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线照射

2024-08-20

电子线照射(共6篇)

电子线照射 篇1

腹膜后肉瘤占全部软组织肉瘤的15%左右,临床上具有肿瘤体积较大和广泛浸润的特点。外科手术切除目前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局部复发率仍然较高。相关临床研究表明,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可有效地改善局控率,但由于腹膜后胃肠及肾等器官对放射线较敏感,术后外照射放疗的毒副反应较大,同时也限制了剂量的提高,所以影响局控率[1,2]。术中电子线放疗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对可见的肿瘤或瘤床以电子线进行单次大剂量的照射,可更好地保护周围的正常组织。解放军总医院自2008年9月在国内率先引进了Mobetron1000移动式电子束术中放疗系统,本文对应用这一新技术治疗腹膜后肉瘤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8年11月~2010年12月,我院共行腹膜后肉瘤手术加术中电子线照射30例。男19例(63.3%),女11例(36.7%)。年龄19~74岁,中位年龄48岁。病理类型:脂肪肉瘤16例(53.3%),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9例(30.0%),其他5例(16.7%)。肿瘤T分期:T1期1例(3.3%),T2期24例(80.0%),T3期5例(16.7%)。组织学分级:高分化(G1)2例(6.7%),中分化(G2)2例(6.7%),低分化或未分化(G3)26例(86.6%)。30例患者中原发4例(13.3%),复发26例(86.7%),其中复发2次或2次以上者19例(63.3%)。肿块直径≥10 cm者23例(76.7%),直径<10 cm者7例(23.3%)。

1.2 治疗方法

5例(16.7%)患者行联合脏器切除。30例患者均行术中电子线照射,其中,3例(10.0%)患者照射2个部位,1例(3.3%)患者照射3个部位。术中放疗采用Mobetron 1000移动式电子束术中放疗系统。该设备置于手术室内,配件术前进行严格消毒。术中根据肿瘤的大小选择不同直径的限光筒,照射范围为瘤床及肉眼可见肿瘤,剂量15 Gy 11例(36.7%),20 Gy19例(63.3%),剂量率10 Gy/min。照射能量6 MeV 14例(46.7%),9 MeV 13例(43.3%),12 MeV 3例(10.0%)。限光筒直径5~10 cm,中位直径8 cm。其中8例(26.7%)患者术后又行外照射,照射剂量50 Gy/25 F。

1.3 随访及观察指标

采用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1~1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观察指标主要为切口愈合情况与放疗急性毒副反应,参照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分级。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截至末次随访日,死亡患者11例(36.7%),死亡原因均为疾病进展。局部复发患者14例(46.7%),复发时间术后1~12个月,中位复发时间4个月。远处转移患者2例(6.7%)。

2.2 急性毒副反应

9例(30.0%)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上消化道反应,其中,1度1例(3.7%),2度8例(26.7%,均为接受术后放疗患者)。4例(13.3%)患者术后出现肠梗阻。10例(33.3%)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新发贫血13例(43.3%),1度7例(23.3%)、2度2例(6.7%)、3度4例(13.3%,均为术中出血>3 000 ml患者)。2例(6.7%)患者术后出现持续性腹痛。

2.3切口愈合情况

15例(50.0%)Ⅰ甲愈合,14例(46.7%)Ⅱ甲愈合,1例(3.3%)Ⅱ乙愈合。1例(3.3%)患者术后20 d发现腹膜后血肿。2例(6.7%)患者出现切口愈合延迟,分别为术后50 d和120 d,全组患者中位切口愈合时间12 d。

3讨论

腹膜后区是指横膈以下与盆膈以上,腹后壁与后腹膜之间的区域,前方由壁层腹膜所覆盖。腹膜后肉瘤约占全部软组织肉瘤的15%和全部腹膜后肿瘤的45%~55%。病理以脂肪肉瘤多见,其次为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手术完整切除依然是目前首选和最有效的治疗方式。然而,由于患者确诊时肿瘤体积通常较大且具有广泛浸润的特点,因此临床手术完整切除率只有50%~80%[3]。局部复发是腹膜后肉瘤治疗失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即使完整切除,如无其他辅助治疗,术后5年的局部复发率仍达37%~75%[4]。Heslin等[5]报道,即使无瘤生存达5年者,在第二个5年中依然以每年5%的几率出现复发,累积复发率仍有40%。众多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手术联合放疗可以提高局控率[4,5]。但由于受到胃肠道及泌尿器官的耐受性限制,术后外照射难以达到足够的剂量。

术中放疗即在手术过程中对可见的肿瘤、瘤床或淋巴引流区进行单次大剂量照射。与外照射相比,术中放疗具有更精确的靶区定位、更有效地保护照射野周围正常组织以及提高局部照射剂量的优点。此外,单次大剂量照射还可避免分次外照射过程中残存肿瘤细胞的加速再增殖,在提高局部控制率的同时,显著地缩短了治疗时间。虽然术中放疗距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但是由于设备的限制,临床应用存在较多困难,所以发展一直较缓慢。虽然目前腹膜后肉瘤术中放疗的临床研究仍较少,但是现有临床研究表明,手术联合术中电子线照射及术后放疗可以有效的提高腹膜后肉瘤的局控率[6,7,8]。Sindelar等[9]报道了目前唯一一项随机临床研究的结果,与单纯外照射相比,联合术中电子线照射可显著延长中位局部无复发时间,从38个月延长至127个月,但对无瘤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均无影响。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较短,但1年的死亡率及局部复发率仍明显高于文献报道水平,考虑主要因为本研究中绝大部分为多次复发患者;同时,86.6%的患者组织学分级分化差,76.7%的患者肿块直径≥10 cm。

在既往相关研究报道中[10],术中电子线放疗的急性毒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和食欲下降等1~2度的胃肠道反应,但这与患者是否接受术后放疗有明显关系。晚期毒副反应主要为外周神经损伤,最高发生率为60%。其他晚期反应包括腹膜后局部纤维化引起的输尿管压迫及瘘道形成等。本研究中,9例发生1~2度胃肠道反应的患者中8例接受了术后放疗。4例肠梗阻患者均有2次以上腹部手术史。贫血与肿瘤本身及治疗方式有关。本研究中,贫血发生率为43.3%,不能除外放疗的原因,但至随访日,上述患者血红蛋白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其中4例3度贫血的患者术中失血较多。在2例切口愈合延迟的患者中,1例由术后切口感染所致;另外1例患者经过多次手术且局部行过微波热凝固治疗,考虑和此有关。全组患者总体切口愈合时间未见延迟。由于随访时间较短,本研究中尚未见外周神经损伤及局部纤维化等晚期毒副反应。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Mobetron 1000移动式电子线术中放疗系统是目前最先进的术中放疗设备,具有移动方便、剂量率高等优点。由于设备置于手术室内,有效减少了术中转运患者造成的手术时间延长及感染、麻醉意外等情况的发生。随着相关人员间配合熟练程度的提高,目前术中放疗所需的时间约为30 min,未明显延长整台手术的时间,得到了外科医生的认可。

本研究初步结果显示,术中电子线照射未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或延长手术时间,急性毒副反应较小,临床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术中电子线放射治疗腹膜后肉瘤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10年12月30例腹膜后肉瘤患者行手术联合术中电子线放疗。采用Mobetron 1000移动式电子束术中放疗系统,靶区为瘤床及肉眼可见肿瘤,一次给予15 Gy或20 Gy。8例患者术后又行外照射,剂量50 Gy/25 F。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117个月)。结果:9例(30.0%)患者出现12度胃肠道反应;4例(13.3%)术后出现肠梗阻;10例(33.3%)术后贫血;2例(6.7%)术后腹痛。切口愈合时间未见延迟。结论:术中电子线放疗急性毒副反应较轻,临床安全性高。

关键词:腹膜后肉瘤,术中放疗,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Jones JJ,Catton CN,O’Sullivan B,et al.Initial results of a trial of pre-operative external-beam radiation therapy and postoperative brachyther-apy for retroperitoneal sarcoma[J].Ann Surg Oncol,2002,9(4):346-354.

[2]Ballo MT,Zagars GK,Pollock RE,et al.Retroperitoneal soft tissue sar-coma:an analysis of radiation and surgical treatment[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7,67(1):158-163.

[3]Porter GA,Baxter NN,Pisters PW.Retroperitoneal sarcoma:a popula-tion-based analysis ofepidemiology,surgery,and radiotherapy[J].Cancer,2006,106(7):1610-1616.

[4]Pawlik TM,Ahuja N,Herman JM.The role of radiation in retroperi-toneal sarcomas:a surgical perspective[J].Curr Opin Oncol,2007,19(4):359-366.

[5]Heslin MJ,Lewis JJ,Nadler E,et al.Prognost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long-term survival for retroperitoneal sarcoma: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J].J Clin Oncol,1997,15(8):2832-2839.

[6]Gieschen HL,Spiro IJ,Suit HD,et al.Long-term results of intraopera-tive electron beam radiotherapy for primary and recurrent retroperitonealsoft tissue sarcoma[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1,50(1):127-131.

[7]Krempien R,Roeder F,Oertel S,et al.Intraoperative electron-beamtherapy for primary and recurrent retroperitoneal soft-tissue sarcoma[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6,65(3):773-779.

[8]Dziewirski W,Rutkowski P,Nowecki ZI,et al.Surgery combined withintraoperative brachy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retroperitoneal sarcomas[J].Ann Surg Oncol,2006,13(2):245-252.

[9]Sindelar WF,Kinsella TJ,Chen PW,et al.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 inretroperitoneal sarcomas.Final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randomized,clinical trial[J].Arch Surg,1993,128(4):402-410.

[10]Petersen IA,Haddock MG,Donohue JH,et al.Use of intraoperativeelectron beam radio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retroperitoneal softtissue sarcomas[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2,52(2):469-475.

电子线照射 篇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的质量。但在我们生存的环境空间中,客观地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的由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现象,称为放射性。能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也叫不确定的核素。放射性物质广泛存在于地球各处,各种建筑材料或多或少都含有放射性,人体长期受小剂量放射性照射,尤其是过量照射可能会有一定的损伤。为了保护我国人民健康,国家标准GB 6566-200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规定了建筑材料中3种天然放射性核素镭-226、钍-232、钾-40的放射性比活度限量、测量比活度的试验方法以及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并通过内照射指数、外照射指两项指标反映其危害性大小[1,2]。

实验表明,在建筑材料中对放射性物质加温、加压或加磁场,都不能抑制或显著地改变射线的发射。为了减少放射性对人体的伤害[3],目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远离内照射指数、外照射指数高的物质。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对建筑材料的放射性研究很少,因此对其内照射指数、外照射指数理论进行表述和测量具有重要意义[4]。

1 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

1.1 放射性衰变的指数衰减规律

原子核是一个量子体系,核衰变是一个量子跃迁过程,对一个特定的放射性核素,其衰变的精确时间是无法预测的,但对足够多的放射性核素的集合,其衰变规律是确定的,并服从量子力学的统计规律。实验和统计理论表明放射性衰变服从指数衰减规律,即

式中N0表示t=0时刻样品中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N表示经过t时间后样品中剩下的未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λ是衰变常数;对任何放射性核素,不管发生何种衰变,放射性原子核数目的减少都服从指数衰减规律。所不同的只是衰变常数不同。任何一种确定的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确定的衰变常数数值,这个数值的大小只取决于放射性核素本身的性质,与外界条件无关。衰变常数的物理意义可说明如下:

dN/N表示每个放射性原子核在dt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几率,所以λ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一个放射性原子核发生衰变的几率。λ数值大的放射性核素衰变得快,λ数值小的放射性核素衰变得慢。

由于测量放射性的数目很不方便,而且往往没有必要,我们感兴趣的又便于测量的是:在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核发生衰变,即放射性核素衰变率或叫放射性活度A。由式(1),当t=0时,则有:

当核素具有多种分支衰变时,按衰变常数的物理意义,总的应是相当于各种衰变方式的部分衰变常量之和:

第i种分支衰变的部分放射性活度为:

总放射性活度为

可见部分放射性活度在任何时候都是与总放射性活度成正比的。

1.2 递次衰变规律

原子核的衰变往往是一代又一代地连续进行,直至最后达到稳定为止,这种衰变叫做递次衰变,或叫连续衰变。

对于递次衰变系列A1→A2→A3→…→An→…,当开始只有母体A1时,可得第n个放射体An的原子核随时间的变化为

式中

λn为An的衰变常量。An的放射性活度为

由(8)、(9)式可知,递次衰变规律不再是简单的指数衰规律了,其中任一子体随时间的变化不仅和本身的衰变常量有关,而且和前面所有放射体的衰变常量都有关。只要各个放射体的衰变常量已知,则任一放射体随时间的变化可由两式算出。

2 放射性平衡

在任何递次衰变中,母体A的变化情况总是服从指数衰减规律。所以我们感兴趣的是子体B的变化情况。在初始只有母体A的条件下,子体B的变化只决定于λ1和λ2。现在分三种情况讨论。

2.1 暂时平衡

当母体A的半衰期不是很长,但比子体B的半衰期还是要长,即T1>T2或λ1<λ2时,在时间足够长以后子体B的核数目将和母体A的核数目建立一固定的比例,即此时子体B的变化将按母体的半衰期衰减。此时的平衡称为暂时平衡。

子体B的核数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可表示为

由于λ1<λ2,当t足够大时,有,则此时成为

子母体的放射性活度关系为

由(11)和(12)式可见,当时间足够长时,子母体出现暂时平衡,即它们的核数目之比为一固定值。由于N1和N2是按半衰期T1衰减,则当达到暂时平衡时,N1和A2也按半衰期衰减。

对于多代子体的递次衰变A1→A2→A3→…→An→…,只要母体A1的衰变常量λ1比各代子体的衰变常量λ2,λ3,λn…都小,则时间足够长时,整个衰变系列也会达到暂时平衡。即各放射体的数量之比不随时间变化,各子体都按母体的半衰期而衰减。

2.2 长期平衡

当母体A的半衰期比子体B的半衰期长得多,即T1>T2或λ1<λ2时,在观察时间内,看不出母体放射性的变化,在相当长时间以后,子体的核数目和放射性活度达到饱和,并且子体母体的放射性活度相等。这叫长期平衡。

子体B的核数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可表示为

当t相当大时,上式成为

N2=λ2λ1N1即A2=A1(14)

这就出现了长期平衡。

对于多代子体的递次衰变,只要母体的半衰期很长,在观察时间内看不出母体的变化,而且各代子体的半衰期都比它短得多,则不管各代子体的半衰期相差多么悬殊,在足够长时间内以后,整个衰变系列必然会达到长期平衡,即各个放射体的活度彼此相等:

2.3 不成平衡的情况

当母体A的半衰期小于子体B的半衰期,即T1<T2或λ1>λ2时,母体按指数规律较快衰减;而子体的原子数开始为零,随时间逐步增长,越过极大值后较慢衰减,当t足够大时,子体则按自身T2的半衰期而衰减。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子体与母体的任何平衡。

子体B的核数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可表示为

由于λ1>λ2,当t足够大时,有-e-(λ1-λ2)t<1,则有

此时子体的放射性活度为

可见当时间足够长时,母体将几乎全部转变为子体,子体则按自身的指数规律衰减。因此子母体间根本不会出现任何平衡。

对于不成平衡的递次衰变,为了得到单纯的子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放射性搁置足够长的时间,让母体几乎都衰变完,剩下就是单纯的较大寿命的子体。

由上面三种情形的讨论可以看到,对于任何递次衰变系列,不管各放射体的衰变常量之间相互关系如何,其中必有一最小者,即半衰期最长者,则在时间足够长以后,整个衰变系列只剩下半衰期最长的及其后面的放射体,它们均按最长半衰期的简单指数规律衰减。

3 建筑材料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镭-226、钍-232、钾-40的检测与记录

在相同实验室、相同测量人员、相同测量设备、相同测量时间、相同实验室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分别取制不同的A样品、B样品、C样品,并以取制样品当天时间开始检测,以间隔一天的时间每天测量不同样品一次,并计算记录间隔22天每天不同样品的镭-226、钍-232、钾-40比活度,其不同内照射指数、外照射指数。

4 结论

建筑材料中放射性物质主要为铀系、钍系核素和钾-40。它们的母体半衰期都很长,和地球年龄相近或更长,因而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后还能保存下来,其主要代表核素为镭-226、钍-232、钾-40。

表1、表2中核素镭-226、钍-232的放射性活度,在23天时间内,相同样品中放射性核素镭-226、钍-232放射性活度的波动很小,满足放射性平衡中的长期平衡条件;表3中相同样品核素钾-40放射性放射性活度波动相对较大,其原因是钾-40衰变链中,子体不在衰变,不满足放射性平衡中的长期平衡或暂时平衡条件,其值波动相对较大;表4、表5数据是根据GB6566-2001关于内照射指数和外照射指数定义计算而来,当放射性核素镭-226放射性活度的波动很小时,其内照射指数波动更小。同理当放射性核素镭-226、钍-232放射性活度的波动很小时,即使放射性核素钾-40放射性活度波动相对较大,但值除以4200后,其对外照射指数的影响也变得相对较小。

相同样品中放射性核素镭-226、钍-232、钾-40放射性比活度,内照射指数、外照射指数每次测量的相对波动,可由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方程表示和描述。当放射性核素镭-226、钍-232、钾-40处于某一状态时,它的力学量(如坐标、动量、角动量、能量等)一般不具有确定的数值,而具有一系列可能值,每个可能值以一定的几率出现,当粒子所处的状态确定时,力学量具有某一可能值的几率也就完全确定,这就是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稳定性表现。

摘要:在同实验室、同测量人员、同测量设备、同测量时间、同实验室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分别取制不同的A样品、B样品和C样品,并从取制样品当天时间开始检测,以间隔一天的时间每天测量不同样品一次,并计算记录间隔22天每天不同样品的镭-226、钍-232、钾-40比活度,分别计算其不同内照射指数、外照射指数,从理论方面解释建筑材料中内照射指数、外照射指数稳定性。

关键词:内照射指数,外照射指数,放射性,放射性衰变

参考文献

[1]GB6566-200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S].

[2]谭汉云,张林,张静波.广州市建材及石材的放射性活度浓度分析与评价[J].中国辐射卫生,2006(2).

[3]卢希庭.原子核物理[M].第2版.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0.

电子线照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各30例。观察组患者男17例, 女13例, 胎龄 (38±2) 周, 出生体质量为2600~4100g;对照组男18例, 女13例, 胎龄 (39±2.5) 周, 出生体质量为2650~4000g。所有患儿出生时均一般状况良好, 无宫内窘迫史, 吃奶, 排便等正常。两组患儿在性别, 胎龄, 出生体质量等一般情况上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式

此次实验我们所使用的蓝光箱采用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效公司生产的新生儿黄疸治疗箱。观察组每天照射12h后停止12h, 连续治疗3~5d;对照组则每日持续蓝光照射16~24h。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同时口服栀黄隔颗粒 (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 和维生素B2, 并对患儿进行奶瓶喂养, 保证患儿足够的热能和水分, 定期测量体温, 用经皮测胆红素仪 (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咨询公司生产的JH20-1C型经皮黄疸仪) [2]跟踪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判

观察患者的黄疸消退情况及血清胆红素下降情况。具体为: (1) 治愈:治疗5d后, 患者黄疸完全消退, 血清胆红素正常; (2) 好转:治疗5d后, 黄疸明显消退, 血清胆红素大幅度下降但未至正常水平; (3) 无效:黄疸无消退, 血清胆红素下降不明显甚至增加。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部分数据以均数±标注差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由治疗前的血清间接胆红素 (275.9±46.1) μmol/L降至治疗后的 (102.5±2.2) μmol/L, 对照组由治疗前的血清间接胆红素 (277.1±47.2) μmol/L降至了治疗后的 (100.9±1.9) μmol/L, 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90.0%, 对照组治愈率46.7%, 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30例患者中发生皮疹1例, 腹泻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对照组30例患者发生皮疹5例, 腹泻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 P<0.05。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新生儿疾病, 它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病理性黄疸对新生儿威胁较大, 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儿的视力, 听力及神经系统的功能损害, 甚至对新生儿造成生命威胁。

目前, 治疗新生儿黄疸最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为蓝光照射治疗, 由于胆红素主要吸收波长425~460nm的波长 (与蓝光波长相似) , 蓝光照射可以使得脂溶性的4Z, 15Z-胆红素转变成4Z, 15E-胆红素异构体及光红素异构体[3], 这种转变使得胆红素可以经由胆汁排泄到肠腔或者经尿排出体外, 从而降低了患者体内的血清胆红素浓度。然而, 有研究显示, 蓝光治疗过程中, 光疗开始后, 光疗反应一开始对着光疗的强度增加而增加但随后达到一个稳定水平即再继续增加光照强度也无法再加强光疗反应, 但光疗对体内细胞的处于DNA修复的染色体具有损伤作用[4], 从而对患者机体有一定的不良作用, 所以不宜过久的进行光疗治疗, 从此次实验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来看,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 明显优于对照组23.3%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P<0.05) 。

总之, 间歇蓝光照射治疗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均能十分有效的降低新生儿黄疸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浓度, 但间歇蓝光照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较持续蓝光照射治疗优势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仁莲.2种不同时间蓝光照射法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07, 6 (2) :26-27.

[2]楚爱菊, 董秀华.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黄疸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1) :69.

[3]王金钰.多次短时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7, 15 (3) :77.

电子线照射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5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后进行随机分组, 其中对照组25例新生儿, 男13例, 女12例, 年龄7岁~25岁, 平均年龄 (15.3±1.6) 岁;研究组25例新生儿, 男11例, 女14例, 年龄5岁~25岁, 平均年龄 (14.4±1.4) 岁。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2]: (1) 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为24 h内, 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103μm ol/L。 (2) 满月婴儿血清蛋红素浓度≥221μm ol/L;早产婴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56μm ol/L, 或者婴儿血清中胆红素浓度每日上升≥85.5μm ol/L。 (3) 病情持续时间较长, 足月婴儿黄疸持续时间≥2周, 早产婴儿黄疸持续时间≥4周, 且黄疸反复出现。 (4) 新生儿血清中直接胆红素浓度≥35μm ol/L。所有新生儿均符合蓝光照射标准。

1.2 方法

2组患儿首先均进行常规治疗, 随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儿采用持续蓝光照射, 研究组患儿采用间歇蓝光照射。

1.2.1 常规治疗[3]

口服苯巴比妥 (鲁米那) 片 (西安迪赛生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 61021400) , 用量为每次1~2 m g/kg, 2~3次/d, 规格为15 m g/片。随后口服益生菌, 如果新生儿严重缺血要给予补血。

1.2.2 蓝光照射

由威海市博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提供, 型号为BH-1LR双面灯管蓝光治疗箱, 每管蓝光为20 W。当箱内的温度达到30℃时可将患儿送入, 同时用黑布遮住患儿眼睛, 用尿布保护患儿的会阴, 注意保持箱内的湿度。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持续蓝光照射, 照射时间为12 h~18 h, 间隔时间为10 h~12 h。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间隔蓝光照射, 照射时间为4 h~6 h, 间隔时间为2 h~5 h。

1.3 疗效评定标准和观察指标[4,5,6]

痊愈:患儿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总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开始消失, 其他并发症情况开始消失, 总胆红素水平开始恢复正常;无效:新生患儿的临床症状未消失, 其他并发症未消失, 总胆红素水平未恢复。总有效率= (痊愈+有效) /总例数×100%。

总胆红素标准值为4~20μm ol/L, 直接胆红素标准值为0~7μm ol/L, 观察2组不良反应情况, 如发热、皮疹、腹泻等。治疗后对患儿家属发放调查问卷, 对比调查患儿家属的治疗效果满意度, 总分为10分, 0~3分表示不满意, 4~7分表示基本满意, 8~10分表示满意, 分数愈高表明患儿家属的治疗效果满意度愈高。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对比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2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对比2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2组患儿家属治疗满意度对比2组患儿家属治疗满意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4 治疗前后2组患儿胆红素浓度对比

治疗后2组患儿胆红素浓度与治疗前对比均显著下降 (P<0.05) ;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3 讨论

蓝光照射治疗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光照促进患儿血浆中胆红素的转化, 待胆红素转化后寻找其他出口将物质排出体外, 进而改善患儿的黄疸症状。由于胆红素可以吸收的光带长度为380 m m~500 m m, 尤其对波长为420 m m~440 m m的光带吸收作用最强, 而蓝光照射治疗的光波波长正好在这420 m m~480 m m, 非常易于胆红素的转化。

在对患儿进行蓝光照射时需要注意:如果照射时间超过24 h, 则需要对患儿补充维生素B2, 防止发生维生素B2缺乏症;在进行蓝光照射前应该给患儿补充水分, 例如喂奶或者喂水, 这样既可以防止患儿出现脱水、发热等症状, 还可以保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 提高治疗效果。

进行蓝光照射治疗后, 还要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由于温度较高, 患儿出汗较多,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及时给患儿擦汗, 保持皮肤干燥。此外, 要定期更换尿布, 保持患儿会阴部位的清洁、干燥, 保持臀部的清洁, 防止出现红臀。

本文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0%, 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2.0%, 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20.0%, 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0%, 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儿家属治疗满意度评分 (8.3±1.5) 分, 对照组患儿家属治疗满意度评分 (8.1±1.6) 分, 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儿总胆红素含量为 (19.1±1.3) μm ol/L, 对照组患儿总胆红素含量为 (20.1±1.0) μm ol/L, 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不大, 但是间歇蓝光照射的不良反应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间歇蓝光照射和持续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5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儿家属知情同意进行随机分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儿采用持续蓝光照射, 研究组患者采用间歇蓝光照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0%, 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2.0%, 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 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0%, 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儿家属治疗满意度评分为 (8.3±1.5) 分, 对照组患儿家属治疗满意度评分为 (8.1±1.6) 分, 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不大, 但是间歇蓝光照射的不良反应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间歇蓝光照射,持续蓝光照射对比

参考文献

[1]刘承梅.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9) :171-172.

[2]张芳, 王雪茹.间隙和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0) :57-58.

[3]瞿小华.冷光源与常规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7) :38-39.

[4]黄美珍.丙种球蛋白结合蓝光治疗新生儿A BO溶血性黄疸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28) :48-49.

[5]李华香.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28) :67-68.

电子线照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以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科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10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24例, 平均日龄 (11.2±1.1) d, 平均体质量 (1921.5±131.5) g, 平均胆红素 (262.3±13.8) µmol/L。观察组中男29例、女26例, 平均日龄 (11.5±1.2) d, 平均体质量 (1895.3±128.7) g, 平均胆红素 (259.6±12.4) µmol/L。两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使用蓝光照射3~6 h, 停止2~4 h;观察组患儿使用蓝光照射12~18 h、停止6~8 h;照射波长为420~470 nm、照射过程应当用黑布罩遮盖患儿的双眼、会阴和肛门部位。

1.3 疗效评价[2]

(1) 黄疸和症状消失、胆红素恢复正常为显效; (2) 黄疸和症状明显好转、胆红素明显降低为有效; (3) 黄疸和症状无好转或加重、胆红素不变或升高为无效;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相关数据, 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用卡方检验比较计数资料, 用t检验比较计量资料,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胆红素值为 (134.5±13.2) µmol/L、对照组治疗后胆红素值为 (175.2±19.3) µmol/L,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2例皮疹、1例腹泻、3例发热, 并发症发生率10.9%, 对照组5例皮疹、9例腹泻、7例发热, 并发症发生率38.2%,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28例显效、24例有效、3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治疗后19例显效、31例有效、5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延误治疗极易引起核黄疸, 危急患儿的生命。蓝光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3], 450 nm的蓝光是胆红素分子的吸收波长, 在蓝光的作用下, 皮肤浅表组织的未结合胆红素发生变化, 逐步转化成水溶性的异构体, 可以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或者通过胆汁代谢排泄到肠道, 达到降低血清中的胆红素的目的。间断蓝光照射治疗能够明显的降低持续蓝光照射引起的热效应, 降低对患儿体温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 有利于患儿的正常哺乳和康复, 减少皮疹和腹泻等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李学峰[4]在研究中发现, 间断蓝光照射治疗降低胆红素的效果优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 且前者并发症的发生机率低于后者, 但两者的治疗效果不存在差异。与作者进行的研究比较获得相同的结论, 表明二者治疗效果相同, 但间断蓝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优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

总之, 持续蓝光照射与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相近, 但间断蓝光照射治疗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优势, 是一种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林送.影响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预后多因素的临床分析.安徽医药, 2013, 17 (7) :1178-1179.

[2]邓发文.持续及间断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对比研究.中国医疗前沿, 2012, 7 (12) :46-47.

[3]杨春鸿, 金晓秋.蓝光间歇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观察.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23) :3799-3800.

关于医疗照射指导水平 篇6

关键词:医疗照射指导水平,调查水平,诊断放射学,核医学诊断,最优化

在应用患者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时,患者同时是危害和利益的受体,受到的辐射剂量主要取决于临床需要。与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不同,对患者的个人剂量约束是不适用的,因为这样做可能影响患者的诊断或治疗效果,使得弊大于利。但是,对患者所受照射需要实施有效控制,使其与临床目标相称。在放射诊断和核医学诊断检查程序的照射中,使用医疗照射指导水平来达到防护最优化的目的[1,2]。本文对医疗照射指导水平的概念、实际应用和制定程序试作简要探讨。

1 术语和定义

根据《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BSS)[3],医疗照射指导水平(guidance level fo medical exposure)是指医疗业务部门选定并取得审管部门认可的剂量、剂量率或活度值,用以表明一种参考水平,高于该水平时则应由执业医师进行评价,以决定在考虑了特定情况并运用了可靠的临床判断后是否有必要超过此水平。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1,2,4,5]则采用诊断参考水平(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DRLs)这一术语,对儿童又称“参考剂量水平”(reference dose levels),并定义为:在电离辐射医学成像中,在正常情况下用于指明某一特定程序对患者造成的剂量或施予的活度对这一程序来说是否异乎寻常地高或低。

欧洲委员会[6]也采用DRL这一术语,将其定义为:以广泛使用的设备对标准身材的患者进行典型的检查时,医用放射诊断过程的剂量水平或核医学检查中放射性药物的活度水平。当良好的诊断和技术性能用于正常实践时,标准检查程序中期望不超出这些水平。

不难看出,上述术语含义是完全相同的。GB18871–2002(以下简称CBSS)[7]采用了“医疗照射指导水平”这一术语,并在借鉴BSS医疗照射指导水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确定了我国放射诊断和核医学诊断的指导水平[7]。

2 医疗照射指导水平的实际应用

医疗照射指导水平仅适用于诊断性照射(包括放射诊断和核医学诊断)的安全防护管理和质量控制。将指导水平用于放射治疗和核医学治疗过程是不适当的,因为对每个患者逐个选定靶组织剂量应是制定治疗计划的一个部分:靶组织剂量必须大到足以有效,同时应当尽可能降低非靶组织的剂量。

BSS[3]和CBSS[7]要求制定供执业医师使用的医疗照射指导水平。指导水平的目的是:对中等身材的患者提供一种合理的剂量指征;对以现行良好的实践可以达到的而不是对被认为是最佳作业条件提供指导;如果可靠的临床判断指明要求采用更大的照射,则可以灵活地加以应用。根据指导水平的这一内涵,应当强调,随着各种设备和技术条件的不断更新与改进,显然应适时修订相应检查的指导水平。

ICRP第三分委员会对诊断参考水平的附加建议[4]指出:诊断参考水平可以用于:(1)通过降低未经正当性分析的高、低值的出现频率,在地区、国家或当地水平上,来改进对一般医学成像观测结果的分布;(2)鼓励获得较窄范围的值,对较为特殊的医学成像任务而言,这代表了良好的实践;(3)对特定的医学成像方案,鼓励获得最佳范围值。当实际观测值明显超出选定的上、下限值时,要进行适当的当地评审并采取行动。一般来讲,此过程有助于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组织剂量,即有助于避免与辐射健康效应相关的不必要危险。文献[4]还提供了上述三种用途的应用示例。

当施行某种检查时,如果受检者的剂量或活度超过相应指导水平,则应加以评审,对该医疗过程和设备进行检查,以判断防护是否已达到适当的最优化;如果没有最优化,则应在确保获取必需的诊断信息的同时,尽量降低受检者所受照射。反之,如果剂量或活度显著经常低于相应指导水平,而照射不能提供有用的诊断信息和给受检者带来预期的医疗利益,就应对所获影像的质量进行地区性评审,按照需要采取纠正行动。

指导水平不是剂量限值,只适用于医疗照射,而不适用于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指导水平是对专业判断水平的补充,而不是在医疗的好与坏之间提供一条区分线。这些水平只适用于典型的成年患者,因此,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数值时,要考虑身材和年龄。正如ICRP[5]所言,“它们的应用应有灵活性,以便容许根据正确的临床判断需用较大的剂量”,个人受到的剂量超过该指导水平,并不一定构成违反要求。然而,反复地和显著地高于指导水平则可能提示存在重大问题,并可能是由事故性医疗照射所致,这种情况需要进行调查。

对那些有可能大幅度地降低受检者个人剂量或集体剂量的领域,以及降低吸收剂量意味着可导致危险性大幅度降低的情形,指导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实用价值。这些情况包括:(1)包括健康筛查在内的常用检查;(2)对受检者带来较高吸收剂量的检查(例如CT)或需要进行长时间透视的程序(例如介入放射学);(3)对放射敏感性较高的患者(例如儿童)实施的检查。但是,应当承认,对CT、介入放射学和儿童群体制定指导水平与更为常用的复杂程度较低的照射相比要困难得多。因此应只涉及普通类型的常用诊断检查和型号广泛的设备。因此应当优先考虑对复杂程度较低更为常用的诊断性照射制定指导水平,水平繁多将会损害其实用性[6,8]。

3 制定医疗照射指导水平的原则和程序

3.1 原则

医疗照射指导水平是通过广泛的质量调查数据推导的。它是以现行良好实践为基础,对一般患者可作到的合理剂量或活度的参考水平,是平均而言的典型值。考虑到当地的医疗实践和可获得设备的性能等具体情况,指导水平应具体到国家或地区。因此,审管机构应鼓励和支持专业机构实施地区性或全国范围的调查,以确定典型的剂量和活度。指导水平的制定应该由相关专业机构与审管机构磋商,并遵循基本安全标准的相应要求[3,7]。

确定指导水平,应遵循下列指导原则:(1)地区、国家或当地的目标要清楚界定,这包括对医学成像任务临床和技术条件的规范程度;(2)要根据有关地区、国家或当地的数据来选择指导水平值;(3)指导水平所用的量可通过实践途径得到;(4)指导水平所用的量是患者组织剂量,因而也是给定医学成像任务的患者危险度相应变化的适宜量度;(5)清楚地阐明应用于实践的指导水平方式[1,4]。

3.2 诊断放射学

诊断放射学中指导水平的推导过程源于以所用的技术参数(例如,千伏特,毫安·秒,焦点胶片距)为基础估算患者所受到的典型剂量的制度。指导水平应以易于测量或估算的度量方式表达,例如,X射线摄影的入射体表剂量(ESD)或剂量-面积之积(DAP),X射线透视的入射体表剂量率,乳腺X射线摄影的腺平均剂量(AGD),X射线CT检查的多层扫描平均剂量(MSAD)等。在复杂程序和无法直接得到患者剂量相关数值(例如DAP)的情况下,可用其他数值(例如,总透视时间和总显像时间)来表示指导水平。剂量评估可以渐进实施,而且通常应当与影像质量评估并行[8]。

审管机构应该鼓励专业协会、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调查常见诊断程序中典型成人患者相应的ESD或DAP等。这些调查结果可使指导水平得以确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随着技术和工艺得改进时加以审查和修订。在未进行广泛调查的情况下,可以采用BSS[3]一览III的表III-I~III-Ⅳ提出的指导水平。这些水平只适用于典型的成年患者。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数值时,要考虑身材和年龄,不应将这些数值应用于患者个体。指导水平对应于75百分位数(P75),即75%的患者个人受到的剂量低于相应的指导水平,提示所受个人所受剂量超过该水平的25%的患者还存在进一步降低剂量的可能性[6,8,9]。

3.3 核医学诊断检查

核医学诊断过程的指导水平用施予受检者的放射性药物的活度(MBq)来表示,它是基于标准程序中获得满意的影像所必需施予的活度,而不是基于P75。对标准的检查程序推荐使用相应指导水平的活度。如果使用推荐的活度也可能产生质量很差的影像,则需要对γ照相机、剂量校准和医务人员所使用的操作程序进行检查[6,8]。

审管机构应该鼓励专业协会、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对常用核医学诊断程序中典型成年患者所施予的放射性活度进行广泛的调查,以确立各国指导水平的“最优化”值,即对标准身材进行检查时足以获得满意的诊断信息的所施予核素活度的参考水平,并随着技术和工艺得改进时加以审查和修订。在未进行广泛调查的情况下,应该使用BSS[3]一览III的表III-Ⅴ规定的指导水平来评价核医学设备的性能。这些水平只适用于典型的成年患者。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数值时,要注意医疗技术水平、身材和年龄。对患者个人不应该应用这些数值[6,8,10]。

在各种体质和病理条件下,偏离常用量可能是必要的。实施检查的医生对这些情况应该给予特殊的考虑。例如,正在生长的骨骼对某些药物(67镓,磷酸盐,磷酸盐化合物等)的摄取增加,应适当减少施予这些药物的活度[8]。

4 对于介入放射学的特殊考虑

对荧光透视引导的介入放射学操作,指导水平原则上可用来改进对患者的剂量管理以及避免不必要的随机性辐射危险。但是,即使对一个特定的方案,观测到的患者剂量分布也很离散,因为对于每一个程序的操作,荧光透视照射的持续时间和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临床情况。一个可能的方法就是不仅要考虑通常的临床和技术因素,还有考虑程序的相对“复杂性”。这可能需要多个量值(即多个指导水平),才能充分估算患者剂量和随机性效应的危险度。

指导水平不适用于对来自荧光透视引导的介入放射学操作所产生的确定性辐射危险(即辐射诱发的皮肤损伤)的控制。在此情况下的目的,是要避免来自虽经正当性分析、但时间长的复杂程序引起单个患者的确定性效应。对特定患者进行的实际程序,需要的是实时监测,以明确是否达到或超过了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相对危险度量值是在皮肤最大累积剂量处的吸收剂量。一个实用方法是,对将要采取涉及患者记录或处理的各种临床行动(与潜在的放射性皮肤损伤有关)处的皮肤,要选择那里的最大累积吸收剂量量值。然后,在实际操作中,对有助于指明皮肤最大累积吸收剂量的适宜量值进行监测[1,4]。

5 我国当前的医疗照射指导水平

5.1 放射诊断

放射诊断的医疗照射指导水平可参见CBSS[7]附录G的表G1.1~表G1.4:

(1)表G1.1中对14种X射线摄影(含不同投照方位)典型成年受检者剂量的指导水平用每次摄影的ESD(m Gy)表示。这些数据适用于通常的相对速度为200的胶片-荧光屏组合。对于高速胶片-荧光屏组合(相对速度为400~600),这些数值应该减少到1/3至1/2。(2)表G2.2给出典型成年受检者3种X射线CT检查以MSAD(m Gy)表示的剂量指导水平。MSAD是由水当量体模中旋转轴上的测量值推导的,体模长15cm(头)和30cm(腰椎和腹部)。

(3)表G1.3给出了以每次头尾投照AGD(m Gy)表示的典型成年受检者乳腺X射线摄影的剂量指导水平。AGD是在一个50%腺组织和50%脂肪组织构成的4.5cm压缩乳腺上,针对胶片荧光屏系统及专用钼靶和钼过滤片的乳腺X射线照相装置确定的。

(4)表G1.4给出了以入射体表剂量率(m Gy/min)表示的典型成年受检者X射线透视的指导水平。根据我国实际,历史原因X射线透视比例偏高,近年来有所转变,但在基层医院仍然占一定比例,加强对此约束有其现实价值[11]。

5.2 核医学诊断

CBSS[7]在“九五”期间全国医疗照射水平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核医学常用52种检查分别给出每次常用最大活度值,提出我国核医学诊断的医疗照射参考水平,见CBSS[7]附录G的表G2。从检查项目到所用放射性核素、显像剂化学形态以及推荐指导水平均与IBSS有较大不同,对指导各地核医学诊断中合理减少受检者内照射剂量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注意,BSS[3]和CBSS[7]所提供的指导水平数值,对应于20世纪90年代期间的调查。近年来,核医学发展很快,新技术和新的放射性药物不断涌现,标准中所列的有些放射性药物或检查项目可能已被替代,不再使用。

全球范围内都在持续致力于制修订和应用医疗照射指导水平。文献[4]汇总列出了多个管理机构和专业团体确定医疗照射指导水平的方法和选定的数值,可供实际工作中参考。

参考文献

[1]ICRP.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n medicine,ICRP Publication105[R].Oxford:Elsevier,2008.

[2]ICRP.The2007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 Publication103[R].Oxford:Elsevier,2007.

[3]FAO,IAEA,ILO,OCED/NEA,PAHO,WHO.International basic safety 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onizing radiation and for the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Safety Series No.115[S].IAEA,Vienna,1996.

[4]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著;刘长安,高磊,译.辐射与你的患者:执业医师指南[R].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5]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著;季明烁,译.医学中的放射防护和安全,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73号出版物[R].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9.

[6]European Commission.Radiation protection109,guidance for 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s(DRLs)for medical exposures[S].Brussels:European Commission,1999.

[7]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8]IAEA,PAHO,WHO.Radiological protection for medical exposure to ionizing radiation:Safety Guide,Safety Standards Series No.RS-G-1.5[S].Vienna: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2002.

[9]IAEA.Applying radiation safety standards in diagnostic 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using X rays,Safety Reports Series No.39[S].Vienna:IAEA,2006.

[10]IAEA.Applying radiation safety standards in nuclear medicine,Safety Reports Series No.40[S].Vienna:IAEA,2005.

上一篇:生态处理工程论文下一篇:长期应付款的会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