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监测(共9篇)
放射监测 篇1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事业的发展,放射诊疗单位、设备及工作人员等均呈不断增长趋势,为了加强相关设备的管理,放射卫生管理工作中要求定期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对放射诊疗设备的机房进行放射防护评价,以保障医疗机构内放射诊疗设备机房防护环境的正常和放射工作人员以及公众人员的身体健康。临床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 对疾病的发现、诊断和治疗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同时日常放射卫生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隐患, 造成了受检者、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了不正当的照射,这个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1]。为了促进射线装置的合理使用和发展,实现放射线的正当化使用和最优化,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在1990年的建议书(第60号刊物)中,提出了3项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2]。即辐射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以及个人剂量限值。在符合辐射防护正当化与最优化原则的放射实践应用中,应保证放射工作人员及公众所受到的照射剂量当量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相应剂量限值[3]。因此,从保护受检者、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的角度出发,加强放射诊疗设备的机房防护措施,提高医护人员和公众人群的防护意识, 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
1放射卫生管理中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电离辐射是指波长短、频率高、能量高的射线,能够引起物质电离,就是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物质的原子、分子电离,广泛用于医学, 包括医学影像和医学诊断设备。为了确保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定期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是非常必要的[4]。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和临床应用,普放检查、CT检查等作为一种常见的医疗诊断手段,在国外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过度的放射诊断检查对人体有不良影响[5]。调查显示,除了各类癌症和乳腺癌之外,有关专家还重点研究了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癌变情况,发现只有女性生殖系统方面的癌症与医疗辐射无直接联系。虽然射线对人体有害,但常规射线检查不会产生值得忧虑的危害。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广泛应用于临床,CT扫描所产生的放射剂量超过普通放射产生的剂量的平均值,使相关放射工作人员和受检者的受照剂量倍增[6]。从放射防护的角度考虑,除非针对癌症或高危的老年人等需要人群,不建议将CT扫描作为体检项目[7,8]。因此,对受检人群进行恰当而合理的放射诊断检查是很有必要的。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在放射卫生管理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保护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所以,进行个人接触剂量监测对职业性照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有重要意义[9]。有关资料显示, 市直管医院与非直管医院相比,市直管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平均有效剂量相对较低,说明市直管单位可以为放射工作人员提供相对安全的防护措施和工作场所,降低了放射工作人员超剂量的概率[10]。
将不同放射作业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相比较,发现放射治疗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接触剂量最高,其他放射工作人员其次,普通影像诊断人员最低。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普通影像诊断是各医疗机构使用频率最高,患者流动最频繁,周围射线防护环境最受重视以及采取了有效的屏蔽防护措施。相对而言,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因接触距离近,相对防护效果差,操作时间较长,导致了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远高于普通放射诊断工作人员[11,12]。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放射治疗的需求量越来越大[13,14]。因此,放射治疗工作人员的防护工作是今后放射防护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放射治疗的相关医护人员除了胸部需要佩戴个人剂量计,主治医师的手指上也需要佩戴个人剂量计,以保障主治医师皮肤的受照剂量不会超过剂量限值[15]。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剂量水平之所以也比较高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场所虽然有严格的分区,而且有着极为严格的工作制度,但其治疗场所并不是密封的,核医学工作人员在其工作的过程中会有较大部分的肢体暴露在射线的直接或间接照射下,另外,正电了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医疗诊断技术和同位素药物的使用也在逐年增加,从而增加了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和身体受射线照射的时间[16]。因此,应当对从事放射治疗和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重点监测,增强操作技能及相关防护意识, 加强辐射防护知识的培训效果,增加相关的放射防护用品,尽可能地降低其受照射剂量。
做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不仅使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也有助于对放射工作场所的防护做出正确评价,防止突发意外放射事故的发生[17]。所以,放射工作人员一定要在工作中佩戴好个人剂量计,并定期更换。实施合理和科学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以及放射工作环境的安全奠定了有力的保障。
2放射卫生管理中的放射防护评价工作
人体对辐射产生的轻微改变无法确定是否有害, 但是当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体造成损伤,但自身是感受不到的,一旦损伤程度到达临床可观察的有害程度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这种损害不仅会危害个人,还会危害到群体及后代。电离辐射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是一种能量的传递,对人体的危害是极大的,可以在人体内蓄积,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能够较准确地提供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信息。加强放射诊疗设备的机房屏蔽防护,减少放射工作人员的接触时间,严格按照要求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可以有效地防止过量照射造成机体的损害[18]。放射防护评价工作是放射卫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不仅要对放射相关的医护人员进行保护,还要对受检者和周围的公众人员进行保护。
辐射防护包括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时间防护就是缩短受照射的时间,个人的累计受照射剂量与受照时间有关,所受照射的时间越长,个人的累计受照射剂量就越大。在某些情况下,常常通过缩短受照射的时间,来限制个人所接受的射线剂量。因此,一切人员应尽可能减少在放射机房周围的停留时间,尽量缩短照射时间。 距离防护即是增加患者以及放射工作人员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若忽略空气对射线的吸收作用,那么受照剂量与距离平方是呈反比的,因此,若距离增加1倍,则受照射量减少4倍,所以,应使一切人员尽量远离放射源。屏蔽防护是在人与放射源之间设置一道防护屏障,从而减弱或消除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在利用射线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放射工作人员及受检者的受照剂量,单靠时间和距离这两个因素的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因此,要进一步取得较好的防护效果,需要利用屏蔽防护。比如隔室操作就是在放射工作人员与放射诊疗设备之间设置防护屏蔽,还有放射工作人员使用的铅手套、铅围裙、铅眼镜等防护用品,以及受检者的相关防护用品等等。所以, 在放射防护评价的实际工作中,时间、距离、屏蔽这3个因素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灵活变通。
放射诊疗科室是医院中重要的辅助检查科室,在现代医院建设中是一个集检查、诊断、治疗于一体的科室,临床各科都需要通过放射诊疗设备检查达到明确诊断或辅助诊断。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学放射诊疗装置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临床治疗中,由于其功能种类多、分辨率强、图像显示度高等特点,因此它备受医疗工作者的喜爱,同时也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提供了许多重要可靠的依据[19,20]。所以,各医院都在更换更新、更好、更先进的放射诊疗设备,以完善放射影像诊疗手段和提高放射治疗的准确性,促进医院各个临床科室的发展。近年来,国家放宽了对放射机房面积的要求,使得各医疗单位的放射科机房面积有所减小,但并未严重缩水。且放射科机房的防护越来越好,比如增加了一定厚度的铅板屏蔽防护等,以保证放射工作人员以及公众的身体健康,并使得放射机房的屏蔽达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21]的严格要求,以及广大群众和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的提高和医疗单位对放射诊疗设备的机房防护重视程度,各医疗单位在卫生监督部门和放射卫生技术服务部门的指导下放射防护意识的逐渐加强,对放射机房的防护做到尽善尽美,使防护剂量处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所以只有加强放射防护评价工作,普及放射防护知识,不断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及健康检查意识,才能有效地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有效地预防放射性疾病的发生[22]。
3结语
综上所述,放射防护评价对于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以及公众都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以及公众,尤其是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放射工作人员由于每天都要接触射线,相对的防护要求就要更加严格,对操作室的防护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操作室内的观察窗和隔室门的防护剂量水平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这关系到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限值是否会超标。个人剂量检测是对放射工作人员一段时间内所受到的照射剂量进行检测,现阶段除了放射治疗和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还无法做到隔室操作外,其他放射工作者基本上都可以隔室操作, 不出意外的情况下,个人剂量检测数值基本上处于本底结果。所以放射防护评价和个人剂量监测是对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双重保护。放射防护评价是第1道保护,个人剂量监测是第2道保护,两者共同合作以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放射监测 篇2
【关键词】卫生机构;放射性;健康风险;监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90-02
放射诊疗工作被分为放射诊断和治疗、核医学与介入放射学等四类来管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放射诊疗设备不断涌现,接受放射诊疗的患者、受检者逐渐增多,接触放射性操作的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工作人员的数量也在逐年上涨。如何更好地保护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权益,也越发地重要起来[1]。本文对我市各类放射诊疗单位开展放射工作调查情况进行结果分析,并对职业健康风险作出评估,为我市预防、控制职业病放射疾病、保护放射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以及行政部门对放射诊疗单位的监管提出建议。
为了解我市各类放射诊疗单位开展放射工作情况,为我市预防、控制职业病放射疾病、保护放射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以及行政部门对放射诊疗单位的监管提出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监测内容: 取得放射卫生资质情况;机构数量及放射工作人员情况;放射诊疗仪器设备情况;防护配套设备情况;乡镇基层开展放射诊疗情况。
1.2收集方法 普查法。由市疾控中心组成相关工作人员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逐一到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现场调查,各县疾控中心协助开展调查。
1.3统计分析方法 收集到的附表1、2汇总到Excel表格,进行放射诊疗设备配备、防护配套设备及工作人员配置等相关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22.1取得放射卫生资质情况 全市放射卫生登记在册有47家,其中市本级和江州区12家,天等4家,大新6家,宁明4家,凭祥5家,龙州3家,扶绥13家。
22.2机构数量及人员情况 共收集全市放射诊疗机构数123家,其中天等20家,扶绥16家,凭祥7家,大新22家,龙州14家,崇左12家,江州10家;其中口腔诊所类7家、乡镇卫生院76家、疾控7家、妇幼7家、其他医院26家(中医类7家)。
22.3放射诊疗仪器设备情况 共收集有放射仪器设备数量166台,有4台X射线机已坏,尚共有162台设备。设备情况如下表。
22.4防护配套设备情况 共收集有X射线影像诊断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419件,核医学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14件,介入放射学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27件。大部分机构防护设备全套数目不全,情况如下表:
2.5乡镇基层开展放射诊疗情况 崇左市有76个乡镇,有76个卫生机构数,其中有60个乡镇有放射诊疗设备,放射诊疗设备配备率78.9%;有24个乡镇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开展放射诊疗率31.5%;有放射诊疗许可证10家,放射诊疗许可证率为13.1%。详见下表 。
3讨论
结果分析如下:(1)取得放射卫生资质率低 现收集到有放射设备的123家,而全市取得放射卫生诊疗许可证有47家,仅占38.3%。(2)开展放射工作人员持证率低、个人剂量监测率、体检率都没达到100%。放射相关人员总共278人,持证177人,持证率63.7%;个人剂量监测217人,个人剂量监测率78.1%;放射工作人员体检人数220人,体检率79.1%。(3)放射诊疗防护配备低 从调查结果看,全市123家放射卫生机构中有铅橡胶围裙、铅橡胶帽子、铅橡胶颈套、铅橡胶手套、铅防护眼镜、铅防护屏风等防护设备数量非常少,全套防护设备的机构更少。乡镇基层开展放射诊疗工作不容乐观 全市有76个卫生机构,配备放射诊疗设备只有78.9%;有24个乡镇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开展放射诊疗率只有31.5%;持有放射诊疗许可证10个,具有放射诊疗资质只有13.1%。以上数据可看出,乡镇基层放射仪器配备尚未达100% ,开展放射诊疗率低,取得放射资质率更低。
4 建议(1)加强宣传,提高放射工作人员及公众放射卫生防护意识 通过对单位负责人、放射工作人员、公众和执法人员的培训和宣传,可以提高接触放射人员的防护意识,改善放射卫生条件和设施,将放射防护从源头抓起,切实维护接触放射人员的健康权益[2]。(2)加强监督,加大执法,逐步完善放射卫生资质工作。还有部分单位和个人无证开展放射工作,这对单位、工作人员和群众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监管部门应加强放射卫生的监督、审批和许可工作,做到合规合法开展放射工作[3-4]。(3)加强放射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个人剂量监测率和体检率 每两年应开展对放射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体检,每年开展个人剂量监测四次,且培训率、体检率、监测率应达到100%[5-6]。(4)加大放射诊疗防护配备的投入 。完善放射诊疗防护配备,增加放射铅橡胶手套、铅防护眼镜、防护服等,增加全套防护配备[7]。各放射工作室要设置有铅防护屏风,减少工作人员和群众的被动有害射线辐射[8-9]。(5)加强基层卫生院的放射诊疗工作。加强乡镇基层放射仪器设备投入,全面配备乡镇卫生院放射仪器;加强管理及监督,提高乡镇放射诊疗资质,加强仪器使用,增加防护设备,完善乡镇放射诊疗工作。
参考文献:
[1] 毛秀英,乔美珍,吴 琛,等.规范化管理模式在护士执业暴露防护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50.
[2] 何志慧,丁爱国.护士职业暴露现状与防护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5(18):1798.
[3] 陆爱玲,秦志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3,7(19):79.
[4] 陈立梅.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分析及预防[J].吉林医学,2012,33(34):7576.
[5] Gelsma TI,van der Doef M,Maes S,et al.A longiudinal study of job stress in the nursing profession:causes and consequenes.J Nurs Manag 2006,14(4):289-299.
[6] 马冬梅,周杏仙,王芳.助产士职业暴露调查中低报告现象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28-329.
[7] Begat I,Ellefsen B,Severinsson E.Nurses satisfaction with their work environment and the outcomes of clinical nursing supervision on nurses expericnces of well-being -a Norvegian study.J Nurs Manag 2005,13(3):221-230.
[8] 杨秀瑾,徐海凌.影响产科护理质量因素分析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5):427-428.
放射工作者个人剂量的监测与分析 篇3
关键词:放射工作者,个人剂量,监测,分析
辐射防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监测放射工作者的个人剂量, 可以通过监测结果对放射工作者在某一时间内所受到的辐射水平是否与标准相符进行评价, 同时也是实施放射诊疗管理相关规定的一种重要手段[1]。本文以32 名临床放射诊断和牙科放射诊断的放射工作者为研究对象, 分析研究放射工作者个人剂量的监测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4 年内32 名临床放射诊断和牙科放射诊断的放射工作者为研究对象, 男28 例, 女4 例;年龄25 岁~45 岁, 平均年龄 (36.3±4.2) 岁;工作时间1 年~20 年。
1.2方法按照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128—2002) 中的相关规定进行监测, 使用的相应剂量计元件是由北京康克洛企业所生产的Li F (Mg, Cu, P) , 对放射工作者的外照射个人剂量进行检测, 具体指标是工作者的个人剂量当量是Hp (10) 。将热释光剂量计放在每个工作者的左胸位置, 整个检测的周期是2个月, 检测每年进行6次。采用的热释光读出仪是防化研究院所制造的RGD-3B热释光剂量仪, 将读数中的经刻度系数进行校正, 同时将本底剂量除掉, 就可以得到2个月佩戴期间内工作者的具体个人剂量当量———Hp (10) , 将1年内所测出的6个监测数据加起来就得到了年有效剂量——m Sv/年。
所使用的热释光剂量计以及热释光读出仪均由上海计量测量技术研究院来对刻度进行检定, 在使用相应的热释光剂量计之前, 需要依据变异系数来筛选, 保证同一组中的分散性不能超过4%。相关监测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定期的监测技术培训与考核, 同时每年都参加我国疾病防控中心所开展的盲样比对工作, 并且都合格。
1.3 观察指标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者个人剂量水平以及每年的人均剂量当量。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放射诊断和牙科放射诊断的放射工作者个人剂量水平的具体分布人均剂量当量比较高的是牙科放射诊断 (0.42±0.41) m Sv/ 年, 比较低的是临床放射诊断 (0.11±0.23) , 没有放射工作者的剂量当量大于5 m Sv/ 年。见表1。
2.2 临床放射诊断和牙科放射诊断的放射工作者每年的人均剂量当量对比将诊断放射和牙科放射学工作者每年的人均剂量当量进行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对小型X线机进行防护通常会被相关部门忽视, 特别是牙片机, 由于其照射量很小, 所以很容易被忽视, 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对其的防护。所采取的防护措施有:彻底落实放射防护相关法规以及具体标准, 对放射卫生防护进行严格的监管, 同时不断完善以及改进放射工作人员所使用的防护设施, 对在岗人员以及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放射防护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射线防护的作用。
监测放射工作者的个人剂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以掌握其在某一时间段内所受到的辐射情况, 并进行正确的评价, 对保障放射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促进放射诊疗管理相关规定的落实[2]。有效减少放射工作者照射剂量的方法有:①编写放射防护相关评价报告时, 应合理安排好各项防护工作, 同时严格审核这些防护工作的具体执行情况, 发现不足的地方应及时进行改正。②对介入诊疗相关设备性能进行定期检测。③开展放射防护培训, 放射工作者应使用防护用品, 并将个人剂量计正确佩戴。④采用小照射野, 透视的时候尽量不要采用放大模式, 利用脉冲式进行剪影。
本文以2014 年内32 名临床放射诊断和牙科放射诊断的放射工作者为研究对象, 检测个人剂量时采用的是热释光剂量检测方法, 比较年人均剂量当量的具体检测数值。结果显示, 人均剂量当量比较高的是牙科放射诊断, 比较低的是临床放射诊断, 且没有放射工作者大于5 m Sv/ 年, 2 组比较差异显著, 这与周一博[3]研究得出的结论“医院里的放射防护工作进行得比较好, 为了有效确保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 需要深入加强防护工作。”一致, 说明整个放射防护工作进行得比较好, 能够保证放射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以及安全。
参考文献
[1]荣曙, 赵国良, 金慧英, 等.2009年—2012年某军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东南国防医药, 2014, 11 (4) :379-381.
[2]娄松.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4, 23 (6) :3628-3629.
放射监测 篇4
为贯彻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落实职业病防治部门承担的相关职责和工作任务,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和《2016省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方案》要求,决定在全市选择10家单位开展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为确保监测工作顺利开展,提高监测工作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通过在哨点监测单位开展放射工作场所监测、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及人员健康状况和放射性疾病发病情况调查,分析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分布与健康危害效应的关系,建立放射职业危害因素预警监测网络,预防、控制和消除放射性职业病。
二、监测对象和内容
(一)监测对象
在全市选择10家放射性职业病哨点监测单位,包括4所医院、2家工业探伤机应用企业、2家小型密封源仪表应用企业和2家X线检测仪应用企业。在10家哨点监测单位中选择50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监测对象,分别为大学附属医院20人、市中医院9人、区人民医院5人、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人、化工受压容器检测站4人、市东方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人、木业有限公司2人、化学品有限公司3人、金东纸业()股份有限公司2人、句容台泥水泥有限公司2人(具体见附件10)。
(二)监测内容
1.开展监测点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工作人员基本情况调查。了解和掌握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工作人员基本情况,工作场所情况包括射线类型、防护设施、自主管理情况等,工作人员情况包括工作岗位、接触射线的年限、接触射线类型及强度。
2.开展放射工作场所监测,通过监测发现各场所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预警并参与处置职业危害事件,保障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并建立场所档案。
3.开展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包括常规监测、任务监测和应急监测。分析剂量资料的行业分布、岗位分布情况,尤其关注介入放射学、核医学诊断治疗人员的剂量分布,建立个人剂量档案。
4.开展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监测,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中规定的监测项目与规范,了解和掌握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常规监测和医学随访情况。包括就业前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和在岗监测、事故应急监测和离岗监测,并建立健康档案。5.开展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监测,掌握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申请例数、诊断例数。在检测基础上形成个人剂量常规监测、健康状况监测、放射性疾病监测等报告,并对有条件的项目实施网上直报。
三、放射工作场所监测方案
放射工作场所监测是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哨点开展主动性放射工作场所监测,建立放射职业危害因素预警监测网络,完善职业病危害监测预警体系,预防、控制和消除放射性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健康。
(一)法规及标准
本方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及相关检测规范制订。
(二)监测对象 根据《2016省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方案》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所医院、2家工业探伤应用企业、2家小型密封源仪表应用企业和2家X线检测仪应用企业,共计10家单位作为哨点监测单位,详见表1。
(三)监测内容 1.基本情况调查
开展检测机构检测能力和哨点检测单位基本情况调查,填写检测机构检测能力基本情况调查表(附件1)和哨点检测单位基本情况表(附件2)。2.工作场所监测
开展项目单位放射工作场所监测,通过监测发现各场所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预警并参与处置职业危害事件。(1)医院放射诊断工作场所 透视机(含DSA)、摄片机和CT监测项目及方法分别依据表
2、表
3、表4中规定执行。(2)工业探伤工作场所
工业探伤工作场所监测项目及方法依据表5内容执行。(3)小型密封源仪表应用工作场所
小型密封源仪表应用工作场所监测项目及方法依据表6内容执行。(4)X射线衍射仪或检测仪
X射线衍射仪或检测仪工作场所监测项目及方法依据表7规定执行。
(四)质量控制 各地各单位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开展检测工作,规范检测程序和方法,保证检测质量。检测使用的设备相关参数要满足相应检测规范要求。设备经过国家计量检定部门检定,取得检定证书并在检定有效期内。每项指标有3个检测数据,取平均值经检定系数修正后报出检测结果。检测结果保持3位内(含3位)有效数字。
四、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外照射监测方案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内容,是诊断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必备条件之一,目的是通过开展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掌握放射工作人员实际受照剂量,并对受照剂量进行评价,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危害效应评价提供依据,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
(一)法规及标准
本方案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449号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5号)、《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46号)、《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审定条件》(卫办监督发〔2016〕32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16〕43号)及《省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等制订。
个人剂量外照射监测工作依据的主要标准及检测检验规范主要包括:《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02)、《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GBZ207-2016)等。
(二)监测对象
在10家哨点监测单位中选择50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监测对象,涉及的职业类别包括诊断放射学(28人)、介入放射学(7人)、工业探伤(6人)、工业其他应用(小型密封源5人、X射线检测仪4人)。
(三)监测程序 1.监测方法
原则上针对单一成份已知能量的γ或X射线,或弱贯穿辐射(如β射线和低能X射线)不明显的强、弱贯穿辐射混合辐射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只监测Hp(10)。2.监测仪器
市疾控中心目前所使用的检测仪为RDG-3A型热释光个人剂量仪,具有能覆盖监测范围的宽量程(0.01uSv~9999mSv)、足够高的灵敏度、足够低的探测下限、能量响应和角响应误差不大于30%。
使用的探测器具有具有良好的组织等效性、稳定性和重复性。热释光剂量仪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检定周期内。热释光剂量仪每两次检定之间应至少做一次期间核查,利用检定后保存的元件检查仪器稳定性。3.监测周期
每1~3个月为一个监测周期,监测周期不超过3个月。每个监测单位在各监测周期开始时应随元件发放随样本底,监测周期结束后随元件一起收回,用于测读时扣除本底。4.数据处理
原始记录应详细记载监测过程中的原始数据,包括单位信息、受理号、监测起止日期、仪器状态、测量人及测量日期等。
对每个监测周期测量结果超过mSv时,对其受照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附在其相应的个人监测原始记录中。
当剂量计丢失、损坏、异常数据剔除等其它因故得不到监测数据时,尽量确定其名义剂量。
当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监测结果小于系统最低探测水平(MDL)时,记录为1/2MDL。(MDL应至少每年核准一次)5.数据上报
监测为2016年10月至2016年9月,按照省疾控中心的要求,市疾控中心于10月20日之前,将放射工作单位放射工作人员情况表(附件3)、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监测人数分布表(附件4)、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年集体剂量分布表(附件5)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汇总表(附件6)报至省疾控中心和市卫生行政部门。
(五)质量控制
1.市疾控中心相关人员应具备省卫生厅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资质。
2.各地各单位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要求开展个人剂量检测工作,规范检测程序和方法,保证检测质量。
3.参加中国疾控中心组织的个人剂量比对,开展监督检查和定期复核。
五、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危害监测方案
开展全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放射性疾病申请诊断情况监测,目的是了解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资料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情况,包括不同工种、不同工作岗位、不同级别工作场所分析,并结合个人剂量常规监测,分析放射工作人员行业分布、剂量分布与健康危害效应的关系,探求降低辐射危害效应的方法,建立辐射健康效应监测预警网络,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安全保障提供依据。
(一)监测对象
在10家哨点监测单位中选择50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监测对象,涉及的职业类别包括诊断放射学(28人)、介入放射学(7人)、工业探伤(6人)、工业其他应用(小型密封源5人、X射线检测仪4人)。
(二)监测内容
哨点监测包括辖区内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机构能力建设调查、辖区内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监测、放射性疾病申请诊断情况等。
1.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机构能力建设调查 市疾控中心负责统计全市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机构能力建设基本情况,包括人员、仪器设备、工作场所等,并填写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机构能力登记表(附件7)。
2.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监测
市疾控中心负责统计全市职业健康监护机构完成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状况常规监测情况,包括就业前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和在岗监测、事故应急监测和离岗监测人数,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证明发放数,并填写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机构能力登记表(附件7)。
分析监测人群中样本分布情况,人员健康状况监测内容参考《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规定的监测项目与规范,主要包括眼晶体、指甲皮肤、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染色体等指标,并结合人员工作岗位、接触的射线类型与强度和个人剂量监测等其他资料,评定射线对健康效应的影响程度,同时填写哨点监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汇总表(附件8)。3.职业性放射病监测
(1)统计全市所有放射工作人员中,职业性放射病的申请例数、诊断例数。(2)放射病报告由诊断机构填写职业性放射病报告卡(附件9)报送省疾控中心。急性放射病在诊断后六小时内报告,慢性放射病在诊断后10天内报告。
(三)监测方法 1.现场调查。采用现场调查的形式统计全市职业健康监护机构能力建设基本情况和内完成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状况常规监测情况。
2.职业健康检查。根据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标准对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进行检查。3.监测数据录入。对哨点监测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开展监测工作,填写相关监测报表,并将监测数据汇总后递交至省疾控中心,经复核合格后统一录入数据库。
4.资料汇总与上报。监测为2016年10月至2016年9月,市疾控中心负责于2016年10月31日前,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机构能力建设登记表、哨点监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汇总表、放射性疾病监测报表汇总后报至省疾控中心,同时上报相关文字资料,包括哨点监测工作方案、各类调查表、职业健康检查资格证明材料、工作总结等。
六、进度安排
1.1~10月,开展各哨点监测单位基本情况调查及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资料与健康监护资料收集;
2.10月中下旬,完成现场监测工作; 3.10月底,完成资料汇总并上报。
七、相关事项
1.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市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导和评估。2.市疾控中心负责全市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的质量控制及各监测点的技术支持和指导;承担相应的放射性疾病监测任务及监测数据的收集、汇总和统计分析,并定期向省疾控中心报告监测数据,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实验室。
3.各辖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的监测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
放射监测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10年和2011年间,每个监测周期(90 d)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达到调查水平(≥1.25 mSv)的放射人员进行调查。
1.2 方法
根据《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1]规定,发放《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达到调查水平剂量核查登记表》,通过现场调查或委托用人单位调查核实,调查结果由本人和单位负责人确认、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汇总核查表,了解引起结果异常的原因,判定是否属于实际过量照射,同时对不同职业类别过量照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3 监测质量保证
本机构具有省级放射卫生防护监测评价及放射人员检查乙级资质,监测仪器在中国计量科学院或国防科技工业电离辐射一级计量站检定合格。监测人员严格按照规范和作业指导书操作,每年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组织的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考核,比对结果合格。
2 结 果
2.1 异常结果原因分析
2 a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2 978人次,达到调查水平的人员有76人次 ,占监测人次的2.55%。产生异常结果的原因有多种,汇总核查表发现:属于实际过量照射共40人次,占异常结果人次的52.63%;主要是因工作工作量大与防护措施不完善引起。属于非实际过量照射共36人次,占异常结果人次的47.37%;主要是因剂量计遗留工作场所、剂量计佩戴不当与检测周期过长引起。2 a统计结果见表1、表2。
2.2 实际过量照射工种分布
医疗机构共监测1 482人次,实际过量照射的有21人次,过量照射率1.42%。核医学人员、介入人员过量照射率分别为19.23%、7.55%,两者明显高于其他工种;工矿企业共监测1 496人次,实际过量照射的有19人次,过量照射率1.27%。接触工业用非密封源的人员过量照射率为9.14%,明显高于其他工种。对医疗机构与工矿企业放射人员过量照射率进行χ2 检验,得出χ2=0.12,P﹥0.05,认为两种人群过量照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 论
3.1 非实际过量照射
放射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的首要条件是必须按要求佩戴个人剂量计。对2010年和2011年监测中出现的异常结果进行调查时,发现有47.37%的异常结果与个人剂量计没有按要求佩戴有关,其中大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由于一时疏忽把剂量计遗留在工作场所或佩戴不当,也有人故意将剂量计放在射线装置、放射源周围,检测周期超过90 d则大多是负责个人剂量计收发工作的人员没有尽到责任所致。
3.2 医疗机构过量照射
按工种区分发现,从事介入和核医学的放射人员实际过量照射率明显高于医疗机构其他放射人员,说明介入和核医学相对其他工种在工作中接受过量照射的可能性较高,这与国内同级别地市个人剂量监测年有效剂量评价结果相一致[2,3]。随着心血管疾病的日益增加,心脏介入手术快速增长,我市介入放射学也主要以心内科放射诊疗介入为主。影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暴露水平的因素很多,如辐射防护措施、操作内容和技术手段、不同的影像设备、采像方式等[4,5],介入手术过程中容易导致高剂量受照;随着核技术的不断发展,131I核素治疗得到应用,且多为开放型药疗,核医学工作中涉及直接接触放射性核素的不确定因素,使其个人在工作中有接受较高的外照射剂量的可能性增大,同时因患者人数的逐渐增加,工作量增加,受照剂量会有所增加,因此核医学人员过量照射率高达19.23%。
3.3 工矿企业过量照射
按工种区分发现,非密封源工业应用中接触放射线的人员实际过量照射率明显高于工矿企业其他接触射线的人员。我市工业应用主要是工业探伤,多采用固定探伤室,防护条件较好。非密封源工业应用仅为两家钨钼科技企业,原料中含有硝酸钍。企业在对硝酸钍进行操作时,由于人员、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很难做到像密封源样的监管措施,因此存在较大风险。同时,因防辐射衣厚重、不透气、影响操作等原因,工作人员大多不愿做个人防护,容易导致较高剂量受照。
3.4 建议
3.4.1 积极杜绝非实际过量照射
放射工作单位应提高对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工作的认识,加强防护知识的培训和宣传个人剂量监测的有关规定和技术要求,及时纠正放射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错误认识,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防护意识,积极配合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同时落实管理责任制,指定专职或兼职的放射卫生防护员,负责个人剂量计的收发和指导工作人员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及时发现、处理和记录异常情况。
3.4.2 降低实际过量照射水平
各医疗机构应高度重视介入和核医学辐射防护问题。介入诊疗应尽可能选择具有剂量减少特征的装置,优化投照条件,选用防
护性能好、使用方便的防护用品,提高操作者的防护意识和熟练程度,减低操作者和患者的受照剂量;核医学标记尽量采用机械化,减少接触机会,工作人员接受严格训练,遵守操作程序,充分利用距离防护、时间防护与屏蔽防护等防护措施,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大剂量受照。
3.4.3 加强放射源管理
随着放射源应用领域越来越宽,范围越来越广,辐射事故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这需要各级主管部门,相关医疗机构和企业提高辐射事故应急和处置能力,有效遏制放射事故的发生;同时推广实行放射源实时监管和预警系统,加强放射源实时监管能力[6]。通过对关键节点的控制,有效避免由于工作人员的懈怠而引发的不安全因素。
摘要:目的 对宝鸡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进行调查,分析所致原因及不同行业过量照射情况。方法 对2010和2011年单次监测结果达到调查水平的人员进行调查,针对过量照射的原因进行判定和统计分析。结果 2 a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2 978人次,达到调查水平的有76人;其中实际过量照射人次占异常结果人次的52.63%,从事介入、核医学工作人员过量照射率明显高于其他医用职业类别,从事工业用非密封源工作人员过量照射率明显高于其他工业应用。结论 介入、核医学、非密封源同位素应用工作过程中接受过量照射的可能性较高。
关键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分析
参考文献
[1]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2]祁韩梅,谭刚,李秀蓉.绵阳市2005—2009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1,20(2):185-186.
[3]朱冬梅,方新立,蒋文.周口市2006—2009年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1,20(2):186-187.
[4]Padovani R,Rodella CA.Staff dosimetry in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J].Radiat Prot Dosimetry,2001,94:99-103.
[5]赵忠庆,郑凤兰,李晓剑.两种机型在介入放射治疗中对操作者的防护比较[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3,23(4):497-498.
放射监测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3—2014年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个人剂量实验室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单个监测周期监测数据超过1.25 m Sv,推算年剂量超过5 m Sv的放射从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采用热释光法监测。规范个人剂量计佩戴位置,剂量计佩戴在放射从业人员的左胸部;穿戴铅围裙时, 剂量计佩戴在铅围裙内。规定监测周期为30~90 d,每年至少监测4次,测量结果扣除相关本底值。当季剂量超过1.25 m Sv时发放《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达到调查水平剂量核查登记表》,调查引起异常剂量的原因,判定是否属于真实照射。依据GBZ 128-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1]要求,当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受照剂量达到并超过5 m Sv时,除应记录个人监测结果外,还应进一步进行调查。汇总登记表,对不同职业类别异常照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3监测仪器采用北京康科洛生产的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TLD2000C型li F (Mg,Cu,P) 剂量片和2000B型退火炉。
1.4质量控制li F(Mg,Cu,P)剂量片每年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辐射安全所) 标定,制作标准曲线。2012年和2014年分别参加辐射安全所组织的全国个人剂量盲样比对,结果合格。
2结果
2.1基本情况2013— 2014年期间,南京地区共计发生105人次个人剂量异常;其中2013年参加个人剂量监测共5 880人次,测得63人次剂量异常,占总监测人次的1.1 %;2014年参加个人剂量监测共6 920人次, 测得42人次剂量异常,占总监测人次的0.6 %。经进一步调查确认,真实受照剂量可靠的共有41人,占39.1%。
2.2职业分布从事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异常人次最多,占48.5%;其次为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为21.9%。从事牙科放射学个人剂量异常人次最少,为1人次,见表1。
2.3剂量异常原因个人剂量异常原因居首位的是 “工作量大、防护差”,占33.3%,主要为介入放射学、核医学、移动式拍片机工作人员和工业探伤工作人员;居第2位的是剂量计遗留在工作场所(23.8%),这种情况主要为诊断放射学和工业探伤工作人员;第3位的是检测周期过长,占异常的18.1%。见表2。
2.4不同职业个人剂量异常的剂量分布从受照剂量范围来看,大部分人受照剂量在1.25~5.00 m Sv,共97人,占92.3%。受照剂量在5.1~10.0 m Sv有2人,占1.9%;异常原因为剂量计遗留工作场所内;受照剂量在10.1~20.00 m Sv有3人,占2.9%;其中2人剂量异常原因为剂量计遗留在工作场所内,1人是因为床边操作, 没有防护。受照剂量大于1 000 m Sv有3人,超过仪器量程,均属于工业探伤人员;剂量异常原因为剂量计遗留工作场所。
3讨论
通过对2013—2014年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的调查分析,暴露出南京市放射防护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工作量大,防护差。主要集中在介入放射学﹑ 核医学﹑诊断放射学和工业探伤工作人员,这与文献[2-5] 报道的结果一致。原因是: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操作距离近﹑时间长或不方便使用防护用品等。核医学工作人员在淋洗﹑分装﹑注射放射性核素及给患者摆位过程中需近距离操作,防护差引起剂量异常。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是由于移动式拍片机无防护,工作量大引起剂量异常。工业探伤工作人员是由于在室外工作,没有防护引起剂量异常。2非正常照射。部分放射从业人员使用个人剂量计不规范,主要有剂量计遗留在工作场所内, 佩戴剂量计接受放射性检查,不按期送回剂量计检测, 剂量计佩戴在铅防护衣外等。除核医学工作人员外,其余各工种工作人员均有使用个人剂量计不规范的现象。将个人剂量计遗留工作场所内,部分人是工作上的疏忽,部分人则是故意而为,目的是想验证我们的剂量计是否能检测出来。佩戴剂量计接受放射性检查,则是因为对个人剂量计佩戴的注意事项不够明确导致的。 检测周期过长则是个别工作人员在思想上不重视个人剂量监测,不及时送检所致。剂量计佩戴在铅防护衣外,主要是介入治疗的工作人员,由于近距离接触射线时间较长,因此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剂量计挂在铅防护衣或边缘,想了解非屏蔽部位的受照剂量。而铅防护衣对医用X射线的屏蔽效率一般在90%以上[7],因此上述人员如果按要求正确佩戴剂量计,检测到的剂量会大大降低。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单位和个人对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工作和个人剂量监测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自我放射防护意识,并要求他们正确佩戴剂量计,按时送检;自觉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不把剂量计遗留工作场所内,不佩戴剂量计接受放射性检查;对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要求同时佩戴两个剂量计,一个在铅围裙里面,另一个在铅围裙外面衣领上[1],在不影响影像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曝光时间,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核医学工作人员需提高操作熟练程度,减少作业时间及采用特制屏蔽设施,尽量减少受照剂量,还应及时对污染的设备去污和更换污染的防护用具[8]。医疗机构应增加介入放射诊疗项目和核医学科的经费投入,配备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合理安排工作量及轮班,减少射线接触时间,以降低受照剂量,必要时根据每周期的监测结果对相关人员采用轮岗制以缩短放射工作时间,最大限度地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 诊断放射学移动式拍片机工作人员应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选择合适的操作位置,合理安排工作量。室外工业探伤人员要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选择一定的安全距离操作。
总之,加强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保证数据真实可靠,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对2013—2014年南京地区放射从业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数据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采取应对措施。方法 采用热释光法,对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计发现105人次个人剂量异常,其中从事诊断放射学工作的从业人员占48.6%(51/105),从事介入放射学的占21.9%(23/105)。多数异常剂量在5 m Sv以下,且60.9%的剂量异常并非实际受照。使用不规范剂量计者占56.2%;工作量大、防护差的占33.3%。结论 导致剂量异常的主要原因是防护差和使用剂量计不规范,应加强管理力度。
关键词:放射从业人员,个人剂量,剂量异常
参考文献
[1]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S].
[2]黄丽华,徐利亚,林美榕,等.放射从业人员受照射剂量偏高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3,12(1):23-24.
[3]荣曙,杨龙,陈乐如,等.2010—2011年南京军区放射从业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2,28(19):2341-2343.
[4]李鸿成,卢桂才,孔庆宇,等.2013年度宁夏地区放射从业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5,35(2):142-143.
[5]刘小莲,曾锡慎,麦维基,等.2007—2010年广东省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原因的调查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1,20(4):420-421.
[6]鲍松滨,王宁,李玉凡.个人剂量监测中异常照射剂量调查与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1):73-74.
[7]杨玉志,邱春冬,王鹏.铅防护服的性能检测与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1):114-115.
放射监测 篇7
关键词:个人剂量,放射工作人员,监测系统比对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卫生防护监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以较准确地反映职业人员在放射工作中接受的剂量, 对于保护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改善防护条件、放射病诊断等均具有重要意义[1]。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卫生部令第55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及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2,3], 进一步加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技术质量控制, 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4], 2008年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组织举办的全国放射性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研究工作。
1材料与方法
此次比对使用的测读仪器是北京核仪器厂生产的FJ-427A1型微机热释光剂量仪, 工作条件见表1。将GR-200A型LiF (Mg、Cu、P) 圆片在FJ-411A型热释光退火炉中以240℃、10 min条件退火, 然后按照比对要求准备6组剂量计 (每组剂量计中装入6片平行探测器) 。其中第1组为跟随本底, 第6组备用, 第2~5组由组织方按以下方式照射:①其中3组通过60Co γ射线照射不同量值的Hp (10) ;另1组通过平均能量约40 keV的X射线照射Hp (10) , 线束符合ISO光子窄束规范;②比对剂量计在板状体模 (由组织代用材料制成, 规格30 cm×30 cm×15 cm) 上照射。辐照后的探测器依据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监测。
2结果
此次比对所使用的刻度因子是仪器检定时所产生的刻度因子, 其值为0.157 9, 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3.4% (k=2) 。
注:第1组为本底计数值。
每组剂量计分别测量6个读数, 首先测量第1组本底剂量计, 将读数计算平均值, 替换仪器中原有本底数据, 接下来所测量的第2~5组剂量计读数均是仪器自动扣除本底后的净剂量值, 所以每组数据的测读平均值即为实测剂量, 见表2。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约定真值及比对结果见表3。
3讨论
本中心参加本次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结果符合国家要求, 获得全国放射卫生实验室检测比对合格证书。分析此次比对结果与很多因素有关。首先, 本中心的测读仪器性能稳定, 每年都按时由中国计量院进行检定, 取得检定合格证书。其次, 在操作过程中, 笔者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探测器退火时, 准确控制退火温度 (240℃) 和恒温时间 (10 min) , 以消除残留本底, 恢复探测器的原有灵敏度;测量探测器时, 将样品放置于加热盘中央, 充分与加热盘接触, 以使样品受热均匀, 减小测量误差。另外, 实验室温、湿度等环境条件也符合要求, 可以保证实验正常进行。正是由于以上多种因素的存在, 才确保顺利通过了此次比对, 说明本中心的监测系统、监测技术能够满足个人剂量监测的性能要求, 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1) 孙卫, 高清林, 陈慧卿, 等.甘肃省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2, 12 (增刊) :102.
(2) GBZ 128-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S) .
(3) GB 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S) .
放射监测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广西部分医院选取从事介入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其中2013年共422人,2014年共616人。对该部分放射工作人员释光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
1.2 方法
将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佩戴在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所穿的防护服内侧左胸前,监测体表下个人剂量当量Hp(10),1年监测4次,每次监测周期为3个月。检测评价标准: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和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个人年有效剂量超过5.0 m Sv/a除了记录记录值外,需作进一步调查,个人年有效剂量超过20.0 m Sv/a则判定为超标。
1.3 仪器
Li F(Mg、Cu、P)剂量计(TLD),2000 B型热释光退火炉,RGD-3 B型热释光剂量仪,经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范围内使用。
1.4 质量控制
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组织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质量控制比对,比对结果合格。所有TLD均由本所在同等温度和环境下进行退火、包装和测量,保证TLD的均一性和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对发现的异常剂量数据即超过5.0 m Sv/a者立即核查,确认不存在测量环节的问题后,向当事人发出调查表调查原因以去除虚假数据,确保个人剂量数据的真实性。
2 结果
2.1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2013—2014年广西部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见表1、表2。介入诊疗人均有效剂量均高于诊断放射学和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均低于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限值20 m Sv/a。2013年422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集体有效剂量为190.6人·m 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45m Sv/a,位于探测下限(MDL)~1.0 m Sv和≥1.0 m Sv区间内的人数分别占监测人数的87.9%和12.1%。2014年监测人数较2013年呈增长趋势,增加至616人,集体有效剂量为314.5人·m 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51m Sv/a,位于探测下限MDL~1.0 m Sv和≥1.0 m Sv区间内的人数分别占监测人数的89.4%和10.6%。见表2。
2.2不同地区监测人数和有效剂量
在3个市开展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人数呈增长趋势。南宁市和梧州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2014年的集体有效剂量是2013年的2倍左右,其人均年有效剂量也呈上升趋势。百色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2014年的集体有效剂量和人均年有效剂量较2013年有所下降。见表3。
3 讨论
2013和2014年所监测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45和0.51 m Sv/a,其中年有效剂量小于5 m Sv/a的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98.8%和98.2%。2014与2013年所监测的情况相比较,2014年监测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数量有所增加,年集体有效剂量有明显增长的趋势,人均年有效剂量也有所增长,但并不明显。总体来看,98.5%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小于5 m Sv/a,88.8%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小于1 m Sv/a,有16人次的年有效剂量超过5 m Sv/a,但超过年剂量限值20 m Sv/a的人数为零。位于探测下限MDL~1.0 m Sv区间的人数最多,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4]。
注:MDL—探测下限。
注:MDL—探测下限。
2013—2014年所监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48 m Sv/a,低于2009—2011年四川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1.14 m Sv/a[6]和2010—2012年云南省的0.98 m Sv/a[7],但高于2010—2014年北京海淀区的0.25 m Sv/a[8]。与江苏省2009—2011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0.484 m Sv/a[9]基本一致。相对于2003—2007年广西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1.00 m Sv/a[5]有较明显的下降,说明近几年通过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管理和防护知识的培训,改善防护工作环境,有效降低了剂量水平。此外,在监测中发现存在监测元件被放置于工作场所、带元件进行体检、佩戴不规范等非实际受照情况,这些原因反映出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的意义认识不足,防护意识淡薄,安全意识低。
调查结果表明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明显高于普通X射线诊断和放射治疗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水平。在介入诊疗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工作人员均存在受过量辐射的风险。辐射危害的大小和受照剂量密切相关,辐射受照剂量又与介入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操作技术密切相关[10]。因此,应加强对介入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熟练程度,在可能的条件下降低投照条件,减少曝光时间。同时,还应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和防护意识,保护此类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实现放射防护最优化。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分析2013—2014年广西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方法 选取广西3个地市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Li F(Mg,Cu,P)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按照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的要求,定期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2013—2014年监测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总数为1 038人,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45和0.51 m Sv/a,年有效剂量小于5 m Sv/a的人数占监测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98.8%和98.2%,监测结果中未出现超过20 m Sv/a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结论 2013—2014年广西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较低,提高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加强防护管理和改善放射工作环境,可进一步有效降低剂量水平。
关键词:介入放射学,个人剂量,放射防护
参考文献
[1]杜钟庆.2008年天津市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的监测与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0,26(6):613-614.
[2]杨小勇,余宁乐,许翠珍,等.江苏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7,16(4):418-419.
[3]宣志强,郦依华,赵尧贤,等.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6):1332-1333.
[4]秦永春,徐小三,杨小勇,等.2010年江苏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2,28(18):2213-2215.
[5]谢萍,覃志英,刘丽,等.2003—2007年广西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9,36(5):426-428.
[6]严俊,熊小兵,葛良全,等.2009—2011年四川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29(11):909-913.
[7]牟胜,樊芳,唐丽,等.2010—2012年云南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3,22(5):549-551.
[8]于久愿,刘宇光,冯泽臣.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5年监测结果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2015,9(3):130-133.
[9]秦永春,徐小三,杨小勇,等.江苏省2009—2011年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3,22(5):570-573.
放射监测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依据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要求,当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受照剂量达到并超过5 mSv时,除应记录个人监测结果外,还应进一步进行调查[1]。
1.2 对象
我们把2010—2011年间单个监测周期(3个月)剂量超过1.25 mSv,推算年剂量超过5 mSv的放射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3 方法
对于推算年剂量大于5 mSv而小于20 mSv的放射工作人员,采取电话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对于推算年剂量大于20 mSv的放射工作人员,通告其单位相关负责人,对剂量异常情况进行调查核实。调查内容包括从事放射工作性质(种类)、计量计佩戴位置、有无使用防护用品、下班后计量计存放情况、是否受过故意照射、防护设施设备及使用情况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0—2011年期间,全区共计125人次个人剂量异常。其中2010年参加个人剂量监测共2 170人次,测得51人次剂量异常,占总监测人次的2.35%;2011年参加个人剂量监测共2 997人次,测得74人次剂量异常,占总监测人次的2.47%。2年的异常发生率基本持平。
2.2 工种分布
从剂量异常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工种分布来看,从事介入治疗的最多,占57.6%;其次是从事核医学和放射治疗工作的;从事放射诊断的最少,仅占2.4%。见表1。
2.3 剂量分布
从剂量分布范围来看,大部分异常剂量都在5 mSv以下,共92人,占73.6%。2010年剂量在10~20 mSv的2例均发生在放疗科(1例为放疗维修技师,另1例将剂量计遗留在加速器机房);2011年剂量在10~20 mSv的5例中3例为介入治疗医师,另2例为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工作人员。在剂量超过20 mSv的人员中,2010年有1例,在放疗科(剂量异常原因不明);2011年则有6例,4例为介入治疗医师,1例为PET/CT工作人员,还有1例放疗科技师受照剂量达到了534.205 mSv,经现场调查和临床观察最终确定为放射性责任事故。见表2。
2.4 剂量异常原因
经过调查发现,造成剂量异常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①剂量计佩戴不规范。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在做介入治疗时经常把剂量计佩戴在铅防护衣外,还有个别工作人员把剂量计长期放在工作服中,有时遗忘在机房。②确实因工作原因,受到高剂量照射。有的医院介入医师少,工作量大;还有的医院个人防护设备老化。③操作不规范导致高剂量照射。④故意照射。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在监测到剂量异常的125人次中,认为可靠受照的只有54人次,占43.2%。其中非实际受照剂量异常的原因主要为剂量计佩戴在防护衣外,特别表现在介入治疗和核医学科。在实际受照的54人次中,介入治疗和核医学科的比例最高,分别占到40.7%和38.9%。放疗科剂量异常者主要来自伽玛刀的摆位人员以及加速器的维修人员。见表4。
3 讨论
我区开展个人剂量监测已有20多年,目前纳入监测的人员和工种逐年增加,监督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但通过对2010—2011年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的调查分析,暴露出区内放射防护工作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工作强度大,接触射线时间长。近年来我区医疗单位放射介入治疗和核医学发展迅速。有的医院具有介入手术资质的人才紧张,一个医师每个监测周期(3个月)要完成近百台介入手术;有的医院设备老化,需要较大的曝光量才能得到较满意的图像;有的医院每天进行PET/CT检查的受检者多达20余人,这些均导致医护人员接受的辐射量增加。此外,有些医院放射治疗设备超负荷运转,增加了机器的故障率,使维修人员受照剂量增加。还有,PET/CT应用的核素18 F穿透力强,一般的铅衣难以达到防护目的[2],特别是18 F-FDG的合成过程中剂量很大。在2010—2011年实际受照剂量异常的54人中,有2人次为放疗科的维修工程师,14人次为18 F-FDG合成人员。
二是,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不规范。在2010—2011年剂量异常的125人中,有63人次把剂量计佩戴在铅防护衣外,特别是介入治疗的工作人员,近距离接触射线时间较长,他们都想知道自己究竟受照剂量有多大,因此自觉或不自觉得将剂量计挂在铅防护衣外面或边缘,认为这样做可以知道身体没有屏蔽部位的受照剂量。《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明确规定,对于工作中穿戴铅围裙的场合(如医院放射科),通常应藉佩戴在围裙里面躯干上的剂量计估算工作人员的实际有效剂量[1]。而铅防护衣对医用X射线的屏蔽效率一般在90%以上[3],因此对于上述放射介入治疗的操作人员,如果按要求正确佩戴剂量计,检测到的剂量会大大降低。
三是,个别工作人员在思想上不重视个人计量监测。部分工作人员存在认识误区,经过多年监测,个人剂量一直较低,就对检测结果产生怀疑,故意制造“虚假照射”;还有的工作人员将剂量计常放在工作服里,有时会遗忘在机房,导致剂量偏高;少数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个人剂量监测的重要性,时戴时不戴,还擅自佩戴其他人的剂量计,导致剂量异常,但查不到具体原因。
为了保证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准确可靠,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止放射医疗事故的发生,在下阶段的工作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法规宣传,定期进行防护知识培训,提高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重要性的认识,并正确使用和佩戴个人剂量计。②加强监督执法的力度,出现剂量异常及时通知个人及其单位,责其改善工作条件,改进防护措施;对故意照射者,除进行批评、教育外,严重者要进行处罚;对到期未交的剂量计要追溯原因,避免漏检。③逐步要求放射介入操作的工作人员在铅防护衣外另佩戴一个剂量计,以估算人体未被屏蔽部分的剂量。
在造成剂量异常的各种原因中,导致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异常的多数还是人为原因,所以只有在思想上真正重视个人剂量监测的重要性,放射工作人员才能加强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一切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出每个放射工作人员所受照射的剂量水平,达到我们的监测目的。
摘要:目的 对2010—2011年南京军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数据异常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方法 采用个人剂量计,对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1年期间,全区共计125人次个人剂量异常,其中从事介入治疗工作的占57.6%,从事放射诊断工作的仅占2.4%。大部分异常剂量在5 mSv以下,且56.8%的剂量异常并非实际受照。导致剂量异常的原因主要有剂量计佩戴不规范(50.4%)、工作量大、接触射线时间长(37.6%),以及操作不规范(4.8%)等。结论 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保证数据真实可靠,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个人剂量,剂量异常,分析
参考文献
[1]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2]刘建秦,杨龙,毛应华,等.南京军区PET/CT放射防护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09,18(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