按建档率排名)

二、工作亮点。各乡镇卫生院实行了月计划、周重点、日安排,合理安排人力,做到“人休机不停”,在录入健康档案情况下,正常工作不担误。**卫生院在本周录入健康档案进度较突出,**卫生院举全院之力,安排2.5元/人份的建档工作经费,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工作质量与进度。

三、存在的问题。硬件配备不到位、网络不稳定、个别院长不重视,人员安排不足,对软件操作不熟悉,导致进度落后。请各单位高度重视,尽快将进度赶上来。

二○一一年八月三十日

电子健康档案平台 篇6

一、OA的应用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

1. 档案管理自动化,现代化,工作效率提高。

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规律性、重复性的八大固定环节,档案部门可利用计算机、各种现代化通信设备迅速、准确地自动完成档案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处理、检索、统计、编目等过程,从而实现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与现代化,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大大提高。

2. 新型信息存储载体档案急剧增加。

先进的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档案载体必然会由单一的纸质档案发展为多种新型的信息存储载体档案,这又会给档案管理与档案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更重要的是,档案部门要根据这些新型载体的特点及性能,有效地采取保管措施。

3. 文件工作与档案管理的界限逐渐淡化。

传统的档案管理与文书工作是以立卷归档为分水岭和结合部的,而OA的应用使文书工作的整个流程与档案管理中的许多环节可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加以完成,因此,文件的归档,文件从哪一环节可界定为档案,不再以立卷这一形式作为一种标志或分界了,立卷归档这一环节在OA系统不断成熟应用过程中会越来越被淡化。

4. 文档管理流程的变革。

OA系统中产生的电子文件,在管理流程上与纸质文件管理流程相比,其在时间、内容和顺序等多方面发生了变革。OA系统内,文件在计算机上形成、处理、存储、传递等,电子文件信息的流动性使其信息更易被篡改与流失,因此,电子文件的一些管理功能需要提前到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5. 文档管理具体环节的变革。

OA系统中形成的电子文档,对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的工作环节主要带来如下变革:(1)收集工作。OA系统下形成的电子文件,其信息的传递与存储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形成,所以,电子档案的收集也是由计算机网络系统自动完成,并形成数据库。值得重视的是,电子档案的收集除了对电子文件本身的要求外,还要有电子文件背景信息及元数据的收集标准。(2)整理工作。通过文档管理系统,根据不同需求,可对归档的电子文件进行迅速、有效、多角度自由组合,分类排序,以方便利用为主要整理目的。(3)鉴定工作。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决定了电子档案鉴定要进行双重鉴定,即对文件信息的鉴定和对文件技术状况的鉴定。对于其他的工作环节如编目、检索、提供利用等主要体现在管理的自动化与现代化方面上。

6. 档案工作的合作圈子逐渐扩大。

OA系统中,电子文件的特征使档案工作者在电子文件形成前期就会介入到相关活动中,文件工作者与档案工作者的关系会更加紧密,另外,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档案工作者的管理思想还要不断通过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的专业化工作来实现,而这些新变革带来的法律问题更需要法律工作者来解决,所以说档案工作者的合作圈子是全方位,多方面的。

二、OA平台下电子文档新型管理模式分析

1. 基于“前端控制”与“全程管理”理念的电子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

OA系统的投入使用,产生了大量虚拟形态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的全部信息数据也会全部转化为电子档案的一部分而保存,因此,为了从源头上保证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避免电子文件失真、失控、失踪现象的发生[1]16,从而达到电子文件归档和作为档案保存的要求,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前端控制”与“全程管理”为理念,采用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才是电子时代的大势所趋。“前端控制”与“全程管理”理念主张档案工作者在电子文件生成之前就介入其中,把档案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以及可能预先设定的管理功能(如归档与保存要求)纳入系统功能设计中,设计出功能合理的文件管理系统作为管理电子文件的前提,而档案工作者也并不一味地只停留在系统设计阶段,还更需要对电子文件从生成、运转到保管、利用和销毁的整个运行过程实行严密控制,以确保电子文件的确实生成、合理运转、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2]84。电子文档一体化管理是前端控制与全程管理理念的有效体现与实践,它按照从OA系统中文档管理模块设计的统一规定与要求,在系统中从文件形成、完成文件收发、运行管理,到鉴定、归档、编目、保管、利用、统计等等,涉及文书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全部工作环节,在网络中把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整合为一个工作系统,进行统一控制和管理。其系统功能应包括文件管理子系统、归档子系统、档案管理子系统、系统维护子系统[3]24。

2.“双套制”管理模式。

所谓双套制,是指文件归档后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的共存,亦称为双套归档。OA系统中电子文件双套制的实现,是对具有重要作用和长远查考价值的电子文件制作纸拷贝,双套归档可使同一份文件的电子版本和纸质版本共同处于存储与可利用状态[4]21。如今,电子文件已经大量产生,而由于电子文件的特性、在证据性,管理制度、管理技术与方法、管理设备等方面至少在我国还不算成熟与完善,从而导致信息安全因素存在隐患,因此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共存的状态,即“双套归档”局面至少在我国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此外,实行双套制归档,并不意味着所有电子文件归档不加选择地实行双套制,而应该对具有长远查考利用价值即需要永久保存的电子文件进行双套制归档,《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 18894-2002)中也指出,“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文本或图形形式的电子文件,如没有纸质等拷贝件,必须制成纸质文件或缩微品等。归档时,应同时保存文件的电子版本、纸质版本或缩微品”。

3. 后保管模式。

后保管模式由国外学者提出,他们认为,电子时代的档案管理将采用后保管模式,其主要思想是:比起文件实体更重视文件中包含的信息;比起已经形成的文件更重视文件形成过程;比起每一份文件更重视文件之间的联系;比起研究人员对文件的要求更重视文件所反映的机关职能[5]59。简单概括,即为电子时代的档案管理由以实体为中心管理的“保管模式”转变为以来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信息为中心的“后保管模式”。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以及当代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文档的利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于电子时代的档案工作者来说,如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就要注重捕获分析电子文件形成背后的微观结构,如相关文件的有关联系、电子文件的背景、内容、结构等信息,进行必要的文件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使传统单纯的档案保管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知识管理层面。

三、电子文档在OA平台下新管理模式的几点补充

OA系统的应用及发展使电子文档得到普及,为电子文档管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其管理带来挑战,如电子文件在文档管理、司法认同和技术支持方面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如何面对在OA平台下电子文档管理带来的诸多挑战,是使电子文档新型管理模式顺利进行的前提。

1. 统一文档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

制度化与规范化是任何管理工作达到最大效益的有效途径,要实现电子文档新型管理模式,就要有统一的管理体制,统一制度,统一规范,统一要求,使之管理流程程序化、标准化、制度化。而如今在我国有关电子文档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还存在很多空白,现仅有《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而关于电子档案鉴定制度、网上用户身份确认制度、制订电子档案规范格式和数据著录标准、文档一体化管理流程等方面还需尽快建立明确的统一标准规范[6]84。

2. 技术上要解决OA系统与文档管理系统的无缝衔接,以及要保障电子文档的安全问题。

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思想要在OA系统开发设计中融入其中,在其设计前期设置好合理的文档工作流程,简化重复环节,将文档工作需求一同嵌入模块中,实现OA系统与文档管理系统的无缝衔接。此外,保障电子文档证据价值的司法认同不仅需要法律的支持,同时,其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更需要技术的保障。

3. 建立信息化专业化队伍。

电子文档新型管理模式对档案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仅是拥有档案管理专业技能的单一化人才,而更应该是掌握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信息化知识管理型人才。

摘要:OA系统不同程度的应用与不断发展为传统档案管理带来了诸多变革, 面对与日俱增的电子文档, 须实现电子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双套制”归档模式及后保管模式等新型管理模式, 以迎接信息化社会对档案管理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OA系统,电子文档,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屹.基于前端控制思想的电子文件形成过程研究[J].档案学研究, 2012 (3) .

[2]白淑琴.如何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J].档案管理, 2012 (4) .

[3]王育东, 高松峻.文档管理的适用性与系统更替——论OA系统、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递进关系[J].浙江档案, 2006 (1) .

[4]樊李荣.办公自动化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兰台世界, 2010 (6) .

[5]冯惠玲.拥有新记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03 (3) .

电子健康档案平台 篇7

关键词:PHR,物联网,云平台

0 引言

个人健康档案是人们健康管理过程的规范和科学记录, 以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满足人们自我健康管理的一种手段[1]。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是“以人为本”的电子化档案, 有助于人们建立并拥有服务终身健康的信息系统, 在当今社会尤其在国内医疗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个人健康不间断、非静态、数字化的电子记录集, 一方面要求个人及时有效地记录个人自己表征健康状况的生理指标和症状表现;另一方面要求系统快速准确地根据个人身体的现状, 同时结合已往的个人健康档案 (以往在患病、治疗和用药情况) 进行合理的建议或者向医生专家提供准确专业的描述, 以便快速进行治疗。而传统PHR记录, 书写量大、记录杂乱、文件繁多、不易保存、录入效率低、查询困难等种种因素难以满足以上两个方面的要求。这为物联网和云服务等新技术在该应用领域的发展应用找到空间, 本文的研发工作正是围绕这方面来展开。

本文参考国外个人健康档案的现状和发展, 分析国内个人健康档案的提出重要性和需求迫切性的分析;结合个人健康档案服务平台的需求, 初步给出个人健康档案服务云平台系统的构架设计, 具体包括各个功能结构作了详细的功能设计, 覆盖了个人健康档案的一些基本操作;进而根据个人健康档案服务云平台不同对象的不同流程, 以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进行编程实现, 给出了系统的设计实践, 展示了一个界面较美观、灵活性和交互性良好的个人健康档案服务云平台系统。

1 个人健康档案概述

1.1. 个人健康档案的提出

1968年美国Weed等首先提出以问题为导向的健康档案记录方式 (problem oriented medical record, POMR) , 要求医学服务者在医疗工作中记录要采用以个体健康问题为导向的方式[2]。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个概念才逐渐推广,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个人健康档案可借助网络的力量发展的更加全面和快速。2009年我国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中发[2009]6号) 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 的通知》 (国发[2009]12号) 精神, 推进居民健康档案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工作, 卫生部组织制定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 (试行) 》 (以下简称“标准”) 等一系列健康档案标准, 为提高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奠定了基础, 也为个人健康档案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1.2. 健康档案数据标准

从有关个人健康数据来源可看出,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是一个横跨各个医学科目、贯穿个人一生、跨行政区域, 不断源源累积、随时动态更新、共建共用的一个长期过程。制定全国统一、科学合理、满足个人、灵活适用的个人健康档案数据标准, 是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尤其是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关键。健康档案数据标准目前主要包括三类[3]:

(1) 健康档案相关卫生服务基本数据集标准;

(2) 健康档案公用数据元标准;

(3) 健康档案数据元分类代码标准。

依据以上三类数据标准, 系统在第二类公用数据元标准和第三类数据元分类代码标准的准则及分类下, 按第一类相关卫生服务基本数据集标准, 建立拥有基本信息、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三个一级类目, 其中公共卫生包括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疾病控制和疾病管理四个二级类目, 从而产生三级类目32个, 最终建立起一个总计34张表作为主表的数据库。针对“标准”的第二类公用数据元标准, 主要规定个人健康档案所必须收集记录的公用数据元最小范围及数据元标准, 其中数据元是不同业务领域之间进行无歧义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的基础。本系统根据需要节选“标准”中2252个数据元的90%的内容, 用此规范和统一个人健康档案的信息内涵和外延, 指导个人健康档案数据库的规划设计。由于健康档案中的数据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层次结构关系。第三类数据元分类代码标准从信息学角度对数据元进行科学分类与编码, 继而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信息分类框架, 区别不同的数据元之间的特性, 这样PHR就能够分别定位和存储相应数据, 最终做到方便个人健康档案系统用户的快速理解和共享。

2 个人健康档案服务云平台技术与设计

2.1. 物联网与云平台技术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Io T) 通过各种传感设备, 通过一定协议直接或经过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后, 将这些观察对象与互联网连接。在PHR系统里, 主要心电传感器、脉搏波传感器、血压传感器、体温传感器等测量监测对象对应的生理特征参数[4], 同时扫描二维码采集药品、相关食品信息, 通过与之连接的智能终端将数据实时稳定地传送到云服务器上。

云服务器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ECS) 是一种处理能力可弹性伸缩的计算服务, 其通过虚拟技术将传统的分布在不同地域的服务器, 以集群模式将它们整合成为一个逻辑上的大服务器。因此, ECS有良好可扩展性、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万无一失的灾难备份能力, 并且通过BGP多线独享带宽ECS可以为用户提供快速准确的服务, 而且很好地解决传统服务器由于服务网络提供商、网络攻击、并发访问带来的一系列问题。PHR系统考虑到系统可能面临的大量数据、不同地域用户等问题, 将服务器建设在云端, 目的按需决定服务能力的配备方案, 一方面保证服务能力, 一方面节约资源经费。

2.2. 个人健康档案服务云平台系统设计

2.2.1. PHR系统功能结构图

个人健康档案服务云平台Web前端主要分为登陆和健康知识的展示, 其中登录用户分为普通用户、超级管理员、普通管理员、医生, 图1显示不同角色的用户权限和功能。

2.2.2. PHR系统主要用例图示例

普通用户在注册、修改个人健康信心、修改个人账户信息、设置医生信息账户信息和数据库的交互, 如图2所示。

2.2.3. 主要流程图

从顶层数据流图可看出, 数据流向为用户访问网站页面后数据进行交互后, 信息数据向网站页面显示和数据库数据存储。

从第一层数据流图可看出, 根据用户的交互请求不同, 数据将会有不同的走向, 分别是流向网站页面显示和流向数据存储。

3 个人健康档案服务云平台系统实现

3.1. 开发环境

(1) 开发工具:Myeclipse 8.5, Tomcat 7.0, Oracle;

(2) 开发配置:CPU i3 3.6Ghz以上, 内存2G以上, 硬盘40G以上, 10M/100M网卡, Windows 7/Windows 8.1中文操作系统。

(3) 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 10g及以上。

3.2. 云服务架构

PHR系统采用第三方云服务, 直接将程序部署在第三方提供的服务器上, 在确保拥有云服务器的管理权限, 或者是云服务器的空间和接口程序后, 实现网站应用的步骤如下:

1、需要在web服务上配置好网站所需的相应环境;

2、需要添加网站所使用的权限;

3、开启网站使用的端口。

其中部署网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防火墙是否有做一些限制, 如网站的80端口是否有开启;

2、服务器是否有做一些会阻止外部访问网站的安全策略;

3、域名解析方式是否正确, 是否对网站绑定了相应的域名;

4、相关的网站环境是否配置正确, 网站文件的权限是否设置正确, 可以使用探针进行测试。

3.3. Web端具体实现

首页顶部有登录、注册和搜索框, 然后欢迎登陆个人健康档案管理系统, 紧接着个人健康自测入口, 推荐的医疗健康社区入口, 医用App循环推荐, 内容部分是分为吃食、孕幼、用药、医诊、病患、真相六大块, 点击全部可以进入到各块文章具体的图文列表。

普通用户和普通管理员有个人健康档案, 他们可修改编辑个人账户信息, 查看系统根据个人填写信息的推荐内容及个人医生对自己的建议, 同时拥有以下编辑权限:

1.基本信息, 包含姓名、性别、民族、年龄、联系方式、邮箱;生活调查, 包含遗传病史 (一般为家族) 记录、过敏记录、生活习惯描述 (是否抽烟、喝酒、熬夜等) 、特殊病种记录、疫苗注射记录、全身体检记录;体检报告相关指标;家庭常用备药。

2.就诊记录, 包括就诊时间、就诊医院 (或诊所) 、病因、诊断、用药。

3.用药记录, 包含自己用药或医生开的药方, 具体记录用户用药起始时间、期间所用药物、用药持续时间。

4. 健康日志, 记录个人平时生活中出现的不好的身体状况, 包含时间、身体描述、问题解决、后续观察。

在完善自己的个人信息后, 可以浏览这些基本信息, 同时可查看系统医生专家给出的建议和意见。以BMI、生活习惯、血压、乙肝五项的值数据基础, 系统建议针对用户信息进行判断处理, 提出想应的建议。

以医生角色登陆系统的用户, 除了可以通过查看以经授权的用户的详细健康信息, 可以添加写入自己的建议, 同时系统会根据已有数据进行分析, 生成疾病年龄分布、人数数量、性别对比的折线图和饼状图。以直观的效果给出统计学上的数据, 以便指导对相关疾病的诊断、用药和研究。

4 结论

如今当病人和医生需要完整、科学的医疗信息时, 散而乱的医疗记录让人苦不堪言, 导致医疗不尽如意[5]。早在2004年, 美国制定了“确保绝大多数美国人拥有共享的电子健康记录”的目标。到2011年, 美国政府为了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变得更好, 实施了“有意义使用”联邦激励项目, 促使医疗健康提供商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随着我国对人口健康的要求, 需要记录、获取居民的健康信息, 进行科学有效的健康管理, 从而拥有更健康的体魄, 提高居民的整体身体质量。个人健康档案服务云平台系统是以个人问题为导向记录完整健康信息, 提供随地随时获取、记录的极大便捷, 为临时诊断、长期治疗和有针对性保健提供数据基础。个人健康档案建立将不断被认可, 将被广泛应用, 个人记录追踪自身医疗史, 已满足个人健康主动管理需求。

本文按软件工程的开发步骤, 参考国外资源和国内的特色, 初步设计并实现了个人健康档案服务云平台的前端系统, 努力做到大部分档案可以电子信息化, 并从服务角度展示了一个界面较美观、灵活性和交互性良好的个人健康档案服务云平台系统。

参考文献

[1]韦凤伶.个人健康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医学专业, 2011.

[2]斐雪.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家居系统的交互行为研究[J].新视觉艺术.2011, 8 (2) :56-58.

[3]佚名.卫生部发布《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 (试行) 》[EB/OL].http://news.hc3i.cn/art/201001/1047.htm, 2010-01-16/2010-05-18.

[4]曾绳涛, 曹志龙.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移动医疗动态监护系统[J].工业控制计算机, 2014, (6) :26-27.DOI:10.3969/j.issn.1001-182X.2014.06.011.

谈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安全建设 篇8

一、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包含的法律问题

1. 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所有权。

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主要是由医疗单位来制作和拥有的, 也就是说医疗单位掌管个人电子健康档案, 而作为其管理者, 理应对以下义务进行负责: (1) 合法取得。必须通过合法途径来获取个人电子健康档案, 这需要获得权利人的确切权限。在为他人创建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前, 必须与其签订书面协议, 同时, 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相关信息告知对方, 使其知晓形成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目的、管理方式和运用方式, 确切保障被生成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不可在被生成者不知情或对其故意隐瞒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为其办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 (2) 合理利用。管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一方也需依照协议或权利人所赋予的权限来合法运用此信息, 若并非关系到病人的个人利益, 那么管理者不可对信息进行运用。管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者要严格对信息的运用和掌握情况进行保密, 要尽最大能力保障个人健康档案信息的安全与保密。

2. 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使用权。

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主要通过以下方式生成:一是医疗单位根据病人看病的过程进行收集的资料;二是疾病预控单位等公共卫生安全单位在实施免费体检、流行病调查、预防接种等业务时所获取的病人相关信息。由于收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途径较多, 管理者也较多, 因此发生信息泄露、乱用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所产生的危害极大, 所以必须对其运用权进行严格的约束。 (1) 当事人和家属。公民是被收集信息的对象, 理应具有查看、了解自身信息的权限, 知晓自己的身体状况;也能够给予他人查看和运用的权利。如被收集信息者的家人也可以通过授权书向医疗单位申请查看相关资料。在某些特殊环境下, 家人可代替签署知情许可书, 通过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来了解病人病情。 (2) 医疗卫生单位。为实现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在不同医疗单位之间的传输、存取、共享, 将会对其创建一个规模较大、可信度高、功能较全以及数据更新较快的医疗信息数据库。医疗单位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民, 需要对个人电子健康档案进行不断的学习和研究, 而在获得权限的情况下, 运用电子档案信息是合理的。 (3) 其他相关机构。另外, 有些医疗科研单位为了研究所需, 或许需要对电子健康档案信息进行反复查看和采集;而一些商业性单位为了盈利, 或许会想尽办法去获取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对此, 管理电子健康档案信息者应当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为获得拥有人的权限, 不能随意将其信息进行泄露。一旦有类似情况发生, 管理者需要承担相关责任。

二、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安全建设的策略

1. 以技术手段保障信息安全。

一定要在具备相关技术措施的前提下, 才能实行对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推行。要想拥有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那就必定少不了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如果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无法与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速度同步, 那就必定会阻碍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推行。因此, 首先需要找出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将会面临的安全隐患, 进而运用相应的安全措施, 采用较为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来支持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

2. 规范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管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者应当对此制定一些安全制度来填补实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缺陷。同时, 也要提高对其内部网络的管理力度, 构建监控内部网络安全体系, 由此来提高网络整体的安全性。此外, 由于在安全方面, 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有着较高的要求, 应有相应的认证机构来保障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推进制定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法律规范

1. 明确法律地位和适用范围。

(1) 规定只要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具有合法性, 那么其就等同于纸张式的健康档案, 这也是进一步对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法律效应进行了肯定。不得因为其本身是虚拟存在、虚拟传输和虚拟接受而不承认其法律效应。 (2) 对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合法性要求进行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如应对医院工作者进行身份验证与权限分配, 严惩运用他人用户名及密钥来进入系统;构建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运用日志, 将运用人员、运用时间和运用情况进行登记;健全运用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所需的制度与流程;规定在对个人电子健康档案进行修改后, 必须保留修改过程等。 (3) 对运用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进行规范。应当用符合法律要求的信息安全等级制度来保障电子健康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并通过权威性安全机构检验和认可才能进行运用。

2. 确立档案信息共享机制。

电子健康档案平台 篇9

2009年,我国首次将建设居民健康档案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列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主要工作任务[1],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也被纳入“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工程建设重点内容[2]。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项目,居民健康档案对提高我国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并可支撑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3]。

然而,受各地基建水平、财政投入、人员能力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当前健康档案,尤其是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其作用的有效发挥[4]。 因此,及时全面梳理健康档案建设现状及问题,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的档案建设与管理,持续改进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全面实现《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目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对全国试点城市健康档案建档状况基线调查的基础上,梳理建档现状,初步分析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为全国范围内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提供依据和参考。

2材料与方法

2.1资料来源

本文中,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情况资料来源于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开展的“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线情况调查” 项目。该项目覆盖全国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40个试点城市(包括9个直辖市下辖区,以下统称 “试点城市”)[5],由试点城市市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统一收集、审核、汇总本辖区相关数据填报问卷。调查共收集38个试点城市常住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情况数据,包含4个直辖市下辖的9个区,23个省份的15个省会城市和14个地级市。此外,调查还收集了各试点城市的截至2013年末人口数量和构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卫生投入等方面的资料,并就健康档案建设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定性访谈。

2.2分析方法

本调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探索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的影响因素,基于基尼系数及Lorenz曲线分析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水平的地区分布,采用集中指数及集中曲线分析地区经济状况对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的影响。所有分析均运用统计软件SPSS 16.0完成。其中:Spearman秩相关系数[6]介于-1~1之间,越接近于1或-1表示两个指标就越相关,而接近于0就表示两个指标不相关。

Spearman秩相关系数计算公式:

其中,n为样本量,Pi、Qi分别为第i个调查对象两个指标取值排序的秩次。

Lorenz曲线与基尼系数[7]:按照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从小到大排序,以试点城市人口数量累积百分比为横坐标,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累积百分比为纵坐标,绘制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按人口分布的Lorenz曲线。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参照经济学中人群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尼系数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均衡状态, 在0.3~0.4之间为一般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以上则属高度不均衡的危险状态。

基尼系数计算公式:

其中,P :按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排序的人口累积百分比;L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据指标累积百分比;T :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排序的序次。

集中曲线与集中指数[8]:按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小到大排序,以试点城市人口数量累积百分比为横坐标,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累积百分比为纵坐标,绘制试点城市经济状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影响的集中曲线。集中指数介于-1~1之间。集中指数大于0表示地区生产总值与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量正相关,集中指数小于0表示地区生产总值与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量负相关。

集中指数计算公式:

其中,P :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序的人口累积百分比;L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据指标累积百分比;T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序的序次。

3结果

3.1试点城市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38个试点城市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7.12%,流动人口占全国总流动人口的25.31%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总生产总值的28.72%,地区财政收入占全国总财政收入的16.47%。总体来看,试点城市流动人口比例较全国平均水平更高,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较全国平均更高(表1)。

*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

3.2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情况

3.2.1建档类型及建档模式。试点城市健康档案建档类型及建档模式见表2。精确卡方检验显示,直辖市下辖区与省会(地级市)的建档模式比例并无显著差异(χ2=5.81, P=0.07),建档类型也无显著性差异(χ2=3.43,P=0.22)。 仅31.58%(12/38)的城市建档模式为高级模式,71.05% (27/38)的城市仍处于同时使用电子和纸质档案的状态。3.2.2常住人口建档情况。本调查中,试点城市居民电子建档率平均为77%,60.5% 的城市建档率已高于75%。电子建档率低于要求的试点城市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 但这些城市的经济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达到75% 的城市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Wilcoxon W=228,P=0.23)。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与地区生产总值高度正相关(r=0.867,P<0.01),与地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r=0.440,P<0.01),地区财政收入(r=0.765,P<0.01)、政府卫生支出经费(r=0.606,P<0.01)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r=0. 537,P<0.01)相关。

试点城市常住人口电子档案建档分布的基尼系数G=0.082 8,集中指数C=0.026 6。基尼系数显示按人口分布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情况在试点城市间分布非常均衡。 集中指数大于0,提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的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稍高。试点城市电子档案建档Lorenz曲线见图1,集中曲线见图2。

n(%)

注 :初级模式指在单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信息采集、流转 ;中级模式指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信息采集、交换、共享 ;高级模式指基、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

3.2.3试点城市流动人口建档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中, 71% 的试点城市发布了关于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工作的文件;44% 的试点城市建立了关于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的工作方案;28% 的试点城市有关于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工作的专项经费。所有城市均为流动人口建立了健康档案; 除1个试点城市以外,其余所有试点城市对户籍和流动人口的健康档案建档模式、数据来源均一致。

34% 的试点城市能够分别统计户籍与流动人口的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情况。Wilcoxon符号秩检验显示,这些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在户籍(中位数90.85%, 69.24%~100%)和流动人口(中位数56.17%,7.09%~100%) 间存在显著差异(Z=-2.90,P<0.01)。

4讨论

本调查结果提示,目前我国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得到了各级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按国家医改信息化相关指标要求,正有序推进档案建设工作。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我国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在2015年应达到75%以上[9]。多数试点城市,尤其是位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在2013年底已提前2年达到国家建档率要求, 且为2015年实现规范化建档要求奠定坚实基础。地区生产总值可以作为辅助信息用来估计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情况。

尽管试点城市电子建档率总体水平较高,且在不同城市间分布较均衡(G=0.082 8),但由于各地信息化建设基础不同,许多试点城市依然存在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存的状况,且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模式以初、中级模式为主。因此,本调查提示,我国需要努力规范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维护,根据地区人口地理特征、经济情况等条件, 应对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服务效果不足之处,适当加强财政和配套资源投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用于健康档案建设的投入量,同时推进人员培训,构建适宜的服务配套规范和管理机制,提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设。

规范化的电子化健康档案是有效开展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各地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大多已覆盖到流动人口,但对流动人口的建档工作与户籍人口有明显差异,能精确给出流动人口建档率的城市较少。调查中的定性问题提示,没有有效健康档案支撑,许多国家要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如健康教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等,实际上难以统计工作内容和工作量,也无法区分户籍和流动人口。难以精确衡量服务的实际效果,影响了对实施效果的评估和对服务中薄弱点的改进。各地流动人口传染病发病情况监测较为薄弱,电子健康档案对于流动人口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实施的支撑作用仍然不足, 这在当前人口流动性大,新发、复燃和输入性传染病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是我国的公共卫生安全的一项隐患。

本调查选择在全国选择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40个城市和直辖市下辖区开展,并非随机抽样调查,因此,关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地区间差异的代表性有限。同时,由于此次调查内容仅涉及试点城市部分宏观经济指标,没有关于试点城市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及建档经费投入情况等详细内容,因此,关于试点城市建档现状及影响因素有待更深入的后续研究。

5结论

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现已取得较好成果。经济水平和财政投入可能影响档案建设。对流动人口的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和利用仍有较大不足。应继续推进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强化其在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应用,提升电子健康档案对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和政府相关决策研究的支撑作用。

摘要:目的 :描述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城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现状,梳理建档中存在问题,为电子健康档案进一步建设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40个试点城市人口、经济及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状况等。结果 :地区生产总值是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数量可能的影响因素(r=0.867,P<0.01;集中指数C=0.026 6),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水平可能影响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r=0.440,P<0.01),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覆盖情况均衡性较好(基尼系数G=0.082 8),直辖市下辖区与其余城市建档模式、建档类型无显著差异(χ2=5.81,P=0.07;χ2=3.43,P=0.22),但户籍与流动人口的建档率存在显著差异(Z=-2.90,P<0.01)。结论 :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现已取得较好成果;经济水平可能影响档案建设;对流动人口的建档工作和档案利用仍有不足。

电子健康档案平台 篇10

1 研究背景及作用

电子健康档案(HER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HER)与电子病历(EMR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不同。电子病历仅仅局限于在患者所在医院内部的有关病情和诊疗的信息集合。电子健康档案是以电子化方式存储和管理的有关个人整个生命周期健康状态和医疗保健行为的信息记录,包括从出生开始的体检结果、计划免疫记录、既往病史、各种检验检查和治疗记录、药物过敏史、行为危险因素等。电子健康档案一般包括基本信息、健康行为资料、临床基本资料、就诊记录、免疫记录、长期用药情况,以及慢性病记录、妇女保健记录、儿童保健记录、残疾人的残疾情况等内容。电子健康档案是对电子病历的发展,电子健康档案涉及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多个卫生服务领域,通过将分散于医院、社区、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及医疗保险等机构的居民健康信息进行集成,方便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电子健康档案相关信息的共享,实现医院和社区之间的信息双向互动。电子健康档案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社区电子健康档案详细记录了个人和家庭的健康问题及相关的危险因素,为社区医生及转诊医院医生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此外,医生在做一般的诊疗过程中,通过健康档案掌握居民的一般健康状况、患病史、过敏史和遗传史等情况,有助于分析病情,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有效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2 便于总结、发现规律性疾病

社区电子健康档案记录了社区居民所有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有利于社区医生分析、掌握社区居民中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变异情况,有利于社区医生及时诊断和处理早期发现的问题。通过全社区建档和档案的有效积累与统计,社区医生可以了解所在社区居民健康问题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便提供以社区为范围的服务,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

1.3 为社区医疗研究诸方面提供依据

完整、系统的社区电子健康档案可作为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资料。该档案还可用于评价社区医生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以及作为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

1.4 预防保健作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因此,预防保健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健康档案的建立能有效加强这方面工作的开展。社区卫生中心通过电子健康档案可以对社区中的家庭及个人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保健和给予营养卫生知识的指导;还可以根据居民不同的年龄、性别及健康状况等特点,举办不同内容的健康知识教育讲座,如关于妇幼保健、优生优育、中老年保健、营养学知识及健身方法等方面的讲座,使居民自觉地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

2 总体设计

目前,吉林市的三级甲等医院都已采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进行日常诊疗管理,电子病历系统较为规范,主要包括门诊病历、住院病历、体检保健卡片等。而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仍然相对简单,开展的服务内容比较狭窄,只局限于家庭病床、上门出诊等,而预防、保健等基本服务所占比重较少。医院与社区卫生部门采用不同的信息记录模式,彼此孤立,重复采集信息,资源不共享,信息利用不充分。

本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是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与医疗系统的交集子系统,所以设计时主要考虑该系统与医院HIS、家庭健康档案、妇幼保健系统、儿童计划免疫系统、计划生育系统、其它特殊人群保健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问题。为了便于与这些不同的电子健康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的交换,本系统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Sservice-oriented aArchitecture,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构架。系统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它是以通用为目的,具有可扩展性、联合协作性的架构。这使得构建在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以一种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设计数据交换共享协同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方案,系统以个人健康档案数据库为数据交换中心,生成社区电子健康档案。

数据源层包括了现有医疗卫生系统中的不同类型数据源,除了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外,还会有很多实时产生的数据流,因此无论是数据源存储位置,还是数据访问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对分布数据源的统一管理,所有上层应用都可以实现基于SOA 的使用统一方式的数据访问服务。此外,数据服务还实现多个部门间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交换。通过数据交换服务,数据可以被及时地传送到其他系统应用当中,有效地提高了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使用范围。利用个人健康档案接口统一数据服务,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子系统的信息交换,对电子健康档案信息进行路由转发和查询。最后电子健康档案服务层将SOA 架构底层提供的复合业务服务、单一应用服务和整合数据服务,通过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显示给最终用户。

3 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整合

由于不同医疗服务机构现有的信息系统采用异构数据,分别存放在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中,本系统采用基于XML的Web Service技术对这些管理信息系统的所有相关数据进行整合[2]。构建一个综合数据库,存储所有基础信息,并结合业务需求逐步建立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合,实现数据的深整合。采用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注册中心数据整合模型,UDDI是一套基于Web的分布式的、为Web服务提供信息注册的实现标准规范,同时也包含一组能将自身提供的web服务注册被使用该系统的其它部门能够发现的访问协议实现标准,UDDI实现Web中介的功能。数据整合模型如图2所示。

此方案由于支持XML[3],SOAP和UDDI等标准协议,采用HL7信息通迅标准[4]4],使得整合平台可以以中间件的形式在不同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和开发平台之上实现异构数据库平台的整合,其中UDDI处于Web服务协议栈之内并且是协议栈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创建、说明、发现和调用Web服务。UDDI构建于网络应用层和基于SOAP的XML消息传输层之上,提供统一的XML词汇用来描述Web服务及其接口。在此基础上通过添加分层的功能,如使用业务流程执行语言Web服务工作流、安全性、管理和服务质量功能,从而解决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问题。

摘要:文章对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功能进行分析,探讨了应用模式并设计出相应的实现方案,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医院实现数据共享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共享

参考文献

[1]武文娣,吴静,李敏,等.我国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中国卫生统计,2007,24(4):444-446.

[2]王法玉,薛彦兵.用基于XML的Web Service技术实现资源共享[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6,(6):22-24.

[3]马兴成,刘峰,代彦波.浅谈XML与电子病历系统[J].信息技术,2006,(2):113-116.

[4]李昊文,段会龙,吕旭东,等.结构化电子病历数据录入方法[J].浙江大学学报,2008,43(10):1693-1696.

上一篇:现代性及反思下一篇:英语词汇搭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