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照射

2024-06-09

放射照射(通用6篇)

放射照射 篇1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监测是辐射防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监测和评价辐射防护水平, 以及辐射所致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 对于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 评价防护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市2006~2010年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计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热释光剂量法, 测读及退火装置为FJ-427A1型热释光剂量仪、FJ-411B型热释光退火炉, 均为北京核仪器厂生产, 检测元件为经过全国比对合格的LiF (Mg、Cu、P) 玻璃管元件, 放射工作人员每人两支个人剂量计, 每年的个人剂量监测分6个周期, 每个周期为两个月。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佩戴剂量计于左胸前外上方, 按《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1]、《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2]的相关规定进行监测。

2 结果

2.1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保定市现有放射工作人员1 100多人, 分布于医用诊断X射线、核医学、放射治疗、工业探伤、密封源应用、核辐照、科研等领域。表1列出了2006~2010年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由表1可见, 我市2006~2010年监测人数逐年增加, 5年中所有监测数值均<50mSv年限期, 每一年<5mSv的人员为大多数, 占总监测人数的99.1%。人均年有效剂量均数为0.803mSv/a, 这远低于国家限值的十分之一, 没有一名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连续5年平均每年超过20mSv, 这一结果表明, 我市放射工作人员所在的放射工作场所是安全的, 但是5年间有15名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在15~50 m Sv之间, 占5年监测总人数的0.45%, 这提示我们可能存在着防护及安全操作上的问题, 需引起重视。

2.2 不同工种个人剂量计监测结果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监测结果, 见表2。由表2可见, 在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计监测中, 以医用诊断X射线为主, 共2 472人次, 占监测总人数的73.9%, 各工种的年有效限期均在年限期的1/10以下, 其中以医用诊断X射线和核医学较高, 分别为0.832mSv/a、0.923 mSv/a, 由于医学诊断X射线工作人员对集体年剂量当量最大, 核医学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大, 所以仍是我们防护工作的重点。其他类工种主要是指接触料位仪, 密度计, 厚度计及核子秤等。工业用密封源, 由于源活度低, 工作人员接触时间短, 因此, 这类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最低。

3 讨论

综合以上结果分析, 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在限值的1/10以内[3], 5年来人均年有效剂量保持较低水平, 说明放射卫生监督监测力度的加强、辐射及防护设备的不断改进、放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意识的增强等因素, 对降低职业性外照射剂量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

从不同受照射类型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比较来看, 医用X射线诊断和核医学工作场所及人员应成为我们防护的重点。核医学较其它类型相对较高, 这是由于保定市核医学科的建造年代较早, 污染区与非污染区界线不明, 工作人员同时受到内照射与外照射, 且与等效年操作量、工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安全操作的技能水平及表面污染等有关, 分装、淋洗人员更应是防护中的重点, 因此, 一定要操作规范、熟练, 及时清除表面污染。在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人员0.832mSv/a的剂量值中, 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介入放射医学的贡献。介入放射医学因具有曝光条件大、时间长、床旁操作的特点, 成为放射防护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进一步加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检测的意识。由于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低于5mSv/a, 出现了一定的麻痹思想, 认为没有开展个人剂量监测的必要性, 因此, 我们要加强《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及有关法规培训, 促使改变观念, 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佩戴率, 更好地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第55号部长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S].

[2]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3]胡爱英.我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现状和展望[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4, 24 (4) :377-379.

[4]王斌, 郝维民, 徐学峰.大庆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6, 26 (5) :514-515.

放射照射 篇2

介入放射学用于临床多学科疾病的诊治,时间长曝光量大,工作人员直接受到放射影响.笔者从包头市的`介入学科项目、设备及防护等方面进行调研,检测介入人员的受照射剂量,为加强介入放射防护管理提供依据.

作 者:张引 苗金萍 王巧云 邢茹 李毓玲 作者单位:张引,王巧云,李毓玲(014010,包头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所)

苗金萍,邢茹(包头市卫生防疫站)

放射照射 篇3

关键词:鼻咽癌,腮腺,照射剂量

调强放射治疗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 在鼻咽癌治疗中是其三精治疗的突出体现, 包括精确定位, 精确计划, 精确治疗。但这是默认鼻咽部肿瘤及危及器官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是刚性组织。只有在此条件下才可以基于治疗前的CT图像的肿瘤和危及器官的空间位置设计的治疗计划代表治疗过程中的实际治疗剂量。然而在本研究组此前的一些研究中[1,2], 可看到腮腺在治疗前后有很大的空间位置和体积的变化, 而且患者的体重改变也与腮腺的体积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小组利用治疗前后的CT图像勾画的腮腺及体外轮廓映射, 更客观的评价腮腺的实际剂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基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1月, 本院收治的鼻咽癌初诊患者18例。其中在第一程放疗大约30次, 发现还有影像学残留, 因而进行二程调强增量照射。患者为仰卧位加热塑型头颈肩面罩固定, 进行CT模拟定位扫描 (扫描层厚3mm) ;将CT图像通传输至Pinnacle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版本8.0m) , 参考相关影像资料进行靶区及危及器官勾画, 然后采用7野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计划设计。二程CT扫描时尽量保持相同的固定体位。

1.2 腮腺及体外轮廓的映射

在计划系统中, 以治疗后的CT图像为基准, 与治疗前的CT图像配准。配准方法采用交互信息法。配准结果经专业的高年资医生独立评价后, 把腮腺及体外轮廓映射至第一次的CT图像上, 导出映射数据, 然后在一程CT图像中导入二程映射来的腮腺及体外轮廓。

1.3 数据获取

在一程CT设计的计划中, 统计治疗前的腮腺剂量。使用治疗后的体外轮廓, 对一程CT的体外轮廓缩小部分 (一程体外轮廓减去二程的体外轮廓部分) CT组织密度为0, 然后使用原始计划重新计算腮腺受照射剂量。统计腮腺的前后的50%体积的照射剂量 (D50) 和42Gy剂量的腮腺体积百分比 (V42) 。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前后的变化。

1.4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 选用配对t检验对治疗前后的腮腺体积及治疗前后的患者体重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腮腺治疗前后体积数据

左右腮腺的一二程体积如图1所示。其中1_PG-R, 2_PG-R分别为一程和二程的右腮腺, 1_PG-L, 2_PG-L分别为一程和二程的左腮腺, 之后的图中均用此种方式表示。

左腮腺一二程体积的平均为 (26.8±9.4) cm3; (17.6±6.0) cm3。右腮腺一二程体积的平均为 (28.2±9.5) cm3; (17.9±5.1) cm3。一二程左腮腺配对t检验结果:t=7.29 (P<0.01) , 右腮腺为t=7.65 (P<0.01) 。两侧腮腺各自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腮腺治疗前后剂量数据

D50剂量如图2所示。平均剂量为左腮腺一二程分别为 (2751±213) c Gy; (3373±607) c Gy。右腮腺一二程分别为 (2720±173) c Gy; (3354±689) c Gy。一二程左腮腺配对t检验结果:t=4.09 (P<0.01) , 右腮腺为t=4.54 (P<0.01) 。两侧腮腺各自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V42体积百分比如图3所示。平均体积百分比为左腮腺一二程分别为 (24.69±3.81) %; (36.44±10.38) %。右腮腺一二程为 (24.54±4.35) %; (35.07±12.95) %。一二程左腮腺配对t检验结果:t=4.95 (P<0.01) , 右腮腺为t=4.36 (P<0.01) 。两侧腮腺各自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目前的鼻咽癌IMRT放射治疗中, 基本是使用治疗前的CT图像来进行计划设计。对于腮腺的实际照射剂量的评估也仅仅基于此基础上来进行评价。而许多研究腮腺功能变化的研究也是基于这一剂量水平之上的。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到, 在治疗的后期, 腮腺的剂量明显高于治疗前的计划水平。这样远远的低估了腮腺的实际剂量。其中从图2中可以看到, 在18例患者的36个腮腺中, 仅第16例患者的两侧腮腺在治疗后期D50的剂量是降低的, 而且降低的幅度也是比较小。而还有另外5例患者仅有单侧剂量降低, 而对侧剂量升高。那么由此可以获知, 对于腮腺功能的评估是基于错误的数据来分析的。那么可能对于腮腺的功能的恢复远远低估了。因为实际腮腺的剂量升高了, 还能很好的恢复。本研究与丁妍妍等[3]的研究结果比较接近, 但是, 关于有些患者剂量会降低的结果又与其有不同。

另外, 可以从图中得出腮腺治疗前和治疗后期的配对t检验的结果, 几组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本研究小组以往的研究中, 通过DICE参数[4]获得了腮腺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情况, 再加上腮腺体积的变化, 这两者是造成腮腺剂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在后期的研究中, 本研究小组将会对之进行相关性的进一步研究。

在本研究中使用了治疗后体表的外轮廓对于计算的矫正。与张利文等[5]使用的方法有不同, 其主要用在二次CT图像中计算计划,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 再次摆位的中心的寻找会引入了新的误差进入其中; (2) 是发现如果单纯使用治疗前的计划CT图像进行计算, 因为没有考虑到患者的消瘦 (而患者的消瘦对于腮腺解剖有明显的影响) 将造成对计算结果的显著的影响。而实际临床中患者治疗后一般会消瘦, 使用非矫正的CT图像因有考虑建成区的原因会造成剂量的评估偏低。

总之, 目前主要采用单程计划对于鼻咽癌的治疗, 其对于腮腺的剂量的评估与实际照射剂量有比较大差异。治疗前后腮腺体积与空间位置变化的条件下, 大多数情况下会对腮腺的剂量估值较低。因此需要进一步使用自适应治疗的技术来获得腮腺的实际剂量, 才能对于腮腺的功能给出合理的估计。

参考文献

[1]潘宇辉, 陈榕钦, 柏朋刚, 等.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前后腮腺体积及空间几何位置变化量化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4, 31 (5) :5120-5123, 5131.

[2]陈榕钦, 柏朋刚, 林兴福, 等.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前后患者体重与腮腺变化相关性研究[J].医疗装备, 2014, 27 (9) :39-41.

[3]丁妍妍, 陆雪官, 周钢, 等.鼻咽癌IMRT中OAR实际受量与计划剂量差异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4, 23 (1) :60-63.

[4]Richard Sims, Aurelie Isambert, Vincent Gregoire, et al.A pre-clinical assessment of an atlas-based automatic segmentation tool for the head and neck[J].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 2009, 93:474-478.

放射照射 篇4

关键词:放射卫生,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放射防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电离辐射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了加强对接触射线工作人员的监测和管理,石家庄市自2009—2011年对全市部分省级医疗机构、市级医疗机构、县级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共进行了18次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为了系统地掌握我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为下一步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我们对近3年的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石家庄市自2009—2011年的全市部分省级医疗机构、市级医疗机构、县级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4 714人。

1.2 研究依据

《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GBZ 207-2008)、《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及《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02)。

1.3 仪器与方法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热释光剂量测量法,测读及退火装置为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HW-V型热释光精密退火炉。热释光元件为LiF(Mg、Cu 、P)玻璃管,放射工作人员每人2支个人剂量计,每年的个人剂量检测分6个周期,每个周期为2个月,按时发放和收回个人剂量计。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佩戴剂量计于左胸前外上方。

1.4 质量控制

①健全的个人监测和质量保证组织机构。②标准方法、标准器具、标准物质和参考辐射的应用与保持:a)定期筛选刻度元件。在对剂量计的测量过程中使用同批同型号同规格的剂量计。对反复使用的元件至少每年进行1次按5%的分散度的分档筛选;b)严格控制本底。严格控制退火条件是保证探测器测量精度和准确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为了消除探测器的本底剂量和残余剂量,恢复探测器的初始灵敏度和发光曲线的形状,以利于下次重复使用测量。测量前严格控制退火温度、恒温时间、探测器的冷却率和退火温度的均匀性;退火后剂量计如不能马上发出,需放入铅屏蔽室,以避免外部辐射源 (包括天然辐射)。c)定期参加全国个人剂量监测系统盲样比对;d)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定期检定,每年送中国计量研究院进行刻度。③监测过程中每一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④技术人员的选择和培训:各地均设专职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制定的操作规程操作,定期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经常监督检查剂量计的佩戴情况。对年剂量超过5 mSv的工作人员实行大剂量调查制度,剔除失真结果。⑤监测结果的量值必须能追溯到国家基准并符合不确定度要求。⑥对仪器、装置的性能与质量进行定期校准和经常维护。

2 结 果

2.1 不同年度单位放射工作人员剂量监测结果

石家庄市2009—2011年共有1 000多人连续3年接受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的监测,为统计与分析的方便,将连续3年监测个体按照不同年度进行分析,见表1。2009—2011年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中分别列出了3年中每年监测人数、人均年剂量当量、集体剂量当量的不同剂量组人数频数分布情况,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99 mSv/a。4 714人次监测中,4 679人均年剂量当量低于5 mSv,占监测人次数的99.26%;5~15 mSv为23人次,占监测人次数的0.49%;16~20 mSv为7人次,占监测人次数的0.15%;大于20 mSv为5人次,约占监测人次数的0.15%。从监测结果来看,3年总体人均年剂量当量分别为1.70、2.15、和2.12 mSv/a。说明石家庄市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有99.84%保持在正常范围水平,只有个别人超过了年剂量限值。

2.2 不同单位放射工作人员剂量监测结果

见表2。2009—2011年间,石家庄市不同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显示,不同单位当中以市级医疗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最高,其次依次为省级医疗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工作人员、厂矿放射工作人员、民营医疗单位放射工作人员,县级医疗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最低。

2.3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剂量监测结果

见表3。表3显示2009—2011年间,石家庄市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工种当中,以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最高,其次依次为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和医学诊断放射工作人员,核仪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最低。

3 讨 论

从表1~3中不难看出,仍有个别单位和个人人均年剂量当量超过国家限值(20 mSv)。对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中异常数据进行复查,发现异常数据分为实际受照与非实际受照数据。确定为真正受照射的工作人员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防护条件差;被误照;缺乏防护意识,直接接受照射,而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搬动源的过程中不注意而受到照射;设备及防护设施不严密,部分射线漏出;某些人可能从事多工种,例如介入,从而受到皮肤照射,导致值稍微升高,但是未超过皮肤正常受照射限值;部分工作人员故意制造假象,导致测量数据不准确,例如部分人员存在捣乱心理,想看看仪器能否精确测量;佩戴不正确等[1]。

根据2009—2011年石家庄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检测结果,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有99.84%保持在正常范围水平,只有个别人超过了年剂量限值。说明近3年来该区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所受职业照射都比较低,进一步说明放射防护工作进行得较好,工作环境都比较安全。无论是医学诊断放射工作人员、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和核仪器放射工作人员,还是省级医疗单位、市级医疗单位、县级医疗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民营医疗单位、厂矿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措施都在不断完善,防护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加强,这是一个好的势头。

热释光剂量计是一种无源器件,易实现大规模的自动化测量,应用较为广泛,特别是在放射卫生防护监测和放射个人外照射剂量监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但目前我国使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在卫生防护监测系统中有些问题尚待解决:一是剂量计和佩戴盒形式和规格不统一;二是监测周期虽有规定,各地执行不一;三是还没有很完善的质控制度;四是监测效率低,有资料显示监测效率仅为48%。解决这些办法是需要牵头部门与国内有关单位组成一个统一的研究小组,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完善和规范其监测技术方法,加强质量控制,以拓宽热释光剂量计应用领域。总之,热时光个人剂量监测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对剂量计的设计、工作原理有充分的了解,并加强监测时的各方面质量控制措施,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为放射卫生防护工作和职业危害评价机制和疾病诊断与放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3]。

参考文献

[1]韦志光.热释光个人剂量计在放射卫生防护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辐射卫生,2007,16(3):74-75.

[2]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放射照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2010—2013年的有关医疗放射单位辐射监督监测的文献,对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因2014和2015年文献数据比较少,因而放弃这两年的文献。

1.2 方法

文献中对放射场所的评价依据均为: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Z 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 138-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DB 31/426-2009《医用X射线诊断机房卫生防护与检测评价规范》、GBZ/T 180-2006《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文献中对职业外照射人员的剂量监测依据均为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和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2 结果

2.1 我国部分省市医疗机构职业环境辐射监测状况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实施以来,我国不断加强职业辐射的监督监测。根据所查阅2010—2013年有关医疗单位辐射监督监测的文献,对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数据见表1。

注:表格中“-”表示无数据。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医疗放射机构的辐射监测是合格的,合格率多在90%以上,但河南安阳地区的合格率仅为64.00%。因辐射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所以要加强放射机构的监督监测力度,保障放射人员的健康。

2.2 我国部分省市医疗工作人员辐射剂量监测状况

2010—2013年的有关医疗放射工作人员辐射剂量监测结果见表2。

注:表格中“-”表示无数据;“a”表示年均有效剂量在<2 m Sv/a及2~5 m Sv/a 2个范围的频数分布之和。

总体来看,我国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剂量超过国家标准(5 m Sv/a)的人数比较少,比例比较低,多为个别人员发生;80%以上医务放射人员职业性外照射剂量低于国标的25%。不同地区医务放射人员个人年均有效剂量水平变化比较大,河北省石家庄市最高(达2.12 m Sv/a),其次是宁夏;哈尔滨个人年均有效剂量最低(0.19 m Sv/a)。自2010年以来,不同时期的医务放射人员个人年均有效剂量类似,差别不大。

2.3 我国医疗放射人员职业性外照射年均个人有效剂量的时间分布

对表2中按照年份对“年均个人有效剂量”一栏中的数值计算均数,计算公式:

式中:—某年平均年均个人有效剂量,m Sv/a;n—单篇文献监测样本量,人;x—单篇文献中的年均个人有效剂量,单位为:m Sv/a。

结果2010—2013年4年的“年均个人有效剂量”平均值为0.70 m Sv/a;其中2011年最高,2012最低。见表3。

2.4 医务人员不同工种职业性外照射状况

医用辐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介入、放射治疗和核医学4类工种。在医用辐射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中,介入放射学的人均年剂量明显高于X射线诊断、放射治疗和核普通医学人员的剂量水平。在江苏省、四川省、太原市、武汉市等所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都是以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在年有效剂量>5 m Sv的放射工作人员中,以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人员在本类人员中所占构成比最大,放射学的人年均剂量也是医学应用领域中最高的[18,23,24]。上述表明,医疗职业性放射防护的重点防护对象是从事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的工作人员,同时应加强各方面防护。

3 讨论

从统计结果看,我国医疗放射机构职业环境监测多为合格,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总体水平不高,除个案外,很少有超过国家限值。因电离辐射对机体的“随机效应”是无阈值效应,所以对电离辐射的防护在低于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仍需要进一步降低接触,要高度重视对电离辐射的防护。在医疗放射工种中,暴露剂量比较高的工种为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应对其进行重点防护。

另外,人们对电离辐射防护认识仍不足。2012年对北京市大兴区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发现,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的放射工作人员对放射诊疗准入管理等知识的知晓率仅为55.28%~57.72%[25];2014年内蒙古医药专业大学生核辐射防护意识及认知水平的调查中显示,男生对辐射防护知识的知晓率在35.27%~69.72%之间,女生在10.57%~79.64%之间[26]。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加强放射防护监测单位的宣传教育、执法机关严格的惩罚制度和各个放射工作单位对辐射防护的大力投入是确保放射工作人员有良好工作环境和身体健康的关键。

放射照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选自济南军区总医院放疗科2006年9月至2008年11月的住院病人,共65例,按1997年国际肺癌临床TNM分期,按入组条件收治。用数字表法随机将病人分成A、B两组。A组32例,年龄60~74岁,平均66岁,其中鳞癌20例,腺癌10例,鳞腺混合癌2例。B组33例,年龄61~78岁,平均67岁,鳞癌20例,腺癌13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aFisher精确概率检验;bWilcoxon秩和检验;ct检验

对两组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TNM分期、KPS评分及入组前的症状、体征等分别采用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组间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A、B两组的组间均衡性较好。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设备

瑞典Elekta公司percise型医用直线加速器,使用6 MV的X射线进行纵隔区的外照射放疗及原发病灶的三维适形外照射。

1.2.2 治疗用药物

A组: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贵州壹佰制药生产)为复方制剂100 ml,其组分为丹参相当于丹参素20 mg、盐酸川芎嗪100 mg、葡萄糖5.0 g、甘油1.0 ml。B组:生理盐水250 ml、维生素C注射液2 g、维生素B6注射液200 mg。

1.2.3 治疗方法

A组:直线加速器6 MV的X射线,进行纵隔区及原发病灶的三维适形外照射放疗。GTV为影像学上可见的肿瘤及转移的淋巴结体积,CTV为GTV的范围外扩3 mm,PTV则根据摆位的误差、呼吸运动等在CTV的基础上外放5 mm。剂量分割方式为200 cGy·次-1,1次·d-1,5 次·周-1,总剂量4 000 cGy。二次修改放疗计划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追加剂量放疗,200 cGy·次-1,1次·d-1,共10次,总剂量2 000 cGy。放疗开始当天参芎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注射,1次·d-1,共6周。B组:放射治疗方法同A组,放疗当天开始生理盐水250 ml加入维生素C注射液2 g、维生素B6注射液200 mg静脉滴注,1次·d-1,共6周。

1.3 肿瘤放疗后观察指标

1.3.1 肿瘤疗效评价

1.3.1.1 两组肿瘤近期疗效评价

按WHO制订的统一疗效评价标准[3],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NC)、进展(PD),有效为CR+PR。疗效评定标准按制定的肿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进行,CR:肿瘤完全消失并持续4周以上,无新病灶出现。PR:肿瘤两径乘积减少50%以上并持续4周以上,无新病灶出现。NC:肿瘤两径乘积减少50%以下或增大25%以下持续4周以上,无新病灶出现。PD:肿瘤两径乘积增大25%以上或新病灶出现。

1.3.1.2 两组生存率比较

分别统计肿瘤治疗后3、6、12、18个月的生存率和平均生存期。

1.3.1.3 两组

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对机体免疫力的副作用按放疗各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及亚群比较标准进行。采用EPICX- XL型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生产)进行检测计算CD+3、CD+4、CD+8的百分率及CD+4与CD+8比值,检测试剂与质控物原装进口,标本与质控物同时检测。

1.3.1.4 两组中医肺癌综合疗效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价

按Karnofsky评分标准[4],与治疗前评分比较,评分提高为改善。两组病人根据Karnofsky积分法进行质量评定最后分别予以计分。显效:治疗前后计分提高20分者。有效:治疗前后计分提高10分者。无效:减少等于或大于10分者。稳定:增加或减少小于10分或无变化。

1.3.2 NSCLC放疗急性毒副反应评价

根据国际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 RTOG)和欧洲癌症研究治疗中心(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EORTC)制定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心肌损伤和血液学放射性损伤等放疗急性毒副反应标准,用于放疗1~90 d的急性放射治疗反应的评定[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肿瘤疗效

2.1.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见表2。

注:两组近期疗效比较,P<0.05

2.1.2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率和平均生存期比较

见表3。

2.1.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见表4。

2.1.4 两组肺癌综合治疗前后中医生存质量评价

见表5。

注:两组12、18个月生存率比较,P>0.05

注:两组治疗后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P<0.05

注:除显效外两组比较,P<0.05;括弧中为所占百分比

2.2 NSCLC放疗急性毒副反应

见表6、7。

3 讨 论

放射治疗是Ⅲ期NSCLC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对局部肿瘤病灶和纵隔淋巴结肿瘤转移灶控制疗效明显。但长期以来放疗导致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心肌损伤、脊髓功能抑制、免疫功能下降等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组分为丹参、盐酸川芎嗪等,其中丹参性苦微寒,养血活血,通行血脉;川芎辛香行散,温通血脉[6]。

本研究中A、B两组患者治疗后放疗急性毒性反应骨髓抑制毒性比较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各项数值A组均好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有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心肌损伤,以1、2级为主,1级放疗的急性反应A组明显好于B组。生存率和平均生存期比较A组远期疗效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A、B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B两组中医综合疗效标准评定具有显著性差异。

注:两组患者治疗后骨髓抑制毒性比较,P<0.05

注:两组不良反应程度比较,P<0.05

分析以上结果,原因主要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在放射治疗中发挥作用。刘琳等[7]研究报道中药活血化瘀药物对肿瘤放疗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改善血液循环,加快血液流速,破坏肿瘤组织周围和内部纤维蛋白的聚集,增加瘤床和瘤体的血流量,提高氧分压,从而提高瘤体的氧效应,改善乏氧细胞放射敏感性[8]。(2) 降低肿瘤细胞的氧耗量,增加乏氧细胞氧分压以改善肿瘤细胞的乏氧状态[9]。(3) 增强对肿瘤细胞DNA的辐射损伤作用及抑制受损DNA修复作用[10]。(4) 处于不同增殖周期位置的癌细胞,其放射敏感性有明显的区别,而某些中药放疗增敏剂如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可使癌细胞阻断于对射线比较敏感的增殖期,如G2、M期[11]。老年肺癌患者由于年龄较高的原因,生理功能减退,体质欠佳,多同时合并心、肺等脏器的器质性及功能性疾病。放疗过程中配合中医药治疗能改善老年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机体的免疫力,减轻放疗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患者完成治疗的信心[12]。

上一篇:课堂有效话语权下一篇:游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