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放射线

2024-09-08

胸部放射线(共7篇)

胸部放射线 篇1

成人肺下叶结核易误诊为肺炎、肺癌或肺脓肿以及其他的肺部疾患,它是一种较少见的结核类型,临床不典型,读片不容易,往往也因为误诊延误治疗最佳机会,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我们回顾性分析了肺下叶结核167例的临床资料,就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加以分析总结,以减少失误,为尽早诊断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7病例为我所及其他2个城区所2000年2月~2008年7月期间就诊的病例。男性104例,女性63例;发病年龄16~56岁,其中18~35岁者占84.5%。临床表现:咳嗽者147例,咳少量黏液痰者61例;咳血或痰中带血者79例,胸闷疲乏者98例,79例有低热,109例有盗汗。

1.2 诊断标准

采用上海医疗仪器生产的200 Max光机,后前位胸部正位片、侧位片进行摄片。病变位于一侧或是双侧肺下叶,其余肺野完全清晰,全部病例查结核抗体阳性,痰检或支气管镜刷检查到抗酸杆菌,消炎2周无效,给予抗结核治疗有效而确诊。

1.3 实验室检查

在167例中血白细胞增高107例,血沉增快88例,痰检找抗酸杆菌54例,经支气管镜刷检查到抗酸杆菌43例。

2 结果

检测发现结核病灶分布:右下肺89例,左下肺34例,双下肺72例;下叶背段109例,后基底段32例,外基底段21例,前基底段6例。各肺段中病灶以下叶背段最多,其次为后基底段。病灶性质:渗出性病灶占46.7%,增殖病灶占17.9%,混合性病灶占35.4%,包括渗出、增殖、干酪、纤维化等性质不同的病灶,且不能分出以何种病灶为主。根据病灶的X线表现特点对病灶分型:小叶肺炎型、浸润型、团块型、肺脓肿型和支气管播散型。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和艾滋病病人的不断增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结核菌耐药菌株的逐年增加,下肺结核的发病率逐年增加[1~3]。不合并上肺结核的单纯下肺结核属于不典型肺结核中的一种[4],病人发病后,其症状、体征和胸部影像学及临床经过等诸多方面与一般肺结核患者有许多不同特点。病人往往缺乏典型的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同时又多合并肺内或肺外非结核性疾病,混淆掩盖了肺结核病的表现,极易漏诊和误诊,造成病情的延误,增加治疗的困难。

下肺叶结核的X线表现较为多种多样,初次就诊时较难明确诊断。临床上要与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和肺癌等常见病相鉴别,还要与肺囊肿、肺包虫病、肺大泡和肺隔离症等少见病相鉴别。本研究发现,下肺结核多好发于青年,尤其青壮年,本组18~35岁青壮年占84.5%。病程缓慢,症状不重,无明显结核中毒症状,与肺内普通炎症比较,寒战、高热、吐脓痰少见;咳嗽较轻,痰中带血、胸痛、乏力、消瘦、盗汗等较为多见;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抗结核治疗大多在3~6个月病变可明显吸收,2~3个月空洞可缩小或基本愈合;与上肺结核空洞长期无变化的特点不同,下肺结核经有效治疗后,吸收明显多不留痕迹,仅个别残留纤维性病变。实验室检查特点: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偏高或正常,多数患者痰菌阳性,血沉加快。X线表现特点:本病病灶多局限于一个肺段,以下叶背段多见,其次为后基底段;右侧多于左侧,病灶大小不一,密度不均匀,多种病变共存,可有空洞,且经抗炎治疗疗效不明显。因此,在下肺野发现病灶而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不支持肺内普通炎症,有下述几点特征时,均应考虑肺下野结核:病灶呈条片状,密度不均匀,部分边缘清晰;大小不一的斑点状影,病灶新旧不一,多种性质病灶共存;在下肺野背段发现斑片状密度不均之阴影;下肺野2~3 cm大小的斑片状病灶,病灶附近有卫星灶;单个小薄壁空洞,洞内无液平面,洞周有条索状影伸向四周;下肺野单独存在的斑片状渗出性病灶,临床上无普通炎症表现,其他肺野清晰,肺纹理不增强;下肺野斑片状影,伴邻近胸膜增厚粘连;肺门下部有病灶,伴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下肺野直径2~3 cm内的圆形病灶边缘光滑,其内密度不均匀,且可见钙化灶,周围有卫星灶;下肺叶结核的病灶经1周左右的抗炎治疗,无明显吸收[5]。下肺叶炎症的病灶多位于下肺野内中带,密度较均匀、边界不清,经按病因治疗有效,常逐渐吸收消散;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高热、咳嗽、胸痛、病程短,无结核中毒症状,肺部阴影因病因种类不同而异,痰普通培养、冷凝集试验血白细胞计数情况、嗜酸粒细胞计数有助于诊断。支原体肺炎:多为节段性斑片影,密度稍高,边缘略清晰,很象结核浸润或干酪病变,位于各肺叶段,此阴影多在1、2周消失,4周可完全吸收[6]。急性肺脓肿和肺囊肿并发感染:空洞内常有宽液平面,边缘多模糊不清,外缘有较均匀的炎症病灶浸润;未液化时,密度较均匀,周围无纤维病灶及相应小病灶;结核空洞内一般无液平面,洞壁光整,周围无浸润,洞周围常有卫星灶,同时痰检结核菌阳性[7]。慢性肺脓疡及癌性空洞:两者均为厚壁空洞,慢性肺脓疡空洞常为多房性厚壁空洞;癌性厚壁空洞常为偏心性,内壁凹凸不平,外缘可呈分叶、毛刺征,短期复查,空洞可逐渐闭塞,而结核性厚壁空洞少见。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经常有咯血,大量咳痰,固定性罗音,虽然结核的咯血可能会误诊为支气管扩张,但有报道结核所致咯血占52.9%,支气管扩张所致咯血仅占22.7%,肺结核仍是咯血的主要原因,支气管扩张的X表现为肺部阴影常见肺纹理增多、增粗并呈网状,混有卷发样阴影及小片状模糊影,结核产生的节段性肺炎其密度不均匀,干酪性肺炎在大片密影中尚见虫蚀样透光区,CT有助于鉴别诊断。团块或结节型结核病灶有时与肺癌难以鉴别,但肺癌好发于中老年人,无结核中毒症状,可有反复干咳,血痰,肿块型肺结核为较大的结核纤维干酪团块,病灶边缘清晰,可有分叶,应与周围型肺癌鉴别,肿块型肺结核密度不均,有时可见钙化影,脐凹切迹及毛刺少见。周围型肺癌分叶较明显有脐凹、毛刺及胸膜凹陷等,痰检,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肺穿剌活检,CT扫描等手段可鉴别确诊[8~10]。

总之,下肺叶结核的诊断较为复杂,单凭某一种特点定性亦有一定困难。但可以结合以上诸点综合分析,动态观察,尽可能提出有价值的诊断意见,积极的抗结核治疗,效果是肯定的。笔者的体会是,下肺叶的病变,当病人症状不明显或较轻,临床资料不符合普通炎症感染,经抗痨治疗有效者,应想到下肺叶结核感染之可能。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下肺叶结核的临床表现、胸部放射线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下肺叶结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男104例,女63例,好发于青壮年,18~35岁者占84.5%。结果胸部放射线发现病灶位于下叶背段最多;病灶性质包括渗出性病灶(46.7%)、增殖病灶(17.9%)、混合性病灶(35.4%);主要形态有小叶肺炎型、浸润型、团块型、肺脓肿型和支气管播散型。结论胸部放射线检查对下肺叶结核诊断有较高价值,但仍有部分病例需要进一步CT或其他检查手段协助确诊。

关键词:肺结核,胸部放射线,胸部CT检查

参考文献

[1]IKEZOE J,TAKEUCHI N,JOHKON T,et al.Ctappearance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diabetic and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comparison with patients who had no underlying disease[J].AJR,1992,159:1175-1179.

[2]MCLOUD TC,NAIDICH DP.Thoracic disease in the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J].Radiol Clin North Am,1992,30:525-554.

[3]MORRIS JT,SEAWORTH BJ.Mcallister CK.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diabetics[J].Chest,1992,102:539-541.

[4]潘纪戌.成人胸部结核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9):583-587.[4]PAN JX.Diagnosis of adult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ith CT[J].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2000,34(9):583-587.Chinese

[5]李铁一.肺结核的影像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4):581-583.[5]LI TY.Imaging Diagnosi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J].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2000,34(4):581-583.Chinese

[6]李铁一,主编.中华影像医学.呼吸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6.[6]LI TY,editor in chief.Chinese Medical Imaging.Respiratory Volumes[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3:166.Chinese

[7]XIE HA,YANG GT,LIN SZ,et al.Modern Tuberculosis[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1999:113-116.Chinese

[8]LIU M,YAN ZG,SHEN F,et al.The atypical chest X-ray findings in41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J].J Med Imaging,2005,15(12):1070-1071.Chinese

[9]刘乃政,侯庆民,杨福堂,等.126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误诊原因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9):935-936.[9]LIU NZ,HOU QM,YANG FT,et al.Analysis of misdiagnostic causes in126patients with primary bronchogenic carcinoma[J].Journal of Clinical Pulmonary Medicine,2007,12(9):935-936.Chinese

[10]于武江.周围型小肺癌的X线表现及误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1(4):72.[10]YU WJ.X-ray volume in diagnosis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 and misdiagnosis analysis[J].Chinese Journal of Misdiagnosis,2004,1(4):72.Chinese

胸部放射线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8月至2016年6月我所收治的肺下叶结核患者80例患者纳入研究, 所有患者中经手术后确诊11例, 经内镜检查确诊35例, 经穿刺活检确诊29例, 经痰培养检查确诊24例。患者表现为咳嗽、咯血、胸痛、盗汗、乏力。患者中男性患者45例, 女性患者35例;年龄最小为18岁, 最大为76岁, 平均年龄为 (45.3±10.7) 岁, 其中<30岁患者28例, 30~50岁患者13例, >50岁患者39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此次研究, 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通知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相关对症治疗与日常护理, 同时对80例患者行CT平扫与X线扫描。患者CT检查取仰卧位, 在平静状态下屏气平扫, 扫描层厚度设置为0.5~1.0 cm, 根据情况病灶小或者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局部加扫薄层 (2.0 mm) 或者行HRCT扫描。肺窗宽度设置为1000 Hu, 窗位设置为-600 Hu, 纵隔窗宽度设置为300 Hu, 窗位设置为40 Hu, CT平扫时间为2~3 s。行胸部正位片、侧位片的平扫, 所有患者病灶部位均被定位在肺下叶一侧或双侧, 肺野清晰, 患者检查结核抗体阳性。PPD强阳性。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 对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 (%) 表示, 组间之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明具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发病部位情况:

通过X线扫描与CT平扫, 60例患者发病部位于右肺下叶26例 (43.3%) , 左肺下叶19例 (31.7%) , 双肺下叶15例 (25.0%) , 其中右肺下叶结核发病率高于左肺。具体病变部位见表1。

2.2 患者CT平扫与X线检查各病灶征象检出比例:

对比患者CT平扫与X线检查各病灶征象检出比例, 经CT扫描空洞、卫星灶、钙化与支气管扩张征象检出率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CT扫描与X线检查影响表现:

(1) 空洞:经X线检查可见类似于圆形的透光区域, 而采用CT平扫可见到清晰的空洞, 并且内壁光滑平整, 有明确的钙化影。 (2) 球状肿块:采用X线检查可见类似于圆形的肿块阴影, 有清晰的边缘, 但密度不均匀, 未发现有明显的钙化现象;经CT扫描比X线检查更加清晰, 可见有蜂窝状的改变, 并且可见小型钙化影。 (3) 肺段实变:采用X线检查发现病灶边缘模糊;而采用CT扫描可见到渗出性干酪样的病变, 有局部的空洞与支气管钙化灶等病变。

3 讨论

肺结核病是因牛型结核杆菌、人型结核杆菌飞沫或者微粒经呼吸道感染吸入肺泡当中, 当机体免疫力出现下降时发病[3]。在肺上叶较为常见, 而下叶则较少, 这是由于肺上部血流量、含氧量低, 适宜结核杆菌 (厌氧菌) , 加上肺上叶淋巴能力较差, 因此结核杆菌更易生长。文献报道指出, 肺下叶结核占到肺结核的1.9%~5.3%[4]。

文献报道指出, 下叶肺结核主要发生在青年人群, 近年来发现老年下叶肺结核发病率也有增加的趋势[5]。本组资料中成人下叶肺结核患者中年龄最小为18岁, 最大为76岁, <30岁患者28例, 30~50岁患者13例, >50岁患者39例, 其中30岁以下与50岁以上的患者较多, 其原因在于青年人的生活节奏加快, 作息不规律等原因都造成了其抵抗力的降低, 而群居生活、生活范围广加大了病原菌的接触机会;而老年人群则有包括有复燃因素, 同时也存在外源感染的情况, 因慢性酒精中毒、免疫力下降, 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都将加大患者肺结核的发病概率[6]。

下叶肺结核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午后发热、胸痛和咯血等, 由于非典型肺结核无明显临床表现, 则需采用其他检查进行确诊。当前临床上针对下叶肺结核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明确, 有关学者认为可能与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复燃有关。下叶肺结核发生在肺部下段, 右叶发生率高于左叶, 并且无特殊临床表现, 往往容易发生误诊。尽管当前采用X线检查成为重要的诊断手段, 但仍然存在误诊率, 用于下叶肺结核诊断容易出现组织重叠, 而对小病灶也显示并不确切[7]。所以, 临床上还选择CT平扫、痰培养等手段进一步诊断。CT平扫下, 影响分辨率显著高于X线扫描, 并且横断面影像并无重叠情况, 扫描增强后的诊断正确率也显著高于X线扫描。结核病灶中含有微小钙化, 采用CT扫描能够对病灶密度予以精确的显示, 而X线扫描仍呈密度均匀状态。并且采用X线扫描诊断实变区空洞与部分小浸润病灶困难, 而采用CT平扫则可清晰显示, 诊断价值更加显著。李晋彦[8]对比分析了肺下叶结核CT与X线诊断的结果, 发现CT平扫用于肺下叶结核有更高的诊断价值。本次研究中, 经CT扫描空洞、卫星灶、钙化与支气管扩张征象检出率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并且右肺叶结核发生率显著高于左肺下叶, 并且基底段与背段比例较高。结果提示, CT诊断准确度更高。

综上所述, CT平扫与X线扫描对下叶肺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CT平扫精确率高于X线检查, 分辨率高, 可清晰显示病灶, 为疾病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 降低误诊率, 具有显著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勇.成人下叶继发性肺结核的X线和CT诊断[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5, 27 (4) :29-31.

[2]许家华.胸部X线与螺旋CT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对比[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 22 (6) :97-98.

[3]郝润松, 韩庆森, 亓进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胸部X线及CT表现特征分析[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2, 2 (3) :17-19.

[4]姜远东.肺结核的胸部X线与CT的征象研究[J].中外医疗, 2011, 30 (15) :185-185.

[5]孙世明.常规胸片与螺旋CT对成人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价值的比较[J].吉林医学, 2012, 33 (22) :4766-4767.

[6]朱建林.26例下肺结核的X线诊断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10) :73-74.

[7]王建国, 姜新林, 张金华.胸部CT检查在肺结核病临床诊断中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9) :55-56.

数字放射诊断胸部创伤的临床效果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00例胸部创伤患者, 随机选取其中50例患者应用数字放射诊断技术, 作为观察组, 另外50例患者进行常规诊断为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男70例、女30例;年龄18~70岁, 平均年龄35.8岁。100例患者中外伤25例、利器伤19例、坠落伤20例、交通事故伤36例;受伤后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甚至极度呼吸困难、胸部闷痛、咳血、咯血、血压下降甚至发生休克等。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主要症状、受伤原因及严重程度这些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实施方法

对照组50例胸部创伤患者采用常规的模拟放射技术进行胸部正位片及侧位片拍摄, 如有必要可进行双斜位片拍摄, 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及治愈例数。另选取50例胸部创伤患者应用数字放射 (digital radiography, DR) 技术进行胸部正侧位片的拍摄, 必要时进行双斜位片的拍摄, 同样记录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及治愈例数, 并记录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摄片方法:AXIOM Aristos FX型的数字放射机器用于患者的胸部正侧位片, 必要时进行双斜位片拍摄, 可用8900干式激光打印机进行相片打印。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50例患者中5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对照组50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14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0%;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2.2 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

观察组患者应用DR诊断的漏诊及误诊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诊断的准确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胸部创伤是临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创伤时骨性胸廓的损伤范围与程度往往表明暴力的大小。通常情况下, 胸部创伤可分为钝性伤和穿透伤, 钝性伤造成胸骨、肋骨骨折, 可破坏骨性胸廓的完整性, 双侧胸腔压力不同可使纵隔移位, 健侧肺受压, 并影响腔静脉回流。起始于降主动脉的肋间动脉管径较大, 损伤可导致严重出血[3]。另外, 膈肌将胸腔和腹腔分隔开, 而这两个体腔压力不同, 胸腔压力较低, 膈肌破裂时可使腹腔脏器突入胸腔, 腹腔积液也可经破裂处流入胸腔。膈肌是重要的呼吸肌, 膈肌损伤可导致呼吸极度困难甚至暂停, 造成严重后果[4]。

急诊开胸探查时, 常常情况相当危急, 需紧急手术处理。数字放射诊断技术作为新兴的诊断技术, 方便快捷, 辐射少, 安全可靠, 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临床医生判断结果, 为患者的抢救争取宝贵的时间, 挽救患者生命[5]。胸部创伤可根据数字放射诊断结果分为:肺不张、肺部血肿及萎缩、肺部挫伤、肋骨骨折、创伤性湿肺。对我院100例研究对象的临床诊断结果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DR诊断技术可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减少漏诊及误诊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能有效诊断胸部创伤类型, 指导临床治疗。

综上所述, 结合本次研究的结果, 我们认为应用数字放射诊断技术在临床上优于传统的模拟放射诊断技术, 且不良反应低于传统的诊断技术, 诊断的准确率高, 在临床上胸部创伤的诊断中拥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帮助临床医生在第一时间了解患者胸部创伤情况, 迅速做出判断, 减少漏诊及误诊, 在临床胸部创伤诊断方面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临床应用数字放射技术诊断胸部创伤的准确性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治疗的胸部创伤患者100例, 随机抽取经数字放射诊断的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 另50例经常规诊断的胸部创伤患者为对照组, 观察两组患者在临床诊断方面的情况及应用数字放射诊断技术的安全性, 分析观察组的患者应用数字放射技术在临床诊断方面的准确性。结果:100例胸部创伤患者中, 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不良反应数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数字放射技术在诊断胸部创伤方面能有效减少放射, 提高诊断准确率,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并能够减少漏诊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数字放射诊断,胸部创伤,临床结果

参考文献

[1]郭勇.数字放射诊断胸部创伤临床结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23 (7) :862-863.

[2]张利民.DR与CT检查在闭合性胸部创伤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31 (22) :95-96.

[3]白学增.胸部创伤X线诊断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下半月) , 2010, 1 (9) :120-121.

[4]赵立新, 洪常华.数字化摄影在胸部X线摄影技术中应用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7) :3639-3640.

胸部放射线 篇4

本文对放疗前心电图正常并放疗后随访复查资料完整的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的196例胸部恶性肿瘤进行分析, 其中男性1例, 女性36例;年龄30~80岁, 中位年龄60岁;食管癌101例, 肺癌75例, 纵隔巴瘤8例, 胸腺瘤12例;组织学分型, 鳞状细胞癌112例, 腺癌45例, 小细胞癌20例, 其它组织学类型19例;临床分期, H期23例, 111期136例, IV期37例;放疗前化143例 (2~6周期) , 放疗前未行化疗53例, 化疗食管癌以“PF”方案为主, 肺癌以“EP, TP”方案为主, 纵隔淋巴瘤“CHOP”方案为主。本组患者全部采用6MV X线和/或15MV X线体外照射, 每次1.8~2.0Gy, 每周5次, 放射剂量在46~68Gy间。

2 方法

2.1 放疗方式与剂量

2.1.1 常规放疗

60例常规放疗者均在模拟机下定位, 肺癌、纵隔肿瘤先前后对穿照射至DT36~40Gy后, 缩野避开脊髓侧野或斜野继续照射至DT46~68Gy。食管癌先前后对穿照射至DT36~40Gy后, 避开脊髓三野等中心继续照射至DT50~68Gy, 或全程三野等中心照射DT50~68Gy。

2.1.2 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

53例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包括以下4个步骤即 (1) 制作放疗体位固定装置; (2) 放疗计划设计CT扫描; (3) 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计划设计; (4) 治疗计划的实施和验证。83例常规加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者先在模拟机下定位, 常规放疗至DT10~30Gy后, 改为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

2.2 心脏损伤分级标准

参考1995年美国放射治疗肿瘤组织 (RTOG) 公布的放射损伤分级标准。0级为无变化;1级为无症状但心电图异常, 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 T波低平或改变;2级无症状, 但ST-T改变提示心肌缺血;3级为心绞痛或心包积液, 缩窄性心包炎, 中度心力衰竭, 心脏扩大;4级为心包填塞, 严重心力衰竭, 重度缩窄性心包炎;5级为死亡。3~5级为严重损伤。

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个及多个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影响心电图结果的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

3 结果

本组196例中56例放疗结束时或放疗后1~2个月复查时出现心电图异常, 均为1~2级轻度损伤, 全组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28, 57% (56/196) , 其中ST汀改变27例, 占48.21% (27/56) , 为ST段抬高, T波低平或倒置。窦性心动过速 (>100次/min) 9例, 占16.07% (9/56) , 窦性心动过缓 ( (60次/min) 8例, 占14.29% (8/56) , 室上性早搏6例, 占10.71% (6/56) , 传导阻滞5例, 占8.93% (5/56) , 主要为完全或不完全性束支阻滞, 室性早搏l例, 占1.79% (1/56) 。

4 讨论

以往人们都认为心脏是抗辐射性较强的器官, 因而治疗中较少注意心脏的放射防护。放射线能够诱发心脏损伤已被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所证实, 但有关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原因和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放射性心脏损伤的机制, 目前认为主要是: (1) 放射线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使其破坏, 内腔闭塞, 出现微循环障碍, 发生心肌缺血, 最后导致纤维化。这种改变目前认为是由于“微血管缺血所致, 即放射可引起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使毛细血管闭塞、缺血, 以致纤维化; (2) 放射线照射引起的组织破坏和早期炎症所致的免疫反应及淋巴管上皮损伤引起的淋巴循环障碍; (3) 放射线损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 与高脂血症、化疗药物等协同作用诱发或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心电图是反映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的敏感指标之一, 也是放射性心脏损伤的最常见异常表现。国内有报道放疗中和放疗后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达28.7%~61.5%, 而原有心电图异常放疗后均加重。60岁以上老年人, 放疗后心电图异常者高达89.2%。心电图异常的主要类型包括ST-T改变、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及QRS波低电压, 而工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异常Q波等较少见。放疗所致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随放射剂量增加而增加。放疗结束后半年, 多数心电图异常可恢复正常。提示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心电图改变多数是可逆性的。

本组结果显示胸部肿瘤196例中56例放疗结束时或放疗后1至2个月复查时出现心电图异常, 全组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28.57% (56/196) , 与报道 (28.7%~61.5%) 接近。56例放疗引起的心脏损伤以心肌缺血性改变的ST-T异常的心电图改变为主, 占48.21% (27/56) , 与报道放射性心脏损伤机制的文献相吻合。另外, 年龄≥60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41.51%, 年龄<60岁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13.33%,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随年龄增大, 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也高, 推测可能与高龄患者的高脂、高胆固醇血症及肺循环压力高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关。

摘要:放射治疗一直是肿瘤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直到90年代, 当放射治疗一些早期疾病引起的心脏毒副作用甚至超过其带来的益处时, 放射性心脏损伤才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我院196例患者的临床观察, 对胸部放射治疗与心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肿瘤,放射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华成, 过中方, 诸荣恩.放射性肺炎[J].国际呼吸杂志, 1983 (3) .

胸部放射线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胸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80例, 预计生存期均>6个月, 均无间质性肺病和胸部放射治疗史, 胸部肿瘤包括食管癌8例、胸腺癌2例、乳腺癌6例、肺癌64例。其中男56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 (61.5±11.2) 岁。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各项指标、年龄、性别、胸部肿瘤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放射性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放射性治疗期间给予川芎嗪片。在放射治疗期间, 观察组每天服用3次川芎嗪片, 服用3片/次, 每片约含川芎嗪150 mg。对两组患者在放射治疗前和放射治疗后的血浆TGF-β1变化进行对比[2]。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放射治疗前的血浆TGF-β1 (4.49±2.4) ng/m L, 放射治疗后的血浆TGF-β1 (11.7±5.49) ng/m L;观察组放射治疗前的血浆TGF-β1 (4.54±1.67) ng/m L, 放射治疗后的血浆TGF-β1 (5.81±2.89) ng/m L。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胸部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过程中容易造成一定的肺损伤。其主要的病理改变为放射治疗后开始出现毛细血管和小气管的损伤, 并伴有通透性增高和充血现象[3]。放射治疗后2~9个月内, 患者的肺毛细血管内的血小板开始出现堵塞现象。放射治疗9个月以后, 患者主要表现为血管硬化, 肺泡间隔进行性增厚[4]。主要的靶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在放射导致肺损伤的过程中TGF-β1是最重要的细胞因子, 可能造成自我诱导性的扩大生物学效应, 也就是趋化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 使更多的TGF-β1产生出来, 使细胞合成TNF-α和IL-1。与此同时还会对细胞外基质进行调节, 细胞外基质受刺激后会增加各种合成成分, 例如纤维连接素、Ⅰ和Ⅲ型胶原。研究发现血浆TGF-β1含量增高的情况在各种因素导致的肺纤维化中均有发现, 可以作为对放射性肺损伤进行预测的因素。

中药川芎嗪的提取成分对于成纤维细胞的Ⅲ型、Ⅰ型前胶原蛋白表达进行抑制, 还可以对经过照射后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蛋白表达以及纤维细胞的增殖进行明显的抑制[6]。在中医学中, 川芎嗪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试验证明川芎嗪能够对肺毛细血管内皮进行有效的保护, 从而对血管的通透性进行改善, 有效地对细胞因子TGF-β1的释放进行抑制, 有利于缓解胸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过程中的肺损伤。

在研究中发现, 如果不服用川芎嗪, 胸部肿瘤患者在经过放射治疗之后会出现明显的血浆TGF-β1升高的现象。而观察组在放射治疗的过程中服用川芎嗪, 在放射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TGF-β1水平没有出现明显的上升。这充分说明川芎嗪可以对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后的肺损伤起到抑制作用。在胸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的过程中配合川芎嗪治疗, 对于患者血浆TGF-β1的过度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临床上, 对患者的肺纤维化形成进行抑制, 对患者的放射性肺损伤进行干预, 使患者的弥散功能下降程度得到减轻。

在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放射治疗前的血浆TGF-β1 (4.49±2.4) ng/m L, 观察组患者放射治疗前的血浆TGF-β1 (4.54±1.67) ng/m L, 两组患者在进行放射治疗前血浆TGF-β1水平无明显差异 (P>0.05) 。而经过放射治疗之后, 对照组的血浆TGF-β1水平提高到了 (11.7±5.49) ng/m L, 观察组的血浆TGF-β1水平提高到了 (5.81±2.89) ng/m L, 两组患者在放射治疗之后的血浆TGF-β1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也充分说明, 川芎嗪能够对胸部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后的肺损伤进行一定的干预, 减轻患者的肺损伤程度。

综上所述, 胸部肿瘤患者必须接受放射治疗, 而在放射治疗的过程中配合使用川芎嗪, 能够有效地抑制和干预放射治疗对患者的肺损伤,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轻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 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澂, 王润田, 张宇辉, 等.川芎嗪下调Colon26肿瘤细胞免疫抑制的体外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2, 21 (4) :55-56.

[2]刘志良.川芎嗪对小细胞肺癌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通报, 2008, 7 (6) :59-61.

[3]李柳宁, 徐凯, 刘宇龙, 等.CT引导经皮穿刺放射性粒子植入配合川芎嗪治疗晚期恶性肿瘤20例[J].陕西中医, 2010, 8 (17) :30-31.

[4]廖玉群, 李文宏, 刘永忠.川芎嗪抗肿瘤药效研究概况[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1, 9 (10) :189-191.

[5]韩子敏, 王巧凤, 高福音, 等.黄芪川芎嗪注射液加化疗治疗恶性肿瘤36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13, 6 (5) :90-92.

胸部放射线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0例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胸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 32例肺癌, 3例乳腺癌, 4例食管癌, 1例胸腺癌, 随机平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男11例, 女9例, 年龄范围为23~60岁, 平均年龄 (43±8.9) 岁, 观察组男13例, 女7例, 年龄范围23~64岁, 平均年龄 (45±11.1) 岁。患者纳入标准:排除有间质性 (包括放射治疗前胸部CT提示有间质改变) 、有胸部放疗史、活动性出血及预计生存及小于6个月的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病程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仅仅接受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1例胸腺癌放射总剂量为60 Gy;3例乳腺癌中位总剂量48 Gy[ (45~50) Gy];4例食管癌常规放射总剂量65 Gy;32例肺癌, 其中9例放射治疗中位总剂量60 Gy[ (30~76) Gy], 16例先常规放射治疗后适形放射治疗, 中位总剂量为74 Gy[ (65~76) Gy], 7例全程适形放疗中位总剂量72Gy[ (40~74) Gy]。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在放射治疗期间口服川芎嗪片3粒每次, 150毫克/次, 每天3次, 至放射治疗结束。放射治疗结束后第3、6个月各随访1次, 随访内容:临床症状:主要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及干咳症状。观察内容: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放射治疗前后的血浆TGF-β1含量, 试剂由Biosource (USA) 提供;肺功能:放射治疗前和放射治疗后第3、6个月各检查1次。测定内容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用力肺活量 (FVC) 、CO弥散量 (DLCO) 、肺总量 (TLC) 。以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表示测定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资料数据, 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运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放射治疗前、后血浆TGF-β1变化:

对照组放射治疗前血浆TGF-β1为 (4.48±2.40) ng/m L, 放射治疗后为 (11.70±5.48) ng/m L, 观察组组放射治疗前血浆TGF-β1为 (4.45±1.76) ng/m L, 放射治疗后为 (5.79±2.88) ng/m L,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92, P<0.001) , 具体见表1。

2.2 放射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

两组完成肺功能随访各为19例。放射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CO弥散量明显下降者 (下降幅度>25%) 占63.2% (12/19) , 观察组占31.6% (6/19) ,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89, P<0.05) 。两组放射治疗后第3、6个月FEV1、FVC、TLC变化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3 放射性肺损伤:

按RTOG/EORTC系统评定急性及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分级:对照组晚期放射性肺损伤1级19例, 急性放射性肺炎3级1例, 3级1例, 观察组急晚期放射性肺损伤1级20例, 性放射性肺炎2级1例。

3 讨论

放射治疗是一种治疗胸部恶性肿瘤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是同时放射治疗还会损伤照射野内的肺正常组织, 这大大限制了放射剂量。放射治疗会导致放射性肺炎及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放射性肺损伤的主要病理改变:放射治疗后0~2个月 (放射治疗早期) 典型表现为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损伤, 伴有充血以及通透性增高。放射治疗后2~9个月 (放射治疗中期) 主要表现为肺泡间隔纤维母细胞浸润、肥厚及胶原形成以及肺毛细血管内血小板堵塞;放射治疗晚期主要表现为血管硬化以及肺泡间隔进行性增厚。其靶细胞为血管内皮细胞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在照射几小时到几天后, 大量细胞因子合成、分泌, 能够持续几个月, 其中TGF-β1是因放射而引起肺损伤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它会趋化炎性细胞、成纤维细胞, 促进细胞中IL-1、TNF-α的合成, 同时还会诱导细胞产生更多的TGF-β1, 称为自我诱导性地扩大生物学效应[4]。因此, 放射治疗时血浆TGF-β1含量的变化可作为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有效指标。

川芎嗪是中药川芎的成分之一, 非照射条件下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的Ⅰ、Ⅲ型前胶原m RNA的表达, 也能明显抑制Coγ射线照射后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以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 FGF) 蛋白表达[5]。本研究结果表明, 对照组放射治疗前血浆TGF-β1为 (4.48±2.40) ng/m L, 放射治疗后为 (11.70±5.48) ng/m L, 观察组组放射治疗前血浆TGF-β1为 (4.45±1.76) ng/m L, 放射治疗后为 (5.79±2.88) ng/m L,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 同时结果还表明川芎嗪能够有效地抑制患者的肺损伤, 减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放疗期间给予川芎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放射治疗后血浆TGF-β1的过度表达, 能够有效地抑制患者的肺损伤, 减轻放射治疗后弥散功能的恶化程度, 减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后肺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40例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胸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 随机平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仅仅接受放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在放射治疗期间口服川芎嗪150毫克/次, 每天3次, 分别在放射治疗前后测定血浆TGF-β1, 放射治疗结束后3、6个月随访,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高分辨率CT和肺功能。结果 对照组放射治疗前血浆TGF-β1为 (4.48±2.40) ng/m L, 放射治疗后为 (11.70±5.48) ng/m L, 观察组组放射治疗前血浆TGF-β1为 (4.45±1.76) ng/m L, 放射治疗后为 (5.79±2.88) ng/m L,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92, P<0.001) 。放射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CO弥散量明显下降者 (下降幅度>25%) 占63.2% (12/19) , 观察组占31.6% (6/19) ,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89, P<0.05) 。对照组晚期放射性肺损伤1级19例, 急性放射性肺炎3级1例, 3级1例, 观察组急晚期放射性肺损伤1级20例, 性放射性肺炎2级1例。结论 川芎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放射治疗后血浆TGF-β1的过度表达, 能够有效地抑制患者的肺损伤, 减轻放射治疗后弥散功能的恶化程度, 减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川芎嗪,胸部肿瘤,放射治疗,肺损伤

参考文献

[1]吕达, 乔文波.放射性肺损伤预测因子与治疗进展[J].实用肿瘤学杂志, 2013, 27 (6) :554-558.

[2]陈青, 吴锦昌.TGF-β1在放射性肺损伤预测及防治中的临床意义[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2, 42 (2) :197-199

[3]李双双, 孔炜伟, 刘宝瑞, 等.放射性肺炎相关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 2015, 23 (8) :1152-1156.

[4]郭长升, 石磊, 唐家宏, 等.中药干预放射性肺损伤研究概述[J].中国药师, 2013, 16 (6) :910-913.

胸部放射线 篇7

关键词:X线机,多叶准直器,滤过材料,数字化X射线摄影,图像质量,辐射剂量

诊断用X射线是由波长不同的混合射线构成, 其中波长较长的低能射线不能穿过人体用于成像, 这部分射线被人体皮肤、组织器官吸收, 对身体造成一定辐射伤害[1,2,3]。滤过可有效滤除这部分低能X射线。X线机的滤过分为固有滤过和附加滤过, 固有滤过是指X线机本身的滤过, 包括X线管的管壁、绝缘油层、窗口的滤过板。附加滤过是指X线管出口到被检体之间所附加的滤过板。本文通过在缩光器窗口附加不同滤过, 研究不同滤过条件下, mAs、射线剂量对数字图像质量的影响, 为优化摄片条件, 减少患者所受辐射剂量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数字化X射线机

使用北京新东方1000型X射线机, 有效探测器区域为17 inch×17 inch;像素矩阵为3121×3121;像素尺寸为143μm;动态采集宽度为14 bit;焦点大小为0.6 mm (小焦) /1.2 mm (大焦) ;滤线栅栅比为10:1。

1.1.2 滤过材料

选用厚度为1、1.5、2、2.5、3 mm的铝和厚度为1 mm的铜。

1.1.3 检测仪器

多功能无损X射线检测仪, 瑞典奥利克公司生产, 型号为巴拉库达系统, 用于X射线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

1.1.4 体模

对比度-细节体模, 荷兰ARTINIS公司生产、型号CDRAD 2.0, 可用检测数字X射线机的图像质量。

1.1.5 剂量面积乘积仪

剂量面积乘积仪选用瑞典奥利克公司生产, 型号Doseguard 100。剂量面积乘积仪放置于多叶准直器的下方, 用于测试辐射剂量与面积之积 (DAP) 。

1.2 实验方法

1.2.1 X射线机的质量控制检测

用巴拉库达系统对X射线机进行检测, 主要指标包括管电压指示偏离、曝光时间指示偏离、输出量重复性、输出量线性、有用线束半值层、有用线束垂直度偏离、光野与照射野偏离。所有指标均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后, 再开展进一步实验研究。

1.2.2 不同滤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将剂量面积乘积仪固定于X射线机出束口处, 用8 cm厚度的有机玻璃模拟成人肺部平均厚度[4], CDRAD2.0体模置于有机玻璃之间, 放在检查床上, 并置照射野中央, 调节焦台距为100 cm, 照射野面积为30 cm×30 cm, 在剂量面积乘积仪与缩光器之间分别放置1、1.5、2、2.5、3 mmAl;1mmAl+1mmCu、1.5 mmAl+1mmCu、2 mmAl+1mmCu、2.5 mmAl+1mmCu、3 mmAl+1mmCu。每更换滤过曝光一次, 并记录曝光参数和剂量数据。

1.2.3 不同kV条件下滤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分别在70、90、110、130 kV条件下, 在剂量面积乘积仪与缩光器之间放置上述所有滤过, 每更换滤过曝光一次, 并记录曝光参数和剂量数据。其他设置同上。

1.2.4 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分析方法

对比度——细节体模 (contrast detail phantom, CDRAD2.0) 是美国核协会推荐使用检测数字X线摄影系统成像质量的标准测量体模。CDRAD2.0体模为265 mm×265 mm×10 mm的丙烯酸平板, 上面具有多个不同深度和直径的洞孔。每列洞孔的直径按指数规律从8~0.3 mm变化, 每行洞孔的直径同样按指数规律从8~0.3 mm变化。在每个方格里, 除了最上面的3行, 中间有1个洞孔, 在1个角上也随机排列着1个洞孔。观察者必须确定洞孔位于哪个角。由此, 可将能看到的最小洞孔和其数值描绘下来, 并据此计算图像质量因子 (IQF, Image quality figure) 。IQF定义为体模上能看到的最小洞孔的深度与直径乘积的总和, 即。式中Ci和Di, th分别为第i列体模影像可分辩的最小洞孔直径及最小洞孔深度。为便于数据分析, 通常以图像质量因子反数值 (IQFinv, mage Quality Figure Inverse) 表示, 其计算方式为。IQFinv数值越大, 则说明在模体影像上同一直径下可探测的最小孔径深度越浅。在同一深度下可探测的孔径质量越小, 即图像质量越好。为了消除观察者个人视觉等因素对图像质量评判的影响, 本研究关于图像质量分析采用体模自带的分析软件自动获得图像的IQFinv。辐射剂量大小的评判采用剂量面积乘积仪测试, 在面积不变条件下, 剂量面积乘积仪读数越大说明辐射剂量越高。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录入EXCEL表格, 并用SPSS 13.0软件进行滤过厚度与mAs、DAP和IQFinv间的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滤过条件的管电流变化

管电压不变条件下, 管电流随着滤过增加而升高[5,6], 特别是附加1mm的铜滤过时, 管电流升高更加明显。与无附加滤过相比, 70 kV条件下, 附加1 mmAl滤过, mAs上升8.0%, 附加3 mmAl滤过, mAs上升30.8%, 附加3 mmAl+1 mmCu滤过, mAs上升264.8%;随着管电压的升高, mAs随滤过的增加而升高的幅度明显缩小。130kV条件下, 附加1~3 mmAl滤过, mAs没有升高, 附加3 mmAl+1 mmCu滤过, mAs上升30%;130 kV条件下, 附加滤过引起管电流的上升幅度明显<70 kV条件下管电流的上升幅度。不同滤过条件下的mAs变化, 见表1。

2.2 不同滤过条件对辐射剂量的影响

在自动曝光条件下, 随着附加滤过厚度增加, 管电流随之升高, 辐射剂量却明显降低[7,8,9,10]。原子序数高的铜滤过对降低辐射剂量的作用更加明显, 见表2。

表2数据说明随着滤过板厚度的增加, X线束中的软射线成分减少, X线束中高能成分相对增加, 直接减少了体模表面的剂量。与无附加滤过相比, 70 kV条件下, 附加1 mmAl滤过, DAP降低3.4%, 附加3 mmAl滤过, DAP降低12%, 附件3 mmAl+1 mmCu滤过, DAP降低达95.2%;附加铜滤过时, 滤过对降低辐射剂量作用更明显。

2.3 不同滤过条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分别以70、90、110、130kV条件下, 附加不同滤过, 获得图像质量, 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随着附加滤过厚度的增加, IQFinv有降低的趋势, 也就是说图像质量有下降趋势。但随着摄片管电压升高, 附加滤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不断减小, 管电压为130 kV时, 附加滤过对图像质量影响并不明显。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也就是在低管电压摄片时, 附加薄的铝滤过或不加滤过, 以满足摄片质量。而在高管电压摄片时, 可附加厚的铝滤过或原子序数高的铜滤过来降低辐射剂量。

2.4 滤过与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在相同kV条件下, 滤过板厚度与mAs之间呈明显正相关 (P<0.05) , 说明随着滤过板厚度增加mAs也增加, 致使机器的负荷增加;滤过板厚度与剂量面积乘积呈负相关 (P<0.05) , 说明随着滤过板厚度增加辐射剂量降低。滤过板厚度与IQFinv呈负相关, 但这种相关性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附加滤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不明显。相关性分析, 见表4。

3 讨论

3.1 mAs随滤过的增加而升高

滤过吸收软射线, 同时也吸收部分原发硬射线, 致使管球负载大幅增高。低管电压摄片时, X线束中低能射线占有量比较高, 滤除了其中的低能射线。自动曝光控制下, 为达到一致的图像密度, 设备延长了曝光时间, 使mAs变大。高管电压摄片时, X线束中高能射线占有量比较高, 能够滤除的低能射线少, mAs随滤过的增加而升高的幅度明显缩小。

3.2 附加滤过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本实验表明, 随着附加滤过板厚度的增加, X线束中的软射线成分减少, X线束中高能成分相对增加, 但X射线机出束口处的剂量面积乘积明显降低, 特别是原子序数高的滤过对射线的滤过作用更大, 可直接导致被检者体表面的剂量减少, 降低被检者发生随机效应的风险。

3.3 附加滤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不同管电压条件下, 附加滤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不同。低管电压条件下摄片 (70 kV和90 kV) , 附加过厚的滤过或原子序数较高的滤过, 吸收了大量低能射线, 也吸收了一部分用于成像的原发射线, 导致成像板获得的射线少使图像质量降低。线束硬化、康普顿散射增多, 滤线栅抗散射的能力不足以吸收掉大量高能散射线而使图像清晰度下降, 降低了图像质量。高管电压 (130 kV) 条件下摄片, 原发射线多为波长较短的高能射线, 能够穿透附加滤过或原子序数较高的滤过用于成像, 所以附加滤过对图像质量影响不大。

本实验结果表明, 附加一定厚度滤过板和利用高原子序数的滤过能降低辐射剂量, 但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不大。在设备负荷能够承受的条件下, 应尽量附加滤过, 特别是某些DR设备本身在缩光器上带有滤过选项按钮, 操作者应积极使用这些滤过功能来降低辐射剂量, 尽量使放射线剂量降低至合理的程度, 以降低被检者接收辐射剂量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新明, 邳建庭, 马永忠, 等.附加滤过对高千伏尘肺摄影受检者剂量影响实验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 2011, 38 (4) :330-331.

[2]罗来树, 许美珍, 芦春花, 等.DR的铜滤过技术在胸部高千伏摄影中的应用[J].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 (1) :78-79.

[3]王鹏程, 刘世民, 曹允希, 等.高千伏摄影附加滤过与皮肤入射剂量相对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志, 2002, 19 (1) :1-2.

[4]林宇宁.X线曝光参数的最优化及其与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 2007.

[5]许传虓, 周平, 陈华芳, 等.DR摄影中滤过板的合理选择[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20) :91-92.

[6]赫英辉, 邓振生, 高凯, 等.附加铝质滤过板对X线图像质量和患者吸收剂量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7 (11) :1002-1004.

[7]高志军, 王新明, 白立新, 等.高仟伏摄影附加滤过对受检者皮肤剂量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 2012, 28 (20) :2437-2439.

[8]陈新沛, 代秀红, 王骏, 等.髋关节X线摄影中性腺防护的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 2012, 27 (5) :136-137.

[9]王占宏, 于薇, 毕涛, 等.胸部摄影附加滤过对辐射剂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0 (2) :100-102.

上一篇:校园园林景观下一篇:语言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