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术后(精选8篇)
瘢痕疙瘩术后 篇1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不同形态瘢痕疙瘩术后采用不同方式放射治疗的治疗效果, 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共收治332例瘢痕疙瘩患者, 瘢痕疙瘩数目518处, 全部瘢痕疙瘩行手术切除, 放疗开始时间均为术后8h内。24h内放疗两次, A组, 362处瘢痕疙瘩术后采用6MeV电子线放疗, 第一次, 剂量5 Gy, 第二次, 剂量4 Gy, 第3~7天每天2Gy, 总剂量19`Gy/7次/7天。B组, 156处瘢痕疙瘩术后采用192Ir后装敷贴放射治疗, 第一次, 剂量5 Gy, 第二次, 剂量4 Gy, 第5天放疗第三次, 剂量3Gy, 总剂量12`Gy/3次/5天。结果 瘢痕疙瘩术后放疗随访1~7年, 所随访病例332例患者中, A组, 瘢痕疙瘩362处, 治愈343处, 治愈率为94.75%;好转19处, 好转率为5.25%。B组, 瘢痕疙瘩156处, 治愈156处, 治愈率为100%。结论 不同形态瘢痕疙瘩术后采用不同方式放射治疗效果较好,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瘢痕疙瘩的好方法。
关键词:瘢痕疙瘩,放射治疗,手术
瘢痕疙瘩是指皮肤在创伤后, 由于大量结缔组织增殖和透明变性而形成的瘢痕过度增长, 超出原有损害范围的一种皮肤良性肿瘤[1], 临床上较多见, 常常引起局部红斑、瘙痒和疼痛等临床症状, 影响皮肤美观, 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生理上的痛苦, 我院自2005~2011年采用不同方式放射治疗332例, 518处不同形态瘢痕疙瘩,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32例不同形态瘢痕疙瘩, 男142例, 女190例, 年龄:13~65岁, 病程1~42年, 多发184例, 单发148例, 瘢痕疙瘩数目518处, , 分布部位:胸部151处、腹部143处、面部82处、肩背部74处、四肢66处、, 面积大小0.3 cm×2.5cm~~2.0 cm×16 cm, , 厚度0.2-0.8cm, 术前曾接受药物注射、手术切除等治疗的有42例, 初次治疗的290例。部分症状轻微, 部分局部瘙痒、疼痛, 个别瘙痒难受, 疼痛难眠。
1.2 方法
治疗方法:全部患者瘢痕疙瘩在我院整形外科手术切除, 切口弯曲不规则, 作为A组, 瘢痕疙瘩362处, 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PRIMUS数字直线加速器6 MeV电子线, 美国PROWESS治疗计划系统做计划, 在距离创面10 cm处进行照射, 照射野范围包括切口及其周缘1.0cm, 照射时在切口皮肤上都加用了1.0cm厚的组织补偿物 (腊块) , 24h内放疗两次, 术后8h内第一次放疗, 剂量5 Gy, 第二次, 剂量4 Gy, 第3~7天每天2Gy, 总剂量19`Gy/7次/7天。切口为一条直线的伤口, 作为B组。瘢痕疙瘩156处, 采用192Ir后装敷贴放射治疗, 用巴黎系统设计治疗计划, 步进点距离为0.5~~1cm, 参考点距离为皮下0.5 cm, 24h内放疗两次, 术后8h内第一次, 剂量5 Gy, 第二次, 剂量4 Gy, 第5天放疗第三次, 剂量3Gy, 总剂量12`Gy/3次/5天。疗效评价判断标准按文献标准来进行疗效判断。治愈:痛痒等临床症状消失, 瘢痕的质地变软, 局部恢复正常, 瘢痕厚度与正常皮肤相平或局部病变得到了显著改善, 瘢痕的厚度变平, 不凸出皮肤。好转:痛痒等临床症状部分得到改善, 局部病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瘢痕的厚度变薄, 其厚度<2mm。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凸出皮肤, 厚度>2mm, 呈进行性生长。
1.3 随访
方法电话回访或门诊复查随访, 随访时间为1~7年。
2 结果
332例不同形态瘢痕疙瘩患者, 瘢痕疙瘩数目518处, A组:瘢痕疙瘩362处, 治愈343处, 治愈率为94.75%;好转19处, 好转率为5.25% (全部为局部复发) 。B组:瘢痕疙瘩156处, 治愈156处, 治愈率为100%, 所有病人中未出现明显皮肤放疗反应。
3 讨论
瘢痕疙瘩是一种由纤维母细胞增殖及凋亡平衡失调所导致的一种良性疾病[2], 瘢痕疙瘩患者的瘢痕大小、厚度及病程的长短对其疗效有着直接影响, 瘢痕小、厚度小及病程短的患者疗效尤为显著。瘢痕越厚疗效越差。利用射线治疗瘢痕疙瘩始自1906年, 其机制主要是电离辐射抑制或破坏成纤维细胞增生, 减少胶原纤维合成与沉积。达到减轻瘢痕增生的目的[3]。电子线对皮肤表面表浅肿瘤效果好, 从皮肤表面到一定深度剂量分布均匀, 皮肤表面剂量高, 深度剂量低, 外照射野定位准确。192Ir产生的γ射线, 作用于病损部位产生电离辐射作用, 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水肿、炎性改变, 血管闭合, 最后被纤维细胞代替,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尤其是治疗非好发部位的瘢痕疙瘩时临床疗效较理想。术后24h内大多数切口长出幼稚母细胞, 不稳定胶原纤维为主要成分, 且对放射线较敏感, 射线能够有效地抑制母细胞的增殖, 抑制切口处毛细血管芽增生, 减轻炎症, 使胶原纤维代谢达到一定相对的平衡, 同时还有一定的止血、抗感染作用。所以, 在24h内给予较大放疗剂量为最佳。所有病人中未出现明显皮肤放疗反应。但对特殊部位的疤痕疙瘩不主张放疗, 如胸腺、眼周、儿童及未生育患者的生殖系统附近, 以防止带来不良后果。所有A组局部复发患者, 是因为疤痕疙瘩长度超过10CM, 并且位于胸肋间, 不在一个平面上, 摆位存在难点, 导致切口剂量分布不均。复查发现后, 用后装敷贴放射治疗加量, 6GY/2次/2周。疤痕疙瘩消失。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现代皮肤性病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1021.
[2]Lou S, Benathan M, Raffoul W, et al.Abnormal balance between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tic cell death in fibroblasts derived fromkeloid lesions[J].Hast Reeonstr Surg, 2001, 107 (1) :87.
[3]黎鳌.烧伤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25-326.
瘢痕疙瘩的古代中医外治笺方初探 篇2
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7-0046-02
中医学对瘢痕疙瘩研究较早,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西汉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宋《太平圣惠方遗方》都有治疗瘢痕的记载。瘢痕疙瘩的中医命名很多,明代《证治准绳疡医》称黄瓜痈,清代《医宗金鉴》称肉龟,近代名医赵炳南将其命名为锯痕症,其他命名有肉蜈蚣、蟹足肿等。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素有湿毒内蕴或肺胃湿热,复有金刀、火毒和毒虫外伤,伤及肌肤,气滞血瘀,瘢痕增生,日久而成瘢痕疙瘩。现代中医对瘢痕疙瘩有了新的认识,《中国中医大词典》认为“此症是由心肾二经受邪所致”;史鸿泰等对瘢痕的病机提出“实证是其本,虚证是其标”的新理论。临床上常用的治法有清热解毒,疏风止痒法;养阴益气,养血润燥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祛湿化痰,止痒止痛法。尽管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但疗效较差,所以本病仍是中医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希望中医古方能为广大医师提供治疗本病的新思路。
1 灭瘢膏方
《刘涓子鬼遗方》[1]卷第五。组成:鸡矢白30 g,辛夷仁12 g,白附子06 g,细辛06 g。用法:以上4味,酒浸1宿,以羊脂1200 g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伤瘢以甘草汤洗讫,涂之。一方有桂心06 g。分析:方中鸡矢白可灭瘢痕,辛夷能治面生酐的面脂用,主光华。白附子治面飦瘢疵,头面痕,入面脂用。现代药理研究,辛夷15~30%煎剂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细辛具有抑菌、麻醉、镇痛作用。以上4味均是治瘢痕疙瘩之常用药,羊脂作为赋型剂。本方用法独到之处,是先以甘草汤洗。
2 六物灭瘢膏方
《刘涓子鬼遗方》卷第五。组成:衣中白鱼、鸡屎白、鹰粪白、芍药、白蔹、白蜂等分。用法:以上药研如粉,以乳汁和,涂瘢上,日三良。分析:方中芍药,在皮肤科中常赤、白并用,取其养血活血之功,而达润肤之效。鸡矢白,苦咸凉,可利水、泄热、祛风、解毒。在《别录》、《日华子本草》及《医林纂要》中分别称其有“软坚去积”,“灭瘢痕”之作用。现今报道,用鸡矢白与人乳按比例制成白色乳剂治疗角膜斑痕。白蔹,其性味苦甘辛凉,可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鹰粪白微寒有小毒,主治“伤挞灭痕”。陶弘景曰:单用不能灭瘢,须合僵蚕、衣鱼之属为膏,乃效。”衣鱼,为衣鱼科昆虫衣鱼的全虫。多生于古旧的房屋和古书中,畏光好蠹食书籍、衣服及浆糊,胶质物质。
3 灭瘢痕方
31 《备急千金要方》[2]卷六 组成:禹余粮、半夏等分。用法:上药为细末,以鸡子黄和,先以新布拭瘢令赤,以药涂之,日2次。勿见风,十日差,十年者亦减。分析:方中半夏须生用,生半夏味大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药理实验证明其提取物中有烟碱样扩张毛细血管作用,故可治疗瘢痕。禹余粮系褐铁矿的天然粉末,含三氧化二铁及其他杂质,色褐色或黄色,故有改变瘢痕皮肤颜色使之接近正常肤色作用。鸡子黄又是一味大有补益作用的食物性药,味甘性平,善养心血,滋阴润燥。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中富含蛋白质,脂肪及大量卵磷质,因此,有利于表皮细胞的生长。其用法亦颇具匠心;以洁净的新布(白布为佳)搽拭患处,使之发红(充血),则药物易于发挥作用,产生生皮灭瘢效验。
32 《太平圣惠方》[3]卷第四十 组成:鹰屎白200 g,辛夷30 g(去毛壳),白附子1 g(生用),杜若1 g,细辛15 g。用法:上药,捣筛为散,以酒200 mL,浸3宿,用羊脂1200 g,以慢火同煎候酒欲尽,绵滤去滓,再熬成膏,於瓷盒中盛,以傅瘢上,日三五度妙。分析:方中鹰屎白微寒,为治伤挞灭瘢痕之要药。辛夷、杜若,辛香走窜,有散风祛邪之功;白附子、细辛可祛风止痛。诸药酒浸,配以羊脂熬炼成膏外用,则有祛风散热毒、活血脉、通经络,润肌肤、止痛痒、灭瘢痕的作用。
33 《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 组成:鹰屎白5 g,白僵蚕60 g。用法:上药,捣罗为末。每用时,以蜜和如稀汤,涂于瘢上,日三上用之。分析:鹰屎白、白僵蚕均是灭瘢常用药。前者性微寒,有小毒,有消积、杀虫、去面疱鼾黩及瘢痕作用。陶弘景认为,本品单用不能去瘢,须合僵蚕、衣鱼之属为膏乃效。方中鹰屎白量一般略多于僵蚕,为本,蜜和之,取蜜有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之效以助药力,久用可使瘢处生新肉。
34 《医方类聚》[4]卷七十八、头面门(千金方) 组成:猪脂1500 g,白芷30 g,当归30 g,鹰屎白15 g。用法:将猪脂拌于鸡饲料内。饲乌鸡一只,3日令尽,取鸡白屎,与白芷,当归同煎,候白芷色黄,去滓,与鹰屎白搅,令稀稠得所,敷瘢上,日3次。分析:猪脂甘、微寒,性能滋润,有利血脉,散风热、悦皮肤、生毛发之效。然以猪脂直涂,不能有明显作用,故以之饲乌鸡,令鸡大量食之,则脂不能尽消而随屎而下。乌骨鸡得木水之精,入肝肾血分。鸡屎白性微寒,利小便、止遗尿,尤有“灭瘢痕”之功。是一举而得猪脂、屎白之效。鹰屎白亦主灭瘢痕;当归、白芷活血散风,引诸药之力外达于皮肤,久用之,
瘢处自可生新血脉、皮肤,而赤肿疙瘩者,可转柔软,与正常皮肉差近矣。
4 小结
目前对瘢痕疙瘩的外治法多为零散的单方、验方。应严格制定中医的诊断标准,进一步研究并制定出统一的对瘢痕疙瘩轻重及新旧程度的分级及辨证分型。在治疗上,应加大对临床上疗效显著且重复性好、复方的研究力度,对于不同证型的瘢痕疙瘩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多种治法结合应用,以取得更好的疗效。多研发一些应用方便、切实用于不同类型的、针对性强的外用制剂,进一步突显出中医药的独特优势[5]。
参考文献:
[1]南宋·龚庆宣编刘涓子鬼遗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2]唐·孙思邈编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9
[3]宋·王怀隐编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4]盛增秀医方类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
瘢痕疙瘩术后 篇3
关键词:瘢痕体质,甲状腺术后,90锶敷贴,预防性治疗
瘢痕体质的病人由于皮肤损伤(手术、创伤等)易诱发瘢痕疙瘩,颈部是易发部位,甲状腺手术后皮肤损伤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引起胶原合成与沉积,形成组织胶原团块,而发生瘢痕。怎样使瘢痕体质的病人在还未发生瘢痕前做好预防性治疗,减少或不发生瘢痕。2004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院做甲状腺手术,临床确诊为瘢痕体质的61例病人。33例病人自愿用90锶敷贴治疗,与未进行90锶敷贴治疗的28例病人进行比较,发现用90锶敷贴器预防性放射治疗是一种有效防止瘢痕形成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院做甲状腺手术,临床确诊为瘢痕体质的61例病人。33例病人在甲状腺手术后自愿用90锶敷贴治疗,为实验组;28例甲状腺手术后的病人因各种原因未进行90锶敷贴治疗,为对照组。
1.2 治疗仪
Sr-90/y-90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同位素室提供,尺寸为20 mm×20 mm,吸收剂量为(3.1×10-2)Gy,每年定期进行1次吸收剂量率校正。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手术方式均为颈丛麻醉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均用美容线缝合切口。手术方式、术后护理、观察疗效时间均一致。对照组按甲状腺术后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手术后第3天伤口无渗液、渗血后开始运用90锶敷贴器进行治疗,将仪器均匀紧贴皮肤,直接照射甲状腺术后切口部位,各照射野互相连接好,不能重叠,皮损周围正常组织用泊胶材料覆盖防护,保护周围健康皮肤,稍加按压,立即开始照射计时。实验组病人每次照射剂量300 Rad,每次间隔1 d照射,共照射10次,总剂量为3 000 Rad。
1.3.2 疗效观察
①痊愈:切口平整呈线状,痛痒症状消失, 触之无硬结,功能恢复正常,随访1年无改变[1];②无效:切口愈合处略变宽,出现增生性瘢痕,瘢痕略高于皮肤2 mm,未继续增生。
1.3.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后3个月、半年、1年跟踪观察疗效。实验组33例瘢痕体质病人经90锶敷贴预防性治疗,照射部位未出现红肿、充血、渗出、水疱等 ,无一例感染,只有2例出现轻度瘢痕,瘢痕略高于皮肤<1 mm,这2例病人经第2次用同样剂量、次数、间隔时间90锶敷贴治疗后均痊愈,其余31例瘢痕体质病人未出现瘢痕,术后切口平坦呈线状、美观,治疗总有效率达93.93%;瘢痕发生率为6.06%。对照组28例病人均出现增生性瘢痕,瘢痕发生率为100.00%,瘢痕高于皮肤>1 mm,并伴有痒、痛等症状[2],严重者造成一定的功能障碍。两组经比较χ2=53.4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病人出现瘢痕后经用同实验组剂量、照射次数、时间90锶敷贴治疗后均痊愈。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瘢痕体质的病人知道颈部形成瘢痕后影响美观,非常想治疗,但对90锶敷贴治疗有误解,认为该项治疗是一种放射治疗,担心受到辐射后影响身体健康,而甲状腺切口在颈部,害怕危及邻近的重要器官的功能,如心、肺、脑等,担忧伤口愈合不良;尚未生育的女性担心治疗后影响今后的生育功能等。所以,应及时了解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对病人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告知病人90锶放射出β射线,能量强、穿透力小(3 mm左右)、作用表浅,对深部组织和周围器官不产生损害[1] 、预防增生型瘢痕剂量小、不影响愈合,以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2]。
3.2 严密观察治疗部位的皮肤反应
在疗程中如有红肿、灼热、瘙痒、疼痛等症状应停止治疗,并给予对症处理[2]。如治疗过程中出现局部皮肤瘙痒,可给予小剂量过敏药物。
3.3 皮肤护理
切口及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治疗中不宜用热水烫洗和抓搔,以防感染。如切口出现渗血、渗液暂不做敷贴治疗。
3.4 治疗要求
施治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医师设计的治疗方案进行,准确计算敷贴时间,不得随意加减剂量,如需要增减剂量时由医师决定。敷贴的治疗面积应按医师指定的治疗面积,敷贴器应均匀接触病变部位,各照射野互相连接好,不能重叠,注意保护敷贴部位周围皮肤。
3.5 治疗结束后的注意事项
治疗结束时应向病人讲清治疗部位近期内可能出现的局部色素沉着, 完全消失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在1个月~2个月,消除病人紧张情绪。敷贴器要妥善保管,做好安全防范和放射防护工作,敷贴器治疗面不能对着照射病人的眼部或其他部位。嘱病人不能触碰敷贴器,应放置在安全地方。
4 讨论
瘢痕体质病人,术后易发生增生性瘢痕,特别是颈部更易发生瘢痕,90锶敷贴器上的放射性核素在衰退过程中释放β射线,作用于损伤皮肤,减少胶原合成与沉积[3],而短射程使病变下正常组织接受射照少、损伤小[1]达到治疗和预防瘢痕形成的目的。传统的治疗是瘢痕形成后再进行治疗,相对被动,甲状腺手术后一旦瘢痕形成,手术切除易复发,单纯手术切除复发率达55.0%~100.0%;冷冻治愈率仅为 33.2%,复发率 100.0%;药物治疗疗效亦欠佳[2]。如果颈部切口处瘢痕增生,不仅影响美观,而且严重者可造成一定的功能障碍,影响活动,对病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对那些年轻女性和爱美人士来说,预防瘢痕增生尤其重要,不但可以减轻病人心理负担,而且也达到美容的目的。
有研究认为,预防瘢痕的形成比出现瘢痕后再进行治疗更有价值和意义,治疗效果要好得多,将被动治疗变为主动预防。有效地预防增生性瘢痕的产生,经问卷调查病人满意度达到97.8%。本研究发现敷贴治疗增生性瘢痕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疗程短的治疗方法,这与尚秀清等[3] 研究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1]赵玉兰,李汉银.90锶/90钇敷贴治疗增生型疤痕疙瘩疗效观察[J].实用放射杂志,2006,22(1):36.
[2]封娟毅,王社教,宋厂义,等.90锶大剂量敷贴治疗增生性瘢痕临床应用[J].中华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17(6):384-385.
瘢痕疙瘩治疗的临床探讨 篇4
关键词:瘢痕疙瘩,联合疗法
瘢痕疙瘩 (keloid) 为皮肤损伤后, 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和透明变性而引起的良性皮肤肿瘤。是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 胶原合成代谢机能失去正常的约束控制, 持续处于亢进状态, 以致胶原纤维过度增生的结果, 它表现为隆出正常皮肤, 形状不一, 色红质硬的良性肿块。患者多具有瘢痕体质, 有色人种较易发病。本文就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进行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表现
瘢痕疙瘩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 一般皮损初起为小而坚实的红色丘疹, 缓慢增大, 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表现为高出周围正常皮肤、超出原损伤部位的持续性生长的肿块, 扪之较硬, 弹性差, 局部痒或痛, 早期表面呈粉红色或紫红色, 晚期多呈苍白色, 有时有过度色素沉着, 与周围正常皮肤有较明显的界限。病变范围大小不一, 从2~3 mm丘疹样到大如手掌的片状。呈蟹足状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 (又称“蟹足肿”) , 表明光滑发亮。早期进行性皮损, 表面呈红色、潮红或紫色, 充血明显, 有触痛, 呈橡皮样硬度;静止期表面颜色变浅, 质地坚硬, 多无直觉症状。应与肥厚性瘢痕鉴别, 肥厚性瘢痕一般不超过原损伤范围, 无蟹足状伸展, 皮损一至数年后可变平。
1.2 病因
目前医学认为造成瘢痕疙瘩的病因有以下几方面。
1.2.1 内因
①内分泌紊乱:瘢痕疙瘩的形成与内分泌的改变有一定关系。绝大多数的瘢痕疙瘩发生在青春期。在妊娠期, 瘢痕疙瘩有明显的症状加重和体积增大, 绝经期后瘢痕疙瘩逐渐消退萎缩;②瘢痕体质:这种体质多属家族遗传, 具有家族倾向, 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均有报道。特别是在多发的、严重的瘢痕疙瘩, 其阳性家族史更为明显。多数是交叉遗传, 但不传染;③免疫学改变:近几年, 对瘢痕疙瘩的病因形成了一种新的概念, 认为是包括免疫球蛋白在内的特殊的免疫反应。
1.2.2 外因
①外伤:包括烧伤、烫伤、刀伤, 甚至是轻微外伤, 如蚊虫叮咬、预防接种、打耳孔、纹眉、针刺伤等;②皮肤疾病:包括蜂窝组织炎、粉刺、化脓性汗腺炎、毛发囊肿、异物反应以及疱疹、天花、牛痘等, 局部感染均与瘢痕疙瘩形成有关;③张力:瘢痕增生易发生于张力高的部位。临床上手术切口选择不当而产生较大张力, 是促使瘢痕增生形成的因素之一。
1.3 治疗方法
本病治疗较困难, 治疗方法多样化。其治疗方法有放射治疗、手术切除、药物注射、激光、硅凝胶、加压及冷冻等, 单一的治疗方法疗效均不理想, 目前主张将手术、放疗、药物注射、冷冻、激光、硅凝胶等疗法采用二联或三联, 甚至四联治疗瘢痕疙瘩, 以提高疗效, 是目前国内外治疗瘢痕疙瘩效果最好的方法。一般的联合疗法有:手术联合放疗、手术联合药物注射、激光联合药物注射等。
1.3.1 放射治疗
常用的射线灯有X线和β射线, β射线包括32P、60Co、90Sr等, 射线剂量一般为800~1500 rads, 分3~4次给予。目前放疗一般是和手术联合治疗瘢痕疙瘩, 多主张切除后早期放疗, 放疗越早, 复发率越低, 超过5天疗效下降。
1.3.2 手术切除
手术强调除严格遵守无菌无创技术外, 还应注意的是无张操作技术, 采用各种减张技术, 如扩张器的应用、植皮术、皮瓣转移、创口方向与皮肤纹理的方向一致或通过分层缝合把张力转移于皮下组织等。与药物注射, 放射治疗等方法联合使用。
1.3.3 药物注射
目前常用的激素类药物有糖皮质激素。操作时强调将药液均匀注入皮损组织内, 不可注入外围正常皮肤或皮下组织内, 避免局部皮肤萎缩。手术切除后可联合局部药物注射。
1.3.4 激光
激光是近几年来比较受重视, 疗效也较好的一门技术, 目前激光器的类型有CO2、Ar、He-Ne等。可联合药物注射治疗。
2 结果
患者通过联合疗法治疗瘢痕疙瘩较单一治疗临床疗效好, 治愈率提高, 复发率有所降低。
3 讨论
瘢痕疙瘩术后 篇5
耳垂瘢痕疙瘩多由扎耳孔、外伤、粉瘤术后引起,其发病机理尚不清,临床多见于中年妇女,不但影响美观,且有痒感,治疗方法虽多,但多数较难控制复发。我科自2004年7月~2006年7月共收治耳垂瘢痕疙瘩8例(10侧),采用手术切除,瘢痕皮回植配合中西药物综合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1例女7例;年龄17~48岁。单耳6例,双耳2例。病程6个月-2年,病史中3例为扎耳孔,3例为耳垂粉瘤术后,2例为耳垂刀割伤。就诊时瘢痕疙瘩大小由0.5cmX0.5cmX0.8cm-3.5cn×6.0cm×4.0cm,呈结节状或圆球形,边界清楚,质地坚硬。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8例病人9耳行手术切除,带蒂瘢痕皮回植,术中按病变大小、形状,表皮色泽,在耳后或侧缘行切口,自皮下分离切除全部病变组织。直至见到正常颜色,触之柔软的弹性组织,然后根据缺损大小,修整皮片,松解皮下组织,按“Z”形皮辨整复原则,用1-0丝线缝合切口,加压包扎。自术后第10天开始局部注射曲安缩松40mg+透明质酸酶1500u+1%利多卡因2~4ml,以后每两周注射一次,三次后改为每月注射1次,共6次。同时,从术后第2周开始服用中药,按其体质,脉象,病变大小分别选用复元活血汤加减或十全大补汤加味,共15-20剂。口服2次,水煎。结果:8例中有6例在3年内无瘢痕生长,表面平坦,质略硬,色正常,无痒感,为治愈。占75%;另2例手术后半年复发,去外地治疗。
3讨论
耳垂瘢痕疙瘩临床上并不少见,其治疗方法有单纯手术切除,术后放疗,冷冻、激光和局部药物注射等诸多方法。但疗效不理想,复发率高。我们采用的手术切除,瘢痕皮回植配合中西药物治疗的综合措施对减少复发,缩短疗程是颇有益处的。
瘢痕皮回植是利用自身瘢痕处表皮及皮下少量纤维组织回植于瘢痕切除的创面,按皮瓣移植的原则和方法使其成活,修补创面,不增加新的供皮区损伤,避免了供皮区再生瘢痕的可能,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手段[1]。术中操作要选好回植皮片的大小、位置、薄厚、平滑度等,对其蒂部尽量松弛,以免缝合后过紧,影响皮片供血;术后加压包扎适度,防止皮下积液,增加感染。不置引流。
曲安缩松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最有效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拮抗药。其机制是影响糖及蛋白质的代谢,加强糖异生,干扰了胶原纤维的增生[1]。透明质酸梅能催化透明质酸等酸性粘多糖水解,使组织间隙的小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从而抑制瘢痕组织的生成[2]。我们采用两种药物联合注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近年来,祖国医学对治疗瘢痕疙瘩有很大发展,认为本病多因先天因素或金刀所伤,水火烫伤,余毒未净,外邪侵入肌肤引起,分为气血壅滞,湿热博结或气亏阴虚,血躁筋伤或经络痹阻,邪毒不排,瘀积作肿而成之。按此机理,我们对8例病人于术后第2周开始,选用复元活血汤加减或十全大补汤加味,其目的是从整体上增强病人体质,理气活血,排除邪浊,软坚散结。故对气血淤阻壅滞,邪毒较盛而致瘢痕者,重用大贝、川芎,柴胡、鸡血藤,达到行气活血,清热散结。对气血两亏,心虚惊悸、局部奇痒者,行气血双补,活血养血、重用熟地,黄芪、党参、茯苓等,达到养气生津之目的。方中川芎,当归是血中之气药,地勺是血中之血药,临床上以调理阴阳,使经脉气血畅通,达到同病异治,符合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的三联治疗。
参考文献
[1]蔡景龙、张宗学主编.现代瘢痕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2~123,158.
三联疗法治疗瘢痕疙瘩153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53例, 其中男87例, 女66例, 年龄12~53岁, 病史3个月~3年, 面积2.0cm×1.2cm~13.0cm×4.5cm。其中, 面部12例, 四肢64例, 胸部77例。有11例曾行手术切除治疗, 术后瘢痕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扩大。
1.2 治疗方法
视瘢痕面积大小, 抽2%的利多卡因注射液1~5ml和曲安奈德注射液10~50mg混匀备用, 瘢痕表面常规消毒后, 以相距1cm的位置布点, 进针注射至瘢痕组织内, 以皮损表面发白隆起为度, 间隔1周后注射一次, 一个疗程治疗6~8次。曲安奈德注射治疗次日即可外敷硅凝胶膜 (瘢痕贴) , 硅凝胶膜需与瘢痕贴敷紧密, 中间不留间隙, 每天清洁硅凝胶膜及瘢痕, 硅凝胶膜每次贴敷12~24h, 外用弹力套加压固定, 加压以不影响正常部位血液循环为度, 共使用3~6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皮损完全变软、平坦, 自觉症状消失;显效:皮损消退>70%, 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皮损消退在30%~70%, 自觉症状减轻;无效:皮损消退<30%, 自觉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本组153例, 痊愈48例, 显效56例, 有效36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91.5%。随访1~2年, 复发9例, 复发率5.88%。
3 典型病例
某男, 26岁, 因患痤疮多年反复感染导致右侧面颊及下颌缘部形成片状肿块, 突出皮肤表面, 色紫红, 质硬, 瘙痒, 肿块大小为4.0cm×2.5cm×0.4cm, 呈继续增长融合趋势。在我科使用三联疗法治疗后, 肿块明显缩小、变平, 颜色由紫红渐变为接近正常肤色, 随访一年末见复发, 医患均感满意。
4 讨论
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很多, 单纯手术切除容易复发, 临床主要针对非手术治疗无效者使用。单用X线放射治疗对已形成的瘢痕疙瘩是无效的, 可配合手术使用, 减少复发率, 但是易引起局部发育障碍, 有恶变倾向。激光曾用于瘢痕治疗, 但没有足够的资料支持它的使用。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瘢痕疙瘩始于20世纪50年代, 它主要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 减少胶原合成, 同时增加到胶原酶活性, 加速胶原降解。硅凝胶膜可起到一种类似皮肤角质层的作用, 通过减少水分的通透性, 从而减少对毛细血管的需要, 这样抑制毛细血管增生, 减少胶原沉积, 最终达到抑制瘢痕丧生的目。采用弹力套, 可降低血管通透性, 增加胶原酶活性, 减少胶原酶抑制物产生。
耳部瘢痕疙瘩60例临床治疗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60例耳部瘢痕疙瘩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6例, 女24例, 年龄15岁~50岁;观察组男5例, 女25例, 年龄14岁~51岁。在性别、年龄方面2组患者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耳部瘢痕疙瘩诊断标准
肿块突出于皮肤表面, 质地坚硬, 病变范围超过原损伤边缘, 并向周围组织浸润, 呈持续性生长状态, 并在长时间内没有自愈倾向。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 根据耳部瘢痕疙瘩的形态选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局麻下于瘢痕疙瘩中心, 顺着皮纹方向设计切口线, 切开皮肤至瘢痕软化、硬化的间隙, 并进行有效剥离至耳软骨, 切除硬化组织, 注意术中止血。修正切口瘢痕皮肤, 以无张力、保持外耳形态为治疗原则, 间断缝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在术区、切口周围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 拆线后7 d, 再次进行切口注射, 以后2周注射1次, 连续3个月。拆线后, 应用耳夹进行局部加压, 加压6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平均随访12个月, 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疼痛、瘙痒症状消失, 瘢痕软平, 随访期间没有复发;有效:疼痛、瘙痒症状明显改善, 瘢痕组织大部分变软平, 随访期间没有复发;无效:疼痛、瘙痒症状没有变化, 甚至加重, 或者已经达到显效、有效标准, 但在随访期间复发。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伤口达到Ⅰ期愈合, 没有出现皮瓣下血肿, 所有皮瓣均成活, 平均随访12个月,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瘢痕疙瘩作为皮肤纤维性疾病, 是由于胶原纤维细胞等细胞外基质的过多合成和沉积所致, 临床表现以疼痛、瘙痒症状为主, 并且还具有某些肿瘤的性质。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 传统手术治疗后, 由于极易复发, 并且复发瘢痕组织范围可能超过原有瘢痕范围, 所以, 传统手术治疗的效果不十分理想。目前, 对于耳部瘢痕疙瘩的治疗, 不仅满足于耳部功能的改善, 更要求形态、外观的改善。所以, 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局部封闭、冷冻等治疗为主, 然后联合激素类药物局部注射治疗以及其他辅助治疗等综合治疗。
曲安奈德作为强效的糖皮质激素, 通过抑制球蛋白、胶原酶抑制剂, 抑制胶原合成, 促进胶原分解, 有效抑制瘢痕组织内成纤维细胞的过多增生, 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并且能够减少成纤维细胞弹性蛋白的合成, 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减少成纤维细胞胶原m RNA合成, 从而减缓耳部瘢痕疙瘩的生长[3]。曲安奈德作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应用后同样可出现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所以, 曲安奈德停药后, 需做好相关副作用的观察和预防工作。
加压疗法能够降低局部血流量, 增强胶原酶活性, 加快胶原分解, 重排螺旋状胶原, 起到软化瘢痕作用;其可加重血管壁损伤, 引起缺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氧分压下降。同时, 在缺氧状态下, 线粒体功能降低, 线粒体发生肿胀、空泡样变等结构变化, 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 最终导致成纤维细胞的变性、坏死, 继而使瘢痕组织软平[4]。
本文观察组治疗后伤口均Ⅰ期愈合, 没有出现皮瓣下血肿, 所有皮瓣均成活, 平均随访12个月, 总有效率达到100.0%。总而言之, 对于耳部瘢痕疙瘩患者, 手术联合曲安奈德、加压疗法综合治疗疗效显著, 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美观和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罗梅, 姬永忠, 庞艳.手术切除联合P32治疗耳部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3) :384.
[2]龚桃根, 柯朝阳.耳部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1, 9 (3) :356-357.
[3]崔树英, 刘伟, 张功宝, 等.瘢痕内切除联合曲安奈德治疗耳部瘢痕疙瘩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12) :1973-1974.
瘢痕疙瘩术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160例烧伤瘢痕疙瘩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患者8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62例, 女性患者18例; 患者年龄在15岁~6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8.6岁±2.1岁; 患者烧伤瘢痕疙瘩时间在1个月~5年之间, 平均时间为2.6年±0.1年。另一方面, 患者平均身高为163.4±10.6cm; 平均体重为69.3kg±5.1kg。对照组:男性患者61例, 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在16岁~6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8.5岁±2.4岁;患者烧伤瘢痕疙瘩时间在4个月~5年之间, 平均时间为2.1年±0.2年。另一方面, 患者平均身高为163.5±10.5cm;平均体重为69.1kg±5.2kg。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 0.05) 。
1.2 方法
观察组:注射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50mg曲安奈德内加入5-氟尿嘧啶0.1ml、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ml, 充分摇均匀, 瘢痕疙瘩内多点注射20~80mg/次, 每2周1次, 可连续注射3~5次。用前应充分摇匀。对于烧伤瘢痕严重的患者, 摇匀醋酸曲安奈德混悬液, 根据瘢痕部位、面积大小, 抽取药液2ml和利多卡因注射液2m l混匀, 瘢痕处常规消毒, 将药液注入瘢痕内, 使瘢痕表面呈乳白色, 压迫进针处, 以免药液因皮损内压力高而外渗, 以免引起组织萎缩和色素减退。对照组: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联合弹力套压迫治疗: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Merz Pharmaceuticals Gmb H公司产品, 批准文号为H20080635, 将本品涂在瘢痕疙瘩部位, 每天3~4次, 并轻揉直到药物完全吸收[1]。根据瘢痕疙瘩或挛缩的大小不同, 疗程常需数周至数月不等[2]。弹力套压迫治疗:常用弹力套管直接加压, 也用片状弹力布根据加压部位量体裁剪, 分别在两侧边缘缝上尼龙搭扣裹于瘢痕疙瘩上扣紧。配戴前及期间均应保持皮肤的清洁, 24 h持续配戴加压, 仅洗澡时脱下, 坚持半年以上。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将得到的数据,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t进行检验, 计数资料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讨论
从临床上来讲, 烧烫伤患者在治愈后, 会在烧伤部位留下不同程度的瘢痕增生, 这些瘢痕给患者的外貌带了极大的影响, 其中以瘢痕疙瘩最为严重, 瘢痕疙瘩的出现, 导致该位置的血液流动出现问题, 倘若瘢痕疙瘩过于严重, 瘙痒是搔抓可能导致破溃, 反复破溃可能出现皮肤癌变, 危及患者生命。因此, 烧烫伤患者在治愈后, 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疗瘢痕疙瘩[3]。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 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 +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优于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联合弹力套压迫治疗, 并且由于曲安奈德的应用方便, 不限于瘢痕疙瘩的部位, 有效率达到了98.75%, 证明观察组的方法符合实际情况。通过应用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患者康复程度高, 瘢痕疙瘩减轻, 对患者积极意义较大, 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但唯一的缺点是注射时患者疼痛感强烈, 尤以首次治疗为著, 儿童难以配合, 需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继续探索更好的方法。
摘要:目的:讨论瘢痕疙瘩患者采用综合方法治疗效果,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60例瘢痕疙瘩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患者8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治疗+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对照组患者给予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联合弹力套压迫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 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应用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 有较好的成果, 临床意义较大, 可在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瘢痕疙瘩,烧伤,弹力套,曲安奈德
参考文献
[1]徐旭, 杨维琦, 王春霞, 等.强脉冲光对中厚皮片供区瘢痕预防性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激光医学, 2012, 2 (3) :96-99.
[2]唐悦玲, 李小静.病理性瘢痕与炎性反应[J].中华整形外科, 2014, 30 (1) :76-78.
【瘢痕疙瘩术后】推荐阅读:
瘢痕疙瘩10-07
南瓜疙瘩散文06-04
疙瘩岭村党建范文06-21
妈妈的疙瘩汤散文10-15
读《鸡皮疙瘩》系列有感作文1000字07-26
鸡皮疙瘩工作记录_小学写人记事作文05-23
瘢痕治疗08-03
瘢痕组织08-30
瘢痕增生10-09
后期瘢痕整形07-06