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职业人员

2024-11-21

放射职业人员(共11篇)

放射职业人员 篇1

摘要:目的 了解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现状, 探讨加强我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方法 对近年来我市放射人员检查资料和检测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当前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结论 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知识和法规的培训, 加强健康体检、个人剂量监测并建立档案提高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水平。

关键词: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管理

随着国民经济及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技术的广泛应用, 全国范围内电离辐射装置数量逐渐增加, 从事放射工作人员数量也越来越多, 涉及的放射工种有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治疗、核医学、教学、科研、工业探伤等。为更好地确保从业人员的健康、安全及规范化管理, 卫生部于2007年修订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1]。我院负责全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工作。几年来我们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对我市范围内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进行了监督指导, 从而使放射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

1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目的一方面是落实用人单位的义务, 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另一方面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为放射工作人员的危害与治疗提供有效的行政执法依据和证据。

2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的现状

2.1 工作证管理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中规定放射工作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经本人向省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经过健康体检、培训考核合格后, 由我院颁发《放射工作人员上岗证》。该证每年要进行审核, 根据其体检、个人剂量及培训情况确定其《上岗证》是否能继续使用[1,2]。

2.2 放射防护知识培训情况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定期组织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 考核合格方可参加相应的工作。并建立有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培训档案。

2.3 健康体检状况

表1可见, 2008年至2010年放射人员的健康检查的年平均率在逐年升高, 但与法律规定的还有差距。

2.4 个人剂量监测

我中心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收发、监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的使用情况, 每30d为一个监测周期, 并将监测结果以书面报告形式及时反馈到各单位。并建立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对于个人剂量超过标准限值30%的, 要求单位及个人查明原因并将改正措施及结果回馈给我们或者我中心将派专人到各单位进行督查和处理[3]。现我院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97.4%。

3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管理中存在问题

3.1 放射卫生防护知识普及范围有限

虽然近几年来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培训机率越来越多, 但是效果仍然不令人满意。原因主要有:一是基层门诊部和团卫生队放射工作人员放射卫生知识缺乏, 培训率较低, 健康防护意识淡薄;二是一些医疗单位相关领导缺乏放射卫生防护知识, 导致规章制度未能有效地落实;三是部份部门的体检是空白, 如空勤, 地下作业等。

3.2 个人剂量计管理重视不够

一是有的放射工作人员不按要求佩戴, 或者故意不佩戴, 严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二是部分单位对个人剂量计管理上不够重视, 管理监督力度不够, 个人剂量计不按时送检。

3.3 健康管理档案不规范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 放射单位应当为其放射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对档案的管理不够规范严格, 内容登记不完备。甚至部分单位没有严格的保管制度, 丢失、损毁现象严重。这些问题导致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态的资料不全, 给以后的健康评价带来困难。

4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放射知识、法规的培训和宣传

提高放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加强放射卫生知识和法规的普及。为了提高广大放射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一方面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放射工作单位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基本知识, 另一方面还应通过宣传媒介, 以各种宣传形势, 广泛宣传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法规和标准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的要求及其重要性, 还要让各单位的领导都具备强烈的放射防护和健康管理意识[4]。只有这样放射工作人员才能在健康管理过程中主动地维护自己的健康权益, 从而从根本上推动健康管理工作的发展。

4.2 加大管理监督力度, 坚决执行处罚机制

目前, 在管理方面的主要手段是以教育和引导为主, 依法处罚的执法力度不够, 从而导致个别单位对该项工作不够重视, 且存在一些违规行为。我中心将对一些长期不落实健康管理工作的单位及个人采取坚决的措施, 严格监控, 以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制度的落实。

4.3 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保障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有必要尽快制订相应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 为放射单位建立规范性、指导性健康管理档案, 规范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档案工作[5]。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内容应当精确可信, 并能满足连续、动态观察劳动者健康状况、诊断职业病以及职业卫生执法的需要。同时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开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 更及时、高效、准确地做好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55号)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S].2007.

[2]陈祖云, 房晓光, 李琼, 等.湖北省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工作具体做法[J].中国辐射卫生, 2001, 10 (4) :205.

[3]寇庆河, 鄢立刚, 仝玉社, 等.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异常数据调查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9, 27 (2) :147.

[4]仝玉社, 鄢立刚, 寇庆河, 等.沈阳军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 (4) :411-421.

[5]陈尔东, 刘长安, 李小娟, 等.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概述[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8, 25 (2) :209-213.

放射职业人员 篇2

(卫生部令第55号)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已于2007年3月23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二〇〇七年六月三日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放射工作单位及其放射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放射工作单位,是指开展下列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

(一)放射性同位素(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和放射源)的生产、使用、运输、贮存和废弃处理;

(二)射线装置的生产、使用和维修;

(三)核燃料循环中的铀矿开采、铀矿水冶、铀的浓缩和转化、燃料制造、反应堆运行、燃料后处理和核燃料循环

中的研究活动;

(四)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放射工作场所的辐射监测;

(五)卫生部规定的与电离辐射有关的其他活动。

本办法所称放射工作人员,是指在放射工作单位从事放射职业活动中受到电离辐射

照射的人员。

第三条 卫生部主管全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使本单位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管理符

合本办法和有关标准及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 从业条件与培训

第五条 放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年满18周岁;

(二)经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要求;

(三)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合格;

(四)遵守放射防护法规和规章制度,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人剂量监测管理;

(五)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

第六条 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放射工作单位负责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为其申请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向为其发放《放射诊疗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申

请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开展本办法第二条第二款第(三)项所列活动以及非医用加速器运行、辐照加工、射线探伤和油田测井等活动的放射工作单位,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放

射工作人员证》。

其他放射工作单位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的规定,由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

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放射工作人员证》的格式由卫生部统一制定。

第七条 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合格方可参加相应的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4天。

第八条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定期组织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放射工作人员两次培训的时间间隔不超过2年,每次培训时间不少于2天。

第九条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建立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培训档案。培训档案应当包括每次培训的课程名称、培训时间、考试或考核成绩等资料。

第十条 放射防护及有关法律知识培训应当由符合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条件的单位承担,培训单位可会同放射工作单位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并按照培训计划和有关规范

或标准实施和考核。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将每次培训的情况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第三章 个人剂量监测管理

第十一条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安排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一般为30天,最长不应超过90天;内照射个人剂

量监测周期按照有关标准执行;

(二)建立并终生保存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三)允许放射工作人员查阅、复印本人的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第十二条 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应当包括:

(一)常规监测的方法和结果等相关资料;

(二)应急或者事故中受到照射的剂量和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第十三条 放射工作人员进入放射工作场所,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

(二)操作结束离开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时,按要求进行个人体表、衣物及防护用品的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发现污染要及时处理,做好记录并存档;

(三)进入辐照装置、工业探伤、放射治疗等强辐射工作场所时,除佩戴常规个人

剂量计外,还应当携带报警式剂量计。

第十四条 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应当由具备资质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承担。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卫生部组织实施。

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卫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技术规范开展监测工作,参加质量控制和技术培训。

个人剂量监测报告应当在每个监测周期结束后1个月内送达放射工作单位,同时报

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规定时间和格式,将本行政区域内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逐级上报到卫生部。

第十七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卫生部拟定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程序和标准,组织实施全国个人剂量监测的质量控制和技术培训,汇总分析全国

个人剂量监测数据。

第四章 职业健康管理

第十八条 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方可参加相应的放射工作。

放射工作单位不得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或者不符合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标准的人员从事放射工作。

第十九条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组织上岗后的放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两次检查的时间间隔不应超过2年,必要时可增加临时性检查。

第二十条 放射工作人员脱离放射工作岗位时,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对其进行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

第二十一条 对参加应急处理或者受到事故照射的放射工作人员,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及时组织健康检查或者医疗救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医学随访观察。

第二十二条 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职业健康检查机

构)应当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三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自体检工作结束之日起1个月内,将职业健康检

查报告送达放射工作单位。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出具的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应当客观、真实,并对职业健康检查报

告负责。

第二十四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发现有可能因放射性因素导致健康损害的,应当通知放射工作单位,并及时告知放射工作人员本人。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发现疑似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病人应当通知放射工作人员及其所在放射工作单位,并按规定向放射工作单位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二十五条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在收到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的7日内,如实告知放射工作人员,并将检查结论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放射工作单位对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当及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和医学随访观察的放射工作人员,应当及时予

以安排。

第二十六条 放射工作单位不得安排怀孕的妇女参与应急处理和有可能造成职业性内照射的工作。哺乳期妇女在其哺乳期间应避免接受职业性内照射。

第二十七条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为放射工作人员建立并终生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照射接触史;

(二)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评价处理意见;

(三)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疗、医学随访观察等健康资料。

第二十八条 放射工作人员有权查阅、复印本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放射工作单位

应当如实、无偿提供。

第二十九条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鉴定、医疗救治和医学随访观察的费用,由其所在单位承担。

第三十条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鉴定工作按照《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和

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第三十一条 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在国家统一规定的休假外,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可以享受保健休假2~4周。享受寒、暑假的放射工作人员不再享受保健休假。从事放射工作满20年的在岗放射工作人员,可以由所在单位利用休假时间安排健康疗养。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放射工作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

(一)有关法规和标准执行情况;

(二)放射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三)人员培训、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及其档案管理情况;

(四)《放射工作人员证》持证及相关信息记录情况;

(五)放射工作人员其他职业健康权益保障情况。

第三十四条 卫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证件。被检查的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阻碍、隐瞒。

第三十五条 卫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检查时,应当保守被检查单位的技术秘密和业务

秘密。

第三十六条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对违反本办法行为的举报后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

第六十三条处罚:

(一)未按照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培训的;

(二)未建立个人剂量监测档案的;

(三)拒绝放射工作人员查阅、复印其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

第三十八条 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未按照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未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或者未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四条

处罚。

第三十九条 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未给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五条处罚:

(一)未按照规定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

(二)个人剂量监测或者职业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未采取相应措施的。

第四十一条 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

第六十八条处罚:

(一)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放射工作的;

(二)安排未满18周岁的人员从事放射工作的;

(三)安排怀孕的妇女参加应急处理或者有可能造成内照射的工作的,或者安排哺

乳期的妇女接受职业性内照射的;

(四)安排不符合职业健康标准要求的人员从事放射工作的;

(五)对因职业健康原因调离放射工作岗位的放射工作人员、疑似职业性放射性疾

病的病人未做安排的。

第四十二条 技术服务机构未取得资质擅自从事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的,或者医疗机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二

条处罚。

第四十三条 开展个人剂量监测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承担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三

条处罚:

(一)超出资质范围从事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的,或者超出批准范围从事放射工

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

(二)未按《职业病防治法》和本办法规定履行法定职责的;

(三)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

第四十四条 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不履行法定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

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职业健康检查表由卫生部制定。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1997年6月5日卫生部发布的《放

放射职业人员 篇3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71-01

放射物理学是医学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放射肿瘤学的重要基础, 任何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都离不开放射物理的贡献[1]。放射治疗物理师则是肿瘤放射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成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肿瘤放射治疗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物理师在保证辐射安全,提高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根据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接受放疗治疗的肿瘤患者约为56.9 万人,仅占需要接受放疗人数的30%。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殷蔚伯教授说,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放疗设备不足,二是专业放疗物理师短缺。中国2011年拥有物理师人数为1887人,医师与物理师比例为5∶1,而发达国家放射肿瘤医师与物理师的比例为2∶1。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相关文件建议测算,我国放疗物理师应为2400~3200 人,而实际上仅为1887 人[2]。更为严重的是,在有些已经明确开展调强放射治疗(IMRT )的放疗单位,还没有物理师。如果没有质量控制和保证,这些单位并不适合开展IMRT 和图像引导放疗等新技术。在卫生部最新规范中,明确要求从事放疗的单位必须有物理师。因此一些新购进放疗设备的地区、县级单位纷纷招聘物理师并派送到三甲医院进修。

1 基层放射治疗物理进修人员特点

1.1 素质差异

肿瘤放射物理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要求放射肿瘤物理师对核物理学、数学的优化设计、解剖医学、计算机科学和网络等各方面知识均有所涉猎。而基层派送的放射治疗物理进修人员不少是因为医院工作需要,一个是从邻近专业招聘或刚从物理专业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毕业生;另一个就是从其他科室借调而来的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医生、技术员或一些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员。他们的医学、数学、物理、工程、计算机等单一的专业背景尚未了解物理师的工作性质,并不能胜任放射肿瘤物理师的实际工作。

1.2 学习内容的选择性

进修人员在进修前都根据自身理论水平,专业技术能力,制定了明确的学习内容。在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中, 他们把个人现有专业知识与达到目标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差额” 作为重点, 根据时间限制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鉴于进修者所具备的知识水平, 业务技能差异较大, 学习目的、要求与时间各不相同, 以致其学习内容扩展深度不一 , 这给教学内容的设定增加了不少难度。

1.3 学习过程中的干扰性

进修人员都是在职人员,进修时间短,其中一部分已成家。由于他们大多数既是原工作单位的技术骨干,又是家庭的“顶梁柱” ,以致他们学习精力不集中,时间不能充分保证,这也给我们的教学管理带来了难度。

2 教育对策

2.1 充分了解射物理师在放射临床工作中的作用与职责

进修人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作用与职责,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的学习。在肿瘤放射治疗中,如果说放射肿瘤学医师对整个放射治疗过程负责, 那么物理师的作用则是处理物理学的数据与保证实施过程的准确性。临床工作中,物理师主要负责①放射治疗中剂量分布的测定和校准, ②治疗计划设计和监督实施,保证放射治疗计划的精密性、严谨性、完整性和可操控性,③放疗设备的质量保证( QA) 、质量控制( QC) ,④新设备的引进和验收,保证新设备的顺利投入使用。⑤辐射防护安全,保证放射治疗安全、有效的实施。

2.2 强化多学科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论学习

由于进修人员普遍存在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匮乏等问题,因此必须重视专业基礎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一名合格的医学物理师不仅仅需要物理学知识, 同时需要足够的医学知识来补充, 特别包括影像解剖学与病理学的知识;同时要掌握一定的外语水平, 能够阅读外文文献;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因此加强了对进修人员理论学习的指导,包括: ①每周布置自学任务,由带教老师指定教材,要求每个进修生平均每天花一个小时学习如肿瘤放射物理学、解剖学等医学基础知识,学习X线、CT、MRI 等相关专业知识,熟悉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知识等。②科室有计划的安排老师进行统一的专业基础知识授课。③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结合理论进行讲解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进修人员的系统学习,也有利于进修人员将临床工作升华到理论高度。

2.3 实施灵活的教学计划

进修人员教育应根据他们的特点, 以“拓宽更新、按需施教”为原则, 根据进修人员整体水平, 制定出符合医院进修教育规律及其本人的的教学计划。其次,在教学安排上选派理论知识丰富, 业务技能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作为带教老师。个人带教计划做到因人而异, 针对不同层次, 不同要求, 按缺什么, 补什么, 需要什么教什么的原则来设置课程, 确定详细的教学内容, 制定出切合个人实际的教学方案。

2.4 合理安排进修计划,形象教学

肿瘤的放射治疗工作是一项多环节的操作过程,经过固定装置制作,模拟定位,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治疗计划设计,治疗计划评估、治疗前验证,治疗实施等过程。为了了解整个放射治疗流程,了解放射治疗设备的使用及性能。首先根据进修人员进修时间长短,在相关工作室合理安排进修轮转时间,即确定在加速器室治疗室、模拟定位室、CT模拟、室模具室以及计划室的伦转时间。有所侧重,重点放在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和监督实施及放疗设备的质量保证( QA) 、质量控制( QC)上。在计划室轮转期间,参与放疗计划的设计,了解放疗计划的靶区范围、处方剂量、设计原则、如何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治疗计划、调强计划验证方法、计划传输过程等。带教老师实行一对一教学,对每一个病种应该怎么进行计划设计,老师先在TPS系统上做示范,同类病例再由学生动手参与设计。每周组织一次疑难计划的讨论,让一些抽象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这样大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

3总 结

医院进修教育是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通过进修学习能够达到更新理论知识, 提高实践技能的效果。但是新技术的相继出现和发展,都不断地改变着物理师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由于每家临床医院的肿瘤放射治疗科所拥有的治疗设备各不相同,治疗水平和开展的项目也不一样,所以工作在不同医院里的物理师的具体工作和职责也就不尽相同。随着放疗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和高精尖设备的引入,对放射肿瘤物理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放射肿瘤物理师的素质要能够承担得起三个方面的工作[3]:(1)常规临床服务和咨询;(2)科研和开发,包括放射治疗临床和放射生物学的研究,以及开发新的放射治疗产品和新的放射治疗方式;(3)教学。医学物理师的培养应该能够胜任以上工作, 更好的满足临床需求。

参考文献

[1] 胡逸民. 肿瘤放射物理学[ M ] .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1999: 1.

[2] 殷蔚伯,张红志,李晔雄,等.2011 年中国大陆地区第六次放疗人员及设备调查[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1,20: 453-457.

放射职业人员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3年在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健康检查、接触放射线工作的职业人员1 043人, 包括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诊断或治疗、介入放射学及工业探伤等。其中男性812人, 女性231人;年龄25~59岁, 平均年龄34.5岁;放射工龄1~34年, 作为放射组。对照组选择在同单位同时间进行健康检查的从事其他行业 (食品、公共场所) 的健康人员450人, 其中男性300人, 女性150人;平均年龄32岁。工龄1~20年。对照组人员半年内无电离辐射接触史。

1.2 检查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011年12月修订) 、卫生部第55号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GBZ 98-2002《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GBZ 235-2011《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1.3 健康检查内容

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等。职业史:工作起止日期、接触放射职业史、预防措施及工作变动情况。既往史:遗传史、急慢性疾病史、生育史等。检查项目:体格检查、眼科检查、血常规及白细胞分类、尿常规、血清中葡萄糖含量、肝功能、肾功能、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心电图、腹部B超 (肝、胆、脾、双肾) 、胸部X线摄影。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计算器进行统计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放射组与对照组临床检查异常人数比较

见表1。两组比较, 除B超、胸片外, 其他检出率放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放射组与对照组实验室检查异常人数比较

见表2。放射组各指标的异常检出率及总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注: () 内是检出人数。

注:染色体和微核检出率指的是超过正常值的人数 (染色体正常值<2%, 微核正常值<8‰) 。

3 讨论

放射对人体的损伤效应包括造血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皮肤及眼睛等方面[4]。人体造血系统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 放射工作人员长期受到低剂量照射时, 外周血象可发生以白细胞总数减少以及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下降等现象。本次结果分析可见, 白细胞, 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检出率为6.14%、5.27%、6.42%,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这与文献[5-7]报道的一致。

微核断片或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行动滞后, 在分裂末期不能进入主核, 便形成了主核之外的核块。当子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间期时, 它们便浓缩成主核之外的小核, 即形成了微核。所以许多人认为可用简易的周期微核计数来代替繁杂的中期畸变染色体计数。鉴于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的特性, 即对辐射的高度敏感性、辐射诱发染色体非稳定性畸变的特异性和畸变在体内保存时间的相对持续性, 以及染色体畸变与某些肿瘤和遗传性疾病的关联性, 人们常常将染色体畸变作为评估受小剂量照射人群辐射损伤的首选指标[1]。

电离辐射造成眼晶状体损伤已有研究报道[8,9]。人体眼部以晶状体囊下的上皮细胞对放射线极为敏感, 放射线离子对晶状体的损伤起直接作用。当晶状体受到离子放射作用后, 上皮就会受到损伤, 不能继续发育成正常的晶状体纤维组织, 而形成后囊下及后皮质性白内障。因此晶状体的改变是观察身体接受职业辐射造成损伤的主要指标之一[4]。本次体检发现晶状体混浊检出率为12.66%, 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电离辐射对心血管的影响尚有争议。动物实验中发现短期大剂量照射后, 出现心电图ST-T波的变化, 也引起心率和心输出量的改变[4]。本次结果分析表明, 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律不齐、T波异常、传导阻滞等, 心电图异常率为8.1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笔者认为电离辐射对心血管的影响还是存在的。B超和胸片在本次健康检查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血压和肝功能虽然异常检出率很高, 但我们认为与个人身体素质有关。由此结果分析发现, 我市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一定影响, 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规定, 以确保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摘要:目的 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了解沧州市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 为健康监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对沧州地区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病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沧州地区放射工作人员共体检1 043人, 放射组临床检查异常人数总检出率是42.86%;放射组实验室检查异常人数总检出率为33.37%, 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该市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一定影响, 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监督检查, 以确保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关键词:电离辐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

参考文献

[1]白玉书, 陈德清.人体辐射细胞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99, 182-183.

[2]张欠欠, 樊钢练, 党珊, 等.延安市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11, 27 (23) :2755-2756.

[3]樊毅.重庆万州区及周边6县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 2012, 21 (2) :188-189.

[4]杨爱初, 刘移民, 杜柳涛, 等.广东省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 2003, 30 (4) :22-23.

[5]汪卫兵, 樊树明.1 320名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 2005, 14 (3) :211-212.

[6]刘慧芳, 张产平, 邓俊平, 等.山西省594例省管单位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 (4) :235-236.

[7]陈正其, 姚洪章, 刘定理, 等.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影响的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 2005, 14 (2) :124-125.

[8]石爱英, 张钦富, 楚彩芳.562名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 1998, 7 (3) :181.

放射职业人员 篇5

院医〔2014〕02号

关于制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管理

制度的通知

为了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经院务会议研究决定,特制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一、放射工作人员是指在我院从事放射职业活动中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人员。

二、放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年满 18 周岁。

2.经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要求。

3.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合格。4.遵守放射防护法规和规章制度,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人剂量监测管理。

5.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

三、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医务科负责向省卫生厅为其申请办理 《放射工作人员证》。

四、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

1.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接受培训、考核合格方可参加相应的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4天。

2.放射工作人员两次培训的时间不超过 2 年,每次培训时间不少于2天。

3.医务科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培训档案。培训档案应当包括:每次培训的课程名称、培训时间、考试或考核成绩等资料。

4.医院安排放射工作人员参加省卫生监督局的统一培训和考核,并将每次培训的情况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五、个人剂量监测管理: 1.个人剂量监测周期一般为 90 天,定期送往广州南方医大医疗设备综合检测有限责任公司监测,并将监测结果通知个人。

2.医院终生保存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3.放射工作人员可查阅,复印本人的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4.医院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六、放射工作人员进入放射工作场所,应正确佩载个人剂量计。

七、职业健康管理

1.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方可参加相应的放射工作。

2.放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两次检查的时间隔不应超过 2 年,必要时可增加临时性检查。

3.放射工作人员脱离放射工作岗位时,医院应当对其行离前的职业健康检查。

4.对参加应急处理或者受到事故照射的放射工作人员,医院应当及时组织健康检查或者医疗救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医学随访观察。

5.医院安排放射工作人员在市疾控中心统一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6.医院在收到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的7日内,如实告知放射工作健康检查中发现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当及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和医学随访观察的放射工作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安排。

7.医院不得安排怀孕的妇女参与应急处理和有可能造成职业性内照射的工作。哺乳期妇女在其哺乳期间应避免接受职业性内照射。

8.医院应当为放射工作人员建立并终生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 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照射接触史; ② 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评价处理意见;

③ 职业性放射疾病诊疗、医学随访观察等健康资料。9.放射工作人员有权查阅、复印本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10.医院承担本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鉴定、医疗救治和医学随访观察的费用。

八、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在国家统一规定的休假外,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可以享受保健休假2—4周。从事放射工作满20年的在岗放射工作人员,医院利用休假时间安排健康疗养。

九、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由院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务科负责对个人剂量监测的管理及对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管理。

十、医院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建立监护档案,相关表格见附页。

珠海中山医院

二〇一四年七月三十一日

主题词:放射 健康 监护 通知 发:医务科

珠海中山医院 2014年8月1日印发

放射职业人员 篇6

【关键词】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21-02

放射工作人员,顾名思义就是医疗机构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这种类型人员随时可能暴露在电离辐射照射下,因此对这些放射人员进行定期的个人计量检测是保障放射人员生命健康的一个有效方法。本研究主要对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计量检测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更加客观的了解当前医疗结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组成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区放射诊疗机构的120位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对象所在的不同岗位分为介入组、治疗组、核医学组以及影像组四个研究组。每组成员30位。其中,男性有76位,女性44位。从2009年至2013年所有放射人员个人剂量检测总共有300次,其中男性216人次,女性84人次。

1.2方法选择的个人计量检测方法为当前临床医学最常使用也是效果最显著的热释光剂量法。采用的热释光元件其形状为粉末状,使用时将这些粉末状原元件放在聚乙烯塑料管内。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要放射室内所有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需要将个人剂量计放在左胸口前面,全年均要进行检测,且每三个月需要进行一次总结[1]。另外,为了能够真正保障这些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真实性,需要对检测对象进行4年至5年的调查,然后再计算出平均值,得出最后的准确数。

1.3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2.0,计量资料主要是使用χ±s表示,组间对比则通过t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则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不同岗位剂量检测结果介入放射治疗组的个人年均剂量数为4.53±0.75,放射治疗组个人年均剂量数为0.73±0.14,核医学组个人年均剂量数为3.13±0.33,放射影像诊断组个人剂量年均数为0.92±0.21,所有组别对比P=0.001。即,介入治疗组剂量明显要高于其他三个组(P<0.05),而放射影像诊断组的个人剂量和放射治疗组的个人剂量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2.2不同职业工作人员的人均年照射剂量医师、技师以及护师三种不同职业性质的放射工作人员中,医师和护师由于需要频繁的帮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因此其人均年照射剂量比较高,相对于这两种职业的人年均照射剂量而言,技师的人均年照射量比较低。总之,医师、护师人均年照射量与技师的人均年照射量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师均年照射量和护师均年照射量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放射学在临床诊疗中得到广泛的性应用,并成为三大治疗学之一,其主要利用X线影像来进行临床诊疗。现阶段我国各大医疗机构已经开设放射学科室,并有大量医务人员参与到放射学诊疗工作中。但是由于工作人员长期处于X射线照射环境下进行诊疗操作,导致工作人员照射剂量偏高,对工作人员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医疗机构放射科室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进行有效的评估,加强放射防护措施,是减少放射危害的关键所在。

本研究对我院放射科室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进行监测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从事介入放射的工作人员X线照射剂量较高,是放射诊断、放射治疗工作人员照射剂量的很多倍[2]。所以,必须提高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并在进行放射诊疗操作时,可使用具有防辐射作用的防护品。从研究结果来看,位于不同放射岗位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差异性来看,放射工作人员的操作场所都是非常安全的。同时从不同放射岗位工作人员5年个人照射剂量分布频数来看,放射工作人员及放射防护部门只要加强放射防护,并严格按照放射规程进行操作,就能降低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并维持低剂量状态。本文对不同职务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进行分析,医生个人照射剂量明显高于技师,而护理人员与技师个人照射剂量则无差异性,表明只要严格按照X射线规程要求进行操作,并做好放射防护措施,选择科学合理采集方法,可减少X射线照射剂量。对暴露时间不同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进行分析发现,由于工作资历较高的放射工作人员需要承担大量放射诊疗工作,照射暴露时间较长,所以个人照射剂量也相对较大。从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度照射剂量来看,表明我院通過采取有效的放射防护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照射剂量得到有效改善[3]。因此,在日常放射诊疗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放射防护规程要求进行正当化操作,把放射防护作为首要前提,并对工作人员的个人照射剂量进行严密监测和控制,以减少X线辐射对工作人员生命健康危害,降低职业病的发生率。

总之,通过制定规范性的放射诊疗操作规程,加大放射防护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力度,尤其是介入放射、核放射岗位工作人员,能够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降低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照射剂量。

参考文献

[1]伍忠辉,吴海燕,刘艾生.2004——2007年邵阳市医疗机构X射线影像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09,36(09):225-226.

[2]赵安生,黄志军,王天翔,霍锋源.2008年河池市放射卫生监测结果与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04):415-416.

放射职业人员 篇7

关键词: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异常检出率

通过对本地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了解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防护手段和措施, 降低放射带来的伤害, 以确保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及资料来源

本次共检查255人, 其中:医疗单位191人, 厂矿企业64人, 最低年龄22岁, 最高年龄64岁, 平均年龄37.21岁;职业工龄最短1年, 最高39年, 平均工龄11.39年。资料来源于2011年本地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1.2 检验项目及方法

1.2.1 临床检查

采用正常的临床检查方法进行内科常规、B超、血压、心电图和裂隙灯下眼晶体检查, 用500mAX线机进行胸片检查。

1.2.2 实验室检查

采取指尖末梢血分析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数, 与国家标准[1]正常值血红蛋白120~160g/L (男) , 110~150g/L (女) ;红细胞数 (4.0~5.5) ×1012/L (男) , (3.5~5.0) ×1012/L (女) ;白细胞数 (4.0~11.0) ×109/L;血小板数 (90~300) ×109/L进行比较。通过转氨酶、肌酐等指标确定肝功能、肾功能正常与否。

1.2.3 适应性意见标准

根据国家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1], 提出个人放射工作适应性意见。

2 结果

2.1 临床检查结果

临床检查异常人数154人, 占受检人员数的55.7%, 其中以眼科疾病 (晶体混浊、白内障等) 检出率最高, 异常检出率为48.2%, 其他项目异常检出率依次为:肝胆B超 (肝胆结石、脂肪肝等) 9.4%、血压 (血压升高) 6.7%、心电图 (窦性心律不齐、过缓等) 5.5%、胸片 (肺结核) 4.3%。详见表1。

2.2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异常人数121人, 占受检人数的47.5%, 各项目异常检出率依次为:WBC减少12.9%、尿常规异常11.8%、RBC减少7.5%、PLT减少6.7%、HGB减少6.3%、肝功能5.9%、肾功能3.5%、WBC增加1.2%。详见表2。

2.3 体检适应性意见

本地区放射工作人员一次性体检不符合国家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受检人数占受检总人数的7.8%。详见表3。

3 讨论

本地区放射工作人员晶体检查 (晶体混浊、白内障等) 异常检出率为48.2%, 远高于济南市的14.9%[2]、秦皇岛市的7.4%[3]、常熟市的7.1%[4], 由此可见本地区放射工作人员的眼睛受到伤害较普遍。眼睛晶体由于不含脂肪而含65%的水分和35%的蛋白质, 能吸收大量的电离辐射能量, 属于射线中度敏感组织, x、γ射线和中子等照射眼睛晶体后, 可引起眼睛晶体混浊, 长期受照可导致放射性白内障[5]。在做好对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的同时, 还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及健康教育工作。

对本地区放射工作人员适应性研究发现, 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5.7%和47.5%, 但一次性体检不符合国家放射工作人健康标准的受检人数占受检总人数的7.8%, 远低于比较城市, 可见本地区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危害较广, 程度较轻。说明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工作比较到位, 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已出现放射性病变的患者。导致职业健康检查不合格的原因一次为:晶体、白内障>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同时尿常规异常、脂肪肝、窦性心律失不齐等应予以高度关注。

在本次检查结果中发现, 放射工作人员血液指标中WBC、RBC、PLT和HGB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率, 造血系统的变化是长期小剂量受照人群损伤较常见的客观表现之一[6]。在日常健康监护中, 血液指标的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并可动态地观察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和放射防护情况。

4 结论

本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表明, 本地区放射工作人员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职业健康危害, 尤其眼科检查异常检出率远高于其它地区放射工作人员, 应加强眼科防护, 同时对职业健康检查不合格需暂时脱离放射工作岗位者作进一步诊治, 经复查不宜从事放射工作的作调换至非放射工作岗位处理, 进一步加强放射工作场所的防护和人员的健康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S].GBZ98-2002

[2]马金妹.2002~2004年济南市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 2005, 11 (4) :473-474.

[3]赵东侠, 孙瑛, 边吉才.秦皇岛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 2005, 14 (4) :295.

[4]朱宗铭.常熟市2007年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J].职业与健康, 2008, 24 (6) :521-522.

[5]刘宗林, 姜兆刚, 孙作忠.威海市放射工作人员眼晶体混浊及白内障发病因素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 (3) :178-179.

放射职业人员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州市辖区内医疗卫生单位从事放射投照、放射诊断、CT、介入等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共231人,其中男性198人,女性33人;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23岁,平均年龄39.64岁。

1.2 检查内容及方法

按照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的要求和方法进行检查,项目主要包括:①内、外科常规;②血压;③B超检查(肝、胆、肾、胃);④心电图检查;⑤眼科检查;⑥X线摄片;⑦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功能。⑧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淋巴细胞微核率分析。

1.3 诊断标准

疾病诊断参照《临床诊断学》;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血糖、血脂、肝功能等检验指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写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1]。

2 结果

2.1 血压测量

血压测量值偏高13人,检出率为5.63%。

2.2 B超检查

B超检查阳性为26人,检出率为11.26%,主要为脂肪肝、胆囊结石、肝囊肿、肝胆管结石、肾结石肾囊肿。

2.3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异常11人,异常检出率为5.19%,主要为室性早博,ST段改变,左室高电压。

2.4 眼科检查

眼晶体密度增高和晶体混浊3人,异常检出率1.29%。其中晶体密度增高2人,检出率为0.86;晶体混浊1人,检出率为0.43%。

2.5 实验室检查

2.5.1 肝功能

检出异常19人,检出率为8.22%。

2.5.2 血常规

白细胞减少5人,检出率为2.14%;血红蛋白含量低4人,检出率1.71%;血小板减少1人,检出率为0.43%。见表1。

2.5.3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和染色体畸变率

未检出异常。

3 讨论

我市231名医疗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显示,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相关的检查项目,异常检出率均不高。人体淋巴细胞对辐射具有高度的敏感性[2],本次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和染色体畸变未检出,低于2002年朝阳市[3],和贵州省2005年一致[4]。眼晶体密度增高和混浊总检出率1.29%,低于南通市眼晶体密度增高和混浊检出率(14.00%)[5],其中晶体混浊0.43%,低于江苏常熟市晶体混浊检查率(7.1%)。

本次我市医疗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结果显示,未发现与接触放射损害相关异常疾病,但非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的疾病异常检出率较高,如肝功能异常检出率8.22%,血压测量值偏高,检出率5.63%,反映出我市医疗放射人员处于亚健康人员较多,建议在继续做好放射防护的同时,加强对非放射因素所致的常见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Z].3版.北京:卫生部,2006:9.

[2]郑则光,柯毓霓,张惠玲.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检测与分析[J].职业病与职业相关疾病,2010,26(4):381-382.

[3]王贵学,辛彩民,徐万江,等.朝阳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与遗传学调查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05,14(1):65-68.

[4]黎明,方仁丽,姜红.贵州省放射工作人员2005年度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7,16(3):305-306.

放射职业人员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2010—2013年的有关医疗放射单位辐射监督监测的文献,对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因2014和2015年文献数据比较少,因而放弃这两年的文献。

1.2 方法

文献中对放射场所的评价依据均为: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Z 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 138-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DB 31/426-2009《医用X射线诊断机房卫生防护与检测评价规范》、GBZ/T 180-2006《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文献中对职业外照射人员的剂量监测依据均为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和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2 结果

2.1 我国部分省市医疗机构职业环境辐射监测状况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实施以来,我国不断加强职业辐射的监督监测。根据所查阅2010—2013年有关医疗单位辐射监督监测的文献,对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数据见表1。

注:表格中“-”表示无数据。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医疗放射机构的辐射监测是合格的,合格率多在90%以上,但河南安阳地区的合格率仅为64.00%。因辐射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所以要加强放射机构的监督监测力度,保障放射人员的健康。

2.2 我国部分省市医疗工作人员辐射剂量监测状况

2010—2013年的有关医疗放射工作人员辐射剂量监测结果见表2。

注:表格中“-”表示无数据;“a”表示年均有效剂量在<2 m Sv/a及2~5 m Sv/a 2个范围的频数分布之和。

总体来看,我国医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剂量超过国家标准(5 m Sv/a)的人数比较少,比例比较低,多为个别人员发生;80%以上医务放射人员职业性外照射剂量低于国标的25%。不同地区医务放射人员个人年均有效剂量水平变化比较大,河北省石家庄市最高(达2.12 m Sv/a),其次是宁夏;哈尔滨个人年均有效剂量最低(0.19 m Sv/a)。自2010年以来,不同时期的医务放射人员个人年均有效剂量类似,差别不大。

2.3 我国医疗放射人员职业性外照射年均个人有效剂量的时间分布

对表2中按照年份对“年均个人有效剂量”一栏中的数值计算均数,计算公式:

式中:—某年平均年均个人有效剂量,m Sv/a;n—单篇文献监测样本量,人;x—单篇文献中的年均个人有效剂量,单位为:m Sv/a。

结果2010—2013年4年的“年均个人有效剂量”平均值为0.70 m Sv/a;其中2011年最高,2012最低。见表3。

2.4 医务人员不同工种职业性外照射状况

医用辐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介入、放射治疗和核医学4类工种。在医用辐射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中,介入放射学的人均年剂量明显高于X射线诊断、放射治疗和核普通医学人员的剂量水平。在江苏省、四川省、太原市、武汉市等所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都是以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在年有效剂量>5 m Sv的放射工作人员中,以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人员在本类人员中所占构成比最大,放射学的人年均剂量也是医学应用领域中最高的[18,23,24]。上述表明,医疗职业性放射防护的重点防护对象是从事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的工作人员,同时应加强各方面防护。

3 讨论

从统计结果看,我国医疗放射机构职业环境监测多为合格,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总体水平不高,除个案外,很少有超过国家限值。因电离辐射对机体的“随机效应”是无阈值效应,所以对电离辐射的防护在低于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仍需要进一步降低接触,要高度重视对电离辐射的防护。在医疗放射工种中,暴露剂量比较高的工种为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应对其进行重点防护。

另外,人们对电离辐射防护认识仍不足。2012年对北京市大兴区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发现,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的放射工作人员对放射诊疗准入管理等知识的知晓率仅为55.28%~57.72%[25];2014年内蒙古医药专业大学生核辐射防护意识及认知水平的调查中显示,男生对辐射防护知识的知晓率在35.27%~69.72%之间,女生在10.57%~79.64%之间[26]。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加强放射防护监测单位的宣传教育、执法机关严格的惩罚制度和各个放射工作单位对辐射防护的大力投入是确保放射工作人员有良好工作环境和身体健康的关键。

放射职业人员 篇10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2010年无锡市范围内53家医疗机构的389名放射相关专业工作人员,其中三级医院7所,纳入本研究医务人员213人;二级医院15所,纳入本研究医务人员109人;一级医院31所,纳入本研究医务人员67人。男249人,女140人;年龄范围21~69岁,平均年龄40岁;工龄范围1~45 a,平均工龄10 a。对照组由本市不接触射线等有害因素且其他条件基本相似的医学工作者50人组成,其中男32人,女18人;年龄范围19~59岁,平均40.2岁。

1.2 观察内容及标准

个人受照剂量检测由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独立进行,每季度检测1次,每年检测4次,每次测得的受照剂量总和即为全年放射线受照剂量。

健康监护检查:根据《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及无锡市卫生局的具体要求,由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人员详细检测并记录被检人员的信息,检查内容包括职业史、既往史、现病史,临床检查主要有内科、皮肤科、眼科、五官科、心电图、B超(肝、双肾),实验室检查主要有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肝功能等常规检查。本研究参照BZ 98-2002《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进行结果分析[6]。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个人受照剂量检测结果

5 a来,无锡市放射工作人员年放射线受照剂量均<20 mSv,但年放射线受照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1。

2.2 不同级别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年放射线受照剂量结果

5 a来,无锡市不同级别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放射线受照剂量结果见表2。

上述3组资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F=3.16,P<0.05,结果表明3组不同级别医院的工作人员年放射线受照剂量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级医院所受年放射线受照剂量最高,二级医院次之,三级医院最低。

2.3 不同级别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异常症状及体征检出率的比较

异常症状包括乏力、睡眠障碍、脱发、牙龈出血、皮肤及指甲的异常、晶状体异常、心电图异常、B超异常以及肝功异常。结果见表3。

注: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及一级医院3组病例两两比较,P﹥0.05;()内分母为纳入研究的医务人员,分子为有异常症状和体征的医务人员。

3 讨 论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报告书显示,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平均X射线诊断检查(不包括牙科X射线检查)约16亿人次,放射性药物治疗20万人,远距离与近距离放射治疗患者490万人次;而90年代末世界平均X射线诊断检查(不包括牙科X射线检查)增至约19.1亿人次,放射性药物治疗40万人,远距离与近距离放射治疗患者510万人次[7]。近年来随着医疗照射的不断增加,放射相关工作人员所承受的职业性照射也随之增加,并影响着放射相关人员的身体健康。本组研究中,5年来,放射工作人员年放射线受照剂量绝对值增加了0.06 mSv,约占职业性年放射线受照剂量的15%,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可能是与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深入,医院患者数量明显增多,放射相关专业工作强度的增加有关。

低剂量长期辐射成为了目前威胁放射相关专业工作者健康的主要因素[2,3,4,5,8]。本组研究中所有样本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均低于限值的1/10,属于低剂量水平。但不同级别医院间放射工作人员年放射线受照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二级及二级以下医院放射相关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意识不强有关。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们随机抽查了无锡市范围内53家医疗机构工作制度,其中二级及二级以下医院操作违规26次,三级医院操作违规7次。最常见的放射操作违规为放射防护门的开闭;抽查过程中,二级及二级以下医院放射科操作人员常常在放射防护门虚掩的情况下进行CT扫描,这大大增加了职业性放射线受照的剂量。另外,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各级医疗机构装备的各种医用辐射诊断与治疗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但是部分二级医院因为财力的原因,引进的CT机多为“二手”CT机。“二手”CT机常常因为线路老化或者球管使用年限问题,同等曝光条件下常产生更多的射线。本研究中15所二级医院引进了6台二手CT机;一级医院31所,共引进“二手”CT机19台。这种“二手”CT的质量控制问题亟待有效解决。

不同级别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异常症状及体征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长期小剂量的慢性照射对人体的损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检出不但与受照剂量有关,还与个体差异、年龄和生理等诸多因素有关,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8,9]。本组研究中,一级医院放射相关人员所受放射线受照剂量是最多的,但是异常症状及体征的检出率与其他组相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这也间接证明了这一观点。

总之,随着医疗改革深入,各种医疗照射的应用频率持续上升,放射相关工作人员年放射线受照剂量也是在逐年增加。但仍然处于低受照剂量水平,这也间接说明了辐射防护水平及个人防护意识的大幅度提高。但是随着医疗放射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不同级别医院的放射场所的放射防护成为了疾病控制与预防工作人员的重点和难点。本组研究中,一级医院的放射相关工作者所受辐射剂量远超过其他组别工作人员。这也提示,今后工作中一级医院辐射防护工作也应针对性的加强;比如,严格工作制度,尽量减少曝光时间和操作时间,运用新技术等等。不同组别的放射相关工作人员在年放射线受照剂量不同的情况下,异常症状和体征的检出率未见明显差异。这提示了放射相关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与健康状况的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受个体差异影响较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重视放射工作环境及个人防护,尽可能减少个人所受辐射剂量,以保证长期暴露于低剂量电离辐射的放射工作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1]赵雅斐,刘伟俊,张鹏,等.郑州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6):29—30.

[2]胡曦,钱海洋,石瑞华,等.某肿瘤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动态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0,21(5):41-43.

[3]王元林,顾理平,苗莉茹.青岛市低剂量电离辐射工作者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6;15(4):450-451.

[4]陈正其,姚洪章,刘定理,等.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影响的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5,14(2):124-126

[5]王强.茂名市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8;6(2):198-199.

[6]GBZ98—2002.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S].

[7]UNSCEAR.Sources and Effects of lonizing Radiation[M].Vol.l:Sources.New York:UN,2000.

[8]戴辉,王琴,曹建平.盐城市放射工作人员近6年个人剂量分析与评价[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9(6):1173-1175.

放射职业人员 篇11

放射性是钢铁企业有害因素之一, 放射作业人员如果长期接触小剂量放射线可以使作业工人在一定程度上吸收超剂量当量限值的放射线, 使其健康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解包钢近年来放射性作业岗位工人的健康状况, 我们于2007年3月—2009年2月对该企业在岗作业工人进行了健康监护普查, 现将本次普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普查选择的对象为包钢在职接触放射性作业职工共453名, 其年龄最大55岁, 最小22岁, 平均年龄34.22岁;工龄最长39 a, 最短1 a, 平均工龄11.33 a。其中男性受检者419名, 占92.49%;其平均年龄32.56岁, 平均工龄10.18 a。女性34名, 占7.51%;平均年龄36.03岁, 平均工龄15.45 a。

1.2 方法

根据国家《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要求设计体格检查表, 依据体检表的内容对受检者进行询问, 详细记录受检者的职业接触史, 放射作业暴露情况及相关既往病史。此外, 还了解家族遗传病史及受检者个人史等。由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医师使用台式血压计测量血压 (mm Hg) ;心电图描记及诊断;每日上午8:00~9:30采取受检者空腹时肘静脉血做血常规、肝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以及淋巴细胞微核率等检测, 并留取尿液做尿常规检查;肝胆脾肾等腹部B超;眼科 (包括眼晶体) 检查。对于存在血压, 心电图, 血, 尿常规, 肝功能, 乙肝表面抗原, 血淋巴细胞微核率, 腹部B超及眼科等任何一项异常结果者, 均被列为不健康者。

2 结果

受检者453名中, 检出不健康者224例, 检出率为49.45%。其中男性209例, 占93.30%;女性15例, 占6.70%。男性异常检出率为49.88%, 女性为44.12%, 经卡方检验 (χ2=0.417, P>0.05) , 男女职工的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 血压检测结果

共检出血压升高者29例, 检出率为6.40%。其中男性28例, 异常率6.68%;其高发年龄组在35~46岁, 高发工龄在8~20 a。女性1例, 异常率2.94%;发病年龄45.33岁, 工龄为26 a。经卡方检验 (χ2=0.74, P>0.05) 高血压检出率在男、女职工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心电图检查结果

心电图异常者67例, 检出率为14.79%。其中心肌受损者及早搏年龄分布多在36~45岁, 工龄多为20~25 a;窦性心律失常、传导异常、预激综合征等分布年龄多在32~38岁, 接害工龄分布多为5~15 a。心电图异常者中男性65例, 异常率为31.1%;女性2例, 异常率为13.33%。经卡方检验心电图异常在男、女职工中的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316, P>0.05) , 见表1。

2.3 生化检查结果

共检出异常者42例, 检出率为9.27%;年龄分布在35~45岁。尿常规异常年龄分布为40~48岁, 接害工龄分布多在6~12 a。异常检出者中男性38例, 女性为4例, 经卡方检验, 实验室检查异常在男女职工中的分布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73, P>0.05) 。见表2。本次调查中, 未被列入表格的血细胞计数均为正常, 淋巴细胞微核率无异常检出。

2.4 腹部B超检查结果

本次B超结果检出异常者150例, 检出率为33.11%。年龄分布22~55岁, 工龄分布在3~36 a。其中高发年龄为32~40岁, 高发工龄为6~12 a。其中男性141例, 女性9例, 经卡方检验, B超结果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3, P>0.05) 。具体表现在:①肝脏异常106例, 异常率为23.40%;其中男性101例, 女性5例, 经卡方检验 (χ2=1.55, P>0.05) , 男女职工肝脏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胆囊异常29人, 异常率为6.40%;其中男性26人, 女性3人, 经卡方检验 (χ2=0.356, P>0.05) 。③脾肿大2人, 异常率为0.44%, 均为男性。④肾脏异常13人, 异常率为2.87%。其中男性12人, 女性1人, 经卡方检验, 男女异常分布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

注:与男职工B超检查异常比较, *P<0.05。

2.5 眼科检查结果

眼科检查异常检出15人, 检出率为3.31%, 包括白内障 (先天性、外伤性及老年性) 、眼晶体混浊及色盲、色弱等。高发年龄为35~43岁, 高发工龄为6~11 a。其中男性检出13例, 女性2例, 经卡方检验 (χ2=0.75, P>0.05) , 异常分布在男女职工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由以上检查结果分析可见, 放射作业人员不健康检出率为49.45%, 其异常率由高到低排序为肝脏异常、心电图异常、生化检验异常、高血压及胆囊异常、眼科检查异常、肾脏异常、脾脏异常。由此可见, 放射作业环境对作业工人机体的多脏器可以产生的一定程度的影响, 如造成神经衰弱综合征[1]、肝胆异常、心律失常、血液系统异常、血压增高、眼晶体异常及脾、肾异常等。本次调查中, 肝脏异常中脂肪肝异常率男性职工高于女性,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胆结石在男女职工分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女性高于男性;高血压异常率亦为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在心电图异常中, 窦性心律失常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心电异常, 而窦性心律失常的异常率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以上结果考虑除放射性因素外, 尚与男女生活习惯差异以及女性生理特征有关, 男性多有频繁饮酒、吸烟、喜食高脂肪高蛋白食品、熬夜、生活不规律等习惯, 而女性胆结石发病率高于男性则与雌激素有关, 雌激素可以降低胆汁分泌量, 增加胆固醇分泌, 降低胆汁酸和磷脂分泌, 从而导致胆汁胆固醇饱和度增高, 易于产生胆结石[2]。生化检查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以及白细胞增高女性异常率高于男性, 除放射性因素外则与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易造成贫血有关[3]。本次调查中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无异常检出, 且眼晶体混浊及其他眼科异常率检出均低于其他地区及行业放射工作人员[4]。综上所述, 我们可见近年来随着各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作业技术规范[5,6,7,8,9]的颁布实施及严格执行, 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 职工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 放射性及其他有害因素对作业者健康造成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少, 但我们依然不能放松对接害作业人员的健康监护, 以便及时发现职业禁忌证、职业病等, 继续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 此外, 还应对职工进行健康保健教育, 督促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适量运动, 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减少不良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仲春林.江都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分析.职业与健康, 2003, 19 (4) :13-14.

[2]张澍田, 于中麟.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疑难问题及对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78-179.

[3]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564-565.

[4]潘华林, 陈微漪.兴化市70名放射工作人员眼晶体检查结果分析.职业与健康, 2003, 19 (4) :21-22.

[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05-01.

[6]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23号 (2002) .

[7]放射作业人员健康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2号 (1997) .

[8]GBZ98-2002.放射作业人员健康标准.

上一篇:基于可靠度的HARQ下一篇:连续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