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健康档案(通用12篇)
电子健康档案 篇1
由于病人会在不同医院进行就诊, 那么信息化方式就会整合病人在多家医院的就诊情况, 使之形成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能够使居民掌握自己的身体情况, 从而更易于保健, 这也与医疗单位的目的相符, 同时, 也便于政府机关查询相关数据。
一、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包含的法律问题
1. 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所有权。
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主要是由医疗单位来制作和拥有的, 也就是说医疗单位掌管个人电子健康档案, 而作为其管理者, 理应对以下义务进行负责: (1) 合法取得。必须通过合法途径来获取个人电子健康档案, 这需要获得权利人的确切权限。在为他人创建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前, 必须与其签订书面协议, 同时, 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相关信息告知对方, 使其知晓形成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目的、管理方式和运用方式, 确切保障被生成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不可在被生成者不知情或对其故意隐瞒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为其办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 (2) 合理利用。管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一方也需依照协议或权利人所赋予的权限来合法运用此信息, 若并非关系到病人的个人利益, 那么管理者不可对信息进行运用。管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者要严格对信息的运用和掌握情况进行保密, 要尽最大能力保障个人健康档案信息的安全与保密。
2. 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使用权。
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主要通过以下方式生成:一是医疗单位根据病人看病的过程进行收集的资料;二是疾病预控单位等公共卫生安全单位在实施免费体检、流行病调查、预防接种等业务时所获取的病人相关信息。由于收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途径较多, 管理者也较多, 因此发生信息泄露、乱用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所产生的危害极大, 所以必须对其运用权进行严格的约束。 (1) 当事人和家属。公民是被收集信息的对象, 理应具有查看、了解自身信息的权限, 知晓自己的身体状况;也能够给予他人查看和运用的权利。如被收集信息者的家人也可以通过授权书向医疗单位申请查看相关资料。在某些特殊环境下, 家人可代替签署知情许可书, 通过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来了解病人病情。 (2) 医疗卫生单位。为实现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在不同医疗单位之间的传输、存取、共享, 将会对其创建一个规模较大、可信度高、功能较全以及数据更新较快的医疗信息数据库。医疗单位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民, 需要对个人电子健康档案进行不断的学习和研究, 而在获得权限的情况下, 运用电子档案信息是合理的。 (3) 其他相关机构。另外, 有些医疗科研单位为了研究所需, 或许需要对电子健康档案信息进行反复查看和采集;而一些商业性单位为了盈利, 或许会想尽办法去获取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对此, 管理电子健康档案信息者应当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为获得拥有人的权限, 不能随意将其信息进行泄露。一旦有类似情况发生, 管理者需要承担相关责任。
二、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安全建设的策略
1. 以技术手段保障信息安全。
一定要在具备相关技术措施的前提下, 才能实行对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推行。要想拥有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那就必定少不了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如果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无法与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速度同步, 那就必定会阻碍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推行。因此, 首先需要找出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将会面临的安全隐患, 进而运用相应的安全措施, 采用较为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来支持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
2. 规范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管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者应当对此制定一些安全制度来填补实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缺陷。同时, 也要提高对其内部网络的管理力度, 构建监控内部网络安全体系, 由此来提高网络整体的安全性。此外, 由于在安全方面, 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有着较高的要求, 应有相应的认证机构来保障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推进制定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法律规范
1. 明确法律地位和适用范围。
(1) 规定只要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具有合法性, 那么其就等同于纸张式的健康档案, 这也是进一步对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法律效应进行了肯定。不得因为其本身是虚拟存在、虚拟传输和虚拟接受而不承认其法律效应。 (2) 对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合法性要求进行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如应对医院工作者进行身份验证与权限分配, 严惩运用他人用户名及密钥来进入系统;构建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运用日志, 将运用人员、运用时间和运用情况进行登记;健全运用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所需的制度与流程;规定在对个人电子健康档案进行修改后, 必须保留修改过程等。 (3) 对运用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进行规范。应当用符合法律要求的信息安全等级制度来保障电子健康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并通过权威性安全机构检验和认可才能进行运用。
2. 确立档案信息共享机制。
(1)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的相关规定来制定查询和使用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制度。 (2) 确立能够共享不同医疗单位信息的机制, 规定不同医疗单位只有在约定的前提下, 方能运用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的共享;通过查看病人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 来了解病人的就诊情况, 由此而降低病人的经济负担。 (3) 对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采集、形成、共享等一系列技术指标和要求进行一定的规范, 便于有效、快捷地运用, 同时, 需要卫生部门来建立行业准则和要求。
电子健康档案 篇2
简报
2011年8月29日第一期**区卫生局 为加快推进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工作,确保全区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区卫生局于2011年8月5日举办了全区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工作培训班,全区7个乡镇卫生院院长及信息系统管理员共25人参加了本期培训。于2011年8月10日召开了农村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启动会议,会上分管副局长**对工作做了详尽的安排和部署,要求在电子建档过程中,各乡(镇)卫生院要做好月计划、周重点、日安排,合理安排人力,集中精力,做到“人休机不停”,力争在规定时间内,全面完成已建纸质健康档案计算机管理任务。局长**到会做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农村居民健康建档规范化电子建档的重要性,要求院长们高度重视,确保如期完成今年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任务。目前电子建档工作进展顺利,到2011年8月30日为止共计已完成10605份健康档案电子建档。
一、建档情况。
表1:**健康档案录入进度公布表(本表数据统计截止2011年8月29日9时)
(此表按建档率排名)
二、工作亮点。各乡镇卫生院实行了月计划、周重点、日安排,合理安排人力,做到“人休机不停”,在录入健康档案情况下,正常工作不担误。**卫生院在本周录入健康档案进度较突出,**卫生院举全院之力,安排2.5元/人份的建档工作经费,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工作质量与进度。
三、存在的问题。硬件配备不到位、网络不稳定、个别院长不重视,人员安排不足,对软件操作不熟悉,导致进度落后。请各单位高度重视,尽快将进度赶上来。
二○一一年八月三十日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和完备 篇3
[关键词] 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标准;互操作性;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66-03
“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围绕为居民建设更多更好更快捷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宗旨而确定。国家“3521工程”的发展目标是: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为切入点,统筹推进适应医改要求的信息系统建设[1]。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电子病历系统研究的日益深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开始致力于对电子健康档案(EHR)的研究。我国的EHR研究起步较晚,伴随着卫生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而展开,2000年上海市闸北区就开始在EHR方面进行探索,于2006年率先构建了“闸北区卫生信息平台”,被卫生部命名为国家级EHR示范区。2011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投入总额相对于2010年增长25.5%,国家对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投资成为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主要增长动力。
1 国外EHR的应用概况
EHR记录的是符合信息标准的居民基本信息及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相关信息,它不仅能为卫生工作者提供诊疗依据,还能够与其他信息系统实现资源交换与共享[2]。通过EHR提供准确、全面的个人健康信息及就诊记录,有助于医生了解个人疾病史信息,为诊疗提供有力证据;通过EHR实现各卫生系统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降低卫生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美国、芬兰等国家与地区都已进行过针对电子健康档案的相应研究。
1.1 美国
聚集了全球顶尖的医生和最先进的医疗设施,是世界上最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健康领域的国家之一,在电子健康信息技术及其在初级健康保健的应用方面却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但近期美国纽约卫生署和电子卫生保健联合署提交的一项计划提出,将由州政府和联邦资助1.29亿美元,用于组建全州电子病历网络[3]。纽约州卫生信息网可让患者和医疗提供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即时获得处方、检验结果、医疗分析诊断等历史记录,快速获取病人的就医信息。
1.2 德国
早在1993年就开始将健康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卫生行业。截止到2002年,德国的全科医生对于电子病案的使用率已达到48%,为了推动EHR系统的应用,2006年“电子健康信息卡”在德国的8个地区开始试行 ,并逐步在全国范围推行[4]。
1.3 澳大利亚
在国际数据标准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进行了通用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数据定义的研发,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民健康信息网络”的建设,到2009年EHR使用率达到95%[2,4]。
2 国内HER现状
2.1 上海
作为国内医疗信息化的领先城市,在未来5年以市民健康管理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全市卫生信息化标准和规范,建立全市统一的卫生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区县联动形成以居民EHR为核心的卫生信息共享、协同的整体架构和应用模式。
2.2 福建
厦门市作为实施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区域医疗信息化工程试点,目前,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已覆盖占厦门95%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我国唯一在一个城市区域内实现居民HER及相关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的城市。
2.3 其他城市
(1)常熟市在2009年已经先行为所有居民建立EHR,居民到常熟任何一家医院就诊,医生只要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就能查找到就诊者的健康信息;(2)广州启动“区域卫生平台项目”已2年,未来3年将完成覆盖全市居民的完整的居民EHR;(3)焦作市市政府结合自身实际,于2009年投资100多万元,开发了一套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软件,开发的这一管理软件其中包含EHR,由此,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全面联网,每位城区居民在全市任何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可以享受到综合、连续、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4)青岛免费推广健康档案电子版,2009年就进行电子档案管理软件调试工作,逐步实现EHR的社区医院、家庭和专业大医院联网;(5)石家庄市完善“社区责任医生”制度,为社区居民建立EHR,2009年建档率达到70%以上;(6)曲阜市自主研发了全民EHR系统,并与市内医疗机构住院系统实现了网络对接,到2010年底建档率已达90%以上;(7)北京市从2010年开始,借助社保卡的发行,把门急诊信息纳入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全市居民的EHR。(8)天津2011年底将为居民建立EHR达60%,天津开展EHR是在旧城改造后,被搬迁的居民健康信息均成为死档案,天津EHR特点是新建,但进度较快。2011年10月卫生部工作会议总结湖北省EHR工作进度在国内名列前茅。
3 利用现有EHR可以开展的工作
3.1 为建设养老设施和居家养老提供数据支持
据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约为1.69亿,其中40%是空巢老人,达2 340万人之多[5]。EHR最能准确反映社区老人分布数量和密度的资料,可为“十二五”拉动内需、改善民生建设养老设施提供可靠数据,EHR也能准确反映社区空巢老人的数量和社区分布密度,为社会建设养老机构和在社区开展为居家养老空巢老人诊疗服务、健康指导、心理咨询、康复医疗护理、家庭病床等提供目标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而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却明显放缓,不但明显低于改革开放以前,也落后于同期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水平”[6]。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未来5年要努力实现“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的既定目标,利用EHR在社区为老年人开展健康服务有效地延长预期寿命有其重要意义。
3.2 区域性流行性病学调查
EHR研发和维护所需时间、资金和人力,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投入使EHR的使用成本远超出纸质健康档案和纸质病例,探讨利用现有EHR的应用策略,走建档和应用并举之途径,避免为单纯建档而形成纸质化EHR。现代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及处理的技术,它也渗透到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工作中,发达国家已开始应用EHR来提高卫生管理和决策水平。我国东南大学运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特点,结合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科学要求,开发一套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完成江苏省特大人群基本信息、病毒性乙肝和结核病的基线调查。通过对“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利用,缩短了现场调查的时间,提高了调查信息整合的效率,节约了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的成本,规范了基线调查信息数据的管理和长期使用[7]。
3.3 科学地提高EHR利用率
应用EHR系统自动进行病情评估和疾病的危险分层,以便及早发现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不断地发挥EHR系统辅助决策支持功能,提升卫生保健服务质量。EHR系统中收集了大量真实的临床医疗数据,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浩如烟海不完全的、模糊的数据中随机的提炼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对决策有潜在价值的临床医疗数据,通过信息分类发现相关症状,研究其与疾病间的关联性特征,挖掘出与疾病相应的临床数据,为医疗科研、预防、临床提供理论支持。江苏南通大学数字医学研究所对南通市某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数据库中高血压病例数据进行挖掘,得到高血压和其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8]。
4 健全对居民EHR工作的管理
4.1 建立专业化管理队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EHR工作的人员不足且不稳定;分配机制欠合理,积极性不高[9]。建立居民ERH因其工作量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常临时动员职工加班工作,以致造成工作稳定性差,居民满意度差,服务效果差及ERH质量差等。加班工作容易造成医务工作者疲倦现象,多项研究发现“工作倦怠的医生与患者之间会发生更多的医患纠纷、医生的不满会使其采取不适当的行医方式;医生的工作倦怠会通过突破职业底线或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泄露私人信息等;工作倦怠还可能使医生发生医疗过错;医生的工作倦怠会导致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下降;另外,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较少的薪金会使医生看不到劳动的价值,对医疗工作失去热情。大量的研究已证明,与倦怠有关的工作源中,社会支持是重要的资源之一[10]”。因此,建立专业化管理队伍、改善分配机制、提振从业人员积极性非常必要,同时培养社区居民健康意识、引导群众自愿参与建档工作、动员社会支持同样重要。
4.2 完备居民EHR信息
“目前,居民EHR信息不能及时、全面、动态地反映其健康状态;健康信息采集还不全面,没有覆盖全部健康问题,跟健康有关的数据却没有或很难被收集进去,如自我健康保健等信息[11]”。美国是世界上第1个致力于关于EHR信息标准开发的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在抓紧建立国家级EHR。“在制定我国EHR标准时,不仅应当参考国外的EHR发展情况和他们所采用的标准,同时也应当结合我国国情,综合制定出真正适合我国的EHR标准与规范[12]”。中医病名、中药名、腧穴名已经历多年标准化建设,“国内有中国中医研究院和浙江大学计算机科技学院联合初步开发的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等[13]”。基于此我国居民EHR应加入中医诊疗信息,因此,当前应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EHR的研发和应用模式。
4.3 加速落实卫生信息系统互操作
互操作性指两个或多个系统或组件交换信息以及使用交换信息的能力。目前,我国医疗信息标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个别问题“:(1)已有的标准多为行业标准,缺乏国家标准。以往的医疗信息建设和标准制定更多的是以医疗部门为中心,属于行业标准,如《居民健康档案标准》、《电子病历标准》等。同时人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也提出了相关行业标准。由于缺乏行业和部门之间有效协调机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很难直接上升为国家标准。(2)互操作性差。已有的信息系统间互操作性差不仅体现在缺乏标准,还体现在原有系统的开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很难进行互操作改造,或改造成本高昂[11]。多个城市在建立居民EHR时各自开发了电子档案信息管理软件,这些都是地方标准,其为互操作带来困难。改革开放后城与城之间、乡与乡之间、城乡之间人员往来频繁,至今流动人口异地就医问题尚未解决,即使现阶段实现了全民建档,由于互操作性差,而形成新的医疗信息缺失,现在回避互操作性差,将来会面对接踵而来的“信息孤岛”。国家应尽早制定出台操作性强的医疗健康信息标准,避免地方政府重复投资,浪费资金。总之,提高卫生信息系统互操作的目的是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有利于患者就医。
5 居民医疗健康信息标准化管理的意义
5.1 转型
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将被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所替代,在健康理念数字化中发展健康管理服务,从被动的有病求医到主动的预防保健,实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5.2 临床与预防
整合卫生资源、避免医疗浪费;优化诊疗程序、规范医疗行为、支持临床决策、减少误诊漏诊、降低就医成本;追踪群体健康、控制慢病进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杜绝传染疾病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才有.“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展望[J]. 中国数字医学,2011,6(1):7.
[2] 吴思静,郭清.国内外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困境[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B):226-228.
[3] 肖婧婧.纽约将组建全国最大的电子病历网络[J].中国数字医学,2011,6(2):75
[4] 吴思静,郭 清,赵发林. 国内外健康信息管理现状[J].健康研究,2010,30(5):321-323.
[5] 赵枫.关爱“空巢老人”——社区图书馆亟待关注的社会课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24):49-55.
[6] 王晓耕.“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保障与人均预期寿命展望[J].医学与社会,2011,24(8):23-26.
[7] 张婷婷,朱立国,王毓.计算机信息化在特大人群基线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7A):2231-2232.
[8] 张远鹏,凌利峰,耿兴云.关联规则在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1,6(4):30-32.
[9] 张永建,季建隆,谢成瑜.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慢病管理效果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130-132.
[10] 纪海英,刘惠军.医生工作倦怠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社会,2011,24(2):38-36.
[11] 李梅,尹岭.全民健康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0,42(4):37-42.
[12] 王婴,姚志洪,刘雷.电子健康档案标准——CDA与openEHR[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3):11-21.
[13] 黄丹俞,钱智勇,董建成.基于本体论的电子健康档案知识库构建初探[J].中国数字医学,2011,6(4):14-17.
电子健康档案 篇4
2009年,我国首次将建设居民健康档案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列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主要工作任务[1],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也被纳入“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工程建设重点内容[2]。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项目,居民健康档案对提高我国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并可支撑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3]。
然而,受各地基建水平、财政投入、人员能力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当前健康档案,尤其是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其作用的有效发挥[4]。 因此,及时全面梳理健康档案建设现状及问题,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的档案建设与管理,持续改进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全面实现《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目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对全国试点城市健康档案建档状况基线调查的基础上,梳理建档现状,初步分析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为全国范围内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提供依据和参考。
2材料与方法
2.1资料来源
本文中,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情况资料来源于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开展的“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线情况调查” 项目。该项目覆盖全国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40个试点城市(包括9个直辖市下辖区,以下统称 “试点城市”)[5],由试点城市市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统一收集、审核、汇总本辖区相关数据填报问卷。调查共收集38个试点城市常住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情况数据,包含4个直辖市下辖的9个区,23个省份的15个省会城市和14个地级市。此外,调查还收集了各试点城市的截至2013年末人口数量和构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卫生投入等方面的资料,并就健康档案建设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定性访谈。
2.2分析方法
本调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探索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的影响因素,基于基尼系数及Lorenz曲线分析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水平的地区分布,采用集中指数及集中曲线分析地区经济状况对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的影响。所有分析均运用统计软件SPSS 16.0完成。其中:Spearman秩相关系数[6]介于-1~1之间,越接近于1或-1表示两个指标就越相关,而接近于0就表示两个指标不相关。
Spearman秩相关系数计算公式:
其中,n为样本量,Pi、Qi分别为第i个调查对象两个指标取值排序的秩次。
Lorenz曲线与基尼系数[7]:按照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从小到大排序,以试点城市人口数量累积百分比为横坐标,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累积百分比为纵坐标,绘制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按人口分布的Lorenz曲线。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参照经济学中人群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尼系数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均衡状态, 在0.3~0.4之间为一般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以上则属高度不均衡的危险状态。
基尼系数计算公式:
其中,P :按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排序的人口累积百分比;L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据指标累积百分比;T :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排序的序次。
集中曲线与集中指数[8]:按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小到大排序,以试点城市人口数量累积百分比为横坐标,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累积百分比为纵坐标,绘制试点城市经济状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影响的集中曲线。集中指数介于-1~1之间。集中指数大于0表示地区生产总值与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量正相关,集中指数小于0表示地区生产总值与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量负相关。
集中指数计算公式:
其中,P :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序的人口累积百分比;L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据指标累积百分比;T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序的序次。
3结果
3.1试点城市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38个试点城市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7.12%,流动人口占全国总流动人口的25.31%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总生产总值的28.72%,地区财政收入占全国总财政收入的16.47%。总体来看,试点城市流动人口比例较全国平均水平更高,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较全国平均更高(表1)。
*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
3.2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情况
3.2.1建档类型及建档模式。试点城市健康档案建档类型及建档模式见表2。精确卡方检验显示,直辖市下辖区与省会(地级市)的建档模式比例并无显著差异(χ2=5.81, P=0.07),建档类型也无显著性差异(χ2=3.43,P=0.22)。 仅31.58%(12/38)的城市建档模式为高级模式,71.05% (27/38)的城市仍处于同时使用电子和纸质档案的状态。3.2.2常住人口建档情况。本调查中,试点城市居民电子建档率平均为77%,60.5% 的城市建档率已高于75%。电子建档率低于要求的试点城市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 但这些城市的经济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达到75% 的城市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Wilcoxon W=228,P=0.23)。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与地区生产总值高度正相关(r=0.867,P<0.01),与地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r=0.440,P<0.01),地区财政收入(r=0.765,P<0.01)、政府卫生支出经费(r=0.606,P<0.01)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r=0. 537,P<0.01)相关。
试点城市常住人口电子档案建档分布的基尼系数G=0.082 8,集中指数C=0.026 6。基尼系数显示按人口分布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情况在试点城市间分布非常均衡。 集中指数大于0,提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的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稍高。试点城市电子档案建档Lorenz曲线见图1,集中曲线见图2。
n(%)
注 :初级模式指在单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信息采集、流转 ;中级模式指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信息采集、交换、共享 ;高级模式指基、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
3.2.3试点城市流动人口建档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中, 71% 的试点城市发布了关于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工作的文件;44% 的试点城市建立了关于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的工作方案;28% 的试点城市有关于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工作的专项经费。所有城市均为流动人口建立了健康档案; 除1个试点城市以外,其余所有试点城市对户籍和流动人口的健康档案建档模式、数据来源均一致。
34% 的试点城市能够分别统计户籍与流动人口的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情况。Wilcoxon符号秩检验显示,这些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在户籍(中位数90.85%, 69.24%~100%)和流动人口(中位数56.17%,7.09%~100%) 间存在显著差异(Z=-2.90,P<0.01)。
4讨论
本调查结果提示,目前我国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得到了各级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按国家医改信息化相关指标要求,正有序推进档案建设工作。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我国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在2015年应达到75%以上[9]。多数试点城市,尤其是位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在2013年底已提前2年达到国家建档率要求, 且为2015年实现规范化建档要求奠定坚实基础。地区生产总值可以作为辅助信息用来估计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情况。
尽管试点城市电子建档率总体水平较高,且在不同城市间分布较均衡(G=0.082 8),但由于各地信息化建设基础不同,许多试点城市依然存在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存的状况,且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模式以初、中级模式为主。因此,本调查提示,我国需要努力规范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维护,根据地区人口地理特征、经济情况等条件, 应对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服务效果不足之处,适当加强财政和配套资源投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用于健康档案建设的投入量,同时推进人员培训,构建适宜的服务配套规范和管理机制,提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设。
规范化的电子化健康档案是有效开展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各地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大多已覆盖到流动人口,但对流动人口的建档工作与户籍人口有明显差异,能精确给出流动人口建档率的城市较少。调查中的定性问题提示,没有有效健康档案支撑,许多国家要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如健康教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等,实际上难以统计工作内容和工作量,也无法区分户籍和流动人口。难以精确衡量服务的实际效果,影响了对实施效果的评估和对服务中薄弱点的改进。各地流动人口传染病发病情况监测较为薄弱,电子健康档案对于流动人口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实施的支撑作用仍然不足, 这在当前人口流动性大,新发、复燃和输入性传染病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是我国的公共卫生安全的一项隐患。
本调查选择在全国选择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40个城市和直辖市下辖区开展,并非随机抽样调查,因此,关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地区间差异的代表性有限。同时,由于此次调查内容仅涉及试点城市部分宏观经济指标,没有关于试点城市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及建档经费投入情况等详细内容,因此,关于试点城市建档现状及影响因素有待更深入的后续研究。
5结论
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现已取得较好成果。经济水平和财政投入可能影响档案建设。对流动人口的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和利用仍有较大不足。应继续推进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强化其在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应用,提升电子健康档案对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和政府相关决策研究的支撑作用。
摘要:目的 :描述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城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现状,梳理建档中存在问题,为电子健康档案进一步建设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40个试点城市人口、经济及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状况等。结果 :地区生产总值是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数量可能的影响因素(r=0.867,P<0.01;集中指数C=0.026 6),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水平可能影响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r=0.440,P<0.01),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覆盖情况均衡性较好(基尼系数G=0.082 8),直辖市下辖区与其余城市建档模式、建档类型无显著差异(χ2=5.81,P=0.07;χ2=3.43,P=0.22),但户籍与流动人口的建档率存在显著差异(Z=-2.90,P<0.01)。结论 :试点城市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现已取得较好成果;经济水平可能影响档案建设;对流动人口的建档工作和档案利用仍有不足。
电子健康档案 篇5
2011-06-02 10:1
2各市卫生局: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1年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为如期完成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50%左右的目标,现就做好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为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实施农民健康管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改善卫生服务公平性和转变农村卫生服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各地普遍建立了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纸质档案建档工作进展很快,但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多数地方信息不能共享,实际利用率不高。加快推进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今年国家和我省把“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50%左右”作为落实医改任务的一项指令性任务,列入了医改责任书。要实现这一目标难度较大,任务艰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此要高度重视,攻坚克难,采取一切积极有效措施,创造各种工作条件,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工作,确保这项医改任务目标的落实。
二、加快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各地要根据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卫办发„2009‟46号)要求,按照加强顶层设计、分步推进实施、统一标准规范、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各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农村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方案和技术路线,以市为单位建设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符合要求的区域卫生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及健康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在全市跨机构、跨区域的信息共享。要加强卫生信息资源整合,有效利用新农合、医院管理、妇幼保健、预防接种等信息系统资源,实现单一系统向多系统资源整合转变,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更好的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农村居民建立起具有身份识别系统、动态更新、信息共享、服务协同、辅助决策的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
现阶段,各市可依托新农合业务信息平台网络为基础,整合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标准化和规
范化建设,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辖区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业务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以农村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三、规范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
规范、统一的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是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居民健康信息互联互通的前提和基础。各地要严格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有关要求,实现单一系统向多系统资源整合转变,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更好的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㈠基本架构和数据标准。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要以居民健康信息为基础,涵盖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临床检查、诊断等基本医疗服务记录以及对服务提供者的绩效考核等内容,同时要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开放的数据接口。系统模块设计要突出以人的健康管理为核心,为个人健康服务,兼顾管理者需要的理念,便于查阅个人健康档案的全部信息。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数据库结构、数据元标识符、数据类型、取值长度等均要采用国家卫生服务32个基本数据集标准。要采用国家健康档案公用数据元集,确保数据
采集、处理、储存规范化。健康档案编号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标准,并录入居民身份证号,确保每位居民及其家庭健康档案编码的唯一性,便于健康档案信息的分类、检索、查询、处理和利用。
㈡相关表格标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记录表格要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为标准,表格内容、表单界面布局要与其相一致。
㈢产生和使用标准。健康档案信息量大、来源广且具有时效性。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应实现日常卫生服务记录与健康档案之间的动态数据交换和共享利用,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开发和数据重复采集。同时该系统能够满足卫生工作人员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调取并查阅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及时记录、补充和完善健康档案的需要。应探索建立健康档案相关信息发布系统,满足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的需要,居民可凭本人有效证件进行查询、存取自己的健康档案。
㈣信息安全标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要符合国家有关网络信息安全规定,确保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和应用安全。系统要性能完善,具备必要的安全措施。数据库应按有关要求做好备份,严格访问权限,数据传输进行加密处理。要统一身份认证,采用数字签名技术,确保系统应用安全。
四、加强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和使用
㈠规范管理健康档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落实好建档的机构、人员、经费和设施等保障措施并加强对建立健康档案工作的监督管理,对尚不符合规范标准要求的,要尽快加以完善。农村居民健康档案一经建立,要为农民终身保存。要遵守档案安全制度,不得造成电子健康档案的损毁、丢失,不得擅自泄露健康档案中的农民个人信息以及涉及农民健康的隐私信息。除法律规定必须出示或出于保护农民健康目的,农村居民健康档案不得转让、出卖给其他人员或机构,更不能用于商业目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因故发生变更时,应当将所建立的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完整移交给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或承接延续其职能的机构管理。
㈡有效使用健康档案。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为农民建立及使用健康档案,要符合《执业医师法》、《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要把健康档案的建立、更新和使用融入到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服务工作中,在农民就诊、体检和接受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随时产生、主动传送,实现各类健康信息一方采集,多方共享。要转变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将工作重心切实转向健康管理。要做好健康档案的数据和相关资料的汇总、整理和分析等信息统计工作,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主要卫生问题和农民主要健康问题,改善农民健康状况。
㈢不断完善健康档案。各地要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不断规范和完善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补充和修改。要拓宽健康档案信息采集渠道,通过日常门诊、慢病随访、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和更新已建的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要以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为基础,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功能,统筹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确保农民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五、加强督导检查和信息报送
浅析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管理 篇6
关键词:电子文件 电子档案 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055-02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大量产生。由于电子文件的某些性质与传统文件有着很大区别,对电子文件归档后产生的电子档案管理也有很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电子文件真实与完整性进行分析。以下将结合笔者工作经验来阐述电子文件真实与完整风险管理。
1 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
1.1 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
电子文件(Electronic Records)是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①
1.2 电子文件对档案管理的影响
文件归档立卷工作是档案工作流程的起点,也是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结合点,文件形成后,由文书部门收集立卷后,交档案部门管理,一般一年归档一次。而电子文件随时产生,随时更改,存储在计算机磁盘或光盘中。因此,它对计算机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归档,必须以磁盘或光盘形式移交,归档范围也不能只是办理完毕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还应包括该文件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
2 电子文件真实与完整风险
电子文件管理中最致命的问题、最根本的风险就是真实性、完整性受到破坏,这是需要管理者动用一切办法加以防范的,以下是真实性与完整性这两种主要风险。
2.1 电子文件的真实风险
电子文件若真实性受损,就无法客观地反映原始事实,也就会失去利用价值。目前,这样的实例很多,比如,加拿大调查委员会对加拿大在索马里的驻军情况举行了听证会。调查委员会要求查看国防行动中心一个数据库中文件运行记录。在查看该文件运行记录时,委员会发现了许多异常情况,如空白信件、漏号或重号等。调查委员会认为这些记录不可靠,不能用于当时进行调查,也不能向未来研究人员提供利用。电子文件不真实具体表现包括:(1)文件是伪造的,即用户身份不真实;(2)无法证明电子文件未经改动,即无法排除文件不真实的可能性。主要原因在于系统没有生成、获取文件的背景信息。
2.2 电子文件的完整风险
电子文件完整性风险主要表现在应该归档保存的电子文件数量残缺不全或是文件构成要素不完整。完整性是电子文件价值的重要保障,残缺不全文件留给后人是支离破碎的社会记忆,会对电子文件利用带来很大障碍,也会严重影响电子文件应有价值。在电子环境下,介质脆弱,技术过时以及系统特性都会影响电子文件完整性。
3 影响电子文件真实与完整风险的因素分析
一般说来,影响 电子文件真实与完整风险主要有:(1)管理风险电子文件在形成、传输、接收、处理、保管、管理、利用等各个阶段,都与机构管理密不可分。管理机制不完善,或由于人的主观性、难以规范性和不确定性,都可能会威胁到文件的真实与完整。例如由于文件管理知识缺乏,可能使文件重要构成要素和文件系列没有保存齐全;操作失误;主观或无意的内容或形式改变;网络攻击或电子欺诈行为对文件造成的非法变更与摧毁;人为因素引起保管环境恶变而对电子文件载体产生破坏;管理规范缺乏和人为疏忽造成数据缺乏备份、备份媒体选择不当和没有异地备份等;以及本章第一节中探讨影响电子文件真实与完整的其他人为因素等,都是由于管理不当导致的风险。(2)信息技术风险电子文件形成和存在依赖于信息技术和设备,信息技术的不稳定也会使电子文件真实与完整面临风险。基础设施风险。基础设施包括硬件、系统软件、网络及机房等。缺乏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应具有的基本条件,如硬件软件性能欠缺稳定性、安全性、容错性、可靠性与可维护性等,都会对电子文件真实与完整构成威胁;系统空间容量不足;备份过程、数据传输过程欠缺安全保护措施及准确性;系统功能对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性需求的满足程度不够;机房的交流电源、备用电源设施及安全保护措施不当等等,都有可能导致电子文件信息变更与丢失。数据管理风险。电子文件数据本身具有极大不稳定性,这与电子文件内容与载体可分离性、载体不固定性以及技术寿命有限等因素相关。为保证文件内容持久可读,必须对电子文件定期迁移。在迁移过程中,文件信息有丢失和受损的风险。许多部门由于忽视了数据的不稳定性,未对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由此造成的损失无法弥补。(3)固有风险在对电子文件管理中,总会有一些不可抗拒因素导致文件真实完整性受损。由这些不可抗因素引起的风险,称为固有风险。例如不可抵抗的自然灾害(如火灾、水灾、地震等)与意外灾祸(如失窃、鼠灾等),恶劣环境(如强光、不适宜的温湿度、灰尘、磁场等)带来的影响等,都会导致文件损毁。电子文件整个生命周期各阶段(形成、传输、捕获、存储、处理、保存与利用等等)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严重影响电子文件的真实与完整。
4 电子文件真实与完整的风险管理策略
4.1 对电子文件管理流程加以优化
文件管理流程是指文件生命周期中施加于文件一系列相关管理活动有序组合。电子文件管理流程不是对手工管理流程的复制和模拟,而应根据电子文件技术特点,利用计算机系统高效处理数据、一次输入多次输出、可并行作业等优势,构建更为科学高效新流程,具体落实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相比手工管理流程,电子文件管理流程内容,以及组成流程各项管理活动开展时间、承担者相互关系都有变化。在内容上,有些管理活动需要增加,如确定文件存储格式、确定文件存储位置等;有些管理活动被简化,如实体整理、分发;另外一些则变得复杂,如鉴定工作中增加了技术鉴定内容,录入范围扩大等。在电子文件管理活动开展时间上,有些活动提前,如归档、鉴定、分类、录入等提前到文件形成阶段就开始;与此同时,著录、鉴定等延伸到整个文件生命周期。
在电子文件档案工作管理人员中,除了档案人员、文件形成者之外,信息技术人员、计算机系统人员成为电子文件管理队伍新成员。信息技术人员负责技术鉴定、迁移、备份等技术管理工作;如果设计和使用得当,文件系统可以完成和参与许多公务性、重复性的工作任务,如文件分发、鉴定、归档、录入、跟踪、统计等,使之自动化。在文件管理之间相互关系上,手工条件基本上是依次开展、顺序衔接、相互独立管理,而在电子环境中则逐渐变得同时开展、相互交叉、部分内容合成,从而使得电子文件管理流程具备并行化、非线性化、集成化等特征,如很多文件管理都可能自动记录到录入数据库中,从而导致录入同其他文件管理的集成。各单位应综合考察业务、技术、制度、标准、人员、文化等多个要素,通过合并、削减、前置、并行、自动化等手段,优化设计电子文件管理流程,并将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的优化纳入机构业务流程整体优化之中。
4.2 以电子文件管理软件为中心实施管理
电子文件技术特点和随之而来的管理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起源于系统,而最后解决途径也都要归结到系统设计上。在电子文件管理体系中,管理系统(主要是软件)处于中心位置,没有系统管理对电子文件而言是不可想象的。设计合理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是相关管理制度、标准、方法的执行者,是电子文件管理活动重要的承担者,是全程管理、前端控制和流程优化的根本保证。承担电子文件管理功能的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形成电子文件业务系统和独立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业务系统负责生成合格的电子文件并将之交付给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负责适时获取、采集电子文件并保证其长期真实、完整、可读、可用。这两个系统之间应该有数据接口,以保障数据顺畅、无损传递。当然,有些业务系统包括功能相对齐备的文件、档案管理模块,不过一般只能管理本系统产生的电子文件,而专业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则能综合管理多种电子文件。近年来电子文件管理软件的功能需求一直是国际关注热点,对于文件系统开发的参与也被档案部门看作是解决电子文件管理难题一条重要措施。独立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应该具备一般功能包括获取(归档)、分类、鉴定与处置、录入(数据管理)、存储与保护、检索与利用、安全与存取权限控制、日志、审计、报表设计及制作等。
4.3 采用基于职能的管理方法
职能是机构对于社会承担的主要职责,它包括完成一定目标的多项工作。有时多个部门联合执行某项职能,有时不同部门在职能中交叉。机构承担的职能相对稳定,而组织结构和部门设置则相对灵活多变。文件是机构履行职能记录,职能类别是判断文件类别的依据,职能重要程度是决定文件重要程度的依据,按照职能分类体系组织文件,可以充分反映文件的来源联系,说明其来龙去脉。职能分类法、职能鉴定法以及以职能为基础组织文件信息提供利用,是档案管理中极富特色的专业方法,为多个国家所采纳,并被国际标准IS015489确认,在电子文件管理中也应该采用这些管理方法。职能分析也是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设计过程所必须开展的工作内容。以上要点的阐述都是在方法层面上展开的。管理好电子文件,仅有科学方法是不够的,还要构建覆盖观念、制度、组织、方法、手段在内的全面管理体系。
5 结论
因此,我们必须在对电子文件管理流程加以优化、以电子文件管理软件为中心实施管理、采用基于职能的管理方法等思想指导下,积极、慎重地应用较为先进与成熟的信息技术手段,监视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全过程,抑制风险因子,通过监控、记录和审计与电子文件有关的一切活动,防止其不被修改、替代或破坏。同时,对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每一阶段、每一环节,都要建立相应管理措施加以防范和制约,形成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管理系统,以确保电子文件真实与完整。
注释:
① 出自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S].
参考文献:
[1] 丁栋轩,刘海平.文书档案管理基础[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2] 陈智为,邓绍兴,刘越男.档案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陈国云.档案信息建设的风险管理[J].档案管理,2008(1).
电子健康档案 篇7
1 研究背景及作用
电子健康档案(HER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HER)与电子病历(EMR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不同。电子病历仅仅局限于在患者所在医院内部的有关病情和诊疗的信息集合。电子健康档案是以电子化方式存储和管理的有关个人整个生命周期健康状态和医疗保健行为的信息记录,包括从出生开始的体检结果、计划免疫记录、既往病史、各种检验检查和治疗记录、药物过敏史、行为危险因素等。电子健康档案一般包括基本信息、健康行为资料、临床基本资料、就诊记录、免疫记录、长期用药情况,以及慢性病记录、妇女保健记录、儿童保健记录、残疾人的残疾情况等内容。电子健康档案是对电子病历的发展,电子健康档案涉及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多个卫生服务领域,通过将分散于医院、社区、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及医疗保险等机构的居民健康信息进行集成,方便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电子健康档案相关信息的共享,实现医院和社区之间的信息双向互动。电子健康档案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社区电子健康档案详细记录了个人和家庭的健康问题及相关的危险因素,为社区医生及转诊医院医生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此外,医生在做一般的诊疗过程中,通过健康档案掌握居民的一般健康状况、患病史、过敏史和遗传史等情况,有助于分析病情,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有效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2 便于总结、发现规律性疾病
社区电子健康档案记录了社区居民所有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有利于社区医生分析、掌握社区居民中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变异情况,有利于社区医生及时诊断和处理早期发现的问题。通过全社区建档和档案的有效积累与统计,社区医生可以了解所在社区居民健康问题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便提供以社区为范围的服务,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
1.3 为社区医疗研究诸方面提供依据
完整、系统的社区电子健康档案可作为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资料。该档案还可用于评价社区医生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以及作为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
1.4 预防保健作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因此,预防保健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健康档案的建立能有效加强这方面工作的开展。社区卫生中心通过电子健康档案可以对社区中的家庭及个人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保健和给予营养卫生知识的指导;还可以根据居民不同的年龄、性别及健康状况等特点,举办不同内容的健康知识教育讲座,如关于妇幼保健、优生优育、中老年保健、营养学知识及健身方法等方面的讲座,使居民自觉地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
2 总体设计
目前,吉林市的三级甲等医院都已采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进行日常诊疗管理,电子病历系统较为规范,主要包括门诊病历、住院病历、体检保健卡片等。而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仍然相对简单,开展的服务内容比较狭窄,只局限于家庭病床、上门出诊等,而预防、保健等基本服务所占比重较少。医院与社区卫生部门采用不同的信息记录模式,彼此孤立,重复采集信息,资源不共享,信息利用不充分。
本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是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与医疗系统的交集子系统,所以设计时主要考虑该系统与医院HIS、家庭健康档案、妇幼保健系统、儿童计划免疫系统、计划生育系统、其它特殊人群保健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问题。为了便于与这些不同的电子健康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的交换,本系统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Sservice-oriented aArchitecture,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构架。系统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它是以通用为目的,具有可扩展性、联合协作性的架构。这使得构建在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以一种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设计数据交换共享协同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方案,系统以个人健康档案数据库为数据交换中心,生成社区电子健康档案。
数据源层包括了现有医疗卫生系统中的不同类型数据源,除了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外,还会有很多实时产生的数据流,因此无论是数据源存储位置,还是数据访问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对分布数据源的统一管理,所有上层应用都可以实现基于SOA 的使用统一方式的数据访问服务。此外,数据服务还实现多个部门间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交换。通过数据交换服务,数据可以被及时地传送到其他系统应用当中,有效地提高了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使用范围。利用个人健康档案接口统一数据服务,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子系统的信息交换,对电子健康档案信息进行路由转发和查询。最后电子健康档案服务层将SOA 架构底层提供的复合业务服务、单一应用服务和整合数据服务,通过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显示给最终用户。
3 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整合
由于不同医疗服务机构现有的信息系统采用异构数据,分别存放在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中,本系统采用基于XML的Web Service技术对这些管理信息系统的所有相关数据进行整合[2]。构建一个综合数据库,存储所有基础信息,并结合业务需求逐步建立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合,实现数据的深整合。采用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注册中心数据整合模型,UDDI是一套基于Web的分布式的、为Web服务提供信息注册的实现标准规范,同时也包含一组能将自身提供的web服务注册被使用该系统的其它部门能够发现的访问协议实现标准,UDDI实现Web中介的功能。数据整合模型如图2所示。
此方案由于支持XML[3],SOAP和UDDI等标准协议,采用HL7信息通迅标准[4]4],使得整合平台可以以中间件的形式在不同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和开发平台之上实现异构数据库平台的整合,其中UDDI处于Web服务协议栈之内并且是协议栈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创建、说明、发现和调用Web服务。UDDI构建于网络应用层和基于SOAP的XML消息传输层之上,提供统一的XML词汇用来描述Web服务及其接口。在此基础上通过添加分层的功能,如使用业务流程执行语言Web服务工作流、安全性、管理和服务质量功能,从而解决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问题。
摘要:文章对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功能进行分析,探讨了应用模式并设计出相应的实现方案,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医院实现数据共享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共享
参考文献
[1]武文娣,吴静,李敏,等.我国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中国卫生统计,2007,24(4):444-446.
[2]王法玉,薛彦兵.用基于XML的Web Service技术实现资源共享[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6,(6):22-24.
[3]马兴成,刘峰,代彦波.浅谈XML与电子病历系统[J].信息技术,2006,(2):113-116.
[4]李昊文,段会龙,吕旭东,等.结构化电子病历数据录入方法[J].浙江大学学报,2008,43(10):1693-1696.
电子健康档案 篇8
电子健康档案是一种用户能够在隐私安全、保密的情况下,参与评估、管理以及分享个人健康信息的电子化应用。健康档案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的,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多渠道信息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我保健与健康管理、健康决策需要的信息资源[1]。
电子健康档案的特点主要为:以人为本、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动态高效、标准统一、分类指导。
电子健康档案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美国、芬兰[2]等国家与地区都已进行过针对电子健康档案的相应研究与项目。2004年,在欧洲,开始实行欧洲电子健康行动计划(the European e Health Action Plan),旨在标准化健康信息系统,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的内容与结构。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电子健康档案正在快速发展。全国已有35个城市、240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72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3]。
但是在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障碍[4],如:(1)传统观念的束缚;(2)缺乏统一的健康档案标准与架构,导致电子健康档案的共享性差;(3)缺乏关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保密性的法律支持;(4)由于居民对健康档案的接受度不高而导致开发商对健康档案领域开发兴趣丧失;(5)在电子健康档案革新中缺乏领导人与机构支持;(6)伦理问题等。
在诸多障碍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缺乏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标准与架构。如果解决了这一问题,那么克服其他障碍的可能性也就大了许多。
我国非常重视电子健康档案的推广,在2009年5月15日,我国卫生部发布了《卫生部关于印发“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的通知》,在这个通知中,根据我国的国情与健康档案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健康档案的国家规范与数据标准,进一步扩大了健康档案在我国的适用范围与共享能力。
在国际范围内,已经有很多组织试图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标准,如:ISO/TC 215,CEN/TC251,open EHR,OMG,HL7CDA,IHE,DICOM,ANSI,ASTM,CPRI,Standards Australia,Standards NZSC606 WG3等[5}。其中open EHR、HL7 CDA更注重健康档案与医疗文档在实际运用中是如何执行的,因此在本文中将重点介绍这两种标准并进行比较。
1 电子健康档案的标准
1.1 HL7 CDA
CDA(Clinical Document Architecture)是基于HL7参考信息模型(Reference Information Model,RIM)的临床文档架构。2005年5月由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批准并发行了CDA R2。CDA是以文档交换为目的的,是一种制定结构和语义的文档标记标准[6]。
CDA文档是完整的信息对象,其中可以包括文档、图像、声音以及其他多媒体内容。CDA文档的标记语言是XML,机器处理语义来源于HL7的RIM,而医用术语来源于如SNOMED CT、LOINC等知识模型。
CDA的特点为表达能力丰富,灵活性,临床描述正规性(如观察值、医嘱、副作用等),通用性与机器可读性。
CDA内所有元素都包含在主节点:Clinical Document内。Clinical Document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如图1):头(header)和体(body)。其中,头部分是介于
从层次上分,CDA可以分为三个层次[7]。其中第一个层次要求头部分完全按照RIM定义,但对体部分没有强制要求。第二层是第一层的特殊化,在第一层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体的描述信息部分需要符合RIM模型,这个层次是具有可读性的,反映在
1.2 open EHR
open EHR是在1999年提出的电子健康档案标准,旨在促进临床领域内的电子健康档案的开发与利用[8]。open EHR是描述健康档案内健康信息管理、存储、获取与交换的公开标准规范。
open EHR是参考了多个医学文档标准(如HL7 CDA、ISO、CEN等)而提出的健康档案标准,可以分为三个重要模型:参考模型(Reference Model,RM)、原型模型(Archetype Model,AM)、服务模型(Service Model,SM)。
参考模型是open EHR规范的基础。其中定义了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类型与结构等,是对象模型。每份open EHR规范的电子健康档案是层次化整合的文件夹结构。每份文件夹中包含有版本控制的医疗行为(transaction)、变更信息(contributions)。其中,transaction指的是与病人相关的事件,如咨询、住院记录等或者病人个人疾病史与家族病史等。根据组织对象(organized object)定义,每个transaction还可以包含各个入口(entries)。
原型模型是正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进一步定义了与电子健康档案相关的数据结构与术语,并可用于后续的验证工作。原型架构可用XML的形式定义。
open EHR对健康档案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原因在于:首先,它是参考了多种现有医疗档案与健康档案标准而提出的;更重要的是,在open EHR规范开发阶段,不仅有IT专家的参与,同时还参考了很多临床人员与健康档案相关人员的意见。
2 HL7 CDA与open EHR的比较
虽然HL7 CDA与open EHR都属于交互模型的标准,它们都定义了信息结构、消息或文档类型。但是两者无论从适用范围、模型结构还是安全机制等方面还是有明显的差异(如表1)。
2.1 适用范围
CDA是以信息交换为目的的临床医疗结构标准。在CDA文档中可以记录临床观察信息、临床服务信息,但是CDA并不关心信息交换内容以外的临床文档的数据格式。而open EHR则是综合了HL7、ISO13606等标准提出的一种关于电子健康档案的标准。作为open EHR本身而言,它更关心的是消息标准,包括健康信息的管理、保存、获取等。
2.2 模型结构
2.2.1 CDA
(1)CDA的RIM(如图2)模型是依据“自顶而下”的概念进行构建的。
CDA作为临床医疗文档的传输标准,除了必要的RIM模型支持,同时也需要与医疗临床领域结合。在CDA文档中,是通过领域信息模型(Domain Message Information Model,DMIM)进一步将RIM精细、扩充,使其符合临床需求,并通过建立各种文档结构(如模板),使其满足具体的临床需求(如图3),如:出院小结等。为了丰富CDA的临床语义表达范围,还可以引入知识模型,如SNOMED-CT、ICDX、LOINC等。
因为RIM模型对应的是由专家构建出的完整的抽象模型,如果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在RIM模型不完整,则需要提交信息至专家委员会,经过专家审批后,才会对RIM模型进行扩充,所以RIM是一个全集,采用的是“自顶而下”的模型构建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RIM模型的稳定性,但是RIM模型却有构建周期长的缺点。
(2)CDA采用了“减法”的投影方式。在CDA的RIM模型中已经定义了所有属性与数据的全集,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摘取部分,这里采用的是关系型数据库的投影方式。采用这种投影方式的优点在于稳定,因为RIM模型本身是很稳定的,但是这种方式也受到了RIM模型更新完善时间长的约束。
(3)CDA有通用的结构。CDA已经定义了十分稳定与通用的结构,如Observation入口等结构,在Observation入口下可以记录任何观察信息,如:血压值、血常规等。但是这种通用结构并没有定义内部数据是如何摆放的,如:需要包括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是否属于观察值等。所以这种通用的结构只是定义了机器可以读入的数据结构,但并不能判断数据本身是否正确合理。
综上,为了满足不同医院信息系统之间的传输需要,CDA的RIM模型采用了“自顶而下”构建方式,具有全面、稳定的特征,但同时因为修改更新周期长而缺乏可扩充性,这一缺点也影响了CDA的投影方式。CDA相比open EHR具有更稳定、通用的结构,但是这种通用结构本身对数据的约束力不强。
2.2.2 open EHR
(1)open EHR采用“自底而上”的构建模型。
open EHR可以分为三种模型:参考模型、原型模型、服务模型。其中,参考模型与原型模型是构建健康信息平台的基础(如图4)。参考模型中定义的对象模型是稳定的信息模型。原型与模板是在参考模型的基础上具体指出了临床事件的类型与治疗对象,是领域模型。因此open EHR是以参考模型为基础的“自底而上”构建的。
(2)open EHR采用了“加法”的继承方式。
就open EHR的继承方式来看,open EHR是根据模板的约束,通过不同原型的组装来实现实际应用的,所以它是“加法”的继承方式。这种继承方式的优点在于通过不同模板的约束能够有很好的扩展性,但是因为频繁的修改也会带来不稳定的缺点。
为了解决不稳定的问题,open EHR将参考模型与原型模型区分开,前者针对的是稳定的语义信息(如基本数据类型等),其中很大程度上参考了CDA的三个层次;而后者是灵活的领域内容,描述了具体的临床信息,同时open EHR本身也支持外部临床术语标准入口的知识模型,如SNOMED-CT等。这样在参考模型中既保证了open EHR本身的稳定性要求,同时,在原型模型中也保证了open EHR的灵活性。
(3)open EHR有灵活的结构。
open EHR在实际应用中的结构定义是通过模板进行约束,将不同的原型模型进行组装的。这样,相比CDA通用的结构而言,就更具有灵活性,同时也可以约束具体的数据形式。
2.3 安全性
健康档案是记录病人终生健康信息的综合。因为其中记录的信息与病人直接相关,所以安全性与隐私是影响电子健康档案发展的重要挑战:
CDA的安全性主要是通过法律规范去约束医疗文档的鉴定、保密与保存,而CDA本身并没有定义其安全机制,在文档传输中的安全机制主要是通过商业软件本身的安全机制去保障的。
在open EHR中,虽然也没有定义具体的安全保障方案,但是,open EHR因为其本身灵活的特性,能够满足任何环境下的安全需求。
open EHR结构本身就潜在支持多种安全措施,包括电子健康档案入口准许控制,电子健康档案与个人信息的分离。
在入口准许控制中,可以通过准入列表、准入角色区分、病人自主选择隐私内容等方法进行控制。
从open EHR本身来看,以open EHR为规范的电子健康档案有以下特点:不可删除、编辑追踪、匿名。不可删除性体现在open EHR本身的版本控制机制中。每一次删除操作其实只是一个更新过程,内容并没有被实际删除。每次对电子健康档案的编辑也会记录相关编辑人的身份、变更时间、变更原因、甚至可以提供相关的电子签名与相关版本信息。其中匿名机制指的是健康档案是与相关的个人信息分开的,黑客入侵电子健康档案时,无法获得相关病人的具体个人信息。这一点充分保证了病人对隐私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临床决策的发展。
但是无论是CDA还是open EHR,最主要的还是依托相关的法律政策维护,因此法律保障才是电子健康档案发展的重要保证。
3 健康档案标准的发展与展望
虽然CDA和open EHR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是两者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的。
首先,从open EHR本身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就参考了很多CDA的内容。如,在open EHR的信息模型中,包含了如EHR,COMPOSITION,SECTION,ENTRY等语义概念,而这些都是与HL7 CDA中的层次结构相当接近的。
其次,虽然适用范围不同,但是两者的适用范围是互补的。因为电子健康档案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记录病人终身健康信息,其中必定涉及到个人医疗信息从某一个医疗服务站点传输到健康档案管理中心的过程。这时,因为CDA的XML格式与通用性,跨平台的传输能力是显而易见的。而健康档案管理中心则主要是按照open EHR规范进行存储与管理,于是这就实现了两者的相互作用,两者的优势都得到了体现。
在2009年4月7日公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提出了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与实施管理的政策。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健康档案中的个人信息不作为信息公开的内容。在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过程中,将加强对健康档案信息的规范管理,防止居民健康信息外泄。这一措施不仅是全民医保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有着显著意义。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如何才能保护好个人的隐私?在open EHR中,由于本身的结构的特点,可以将个人信息与健康档案记录内容区分开,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个人信息的泄露。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只有政府的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才是真正保证个人隐私与保密的有力武器。
在电子健康档案中涉及到很多医疗术语,在CDA中,可以将信息模型内的临床医疗术语通过映射的方法映射到具体的知识模型中,如SNOMED-CT、ICDX、LOINC。然而,在open EHR中,这方面的映射仍是一个盲点。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际采用的SNOMED-CT、ICDX、LOINC等知识模型主要针对的是西方语言,并且,很多医学知识模型中有冗余之处,然而对于中文仍没有广泛采用的全面的知识模型。因此为了加速中国电子健康档案事业的发展,在解决映射问题的同时,构建全面、准确的中文知识模型迫在眉睫。
总而言之,在制定我国电子健康档案标准时,不仅应当参考国外的电子健康档案发展情况和他们所采用的标准,同时也应当结合我国国情,综合制定出真正适合我国的电子健康档案标准与规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EB/OL].(2009-05-19)[2010-1-22].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s6693/200905/40706.htm.
[2]Kristiina H-yrinen,Kaija Saranto,Prikko Nyk-nen.Definition,Structure,content,use and impacts of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09,77(5):291-304.
[3]曲保丽.区域信息化中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30(4):13-15.
[4]Ilias Iakovidis.Towards personal health record:current situation,obstacles and trends in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onic healthcare record in Europ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1998,52:105-115.
[5]Oliver Johannes Bott.Th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tandard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M].2nd.Berlin:OpenECG Workshop,2004.
[6]Robert H.Dolin,Liora Alschuler,Sandy Boyer,et al.HL7Clinical Document Architecture,Release2[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2006,13:30-38.
[7]Grace I.Paterson,Michael Shepherd,Xiaoli Wang,et al.Using the XML-based Clinical Document Architecture for Exchange of Structured Discharge Summaries[R].Proceeding of the35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02.
[8]openEHR Primer[EB/OL].(2007-01-01)[2010-01-22].http://www.openehr.org/shared-resources/getting-started/openehr-primer.html.
电子健康档案 篇9
浙江省作为卫生部“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试点项目”的试点省份之一在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止2011年底全省已建立了1 200余万份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3],其中杭州市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719万余份,建档率占全市870万人口的83%,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居浙江省前列。然而真正要把建立的电子健康档案应用到居民的日常健康管理中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目前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共享情况来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利用率不高、更新率较低,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如何建立一套可靠、可及、连续的信息共享管理系统,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的健康管理功能值得深入地探讨。
在美国、日本、加拿大和英国等多个发达国家,企业广泛参与社区养老产业、物业管理、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社区卫生服务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5,6,7],而在中国,企业参与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尤其是参与电子健康档案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在理论阐述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参与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模式,期望能够对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提供借鉴。
2 企业参与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和优势
社区治理的多元化主体参与趋势日益明显,为企业参与社区电子健康档案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变化,社区治理的主体从政府主导、官民合作逐渐转变为多元主体参与[8],政府不再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根据2009年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的“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电子健康档案的共享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个人基本信息、临床诊疗记录(电子病历)和预防保健等三大部分。相对而言,在预防保健方面的服务领域较多,包括健康体检、孕产妇保健、婴幼儿保健、老人保健、慢病防治、传染病管理、残疾人保健、亚健康人群保健等诸多内容,不仅投资巨大而且管理难度较高。在上述服务内容多样、对信息保密的要求相对较低的领域,企业参与可以弥补政府作为唯一主体所面临的“不可治理性”。
企业的创新动力有利于激发居民对电子健康档案的关注度和参与意识,为满足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居民对健康管理的认知度已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对于应用信息技术对医疗诊疗、预防保健的持续管理还缺乏了解。通过对杭州市居民的问卷调查发现,超过六成的居民不清楚电子健康档案在预防保健领域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即使知道自己已经建档的居民也不关心档案数据的去向和用途,更不用说档案的更新和追踪了。居民的参与度不高是全国范围内公共卫生服务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政府的宣传能力不足和宣传渠道单一是其中的原因之一。相比政府而言,企业拥有丰富的市场运营和营销经验,善于运用广告宣传、公共关系以及文化推广等各种宣传手段将电子健康档案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传递给居民,激发居民的需求。
3 企业参与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的动力和实践经验
3.1 委托代理关系下企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获得收益
社区电子健康档案作为基层卫生服务项目数量多、范围大,除了政府初始的建设投入以外,设备更新、维护、机房建设、共享平台搭建、人员培训等都需要可持续性的资金投入。通过委托代理关系下的购买“服务”方式,虽然政府仍然是资金的投入者,但企业的参与提高了资金利用的效率和专业化。政府首先决定和安排需要哪些服务项目,而服务项目的生产者为企业,致力于解决如何生产政府决定的那些服务。通过接受政府直接资助、与政府签订合同、享有免税待遇等方式不仅使企业获得了收益,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共享能力也因此获得了提升。在电子健康档案信息中心的系统建立、系统维护、技术服务等领域,诸多的计算机企业和软件供应商积极加入,通过与医院临床诊疗记录的数据交换,电信通讯类企业为居民提供挂号预约、转诊预约等服务。
3.2 服务供求关系下企业通过挖掘需求抢占市场
虽然在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共享的三大内容中,个人信息和临床诊疗记录涉及个人隐私较难向企业开放,但是预防保健领域却是企业急切希望进入的市场。这部分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以杭州市为例,截至2012年底,杭州市市区仅非农人口数已达325.50万人,居民对健康管理的需求不仅在数量方面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而且依据所处的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对健康管理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健康管理企业提供的婴幼儿的体检、儿童计划免疫、围产保健访视及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中)防治、术后康复等产品通过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跟踪,及时向居民反馈数据和信息,同时通过数据挖掘发现居民需求,进一步提供健康指导、专业咨询、保健服务、健康教育等服务。企业在参与社区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和管理的初期可能利润较小甚至没有利润,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智慧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以电子健康档案为着手,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挖掘和培养潜在客户、拓展新的市场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3 企业参与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的实践
浙江银江科技集团与富阳卫生局积极合作,开展以电子档案为核心的数据交换中心、慢病管理、公共卫生及应急指挥系统等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和运营项目。富阳全市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5家社区卫生管理系统与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已成功上线运行使用。该项目建设一方面方便了富阳居民及时就诊及为健康服务提供了条件。居民无需出户,可以享受到城市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优质医疗保健服务。另一方面解决“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的问题。无论系统使用什么技术和标准,集成引擎都可通过管理和优化医院医疗应用程序、数据库和外部系统之间的实时信息交换,从而达到了医疗信息系统间完全的互操作性。同时,富阳项目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建立专业的信息运营机构,为医院以及与医疗相关的行业,如医疗器材、制药、金融等提供了各项增值服务。目前,富阳市已经成功实现了“先诊疗后付费”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全市统一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服务共享、药物监管服务、时段化的预约挂号服务、双向转诊服务、药品供应链管理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 企业参与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模式
引入企业参与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反映了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中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价值回归的有效结合。由于中国的健康管理电子化和市场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模式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企业参与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总结,提出“一个平台、两类合作、三套服务、四重保障”的企业参与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模式。
“一个平台”指的是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应实现区域性共享平台的搭建和使用。电子健康档案“活”起来的关键是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共享和及时更新,否则电子健康档案在医疗救治、疾病预防、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方面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也不能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的需要。在政府统一规划的基础上,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加入框架搭建、按照不同需求分布启动,协助支撑多种业务,如社区卫生服务、卫生管理、居民个人服务等,从而实现高效统一、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两类合作”指的是在具体加入方式上,根据浙江银江科技集团、浙江和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实践经验,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类是针对经济条件相对发达的地区,企业采用招投标的方式与政府签订购买“服务”合同。合同包含系统建设范围和有效期限、设施维护和更新改造、安全管理、履约担保、违约责任等内容。通过合同降低了交易成本,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提高生产效率和顾客的满意度,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收益。第二类是针对经济条件欠发达地区,企业采用先期投入逐步回收的办法取得收益。当地卫生部门牵头,搭建企业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桥梁,企业先投入资源,建设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和信息化平台,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运营,并以维护费的形式每年返还给企业一定的资金,如此该地区能够尽早实现信息化建设和使用,企业的投资也能够获得稳定的回报。
“三套服务”指的是企业在参与社区电子健康档案中可以提供系统建设、系统维护和增值服务等多种服务项目。其中系统建设和系统维护主要涵盖在两类合作的基础上,而增值服务体现在系统运行以后企业能够提供的健康体检、孕产妇保健、婴幼儿保健、老人保健、慢病防治、传染病管理、残疾人保健、亚健康人群保健等以及医疗器材、制药、金融等增值服务。企业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重保障”指的是政府在企业参与社区电子健康档案中所提供的制度保障、税收优惠保障、隐私安全保障和监管保障。在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中,政府依然需要发挥指导作用,(1)中国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政策制度、法律法规需要建立。政府对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提供做出全面的规划,在承担纯公共物品供给责任的同时,为企业参与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2)通过税收优惠这一有效杠杆,政府能够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那些具有个性化和差异性特征的健康服务产品供给竞争之中,以满足不同阶层和群体对公共物品的需要。(3)社区电子健康档案具有公共产品性质,涉及安全管理、私隐等内容需要政府提供隐私安全保障。(4)目前国内的软件企业和健康管理公司规模大小不一、良莠不齐,政府的甄选和进入门槛设置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优胜劣汰。
摘要:在阐述企业参与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和优势的基础上,从委托代理关系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获得收益与服务供求关系下通过挖掘需求抢占市场等两方面分析了企业参与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的动力,并以浙江企业为例总结了企业参与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的经验。在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平台、两类合作、三套服务、四重保障”的企业参与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模式。
关键词:电子健康档案,企业参与,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编辑部特稿.典范闸北——记上海市闸北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成就[J].上海卫生信息化,2012(2):58-59.
[2]庞涛.厦门模式——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实践蓝本[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3(10):118.
[3]沈剑峰,张中华,汪威,等.浙江省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的状况和展望[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9(3):71-76.
[4]徐琦.美国社区学院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67-73.
[5]黄日强.加拿大企业参与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7-61.
[6]陈兆颖.英国社会企业参与社区照顾养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1-03-31.
[7]李志建.美国老年人“社区照顾”调研简报[J].中国物业管理,2010,9(1):32-34.
电子健康档案 篇10
电子健康档案不仅利于了解病人的病史, 提高医生的看病效率, 而且能通过电子化手段来实现与大医院的信息资源共享, 使双向转诊更加方便快捷, 减少患者的时间成本和费用, 有效引导患者就医进社区。
未来, 本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健康一卡通”工程。“目前社会保障卡在卫生系统的应用只有结算一个环节。”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琚文胜说, 未来我们希望这个卡能作为患者唯一的身份认证, 在就诊过程中也得到应用, 使病人的就诊信息、既往病史、用药信息、部分检查结果等在各医院间实现资源共享。“目前, 市卫生局正在就这一设想的具体方案与市劳动保障局进行协商。”
建立健康档案,完善健康管理 篇11
具体而言,通过健康档案健康管理,可以了解您的身体年龄,判断患病倾向,由医生向您提供健康生活处方及行动计划。长期(终生)跟踪您的健康,最大限度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同时,及时指导就医,降低个人医疗花费,提高您的保健效率,最终达到提高个人生命质量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具体介绍如何建立个人的健康档案。
【准备工作】
1.选择健康顾问
如果您的身体未曾出现什么重大疾病,那么,选择一个全科医生做您的健康顾问是个不错的选择;另外,现在我国有些医院有“治未病中心”在那里寻找医生作为健康顾问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有疾病在身,可请您就诊的医生做健康顾问。目前我们的公立医院里还很少设有全科医生,如果经济状况允许,可以选择一个外资诊所的全科医生或健康管理公司的健康顾问。现在,不少健康管理公司都接受电话咨询或上门医疗服务,您可以通过最快捷的方式与医生保持联系。
2.了解家族病况
向自己的父母或兄弟姐妹询问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是否患有什么疾病;询问爷爷奶奶那一辈甚至曾祖父曾祖母那一辈有没有什么疾病,并一一记下。当然,自己小时候患过什么严重的疾病,治疗情况如何,也要向父母问清楚,记录在案。
3.整理自己的体检报告和就医资料
将所有的体检报告和就医资料找出来,找出那些有异常结果的检查单。整理自己服过或正在服药的名称。其中,也包括保健食品。
4.准备好材料
若打算做纸质版的健康档案,准备好材料:笔记本(有的笔记本没有页码,需认真标注页码),黑色碳素墨水钢笔(或黑色签字笔),折叠式档案夹,胶水或订书机。若打算做电子版的健康档案,则需准备好相机或扫描仪。
【详细内容】
建立健康档案是一件需要耐心和恒心的工作。内容应该齐全,重要信息不能有遗漏。个人健康档案可用纸质记录,也可用电子版记录。为了便于读者借鉴,本文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纸质版健康档案
》第1页内容
建档时间:2013.9.1
建立人:朱强
》第3页内容
第一部分:基本资料
姓名:朱强
出生年月:1958.1.25
性别:男
婚育:已婚,育有1子1女
教育程度:大专
职业:国企办公室主任
种族:汉
血型:A型
联系方式:132XXXXXXXX
》第5页内容(背面空白,方便日后补充内容。下同)
第二部分:健康行为资料
吸烟史:25年,平均每天10支。已戒烟3年。
饮酒史:无酒瘾,偶尔应酬喝酒。曾醉酒10次,其中8次因酒精中毒而入院就医。
饮食习惯:饮食总体比较清淡,喜食咸菜。每天喝茶。
运动:上下班开车,几乎无运动,周末偶尔爬山。2013年3月开始,起床后运动30分钟,晚饭后散步40分钟。
睡眠:晚上12点以后才睡觉,早上6点半起床。
》第7页内容
第三部分:既往疾病资料
家族史:爷爷、父亲、外公均因癌症去世,其他不详。
既往史:
(1)10岁左右患过黄疸型肝炎,后自愈;
(2)1992年做胆囊手术,清除胆囊结石;
(3)2000年体检查出血脂异常,后经治疗,2001年体检后恢复正常;
(4)2002年体检查出糖尿病;
(5)2009年因患病毒性心肌炎,住院半个月痊愈出院。
(6)药物过敏史:无。
》第9页内容
第四部分:现在疾病状况
(1)2013年体检结果显示尿酸偏高、血脂异常,医生建议运动和饮食相结合控制,没有进行药物治疗。
(2)2型糖尿病,使用药物“诺和灵N (通用名: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每天晚上8点1次,每次36单位。
(3)到医院就诊,医生调整了降糖药的剂量,并增加了一种药物。使用药物“诺和灵N”和“优泌林(通用名: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每天2次,早晨7点优泌林30单位,晚上诺和灵20单位。2013.9.21
(4)到医院做检查,血脂恢复正常,但尿酸还是异常,医生没有开治尿酸高的药,只说了不能喝啤酒,不吃或少吃嘌呤高的食物。2013.9.21
编者注:没有疾病者,此处写“无”。
》第11页内容
第五部分:养生建议
身体状况:阴虚体质;尿酸高;血糖高。
养生建议:
(1)少食或不食含糖量高和含嘌呤高的食物。
(2)适当多吃鱼(青鱼、鲱鱼、鲑鱼等)、蛋、乳、黄瓜、莴笋、木耳、猕猴桃、苹果、百合等食物。适当多喝枸杞菊花茶。
(3)避免熬夜、剧烈运动。
(4)最佳运动是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动静结合的锻炼方式。
》笔记本倒数第五页
第六部分:重要检查单据和检测表粘贴
(1)2013年前住院的出院说明书或诊断证明书。
(2)2013.8.1~2013.9.1血糖监测数据。
(3)2013年体检结果中异常部分。
nlc202309012244
说明:
1.一份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至少包括以上6个部分。有慢性病者在慢性病的管理上需特别仔细。比如糖尿病患者,药物的使用情况、近期血糖监测情况要详细、清晰地记录。
2.纸质档案的页码有可能记载满,可在满了的那一页最后用括号写上(下转X页)。在接续的那一页开头写上(上接X页)。
3.在以后进行个人档案补充时,每一条增加的后面均要标注日期。因为病情是随着时间变化的。
4.若非本人进行档案补充,补充者除了标注日期外,还应写上姓名。
5.不要用圆珠笔,否则时间久了,有可能会模糊一片,看不清楚。
6.那些正常的检查报告和单据全部放到一个折叠式的档案夹里,与笔记本放在同一个地方保存。
电子版健康档案
电子版分为两种,一种是健康档案管理软件型,一种是自己用word建立档案型。
软件型大部分是为医疗卫生单位或是健康管理相关机构而制的,健康档案记载的东西非常详细。2009年新标准规定五类电子健康档案将会实行标准化,它们分别是:个人基本健康信息档案、疾病控制档案、妇幼保健档案、医疗服务档案、社区卫生档案。此标准化的实行,使我国个人健康档案更加统一和规范化。统一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实现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健康信息共享,切实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私人医生和各种健康服务机构相继出现。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可以永久性保存各次健康体检结果及化验数据,该电子档案终身为会员保存,会员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查阅。
如果自己要建立电子档案,由于个人家庭方面的健康软件很少,即使有也不完善,并且下载安装也比较麻烦。因此,自行建立的电子档案,可以简单地用word文档将纸质版的内容记录在电脑里。同时,将检查结果用照片或扫描的形式转成电子版,插入到健康档案中。
说明:
1.自行建立的文档型电子版无需页码的下转和上接,每次完善时写上日期即可。
2.检查结果,一般是有异常检查结果均需要转成电子版插入健康档案保存。不可遗漏。
【保存】
纸质版的健康档案,保存相对比较简单:
1.放于干燥通风的地方,防潮、防虫。
2.放一个固定的地方,并且让家人知晓。如果发生急症自己意识丧失,家人可以将健康档案带上就医。
电子版的健康档案,保存注意事项为:
1.最重要的就是备份。电脑什么时候罢工,我们无法预知。因此,一定要让自己的健康档案在电脑出问题的时候能在其他地方拿到。因此,每一次的健康档案记录完善后,均应备份,比如发到自己的邮箱或用U盘等保存。
2.为了便于查看携带,每次就医之前可将电子档案打印出来,交由医生查看。也可直接将装有健康档案的u盘带在身上。
【编后】记得有位读者来信说,“爱护好自己的身体,是对家人最大的尽责和最好的爱护”。是的,自己的身体好了,您才有足够的精力给予亲人幸福和安宁。疾病缠身对自己来说是一种灾难,对家人也是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所以,从今天开始,从给自己建立一个健康档案开始,慢慢延伸到为家人做健康档案,做您自己的健康管理师,做您家人的健康管理师。
电子健康档案 篇12
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回顾
2002年汉雷教授在中国引入电子健康档案理念, 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上介绍了电子健康档案的理论[5]。2005年, 电子健康记录和社区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研究等项目也积极启动, 我国开始从不同领域和层次入手, 使卫生信息标准化[6]。2007年, 我国首个网上电子健康档案在深圳建立, 这其中包含深圳政府投资1.3亿元, 为我国健康档案的建立带了好头[7]。2009年3月1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 》, 其中规定, 2009年将会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施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 并进行规范的监督和管理。2009年5月15日, 卫生部组织制定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 (试行) 》, 并提供标准文本以供下载[8]。2010年的两会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提出, 全世界都在卫生建设中逐步走向数字化, 为紧跟世界步伐, 中国也应对电子健康档案进行抓紧建设[9], 由此, 我国在卫生信息化标准建设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取得重大突破。
电子健康档案在社区卫生管理中应用现状
个人健康档案是个人健康连续的、动态的记录集, 它主要记录人一生的生理健康、精神健康和与健康相关的所有信息。传统的健康档案 (纸张记录) , 不但资料繁杂不易归档, 耗费人力、财力, 占用空间, 而且利用度极低。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将个人的健康信息数字化采集、传输、储存, 居民可以随时查阅、检索、统计、维护自己的健康信息, 为健康风险评估、健康管理、疾病诊疗和健康指导等提供基础性保障, 从而达到健康促进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目前, 电子健康档案在社区卫生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健康档案是将社区居民的个人信息、健康情况以电子信息化的形式储存在计算机服务器中, 跟传统纸质健康档案的不同就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庞大数据库的建立需要资料的收集、核对、统计、筛查等, 可以及时更新调整档案信息, 用传统纸质方法很难做到。早在2006年全国已有35个城市, 2 40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 72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了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0]。截止2011年3月, 北京市级社区卫生平台建立了526万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建档率42.9%[11], 上海市徐汇区居民建档率72%, 杭州市上城区2013年的建档目标是80%。档案内容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 也包括既往病史、家族史、个人生活习惯、职业等信息, 其中涉及流动人口建档与社区管理相联系、死亡居民档案的注销、乔迁居民迁出及迁入、新生儿的新增档案等各方面内容等难题。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涵盖了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非户籍人口, 对人户分离、长期外出等特殊情况, 83.3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予建档[12]。电子健康档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社区管理、户口档案管理, 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有机联为一体。 (2) 基于电子健康档案进行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此次建设健康管理档案的主要目的, 目前主要是对老年人管理 (>60岁) , 慢性病居民管理 (主要是高血压和糖尿病) , 精神障碍疾病居民管理, 残疾人、孕妇、儿童等弱势人群管理, 传染病、肿瘤患者的管理。利用电子健康档案可进行健康管理的形式:a.健康随访:包括电话随访或者上门随访, 由电子健康档案管理软件设计随访时间、随访内容, 对居民的健康情况作长期跟踪随访, 目前随访比较多的是高血压、糖尿病管理, 并做评估、记录相关信息, 从而进行健康教育指导, 提高全民的健康预防意识。b.门诊健康管理:因为电子健康档案随时记录个人的健康信息, 为社区门诊带来方便, 一方面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搜索个人就诊用药、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信息, 对诊疗有帮助;另一方面随时记录个人健康情况动态信息。上海市徐汇区将健康档案应用在社区疾病诊断中, 利用健康档案完善社区诊断。c.双向转诊:利用电子健康档案信息, 无论是社区还是医院, 都将实行双向转诊, 方便医院与患者;同时两者可以共享居民的健康状况, 无论对医疗机构还是患者方面, 都节约了资源, 能高效利用时间, 使患者疾病能够尽快得出诊断, 方便追踪患者情况, 也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连续性服务, 做到大病去医院、小病到社区、康复回社区。d.远程诊疗: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建立远程服务、可视化诊疗、移动病房查房等, 及辅助检查会诊、疑难患者或危重患者会诊, 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 降低患者病死率, 即使是医疗条件不完善的地区, 也尽力做到方便、快捷地服务, 以此确保双向转诊医疗服务的连续性。 (3) 利用电子健康档案进行卫生资料数据统计:电子健康档案是个庞大的数据库, 记录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社会居民群体的健康信息, 通过部分抽样调查、数据筛查可以统计区域居民健康信息, 例如以糖尿病、高血压为索引, 可以统计其发病率、控制率、动态变化、年龄等相关信息情况。从而指导卫生部门了解当时、当地的居民健康情况, 更好地进行健康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医疗管理部门对医务人员工作考核的方式, 可以有明确的数据记录随访、门诊、治疗等健康管理工作量。
电子健康档案应用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资源分布并不均匀, 较好的医疗设备与人才往往集中在大、中型城市, 而随着慢性病、代谢性疾病、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 建立规范的电子健康档案迫在眉睫, 也是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技术在健康档案管理应用中发挥了不可逾越的作用, 但目前仍存在的不少问题: (1) 各地区经济水平及整体信息化水平不平衡, 导致全国各地发展极不平衡, 政府投入经费相对不足, 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健康档案所带来的近期经济效益不可见。 (2) 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知识的普及和人才缺乏, 社区机构普遍缺乏信息技术人才, 信息科配备的人员少。 (3) 系统安全和隐私的保障、保护机制不健全, 需要进一步优化。 (4) 居民对健康档案的认知不够, 采集健康信息、原始资料保存困难[13]。 (5) 健康档案普遍存在着内容、结构、指标、格式没有统一的标准。 (6) 存在信息“死档”, 档案利用率太低, 很大部分社区只是将社区健康档案作为对社区医生的考核标准, 没有真正发挥健康管理的作用。
电子健康档案应用的建议
政府加大管理: (1) 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模式:由卫生行政主导, 乡镇社区卫生机构着手, 各级卫生机构及其他部门配合。 (2) 加大资金投入, 制定各项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软件的编制也更具管理效能。 (3) 加强计算机软件、云技术的开发, 实现资源共享, 减少“死档”的发生, 提高软件的利用率, 并降低系统的运行、维护成本[13]。 (4) 完善技术、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制度, 明确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法律地位, 从根本上为其提供法律保障。
卫生机构加强建设: (1) 医学技术标准化, 加强计算机软件建设, 建立统一电子健康档案, 利用信息云平台, 更好地进行评估、交流, 加大电子健康档案的利用。 (2) 加强人才培养建设:目前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人才紧缺、学历普遍较低, 信息技术人员更加缺少, 积极采取措施, 留住人才, 提高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3) 开展对社区全科医护行政管理与卫生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 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按地区位置划分, 做到“人人享有电子健康档案, 档案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 全科医生责任到人。
因地制宜, 统筹建设:立足实际, 分步骤、分阶段, 不同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建设不同, 可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地理环境、人口资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具体情况, 建立可行性电子健康档案。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居民对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认识, 提高依从性, 保证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的质量。
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对于提高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建设, 各地区也发展不平衡,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困难, 亟需各级政府进一步支持, 对社区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 坚定不移地完善社区卫生改革。
摘要: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实施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已经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大力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建设, 将大大改善社区医疗服务的工作条件, 有利于提高社区健康服务水平。通过回顾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社区卫生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发现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建设在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困难, 亟需各级政府进一步支持, 对社区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 坚定不移地完善社区卫生改革。
【电子健康档案】推荐阅读:
移动电子健康档案01-20
电子健康档案平台06-25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08-26
电子健康档案系统11-26
规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05-25
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工作实施方案10-04
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架构方案之我见11-20
区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工作简报09-06
电子健康10-03
电子产品的健康隐患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