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患者

2024-09-17

剖宫产术患者(共12篇)

剖宫产术患者 篇1

近年来, 随着剖宫产指征的放宽, 剖宫产率逐年上升[1], 其方法就是剖开腹壁及子宫, 将胎儿取出的手术过程[2], 适用于产道异常、产力异常、胎儿异常、胎儿窘迫及严重妊娠合并症、高龄初产妇等。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行剖宫产手术98例, 护理人员给予针对性的观察和精心细致的护理, 均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剖宫产产妇98例, 年龄18岁~45岁。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98例产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 情绪低落、抑郁, 精神痛苦, 担心手术是否成功, 术中是否有危险、麻醉意外等。术前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 用和蔼可亲的语言与产妇沟通, 耐心向产妇及家属解释病情, 说明剖宫产手术的必要性、麻醉方式及注意事项, 使产妇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 得到心理支持, 免除思想顾虑, 积极配合手术。

2.1.2 术前用药

手术前1 d晚上可口服地西泮10 mg等催眠药, 以保证术前的休息和睡眠。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 鲁米那0.1 g, 以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 并减少唾液腺分泌, 防止支气管痉挛。

2.1.3 术区皮肤的准备

备皮的范围应上自剑突, 下至大腿上1/3, 两侧至腋中线, 包括会阴部, 备皮时蹦紧皮肤以免损伤皮肤, 备皮后用温水洗净擦干, 注意操作时勿损伤皮肤。

2.1.4 留置导尿管

术前30 min留置尿管, 目的是排空膀胱, 避免术中误伤, 评估尿量, 同时有利于预防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留置尿管长度以8 cm~10 cm为宜, 能使膀胱彻底排空, 有利于手术和护理。

2.1.5 术前其他准备

根据病情备好鲜血, 进手术室前再次听取胎心音1次, 并报告主治医师或术者。备好麻醉床、床旁用物和抢救物品。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产妇回病室后立即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并观察产妇的精神、意识等情况, 注意保暖。应和手术室护士认真进行床边交接班, 了解术中状况及处理措施, 每15 min~30 min测血压1次, 血压平稳后停止。每4 h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至正常, 并有记录。如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2.2.2 体位的护理

硬膜外麻醉术后去枕平卧6 h, 头偏向一侧, 以防呕吐物、分泌物的误吸。6 h后改为半卧位, 有利于宫腔积血的排除, 同时可减轻腹部肌肉的张力, 减轻切口的疼痛, 利于切口的愈合;术后6 h可在床上做曲腿活动, 8 h可翻身, 按摩双下肢促进血液循环。2 h~3 h翻身1次, 24 h后协助患者下床, 进行床边活动。早期随意活动翻身可有效减轻术后不适感,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对肠蠕动的恢复有很重要的意义[3]。

2.3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以亲切的态度, 耐心细致地为产妇介绍病情, 评估产妇心理状态并给予心理支持, 手术后首先为产妇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 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 对其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 主动和产妇交流, 了解她们的感受和想法。产妇担心切口疼痛影响喂奶, 担心新生儿身体状况, 担心术后用药不能哺乳婴儿, 担心没有乳汁喂养婴儿等。护士应给予宣教, 安慰产妇, 对产妇解释关于术后疼痛的原因和规律, 消除产妇紧张情绪, 强调合理平衡膳食对产后恢复及泌乳的益处, 增强自信心, 使产妇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

2.4 切口的护理

定时查看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血肿、裂开、红肿等。术后腹部切口压沙袋8 h。咳嗽、呕吐时要按压切口两侧, 以防切口裂开。

2.5 导尿管的护理

留置导尿期间妥善固定导尿管, 保持尿管通畅, 防止扭曲、受压、堵塞, 并注意观察尿量及性状。术后6 h~12 h拔除导尿管, 以减少泌尿系感染, 导尿管留置期间要保持会阴部清洁, 用碘伏棉球清洗尿道口及会阴部, 每日2次。拔管后鼓励产妇下床排尿, 防止尿潴留, 协助其清洗会阴。

2.6 母乳喂养指导

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 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产后30 min内让新生儿吸吮母乳, 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 哺乳前用温水清洗乳头, 教给正确的哺乳姿势和婴儿含接姿势, 做到有效吸吮。

2.7 饮食护理

产妇剖宫产术后6 h进流质饮食, 以促进肠蠕动的恢复[4], 术后8 h内进食产妇喜好的食物是安全的[5]。早进食, 通过食物刺激胃肠道, 可促进肠蠕动恢复, 使肛门早排气, 可以减轻恶心、呕吐、腹胀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早进食可使乳汁分泌快而多[6], 有利于产妇能量的摄取、术后身体的恢复并能减少术后输液量和输液天数。

2.8 术后鼓励产妇早期下床活动

早期活动有利于血液循环和恶露排出, 增进食欲, 增强机体抵抗力,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肠蠕动, 促进全身功能恢复,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2.9 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的观察

术后定时检查宫底高度, 观察阴道出血情况, 正确估计出血量, 如出血量超过月经量或护垫已全层浸透时, 应通知医生, 必要时给予缩宫素, 以维持子宫良好的收缩状态。

2.1 0 出院指导

加强营养, 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保持会阴清洁, 指导避孕方法, 一般产后42 d采取避孕措施, 产后4周内禁止性生活。产后42 d产妇和婴儿来院门诊复查。4个月~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严格避孕3年~5年。

3 结果

本组98例产妇术前有较明显的心理应激反应, 通过术前周密的准备, 术后有效的护理, 产妇恢复迅速, 无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 5 d~7 d切口Ⅰ级愈合出院。

4 讨论

剖宫产产妇由于手术创伤、疼痛而产生紧张、恐惧及焦虑等负性心理, 直接影响产后恢复及母乳喂养的不足, 增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因此, 护理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出来, 术前对产妇实施的心理护理, 完善的术前准备, 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 腹部切口的护理, 细致的出院健康指导等, 都是提高术后疗效的有力保障, 已得到剖宫产产妇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陈爱民, 倪浩婷.剖宫产术后腹胀的护理[J].黑龙江医药, 2009, 22 (5) :739-740.

[2]蔡万玉.剖宫产产妇的心理护理[J].中国保健医学导刊, 2006, 14 (2) :100.

[3]陈跃文, 石如.硬膜外麻醉术后6h体位的调整与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4) :7-8.

[4]徐晓俊.对剖宫产术后的产妇早进食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 (3) :151.

[5]宁晓.剖宫产患者术后首次进普通饮食与传统饮食的对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 2003, 69 (11) :802.

[6]孔令霞.剖宫产术后促进产妇早进食, 早泌乳的护理研究[J].护理研究, 2002, 16 (7) :394.

剖宫产术患者 篇2

剖宫产手术的配合

一、概述

1.1剖宫产术(Cesarean section)是经腹壁切开子宫取出已达成活胎儿及其附属物的手术。

1.2解剖位置:子宫位于骨盆中央,呈倒置的梨形,是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空腔器官。前与膀胱后与直肠相邻,分为子宫体、子宫底,子宫底两侧为子宫角,与输卵管相通,下部为子宫颈,宫体与宫颈之间最狭窄的部分为子宫狭部,在非孕期长约1cm,妊娠后期形成子宫下段,长约7~10cm.1.3剖宫产适应症:

1.3.1头盆不称者:因骨盆狭窄或畸形骨盆,产道阻塞(如肿物、发育畸形)。或因巨大胎儿、臀先露、肩先露等异常胎位。

1.3.2相对性头盆不称及产力异常:子宫收缩乏力,发生滞产经处理无效者。1.3.3妊娠合并及并发症:妊娠合并心脏病、重度子痫前期及其子痫、胎盘早剥、前置胎盘。

1.3.4过期妊娠儿、珍贵儿、早产儿、临产后出现胎儿窘迫情况等。

二、剖宫产术 2.1物品准备

剖宫产手术包1个,内有25cm不锈钢盆1个,弯盘1个,卵圆钳6把,1、7号刀柄各一把,解剖镊2把,小无齿镊2把,大无齿镊1把,18cm弯血管钳6把,10cm、12cm、14cm直血管钳各4把,阿里斯钳4把,巾钳4把,持针器3把,吸引器头1个,皮肤拉钩、腹腔拉钩各2个,刀片3个,双层剖腹单1块,手术衣、手套、治疗巾、纱布垫、纱布均若干,可吸收的0、4号线各一根,注射器和催产素,婴儿抢救车。2.2手术体位

体位:平卧位,为防止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可取左侧倾斜10~15°卧位。摆放:孕妇仰卧在手术台上,手平放在搁手板上,腕部用约手带固定,两上肢外展不大于90°,两腿伸直膝部用约束带固定,头部上方平下颌平面放置麻醉头架,小腿上方放置器械升降台。2.3麻醉方式

以腰硬联合麻醉为主,特殊情况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2.4手术方式

2.4.1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下腹部正中切口或下腹横切口。临床广泛应用此法。2.4.2子宫体部剖宫产术:子宫体正中做纵形切口。仅适用于急于娩出胎儿或胎盘前置不能做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2.4.3腹膜外剖宫产术:对宫腔有感染者尤为适用 2.5手术步骤及配合(重点)

 消毒:递组织钳夹酒精棉球消毒皮肤。 铺巾:将三块治疗巾的1/4反折面对手术医生,最后一块反折面对自己进行传递,递4把巾钳,小双层单铺于切口上方递过麻醉头架,大双层单铺

          于切口下方盖过器械升降台,最后铺大孔巾。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递刀切开及干纱布拭血,直血管钳、中弯血管钳止血,铺皮肤巾,巾钳固定。

切开腹直肌前鞘:递刀切开,剪刀扩大,递皮肤拉钩拉开皮下组织。切开腹膜:递血管钳牵起腹膜,并递刀切开,剪刀扩大。

探查腹腔:医生探查子宫后递盐水纱垫,并递腹腔拉钩暴露子宫。切开子宫:递刀做子宫下段正中切口。

用血管钳刺破羊膜:递血管钳以刺破羊膜。

胎儿娩出后协助医生断脐,递中弯血管钳2把夹住脐带,组织剪剪断,新生儿交助手处理。

断脐后递20U缩宫素,宫体注射。娩出胎盘:胎儿娩出后递环钳夹住子宫切口边缘及左右角,等胎盘自然剥离,后递大碗放置胎盘。

清理宫腔:递环钳夹住干纱布卷拭净宫腔,以清理宫腔内残留的胎膜及胎盘组织,递一四折治疗巾铺于切口下方。

 缝合子宫:递0#线连续缝合。

 缝合膀胱子宫返折腹膜:0#线连续缝合。

检查子宫缝合处有无出血,两侧附件有无异常,清理腹腔积血,清点器械纱布等无误后关腹。

 腹膜:10*28圆针,4#线连续缝合。

 腹直肌前鞘: 10*28圆针,4#线由切口两端向中间做连续缝合  皮下组织: 10*28圆针,4#线连续缝合。 皮肤:0/4#线皮内缝合。

三、双胎与合并症的处理

双胎及患有心脏病产妇及羊水过多者注意:

3.1准备两套迎接新生儿的用品:包括吸痰管、消毒巾、抢救物品等。

3.2准备一公斤沙袋,胎儿娩出后压于产妇剑突下,6h后取下,以防腹压骤降,回心血量增高而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衰。

3.3对合并心脏病的产妇,注意调节静脉输液速度加强病情观察。

四、剖宫产手术并发症

麻醉技术的完善、剖宫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分娩过程的缩短、对产痛的恐惧等使许多女性主动放弃了阴道分娩的权利,导致剖宫产率的急聚上升,同时术中、术后的并发症也随之日益增多。4.1母体方面:

4.1.1胎儿娩出困难:疤痕子宫切口弹性差、胎儿窘迫急诊手术时切口不够充分也常会引起出头困难。子宫肌壁厚,弹性差,胎儿过小时也常常会发生胎儿娩出困难,4.1.2剖宫产手术后大出血:宫缩乏力,或术后因宫口关闭或子宫过度屈曲可导致宫腔积血,甚至子宫卒中。

4.1.3器官损伤:膀胱损伤、肠管损伤、输尿管损伤 4.1.4子宫切口缝合错误

4.2胎儿方面

4.2.1胎儿损伤及骨折

锁骨骨折:多见于胎儿前肩娩出时不够充分

股骨骨折:发生于臀位分娩时,未按分娩机制助娩

肱骨骨折:多见于横位或臀位手术中上肢首先从切 口处露出,或将上肢误认为下肢取出,不能回纳

颅骨骨折:由于胎头深固定或枕位异常,胎头娩出困难,术者在胎头某处用力过度所致。

胎体损伤:术中切开子宫时,由于宫壁过薄或操作时用力过大,损伤胎儿;在剪开子宫延长切口时伤及胎儿。4.3远期并发症

剖宫产术患者 篇3

[关键词] 剖宫产术;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剔除术;妊娠合并症

[中图分类号] R719.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175-02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妊娠女性多发的良性肿瘤,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妊娠合并症,目前的发生率为0.4%~7.5%,该病也是妇产科较为常见的高危因素之一[1-3]。目前医学界对剖宫产中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手术实施的方式、对手术及预后的影响尚无一致的意见[2]。

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2月~2010年4月共对150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孕妇在剖宫产的同时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10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对150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孕妇在剖宫产的同时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全部病例均在早孕期间或受孕前通过B超证实存在肌瘤。孕妇年龄23~40岁,平均(30.5±6.8)岁,其中年龄23~33岁之间者93例(62.0%),34~40岁之间者57例(38.0%);初产妇82例(54.7%),经产妇68例(45.3%);孕龄不足28周者共14例(9.3%),≥28周者共136例(90.7%)。

1.2 方法

本组孕妇均实施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待胎儿及胎盘均娩出后,以注射方式给予宫体20 U的催产素,并静滴500 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液加20 U催产素,对子宫切口进行缝合。分析肌瘤所在位置、生长情况以及数量选择合适的切口实施剔除术。①对于浆膜下肌瘤,需将带蒂者钳夹住蒂部、切断并缝扎。对于凸向浆膜层而无蒂者可将瘤体自基底部朝浆膜层方向挤压,让其和肌壁间出现间隙,用弯钳钳夹根部并切除,采用缝合线在一侧外方 0.5 cm 处连续缝合至另一侧外方0.5 cm 处,收紧、打结,使两端朝向内方形成包埋。②若肌壁间肌瘤接近浆膜层,采用上述方法处理;若位置较深,应从基底部朝向浆膜层进行挤压,用弯钳钳夹基底部;若瘤体直径>6 cm,可在瘤体旁宫体注射10~20 U的催产素,钳夹基底部,若不能完全钳夹,可以用钳夹两端后迅速将浆肌层切开并将瘤体剥离,用无菌纱布迅速对瘤腔施压以避免出血过多。对于多发性子宫肌瘤需将临近的肌瘤采用一个浆膜层切口进入,将多个肌瘤剥除后,在将肌瘤残腔关闭,避免子宫表面切口出血,并能防止术后子宫和周围的脏器发生粘连。③在手术中发现的黏膜下肌瘤,需要在缝合子宫切口之前,在宫腔內钳夹并将肌瘤切除,根据瘤体情况连续缝合肌瘤基底部,再对子宫切口进行缝合。

2 结果

本组150例孕妇剖宫产术中均顺利将子宫肌瘤切除,手术用时 0.5~1.5 h,平均(1.0±0.2)h。其中1例由于瘤体较大且肌瘤多发必须先将肌瘤剔除,而后再将胎儿娩出。手术前进行诊断共有12例为子宫肌瘤。手术后通过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平滑肌瘤,伴有红色变性者84例。

术中平均出血量(167.5±25.5)mL。患者平均住院天数(4.0±1.5)d;随访 1~3年,平均(48.0±4.5)个月。所有患者初次手术后均未进行二次手术。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剖宫产率的增加,在术中查出子宫肌瘤患者的人数越来越多[4]。目前医学界对剖宫产中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手术实施的方式、对手术及预后的影响尚无一致的意见,本组共对150例孕妇在剖宫产术中实施子宫肌瘤切除,手术用时 0.5~1.5 h。子宫肌瘤过大将影响胎儿在宫内的活动,造成胎位异常,例如臀位、横位等[5-6],倘若肌瘤位于宫体下段或宫颈处,或嵌顿于盆腔将影响胎儿入盆,可能造成梗阻性难产[7-8],本组中有1例由于瘤体较大且肌瘤多发必须先将肌瘤剔除,而后再将胎儿娩出。手术后通过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平滑肌瘤,伴有红色变性者84例;术中平均出血量(167.5±25.5)mL;患者平均住院天数(4.0±1.5)d;随访 1~3年,平均随访时间(48.0±4.5 )个月。所有患者初次手术后均未进行二次手术。本研究结果显示,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孕妇于手术前给予详细检查,根据其具体病情在剖宫产中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效果理想,值得临床广泛采用。

[参考文献]

[1] 李云龙.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156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0):847-2848.

剖宫产术患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中医医院收治的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32例作为观察组, 年龄23~40岁, 平均 (31±8) 岁, 孕期为25~36周, 平均 (30±5) 周。另选取单纯行剖宫产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 年龄22~41岁, 平均 (32±7) 岁;孕期为24~37周, 平均 (31±6) 周。两组患者年龄、孕期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B型超声等相关检查, 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单纯剖宫产分娩手术, 观察组患者在行剖宫产手术后再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医师先根据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子宫肌瘤的位置, 并制定手术方案。除肌瘤位于子宫上段前后壁者采取腹壁正中纵行切口剔除手术外, 其他均采取腹壁横行切口剔除手术治疗。患者先进行麻醉, 待药物起效后, 对肌瘤较大的患者先行肌瘤剔除术, 然后将子宫切开娩出胎儿, 并注射10 U缩宫素[3]进行子宫收缩及止血治疗, 然后先缝合肌瘤切口, 再缝合子宫切口。对肌瘤在子宫下方者, 先行子宫分娩手术, 然后可沿子宫切口剔除其下方的肌瘤, 并注射缩宫素, 最后直接缝合子宫切口。对其他肌瘤者可均先行分娩手术, 并对肌瘤周边注射20 U缩宫素[4], 再行横向切口将肌瘤剔除, 最后先缝合肌瘤切口, 再缝合子宫切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分娩后恶露干净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但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分娩后恶露干净时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 多发生于30岁以上女性[5], 本病无明显临床症状, 偶有盆腔疼痛、阴道出血或不孕等, 且不易被发现。孕妇合并子宫肌瘤多数因孕期检查而发现, 大多数孕妇不会因肌瘤而出现不适症状, 但有小部分患者会因肿瘤逐渐增大而出现流产、早产等情况, 严重者出现难产、胎膜早破、胎盘前置等情况。若肌瘤位置经常发生变化或移动, 则在检查时易与胎儿的头部或四肢混淆而漏检;或者肌瘤出现扁平化, 也会在检查时观察不到。孕期定期进行B型超声检查, 对是否伴有子宫肌瘤的检出率较高[6]。因此, 为避免孕期漏检子宫肌瘤的情况, 孕妇需定期进行B型超声检查。妊娠期孕妇合并子宫肌瘤对于胎儿和分娩后期均有一定的影响。由于肌瘤的不断生长和游走, 初期会导致孕妇流产或影响受精卵着床;待孕妇分娩时, 肌瘤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分娩, 造成难产或产道变形等情况, 并导致产妇出血等情况。

临床对子宫肌瘤的治疗大多采取手术切除治疗, 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大部分会在分娩后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然而, 对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 选择适当的时机切除肌瘤成为研究的重点。部分研究认为, 不宜在产妇行剖宫产时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由于剖宫产本身会出现出血, 增加一项手术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量, 不仅增加医师的手术难度, 也会增加产妇合并感染的发生率[7]。对产妇行剖宫产时可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术前根据B型超声检查结果可观察到子宫肌瘤的位置, 同时子宫肌瘤的边缘比较清楚, 在行剖宫产时可根据子宫肌瘤的位置选则先行肌瘤剔除术还是先进行分娩术。对于肌瘤较大的患者一般先行肌瘤剔除术, 然后将子宫切开分娩胎儿;对于肌瘤在子宫下方者, 应先对产妇进行分娩手术, 然后可沿子宫切口剔除其下方的子宫肌瘤;对于其他部位的子宫肌瘤, 均可以先对产妇进行分娩手术, 再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这样不会因术中子宫肌瘤的位置不清或因术中出血量而增加手术困难, 同时可以减少患者剖宫产后行二次手术剔除子宫肌瘤的痛苦, 还可以减少手术费用及住院费用[8]。

本研究结果发现, 32例剖宮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 其术后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恶露干净时间等均与单纯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无明显差异, 尽管剖宮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稍高于单纯行剖产的患者, 但差异不大。因此, 对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 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可行, 不仅不会增加术后出血量及手术难度, 而且住院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均与单纯行剖宫产术患者差相似;不仅减少了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 而且可以减少医疗费用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不会增加手术困难, 患者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恢复时间、恶露干净时间等与正常单纯行剖宫产术患者相似, 而且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并能减少患者行二次手术的痛苦。

参考文献

[1]王斐斐.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9) :32-33.

[2]俞秋艳.剖宫产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 2014, 22 (2) :65-65.

[3]李烨, 朱玉钊, 郑赛云.妊娠合并子宫妊娠肌瘤在剖宫产时子宫肌瘤的处理方式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4) :184-186.

[4]刘凡, 王丹波.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2) :31-32.

[5]戴彬, 陈燕琴, 温敬欢.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加B-lynch缝合术44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5, 8 (1) :26-29.

[6]孙延清, 罗琼, 袁英.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92例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 2011, 40 (19) :1910-1914.

[7]代秀云, 郭兆君, 朱楠楠.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4, 21 (6) :736-738.

剖宫产术围手术期用药的临床对策 篇5

【摘要】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围手术期用药的临床对策。方法 80例行剖宫产术产妇,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产妇采用围手术期抗感染用药治疗,对照组产妇采用围手术期常规用药治疗,对比不同用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产妇术后退热时间为(1.45±1.07)d,术后最高体温为(37.80±0.20)℃,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率为2.5%(1/40),产褥病发生率为2.5%(1/40);对照组产妇术后退热时间为(2.68±1.8)d,术后最高体温为(38.31±0.28)℃,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率为15.0%(6/40),产褥病发生率为17.5%(7/40);两组产妇术后退热时间、最高体温及腹部切口感染率、产褥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产妇在围手术期给予抗感染用药治疗可明显缩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的使用时间,降低切口感染率及产褥病发生率。

【关键词】 剖宫产;围手术期;用药;临床对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3.069

Clinical countermeasures in perioperative medication of cesarean section WU Li-heng.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Liaoning Yixian County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Hospital,Jinzhou 121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countermeasures in perioperative medication of cesarean section.Methods A total of 80 puerpera receiving cesarean se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erioperative anti-inflammation medication treatment,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erioperative conventional medication treatment.Curative effects after different treatment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postoperative fever clearance time as(1.45±1.07)d,postoperative maximal body temperature as(37.80±0.20)℃,postoperative infection rate of

abdominal incision as 2.5%(1/40),and incidence of puerperalism as 2.5%(1/40).The control group had postoperative fever clearance time as(2.68±1.8)d,postoperative maximal body temperature as(38.31±0.28)℃,postoperative infection rate of abdominal incision as 15.0%(6/40),and incidence of puerperalism as 17.5%(7/40).The differences of postoperative fever clearance time,maximal body temperature,infection rate of abdominal incision and incidence of puerperalism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Implement of perioperative anti-inflammation medication treatment for puerpera receiving cesarean section can remarkably shorten administration time of preventive antibacterial and reduce infection rate of incision and puerperalism.【Key words】 Cesarean section; Perioperative; Medication; Clinical countermeasures

剖宫产术是有效防止由于阴道生产过程中由部分原因可能造成母婴健康和性命安全损害的一种常用方法[1,2]。由于手术后子?m切口将完全开放,所以切口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因此需要对行剖宫产术后的产妇实施预防性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3]。研究显示,对剖宫产术产妇实施选择性和非选择性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均能够显著减少切口感染的几率。本次研究中作者采用不同的用药方式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围手术期实施用药,对比不同用药后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本院行剖宫产术的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产妇年龄最小24岁,最大37岁,平均年龄(29.5±4.3)岁;孕周38~40周,平均孕周(39.5±0.5)周;经产妇17例,初产妇23例;对照组产妇中年龄最小25岁,最大35岁,平均年龄(29.6±4.1)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7±0.6)周;经产妇18例,初产妇22例。两组产妇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产妇采用围手术期抗感染用药治疗,在脐带结扎后,给予1.0 g头孢唑啉静脉滴注,2次/d,连续治疗2 d;对于使用头孢唑啉过敏患者,采用0.6 g克林霉素。对照组产妇采用围手术期常规用药治疗,即在进行剖宫产手术当天,给予2.0 g头孢唑啉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5 d;对于使用头孢唑啉过敏患者,采用0.6 g克林霉素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产妇退热时间和剖宫产术后产妇的最高体温。②剖宫产术后产妇腹部切口感染情况;切口感染主要表现为渗液、红肿、硬结和压痛等症状;③剖宫产术后产妇出现产褥病发生率;无其他原因情况下分娩1~10 d内,采用口表进行测量,4次/d,产妇体温有2次≥38℃[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产妇术后退热时间为(1.45±1.07)d,术后最高体温为(37.80±0.20)℃,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率为2.5%(1/40),产褥病发生率为2.5%(1/40);对照组剖宫产产妇术后退热时间为(2.68±1.8)d,术后最高体温为(38.31±0.28)℃,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率为15.0%(6/40),产褥病发生率为17.5%(7/40);两组产妇术后退热时间、最高体温及腹部切口感染率、产褥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剖宫产术是有效防止由于阴道生产过程中,部分原因可能造成母婴健康和性命安全损害的一种常用方法[5,6]。随着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和医学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可大幅度降低产妇的疼痛,然而手术的创伤将会导致患者的抵抗力减弱,术后容易引发感染,给母婴健康和性命安全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险性[7-10]。剖宫产术围手术期用药所指的是在有可能存在感染或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前题下,在剖宫手术前和剖宫手术的过程中实施系统性抗菌药物以有效防止术后感染出现的用药,作者通过本研究结果显示,围手术期用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11-16]。

剖宫产手术后产妇通常存在发热的状况,其主要原因在于细菌感染继而引发的体温升高,其中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主,厌氧菌仅高达到10%以上。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术后退热时间为(1.45±1.07)d,术后最高体温为(37.80±0.20)℃,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率为2.5%(1/40),产褥病发生率为2.5%(1/40);对照组剖宫产产妇术后退热时间为(2.68±1.8)d,术后最高体温为(38.31±0.28)℃,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率为15.0%(6/40),产褥病发生率为17.5%(7/40);两组产妇术后退热时间、最高体温及腹部切口感染率、产褥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最佳时间是在开始麻醉时或者手术前2 h内,总的预防时间控制在24 h内,特殊情况下可控制在48 h内。这样能够有效杀灭切口暴露时入侵的细菌,从而大幅度降低手术后产妇引发感染的几率[17,18]。本次研究中,在脐带结扎后就开始对产妇进行用药,同时将用药的时间延长至2 d,能明显缩短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降低了药物对产妇的不良反应,同时有效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19]。

总之,剖宫产术产妇在围手术期给予抗感染用药治疗可明显缩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的使用时间,降低切口感染率及产褥病发生率。

参考文献

剖宫产术患者 篇6

关键词: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剖宫产术;出血;应用

【中图分类号】R71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109-02

为了探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情况,本文主要选择在我院实施剖宫产手术?且术中出血的患者54例作为研究参与者进行具体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实施剖宫产手术?且术中出血患者54例,这些术中出血患者在进行治疗之前都进行了常规止血,止血最终均无效,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27例,患者年龄在22-36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25.46±7.01)岁,患者孕周均在38-42周之间;观察组患者27例,患者年龄在23-37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25.52±7.02)岁,患者孕周均在37-42周之间?两组产妇都存在剖宫产手术实施的相关临床指征,且两组在相关信息和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治疗方法:两组产妇在进行剖宫产手术实施过程中都出現出血症状,且患者出血量都在500毫升以上,对患者进行常规药物及按摩子宫治疗之后,出血症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因此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主要进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将患者子宫托出盆腔,有效暴露手术视野,用1号微乔线在距离子宫切口右侧顶点下缘左下方3cm处进针,穿过宫腔至相对应的切口上缘出针,拉至宫底再与前型相对的部位进针至宫腔内,横向拉至左侧,在左侧子宫体后壁与右侧(进针点相同部位)出针?垂直绕过宫底至子宫前壁,进出针部位与右侧相同,加压子宫使得缝线有效收紧并打结,迅速缝合子宫切口?而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手术治疗,另外通过填塞纱布或子宫次全切除的方式,帮助患者有效止血,要采取有效的缝合方法进行患者切口部位临床有效缝合?

1.3 观察项目和指标 (1)患者手术实施时间(min);(2)患者手术实施中出血量(ml);(3)患者手术结束后出血量(ml);(4)患者后期并发症发生率;(5)患者手术治疗有效率(%)[1]?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主要选择SPSS29.0软件对相关资料作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主要选择t进行相关检验,而计数资料主要选择χ2进行相关检验,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两组在患者手术实施时间上的比较 经过观察比较,在患者手术实施时间上,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要短?结果见表1?

2.2 两组在患者手术出血量以及术后出血量上的比较 经过观察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术后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果见表2?

2.3两组在患者后期并发症发生率上的比较 经过研究比较,在患者后期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要低?结果见表3?

2.4 两组在患者手术治疗有效率上的比较 经过研究比较,在患者手术治疗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4?

3讨论

近年来,剖宫产手术在产妇分娩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常见,在产妇剖宫产手术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状,最常见的是患者术中?术后大出血?导致患者术中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子宫收缩乏力,对于实施剖宫产手术?且出现术中出血症状的患者来说,及时诊治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将会危及产妇的生命健康[2]?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出血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具有止血快,易操作,疗效确切,手术时间短,安全性大且保留子宫的优点?大量临床实践表明,效果是比较好的,其优势相对来说比较多[3]?通过实施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患者盆腔动脉压能够得到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出血情况也会得到明显改善,明显提升了患者后期生育功能,相比于传统结扎止血?子宫切除方法来说,安全性更大,操作时间更短,止血效率更高,且能明显提升患者后期生活质量[4]?

参考文献

[1] 陈丽莹.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10):794-795.

[2] 李四维,李彦曦,江琳等.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J].西南军医,2011,13(6):1032-1033.

[3] 樊丽芳.子宫动脉上行支缝扎术加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1(1):254-254.

剖宫产术患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2月116例产科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为观察组, 年龄为21~44岁, 平均年龄为27.9岁, 孕周为35+2~40+1周, 平均孕周为 (39±1) 周;其中初产妇46例, 经产妇68例。孕前彩超发现者58例, 孕早期彩超发现者25例, 孕中期彩超发现者10例, 剖宫产术中发现者23例。肌瘤位于肌壁间65例, 浆膜下32例, 黏膜下19例;单个肌瘤75例, 多发肌瘤41例;肌瘤直径约为0.4~8.2cm。同期单纯行剖宫产术的116例患者为对照组, 年龄为22~45岁, 平均年龄为28.6岁, 孕周为36+5~41+4周, 平均孕周为 (38±4) 周;其中初产妇47例, 经产妇69例。孕前彩超发现者59例, 孕早期彩超发现者24例, 孕中期彩超发现者9例, 剖宫产术中发现者24例。肌瘤位于肌壁间64例, 浆膜下33例, 黏膜下19例;单个肌瘤74例, 多发肌瘤42例;肌瘤直径约为0.5~8cm。2组患者均不存在内、外科合并症及并发症。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常规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观察组于常规处理、缝合子宫切口后, 将缩宫素20U加入0.9%生理盐水10ml中, 于子宫肌瘤周围或肌瘤基底部注射, 根据子宫肌瘤的数目、位置选择合适的切口, 先纵行切开 (肌瘤较大者用高频电刀) 子宫肌层的子宫肌瘤假包膜, 完整剥出子宫肌瘤后依次缝合子宫剥离面, 关闭瘤腔, 采用可吸收线“8”字缝合或连续锁边缝合, 缝合仔细, 不留死腔。2组均分别于术中胎儿娩出断脐后及术后给予抗生素1次预防感染, 对于试产时间长或肌瘤较大者, 可适当延长抗生素的应用时间。比较2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率、平均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 产后出血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 。2组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 。见表1。观察组肌瘤剔除术过程中出血>500ml 3例, 其中2例为宫角部子宫肌瘤, 肌瘤直径分别为4cm和6cm。1例为黏膜下子宫肌瘤, 肌瘤直径7cm。观察组切下组织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子宫平滑肌瘤。所有患者无1例行子宫全切术或次子宫全切术, 均治愈出院。产后42d行子宫、双附件彩超检查, 均未见明显异常。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因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生殖系统良性肿瘤, 早期多表现为腰背酸痛、经期延长、白带异常及腹部肿块等症状, 当肌瘤对输卵管造成压迫时易导致不孕[2]。子宫肌瘤作为妇产科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 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虽不易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但对其生活质量带来了诸多的影响[3]。在产褥期, 由于肌瘤的存在会对子宫的收缩造成影响, 从而引起子宫复旧不良、恶露持续时间延长, 严重者可引发宫内感染及晚期产后出血。随着子宫肌瘤发病因素和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 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病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雌激素是子宫肌瘤发生、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之一[4]。分娩后尽管子宫肌瘤会随着激素水平的下降而逐渐缩小, 但是肌瘤在绝经前不会自行消失, 反而会慢慢长大, 影响月经, 或肌瘤变性导致患者出现腹痛, 从而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同时剔除肌瘤, 可免除再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风险, 同时亦避免了再次手术所带来的家庭经济负担, 是产妇非常希望做到的事。甚至有些妊娠合并肌瘤的产妇, 为求一并切除子宫肌瘤, 而要求无产科指征的剖宫产术。

手术时能否同时剔除子宫肌瘤, 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5]。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剖宫产时传统处理不主张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主要考虑子宫充血明显、血供丰富, 避免术中发生大出血、产褥感染等[6]。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足月妊娠子宫肌瘤边界清晰, 分离容易, 子宫对缩宫素敏感[7]。术中术后及时应用敏感的缩宫剂加强子宫收缩, 出血量增加不明显。本观察组肌瘤剔除过程中亦证实了这一观点, 剥除肌瘤容易, 肌瘤剔除后及时对剥离面进行仔细缝合, 彻底止血, 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不多, 仅有3例特殊部位子宫肌瘤剔除过程中出血较>500ml。本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 , 术后感染率亦无明显差异 (P>0.5) 。与文献报道一致, 从而认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大部分是安全和可行的。文献报道, 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 在肌瘤单发的情况下, 可使90%的患者免于复发, 肌瘤为多发时, 则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免于复发, 同时也使90%的患者避免了子宫切除[8]。

部分研究者认为, 一般无蒂浆膜肌瘤直径较大、位于子宫宫角处及子宫后壁下段时不适合进行肌瘤剔除术[9]。妊娠期的子宫与正常情况相比会增大, 子宫壁的供血充足, 肌瘤与子宫内壁的界限不清, 剔除肌瘤时易割破内壁血管导致大出血, 增加患者感染率。本组中有2例宫角部肌瘤和1例黏膜下肌瘤患者肌瘤剔除术过程中出血>500ml。宫角部血管丰富, 手术过程中止血困难, 出血多, 甚至损伤输卵管开口处, 因此对于靠近宫角部、子宫动静脉旁以及阔韧带内的肿瘤, 剖宫产术中同时剔除应慎重, 以免止血困难造成失血过多, 甚至损伤周围脏器, 给患者带来损失。同时由于子宫颈部巨大肌瘤术野不易暴露, 容易损伤输尿管、膀胱、肠管等周围脏器, 因此剖宫产术中同时剔除亦应慎重考虑。有关研究中认为:对于肿瘤直径在10.0cm以上, 或肿瘤个数较多, 分布较广的患者而言, 不应当同步给予子宫肌瘤剔除术, 避免提高手术风险。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可发生在妊娠的任何时期, 为分娩的高危因素, 会对母婴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10]。目前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 剖宫产术后再次生育的人数增多, 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 避免了再次带子宫肌瘤妊娠, 减少了因子宫肌瘤所带来的流产、肌瘤变性等风险。但亦有报道剖宫产同时子宫肌瘤剔除后再次妊娠子宫体部瘢痕破裂的病例。因此, 对子宫体部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再次妊娠者, 孕期要加强管理。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进行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 首先明确子宫肌瘤并非剖宫产的指征。本观察组中仅有1例因子宫黏膜下肌瘤较大, 估计影响胎先露下降, 而行择期剖宫产术, 其他均为有产科指征的剖宫产术。术前要对患者情况正确评估, 备血, 备有效的缩宫剂, 如缩宫素、米索前列醇、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等。其次术中要注意缝合子宫肌瘤剥离面时止血要彻底, 不留死腔。这一点亦是减少术中出血和减少术后感染的关键。对已有子宫收缩乏力, 产后出血者, 不建议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术中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参考文献

[1]高庆丽, 朱月英.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4 (5) :133.

[2]崔伟堂.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52例子宫肌瘤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20) :4625-4626.

[3]杨燕飞, 傅锦媚, 阮祥燕.子宫肌瘤患病年龄分布与追踪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8, 24 (5) :299-231.

[4]沈杨, 许茜, 徐洁, 等.子宫肌瘤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3, 29 (3) :189-193.

[5]王晴, 何莲芝.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诊断及临床处理[J].医学综述, 2013, 19 (6) :1063-1066.

[6]江晶洁.剖宫产时子宫肌瘤不同处理方式的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5) :487-488.

[7]杨炜, 唐雄志.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剖宫产术中的处理[J].西部医学, 2011, 23 (5) :872.

[8]连利娟.林巧稚妇科肿瘤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359.

[9]卢玉莲.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78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24) :91-92.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患者的护理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2月收治的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0~36岁, 平均年龄 (24.6±2.5) 岁;初产妇32例, 经产妇18例;孕周36~42周。

1.2 方法

对于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患者应该积极采用凝血酶、米索前列醇、缩宫素、欣母沛、立止血等药物治疗, 同时应该采用子宫按摩、缝扎止血、宫腔内填塞纱条以及栓塞动脉, 若患者经过上述治疗方法后都无效的情况下, 应该进行子宫全切除术或者子宫次全切除术治疗。其次, 应该在短时间内快速补充血容量, 一旦患者出现休克症状, 应该立即组织抢救, 积极预防并发症。所有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的基础上, 配合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

1.2.1 术前护理

1.2.1. 1 心理护理。

很多产妇并没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剖宫产术, 在手术的过程中会担心自己以及胎儿可能出现意外, 因此很多产妇都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恐惧、紧张、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这些不良心理情绪很容易加快产妇的心率, 升高产妇血压, 大大增加剖宫产术风险。因此, 剖宫产手术前应该进行常规访视, 向产妇详细介绍剖宫产术方法、手术流程、术中麻醉方法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并且向产妇详细介绍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以及手术室环境等情况, 尽可能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1.2.1. 2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术前, 护理人员应该仔细查阅产妇的病历资料, 客观、全面的评估产妇的基本情况以及实际病情, 掌握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了解双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滞产、巨大胎儿以及胎盘早剥等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一些高危因素。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准备好相关的抢救药物。同时, 应该准备好宫腔填塞纱布条、可吸收缝合线、产钳、卵圆钳以及纱布垫等相关的手术用物。为产妇快速建立两条有效的静脉通道, 随时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工作。

1.2.2 术中护理

1.2.2. 1 密切观察产妇的病情变化。

剖宫产术中, 护理人员应该密切观察产妇的脉搏、呼吸、心率以及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而且应该密切观察产妇静脉充盈、神志、面色、尿量等相关的反应循环情况。其次, 应该定时询问产妇是否有不适症状, 多给予产妇一些支持和鼓励, 必要的话可以给予一些安抚性的动作, 尽可能减轻产妇的恐惧、紧张, 帮助产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

1.2.2. 2 做好急救配合。

若产妇术中出现大出血症状, 医护人员一定要镇静, 积极配合抢救工作。同时, 应该持续监护产妇心电图的变化情况, 一旦产妇出现异常, 应该立即给予人工吸氧, 并且经过静脉通道快速补充产妇的循环血量, 增加产妇的血氧含量。一旦产妇出现休克症状, 应该立即做好子宫全切术或者子宫次全切除术。

1.2.2. 3 做好静脉通道的护理以及管理工作。

合理安排各种药物、液体的输入, 使静脉通道时刻保持畅通。如果还没有及时拿到血源, 应该及时根据医生的医嘱输入血浆代用品, 并且及时给予立止血、抑肽酶、止血三联、催产素等静脉注射。在输血的过程中, 应该采用加压输血袋加压输血, 而且在输血的过程中密切观察产妇的情况, 避免患者的血管进入其他气体。如果输血量较大的情况下, 应该适当加温血源, 若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 应该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方法, 在休克早期应该尽可能避免向患者大量输注液体, 避免血液过度稀释, 导致器官氧供不足。

2 结果

50例患者中行次全子宫切除术者3例, 其余47例患者全部成功保留子宫, 成功救治率高达94%。见表1。

3 讨论

术中大出血是剖宫产术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极易导致产妇休克, 对于产妇的生命安全会造成严重的威胁。是否能够采取合适的抢救措施, 采用妥善的护理措施, 会直接影响到产妇预后[3]。产科医护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业务技能水平以及较强的应变能力, 在围手术期应该做好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积极预防术中大出血。同时, 术中应该密切观察产妇的病情, 一旦发现大出血情况, 应该及时查出产妇出血原因, 立即组织抢救, 尽可能降低产妇死亡率。本组研究表明, 50例产妇中只有3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 其余产妇均成功保留子宫, 成功救治率高达94%, 所有产妇并未死亡, 和王红霞等[4]研究报道基本相符。笔者认为,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 一定要及时诊断, 为后面组织抢救赢得更多时间, 才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为此, 医护人员也应该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以及业务素质水平, 能够从容的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综上所述,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患者进行紧急抢救, 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量, 客观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 尽早明确患者出血原因, 及时、有效控制出血, 并且配合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患者的抢救措施, 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剖宫产术术中大出血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护理效果。结果 50例患者中行次全子宫切除术者3例, 其余47例患者全部成功保留子宫, 成功救治率高达94%。结论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患者进行紧急抢救, 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量, 客观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 尽早明确患者出血原因, 及时、有效控制出血, 并且配合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可在临床上大范围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术,大出血,护理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力, 易萍.产后出血及其临床救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 27 (2) :100.

[2]闫艳.剖宫产术后标准化护理流程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14) :50-51.

[3]管晓丽.产科子宫出血子宫切除术的9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32) :135-136.

剖宫产术患者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80例剖宫产患者,年龄:20~25,患者术前体温正常。手术均采用持续腰椎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方式,手术时间:30min~1h,将患者随机分成保温组和对照组各40例。

1.2 方法

对保温组患者采取综合保温措施:术中使用38℃热盐水纱布敷料擦拭止血及覆盖子宫,并及时更换以维持纱布温度接近38℃;间断性地使用38℃的热盐水冲洗腹腔、宫腔。对照组患者则按常规操作:用冷盐水纱布擦血,未加热盐水冲洗腹腔、宫腔。保温组输液用电子加温器,液体输入病人体内时,温度为37~38℃;对照组病人输入的液体温度20~30℃。患者入手术室后使用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肛温,并记录入室时、切皮时、术中、术毕时肛温。

1.3 统计学处理

研究资料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组内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查和方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注:2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与入室时比较,#P<0.05

2 结果(表2)

与入室时比较,保温组患者围手术期体温平稳,而对照组患者在术中的体温下降明显,术中和术毕体温低于入室切皮时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与对照组比较,保温组术中,术毕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围手术期非人为低温是指人体在麻醉和手术期间出现的非控制性体温下降的现象,临床上一般将中心温度为34~36℃称为浅低温[1]。围手术期非人为低温常为浅低温,其对机体产生许多不利影响,如:寒颤、药物作用时间延长、心肌缺血、凝血功能障碍和增加伤口感染机会,可以影响病人愈后[2]。本研究方法中,常规组40例患者未采取保温措施,有32例出现中心体温下降与保温组相比差别显著。

手术切口蒸发是热量散失的重要原因,但皮肤是热量散失的主要部位,保持适当的室内温度有助于保持病人的体温。如果病人在环境较低的温度下接受手术,手术中大约有50%的手术病人中心体温低于36℃[3],术后更容易引起体温下降。在本研究中,手术间的室温保持在20~25℃,冲洗腹腔时用热盐水冲洗,使用热盐水纱布擦血或覆盖子宫,有效防止体温下降。引起围手术期体温下降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术中输注大量的低温液体,成人静脉输入1000m L与环境温度相同的液体,中心体温可下降0.25℃[3]。有研究表明,随着体温的下降,可造成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引起循环系统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还可造成血液粘稠,引起术后血压升高。低体温可引起低钾,而一定范围内体温的降低与血清钾的降低成正比。而低钾是导致室速,室颤等心率失常的重要因素,严重时可能引起心衰[4]。本组研究中,保温组静脉输液管道接上电子加温器,使液体输入病人体内的温度为37~38℃,有效地防止了低温液体导致的热量丢失及其体温下降,使围手术期的体温保持稳定。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单纯使用暖空调,将室温维持在30℃,而并没有减少患者围手术期低温的发生,而并用加热器后低温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表明加热液体输注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中心体温。

在本研究中,综合应用温盐水冲洗腹腔、宫腔,热盐水纱布擦拭止血,覆盖子宫,有效地防止体温下降,但温盐水浸湿的纱布可能在短时间已降至室温,而温盐水冲洗腹腔时会迅速被负压吸走。因此,温纱布、加温的腹腔冲洗液的方法应与其他保温措施联合使用,才能有效的预防体温的下降。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体温管理措施对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体温变化的影响。方法将80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保温组和对照组各40例。保温组用温热纱布擦拭止血并覆盖子宫,温热盐水冲洗腹腔、宫腔,加温输注液体;对照组采用常规术中护理,手术中持续监测病人的直肠温度变化,记录患者入室时、切皮时、术中、术毕体温。结果保温组患者肛温在切皮时及其后各时间点与入室时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肛温术中和术后逐渐下降,与入室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显示:入室及切皮时2组间肛温无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保温组术中及术毕肛温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手术中,综合保温措施可有效地维持患者的体温恒定,预防术中低温的发生。

关键词:围手术期,低体温,保温措施,护理

参考文献

[1]Sessler DL.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 of mild hypothermia[J].Anesthesionlogy,2001,95:531~540.

[2]Kurz A.Intraoperative hypothermia: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sequence[J].Wien Klin Wochenschr,1997,109:261~269.

[3]赵书娥.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1):12

剖宫产术患者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自2007年12月-2008年2月依据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病例共90例剖宫产手术, 将患者随机分为加温输液组和非加温输液组, 每组各45例。

1.2 病例纳入标准:ASA分级Ⅰ~Ⅱ级, 无心、肺、肝、肾功能障碍, 年龄18~37岁, 平均年龄 (28.1±0.31) 岁。平均手术时间1.5~2.0h (从病人入室至离室的时间) , 术前体温正常, 常规行腰硬联合麻醉。

2 方法

2.1 加温输液组患者术中使用的静脉输注液体及冲洗液 (灭滴灵) 均加温至37℃, 采用电热恒温水浴箱。

2.2 非加温输液组患者术中使用室温液体静脉输液及宫腔冲洗液灭滴灵 (18℃~22℃) 。

2.3 两组患者术中输注液体均为平衡液, 平均输入液体量为1 500ml, 入室至麻醉起效平稳输液速度为80滴/min, 输注部位为上肢静脉, 冲洗液均为灭滴灵100ml, 术前15min开空调 (25℃~27℃) , 调节手术间温度。

2.4 术中严密观察患者, 及时记录患者对寒战的自觉症状及出现时间, 持续时间。

2.5 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手术中患者发生寒战统计, 加温组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室温组, 而且加温组发生寒战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室温组, 2组比较差异有明显性 (P<0.01) , 2组患者输液总量, 输液速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见表1。

注:与室温组比较P<0.01。

4 讨论

手术过程中应用传统方法输液使患者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起到了“冷稀释”作用[1], 此外, 手术中所用麻醉剂均影响体温调节, 再加上手术室低温环境, 开放体腔, 尤其在寒冷季节, 由于患者输入大量低于体温差较大的液体, 使体温下降, 以致交感神经兴奋, 毛细血管收缩, 甚至出现寒战, 当人体滴入加温的液体时, 机体吸热的正效应方式活动, 减少或避免“冷稀释”作用, 以保持热的平衡, 保证机体体温维持在发生寒战的阈值之上, 因此, 输入加温液体可以有效地减少在冬天剖宫产术中患者寒战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加温 (37℃) 输液在冬天剖宫产术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将90例在冬天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非加温输液组与加温输液组各45例, 及时记录患者对寒战的自觉症状及出现时间、持续时间。结果:加温组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室温组, 而且加温组发生寒战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室温组, 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2组患者输液总量、输液速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 。结论:在冬天剖宫产术中患者应用加温液体输注可以有效减少寒战发生。

关键词:加温输液,剖宫产患者,寒战

参考文献

220例剖宫产术细节护理体会 篇11

一、临床资料

本组剖宫产术式全部为硬膜外麻醉子宫下段术式。患者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40岁,平均年龄28.3岁。第一胎132例,第二胎78例,二胎以上20例。其中,单胎197例,双胞胎23例。急症手术185例,择期手术35例。经过精心护理,出现宫腔积血、感染等并发症3例,仅占1.36%,在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二、重点护理措施

1. 解除患者疑虑与恐惧:本组产妇头胎居多,对手术恐惧心理比较强。因此心理护理应贯穿始终。如术前告知患者为何实施剖宫产、手术安全性、医生资历等,使患者得到心理安慰[1]。术后告知患者手术很成功、各项体征正常、如有不适及时报告等内容,并鼓励产妇安心休息。

2. 精心做好术前准备:给产妇合适的镇静药,急症手术选鲁米那、阿托品肌注,择期手术选安定片口服以稳定情绪,减少腺体分泌;细致备皮,范围上自剑突下至大腿上1/3外,都要清洗,并用肥皂水清洗手术区皮肤,用新洁尔灭棉球消毒脐窝,以避免术后切口感染;做好胃肠道准备,适时禁食、禁饮水;严格无菌操作,在术前30分钟,留置导尿管,排空膀胱,尿管插入深度应达8~10厘米,否则导尿效果不佳;对高危孕妇术前应采血,定血型和交叉配血,并备足血量;术前做必要的药敏试验,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 注意术后交接:术后交接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应与手术室护士交接产妇生命体征、麻醉方式、术中用药等术中情况,并記录、签名。交接过程中要保护好产妇静脉输液通道。

4. 严密术后观察:重点内容为生命体征、阴道和子宫位置。产妇回病房后立即测体温、脉博、呼吸频率、血压,并查看输液及导尿管是否通畅。此后,每15~20分钟测生命体征1次;注意观察阴道出血(恶露)情况,如出血量超过300毫升,需认真查找原因,并报告医生;术后第一天要检查产妇腹部,了解子宫位置,此时子宫底应平脐,若子宫底在脐上,且质软,说明子宫收缩差,有出血危险,也应及时报告[2]。

5. 做好关键部位护理

导尿管:每天用0.1%新洁尔灭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勤换会阴垫。但术后12小时应去除导尿管,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以防产妇因失血、体力消耗、恶露量多等原因所带来的感染机会。

穿刺部位: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或分泌物,保持清洁干燥。PCA泵及导管、留置针要妥善固定,防止打折、脱出及漏液。

切口:为患者系好腹带,以加压、包扎,减少渗液与出血,并有利于子宫收缩。切口换药1~2次。

6. 科学指导饮食:术后禁食、水6小时,以防呛咳、呕吐、窒息;8小时后进食鱼汤、鸡汤等产妇喜爱的流质食物,肛门排气后进食如粥、汤面、混沌等半流质食物,然后过渡为普通食物。指导产妇饮食坚持“多”、“可”、“少”,即多食肉类高蛋白质食物及含铁质食物,促进组织修复[3];可食含高纤维的蔬菜、水果等,以促进肠蠕动,防便秘;少食易产气食物,以免发生肠胀气。

三、体会

剖宫产术的护理并非复杂高深的护理学难题,但细节护理非常重要。做好了术前、交接和术后的规范护理,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并发症,而且一些常见护理问题如疼痛、发热、寒战等也可预防或减轻。笔者以为,剖宫产术的护理,应以“术前防感染,术后防出血”为重点,而心理护理应贯穿始终,饮食护理则加速了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魏立平.剖宫产术后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7):287.

[2] 何春芬. 剖宫产术后的观察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X):139-140.

剖宫产术患者 篇12

本组50例患者, 血压、化验检查及临床表现均符合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年龄22-35岁, 体重 (61.1±5.5) kg, 孕期34—41周, 心功能Ⅱ级—Ⅲ级。产前子痫20例, 妊娠高血压15例, 妊娠高血压合并子痫15例;其中2例伴有哮喘, 如表1所示。

1.1 术前准备

术前对产妇进行镇静、解痉、降压、利尿、强心等对症治疗。对先兆子痫及产前子痫患者常规吸氧以纠正酸中毒。

1.2 方法

患者手术前常规监测BP、HR、ECG、SpO2, 建立上肢静脉通路。术前部分患者采用降压、解痉、镇静等药物控制病情。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31例, L1-L2穿刺头向置管。1%利多卡因3mL作试验剂量, 无全脊麻等异常现象后继续追加1%的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混合液10~15mL实施手术;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17例, 选择L2-L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1], 成功后置入腰穿针, 有脑脊液流出时经腰穿针注入0. 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3mL。采用气管内全身麻醉2例, 异丙酚、爱可松或万可松快速诱导, 术中吸入异氟醚或笑气维持麻醉。

2 结果

31例连续硬膜外阻滞, 平面多在T8-L2, 其中17例患者有牵拉痛, 胎儿娩出后给予咪达唑仑, 安然入睡;17例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 有1例出现牵拉痛;2例全身麻醉患者手术镇痛完全, 术毕清醒拔管, 无烦躁不安和抽搐;胎儿娩出后静脉推注催产素10~20U血压一度上升者18例, 均不超过2.3kPa。有1例硬膜外麻醉患者胎儿娩出后出现抽搐, 静脉推注2mg咪达唑仑后缓解。

3 讨论

妊高征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全身小动脉痉挛, 造成器官低灌注, 组织缺氧。冠状动脉的痉挛可造成心肌间质水肿或心内膜下点状出血[2], 导致心血管代偿功能低下, 这使得麻醉中血压更易波动。

术中处理维持血压平稳是术中麻醉处理的关键, 故处理时应注意:①及时补充血容量。补液应以平衡液为主, 辅以代血浆如羟乙基淀粉等, 既可补充血容量, 又能改善微循环, 增加组织的灌流量, 还可预防重度子宫痛并发DIC, 但对于低蛋白血症及贫血的患者应适当地输入全血;②麻醉操作时应采取左侧卧位, 平卧位后应抬高臀部防止下腔静脉受压, 同时应控制麻醉平面在T6以下;③当快速补液后血压仍不回升, 可应用麻黄素10~20mg静注。

麻醉方式选择要考虑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情况及全身合并症的情况而定。连续硬膜外阻滞可阻断疼痛传导, 并能降低血压, 降低外周阻力和心脏后负荷, 改善心功能, 适用于大多数妊高征剖宫手术患者。但在DIC、凝血功能异常、全身应用肝素、子痫发作并气道梗阻、意识不清无法有效配合、ASA III-IV级者, 不宜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而应选择气管插管全麻, 同时选用药物应避免对胎儿产生抑制作用。对于同时有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凝血功能异常、DIC者, 应及时输全血、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 以维持循环、凝血功能的稳定。术后及时镇痛有助于维持产妇的循环稳定和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王华民, 李志学, 曲仁海.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法10年临床分析[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9 (19) :624.

上一篇:4G营销下一篇:有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