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量词(精选12篇)
语言量词 篇1
“歌”有三个量词“首”“支”“个”, 请看例子:
有个电视节目叫“同一歌”。
我教同学们一歌。
咱们唱一歌吧。
那么“首”、“支”、“个”就形成一个“歌”的量词聚合。
依据索绪尔句段关系 (即组合关系) 与联想关系 (即聚合关系) 原理, 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之间的关系。几个词, 性质相同, 组合功能相同, 在语言结构的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 替换后生成不同的句子, 这些词之间的这种替换关系, 就是聚合关系, 这几个词, 就构成一个聚合体。“歌”的量词“首”“支”“个”因而构成一个“歌”的量词的聚合体。
既然“首”“支”“个”是一个聚合体 , 就要求它内部的成员之间必须有所区别 , 这是它们各自得以并存的社会语言价值之所在。“歌”的三个量词“首”“支”“个”, 在交际和表达中究竟有怎样的区别、特色与分工呢?
笔者的研究却与理论的推想背道而驰, 语料研究发现“歌”的量词“首”“支”“个”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特色与分工, 表现出惊人的相同——
一 、 首”、“支”、“个”相同之处
(一) “首”“支”“个”凸显的认知理据均是“歌”的数量
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南朝《文选》的诗文计篇皆称首, 自此“首”开始成为量词, 诗、词、文、歌曲的一篇为一首, 如 : 唐诗三百首。作为量词的“首”与其本义名词“头”的派生隐喻关系已不明显, 量词的“首”已完全虚化为记数的量词单位。
“支”, 会意字, 《说文》:“从手持半竹。”本义名词“去竹之枝也。”后作“枝”, 枝条, 故做量词用于计杆状物品, 如:一支笔、一支枪。“支”又派生出“分支”、“复杂整体中的一部分”之义, 故量词还用于计队伍, 如:一支军队。“支”做量词还是线及棉纱等的粗细程度的计算单位, 如 :三支纱的棉线。“支”做量词还用于计电灯的光度 , 即电的功率的瓦数, 如 :25支光的灯泡。这些量词的“支”与其本义名词“去竹之枝”的派生隐喻关系十分明显。但用于计歌曲、乐曲等的量词的“支”与其本义名词“去竹之枝”的派生隐喻关系很不明显, “一支歌”、“两支乐曲”的“支”已完全虚化为记数的量词单位。
“个”, 通用个体量词 , 表示单独的人或物。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 如 : 一个人、一个影子 ;也可用于某些有专用量词的事物, 如 :一个 ( 首 ) 歌、一个 ( 支 ) 歌儿。“个”做“歌”的量词最早见于全元曲, 比“支”还要早。“个”之所以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个体量词, 是语义范围最宽泛的量词, 是语用中最容易被泛化使用的量词, 与“个”凸现的认知理据是事物的数量有极大的关系。
可见, “首”“支”“个”做“歌”的量词, 凸显的认知理据与语义重点均强调“歌”的数量。
(二) “首”“支”“个”均可用于书面语与口语
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 搜索出很多“首”“支”“个”用于书面语的例子, 这里仅示一例 :
加拿大过去把《上帝保佑我女王》和《啊, 加拿大》这两 [ 首歌 ] 作为国歌, 最近几年, 才废除《上帝保佑我女王》。【文件名 : 当代 报刊 1994年报刊精选 10.txt】
著名画家徐悲鸿向毛主席提议, 用《义勇军进行曲》。徐悲鸿对这 [ 支歌 ] 印象太深了。【文件名 : 当代 报刊 读者 读者 (合订本) .txt】
这三次编写和改动, 反映了三个不同时代的看法。但这 [ 个歌 ] 中存在的问题很不少, 除三皇五帝等伪史出于后世的传说不应列入外【文件名 : 当代 报刊 读书 vol-032.txt】
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同时搜索出很多“首”“支”“个”用于口语的例子, 这里也仅示一例 :
她下楼对我们说 :“你们还会吹这 [ 首歌 ]啊!”【文件名:当代报刊1994年报刊精选12.txt】
海拉老人的儿子普日布扎布高兴地站了起来 :“给中国客人唱一 [ 支歌 ], 敬一杯酒!”他边说边唱起蒙古民歌。【文件名 : 当代 报刊 人民日报 1995年人民日报 4月份b.txt】
田野上散发的醉人芳香, 他兴致勃勃地说:“大力, 长春, 咱们唱 [ 个歌 ]。”【文件名 : 当代 文学 大陆作家 刘绍棠狼烟 .txt】
(三) “ 首”“支”“个” 均可重叠使用
他用心血的汗水创作的一 [ 首首歌 ], 带给人们的是绿荫, 是收获, 他的歌在人们心中流淌。【文件名 : 当代 报刊 1994年报刊精选 11.txt】
在矛盾交织的旅途中, 一 [ 支支歌 ] 源源不断地涌出来了 :《我来自那冷冷的冰球》、《过一过有家的日子》【文件名 : 当代 报刊 1994年报刊精选 11.txt】
贾蔷忙张罗扮演起来。一 [ 个个歌 ] 有裂石之音, 舞有天魔之态。虽是妆演的形容, 却作尽悲欢情状。【文件名 :14清 小说 红楼梦 (上) .txt】
APE格式的音频文件怎样自动切割成一歌曲 (语料来自百度搜索)
歌儿我歌唱祖国哟 (霍思羽歌曲精选《姑娘生来爱唱歌》)
(四) 小结
从以上语言表现上看, “歌”的三个量词“首”“支”“个”在词源理据、语义重点、语体侧重、重叠等语法表现方面惊人的相同。理论上讲, “歌”的三个量词“首”“支”“个”应为等义词——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都相同的词, 它们在任何上下文中都能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表达。
当前, “歌”的三个量词“首”“支”“个”都被认为是正确的规范的量词。然而, “歌”的量词聚合三成员由于意义没有差异 , 用“首”、“支”或“个”都是一样的 , 在表达上没有什么积极作用 , 只会徒然增加人们的记忆负担及语言表达的随意性, 因此是语言的累赘, 其存在和发展理应受到语言规范与规划的关注。
怎么进行对“歌”的量词进行语言规范与规划呢?这不能不参照“首”“支”“个”的相异之处——
二 、“首”“支”“个”相异之处
(一) 作量词最早出现的时间不同
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南朝《文选》的诗文计篇皆称首, 自此“首”开始成为量词, 诗、词、文、歌曲的一篇为一首, 如 :“唐诗三百首”。从北京大学CCL古代汉语语料库统计看, “首”做“歌”的量词从明朝开始。
又做一 [ 首歌 ] 警戒他道:【文件名 :13明 小说 二刻拍案惊奇 (上) .txt】
“个”做“歌”的量词最早见于明朝。
这一位妈妈原是弥罗国王之女, 两 [ 个歌 ], 一个为王, 一个封公。三个弟, 一个封伯, 一个封子, 一个封男。【文件名 :13明 小说 三宝太监西洋记 (一) .txt】
“支”做“歌”的量词最早见于民国的小说。
这时又见一个吴女, 悄立当筵, 曼转歌喉, 脆生生的唱出几 [ 支歌 ] 儿, 俱是吴语土歌, 第一支道 :【文件名 :15民国 小说 隋代宫闱史 .txt】
可见, “首”“个”作“歌”的量词比“支”早。
(二) 使用频率不同
“首歌”“支歌”“个歌”在语料库中的频率统计表
可见, 古代汉语“歌”的量词“个”为最多, “支”为最少。现代汉语“歌”的量词“首”为最多, “个”为最少。
(三) 使用比例不同
本文的使用比例指的是量词在其现代汉语语料中用于口语表达所占的比例。
“个”用于口语中的使用比例为49/134 =0.36 ;“支”用于口语中的使用比例为63/477 =0.13 ;“首”用于口语中的使用比例为115/1591= 0.07 (语委语料库 :“首”用于口语中使用比例为7/74 = 0.1) 。
这三者的口语使用比例顺序是 :“个”>“支” >“首”。如图所示 :
(四) 小结
“个”作“歌”的量词虽然比较早、比较多, 但到了现代汉语有大大减少的趋势。“首”作“歌”的量词也比较早、最初数量中等, 但到了现代汉语有大大增加的趋势, 成为现代汉语用的最多的“歌”的量词。“支”作“歌”的量词最晚出现, 但发展的很快, 到了现代汉语已大大超过了“个”。
从三者的口语使用比例顺序可以看出 : “个”比较多地用于口语表达中 ;“首”比较多地用于书面语表达中。
三 、“歌”的量词的语言规范与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家做了大量的语言规范与规划工作, 但还没有人把量词纳入语言规范与规划的范围。“歌”的三个等义量词“首”“支”“个”自然而然地变化发展着, 却没有引起语言规范与规划的注意。
语言规划就是既针对现在更针对未来的具有前瞻性引导性质的工作。E.Haugen (1984) 认为语言规划是“对语言变化的评价”, 而且要“有意引导语言向一定的方向变化”。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引导语言朝着合乎规范的方向变化, 变化的结果就是合乎理想的新的约定俗成。社会对语言运用的干预, 古往今来没停止过, 只不过现代社会的干预更自觉, 更主动, 更科学化罢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们国家“语言规范化的工作重点放在匡谬正俗方面, 忽略了前瞻性的引导工作。” (吕冀平2002) 本文对“歌”的量词进行语言规划是前瞻性引导工作的尝试。
黑格尔说过 ,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葛本仪 (2001) 认为 , 语言中存在等义词的现象是很自然的 , 社会上永远会不断制造出等义词 , 语言中永远会存在着一部分等义词 , 而等义词又将永远不断地被规范着 , 或保留 , 或淘汰 , 或进行分化 , 这就是等义词发展的规律。等义词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但大多暂时性的, 一种过渡现象。从理论上等义词没有长久存在的价值 , 因为语言的经济性排斥可有可无、重复臃肿的东西。从实践上看, 等义词一般来说在语言中大多不能长期存在, 要么随着时间的推移, 存优汰劣最终只保留一个 ;要么逐渐分化, 产生出细微的差别, 变为近义词。在语义系统中 , 等义聚合是一个成员最不稳定的类聚体。“歌”的三个等义量词“首”“支”“个”的发展已经有了趋势性变化, 笔者认为对“歌”的量词进行语言规划已条件成熟。本文对“歌”的量词聚合进行如下语言规划——
(一) “首”:用于书面语表达。
南朝《文选》的诗文计篇皆称首, “首”从开始成为量词起就显示了它的正规性。“首”作“歌”的量词也比较早、最初数量中等, 但到了现代汉语有大大增加的趋势, 成为现代汉语用的最多的“歌”的量词。三者的口语使用比例顺序表明 :“首”比较多地用于书面语表达中。
所以, “首”在“歌”的量词聚合中的定位是 :用于书面语表达。
(二) “个”:可替代“首”与“支”, 尤其在口语的表达中。
“个”为通用个体量词 , 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 也可用于某些有专用量词的事物, 因而是语用中最容易被泛化使用的量词, 这使“个”成为语义范围最宽泛的量词, 更凸显事物的数量。“个”作“歌”的量词虽然比较早、比较多, 但到了现代汉语有大大减少的趋势。三者的口语使用比例顺序可以看出 : “个”比较多地用于口语表达。
所以, “个”在“歌”的量词聚合中的定位是:可替代“首”与“支”, 尤其在口语的表达中。
(三) “支”:用于口语表达。
“支”作“歌”的量词最晚出现, 但发展的很快, 到了现代汉语已大大超过了“个”。
三者的口语使用比例顺序看出:“支”比“首”较多地用于口语表达。
所以, “支”在“歌”的量词聚合中的定位是 :用于口语表达。
(四) 小结
本文对“歌”的量词聚合进行语言规划是:“首”用于书面语表达;“支”用于口语表达;“个”可替代“首”与“支”, 尤其在口语的表达中。这样 , “首”、“支”就分化为有语体差别的近义词, “个”是可替代有专用量词的事物的量词的通用个体量词。
谨以此篇为国家的语言规范与规划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高名凯译, 岑麒祥、叶蜚声校注, 商务印书馆, 1996
E.Haugen《语言学与语言规划》, 《国外语言学》1984年第3期
吕冀平主编《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第9期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语言量词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儿歌《量词歌》,感受儿歌活动的乐趣。
2、通过游戏,引导幼儿正确使用量词。
3、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4、通过多种阅读手段理解图画书内容,了解故事,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情节。
活动准备:
1、课件
活动过程:
一、找错游戏。
1、师:现在,老师要讲一句话,这一句话中有两个地方讲错了。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能把错的地方找出来。师:一匹牛两头马,三只鲤鱼四条鸭“。
2、引导幼儿大胆找出错误并进行改正,对量词的正确使用有个初步的感知。
3、小结:小朋友真聪明!把我说错的地方都找出来了。”匹、头,条、只“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量词。“(出示字卡”量词“。)量次说错了,就会闹出笑话来。
二、学习儿歌。
1、师:今天,有很多量词都跑来跟我们做游戏了。不过,他们都躲在一首儿歌里面,要大家把他们猜出来呢!你想来猜一猜吗?(想)
2、出示儿歌第三句”五本书六支笔。“看!图上是什么?有多少?请你来说一说!”)
3、猜猜第四句儿歌中的物体名称。
师朗诵“七×树,八×花。”把××朗诵在心里,鼓励幼儿大胆猜想物体的名称。
4、猜想第五句儿歌中的量词。
师朗诵“,九×飞机,十×车。”把“×”量词念在心里。
(引导幼儿自己想猜想哪一个就说哪一个,可以不按照顺序。)
5、出示正确答案,给予猜对的幼儿以言语奖励。
6、教师小结:想不到一个小小的量词也有这么大的学问,牛要说“头”、马要说“匹”。所以说(出示儿歌最后一句):“量词千万别说错,说错就要闹笑话。”
三、朗诵儿歌《量词歌》
1、倾听老师完整朗诵。
2、幼儿同老师朗诵。
四、经验迁移活动通过苹果让幼儿感知有些物品的量词随着数量以及容器的改变会有所改变。
五、延伸幼儿在身边找量词。
教学反思:
谈谈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篇3
1 准确地利用量词叙述数学内容
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称为全称命题,表示为“x∈M,p(x)”;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称为特称命题,表示为“x∈M,p(x)”.这里M为给定的集合,p(x)是一个关于x的命题(结论).我们要能区分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并能判断其真假.
例1 (2013·新课标Ⅰ高考)已知命题p:x∈R,2x<3x;命题q:x∈R,x3=1-x2,则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A.p∧q B.p∧q
C.p∧q D.p∧q
解析 对于命题p:取x=-1,可知为假命题,命题q:令f(x)=x3+x2-1,且f(0)·(1)<0,故f(x)有零点,即方程x3+x2-1=0有解,q:x∈R,x3=1-x2为真命题,选项A,p∧q为假命题,错误;选项B,p∧q为真命题,正确;选项C,p∧q为假命题,错误;选项D,p∧q假命题,错误.故选B.
点评 要判定一个特称命题为真,只要在M中找到一个元素x,使p(x)为真,否则命题为假;要判定一个全称命题为真,必须对给定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x,证明p(x)都为真,但事实上要判定一个全称命题为假,只需在给定的集合内找出一个x0,使p(x0)为假即可.
2 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一般地,全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量词变为存在量词,且将结论否定,即“x∈M,p(x)”的否定为“x∈M,p(x)”;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存在量词变为全称量词,且将结论否定,即“x∈M,p(x)”的否定为“x∈M,p(x)”.
例2 (2013·四川高考)设x∈Z,集合A是奇数集,集合B是偶数集.若命题p:x∈A,2x∈B,则( ).
A.p:x∈A,2x∈B
B.p:xA,2x∈B
C.p:x∈A,2xB
D.p:xA,2xB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命题p:x∈A,2x∈B的否定是p:x∈A,2xB,故选C.
点评 不含量词的命题的否命题是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都进行否定,如“若x=1,则x2-3x+2=0”的否命题为“若x≠1,则x2-3x+2≠0”;不含量词的命题的否定是命题的条件不变,只将结论进行否定,如“若x=1,则x2-3x+2=0”的否定为“若x=1,则x2-3x+2≠0”.实际上这里x=1可以写成x∈{xx=1}或x∈{xx=1},其意义不会发生变化,只是因为没有可选择变化的余地、范围,再加上量词就显得多此一举.
3 充分地发挥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在解题中的功能
对于有些数学问题,如果能灵活地将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进行相互转化,则往往能使问题化难为易,迎刃而解.
例3 若二次函数f(x)=4x2-2(p-2)x-2p2-p+1在区间[-1,1]内至少存在一点c,使得f(c)>0,则实数p的取值范围为 .
解析 若二次函数f(x)=4x2-2(p-2)x-2p2-p+1在区间[-1,1]内任意一点c,总有f(c)≤0,则f(-1)≤0,
f(1)≤0,,解得p≤-3,或p≥32,故原题所求p的范围为-3,32.
点评 本题题设属特称命题,若直接求解,则需分类讨论,头绪繁多,操作困难.于是不妨考虑其否定:若二次函数f(x)=4x2-2(p-2)x-2p2-p+1在区间[-1,1]内任意一点c,总有f(c)≤0,求得此情形下实数p的取值范围,然后得出结论.
4 准确地把握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区别和联系
有些数学问题中既有全称量词又有存在量词,要能分清层次关系,理解本质.
例4 (2014·济南模拟)已知函数f(x)=4x2-72-x,x∈[0,1],函数g(x)=x3-3a2x-2a,x∈[0,1],其中常数a≥1.若对x1∈[0,1],总x0∈[0,1],使得g(x0)=f(x1)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为 .
解析 f(x)=4(2-x)+92-x-16,可以求得f(x)的值域为[-4,-3];
g′(x)=3x2-3a2=3(x+a)(x-a)且a≥1,从而g(x)在0,1上单调递减,所以g(x)的值域为[1-3a2-2a,-2a].
依题意得f(x)的值域为g(x)值域的子集,
所以-4≥1-3a2-2a,
-3≤-2a,
a≥1,得1≤a≤32.
答案:1,32
点评 不难发现,对某个给定的x1,总x0∈0,1,使得g(x0)=f(x1)成立等价于f(x1)是函数g(x),x∈0,1值域中的一个元素.于是,不难理解,对x1∈0,1,总x0∈0,1,使得g(x0)=f(x1)成立等价于f(x),x∈0,1的值域为g(x),x∈0,1值域的子集.
语言量词 篇4
汉、朝、日语都具备各类量词 (汉、朝、日之间有关量词的语法述语不同。汉语为“量词”、朝鲜语为“依存名词或不完全名词”、日语为“数量词或助数词或接尾词”。为了便于撰稿, 在本文中统一标记为“量词”) , 在言语生活中经常使用。由于朝鲜语和日语深受汉语影响, 汉、朝、日语之间不仅存在同形的量词, 还在具体使用上存在异同之处。本文主要围绕汉、朝、日语中表示行为次数的量词 (以下简称为“量词”) ——“回”“次”“度”“番”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 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相互联系。
二、考察量词在现代汉、朝、日语中的异同
1、现代汉语中的使用
为了考察量词“回”“次”“度”“番”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本文主要参考《现代汉语词典》进行了解。具体如下表1:
2、考察现代朝鲜语中的使用
本文主要参考《标准国语大辞典》, 考察量词“回”“次”“度”“番”在现代朝鲜语中的使用情况。具体如下表2:
3、考察现代日语中的使用
本文主要参考《新明解国語辞典》、《岩波国語辞典》, 考察量词“回”“次”“度”“番”在现代日语中的使用。具体如下表3:
(注:度在日语中, 和语“たび”与汉语“ど”均表示行为、动作的次数, 都以汉字“度”来标记。本文中只讨论汉语“ど”表示次数的用法)
以上, 通过制表形式分别了解量词“回”“次”“度”“番”在现代汉语、朝鲜语、日语中的具体使用。
下面, 结合上述内容对比分析汉、朝、日语之间的使用异同。概括如下表4:
通过上述表4, 概观了解到量词“回”“次”“度”“番”在汉、朝、日语中的使用异同。在是否具有表示行为次数的量词功能、使用频度如何、具体使用形态如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异同点的形成, 与语言接触、语言内部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三、考察量词在汉、朝、日语中的使用演变以及相互联系
为了深入考察和分析量词“回”“次”“度”“番”在现代汉、朝、日语中形成异同的具体原因, 本文主要参考辞典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等, 通过量词在汉、朝、日语中的使用演变进行对比研究。
1、考察量词在汉语中的演变
王力著《汉语史稿》一书中, 详细论述单位词的发展。书中表述“汉语里有一种特殊的名词, 叫做单位词 (或称量词) 。单位词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度量衡单位;第二种是天然单位, 如‘個’‘枚’‘次’‘回’等。……就它与其他词类配合的情况来说, 单位词也有两种。一种是指称事物单位的, 与名词配合;另一种是指称行为单位的, 如‘次’‘回’等, 与动词配合。”。书中还表述“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 (‘次’‘回’‘趟’等) 的产生, 要比表示事物单位的单位词晚得多。……在唐代以前, 除了“两次”的意义用“再”之外, 关于行为的称数, 一律用数目字加在动词的前面。……唐代以后, 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如‘回 (迴) ’“次”等, 逐渐出现了。……一般表示行为的单位词只有‘回’‘次’两个字, 看了“次”比“回”的产生要晚得多。……”
本文参考《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海》等, 引用相关举例具体了解量词“回”“次”“度”“番”在汉语中的演变。具体如下:
(1) 量词“回”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郑公》:“五马旧曾谙小径, 几回书札待潛夫。”
唐慕幽《柳》诗:“今古憑君一赠行, 几回折尽复重生。”
《水调歌头·盟鸥》:“先生杖屡无事, 一日走千回。”
《送张公仪宰安丰》诗:“雁飞南北三两回, 回首湖山空萝乱。”
《书信·致肖军 (一九三五年四月四日) 》:“这种滑稽短篇, 只可以偶然投稿一两回, 倘接续的投, 却不大相宜。”
《两地书·致许广平四》:“这回要先讲‘兄’字的讲义了。”
(以上例句引用自《汉语大字典》)
《相和歌辞·乌夜啼》:“一飞直欲飞上天, 回回不离旧棲处。”
《红楼梦》第三二回:“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 回回定要见我。”
崔八娃《一把酒壶》:“回回把你那没油盐的话, 一天说到黑。”
(以上例句引用自《汉语大词典》)
(2) 量词“次”
《祭退之》:“三次论争退, 其志亦刚强。” (例句引用自《汉语大字典》)
《日出》第一幕:“我等了你一晚上, 叫人看你好几次, 你都没回来。” (例句引用自《汉语大词典》)
(3) 量词“度”
《北史·李彪传》:“彪前后六度衔命。”
《滕王阁诗》:“岳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天边行》:“九度附书向洛阳, 十年骨肉无消息。”
《青玉案·元夕》词:“众里寻他千百度, 暮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西游记》第五九回:“行者收了铁棒, 笑吟吟的道:‘这番不比那番!任你怎么搧来, 老孙若动一动, 就不算汉字!’”
《大海浩歌》诗:“正月十五的月亮, 又有两度下山崖。”
《采桑子·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
(以上例句引用自《汉语大字典》)
(4) 量词“番”
《广韵·元韵》:“番, 数也。”
《字汇·田部》:“番, 次也。”
《世说新语·文学》:“於是弼自为客主数番, 皆一座所不及。”
《闲中》:“问我东归今几日, 坐看庭数六番黄。”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连夜几番冲下来, 皆被乱箭射回。”
《子夜》十二:“为什么吴荪蒲今番这样的迟疑不决。”
(以上例句引用自《汉语大字典》)
《咏画屏风》诗:“行云数番过, 白鹤一双来。” (例句引用自《辞海》)
《西游记》第五九回:“行者收了铁棒, 笑吟吟的道:‘这番不比那番!任你怎么搧来, 老孙若动了动, 就不算汉子!’”
《沉船》:“第二天一清早又坐了舢板到了T岛去看那只沉船与男女的尸首, 并且为了邻里和朋友去探问了一番。”
《新滩》诗:“白浪横江起, 槎牙似雪城。番番从高来, 一一投涧坑。”
《西游记》第九四回:“[长老]怒声叫道, ‘悟空!你这猢狲, 番番害我!’”
《大柳苑春游》诗:“为惜春残共举杯, 番番风雨苦相催。”
(以上例句引用自《汉语大词典》)
以上, 通过各类辞典考察量词“回”“次”“度”“番”在汉语中的使用及其演变特点。通过大量例句了解到量词“回”“度”“番”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很频繁, 使用形态也多样。与此相比, 量词“次”的使用较少。这些使用情况与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形成明显对比。
2、考察量词“回”“次”“度”“番”在朝鲜语中的演变
本文主要参考《中韩语言文字关系史研究》, 考察量词“回”“次”“度”“番”的使用情况。由于相关例子少, 所以简单引用有关汉字“回”“次”“度”“番”的例子。具体如下:
(度量) (《龙飞御天歌》·64) ;
(番) (《龙飞御天歌》·31)
(次第) (《小学谚解》一·9) ;
(将次) (《释谱详节》十一·5)
(渐次) (《新增类合》上·26)
简单分析量词“回”“次”“度”“番”在朝鲜语中的使用演变及其原因等。
首先, 通过相关参考文献中的举例, 了解到朝鲜语借用汉字“回”“次”“度”“番”的时间较早。在具体使用上, 一开始侧重于汉字的基本词义。即, 汉字“回”主要表达“旋转;返回”;汉字“次”主要表现“顺序、次序”意;汉字“度”表达“计量单位;程度、限度;法度、规范”意;汉字“番”表达“更替、轮值”意。其中, “度”与“番”在朝鲜语中作为名词至今频繁使用。
其次、随着语言接触的不断深化, 汉字“回”“次”“度”“番”的其他用法逐渐影响、借入到朝鲜语中, 其中包括量词的用法。从数词的接续形式、接续的难易程度来看, 一般朝鲜语的固有数词接续于量词“番”或“-次例”前, 汉字数词接续于量词“回”、“次”。还有, 从固有数词的的使用历史来看, 不仅使用时间长、使用频度高, 而且使用群体普遍化。由此推测, 量词“番”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逐渐固定成为最常用的、表示行为次数的量词。
3、考察量词“回”“次”“度”“番”在日语中的演变
本文主要参考《日语国语大辞典》、《大汉和辞典》等, 系统考察量词“回”“次”“度”“番”的使用及其演变。具体如下:
(1) 量词“回”
金刀比羅本保元 (1220頃か) 上·将軍塚鳴動「其後帝王廿五代、星霜三百余回 (さんびゃくよクヮイ) 也」
易林本節用集 (1597) 「一回 (クヮイ) 一年」
日葡辞書 (1603-04) 「I cquai (イックヮイ) 。ヒトメグリ〈訳〉一廻り。文書語」
洒落本仕懸文庫 (1791) 目録「第二回朝夷名祐成酔風流忘還」
(2) 量词“度”
平家 (13C前) 八・法住寺合戦「天も響き大地もゆるぐ程に、時をぞ三ケ度つくりける」
古今著聞集 (1254) 一一・三八四「されば道風朝臣の申文にも、七度けがせるよし載たり」
浄瑠璃・松風村雨束帯鑑 (1707頃) 一「一度ふつっと喰ひ切たり」
今昔 (1120頃か) 二九・二「多衰丸は顕れて人に被知たる盗人にて有ければ、常に蔵穿つ事をぞ役としける、度々被捕て獄に被禁けり」
色葉字類抄 (1177-81) 「度々トト」
曽我物語 (南北朝頃) 一・伊東を調伏する事「されども、祐親とどまらで、対決度々に及ぶといへども、譲状をささぐる間」
コンテムツスムンヂ (捨世録) (1596) 一・一〇「ヒトニマジワルマジキモノヲトヲモウコトdodoni (ドドニ) ヲボユナリ」
浄0) 璃・嫗山姥 (1712頃) 燈龍「右大将より御返事おそしとてつかひ度々に及び候」
滑稽本・大千世界楽屋探 (1817) 中「世にありし頃は不佞なども度々 (ドド) いたしやしたテ」
结合以上举例, 简单概括分析以下几点:
(1) 日语借用汉语“回”“次”“度”“番”的时间比较早。在具体使用上, 一开始主要表现汉语的基本义。随着语言接触、交流的深化, 词义项逐渐扩大到其他词义范畴。但是, “番”借入到日语后, 经过复杂的演变过程, 却固定表示“顺序;留守、值守、值班”等意思, 不表示次数。
(2) 日语中有和语“たび”一词, 表示“时间、次数”等。后来, 汉语“度”借入到日语后对应标记和语“たび”。这样, 汉语“度”原本所具有的词义、语法功能与后来被日语赋予的词义、语法功能之间产生摩擦。经过漫长的语言使用及演变过程, 现代日语中的汉字“度”逐渐演变为兼容两方面的词义和语法功能。当然, 在具体使用中表现出某一词义项或某种语法功能被弱化的各种语言现象。在这里不详细讨论。
四、结语
本文围绕量词“回”“次”“度”“番”, 着眼于词义、使用形态等的变化, 重点考察汉、朝、日之间的异同。还结合历史语言学、描写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的理论知识, 立足于大量的举例, 深入分析形成异同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等。由于多方面的不足, 很多问题没能够充分解释、说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摘要:关于量词的使用上, 汉、朝、日之间存在很多异同点。为了考察和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形成原因等, 本文主要围绕表示次数的量词——“回”“次”“度”“番”等进行横向、纵向对比, 并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联系。
语言量词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儿歌《量词歌》,感受儿歌活动的乐趣。
2、通过游戏,引导幼儿正确使用量词。
3、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4、通过多种阅读手段理解图画书内容,了解故事,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情节。
活动准备:
1、课件
活动过程:
一、找错游戏。
1、师:现在,老师要讲一句话,这一句话中有两个地方讲错了。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能把错的地方找出来。师:一匹牛 两头马,三只鲤鱼四条鸭“。
2、引导幼儿大胆找出错误并进行改正,对量词的正确使用有个初步的感知。
3、小结:小朋友真聪明!把我说错的地方都找出来了。”匹、头,条、只“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量词。“(出示字卡”量词“。)量次说错了,就会闹出笑话来。
二、学习儿歌。
1、师:今天,有很多量词都跑来跟我们做游戏了。不过,他们都躲在一首儿歌里面,要大家把他们猜出来呢!你想来猜一猜吗?(想)
2、出示儿歌第三句”五本书六支笔。“看!图上是什么?有多少?请你来说一说!”)
3、猜猜第四句儿歌中的物体名称。
师朗诵“七×树,八×花。”把××朗诵在心里,鼓励幼儿大胆猜想物体的名称。
4、猜想第五句儿歌中的量词。
师朗诵“,九×飞机,十×车。”把“×”量词念在心里。
(引导幼儿自己想猜想哪一个就说哪一个,可以不按照顺序。)
5、出示正确答案,给予猜对的幼儿以言语奖励。
6、教师小结:想不到一个小小的量词也有这么大的学问,牛要说“头”、马要说“匹”。所以说(出示儿歌最后一句):“量词千万别说错,说错就要闹笑话。”
三、朗诵儿歌《量词歌》
1、倾听老师完整朗诵。
2、幼儿同老师朗诵。
四、经验迁移活动通过苹果让幼儿感知有些物品的量词随着数量以及容器的改变会有所改变。
五、延伸幼儿在身边找量词。
教学反思:
活动氛围较好,幼儿兴趣也较高,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观察的很仔细,而且表述的也很准确,可见幼儿自己探索实践的能力是很强的,但幼儿的年龄决定了他们认识的局限性,仅靠自己的直接经验是不行的,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一个小“闪光点”,给孩子充分感知活动的空间,帮助幼儿自己设立活动内容,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幼儿是活动的主体。
语言量词 篇6
关键词:个体量词,认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H195
1. 引言
虽然量词是汉语十一大词类之一,但是由于受到印欧语系语法体系的影响,中国语言学家们对汉语量词的研究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才开始。尽管很多研究者对量词的分类有着不同的意见,但是他们都意识到了汉语量词中一类特殊量词的存在,那就是“个体量词”。相对于印欧语系中的语言而言,个体量词是汉语的一个特有现象。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个体量词与其它类型量词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2. 个体量词的特殊性
个体量词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产生与发展方式的不同。
和其它类型的量词相比,个体量词在产生之初就是建立在转喻的基础之上的,而所谓的转喻,无非是在已有的认知经验上进行延生,既以一个认知域中的原型概念为中心不断拓展。而其它类型的量词却不一定经历这种不断延生的过程,比如度量词“斤”,其含义从兵刃到称量器具再到计量单位,虽然有一定的延生,但是都相对比较固定,而且在延生的过程中,其发展相对单一。
也就是说,个体量词在发展过程中,是始终围绕着原型进行拓展的,且在拓展的过程中,新的范围之间有密切联系,如“头”从作为牲畜的量词到形容“蒜”,都是围绕原型“首”——圆而结实的东西展开的,而且它所能结合的名词与初期促使它形成的名词原型密切相关。但是其它类型量词则不同,它们的拓展过程是根据新事物,新概念的产生而扩展的,且展开之后相对稳定,而且之后它所能结合的名词与初期促使它形成的名词原型关系不大。如“斤”可以用来形容各种可以计重之物,而“双”可以用来形容各种成对的事物。
第二,表义上的不同。
与其它量词表达确切的意义不同,个体量词的表义性体现在它能够弥补认知层面上的一部分具象形象,在这一点上,个体量词的域和形容词的域有一定重合,但是不像形容词那样能够赋予它所修饰的名词确切的特点,个体量词是一些认知经验的模糊集合,赋予它所结合名词一系列较为模糊的特性,而这一系列特性和最初促使它形成的名词息息相关。并且,与其它量词相比,个体量词的概念范围更为复杂。其它量词的概念范围较为简单直接,如度量词就是表示它所指的度量,临量词也是以它自身的特征为中心的,如,不管是“一碗水”还是“一碗粥”,“碗”的特性不会根据它内部所盛之物的特点而改变,但是“一头牛”和“一头蒜”中,“头”所表现的具体认知特点是和它所结合名词的特点相通的。
第三,与名词的结合方式的不同
与其它类型的量词相比,个体量词与名词的结合更为紧密。名词和量词必须满足一定特征的匹配才能相互结合,在这种特征匹配的过程中,个体量词和其它类型的量词表现出了不同。
在汉语中,当新兴事物产生,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将事物本身的特征与个体量词进行匹配,如电脑出现之出,人们通过自己的认知经验将其和量词“台”结合,而一旦搭配形成,就会比较固定,即使后来出现越来越轻薄的手提电脑,在正常情况下也是与“台”进行搭配。
而其它量词更注重自身的特征,也就是说,其它量词对名词的选择性更强,它们不要求在各个方面的吻合,而是只要满足它自身特点的名词就可以与它相匹配。如“斤”可以用来结合“肉”“铁”甚至“苹果(手机)”。
也就是说,个体量词与名词的结合更为紧密,而其它量词与名词的结合较为松散。因此可以将个体量词成为“黏着量词”,将其它量词成为“松散量词”。
3.个体量词特殊性形成的认知原因
汉语中有丰富个体量词的原因与汉民族的认知形式和汉语的特点息息相关。
汉民族的认知形式偏向于抽象或者泛化,也就是说,人们在存储认知经验的时候偏向于整体性,只要存储大致轮廓即可,这种认知方式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汉语没有曲折变换,这种没有曲折变换不光体现在没有时态变换,也体现在名词没有数和性的变化。而在表达的过程中,当需要具体表现出一种抽象的特征的具体特点时,就需要借助其它的方式,这就要求了个体量词的出现。在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名词的概念或定义也是一系列认知经验的集合,与有曲折变换的语言相比,没有曲折变换的语言缺乏了数与性这样的特征,从而使其所描述出来的对象相对而言不够具体,而个体量词由于和其原型名词的关系和它自身的特征,将促使量词产生的原型名词的数与性等特征叠加在它所结合的名词的概念域上,恰好弥补了这种不够具体的缺陷。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曲折变换的语言中一般没有个体量词,而在没有曲折变换的语言中却有相对丰富的个体量词。
4.总结与思考
个体量词无论是在产生与发展方式上,还是在表义和与名词结合的方式上,与其它类型的量词都有着一定差异,而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汉民族的认知形式,可以说量词上的不同,只是内在认知形式不同的外在表现。
本文对个体量词诠释并未能完全阐明个体量词与其它类型量词的所有差异特征与原因,也只是相当初步的研究,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总结分析个体量词这类特殊的量词与其它量词的差异,而在解释清楚差异的基础上,则能开始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研究人类语言中量词这一类词产生的认知基础,从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人类语言。
参考文献:
[1] 李先银. 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及其原因探讨[J].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5).
[2] 王彤伟. 量词“头”源头浅探[J]. 语言科学,2005(4).
[3] 周永平. 汉英量词研究综述[J]. 宜宾学院学报,2010(10).
[4] 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手册[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7.
[5] 万献初. 现代汉语分类系源[J]. 咸宁师专学报,2000(20).
量词“领”“令”“刀” 篇7
“领”的本义是脖子, 转义为“衣领”, 再引申指衣服的件数。《荀子·正论》:“太古薄葬, 棺厚三寸, 衣衾三领。”量词“领”不仅适用于衣、袍, 还可用于席子, 如“一领草席”。“领”不用于纸张计数。用作纸张计量单位的是“张”“刀”和“令”等。
沈榜《宛署杂记》载, 明代一次乡试要用“包裹纸十刀”。回忆五四运动的资料中记述, 为了发布《北京学生界宣言》, 北大校长蔡元培告知总务科, 拨给《宣言》起草者中文系学生许德珩“一刀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量词“刀”:“用于手工制造的纸张, 1刀通常为100张。”而量词“令”的释文是:“机制的整张原纸500张为1令。”按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的规定, 1令机制纸为20刀, 1刀机制纸是25张。这个标准中的“令”“刀”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
不同的语言里, “令”的含义不一致。英文中用于纸张计数的单词有quire和ream。quire指的是24张纸, 中文意译成1刀。ream音译为“令”, 有“短”“长”之别, 短令是quire的20倍, 480张;长令是quire的21.5倍, 516张。在日本, 1长令机制纸则是1000张。
量词兄弟的故事 篇8
“只”字的话招来了一阵哈哈大笑的声音。噢,原来是它——“棵”字。它说:“我代表多少棵植物,我才是主角!”
这样,量词兄弟们你争我吵,不肯罢休。
这声音引来了字典公公。字典公公故意把量词兄弟们换了位置。此后,量词兄弟们和自己对应的词语混淆了,比如:一条粉笔、两头鸭子、一枝书、两根马……结果闹了很多笑话。人们在用量词的时候也因此无所适从,怨声载道。
一天,量词兄弟们一起议论:“人们怎么埋怨我们了?”字典公公听了,把原因说了出来:“孩子们,你们都很重要。只要有一个排错了地方,引来的,只有人类的埋怨和嘲笑。请你们不要吵架,我会把你们放回原位的,好吗?”量词兄弟们个个都脸红了。它们再也没吵过架,它们也恢复了原来的位置,人类也很好地把数量词搭配使用了。一直到现在,量词兄弟们都没有再吵过架。
语文知识点击板
每种事物用什么量词做单位,是有一定规定的,如“两列火车”不能说成“两条火车”,如果搭配不当,就会闹笑话,所以我们使用量词要得当。
趣味语文馆
读句子,用“__”画出句子中的数量词,并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例:妈妈刚从菜市场买来两斤土豆。(两斤)
(1)小鸟在一棵大树上做了一个鸟窝。()()
(2)奶奶向我介绍了家乡的一种特产。()
(3)爸爸新给我买了五本课外书。()
(4)我订了一份《中国儿童报》,内容可丰富了。()
(5)教师节那天,我送给老师一束鲜花。()
答案展示厅
(1)一棵、一个(2)一种(3)五本(4)一份(5)一束
快乐学习歌
一头牛,两匹马,三条鱼,
四只鸭,五本书,六支笔,
七棵果树,八朵花,
九架飞机,十辆车,
吴语通用量词“只”探源 篇9
1、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量词“只”
没有量词“个”应用范围那么广泛, 《现代汉语八百词》总结了“只”的四种用法:1.用于某些成双成对的东西中的一个, 如一只手。2.用于某些动物, 如一只鸟。3.用于船只, 如一只船。4.用于某些日用器物, 一只箱子等。但是在南方方言比如吴语、湘语中, “只”却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个体量词, 其地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个”。钱乃荣指出:“只, 上海话个体量词中使用范围最广泛的量词, 其含义较空泛, 普通话里用‘个’的场合上海话往往用‘只’”。
二、汉语史上“只”做过通用量词吗
1、战国晚期, 在《荀子》中可以
看见“个”作为个体量词的早期用例, 而“只”作为量词的用例还没有见到。例如:
以度取之, 衣三属之甲, 操十二石之弩, 负服矢五十个, 置戈其上 (《荀子·议兵第十五》)
2、西汉时期, 在《史记》中可以
看见“个”的一个用例, 而“只”此时作为量词的用例仍未发现, 此时, “枚”这个最早的通用量词已经出现, 在《史记》中有五个用例, 例如:
木千章, 竹竿万个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
3、东汉时期, “枚”已经是使用
范围最广泛的量词了, 在《汉书》中, 量词“枚”出现了17次, “个”2次, “只”0次。例如:
公长千丈, 木千章, 竹竿万个, 轺车百乘, 牛车千两;木器漆者千枚, 铜器千钧 (《汉书·卷九十一·货殖传》)
4、魏晋六朝, “枚”仍旧是使用
范围最广泛的量词, 在中土文献《世说新语》中量词“枚”出现了2次, 量词“只”、“个”出现了0次;佛经《六度集经》中量词“枚”出现了12次, 量词“只”、“个”出现了0次。例如:
因下玉镜台一枚。 (《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
5、隋朝时, 量词“个”的应用范
围已经开始扩大了, 势力已经接近“枚”了, “只”仍然很少使用。隋朝的佛经《佛本行集经》中, 量词“枚”出现了12次, “个”出现了11次, “只”出现了3次。例如:
别作一枚大欢喜丸。 (《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五》)
6、唐朝时, “个”成了使用范围
最广泛的量词, “枚”的适用范围急剧缩小, “只”仍然很少使用。《敦煌变文集》中, “个”出现了274次, “枚”出现了3次, “只”出现了4次。例如:
三个女人同作伴, 奔波直至水边傍。《敦煌变文·卷七》
7、宋朝时, 在《朱子语类》中,
量词“个”出现了1500余次, 量词“只”出现了不到20次。例如:
须着有四只脚, 平平正正, 方可坐;若少一只脚, 决定是坐不得。 (《朱子语类·卷九·学三》)
8、元、明时, “个”仍旧是应用
范围最广的量词, 量词“只”仍旧很少用。《老乞大》中, “只”出现了1次, “个”出现了250次。例如:
我将这几个马卖去。
显然汉语史上, 并没有这样一个时期, 即“只”广泛应用, 而“个”后来居上, 随后, “只”的适用范围缩小。实际上, 从西汉到隋朝, 有过应用范围很广泛的“枚”, 到了唐朝, “个”迅速取代了“枚”, 变成汉语中应用最广的量词了。
三、吴语中的“只”是何时成为通用量词的
1、《山歌》是冯梦龙 (1574-1646)
编辑的吴地民歌集, 是现存最早成篇使用吴语的作品, 是吴语史上最值得注意的文献之一。这部语料反映的是17世纪吴语的面貌, 笔者统计显示, “只”作量词只出现了3次, 而“个”却出现了约30次, 出现频率之比为1:10。“只”所修饰名词的种类只有3种, 而“个”有11种, 量词“只”的使用范围只有量词“个”的约20%。可见, 17世纪, 在吴语中, 适用范围最广泛的量词和北方话一样是“个”, 不是“只”。
2、晚清韩邦庆 (1856-1894) 著
的《海上花列传》, 被胡适称为“苏州土话的文学的第一部杰作。” (该书的叙述语言是官话, 但是人物对话全部用方言, 基本上是苏州话。) 据笔者统计“个”做量词大约出现了300次, 但其中270次都是指人的, 其余的可与“个”搭配的名词约30个;而可与量词“只”搭配的名词约有45个。如果考虑到《海上花列传》中的叙述语言有不少官话成分, 那么, 在实际的吴语口语中, “只”的使用范围很可能已经超过“个”了。现在, 我们可以肯定的说, 17世纪的吴语通用个体量词和北方话一致, 是“个”, 随后的两个世纪, “只”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大约在19世纪末, “只”就已经成为吴语中使用范围最广的量词了。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605.[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605.
[2]钱乃荣:《上海话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2]钱乃荣:《上海话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量词“个”的偏误分析 篇10
关键词:量词,“个”,偏误
现代汉语中拥有丰富的量词, 量词是汉藏语系中特有的词类, 在现代汉语中拥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有很高的使用频率。对于母语是汉语的人来说, 使用量词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但是对于母语是非汉语的汉语学习者来说, 量词是他们很少接触, 甚至是从没有接触过的词类。许多学习者对于量词的使用往往觉得障碍重重, 无从下手。这就使得量词成为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错误的词类之一。其中个体量词“个”又是大多数个体名词通用的量词 (1) , 也是学习者最早接触到的、使用频率较高的量词。
于是, “个”就变成了一个让汉语学习者又爱又恨的量词。在汉语学习的初期阶段, 学习者只简单掌握了“数+量+名”和“动+数+量”的简单结构以及为数不多的量词。然而学习者很快就发现了万能量词“个”, 因为它是个“填空子的单位词”, 似乎可以做任何事物的量词, 比如“一个老师”“一个商店”“一个桌子”等, 这样的词组在母语使用者听来可能会觉得别扭, 但是依然可以明白说话者的意思, 所以汉语学习者都喜欢用“个”这个量词。刚开始, 教师可能会容忍这些词组的出现, 但是,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 教师会要求学习者使用更确切的量词。此时, “个”不再是万能的, 对学习者来说, 各种各样的量词逐渐成为了学习地负担。很多学生也不明白为什么“个”不顶用了, 如之前的词组如果改为“一位老师”“一家商店”“一张桌子”会更好, 但学习者并不明白“位”“家”和“张”比“个”好在哪里。
一、偏误归纳
针对以上问题, 文章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关于“个”的语料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偏误原因分析。通过对语料库的筛选, 我们共获得37063条关于量词“个”的语料, 其中有错误的语料为980条, 出现“个”这一量词的有1429处。出现偏误的“个”共有995处, 偏误率约达69.93%。其中错用“个”的地方共有394处, 约占偏误总数的39.60%, 缺漏“个”的有312处, 约占总数的31.36%, 多加“个”的共有289处, 约占总数的29.05%。
以上结果显示, 量词“个”的主要偏误分为三种类型。但由于语料的数量较大, 在下面的分析中, 文章只选取部分语料进行举例分析。
(一) 错用
这类偏误情况是指学习者在量词短语中不该使用“个”的地方使用“个”来替代其他量词。也就是出现了上文提到的学习者用万能的“个”来替代所有的量词的现象, 也有学者称这类偏误为“个”的泛化。这类偏误的频率是最高的, 现举例如下。
1. 一看考试题目《对我影响[B向]最大的一个人》就想起来一张{CC个}脸。
2. 回国后, 我在{CD某}一家{CC个}公司从事{CQ了}五年的广告方面的工作。
3. 我会说两种{CC个}外语:[BC.]一种{CC个}是英语, 一种{CC个}是汉语。
4. 如果他决定{CQ了}一件{CC个}事情, 他肯定做。
5. 以前对我来说他好像[B象]是块{CC个}很硬的矿石。
6. 但是我的父亲快要完成他的医学训练的时候[BQ, ]他在一次{CC个}飞机事故{CQ中}去世了。
7. 我认为[C]{CQ在}这篇{CC个}文章的情况下, 安乐死是正当的。
例1中, “一个脸”改为“一张脸”, 因为, 脸属于平面的东西, 所以用量词“张”更形象。例2中, “一个公司”改为“一家公司”, 虽然在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提及“个”也可用于某些有专有量词的事物 (2) , 但既然这些事物有专用量词, 那么专用量词才是为这些事物量身定做的, 才是修饰这些事物最恰当的量词。例3中, “两个外语”“一个是英语”“一个是汉语”分别改为“两种外语”“一种是英语”“一种是汉语”, 因为“种”更能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 也更具有书面语色彩。例4中, “一个事情”改为“一件事情”, 因为“件”多用于个体事物或事件。例5中, “像是个很硬的矿石”改为“像是块很硬的矿石”, 因为矿石是块状事物, 用量词“块”更形象。例6中, “一个飞机事故”改为“一次飞机事故”, 因为“次”用于可能反复出现的事情。例7中, “这个文章”改为“这篇文章”, 因为量词“篇”多用于修饰文章、纸张、书页等。
(二) 缺漏
这类偏误是指汉语学习者在应该使用量词“个”的场合没有使用, 导致量词的缺失, 现举例如下。
1. 有一{CQ个}家庭有了一个残疾的孩子。
2. 公务员的生活比较艰苦, 而且一{CQ个}月的工资也不够。
3. 她有十{CQ个}兄弟姐妹。
4. 他常常说[C]:我很愿[C]意[C]对客人敬[C]礼, 因为我敬[C]一{CQ个}礼, 那客人花很多钱[BQ。]这[C]个钱, 相当材料费{CC贵}的好几倍。
5. 我只想说从这{CQ个}故事里我得到感动和安慰。
6. 我也不想去, 嗯, 给他们{CQ个}条件。
7. 我们打算不带那么多钱, 背着一{CQ个}大旅行包, 打扮得{CQ像}贫穷学生一样。
8. 于是我下了一{CQ个}大决心, 决定参加专门给{CC供}中国人开的培训班。
9. 因为[BD, ]这{CQ个}村位于东京{CJX}接近的山丘[B岳]地带, 而且东京的夏天又热又湿, 不能生产做{CC用}沙拉的素菜, 所以夏天也{CJ-zy很}凉快的这{CQ个}村的夏天[BD, ]很忙。
10. 我这{CQ个}假期回家非常感动{CD了}。
例1中, 缺漏了作为修饰社会单位的量词“个”;例2中, 缺漏了作为修饰时间名词的量词“个”;例3中, 缺漏了作为修饰人的量词“个”;例4、5、6、8中, 缺漏了作为修饰抽象名词的量词“个”;例7中, 缺漏了作为修饰具体名词的量词“个”;例9中, 缺漏了作为修饰地点的量词缺漏;例10中, 缺漏了作为修饰时间的量词“个”。
(三) 误加
这类偏误是指在不该使用“个”的场合使用了“个”, 现举例如下。
1. 我每天睡觉的时候做{CD个}噩[B惡]梦。
2. 我们不算是孩子, 都是{CC就是}{CD个}成人{CQ了}。
3. 还有当你的好{CD个}女儿。
4. 镇上的居民大概有五千多{CD个}人口{CJZR}, 大部分都是华人。
5. 妈妈常常说:“中缅是{CD个}好邻国, 你们的时代继续发展{CC创造}中缅友谊, 你应该学习中文, 有{CC要}机会的话, 要出去当留学生到北京大学{CJZR}”。
6. 从祖母口中知悉三叔是全{CD个}市唯一的大学生, 在那个时代可{CC要}算是了不起了。
7. 我对这{CD个}件事有意见, 我的看法是他的行为不是犯了故意杀人罪的。
8. 其中一个杀死另一个, 而他在法庭上却{CC能}说他们是{CD个}好朋友, {BC}而且说好朋友求他帮助自杀[B求]。
9. 我觉得代沟是前一{CD个}代和后一{CD个}代的想法差别。
例1是强调事情发生的频率, 不用量词“个”。例2、4、5、8中, “个”是个体量词, 而例句中的“我们”“人口”“中缅”“他们”都不是单一个体, 所以不用“个”修饰。例3中, 好女儿是已知的信息, 不用“个”修饰。例6中, “全市”强调的是范围, 中间不加量词。例7中, 已经有修饰“事”的量词“件”, 不需要再加量词“个”。例9中, 已经有量词“代”, 不需要再使用量词“个”。
二、偏误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对“个”的偏误类型的总结, 文章对偏误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主要有一些几点。
(一) “学”的方面
1. 母语的负迁移
文章的开头提及了汉语量词的特点, 它是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 也就是说, 许多语言中没有量词这一词类或者量词没有汉语那么丰富。那么汉语学习者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产生偏误就不难理解了。如果学习者的母语中没有量词, 那就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量词缺漏的现象。如果学习者的母语中有量词, 但和汉语的量词不完全对应, 这就会使得学习者将母语中的量词用法直接翻译到汉语中, 从而出现错用的现象。
2. 目的语的负迁移
当学习者对汉语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 就会把有限的汉语知识进行不适当的类推, 进而造成偏误。量词“个”在汉语中的适用范围很广, 学习者自然会对它的用法进行类推, 这样就很容易出现错用的现象, 即“个”的泛化。
3. 学习者的交际策略
学习者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会回避一些掌握得不好的量词, 用万能量词“个”代替, 于是就会出现错用的偏误。
(二) “教”的方面
1. 教材方面
在现行的许多教材中, 大部分没有对量词进行特别说明, 只在单词表中将量词的词性标注出来, 这样学习者只掌握了课文中的搭配形式, 却无法真正掌握量词的用法, 更无法准确、灵活地运用量词, 这也是学习者出现偏误的原因之一。
2. 教师方面
量词在众多语言点中往往是被教师忽略的那类。作为母语使用者的汉语教师对量词的搭配使用往往习以为常, 并不认为量词是教学重点。教师不向学生说明各个量词搭配之间的区别, 学习者不得不用“个”来“填空子”, 这又是造成偏误的另一个原因。
“个”是汉语中最重要的量词, 文章对“个”的偏误进行了分类归纳和偏误原因分析, 希望能够得到教师和学习者更多的重视, 尽可能地减少“个”的偏误的出现。
注释
1胡志军.与留学生量词“个”有关的偏误分析[J].科技信息, 2012 (23) :154.
量词“粒”的用法 篇11
能够和量词“粒”连用的名词大概有以下几类:
A种子(如麦子芝麻黄豆)
B沙子泥土尘埃
C钻石红宝石水晶
D珍珠汗珠葡萄仙丹
E纽扣棋子痣
F子弹
G进球入球
A类事物仔细看来和“米粒”都不太一致,但它们的体积都很小,与“米粒”相当,所以“体积很小”这个特点被凸显了,而其外形上的差别也就被忽略不计了。
B类事物在形体上就更小了,可以小到“尘埃”那么大,它们能够用“粒”称量也是由“体积很小”这个意象特征关联起来的。
C类我们也是可以用“颗”计量的,它们还能够和“粒”搭配是因为它们更符合“粒”“体积很小”的特性。
D类都是球形的事物,体积上也都比“米粒”要大一些,“颗”是比较贴切的量词,能够用“料”主要是符合“体积很小”的特点,而其具体形状上的差别比时已经被忽略了。
E类的“纽扣”“棋子”“痣”用“粒”计量时,不再考虑视觉角度的问题,仅只是凸显了它们整体体积的“小”,作为有一定相似性的成员是可以归入“粒”的范畴之中的。
F中的“子弹”就像是一粒被放大的米,完全符合了“粒状”的特点,而且“子弹”本身也比较小,从家族相似性的角度考虑,两者的意象较接近,是可以和“粒”搭配使用的。
浅析龙岩方言量词“头” 篇12
第一, 用于牛、驴、骡、马等家畜;第二, 用于蒜。据此,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现代汉语中量词“头”的可修饰范围还是比较宽泛的, 因为它即能称量有生命的动物又可以称量无生命的它物, 而比一些专指量词, 如度量衡量词修饰的范围要大。但是, 它的具体使用范围又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即其所能够具体称量的事物其实并不多。归纳起来大概只有“马、牛、羊、骡、大蒜”等几个。
而在龙岩方言中, 情况就不一样了。
我们来看以下的例子:
一头羊两头鸡一头草一头树一头菜一头鱼
一头老虎一头蚂蚁两头蟑螂一头椅子一头大蒜
上述这些例子在龙岩方言中说法都是成立, 而且是比较常用的。对此, 我们进行如下的分析。
首先, 我们可以发现, 龙岩方言量词“头”在称量“马、牛、羊、大蒜”等事物的时候, 它的用法与现代汉语量词“头”的用法是大致相当的;
第二, 龙岩方言量词“头”的使用范围较现代汉语而言要宽泛许多, 它表现在如下方面:
1、它的称量范围不仅包括有生命的生物, 而且包括了无生命的物体, 如桌子、椅子等;
2、龙岩方言量词“头”在称量动物方面较现代汉语量词“头”而言要大的多。它能指称的物种已经不局限于家禽的范围, 而包括了很多的动物, 如鸡、鸭、鹅、鱼、老虎、蚂蚁、蟑螂等。而且, 在动物的体积方面也没有了“体积较大”的限制。
3、龙岩方言量词“头”在称量植物的时候, 其使用的范围已经不仅仅限制为称量大蒜, 而可以称量很多其它事物, 如树、草等。
因此, 林丽芳 (2007) 指出, 龙岩方言量词“头”经常用来称量动植物。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龙岩方言量词“头”兼有现代汉语量词“头、张、只、棵、株”等量词的用法。
二、在魏晋以前, “头”作为量词使用的状况还是不多
表示“头”的概念一般用量词“首”。“头”字大约产生于战国时期, 最初的含义是表示人的头部。《说文解字》中说:“头, 首也。”广雅释亲说:“首谓之头。”根据声训关系我们可以看到, 头跟首属于定审邻纽, 侯幽旁转, 因此它们属于一组同源词。其后的一段时间内, 产生了“头、首”同义连文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出, 这里的头跟首指称的都是头的意思。由于同义沾染的影响, “头”具有了“首”的意义。这点不仅表现在其名词义的用法上, 而且表现在其量词义的用法上。这其中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其具体演变的经过可以参阅叶佳郴 (2004) 的论文《量词“头”的历时考察及其他称量动物的量词》, 这里就不再赘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现代汉语量词“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了解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分析龙岩方言量词“头”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 龙岩方言量词“头”的成因大约有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来源是直接承继于古代汉语的用法。龙岩方言作为闽南方言的一支, 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特征。这些古汉语的成分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由于地理、政治、文化等因素沉积在方言中并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我们以魏晋时期为例。两晋时期政治动乱, 大批客家人从中原地区往南迁徙。根据客家学学者罗香林教授的说法, 他们当中迁徙最远的人已经到达了江西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到沿途文化的影响, 结合自身文化以及闽、粤、赣边界一带的土著文化而形成了自己的新兴的文化。而且, 在客家人之前, 操闽语的人已经先于他们到来。虽然目前并没有关于操闽语系人们南迁的具体史证资料, 但是从他们所操的中原汉语比客家人还要古老这点可以推断他们南迁的时间应该早于客家人。这两支中原南迁的队伍不仅带来了中原地区的生活文化习俗, 而且在语言使用中也保留了大量中原汉语的痕迹。魏晋时期, 量词的使用大大丰富以后, “头”可以用来称量几乎所有的有生命的有头之物。而这点在龙岩方言中亦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据王彤伟 (2005) 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量词“头”除了可以用来称量人、家畜、兽类, 还新增了家禽、鱼类、昆虫、树木等用法。而这些用法至今仍然保留在龙岩方言量词“头”的使用当中。
其次, 龙岩方言量词“头”的形成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其他方言文化。闽、粤、赣周边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区域。在上古时期, 那里居住着百越人;唐代的时候, 畲族人在那里聚居。多元文化带来了语言上的交融。时至今日, 龙岩方言已经发展成为了具有客家话底层因素的闽南方言了。我们以“一头树”为例, 说明这个问题。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的记载, 用量词“头”来表示“棵、株”这个概念属于客家方言的用法。它的使用点包括了福建的永定下洋、连城庙前以及江西的上犹、瑞金等地。这些地方距离龙岩方言的使用区域很近, 而且《词典》并没有记载闽方言有此用法。但是, “一头树”这种说法在龙岩方言中确实是被认可的,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它的来源应该是与客家文化相交融、影响的结果。
三、学术界关于量词发展的观点是
汉语的量词是在不断的细化, 其表意是在不断的精确化。我们把这类观点称为“精确表意说”。
量词“精确表意说”的观点是可信的。量词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产生和分化以达到精确表意的目的。但是, 精确表意只是这一类现象的结论概括——精确表意这个现象只是汉语量词在不断分化之后产生的结果, 而不是量词发展的“催化剂”。用结果来反证原因是不可取的。而且, 它也无法解释为什么现代汉语的量词“头”在汉语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化, 而龙岩方言的量词“头”分化情况却不那么明显。
对此, 我认为可以给出如下两方面的解释。
首先, 这是由于量词“头”在不同历史时期, 具有不同的地位造成的。在中古时期, 量词“头”作为一个通用量词, 它的地位是很高的。头是人们所能看到的身体最重要的器官, 因此, 用来称量有头的物体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是在中古时期, 大量的中原人民南迁, 把“头”作为重要量词的地位带入了龙岩方言。至明清之后, 已无大批移民迁居进入这片区域, 加之龙岩地处闽、粤、赣边, 四周环绕多山, 交通闭塞, 因此, 龙岩方言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 盛兴于明清的那场量词分化运动对龙岩方言量词的影响并不是太大。而且, 量词属于词类发展中比较不活跃的那一类, 因此, 龙岩方言量词“头”的使用仍旧保留了很多古语的因素。
第二, 汉语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大量吸收了词汇。这些词汇有些是专职量词, 有些是借用其他词类。这些丰富的词汇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量词库, 为量词的精确表意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而龙岩方言则由于上述的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缺乏了构成精确表意的物质基础。因此, 其分化的程度较现代汉语的量词要小的多。
第三, “头”作为量词意义产生之初, 它主要明确地用于称量“牛、羊”。因为牛和羊体积较大, 而且为畜养, 因此, 它使量词“头”带上了修饰体积较大, 而且为畜养动物的这类修饰特征。西汉初年, 班超出使西域, 引进了骆驼等物种。与牛、羊相比, 骆驼也具有体积大、畜养等特点。因此, 用于称量骆驼的量词也使用“头”。中古时期, “头”作为量词的地位很高, 它可以称量一切有头之物。但是, 由于“头”的被修饰体, 如植物、昆虫等不具有体积大、畜养等特点, 因此, 它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其它量词所取代。
这里, 我认为可以用“沾染”的观点来进行解释。“沾染”的观点来源于“词义沾染”, 指的是本不同义的两个词由于经常组合使用, 导致组合中某个不同的词感染上与它临近词的意义。当然, 这里“沾染”的并不是被修饰词的词义, 而是被修饰词词义所指称事物的特性。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 不属于这个意类的词就从这种词中分化出来, 而为其他的量词所修饰。
摘要:本文以龙岩方言量词“头”为研究对象, 将其使用状况与现代汉语量词中的“头”进行比较, 并就其产生、发展、演变等关系做一些粗浅的描写, 并试图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量词,龙岩方言,头
参考文献
[1]黄今许.龙岩方言中的古汉语遗存[J], 载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
[2]郭启熹.闽西方言与普通话[J], 载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
[3]林丽芳.刍议龙岩地方普通话中的方言语法成分[J], 载龙岩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
[4]林清书.闽西方言与闽西移民史[J], 载龙岩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9年第3期
[5]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八辑[M], 成都:巴蜀书社, 2005
[6]王力.同源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7]王彤伟.量词“头”源流浅探[J], 载语言科学, 2005年第3期
【语言量词】推荐阅读:
量词用法07-13
汉语量词研究10-09
对外汉语量词教学10-09
量词练习及答案11-06
中日量词的比较研究08-16
含有一个量词的否定08-16
一年级数量词练习09-01
初级日语量词的教学方法初探10-23
【优教通,同步备课】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1教案:第1章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参考教案06-05
非语言性“语言”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