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应用

2024-09-17

剖宫产应用(精选12篇)

剖宫产应用 篇1

近年来, 我国剖宫产率不断上升, 剖宫产不是绝对无菌手术, 特别是那些已具有潜在感染可能的产妇, 如有妊娠并发症、临产后剖宫产、产程停滞、胎膜早破、多次阴道或肛门检查、羊水重度污染等孕产妇, 术后感染明显增加。因此, 医师在临床实际操作中, 往往都会给予抗生素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降低产褥病率[1]。本文现对近年来我院剖宫产术后2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9年1月于我院行剖宫产的足月妊娠妇女36例, 年龄22~33岁, 孕39~40周, 均为单胎初产妇, 无心、肝、肾、血液病及糖尿病, 无妊娠期高血压、前置胎盘、产后出血、胎膜早破等产科并发症, 无药物过敏史。手术人员及切口选择均相同, 平均手术时间为56min。3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8例。2组年龄、术前血红蛋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破膜时间、产程、阴道检查次数以及手术指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用药方法

观察组于剖宫产术后使用青霉素+甲硝唑, 青霉素320万U静脉滴注, 每8小时1次, 连用3d;甲硝唑250ml, 每天1次, 连用3d。对照组用头孢唑林钠2g静脉滴注, 每8小时1次, 连用3d。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术后体温恢复时间即术后至体温恢复正常 (≤37.2℃) 所需要的时间、所用药物费用、产褥病率和药物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后体温恢复时间、药物费用及产褥病率

观察组术后体温恢复时间、药物费用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产褥病率5.6%低于对照组的11.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疹3例, 停药后好转;对照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剖宫产术后感染因素是多方面的, 与机体营养、手术操作、无菌技术、手术时间长短及抗菌药物应用有着密切关系。临床上多针对剖宫产感染的特点, 予以高效杀菌、抗菌谱广、维持有效时间长、组织渗透力强、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的抗生素, 且常采用对革兰阴性、阳性菌, 厌氧菌及需氧菌有效的2种以上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2]。

目前, 很多专家临床实践证明, 预防手术感染用药的效果与用药时间有密切关系[3],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时机不同, 预防效果也有差异。有研究表明, 伤口被细菌感染的危险期一般发生在术后24h内, 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是预防感染的最佳时期[4]。根据抗生素药代动力学, 在所用抗生素半衰期内, 针对手术可能感染的细菌种类, 合理安排给药时间、给药剂量, 迅速在血液和手术相关组织中达到抑 (杀) 菌浓度, 形成抑制细菌存活的屏障[5]。目前, 术前0.5~1h或麻醉开始时一次性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术前冲击用药亦较为普遍, 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可以降低费用, 故应大力提倡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

青霉素+甲硝唑联合使用的优点是价格低廉, 患者产褥病率较低;缺点是产妇易出现皮疹, 且青霉素过敏者使用受限。头孢唑林钠为半合成的第1代头孢菌素, 抗菌谱类似头孢氨苄, 对葡萄球菌 (包括产酶菌株) 、链球菌 (肠球菌除外) 、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产气肠杆菌等有抗菌作用。本品的特点是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强, 对葡萄球菌的β-内酰胺酶耐抗性较弱。本研究发现, 剖宫产术后选用头孢唑啉钠预防感染所需费用、术后体温恢复时间虽高于观察组, 但产褥病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总之, 青霉素+甲硝唑用于剖宫产术后预防感染效果明显, 头孢唑林钠的推广使用仍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丁红, 王蕴慧.剖宫产术中应用头孢类抗生素时生殖道菌群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0, 26 (6) :342.

[2]闻玉梅.现代医学微生物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104-108.

[3]戴钟英.实用抗菌药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59.

[4]原本旭.妇产科围手术期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9, 11 (15) :707.

[5]董文漪.剖宫产预防感染药物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16 (5) :272.

剖宫产应用 篇2

为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控制和降低剖宫产率,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轻快,制定了降低剖宫产率制度与措施,请严格按照降低剖宫产率制度与措施执行。

一、管理制度

1、严格手术审批制度。所有剖宫产术必须经科主任批准,严禁开展择时、无指征剖宫产,提高产科质量,确保母婴安全与健康。

2、严格剖宫产手术指征。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剖宫产手术需由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妇产科医师组织相关专业医师召开术前小结会。

3、严格执行高危孕妇分级管理制度,做好高危孕妇的接诊、转诊工作。高危孕妇剖宫产手术必须有儿科医师在场。成立产科抢救小组和新生儿抢救小组。

4、规范病历书写。产科病例,剖宫产手术应有术前小结、手术、麻醉知情同意书,特殊情况下应有患者授权书、输血治疗同意书,术后有手术情况知情书、麻醉记录、手术记录等。

5、严格遵守手术室管理制度,包括手术器械、物品消毒灭菌管理、消毒隔离、查对清点制度等。

二、保障措施

1、加强产前检查,早期发现妊娠合并症并积极采取应有的治疗措施,及时纠正胎位不正。

2、加强宣教及孕期指导,合理指导孕期饮食,避免巨大儿产生。

3、加强产前健康教育,加强孕产妇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大力宣传自然分娩,消除孕妇的紧张心理,减少由精神因素造成的难产。

4、在孕妇学校、科室内张贴自然分娩好处和剖宫产风险的宣传材料,努力营造降低剖宫产的氛围。

5、细心观察产程,加强产妇产程管理,及时纠正有可能导致剖宫产的因素。

6、产妇入院后,医务人员热情接待,加强医患沟通,让产妇对医务人员有信任感、依赖感,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7、提高医务人员的执业素质、政治素质,树立科学分娩的意识。坚持惠民利民,为母子两代谋利益。

8、妇产科负责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把自然分娩的适应范围和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手术指征等纳入培训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妇产科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熟练掌握剖宫产适应症、禁忌症。提高产科水平和质量,科学控制和降低剖宫产率。

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 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麻醉管理

随着近年来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腰硬联合麻醉应用越来越广泛,剖宫产手术中也越来越常见。相比其他麻醉方式而言,腰硬联合麻醉具有以下优势:麻醉起效迅速,用药剂量较小,对胎儿及产妇影响小,镇痛及肌松效果确切,麻醉时间能够随意控制。而且近年来穿刺技术不断完善,腰硬联合麻醉对患者硬脊膜的损伤极为轻微,且脑脊液外渗问题得到很好解决,使患者术后头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当然,腰硬联合麻醉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收集本院75例近年接受腰硬联合麻醉的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了一些麻醉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75例产妇,ASA评分I-II级,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4.5岁;体重46-80kg,平均体重62kg;12例(16%)胎膜早破,6例(8%)臀先露胎位,4例(5%)前置胎盘,9例(12%)胎头骨盆不称,6例(8%)有胎儿宫内窘迫,4例(5%)产妇出现先兆子痫症状,9例(12%)产妇骨盆狭窄畸形,15例(20%)产妇为二次剖宫产,4例(5%)合并妊高症,其他异常状况者9例(12%)。所有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平稳,一般状况良好,无麻醉禁忌症。

1.2 麻醉方法吸氧,监测生命体征,液体支持。经L2-3或L3-4椎间【1】穿刺进针成功后,再以针内针进行腰穿,引出脑脊液后根据产妇具体情况注入等比重或重比重麻醉剂(左旋布比卡因6-9mg),拔除腰穿针,置入硬膜外导管,产妇平卧,右腿抬高15-30°。若给药5min后平面仍低于T10,可经硬膜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3ml,调整产妇麻醉平面至T8水平,术中监测BP、MAP、ECG、SPO2等生命体征,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追加麻醉药物。

2 结果

本组75例产妇,27例(36%)产妇麻醉后平面上界达T5-T6水平,其余48例产妇麻醉平面亦达到T8水平。所有产妇术中未出现疼痛表现,肌肉松弛良好,手术进行顺利,生命体征显示正常,术中未追加使用麻药及辅助用药,麻醉效果良好,未出现呕吐及牵拉适主诉,约63例(84%)产妇术中有血压下降情况,经过及时处理后均平稳完成手术。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感觉异常及头痛等并发症。

3 讨论

作为一种新型的麻醉手段,腰硬联合麻醉综合了腰麻与硬膜外麻醉两种方法的双重优点【2】。对于剖宫产术,要求麻醉应做到充分镇痛、保持肌肉良好的舒张状态、骶神经阻滞效果明显。腰麻操作简单、起效较快、肌松效果良好、骶神经阻滞完全,能有效防止手术带来的不良反应,但安全性有待提高。单纯的硬膜外麻醉并发症较少,且便于调整用药剂量,但是麻醉起效较慢,且阻滞效果尤其是骶神经阻滞不是很理想,麻醉常常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而腰硬联合麻醉下,一般患者多能在腰麻完成后通过体位调整达到预期麻醉效果,部分麻醉平面未达标者可以通过硬膜外给予适量局麻药物如利多卡因,从而使麻醉平面上界达到T6-T7水平,能迅速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从而有利于胎儿娩出过程,大大减轻产妇的痛苦。

近几年的文献报道显示,随着腰穿针的改进、G25针内针法的完善,因腰麻导致头痛等不良并发症的现象越来越少。而且由于具有微创伤、术后恢复快的优点,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然而影响麻醉效果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如穿刺点的选择、注药的速度与方向、患者体位的摆放等,但主要原因还是麻醉药物的剂量以及种类,关于麻醉药物种类及剂量的选择仍有争议【3】。目前麻醉药物以左旋布比卡因最為常见,药物试验证明该药对中枢神经及循环系统影响较小,且用药剂量也比布比卡因小,血流动力学稳定,发生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几率较小,而且国产左旋布比卡因价格低廉,基层医院能够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中单纯应用硬膜外麻醉骶神经阻滞效果不佳,且已发生牵拉不适等并发症;而单纯采用腰麻,虽然麻醉效果较好,但随之而来的风险较大。采取腰硬联合麻醉,能够将二者的优点综合起来,既能减少用药剂量、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又方便术后镇痛处理。剖宫产术一般病情较急,尤其是发生胎儿宫内窘迫时,要求麻醉能够短时间内达到手术要求,以便胎儿迅速顺利地娩出。腰硬联合麻醉时间可控性高,而且麻醉充分、术后镇痛效果好,大大减轻产妇痛苦,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可作为剖宫产术的首选麻醉方案。

参考文献

[1]许靖,刘明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子宫切除术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952

[2]万翠红.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2):177

[3]Chen ZX,Fang ZY.Study on the dose of bupivacaine during combined spinal-epiduralanesthesia for caesarean section[J].Clin Anesthesiol,1999,15(1):47

剖宫产产妇应用整体护理的意义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并且经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均正常。所有产妇都不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疾病,均对研究知情且签署研究同意书,其剖宫产均为下段横切口术,并且都实施硬膜外麻醉的方法。根据收治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60例,干预组年龄24~235岁,平均年龄(28.7±2.5)岁,对照组年龄22~236岁,平均年龄(29.6±2.3)岁。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患者中,包括健康知识宣教以及基础护理等[2],干预组患者同时加用整体护理方法。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恢复时间以及痛感进行评价,前者使用的指标为离床活动时间以及拔除尿管时间,还有肛门排气时间,后者评价方法为VAS评价量表[3]。其次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新生儿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恢复时间

干预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离床活动时间以及拔除尿管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同时其术后48 h的疼痛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并发症发生率

干预组出现并发症2例(3.33%),其并发症类型为1例产后出现,1例切口感染;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1例(18.33%),其中发生切口感染、尿潴留以及产后出血的各为3例,剩下的2例出现寒战的情况。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

2.3新生儿评分对比

干预组新生儿分数在8分以上以及4~7分的人数均比对照组多,(P<0.05)。见表2。

3讨论

3.1心理护理措施

产妇在入院初期可能会出现焦虑以及不安等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接待患者及其家属,同时简要向其介绍病房以及医院的环境,使其能够尽快熟悉医院以及医护人员。其次要向其讲解患者情况[4],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安心,通过了解剖宫产术的相关知识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最后,告知患者及时提出存在的疑问以及内心想法,并积极询问医护人员,使其顺利分娩的信心得到加强,同时要保证产妇处于正面且稳定的心理状态中。

3.2术前护理措施

在实施剖宫产术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进行病房巡视工作,除了对患者生命体征等进行查看之外,还要确定其是否存在药物过敏以及重大疾病的历史,从而对产妇的身体状态进行评估,然后根据结果对护理计划进行制定。其次严格消毒手术仪器以及物品,并将手术室的温度以及湿度在术前半小时调节至适宜状态,使产妇能量的消耗得到减少。

3.3术中护理措施

在实施剖宫产手术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协助其处于侧卧的体位,并将其膝部屈曲摆放,并对每个护理步骤进行解释,在术中要对产妇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提供保暖措施,预热输注的药物以及冲洗的药物。其次要注意对产妇的隐私进行保护,使其情绪处于稳定的状态中,在分娩时医护人员要通过安慰和交流使其注意力得到分散,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最后,护理人员要注意产妇情绪的变化,并在出现异常时积极鼓励产妇,通过深呼吸的方法缓解情绪,促进顺利分娩。

3.4术后护理措施

手术完成之后的2 h内,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同时对子宫收缩以及阴道流血等情况进行观察,防止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其次,通过母婴的皮肤接触以及母乳喂养,使产妇子宫收缩的情况得到加强,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另外要将产妇身体上的残留液体使用温水进行擦拭,同时将腹带系好之后将其转移回病房[5]。最后产妇要在产后4 h大量饮水以减少尿潴留的发生,并于术后8~12h将导尿管拔除,引导产妇通过下床活动来使痛感减轻,使其肠胃功能的恢复以及身体的康复得到促进。

参考文献

[1]周莉,邓月桂,蒙朝霞,等.人本位整体护理在剖宫产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4(18):108-110,111.

[2]左敦玲,宛会,王晓娟,等.剖宫产产妇整体护理观察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1):471-471,473.

[3]林晓跃,潘洁勤.整体护理模式在择期剖宫产初产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12):91-92.

[4]周新.整体护理在促进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及母乳喂养中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5,28(22):104-105.

剖宫产知情申请书 篇5

剖宫产申请同意书

姓名病区床号住院号

术前诊断:

拟施手术名称及方式:

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 1.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风险(详见麻醉知情同意书)。

2.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并发症: 1)羊水栓塞:死亡率高达80%;

2)新生儿损伤:如臂丛神经损伤、骨折、颅内出血、肺发育不全导致窒息、湿肺、剖宫产儿综合征等情况;

3)大出血:宫缩乏力、胎盘、胎膜残留或植入、胎盘早剥、子宫下段撕裂、血肿、凝血功能异常等,如果各种止血措施均无效,需要切除子宫挽救生命;

4)术中损伤神经、血管及邻近组织器官:特别是输尿管、膀胱、肠管等;

5)感染:由于产妇抵抗力低下,有可能出现腹部及子宫切口感染、愈合不佳、延期愈合、裂开等,弥漫性腹膜炎,腹腔脓肿,甚至感染性休克导致死亡;

6)术后盆腔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栓子脱落致肺栓塞、脑栓塞等;

7)肠蠕动恢复慢等导致肠粘连、肠梗阻,保守治疗无效时需再次手术治疗; 8)子宫、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9)手术后需避孕两年,避孕失败人流易发生子宫穿孔,再次妊娠时宫外孕发生率高; 10)其他目前无法预计的致残、致死的风险和并发症。

上述情况医生已讲明。经慎重考虑,在此,我代表产妇及家属对此次剖宫产过程中及产前、产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风险表示充分理解,愿意承担由于疾病本身或现有医疗技术所限而致的医疗意外及并发症,由于 等原因仍坚持(“要求”或“不要求”)行剖宫产手术,并全权负责签字,并同意在手术中医生可以根据产妇的病情对预定的手术方式作出调整,授权医师对操作涉及的胎盘、脐带、流产胚胎、病变器官、组织、标本及影像资料等进行处置,包括病理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科学研究和医疗废物处理等。当母婴病情发生突然变化时,授权医师为保障母婴的生命安全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治措施。已如实向医生告知患者的所有病情,如有隐瞒,一切后果自负。

剖宫产应用 篇6

【关键词】快速康复理念;剖宫产;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04-01

引 言:

随着近年来选择剖宫产的产妇数量的急剧上升,剖宫产术后恢复情况受到广泛的关注。剖宫产产妇的术后康复速度直接影响着产妇的预后、生活质量和母乳喂养情况,因此对于剖宫产妇围术期的护理尤为重要[1]。本次研究通过对剖宫产妇术后护理中应用快速康复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间在我院进行剖宫产产妇122例,年龄为21-38岁,平均年龄为29.37±2.31岁,孕周为36-41周,平均孕周为38.27±1.13周。采用随机等分的方式,将122例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两组产妇的基本情况、孕程以及胎儿情况基本相似,P>0.05,具有可对比性。所有产妇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于子宫下段行剖宫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进行剖宫产妇围术期的护理工作,包括常规术前准备,对产妇进行术前检查,观察胎儿及产妇的基本情况;叮嘱产妇术前12h进食,4h禁水[2];在手术前指导产妇排尿后留置尿管;给予产妇剖宫产手术相关知识的讲解,指导其如何配合手术;手术中密切观察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和排尿量;术后对产妇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同时密切注意切口愈合情况,对子宫收缩和恶露排出情况进行观察;指导产妇进行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待产妇肛门排气后可进食少量流质食物,逐步向正常饮食过度;术后24h左右拔出导尿管;给予产妇相应的育婴教育,指导产妇正确照顾新生儿和母乳喂养。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快速康复理念护理干预,具体为:术前向产妇及家属进行快速康复方式护理相关知识的讲解,对其进行相应心理护理;指导患者在麻醉前2h饮用糖水250ml;术后给予产妇补液,对于需要输血的产妇使用输血加温其,并注意对病房和手术室的温度控制;产妇术后留置PCA镇痛泵,用以患者术后疼痛;待术后6-8h产妇生命体征稳定,无不适情况时,指导产妇将床头抬高30°左右,取半卧位休息,并指导家属对产妇下肢进行适当按摩,轻捏腓肠肌;术后6h麻醉效果结束后帮助产妇进行适当的床上运动,术后12h协助产妇下床走动;术后2-3h给予产妇饮少量温水,4h左右适当饮用萝卜汤,待情况稳定后,无需等到肠道排气即可适当增加流质食物食用量;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并记录。

1.4统计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两组产妇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对照组产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以及排便时间均长于观察组产妇,P<0.05,同时对照组产妇住院时间也明显长于观察组产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快速康复理念是指在手术前、术中以及术后应用各种以被证实确实有效的方法,用以减少手术的应激和并发症。其以加快患者康复为主要目的,将各类有效的措施相结合,通过其协同效果,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缩短其住院时间。目前快速康复理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外科的诸多领域,并取得了满意的应用效果[3]。

对于剖宫产妇应用快速康复理念,其在术前鼓励产妇饮食糖水,可有效避免产妇在术前由于饥饿、口渴等产生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在术中快速康复理念强调了对产妇的保温问题,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由于低温而造成的产妇应激反应;在手术后,由于留置了硬膜外导管,其可在48h内持续给药镇痛,减轻产妇由于术后疼痛而引起的不良情绪。同时鼓励产妇早期下床进行运动,可明显减少产妇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对胃肠功能的恢复也有着促进的作用;经过研究证明早期活动并不会增加产妇切口裂开和切口感染的发生风险。相对于传统的术后禁食,快速康复理念提倡早期服用清水及清流质食物,其可有效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4],有利于产妇的术后康复。

结 论:

给予剖宫产妇术后快速康复理念护理干预,以患者为中心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明显提高产妇的术后恢复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康复速度,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欧玉梅.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剖宫产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8):57-59.

[2]明芳,方晓平.腹部择期手术术前新禁食方案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0):869-873.

[3]黎介寿.对Fast-track surgery内涵的认识[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2007,1(1):1-2.

剖宫产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泵疗效 篇7

关键词:自控镇痛泵,疼痛,产后出血,泌乳

剖宫产术后产妇因腹部创口疼痛而不适, 为缓解其疼痛情况, 解除剖宫产术后产妇的思想顾虑和并发症, 促进其进行更好的母乳喂养, 我院对122例产妇应用了自控镇痛泵, 收到了很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08年6-12月期间行剖宫产术产妇24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122例, 对照组122例。两组产妇均为孕38~42周之间, 无心肺功能不全、无凝血机能障碍、无乳腺疾病、无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有剖宫产指征的产妇术前均未用任何麻醉药。麻醉选择L2~3间隙穿刺并置管, 阻滞平面达T8~L5, 麻醉效果满意, 生命体征平稳, 两组产妇年龄、孕产次及手术指征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产妇使用的镇痛泵由浙江嘉兴苏嘉医疗器械厂提供, 泵液组成:0.75%布比卡因25~30ml, 吗啡5ml, 东莨菪碱0.3mg, 氟哌啶0.5mg,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术毕保留硬膜外导管与镇痛泵连接, 镇痛泵以2ml/h的速度均匀的硬膜外连续给药50h。

2观察与效果

2.1 尿潴留

观察组:无尿潴留者110例, 约占91%, 尿潴留者12例, 约占9%, 且第2天给予保留尿管每4h放尿1次后可以恢复正常。对照组:无尿潴留者115例, 约占94%, 尿潴留者7例, 约占6%。

2.2 产后出血

观察组:产后大出血2例, 约占1.6%, 无产后大出血120例, 约占98.4%, 对照组:无产后大出血。

2.3 疼痛情况

观察组:术后刀口重度疼痛 (即不能翻身、坐起、不能下床活动) 0例;轻微疼痛者 (即翻身时刀口两角疼痛, 但能忍受) 100例, 约占82%;无疼痛者22例, 约占18%。对照组:术后刀口重度疼痛需追加杜冷丁者98例, 约占80%;轻微疼痛者24例, 约占20%。

2.4 泌乳情况

为产后3d泌乳及母乳喂养情况:观察组:泌乳时间早, 新生儿吸吮后满足感116例, 约占95%, 乳汁不足者6例, 约占5%。对照组:泌乳时间早, 新生儿吸吮后满足感100例, 约占82%, 乳汁不足者22例, 约占18%。

3结果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产妇, 尿潴留和产后出血率, 通过χ2检验P>0.05, 两组产妇无明显差异。而产后疼痛及泌乳情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两组产妇有明显差异。观察组产妇疼痛明显少于对照组, 观察组产妇泌乳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 且泌乳量、哺乳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4讨论

剖宫产产妇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 使麻醉药少量、缓慢的进入体内, 起到持续镇痛的作用, 使产妇术后疼痛明显减轻, 解除了剖宫产术后产妇的顾虑, 使剖宫产产妇舒服地度过疼痛期, 并能促使产妇早下床活动。产妇早下床活动的好处有很多, (1) 减少产妇术后血栓栓塞性静脉炎的发生。 (2) 促进了产妇肠蠕动的恢复, 使其尽早改善饮食。 (3) 使产妇泌乳素分泌量增加。以上诸多因素促使产妇早开奶、早哺乳、增进了母子感情, 并使催产素分泌增加, 促进子宫收缩, 减少了产妇产后出血, 形成良好循环。

改良式剖宫产临床应用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改良式剖宫产术506例 (改良组) , 年龄20岁~38岁, 平均年龄29岁;初产妇450例, 经产妇56例;剖宫产指征:头盆不称266例, 胎儿窘迫176例, 羊水过少35例, 子痫前期10例, 其余为臀位、双胎、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停滞、高龄初产、瘢痕子宫等共19例。子宫下段剖宫产术60例 (下段组) , 年龄22岁~43岁。2组孕产妇年龄、孕产次、孕周无明显差异, 剖宫产指征相近。2组病例均采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

1.2 手术方法

1.2.1 改良式剖宫产

(1) 切口选择耻骨联合上缘Pfannesteil皱襞, 长约10 cm~15 cm; (2) 非弧形切开皮肤全层, 仅切透真皮层, 正中切开皮下脂肪, 深达筋膜层并切开筋膜2 cm~3 cm; (3) 用圆头直剪将筋膜与腹直肌分离并横行撕开筋膜与皮肤等长; (4) 用血管钳分离两侧腹直肌间的粘着部位3 cm~4 cm, 术者与助手同时各用双手食、中指重叠向外撕拉腹直肌至切口够大; (5) 分离腹膜脂肪并横向撕开腹膜; (6) 在膀胱腹膜返折处切开脏层腹膜, 并切开子宫肌层3 cm~4 cm, 向两侧撕开脏层腹膜返折及子宫肌层 (必要时行T形切口) ; (7) 吸尽羊水;胎儿娩出后子宫肌层注射缩宫素20~40 U, 以干纱布拭净宫腔, 对宫口未开的产妇, 可用宫颈扩张器 (Hegar) 扩张宫颈口; (8) 子宫切口用1号可吸收肠线连续全层锁边缝合, 不缝合脏层腹膜及壁层腹膜[1]; (9) 1号合成肠线连续缝合腹膜及前鞘, 皮下脂肪及皮肤用普通丝线一起褥式缝合3~5针。

注意事项:

(1) a) 避免腹壁及子宫切口相对过小;b) 子宫切口位置要选择得当;c) 胎头高浮及深定应谨慎处理;d) 提高医生技术水平避免医源性娩头困难;e) 臀位或横位可产钳术助产分娩。

(2) 胎盘娩出方法选择:胎儿娩出后立即宫体注射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等待胎盘自然娩出, 避免用力牵拉脐带抓取胎盘致脐带扯断溅血及胎盘胎膜残留。如有粘连、残留可用卵圆钳夹出或大刮匙刮取, 后用纱布垫拭净。

(3) 术中出血:a) 子宫切口出血下段横切口避免过小过低、胎头过大使切口撕裂;及时处理产程, 避免产程长压迫组织水肿变脆而出血;b) 宫缩乏力, 胎头娩出即宫体注射缩宫素、按摩子宫;前置胎盘或胎盘早剥可先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子宫动脉总支、髂内动脉结扎亦无效者切除子宫。

(4) 术中操作精细、熟悉解剖, 避免损伤膀胱、输尿管。

1.2.2 子宫下段剖宫产

按照第三版《妇产科学》常规操作方法[2]。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表2。

3 结论

(1) 采用Joel-Cohen切口 (位于双侧髂前上棘连线下大约3 cm) , 非弧形切开皮肤, 术后瘢痕易被腹壁皱褶遮盖, 瘢痕细, 不影响外表美观, 产妇易于接受, 且术野大易于操作。 (2) 皮下脂肪、前鞘及腹直肌采取向两侧撕拉的方法, 及用圆头直剪将筋膜裁开, 能使其中的血管、神经完整地保留下来, 减少术中出血量, 也减少了开腹时间, 利于术后恢复;同时可避免胎头高浮托头困难。 (3) 牵拉腹直肌时, 手指垂直位, 可以避免损伤腹壁下动脉造成的出血。横向撕开腹膜, 可以避免伤及膀胱。 (4) 在膀胱腹膜返折中上1/3处同时撕开脏层腹膜及子宫肌层, 除可以减少对膀胱的损伤外, 也可以减少对子宫肌纤维、子宫血管的损伤, 减少出血, 也可避免胎头高浮取头困难的问题。此种方法还可以使肌层切口上下缘厚度一致, 避免不全层缝合, 且缝合后易于愈合。 (5) 子宫切口钝性分离, 不易损伤胎儿, 出血少, 并且不易同时破膜, 可避免羊水栓塞。 (6) 用1号可吸收肠线连续锁边缝合全层子宫肌层, 不会遗漏子宫血管, 也可减少因出血缝合过密造成子宫肌层缺血组织坏死, 有利于子宫肌层的愈合。 (7) 总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下段组;术后病率明显低于下段组;对腹膜干扰时间短, 胃肠刺激、术后排气时间短, 产妇能及早离床活动[3]; (8) 术后产妇恢复快, 乳汁分泌良好, 有利于母乳喂养。

本文比较了改良式剖宫产与子宫下段剖宫产, 认为改良式剖宫产更符合人体的解剖及生理特性, 不但进一步缩短了手术时间, 而且降低了手术难度, 具有对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粘连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因此改良式剖宫产术明显优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 探讨新式剖宫产改良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行剖宫产566例产妇分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法60例, 及改良式剖宫产506例。对两种手术方式在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子宫下段剖宫产法 (下段组) 手术时间为 (45.17±7.18) min, 改良式剖宫产 (改良组) 手术时间为 (30.14±5.73) min;出血量:下段组约为 (225.61±30.81) mL, 改良组约为 (343.50±45.83) mL;术后排气时间:下段组 (17.8±3.6) h, 改良组 (46.5±9.1) h,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新式剖宫产改良法符合人体的解剖及生理特点, 具有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粘连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关键词:子宫下段剖宫产,改良法,手术时间,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马彦彦.新式宫剖产术[M].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48-55.

[2]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82-887.

剖宫产应用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作者参与施行剖宫产手术的11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 年龄范围在20~37岁之间, 平均 (27.5±2.8) 岁;初产妇72例, 经产妇38例;孕周介于37~41周之间, 平均 (39.2±2.6) 周。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 两组产妇的平均年龄、初经产妇比例、孕周平均数等影响研究结果因素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产妇均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和术者完成剖宫产。对照组产妇术后马上给予头孢唑林1 g静脉滴注, 2次/d, 连续使用3 d。研究组产妇于术前30 min给予头孢唑林1 g静脉滴注, 10 min内完成, 术后6 h同样方法等量滴注头孢唑林, 2次/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术后切口感染、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等感染的例数及其百分比;观察两组产妇子宫复原和不佳 (判定标准为:每日宫底上升幅度低于1 cm, 且30 d后恶露淋漓不尽) 的例数及其百分比;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住院时间[2], 分别计算平均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 不符合应用条件者使用确切概率值法, 应用χ2检验计算器V1.70完成,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感染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产妇剖宫产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和盆腔炎各1例, 出现子宫内膜炎3例, 总感染率为9.09%。研究组产妇剖宫产术后未见盆腔炎和切口感染发生, 出现子宫内膜炎1例, 总感染率为1.82%。

假设检验表明, 两组产妇术后切口感染、盆腔炎和子宫内膜炎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前两者P=0.50, 后者P=0.25) , 总感染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59, P>0.05) 。

2.2 两组子宫复旧情况和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表明, 对照组产妇剖宫产后8例 (14.54%) 出现子宫复旧不佳, 研究组仅有1例 (1.82%) 。假设检验表明, 两组产妇子宫复旧不佳百分比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36, P<0.05) , 对照组低于研究组。

从住院时间看, 对照组产妇平均为 (7.5±1.3) d, 研究组为 (4.8±1.0) d。检验表明, 两组产妇平均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2.21, P<0.01) , 对照组显著高于研究组。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加之剖宫产技术和方式的改进[3], 剖宫产术的安全性得以保证, 提高了剖宫产率, 同时也相应提高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会, 最有代表性的是术后感染, 主要包括切口感染、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等临床类型, 直接影响产后子宫的复原[4], 直接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 更会间接影响新生儿的生存质量。

临床实践中,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预防和控制剖宫产术后感染的效果较好。但是抗菌药物的应用时机不同, 往往产生的效果并不相同。临床研究表明,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产妇与脐带结扎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产妇比较, 产后感染率的差异较大[5]。

考虑到女性阴道、宫颈等部位本身就存在大量病原体, 剖宫产术的操作刺激会促使病原体向宫腔内部蔓延, 加之手术切口可能受到污染致切口感染的发生。所以, 作者将抗菌药物的应用提前到剖宫产术前, 尽量前移抗感染时间, 更好地避免手术刺激之后宫腔组织创伤、渗血和渗液所致病原体大量生长繁殖, 有效促进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比例平衡, 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

防制剖宫产术后感染, 应及时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但预防性与治疗性用药有不同的原则, 预防性用药应在细菌培养之前或之后立即应用, 疗程应短, 一般主张单次用药, 以保证抗感染效果。预防术中术后感染, 必须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积极治疗并发症。医生应在病原体检测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出来前迅速判断病原体的种类, 避免错误选用抗菌药。值得注意的是, 预防用药能显著改变体内正常菌群, 增加术后耐药菌株。所以, 合理预防性应用极其重要, 必须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

本研究表明, 术前术后联合应用头孢唑林与术后立即使用, 术后切口感染、盆腔炎和子宫内膜炎发生率与总感染率相同 (P>0.05) , 前者子宫复旧不佳比例和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后者 (P<0.05或0.01) 。两种用药时机感染情况相同, 可能与观察例数过少有关, 亦可能与选择抗菌药物不同有关, 应继续予以观察比较。

参考文献

[1]杨善文, 王秋萍, 邱细梅, 等.剖宫产术后切口支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25) :2909-2911.

[2]黎凤彩, 张晓静, 邓少嫦, 等.择期剖宫产术围术期抗生素应用方案.河北医学, 2012, 18 (11) :1521-1524.

[3]张坚, 李萍, 谢静燕, 等.5年剖宫产手术指征变迁的因素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 (1) :60-61.

[4]覃玉玲.针对剖宫产围术期合理选用抗生素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7) :1248.

剖宫产术中应用产钳效果分析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7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产科分娩、资料完整、胎头娩出困难的产妇386例, 根据助产方式的不同分为产钳组和徒手组。产钳组216例:年龄20~35岁, 平均 (28.5±5.7) 岁;孕周37.4~41.3周, 平均 (38.5±2.7) 周。初产妇175例 (81.0%) , 经产妇41例 (19.0%) ;其中9例 (4.2%) 有剖宫产史。胎头娩出困难原因:胎儿巨大97例 (44.9%) , 胎头高浮66例 (3 0.6%) , 胎头嵌入太深4 2例 (1 9.4%) , 麻醉肌松不佳1 1例 (5.1%) 。徒手组1 7 0例:年龄2 1~3 6岁, 平均 (2 7.5±8.7) 岁;孕周37.1~42.0周, 平均 (37.6±2.3) 周。初产妇138例 (81.2%) , 经产妇32例 (18.8%) ;其中5例 (2.9%) 有剖宫产史。胎头娩出困难原因:胎儿巨大78例 (45.9%) , 胎头高浮50例 (29.4%) , 胎头嵌入太深29例 (17.1%) , 麻醉肌松不佳13例 (7.6%) 。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产次及胎头娩出困难原因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手术方法

所有产妇产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行剖宫产术。切口均采用下腹部正中髂前上棘连线下横切口的新式剖宫产术。

1.2.1 产钳组

分娩时采用产钳协助胎头娩出, 具体方式为:术者右手伸入宫腔内确定胎头方向, 触及胎儿耳廓, 在右手引导下用左手执左叶产钳置入, 并在另外一侧置入右叶产钳, 扣合产钳, 使两把产钳匙位于两侧胎耳部位。以枕骨为支点, 向上牵引娩出胎儿。手术过程中注意操作轻柔, 切忌粗暴用力。

1.2.2 徒手组

助手尽全力按压宫底, 以提高产妇腹压, 同时牵拉胎肩, 配合自阴道上推胎头的方法顺利徒手娩出胎儿。

1.3 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病历资料, 包括胎头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胎头娩出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表1)

由表1可见, 两组产妇术中出血量差别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钳组胎头娩出时间明显短于徒手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 (表2)

由表2可见, 产钳组发生母婴并发症25例, 占11.6%;徒手组发生母婴并发症48例, 占28.2%。两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22, P<0.01) 。其中, 产钳组子宫切口撕裂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徒手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头部外伤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剖宫产是临床用于解决难产的一种常用术式。新式剖宫产术由于操作简便、损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临床应用广泛, 但该术式为横切口, 暴露视野较纵切口要差, 容易出现胎头娩出困难现象[2]。产钳已在产科应用超过四百多年, 是解决剖宫产术中胎头娩出困难的重要辅助器械[3]。它作为一种有效的助产工具, 越来越受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因此, 产科医生应该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 在剖宫产术早期评估发现有胎头娩出困难迹象, 尤其存在胎儿宫内窘迫时, 应及时熟练应用产钳辅助胎头顺利娩出, 以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结果显示, 产钳组胎头娩出时间明显短于徒手组;此外, 产钳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徒手组。这可能是由于产钳夹在胎头两侧, 可增加胎头娩出的力矩, 同时产钳壁薄而光滑可减少胎头娩出的阻力。双叶产钳使胎儿两侧受力均衡, 并可进行旋转, 从而缩短了胎头娩出时间。而徒手取胎头时两手占据的面积较大, 局部空间缩小导致组织水肿, 从而容易引发胎儿窒息。此外, 徒手取胎头时产妇腹压加大, 增加了子宫切口撕裂及新生儿窒息发生机会。

综上所述, 产钳的使用可明显减少胎头娩出时间, 降低子宫切口撕裂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是解决胎头娩出困难的一种有效助产方式。

参考文献

[1]熊惠玲, 胡尔西旦, 郑玉建, 等.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相关因素增高进展[J].新疆医学, 2006, 36 (5) :219-220.

[2]焦青果.新式剖宫产术对妇科手术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7) :191-192.

剖宫产应用 篇11

【关键词】 中药 沐足 产后 康复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05-01

分娩以后,产褥期是产妇必经的一个特殊生理阶段,是身体各器官复原的重要时期,剖宫产术后的腹部切口疼痛、子宫复旧、胃肠功能的恢复,直接影响着产妇的康复。术后产妇的胃肠功能都有一段暂时性的麻痹状态,容易出现肠蠕动减少,消失而导致肠麻痹、肠胀气。中医认为,脾气亏虚、肠腑淤滞内结、气机失利、通降失常。剖宫术后肠蠕动的恢复是医护人员研究的热点问题。中药沐足可以促进肠蠕动,缩短术后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恢复胃肠功能,促进机体功能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健康宣教,产妇们的积极配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产科行择期剖宫产产妇300例,年龄22-35岁。无并发症,24h母婴同室,新生儿体重均2600g--4200g.

1.2 中药药方 生姜粉20g、艾叶20g、益母草10g、厚朴10g 、 桃仁10g、 桂枝10g 、红花10g、当归10g (以上中药均由本院的中医科配制)

1.3 药用方法 取中药包加入2000ml的100?c热水中侵泡30分钟,使其温度自然下降或者加温水调节到45℃左右。协助产妇取舒适体位,水温适宜时直接放将双足放入水中,药液浸至踝关节部位,双足互相搓洗,可根据病人情况进行足部穴位按摩。时间为15-20分钟,结束后方可擦干休息。产妇沐足时间均可在术后6h进行,早晚各一次,每次时间为15-20分钟,连续应用至出院。

1.4 注意事项 与产妇讲解沐足的好处“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疏风散寒、寒风除湿、协调脏腑、促进睡眠,防止静脉曲张。注意药液温度,对肢体知觉障碍者,更应防止烫伤。床上沐足者,小心打翻沐足水。在进行足浴时,积极询问产妇的自我感觉,由于足部及下肢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可引起头部急性贫血,出现头晕、目眩,做好相关防范。禁忌:大汗、饥饿、过饱及过疲劳者不宜进行;急性传染病、恶性肿瘤、严重心脏病、重症高血压、呼吸困难及有出血倾向者;足部有大范围感染性病灶并已化脓时。

2 结果 中药沐足通过发挥水的温热作用、中药特有的功效以及刺激人体足部反射区,能使人体各组织器官、部位的气血运行通畅,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产妇通过中药沐足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情绪,增加了产妇的舒适感。进行中药沐足护理的产妇中未发现不良反应,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缩短,子宫复旧好,泌乳量增加,母乳喂养成功,未发生产后郁抑症,效果显著。

3 讨论 “热水泡脚,胜吃补药。”这是我国民间的一句古语。女性分娩后由于长时间用力、剧烈疼痛和创伤,会引起气、血、津液的损耗,生完孩子后都会感到从未有过的虚弱感。女性因为分娩时气血损耗很多,容易导致脉络淤阻不通、旧血停留、经气郁滞,从而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如眩晕、出汗、便秘、腹痛、小腹硬满、恶露不尽等,严重的将影响到妇女的生活和工作。产后中药沐足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一种很好的驱风去瘀、补身强体的保健方法。根据中医脏象学说,皮肤肤肌腠与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相互连接,中药沐足能刺激足部的這些穴位、反射区和经络,从而达到行气活血、祛风除湿、疏通经络的作用。我院配制的中药均有调节经络、活血化瘀、补血、益气、通便、缩宫止血、镇静、镇痛等作用。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促进肠蠕动排气,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缓解产妇的疲劳,促进睡眠,提高母乳喂养率,加快了产妇术后康复的时间,提高了产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产后中药足浴熏洗治疗促进产后恢复疗效的临床观察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年 第2期

[2] 中药足浴促进产后康复的临床观察研究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年4月

剖宫产术后镇痛泵应用的临床护理 篇12

镇痛泵具有镇痛效果号、持续时间长、用药量少、血药浓度恒定等优点, 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临床。硬膜外镇痛泵技术的使用率逐年增加, 主要用于剖宫产手术患者, 其目的是为了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减少手术并发症, 有利于产妇康复。使用镇痛泵要求术前无心血管和肺部疾病史, 药物配方为布比卡因、吗啡 (或用芬太尼) 、氟哌利多, 用0.9%NaCl溶液稀释至100mL。由于镇痛泵有一定的副作用, 术后护士必须对镇痛泵的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进行观察, 针对有关问题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所以, 必须做好剖宫产术后镇痛泵使用的临床护理工作。

1 术前护理和术后基础护理

1.1 术前护理

术前护士要到病房访视患者, 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护理和医疗诊断, 手术方式及其患者的基本情况。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让患者了解手术的整个过程, 术后疼痛发生的时间以及术后止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使患者接受硬膜外镇痛泵麻醉。同时, 介绍硬膜外镇痛泵的作用原理和安全性, 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消除患者的顾虑, 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1.2 术后基础护理

护士要保持床单整洁、舒适, 定期更换床单, 做好两便护理, 定时翻身, 按摩腰骶部, 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 避免潮湿等理化因素的刺激,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增加营养摄入, 以预防压疮的发生[1]。

2 术后观察和护理

2.1 病情观察

硬膜外镇痛使用的药物不同, 出现的并发症亦不同。常见的并发症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肛门排气延迟、尿潴留、嗜睡、呼吸抑制等, 布比卡因浓度较高时, 还可引起周围血管扩张、低血压等并发症。因此, 使用镇痛泵后, 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脉搏、血压、膀胱充盈度、、肛门排气、皮肤颜色、恶心、呕吐等。

2.2 镇痛效果的观察

正常情况下, 患者使用镇痛泵后自觉无疼痛或活动、变换体位时偶有疼痛感, 无痛苦表情, 安静合作。如果患者出现痛苦表情, 疼痛难忍或剧烈疼痛, 呻吟, 烦躁不安, 应立即检查导管是否松动、脱落、有无阻塞, 并通知麻醉医师, 及时处理。

3 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

3.1 呼吸抑制的观察和护理

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 因为硬膜外镇痛技术使用的药物为吗啡或芬太尼, 这类药物有呼吸抑制作用。一旦出现呼吸抑制, 应立即停止用药,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给予吸氧或气管插管, 监测呼吸、脉搏、血压病记录。对止痛效果不明显者, 应请示麻醉师, 绝对不用再注射哌替啶。

3.2 尿潴留的观察和护理

一般患者术后均带有留置导尿管, 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留置导尿管的目的和护理方法。要保持尿道口清洁, 每日用0.5%的碘伏棉球擦洗外阴及尿道口1~2次, 注意保持尿管通畅, 防止扭曲、受压, 观察尿色、尿量, 并准确记录;定时更换尿袋, 及时倾倒。

在拔管前请先夹管, 待患者膀胱充满并有尿意时, 先放出气囊内的水, 让患者试排尿。如果能顺利排出尿液, 则可将尿管拔除。如果患者不能自行排尿, 可采用按摩、热敷、针灸、诱导等方法排尿。如仍失败, 可再留置尿管几天。

留置尿管的患者要做好会阴护理, 超过3d应进行膀胱冲洗, 预防逆行感染的发生。

3.3 术后恶心呕吐的观察和护理

恶心、呕吐是手术和麻醉常见的并发症。为了预防恶心和呕吐的发生, 麻醉医师一般在止痛药中加入少量的氟哌利多, 该药有强烈的镇静和止吐作用。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 护士仍需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的发生。如果患者有恶心反应, 应让患者的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误吸。呕吐严重者, 应及时报告医生。同时, 要注意排除甲硝唑引起的恶心、呕吐反应。

3.4 腹胀、肛门排气延迟的观察和护理

由于吗啡、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有抑制肠蠕动的副作用, 因此, 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腹胀、肛门排气、排便情况。护士应鼓励患者术后6h进行床上翻身, 每2h一次, 早下床活动, 并于术后第2天给予番泻叶泡茶, 每日口服4~5次。

对于术后3d仍未排气的患者, 护士应向患者解释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停用镇痛泵后, 上述症状会逐渐消失。

3.5 低血压的观察和护理

硬脊膜外阻滞期间, 由于外周血管扩张, 患者血容量相对不足, 可引起低血压。因此, 护士要严密观察血压变化, 必要时采取停药, 扩充血容量, 使用升压药等措施。对于术后初次下床的患者, 护士要注意告知患者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6 加强镇痛泵的护理

穿刺部位要保持清洁、干燥、无污染, 定时更换敷料, 观察导管是否通畅、扭曲、受压, 镇痛泵是否牢固。

硬膜外镇痛泵技术是让患者术后自己用药, 由此控制自己的镇痛程度, 但是最理想的剂量方案尚未被确定。这种技术很少有麻醉医师干涉, 并且运动阻滞轻, 获得更广泛的药物扩散范围, 较浅的麻醉也减少了产妇低血压的发生率;由于使用局麻药的总量减少, 提供更符合产妇需要的药物剂量, 增加了产妇的满意度[2]。但是, 也有一定的缺陷, 如产妇低血压 (15%~20%) 、镇痛不足和运动神经阻滞等, 应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注意。护士必须运用护理程序, 认真观察镇痛效果及其反应, 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探讨其合适的剂量范围, 真正做到无痛分娩, 减少与麻醉有关的产妇死亡率水平。

参考文献

[1]龙霖, 李凤平, 周更苏, 等.护理学基础 (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153-154.

上一篇:传统舞蹈论论文下一篇:律师合同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