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瘢痕子宫妊娠

2024-09-14

剖宫产瘢痕子宫妊娠(精选10篇)

剖宫产瘢痕子宫妊娠 篇1

子宫切口妊娠全称为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 (cesarean scar pregnancy, CSP) , 是指孕囊、绒毛或胎盘着床于既往子宫切口处的一种特殊异位妊娠[1]。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的增高, CSP发病率也明显上升。本病为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 清宫时易发生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故对CSP早期明确诊断, 及时终止妊娠, 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 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本病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现将2013年8月我院开展阴式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治愈的15例患者报道如下。寻找CSP的理想治疗方法, 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5例子宫切口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范围为23~40岁, 平均年龄为28.2岁。患者全部停经, 且HCG值超过正常值, 妊娠时间范围为38~82 d, 平均妊娠时间为54 d。剖宫产次数为1~3次, 剖宫产术式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所有患者全部经过阴道彩超和MRI检查确诊为子宫切口妊娠。

1.2 方法:

(1) 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 排外手术禁忌证, 碘伏阴道擦洗3 d。麻醉方式采用连硬外麻醉或静脉全麻。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铺巾, 金属导尿管排空膀胱。阴道拉钩置入阴道, 暴露宫颈, 宫颈钳钳夹宫颈上唇并向下牵拉暴露出阴道前穹隆, 于宫颈阴道间隙予稀释肾上腺素局部浸润注射, 水压分离膀胱宫颈间隙。在宫颈钳夹持处上方的2 cm处横行切开进入膀胱宫颈间隙, 用手指钝性分离推开膀胱, 至膀胱腹膜返折, 穿破腹膜, 置入阴道拉钩, 于子宫峡部水平子宫剖宫产瘢痕处见局部稍隆起或可见紫蓝色包块突起, 考虑为瘢痕妊娠病灶处, 切开瘢痕处至宫腔内, 可见暗红色的血块伴胚胎样组织突出, 以组织钳钳夹切缘, 小卵圆钳伸入切口处清出妊娠组织, 再以吸管吸净宫腔。用剪刀修剪子宫切口处瘢痕组织, 用橡皮导尿管穿过切口下拉宫颈, 暴露视野, 2-0薇乔线间断缝合切口, 查无渗血, 关闭腹膜, 缝合阴道前壁, 清点器械无误。留置尿管。阴道放置碘仿纱条2条。 (2) 术后处理:术后48 h取出阴道碘仿纱条;留置尿管导尿48 h;预防感染:术后应用抗生素24 h;术后48 h监测血β-HCG水平变化;术后3~5 d出院;门诊随诊:告知患者每周复查血清HCG一次直至降至正常值。

2 结果

1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术中子宫瘢痕处均可见新鲜或陈旧性的绒毛组织, 完全清除妊娠组织后送病理检查, 均证实为绒毛妊娠组织及瘢痕组织。手术时间35~70 min, 平均45 min, 术中出血量20~100 m L, 平均60 m L, 住院时间5~8 d, 术后随诊血β-HCG均下降至正常, 术后均无发生膀胱损伤、感染、膀胱阴道瘘、伤口愈合不良等手术并发症, 无持续性异位妊娠出现。

3讨论

CSP是一种罕见而危险的特殊异位妊娠, 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 剖宫产切口部位瘢痕组织多为纤维结缔组织, 缺少收缩功能, 可引起子宫内膜缺陷、底蜕膜缺损, 滋养细胞可直接侵入子宫肌层, 与子宫肌层粘连甚至穿透子宫壁, 影响孕囊发育, 往往会发生早期流产或不规则阴道流血, 且流产或清宫术中因血窦难以自行收缩关闭, 常可能引起大出血或子宫破裂, 危及患者生命[2,3]。早期诊断CSP对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重要。由于CSP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故该病目前尚缺乏规范化的统一治疗方案, 主要遵循的治疗原则为: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情况下, 尽量保留生殖功能。临床上多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和综合治疗。对于CSP治疗方案的选择, 应结合实际情况考虑[4]。药物保守治疗需要长时间随访HCG, HCG降至正常需较长的时间, 且治疗过程中存在大出血风险。对于孕囊较大或吸收失败的患者需行手术干预。手术治疗有子宫切除手术及局部病灶清除手术。局部病灶清除术具有能够完全清除病灶、修复瘢痕, 减少再次发生CSP的风险, 同时术后血β-HCG下降快、患者恢复快等优点[5]。对于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 阴式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的手术视野较腹腔镜手术清晰、直观, 且可直接用血管钳钳夹血管止血的优点。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 术后恢复更快, 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既可以完全清除妊娠病灶, 同时可以修补子宫切口处的瘢痕缺陷, 保留了患者的生育功能。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及少并发症等优点。且手术不需要特殊、昂贵的器材, 手术操作较简单、直观, 手术费用较低, 适合开展了妇科阴式手术的基层医院。目前, 阴式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的报道较少, 有文献报道经阴道行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4,5,6]。我院在此之前治疗CSP大部分采用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加B超引导下清宫术, 少部分行宫腹腔镜手术清除瘢痕妊娠病灶, 但均存在对手术者经验要求较高、需要昂贵的设备、手术费用及手术风险较高等特点。因此寻求一种新的微创的CSP治疗方案十分有必要。目前大部分剖宫产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 有利于经阴道手术行妊娠病灶清除术。特别是对外突型生长的CSP, 经宫腔操作完全清除病灶较为困难, 且子宫穿孔的风险较大, 适宜行阴式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 既可以完全清除妊娠病灶, 同时可以修补子宫切口处的瘢痕缺陷。我院的15例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患者行阴式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 手术成功, 术中术后并发症少, 术后恢复快。

综上所述, 阴式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具有微创、安全、术后恢复快、少并发症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组的病例数有限, 仍需要大量的临床病例进一步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阴式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可行性及推广价值。方法 将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患者15例, 采用阴式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结果 15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通过阴式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成功治愈, 无明显手术并发症。结论 阴式子宫切口妊娠病灶清除术具有微创、安全、术后恢复快、少并发症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切口瘢痕妊娠,阴式手术,病灶清除术

参考文献

[1]戴钟英.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妊娠[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 (6) :339-341.

[2]刘福兰.米非司酮辅助甲氨蝶呤保守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 2010, 18 (2) :53-54.

[3]李燕虹, 陈小青, 黄凤玉.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胎盘植入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8) :1220-1221.

[4]黄骁昊.阴式子宫瘢痕妊娠清除术与子宫动脉栓塞术后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 2013, 39 (23) :2905-2906.

[5]张祖威.阴式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治疗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2 (5) :690-693.

[6]洪澜, 朱根海, 杨舒盈.阴式妊娠组织清除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5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 2012, 23 (16) :85-86.

剖宫产瘢痕子宫妊娠 篇2

【摘要】 目的:分析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CSP)的临床特点,总结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对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27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本组27例患者出血量为0~1200ml,平均420ml,其中早期确诊的9例患者出血量均少于50ml,药物治疗组出血量最少,为20~90 ml。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复查彩超发现妊娠处未见血流信号,β-HCG在出院前逐渐恢复正常。结论:临床应用超声联合MRI检查能进一步提高确诊CSP的确诊率,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和要求采取有效的药物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是提高CSP治愈率的关键。

【关键词】 子宫瘢痕妊娠;剖宫产;诊断;治疗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是指妊娠物种植于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物周围被子宫肌层及纤维瘢痕组织所包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宫腔异位妊娠[1]。随着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逐渐上升,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发病率也随之递增,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多样,给临床诊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7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进一步探讨有效的临床诊治方法。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27例CSP患者年龄25~37岁,平均年龄29.3岁,孕2~4次,剖宫产距发病时间7~39个月,平均21.3个月,剖宫产术式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24例阴道不规则流血者流血时间4~14d,平均8.2d。1.2  诊断

阴道超声检查发现17例为子宫下段切口瘢痕处见孕囊,其中11例有胚芽,6例可探及原始心管搏动。所有患者官腔内均无异常回声, 9例子宫下段切口瘢痕处见不均匀回声,血流信号较为丰富。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检查发现血β-HCG值均明显超出正常值范围。1.3 治疗

16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给予肌内注射氨甲喋呤,1次/2d,同时口服米菲司酮100mg,治疗6周后,待β-HCG下降后在超声监护下行刮宫术。7例患者行子宫动脉介入治疗,双侧子宫动脉注射氨甲喋呤100mg,使用海藻微粒及明胶海绵栓塞,栓塞后可见子宫动脉主干存在,病灶供血血管消失。另有4例患者因终止妊娠过程中出现大出血而行次全子宫切除术。2  结果

治疗后本组27例患者出血量为0~1200ml,平均420ml,其中早期确诊的9例患者出血量均少于50ml,药物治疗组出血量最少,为20~90 ml。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复查彩超发现妊娠处未见血流信号,β-HCG在出院前逐渐恢复正常。3  讨论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为妊娠胚囊种植于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处,是一种临床较为少见的异位妊娠。子宫瘢痕处肌层较薄,血管及结缔组织增生,当胎盘剥离时,可导致切口部位出现破裂,流产时容易出现大出血,且难以控制,增加了行全子宫切除术的危险,对妇女的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CSP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临床学者多认为与剖宫产及子宫切除等手术史有关,手术造成子宫内膜及肌层损伤、 修复不全、 血供明显减少,手术切口愈合不良,会导致瘢痕处出现细微缝隙,妊娠物易侵入该处内膜。同时,还可能与子宫内膜炎、子宫蜕膜层发育不 良有关。

由于该病早期无典型临床表现,且发病率不高,临床较为少见,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院的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对该病没有正确的认识,仅通过常规的妇科检查判断病情,因此容易导致临床漏诊、误诊的发生。经阴道超声检查是诊断CSP的首选方法,但在早孕晚期妊娠胎盘与子宫切口处因血流丰富,易造成误诊。MRI具有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因此在超声不能明确诊断时可联合MRI检查来确诊。

临床治疗CSP主要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不同的治疗方案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考虑实施。需保留生育功能者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待血β-HCG值下降后,行刮宫术。药物治疗目前主要使用氨甲喋呤,氨甲喋呤用法有全身和局部两种,有学者认为当血β-HCG值<5000IU/L时应采用肌肉注射,当超过5000 IU/L时,全身与局部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更为理想,且安全性较高。刮宫过程中不必急于一次性完全清宫,可给予促宫缩药物,并阴道填塞纱条止血, 待血β-HCG值进一步下降后, 再行刮宫手术。对于无生育要求者可行子宫切除术,手术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术,特别适用于高血β-HCG值患者。

剖宫产瘢痕子宫妊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45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行剖宫产的产妇设为观察组, 同期内收治的非瘢痕子宫妊娠剖宫产的45 例产妇设为对照组。对照组:年龄25~41岁, 平均年龄 (32.41±2.57) 岁;孕周38~41周, 平均孕周 (39.81±1.02) 周。观察组:年龄24~42岁, 平均年龄 (33.74±2.15) 岁;孕周38~42周, 平均孕周 (40.14±1.15) 周。观察组产妇本次妊娠与前一次妊娠的时间间隔为2~9年, 平均间隔时间为 (4.31±1.14) 年。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所有观察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 研究与分析的方面如下: (1) 产妇选择剖宫产的原因:包括社会因素、胎儿窘迫、妊娠期高血压、产程进展异常、脐带绕颈等。 (2) 产妇的子宫情况:包括先兆子宫破裂的发生例数、发生率以及子宫破裂的发生例数和发生率。 (3) 术中及术后临床观察指标的情况:术中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 术后观察指标包括产后出血量及恶露持续时间。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所有数据的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计量资料用表示, 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剖宫产的原因比较两组行剖宫产的主要因素均为社会因素, 观察组占73.3%, 对照组占46.7%,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除此之外, 胎儿窘迫、妊娠期高血压、产程进展异常、脐带绕颈等也是常见的因素, 对照组由于妊娠期高血压、产程进展异常及脐带绕颈进行剖宫产的比例高于观察组 (P<0.05) 。见表1。

2.2 两组产妇的子宫情况比较两组产妇出现先兆子宫破裂的情况为:观察组出现5例, 发生率为11.1% (5/45) , 对照组出现1例, 发生率为2.2% (1/45) , 两组比较,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中, 有3例产妇出现子宫破裂, 子宫破裂的发生率为6.7% (3/45) , 对照组无子宫破裂者,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产妇术中及术后临床观察指标的比较由表2可见, 观察组产妇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术后的临床观察指标中, 两组的产后平均出血量以及恶露持续的平均时间相比,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剖宫产能够降低产妇的疼痛, 使难产等因素导致的产妇及胎儿死亡的发生率降低, 是临床常用的一项辅助生产技术[3]。近年来, 该手术的技术不断提高, 手术指征也不断增宽[4]。但是, 剖宫产引起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然较高, 轻者可出现腹痛、腹胀等不良反应, 严重者可出现感染、大出血、脏器损伤、子宫粘连、瘢痕子宫、胎盘前置等严重并发症[5]。

瘢痕子宫的形成原因主要为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前次剖宫产引起, 临床上, 由于前次剖宫产导致瘢痕子宫的发生率居多[6]。目前, 我国对于剖宫产手术指征的控制力度不够严格, 从而引起剖宫产的发生率持续上升。而且, 在剖宫产的手术指征中, 瘢痕子宫并不是绝对的指征, 但是, 临床实践表明, 许多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产妇都不愿意进行阴道试产, 而是直接选择剖宫产手术分娩, 主要原因为产妇、产妇家属及医务人员对妊娠结局的担忧[7]。医务人员对于阴道试产的信心不足, 担忧在进行阴道试产的过程中, 瘢痕子宫无法承受宫腔压力, 从而导致子宫破裂。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行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较多, 包括盆腔粘连、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先兆子宫破裂等, 对产妇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本文表明,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的原因主要为社会因素, 产妇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先兆子宫破裂以及子宫破裂等情况均明显较对照组严重。

综上所述, 对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 采用剖宫产分娩具有较高的风险, 临床实践中, 应该严格评估产妇是否符合剖宫产的手术指征, 慎重选择分娩方式, 尽可能将剖宫产率降低。

参考文献

[1]金敏丽.140例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21 (10) :1614-1616.

[2]唐蔚, 何力, 罗晓柳.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6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20 (18) :120-122.

[3]罗小年, 唐秋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及经阴道分娩安全性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 2014, 18 (12) :1585-1586.

[4]孙彦飞, 方浴娟, 张薏女.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二次剖宫产与非疤痕子宫剖宫产的对比研究〔J〕.中国性科学, 2015, 14 (6) :93.

[5]罗运平, 涂运珍, 赵丽.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176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 2015, 15 (7) :76, 78.

[6]方捐.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与非疤痕子宫剖宫产的临床对比〔J〕.现代养生, 2015, 28 (16) :271.

剖宫产瘢痕子宫妊娠 篇4

【关键词】 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诊断;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24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67-01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指孕囊或胚囊着床于前次剖宫产切口瘢痕部位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异位妊娠,是剖宫产远期并发症之一[1]。处理不当易导致大出血、子宫切除,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近年来,CSP随剖宫产率的上升而呈逐年增加趋势,早期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现对我院近三年间收治的8例CSP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2月——2012年12月于本院住院诊治为CSP患者共8例为研究对象,收集详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别经血β-HCG 测定,阴道超声检查或手術病理检查等确诊。一般情况如下:患者年龄为23岁-36岁,平均(29.56±2.46)岁;所有患者均有子宫下段剖宫产史,距离末次剖宫产手术时间为6个月-11年,平均(3.9±1.3)年;孕次2-5次,均有一次以上人工流产史。

1.2 临床表现 患者均有停经史,停经时间39d-65天,平均54.6天。5例常规超声检查发现;1例在外院门诊行药物流产术后大量阴道流血转入本院,2例误诊为宫内早孕行常规人工流产术,术中出现阴道大出血。

1.3 治疗方法 外院转入患者入院时出血量多无法控制,病情危急,且无生育要求行子宫次全切除术,1例在腹腔镜下行宫腔镜病灶清除,3例经腹行子宫切口妊娠病灶切除术,(其中2例行人工流产术中出现大量子宫出血,病人很快休克,考虑子宫穿孔可能,术后病理确诊。)患者均恢复良好,7天出院。其余3例根据血β-HCG、孕囊大小及孕周分别行①药物治疗1例甲氨蝶呤(MTX)50mg/m2深部肌肉注射+米非司酮50mg口服,日2次,共3d,一周后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正常,血β-HCG呈下降趋势,复用一次(仅用于β-HCG<1000U/L),血HCG降至正常,治愈出院。②药物治疗+清宫术2例米非司酮50mg口服,日2次,共3天,4天复查β-HCG下降后,超声引导下行清宫术,均成功。

2 结 果

8例患者有5例常规超声检查确诊,3例误诊为宫内妊娠处理后发现异常再次诊断确诊。经阴道超声的诊断敏感性文献报道可达84.6%[3],常用的超声标准:宫腔内及宫颈处未见孕囊,子宫峡部前壁切口瘢痕处见混合性包块或妊娠囊,周围血流丰富,子宫肌层薄弱等。所有患者血β-HCG的测定均为阳性。CSP48小时的血β-HCG滴度上升低于50%,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3]。另外,对阴道超声不能确诊的,磁共振成像及内窥镜发挥重要作用。

3 讨 论

由于CSP总体发病率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尚缺乏统一化的标准[4]。CSP作为剖宫产术的远期并发症,如未能及早发现或处理不当,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需尽早明确诊断并治疗。阴道超声是诊断CSP的首选检查方法,并可指导治疗。对剖宫产后再次妊娠者应高度警惕存在CSP的可能性,建议在终止妊娠前,均应行超声检查确定孕囊着床部位,一旦确诊为CSP,切忌盲目刮宫,应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安全﹑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对可能无法控制的大出血或保守治疗无效者选择手术治疗,尽可能保护器官,减少对人体损伤,减少对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创伤。药物保守治疗主要用甲氨蝶呤[5]和米非司酮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在本组资料中,3例选择一定范围内的血β-HCG及超声检查结果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清宫术均取得满意的疗效,避免了手术创伤,保留了患者的生育能力。现在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应用,在充分准备条件下行宫腹腔镜联合清除病灶,病人创伤小,恢复快。另外,临床医生应加强对CSP的认识及对剖宫产妇女的早孕筛查,做到正确诊断和及时处理;另一方面应该意识到降低剖宫产率的重要性,提高剖宫产手术质量及缝合技术;同时应加强宣传,降低剖宫产的社会性因素,并做好避孕措施,降低非意愿受孕。从而降低CSP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Einenkel J,Stumpe P,Kosling S,et al.Amisdiagnosed case of cae-sarean scar.pregnancy [J].Arch Gynecol Obstet,2005,271(2):178-181.

[2] Moschos E,Sreenarasimhaiah S,Twicker DM.First-trimester diagnosis of cesareah Scar ectopic pregnancy [J].J Clin Ultrasound,2008,36(6):504-511.

[3] Rotas MA,Haberman S,Levgur M.Cesarean scar ectopc pregnancies:etiology,diagnosis dna management[J].Obstet Gynecol,2006,(107):1373-1381.

[4] 王丹丹,杨清.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诊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005-2216(2012)09-0651-04.

剖宫产子宫瘢痕部位妊娠治疗进展 篇5

1 开腹手术治疗

1.1 子宫切除术

早期对切口妊娠认识不到位, 导致许多CSP孕产妇在早孕行人工或药物流产时, 足月顺产或剖宫产时出现子宫穿孔或大出血, 危急情况下为抢救生命行子宫全切术。目前对于中期妊娠才发现CSP患者如无并发症, 可密切观察下继续妊娠, 至足月分娩时, 如多种止血方法无效, 可采取子宫切除术。

1.2 开腹局部病灶切除术+子宫修补术

开腹行局部病灶切除术为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 病灶切除彻底, 手术简便易行, 安全有效, 并发症少。但由于开腹手术创伤较大, 目前多不使用, 仅在保守治疗失败后, 或患者出现严重出血病情危急时, 或患者刮宫术中出现子宫穿孔合并腹腔内出血时使用。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切口妊娠利用生殖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原理, 通过局部、全身或子宫动脉给药达到杀死妊娠组织的目的, 如:甲氨蝶呤 (MTX) 、5-氟尿嘧啶。随着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妇产科, 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开始用于切口妊娠治疗, 并取得满意疗效。主要适用于Ⅰ型CSP或侵犯肌层较少的Ⅱ型CSP。根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HCG) 的高低, 可全身、局部胚胎或子宫动脉灌注+栓塞的介入治疗给药。用药后监测β-HCG, 如下降非常满意, 可观察待妊娠组织自行排出。但治疗周期长, 血β-HCG降至正常水平约7~11周, 病灶完全吸收需12~17周。而且需多次复查HCG、B超, 不能排除大出血或持续性异位妊娠的风险。所以很多学者研究用药后行B超监护下刮宫术, 术后宫腔内放置双腔尿管压迫止血, 使得治疗时间明显缩短, 但行刮宫术时, 有子宫穿孔及大出血和副损伤的风险, 应在充分的监护及后续治疗准备下进行[10~13]。子宫动脉介入治疗后子宫侧支循环会在72h内建立, 行刮宫术应在此期间完成, 防止出现出血过多。介入治疗选择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 其吸收时间大约2~3周, 之后子宫血循环完全恢复, 术后复查患者月经周期及生育功能未发现有很大影响[14,15]。

3 腔镜手术治疗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日益发展与成熟, 许多学者报道经宫、腹腔镜下行局部病灶清除术治疗CSP, 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

3.1 腹腔镜手术治疗

有学者报道16例CSP患者行腹腔镜探查, 根据探查结果10例Ⅰ型CSP行腹腔镜监视下清宫术, 6例Ⅱ型CSP行腹腔镜下子宫切口瘢痕部妊娠病灶清除术, 术后宫腔均置双腔气囊导尿管压迫止血。两种手术方式, 均获得成功, 无并发症发生。总结腹腔镜手术治疗适用于Ⅱ型CSP及瘢痕妊娠部位子宫缺损>80%的Ⅰ型CSP, 因为妊娠囊向子宫浆膜层生长, 便于腹腔镜下操作, 手术适用于血运不丰富, HCG不高患者。但腹腔镜下手术要求术者镜下缝合技术精湛, 因为瘢痕妊娠处肌层薄弱、血运丰富, 切出妊娠组织后, 创面出血多, 术野模糊, 如缝合技术不佳, 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如术中出血过多, 及时中转开腹治疗。如预防出血过多可先行子宫动脉结扎或甲氨蝶呤药物处理后再手术, 减少术中出血量。术中处理膀胱与病灶粘连时, 注意解剖层次, 避免副损伤[16~18]。

3.2 宫腔镜手术治疗

学者报道经过甲氨蝶呤局部、全身或子宫动脉介入用药处理后, 使患者HCG下降至1000IU/L左右, B超监护下行宫腔镜下清宫术, 出血多者, 可电凝创面, 组织多者, 可用刮匙骚刮, 术后效果满意, 无大出血及子宫穿孔的发生[19]。此方法优势在于直视下放大的手术野, 可观察病灶与子宫肌层的关系, 可直视下点对点电凝止血, 妊娠组织残留的可能小, 副损伤小、恢复快。主要适用于无宫腔镜手术禁忌证的Ⅰ型CSP或侵犯肌层少的Ⅱ型CSP。但宫腔镜下手术操作空间小、难度大、风险高, 手术者应具备丰富的宫腔镜手术经验、高超的手术技巧及面对不良事件的处理能力, 较难在基层医院开展。

3.3 宫、腹腔镜联合手术

二者各有优势及局限, 联合后可互补降低手术风险, 扩大手术指征, Ⅰ型CSP、Ⅱ型CSP经预处理后均可实施宫、腹腔镜联合手术。优势在于术中可明确分型, 选择适宜手术方法;可结扎子宫动脉后手术, 减少术中出血量;宫腔镜术中出现子宫、膀胱损伤, 可及时发现并修补。但此手术腔镜联合使用, 手术费用较高, 对医师技术水平及临床经验要求很高。

4 经阴道局部病灶切术治疗CSP

对比宫、腹腔镜下手术的高风险、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医院设备的高要求及开腹手术的较大创伤, 近期经阴道局部清除术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 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接受。张祖威等报道:10例切口妊娠患者, 均行经阴道子宫切口疤痕妊娠病灶清除术, 手术均成功, 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其总结手术经验: (1) 为减少术中出血, 术前2U垂体后叶素宫颈注射。 (2) 术中分离膀胱子宫间隙时, 水压分离后锐性分离, 避免副损伤的发生。 (3) 妊娠组织务必完全清除后, 使用吸管负压清理宫腔。 (4) 应在器械指引下缝合子宫切口, 缝合时注意解剖层次, 防止再次发生子宫切口愈合不良, 造成憩室或微通道等, 避免再次CSP的发生。总结治疗经验, 认为此治疗方法可一次性清除病灶并保留子宫, 具有风险小、恢复快、术中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可在大多数已开展阴式手术的基层医院中的开展[20]。

5 高强度聚焦超声波治疗子宫切口妊娠

肖菊花报道利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波 (HIFU) 治疗20例子宫切口妊娠患者。HIFU设备采用的是FEP-BY-01型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仪 (北京源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患者适度充盈膀胱, 患者取俯卧位, 治疗前先测量靶波距, 然后行下波源定位, 以B超确定子宫切口妊娠囊位置, 确定治疗区域和范围, 然后根据操作要求一步步完成。每天或隔天治疗1次, 每次治疗时间约1h, 所有患者共治疗58次, 平均每例2.9次, 治疗结束后第5天、2周、4周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以及血清β-HCG检查。治疗后4周复查, HCG均降至正常, 14名患者切口病灶完全消失, 6例患者切口处可见壁薄囊肿。说明HLFU治疗子宫切口妊娠可局部灭活妊娠组织, 该方法无创、安全有效, 治疗中患者安全、痛苦小、副作用小、费用低廉, 而且无需住院[21]。

综上所述, 治疗方法多样, 应根据患者具体状况、病情缓急、CSP分型、血β-HCG含量及医院抢救设施及术者的综合能力统一评判, 选择医院设施具备而且术者熟练掌握的治疗方案, 争取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风险。

摘要: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的不断增加, 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 (CSP) 患者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 随着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其诊断上认知的不断提高与治疗方案的研究, 使其治疗方法不断的改进, 由早期的开腹局部病灶切除术或子宫全切术, 到以后的药物介入后刮宫治疗, 到后期宫、腹腔镜腔镜下手术治疗以及目前正在开展的经阴道局部病灶切除术, 甚至高强度聚焦超声波治疗子宫切口妊娠。随着治疗方法的逐渐改进, 治疗时间逐渐缩短, 对患者的创伤及术后合并症逐渐减少, 治疗成功率越来越高。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发病时的生命体征, 病灶相对于宫腔的具体位置和大小、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含量以及医院抢救设备及医务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综合考量评判, 施行个体化治疗, 争取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治 篇6

1 病例资料

1.1 患者, 孙咏梅 (病例号17679) , 28岁, 孕4剖宫产1, 自然流产2次。

于两年前因珍贵儿而行剖宫产术。此次停经54d, 因早孕而自行口服米非司酮、米索后阴道淋漓不断流血2d, 在我院门诊诊断为药流术后宫内残留而行刮宫术, 术前B超检查是宫颈内口扩张, 子宫下端及宫颈上端扩张, 内可见4.0cm×3.5cm大小的混合包块, 尿HCG (+) , 术中出血达800mL, 即行碘纱条填塞压迫止血、开通静脉、加强子宫收缩, 不见好转而急诊入院。失血性休克、子宫迟缓性出血而行次全子宫切除术。术中证实为瘢痕子宫妊娠 (病理相符) 。

1.2 患者, 李倩 (病例号29667) , 29岁, 两年前在当地医院行剖宫产术,

现因停经50余日, 阴道不规则流血10余日, 而在当地诊断为过期流产, 口服米非司酮及米索后因未见组织物排除, 且阴道流血量大于月经量而行清宫术, 术中刮出绒毛组织, 阴道出血达1000mL, 即给予卡孕栓1mg舌下含服, 阴道流血减少, 急送我院。妇查:阴道有少量暗红色血液、宫颈松可容一指, 子宫体软大于正常。B超示:子宫增大、子宫下段有3.5cm×2.0cm大小的不均质回声:宫体下段查尿HCG (+) , 考虑为子宫下段瘢痕妊娠。给予氨甲喋呤50mg肌内注射, 3d后再次肌注予氨甲喋呤50mg, 定期监测血HCG和B超, 20d后治愈出院。

2 讨论

2.1 病因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病因不明, 可能与: (1) 孕卵运行过快或发育迟缓有关。 (2) 胚胎穿透剖宫产瘢痕处的微小裂隙着床引起。 (3) 与剖宫产术后子宫术后瘢痕处的局部解剖或局部生化因子的改变有关。

2.2 诊断

由于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发病率很低, 临床表现与宫内早孕、先兆流产、宫颈妊娠相似。均有停经史、尿HCG (+) 血HCG升高, 有或无阴道不规则出血等, 早期诊断较困难, 易被忽视。本文首例因未考虑本病而行盲目清宫术, 通过例1使我们对本病有了进一步认识。故对例2立即做出了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提示对有剖宫产史的产妇清宫前应常规做B超检查, 早期做出诊断, 避免盲目清宫。

2.3 治疗

近年随着诊断及治疗技术的提高, 对子宫瘢痕妊娠的治疗, 已由单纯的子宫全切而改为多种方法联合的保守治疗。 (1) 子宫切除:适用于无法控制的阴道大出血而又无生育要求者。 (2) 碘纱条填塞、子宫动脉栓塞:适用于阴道大出血而有生育要求者, 且胚胎组织已基本清除者。 (3) 静脉或肌注氨甲喋呤:适用于阴道流血少而需要保留子宫者。现在经阴道超声引导下孕囊穿刺术联合术前应用氨甲喋呤治疗正在开展中。

综上所述, 子宫瘢痕妊娠的早期诊断甚为重要, 而B超检查是其确诊的重要方法。若B超提示: (1) 宫腔内空虚。 (2) 宫颈管内空虚。 (3) 孕囊位于子宫峡部前臂, 且孕囊与膀胱间肌层消失。 (4) 子宫矢状面可见子宫下段前壁连续中断孕囊周围血流呈环状。 (5) 前壁肌层菲薄。应警惕本病, 早期诊断既减少了患者的病死率, 还可以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

参考文献

[1]蔡仙丽.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早期诊断及处理[J].青海医学院学报, 1999, 20 (3) :21-23.

[2]王细文, 周春.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 2004, 31 (3) :156-158.

剖宫产瘢痕子宫妊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产科住院的128例再次妊娠孕产妇进行研究, 所有产妇均为二次分娩, 且此次分娩方式为剖宫产。根据产妇前次分娩是否为剖宫产方式将其分为瘢痕子宫组和非瘢痕子宫组。其中非瘢痕子宫组产妇88例, 最小年龄为20岁, 最大年龄为32岁, 平均年龄为 (26.3±1.5) 岁, 孕周平均为 (30.9±0.5) 周, 距产妇上次分娩时间为5~170个月, 平均时间为 (41.0±10.3) 个月;瘢痕子宫组产妇40例, 最小年龄为21岁, 最大年龄为33岁, 平均年龄为 (26.9±1.8) 岁, 孕周平均为 (30.6±0.7) 周, 距产妇上次分娩时间为5~170个月, 平均时间为 (41.0±10.3) 个月。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分娩时间等一般资料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产妇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比较两组产妇子宫情况包括先兆性子宫破裂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产后恶露持续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用±s表示, 先兆性子宫破裂发生率n/%表示, 组间比较分别采取t和χ2检验。若P<0.05, 则表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瘢痕子宫组和非瘢痕子宫组产妇手术指标比较

瘢痕子宫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产后恶露持续时间均明显高于非瘢痕子宫组产妇 (P<0.05, 表1) 。

2.2 瘢痕子宫组和非瘢痕子宫组产妇生先兆性子宫破裂发生率比较

瘢痕子宫组产妇中, 5例产妇出现先兆性子宫破裂, 发生率为12.5%:非瘢痕子宫组产妇中, 2例产妇出现先兆性子宫破裂, 其发生率为2.3%;瘢痕子宫组产妇先兆性子宫破裂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瘢痕子宫产妇 (χ2=5.564, P=0.0183) 。

3 讨论

剖宫产手术主要为了预防因阴道分娩对产妇以及新生儿所造成的损害, 然而WHO认为剖宫产率需<14%。最新临床调查研究报道, 我国剖宫产率比例达到50%, 这已经成为孕产妇分娩时选取的最主要生产方式[1]。剖宫产手术作为一种辅助性分娩方式, 极大地减少了由于难产而引起的母婴死亡。然而剖宫产手术对于孕产妇而言并非自然分娩方式, 较易发生术后并发症, 除了引起腹痛和腹胀等不良反应外, 还会出现感染、大出血、瘢痕子宫以及脏器功能受损等术后严重并发症, 严重时将导致产妇和胎儿死亡[2]。虽然剖宫产手术可迅速完成分娩, 消除各种因素对产妇和胎儿造成的伤害, 确保母婴安全, 但是其近期和远期的并发症不应被忽视。

剖宫产手术后留下的瘢痕子宫会导致胚胎难以在瘢痕位置着床, 而于子宫的下部进行着床, 从而引起胎盘前置, 此外由于子宫瘢痕位置的功能层会变薄和受到破坏, 胎盘为了能获得充分营养, 而深入基层底着床, 引起胎盘粘连发生。

本研究中, 瘢痕子宫组产妇的先兆性子宫破裂发生率要明显高于非瘢痕子宫产妇;同时瘢痕子宫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产后恶露持续时间均明显高于非瘢痕子宫产妇。综上所述, 剖宫产手术极大地增加了再次妊娠产妇二次剖宫产的风险, 因此临床上对产妇分娩应慎重选取分娩方式。

摘要:目的 比较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二次剖宫产与非瘢痕子宫剖宫产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产科住院的128例再次妊娠孕产妇进行研究, 根据产妇前次分娩是否为剖宫产方式将其分为瘢痕子宫组和非瘢痕子宫组, 并比较两组产妇子宫情况以及手术情况。结果 瘢痕子宫组产妇其先兆性子宫破裂发生率要明显高于非瘢痕子宫产妇 (P<0.05) ;同时瘢痕子宫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产后恶露持续时间均明显高于非瘢痕子宫产妇 (P<0.05) 。结论 剖宫产手术极大地增加了再次妊娠产妇二次剖宫产的风险, 因此临床上对产妇分娩应慎重选取分娩方式。

关键词: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二次剖宫产

参考文献

[1]杨桂香.剖宫产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临床探讨[J].河北医学, 2013, 19 (11) :1639-1642.

剖宫产子宫瘢痕部位妊娠误诊1例 篇8

患者, 35岁, G7P1, 因孕17+6周外院引产失败, 于2011年4月13日入我院。2009年, 孕足月, 因宫颈Leep锥切行剖宫产。末次月经:2010年12月5日, 孕50天因搬运重物, 曾阴道点滴流血, 院外诊断“先兆流产”, 并保胎治疗, 数日后流血停止, 因无生育指标, 2011年3月8日到某私立医院行药物引产 (米非司酮片200 mg+米索前列腺素片1.6 mg) 无效, 反复大剂量缩宫素静脉滴注仍无效, 于3月24日出院。出院1周后, 患者感下腹持续性胀痛, 无阴道流血, 于4月8日再次入某私立医院行药物引产 (方法同第1次) 仍无效。4月13日, 患者入我院, 入院查体:T 36.7℃, P 92/min, R 20/min, BP 100/60 mmHg, 一般情况好, 妇科检查:外阴及阴道无异常, 宫颈光滑, 宫口松弛, 宫底脐下3指。多普勒听诊胎心音148 /min, 腹部B超检查胎儿双顶径37 mm, 胎盘附着子宫前壁, 距切口处15 mm, Ⅰ级回声, 羊水41 mm, 子宫瘢痕处回声连续无过度薄弱区。入院后第2天行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100 mg, 7小时后阴道流出大量淡黄色液体, 无腹痛, 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预防感染。继续观察24小时, 其间偶感左下腹胀痛, 阴道无流血。因患者曾作Leep刀宫颈锥切, 考虑瘢痕致宫口难以扩张, 拟行宫颈封闭, 暴露宫颈, 探针探查宫颈, 见大量鲜血流出, 即纱布堵塞宫颈, 急查B超, 见宫内一成形胎儿, 双顶径38 mm, 未见心管搏动, 羊水25 mm, 胎盘附着宫底, 左侧宫底可见低回声, 提示死胎, 胎盘早剥。急查血常规:Hb 85 g/L, PLT 196×109/L, 凝血无异常, 配红细胞8 U, 送入手术室行钳刮术, 取出阴道内纱布, 见宫口已扩张, 胎体堵塞宫口, 钳夹出胎体后阴道大量流血, 患者迅速进入休克, 测血压为“0”, 急查血常规:Hb 68 g/L, PLT 101×109/L, PT 17.1 s, TT 11.35 s, APTT 45.1 s, FIB 1.75 g/L, 再次配红细胞5 U, 新鲜血浆1600 ml, 血小板1个治疗量抗休克, 钳夹出部分胎盘组织, 出血更汹猛, 高度怀疑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 立即剖腹探查, 见盆腔严重粘连。子宫如孕3月大小, 表面充血水肿, 下部壁软, 子宫峡部左侧有一8 cm×6 cm大小紫蓝色血管丛, 明显向盆侧壁凸起, 右侧卵巢正常大小, 左侧卵巢与阔韧带后叶粘连。剪开膀胱子宫反折腹膜, 发现子宫下段左侧肌层菲薄约2 mm, 血性浸润, 打开宫腔探查, 见胎盘组织附着子宫切口左侧角瘢痕处, 不能分离, 并向子宫峡部侧后壁及宫颈伸延, 病灶广泛活动性渗血, 超过子宫峡部面积1/2, 游离左侧输尿管, 行子宫全切术。标本送病理检查报告:子宫体下段侧壁明显出血坏死, 肌层变薄, 其中可见胎盘绒毛组织, 肌层中可见滋养细胞及纤维素样物质。结合临床诊断为:子宫体下段宫壁妊娠。术后恢复好, 顺利出院。出院诊断: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术后1月复查血β-HCG降到正常。

2 讨 论

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是指妊娠物位于既往子宫下段切口瘢痕处, 周围完全被肌层和纤维组织所包围的一种极其罕见而危险的异位妊娠[1]。本例曾多次人工流产, 剖宫产1次, 导致子宫内膜病变, 缺损, 瘢痕形成, 干扰受精卵在宫腔内着床, 孕50天阴道流血, 误认为先兆流产予保胎治疗, 至孕中期两次药物引产失败, 依沙吖啶引产大出血, 行子宫全切。误诊1月余, 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病理结构特殊性, 原子宫切口左侧角已达子宫峡部左侧壁, 胎盘种植于此, 并未向膀胱方向生长, 而是向宫颈及子宫峡部侧后壁延伸, 多次B超检查只注意子宫峡部前壁与膀胱间的关系, 未发现异常, 多次引产造成危及生命的大出血。

本次引产的全过程应吸收的教训:①对本病认识不足, 因此对病史中早期阴道流血症状注意不够, 轻率以先兆流产解释, 孕中期两次药物引产失败, 竟未注意到患者多次人工流产, 并有剖宫产史, 子宫内膜缺如受损, 受精卵种植于存在内膜缺损的子宫瘢痕处, 发生底蜕膜缺失或蜕化不足致胎盘植入的风险, 致使继续误诊, 使患者遭受反复“引产”的痛苦;②严格控制宫颈锥切、剖宫产手术指征, 剖宫产术中一定要将右旋子宫复位, 子宫切口呈向上弧形, 以免切口撕延伤及子宫动脉干, 引起切口愈合不良;③多次反复诊治失败的病例, 要进行详细的彩色B超 (阴道、腹部) 和MRI检查。此病例十分特殊, 提醒我们, 凡遇到刮宫及剖宫产史者, 因妊娠而行宫腔操作时, 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或多种引产方法失败者均应考虑此病。临床上对待任何患者, 必须扩大思维范围, 仔细询问病史, 认真进行各项辅助检查, 争取做到早期诊断,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

参考文献

剖宫产瘢痕子宫妊娠 篇9

【关键词】剖宫产;瘢痕子宫;妊娠孕中期;引产方法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107-01

研究指出,瘢痕子宫中期妊娠的引产一直被认为是临床上的绝对禁忌症,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孕中期对的引产的成功率大大提升。为了进一步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地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我们对80例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现将研究成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来我院就行就诊的80例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妇女。我们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些妊娠妇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保持这两组妊娠妇女的数量一致。这些妊娠妇女的年龄在23-34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26.8岁,他们的孕周在18-26周之间,其平均孕期为20.3周左右。经查,所有妊娠妇女均为瘢痕子宫妊娠妇女且肝肾功能正常,且均为自主要求终止妊娠。经过对比,两组妊娠妇女在年龄、孕期以及身体状况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方法 我们对对照组妊娠妇女采用依沙吖啶进行引产治疗,对实验组妊娠妇女采用依沙吖啶联合米非司酮的方式进行引产治疗。对实验组妊娠妇女进行用药治疗的原则为:依沙吖啶100mg经羊膜注入(与对照组方式相同),米非司酮每天两次,一次50mg,口服用药。

1.3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我们对两组妊娠妇女的引产成功率、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发生胎盘粘连及软产道损伤情况、胎盘排出时间和产后出血情况进行对比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我们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统计结果采用t检验和标准差方式,用p<0.05表示相比之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妊娠妇女的引产成功率要略高于对照组妊娠妇女,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异相比具有不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妊娠妇女发生胎盘粘连以及软产道损伤的比率明显要低于另一组妊娠妇女,二者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实验组妊娠妇女的胎盘排出时间以及产后出血两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妊娠妇女,二者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统计数据见下表:

3.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对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孕中期妊娠进行引产时难度较大的原因在于孕中期宫颈的成熟度不够,加上瘢痕子宫的肌纤维都已经断裂无弹性,所以会引发操作困难和多种并发症。依沙吖啶是临床上常用对的引产治疗方式,其直接作用于胎盘,通过酶作用直接使细胞死亡,同时引发宫缩,利于胎盘排除,但它会导致妊娠患者发生强直性宫缩的可能。米非司酮作为一种孕酮拮抗剂,它能够竞争性的结合受体,提升子宫的前列腺素水平,最终导致流产。研究指出,这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孕中期妊娠进行引产时有很好的疗效,为了探讨这两组药物联合应用的实际效果,我们特意作此研究,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实验组妊娠妇女的引产成功率要略高于对照组妊娠妇女,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异相比具有不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妊娠妇女发生胎盘粘连以及软产道损伤的比率明显要低于另一组妊娠妇女,二者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实验组妊娠妇女的胎盘排出时间以及产后出血两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妊娠妇女,二者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这与临床上类似研究的报道结果相一致,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临床上采用依沙吖啶联合米非司酮的方式对瘢痕子宫妊娠孕中期妊娠妇女进行引产治疗的效果显著,妊娠妇女的引产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安全性较高,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邹丽颖,范 玲. 疤痕子宫孕妇孕中晚期引产的方法探讨[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5( 1) : 17-21.

[2]黄红英.乳酸依沙吖啶 、米非司酮 、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方法用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7):184-185,187.

[3]魏 宏,高 万里,白 云 ,等.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临床分析 [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4):124-127.

[4]黄 晓清.剖宫产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方法探讨 [J].中 国医药导报,2011,8(18):58-60.

[5]巨 霞.米非司酮联合水囊终止瘢痕子宫中期妊娠临床观察 [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3):47-48.

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处妊娠的处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患者, 年龄29岁~41岁, 平均年龄 (35.1±2.5) 岁;前次剖宫产时间到此次瘢痕处妊娠时间相隔3年~10年, 平均 (5.8±2.6) 年。

1.2 方法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取合理治疗方法, 注意应用保守治疗措施, 临床往往选取的药物有甲氨蝶呤 (MTX) 、米非司酮、天花粉等, 具有杀伤滋养细胞作用, 最常选用药物为甲氨蝶呤, 一般为全身性应用或局部进行注射。甲氨蝶呤对于异位妊娠症状具有广泛作用, 治疗效果良好, 根据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HCG) 水平及包块大小确定是否采取药物治疗, 常规应用剂量20 mg, 通过肌内注射, 1次/d, 持续应用5 d。而有的患者则采取米非司酮、中药等联合治疗方法, 动态观察患者β-HCG水平、包块大小确定是否应追加治疗。

子宫动脉栓塞 (UAE) 治疗:此方法是一种介入治疗措施, 通过股动脉进行插管, 选取新鲜明胶海绵颗粒进入子宫动脉, 术前使得血小板发生快速聚集, 形成血栓。由末梢端栓塞一直引至主干处, 动脉管腔均完全闭塞, 不会导致毛细血管网遭受损坏, 栓塞后14 d~21 d血栓开始被吸收, 3个月后可完全吸收。栓塞手术过程中血管灌进MTX, 导致子宫血管出现闭塞现象, 出血量减少, 并可杀伤滋养细胞, 增加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临床治疗观察中需按照患者具体症状、包块大小、B-HCG水平、生育要求等进行适宜手术治疗, 主要手法方式包括刮宫术、宫腔镜下孕囊去除术、腹腔镜手术、经腹瘢痕部位妊娠物切除或子宫切除术。

2 结果

治疗53例占88.3%存在妊娠早期阴道不规则性流血现象, 11例占18.3%出现下腹部隐痛情况;28例患者术前误诊宫内早孕和 (或) 伴先兆流产, 16例稽留流产, 4例宫颈妊娠, 4例误诊为侵蚀性葡萄胎;8例术前B超诊断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 52例人工流产或刮宫手术时大出血后应用B超完成确诊。60例患者中52例通过MTX配合米非司酮等药物实施保守治疗, 4例采取UAE配合药物完成治疗, 4例实施子宫全切术治疗, 均治疗成功。

3 讨论

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因孕卵、滋养细胞种植到子宫瘢痕微小裂隙位置且于此出现生长发育现象。若此情况发生则往往导致大出血、子宫破裂等较为严重并发症, 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应及时予以诊断治疗[1]。按照患者实际情况予以不同治疗措施, 若患者未发生出血、腹痛症状, 或出血量少、孕周小通常选用保守治疗方法。出血量较多、孕周较大、存在子宫破裂现象等急危状况时, 需积极采取开腹治疗, 如子宫全切、次全切、楔形切除术等。若患者瘢痕处妊娠无明显腹痛和阴道出血等临床症状时, 具有误诊成流产或宫内早孕而实施刮宫术治疗。因为子宫瘢痕处肌层收缩力下降, 刮宫后极易发生大出血现象或有子宫穿孔危险[2], 所以存在剖宫产史患者, 出现阴道出血、腹痛症状时需考虑是否为瘢痕处妊娠, 且予以超声检查, 进行准确诊断, 防止发生误诊、误治现象。

根据统计显示, 及早实施阴道超声检查诊断CSP且采取药物保守治疗, 可以得到较高治疗成功率, 主要诊断标准为:未发生宫腔妊娠;未存在宫颈管妊娠;妊娠囊生长于子宫下段前壁位置;妊娠囊与膀胱间子宫肌层具有一定程度的缺陷。伴随对此疾病机制进一步认识, 及早予以诊断治疗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仅可以保留患者生殖能力, 且能够减少患者所受到的创伤。早期妊娠且存在子宫瘢痕妊娠时可实施药物治疗, 术前检测患者β-HCG水平, 肌肉注射20 mg甲氨蝶呤, 1次/d, 持续应用2 d~5 d;且可予以米非司酮进行辅助治疗, 25 mg每隔12 h服用1次, 持续治疗2 d~5 d。临床可在宫颈处注射天花粉, 辅助服用米非司酮, β-HCG水平降低同时, 可采用甲氨蝶呤治疗。药物治疗需注意观察患者阴道流血现象, 1周接受1次超声诊断, 2周检测1次β-HCG水平, 直到β-HCG水平保持正常。临床早期应用药物治疗方法外, 科依据患者孕周、胚囊直径、β-HCG水平、出血量等情况予以刮宫术、子宫动脉栓塞术、局部病灶切除子宫修补术或宫腹腔镜等措施, 晚期子宫瘢痕妊娠由于大量出血往往选择子宫切除术治疗[3]。

治疗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处妊娠最主要的目的为消除病灶, 保全子宫。在本组患者中, 52例通过甲氨蝶呤配合米非司酮等药物实施保守治疗, 4例采取UAE配合药物完成治疗, 2例予以子宫全切术治疗, 均治疗成功。所以患者通过诊断后, 疑似子宫瘢痕处妊娠不可随意应用刮宫术, 可注射甲氨蝶呤, 有效阻滞滋养细胞发生分裂增殖, 在β-HCG水平明显下降后, 可予以相应吸宫术等。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也需予以药物进行辅助治疗。由此可见, 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处妊娠处理过程中, 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需尽可能降低患者子宫切除术概率, 应全面了解患者情况, 及时采取正确有效方法进行治疗, 确保患者及时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 (CSP) 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患者, 分析其临床资料, 选用合理治疗措施, 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60例患者均经剖宫产术后人工流产, 52例采取保守疗法, 4例采取子宫动脉栓塞 (UAE) 联合药物治疗, 4例予以子宫全切术治疗。结论 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应用常规超声检查可以进行确诊, 了解其临床征象特点能够增加诊断率, 予以合理治疗方法, 增加有效性、简便性, 便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瘢痕处妊娠,临床特点

参考文献

[1]王玉婷, 郭广林, 郭红艳.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 26 (3) :285-186.

[2]王雪, 贺国丽, 王圣坦, 等.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29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6) :1044-1045.

上一篇:领导者价值观下一篇:新年新期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