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量词的比较研究

2024-08-16

中日量词的比较研究(共9篇)

中日量词的比较研究 篇1

一、引言

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摇篮, 一旦形成, 就会对该国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进而影响该国的企业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但企业文化也具有普遍性,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生活的全球化, 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经验的传播速度已大大加快, 各国企业的管理方式之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相似性。

二、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 是企业成员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通过价值观、信念以及处事方式等形成的特有的企业文化形象, 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它包括历史传统、英雄人物、行动模式、文化环境和典礼仪式等内容。

在当代市场中, 每个企业都有与其自身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说:“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依赖天才, 所能依赖的只有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 它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给企业内部带来活力和源源不竭的动力。

三、中、日、美企业文化的比较

1. 联系

第一, 主体性较强。中、美、日三国企业文化都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 并与其国情相适应。它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与社会文化及其他文化, 诸如民族文化等有紧密的关联。

第二, 企业精神普遍被认可。中、日、美三国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 即企业精神可以激发职工工作热情、加强企业凝聚力。这种经营理念在三国的日常经营活动中经常被用到, 它是组织制定一切政策和措施的前提。

第三, 以人为本。中、日、美三国企业文化体现了很强的民族特征, 它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上都非常重视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和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宗旨的目标。

2. 区别

(1) 东西方企业文化的区别

1) 世界观不同

东方文化主张“天人合一”, 强调人应顺应自然、少私寡欲, 与自然和谐相处, 属于典型的辩证思维。西方文化主张“天人二分”, 认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彼此独立的, 属于典型的逻辑思维。

2) 价值观不同

东方文化的宗旨是以“和”为贵, 它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各种团体关系。东方文化是以“情感”为纽带的“家本位”文化, 提倡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 鼓励群体发展与团结进取。东方文化所倡导的不是个人主义, 而是对更大实体的责任感。

在西方文化中, 全局的观念比较淡薄, 个人的利益是至上的。西方文化认为人是理性人, 人是宇宙的中心, 人不应该贬低和轻视自己, 而应当努力奋斗, 追求自身价值与幸福。西方文化鼓励员工创新竞争, 提倡科学主义精神、理性原则和追求效率, 他们以自我利益为动机, 凭着理性趋利避害, 获取个人利益是其社会行为的指南, 也是其事业成功的支柱。

3) 管理方式不同

东方企业文化以情感管理为纽带, 寄情于理, 移情于法, 考虑“后果”, 注重效果, 偏重于人的作用与价值实现, 把员工的价值准则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 使员工把企业目标看成是自己的行为准则, 实施自我管理, 实现自我超越。

西方企业文化则以理性思维为主, 习惯于先行动后思索, 其思维特质是由其善于进行实证分析与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逻辑思维特点决定的。在这种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下, 企业管理一般会依靠法规、条例, 并以精确、量化与制度防范为特征, 强调规则、秩序与逻辑程序, 严格按照规则办事, 追求制度效益, 在方法上具体表现为条例管理、效率管理、例外管理、分层管理和逻辑管理。

(2) 中国和日本企业文化的区别

1) 干部提升制度不同

日本企业采用缓慢的升级和评价制度。这种制度使人们以踏实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 能够真正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

中国企业也采用较缓慢的升级和评价制度, 但没有形成一种长期的文化予以延续。这种提升方式视领导喜爱的程度, 人际关系的好坏以及某种政治动向的影响很大, 容易造成一时的轰动效应, 但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

2) 管理制度不同

日本企业的基本管理方式比较微妙和含蓄, 较好的平衡了管理的明确性和模糊性之间的关系。它既有比较明确的要求, 又能让职工在具体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创造能力。这种管理方法是彻底的, 纪律严明并有严格要求的, 然而又是非常灵活的。

中国企业的管理制度有其独特性。第一, 提倡职工行为的自觉性。第二, 强调管理的明确性。第三, 追求多元化的管理目标。第四, 考虑人际网络效应在管理中的作用。第五, 受政治色彩的影响。

3) 决策形式不同

日本企业是自上而下的U型决策形式。制定决策时, 首先由高级管理层次拟定方案, 然后经中间管理阶层逐级传达, 广泛讨论并征求意见, 经充分酝酿后再逐级向上汇报和综合, 最后由主管部门拍板定局。

中国企业的决策行为与美、日两国有明显的区别, 这源于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制度背景和企业模式。一是决策考虑的因素较多。二是决策时间较长。三是决策的时间周期长。四是决策执行结果的不完全性。

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管理文化是美国企业文化的核心, 形象文化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 美、日两国企业文化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学习的地方。

1. 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日本人的团队合作精神是令人称道的。凭借着合作精神, 日本企业在非常困难的海外市场开创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日本企业不仅在新技术研发时能够做到相互协作, 即使是最尖端的技术也能完全共享。

我国企业间的合作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要从文化重建方面入手, 建立新型的先进文化体系, 用团队合作的精神冲击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体系, 在注重个体发展的同时也能充分重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共同开发国际市场和发掘国内市场潜力这一高层面上, 中国企业更要加强彼此间的合作, 努力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质”造。

2.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说, 对企业来讲, 要么创新, 要么死亡。不论是美国顶尖的创新能力, 还是日本极强的创新意识, 我国在创新方面都与两国存在一定的差距。

(1) 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

员工的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 企业创新必须夯实员工创新这一基础。员工们只要拥有强烈的进取精神, 以及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 就有可能提高自身创新意识, 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2)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 是企业生命力的不竭源泉, 是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所在。转变思想观念, 培养一支有创新意识的技术团队;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资源, 挖掘技术人员科技创新的潜力;深化竞争机制, 加强技术之间的交流、共享与合作。

(3) 提高管理创新能力

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支撑。培育创新型企业文化;培训技术骨干, 培养出企业的“创新工程师”;建立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巨大作用的运行机制;掌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 提高企业管理的创新能力。

3. 培养企业价值信念

信念对于企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也是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基础。培养良好的企业价值信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管理层要善于及时总结经验、吸取国内外企业的优秀文化, 并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 使其融合成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价值信念。

其次, 企业必须坚持不懈地对新的价值观念进行宣传和引导, 使倡导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得到全体职工的接受和认同。

最后, 在贯彻企业价值信念时, 企业领导要以身作则, 持之以恒地贯彻执行。同时还要通过激励手段来不断强化员工符合价值信念的行为。这样才可以使良好的价值信念和企业精神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许泓.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多种解说[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8.

[2]任志侬.东西方企业文化的比较[J].中国邮政报, 2014, 10.

[3]费铃耘.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商业文化, 2014年第11期.

[4]李宁宁, 张鹏.简述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原因及影响[J].文化纵横谈, 2012年第10期.

[5]祖旭.中日企业文化现象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第16期.

中日量词的比较研究 篇2

在教育发展纲要颁布后的今天,幼儿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我们的关注。而幼儿美术教育在其中 则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它可以为学龄前儿童品质的发展,自然创造力的表达,社会价值和集体主义道德观念、个性与自我尊重的人格形成,提供一个非同寻常的机会与条件。但是,也有人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幼儿美术 教育时常只是一种摆设,甚至于仅仅被当作课外活动而已,似乎只有数学、阅读这类课程才是教育的根本。那 么国外的情况如何?

日本在1876年就开创了自己最早的幼儿园——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注一)虽然比西方晚 了39年,(注二)但是日本变异性文化的特点,促使日本不断地借鉴西方的模式,通过一百多年来幼儿美术 教育的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笔者在此想就其与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现况作一些比较研究,以探讨我国幼儿 美术教育改革的可能途径。

就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研究而言,日本采纳的是一种内在引导和外在传授的教育思想。认为孩 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这种适应具体地表现在外在和内在两个不同的领域。而所谓的内在化和外在化,只有用综合的方式加以推动引导,儿童才能得到均衡的健康发展。(注三)

所谓外在教育领域,是指环绕在幼儿周围的外部世界。它具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外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 括知识、技能、习惯等等。因为成人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无论是制定教学计划,还是进行教学评估都 很容易,传授给幼儿往往也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这些外在教育内容,在被孩子们接纳为个人经验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充分的想像、丰富的感情,幼儿把握的不仅是外在的秩序和法则,更是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这样外在教育就深刻影响了幼儿内在世界 的形成。

感性、洞察力、想象力、欲望等等正是这个性化世界和形象思维领域的内容。在这个内在世界里,无论传 授还是评价都是困难的,而引导也许是一种更为适当的方式。

因此,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幼儿的作品,感受幼儿的欲望和感表,方能窥探其心灵世界的秘密。不管是幼儿 的绘画塑造,还是造型性游戏活动,都可以说是完全以这个内在化世界为中心的活动。

就中国的情况而论,幼儿美术教育文革后才开始注重“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这类课题 的教学理论研究(注四)。89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 的发展,开始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注重教育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和 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视了对游戏理论的研究。但是,我国在感性教育领域,尚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对幼儿 美术教育的内在化特点及其在幼教中的重要地位与功能尚缺乏应有的了解和重视。其表现在:

1.在整体上尚缺乏对幼教美术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尽管美术教育在幼教中处于主要地位,但是我 国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只开设幼儿的语言教育、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课程,就是没有美术教育的理论课程,幼 师系统也同样如此没有美术教育的一席之地,这种状况造成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薄弱,难以指导教学实践,把握幼儿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2.正因为以上的原因,少数研究者认为幼儿绘画是一种特殊的理性活动,即一种把感性形象和具有一般 共性的概念融合在一个统一的认识性陈述中的理性活动。因此得出教学指导和评估要用理性分析和计量的方法 来进行,根本忽略了主观情感的作用和内在引导的重要原则与指导方式。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就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法来说,日本教育界认为孩子们的绘画表现,制作手工物品的造型能力反映了幼儿 不断成长的过程,并作为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鲜明地反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对知识技能、欣赏习惯等等外在传授的忽视。以为在造型活动上,对于感情、感觉、形象思维、想象的世界,教师是无法教 授的,只能采取引导的方式。倘若说培养能够不断推进的话,那么指的是与知识、技能、欣赏习惯等有关的范 围。

日本的这种教学法可能是受了我国传统的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宣传自性是佛,莫向外求,主张依靠本体 的自力达到开悟成佛。禅宗的法师崇尚引导,他们往往通过讲述公案等旁敲侧击的方式使人开悟,有时甚至在 无语的境界中让弟子感悟道的存在。例如日本传统的能乐大师世阿弥,在他的修道品位思想中就推崇自证自悟 的学习方法。世阿弥套用了佛教中所谓的“色即是空”的观念来形容这一方法。所谓“色”是指凭借感觉捕捉 到有形技能的存在,而“空”则是指依靠自悟自证的方法印验无形的客观规律。(注五)为了具体剖析日本的 这种教学方法,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探讨:

1.在教学指导原则上,日本十分重视幼儿造形表现过程中的三环节,即形象思维、技能运作和传达内心 活动的环节。具体地来讲:

首先“人是根据形象思维行动的生物”(注六),因此形象思维决定了人们造形表现的意图,意味着教师 在指导上,必须使幼儿鲜明地浮现出这个形象,而后才根据形象进行描绘。其次,即使形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并不等于孩子已将它移到了画面上去。孩子必须借助于各种造形语言,材料工具将它转化为绘画或雕塑。例如依靠画纸、彩色铅笔、颜料和绘画材料的共同配合,在二维空间的画 面上表现出三维立体的图式。因而孩子必须学习如何使用彩色铅笔、如何调配色彩,如何组织画面的构成等形 式语言,否则绘画就不能“物化”为表现媒介。因此,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活动,在技巧和方法上 给予指导。技能指导仍然依赖于现场直观的教学和掌握的成功经验。但是如果教师过于强调技术指导,而孩子 们又没有热情,那么表现活动将不再成为孩子满心欢喜期待的东西。因而技能运作环节的指导关键在于让孩子 明确绘画技巧和制作技术,通过反复地实践与改进,达到掌握各种表现方法及其步骤程序。

第三、幼儿的造形活动同时具有本能的表示和主观的表现的特征。正如婴儿的啼哭是本能的表示,演员的 哭泣则是主观有意识的表现那样,后者表现含有传达个人情绪意识的意图,而前者几乎是由本能控制的。无论 在幼儿的涂鸦期,还是前图式期,以及象征期的绘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本能表示和主观表现的因素。孩 子将绘画作为一种与外界沟通的语言,他们把自己看到的事物,思考的内容通过绘画表现传达给观众,接受者 观赏之后内心产生感受,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孩子,幼儿从而确认了对自我的认识,并感受到表现的喜悦。因 此对幼儿的这种内心传达,日本的学者认为在指导上要采取亲切和蔼的态度。从幼儿的角度来阅读理解儿童们 在绘画中所传达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传达的心灵沟通与共鸣,就能鼓励和激发幼儿新的表现欲望,从而达到 培养创造力和陶冶情操的目标。

2.在教学指导的要点上,日本着重以下四个方面:

(1)从游戏来看,主要以幼儿自由描绘为主,提供必要的与幼儿心身发育相适应的题材;(2)根据故事来表现的题材,则不拘泥于真实,让孩子在自由愉快的表现中,选择造型单纯、组合容易 的内容。

(3)从生活体验中引发的表现,在开始构思阶段,就要使形象思维明确化,并把它与自己准备的有关材 料和工具、表现手法联系起来。要求表现的内容能被他人接受,并且有相同感受的理解。

(4)经由观察萌发的表现,重点是突出有关对象物的具体感觉。采用何种观察方法,什么时候来画、画 什么、怎么画,这些都是指导教学的关键所在。

新中国的幼儿教学法而论,认为幼儿的绘画包括观察、想象和表现三个过程。观察是绘画的基本和前提; 想象是幼儿把观察到的对象融进自己的认识、情感、重新加工的过程;表现则是孩子把经过想象后的事物用造 型手法表达出来。此外,在教学指导原则上有以下特点:

(1)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通过幼教实践,探索教与学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系统性,又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2)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激发、诱导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使孩子们在造 形表现的实际操作中发展各种能力,萌发多方面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把学前时期基本活动的游戏作为教育的重要形式,突出幼教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幼儿 身心和谐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4)强调充分运用生活四周的各种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调利用乡土材料,由教师发动 幼儿一起制作玩具、学具和教具。这样既有利于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性,又符合我国的国情,继承和发扬因地制 宜、勤俭办园的优良传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则注重以下几方面:

(1)着重发挥范画应有的作用,并注意启发性的示范和讲解,用后及时收回范画。(2)重视美工教学与生活、节日、游戏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紧密配合。

(3)在教学中,要求幼儿坐姿、握笔姿势正确、重视作业常规的训练。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示范和范画经常出现成人化的偏差。例如所谓“简笔画”,它原本是成人对客观事 物的一种概括的程式表现,将它作为范画和教材,无疑是在禁锢、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表现。但是 这种有违于启发引导儿童观察表现事物,阻碍幼儿认识事物和情感表达,并违背教育规律的教材,竟然会被定 为电视教材、获教育图书奖而盛行一时,可见科学的教学指导尚待确立。此外,当年陈之佛先生反对的“大人 们常常以自己的趣味加之于儿童,常常以临画为唯一的教画的方法。”(注七)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一些儿 童画大赛,均以临像某家某派程式为能事,背离了美术教育的本质功能。干扰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健全发展。

就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而论、日本是根据幼儿绘画发展的不同时期来展开教学内容。在2—3岁时,采用在物体表面着色;将纸蒙在表面凹凸不平的物体上用铅笔拓印;拼贴布贴画;用粘土 或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等,都属于造形性游戏的教学内容。

在4—5岁时,则运用寓知识于兴趣之中的游戏方法,通过阅读小故事根据体会作画,依据孩子的生活体 验来描绘使自己感动的事物,通过各种角度观察对象,并描绘出自己的感觉。

在5—6岁时,则转变为采用不同纸质或不同形状的纸进行游戏表现,加深幼儿对材料和形状的认识,按 照自己的构思故事作画,扩展游戏范围,并以此作为表达的题材,描绘自己热衷欣赏的事物。

总之,日本选择内容注重幼儿绘画要体现其游戏与生活,从而引发幼儿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可以说这种 安排还具有指导幼儿生活和精神治疗的功能。

就中国选择的内容来说,主要是围绕着认识、情感和表达,这三个幼儿美术活动的要素而展开。知识化、艺术化和游戏化是其特点所在,具体而言:

(1)3—4岁时,绘画内容大多安排为添画,将不同的线条与形状,形状与形状等编排成不同的单元,泥工、折纸课题则着力于基本方法的学习。

(2)4—5岁时,主要以观察、表现、制作生活中的动物、蔬菜、食品等内容。将知觉能力的形成和发 展作为课题编排的内在目的。力求通过美工教育促进幼儿空间思维的发展,丰富幼儿的绘画语言。

(3)5—6岁时,课题内容是与季节特征紧密联系的人物、植物、动物、日常生活用品等系列。鼓励幼 儿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

以上我们就中日两国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教学法和教学内容三方面进行了对照,找出了差距与问题。现 试将其比较研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在理论研究比较方面,日本借助于对幼儿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即从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想象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社会化的发展来探讨儿童美术教育的课题——外在传授和内在引导的 理论构想。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儿童艺术教育“零点计划”主任茄德纳博士所认定的“教师的任务基本上 是为自然出现的那些发展提供支持,对来自儿童的积极性作出赞许和同情的反应。然后,在童年中期和后期就 需要给予更多的积极干预:在学习某种艺术技能和技术时应给予更多的训练指导。”(注八)的那样,日本的 理论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是卓有成效的。而我国则由于幼教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又缺乏从美术教育这一 感性教育的角度来进行理论探讨,使得目前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并结合教学实际,以适应当前 幼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2.就教学法比较来说,日本首先是把提高幼儿的表现欲望放在首位,其次注重应势利导的原则,把握造 型性游戏的内涵,其三则是不断选择适应幼儿心智成长的教学方式。我国则注重利用乡土教材来丰富各种教学 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很有特色。但是因某些临摹示范和简笔画的不当作法,冲击了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 主导地位,客观上不利于幼儿潜力发挥。

3.就教学内容比较而言,日本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有绘画、摹写、拼贴、堆积和手工制作等,其中包括 集体制作和节日活动制作,还有幼儿的鉴赏活动。这些内容安排还充分考虑到与幼儿发展的各阶段相适应。

相对来说中国的教学内容范围小一些,尚缺乏更多的造形性游戏的内容来充实幼儿美术教育的基本运作特 点,特别是还需要按幼儿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科学地选择适当的内容。例如,在幼儿园小班阶段倘若更侧重于 游戏化,而从中班到大班时,才渐次偏重于知识化和艺术化的教学内容,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中日端午节的比较研究 篇3

一、中国的端午节

1. 中国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其由来与传说大概有以下几种:源于纪念屈原, 源于恶月恶日驱避说, 源于纪念伍子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这其中比较令人信服的就是“源于纪念屈原”这一说法。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 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 富国强兵, 力主联齐抗秦, 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 屈原遭馋去职, 被赶出都城, 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 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独具风貌, 影响深远 (因而, 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心如刀割, 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 于五月初五,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 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从此以后, 每年的五月初五, 人们就会有一系列的活动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2. 中国端午节的庆祝活动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五月节、午日节、天中节、浴兰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过节的习俗大同小异。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 还有佩香囊、悬艾叶菖蒲等等。

(1) 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吃粽子还有喝雄黄酒据说都源于纪念屈原大夫。传说屈原死后,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寻至洞庭湖而不得踪迹。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 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 外缠彩丝, 发展成棕子。以后,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2) 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在端午节, 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 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 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 制成人形或虎形, 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 美丽芬芳, 妇人争相佩戴, 用以驱瘴。艾, 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 可驱蚊蝇、虫蚁, 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 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 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 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 挂艾枝, 悬菖蒲, 洒雄黄水, 饮雄黄酒, 激浊除腐, 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 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二、日本的端午节

1. 日本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传入日本的确切时间, 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日本的“六国史” (《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文德天皇实录》《三代实录》, 所记史事至9世纪末为止) 中可以找到相关的记载。他们把端午节称作“端午の莭句”。从节日名称上来看, 还保留着中国文化的痕迹。端午节是由遣唐使传入日本的, 而遣唐使大多是由贵族子弟当中挑选, 所以一开始端午节带有浓厚的贵族气息, 一般也只是在皇宫之中搞一些庆祝活动。进入江户时代之后, 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为了一个大众化的节日, 而且端午节还可以叫做“男儿节”。在日本有一个“女儿节”, “女儿节”也叫“桃花节”, 源自中国古代的“上巳节”, 于平安时代传至日本, 并流传至今。与“女儿节”相对应, 与端午节融合的“男儿节”也就应运而生。在明治维新之后, 日本主张全盘西化, 废除农历, 改用公历, 因此日本的端午节也从农历的五月初五变更为公立的5月5日。昭和23年 (1948年) 7月, 日本制定了《关于国民节日的法律》, 将端午节的名字改为“子供の日” (儿童节) , 成为现代日本的11个法定节日之一, 全国放假一天。

2. 日本端午节的庆祝活动

(1) 在门口插菖蒲和艾蒿。在中国, 人们插菖蒲和艾蒿是为了防蚊驱虫, 祈愿不受病魔邪气的侵害。但是在日本, 这一习俗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祛除火灾。因为日本的住宅多为木板房, 极易发生火灾, 所以防火就显得尤为重要。

(2) 饮菖蒲酒和洗菖蒲浴。端午时节, 正是日本的梅雨季节, 气候潮湿闷热, 容易引发传染病。人们在端午节时, 会割下菖蒲的根和叶子浸泡成菖蒲酒饮用, 并将菖蒲浸泡于热水中入浴。日本民间认为, 菖蒲有解毒的作用。以菖蒲水入浴, 可缓解疲劳, 强身健体。

(3) 供奉粽子和柏饼。日本的粽子是奈良时代之后的平安时代从中国传入的, 当时的粽子只在皇宫中举行端午节时作为供品的, 后来才得以普及。日本的粽子皮也是多种多样, 有白茅、竹叶、蒿叶等等。所以, 日语里又称粽子为“茅卷”。在日本, 人们包粽子不是用糯米, 而是用磨碎的米粉, 其粽子的形状也与中国的不同, 他们习惯于包锤形粽子。所谓柏饼, 是用柏树叶包的一种带馅的年糕, 也是日本端午节不可缺少的食品。柏树在新叶长出之时, 枯叶就会落下, 被认为有“去旧迎新”的美好寓意, 象征着新旧交替、绵延不断。制作柏饼的目的也是祈愿孩子能够茁壮成长。

(4) 悬挂鲤鱼旗。我们知道端午节也是日本的“男儿节”。在“男儿节”悬挂鲤鱼旗也成为日本特有的民间习俗, 一般仅限于有男孩子的家庭。所谓鲤鱼旗, 是以布料缝制成夹层的鲤鱼模样的长筒状旗幡, 长两三米, 上面会有彩色鱼鳞状图案, 鲜艳夺目。鲤鱼有黑、红、青蓝三种颜色。黑色代表父亲, 红色代表母亲, 青蓝色代表男孩, 一般家里有几个男孩子就挂几条青蓝色的鲤鱼。鲤鱼的嘴部被缝成一个大大的进风口, 当有微风吹过时, 鲤鱼旗就变成了一条条鲜活的鲤鱼迎风摇摆。这样的做法取自于中国“鲤鱼跃龙门”的说法。

三、差异的表现以及形成原因

1. 中国的端午节和日本的端午节的共同点

说到中国的端午节和日本的端午节的共同点, 首先不得不说的就是“端午节”的名称和五月五日这个日期。日本的端午节是从中国传来, 因为最初仪式和文化都是全盘照搬, 所以名称和日期相同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提倡废除旧历, 采用新历, 所以日本的端午节就变成了新历的5月5日。第二个共同点是, 中国的端午节和日本的端午节最初都是以祈求健康和长寿为目的的。但是这种祈愿传入日本之后, 为了响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日本的端午节逐渐演变成男孩节, 随后又确定为儿童节, 逐渐与本意祈愿健康长寿的中国端午节产生了差异。最后必须要说的一点是, 两个国家的端午节都与农耕有关。中国的端午节代表性的一个仪式龙舟竞渡的本意就是为了向水神求雨。而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稻作生产为主的农耕民族, 一切生产、生活、祭祀活动都围绕着农耕活动展开。五月正值日本的插秧季节, 而在古代日本, 女人是插秧、忌神活动中的重要角色, 插秧的女人在古代日语中是“女の天下”即“在插秧的祭祀活动中祭田神的神圣女性”。

2. 中国的端午节和日本的端午节的不同点

首先, 中国的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祭祀水神和纪念屈原。而日本的端午节过去虽然都是全盘吸收中国的仪式和习俗, 但是并没有延续祭祀水神和纪念屈原的思想。其次, 中国的端午节的仪式和风俗经过数千年的时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但是日本的端午节的仪式和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最后, 端午节在日本的演变深刻反映了日本的民族性, 由以女性为中心的祭神日变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男孩节, 迎神祭神的招幡演变成了鲤鱼旗, 笔者认为这是统治日本长达600年之久的武士阶级按照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为之加的新意。

摘要:端午节在中国和日本都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国的端午节作为本土节日长久以来保留着其传统的风貌。而日本的端午节虽然起源于中国, 但是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 逐渐发生了变化, 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日本特色的传统节日。考察中国和日本的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习惯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于认识中日民族的不同特点和文化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端午节,起源,风俗习惯,差异,形成原因

参考文献

[1]大林太良他.日中文化研究:1[M].东京:勉程社, 1991.

[2]闻一多.端午节的历史教育[C]//闻一多全集.上海:开明书店, 1948.

中日科技哲学比较研究纲要 篇4

中国与日本有关研究科技哲学的文献都比较匮乏.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中日两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重点应集中在中日双方对各自研究特点进行概括,同时,对中日科技哲学研究进行比较分析.以此加强我国科技哲学教育,丰富科技哲学思想发展史的研究内容.

作 者:张富国 解恩泽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科技哲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 刊 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 CHU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0(3) 分类号:N031 关键词:科技哲学   比较研究   中国   日本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研究 篇5

(一) 公共场合礼仪存在的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中, 中国人在公共场合与人见面时, 通常用握手来表示问候。另外握手还适用于向人们表示祝贺、感谢及慰问等场合。握手是中国人的基本礼仪, 因此通常也会用握手来做到对公共场合出现矛盾的化解, 从而能够起到社会和谐的作用。然而在日本文化中, 人们在公共场合见面时, 向人问候最基本的礼节是鞠躬。日本人的鞠躬, 具有一定的讲究, 首先低地位的人要主动鞠躬, 其次鞠躬的程度越深, 时间越久, 所表现出来敬意、感谢、尊敬及道歉的程度就越深。

(二) 交换名片存在的文化差异

日本人在公共场合对陌生人初次见面交换名片的环节格外重视, 若是日本人初次见面不交换名片, 则被看作是一种失敬与不友好。日本人在交换名片时, 首先需要鞠躬行礼, 然后由地位低的人先向地位高的人递交名片。而中国人在交换名片上较为随意。

(三) 登门拜访存在的文化

对于日本人来说, 登门拜访是一件较为重要的事情, 因此客人在请求会面与拜访前, 一般都会在2个星期之前就开始约定。像一些文化招待类的活动, 一般都会提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进行约定。因此在日本, 有时人们在两个月前就已经将自己的行程计划排满。另外日本人不允许在活动开始前发出邀请函, 不然就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日本人在约定成功之后, 日期等安排就不能随便的进行调整, 不然就会被认为失信于人。在进入日本人家中之前, 需要按门铃进行通告, 在进门之后, 需要主动脱去鞋帽, 并将带来的礼物给转交给主人。日本人一般不喜欢客人参观自己的房间, 因此客人不能随意的观看。日本人特别在意男人进入厨房, 即使是上厕所, 也需要经过主人的同意。而对于中国人来说, 一般预约的时间并没有多大的要求, 客人在登门拜访的时候, 一般主人都会提前出来迎接, 对于许久不来的客人, 主人在招待的时候, 一般会领客人参观一下自己的房间, 以给客人一种宾主如归的感觉。

(四) 送礼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在送礼物的时候, 一般讲究好事成双的说法, 因此一般都会选择双数为单位。而日本人习惯在送礼时选择单数, 并且日本人对数字9与4比较忌讳。日本人在送礼时, 必须要在私下来进行, 很少会在公共场合及人多的地方送礼, 另外日本人送礼时忌讳绿色, 一般不会选择荷花、手帕等作为礼品。

(五) 着装文化的差异

在着装方面, 虽然中国人也注重礼仪规范, 需要在公共场合做到干净、整洁, 但是一般来说, 并没有太过严格的着装要求。而对日本人通常较为重视着装要求, 需要在不同场合穿着不同类型的服装。日本人在参加婚礼及葬礼的时候, 男性都会要求穿一身黑西装, 为了能够分别两种场合的不同, 日本人会用领带的颜色来进行区分, 一般日本人在参加葬礼时, 会选择黑色的领带, 在参加婚礼时, 一般会选择其它较为鲜艳的领带。

(六) 与陌生人交流存在的文化差异

很多中国人出门在外, 在等车、乘车的过程中, 人们都会选择与身边的陌生人来进行交流与问候, 并且这些陌生人在聊天的过程中, 并不忌讳谈论自己工作与生活方面存在的隐私问题, 因此中国人的社交能力一般都比较强。而对于日本人来说, 不论是乘车还是在一起等待的时间, 日本人几乎不会与身边陌生人问候与谈论, 因此日本人从来不会向陌生人谈论自己生活与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中日酒席文化差异的比较与研究

(一) 吸烟与饮酒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的餐桌文化中, 通常少不了烟与就, 并且主人会向客人进行劝酒劝烟。但是在日本, 是没有在餐桌放烟的习惯, 日本人在20岁之前, 吸烟是受到法律制约的。另外中国人在饮酒的时候, 一般讲究先干为敬, 这样才能够表示对人的礼貌。而在日本, 在饮酒时, 会讲究对酒香的品尝与感受口感, 日本人虽然不喜欢干杯, 但是日本人习惯给别人斟酒, 而不是自己给自己斟酒。

(二) 餐桌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在用餐的时候, 习惯很多人围在一起来吃大盘菜, 并且能够适用人员变动而带来的调配问题。但是在日本用餐的时候, 一般都会选择西餐与料理, 并在用餐前都会统计好人数的多少。日本人用餐时会为每个人都准备好盘子, 因此如果出现人数变更的情况, 就会给对方造成较多的麻烦, 因此日本人在用餐前都先要确定好人数, 在人数出现变更时, 需要提前通知。

(三) 请客文化的差异

在日本, 被请客时, 需要向主人说多谢款待, 并且需要在与主人再一次见面的时候表示感谢, 这种礼节是日本人的常识性问题。而在中国, 客人只需要向主人表示一次感谢即可, 若是客人重复表示感谢的话, 就会被主人认为想再一次接受宴请。日本人在饭店请客的时候, 服务员会将账单扣过来放在主人的面前, 以便让客人的个人隐私能够得到保护, 从而是其它客人得不到具体的账单数目。而在中国, 一般来说, 主人并不避讳在客人面前结账买单。另外日本人在餐厅用餐时, 还喜欢采取AA制的付账模式。

三、中日生活文化的差异比较与研究

(一) 饮食文化的差异

日本料理的理念是将食物原材料本身味道充分的发挥出来, 因此日本人喜欢采用生吃的食用方式。而中国人并不喜欢生食, 中国人在选取食物的时候, 会将食材经过很多种烹饪方法加工之后才能够食用。中国人利用不同的火候, 将食材的味道做到充分的提升, 从而达到更加可口的感觉。千百年以来,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已经得到了不断的创新与发扬, 并形成了今天的八大菜系, 这一道道菜里面, 都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因此中国饮食文化是对火候的充分利用, 是一种火候文化, 而日本饮食是对食材的创新文化, 是一种刀工文化。因此中日饮食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二) 大学文化的差异

对比来看, 中日大学文化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首先, 在中国, 大学生离家都比较远, 因此学生几乎都住在校内提供的学生宿舍。但是在日本, 很少会有大学生在校内住宿。其次, 在上大学之后, 日本大学生几乎都会选择区打工, 而中国大学生打工的比例要远远低于日本。第三, 本大学生在运动活动与文化活动中花费的时间较多。

(三) 面子文化的差异

面子文化在中国的氛围很浓, 对于中国人来说, 面子是很多人最看重的东西, 觉得人生最大的侮辱便是丢面子, 当一个中国人当众被一个人说出缺点的时候, 就会认为受到较大的侮辱, 从而在内心对别人产生较大的建议。而在日本文化中, 并不会对面子的问题看得这么浓, 日本人在遭受别人批评的时候, 只会在当时会产生尴尬的情绪, 并不会计较在心, 从而产生受了侮辱的感受。

总结

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全球化的形成, 使得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联系更为紧密, 从而造成各国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 是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精髓, 因此在文化传承过程中, 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从而做到对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发扬光大。我们在对中日文化存在差异进行研究中, 不仅能够对日本做到了解, 还能够做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更好传承, 另外将两国文化差异进行比较, 还能够方面两国之间的交流, 从而做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参考文献

[1]王海.中日颜色词“黄”文化内涵之异同[J].文化视野, 2013 (05) .

[2]杨雨欣.居酒屋文化探究[J].青年文学家, 2011 (02) .

[3]李小俞.从礼物看日本文化[J].襄樊学院学报, 2009 (03) .

中日小学英语课程的比较研究 篇6

一、中日两国小学英语课程的比较

1、在课程理念上, 强调发展性或生存性

我国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 实验稿) 中明确指出: 小学阶段英语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对继续学习英语有兴趣。能进行日常简单的交流, 图片帮助下读懂小故事等, 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 初步形成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乐于了解外国文化和习俗。[1]从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应该通过英语学习活动等产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积累必要的知识并为下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主要强调知识技能的发展。相对而言, 日本教育历来强调生存能力的培养。对应急速全球化, 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是日本的国家战略, 也是各科的教育理念。日本文部省在2008年发布的《教育促进基本计划》中, 提到发展公民和社会成员生活的基本能力。并且阐述了实现这一方向的一些具体措施: 如发展儿童坚实的学科能力, 如基本知识和技能, 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传达公正的判断, 清晰地表明自己以及学习动力等。[2]日本文部省于2013年6月发布了《第二次教育促进基本计划》。在这次计划中, 发展社会生存能力被作为第一个教育管理的基本政策方向。日本英语教育遵循了2003年文部科学省提出的学校教育应和国家战略结合的方针, 英语教育改变了以国际理解为中心的目标, 提高儿童交际能力和生存能力是日本英语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教育理念。[3]

2、在师资上, 教师总数、来源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差异较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2011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 我们可以看到: 到2010年, 我国小学生人数总计99407043, 同年, 小学英i语教师总计333144人。[4]师生比达到298: 1。此外, 在熊国芳和马慧萍于2013年做的调查报告中, 小学英语教师通过电大、承认考试、业余自考、夜大、函授、教师进修等方式毕业的本、专科学历教师比重较大。[5]由此我们可以直接的看出我国小学英语教师质和量都存在问题。日本小学英语教师和我国情况类似, 也存在着质的问题。日本政府对于教师培训做大很大调整,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派送计划修改现行法令, 把那些已经在国外取得教师资格而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外国人聘为“兼职讲师”, 独自进行教学。[6]2, 加强国内在职教师培训。从2003年起, 政府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国约6万名初、高中英语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由各都道府县教委负责组织在暑假集中研修, 文部科学省将负担一半费用, 培训目标是使这些教师的英语水平达到全国统一的“实用英语 技能测试 ”准一级, 或TOEIC 730分、TOEFL550分。[7]

二、中日两国小学英语课程比较的启示

1. 课程理念从应试到生存的转变

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倡素质教育, 但是从英语教学实践来看, 目前我国英语教育的应试色彩还比较浓厚。从小学英语课程理念的比较我们看以看到, 日本所提倡的课程理念是生存教育, 各项教育应该为学生生存能力的提升服务。英语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一种语言, 快速全球化过程中, 作为世界语言的英语是我们获取国外信息的主要语言载体, 同时我们信息想要输出也同样要借助英语。21世纪, 英语应该上升到生存的角度, 而不简单的是为考试而学习。在生存理念的指导下, 各级英语教育应该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和真实性, 让学生学习到活的知识, 灵活地运用知识。

2. 国家、地方政府应该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想办好英语教育,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前提。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在建设师资队伍的成功经验。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加大师范院校小学英语教师培养力度, 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小学英语专业老师; 2, 系统推进新任1年小学英语教师在职教育, 帮助新任职老师适应教学, 提高实践能力; 3, 推行优秀小学英语教师海外研修、考察、合作等, 开阔教师视野, 借鉴母语国家教学经验, 4, 学校可以争取与高校外语专业合作, 优秀学生或教师作为志愿者来参加英语学习活动, 5, 发达地区可以借鉴“日本教学交流计划”, 招聘英美人士前来人教。

通过分析和比较中日小学英语课程, 可以发现我国和日本小学英语差异较大, 各有特色。我国小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应该扬长避短, 灵活地借鉴日本有益经验, 提升我国小学英语教育质量。

摘要:考虑到全球化的缘故, 很多亚洲国家在小学阶段已经开始了英语教学。中日两国也不例外。本文将比较研究中日小学英语的培养目标, 课程理念, 课程设置, 师资等4方面, 以期能够对我国小学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日,小学英语课程,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2011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Government of Japan.The Basic Plan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Provisional translation) .20008.7.1.

[3]Government of Japan.The Second Basic Plan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Provisional translation) .2013.6.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钟晨音.日本21世纪英语教育的战略构想[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3 (6)

中日房产税制比较研究 篇7

一、房产税的含义及征收意义

(一) 房产税的含义。

房产税指的是一个税种。我国的房产税中所指的房产主要是指经营性房产, 所谓经营性房产指的是用于经营活动, 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收益的而非用于居住的房产。换句话说, 目前我国实施的房产税只对一些写字楼、商铺、酒店、购物中心、娱乐中心等盈利性质的房产, 以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依据, 向房产所有人征收。

(二) 房产税征收意义

1、能够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并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目前对我国来说, 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占据重要地位, 而且土地出让金收入也间接地推高了房价。过高的房价不仅使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而且使得政府头疼不已。征收房产税不仅可以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还可以让地方政府摆脱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 间接的抑制房价的上涨, 从而达到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目的。另外, “国八条”中要求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 但是地方政府筹资能力有限, 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进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最重要的是, 保障性住房带来的收益比较低, 而商品房却能够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 因而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建设保障性住房。而房产税的征收能够为这部分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资金来源。通过征收房产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保障性住房资金不足的问题, 为其提供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

2、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

目前, 我国贫富差距正在不断加大, 而税收作为一项财政政策可以调节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对房产进行征税不仅能够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 而且能够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再分配。一方面, 富有的人由于其拥有的房产较多, 二套房、三套房甚至四套房, 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就多。国家对这部分人群征纳较多的税收, 而对无房居住的人群不征收税收。通过这种方式, 国家可以从富有的人群中征纳较多的税收通过转移支付补贴穷人来达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目的。但是从长期来看, 房产税的征收对房价的影响效果并不是很大。以上海征收房产税为例, 一部分富有群体的购房者, 他们购房主要用于投资, 即以投资性需求为主。虽然称为纳税主体, 但每年0.6%的税率对于这部分支付能力较强的投机者来说, 产生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因此, 房产税在调节房地产市场过热方面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不能作为调控的主要措施。

3、有利于促使住房消费回归居住本质。

据资料显示, 我国拥有居于世界第三位的土地总面积, 却只有占世界人均土地资源量1/3的人均土地面积, 同时土地沙化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高达18.12%, 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发展, 随着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 土地资源的利用已经达到极限。因此, 国家希望通过对居民经营性住房征收适量的房产税, 在增加购房者的住房持有成本的基础上, 来促使其合理进行住房消费, 从而使得房地产市场回顾理性。如2011年初, 上海和重庆进行的房产税征收试点, 主要针对拥有别墅、高档住房以及二套以上住房的群体进行征收, 其对征收范围的明确不仅指明了购房消费的方向, 而且还端正了“购房保值”的观念。

4、有利于财政税收体制的完善。

目前, 我国的财税体系主要是一些生产或开发流通环节的税种, 如营业税、增值税等, 而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所征收的财产保有环节的税种如房产税等。自从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体制改革以来, 虽然说通过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 但是, 由于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方向产生了偏差, 为了鼓励地方经济的发展而把GDP当作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反映, 从而使得地方政府逐步从“税收财政”走上“土地财政”。地方政府通过高价拍卖土地, 从而获得大量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在一些地区, 土地出让金收入甚至能够占到政府财政收入的1/3。过高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 但是也提高了房地产开发环节的成本, 从而导致地方房价飞速上涨, 严重损害了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为此, 完善房产税收体制改革, 无论对于调控过热的房地产市场, 还是完善财政税收体制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现行中日房产税收体制比较

现在,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房产征收了房产税, 在美国称为房产税, 在日本称为不动产税, 而在俄罗斯称为物业税等。在众多国家中, 日本不仅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 最重要的是日本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我国有许多相近的地方, 因此日本房产税的征收体制对我国房产税的修订、遏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具有借鉴作用。

(一) 征税范围不同。

我国房产税征税范围偏小。我国于1986年推出的房产税暂行条例规定:房产税只在城市、县城以及一些工矿区征收, 而其他农村住房、国家机关, 企事业单位等新建的单位自用房产、个人非经营用房产等都被列为免税对象, 予以免税。但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经济发展,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得到大大提高。GDP从1986年2, 975.731305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9.40万亿美元, 现在的经济环境与我国房产税条例制定时期的经济环境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收入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一部分富有的农民开始向城市迁徙。城市人口的增多导致对房产的需求急剧扩大, 快速增加的各类经营性用房, 完全可以纳入征税的范围。但是, 房产税的征收并未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步, 居民住房特别是一些别墅类的高端住房未纳入房产税征收范围内。

日本房产税的征税范围比较广泛。首先, 日本房产税法律规定:房产税的纳税义务人指那些拥有住房、店铺、工厂、仓库及其他能增加房屋使用价值的附属物的群体, 符合免税规定的除外。从这方面来说, 日本的房产税征收范围比较广泛。征税范围的广泛性使得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扩大, 对经济的调节能力更强了。另外, 日本税法规定对属于政府的房屋、一些非营利性机构所拥有的房屋、科研团体所拥有的房屋, 以及宗教寺院内房屋免税。这些举措都体现了政府在一些公用事业方面的扶持。

(二) 侧重点不同。

在房地产的开发、交易和保有这三个环节中, 企业所承受的税负程度不同。在房地产购买、流转环节中征收的税收种类比较多、税收负担也比较重。而在房地产的保有阶段的征税就显得过轻。例如, 在房地产开发 (取得) 环节缴纳的房产税, 主要包括耕地占用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以及其他政府收费性项目等;而在处置房地产环节中, 也需要缴纳契税、印花税等。但在房地产保有环节需要缴税的仅指那些用于经营的那部分房产, 其他部分房产几乎不必缴纳任何的费用。因此, 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得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活动十分猖獗, 从而造成了大量房地产遭到长期空置。据权威媒体报道, 国家电网利用智能网络, 对全国660个城市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总共有6, 540万套住宅电表读数连续6个月为零。

日本的房产税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税、城市规划税、事业所得税三个税种。在房地产流转过程中, 日本政府根据购房者保有房地产的时间来确定征缴税率。如对持有时间超过两年的土地, 转让时会另行加收30%的税;对持有时间超过5年的土地和建筑物, 在转让时税率从20%提高到30%。

(三) 征税目的不同。

起初我国征收房产税主要是鉴于房地产市场过热, 房价飞速上涨。国家为了调控过热的房地产市场经济, 调节过高的房价, 希望通过房产税的征收来增加购房者的保有成本, 并抑制房地产投资需求和打击炒房者的投机活动, 并促使房地产市场回到住房的本质上去。另外, 国家希望将征收的房产税收入用以代替土地出让金收入, 减少房地产开发阶段的成本, 从而在根本上降低房价。

日本开征房产税的原因是二战后, 日本政府财政亏空。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日本决定征收房产税。日本进行全面的税制改革起始于1950年, 根据当时的“肖普建议”, 日本确立了现代房产税的基本架构, 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税、城市规划税和营业场所税三大税种。这三大税种的征收不仅解决了当时日本政府财政亏空的局面, 还为进行城市规划事业筹措了经费以及为改善教育医疗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我国现行房产税改革建议

参照日本房产税征收的经验, 国家在改革房地产税收的过程中应该注重:

(一) 房产税改革应该坚持拓宽税基、适度税率的原则。

拓宽税基的意思就是逐渐扩大房产税的征收范围。国家不仅要对经营性房产进行征税, 而且要对一些高档娱乐场如高尔夫球场、高档会所征收重税。当然, 在征收的过程中要遵循适度税率的原则。同时, 要对各级政府、公益设施、学校、农业设施实施减税和免税。另外, 由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不同, 各地房价和居民收入与支付能力相异, 各地政府在征收房产税的同时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征收。对于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税率, 对一线发达城市由于其土地供应比较紧张, 可以施行较高的税率。而对于二三线经济不发达的城市可以施行较低的税率。总之, 征收房产税的同时不能影响到居民正常的住房需求, 要在调控房地产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尽可能将居民的住房消费回归理性。

(二) 改革房产税收征收体制。

改变以往那种轻保有重开发的现象, 将房产税的征收重点转移到保有环节上来, 一方面可以减少房地产开发环节的税费, 降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负水平, 从而降低房地产的开发成本, 从根本上降低房价;另一方面在房地产保有环节, 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房产税率, 增加购房者的持有成本, 抑制购房者的投机性需求, 弱化房地产过热的现象。另外, 针对我国房地产税收征收的过程中存在的重复征税的现象, 国家应该在房产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避免重复征税, 降低宏观税负水平, 提高经济效率。

(三) 明确征税目标, 合理征税措施。

现在,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征收房产税的经验:增加财政收入。因此, 我国征收房产税也应效仿其他国家本着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 而不是仅仅为了调控房价。但是, 在具体征收房产税的过程中, 一定要先解决好房产税的征收目的, 怎么征收, 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去征收等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 才能将房产税顺利推行。另外, 在征收房产税的过程中, 还要时刻注意市场的动向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情绪反应, 及时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只有这样, 在推行房产税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才会变小, 更多的房产税政策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奚卫华.论我国房产税的计税依据[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3.

[2]黄璟莉.国外房产税的征收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政研究, 2013.2.

[3]刘尚希, 朱长才.资源税、房产税改革及对地方财政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 2013.21.

中日量词的比较研究 篇8

一、中日废旧家电回收法律体系中关于生产者的规定

(一) 日本法律体系中关于生产者的规定

首先, 在《循环经济社会促进法》 (日文名称《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 规定了:为了保证产品、包装等循环资源可以正确有效地循环利用, 明确国家、社会团体、生产者、销售者和国民各自的地位, 从产品及包装的设计、原材料选择、产品及包装作为循环资源的收集等观点出发, 生产者应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及包装承担 (包含产品及包装等循环资源的) 回收、交付以及正确循环利用的义务。

其次, 在《家电循环再利用法规》 (日文名称《特定家庭用电器再商品化法》) 的基本方针部分中, 在家用电器生产环节就从回收再利用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规定:

家用电器的生产者必须努力提高产品耐用性和完善维修体制, 以减少家用电器废弃物的产生。必须通过对家用电器的设计、零件、原材料的选择和加工等方面的优化, 努力降低家用电器循环再利用的成本。

同时, 实施细则部分中, 有详细的对生产者的权利、义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第十七条, 生产者在回收自己生产的家用电器时, 必须引领最终用户到自己指定的回收场所进行回收。第十八条, 生产者在回收废旧家电之后, 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尽快对回收的废旧家电进行循环利用。第十九条, 生产者有权在回收废旧家电时向最终用户收取对该产品进行循环利用相关的,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费用。并在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一条中, 对此费用的设定、公示和监督等进行了规定。第二十九条, 生产者必须对其指定的回收场所相关的地理条件、交通状况、产品销售状况等进行考察, 以保证废旧家电能够有效地循环利用。为了能使最终用户和销售者顺利的交还废旧家电对指定回收场所进行合理的配置。第五十八条, 对于违反第十七条关于生产者回收家用电器的规定和第十九条到第二十一条关于收取合理费用的规定的行为, 处以50万日元的罚款。

(二) 中国法律体系关于生产者的规定

我国法律中关于生产者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中, 它对生产者进行了总括性和根本性的规定:第十五条, 生产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企业, 必须对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负责回收;对其中可以利用的, 由各该生产企业负责利用;对因不具备技术经济条件而不适合利用的, 由各该生产企业负责无害化处置。

对前款规定的废弃产品或者包装物, 生产者委托销售者或者其他组织进行回收的, 或者委托废物利用或者处置企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的, 受托方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负责回收或者利用、处置。对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和包装物, 消费者应当将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交给生产者或者其委托回收的销售者或者其他组织。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的名录及管理办法, 由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规定:第十九条从事工艺、设备、产品及包装物设计, 应当按照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要求, 优先选择采用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材料和设计方案, 并应当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

对在拆解和处置过程中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电器电子等产品, 不得设计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禁止在电器电子等产品中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名录, 由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制定。设计产品包装物应当执行产品包装标准, 防止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第三十八条对废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船、废轮胎、废铅酸电池等特定产品进行拆解或者再利用, 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三十九条回收的电器电子产品, 经过修复后销售的, 必须符合再利用产品标准, 并在显著位置标识为再利用产品。回收的电器电子产品, 需要拆解和再生利用的, 应当交售给具备条件的拆解企业。

另外, 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对生产者也有着相似的规定, 例如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第十条中的规定: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进口电器电子产品的收货人或者其代理人生产、进口的电器电子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电器电子产品污染控制的规定, 采用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设计方案, 使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以及便于回收利用的材料。电器电子产品上或者产品说明书中应当按照规定提供有关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回收处理提示性说明等信息。第十一条, 国家鼓励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自行或者委托销售者、维修机构、售后服务机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经营者回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电器电子产品销售者、维修机构、售后服务机构应当在其营业场所显著位置标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提示性信息。回收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应当由有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的处理企业处理。但是从法律的措辞中不难看出,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中关于生产者的规定都是建议、鼓励性质, 不像《循环经济促进法》中那样有严格明确的规定。所以本文的比较研究主要采用《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的规定。

二、中日法律体系中关于生产者规定的比较

(一)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从上文中日两国的法律关于生产者的相关规定中可以看出, 两国都要求生产者对其生产的产品及外包装进行妥善的回收, 自行处理和循环利用或交付第三方处理和循环利用。这是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做出的规定。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一词最早出现在瑞典隆德大学的托马斯·林赫斯特提交给瑞典环境部的报告中。在报告中他认为:生产者的责任应该延伸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除了生产、运输、销售过程外, 在产品生命周期后的回收、处置、循环再利用等也该纳入生产者的责任当中。目前多数的东西方发达国家, 如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瑞典、荷兰等国, 均对不同的产品实施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实施不但可以减少和消除环境污染的压力, 同时还可以提高废物管理的效率, 扩大了二手产品的循环再利用, 减少生产产品时的材料需求。此外, 当生产者对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时, 为了提高产品的回收及循环利用的效率, 将会促使生产者不断改进对产品的设计、对原材料的选取和生产工艺。

虽然对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中日两国的选择都是相同的, 但在法律法规的体现和实施中却有不同。

日本在2001年实施的《循环经济社会促进法》中, 就已经规定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而我国直到2009年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才有了关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规定。

除了《循环经济社会促进法》之外, 日本在同时期实施的《家电循环再利用法规》中, 对家用电器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制度进行了规定, 包括生产者所承担的义务、收取费用甚至包括回收点的选址也在规定之内。而在中国, 跟家用电器生产者联系最紧密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虽然是2011年1月才开始实行, 期中却反而缺少关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规定, 只对第三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者进行了规定。规定不仅不够完善, 而且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规定有所不符。

值得肯定的是我国已经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放在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这样的基本法中, 对这种制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地位。要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要在充分肯定同时, 在总括性规定的基础上, 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涉及的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回收环节、循环利用环节分别设置更为详细具体的规定。另外, 还要统一基本法与部门法、行政法规等次级法律之间关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规定, 不能与基本法不符或相冲突。

(二) 收费回收制度

这是中日两国废旧家电回收法律体系中, 对于生产者规定最显著的不同点之一。

在日本, 当电视机、洗衣机、空调、个人电脑等产品损坏、即使经过维修也不能符合使用标准时, 国民必须将这些产品交还给其生产厂商进行处理和循环利用。这时, 交还废旧家用电器产品的国民必须向负责回收的生产厂商支付一定的费用, 而且价格不菲。并且将收费由法律规定为生产者的权利之一。而在中国, 处理废旧家用电器的主要方式是交付给第三方回收者、处理者或二手产品销售者, 与此同时废旧家用电器的原拥有者还可以从交付过程中得到一定的费用。可以说中日两国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情况。

联系中国实际国情来看, 首先, 对于家用电器的消费者来说, 家用电器的购买可以说是日常性消费。而且由于家用电器使用期普遍偏长, 废旧家电的回收对于单一的消费者来说是相当低频率的消费行为, 因此回收循环利用废旧家用电器的费用对于这些一般家庭的消费者来说不会构成负担。收费回收制度是完全可以实行的, 但是其阻碍在于消费者的心理反差。交付给第三方回收者可以等到金钱, 而交付给生产者回收却要交钱, 那又为何要交付给生产者?所以, 在初期阶段只能采用在生产者回收废旧家电时同样支付给消费者一定费用的方式。

其次, 而对于生产者来说, 基于中国现有的废旧家用电器循环利用的技术水平, 循环利用所节约的生产原料成本甚至难以平衡进行循环利用所需的技术、设备成本, 因此循环利用还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的。对于一些大型的家用电器生产企业来说都是捉襟见肘, 那些中小型的生产企业更是难以实行。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要求生产者在回收废旧产品时支付一定费用的话, 那结果必然是生产者将产品价格提高, 将这些费用重新转嫁给消费者的恶性循环。

再次, 因为相对于日本来说中国的国土面积要大得多, 交通运输状况也不及日本那般发达, 家电生产者很难完全回收自己所生产的产品, 如果用分区设置回收点的方式的话, 则又要给生产者增加资金、人员、管理等方面的负担。这种情况使得我国合法与不合法的第三方回收者有了发展空间。而第三方回收者的发展又使得生产者不愿再去投入资金进行废旧产品的回收。而即便企业有能力而且愿意通过收费回收制度回收自己的产品, 第三方回收者也形成强烈的竞争, 因为如果第三方回收者出价更高的话, 人们还是会将废旧家电交给他们。

基于以上三点, 笔者认为在中国废旧家电收费回收制度如果想要实行, 应该采取三段过渡式的进行模式:

第一阶段, 付费回收。这一阶段的要点在于运用各种手段, 降低家用电器生产者付费回收的成本。首先需要国家扶持, 通过国家建立的废旧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回收基金来分担生产者付费回收所需的资金。国家在各省市建立统一的废旧家用电器回收点, 方便家用电器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交付和回收废旧家电。通过国家政策严格控制和管理第三方回收者, 或者将第三方回收者集合成一个统一的集体, 让这个集体担当部分回收和运输责任, 减轻生产者在此方面的负担。

第二阶段, 无费用回收。无费用回收指的是消费者既不从生产者手中获得金钱, 生产者也不从消费者手中获得金钱。这一阶段首先要在第一阶段回收物流网络建立成型的基础上进行实施。同时要求通过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提供给生产者更适合循环利用的原材料和生产及循环利用的新技术, 从侧面进一步降低生产者回收废旧家电所需的资金。还要注重包含废物回收循环利用在内的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努力使人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将废旧家电较符合给最适应环境保护要求的回收者, 而不是出价最高的回收者。

第三阶段, 收费回收。在这一阶段, 已经具有了完善的废旧家电回收物流网络, 较为高端生产和循环利用技术, 人们也具有了相当的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意识。收费回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的过度消费行为, 让消费者能够更谨慎地选取自己所需的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 选择质量更好、更有利于循环经济、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

这种模式目前只是一种设想, 要付诸实施除了国家政策指向外, 还必须有一套贯穿整个过程并且与时俱进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首先, 必须对生产者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 包括产品及包装的原材料选择, 改善生产工艺, 回收所生产的废旧产品并及时处理和循环利用等。其次, 要对第三方回收者和循环利用者进行规定, 严格要求第三方回收者和循环利用者的资格审查, 设立第三方回收者和循环利用者的联合并规范其行为, 严厉取缔非法的第三方回收者和循环利用者。最后, 还要通过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完善与废旧家电回收相关的各个要件, 如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环境保护教育与宣传等等。

(三) 罚则的完善

在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 可以找到的关于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生产者的罚则就只有第五十条:生产、销售列入淘汰名录的产品、设备的,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处罚。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使用, 没收违法使用的设备、材料, 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提出意见, 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或者关闭。违反本法规定, 进口列入淘汰名录的设备、材料或者产品的, 由海关责令退运, 可以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进口者不明的, 由承运人承担退运责任, 或者承担有关处置费用。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中关于生产者的法律责任也只有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 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进口电器电子产品的收货人或者其代理人生产、进口的电器电子产品上或者产品说明书中未按照规定提供有关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回收处理提示性说明等信息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而在日本的《家电循环再利用法规》第五十八到第六十二条详细规定了生产者包括生产者法人变更, 收费回收制度相关费用的公示、修改, 回收点的设立、考察等一系列的行为都设立了十万日元到五十万日元不等的罚款。

可以看出我国的法律法规在对于生产者责任的罚则规定上面还有着很大的漏洞。这就导致了虽然在法律中已经规定了生产者应该承担回收其所生产的废旧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的责任, 但是并没有太多的生产者付诸行动, 而且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生产者也无法依法进行处罚, 造成了一种有法可依却无法可执的窘境。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尽快完善关于生产者的相关罚则。首先, 应该通过环境标准和规范性文件规范生产者对生产原料及生产工艺的选择, 对违反规定的生产者设置科学的处罚。其次, 对生产者回收和循环利用的过程所涉及的行为, 也要通过法律进行规范并设置相应的处罚。再次, 对生产者除生产外的其他行为, 如法人资格产生、变更、消灭, 指定回收场所的考察、设立等进行规定, 并对违反规定的生产者设置科学的处罚。另外付费回收和收费回收的阶段, 要对费用作出明确的规定, 同时生产者要对费用的设置、变更和取消进行公示。另外包括从业人员、运输规定、产量设定等问题, 也应该通过法律法规进行合理规定。

三、总结与展望

总的来说我国废旧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法律体系中还存在着对基本政策不同级别法律规定不统一, 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善, 罚则不够全面等诸多不足, 亟待国家个法律工作者不断解决和完善。本文也是希望能通过中日两国相关法律的对比研究, 找出问题并给出一定的完善建议。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的进步, 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的不断推广, 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对于废旧家电生产者的法律法规也会不断进步。

摘要:随着我国成为电器电子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 许多产品已到了淘汰报废的高峰期, 要防止废旧家电对环境的污染, 回收循环利用是最好的选择。因此, 完善废旧家电回收的相关法律是当务之急。必须通过法律对生产者的行为进行详细的规定。我国关于废旧家电回收的法律体系虽然在不断进步, 但仍存在不少的缺点和漏洞个。通过借鉴资源回首循环利用先进国——日本的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移植的手段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是一种有效地方式。

关键词: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法律移植

参考文献

[1]肖红礼.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下中国家用电器逆向物流组织模式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1 (6) .

[2]张海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1 (4) .

中日高校诚信教育比较研究 篇9

诚信教育观念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 影响深远。日本高校的诚信教育就是与我国传统的儒家诚信教育观念中逐渐地与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起来的过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儒家文化的诚信教育观念影响深远, 其具有代表性的如孔子、孟子、朱熹等他们的诚信教育观。孔子的诚信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国家的治理。孔子说:“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要做到诚实无欺;二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子曰:“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友直, 友谅, 友多闻, 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 损矣。”孔子提倡人性要回归之自然, 他认为人性天生是善良的, 主张人与人之间要有一种纯真的真诚之爱;三是他认为人的重要品德是诚信做人。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四是在学习上提倡。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孟子对“诚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孟子说:“是故诚者, 天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不诚, 未能有动者也。” (《离娄上》) 孟子把“诚”与“信”合并使用。孟子认为, 一个人的自然美德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诚信。朱熹说:“诚意, 只是表里如一。若外面白, 里面黑, 便非诚意。” (《朱子语类》) 他还说:“诚者, 真实无妄之谓, 天理之本然也。”在儒家诚信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日本的诚信教育在战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 不断地借鉴儒家的精华和融合本民族的文化, 使得其本民族的诚信教育体系逐步建成并不断得到完善。

二、中日高校诚信的教育比较

中日诚信教育在教育途径、教育内容以及诚信教育的环境氛围上都有相似之处,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 中日高校诚信教育环境比较

长期以来, 在形式上我国的教育总是强调要把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 是不可分割的, 但实质上没有落到实处, 更多的还是将教育归之于学校和社会。尤其是在家庭教育这块是相当欠缺的, 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我国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十分溺爱孩子, 这就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以自我为中心, 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 素质水平较低, 让人更担心的是, 在中国的一些传统家庭中,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低下, 素质水平也相应较低, 在家里, 父母不能很好的做孩子的榜样,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而且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诚信教育的作用。而学校教育对诚信教育也不太重视, 导致很多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就有不诚信的习惯, 以至于现在社会上出现很多出现缺失问题, 比如政府不诚信、企业不诚信、贷款不诚信等等。这就造成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脱节。而在日本, 他们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相互协调配合, 尽早让学生接触到社会生活的真实的一面, 让学生学会面对实际生活, 尽早熟悉社会的生存方式。在日本的教育中, 尤其强调家庭教育工作, 在日本的德育工作中, “诚信”是主要的方面。每个家庭都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就是要讲诚信。首先, 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以身作则, 做到言必行, 行必果。在学校教育环节, 学校都会定期召开家长会, 借此机会, 老师和家长会把孩子在学校里和在家中的表现相互交流, 老师和家长相互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动态, 这也是增进学校与家庭之间信息沟通, 教师与家长之间信息交流并充分了解孩子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日本的诚信教育在方法和体制上在各行各业中都呈现出较好的效果。

(二) 中日高校诚信教育途径比较

日本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主要通过体验教育进行, 体验教育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活动、总结实践经验来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并将其内化为生活习惯的过程。在日本的高校里, 他们总是要强调学生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经历, 在每个高校都设有相当多的学生社团让大多数的学生都有机会选择并参与进社团活动。通过这种途径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身体和心理的锻炼, 培养一种诚信思想、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中国高校也设有很多社团, 在社团活动中, 学生自然可以得到锻炼, 但由于中国高校的社团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没有老师的正确指导, 一些社团中会出现为争一个干部而头破血流的情况;同时日本高校也鼓励学生走出校门, 去工厂、公司、商社等地去参加社会实践, 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明白自己在生活中做人做事的道理,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社会道德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诚信对于自身发展的义, 很多教师会通过教育电视节目和其他商业教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同时让学生就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在师资队伍方面, 他们还不断提高队伍的道德教育质量。而在中国高校的德育教育方面, 更多地是采用正规的组织形式来向学生灌输诚信教育的内容, 方式简单, 方法陈旧, 通常是以班级的形式, 对学生进行德育灌输;在师资方面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很严重的一个问题是, 在学校的教师队伍中, 缺乏具有丰富的伦理学理论知识并将其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的教师, 这就使得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就很难有效的进行。

(三) 中日高校诚信教育内容比较

在日本的学校中, 在诚信教育方面的内容是非常清晰的, 他们主要是以我国的儒家诚信教育思想为基准。在小学阶段, 就教育孩子要诚实, 为人处事要正直, 并教育孩子如果认为是正确的言行要敢于坚持, 诚实进取。如今在日本的初高中的国语课本中仍然在讲授着儒家的经典语录, 其中诚信占其内容的大部分。其教育形式也丰富多样, 并不是单纯地依靠思想品德纯理论课的形式灌输, 而是以诚信教育为主要内容, 把诚信教育思想渗透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教学内容中去。而我国在初高中阶段根本没有开设道德课程, 中小学阶段, 主要以思想品德、政治理论等课程充当诚信教育的内容,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我国也刚刚起步, 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在我国高校的政治理论课上, 主要是以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和思想品德修养课为主, 主要科目集中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等科目上。关键是在这些理论课程的教育方式上, 主要是在课堂上, 以教师讲授的方式, 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各种行为规范的教育, 没有把学生带人社会实践中。而且在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校更多的是强调智育学习, 虽然有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但在现实中还是忽视了德育的培养。

三、日本高校诚信教育对我国诚信教育的借鉴意义

日本在诚信教育方面, 最明显的就是保持传统的儒家诚信教育思想和传递其精髓。日本高校主要是利用传统的儒家诚信教育观念对其本民族进行诚信教育, 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日本在诚信道德教育中的运营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我们不仅需要转换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教育思想, 还需要用它来不断完善并适应新的社会结构中的道德教育体系。

(一) 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

日本在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 主要是以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 把诚信教育落到了实处, 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联系起来, 还有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把家庭教育与诚信教育的联系在一起, 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而且经常在社区举办各种讲座和活动来宣扬儒家诚信教育思想, 时刻把儒家的诚信思想作为宣传的重点。所以, 在诚信教育中, 运用传统的儒家诚信教育观念进行诚信教育, 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的共同努力, 只有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配合协调, 创造有利于诚信教育宣传的社会风气, 才能真正建构出一个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

(二) 教育途径多样化

我们要学习日本制定基本的道德课、特别实践课等进行教育, 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社会实践并体验社会生活, 在生活实际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还要通过教师讲授并就某个关于道德方面的话题通过班级座谈讨论等亲自参加实践活动的教育方式来进行诚信教育。把传统的儒家诚信教育观念贯穿到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中, 在各门课程和教学计划中把诚信教育作为教学的基本准则和重要内容, 并通过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联系与协助, 大力推广社区等地的诚信教育宣传范围;在社区中定期组织开会, 时刻把儒家诚信观念作为宣传的重点, 创造有利于诚信宣传的社会风气来进行诚信教育。

(三) 丰富教育内容

在日本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 从家庭到社会, 始终把儒家诚信观念作为宣传和教育的重点, 所有的教科书均是以儒家诚信思想作为基本内容。在诚信教育上日本对儒家诚信观念的借鉴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日本高校虽然没有单独设立诚信教育方面的课程, 但却在各方面都有诚信教育的体现, 并且有着很严格的道德规范。在他们的教育中, 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行为, 而不像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中, 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表面的成绩, 而忽视德育教育。鉴于此, 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 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课本上的诚信教育方面的知识, 而且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行为, 我们不能单纯地以分数的高低来评判他们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和诚信标准。

四、结语

在当前的社会中, 中国出现了很多诚信缺失问题, 究其原因是不够重视儒家传统的诚信教育观念, 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也忽视了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方面的培养, 我们做得更多的是, 简单地把诚信教育方面的知识单方面地灌输给了学生, 没有注重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基础与生活实际的结合。通过日本对我国儒家传统诚信思想借鉴的研究, 面对我国当前社会出现的种种诚信缺失问题, 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的发源地, 我们应该重新重视起传统的儒家教育观念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和作用, 充分发挥并挖掘出儒家诚信观念的现代价值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对重建和完善我国当前的社会诚信教育及社会诚信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中国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中日高校的诚信教育都受到中国儒家诚信教育观念的影响。诚信教育作为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诚信是道德的核心和基础, 是人道德素质的内在要求。中日诚信教育在教育途径、教育内容以及诚信教育的环境氛围上都有相似之处,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对中日两国的诚信教育进行比较分析, 并从日本的诚信教育中获得获得有益的启示, 为有效推进我国的诚信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诚信观念,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曦.高校青年德育新论[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2]陈立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朱泽浪.儒家诚信思想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构中的意义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 2013.

[4]徐娟.诚信教育视域中日本对儒家诚信观念的借鉴[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上一篇:数学生活化的教学下一篇:民族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