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园林

2024-07-14

日本现代园林(精选9篇)

日本现代园林 篇1

1 日本现代园林风格的发展

当今园林的公共性和同社会发展的不可分割是现代园林风格的重要特征, 探究日本现代园林风格在不同时期产生的设计与研究的热点, 从侧面上映射出日本现代园林风格发展的过程。了解这一过程, 就可以更好地明白城市建设发展的轨迹与园林的发展进程关联性, 更好地理解现代园林的作品。从明治维新便开始了日本现代化的进程, 日本园林也慢慢地改变了贵族化与私有化的特征, 走向了和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可分割的特征。这个时期对园林的创造是把私有园林变为公共园林。

二战后的日本, 随着经济的复苏与人口的不断增加, 城市化的进程发展很快, 大范围的集中住宅项目从而实施了, 同时也带来了社区公园与儿童公园的很多建设。和当时关心住宅质量和提高供给与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的现代住宅设计方向, 通过理论建设社区与居住区作为服务对象的小型公园绿地, 从而有户外游戏、运动与休息这些基本功能。伴随着日本城市化水平的增大, 大中城市的人口也不断地加强, 农村的人口也不断地往城市转移, 使用“区划调整”等对土地使用的改变, 农业用地也慢慢地变为了城市的建设用地, 农村的产业也变为了依赖机械化和集约化等高科技的农业和增大农业附加价值的旅游休闲农业。

最近几年, 日本经济增长的速度也比较缓慢, 人口增长缓慢, 城市的产业开始往信息、资讯、金融等高技术的产业升级, 城市的扩张速度也没那么快了。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变为了增强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城市活力, 城市的建设也变为了旧城改造和城市复兴这些形式。

2 日本现代园林风格的思考与探索

日本园林风格和倾向的演化, 并非完全无关联的断裂, 而是包容和演进, 现在园林关心的对象和内容没有丢掉对传统园林重要成果的吸取和发展, 单一的园林包括了全面的思想与多渠道的尝试。本文在分析日本现代园林的作品中, 类群化的分开了不同的设计目的, 主要是为了快速地了解园林的特点, 而且横向地对比了不同类群中现代园林风格的全方位形象。设计的类别有以下3种:

2.1 继承了传统文化要素的现代园林风格

日本通过学习与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园林, 而且根据日本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他们的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 慢慢地产生了有单独特色的日本传统建园体系。即使中国和日本的造园方式、手法和使用方法不完全相同, 但是2个国家都是属于东方的造园体系, 其中相同的特点是都追求造园的意境。这是西方景观设计中没有的, 所以叫做东方的园林特征。不管园林的设计者, 还是使用者, 追求造园意境的这一审美心理特点是会作为民族的文化特征, 会长期存在而且进一步发展。日本的现代园林风格中对传统的创新主要有:重森林和枯山水庭院的现代园林风格, 新的日式的庭院———传统和现代共存。

2.2 和城市发展同步的日本现代园林风格

现代园林理念重视的是满足各项功能的使用要求, 用比较少的设计元素和比较简单的组合规律来追求画面的组成感与视觉冲击力。近几十年来, 一些追求美式风格园林的设计师在日本创造了许多作品, 园林和城市的发展同步有形式的创新与内容的深入这2个层次。

被快节奏生活与快速文化的消费这些影响下的城市居民, 把园林当做审美的对象时需要它简洁、易识别, 而且印象深刻。现代感觉的组图形式与组图的规律被大众喜爱, 本身就表现了民众审美时代化的发展需要。许多的园林风格不会再被特定的范围与相对独立的空间限制, 而是和建筑、城市完全融合。现代的日本园林采用较多的是现代建筑和城市的景观。在环境协调方面要求现代园林中现代风格元素的应用, 创新的形式与适应时代的要求变成了日本园林设计创造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德, 彭雪辉.走出高城市化的误区——日本地区城市化发展过程的启示[J].城市规划, 2004 (11)

[2] 张广瑞.日本旅游研究与教育的概况与趋势[J].旅游学刊, 2001 (4)

[3] 刘继和.二战后日本环境教育概述[J].比较教育研究, 2000 (2)

[4] 李胜, 张帆, 仇银豪.运用屋顶绿化构建雨水回用系统[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5)

[5] 郭巍.美国景观规划历程 (1880~1940) [J].风景园林, 2008 (2)

[6] 苏贵智, 梁洁.屋顶花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园林, 2006 (5)

[7] 关伟锋;高宁.生态设计与城市近郊绿地景观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6)

[8] 王慰娟.城市水景的生态设计[J].风景园林, 2006 (6)

日本现代园林 篇2

日本枯山水园林

日本艺术讲究精致,追求内在涵义胜于外表,知道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日本独有的枯山水为何被誉为日本庭院艺术的最高峰了。顾名思义,枯山水并没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在一些地方,枯山水庭院内甚至排除了草木。其主要特点,是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瀑布等等。初次认识枯山水,是在京都的银阁寺。那时记者刚到日本不久,面对眼前出现的一片白砂地,还有里面堆砌起来的一个砂堆,我完全有理由将之理解成一片工地,材料就位正等待施工。之后才知道,自己这样理解是何等的无知。本来,和中国一样,日本的庭院艺术离不开水。在日本,水有生命、丰穰、清静之意。有了水,庭院因此润泽生辉。只是当6世纪佛教传到日本,崇尚虚无的僧侣们开始在意境中觉悟出枯山水的味道来了,学着用石头堆砌出一些意境。而在600年前的日本室町时代,日本人从中国的北宋山水画中汲取到更多的养分,遵循画中三远(高远、深远、平远)的表现手法,动手成就出较完整的枯山水庭院。在这样的庭院中,我们见不到碧水细流,只有白砂与石头的各种组合,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海、岛屿,还有云海、孤峰,小桥、流水。京都龙安寺中的庭院布景是日本枯山水的典型代表作之一,15块大小各异的假山分布在白砂之上,被理解成大海上的岩岛,也有人将之解读为在海上翻腾的蛟龙。据说,15块石头位置巧妙,无论从庭院的哪一个角度观赏,都不能一次将它们尽收眼底。典型的枯山水庭院几乎都集中在日本的古都———京都。除了以上提到的京都龙安寺庭院及银阁寺庭院之外,还有数不胜数的著名的代表作,如东福寺的本坊庭院、西芳寺庭院、桂离宫庭院等等,而作为日本枯山水庭院的最高峰,则是京都大德寺大仙院庭院。当时正值日本室町时代,是禅宗在日本最发达的时期,以禅意为原点的枯山水庭院开始深入民心。日本枯山水发展至今,备受百姓欢迎,还有一个现实的原因,即其可以省略空间和降低成本。这一点恰与日渐拥挤的现代都市的要求相吻合。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将这种艺术从寺院搬到现实社会中,在一些住家门前、公园里、展览厅内甚至越来越多的仿古餐厅中也不忘辟出一角,堆砌起独自的山水世界,既增加了艺术气氛,又拓展了空间。

谈日本园林风格特征 篇3

一、日本园林的发展

日本园林历史悠久, 渊源流长。公元六世纪, 中国园林随佛教传入日本。飞鸟、奈良时代是中国式山水园林舶来期, 平安时代是日本式池泉园的“和化”期, 镰仓、室町时代是园林佛教化时期, 桃山时代是园林的茶道化期, 江户时代是佛法、茶道、儒意综合期。

日本园林的山水骨架是从中国流传而入, 它成为后来池泉的始祖。其中佛教被日本确定为国教的地位对于日本园林朝宗教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日本园林初期相当于囿的苑园, 因输入了中国较为成熟的技法, 除动植物外, 更多的是人工山水, 即更接近于人工园。由于结合了日本国土性质, 采用舟游的形式, 日本园林风格虽然受我国园林艺术的影响, 但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创新, 已形成日本民族独有的自然式风格的山水园。

二、日本园林的风格类型

从种类上讲日本园林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茶庭等等。

枯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 发源地是京都为中心的中部地区, 是日本园林的精华。把枯山水它称为假山水, 主要是指园中有无水而言。最初之意是在没有池水溪流的地方仅立山石而名之为枯山水, 不过在后来的园林中加入更多的文化内涵, 形式上也进行了深化, 由原来只是断壁悬崖和荒坡野岭发展为以砂代石、以石代岛、富于哲理、包罗万象的形态。

池泉园以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 相当于中国的山水园林, 既有山又有水, 它是从中国传承到日本最原始的园林模式, 体现日本园林的本质特征, 也就是岛国性国家的特征。因为这个国土特征, 日本大部分园林都做成池泉的形式, 或以池和泉为中心的形式。园中以水池为中心, 布置岛、溪流、桥、榭、亭等。

筑山庭是在庭园内堆土筑成假山, 缀以石组、飞石、树木、石灯笼的园林构成。一般要求有较大的规模, 利用自然地形加以人工美化, 以表现开阔的河山。日本筑山庭中的园山在中国园林中被称为岗。日本庭园中一般有池泉, 但不一定有筑山, 就是说日本以池泉园为主, 筑山庭为辅。

茶庭是把茶道融入园林之中, 为进行茶道的礼仪而创造的一种园林形式。面积很小, 可设在平庭和筑山庭之中, 一般是在进入茶室前的一段空间里, 布置各种景观。茶庭的气氛是以裸露的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 以地上的松叶暗示茂密的森林, 以寺社的围墙、石灯笼来模仿古刹神社的肃穆清净。

三、日本园林的特点

日本是个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岛国, 气候温暖多雨, 四季分明, 森林茂密, 丰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观, 孕育了日本民族顺应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学观, 这种审美观奠定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基础, 在不同园林中都能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在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精致, 枯寂玄妙, 抽象深邃。大者不过一亩余, 小者仅几平方米, 日本园林就是用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

日本园林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

1、源于自然。

日本园林充分利用造园者的想象, 从自然中获得灵感, 创造出一个对立统一的景观。注重选材的朴素、自然, 以体现材料本身的纹理、质感为美, 使自然之美浓缩于一石一木之间, 使人仿佛置身于一种简朴、谦虚的至美境界。

2、讲究写意。

日本园林常以写意象征手法表现自然, 构图简洁、意境丰富。典型表现便是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的“枯山水”园林。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 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 便能表现大江大海、岛屿、山川。

3、细节完美。

对于细节的刻画是日本园林中的点睛之笔, 对小巧细微的物品如一根枝条, 一块石头所作出的感性表现, 显得极为看重, 这些在飞石、石灯笼、门、洗手钵、培垣等的细节处理上都有充分的体现。

4、清幽恬静。

日本的茶庭, 小巧精致, 清雅素洁, 不用浓艳色彩, 一概运用统一的绿色系。为了体现茶道中所讲究的“和、寂、清、静”和日本茶道歌道美学中所追求的“寂”美, 在相当有限的空间内, 表现出深山幽谷之境, 给人以寂静空灵之感。

5、佛法禅意。

宗教在日本一直处于重要地位, 而寺院、神社则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象征物。日本园林的造园思想受到极其浓厚的宗教思想的影响, 追求一种远离尘世, 超凡脱俗的境界。特别是后期的枯山水, 竭尽其简洁, 只用几尊石, 一块白砂, 幻化成一方净土。

参考文献

[1]刘庭风:《日本园林教程》, 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社, 2005年。

禅与古代日本园林建筑论文见地 篇4

摘要:禅与古代日本建筑园林 禅宗勃兴于唐;盛于宋

其间相继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甚至新加坡等周边国家,并对当地的文化、宗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其中对日本的影响尤为重要和明显。禅宗最初由日本入宋求法的僧人荣西和道元传入日本。在日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的传播、消化、吸收后,进而对日本的文学、茶道、书道、剑道、武士道、儒道、绘画、雕刻、建筑、园林等,几乎所有领域的所有层面都产生了影响,禅宗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也渐渐成为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特点。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

关键词:古代建筑园林

2000多年前,伴随着云南地区水稻技术成功传入日本,云南地区特有的干阑式建筑也随之传入日本,称为高床式建筑,成为日本建筑造型原始形态之一。日本的神社建筑造型就是源于干阑式建筑。就佛教建筑而言,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建筑,经过朝鲜传入日本。佛教也因此成为连接东亚各国的一条文化纽带。

日本的建筑在早期模仿中国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如飞鸟、奈良时代所建的飞鸟寺和四大天王寺都和中国早期的寺院建筑类似,都是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塔、殿堂等主体建筑,四周以回廊相连,并且左右对称。但是这种中式的传统布局在经过日本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后,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渐渐消失了,到公元13世纪大多数寺院都采用了非对称布局。飞鸟时代的法隆寺,在建初期是仿制中国的对称布局,但在不断的翻修、改建过程中,原有的对称布局慢慢消失,现在的法隆寺已经是依山就势的非对称格局了。

这种不对称布局不仅在寺院建筑的规划中使用,也被日本皇家建筑采用。桂离宫中的古书院、中书院、御幸殿、月波楼等多栋建筑主要集中在西侧。整个建筑群的布局与自然地势浑然一体,人工的痕迹融于自然的地形当中。这已经和源于中国的建筑习惯大异其趣了。中国的宫殿,等级制度森严,在中国的宫殿建筑中出现不对称布局是不可想象的。而源于中国的日本建筑在这一点上却表现出了极强的民族性和实用性。有的学者认为,桂离宫的布局更像中国的皇家园林,如避暑山庄或颐和园,但是在中国这些皇家园林中,它们的主体建筑依然是严格的轴线对称,只是在园林部分布置的比较自由,建筑的色彩也是华丽富贵,彰显出皇家的气派与威严。日本多山多丘陵,这种依山就势的不对称布局适应了日本的自然地形,也和日本人的精神信仰直接相关。

除了不对称布局之外,日本建筑还有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简单、纯粹的建筑风格的追求。伊势神宫,是日本神道教最重要的神社,也是日本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它的建筑材料非常纯粹,以木材和茅草等自然材料为主。木结构,草葺屋顶,屋檐无起翘,室内无天花,自然古朴,毫无人工修饰和人工技巧,排除一切违背功能、违背纯粹性原则的装饰。桂离宫内的体量并不高大的竹编御幸门,园内的草葺或树皮葺屋顶,以及素色的格子门窗,抛弃了人工的装饰、设色和多余之物。还有源于中国的牌坊式建筑——鸟居,和中国牌坊的繁琐和华丽也形成了强烈的相比,已经简化到只剩两根立柱,柱上架横木,省去了一切装饰。这些都完整地体现了日本建筑追求的纯粹、朴素、简单、调和的自然性格。

禅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对宋代禅宗五山十刹的建筑风格极为推崇,在日本大规模仿建,一时间宋式禅寺成为日本建筑的时尚。室町时代,五山十刹宫寺兴起,日本上至宫寺,下至林下诸苑,数以千计的禅寺在建筑结构和风格上均模仿宋代式样,被称为“禅宗样”。

日本的禅文化与建筑

日本的建筑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日本对禅宗的欢迎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这不单单是因为仰慕当时先进的中国文化使然,还有来自日本内部的自身因素。

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日本的自然条件,日本远离大陆,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经常有突发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即使再美的事物也会因自然灾害的降临而瞬间消逝。这自然助长了日本人的无常感跟宿命感。他们知道再美的事物也只是一瞬的存在,都只是昙花一现。日本人爱樱花,但樱花的的花期只有七天,短暂易落,它的美是一种让人心醉更是心碎的凄凉的美。伤感的日本人,总是把它与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联系起来。同时,大量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压抑、自身的渺小。台风、火山、地震这些自然灾害也因其不可征服而让日本人更加崇拜自然。这种无常感和孤寂感渗入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使人产生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正是在这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禅宗美学相逢了。

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着浓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禅宗也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媒介,这也是禅宗容易被日本人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禅宗和神道教的融合嫁接使“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见叶渭渠《日本文明》)。“空寂”日语语义为幽闭,孤寂,贫困。这种禅宗影响下产生的空寂的审美倾向,对日本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影响深远,在诗歌领域表现为“余情”‚在绘画领域表现为“留白”,在园林艺术领域表现为“空相”,在茶道表现为彻底的“无”。

枯山水

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深受禅宗影响。入宋、入元的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对园林浓缩天地的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情感。回国后,在禅寺庭院模仿杭州、苏州名园,陶冶性情,体会“物我一如”的禅境。梦窗疏石著《梦中的问答》中说“把庭院和修道分开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修道者。”室町时代开始,日本社会上有文化的阶层—朝廷贵族、禅宗僧侣,他们热爱造庭,认为山水庭院有助于参禅。在质朴、空灵、通透的庭院里吟咏禅诗,观赏园景。禅僧们大都擅长园林设计,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枯山水”造景艺术。

造园艺术的“枯山水”是在室町时代禅宗精神广为传播之后,从禅宗冥想的精神中构思出来,在禅的“空寂”思想的激发下,而形成的一种最具象征性的庭院模式,表现“空相”、“无相”的境界。枯山水以石头、白砂、苔藓为主要材料。以砂代水,以石代山,用绵软的白砂和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石头来突出大自然和生命的主体。《造园记》中规定“在没有池子、没有用水的地方安置石子、白沙造成枯山水,所谓枯山水就是用石头、石子造成偏僻的山庄,缓慢起伏的山峦,或造成山中村落等形象。”以白砂的不同波纹,通过人的联想、顿悟赋予景物以意义,它的美更多的需要靠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因而具有禅的简朴、枯高、自然、幽玄、脱俗等性格特征。它不单是一种表现艺术,更是一种象征的艺术和联想的艺术。如京都龙安寺,在无一树一草的庭园内,经过巧妙的构思,通过块石的排列组合,白砂的铺陈,加上苔藓的点缀,抽象化为海、岛、林,幻化出另一种境界,所以龙安寺也称“空庭”,使人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由有限进入无限,达到一种“空寂”的情趣。

枯山水中使用的石头,气势浑厚;象征水面的白砂常被耙成一道道曲线,好似万重波澜,块石根部,耙成环形,好似惊涛拍岸。如果点缀花木,也是偏爱使用矮株,尽量保持它们的自然形态,这种以凝思自然景观为主的审美方式,典型地表现了禅宗的美学观念,所造之境多供人们静观,为人们的冥想提供一个视觉场景,人们只能通过视线进入它的世界。从这一点上来说,与中国古典园林可游、可居相比,它更像是一幅立体的水墨山水画,是在三维空间中追求的二维效果。枯山水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人们留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它貌似简单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能于无形之处得山水之真趣,这正是禅宗思想在造园领域的凝聚。

茶庭

日本的茶室建筑可以说是日本建筑空间精神性的代表。茶室面积通常都比较小‚室内设壁龛‚其中挂上一幅画、或摆上一枝花以供人眺望。通过这种处理来达到以有限表现无限空间的扩展感。日本茶道以拂去俗尘而体认并表现清净寂静的佛心为第一要义‚

特别强调禅茶一如。茶叶虽然在汉末已传入日本,但直到宋代,随着佛教禅宗和禅僧饮茶习尚的传入,饮茶才在日本广泛流行。日本茶道即来源于中国宋代禅宗倡导的和、敬、清、寂的教义,其目的是利用茗茶来修养个人性情和参禅悟道。桃山时代,艺术家干和休将禅宗精神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道开始从幽闭的寺院走入日本社会,日本的园林也因此多了一种类型——茶庭。

茶庭强调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

追求简素的情趣。园内石景很少。石水钵,供客人净手、漱口之用,石灯则是夜间的照明用具,同时也作为园内惟一的小品。园内植物主要为草地和苔藓。除了梅花以外,不种植任何观赏花卉,为的是避免斑斓的色彩干扰人们的宁静情绪。

茶庭格调洗练、简约,并突出其“闹中取静”的山林隐逸气势,以便于沉思冥想,故造园设计比较偏重于写意及平淡恬逸的境界。园中有水井一口,供烹茶洗漱之用。一般在茶庭在内、外露地之间,用碎石和白砂铺成一条干枯的小溪,溪上架桥,增加园林气氛。这种由喧嚣入静寂的庭院设计,就像中国宋代兴起的“城市山林”,使人人在朝野不妨心存江湖。在茶庭中,一切都安排得朴素无华,富有自然情趣,更加突出禅者、茶人心造其境的禅宗主旨。以禅宗心身感悟的方法,把人们引入一种淡泊清幽的脱尘境界,使人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对精神空间的追求。

茶室外部造型好像草庵,尺度不大,材料结构都很简朴、原始。茶室内部利用凹间、窗户和天花布置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小空间。大量使用自然材料,不加修饰,追求空寂、枯寒的气氛。这种自然、优雅的中性色,配合阳光从外面射入,使得内外空间表现出简朴、实用、洁净、安详的气氛,从而启发茶人的清静情趣,排除私欲,探寻本源,达到觉悟的目的。

铃木大拙说“日本人最擅长的,是用直觉把握最深的真理,并借表象将此极为现实地表现出来。”

从日本枯山水园和茶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壶中天地”的园林审美倾向传入日本后,被日本人改造成一种以高度典型化、再现自然美为特征的写意庭园。无论是枯山水园还是茶庭,虽然本身并不大,但常常让人感到其空间的无限延伸,或者是一种从小空间向大空间甚至是向无限空间扩展的精神诱导。它们那种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予人们无限遐想的天地。它反映的与其说是一种宗教思想,不如说是美学的境界。佛教禅宗在日本兴盛,使日本人认为大自然是超脱凡世的,日本庭园也在自然美中融入了浓厚的禅的意趣。

禅宗思想对日本庭园的影响是深远广泛、潜移默化的。这种禅的样式已成为经久相传的程式,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虽然来源于中土,但是经过和日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特制的融合与变异,已经成为日本本土土生土长的主导文化,甚至是最能代表日本文化的思想体系。

参考文献:

浅谈日本园林植物配置 篇5

日本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都对日本园林植物的配置有着深刻影响, 一般来说, 日本园林内的植物种类不是很多, 人们通常会选择1~2种植物当作园内的主景植物, 再以另外1~2种植物当作点缀, 景观的形式简洁, 有层次感, 并且十分美观。日本园林内的景观植物虽然少, 但在配置和造景的时候通常能够通过精湛的技艺将其设计得丰富多彩, 日本园林空间的设计和分配全都体现在园林设计师高超的修整技艺中。

2 日本园林植物的基本类型

2.1 乔木类

在日本园林植物配置中, 多用到乔木植物, 由于日本人喜爱象征长寿的植物, 故在日本园林景观中常用松、柏、铁树等当作主要的造园材料。常绿植物由于长年保持绿色风貌, 能为观赏花和彩色植物增色添彩。日本黑松是日本园林中最流行的常用植物, 其生命力顽强且枝干形状极不规则, 符合日本园林审美的基本要求。

2.2 灌木

在日本园林植物配置中灌木类植物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常用的灌木植物有竹子、冬青、桂花、樱花、杜鹃等植物。樱花在日本十分常见, 在日本园林植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竹子是一种十分耐寒且繁殖能力很强的植物, 日本属于温带地区, 很适合竹子的生长, 日本园林常将其作为基本的园林造景植物。此外, 还可以在高大的落叶树下种植一些小型的灌木植物, 如山茶、桃叶珊瑚、冬青等, 在针叶植物下, 可以种植栒子、紫金牛等。日本园林植物中这些小型灌木的使用能使得园林植物色彩更丰富、更和谐。日本园林植物的层次感很强, 大多数木本植物都必须在树荫下才能生长茂盛, 因此, 日本园林常具有森林气氛。

2.3 苔藓类

苔藓类植物在日本园林中也得到大量运用, 日本人对苔藓的品种非常有研究, 并设置创立出了相应的苔园, 其景观十分独特别致。常作景观植物用的苔藓植物有绿藓、圆藓、品藻、宜鲜、土花、水衣等。在苔园中, 日本人将白砂当作海洋, 用品种繁多、形态万千的青苔代表着陆地, 青苔一般生长在十分潮湿的环境中或者茂密的林地下。日本园林中常将苔藓类植物当作最主要的地表覆盖植物, 具有柔软和外观美丽的特点, 其吸水性很强, 能够吸收并储存大量的水分, 防止地面积水过多造成土地变成泥泞, 并且苔藓的生命力很强, 枯黄的苔藓一旦供给水分, 就会重新变成绿色, 充满生机。

3 日本园林植物造景工艺

日本园林植物具有很长的修剪历史, 园林植物景观的修剪分为以下几种:一是, 以水景为主题修剪园林植物, 就是将海洋文化应用到园林造景中, 通常将背景树修剪成波浪形状, 将中景树修剪成岛屿或船的形状, 使得园林景观更具有趣味性和创造力。二是, 按照画理进行植物造景, 根据画中的描述对前景树进行修剪。三是, 将寺庙园林中的造景树修剪成圆头形状, 常将园林中适于修剪的植物修剪成佛或菩萨的形状。

3.2 吉配

凡是被选作日本园林配置的植物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 植物的形态和形态意义经过多年的衍化, 衍生出许多文化意义。例如, 红枫树由于其色泽显示出血染的风采, 能够为园林增色添彩, 且日本人具有悲秋的性格特点, 红枫树深受日本人的喜爱。日本园林植物中肉桂和杜鹃的种植, 是由于其花色鲜艳美丽, 和峰石等组合起来, 景观十分壮丽优美, 深受日本人的亲睐。所谓吉配就是日本人口中的嘉祥配, 这种植物造景方式以人们对植物的特殊理解为基础, 并迅速发展起来。在日本园林植物造景的吉配中一定要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选配植物, 在日本园林中选作造景的植物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美好寓意, 象征一些美好的事物, 例如, 长青的松树象征长寿, 美丽的鸢尾象征纯洁, 浪漫的樱花象征完美等, 这些具有美好寓意的植物在日本园林造景植物中选用率很高。在日本园林植物的配置中, 其主体建筑前的吉祥植物多采用对植的方式, 在讲究对称的同时, 也要注意对称中的不对称, 不同树种、树形及大小的植物都可以当作对植植物。日本大部分的园林主体建筑前所选用的对植植物都将左边设置的有樱花、细叶吴竹、白梅, 右边设置的有橘树、宽叶汉竹、红梅, 这种不对称的造景形式别致且美观, 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

4 总结

日本园林植物的造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革新, 在此过程中, 一直借鉴国外优秀的园林造景模式和方法, 但它仍然保持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随着日本园林造景技术的不断发展, 日本园林造景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造诣, 其造景技术已经取得很高的水平, 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我国应该对其园林植物配置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 从中获取优秀的造景技艺知识。

参考文献

[1][日]大桥治三, 斋藤忠一.日本庭院设计105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日本茶庭的园林艺术 篇6

关键词:日本茶庭,园林艺术,精神内涵,艺术特色

1 日本茶庭文化内涵概述

在日本, 茶庭文化、茶室文化和饮茶文化是茶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 自中国茶文化引入日本之后, 由于日本民族性格喜爱饮茶和追求清新自然的田园生活, 所以在中国传统饮茶习惯基础上不仅创新饮茶方式、发明饮茶工具, 而且在逐步发展中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茶道。在日本茶道文化中, 茶庭和茶室在建筑风格上保持一致、两个部分相通相连, 互为补充。

茶室建筑是包括有茶室、水屋、走廊、外景组成。和茶室相对的是茶庭, 茶庭种类较多, 功能性也不同。常见的有供读书休闲的疏远茶庭、修禅静心的修禅茶庭、露天观赏茶庭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草庵茶庭, 该类型茶庭在日本最为常见, 又可被称为露地, 根据建造规模和周围环境不同, 其露地级别还不同, 比如三重露地式样的建筑结构其露地从外到内又可以分为三区庭园。日本茶庭的建筑风格和建造方式别具一格、十分精致讲究, 这些都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思想和传统文化内涵。

2 茶庭的建筑构造和艺术风格

2.1 内部景观

日本茶庭内部景观都是按照一定的园林建造思想进行设计, 日本茶庭园林不仅是饮茶修身养性的场所, 更是修禅的圣地, 所以日本茶庭的建造都有很强的禅宗意境。在茶庭的构造中, 道路往往设计成弯曲状, 铺设高低起伏, 常常在道路两旁放置山石, 用此来代指茶庭身处深山。在道路两旁和石块处种植低矮植物, 来代指山林。在茶庭设置假山、水塘、小涧, 流水潺潺的意境营造山泉流动的情境, 并协助石灯笼的色彩点缀来总体烘托出茶室所处环境的清幽、宁静和和谐。在日本这样一个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 茶庭的设计面积一般较小, 内部景观设计大多精巧玲珑, 但是营造的禅境氛围十分浓厚。将日本人所追求的大自然景观和自然感觉都融入到茶庭的园林构造中。这不仅和茶庭的观赏、修身养息功能相关, 而且营造出的宁静致远氛围能平复人焦躁心情, 在进入茶室之后能以平和的心态饮茶, 真正体会到茶道。

2.2 色彩搭配

茶庭的主要作用是营造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 为进入茶室饮茶的客人提供心灵的洗礼, 所以在色彩的搭配方面一般是以绿、灰为主, 来达到融入自然的感觉。比如内部景观山石、假山、道路以灰色为主, 植被、水景以绿色为主。常见的草庵式样茶庭一般在道路两侧还会设置白色沙石作为分界标志, 这样不仅给茶庭增添纯净感觉, 而且和总体颜色形成对照, 起到很好视觉效果。此外, 景观的颜色以自然色调为主, 不加入人工修饰, 茶庭布景对原始自然美的追求也是民族性格和日本茶道文化的体现。在日本茶庭的园林布景中, 一般很少设置色彩斑斓的花株, 但是深山中常见的品种可以常见到, 比如梅花, 总的来说, 茶庭色调追求朴素, 也正是营造幽静深远饮茶环境和心境的重要体现。

2.3 趣味性

日本茶庭的建造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幽静深远的禅宗意境, 而且在具体布景中能体现出的是日本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风格。总的特征是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从布景小样的建造规模来看, 大多小巧精致, 形状不一、色调搭配和谐、布局合理有据, 既不会造成视觉冲突, 也不会显得突兀。比如假山流水布景处的洗手钵 (主要代指山间小涧的洗手功能) , 在茶庭内的形态各异, 有的是水盆形状、有的是山间石块原貌、有的是经人工雕琢, 别具一格。路边石块的设置也独具特色, 有的随意堆放, 有的成双成对, 有的孤零一个, 总体看来则乱中有序, 却又不失观赏审美功能。

从布景的规模来看, 运用象征手法和思维想象的理念将一系列物景用来代指大自然景观, 体现出日本茶道文化中独具民族特色的智慧情趣。茶室的建设地点一般远离喧嚣集市, 环境优美, 清净悠远的场地, 用茅草、石块、木头等原始材料进行人工改造, 建造茶室。泥墙、茅草屋顶、纸糊窗户构建的茶室周围设置一个很小, 却别有洞天的茶庭, 在此饮茶、参悟人生, 这也是远离闹市, 追求亲近自然, 修身养性的禅宗精神。

3 日本茶庭园林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3.1 宗教色彩

无论从茶庭的布局还是建造风格, 其中主要体现的文化内涵就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理念和格调。这和日本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宗教信仰息息相关。

首先, 茶庭就建造结构和设置理念来看, 其主要目的是给茶室营造一种众星拱月的意境, 茶庭的建造目的不是饮茶, 也不是单纯的欣赏, 不仅具有引导饮茶者进入茶室, 安抚其心境的作用, 还起到烘托整个饮茶环境的效果。在日本, 饮茶具有严格的饮茶规定, 除了饮茶者必须着衣得体、正式、整洁, 言语、动作神态必须得体优雅, 茶具和泡茶流程也都要求十分严格。其次在饮茶过程中, 饮茶者之间只能谈论哲学、宗教等话题, 日常俗事、庸俗化话题严明禁止。对茶会的组织者和茶庭所有者来说, 对茶庭的视觉、心灵体验效果要着重注意, 不仅要做到各个布景之间的完美衔接, 保证其整体性的和谐, 而且要对每一处布景的单项作用进行考究, 通过茶庭的过程中心灵能得到感受, 从而达到一种禅宗的境界。早在日本封建社会时期, 武士阶级在进行征战之前会在茶室进行坐禅, 以此来达到心境平和的状态, 以此可看出, 茶庭中的园林艺术中承载的茶道文化对日本人来说还具有精神安抚的功能, 这也是宗教理念的体现。

其次, 日本茶道中的清净、自然、朴素的理念也正是佛教思想的体现。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之后, 对日本主流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日本茶道的发展和演变始终体现出佛教所宣扬的清、寂、静思想。茶庭无论从构造、布景、建造材料还是内涵意义上都体现出佛教思想, 在佛经中有这样记载:“菩萨冲过三界火宅到达露地。”说明露地的本身就是修行圆满之处, 也是佛家修行的圣地。

3.2 美学思想

日本茶道界普遍认为, 日本茶道文化内涵深厚, 涉及到的社会各方面因素复杂。其中主要的是艺术因素、美学因素、社交礼仪和宗教思想, 这几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贯通, 但艺术因素处于主导和统领其它三个因素的地位。日本茶道文化除了品茶禅悟思想, 其艺术特色中的美学思想独树一帜, 成为日本茶道文化中重要思想内涵。茶庭的设计布景理念中, 除了朴素、和谐、宁静之外, 错综复杂, 缺陷美也在茶庭的设计中有显著表现。追求整体美, 不过分追求对称, 也不忽略单个布景的意境。在茶室中枯槁之感的美学特征尤为突出, 暗黄木头制成的茶桌、枯叶色调的茶具以及墨迹和破旧不堪却不失古朴色香的茶盒都是茶室中美学思想的体现。日本民族不过分追逐过分人为雕琢的艺术品, 唯独对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艺术品情有独钟, 这也是一种对美的执着和艺术品经时光雕琢的本质美的体现和喜爱, 体现出日本人对内心和真实的追求。所以在茶庭的设计和建设中, 这种美学思想被完美运用和诠释。比如茶庭建造的选址, 选择远离尘嚣的僻静处、设计理念的自然象征性、茶室建造使用材料取于自然原态。整体呈现出清新自然、简单朴素、宁静致远、禅意深远的意境。

3.3 茶文化和园林文化的融合

日本茶文化和园林文化在发展中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经过长期发展, 日本茶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和意境在园林文化中都体现了出来。

首先是禅宗思想在园林艺术中的融合。在茶庭的构建中, 以清幽、宁静、禅意、和谐等佛教思想理念为指导, 在具体布景中讲究还原自然状态, 运用象征性手法将自然物象巧妙缩小, 还原在茶庭。通过乱石的和谐、低矮绿树的衬托, 再加上假山流水的声音, 整个茶庭被营造出一种潺潺流水、层峦叠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乱中有序的自然景象, 再加上空旷的草坪和色调的和谐搭配与自然材料搭建而成的园林建筑, 无论在视觉、听觉还是心灵感受中, 都能达到日本茶文化中所宣扬的清、幽、静的体验。

其次是人文思想和宗教元素在园林艺术中的融合。日本园林自从中国引入后, 前期是以观赏为主, 在发展和演变中其作用逐渐由观赏性变成传递人文思想性。在茶庭的设计中, 运用物象的合理安排和人为设置来传达出内心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性格的价值取向。用假山、水景、植被、乱石等来营造自然意境, 运用阳光直射和水体反射以及物象的倒影来体现光的美感。用最原始的木材、茅草、石头构建房屋主体, 来和茶文化内涵融为一体, 来体现精神上和饮茶这种物质行为上都是在追求一种自然、朴素和宁静致远的心灵感受, 这不仅是日本民族人文情怀的体现, 这也是佛教思想在茶文化形成以及园林建造中的明显标识。

4 结语

综上所述, 茶庭和茶庭中的园林艺术作为日本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将日本茶道文化无处不在融入其中。从茶庭的自然性回归建造, 自然意象景观的设计, 到茶室主体建筑的朴素、简约建造和原始性回归。从中不仅可以洞察到日本茶道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日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向往, 而且可以从中解读到茶庭不仅仅扮演着营造禅境氛围的作用, 其主要作用是承载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向往, 人们通过物镜来表达自己内心向往和精神追求。日本茶庭虽然没有气势恢弘的建筑体也没有色彩绚丽的色调, 但是它所体现的朴素自然、优雅别致、宁静致远理念不仅仅对我们当代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向往起到一定的熏陶和影响, 对今天园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洁芳.日本茶庭的园林艺术[J].艺海.2011 (07) :191

[2]崔陇鹏, 李红艳, 喻梦哲.日本室町——江户时期的茶庭演变研究[J].中国园林.2014 (02) :109-114

[3]宋琦.从日本古典园林艺术形式的演变探究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D].青岛科技大学2014

浅谈日本现代音乐 篇7

一、日本现代音乐的发展

1、J-POP的诞生

J-POP即日本现代音乐。J-POP这个词诞生于1988年, 1990年开始被广泛应用在一般杂志和媒体上。以CD为首的数码技术为契机, 日本的现代流行音乐发展更为迅速。数码技术的应用使音乐制作更省时省力, 这实现了乐曲的大量生产。自1991年以后, 音乐逐渐从“作品”变成了“商品”。

2、卡拉OK的发明

1971年, 流行于世界的卡拉OK在日本被发明。日语写法是“カラオケ (karaoke) ”其中“カラ”是日语“空っぽ”的简称, 意思是“空的”。“オケ”是“オーケストラ”的略称, 意思是“唱片”。

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提供卡拉OK这种娱乐项目的设施—“カラオケボックス (KTV包间) ”诞生了。以此为契机, 卡拉OK成为日本最能缓解压力, 最受欢迎的娱乐项目。

3、NHK红白歌会

NHK红白歌会是于每年12月31日夜晚现场直播, 并以红白两组对抗形式的大型音乐节目。自1951年开播以来, 到今年已经举办了62届。在日本常被简称为“红白”。节目的内容是以当年为代表的女性歌手组成红组, 男性歌手组成白组以对抗的形式进行表演。出场者基本上以当年有名的歌手为主。被选为红白歌会的出场者是歌手最高的荣誉。

红白歌会的收视率很高。1963年第14届红白歌会收视率高达81.4%。近年由于地方电视台的音乐节目逐渐增多以及生活多样化的影响, 红白歌会的收视率也逐渐降低。最低收视率为2004年第55届红白歌会的39.3%。即使如此, 也连续成为日本收视率最高的前五位节目。

二、日本现代音乐的作用

1、日本唱片产业

由于J-POP的迅速发展, 日本的唱片产业也相应得到了发展。日本唱片协会是以普及优质唱片, 促进日本音乐文化发展为目的而成立的社团法人。其主要工作内容是普及著作权观念, 研究新的唱片制作技术。

1987年日本唱片协会设立日本黄金唱片大奖, 表彰对当年日本唱片事业做出贡献的艺人和优秀作品。日本唱片产业的健康融合发展, 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 世界第二大音乐文化圈。

由表1可以看出, 美国的唱片销量最高, 大约是日本的两倍。但是日本的唱片销量却是中国的25倍, 而中国的人口约为日本的10倍。与日本的唱片产业相比, 中国的唱片产业还不成熟。

2、日本国民的应援歌

对于日本人来说, 音乐不只是一种消遣, 一种娱乐, 还是给予他们勇气的来源。日本是灾难多发的国家, 在地震海啸等灾难到来的时候, 音乐是传达关爱, 给予勇气的最好途径。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大震灾发生后, 日本媒体纷纷放松鼓舞人心的应援歌, 如ZARD的“負けないで (不要认输) ”, SMAP的“世界にただ一つだけの花 (世界唯一的花) ”, 松任谷由实的“春よ来い (春天快来) ”。在日本, 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 J-POP的诞生, 卡拉OK的发明, 以NHK红白歌会为首的音乐节目的放送, 这些都说明了日本现代音乐是日本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巨大的日本唱片产业为日本国民的生活和日本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贡献不只是表现在日本国民经济上, 还表现在丰富日本国民的精神文化, 起到了鼓舞日本国民在地震海啸灾难面前不认输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蒲生郷昭.日本の音楽アジアの音楽[M].岩波書店.1988:25-68.

[2]、J-POP http://ja.wikipedia.org/wiki/J-POP

[3]、岸辺成雄.音楽大事典[M].平凡社.1981:157-245.

[4]、日本レコード協会http://www.riaj.or.jp/about/index.html

日本现代园林 篇8

现代环境观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导向, 其主要倡导的是用更平实的态度和更长远的眼光为每一个城市建设一种和谐的现代环境景观。即城市的设计与规划要遵从自然, 尊重人类, 尊重地方特色、人文精神。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门科学,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也是历史悠久造园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古典园林

2.1 思想理念

古典园林受美学思想意识的影响, 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 属于美学意义的一种载体。虽然古典园林的构成是由自然景观与人工造园艺术的巧妙结合, 但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其美学思想主要还是受到了道家的思想影响, 主要的体现的是“天人合一”、“法师自然”的艺术境界。

2.2 功能布局

古典园林中建筑设计有两方面的作用, 它既可以满足人们生活享受, 又可以实现观赏风景的愿望。中国自然式园林, 其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 一方面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 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 以小见大, 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

2.3 造园手法

古典园林的素材主要有山、水、石、植物与建筑。通过这些元素的综合, 创造出“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在景点设计方面, 注重借与框、漏与藏、实与虚的布局, 可以让人的视觉和整个景观联系在一起, 使眼中的景观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3 现代园林

3.1 思想理念

现代园林设计主要强调的是理性与实践的作用, 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从维理学角度出发。现代园林追求的是一种几何构造的关系, 是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主要依据。

3.2 功能布局

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主要是受到西方维理思想意识的影响, 其运用几何构造关系, 将水体、建筑、花坛、草坪等进行布局, 这种方式都是从整体效果出发的, 追求的是对称布局。

3.3 造园手法

现代园林的整体布局要在符合建筑设计的基础上, 以建筑为标准, 确定主轴线。运用雕塑、建筑、植物及人工喷泉为主要造园要素, 表达的手法理性而且直白。

4 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融合

4.1 融合的必要性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已逐渐被人们所遗弃, 更加可惜的是很多经典的设计手法只有很少的设计师能够掌握。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的精髓是为我们更好的实现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 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 将古典园林融合到现代园林是我国设计者传承和延续古典园林的历史责任。

4.2 古典园林的指导作用

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 由于西方造园理论的冲击, 很多设计者设计出来的图纸上看到的往往都是一些几何构造的曲线, 在视觉上的冲击力极强。但是, 忽略了设计的尺度感, 容易产生关系混乱的感觉, 最终仅仅成为画框的作品。中国古典园林里有很多手法和表达方式是值得借鉴的。

4.3 现代园林的包容性

从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的内容和形式比较来看, 现代园林设计是在提供传统的艺术审美的前提下, 还肩负着对现代社会功能性需要和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保留、利用古典园林, 从而传承古典园林文化, 诠释新景观设计美学。现代园林要将不同形式、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景观要素综合在一起, 产生形式上的冲突, 摆脱传统的束缚, 从单一的设计艺术形式走向多个风格派系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 要融会贯通, 古今结合、洋为中用, 不断地探索科学严谨的新型设计理念, 在遵从古典园林造景方法的前提下, 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 取其长处, 融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 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5 结语

近些年, 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对园林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现代园林在观念、体制、专业、设计理念、园林实践等等诸多方面还相对滞后, 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我国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注重的是现代园林的功能性与社会需要, 忽视了对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传承, 由此我们应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理论, 根据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 结合现代园林的功能性, 才能建造出更加合理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房庆方, 宋劲松, 马向明.营造开放空间提高城市品质[J].城市规划, 1998 (22)

日本现代设计文化研究 篇9

日本的设计发展也是形成在这个层面之上的, 从传统的设计中可以看到中国的影响, 而从现代设计中又可以看到德国、美国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很好的学生, 总是热爱把他国的经验结合在本国的思想上, 发展自己国家体系, 然而也并不能说日本是简单抄袭他人的成果, 因为经历了多年的学习过程, 日本已经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机制, 选择、消化、吸收、运用, 加以本身文明传统, 特殊的地理环境, 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文化, 经济, 政治形态, 日本的设计也正是因为这些综合因素具有了自身的特点。

日本的设计发展特点最为重要的是它兼具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体制, 针对国内与国际两个不同的市场环境分道发展, 很少有国家在进行现代设计发展的过程中完整的保存传统的设计发展, 并尽一切力量来发扬民族传统设计的。日本在传统与现代并行发展的两个方面为一些历史悠久的国家做出了优秀的榜样, 并且值得我们去很好的学习。从传统的手工艺品、传统的服装、传统的建筑、传统的文化 (茶道、剑术) 到现代的产品设计, 服装设计, 平面设计, 包装设计都是令人称道的。

日本的设计体系具有两种特征, 它具备民族化、传统化、历史化的特征, 同时也具备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的特点。

一、日本设计的传统性

日本设计的传统性是基于日本的民族文化基础之上, 日本有自己的神道信仰, 同时又兼有佛教和基督教, 使得三种宗教长期并存, 形成多元的文化发展。这种文化意识具有包容性和宽容性, 在不断吸取外国的文化精华后, 将其转化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日本人自身的辩证哲学的观点认为世界是循环交替的, 是周而复始的, 这也就决定了日本的设计在传统性上突出了不追求永世不变的单一标准, 更加具有宽容和高度的弹性。日本设计能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如此之好, 具有三个方面。 (1) 日本的传统文化是大众文化, 而非贵族文化。 (2) 日本的传统文化是单一种族文化, 而非多民族文化。 (3) 日本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集体之上的文化, 而非个人的文化。因此日本设计的传统性能够很好的建立在自己的文化背景当中, 充分发挥自身文化的优势。从日本人对自然, 宗神的敬仰, 到老庄思想的推崇, 从江户时代高度发达的商业大众文化特征到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文化的影响, 日本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 但这个跨越是具有延续性的, 是自然过渡的, 日本人形成了干净、整洁的特点和思想上的质朴和单纯。现代设计在高度发达的商业背景下, 仍然保留了传统文化形态在设计中的运用, 在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中都能很好地体现。

日本的设计最为值得学习的就是对传统完好的保护和发展。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体现在传统设计上, 从食品包装到服装、建筑都可以看到日本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当中的作用, 美丽的和服, 古老的建筑, 精致的漆器成为日本鲜明的民族特色, 受到人们的喜爱, 同时也影响到欧美国家。江户时代的浮世绘曾一度对西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英国的威廉·莫里斯, 美国的建筑师格林兄弟, 弗兰克·莱特都从中获得灵感和借鉴, 甚至于在欧洲广泛兴起的新艺术运动也直接受到了日本平面设计的影响。另外, 日本的建筑也对西方有着独特的吸引作用, 日本人喜爱材料的本质, 喜爱崇尚自然, 喜爱不加掩饰的暴露出材质的美, 同时爱好开敞式的空间结构和模块化的设计系统, 这些也都在现代设计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同时日本传统的装饰风格对欧美现代设计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日本设计的现代性

从明治维新运动以来, 日本一度追逐海外扩张, 东南亚地区甚至美国都成为了它的扩张对象, 一方面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迫于日本本土的面积和人口的因素, 如何发展自己国家是日本国所思考的首要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由于日本遭受到美国两颗原子弹的袭击, 给经济和国力带来了重创, 工业萎缩, 物资萧条。美国占领日本长达数十年之久, 这也就潜移默化的将美国的文化强加于日本文化之上, 美国式的消费文化、商业文化充斥日本人们的生活当中,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成为日本的学习榜样。就这样使日本从传统的文化社会逐步跨进西方现代意识形态当中来, 同时日本的设计也随之而来进入了国际市场。从四十年代中期到五十年代, 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 日本政府逐渐认识到工业生产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需要大量的产品为之国内市场服务, 加上美式的生活方式影响, 人们生活逐渐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因此, 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建筑设计, 都一步跨入西方的现代设计体系当中,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开办设计院校, 积极学习西方的设计理念, 引进大量的设计展览, 参加国际设计会议, 加之政府对设计的高度重视以及美国对日本的支援, 日本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一跃成为了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和设计大国, 在传统的文化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现代设计。无论是工业、建筑、服装还是平面设计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日本从一个战败国逐渐走上了经济强国的道路, 而在这个道路上, 日本的设计发挥了重要的最用。有人说日本的现代设计是建立在抄袭他国设计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 此说法未必全然正确, 日本由于是个具有历史传统的国家, 工业革命也并非源于它, 因此现代设计的发展必定是一个舶来之物, 只有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上才能发展自己。在战争前日本的产品一度被认为是好看不好用, 好看不耐用, 人们崇尚欧美产品, 战后为了打开国路, 日本自然需要大量模仿欧美产品, 打开自己的销售市场。五十年代的日本模仿欧美的痕迹非常明显, 然功能和形式都较战前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而逐渐进入了国际市场, 新的现代产品也逐渐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使得日本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 跨入到了世界经济强国, 成为亚洲地区资本最为发达的国家, 汽车, 摩托车, 照相机, 录音机, 电视机, 音响设备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广大的份额, 日本通过自己的努力, 改变了世界对它的产品的看法, 通过设计使产品进入了千家万户,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日本的现代设计一跃进入了优秀设计的行列,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精致、细腻、功能性强, 质量上乘成为日本产品的代名词, 甚至我们中国人的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的拥有几件日本的产品, 从索尼到松下, 从三菱到本田, 日本企业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品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影响到每一个人。在众多产品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中, 设计起到了关键性的用途, 从五十年代到今天, 日本的设计将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设计风格, 无论在哪个领域, 都寻求着民族性与现代性。日本政府非常清楚:好的设计和好的质量是使日本产品赢得国际商业竞争的唯一途径。

三、日本设计的多元性

日本现代设计的道路, 是一条双轨并行的道路:传统与现代并行, 互不干预, 互相发展, 同时在需要的情况下互相借鉴。从传统的角度来说, 日本很好地保留了它的民族文化, 例如现代社会依然有人身着和服, 依然有人生活在榻榻米的室内环境当中, 依然保留着江户时期日本的民族艺术特色, 这些传统文化并没有被日本所抛弃, 反而被人们作为自身的优势不断发扬光大, 日本传统的食品, 传统的包装, 传统的建筑, 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从现代的角度来说, 日本是转型最快的国家, 它的现代设计可以说是紧追西方社会的发展一步进入到发达国家的领域, 这不得不叫我们羡慕和学习。西方人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完成的现代设计发展, 日本却用了短短三四十年的时间所赶上, 这在任何国家都是少见的, 而同时日本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也非常深刻, 只有保留好自己民族的东西, 才是走向世界的立国之本。日本设计有许多自身的特点, 这与日本的社会体制和社会结构所不可分开的, 日本讲究集体协作的工作方式, 强调团队意识, 设计界几乎是团结一致, 同心同德, 不追逐个人名利, 这与西方的个人工作室制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原研哉、矶崎新, 这些大师级人物影响着世界设计的发展。日本现代设计一部分基于自身的文明发展, 注重文化与美学的传统思想, 讲究简单、纯朴, 体现出设计美的价值, 表现出日本所固有的意识形态, 另一部分强调功能主义, 理性化, 使产品具有独创性, 坚固、耐用。传统与现代之间互相渗透, 互相依存, 构成了独特的日本设计风格。

结语

日本这个岛国, 虽然领土面积不大, 但它不断努力向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我们需要去研究为什么日本的设计会发展的如此快速, 在国际上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能产生的, 也不是一年两年所能形成, 而是要全民族上下一心才能做到。日本政府对于自己国家设计发展的重要性有个深刻清醒的认识, 并给予大力的支持, 设计带动了日本产业的发展, 带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甚至是日本在当今国际商业竞争中杀手锏, 谁占领了这个高地, 谁的话语权就有分量。设计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深深地扎进人们的心中, 相信就连中国人也不得不承认日本的产品上乘, 日本的设计优秀。设计业给日本这个国家带来了民族的希望和发展, 带来了进入世界经济强国的钥匙, 从不断的学习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这是多么的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啊。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道路为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作出了榜样, 我们只有深深地思考, 积极地进取, 才能开拓出一条我们自己的成功道路。

摘要:日本设计在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都具有领先水平, 从二战以后的短短几十年间, 日本发展的如此之快, 如此之成熟, 先进的设计水平是使日本的产品打开国门, 走向世界一把钥匙。日本设计成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 如何看待日本的现代设计文化, 如何学习日本的设计经验, 使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日本,现代设计,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深圳:新世纪出版社, 1995:262-285.

上一篇:两后生下一篇:优化目标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